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7:59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银行业开放金融安全 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刚开始是在挪威、芬兰等国家,它们主要是因为金融业的管制放开,国家对信贷的管制放松,从而引起大规模的贷款浪潮。泡沫经济破碎后,出现了国家的经济危机。大的经济衰退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业的自由化和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大量的外国资本进来做一些投机,这就跟金融的相对开放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投机资本的冲击对一国的金融体系的确有一些很不好的作用,所以大家都开始关注金融安全这个问题。

马克思曾对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做出深刻论述,其后Minsky、Bernanke等人对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行了理论阐释。东南亚金融危机、南美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危机的思考,提出金融安全的问题。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一些亚洲国家因此遭受巨大的损失,金融危机的破坏是持久的,研究这些问题对于防止危机再次发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安全问题也因此成为经济学者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金融安全的概念

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外学者通常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战略的系统中探讨。我国学者对金融安全的广泛研究探讨开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王元龙(1998)首先根据金融的实质对金融安全进行界定,凡是与货币流通及信用有关的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围,因此金融安全概念中包括了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的安全。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金融安全概念时特别强调一国对外金融的安全,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问题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郑汉通认为,所谓的金融安全,即一国金融利益不受侵犯,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不受破坏和威胁,金融体系能抵御各种金融危机对其的侵害。反之,当一国金融利益受到侵犯,金融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面对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毫无抵抗能力,就是金融不安全。雷家骕认为,所谓金融安全,主要是指金融领域能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抵御和消除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威胁和侵害,以确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

本文认为,金融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安全主要是针对金融和货币领域的动态均衡状态。而广义的金融安全则是指在拥有国家的前提下,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动态均衡。它是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三、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

从影响因素的性质来看,影响一国金融安全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指经济体系本身的原因引起的金融形势恶化,包括实质经济和金融体系本身。一国金融安全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的感觉与态度。金融安全问题的国别差异使各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与信心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各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也就有所不同。

第一,内在因素包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当一国面临金融危机的威胁,通常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摆脱危机,若一国具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则抵御危机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该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与金融体系相协调,即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是否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金融体系自身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如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状况、治理结构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状况等。

第二,外在因素包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国际游资的冲击。一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其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如该国的货币是否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该国是否拥有制定国际金融规则的主导权。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往往会危及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稳定,甚至还会危及经济社会安全。国际游资的冲击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体系不安全的直接原因。从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国际游资通常都是将已经出现明显内部缺陷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冲击的首选目标,特别是那些短期外债过多、本币汇率严重偏离实际汇率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首当其冲。

四、金融安全的指标体系

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中为保持我国金融业稳定,建立完善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非常重要。中国对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远晚于国外。赵英等(1994)设计的经济安全指标体系从内容上看比较全面,但许多指标不具有操作性,不具体。伍志文(2002)、王明华和黎志成(2005)采用了信号分析的方法定义金融稳定并进行预警判断。从国内近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金融预警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原理和预警指标体系的探讨,实证检验主要以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作为检验样本。本文将针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分析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金融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指标之前,将某些不易量化但是可以用替代变量来表示的变量数量化,将那些不能通过替代变量表示的变量去除以此减少对整个评估体系的影响。

金融安全评价指标

五、中国银行业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可选择路径大致有四种:成立外资独资银行,即法人机构;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在中国加入WTO以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中国加入WTO以来,入股中资银行的方式逐渐受到外资银行的重视;而法人机构的设立在入世过渡期的五年中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2006年12月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最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的实施,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的设立将迅速增加。

对外资参股或者并购对于我国银行业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影响,要辩证的看待。

第一,从我国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外资参股或并购所带来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助于市场成熟和完善,使政策传导机制更加畅通,但是抑制了我国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作用,弱化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调控效果弱化,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减弱。

第二,外资银行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丰富的经验,对本国银行业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力,一些中小银行因而有可能破产,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但是外资的参股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行开放实质上是打破银行业的垄断,促使他们反思、学习、变革和完善;而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则是直接地为被入股银行带来先进的治理结构和管理理念。

第三,从金融监管的角度看,外资银行能够采用一些较强的规避管制措施,可能导致国家对外资银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将金融不安全因素引入本国,若本国政府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则会对本国的经济体系产生严重的危害,外资进入将会给中国带来严峻的挑战。

第四,从银行开放与银行不良资产之间的关系看,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各个因素大都与银行业的垄断有关,由此产生了道德风险,造成不良贷款清收不力的局面。银行业的开放将极大提高商业银行减少不良信贷资产的水平,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金融安全。

第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一国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国内银行比例最高不超过20%,所有外国机构入股的比例上限为25%,国家保持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因此即使国家开放银行业,国家对银行业的控股地位不会变,外资入股完全在国家的掌控之下。

六、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建议

金融开放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部分。通过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内的金融实力,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增进社会福利本身就是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主题,没有一个大国是对外完全敞开大门的,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金融限制。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金融业更有活力、更有效率,需要有一定的开放;但开放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国内的各种法律制度、经济结构等,很可能并不适应这种开放,或者短期内要承受很大的阵痛,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过度不开放会导致金融风险几率增大,进而导致金融危机发生,而过度的开放又使得本国经济不稳定,更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那银行业金融开放会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哪些影响,我国应该怎么样选择银行开放程度,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一,在微观层面上,要坚定地推进银行业的开放,鼓励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在开放条件下对本国银行进行适度保护,要合理把握保护的度,保护过度会造成银行缺乏竞争力,产生垄断,服务质量低下,而保护不足又会导致外资银行对我国的经济体系进行操控,造成金融系统混乱。要适当提高外资银行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门槛,增强我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控制,控制各家外资机构资本的进入总量。

第二,要增强我国银行的自身竞争力,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资本流动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模式,突出核心业务,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重点开拓成熟或新兴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加强外资银行的监管,建立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 河北省; 村镇银行; 金融产品

截至2012年3月,河北省已成立(含批筹的2家)23家村镇银行。这些村镇银行大多分布在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县区,有效解决了河北省空白金融乡镇问题;增加了县域地区的信贷资金供给;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推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也提升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但由于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各项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村镇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制约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实现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河北省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规模增长较快

从村镇银行在河北省开展试点以来,其数量和规模增长很快,发展迅速。根据河北省银监局的数据,2010年河北省共有5家村镇银行开业;截至2011年11月末,河北省已开业的村镇银行为16家,注册资本总额为5.858亿元,各项存款12.52亿元,各项贷款7.92亿元;而截至2012年3月末,已开业村镇银行达到21家,注册资本总额10.16亿元,资产总额28.86亿元,负债总额23.32亿元,各项存款22.02亿元,各项贷款11.42亿元。

