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7-12 16:49:41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1

【关键词】 优质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 右心衰竭; 疗效; 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064-03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influence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cardiac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 combination of right heart failure.Method:Eighty cases of DCM with right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and randomly devided into two groups,4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40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based on the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NYHA classifica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Result:In terms of the NYHA classifica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igh quality nursing; Dilated cardiomyopathy; Right heart failure; Curative effect; Cardiac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233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24.035

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作为一种心脏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为心肌收缩乏力、双侧或者单侧心腔扩大[1]。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而且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发展比较缓慢[2]。现阶段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还并不清楚,临床结果发现可能和连续的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心力衰竭是因为一系列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出的血液量不能有效满足组织的实际需求,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组织灌注不足、肺循环或者体循环淤血,心力衰竭一般都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3]。临床中在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医院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取得了显著疗效,现作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水肿、肝大、奔马律、气急、端坐呼吸等[4]。全部80例患者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1~73岁,平均(55.4±6.2)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4.1±0.8)年。随机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干预:饮食指导、护理、基础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对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进行及时掌握和了解,对患者加以理解和关注,并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支持,让其将自身的内心想法说出来,让心理压力得以有效减轻,让不良情绪得以有效缓解。通过上网、深呼吸、聊天以及听音乐等方式来对患者的注意力进行分散,让患者的负性情绪有效缓解。(2)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向患者家属介绍患者病情时,应对患者家属进行积极动员,让其能积极参与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监督,协助患者开展相关的日常活动,包括离床活动、饮食以及睡眠等[5]。对患者进行鼓励,让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护理人员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让患者及其家属能更加容易理解。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叮嘱,让其在出现心衰征兆时,及时就诊,对患者进行科学指导,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家访或者电话随访。(3)预见性护理。护理人员应对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发热等症状进行积极预防,详细告知患者有关感冒的知识,同时还应告知患者感冒和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右心衰竭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告知患者要结合天气变化情况适当加减衣物,病房空气应保持新鲜和流通,并对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合理控制,进而来对感冒进行有效预防。除此之外还应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如便秘、压疮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出院前,对两组患者的NYHA分级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观察比较;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患者得分为90~100分为满意,得分为60~89分为基本满意,得分小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右心衰竭的致残率、病死率较高,临床疗效并不理想,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比较严重影响[6]。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仅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并不能有效控制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病情,出院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并不理想[7]。过往在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时,认为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现代研究发现,如果患者长期不进行运动,则会改变心血管功能,让心力衰竭症状加剧,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果病情严重,则会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影响,加重家庭负担[8]。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有效缓解,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进而更好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让其进行适当的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总之,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显著改善,让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秋花,马爱玲,马涵英.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循证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2):2097-2099.

[2]于少英.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7):3-4.

[3]皮静花.浅谈护理干预对3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再住院率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22):89.

[4]丁喜莲.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358.

[5]房庆华,井玉芳.浅谈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3):153-155.

[6]曹磊.综合护理措施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226-227.

[7]陈恒.舒适护理在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325-326.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急救;急诊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发生长时间严重的心肌缺血从而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的坏死[1]。该病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类心脏病中严重类型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基础上由于长时间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导致部分心肌的坏死[2]。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重病[3]。因此对临床护理有比较高的要求。为探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的有效方法,笔者回顾性析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探究对象,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40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9.5±5.2)岁;其中50人接受的常规的急诊护理,另外的58例患者使用的急诊综合护理。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所受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分析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所受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4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急诊护理在急救期间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采用急诊综合护理在急救期间进行护理。实验组的患者为使用急诊综合护理进行急救,而对照组患者则是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的患者。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方面的资料进行采集记录。观察指标包括:有效率、心率回复正常时间、急诊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后的患者满意程度调差。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大致内容如下:

(1)实施入院前的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接受手术、卧床休息制动及住CCU后缺少家人陪护,容易产生焦虑感,再加上患者术后有可能担心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可使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此时护理人员需全面了解其病情及生活背景,在患者入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后给予安慰,逐步使其认清自身当前状态,及时发现患者心理危机,因人而异地实施干预措施。向病人解释放松和“内心安静”的重要性,耐心倾听和解答,尽可能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向家属解释病情并取得理解与合作。

