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8:00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范文1

根据实践证明只有心理调控能力好,技术掌握得好,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可见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在歌唱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声乐教学中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学生的歌唱心理调控能力是靠老师们平时的培养,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一、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作用

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活动过程,它以不同形式能动的反映着客观存在世界的事物及其联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以及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各种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对于人的教与学的智力活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动力功能,指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

2.调节功能,指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唤起者与组织者,情绪和情感的适应能调节和组织其他心理活动,以适应变化的情况。情绪和情感的不适应则会干扰与破坏其他心理活动,产生心理异常。

3.信号功能,指情绪和情感通过表情将个体对客观事物或人的认识、评价、态度传递给他人。

4.感染功能,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对他人的情绪情感施加影响的技能。

二、学生们音乐心理特征的形成

1.在音乐学习中更多的运用理论思维。

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虽然进行过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不同程度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乐教育,但由于各地的艺术教育条件不一,因此很多学生所受的音乐教育不全面,不系统,甚至不准确,不科学。当学生们进入中师阶段后。随着他们音乐专业理论,实践等课程的开设,使他们提高了对音乐的认识,从而就形成了学生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证性的思维活动。

2.情绪不稳,容易变化。

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心理反映较为复杂。每个人学习音乐的心理目的是不同的。比如说学声乐的学生们有的想当歌唱家,有的只是想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有的把这门学科弃置一边不理不睬。针对学生们的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面带笑容,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喜悦准备学习和练习。

3.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意志行动。

随着他们认识情感的变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和自制力,而对音乐理论的抽象,声乐的枯燥,复杂的乐理知识等等。他们基本上能够下决心自觉的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能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这些特征,经常性的在声乐课上讲一些音乐家坚强意志的故事,鼓励他们,多让学生们听一些歌唱家的演唱,这样学生们会被他们的歌声所感染和激动。这样会激起学生们内心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们情绪饱满,技巧很快地被掌握个运用。这样更能激起学生们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三、歌唱中学生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了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掌握了常用的演唱技巧,且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演唱表演才能,但真正要学生在舞台上表演,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总觉得学生演唱影响力或感染力不够,不能引起群众的反响和共鸣。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认为,一方面有学生登台时心理的不良反应,诸如怯场、惊慌等,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演唱作品时没有建立内心画面并把它呈现给观众,没有真正把作品的精髓有情感的传递给听众。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声乐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画面的培养,学生在歌唱中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纯的技术观点。

有些同学酷爱声乐,非常认真寻求歌唱的方法,对理论也能说出几点,但只要一唱,他便精神紧张的想到所有“方法”,结果是什么也没用上。原因是他的歌唱心理已经极度紧张,故而气不通畅,浑身僵硬,声音难听。对这种学生要树立他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排除单纯的技术观念之后,方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2.缺乏自信心。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高校 乐理教学 重要性 措施

高校乐理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系统、科学认识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学生进行音乐专业深造的前提条件,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认清乐理教学的重要性,并加强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校乐理教学的重要性

“乐理”即“音乐理论”,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学科,它主要包括了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节拍、节奏、和弦、音程、读谱等,其综合性较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的系统认识,为将来的音乐专业深造埋下伏笔。

站在相对狭隘的角度上来讲,乐理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带动学生后续音乐专业学科的学习,它作为一门非常关键的辅、基础性学科,是学生进行音乐专业深造的毕竟之路,但站在更加宽广的角度上来讲,乐理教学的重要性还远不止如此。当前有教学研究显示,通过高质量的乐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能够让学生在更加专业、更加深入的音乐专业学习中,表现出超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专业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素养。