(二)经营绩效较好

从河北省银监局获得的数据显示,河北省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经营财务状况总体良好。截至2012年3月末,河北省辖内已开业的21家村镇银行共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25亿元,发放农户贷款5.52亿元,实现利润927.26万元。村镇银行针对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户开展的金融服务初步改善了河北省农村地区当前金融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和供给不足的现状,满足了“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缓解了当地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贷款难的难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市场定位合理

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就是改善和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三农”的金融需求。河北省村镇银行在近四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按照这一定位进行管理和运行的。根据河北省银监局的数据,截至2012年3月末,河北省辖内已开业的21家村镇银行共发放农户贷款5.52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25亿元,贷款户数1 756户,投向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4.31%,充分体现了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低、吸储能力差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村镇银行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结算手段和渠道落后、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资金进行广告宣传等特点,广大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识不足,村镇银行的社会认可度低、吸储能力差,这使得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市场份额较小,资金规模有限。而吸收储蓄存款是村镇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和进行资金放贷、获取利润的主要业务,储蓄存款少将直接制约村镇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为增大储蓄存款资金的来源,各个村镇银行目前基本上都采取了组织银行职工营销来吸收储蓄存款的办法。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较慢,很多村镇银行不得不通过资本金来发放贷款,如果这种通过资本金发放贷款的现状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改善,将会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业务品种单一、盈利空间小

虽然村镇银行允许开办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和其他各种中间业务,但具体到河北省的村镇银行来说,基本上都没有开展中间业务,目前的业务基本上是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业务品种单一。加之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收益项目较少,风险较高,村镇银行盈利空间小。

(三)营业网点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规定,村镇银行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申请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支付系统。村镇银行加入这两个系统,能够解决其汇路不畅的问题,可以丰富和完善结算服务功能,为各项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但目前河北省的村镇银行均没有以直接的方式加入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其结算业务基本是采取方式,主要由其发起银行清算。另外,各村镇银行的营业网点也较少,这不仅使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开展各种结算业务时比较困难,而且也影响到了它的贷款业务。因为结算功能不完整,一些贷款客户从村镇银行办理贷款后,就需要马上把款项转到其他银行去做结算。这不仅不能给村镇银行形成沉淀存款,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客户的贷款已经从村镇银行转出,村镇银行没法监控对方的资金用途,同时也没法监控贷款客户的资金回流情况,使得村镇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和控制信贷风险方面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其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贷款 风险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概述

(一)贷款的含义

贷款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核心,贷款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生存发展。贷款风险是指由于贷款质量问题而引起的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在时间上表现为贷款能否按时收回,在数量上表现为贷款能否全部收回。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类型和特点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类型。第一、无法还贷风险。一是因债务人确无法还贷,例如债务人公司盈利能力严重恶化、面临破产将使欠款最终不能偿还,而无法及时偿还贷款;二是由于债务人主管上故意不按时偿还欠款,例如债务人姜欠款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姜资产转移给他人,或将自己的资产按照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来转移出自己的财产,照成无法偿还欠款的假象。第二、抵押风险。抵押贷款风险是指在银行成为债权人,并在发放贷款而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得到归还时,有权利将自己所控制的抵押物品在市场中出售,来补偿贷款没能被及时偿还的损失。第三、质押风险。质押和抵押相类似,也是现代商业贷款担保方式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现状

1.坏账率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带坏账率较高,并成为经济和金融业顺利发展的障碍和负担。多年来,国家不仅通过财政部向各金融机构发售了特别金融债券对各存款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进行了补足,而且由财政部独资建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转移原存款金融机构曾产生的呆账坏账,以使各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率能得以降低。

2.信用风险披露不充分,风险有加大可能。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开放,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在进行股份制改革,并完善了公司制制度,及时向公众进行经营信息披露,向市场公开金融机构的盈利状况,以及发生的亏损状况,以对资本市场投资者负责,并为金融机构能够持续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

1.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自身的因素。一是没有能够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合理、系统的金融;业信用评级方法,来对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经营管理状况和未来发展预期进行指导。二是贷款档案管理不够健全和规范,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管理。

2.法律因素。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钻空子,恶意逃废债务。二是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的因素。三是诉讼执行难度大。

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自身的防范措施

1.要加强清收工作的领导和信贷人员的素质能力。债务清收工作是银行能够持续稳定经营的基础,加强对欠款清收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有利于加快欠款清收工作,来保障银行欠款及时回收,使银行的安全性能够得以保证,在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发生前将风险降至最低。

2.加强贷款责任制,实施贷后管理,严控新发放贷款呆坏账率。一是严控新贷款的投放行业和企业,要向发展前景良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企业投放贷款,并对符合相关规定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中小企业,适当投放资金,来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刺激增长,从而也促进金融的繁荣和发展。二是要严格规范贷款的审批程序,对贷款发放的授信、贷前调查、贷款集中决策、贷款审批放贷严格分离。

3.改进贷款风险决策和放贷担保制度。一是要保持原有分层分级决策,明析各级别放款决定权限。二是积极构建尽职调查以及风险评估机制,合理安插评审考核人员。

4.提高企业和银行抗风险能力。一是银行应及时提醒企业对其流动性资金进行监控并给予补足,同时构建企业贷款风险的准备金制度。二是加强银行信贷基金积累,提高贷款呆账损失准备金比例。

5.对银行放款风险应用风险分散机制。一是构建企业贷款信用保险机制,分散贷款企业的坏账风险损失,使各银行同存款保险公司订立企业贷款风险保证保险合同;二是要求借款企业必须参加财产保全,分散企业意外风险损失。

(二)法律防范措施

1.严格贷款程序,逐级上报,集体审批。在放款前对债权人和债务人进行有效审查;在发放贷款时,对放款合同和放款的相关条款认真研读和调查;在放款后,对贷款实施全程检查。

2.依法行使权利监管贷款用途。银行应对法律手段和非法律手段合理综合运用,例如强制执行公证、采用仲裁等手段,使商业银行既能有效监控贷款用途,也可以降低银行的诉讼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

3.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2007年末,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60%,较上年末下降0.6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04.41%,较上年末提升22.17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拨备水平充分。

四、结论

在目前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不仅需要对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完善,而且要不断地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既要加强对审批贷款的风险监控,也要适时应对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放款回收风险的控制,实际上就是要严格控制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完善商业银行贷款跟踪管理机制,以提高贷款质量和使用效率;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在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条件下,实现放款收益最大化原则,严格控制贷款的使用方向;通过实施严格系统的贷款风险管理,有效引导贷款资金向高收益行业和高效能企业,能够改善放款结构和有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促进经济中各种经济资源得到高效配置,以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幸仁.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处置.中国城市金融, 2004.

[2]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3]李扬.中国金融业距离混业经营还有多远.金融改革,2007.

[4]《建行银行风险分类操作准则》. 建总函(2008)风字231号, 2008.

[5]郑泽华.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与中国的金融改革.西南金融,2004.

[6]程志云.等待政策救赎. 经济观察报, 2007.