(2)基础护理:保持患者正确的,保持通畅的呼吸,检测心电图,使用硝酸甘油;对还具有清醒意思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保持患者心态的平和;

(3)环境护理:注意加强病房的整洁和安静的环境,

(4)饮食护理:注意患者的饮食情况,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为患者提供合理科学的配餐;

(5)细节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如出现心率下降、血压下降,患者颜面苍白、出汗等症状,协助医生迅速处理。

(6)并发症的护理:局部渗血及血肿,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重新加压包扎,更换敷料,并注意观察患者低血压、尿潴留、消化道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若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心功能和相关指标恢复正常,心电图没有异常,则为临床治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心功能以及相关指标有明显的改善,心电图虽然存在一定的异常,但主题上已经有明显的好转,则为有效;若临床症状,心功能以及相关指标没有任何好转,心电图没有实质行的改观,甚至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死亡病例,则定义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若P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6.00%,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10%。由此说明,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在急救时间、心率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的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这三方面的时间统计中都要明显短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实验组的急救效率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P

表2 两组患者相关时间的平均统计比较

统计患者对住院期间所受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对所受护理的满意度为80.00%,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4.83%。由此可知,实验组患者对所受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P

表3 两组患者对所受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属于一种严重型冠心病,是严重持久的心肌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的急性坏死,是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很容易造成患者猝死的疾病[4]。该病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类心脏病中严重类型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基础上由于长时间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导致部分心肌的坏死[2]。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重病[3-7]。因此对临床护理有比较高的要求。根据临床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在积极有效地治疗同时加以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是治愈心肌梗死患者的关键[5],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并通过相应的临床指标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统计对比,结果显示,不管是在临床康复情况和患者满意度上实验组的患者都要明显好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护理来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能更好的缩短急救时间,加快患者心功能的恢复,能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同时更加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有效率,加快患者的康复,因此该护理方式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因此,综合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更加值得广泛的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媛,黄英,徐丽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2(10):781-782.

[2]张晓静.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急诊护理分析[J].医学检验,2013,30(3):102-104.

[3]李纯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的急诊临床护理分析[J].现代护理,2011,8(21):115-116.

[4]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5.

[5]许新华.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护理中的干预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85-186.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3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多见于儿童,其主要致病菌为柯萨奇病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前区不适感、胸闷心慌、神疲乏力等症状,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营养心肌及对症处理[1]。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患者不仅仅要求药物治疗效果,更注重护理的质量。因此,作为全新的、有效的、富有创造力的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1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观察,分析其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男性31例,女性26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8±2.6)岁;病程3~7d。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8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1±3.5)岁;病程2~10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应的药物对症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则给予人性化护理,4周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及住院天数。

1.3 护理 ①环境护理:给患儿及家属创造出一个有家庭感觉的温暖的病房,保持病房整洁、舒适,为治疗提供一个舒心的环境。②心理护理: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经常交流,一方面耐心、详细地向其讲解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规知识,让家属了解本病的治疗和预后;另一方面,关心患儿及家属,让其对护士及医院有种信赖感,从而缓解患儿家属的紧张情绪,鼓励患儿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③生活护理: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其了解多卧床休息对于本病预后的重要意义,避免再次受凉诱发病情加重。同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帮助其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鼓励其进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防止患儿大便干结,严防排便时用力过大。④用药护理:向患儿及家属详细介绍治疗期间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时间、注意事项,观察患儿用药期间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准确记录每个患儿症状及体征的变化。⑤出院护理:提醒患儿家属注意温度变化,避免疾病复发,指导患儿及家属药物使用方法,叮嘱家属定期带患儿复查随诊。

1.4 疗效评判[2]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辅助检查正常。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辅助检查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者有加重趋势。

