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集锦9篇

时间:2023-07-13 16:43:46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1

 

1、景气的概念

 

景气,是一个抽象的经济概念。所谓景气,则是指经济繁荣、兴旺、上升;所谓不景气,则是指经济萧条、衰退、下降。

 

景气状况,是指工业经济运行所处的景气或不景气状态,即指经济繁荣、兴旺、上升的程度,或经济萧条、衰退、下降的程度。

 

2、企业景气调查的概念

 

企业景气调查(Business Survey),也称为经济周期调查或短期经济观测调查,它是以企业家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期收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现状的定性判断、及对未来经济景气状况变动预期的一种统计调查。也就是调查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作出的定性判断和预期。

 

3、企业景气调查方法

 

企业景气调查方法,是指企业景气调查与景气分析方法的概括和综合,它是通过企业景气调查定期取得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作出的定性判断和预期,以此编制景气指数,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而预测经济发展变动趋势。

 

4、企业景气调查的内容

 

(I)对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的判断和预期

 

(2)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

 

(3)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问题判断

 

(4)企业家的建议和要求

 

5、企业景气调查的调查对象

 

企业景气调查的调查对象就是企业家,即应为有决策权的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这是因为:

 

第一,企业家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各环节的详细情况,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期;

 

第二,企业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和变化,能够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期;

 

第三,企业家了解和清楚市场需求,可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预期,以对企业生产经营作出正确决策;

 

第四,企业家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正确判断。

 

6、企业景气调查的调查频率

 

通常情况下,调查频率应以月度或季度调查为宜。这是因为:

 

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较快,因而,这就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定位和企业发展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说,以月度或季度调查是满足企业定位与发展的要求。

 

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各级政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以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

 

第三,企业家对月度或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较为准确可靠。

 

第四,满足进行景气循环研究的需要。

 

二、企业景气调查的科学性和特点

 

1、企业景气调查的科学性

 

(1)基于经济现象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反映

 

在决定经济现象的诸因素中,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效果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景气调查正是从收集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定性判断、对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变化的定性预期人手,经过科学地加工、整理,以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预期未来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

 

(2)描述经济活动的状态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客观的,是经常存在的。企业景气调查从经济活动的变化特征出发,把经济活动的状态抽象地概括为:“上升、不变、下降”,利用企业家对当前及未来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定性判断、定性预期。

 

(3)定性指标定量化

 

企业景气调查虽然是定性调查,即将经济活动的状态定性的概括为“上升、不变、下降”。然后,将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方法把企业家对当前、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发展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变化的定性预期进行定量化,即通过对定性问题出现的频率进行计算、分析、比较,以达到用数量来判断和预期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的目的。

 

2、企业景气调查的特点

 

(1)定性判断

 

定性判断,是企业景气调查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传统的统计调查所没有的。

 

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之一,是定期收集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主观定性判断结果。它是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定性判断的选择题目,由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作出“上升、不变、下降”的这种主观定性判断。取得这些主观定性判断结果后,经过数学的方法将其定量化,以达到判断当前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之目的。

 

(2)前瞻性

 

前瞻性,是企业景气调查的突出特点之二,也是传统的统计调查所没有的。

 

以问卷的形式,由企业家主观定性预期选择。然后,利用数学方法将其定量化,来确定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变化和企业生产经营变化的趋势及程度。显然具有前瞻性。

 

(3)非强制性

 

非强制性是企业景气调查的突出特点之三,也是与传统的统计调查所不同的。

 

为了确保取得企业家对当前、对未来的正确定性预期,就必须与企业家加强感情交流,使企业家真正了解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使之成为其自觉的行动。否则,其结果必然难以得到正确的定性判断和预期结果,影响企业景气调查的质量,降低企业景气调查结果的可信程度,失去了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和作用。

 

(4)直接调查

 

直接调查,是与传统的统计调查所不同的。

 

为了确保企业景气调查的质量和调查资料的及时、准确。通常,企业景气调查采取通过企业家的这种直接调查形式,来收集企业家对当前、未来的定性预期结果。

 

3、企业景气调查与常规统计的区别

 

(1)调查对象不同

 

常规统计的调查对象一般是企业的统计、会计人员,由他们来完成对企业进行的统计调查任务;而企业景气调查的调查对象则是有决策权的企业生产经营组织者和策划者。

 