[7]马忠富.中国金融发展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8]王双正.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深层次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范文4

一、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市场地位

随着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资金供给逐步由以财政为主的高度集中的供给向市场化转变。个人和企业日益成为最大的资金净盈余者,大量社会资金逐步开始集中于银行系统,银行的实力日益壮大。一组数据足以反映这一事实:截止2008年底,我国形成了包括4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2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1000余家城市信用社和近40000家农村信用社,26家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及下设分行及附属机构125家、支行160家,117家外国银行分行等在内的庞大银行体系;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达到了同期GDP的2倍以上,中长期银行信贷占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的比例超过50%。相较其它融资渠道而言,商业银行目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占据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

二、银行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文化市场管理的逐步放开,一大批的文化企业逐渐成长起来,银行信贷为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09年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国内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正在逐渐加大。

(一)通过银行与政府合作,打通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通道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积极采取包括融资扶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等在内的各种措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银行通过与各级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凭借政府平台引入政策支持,进行宏观布局,携手搭建各类文化企业融资服务网络。2008年,中国银行与文化部签署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采取“文化部组织推荐、中国银行独立审贷”的合作方式,中行已为多个文化部推荐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项目涉及文化园区、工艺品制造、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2007年11月,北京银行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承诺设立5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2009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与上海市签订了《推进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将在5年内为上海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300亿元融资规模。2010年10月,工商银行湖北分行、中国银行湖北分行与湖北省文改办签署协议,为湖北文化企业提供220亿元的授信额度。银行业通过与各级政府的合作,不仅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贷款融资,还结合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尝试在推动重点文化企业整合并购、上市、“走出去”和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等更高层面进行深度合作,探索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二)针对文化企业特点,探索新的信贷模式

针对一些文化企业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只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的实际,部分银行逐步开展了以版权质押为核心、辅助专业担保方式向文化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创新了文化金融服务产品。如北京银行从2007年以来,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中小型企业,推出了“创意贷”文化创意升级系列产品,积极研发集聚区商圈贷款、集聚区内文化创意组合联保贷款等新产品;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则面向政府重点支持的影视、出版、演艺、艺术品经营、动漫与网游六大类型文化企业,开展专门用于文化企业的文化创意产业版权担保贷款,贷款资金服务于融资项目的创作、制作、生产、销售、推广、衍生品开发等整个经营过程。截至2009年9月末,北京银行累计发放“创意贷”24.42亿元和软件设计贷款74.32亿元,文化创意产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3.68%;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文化创意产业贷款累计发放37.7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2.05%。北京银行为华谊兄弟传媒发放的1亿元贷款是首笔电视剧打包贷款,支持的话剧《图兰朵》作为国庆60周年献礼剧目之一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成功上演;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为《宝莲灯前传》、《乡村名流》、《花木兰》等电视电影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同时,一些银行还积极探索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尝试信贷、债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金融产品,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对接。一些商业银行还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行业细分,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如中国银行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文艺演出等若干子行业,对于不同子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产业集中度、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不同领域文化企业的经营特点也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有针对性地为文化企业提供具有良好适用性的金融产品。

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文化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

尽管商业银行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了较大的支持,一些银行已开始逐步摸索专门为文化企业开展信贷服务的新途径,但实际的信贷支持力度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文化产业存在创意性强、无形资产比重大、可抵押实物资产不足、中小型文化企业经营风险较高等特点,加上国内信贷市场的有关规定的限制,对文化企业申请银行信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一)银企信息不对称

由于银行和企业在信贷缔约的过程中,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相同,企业作为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在缔约过程中将处于有利位置。出于机会主义的动机,贷款企业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损害银行利益,从而为自身谋求额外利益。文化企业作为新兴产业,银行往往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系统性研究。银行在贷款前,可能会面临贷款文化企业隐瞒重要信息,银行缺乏了解贷款申请企业风险状况的充分信息,如果银行在基础利率上增添“风险补偿费”,风险较大的借款企业可能愿意接受贷款,风险较低的借款企业往往放弃借款申请,致使逆向选择产生;在贷款后,如果企业改变贷款用途发展高风险项目,银行将面临道德风险。出于上述原因,商业银行在对文化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时,一般将采取谨慎原则。

(二)信贷配给制度

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对于信贷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完全依靠利率机制,往往还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进行信贷交易。斯蒂格利茨和韦兹(Stiglitz & Weiss)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在项目的风险收益水平及资金实际使用方面掌握着比银行更多的信息,如果贷款利率的上升,则将促使信贷资产风险增加和配置效率恶化,因此,银行应采用非价格手段,即信贷配给来配给资金,以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市场实行的是实质上的信贷配给制,在实施存、贷利率国家严格管理的同时,信贷主体开始追求自己效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些其技术和效益处于领先地位,企业发展步入成熟期的企业在信贷融资过程中,会得到银行优先考虑和扶持;而像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些企业,由于多数仍处于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前景不明朗,从银行或等信贷融资的仍然存在很大难度。

(三)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

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要求,商业银行在对企业开展贷款业务时,必须用企业的有形资产或金融资产进行抵押。许多文化企业特别是出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型文化企业自身资产规模较小,且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更加有限,这对文化企业的信贷融资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与此同时,文化企业所拥有的大量文化创意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则面临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的难题。这些因素使得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评估难度加大,尽管少数银行对于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抵押开始了初步探索,但大多数银行仍然缺乏权威的方法和体系,对文化企业惜贷也是无奈之举。

此外,商业银行还存在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系统规划、与文化企业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针对文化产业信贷进行系统思考和统筹规划,其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地位的传媒出版领域,其他文化产业领域较少涉足;同时,大多数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与文化产业的合作,还集中于存、贷款和结算等基本的银行服务,合作中的创新还比较少,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及时响应等。

四、文化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影响文化企业信贷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文化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他影响文化企业信贷融资的因素均由其派生出来。由于在贷款后的运营阶段和回收阶段,对文化企业的贷后监管与对其它类型企业的监管并无二致,商业银行面临的困难较小。商业银行缺乏对于文化企业开展信贷业务的经验,信息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贷款前,商业银行对文化企业发展前景和信用等级评估以及信贷合约的设计上。

要改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必须依靠银行和文化企业的共同努力。首先,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银行的信息收集和处理、风险管控能力。通过提高银行的信贷管理和决策科学化水平,深化对文化企业发展前景和经营质量等有关信息的认知和把控能力。只有对文化企业各方面信息全面掌握,弱化和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才能增强银行对文化企业开展信贷的信心和水平。其次,要依靠文化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如果文化企业(或产业)的速度高于一般行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文化企业占所有文化企业的比重也较高,即便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仍然存在,文化企业也将更易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具体建议如下:

(一)完善银行信贷市场利率定价机制

现有的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利率定价机制较为僵化和单一,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经营发展阶段的文化企业采用同样的利率定价是不合理的。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内部的发展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不同企业对于银行而言风险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样的利率定价,将会使银行贷款的收益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造成银行的惜贷。另一方面,面对同样的贷款利率水平,也会对贷款文化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文化企业和投资风险较小的产业项目显然难以接受这一现象,即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和投资风险较大的项目也能通过支付同样的资本成本获得银行的贷款,否则也可能导致优质文化企业改变资金用途、从事高风险投资的道德风险。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对现有的利率定价机制进行完善,从而合理地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这要求各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差别化利率定价机制。针对不同文化产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商业银行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贷款期限。特别是对于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企业,商业银行可以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二)建立科学的银行信用评级制度

商业银行在确定内部评级要素,设计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模型和计分标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针对性地为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特有的授信风险评价工具,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模式。银行可以对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创作阶段的文化企业融资项目进行分类,通过专业化的授信工具解决项目风险评价、项目价值评价以及版权价值评价等文化融资项目信贷准入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将贷款企业和融资项目相关数据纳入授信工具的指标体系之中,完成企业与项目资质、商业运作模式、投资预算总额、项目主创团队、产品销售渠道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授信审查流程,并关注文化企业融资项目的预算执行计划及产品形成计划,凭借内部研发的专业性授信评价工具,确立文化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模式。在贷前阶段,深入考察文化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及项目主创团队等产品价值要素,组织包括项目风险评价、项目价值评价、版权价值评价等内容的融资项目评价,从专业角度估测出项目的风险程度和市场价值;在贷后阶段,银行信贷人员与担保公司专业人员密切配合,进行融资项目监理,对文化创意企业的项目进度、预算执行等情况重点监控,并形成定期项目监理报告,同时采取严密的融资项目资金监控措施。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三)开发多层次的银行信贷产品

鉴于文化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资产构成多种多样,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和创新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以适应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如: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可以优先考虑信贷发放;对于具有稳定的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采用以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形式来发放贷款;对于以演艺、展览、动漫、游戏等为主营业务的文化企业,从事出版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和出版物物流、印刷复制的出版类文化企业,以及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传输、集成和电影放映等相关设备的企业,可考虑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同时,还应建立针对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评估借鉴。尤其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文化产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等方式开展信贷业务。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探索和完善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四)文化企业要协同互助,创新信用担保模式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银行房地产贷款;现状 ;评估困境;相应对策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一个高资金密度以及高风险的产业,伴随着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增长过快,房地产泡沫现象也相继出现,给银行贷款也带来危机。房地产贷款在一定时期相对较安全,但是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如果市场出现变动,那么就会带来房地产的贷款危机,对银行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房地产贷款的评估,来预防房地产贷款给银行带来的危机。

一、目前银行房地产贷款的现状

所谓的房地产贷款主要是指地产或者房产的开发、经营以及消费的过程中出现有关的贷款现象。贷款主要有以下几种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商业用房贷款。

1.房地产贷款的抵押物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房地产贷款主要是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在建工程作为抵押、住房抵押以及土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在这三种抵押物中最重要的是土地抵押,然而,我国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地大多是经过国家分配的,在放地产的法律范围内没有明确规定土地的储备办法,因此,土地的抵押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无效性。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体质的不断改革,房地产的市场也会不断的调整,房价会随之下滑,那么就造成在建工程的价值下跌,导致无法偿还银行贷款。

2.房地产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从房地产的资金链可以看出,房地产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房地产信贷,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开发商的自筹资金和工程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以及房地产开发贷款、在住房销售的过程中出现的住房按揭贷款。由于房地产在开发的过程应付的款资比较大,主要是施工单位和供应商单位的材料款,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的。并且,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各大银行纷纷抢房地产贷款,就放松了地产贷款的条件,对一些银行就产生贷款风险。

3.房地产贷款的还款来源没有确定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下,一些体质的改革都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动而变动。经济发展的周期以及信贷出现的膨胀情况都会导致房地产贷款的还款没有确定性。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变动,就会导致市场的销售竞争,居民的购买力下降,原材料的上涨,这些都会影响房地产开发的商品房的销售情况,使得房地产贷款的还款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有可能房地产经营的情况不乐观,不能按照之前答应购房用户的时间来交付住房,这也会导致住房用户不按时偿还住房贷款。

二、银行房地产贷款项目评估的困境

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对房地产贷款项目的评估现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造成银行内存在潜在的风险。

1.没有完善的房地产贷款评估体系。银行对房地产商提供贷款的主要依据是房地产商提供的抵押和担保资产。对房地产商提供贷款的评估看上去是解决了银行的风险:如果房地产商无力归还银行贷款的情况时,银行有权利对房地产商提供的抵押和担保进行没收,但是仔细的进行考虑,可以发现房地产商对于抵押的资产和担保的资产越来越多,那么对我国的银行来说,不良资产就越来越多,这些资产存在着变动性,对银行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而且这种评估模式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房地商的抵押资产上,没有注意到房地产商本身的还贷能力,只是对银行放贷风险的一种补救措施,并没有对银行放贷提供前瞻性的风险预测,对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

2.房地产企业缺乏信用。目前大多房地产企业的筹措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差,不能够按时的进行银行贷款的还贷,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短债常用的观念。即使有部分企业能够按时的进行银行贷款的还贷,但是为了在新一轮的房地产竞争中胜出,又开始加大房地产的规模,导致了资金的大量投入,也就没有剩余的资金来偿还银行的贷款,长期占用银行的资金。

3.房地产提供不真实的贷款信息。长期以来,银行对房地产商的贷款就看它是否提供现有的抵押资产来进行放贷的,对一些房地产企业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银行只能对企业之前的开发业绩、财务报表等能够看到的有限信息进行评估,来估算资金的回归。但是,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能够获得银行的贷款,会向银行提供一些不真实的企业信息以及财务状况,平时银行也并没有对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核,后期即使银行了解了企业的真实情况,也只能够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对银行带来了损害。

4.房地产贷款的监督体制不完善。在银行进行放贷的过程中,银行并没有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容易出现房地产商提供假的贷款信息,银行放贷的时候出现资金不明流失,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

三、如何解决银行房地产贷款项目评估的困境

要想减少银行的放贷风险,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评估体系,通过贷前以及贷后的评估、加强贷款方的信用、加强银行财务评价体系的完善、建立贷款方的资料信息数据库以及对贷款过程实行监督,这样才能够减轻银行的风险。

1.建立完善的房地产贷款评估体系。完善的评估体系就是在对项目的评估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否则,即使制定了完善的评估体系也是纸上谈兵,没有落实到工作中。做好评估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全面的评估:

(1)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直接还款来源得到的偿还款的评估。对房地产商直接还款能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涉及的层次、指标也比较的多。可以对房地产商进行贷前以及贷后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贷前评估:对房地产商进行还贷能力有着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银行必须对这几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房地产企业的建设项目的合规性信用记录、公司的治理机制以及房产的销售前景等,对这些因素进行审查,依照有关规定,完善贷款审批标准以及审批手续;确定申请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誉状况,来杜绝不合理的贷款现象。

