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蒙氏教育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3-07-06 16:28:11

蒙氏教育概念

蒙氏教育概念范文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它不仅是一个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知识体系,更是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数学与一般自然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它研究的不是具体事物自身的特性,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即数、量、形等等。数学具有两重属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现实生活是数学抽象的来源,因此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是形影相伴。

以往把数学狭义为“计算”,把原本含有多种逻辑经验的数学内容减化为数字运算。而实际上幼儿园数学内容应包括:集合概念、数概念、图形和空间概念、量概念等四个方面,计算包含在数概念中。

孩子为什么要学数学

数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具有精确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它不仅能帮助孩子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使孩子充分体验并注意到蕴含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关系。孩子学习数学的任务不在于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而应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

因此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最主要的价值在于:一、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二、使孩子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孩子是怎样学数学的

用一句话来说,孩子学习数学是通过对各种材料大量、反复的操作,从“数动作”发展到“数概念”的。因此,不是孩子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成人再生动的讲解也不可能使孩子理解并掌握,更谈不上运用了。孩子头脑中的数学概念都是在大量的练习和应用的基础上自己“主动建构”的,而机械记忆(如背诵、做算式题等)并不是孩子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孩子学习数学的方式和过程又一次印证了那句“智慧就在手指尖上”的断言。

一起来认识亿童《蒙氏数学》课程

尊重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孩子是通过操作探索活动来获得数学概念的,那么我们就必须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那就是通过提供大量的、新颖的、吸引人的操作材料,使孩子通过自主的操作以及同伴之间的充分交流,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海丽达幼教中心决定于2006年春季起在率先在深圳各分园全面实施《蒙氏数学》的教学。选择《蒙氏数学》可以说首先是出于一种需要,再就是出于一种比较。

此《蒙氏数学》有别于传统的蒙氏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传统蒙氏历经百年而不衰,其数学教育是以感官训练为基础,内容主要包括:数前准备、0~10的认识、十进位系统、连续数、分数的导入、平方立方的导入等。重在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由蒙台梭利设计、创新的,隐含有系统数学经验的系列感官教具和数学教具,获得丰富的数量经验,从而“顿悟”出这些“具体化的抽象”教具背后的数量及逻辑关系。

显然传统蒙氏数学教育偏重于数学知识的体系和对年幼学习者思维的训练,但对于数学的另一大特性——应用的极其广泛性,即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习者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则没有体现,这种不足是时代上的局限性导致的。

自上世纪80年代率先由西方提出并倡导的“大众数学”的理念,即“每个人都能学数学、每个人学自己的数学、每个人学有用的数学”是对传统蒙氏数学教育的极好的补充。本学期海丽达幼教中心引进的亿童《蒙氏数学》,也正是在大量吸取了传统蒙氏数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法和学具的精华,契合最新数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本土化了的蒙氏数学课程。

在传统蒙氏教室里,系列的数学教具每样只有一件,这对班额数、班内幼儿年龄结构等要求甚高,于我们的国情、园情来讲就不具有操作性和推广价值。亿童《蒙氏数学》将其教具进行纸面化,在节约与环保的同时做到人手一套,避免了孩子在时间上的隐性浪费。同时配以《操作册》作为对集体活动之后小组与个别活动时不同水平层次孩子的需求。这是传统蒙氏数学教育中所没有的。

考虑到我国家庭基本上是父母双方都有工作,不像西方国家妈妈们在孩子上小学前几乎是全职妈妈的情况,因此特别还配了《作业纸》让孩子每周一次带回家完成,这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进行了哪些数学活动,从而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辅导。

因为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执教教师就不必再在制作数学教具上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能将这些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孩子的观察与分析,对教材的研究和对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当教师这么做时就是回归了教育的本真,从中受益最大的当然是孩子们。

在实施《蒙氏数学》课程时我们提醒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适宜的与人交往的方式和优雅的仪表。即在数学教育中融合作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素质的教育。因此,如果一段时间后当您的孩子回家后帮忙把玄关凌乱的鞋子按大小配对摆放,把妈妈梳妆台上的瓶瓶罐罐按高矮逐一排队时,请不要无所谓:从表面上看是孩子具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从深层次来说是孩子已经具有了强烈的秩序感!秩序感对提升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家长能为孩子学习数学提供什么支持

在了解了数学对于孩子一生发展的价值和《蒙氏数学》课程的情况后,也许家长会认为:那就让孩子在幼儿园参加这种学习吧,我们可以轻松点了。亲爱的家长们,请一定不要忘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孩子学龄前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没有您的支持和参与,他们所获得的是不完整的数学教育。因为孩子的数量经验来自生活,如果没有大量的数量作为基础,教师在幼儿园再怎么进行引导也很难使孩子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当教师组织了适合孩子水平的数学活动之后,就更需要家长在家中为孩子提供运用这些经验的机会了。因此,您同样是孩子学习数学的老师。

考虑到家长们平时工作、家务、学习、交友等之外,与孩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很有限,而且也不太可能专门花时间研究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因此选择了《蒙氏数学》。这个课程中有一本《作业纸》就是专门为孩子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家园共育”而设计的。

前面提到教师会每周一次(一般会在周末)请孩子将《作业纸》带回家,家长们除了为孩子读题目(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因为他们识字很少),解释题意之外,对一些需要家长带孩子共同完成的,比如观察街道上的车辆、门牌号码等这些需要去到实地调查的任务,请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分工合作来完成,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一拍脑袋就替孩子填上答案。中国传统的做学问的方式是重“思”而轻“行”,但这是有悖于孩子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这种做法非常有害于孩子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另外《作业纸》上面有特别为家长们设计的亲子游戏,这些游戏为家长在和孩子互动时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通过玩亲子游戏,不仅能丰富孩子的数量经验,还能增进亲子之间情感的交流,使您和孩子一起的时光变得快乐而有意义。通过玩游戏,在孩子眼里,您不仅是他(她)亲爱的妈妈、爸爸,更是一位有智慧的长辈,一位值得尊敬的朋友。当然在和孩子玩游戏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要只是为玩游戏而游戏或只为丰富数量经验而玩游戏。

蒙氏教育概念范文2

在进行蒙氏课程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教学载体的开发以及与本土教学体系融合。前者更集中体现在技术层面,后者较多表现在理念层面,两者既是蒙氏课程精神的核心,更是实现其中国化的突破口。

一、课程实施中的载体开发策略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精髓是“做中学”,即强调儿童的学习必须经由实际的操作以达到内化而完成。因为,幼儿的学习是具体的,这种具体表现在学习物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很难想象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能让幼儿去获得内心共鸣。只有在看、听基础上去做、想,才能保证幼儿阶段的教育学习效果。而这一切,必然需要有一定的载体。这里所谓的载体,我们把它定位为能让孩子操作,且包含一定知识、能力和人格承载力的教学用具。

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们都深深地被其丰富实用的工作材料所吸引。在蒙氏教育理论指导下,我们从盲目地学习工作材料的操作、应用其操作逐步过渡到思考这些工作材料的操作实质,不但要知道怎么操作,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原理和出发点是什么,更要知道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再过渡到对每一份工作材料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进行审核,知道其上位材料和下位材料,进而过渡到对整个工作材料体系进行查漏补缺,完善其中位连接材料和下位补充材料,让工作材料真正适合于不同的幼儿需要(如材料“红棒变数棒”图1,就是为一些幼儿在从红棒操作顺利过渡到数棒操作之间搭起一座“中位”桥梁,很显然,这是一份非常个性化的学习载体),最后过渡到开发制作新的工作材料(如材料“声母凹槽板”图2,“拼读转盘”图3,“汉字形体演变箭”图4,“蒙氏练习册”全套图5等,都是极具开创性和实用性的学习载体)。这一路走来,我们收获的是艰辛和成功。可以说,没有这一递进式的过渡飞跃,我们就不可能对蒙氏教育了解那么深,就更不可能将蒙氏教育中国化、园本化探索之路走的那么远。

在课程实施中的载体开发策略中,我们始终将“承载”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承载”决定了载体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载体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更决定了载体的操作适宜性。如果没有这些承载,那我们的载体就不具备教育和学习功能。在策略实施中,我们将“承载”分为知识承载、能力承载和人格承载三种类型,使得开发出来的载体能不同程度地指向幼儿发展的知识、能力和人格层面,做到“物有所指,做有所用”。比如我们开发的极具珠海地方特色的文化小书系列《十大名菜》《十大名人》《十大名胜》《十大海岛》《渔女的传说》等,在知识承载方面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扩大了视野;在能力承载方面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在人格承载方面则增进了对家乡珠海的了解,增强了身为珠海人的自豪感,激发了爱家乡的情感,并从优美的神话故事中获得了情感、态度、气质方面的熏陶。我们认为,一份成功的学习载体必然是从多方位教育元素出发,为着培养完整儿童的目的而出现的。