二、提高高校乐理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如今的教学理念认为,不论何时,学生都应当是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只有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中来,才能真正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在高校乐理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我国传统的高校乐理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弊端,那就是教师一味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造成了教师始终在根据自身的音乐知识结构和乐理认识在进行教学讲解,不在乎学生的意愿到底如何,仅仅将学生看作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不是主动发现者,课堂氛围极其压抑,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最开始对乐理这门课程充满了兴趣,但是到最后却难以全面投入其中。针对这样的情况,乐理教师应当迅速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明确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意见表达,让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真正的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综合性的采取分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来刺激学生的主体参与。同时,教师还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知识特长与性格特点,要与每个学生进行课前课后的沟通,了解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教学作出调整,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乐理教学虽然侧重于理论,但实践也同样重要,以往有很多乐理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暴露除了诸多的弱点,非常不利于学生音乐专业道路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乐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具体的音乐作品与教学相结合,在理论知识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进行实际的分析,加大学生对乐理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力度,避免重理性轻感性,重理性轻实践的教学情况发生。同时,实际教学经验表明视唱练耳与音乐乐理基本知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对学生的发展进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乐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但是常由于理论强而远离实践的影响,对于直接感受音乐具有很大的障碍,适当的视唱练耳能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音乐,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乐理理论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性认识,视唱练耳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双重下手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乐理课程体验和更加高效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视唱练耳实践课程上可以让学生注意高音、节奏、分句、力度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能够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高低音谱表以及各种节拍、音符间的组合,大小调的感觉,调内的音程音级感以及节奏型的感觉。通过以上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乐理理论知识形成感性、直观的认识,这对于学生今后更加专业、深入的音乐知识学习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意义。

(三)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如今的高校教学工作当中,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已经非常常见,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知识的展示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因此在乐理教学中,教师也应当进行不断地尝试与实践,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乐理教学中来。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针对每部分教学内容,为学生制作一个短片,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出现、发展、在音乐专业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音乐名家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等等,通过学生对短片的了解,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电子课件,来简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虽然乐理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它对于学生的后续专业发展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意义,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力度,加强教学探讨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声乐教学;多元性

为了顺应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进行多元化探索,这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积淀的需求。声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承担发展多元化文化的重任,在我国声乐文化同其他唱法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寻求多元化发展道路,对多元化文化进行深刻的发掘和理解,我国声乐文化需要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和个性,集众家之所长,对各种声乐艺术中的精华进行融合,实现多元性发展。在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声乐教学的需要,不管是在教学课程设置还是声乐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采取一定才措施,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性发展十分必要。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专业开办的比较早,早在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就有开设民族声乐相关专业,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我们的声乐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后,其它各大音乐学院也相继开设了声乐专业,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高校声乐教学走入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声乐教学工作开展的更加系统,更加成熟。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多年来,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声乐教学理论知识课程方面,很多高校的声乐专业课程中虽然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有所涉及,但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的知识面比较有限,无法对我国传统声乐文化知识进行整体和系统的掌握,也不能理解声乐文化的内涵。此外,在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没有完备的声乐教学设施进行支持,教学模式显得比较落后,这些因素都给高校的声乐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不能进行多元化发展。再者,一些高校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大都是专业音乐学院出身,他们接受的更多的是西洋美声唱法以及练习方式等,在声乐领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不够精通,不利于促进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性发展。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浅析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多元性发展之路上,需要营造良好的多元化教学氛围,同时对各种音乐文化进行理解和融合。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元性教育,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把单一的西方音乐艺术文化转向多元性音乐文化,从而树立多元性声乐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高校声乐课程进行改革

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对我国传统声乐艺术进行继承,在课堂讲授中,除了最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法以及经验等之外,还需要对传统声乐经典曲目、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等进行研究和学习。例如,在声乐教学中的演唱方面,传统声乐演唱技法以及表现手法促使经典曲目流传下来,经久不衰。高校声乐教学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融合,西方声乐元素也不断的对我国传统声乐文化产生着影响,促进了我国现代声乐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声乐文化的民族性和艺术性造成了冲击。目前,在一些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中,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学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使用的是曲谱教材,曲谱教材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而真正代表声乐艺术性的音像和音响,却没有在声乐课程中进行涉及。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改革方面,在曲谱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补充一定的音像音响和图片内容等,通过音像音响和曲谱的共同教学,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声乐学习。其中,在声乐理论课程学习中,教材内容需要尽量丰富,例如包含人体发声原理、发声技巧等,还可以对声乐艺术风格,人们的声乐审美观念等进行介绍,进行歌曲创作时,还可以对歌曲创作原则、理念以及方法等进行重点讲解。此外,在声乐教学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曲目表演,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对比性表演,让其它同学进行欣赏和分析,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课程,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感知,从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角度进行思考,全方位的进行声乐学习,实现多元性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进行调整,重视传统民族声乐课程建设,促进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二)健全高校音乐学知识结构