贷后评估:完善贷款人的后续评估体系,对贷款人的还贷能力进行跟踪以及调查,不定期的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监测房地产商的项目进度、销售进展以及银行贷款发放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房地产商进行的抵押资产进行变动的价值评估,一旦发现抵押的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贷款的时候,立即向借款人追加额外的贷款担保,来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

(2)对房地产商的抵押物进行价值评估。抵押物价值的评估可以根据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值来进行确定。一旦发现抵押物的未来价值有所减少时,应该在原来的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值的基础上重新对抵押物来进行评估。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评估:

第一层: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来评估抵押物在这种条件下的市场价格。

第二层:不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把最新获取的信息作为基础,在同行业中,与类似该抵押物的价格作为评估的标准,来对抵押物的价值进行评估。

第三层:在以上的两种情况下都无法预测到价值,通过估计抵押物的未来价格为标准,来估计它的价值。如果银行没有能力进行估测,可以请专门的估测机构进行估测,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2.加强借款方的信用评估。借款方主要是房地产企业和个人,要完善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系统,它是避免信贷危机的重要途径。所谓的企业资信系统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抵押资产、担保资产、欠息情况以及房产的销售情况建立资信资料,完善已有的银行信贷咨询系统。个人资信系统主要是对个人的身份证、个人的社会档案、个人信用以及历史记录进行审查,完善区域性的个人信用制度。这样一来,就加强了借款方的信用。

3.加强银行财务评价体系的完善。财务评价作为银行放贷和房地产贷款的重要依据,有必要加强财务评价体系。银行只有准确的掌握着贷款方的信息,明确项目的偿还能力,才能对财务进行有效的评价,做出正确的贷款据决策,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和银行的效益型,所以银行对财务的评价必须准确,才能确保银行收到预期的投资效益。

4.建立贷款信息资料数据库。通过建立贷款信息资料的数据库,能够加强房地产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交流,减少银行放贷危险。在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各行业的资料信息数据库,方便查询企业的状况,通过了解这些企业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评估人员应该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对贷款方进行评估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对各银行之间的信息应该进行交流,银行内部的上下级也应该及时的沟通,避免出现贷款的失误以及重复的投资。提高办事的效率以及准确度。

5.加强房地产贷款的监督。银行对房地产商在进行贷款的过程进行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进一步的完善银行的管理系统,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瞬息万变。银行的监管部门应该引导各大银行金融机构充分利用银监管会及时的记录一些房地产贷款客户的不守信用以及违规操作等不良信息,严格的检测房地产企业的违约情况,预防和控制贷款客户的违约行为。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强对房地产贷款风险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房地产信贷的风险检测报告以及定期的通报制度。对于房地产贷款中出现的违规经营以及造成对银行损失的进行严重处罚,对于情况严重的,可以通报给相关媒体或者是机构进行揭露并且依照相关法规对企业实习停滞。

四、结束语

在我国,房地产贷款作为银行的主要信贷业务之一,对其贷款所产生的风险,不仅关系到银行的利益,也对我国的整个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完善房地产的抵押贷款系统以及风险评估系统,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房地产贷款风险控制机制,能够有效的预防银行的抵押贷款风险。银行只有在金融机构的相关配合下,才能够合理的躲避房地产贷款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王立国.项目评估[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熊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探析[J].中国市场,2010(18).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外资银行 金融 发展前景 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范文7

一、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

自从1979年中国开始资本账户的开放进程以来,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与国际资本市场有进有出、双向交流的资本流动格局,主要体现在资本项下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资本流入已达到相当规模。

当然,中国还没有实现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根据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笔者依照刘光灿(2004)的方法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现状进行了一些梳理。[1](165-172)

1.在证券业务方面,除了QFII的额度之外,外国投资者只可以在境内购买B股和中国境外上市的证券,而不得在境内购买A股和其他人民币债券。除了QDII的额度之外,境内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可以在境外买卖和发行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及衍生工具。

2.在信贷往来方面,除外商投资企业外,境内其他机构对外借款或担保首先要取得借款主体资格,然后要有借款指标并由外汇局审批相关金融条件。除境内金融机构可以遵照外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对外放贷外,境内工商企业不可以对外放贷。除银行和财政部外,境内机构偿还外债本息均需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核准。

3.在直接投资(包括不动产投资)方面,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主要采用产业政策上的指导,限制不多,外汇方面主要是真实性审核。但对外直接投资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批,并经外汇管理部门外汇来源、投资风险审核和汇出资金核准,并要求缴纳汇回利润保证金。

4.在个人资本流动方面,禁止居民与非居民个人之间的相互借贷,禁止居民个人向国外移民的资本转移。特别对于商业银行和其它信用机构而言,对外借款实行年度规模限制;对非居民的放款(包括商业性的或金融性的),国家外汇管理局设定外汇资产负债管理比率;国内银行的外汇流动资产(一年以内)不得低于外汇总资产的30%,外资金融机构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另外,三个月以内可变现的存放、拆放国内外同业外汇资金、购买金融转让外币有价证券占款、存放中央银行外汇资金和外汇现钞等之和不得低于外汇总资产的15%;如果人民银行在监管中发现外国银行的敞口头寸过大,就会要求其进行纠正。对国内银行的外汇敞口限制则为:自营外汇交易的总量不得超过其外汇资本金或外汇营运资金的20%,且隔夜敞口头寸不得超过其外汇资本金或外汇营运资金的1%。

下面采用传统的总量测度方法,也就是用跨境资本流动(资本外流总量与资本内流总量之和)占实体经济的比例来测度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度(KAO)。图1显示1982―2006年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年度变化状况。

从图1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利用跨境资本流动占实体经济比例测度的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在1994―2006年期间呈现多次震荡,但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从2003年开始又出现一轮升势,显示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将会渐进加速。

二、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体系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比较健全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推进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整顿规范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使后者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形成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倒逼机制,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中国证券类金融机构也快速发展,管理逐步规范,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证券类金融机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队伍,新的基金品种不断增加,所涉及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充;金融保险业的改革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已经完成了财产险、人寿险和再保险业务的分离,成立了一批保险经纪、保险和保险公估等保险中介机构,各类保险机构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总之,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一个较完善的货币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组成;一个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在内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目前,股票和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是推动中国金融资产规模扩张、改变金融资产结构的重要力量;并形成了一个效率不断提高,成交规模不断扩大,包含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对人民币交易的外汇市场。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金融间接调控功能。近年来,中央银行利用利率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等。同时,中央银行对金融形势的监控、预测以及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Klein 和Olivei(2001)[2]构筑了衡量金融发展的PRIVY指标,是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提供的服务总量与GDP的比率。中国金融发展的PRIVY指标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两类指标的变动趋势基本相同,中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在上述样本期的上升趋势明显。1993年和2003年发生的回调波动都与经济过热后的宏观调控有关,但回调并不会改变总的上升趋势。