1.5 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干预组患儿痊愈率为61.4%(35/57),改善率为35.1%(20/57),总有效率为96.5%;住院天数(21.4±3.8)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常继发于肠道或呼吸道感染,在儿童及成人间均可发病,且儿童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弥漫性或局灶性的心肌炎性病变,常见的致病菌为柯萨奇病毒,其侵犯患者心脏后,产生炎性改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前区不适感、胸闷心慌、神疲乏力等症状。患进多因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而死亡,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营养心肌及对症处理。配合人性化护理,不仅能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而且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富有创造的护理模式,以人为本,一切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3],创造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达到更高的护理效果。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患儿痊愈率为61.4%(35/57),改善率为35.1%(20/57),总有效率为96.5%,住院天数为(21.4±3.8)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中,配合人性化的护理,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秀芹.果糖二磷酸钠联合人性化护理辅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48例[J].中国药业,2014,23(3):88-89.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4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心肌梗死疾病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两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达20~30min以上即可发生AMI。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出现障碍,心肌出现缺血、缺氧、损伤以及坏死等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具有着急性发病、病情严重、可引起的并发症很多以及较高的死亡率等特点,当前在我国有数量庞大的患病人群,且患病人数连年攀升,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院将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与添加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对比,效果十分显著[2]。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00例,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调查研究,2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110例,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共72例,下壁出现心肌梗死的患者共128例,患者在我院行心肌酶、肌钙蛋白的数据检测和心电图的动态改变等方式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

将2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为10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68例为男性,另32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50~72岁,平均年龄为(62.8±6.5)岁,其中患有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共22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10例,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共4例;观察组患者中有46例为男性患者,另外54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50~74岁,平均年龄为(61.7±6.3)岁,其中患有合并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共26例,患有糖尿病患者有12例,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共6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良性、慢性病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我院以往的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方法,主要措施有:①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不时地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主要的健康教育方式为口头宣教,宣传栏传教、定期由医生或护理人员组织讲座对患者进行讲授,帮助解答疑难问题,缓解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使得患者在护理人员护理与医院进行治疗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配合,提高护理与治疗的质量;②在行为上对患者进行干预:要提醒患者对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加以改正,详细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危害以及可能诱发该疾病复发的不良习惯,严禁患者饮酒、吸烟,饮食上控制盐分以及脂质食物的摄入量,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对患者制定出低糖、低脂、低盐、低热量的合理的饮食方法,要求患者逐步加大自身的运动量且按时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并测量血压;③在心理上对患者进行干预: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内心情感并未患者解答疑惑,坚定患者进行治疗的信心[4]。

2 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我院进行治疗1个月后,对SF-36量表的评分进行分析探讨,数据结果显示,采取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方面要远远优于对照组患者[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死塞是当前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十分严重的一种疾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寻找一种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方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我院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加上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治疗,进过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我院进行的临床实践标兵,护理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护理干预能够大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异常问题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并可及时联系主治医师针对患者自身状态调整治疗方法,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带有突发性的特点,若能够由护理人员提前察觉患者异常,能够大大减少患者发病几率与出现死亡的比率。

综上笔者认为,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患者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能够大大减少患者的发病几率与死亡几率,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着较大的提高,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黎观妹,洪玉芬,黄丽娟,等.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南方护理学报,2003:8.

[2]巩维如,李天德,杨庭树,等.早期活动五级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2):88.

[3]侯岩芳,杨兰菊,张立萍,等.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塞青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3,10:58-59.

[4]盛静波.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27-28.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5

楚雄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以后合并心律失常采用临床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以后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16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用循证护理,对两组病人经过临床护理以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在护理之前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为87.5%(70/80),护理以后实验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为5%;对照组在护理之前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为86.3%(69/80),护理以后对照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为40%,临床实验结果显示,临床护理以后,实验组发生心率失常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律失常发生几率为5%,对照组心率失常发生几率为40%,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发生心率失常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3.7%,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2%,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以后合并心律失常采用临床循证护理模式,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http://