二、课程实施中的体系融合策略

蒙台梭利教育尽管广为流行,但也并不是说没有瑕疵,存在着诸如重个性轻社会性、重接受轻创造、重文化轻艺术、重智力轻体能等等问题,必须吸收其他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必须与本土的优秀教育思想相“融合”。于是,大家积极投身于将蒙氏教育、探索性主题活动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等进行融合。另外,强调走“融合”之路还有两个更具体的原因:蒙氏教育乃舶来品,其最初的施与对象是特殊儿童,在引入国内幼儿园后,最初接受蒙氏教育的人实际上只是接受的教具操作培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真正领会其思想精髓,从而导致被误用,很多教育方式或者原则(如混龄教学、奖惩无用、纪律换自由等)在操作上也有些现实的困难。这种蒙氏教育本身的缺陷需要进行弥补。这是其一。其二,是其他教育模式的出现,带来了不同于蒙氏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而且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正好能弥补蒙氏的不足,比如探索性主题活动教育,注重孩子和老师的共同发现,注重孩子的自发兴趣,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思维相当活跃,充满了创造意识,而且群体交往机会很多,与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联系非常紧密。于是,大家都想,如果把不同的教育模式合理的、可取的部分进行融合,组织一支教育模式领域里的“全明星队伍”,那岂不是很好?这就是一方面自己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别人的很不错,所以“融合”便显得顺理成章。

在我园,课程实施中的体系融合实际上采取的是“自补”和“他补”相结合、同步发展的策略:一方面努力发展完善蒙氏教育,练好内功,实行“自补”;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其他教育模式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与蒙氏教育进行交织应用,实行“他补”。比如,在我园更多地是将蒙氏教育和主题教育进行融合,将参照珠海市自行编写的《幼儿园主题活动套材》开展主题探索活动和结合我园开展蒙氏教育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我园园情的园本化课程建设和实施之路。在融合之初,我们面临很多困惑:到底该融合什么?如何才能有机融合而不是拼凑?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新的困惑又接踵而来:蒙氏教育的系统性和主题教育的随机性如何融合?尤其是数学领域,始终觉得两者是磁铁的同极而相互排斥。后来,我们又对“蒙氏主题活动”和“主题蒙氏活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实质上的探索和论证。这一进程见证了我园实施课程体系融合策略的实践道路。

通过一系列的摸索尝试,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经验可供参考:(1)蒙氏教育自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遵循蒙氏基本理念,另一方面要紧跟时展步伐,结合中国、本园实际,因地制宜。特别是在语文和文化教育领域。(2)蒙氏与其他教育体系的融合,在目标、内容、方法、资源(时间、空间、物、人)方面都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我园,每进行一个主题教育活动,首先会参照《幼儿园主题活动套材》里的关于该主题的统整目标,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再选取现阶段幼儿感兴趣且适合本年龄阶段的内容,置于主题和蒙氏的教学方法中去进行审视,做到用最适合的方法去作用于学习的内容,并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适宜的资源,保证孩子“学的有其乐,学的有其获”。(3)在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把握幼儿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两者同属心理驱动力范畴,对幼儿的行为都具有直接的影响,需要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需要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外力施与的;而兴趣在幼儿阶段则是很不稳定的,它决定着幼儿行为的指向和持久力。因此必须将“需要”和“兴趣”统一起来,才能保证幼儿学习的真正效果。(4)在“融合”的时候,既要充分展示蒙氏教育在知识的系统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基本人格特质(专注、独立、协调、秩序)的持续提高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又要充分发挥探索性主题教育等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与社会及周围世界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充分展现幼儿教育独特魅力等方面的突出作用,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以致用”。

蒙氏教育概念范文3

蒙特梭利教育法是意大利教育家用尽毕生心血创造出来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1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需要,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之一被人们广泛地关注,但我们对他了解甚微。所幸的是我能在暑期参加了北京蒙氏教学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了解蒙特梭利教学新理念的好机会。当我带着对蒙特梭利教育的热诚学习发现幼教界已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各种教育理念纷纷涌入,各种课程方案纷沓而至,面对这一切,仅仅是学习和模仿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选择。通过暑假蒙氏实践培训,现就我个人的理解谈谈学习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需要成为蒙特梭利教师是一个复杂,个别化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要不断的充实知识,自我鞭策,才能提升各项能力,增进自信,即使面对挫折,也能达到蒙特梭利教师自我实现的心灵升华。我们在学习和实践蒙特梭利教育的过程中,大家的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蒙特梭利的许多优秀思想侵入我们的心灵。我深切的感到什么是尊重儿童,什么是科学的观察和引导……

“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知道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我在培训中学习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并且能在操作中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学习中,看着程老师在操作,自己看着好像很简单,觉得一幕了然,真正到自己操作时才感到“做了就会了”这句话。通过学习让我联想到这作为小班教师,应该给予孩子多点空间让他们动手尝试,给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如孩子喜欢做一些生活上的事情,穿衣,脱衣,用餐,扫地等,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各种选择的自由。孩子也会和我们一样:听了就忘记,看了就知道,做了就明白。蒙特梭利教育的基础特色就是必须保障儿童的自由,为他们提供一个准备好的环境。

“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这是蒙特梭利教育和我园现行教育相一致的地方。“一切从观察儿童和研究儿童和家庭环境”入手,同时“以儿童和家长的忠实朋友”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它的教育目的是:“尊重儿童自我需要和价值,促进儿童个性和协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提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过程和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身体的和个性的自然发展,他还强调儿童是和成人截然不同的独立个体。成人必须重新看待孩子,发现孩子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任意将自我意识加强在孩子身上,而抹灭了儿童的人格意识。

同时,我认为对于蒙特梭瑞教育理念,我们应取其精华,汲取最有利于我们的幼儿教育发展的部分,充分结合我国幼儿的世纪发展需要,不断探索蒙特梭瑞中国化的最佳方式。

以上是我这次学习的一点体会。蒙特梭利教学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有待于我们一起进一步去挖掘,去延伸。同时,真心的希望以后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会使我们对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精髓有更丰富,更深刻,更真实的认识,跟上时代的脚步,把最先进的理念在第一时间带给我们的学生!

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2

学习蒙氏教育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的是蒙特梭利强调以孩子为中心,它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特点,提倡不教的教育,让儿童自发性的主动的学习,自我教育。这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呢?教师的角色就是观察者、辅导者、环境准备者。环境准备又包括了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提供温馨和谐的环境,不要让孩子有压力。然后是把握好儿童的敏感期,蒙特梭利把儿童的敏感期分析的很详细,儿童共有九大敏感期,都包括: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觉敏感期、细节敏感期、礼仪敏感期、运动敏感期、文化敏感期、数学敏感期和音乐敏感期。根据孩子的敏感期引导孩子学习,掌握在该应该掌的知识。

蒙氏教育不仅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也可以改变孩子的能力,蒙氏的成果是爆发性的,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另外,蒙氏教育的三句话我也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才理解了。由此可见,操作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的专注力,幼儿只有在专注的状态下,才可以对某种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会出现对同一教具反复操作的现象。在反复操作的同时,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探究,独立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蒙氏儿童观里,老师就有讲到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这也是幼儿逐渐吸收和提高的过程。

蒙特梭利教学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去延伸的同时真心的希望以后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有机会更多的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会使我对蒙特梭利教育有更丰富、更深刻、更真实的认识,跟上时代的脚步,把最先进的理念在第一时间教给孩子,让孩子和家长都能够受益。

最后,我得感谢快学堂,感谢牛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相信这次的蒙氏培训会在我今后的教学道路上增添绚丽的光彩。

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3

一、蒙特梭利其人: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人。学前教育之父:福禄倍尔,创办幼稚园。

学前教育之母:蒙特梭利,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

二、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需要。

“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这是蒙氏教育和我园现行教育相一致的地方。“一切从观察儿童和研究儿童及家庭环境”入手,同时“以儿童和家长的忠实朋友”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一切以儿童的生活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出适合孩子的环境,根据有效的科学程序,配合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明了实用有效并且闻名遐迩的教育材料——蒙氏教具。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教育技巧,培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儿童的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如:她强调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这也是我园现正实行的“瑞吉欧”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她的教育目的是:“尊重儿童自我需要和价值,促进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

三、以“体、智、德、美、劳”为核心的教育内容。

蒙氏的教育内容与现行幼儿教育内容虽然在内容的划分上略有不同,但其内容却是紧紧围绕体、智、德、美、劳这几个方面的。

相对来说,蒙氏教育活动的内容更加生活化,更深入地考虑到儿童的需要。比如区域的设置,蒙氏和传统活动区域都有语言、科学文化、计算、美工、阅读等区域。但蒙氏最有特点的是生活和感官区域。生活区的材料全部取之于日常生活,教学内容也全部是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抓、舀、插、倒、吸、捞、夹、剪、切、开锁、筛、穿孔、编织等生活中所有用到的手的动作,都在蒙氏生活区找到相应的教具。蒙氏说,生活、感官是学习的基础,是进入学习的基础阶段,是提高生活能力的手段。记得在我园学期初的计划中,张园长就提到让幼儿自理自立,并提出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三个阶段,我想,这也是同蒙氏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的。