三、中国金融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就,金融体系从总体上说是基本稳定的。但金融不稳定的风险因素在聚集和逐渐增加,总体稳定性在逐步降低。

1.国有银行的流动性过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长期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居民的边际储蓄率不断提高,在各类企业对外源资金依赖程度非常大的情况下,银行发放了大量的风险贷款。一旦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发生逆转,银行的局部风险就会转化为整体性的金融不稳定乃至出现金融危机。

2.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已经成为维持金融稳定的安全隐患。非正规金融中的游资成本很高,流动性非常大,据估计规模已接近正规金融的1/3。若处理不当,将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甚至发生金融危机。

3.证券业隐含巨大金融风险。证券价格尤其是股票价格波动幅度非常大,流动性过剩引发的资产泡沫化趋向越来越严重,很容易引发整体性的金融不稳定。

4.资本账户开放的渐进展开会导致大规模的非官方资本流动,尤其是2002年以来,非官方资本净流入迅猛增加。这些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增加了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

5.持续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缺陷会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动性泛滥会引起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泡沫化,金融不稳定就会随之到来。

6.房地产业的金融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房地产行业高负债经营隐含的财务风险非常突出,假按揭在个人住房贷款中经常出现,土地开发贷款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价格暴涨,泡沫化趋势非常明显,如不进行必要的调控,就会引发中国的金融不稳定乃至发生金融危机。

如上所述,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稳定因素。但从总体上看,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有限,资本账户也尚未完全开放,金融资源还基本上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中,只要国家政局稳定,不发生大的社会动荡,发生整体性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根据Laurenceson和Tang(2005)在考虑了非官方资本流动后,编制的一套衡量金融不稳定程度(FIindex)的年度数据,[3]笔者对中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的金融不稳定程度进行了比较,相关数据取1999―2003年的平均值。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选取的样本中有15个国家的金融不稳定程度超过中国,有14个国家的金融不稳定程度低于中国,中国的金融不稳定程度在样本国中处于中位。图3显示1982―2006年中国金融不稳定程度(FIindex)的年度变化状况。

中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的金融不稳定程度国 别金融不稳定程度(%)国 别金融不稳定程度(%)中国9.34阿尔巴尼亚9.53阿根廷20.44亚美尼亚15.82孟加拉国3.04白俄罗斯6.12玻利维亚11.66巴西7.23保加利亚13.13柬埔寨8.83智利41.84哥伦比亚11.55捷克17.35格鲁吉亚5.40海地3.01匈牙利21.47印度尼西亚6.51哈萨克斯坦27.42马达加斯加6.75墨西哥5.81尼泊尔9.87巴基斯坦3.41菲律宾54.74波兰8.84罗马尼亚8.01俄罗斯20.06斯里兰卡5.59泰国13.92突尼斯6.15乌克兰14.26

从图3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不稳定程度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总体上是下降的,但从2002年开始,金融不稳定指标(FIindex)重新开始上升,金融稳定状况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趋势。

四、基本结论与相关分析

1.中国还没有实现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相比,大部分转型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度高于中国,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度低于中国。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在1994―2006年期间出现多次波折,但结果显示从2003年开始呈现明显的加速开放态势。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已不可逆转,但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依赖于一定的前提条件,国内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近几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变也会促使资本账户开放策略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必须确保国内金融的整体稳定。

2.中国金融发展程度在改革开放后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近年来,由于经济过热后的宏观调控,金融发展程度出现短期回调,但回调并不改变总的上升趋势。中国的金融发展必须同时从数量增长和结构调整两个方面进行考量,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提高各类私营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份额,逐步完善国内利率和汇率水平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以及提高经济的金融货币化程度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是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提条件之一。从长期观察,金融发展程度的提升也能促进国内金融的整体稳定。

3.中国存在大量的金融风险隐患。在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样本中,中国的金融不稳定程度处于中位。中国的金融不稳定程度总体上是下降的,但从2002年开始,金融稳定状况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趋势。中国是一个对维持金融稳定、安全特别敏感的国家。由于国内金融结构的特殊性,要维持中国的金融稳定首先必须保证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稳定。其次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所形成的金融风险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各类资产泡沫的形成很可能影响中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金融稳定是资本账户开放和推进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总体上判断,中国目前发生系统性金融不稳定乃至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还较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光灿.中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Klein,M.and G.Olivei.2001,“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Depth and Economic Growth”, mimeo(Medford,MA:Tufts).

[3]Laurenceson,J. and K.K.Tang.2005,“China’s Capital Account Convertibilit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EAERG Discussion Paper.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Instability in China

Li WeiAbstract: We will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instability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is speeding up gradually.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going dow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gradual improvement. There exist a lot of instability factors in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Since 2002, financial stability in China has become somewhat unsatisfactory, but the probability of financial crisis is rare.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范文8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和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主要起着金融服务的职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为企业提供信贷业务而获得自身利益,所以说信贷业务的风险是当今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由于货币化、信用化和金融化的背景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这样一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根据我国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内部控制,需要从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各级分行都实现了内部结构的调整,将原本的信贷部主管信贷业务的旧体制转变成为资产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对不良贷款处置以及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估。但是审贷部门依旧负责信贷政策的管理以及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业务,对于信贷各部门的细化工作完成的还不够彻底。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不良贷款概率来看,由于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运作中存在有次级类和可疑类信贷风险。长期以来,大型企业以及发展较好的企业都在公业务贷款中占据着大量的信贷额度,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缓慢消除,但经济复苏的进程也很缓慢。在当今情形下,商业银行就需要加上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以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正常发展。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具体工作中以企业的长期发展和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发展导向,进而保证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从我国商业银行管控方面来说,业务经营活动的依赖性较强,核心资本需要依靠政府的拨付,这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背后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的发展运营受到了巨大冲击,虽然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贷款并没有出现较大问题,但银行和客户之间依旧存在负债关系,有不良贷款存在的隐患。根据股份制银行的运营情况来看,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使得商业银行在运营和约束上有了很大成效,但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给银行的管理上带来了很多灵活性,但也带来了诸如信贷业务资金周转以及资金来源流动风险等潜在问题。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来看,从事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存款和信贷比例也不够完善。换言之,就是资产的流动性没有达到使用安全的范围,一旦信贷风险发生了变化,那么资金的周转就会受到影响。除此以外,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自我约束能力、按规操作情况以及职权分配情况都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贷风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信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信用体系以及银行环境等却没有与信贷管理机制相匹配,在我国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对于用户信用分析以及贷款方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而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与探讨。

2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1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