(2)收集的信息的性质不同

 

常规统计调查所收集的信息是已经发生过的信息。不论所收集的主营业务收入、产品产量等生产指标,还是生产经营利润等效益指标,均为已经发生过的信息;而企业景气调查所收集的信息是现在正在发生的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信息。

 

因此,企业景气调查收集的信息,是现在时和将来时的信息。

 

三、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和作用

 

1、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

 

(1)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经济预期,对正确把握经济运行的走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是十分重要的。进行企业景气调查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查,以取得企业家对当前、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变化的正确定性预期,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进行短期经济预测

 

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预测的方法、掌握和占有的资料。进行企业景气调查就是以其调查内容的丰富,保证其资料的系统性;以其调查频率,保证其资料的连续性;以其调查对象,保证其资料的权威性;以其经济

 

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直接见面,保证其资料的客观性;以其定性的判断和预期,保证其资料的超前性。从而,企业景气调查资料是进行短期经济预测的最好资料。

 

(3)研究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企业景气调查取得企业家对当前、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变化的正确定性预期,以正确判断和预期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为适时制定各种经济政策、采取适度的宏观调控措施,降低经济波动的频率、减弱经济波动的幅度服务。

 

(4)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和法人实体。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就必须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发展变化、了解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了解市场及其需求,以正确的确定本企业所处的具体位置和状态等。企业景气调查就是为企业提供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提供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变化,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确定投资方向等服务。

 

2、企业景气调查的作用

 

(1)描述现状及未来

 

根据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定性判断及预期结果,及时、准确地描述和反映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及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2)决策参考

 

根据企业家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变化的定性预期,描述经济运行的趋势和特点,这既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济决策、引导企业生产和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

 

(3)经济研究

 

进行企业景气调查,编制景气指数,用以研究和预测经济周期及经济周期的频率、研究和预测经济波动和经济波动的幅度,以及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适时调整经济周期,降低经济波动的幅度。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4)预测未来

 

运用企业景气调查资料,建立景气预测模型,用以进行经济预测和景气预测。包括确定当前经济及未来经济在经济周期中的位置、经济波动的幅度等。

 

四、景气指数的概念和数值表示方式

 

1、景气指数的概念

 

景气指数(Business Survey Index),又称为景气度,它是对企业景气调查所得到的企业家关于经济运行景气状况的定性判断和预期的定量描述,用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景气状况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在抽象掉企业规模、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企业人数等企业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且又不考虑加权等特殊状态下,景气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插图~~~

 

显然,景气指数的数值区间为[1,-1]。

 

2、景气指数的经济意义

 

第一,当1≥景气指数>0时,表明企业家判断经济运行在景气区间内;当景气指数=0时,表明企业家判断经济运行在景气区间与不景气区间的结合部;当0>景气指数≥-1时,表明企业家判断经济运行在不景气区间内;

 

第二,当景气指数上升时,表明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上升或得到改善,经济运行向好的方向发展:当景气指数不变时,表明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不变或基本不变,经济运行处于不变的状态;当景气指数下降时,表明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下降或转为恶化,经济运行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3、景气指数的数值表示形式

 

(1)以纯小数表示:在此表示形式下,景气指数的数值范围为[1,-1],0为临界值;

 

(2)以百分数[100%,-100%]或[100,-100]表示,0为临界值;

 

(3)以正数表示:景气指数的数值范围为[200,0],100为临界值。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2