完善的音乐知识结构是高校声乐教学多元性发展的基础。声乐艺术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作为支撑,在对整个声乐知识体系进行了完整理解的基础上,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时,需要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来诠释音乐艺术的韵味,才能提高表演的艺术性。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需要对音乐知识结构进行健全,在各大音乐学院开设的声乐课程中,需要从理论上对我国传统音乐体系和概况进行宏观把握,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声乐课程知识体系的相关学习,对这些课程保持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指导,弥补了单纯技巧训练教学模式的缺陷,促进了高校学生声乐学习的全面性,更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多元性发展。此外,在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性方面,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技巧,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民间艺人模仿表演,让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声乐,在这个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声乐表达技巧还是音乐风格等方面,学生都能学到新的知识,促进了声乐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交融。通过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积累一些经验,拓宽声乐学习的视野,掌握更多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及实用技巧,加快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下,学生的声乐学习更加的系统、全面,能够掌握更多的声乐知识,掌握更多的声乐技巧,实现多元性发展。

结 语

对音乐艺术文化来说,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音乐文化离不开内部认同,更离不开外部交流,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声乐文化的稳定发展。在声乐教学多元性发展的趋势下,我们的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需要对多元性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新的教育时代,多元性文化艺术正逐渐成为各大艺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艺术需要朝着多元分流的方向发展,多种艺术形式共存共融、和谐发展,让我们的高校声乐教学工作做的更好,培养更多的声乐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彩卿.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3(8).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校;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69-02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理念,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与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力。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需要准确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然后针对这些差异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手段。这样也就可以有效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的理念。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与普通的课程不同,声乐教学是高校中一门特殊性较强的艺术课程,通过声乐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有效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声乐教学还受到审美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影响,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较强的艺术性,还要将技术性、理论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声乐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兴趣、声乐基础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用和实施因材施教理念,就成为声乐教学的迫切需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质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声乐教学中,在对细节进行处理时,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其处理不当,也会对学生的音乐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小班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应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声乐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需要遵循的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进行差别化、针对化的教学,充分发挥优势与特点,从而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先天嗓音条件、声乐基础以及文化修养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开展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和完全相同的嗓音。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开展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个性能够较好地体现其价值,声乐教学的过程就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声乐器官的特点,根据其优势与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特特色的声乐演唱特点。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基础与天赋等也存在差异,教师不应该对一些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指责,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在声乐学习中的优势与特点。

(二)因材施教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些人片面理解因材施教中的“材”,将其认为是一个人才华和能力的出众表现,对在某一方面比较出众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培养,让这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知识。而对于那些没有特殊才华的学生给予“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大量的特长生以及精英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完全不符合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大众化的教育目标要求[2]。

因此,在具体的声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让有才华的学生更加出众,也要让普通的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不能片面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材”看做是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的个性特点以及对音乐的整体感觉,而不能只为嗓音条件好的学生进行特殊的教育。只要学生具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就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嗓音特色,不断挖掘学生的演唱潜力。

(三)实施因材施教理念还需要改进考核方式。就我国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的考核情况来看,通常是采用学生单独演唱,由声乐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成果评价。应用该声乐考核评价方式,往往就会导致该评价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向标,导致学生为了能够在声乐考核中达标,而苦练教师规定的声乐教学曲目,进而导致在进行声乐考核评价时出现“万人一腔”或者“万人一调”的现象。这是因为很多学生与教师只能认识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方式[3]。因此,教师就很有必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声乐教学评价体系与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采取个性化的考核形式,从而保障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理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而开展教学。但是也需要教师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实到实处,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教学目标。