只有良好的组织结构设置,才能进一步提高信贷业务的开展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制衡作用来使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进一步减少。商业银行相关部门的设置。在商业银行可以设置一定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子公司来负责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评级、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指导来实现,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掌握各分行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掌控。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对所属的信贷业务风险进行同一管理,将下级行的信贷风险材料和向上级行的汇报评估风险在本行进行汇总。除此之外,风险管理部门对于风险的监控实现了对信贷风险的集中管理。在开展信贷业务之前,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动态识别,为新业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及时对所开展的业务提供保障和进行反馈,以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的全方位。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就是信贷业务,那么在商业银行中建立与信贷业务相关的部门就显得尤为必要。信贷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信贷业务的发展,在业务方面信贷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是互相协调、互相合作的关系,而在环节上则呈现出相互制衡的关系。我们在对下级分行进行信贷业务目标制定时应根据高层制定的战略目标以及下级分行信贷业务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经过风险管理部门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评价后交由各分行进行执行。区域性信贷审批中心的建立在集中对信贷进行审批的原则上,将信贷审批权限分配在各商业银行分行和区域审批中心以进一步提高信贷的审批效率。区域信贷审批中心是总行在各地区各支行行使审批权的代表,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审批工作能够在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更好的控制信贷业务的开展,以降低信贷业务风险的出现。各分行和区域性信贷审批中心需要加上对信贷业务发展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的了解,针对各部门提供的客户评价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审批决定。

2.2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

信贷业务会计信息控制。在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会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制定严格的会计处理流程,要在贷款发放和回收过程中及时处理,保证入账凭证的完整和账务处理的清晰,实现会计系统对贷款整个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使会计工作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信贷业务信息归集控制。在进行每一笔信贷业务时,我们必然会留下商业银行用户的信息以及信贷发展情况,而在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搜集信贷业务发展材料,对可能存在影响信贷业务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与此同时,需要及时对所用的信息进行存档,以方便日后的查询使用。信贷业务信息的使用控制。信贷业务的信息很多都涉及到客户或者银行机密,所以各商业银行应针对信贷业务材料建立起严格的保护措施,对于重要的信息进行授权控制,只有经过授权的个人才可以对部分材料进行查阅,同时要注意电子信息的备份,以防止因为发生意外而造成的信息丢失。

2.3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

我们都知道,信贷业务是从贷款人提出申请到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完成评价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了贷款申请、贷款决策、贷款审批、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发放、贷款检查、贷款回收以及贷款业务的自我评价。(1)贷款申请与决策。对于客户的发展,贷款业务发展部门需要根据信贷业务的发展政策积极的开展贷款营销策略,以吸引优质客户。根据客户提交的相应申请,对客户进行风险和内控调查从而确定该用户是否符合发展。如果客户符合商业银行发展客户制定的信贷业务发展目标,那么就可以将客户的相关资料传递到各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客户不符合商业银行制定的信贷业务发展目标,那么就可以拒绝该用户。风险管理部门可以依据信贷业务发展部门递交的材料对优质客户进行寻找,对于行业的选择要具有客观性,不要一味的追求目前发展较火的行业,这样会激发行业间的竞争,造成商业银行的授信集中,从而带来较大风险。信贷业务发展部门需要加强贷款企业的联系,利用银行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帮助,加强银行与企业间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借贷关系。(2)贷款审批和合同的签订。贷款审批部门负责贷款的审批工作,主要根据业务发展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提交的材料对贷款是否发放进行确定,如果经过审批同意发放贷款,那么就可以将签署后的意见交给负责的业务部门进行后援操作。贷款合同的签订是一个需要有相关的法律部门以及有经验的法律人员参与过程,在合同正式签订之前,需要咨询法律部门的建议进而对合同格式的制定和合同条款的协商等过程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商业银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来降低因合同制定不合理造成的商业银行损失。(3)贷款发放以及检查。贷款的发放需要有贷款业务部门和会计部门的协调,会计部门主要在贷款发送时做好帐务处理,在这一过程需要注意对贷款内容的再次检查,其他部门要配合贷款业务部门以及会计部门依据贷款合同的约定来进行贷款发放,以降低贷款发放过程中因操作问题造成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贷款检查一直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很多贷款业务部门发送完贷款后,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贷款检查的重要性,并没有加强对贷款的使用情况的检查。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在贷款发送后对贷款的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了解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根据高管人员变更和企业经营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如果出现了影响贷款回收的影响因素,应该及时进行风险讨论,并及时向上层传递和反馈信息。(4)贷款回收和贷款业务的评价。在贷款到期之前,商业银行应根据贷款合同的规定及时向贷款企业发送到款通知,并部署贷款回收工作。如果贷款可以正常收回,就要及时进行帐务整理,而对于无法正常收回贷款就需要依据企业资信情况进行分析,如果企业资信情况较好,只是因为短暂的困难而无法去进行还款,那么商业银行就需要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和银行的互利互惠。如果对于资信状况不好、故意不归还贷款以及无法正常经营的企业,商业银行就应该及时采取资本保全,以降低企业无法正常还款的损失。在商业银行完成信贷业务后,应该及时对信贷业务开展评价,以完善和补充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内部控制缺陷,以进一步修正信贷业务内部控制。这个环节标志着信贷业务的完成,但并不意味着这一环节不重要。对贷款业务的评价有利于企业和商业银行进一步总结这一过程中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加强对这一环节的重视,将有利于企业和银行更好的完善自我发展体系和经济利益的增长。

3结语

目前我国缺乏良好的适合于商业银行发展的信用环境,而商业银行对于企业信贷的监督力度也达不到要求,没有建立健全信息的流通方式和相应的司法制度,从而使中小企业发生信贷违约的现象越来越多。而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也进一步加强,为此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和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系统,这就需要从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做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信贷业务的内部组织结构,实现对信贷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信息的内部控制,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商业银行以及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学文,赵云兰.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苗承雨,问晓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03).

[3]贾清显,陈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内部控制——基于雷曼的案例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03).

[4]任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金融经济,2012(9).[5]杨跃勋.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视野,2014(4).

[6]刘铁锤.论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范文9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技型企业;科技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科技银行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0日

一、我国科技银行发展概况

建立和发展科技银行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对于抑制金融资本“脱实向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科技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步发展,起初发展速度缓慢,专业业务的产品很少、水平低,与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银行例如美国硅谷银行等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直到2009年7月,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宣告成立后我国的科技银行才算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索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问题。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我国科技银行的发展概况。

(一)数量规模方面。我国科技银行机构的数目增长很快,全国各地都积极开设科技支行,在较短的发展时间内我国科技支行机构数量从2009年的5家很快增长到2013年的102家。但是,我国的科技银行、支行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均衡,中西部的发展明显慢于中东部,其中东部地区属江苏省的发展是最快的。科技银行机构发展分布的不均衡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相关性并不大,但是科技银行分布的不均衡却可能影响地区创新企业的发展,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图1、图2)