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和政策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信心如何,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改革发展战略有何意见和建议,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上述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5·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以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止到9月20日共回收问卷1256份,其中有效问卷1207份,有效回收率为24.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5%、3.2%、1.7%、12.9%、3.1%、1.1%、2.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5.6%,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0.2%和14.1%。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47.2%和46%。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7%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3%认为“一般”,12.3%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2.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的水平高3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趋好。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相反,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差于2004年,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只多8.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结果少2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也由2004年的44个百分点降为目前的28个百分点。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从业人数的安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41.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计划在近期“增加”企业的从业人员,46.3%计划“不变”,19.6%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计划“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而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情况看,计划“增加”的与计划“减少”的均为22%左右,也就是说不能净吸纳社会就业人员。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为首选的地区,选择比重为38.8%;其次为西部地区,选择比重为29.1%;其他地区按投资意向的选择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中部地区(19.8%)、“环渤海”地区(17.2%)、“珠三角”地区(16.3%)和东北老工业基地(13.2%)。其中,近半数(47.2%)的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长三角”为首选的投资地区,选择其他地区的比重差异不大;中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主要选择中部地区(32.8%)、西部地区(27%)和“长三角”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则非常集中地选择西部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选择比重接近七成,选择其他地区比重较大的是“长三角”地区(21.2%)。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 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两年(2003、2004)进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分别高达37.1%和35.7%,今年1~8月为23.5%,其中出口仍达到32.2%的高增长。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状况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55%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有产品出口的民营企业比重分别为30%和33%;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中的42%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21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占27%,与出口“减少”的比重相同,中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24%,反而比出口“减少”的少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49.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钢材市场的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6%认为“变化不大”,仅5.6%认为“更加严重”;29.1%认为目前电力紧张状况“趋于缓和”,44.1%认为“变化不大”,25.4%认为“更加严重”;12.2%认为目前煤炭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5.6%认为“变化不大”,39.5%认为“更加严重”;4.1%认为目前成品油紧张状况“趋于缓和”,22.4%认为“变化不大”,69%认为“更加严重”;12.5%认为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趋于缓和”,53.5%认为“变化不大”,17.4%认为“更加严重”。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民营企业在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加大了资源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与2004年相比,34.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10个百分点;36.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20个百分点;19.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用水投入“增加”,与认为“减少”的大体相等。以上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从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对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36.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偏紧”,39%认为“合适”,24.1%认为“偏松”,认为“偏紧”的比认为“偏松”的多12.8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效最明显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45.6%认为“非常有效”,43.5%认为“比较有效”)和“限制新房转手交易”(42.9%认为“非常有效”,41.9%认为“比较有效”);其次是开征房地产税(24.1%、55.4%)和“增加信息透明度”(24.1%、53.1%);再次是“提高房贷利率”(12.3%、57.6%)和“增加土地供应”(21.9%、44.7%)。

尽管房地产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民营企业经营者仍预期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9.2%预期2006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37.5%预期“持平”,13.4%预期“下降”,预期“上升”的比预期“下降”的多3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经营者预期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的比重分别为57.4%和54.2%,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45.7%。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政府转变职能期望较高,希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3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6日发放问卷3,000份,截至3月2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349份,有效回收率为45%。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產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8%、6.2%、3.7%、2.5%、1.4%、1.2%、1.1%、1.1%和0.7%。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3.3%,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1.1%和15.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4.9%、36%和59.1%;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4%,非国有企业回占8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9%: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分别占44%和56%(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2011年有所下滑,订货减少,產销量走弱,產品销售价格回落,与此同时,企业成本继续上升、社保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企业出口明显回落,產品出口数量和出口价格下降较多;当前多数企业存在產能过剩,特别是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產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招工难度依然较大。调查还发现,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利润留成,但由于盈利的下滑,目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仍然突出。

在企业经营状况持续下滑的影响下,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不足,不过对二季度预期谨慎乐观,预计盈利有所好转,订货回升,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回暖。面对当前的困难与挑战,企业经营者创新和转型的意愿明显增强,同时也期待政府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及二季度的预期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比2011年有所回落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7%,认为“一般”的占50.4%,认为“不佳”的占19.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9.8个百分点,比2011年下降了7.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有所回落(见表2)。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差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差于国有企业(见表2)。

分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產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与认为“不佳”的比重相当(见表2)。

从企业的盈利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41.3%,“收支平衡”的占24.3%,“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占34.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盈利”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亏损”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

虽然综合经营状况有所回落,不过企业的生產状况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產”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3.7%,比2011年略高了1.3个百分点;“停產”或“半停產”的企业占16.3%(见表4)。

2、企业订货减少,產销走弱,產品销售价格回落,库存仍处于正常水平

企业经营状况的回落首先表现在订货的下滑上。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订货“低于正常”的企业占43.1%,比2011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订货“正常”的占48%,“高于正常”的占8.9%(见表5)。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占44.2%,高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小,订货“低于正常”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看,房地產企业订货“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

此外,调查还发现,今年一季度订货比去年同期“减少”的企业占43.5%,“持平”的占33.2%,“增加”的占23.3%;“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2个百分点(见表6)。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订货下降较多;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小,订货下降越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订货下降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產业企业订货下降相对较多(见表6)。