关键词 ]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082-02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当中是一种常见疾病,使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病人动脉硬化造成心肌供血明显降低,有可能发生中断,进而使心肌细胞缺血,最后造成心肌坏死,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病人死亡,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当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治疗心肌梗死的药物和临床疗法也越来越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溶栓治疗方法,并且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1]。可是在采用溶栓治疗以后,合并心律失常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合并症。因此,不但要采取合理有效的临床治疗,同时优质护理也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对病人的生存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抽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以后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160例,对其采用临床循证护理模式,并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1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6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以后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所有病人经过相关临床检查,并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以后合并心律失常。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为41~80岁,平均年龄在(63.4±3.1)岁。病人发生心率失常的有70例,占总体的87.5%;对照组男性病人4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在4~78岁,平均年龄为(62.1±2.6)岁,病人发生心率失常的有69例,占总体的86.3%。两组的年龄,疾病情况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在进入到医院以后全部采取药物溶解血栓治疗,在发生心肌梗死6 h当中采取口服阿司匹林(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每天100 mg,之后采用尿激酶150万(哈高科白天鹅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溶解血栓治疗以后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5000IU治疗(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临床治疗以后均伴有心律失常。

1.3临床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常规临床护理方法,其中包括有传统保证睡眠治疗、下床活动、24 h不间断监护以及药物等。

1.3.2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用临床循证护理模式,其中有几下几点措施: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大部分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发生心肌梗死7~14 d当中,非常容易并发心律失常,特别是在一天当中最为常见,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有头痛、昏迷以及乏力。一旦有以上临床症状时应马上报告临床主治医生,并给予相对应的救治措施,以及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②饮食护理: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并采取相对应的药物治疗,采取低盐、低脂肪以及低胆固醇,不要吃辛辣食物,戒烟、戒酒,同时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对病情带来影响。③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病人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合并症的预防,可以使心肌损伤程度明显减低,使护理舒适度明显增加。同时要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让病人感受到家的感觉,给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心肌梗死病人通常因对医院环境产生一种陌生感,同时自身疾病所带来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个时候,护理人员要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对病人提出的疑问和建议给予耐心回答,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和蔼可亲,对病人的问题尽量给予满足。同时向病人介绍相关手术成功案例,使病人的不良情绪得到消除,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和护理人员工作,同时对自身疾病可以做到自主预防,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增加。④康复训练: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2],合理的运动可以使动脉硬化得到明显的改善,使血流保持通畅,使发生心绞痛的几率明显降低。对心肌梗死治疗以后病人胸部疼痛消失、以及没有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情况的病人,可以在护士的监护之下采取康复训练,可以采取散步、体操等,运动量不要过大,如果在运动过程当中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应该马上停止康复训练,以免出现意外情况,病人不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以免导致激发性血栓。

1.5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采取问卷回收方式,一共发出100例,回收100例。病人满意度评价标准:使用我科室自主研制的满意度评价标准,其中包括非常满意(90~100分)、一般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满意率采用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来进行判定。

1.6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样本率比较都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心功能分级以及心律失常之间对比

通过临床护理以后,实验组心脏功能Ⅰ级13例,Ⅱ级8、Ⅲ级20例、Ⅳ级9例,对照组心脏功能明显Ⅰ级28例,Ⅱ级15、Ⅲ级5例、Ⅳ级2例,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护理之前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为87.5%(70/80),护理以后实验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为5%;对照组在护理之前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为86.3%(69/80),护理以后对照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为40%,临床实验结果显示,临床护理以后,实验组发生心率失常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1。

2.2两组病人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病人满意率为93.7%;对照组病人满意率为81.2%。结果表明,实验组病人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2。

3讨论

心肌梗死指的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对心肌梗死治疗以后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根据鲁登桃相关报道表明[3],发病以后死亡率大于50%。所以,必须要采取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工作不断发展,逐渐产生的一种全新型护理模式[4],它是按照科学证据为根据,以治愈以后为目的的一种护理模式。跟传统临床护理模式相对比[5],循证护理更加具有科学有效性,使护士摆脱常规护理思维模式,使病人信任度显著提高,使紧张的护士和病人之间关系得到显著改善。临床结果实验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3.7%,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2%,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上述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除此之外,循证护理也改变了医生和护士的关系,护士要按照科学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的一种护理方案。它是以“一切为了患者”为护理理念[6],对患者病情恢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本文临床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护理之前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为87.5%(70/80),护理以后实验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为5%;对照组在护理之前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为86.3%(69/80),护理以后对照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为40%,临床实验结果显示,临床护理以后,实验组发生心率失常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上述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现如今,循证护理模式已经被众多医院广泛使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通过循证护理和传统护理进行对比,表明循证护理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可以促进病情早日恢复,可是因为当前临床病例数相对较小,临床治疗以后跟踪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所以,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 http://

参考文献]

[1] 包艳,钟美容,张丽群,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后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4(8):526-527.