(二)产品创新方面。虽然我国科技银行产品创新在不断发展,但是投资于初创期的产品开发数量却很少。目前,科技银行已经设计出的几类创新产品有快速信贷、扩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抵押方式产品、担保方式产品、投贷结合的产品等。虽然近年来科技银行创新开发的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线”的内容,但是这些产品主要是适用于企业发展阶段的中后期,而针对初创期的科技企业的产品却很少。众所周知,外界支持对处于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而言尤为重要,但是可以适用于初创期的产品不仅量少,而且种种原因也难以运用成功,因此基于生命周期前期和后期的产品数量的开发均衡度有待加强。

(三)业务模式方面。虽然我国的科技银行在数量上增长迅速,但是和美国硅谷银行相比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硅谷银行的一些成功模式在我国是无法直接复制使用的。就拿浦发硅谷银行来说,它致力于在中国复制美国硅谷银行的成功模式。但是,由于业务开展受到种种政策限制,例如目前不能开展离岸美元业务和人民币业务等,因此我国科技银行在此业务开展上并不能与国外科技银行站在一样的起跑线上,这注定了我国科技银行发展上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从业务模式上来看,目前科技支行的业务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整合政府资源的“银行+政府”模式,整合政府、担保公司及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商业资源的“银行+政府+中介结构”模式、整合创业投资资源的“银行+创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科技小贷公司)”模式。当前,我国科技银行主要采用的是前两种保守型模式。这两种模式主要考虑风险防御,通常由政府、保险公司和银行这三者按一定比例共同建立风险贷款池以规避风险,在政府的扶植与引导下进行发展。这两种模式在科技银行的发展初期对科技银行的平稳运行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银行的不断发展,有可能对科技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造成一定的限制。

(四)执行效果方面。我国科技银行的执行效果是差强人意的。虽然科技银行的数量增长很快,在产品创新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其执行效果仍然没有达到预期。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信贷的规模数量仍然很低;二是科技银行贷款对象往往是高新园区里的高新技术企业,服务范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三是科技银行贷款给创业期科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风险化解能力有限。林乐芬等(2012)调查了科技银行对不同成长周期企业的投资意愿,不难看出,科技银行仍然具有传统商业银行的特点,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运作的影子。(图3)

二、我国科技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对我国科技银行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银行在不断发展中,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产品创新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科技银行的出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化解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在我国科技银行取得了一定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科技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科技银行的业务发展由于不完善的法律法规而受到束缚。比如我国的分业管理体制,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该法律阻碍了我国科技银行成功运用美国科技银行“债权+股权”的模式,从而使得科技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发展动力受到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股权交易制度也不完善,科技银行由于不允许做股权投资,使得科技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风险性较大的小企业时多了一重顾虑,无论是科技银行还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风险投资市场不健全。我国科技银行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要与风险投资市场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然而,由于受到人才技术的落后、风险投资资金的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发展并不健全。目前,科技银行在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时由于需要承担较高风险而顾虑重重,如果有风险投资的参与、分担与背书,将会很大程度上减少风险顾虑。风险资本的缺位可能也是前文所述的科技银行不倾向于向初创企业投资的主要原因。2004年我国的风险投资总额只有13亿美元,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科技银行的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科技银行的人员并不能对贷款客户的科研项目和产品进行专业的评估定价。在判断估值中小企业的技术专利等方面时,科技银行往往会选择由专业的中介来进行评估定价,但是目前我国具备这种能力的中介较为缺乏。而且,我国的社会信用担保制度发展还不完善,现实中的很多担保企业的利息过高,使得科技银行与贷款企业之间通过提供信用担保这种方式来互相建立信任的渠道受到制约。

(四)科技银行监管以及考核制度不完善。由于受到现有监管和考核制度的限制,对于要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尽职和奖惩制度仍然不具有可操作性。在贷款发放终身制的压力下,银行职员在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而且,科技银行的贷后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科技银行无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专业评估,无法做到有效监控目标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情况。

三、加快我国科技银行发展对策建议

(一)突破制度瓶颈,完善相关制度。目前,我国科技银行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体制法规的束缚,因此进一步加强建设法律法规并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科技银行是新生事物,因此不可以只用传统的商业法一概而论,为了使科技银行摆脱发展的束缚,可以先补充和修改现行的法规政策。我国科技银行可以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成功模式,通过投资于其贷款企业来获得一定数量的股权或期权,从而在未来当企业获得盈利时可以分享企业带来的利益。我国可以先让部分科技银行作为试点,放宽对这部分科技银行的限制,等到未来条件成熟时,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二)准确定位,勇于创新。第一,创新合作模式,可以向美国硅谷银行学习,建立跨平台合作体系,积极与风投等金融机构合作,可以解决创立初期企业的融资问题;第二,创新业务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科技银行进行间接股权投资,当然这需要政策层面的配合;第三,创新抵押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少像土地这种有形固定资产,我国科技银行可以将抵押方式进行创新,允许将专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专业评估和定价后作为抵押物,当然这需要专业机构的配合;第四,创新指标考核体系,科技支行应该具备一套单独的指标考核体系,实现“一行两制”。应该根据科技支行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指标考核体系。

(三)完善风险防控,加强风险管理。为了加强风险管理,首先需要降低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认为培养、选拔优秀员工,建立优良组织结构,利用能够利用的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其次要解决风险问题。本文认为鼓励科技银行同政府资金、担保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进行合作,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不仅能够分摊科技企业的风险,降低科技银行放贷顾虑,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得到进一步扩大,而且可以实现信息机构之间的共享。除此之外,科技银行要想实现多维度的风险控制机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例如,建立有特色的科技银行内控制度和经营准则,根据银行运营的特点和经验设计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自身的风险评价数据库等。

(四)明确责任,加强放贷管控。对于放贷员发放的贷款出了问题,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看在放贷过程中是否认真履行了审查手续,作为信贷员如果按规定认真履行了审查义务,但是因贷款人经营不善,造成还贷逾期甚至是死账,属于金融机构正常的信贷风险,不应由信贷员承担责任。但是,如果是由于信贷员在贷款审查期间,把关不严,造成贷款无法收回的,或者信贷员应该预见贷款风险但放任这种风险的出现,甚至与贷款人合谋骗贷的,因此造成金融机构巨大损失的,则应当由信贷员承担责任。为了尽量减少放贷出现问题,则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组建专业的团队并丰富专业团队的知识;向美国硅谷银行学习,运用其独特的风险管理办法,运用无形资产质押、持有高新技术企业股份等等手段与风投合作;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风险能够通过先投后贷的方法进行控制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科学出版社,2009.

[2]朱鸿鸣,赵昌文,肇启伟.科技银行是什么?――兼论如何建设科技银行[J].经济体制改革,2012.3.

[3]林乐芬,张昆,丁鹏.银行科技金融创新现状分析:基于江苏八家银行的问卷调查[J].学海,2012.1.

[4]谢林林.我国科技银行发展路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2.1.

[5]宋永辉,杨海莹.基于美国硅谷银行模式的我国科技银行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