受到订货减少的影响,企业的產销量明显下滑。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生產(服务)量“减少”的企业占35.5%,“持平”的占38.1%,“增加”的占26.4%;“减少”的比“增加”的多9.1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是“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3个百分点(见表7)。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生產(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1.7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小,生產(服务)量减少越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生產(服务)量减少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產业企业生產(服务)量减少较多(见表7)。

关于企业的销售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销售量“减少”的企业占39.9%,“持平”的占34.5%,“增加”的占25.6%;“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4.3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是“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个百分点(见表8)。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6.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小,销售量减少越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销售量减少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產业企业销售量减少较多(见表8)。

在產销下滑的同时,企业的產品销售价格一改去年持续上涨的态势,出现回落迹象。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產品销售价格“下降”的企业占35.6%,“持平”的占46.6%,“上升”的占17.8%;“下降”的比“上升”的多17.8个百分点,而2011年则是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6.4个百分点(见表9)。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產品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0.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產品价格下降较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產品价格下降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產业企业產品价格下跌较多,而批发和零售业的產品价格则出现了上升的情况,认为“上升”比“下降”的多24.7个百分点(见表9)。

由于產销同时下滑,一季度企业库存仍处于正常水平。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库存“正常”的企业占67.8%,“低于正常”的占11.4%,两者合计比重与2011年基本持平;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0.8%。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纺织、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企业库存相对较高(见表10)。

3、企业用工和投资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关于企业的用工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与2011年同期相比,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占48.3%,“增加”的占28.6%,“减少”的占23.1%;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5.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產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用工比去年同期增加较多(见表11)。

调查还发现,一季度企业的投资额与去年同期也基本持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投资额与2011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40.2%,“增加”的占33.1%,“减少”的占26.7%;投资额“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6.4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產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较多;而房地產企业目前的投资额要低于去年同期,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9.7个百分点(见表12)。

4、企业出口明显回落

受到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企业出口明显回落。本次调查中,有產品出口的企业占44%,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3.1%(见表13)。

关于企业的產品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產品出口数量比去年“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企业占40%,“持平”的占30.9%,“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占29.1%;“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0.9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非金属制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產品出口下降的企业数量较多(见表14)。

关于企业的產品出口价格,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產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企业占31.1%,“持平”的占51.3%,“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占17.6%;“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3.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化纤、钢铁、有色金属和通信设备等行业產品出口价格下降较多(见表15)。

5、企业家信心不足,对二季度预期谨慎乐观

在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下滑的同时,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回落。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0.9%,比2011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认为“一般”的占49.7%,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29.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相对较低(见表16)。

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冷”或“过冷”的占45.2%,比2011年提高了19.7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31.9%,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11.9%,认为“尚难判断”的占11%。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冷”或“过冷”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7)。

虽然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不足,但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谨慎乐观。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7.8%,预计“不变”的占48.6%,预计“恶化”的占13.6%;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4.2个百分点(见表18)。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较为乐观,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悲观(见表18)。

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谨慎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52.2%,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8.4%,预计“亏损”的占19.4%;其中,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一季度提高了10.9个百分点(见表19)。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比较乐观(见表19)。

订货的好转是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谨慎乐观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订货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0.6%,预计“不变”的占45%,预计“恶化”的占14.4%;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6.2个百分点(见表20)。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对二季度订货情况的预计比较乐观(见表20)。

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產品价格与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產品价格将“持平”的企业经营者占60.2%,预计“上升”的占20.8%,预计“下降”的占19%。其中,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预计二季度產品价格上升较多(见表21)。

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谨慎乐观的预期也影响了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用工人数将“增加”的企业占35.3%,预计“持平”的占58.1%,预计“减少”的占6.6%;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8.7个百分点(见表22)。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增加较多(见表22)。

从企业今年的投资计划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今年计划投资额比去年“增长”的企业占40.7%,“不变”的占30.9%,“减少”的占28.4%;“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见表23)。

分组来看,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多(见表23)。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企业成本持续上升、社保税费负担依然较重,盈利空间缩小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8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1.2%)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0.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企业利润率太低”(41.8%)、“资金紧张”(41.6%)和“缺乏人才”(33.4%)(见表24)。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的比重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比重相对较高,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4)。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人工成本和物料采购价格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包括“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下同)的企业占89.4%,“持平”的占8.4%,“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2.3%;“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7.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上升相对较多(见表25)。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占54%,预计“持平”的占44%,预计“下降”的占2%;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52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见表26)。