(一)及时更新教学的理念。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首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与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充当一味说教的角色,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标准,而忽视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及其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供本学期或者本学年的授课曲目,与声乐理论研究专题目录。学生可以根据其兴趣与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组曲目与专题进行演唱和研究。在声乐教学中根据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使该曲目成为自己的“代表曲目”。这样也可以培养起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激发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其主动对相关的声乐理论进行研究[4]。

(二)积极转变授课方法与授课模式。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声乐教学通常需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般看来,声乐教学通常是教师一边弹钢琴,一边进行示范,在学生演唱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与点拨,对学生的发声与演唱进行指导。应用该教学方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在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哑音”“喉音”“鼻音”以及“白声”等问题,教师在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强调同样的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灵活转变其教学模式,可以将声乐教学中有相同问题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统一的讲授与指导,这样学生也能在组内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讲授声乐理论课程,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构造、嗓音保健、吐字咬字等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的基础性课程,就可以选择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

(三)准确分析学生的特点,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只有准确地判断和分析学生的特点,才能合理地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著名的声乐大师曾提出其声乐观点,认为学生因为其天生的嗓音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其发音也是具有个人特点的,不能刻意模仿他人的特点,要唱出自己的特点,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点,那么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吸引力[5]。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嗓音、发声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分析、判断学生的特点,从而制定与之相符的声乐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声特点,对其进行准确的声部鉴定。准确的声部鉴定,对学生未来学习声乐的重点及其艺术生命都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教师还要准确判断学生的音乐风格与路线,看学生究竟适合那种唱法,从而对其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最后,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否坚韧,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歌唱,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包括鉴定学生的演唱声部、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等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制定声乐学习的短期计划、长远计划等差异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案及其个性化的考核方案。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仍旧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其教学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仍旧采取“一言堂”的模式。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真正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是比较复杂的,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如果不能及时对声乐教学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则因材施教的理念仍旧是空谈[6]。教师可以对一些主动参与到合唱团、学校乐队以及各类声乐赛事中,并获得一定奖项的学生评定一定的学分。并且,教师要能完善其成绩考核评价制度,能够对声乐教学的实际成果进行考核,这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声乐实践中,通过比赛、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结束语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不仅符合声乐教学的学科特点,还能充分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声乐教学本身的规律,同时也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之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其声乐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婷.声乐教学因材施教新模式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刘跃华.因材施教,彰显不同的歌唱风格――声乐教学笔记[J].中国音乐,2010(1).

[3]王琛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2).

[4]李艳.因材施教――声乐教学的重要法则[J].铜陵学院学报,2014(6).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范文5

多元智能理论从提出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之一,同时也是对各国教育体制改建和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理念。本文将在简单分析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音乐教学的改进和创新进行整理和阐释,并在问题导向意识下进行进一步的方法论的思考。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教学;发展轨迹;改进与创新

多元智能理论是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是二十世纪西方最为重要的关于人类智能结构的研究成果之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是加德纳教授,他对人的智能和潜能进行了精细的区分,并对不同种类的智能的培养和提升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迅疾成为教育界改善自身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析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贡献就是提供了一种认识学生成长的新角度,这一角度涉及到学生的智能结构、学生智能提升的不同阶段特征以及对于某一种特定种类的智能的锻炼和提升工作等教育教学的关键内容。

1、简析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对人的智能的内容以及运行和发展方式的研究。它提出了人的智能能够分为八种,其中音乐智能是占主导作用的一种。此外,它认为虽然这八种智能各不相同,但是确因为大脑神经及皮层细胞组织间的固有联系而相互关联。因此,人的八种智能的发展既相互联系,对于主体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保持着一定的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这种独立和自主额外在显性表现就是特定个体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阶段表现出某一种或者某几种智能的高水平的发展,而在其他几类智能的发展上则相对缓慢或者水平较低。