[2] 王玉玲,秦力君,林琳,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阶梯心理康复护理程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35(6):373-375.

[3] 鲁登桃.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2,35(2):156.

[4] 唐金凤,刘立淮,席晓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4):25-26.

[5] 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49.

[6] 龙家玲.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2):422-423.

[7] 吕玉玲.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1(8): 1047.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6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发生长时间严重的心肌缺血从而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的坏死[1]。该病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类心脏病中严重类型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基础上由于长时间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导致部分心肌的坏死[2]。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重病[3]。因此对临床护理有比较高的要求。为探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的有效方法,笔者回顾性析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探究对象,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40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9.5±5.2)岁;其中50人接受的常规的急诊护理,另外的58例患者使用的急诊综合护理。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所受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分析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所受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4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急诊护理在急救期间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采用急诊综合护理在急救期间进行护理。实验组的患者为使用急诊综合护理进行急救,而对照组患者则是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的患者。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方面的资料进行采集记录。观察指标包括:有效率、心率回复正常时间、急诊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后的患者满意程度调差。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大致内容如下:

(1)实施入院前的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接受手术、卧床休息制动及住CCU后缺少家人陪护,容易产生焦虑感,再加上患者术后有可能担心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可使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此时护理人员需全面了解其病情及生活背景,在患者入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后给予安慰,逐步使其认清自身当前状态,及时发现患者心理危机,因人而异地实施干预措施。向病人解释放松和“内心安静”的重要性,耐心倾听和解答,尽可能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向家属解释病情并取得理解与合作。

(2)基础护理:保持患者正确的体位,保持通畅的呼吸,检测心电图,使用硝酸甘油;对还具有清醒意思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保持患者心态的平和;

(3)环境护理:注意加强病房的整洁和安静的环境,

(4)饮食护理:注意患者的饮食情况,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为患者提供合理科学的配餐;

(5)细节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如出现心率下降、血压下降,患者颜面苍白、出汗等症状,协助医生迅速处理。

(6)并发症的护理:局部渗血及血肿,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重新加压包扎,更换敷料,并注意观察患者低血压、尿潴留、消化道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若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心功能和相关指标恢复正常,心电图没有异常,则为临床治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心功能以及相关指标有明显的改善,心电图虽然存在一定的异常,但主题上已经有明显的好转,则为有效;若临床症状,心功能以及相关指标没有任何好转,心电图没有实质行的改观,甚至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死亡病例,则定义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若P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6.00%,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10%。由此说明,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在急救时间、心率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的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这三方面的时间统计中都要明显短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实验组的急救效率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P

表2 两组患者相关时间的平均统计比较

统计患者对住院期间所受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对所受护理的满意度为80.00%,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4.83%。由此可知,实验组患者对所受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P

表3 两组患者对所受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3. 讨论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7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护理效果

作为心脏猝死的主要诱因,急性心肌梗死这种危重疾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且此病在近年来的患病率正逐渐上升[1],对高危人群产生极大的威胁,医护人员不仅要提高急性期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的工作水平,也要重视并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的寿命得以延长。我们对部分患者实施了加强健康教育护理的方案,并和对照组对比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我们共收治了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女13例,男37例,年龄为45-72岁,平均年龄64岁。在50例患者中有吸烟史的患者占85%以上,肥胖伴高脂血症者占75%以上,合并糖尿病患者9例,高血压患者41例。发病2次及以上者有7例,首次发病者43例。好转10例,治愈36例,死亡2例,治疗无效而自动出院者2例。

1.2 方法 首先向50名患者发放科内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知识的了解程度,依照调查结果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护理、饮食及给药护理等;实验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护理,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文化水平、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综合采用宣传栏、多媒体讲解、书面、口头宣教、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心理疏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有紧张、恐惧、忧郁、焦虑、孤独等各种心理负担,对这些心理因素要进行相应的护理支持,给予其心理援助,稳定患者的情绪。从而不断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纠正患者不良的行为和方式,向其讲解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每天进行一次,每次持续30分钟,坚持14天。