关于物料采购价格,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58%,“持平”的占30.3%,“下降”的占11.7%;“上升”的比“下降”的多46.3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相对较多(见表27)。

受到成本大幅上升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61.7%,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產业企业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8)。

2、部分行业產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

產能过剩是当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產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4.4%,“有些过剩”的占43.8%,“正常”的占32.9%,“有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仅占8.9%。其中,其中,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產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三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產能“严重过剩”(见表29)。

3、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依然突出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资金来源,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79.6%)的企业经营者选择“自有资金(利润留成)”,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银行贷款”(60.3%)、“民间借贷”(20.1%)、“上市融资”(0.9%)和“发债”(0.2%)。其中,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0)。

调查表明,目前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利润留成,但由于一季度企业盈利的下滑,因此目前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依然突出。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选择“资金紧张”的企业经营者占41.6%,排在所有19个选项的第五位,比201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见表24)。调查还发现,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占49.7%,资金“正常”的占44.3%,资金“宽裕”的仅占6%;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43.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1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相对更加严重(见表31)。

4、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较大

企业经营者认为2012年二季度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12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有一定困难”或“有较大困难”,与去年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相比变化不大;14.2%认为“不难”,5.8%认为“不好说”(见表32)。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產业企业选择“有较大困难”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2)。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高和物价上涨过快。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66.4%和53.7%,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也高于2011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2.4%)、“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30.2%)、“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26.9%)和“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1%)(见表33)。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选择“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和“品牌、规模等没有吸引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企业选择“员工流失严重”和“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见表33)。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物价上升过快”、“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工作环境不好”和“受限于户籍政策”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小企业,选择“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和“员工流失严重”的比重明显低于中小企业;中型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的比重明显高于大型和小型企业,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明显低于大型和小型企业(见表33)。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品牌、规模等没有吸引力”、“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和“工作环境不好”的比重相对较高,非国有企业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相对较高,外资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3)。

调查发现,在招工用工方面,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通过“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產运营成本”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贵企业希望国家或政府在企业招工用工方面提供哪些政策支持”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產运营成本”(69.3%)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57.8%);其他依次是:“政府组织培训,提升劳务工技能”(32.8%)、“多提供求职信息/招聘平台/沟通渠道”(25.2%)、“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25.1%)、“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企业所在地吸引力”(18.8%)和“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升区域内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15.5%)(见表34)。

5、企业经营者的创新和转型意愿明显增强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4

并购重组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路径之一,企业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做大做强都需要并购重组。然而,愿望如此美好,现实却异常残酷。企业并购是个高风险的技术活儿。有资料显示,企业并购的失败率高达70%,还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失败率为全球最高。比如说,曾被誉为“中国首起成功的海外敌意收购”的中钢集团公司收购澳大利亚铁矿项目,最近却遭遇搁浅窘境,损失巨大。其失败原因之一是铁矿石产地运输条件不佳,而原有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运输要求,故需中钢集团自己解决,但这笔投资之巨大已超出中钢的能力。如果在收购之前能掌握充分信息,这样的决策失误可完全避免。导致并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并购方对并购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防范不够,究其根源则是不重视并购交易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尽职调查”。

二、尽职调查概述

尽职调查,也叫审慎调查,译自英文“due diligence”,其原意是“适当的或应有的勤勉”。对并购方而言,所谓尽职调查是指从目标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结构和合法合规事项角度对目标企业进行一系列深入的调查和核查,了解目标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以及目标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潜在的风险,以对目标企业作出客观评价,以帮助并购方做出正确的收购决策。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俗话也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企业并购交易过程一开始就是在与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进行博弈的过程,并购方与目标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在缺少充分信息的情况下,购买一个目标企业可能给并购方造成重大的损失,失败原因多数就是因为并购方对收购对象的财务、资产和经营情况知之甚少,以及对其复杂性预计不足。相当多的中资企业未能充分重视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流于形式。许多中小型并购交易,或者善意的并购交易,往往轻视并购的尽职调查,更有甚者认为这仅仅是简单资料搜集。