2、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国音乐教学的启示我国音乐教学活动起步较晚,且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处于一种较低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人的智能十分多元,而音乐智能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的综合智能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决定了人的各项智能发展水平不可能同步,因此各项智能,尤其是音乐智能的培养工作必须坚持长期性和区分性的基本研究思维。此外,多元智能理论揭示出的人的智能发展规律能够对我国音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十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影响下的我国音乐教学活动的改进和优化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人的智能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其对于我国音乐教学活动的改进和优化就会产生更强有力的促进和优化作用。这种促进和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观念的修正、教学活动的优化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等三个方面。

1、音乐教学活动不断被重视毋庸讳言的是,音乐教学在我国传统教学体系设计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随着对人的,尤其是青少年的智力结构的不断分析,音乐智能的发现成为音乐教学被不断重视的内在核心推动力量。尤其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这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断被挖掘和正视。

2、音乐教学活动的体系性和长久性特征被认识由于人的音乐智能是其多元智能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音乐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走出“专注于人的音乐智能培养”这一狭小目标和浅显视野,而是从人的多元智能结构的具体内容出发,建立教学工作的体系性,实现以人的音乐智能提升为推手,进而提升人的综合智能的新的教学目标。此外,人的智能的发展和完善在联系性之外还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所以为实现对音乐智能发展较为缓慢的学生的培养和提升,必须要注重音乐教学活动的长期性和持久性。

3、音乐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逐渐合理和完善多元智能理论解释了人的智能的组成结构,并进行了精细的划分和区别。在此精确的划分的基础上,关于人的智能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也发生了针对性的变化。从音乐教学互动的评价体系来看,由于人的音乐智能的发展是阶段性、长期性也是易变性的,因此相应地评价体系就必须得到改变和优化,至少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的呈现等方面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变革,比如将学生的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际所取得的成绩区别对待,摒弃了过去的以分数论英雄的错误观念。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对我国音乐教学改进的进一步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成为我国音乐教学活动不断改进和优化的重要背景。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科学的、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其对于我国音乐教学活动有着更深的启示和思考。一是我国音乐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对学生的区别式教学原则。音乐教学活动致力于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尤其是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而一教学工作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先天音乐潜能进行的,这就导致了区别教学原则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对于音乐智能来说,这种差别性的客观存在使得我国音乐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对学生的区别式教学原则不动摇。二是我国音乐教学活动应持续完善评价方式和体系。为实现对不同种类智能的准确评价,尤其是对于音乐智能的评价应不同于对学生语言智能的评价。所以,将学生音乐素质、音乐才能以及内在的音乐素养升华为具体的评级指标体系十分关键。此外,音乐智能的评价工作还应该坚持体系性,将其与对学生的其他学科能力的检测和评价相结合,毕竟人的各项智能之间是存在发展的相关性的。三是我国音乐教学活动应担起职责,坚持多元种类智能的培养。既然人的智能多种多样,那么音乐教学活动就不能仅仅是着眼于对学生音乐智能的提升,还应注重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等其他种类智能的培养和提升,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各个学科教学活动的职责和使命。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虽然对人的智能种类进行了全面的划分和细致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各项智能的培养工作和教学活动是独立的。所以,我国音乐教学在重要性不但提升,对学生音乐素养更加重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智能水平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芬,著.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的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贺淑曼,李焰.冯培,等,著.个性优化与人才发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方法;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1-0116-03

多年来,我国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普通高校开设公选性艺术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加强学生的总体文化修养。一个完善的人在具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性素质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关心友爱的情感素质和美化世界、创造优秀文化的感性素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曾经在一定时期偏面强调理性素质的发展,急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忽视了情感素质和感性素质的全面发展,导致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素质教育越喊越响,而学生压力却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现象,我国高校普遍开设公选性艺术教育课程,其中音乐鉴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研究我国普通高校公选性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把握高校公选性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切入点