蒙氏教具最有特点的是感官教育和数学教育,感官教育内容包括视、听、尝、嗅、触、辨别实体、音乐训练等。数学内容包括理解1-10的量与数,认识数量和数字,10以内加减,十进位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等。

四、教学形式:

蒙氏的教学形式以“工作”的形式表现,同时和我们的教学形式一样,有团体、小组、和个人的独立活动。蒙氏还有一种特有的教育形式在我园也存在,那就是混龄教学。

五、蒙氏教育法怎样与我园的“瑞吉欧”教育法相结合。

虽然我现在没有组织过方案教学(北京叫做项目工程),但从日常听到老师们讨论的和观看一些观摩教学活动中,以及张园长发放的资料中,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我曾问过一些老师,在方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什么问题是最难解决的。我想,最难解决的是孩子有兴趣的课题(内容),老师怎样延伸到各个领域,用什么样的方法激发孩子在活动中保持孩子的兴趣。这在蒙氏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如:“花”的活动。蒙氏教学是这样渗透的:

1、寻找花的共性。花有花托、花叶、花瓣、花蕊等。

2、蒙氏教具中有“花”的镶嵌板。

3、花的三段卡。(如:花的名称)

4、花的个性:花的种类(大小、颜色、花瓣的多少、形状等)、生长环境(山、水、沙漠、室内)、温度(阳生、阴生等)

5、做有关花的小书。(可根据花的共性与个性,孩子的兴趣)

在蒙氏区域中是这样渗透的:

生活区:插花、种植、护理、绣花、编织等。

感官区:闻花的香味、触摸花瓣、赏花、尝花等。

数学区:颜色的分类、花的大小、花瓣的多少以及单双数的学习、排序(从大到小)等。

美工区:制作干花、画、剪、手工制作(用各种各样的纸)等。

语言:儿歌、故事等。

艺术:唱歌、跳舞等。

体能:跳起来摘花等。

这就是蒙氏教育的精髓所在,目的所在,孩子的兴趣第一。

可能会有老师说,这不是以前的主题活动吗?我想,任何活动,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不管以什么活动形式出现,都应该是可以的。

六、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怎样渗透在教学活动中。

蒙氏教育思想的重点之一是发展和延伸。只要你领会了她的教育思想,掌握了蒙氏教学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你的思维就会放开,思路开阔,教学方法也就会源源不断。(简述)

1、活动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来自于幼儿本身(如:家族生命线)

1、分阶段的、有步骤的、逐步深入的学习。给予幼儿清晰的思路。(传统教学使孩子糊涂)如:钟的学习。

2、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3、美术:教给孩子基本的方法(基本功)和技能。

题外话:在教学活动中,尽量收集社会有效的资源,老师的劳动是最有价值的。

七:保育方面

上班时间:日班保育员12:30—20:45

夜班保育员17:45—第2天8:45,晚上有夜班轮值,其他夜班睡觉。

老师:早班,7:15—12:30 13:00—15:00

晚班,8:45—12:00 13:00—17:45

启发:每个班课室门口都有一个牌子,内容是“我们的承诺”,所有老师、保育员的照片,并注明职务,如:班主任、保育员等。

以上是我这次学习的一点体会,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蒙氏教学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有待于我们一起去挖掘、去延伸,相信我们会越做越好。同时,真心地希望以后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多派老师去听一听、学一学。这比我们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幼儿园要来得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实在得多。

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4

在今年的五月,我有幸参加了南京蒙特梭利教育中心组织的为期十天的蒙氏培训。对于我来说,虽然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有关蒙特梭利教学的理念,但却是粗浅的模糊的,我带着对蒙特梭利教育的热忱,投入到这次紧张而又充实的培训中。在这十天中天气虽然很炎热,但我们却一点也没有觉得,培训讲师一遍遍耐心的讲解示范,同学们一遍遍认真的操作,大家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我也很快融入到这种氛围之中,虽然每天很疲惫,但收获却是满满的,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蒙特梭利教学的新理念,基本掌握了整个蒙特梭利的教学框架,收益匪浅。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蒙氏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蒙氏教育理念,熟练掌握每一种教具的操作方法,以儿童为中心,因材施教。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老师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案例渗透出蒙特梭利的优秀思想并深入我的心灵,让我深切感到什么是尊重幼儿,什么是科学地观察和引导。

现初步总结几个要领与同行分享:

1、心中永远装着儿童,热爱儿童、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独立的意愿,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努力自主地学习成长。

2、遵循蒙特梭利创设环境的基本原则,用心创设适宜的环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3、顺应儿童个体自然成长的规律,可引导,不强求、不施压、不包揽、不替代。

4、儿童在自由的、独立的“工作”中完成着自我成长。

5、发挥蒙氏教具的独特功能,同时利用教具以外的人类活动的领域,促进儿童整体的发展。

6、教育伴随生命开始。

7、吸收中华文化和当代科技成果,使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在本土上、在时代中继续发展。

8、采用蒙特梭利教育,不排斥其他教育模式,可接收、吸纳,优化教育,走教育创新之路。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一下培训期间心里的感受:

第一, 蒙氏培训让我知道了幼儿日常生活管理的一些知识:幼儿的刷牙,穿脱衣服,整理环境,递交物品,日常交流等一些非常微小的环节应该怎样去教导幼儿。

第二, 培训中我能体会到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全面的:教师自身的心态要平稳,有耐心,教师不能伤害幼儿心理和身体各方面,对教师的面部表情,说话时语态,声音,语言的组织有着专业性很强的要求等。

第三, 通过培训让我提升了对幼儿教师的概念:那样不仅在工作中我会很积极的去用这些知识来要求自己,而且这些专业性的知识也会给幼儿园带来发展,我相信在这样的幼儿园中我能体会到它发展脚步的速度之快。

第四, 我只能用虚心求教的态度来说,以后有时间,我还会来到这里学习一些别的方面的知识。

蒙特梭利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有待于我不断地学习,挖掘和延伸。同时也真心希望以后有这样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我更深入的了解蒙氏,把最先进的理念带给我的孩子们。

家长听蒙特梭利教育课心得5

蒙特梭利教育的根本是爱和尊重。爱是教育的核心,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蒙特梭利的教育就是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只有爱孩子,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蒙氏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用赞许的微笑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用亲切的拥抱满足儿童情感爱的需要。

蒙特梭利教育成功的核心经验是"教育跟着孩子走"。我们的教育不是死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随时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来制定和改变我们的教学。

我对于蒙氏教育只是刚刚接触,了解和学习的并不很深入和透彻。通过本次学习我就我个人的体会和认识做以下简单的交流:

1、入园哭闹问题。我带的是托班对于这种问题比较的关注,之前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孩子为什么在入园的时候会出现哭闹的现象。现在我明白这是因为孩子在两岁半到三岁之间,正处于一个秩序的敏感期,当他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就会破坏他原来的秩序,所以孩子就会出现分离焦虑。当孩子建立了新的秩序以后,他就不会再哭闹了,所以在这期间我们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中添加一些他们认识熟悉的标示,比如自己的照片,来帮助孩子尽快的建立新的秩序。

2、手势问题。之前我对于蒙氏教学中的各种手势只是简单的模仿,机械的学习,生怕会有任何的差错,然后尽量在给孩子示范时做出与之前所学相同的样子。现在我明白手势是一种交流的语言,是教师将自己的思路、想法、眼神的流动等无法表达的内容用手势和简单的肢体动作来向幼儿传递的一种方式。

蒙氏教育概念范文4

关键词:蒙特梭利;数学教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63-02

那么,在蒙氏教室里为幼儿提供与学习数学内容相关的教具与材料是为幼儿准备丰富的学习数学必备的物质环境所不可获缺的。为此蒙特梭利根据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设计了许多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蒙氏数学经典教具,为幼儿感知复杂和抽象的数学概念提供了及为有意的帮助。但做为一名蒙氏教师,在几年的带班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到仅仅凭借这些经典教具是远远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和求知欲的。因此,延伸教具的投放和运用在整个蒙氏数学教育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下便是在带班过程中对于数学教育中延伸教具的制作、投放和运用中的一些具体的感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很多教师,特别是初次带蒙班的幼儿教师都深有感受,孩子们"玩来玩去"就是这几样经典教具。教具的数量也不能满足幼儿同时操作的需要。有心想要给孩子们添一些操作材料,却不知从何入手。那么我们首先就来谈一谈延伸教具的制作:

1.延伸教具的制作应遵循以下几点:

1.1 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及幼儿学习的重点难点来设计制作; 在蒙氏数学领域中进行10以内数的教学中要使用到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箱、数字与筹码、彩色串珠等经典教具。综合以上经典教具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幼儿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数词、数字、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这部分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那么,我们就以此为目标制作了一些的延伸教具。如下:

图一为教具插牙签:准备10个小瓶,瓶身分别标上1--10的数字;另用一小盘装55根牙签。 操作时请幼儿按数字数出相应数量的牙签插到标有相应数字的小瓶里。

图二为教具数字小衣夹:带有1--10数字的小衣夹和带有1--10数量不等的小苹果的小衣服。操作时请幼儿将标有数字的衣夹夹在与其数量相对应的小衣服上;

以上两种教具都是帮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断熟悉10以内数字、数词、数量之间的关系的。

1.2 制作延伸教具时遵循蒙氏教具特有的"错误订正"功能。蒙氏教具的一大特色就是具有"错误订正"这一功能。蒙特梭利本人也认为"错误订正"是使蒙氏教具的操作趋于完美的科学原则之一。那么,在制作数学的延伸教具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还是以图一"插牙签"为例。它的"错误订正"就是教师为幼儿只准备了"55"根牙签,这55根牙签则刚好是1--10的数字相加的总和。如果幼儿在操作时发现牙签多出来或是不够时,就说明他的操作有误,需要重新来一次。这也是幼儿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蒙氏教师我们应深刻的认识到订正错误本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幼儿能够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的自我纠正。

1.3 延伸教具要具有可操作性;"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了解蒙氏教育的人所耳熟能详一句蒙特梭利的名言。它也很直观的阐述了蒙氏教育的基本原理。

活动是幼儿的天性。作为具有多年带班经验的老教师更应该知道孩子在"玩中学"的重要意义。在制作延伸教具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教具的可操作性。如果一个教具没有可操作性,既使制作的再精质,美丽,也不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也将失去它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具时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延伸教具能够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操作中手、眼、脑等感官并用。这才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延伸教具。

1.4 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教具";作为蒙氏教师,每天的工作量是相当的大。如果一味的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制作教具中去,是必会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作为一名蒙氏教师在生活中更应具有"独具慧眼"、"就地取材"的能力。充分的利用现成的资源来辅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进行数学前三种能力的训练时,我们便使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电话充值卡、布贴画等做为配对的教具、使用彩色纽扣等做为排序的教具。 另外,一些自然界中常见的小石子和一些植物的种子、果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延伸教具:

2.我们来谈谈延伸教具的投放和使用。

2.1 适时投放,充分发挥延伸教具帮助幼儿自我学习的作用。幼儿在自选工作时,教师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并针对性的提供延伸教具,帮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我学习。

在孩子们学习砂数字板后的自选工作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描触砂数字板时的笔顺不正确。于是我们就投放了标有笔顺指引线的数卡。只需教幼儿识别上面的标志,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照标有指引线的数卡来描触砂数字板了。如图:

2.2 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指导幼儿使有不同层次的延伸教具。蒙特梭利幼儿数学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求知需要。幼儿数学学习的敏感期大约出现在4岁左右,但由于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敏感期出现的时间也不一致。做为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不同难易的教具外,更应注意引导幼儿进行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教具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发展较快的幼儿的需要,也同地兼顾到了发展较慢的幼儿。

在进行同圆圆板、圆圆珠的排序教学活动中,我们就针对不同的幼儿提供了不同难易程度的"排序提示卡"如图:

从图七中的排序提示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一横排的形式,幼儿很容易找出它的规律进行排序;而图八中的提示卡变成的曲线形的,增加了对幼儿视觉上的干扰,同时也就增加了难度。

在这里,我们还要以排序的教学为例。当发展较快的幼儿能够熟练的完成提示卡的排序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拿开提示卡,自己创造新的排列组合,这样不仅提高了这部分幼儿的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学习兴趣。2.3 延伸教具投放要适量。(同一类型的2--3样即可);延伸教具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可以针对某个教育目的投放2--3件延伸教具就可以了。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当多数幼儿对于这个知识点掌握不好时,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增加这方面的延伸教具,为幼儿提供多的操作机会,帮助幼儿尽快通过多种教具的操作完成"自我教育"。

蒙氏教育概念范文5

在中国百年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的金秋,我们育红幼儿园又迎来了一批活泼、可爱的新小班小朋友。我们是小蒙三班,是一个全新的班集体。作为老师,面对全新的幼儿、全新的家长,深感责任重大。

(一)、幼儿情况分析:

1.男女比例不均衡

我班共有幼儿23名,其中女孩9名,男孩14名。男孩多,女孩少。男孩天性活泼、好动,这会给班级的常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有部分幼儿未上过幼儿园,他们初次从家庭走入幼儿园,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新的生活。在情绪上可能波动很大,需要老师更加耐心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3.由于幼儿大多是祖辈带的较多,这些孩子比较娇气、霸道,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幼儿园逐步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尤为重要。

(二)、家庭情况分析:

1.家长期望高:

我园是省一类幼儿园,我们班级又是蒙氏特色教学班,家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很大期望。因此,我们的工作只能精益求精,不能让家长失望。

2.通过学期初的家访工作,发现我班个别幼儿吃饭较慢,体质弱,容易出虚汗。这些都提醒我们老师要更好的安排幼儿在园的生活,更加细致的观察幼儿的表现,注意幼儿的活动量,避免引发相关疾病。

(三)、班级工作人员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两位教师和一名保育阿姨。我们对幼儿都非常有爱心和耐心。李老师担任计算、美术、社会的教学。黄老师担任语言、音乐、健康的教学。保育阿姨主要担任班级的卫生和幼儿的保育工作。我们三位将同心协力,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快乐、健康的成长。

二、班级常规工作:

1.采取“以大带小”的方式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坚持正面教育。我们的教育以表扬为主,多树立榜样,多鼓励、引导。但不忽视孩子的不良倾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帮助幼儿形成是非概念。

3.善于发现和把握教育契机,将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4.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力求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紧凑、有序。

三、生活护理与卫生保健:

(一)生活护理:

1.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幼儿增添衣物。

2.午睡时,教师巡回检查,及时为幼儿盖好被子,防止幼儿感冒、受凉。

3.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

4.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饮水量。

5.按时按量给生病的幼儿喂药。

6.鼓励幼儿自己吃饭。提醒他们细嚼慢咽,帮助他们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二)、卫生保健:

1.良好习惯的形成:

教幼儿正确的洗手,安静进餐,不挑食,保持桌面干净,不乱扔垃圾等。

2.良好生活环境的创设:

坚持教玩具、班级、午睡室、毛巾的定期消毒等。

3.疾病的预防和处理:

配合保健老师作好幼儿的保健工作。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精神面貌。

四、家长工作:

1.家访:开学前,本班教师对每一位新生进行家访,了解、熟悉幼儿情况,并与家长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与沟通。

2.随机交流:利用入园、离园时间与家长客观反映幼儿在园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配合解决。

3.利用“家长园地”橱窗,向家长推荐有关家教等方面优秀文章,引导家长关注新的教育观念。

4.召开家长会。利用每个学期两次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级工作重点和班级工作总结。

5.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鼓励家长来园参与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的表现,更好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6.定期开展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学习一些育儿经验和有关保健方面的知识。

五、班级活动:

九月份:

1. 欢迎新生入园。

2. 提醒家长为幼儿带有关用具。

3. 学期初的家长会。

4. 摆设蒙似教具,向幼儿规范要求,初步开展生活常规工作。

十月份:

1. 迎“国庆”幼儿早操表演。

2. 班级进行环境创设。

3. 练习拍球。

4. 蒙氏月工作总结。

十一月份:

1. 班级环境创设。

2. 秋游活动。

3. 家长开放日活动。

4. 幼儿生活自理技能比赛。

5. 蒙氏月工作总结。

十二月份:

1. 班级环境创设。

2. 家长学校讲座。

3.“迎新年”游园活动。

4. 蒙氏月工作总结

元月份:

蒙氏教育概念范文6

[关键词] 忠义 启蒙 价值取向 复仇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戏剧里,《赵氏孤儿》的地位无可比拟,特别是其悲剧意义独领。“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深陷囫囵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程婴救孤,这个曾经感染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故事,以其忠义、伦理和人性之艰难的关注感动着我们的祖先,也感动着我们。它不仅包含着整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认识也包含对于集体记忆的积淀和对于民族情感的寄托。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其改编成了《中国孤儿》。中国的渊源作品《赵氏孤儿》对《中国孤儿》一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中国孤儿》展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启蒙逻辑。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上映后,成为改编大军中的一名新兵。导演欲将启蒙与忠义进行调和,但启蒙赢得了过程,而忠义获得了结果 。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春秋》、《国语》、《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均有记载,其中最早的详尽记载是《史记•赵世家》,故事原型本身比较简单,后来经过史学家、戏曲家的丰富,特别是元杂剧的加工,加强了故事的审美感,情节环环相扣,也更加感人了。这种从美好愿望出发的正义之举,使得人们愿意相信。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将时间集中到灵公时,冲突也更加激烈。程婴把孤儿藏在药箱中带出宫,被把守将领韩厥发现。韩厥为保孤儿,自刎而死。程婴以自己的儿子顶替孤儿,公孙杵臼则假意收留孤儿,让程婴去通报,换取屠岸贾对程婴的信任。程婴被屠岸贾视作心腹以后,赵氏孤儿得以幸存,并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直到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文武有成,经程婴告知原委后,知道自己的身世,终于为赵氏家族复仇雪恨。