尽职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核实信息、发现问题和发现价值。尽职调查不仅是验证并购方之前对并购目标的分析判断,也是通过调查发现潜在风险,查雷排雷的重要工作,可以帮助投资方避开目标企业潜存的各种陷阱,如注册资本不足、债务黑洞、担保黑洞、工资福利负担、违法违规历史、税务陷阱、环保陷阱等。同时,尽职调查也成为企业并购方案设计、交易谈判不可或缺的基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好尽职调查,并购方才能在并购交易中掌握最大的主动权。

三、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与程序

(一)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

尽职调查通常包括经营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和法律尽职调查三部分内容。一般而言,并购交易中的尽职调查主要包括目标企业的行业背景、运营、财务、契约、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具体的调查内容则取决于并购方对信息的需求、潜在的目标企业的规模和相对重要性、已审计的和内部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内在风险的大小以及所允许的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并购方可视具体项目情况增加或删减尽职调查内容。

尽职调查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一般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调查。法律尽职调查委托律师,而经营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则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目标企业的运营状况一般都会在其财务信息得到体现,而且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并购对价,财务尽职调查通常在整个尽职调查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对财务尽职调查进行重点阐述。

(二)尽职调查的主要程序

尽职调查是由一系列持续的活动组成的,包括对目标企业资料的收集、检查、分析和核实等,与风险导向审计有一点相似性。尽职调查通常需经历以下程序:

1.并购方和目标企业在达成合作意向的基础上,签署保密协议,启动尽职调查。并购方组织会计师和律师等外部顾问和内部经理人共同组成项目组,来对目标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尽职调查。需要指出的是,必须要有内部经理人参与调查。内部经理人对并购意向的把握以及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各种信息综合作出的定性考虑,对做出并购决策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外部中介机构无法提供的。

2.准备尽职调查清单,目标企业参照清单提供相关资料。如目标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议和董事会会议记录、财务报表、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图、子公司分公司分布图、各种权利的证明文件、主要资产目录、重要合同等等。上述文件在目标企业积极配合时容易得到。同时,应根据公开媒体或者目标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进一步了解目标企业的情况。

3.调研分析。根据综合获取的目标企业信息,结合并购的总体设想,全方位调查。

4.评估风险基础上做出尽职调查报告。在广泛调查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并评价项目的预期财务效益,其中主要是测算项目的投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内含收益率、动态投资回收期、规模经济性以及风险收益等财务指标。以此为基础作出翔实的尽职调查报告。

四、财务尽职调查

企业并购的财务调查是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财务调查的结果决定了整个尽职调查的质量,对企业的并购行动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一)财务尽职调查与经营尽职调查、法律尽职调查的关系

三者紧密结合,并不各自孤立。财务调查相当多工作是基于经营调查与法律调查才能更有效完成。经营调查主要调查目标企业的行业背景、投资环境、股权结构、组织架构、经营团队等等,类似于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但调查的广度与深度都应强于审计工作的风险评估程序。法律调查意义在于发现或理顺目标公司的产权关系,确保并购方取得的目标公司的财产完整,不存在法律上的后遗症,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房产权、主要机械设备的所有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应该是完整无瑕疵的,为目标公司合法拥有的。法律调查还包括合同、债务文件的审查,以及正在进行的诉讼及仲裁。这些调查信息某种程度都是为了给财务调查结果与分析提供进一步佐证。

(二)财务尽职调查的内容

财务尽职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会计核算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

调查会计核算是否规范、统一;关注会计记录的真实性、衔接性及核对事宜;关注报表合并事宜,要特别注意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的差异及不规范之处;调查成本核算方式是否符合企业特点,资产管理是否到位,账实是否相符,营运资金管理如何、账务处理是否及时等;了解财务组织架构、职能是否清晰、财务管理的效率和作用如何、预算组织管理体系是否建立、财务分析体系是否完善等。

2.资产情况调查

主要调查目标企业的资产是否账实相符,了解无形资产、产权质押及是否有产权归属不明的问题。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则要注意所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对土地、建筑物、设备及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商誉等)的价值评估,应根据双方事先同意的评估方式进行调查。注意分析资产结构、主要资产项目变化趋势、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计提,利息资本化待摊费用冲抵,减值及坏账准备等;关注期末存货中在产品是否存在余额巨大等异常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应转未转成本的情况。

特别关注项目企业的资产流动性,流动性越强的企业,财务弹性和盈利能力越好。计算各年度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结合市场发展、行业竞争状况、企业生产模式及物流管理、销售模式及赊销政策等情况,分析各年度营运能力及变动情况,判断经营风险和持续经营能力。