音乐鉴赏是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相对于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具有明显的不同。中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不定向阶段,学生聆听音乐主要是处于音乐欣赏的初级层次,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高中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准定向阶段,由于年龄的增长,聆听音乐以鉴赏为主。“鉴”字在过去是指镜子,鉴赏是一种对音乐的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在鉴赏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以及对音乐历史和音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大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定向阶段,学生从事专业学习,他们即将走向社会,这个阶段的音乐鉴赏更具有独创性。首先,音乐鉴赏的目的发生很大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驱动力大,目的性强,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而且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理性思维与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探究。

由于高校音乐鉴赏的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他们基本没有专业音乐知识和专业音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特别专业的音乐术语,或者深入浅出有选择的讲授。高校公选性音乐鉴赏培养的不是专业音乐人才,而是使大学生音乐审美和鉴赏力得到提升。因此,音乐鉴赏教学的切入非常重要,应该放在心理学、音乐美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层面。

我国高校音乐鉴赏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进行常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专业性很强的音乐知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作曲家的背景介绍,音乐故事讲解,播放音乐。这是传统的主流教学形态。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开始使用,并迅速推广。它综合利用图、文、声、象技术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硬件设备简陋,声像效果差,多媒体的使用简单化,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的音乐鉴赏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水平不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性课外活动脱节,电教媒体取代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因此,教师要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找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佳结合点,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水平,完善现代教学操作模式。当今,中国社会需要终身学习型人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自我提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并迎头赶上时代的潮流。

二、制定合理教学目标,科学编写教学大纲

我国高校公选性音乐鉴赏教学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简单随意,教材很不统一,也不够严谨。在教学实践中,高校音乐教师选择教学材料存在盲目性,教学目的缺乏明确性,教学理念没有创新性。因此,高校音乐鉴赏需要制定系统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而且,音乐鉴赏在整体高校教育中被边缘化、小科化。2012年6月国家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以后,对我国教育发展的解读更加务实、人性化,要求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我们能够充分体验到教育改革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上。它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提高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要提高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编写大纲是很关键的。我国高校音乐鉴赏课时少,很难在有限时间内渗透大量的教学内容,这需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有重点的整合、系统、精简教学内容。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也没有动力,教学内容和材料也就一盘散沙。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编写教学大纲,增减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按部就班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国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独立鉴赏音乐的能力,而不是专业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不需要掌握深奥的专业性知识。音乐鉴赏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经典性、可接受性,要与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水平相适应,不能过浅,也不能过于深奥,超越学生的理解范围。选择材料最好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如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艺术风格层面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多涉及音乐作品所涵盖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知识,尽量避免乐律、和声、调式、复调等专业性强的内容。

三、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高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认真备课程度。众所周知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音乐展示给我们的仅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音响。音乐的基本属性告诉我们,音乐不能象语言那样准确地表达概念、观念、思想等内容,也不能象绘画那样描述鲜明的视觉形象,音乐的表达具有不确定性、多解性。每一个学生听完同一首乐曲,可能会产生各不相同甚至相差甚远的思想和感受,因此会加大音乐鉴赏授课的备课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音乐材料,设计教学方案,在精研教学材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供教学参考。

(一)感性体验,尽享音乐之美

音乐鉴赏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觉音乐以及对音乐历史与音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音乐鉴赏首先是赏,也就是对音乐音响形式的感性体验。在聆听过程中启发学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把握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

感性体验是音乐鉴赏的初级层次,这一过程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音乐产生理性探究的冲动。感性体验重视学生的直接感官体验,是现代教学方式的突出特征之一。它强调亲身参与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脑想。当然感性体验并非毫无目的地聆听音乐,音乐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注意所选择的作品是否融入了相关的文化主题,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正确处理音乐材料的专业语言要素的深层纵向挖掘,与横向跨学科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比较教学方法的协同关系。

(二)理性比较,细品艺术韵味

理性比较是音乐鉴赏的更深一步层次,它是在感官愉悦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持续,进入理性层面的判断比较。理性比较在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占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旨在培养学生一种能力,力求在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中,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为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持久热爱奠定基础。理性比较分多种类型,比如音乐作品本身不同段落之间的比较,同一体裁不同音乐作品的比较,同一题材不同音乐类型的比较等。比较的内容则可以分为不同体裁、不同音乐风格、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等。