看到这里,我想说的是春秋战国时代到底有何魔力,能让当世的义士屡屡做出牺牲自己乃至全家人生命的事来?春秋战国时代,像程婴这样的义士并不鲜见,侯赢自刎,一死以全气节,田横五百壮士体现了春秋战国最后的贵族精神。春秋战国是我们历史上最不平凡的时代,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角力的时期,‘士’文化恰好构成了各宗派的基础。那时候的‘士’代表‘一等公民’,是草根中的精英,不但是知识分子,还是武士,他们效忠于自己的主人,以忠诚作为侍奉主子的第一要义,以死节作为自己的道德圆满,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出现程婴之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论语》中曾记载子路“杀身以成仁”,“仁”代表了子路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所以即使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并且在付出生命的过程中,他实现了自我的圆满。他们事君上以忠,待朋友以义,他们的选择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最高的道德选择,没什么可批判和质疑的。程婴的行为符合儒家讲的“舍生取义”,儒家的观念是当‘义’和‘利’矛盾时,要遵循基本的伦理道德。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作为春秋普通的晋国义士,竟然在危难之际做出了这样舍己救人的壮举,他们也让后人认识到了对友谊,对忠诚,对仁义的崇尚和尊重,其矢志不渝的精神也感染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史记》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到了宋元间汇成悲剧的洪流的原因是宋朝汉人在军事上一直被游牧民族欺压,直致沦陷亡国。国恨家仇,汉人又处于被压迫的位置,愤怨之气聚集。“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恰好成为汉民族情绪的绝好载体。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实现正义或慷慨赴死或忍辱负重,呈现酣畅淋漓的民族血性。纪君祥将《史记》中的记载做了一些修改,让程婴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并增加了韩厥自杀的情节,其意图是十分明显的。他把全剧的重点放在忠义与人情的冲突上,让主人公舍生取义,牺牲个人的情感甚至生命,成就“大义”。这样既突出了戏剧的悲壮色彩,又鲜明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从而达到宣扬儒家道德的教化目的。

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的重点显然并不在此。伏尔泰在剧中刻画的叶端美这个形象无法与原本中的任何人物对号入座,她既不肯交出王子,也拒绝以自己的孩子代替,更不愿失节以求两全,这其中有忠义和人伦的统一,也有“大义”和“小节”的矛盾,分不清孰轻孰重。伏尔泰将叶端美塑造成理性、母爱和贞节的化身,很明显地,伏尔泰的哲学使他不肯丢掉个人的自然情感,来成就什么“大义”,却也无法把个人情感抬到足以牺牲国家利益的高度。因此,在两相权衡之下,叶端美只有选择三人俱亡,才不违背她所有的坚持。而成吉思汗以一个贤明君王的形象化解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宽恕了所有的人的结局,便是伏尔泰在开明、理性的君主制之下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理想的最佳体现。概言之,启蒙才是《中国孤儿》的中心主题。

另一方面,原剧中用大量笔墨刻画了程婴这一人物形象。他为了保住赵氏遗孤,自毁家门,背负着举国上下的骂名二十年,成就了赵氏孤儿大报仇,是作者极力赞美的大仁大义之士。而《中国孤儿》中与之相对应的人物张惕,同样以自己的孩子代替孤儿,却遭到了伏尔泰借叶端美之口的痛斥。这个情节,我认为,含有借用中国政治伦理结合的特点,变相地宣扬其“开明”君主制的因素。因此,叶端美指责张惕有违父道,也就是要求君主爱自己的子民,父亲爱自己的儿女。这既体现了伏尔泰所理解的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以之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也是他对于人类自然情感的肯定和维护,而对人类自然情感的尊重则是启蒙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

由此可见,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构建了一部全新的话剧,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理念以西方人较易接受的方式代入了欧洲。伏尔泰对原剧本所作的改编,代表并引导了当时一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林兆华的话剧《赵氏孤儿》的版本里,创作者将赵、屠两家的仇怨归于宫闺的任性斗气,悲剧的结局,是程婴偶然被国君误伤,屠岸贾病入膏育,两人先后死去。对孤儿来说,程婴与屠岸贾都是亲人,程婴是救命恩人,教他为人之道;屠岸贾是杀父仇人,教他为人之勇。所以,面对程婴、屠岸贾的尸体,孤儿无限悲哀与惆怅地说:“今天以前,我有两个父亲……今天以后,我是……孤儿!”这个剧本中敌友难分、情仇莫辨,不以姓氏血脉来甄别个人,也不因历史过节去划分集团,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是具体、真实的生活内容,这种观念与情感内容质疑了个人依附于宗族组织的传统观念,是启蒙逻辑的生动体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赵氏孤儿》则颠覆了前一个系列赵、屠两方斗争的前提――忠奸不两立,将两派斗争归因于帝王权术的操控――朝中大臣互相倾轧,背后的操纵者与获利者都是国君。因此,孤儿在得知血海深仇之后,一句“我现在过得挺好,凭什么要我承担重负如山的责任,他们的仇杀跟我有什么相干?”将程婴与屠岸贾掷到荒诞之中,质疑了前一个系列崇高意义的立足点,基本逻辑还是启蒙。

英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过:“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来做出自己的解释。”所以,一部《赵氏孤儿》,在《史记》、元杂剧以及陈凯歌那里,均有不同的演绎,而每一种演绎的版本其实都折射着作者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而我认为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是想要合流忠义与启蒙,而在此过程中却显得力不从心。

陈版《赵氏孤儿》是在用模糊策略调和启蒙与忠义。一方面想维持启蒙,淡化忠奸、淡化牺牲、淡化复仇、纠结情感等都是在给剧中人物留下自决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选择行动。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当程勃不相信程、韩二人讲述的血泪史时,二人并不以天理、大义等东西压制程勃,反而尊重程勃,转而自己行动;剧中屠岸贾问程婴:“你有什么权利决定你儿子的生死?你又有什么权利让赵家的孩子为你报仇?”这样的质问只有在启蒙理性里才不会被当成是恶意的挑拨离间。但另一方面,程婴最终并没有听庄姬的话让孤儿“过老百姓的日子”,程勃最终还是举起了复仇之剑,其结果还是儒家所倡导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尽管陈版《赵氏孤儿》用模糊策略调和启蒙与忠义,但剧中二者并没有融合,启蒙赢得了过程,但忠义获得了结果。启蒙是西方思想的精华,是进化论思潮中被冠以“现代”称谓的所谓普世价值,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呢?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传统思想尽管有诸多问题,却不失其价值,最让观众感动的还是程婴的牺牲,最让观众欣然的还是程勃为程婴举起复仇之剑,而且这种情感决不能被简单化冠以落后、愚昧的帽子。其二就是启蒙思想本身的问题。

启蒙――还是引用康德的原话:“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和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影片中程勃似乎自己没有一个报仇的自觉义务,剧中花了很大的劲才让这些义务落在程勃头上,而启蒙的权利是自我意识的权利,自我意识是概念的否定性,它必干预其对方即信仰意识,随意信仰就将不能拒绝承认启蒙有它的权利。而信仰也有权利反对启蒙,这是一种“神圣的权利”。独立运用自己的头脑,有勇气战胜自我内心的恐惧这是启蒙的要义。“有勇气运用”,即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自由,而不是他者的给予或限定;“自己的理智”即自己理智的“本真态”,而不是他者的引导或理智运用时的“现实态”。倘若缺乏这两者,人类就处于“不成熟状态”。 如詹姆斯•施密特所言,这个被称为启蒙时代的世纪留下了太多问题,因此启蒙备受指责:关于“绝对价值”的怀疑论以及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道德麻木和冷漠,等等。

康德认为,启蒙所欲开启的“蒙”并不是表现在欲望能力与快乐和不快的感受能力中,而是表现在认识能力中。因而,启蒙之“蒙”就不是情感之蒙,而是认识之蒙,而作为认识之蒙,并不是基于直观之上的对象知识之蒙,而是基于思想之上的主题自身思想能力之蒙。这种“蒙”,在他看来,是人心灵中作为高级认识能力之一的健全知性在其运用方面的蒙。人的心灵中健全的高级认识能力包括正确的或健全的知性、熟练的判断力和缜密的理性;所谓“蒙”就是对其中正确的或健全的知性加以运用时的“软弱性”,亦即“不经他人引导就没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知性”。因此,在他那里,“蒙”作为主体自身思想能力之蒙,并不全作为高级认识能力的全部思想能力,而只涵盖其中狭义的知性能力,它是人对其自身健全的狭义的知性加以运用时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表面上看隶属于认识的领域,是人没有足够的力量运用自己健全的认识能力;实际上归属于实践的领域,是人没有足够的力量运用自己健全的认识能力,实际上归属于实践的领域,是人缺乏某些道德德行或品质,亦即缺乏“勇气和决心”。在这个意义上,其根源而言则并非自然或他人加予的,而是“自我招致”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黑格尔对启蒙的批判可谓发人深省:思维的“否定的、形式的行为”,在其具体形态上就叫做启蒙,“启蒙只知道对规定性本身的否定、限制,因而完全错误地对待内容”,启蒙“把一切内容取消”的“主观的观点”“不承认任何内容,从而也不承认任何真理”,它“一方面坚持它的形式主义,只知高叫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教学的自由,甚至高叫理性和科学”,但是对于“真正的自由的良心所包含的理性原则”、自由信仰和自由思想的内容,“他们皆不能切实说明,而只停留在一种消极的形式主义”。“伦理上的轻浮任性”和“知识上的庸俗浅薄”,“这就是所谓启蒙”。

基于上述分析,影片《赵氏孤儿》显然是想合流忠义与启蒙而采取了理性自决的启蒙思想,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给观众带来了困惑,因为公共空间的游戏规则是必须有答案,否则,观众会很快抛弃所谓的理性自决,直接接受结局所暗示的道理――血腥复仇最终占了上风。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2]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A].全元曲(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康德 何兆武译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 商务印书馆,1991.