3.负债情况调查

主要调查目标企业的债权、债务和义务,特别是或有负债的情况。

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结合现金流量状况、授信额度、表内负债、表外负债及或有负债等情况,分析企业各年度偿债能力及变动情况,判断偿债能力和偿债风险;通过以上比率分析,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财务指标比较,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判断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是否存在持续经营问题。

重视纳税情况,应重点关注是否已经按照目前的税基缴纳了企业的所有税收,主要了解目标企业的纳税情况,有无拖欠税款的情形。

4.盈利状况调查

主要调查目标企业的经营成果、收支状况、或有损失、财务前景等。关注利润的来源结构,是否属于销售收入的增加还是属于成本控制;衡量经营成果、考察企业获利能力的趋势;了解实际核算中确认收入的具体标准,判断收入确认标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存在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或虚计收入的情况;核查目标企业在会计期末是否存在突击确认销售的情况,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是否与销售收入变化情况相符,关注关联交易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真正流入企业。

计算利润率指标,分析其变化并判断未来变动趋势,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产品毛利率、营业利润率等是否正常,存在重大异常的应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进行重点核查;计算调查单位的各年度毛利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分析其各年度盈利能力及变动情况,分析利润结构和来源,判断盈利能力的持续性。

关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相关费用情况。取得财务费用明细表,对存在较大银行借款或付息债务的,应对其利息支出情况进行测算,结合对固定资产的调查,确认大额利息资本化的合理性。

调查非经常性损益的来源,取得依据和相关凭证以及相关款项是否真实收到、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分析对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结合业务背景和业务资料,判断重大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的合理性和计价的公允性;计算非经常性损益占当期利润比重,分析由此产生的风险。

(三)财务尽职调查的技巧

我们要明确财务尽职调查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的简单审核分析,它要从财务表象中挖掘出目标企业的经营真相和潜在风险,通过失真乃至造假的会计信息吸引投资是一些企业惯用的手法。挤掉财务水分这需要一定的调查技巧。

1.通过纳税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完税证明是判断企业销售利润最直接的方法,良好的纳税记录意味着企业有着不错的现金流量。

2.通过银行借款判断企业的诚信度和财务弹性。如果银行给予信用借款,那对企业素质的评价就可以加分,一个从来没有产生逾期还款的企业是值得信任的。如果在企业有可抵押资产的情况下不选择银行融资是需要关注的。

3.通过水电费、运费单判断企业的生产、销售能力。对于制造型企业,水电费和运费是甄别其生产规模、产能、销售能力的试剂,漏税容易偷电难,这些水电费、运费等指标有时对判断企业的真实生产和销售情况比从营销入手更为有用和可靠。

4.通过工资表判断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将员工薪酬与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作比较,可以看出其吸引人才的能力;通过员工的报酬也可以反映团队稳定性。

5.以经营逻辑分析财务数据。比如,企业一般不会库存过多的存货,除非该存货稀缺,因此,存货数量过大往往是高估利润的表现;对账期长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应收账款要特别予以关注,企业不会轻易让客户拖欠货款,长期收不到款的收入基本是有问题的,或者是双方有纠纷,或者是发生坏账,甚至当初确认收入时就是虚构的。

6.注重细节的财务穿行测试。围绕采购、生产、销售进行的业务循环调查,在访谈中针对不同岗位员工问及同一财务问题进行相互佐证,对过于一致的回答要留意,对数据差距过大的回答也要认真对待。

7.跳出财务数字,重视沟通细节。并购交易是一场双方博弈,目标企业处于一个微妙的地位,看似积极配合却未必提供真实信息。在尽职调查中,可以注意观察目标企业的接待方式,沟通时的语气、眼神,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提供有关敏感资料的坦率程度等,这些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的信息,有时会比对方同时递给你的财务数字更有助于判断。

五、尽职调查注意事项

(一)重视对目标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团队的考察

“投资就是投人”。一个管理糟糕、不讲诚信的管理团队,如何能指望从其那里获取真实可信的信息。再亮丽的财务数据,你敢相信吗?透过现象看本质,企业的信用说到底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用。因此,全面考察目标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团队的背景、品格、学识、经验、信用等非常之必要。