1.2.1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病常与自身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劳累、吸烟、不良饮食、紧张焦虑等都会诱发疾病的发生,急性心梗病人应注意休息,饮食宜无刺激、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低脂、低胆固醇,多食用新鲜蔬果,促进排便。②针对病情为患者制定适宜的康复训练的计划:卧床时肢体的被动或主动活动应在病后一周进行;坐起活动,如饮水、吃饭、用药等宜在病后两周进行;离床于室内进行简单活动宜在病后三周以后进行;出病室完成近距离活动宜在病后四周进行。为减少血栓的形成应适量的活动,并使器官和脏器保持良好的状态。③对即将出院的患者实施的健康教育: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紧张、烦躁、发怒、焦虑等负面情绪,避免诱发疾病复发。[2]鼓励患者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嘱其适当参与娱乐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饮食健康,衣着宽松,戒烟戒酒,防风版暖,预防感冒。生活环境保持整洁、安静、舒适。为防止突况,身边要常备急救药。

1.2.2 观察并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施护理工作后的表现,记录患者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情况。在患者出院前再次对其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知识的调查。

2 结 果

将两组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前后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进行比较,显示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加强健康教育之前对此病的了解情况无显著差异,在完成健康教育以后,实验组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疾病复发率及并发症的产生率,如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统计结果见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整体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 论

此病患者的病情是极不稳定的,常因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的休克等并发症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在进行常规护理、积极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也是减少降低死亡率和危险发生率的关键。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过程较复杂,与心理、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将治疗、预防、教育综合在一起对患者进行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3],对促进并维护群众的健康起到的重要的作用。[4]随着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要求日益规范化、科学化,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从患者的整体水平出发,树立全方位护理的概念,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均得以恢复,这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掌握全面的医疗护理知识,提高技术水平[5]。健康教育研究的是保健知识的传播,可以引导患者的行为,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促进患者健康,预防疾病。和单一应用常规护理相比,加强健康教育护理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复发,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国芳,方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其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3):1860.

[2] 卢惠.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河北医学,2009,15(5):600-602.

[3] 杜俊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631-5632.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8

关键词:急性心梗 急性心梗24h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1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起病急骤,变化迅速,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常并发心衰、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h内,患者有很高的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1],其后果严重,病死率高。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有效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延缓病程进展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总结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0例,年龄36.2~75.6岁,平均50.8岁,其中男169例,女101例,入选病例均按WHO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70例患者入院后经积极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172例治愈,86例好转,12例死亡,取得了满意的冶疗效果及预后。

2 护理

2.1 冠心病监护病房的常规护理。接诊后,将患者安置于冠心病监护病房。简要询问病史,做18导心电图,连接监护设备,监护仪电极片的放置应避开心脏听诊区及电除颤的部位以及胸前导联心电的位置,并于床旁备好除颤仪、吸痰器等抢救设施,为病人吸氧4.0~6.0L/min。将病人安置好舒适的,嘱咐其3d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生活护理,协助病人床上进食及排泄,限制探视,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饮食上要给予低盐、低脂半流质食物。必要时,可给予缓泄剂,保持二便通畅,防止因大便过度用力,而诱发心律失常。

2.2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尿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观察血压、呼吸、血氧饱合度、意识及尿量的变化,并详细记录。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尿少、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压变小等表现,预防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做好急救护理措施。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应用浅静脉留置针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一路做为溶栓或急救药物应用的备用通路,另一路应用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同时采血标本测量血清心肌酶CK及CK-MB、心肌肌钙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血离子、血常规等,为进一步确诊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准备好各种急救仪器和药品,将除颤仪、吸引器、人工呼吸器、氧气装置等所需用物放置于床旁边合适位置。将导电糊涂于电极板上,发生室颤时,可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提高除颤成功率。一旦发生意识突然丧失、抽搐、心电示波显示室颤,应立即抢救,在最有效的时间内给予电除颤,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2.4 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而言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目前对于急性梗死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起病6h内使用静脉溶栓疗法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使坏死范围缩小。所以掌握急性心梗的发病和进展规律,以及溶栓护理等,对提高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溶栓后24h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尤其在溶栓后3h左右发生率更高,以室性、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多见。对前、侧壁心梗患者,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准确区别不同性质的快速心律失常,对于频发早搏及短阵室速,及时应用利多卡因等药物;发生室速、室颤时,及时给予电复率。对于下后壁心梗患者,警惕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因为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更慢,必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654-2等药物,床旁备好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护士应把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和出血作为主要的护理问题给予关注,随时了解患者的不适主诉及精神状态变化,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