[4]曾晓平.康德的启蒙思想。哲学研究. [J]2001(5)

[5]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A].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7.

[6]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M].徐向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7]张世英主编.黑格尔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350-357.

[8]孟华.伏尔泰与孔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115-122.

[9]田沁鑫著.我做戏,因为我悲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57.

蒙氏教育概念范文7

关键词: 蒙台梭利教具 解读 挖掘 反思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专家,被称为“幼儿教育之母”,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反映了新教育的要求,对20世纪初兴起的新教育运动起到了推进作用,并且对学前教育一直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我园作为苏北第一家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园所,一直以来,每位教师都在不断摸索、研究,形成浓厚的蒙台梭利教育科研氛围,教师从中得到成长,孩子们从中不断提高。

蒙台梭利潜心研制的教具广为流传,很多教具都堪称“经典”,影响许多国家、地区的孩子们,不仅启迪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蒙台梭利教具蕴涵极大的魅力与潜能,值得我们解读、挖掘、反思。

一、对蒙台梭利教具的解读

1.蒙台梭利教具的区域性

蒙台梭利教具的区域性非常显著,分为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领域、科学文化领域、语言领域、艺术区域等,各个区域相对独立,但又密切关联。

日常生活练习包括入蒙氏室、社交行为、动作的协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烹饪工作等。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因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体力和各种能力协调发展,而且是培养儿童独立性的重要手段。

感官教育、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感官教育,她设计的一套“感官教育材料”从视、听、触、味、嗅等方面进行感官训练,以触觉训练为主,感官教育以配对、序列为操作原则。

数学教育,数学是科学之母,与生活息息相关,以数、几何、测量为数学结构,其中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箱等教具非常经典。

科学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存环境及接触的人、地、事物的兴趣,建构自我概念,欣赏、观察各种现象,培养责任感。

语言教育是通过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逐步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习惯。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必须注意为儿童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 各区域井然有序的设置,以及相对固定的摆放,特别有利于幼儿良好秩序感形成,充分体现了蒙台梭利秩序感的原则。

2.蒙台梭利教具的严谨性

蒙台梭利教具的严谨性表现在多方面,首先,要有顺序,教具摆放在教具柜的顺序要从易到难;工作时,教具放在工作毯上的顺序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组教具的取放也有要求,如粉红塔,取出时从小到大,收放时从大到小;同一个工作的几个步骤是逐次展示的。

其次,教具有损坏、污染的,一定要修补或清洗,呈现在孩子面前的应该是完整、精美的蒙台梭利教具。因此,教师每天检查教具是任务,也是责任。操作中尽量少语言,用动作教导孩子,动作要简洁、准确。

对待教具严谨的态度势必影响孩子工作时的态度,每次检查、操作教具都要做到认真、专注。专注性从蒙台梭利教具开始得到发展,基础夯实了,孩子工作时会更专注,对待任何事情也会一样专注。

3.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性

蒙台梭利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的确,“做”是任何学习的关键,操作是蒙台梭利教具的重点。

在蒙氏工作室里,即便托班的孩子也是那么独立,孩子们很有主见地选择工作,完成工作就独立摆放回教具柜,完全是独立的个体。其实,孩子就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成人的附属品,独立有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们工作时是自由的,他们自由地选择工作,快乐地工作,这自由不是无约束的自由,绝没有大声喧哗与吵闹,因为,这种自由由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进行约束,这规则是大家同意的,必须遵守。

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具有重复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在重复的过程中实现机械性记忆,在重复的过程中进行建构。重复操作是孩子的需要。小班的文文选择串珠筒的工作,先将串珠按照颜色分类穿好,然后,按大小分类穿好,后来按形状穿,她重新穿了第二次,最后,她看着串珠想了一会儿,按照是动物和不是动物的分类穿好,她轻轻走过来举给我看,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伸出大拇指,文文笑着回去继续工作了。

当两个孩子都选择同一个工作时,他们或许会说:“你玩过了,我再选。”或许他们会在一起,一个操作,一个耐心等待。有时,他们会共同合作,使工作更有新意,充分展现互动性的交往原则。

我们对某些工作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如剪的工作,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能剪好长直线已经很好了,当发现有的孩子已经不满足剪长直线时,我们投放了一些曲线和简单图形,结果,潇潇、可可几名孩子剪简单图形非常好,水平的确很高,于是,再次投放比较复杂的图形。又如大班孩子制作数字卷,随着数字增大,数字卷增粗,难度不断增加,就这样,孩子们不断自我挑战,不断取得进步。

随着对蒙台梭利教具的深入研究,更领会蒙台梭利的秩序感原则、独立性原则、自由化原则、专注性原则、重复性原则、互动往原则、自我挑战性原则。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处处体现这些原则,而这些原则又具有指导性作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二、对蒙台梭利教具的开发和设计

蒙台梭利教具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独特的操作魅力、无比的教学价值,对孩子们的影响力是至深至远的,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不断挖掘、不断延伸,结合本地本园情况,最大限度发挥蒙台梭利教具的价值和功能。

1.与主题活动相互整合

幼儿园整合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编定的课程用书,课程中的主题活动在主题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在知识体系上相互联系,各个主题的扎实开展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如果使主题活动和蒙台梭利教育相互渗透、有效整合,将是怎样的呢?我们以主题活动内容为切入点,制作蒙台梭利主题延伸教具。例如在主题“车子叭叭叭”活动中,我制作了数学教具:卡车运水果、动物小火车;感官教具:车的拼图、迷宫;文化教具:特种车……再如结合“蔬果舞会”这个主题,我制作了感官教具“蔬果嵌图”;数学教具:蔬果排序……“动物朋友”这个主题,科学教具:动物的家;动物的尾巴;美术教具:动物粘贴……深深吸引了幼儿兴趣,每一个主题中,蒙氏活动中得以渗透,同时,我努力把教具制作成蒙氏教具的延伸,真正发挥蒙氏延伸教具的价值。

2.与思维活动相互整合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

为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散,制作并投放了一些活动教具,如求同分类;找图上不合理的地方;多了什么等,孩子们在操作中开动脑筋,促进思维发展。

3.与时事事件相互整合

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事件发生,我们引导孩子关注、倾听,特别以我们祖国有意义的、重大的、感人的事件为主,把这些事情充实到蒙氏工作中,如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天路――铁路竣工;2008申奥成功;福娃诞生;四川大地震等,大大提升孩子们对时事的交流频率,增强热爱祖国之情。

通过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与思维活动的整合、与时事事件的整合,蒙台梭利教育与主题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有助于课程一体化,有助于知识完整化,有助于孩子学习连贯性,更有助于蒙台梭利教具的传承与发展。

三、对蒙台梭利教具的反思

对蒙台梭利教具有了进一步认识与解读,对蒙台梭利教具有了进一步延伸与挖掘,还需要整理与反思。

1.是否通读蒙台梭利著作

蒙台梭利教师应该阅读大量蒙台梭利著作,如《发现儿童》、《童年的秘密》、《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等,从中深刻理解蒙台梭利儿童观、蒙台梭利教师观等理论性知识,然后更好地指导工作,更好地进行蒙台梭利教具研究。

2.是否考虑更加全面细致

设计制作蒙台梭利教具时,要考虑到适应年龄、错误控制,还要考虑到兴趣点,既要美观安全,又要经久耐用,努力呈现更完美的蒙台梭利教具。

3.能否做到心中有“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载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用蒙台梭利教具进行蒙台梭利教育,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没有用蒙台梭利教具时,也应该进行蒙台梭利教育,心中装有“活教具”,这才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最高境界。

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时,还决定他的一生。”

参考文献:

蒙氏教育概念范文8

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从20世纪20、30年代之交建立至今已经历了80多年的历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时期。①从“启蒙辩证法”到“为承认而斗争”,每一时期都表现为理论的转向与哲学基础(方法)的变动,从三个时期的显性与隐性的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进行双层考察,可从整体上把握批判理论的重要特点、分歧以及内在逻辑。

一、早期批判理论:从“启蒙辩证法”、否定性走入体系性颠倒与乌托邦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立场和政治主张强调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深刻危机:晚期资本主义的统治愈来愈依赖于“操作意识”和“文化工业”,无产阶级也被富裕社会的“消费控制”所同化,“异化”的普遍存在导致了批判意识的消失,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服务于神秘化和普遍性,因而他们将其意识形态批判扩大到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精神文化现象的批判。因此,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以自由为目标,主张“批判现存的东西”,致力于“发展批判的辩证思维”,他们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建立起能唤起人们解放意识的社会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力图改变格律恩堡的研究思路,将社会哲学确定为新的研究方向,并与马尔库塞一道确立了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强调“批判理论”概念不是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意义上使用的,而是在青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辩证批判意义上使用的。《走向工具理性批判》与《启蒙辩证法》是理解霍克海默理性批判的重要著作。他指出,批判理论是与经验联系起来的,但是与传统理论不同,批判理论从作为人类活动目标的历史分析中,特别是从将会满足整个共同体需要的社会合理组织观念中推出某些观点,这些观点内在于人类劳动中,没有被个体和大众精神所正确把握,他把批判理论集中于对工具理性和启蒙的批判。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阿多诺断言,启蒙精神的实现是进步和退步相交织、文明与野蛮相伴随的过程,最终启蒙精神就走向了自我毁灭。启蒙时代以来,由于反对神性,倡导人性,在反对宗教神学的过程中,理性也就偏离了客观性,走向了强调目的和有用性的主观理性。启蒙的原意是反对迷信,其结果是走向自己的反面,走向了集权和政治统治。启蒙的表现及其后果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普遍接受的观点。

阿多诺强调否定辩证法的关键就在于改变概念的形成方向,使之从同一性转向非同一性。这样,否定辩证法以非同一性原则为理论基础,以反概念、反体系、反传统为基本特征,以绝对否定为核心,以“瓦解的逻辑”为最后归宿。阿多诺的美学体现了其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由于艺术最能充分地体现“否定的辩证法”,所以阿多诺既不赞同贝尔的通过纯粹形式封闭自己、进而逃避现实的艺术观,也不赞同萨特的艺术介入现实、进而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工具性艺术观。

马尔库塞同样试图抓住辩证法的否定性质,更加激进地批判发达工业文明的单向度性,并致力于非压抑性文明的重建,但他设想的摆脱文明危机的途径、通向未来文明的道路,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否定的立场意味着革命,否定代表着解放的梦想,甚至他早期的论文集就是以《否定》为题出版的,这是马尔库塞的乌托邦追求,“大拒绝”(the great refusal)意味着否定的完成,“解放要以激进的另一种意识(一种真正对抗的)为前提,因此这一运动的意识应该能够通过打破对消费社会的崇拜,必须要有一种知识和一种感性,而已有的秩序通过阶级教育的制度禁止大多数人获得这种感性”。②这种新感性解放论其实质是一种文化救赎的理想。

韦尔默指出,批判理论归属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它是战后德国能够想像的与法西斯主义彻底决裂,又不必与德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是自身的文化传统决裂的惟一理论立场,因为批判理论奠基在普遍的社会和经济决定因素而不是民族因素上,它既揭示了同一传统具有的反动的、敌视的、压迫性的方面,又具有颠覆性的、启蒙的和普遍主义特征。③

二、哈贝马斯与卢曼的争论:普遍交往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困难

1981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出版,基本确立了第二代批判理论家的倾向与立场。哈氏认为,早期批判理论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局限于工具理性批判,陷入抽象的文化哲学批判中,从而使批判理论缺乏规范基础;二是未能扬弃黑格尔的理性概念和不能真正把握理性的含义;三是未能认真对待资产阶级民主,不能客观评价后期资本主义福利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总之,早期批判理论是一种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文化批判,它仍然以马克思历史哲学为依据,始终未跳出主体哲学的窠臼。主体性原则是一种统治原则,它使现代世界的进步与异化共存。

哈贝马斯接受了韦伯的合理化概念,认为社会现代化就是社会合理化。不同的是,他把社会合理化分为系统合理化与生活世界合理化两个层面:前者是指工具理性合理

化,后者指交往行为合理化。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哈氏把阐发语言理解规则的社会过程描述为交往的生活世界合理化过程。

哈氏假定人类历史的逻辑应该是工具理性合理化与交往行为合理化,或者说系统合理化与生活世界合理化之间的对立不断增长导致系统侵蚀并控制了生活世界,从而出现了“生活世界殖民化”,这就是现代文明危机的根源。总体上他没有逃出规范调节行为领域与非规范调节行为领域的二元对立图式,也就是系统与生活世界的二元对立图式,他借助于这个图式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并以此拓展社会行为理论的构想;然后从这个对立结构中最终获得了试图阐发时代诊断的框架,就是把“生活世界殖民化”现象确定为现代性病理学诊断。

马克思关于生产者自由联合的观念被哈氏重新解释成充满合理的社会世界的观念,生活世界的再生产是由个人的交往和阐释行动所引起的,交往行动本身日益成为保证共识和协调的决定性“机制”,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提及1971年他与卢曼的争论。哈贝马斯与卢曼在几个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改造社会还是分析社会,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还是存在根本分歧?是从观念还是从社会发展的机制来实现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些分歧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部困境,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后期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哈氏看来,马克思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消失了,许多基本原理也就过时了,历史唯物主义要想成为一种具有普遍生命力的社会进化论,就必须进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建至少会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非反思的历史客观主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义;二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规范基础从一开始就是不明确的;三是只注意生产力而忽视学习机制,尤其是道德规范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

因此,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中,哈氏将交往行为与工具行为的区分描述为道德—实践合理性与技术—工具合理性的逐步贯彻过程。尽管他发掘出社会发展的三个维度,即目的合理性调控能力的提高、道德体系的结构转型、个体自我游戏空间的拓展,但他在强调交往维度时并没有放弃工具理性维度,这一点与早期批判理论是不同的。他指出,普通语用学的任务就是重建交往行为的一般假设性前提,为此他区分了四种言语行为及其有效性要求:认知的言语行为关联于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规范调节的言语行为关联于社会世界,要求公正性;表述的言语行为关联于主观世界,要求真诚性;交往的言语行为通过语言间接涉及三个世界,要求真实性、公正性、真诚性,即可理解性。服务于交往行为的语言潜结构进一步明朗化,并开辟出交往理论的语言分析方向,目的是用普遍语用学为批判理论奠定规范基础。

哈贝马斯把批判理论从认知和行动的主客体模式的意识哲学概念框架“转换”成语言和交往行为理论的概念框架。他相信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有重新消除危机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再认同上,这个认同实质上是道德问题,因为它的重建必须依赖于普遍的交往,危机的重现是由于合法性出了问题,认同的重建则依赖于对普遍交往的反思,哲学作为反思工具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他在60年代以后的工作都是围绕普遍交往(交往理性)原则展开的,因此,哈贝马斯完成了普遍语用学转向,走向了政治伦理。

三、霍耐特的政治伦理转向:对“承认”的改造与道德哲学基础

正如经历过现代社会与思想运动洗礼的理论家一样,霍耐特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学派的危机。因为随着语言学的转向和后现代思潮的兴起、西方消费社会的来临以及阶级结构与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变化,第三论家面临更多的理论挑战,这时的“社会批判理论”已不具有法兰克福学派最初的意义。在其代表作《为承认而斗争》中,霍耐特向米德的社会理论寻求经验支持,改造早期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把主体间性理论转化为后形而上学语言,从而通向了规范社会哲学的建构之路。

当代社会的各种社会斗争,如工人阶级斗争、少数民族争取权利的斗争等,都可视为“承认斗争”的不同表现形式,主体间的承认关系朝着自由化、平等化和普遍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霍耐特认为:“历史的过程不再是纯粹的事件,而是冲突的发展过程,是承

认关系不断扩大的渐进发展。”④如霍耐特在标题中所指出的:他的“承认”概念继承和改造了黑格尔的“承认”概念。⑤

道德成为了黑格尔思考的基础,他带着对古希腊城邦理念的热情,认为人们之间的道德互动是一个共同体得以建立的核心,而这种互动形式就是“承认”。

在黑格尔看来,“承认”的渴望驱使人们造成了这一切。黑格尔把“承认”关系看作是建立主体联系的自然纽带,同时也是主体脱离自然状态成为主体的一个必要条件。

霍耐特除了直接借鉴黑格尔早年的承认斗争理论,也借助于福柯的权力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开辟了权力批判的新维度:进一步明确了承认关系结构,阐发了承认与蔑视、蔑视与反抗的关系,阐发了“蔑视”是社会冲突的道德动机的原因,实现了“承认理论转向”,表达了对伦理生活的无限向往,伦理生活或者说德性的首要内容就是通过他人而认同自我,即在冲突中确立伦理规范,在差异中谋求价值同一。霍氏总结出三种形式的主体间相互承认的关系,它们分别对应自信、自尊和自重这三种与自我相关联的方式。所以,为承认而斗争其实就是一种冲突的道德和承认的伦理,它为当今政治生活提供了方法论参照,主体间交往的三种形式都被归结为伦理生活这一价值理想。