(三)深层探究,把握人生意义

在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大学阶段,深层探究仍然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搜集、整理音乐资料,深入细致地研究,同时要搭建一个学术平台,提供学生交流研究成果的机会。课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容易操作,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和音乐知识水平。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的有力延伸,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布置的研究课题,音乐材料的收集整理,音乐鉴赏的方法,都可以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得到实践、检验、反馈。然后再进入课堂交流经验。课外歌唱、舞蹈、音乐学习、音乐表演等音乐活动,是间接性的音乐鉴赏,同时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以音乐为载体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课外活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间接经验的传授,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个人经历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解读,自作的过程。

五、认真编写教学流程,确定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流程是对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的布置与设计,编写教学流程有利于教师熟悉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控。教学流程一般应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组织音乐材料、设计教学方法。找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安排课外活动的内容。教学结构是对教学流程的整体布局,是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科学的教学结构,应该体现音乐鉴赏课的特性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活动步骤清晰、容易操作,教学效果显著,最终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海宏.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2,(1).

[2]周海宏.“内容”与“形式”问题的梳理――兼再谈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人民音乐,1999,(1).

[3]齐易.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5]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谢嘉幸.音乐教育研究指南[J].中国音乐,1997,(增刊).

[7]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8]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 on Public 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Ordinar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uo Pengfei

(School of Arts,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44-01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旧的教学理念和传统模式教学等种种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视唱听音和识谱知识”这种知识技能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去模仿.而没有参与体验,、老师孤立地传授和训练知识技能,忽视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特点,其次.教师过于强调“视唱听音和识谱知识”,教学重要性的现象存在于整个音乐教学中,不论哪个方面的教学都围绕知识技能的训练和传授来展开,实际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学为最主要的目的,剥夺学生创造与表现音乐和享受音乐的权利。使得学生对这种教学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和反感。

2.忽视音乐教学审美的核心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应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们将之称为本体性。然而,当前的高师音乐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忽视音乐的本体性。

3.只注重共性和综合发展忽视个性发展。新课程提出加强学科综合的理念,这是课改的一大亮点,更反映了音乐教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使人疑惑的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为综合而综合,在教学中基本上脱离音乐艺术的属性和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人文、美术、舞蹈等领域的问题。其实,音乐本体的个性比其他学科共性更重要。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学师资的重要任务。声乐课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在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中占重要地位。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师声乐教学中要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

1.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培养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并能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高师声乐教学要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要做到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相结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同时也造成了课时浪费。以至于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

总之,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在于能否不断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要求,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始终不能偏离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其教学内容只有依据培养目标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才能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本质特征和适应培养合格师资的需求。

本文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题目: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1—HJ12016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范文8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

音乐审美教育教师通过音乐给人的审美体验,培养人的音乐技能,最终实现人的综合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音乐审美教育结合力感性体验和理性指导两个部分,在具体教育中,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为重点。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健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全面贯彻审美形态教育。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对不同作品形态的音乐的认知能力,传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理论,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三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辅以其他教育。通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穿插其他教育,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音乐审美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一些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偏离,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许多学校往往把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作为音乐教育的重点,不注重音乐的审美功能的发挥。二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没有体现出审美教育的优势,没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因素。三是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贯彻,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体现,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理念,依然只是注重音乐理论教育与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会降低,对音乐教学十分不利。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和音乐体验,注重音乐带给学生的愉悦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在实际教学中,要实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转变音乐教育的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育的中心,对教学工作起着指导和统帅之作用。教学理念是学校、教师等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和培养人才的方向,这种教育理念会通过教学实践作用在学生之中。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突出音乐教育的非功利性,从音乐本身的角度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改变学生在音乐方面存在的偏差。审美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作用于学生内心的音乐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改善音乐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良好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较好的教学、学习效果。在音乐教学之中,环境则更为重要,鉴于音乐这门学科的特点,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还要有一个良好的视听氛围。因此,在音乐教学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干扰的因素,同时还要创造一个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氛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课堂上的音乐出现过大或是过小的状况,避免音质过于刺耳,在做音乐示范时,一定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避免在示范过程中出错。