2.5 按医嘱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过程中,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及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如: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眩晕、感觉异常、视物不清、瞻妄、昏迷以及窦房结抑制、低血压、传导阻滞等;胺碘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肺纤维化,还可发生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在心脏方面的副反应主要为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或因Q-T间期过度延长导致尖端扭转室速等。根据医嘱应用止痛剂或镇静剂如:硝酸甘油、吗啡、安定等时,应注意吗啡对老年患者的呼吸有抑制作用,硝酸甘油滴速应缓慢,防止血压骤降。

2.6 心理护理。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时,患者因心悸而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经常询问病人的感受,倾听病人的主诉,让病人有安全感,并给予心理疏导,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一旦发生心室颤动,当电复律使病人转复后,清醒后的病人会出现极度的精神紧张、濒死感明显,会加重病人的恐惧心理。此时,护士应陪伴在病人身边,允许家属陪护。同时,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避免外界不良刺激,消除不良情绪。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24h内最易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救治,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当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后,应准备充足的抢救药品与设备,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满意度。护士要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尿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急救护理措施和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尤其是要重视做好心电监护,要能熟练掌握各种异常心电图的特点,要具备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判断能力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并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抢救程序和用药注意事项,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保养,确保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9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梗死;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本文主要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130例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接受护理的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5例,男女比例33:32,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0.10±16.73)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13.2±6.9)年;对照组65例,男女比例30:35,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0±15.92)岁,病程3-19年,平均病程(13.1±7.0)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1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糖尿病患者理想血压约为120/80mmHg[1]。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突发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症状,不典型时表现为急腹症及肺梗死等。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愿意接受护理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有精神性疾病、癌症晚期及不愿接受护理研究患者。

1.4护理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护理干预。研究组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予以相关医学知识的讲解,加强患者对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慢性病的重视。由于糖尿病长期对患者意志与精神带来负面情绪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细心予以治疗护理作用讲解,安抚不稳定情绪,增强治疗自信心。严格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糖和心率等观察指标进行观察监测,若出现心源性休克或是心律失常等,及时通知主治医生。护理人员予患者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例如:少食多餐、低脂、易消化、胆固醇低等食物,并结合患者情况安排定量运动。

1.5疗效评价标准

无效:空腹血糖控制>7.8mmol/L,且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有效:6.1mmol/L<空腹血糖的控制<7.8mmol/L,病症缓解可部分自理;显效:4.4mmol/L<空腹血糖的控制<6.0mmol/L,无明显病症且生活可自理。

1.6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包统计,一般的资料应用标准差为(x±s),计数资料应用X2完成检验,当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研究组干预后有效率95.39%高于对照组8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n(%)]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有效率

研究组 65 3(4.61) 36(55.39) 26(40.00) 95.39

对照组 65 12(18.46) 30(46.15) 23(35.38) 81.54

2.2两组并发症情况

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并发症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并发症情况[n(%)]

组别 例数 心源性休克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并发率

研究组 65 1(0.15) 1(0.15) 0(0.00) 3.00%

对照组 65 4(6.15) 3(4.61) 5(7.70) 18.46%

3.讨论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有效率95.39%高于对照组81.54%,与童艳莉等研究结果中护理干预可通过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促进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提高了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有利于护理工作进行等结果相符[2]。也与李新华等研究结果护理干预中饮食护理可有效的降低患者血糖,并使患者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等结果相似。

同时,本研究中研究组并发症3.00%低于对照组18.46%,研究结果与刘小青等文献研究结果相符合,表明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心率不规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实践与相关理论相符,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可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情况,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态度,应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