霍氏指出,工人所遭受的是“社会尊严的不平等分配”所造成的“隐蔽的伤害”。他们缺乏政治上认可的一贯语言来表达他们所受的伤害,然而他们随时都有可能采取社会抗议和阶级斗争的形式来寻求自己意志的表达。因此,批判理论不是建立在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的斗争之上,而是将抵抗的根源建立在“处于得到认可的规范性冲突的闭限之下”,“有希望成为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惟一路径不是在合理化的逻辑的参照下解释社会发展,而应该是在一种社会斗争动力学的参照下来解释社会发展,这一动力学在结构上处于互动的道德空间之中”。⑥在霍耐特的模式中,社会整合过程被看作是社会成员之间为获得承认而进行的斗争。

承认理论代表着批评理论的重要转向,即政治伦理转向。霍耐特论证了“斗争”是一切道德冲突的内在动机,注重对“社会性”等问题的描述,即从只关注物质剥削与统治、财产的不公正分配以及身体伤害转向关注对人的荣誉感、自尊心和尊严的伤害。他从对“物质财产分配不公”的描述,转向了“文化与心理的生活机会的分配不公”,构成工人斗争基础的不是物质资源的分配不公,而是“文化教育、社会荣誉和工作机会等的分配不公”,主体间的道德经验不是通过直觉对所掌握的语言规则的限定,而是通过对主体在社会过程中所获得的认同的破坏。

如果说第一、第二代批判理论家过多地关注社会体系对个体的异化统治,那么霍耐特的问题就在于低估了社会体系“损害”主体间性的能力,并未将批判理论建立在个体克服社会系统他律性的斗争之上。他通过对社会冲突的文化根源的关注,主张“道德性”与“物质性”的分离,但使这种分裂永恒化了。对所谓抽象的“语法”的关注也导致社会成员决定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被忽视了,自己的文化、关怀和价值被取消了。最大的困难在于“承认斗争”并不必然是民主的,正如霍耐特本人所承认的,承认的获得可能在民主群体中得不到承认,遭到轻视的感觉实际上缺乏“规范性方向”。

蒙氏教育概念范文9

关键词:汉代 博物观 蒙学读物 博雅教育

一.汉代蒙学读物的“博物”表现

“博物”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广义上是指学问广博,见多识广,包括天文地理、人类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狭义上则主要指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研究。中国古代博物学的范畴更为博大,将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并通过典籍与口头形式不断传播,反映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观念与知识结构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汉代蒙学教育对“博物”极为推崇,一方面由于汉代“经学”的兴盛与发展,世人普遍视“博学”为一种较高的品格,朝廷的用人取材制度也以此为基准;另一方面由于汉代处于知识与学术融合的大时期,针对制度、文化、自然科学等多领域整合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博物君子”。

汉代蒙学读物主要有吕里书师合秦代三篇所做《仓颉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急就篇》和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尔雅》等,它们受博物观影响,在内容上涉猎广泛,分类多样且自成系统,在教育价值的实现方面注重知识化、人文性与实用性,更加贴合时展,在以识字教育为重心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多方位发展。

1.分类多样,自成系统

《说文解字》释“博”曰“大通也”,释“物”曰“万物也”[1](24、45)。汉代浓厚的“博物”风尚影响下,蒙学读物的内容涉猎广泛,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训诂学等,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体系。尽管种类繁多庞杂,但其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合理分类,其分类方法自成系统。

《尔雅》运用标准语解释古语、方言,从“礼仪制度”、“天文地理”、“生物”三个方面阐释文化知识,传播礼制思想。《尔雅》共19篇,前3篇属于语言学范畴对一般词语的阐释,分别为《释诂》、《释言》、《释训》;后16篇则按“自然”与“人事”分类,其中前4篇阐释礼仪制度,展现忠君思想与等级观念,分别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后12篇从天文地理与生物两个类别阐释自然,其中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天文即《释天》、地理分为《释地》、《释山》、《释丘》、《释水》、植物分为《释草》、《释木》、动物分为野生类《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家养类《释畜》,可见其分类的细致化与系统化,正所谓体悟而超越于物,博物而精察其理。

《急就篇》则从“姓氏名字”、“器物百服”、“文学法理”三方面进行识字教学,颜师古评价其“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其中前7章每句首字为姓氏,句中也有所涉及,约100多个,帮助儿童在掌握姓氏的同时,了解古代文化,学习人际交往,塑造“博物君子”;第二部分“共包括二十三类事物,依其先后顺序分别是:织物及其图案、色彩、五谷、服装、金属器物、竹器、陶器、绳索、木器、虫鱼、闺阁事物、乐器及其他音乐名词、宴饮酒食、身体部位名称、兵器、车马、住宅、耕作、树木、六畜、鸟兽、疾病、医药、丧葬”[2](40),展现了社会风貌,正是博学化教学的表现;最后一部分则包含学习、官职、律令条文、地理州郡四方面内容,利于规范品格,兼具道德教育作用。可见,汉代博物观教育下的蒙学读物内容丰富多样,分类系统化,利于培养广博之士。

2.涵养价值,贴合现实

汉代蒙学读物内容上种类繁多,知识性较强,在以识字教学为基础的蒙学教育之上进行拓展,从自然万物到社会文化,实现了文学性与知识性的融合,与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相契合,一方面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培养塑造其典雅品格以适应时代取材用人制度。

汉代经学的兴盛与繁荣以及“独尊儒术”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蒙学教育的大致走向,也反映在蒙学读物的编写与选择上。汉代的蒙学读物中关于“人事”方面内容并不少见,是儒家人文意识的集中体现。《急就篇》在“姓氏名字”部分体现了儒家的忠孝观念,在“文学法理与思想教育”部分起到了示范性的教育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博物”风尚的影响下,汉代蒙学读物表现出明显的普适性与实用性。大都蒙学读物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例如器物名称、典章制度等,更好地指导儿童学会生活,适应时展;另一方面,其适用于社会各个阶层,内容通俗易懂,广博见闻,利于整个社会的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二.对现今博雅教育的经验启示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在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博雅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讲求回归古典,培养健全人格。汉代“博物观”下的蒙学教育发展为当今博雅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关注个体,启发引导

童蒙教育强调从幼时对儿童启蒙,汉代蒙学读物无论从内容的广博还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上努力关注各个阶层儿童的接受能力。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的教化。博雅教育想要培养全面的人才就更要广泛关注,深入观察,关注儿童个体差异,从心理层面积极地启发与引导,鼓励其主动发现,培养兴趣,博W笃行。

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当下,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营造让学生学会学习、自由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所谓博学,知识内容涵养量极大,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更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2.整合课程,有效教学

汉代博物教育内容繁多,可谓“杂”学,而其蒙学读物分类详尽,方法自成系统,帮助儿童厘清事物关系,培养“博物君子”。信息化时代的我们更应在注重博雅教育丰富全面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平衡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分层教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融合,现高效化教学。

学科间的融合与贯通并非易事,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语文教师忽视科普文的学习、数学教师忽略对题目的分析等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合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整合课程的必要性就尤为突出。就语文学科而言,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展开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与学生选择一个议题,选取相关多篇文本(包括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解构,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与广度。选文也应多样化,不单单包含文学类文本,而应广泛涉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新,实现高效化教学。

3.紧随时代,提升素养

对时展的关注不仅考验教师对于信息的敏感度与筛查能力,也是充分考虑学情的体现。教材中部分课文的时代背景与现下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领悟作品传达的思想内蕴,因此需要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营造合理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与文化审视能力。

在对生活世界细微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更强调对人类文化的关注与学习,将培养博学人才这一目标融入博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文本解读进行影响渗透,贴合时代精神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更加健全的人格。

汉代“博物”风尚影响下的蒙学教育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乃至其他学科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总结博物观教学下的蒙学读物特点及优势有利于指导价值观引领下的语文教育,发扬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为日后语文教学理清思路。

注 释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王海波.蒙学简论[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刘啸霆、史波.博物论――博物学纲领及其价值[J].江海学刊,2014,(5).

[2]徐公持.汉代文学的知识化特征――以汉赋“博物”取向为中心的考察[J].文学遗产,2014,(1).

[3]赵毓龙、胡胜.论“博物君子”与古代小说的生产与传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4]郦波.论中国古代蒙学读本的“蒙训”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15,(4).

[5]刘立佳.中古博物著作与博物观念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

[6]徐昂.《尔雅》的博物思想解读[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0.

[7]郭炳瑞.两汉童蒙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8]张方平.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