(三)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乐理教学的重要性范文9

关键词: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科学化;艺术化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时,要学会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钢琴音乐学科原理结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钢琴音乐的本质,利用科学、理性更具专业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艺术观念的培养,创新艺术化教学思维。同时,教师要重视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把握钢琴音乐中的理性与生命,灵性与悟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最终促进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升。

一、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形势

我国的高校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设了钢琴音乐教育,并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体系,已经培养出了很多技能性人才,但是钢琴演奏的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钢琴音乐教学更加科学化与艺术化。所以,在在钢琴音乐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追求模仿的准确性,使得演奏作品的准确性与可信性提升。同时,钢琴音乐是一门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时越来越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逐渐摆脱演奏技巧为上的理念。

二、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的科学化和艺术化

(一)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科学化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高校钢琴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也渗入科学性的原则,强调科学实践。但是,就目前的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而言,更多注重理性形式,以娱人为主要宗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主要是形成科学化的理念,在教学使钢琴演奏与力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符。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可以相应的制定相应的考核钢琴技术水平等级的曲目。从而使得钢琴音乐教学的理念与理念更加符合规范性,最终促进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在进行钢琴音乐教学时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钢琴演奏方法要与重力学原理相符合。在钢琴触键时要遵循杠杆的基本原理。在演奏时,在力的传导作用下,对指尖、手腕和小臂的重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心理学的呼吸控制方法,进一步控制演奏练习时的速度,演奏联系过程中还要控制演奏时的张力、音色以及音响变化等。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遵循科学化理念有利于促进提升演奏的效果,将曲子剖解成几段,展开慢速或者快速的演奏练习,分层地攻破技术上的难点问题,在逐步地掌握难点问题以后,最后完整地联系曲目,利用分解合成的钢琴练习方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的规范性。在钢琴演奏发展的过程中促进钢琴演奏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二)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艺术化

钢琴音乐强调艺术性,在进行钢琴音乐教学时要遵循“艺术为上”的原则。在钢琴演奏音乐教学时实现艺术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音乐教学经历了长期的艺术实践才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的艺术化。艺术教学需要教师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并进行适当地补充,形成对钢琴音乐的理性认知,形成情感体验。在钢琴音乐演奏时实现艺术化,主要是通过音乐来实现的,演奏者要掌握高超的演奏技能,在演奏时有效地控制声音的强度,具备张弛的理念。根据自身的理解将作品中的旋律与情感演奏出来。高校音乐教学虽然培养了很多技术娴熟的演奏者,但是缺少艺术化的音乐动感,没有给赋予作品生命力,使得音乐的情感更具有流动性,在演奏过程中没有将自身的情感、想象融入到钢琴演奏中,最终实现演奏的艺术性。因此,为实现钢琴演奏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更加重视钢琴演奏的艺术性,摆脱“重技轻艺”的观念。在教学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步步突破技术上的难点问题。在钢琴音乐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灵性与悟性,他娱与自娱、理性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灵性是一种天赋,但是悟性可以后天的不断学习而得到,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时要突出强调学生悟性的提高。他娱是通过演奏娱乐他人,是教师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自娱是学生在钢琴演奏时自我娱乐,是对自己的一种欣赏和自我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尽情的开展自娱行为,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演奏,爱上钢琴演奏。理性有理由增加钢琴音乐情感体验的可信性,强调对音乐技巧的理解,但是生命主要强调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的内在体现,让学生达到一种自然放松的生命状态,在展开钢琴音乐教学时,突出强调人的生命价值,为实现钢琴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总之,实现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音乐教师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掌握钢琴音乐教学的基本原理,促进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

[参考文献]

[1]夏毅.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探析[J].北方音乐,2015,09:69-73.

[2]陈思.试论钢琴教学的“天人合一”[J].天籁,2015,03: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