(二)应在信息基础上有目的深入分析

尽职调查不是简单地按照调查清单搜集资料再进行装订的简单工作。真正的尽职调查是通过对商业因素的分析,对公司的价值进行详细和明确的评估。在很多并购案例中,并购方并不是不进行尽职调查,失败的原因是他们忽视了信息的质量,没有根据并购目标进行有效分析。对于财务信息,并购方应该注意财务报告中揭示的主要问题、变化趋势和非正常财务特征,而不仅仅是注意财务报表中的每一个科目。尽职调查不是财务审计,而是通过关注企业的过去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必须立足于投资目的分析并揭示风险。

(三)讲求灵活性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5

日前,某省某企业准备斥资247万元人民币与美国某公司设立合资公司,并约定将该投资用于向外方指定的某设备商购买设备,该美国公司提供了盖有“俄亥俄州政府印章”的营业执照正本和美国某知名银行提供的“aaa级”资信证明以及公证书。在审查外方提供的各种文件时,主办人员发现其中两份文件在外方公司名称上存在一个字母的差异,这引起了主办方的注意,经综合考虑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资料和情况介绍,感觉到外方资信状况存在不实之处,于是建议合资中方对外方资信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中方当事人同意了律师的建议,并委托资信调查处进行调查。

调查处通过我国贸促会驻外机构、协作律师事务所和协作调查机构等渠道,对外商在当地注册情况、实际办公情况、通讯情况及银行信用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外方公司提供的营业执照是虚假的,在美国该州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公司存在,其指定的设备销售商更不像其所说的那样是德国某集团在我国设立的独资公司,而是一个投资根本尚未到位,甚至拖欠办公场所租金,由某外籍华人个人在国内设立的独资公司。

很明显,外方与设备商具有合谋诈骗的嫌疑。调查处立即根据各个渠道反馈回来的信息出具了资信调查报告,建议中方在取得足够的保证之前,不要汇款给外方指定的设备销售商。

当事人在收到报告后,立即通过当地银行止付了准备付款的票据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迅速抓获一名诈骗嫌疑犯,该犯供认他们确实是一个通过伪造国外企业注册证明而进行诈骗活动的团伙,曾三次诈骗国内其他企业得逞,同时还供认出该团伙其他人员的情况,其他几名嫌疑人正在被通缉之中。由于资信调查处认真、细致的全面调查,不但使此次诈骗活动露出了马脚,使中方避免了247万元人民币的损失,受到了中方企业的好评,而且打击了利用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

一般情况下,调查处提供的资信调查报告中包括:企业概要(地址、成立日期、法定代表人等),财务状况,公共记录,法院记录,银行往来,企业背景,经营范围,业务运作,重要评估等内容。并可就其他事项进行特别调查。

此外,调查处还可以对外企业资信状况,提高企业知名度;提供机械设备价值评估、市场调查等服务。资信调查的概念

信用调查是通过对“交易对象”广泛的了解、调查,以了解和验证“交易对象”的信用的过程,又称资信调查、征信。企业或者个人通过信用调查服务机构可获得合作方的诚信和信誉程度报告,用来防范风险、规范行为。

信用调查五大内容:一、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名称、资本金、企业法人情况、经营活动有无超越本身范围和企业经营情况;二、在税务部门登记的企业有无漏税、拖欠税款情况;三、通过海关了解企业进出口情况;四、通过法院等司法部门了解企业与其他企业有无经济纠纷,有没有违规信息,法人有没有会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的个人违法纪录;五、逐渐与股份制银行合作,了解企业的支付情况。资信调查的途径

信用调查报告的资料来源

信用调查报告的资料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

从官方渠道获得资料

如各地工商局的企业注册、变更和年检资料;企业纳税的有关报表;统计机关的企业经营数据等;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等。详情请看>>>

竞争对手调查实施要点

从经营者的动向来把握情报

(一)虽然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事情,如果仔细做分析的话,将会有一些深入的发现,至于能否发觉问题就要看营业员了。

(二)对经营者的评价往往是信用调查中最困难的一环。从经营者的动向来把握情报

(一)虽然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事情,如果仔细做分析的话,将会有一些深入的发现,至于能否发觉问题就要看营业员了。

(二)对经营者的评价往往是信用调查中最困难的一环。

(三)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时应和本人保持密切的接触,而依此来做判断虽然是原则性的,但如果不可能做到或者有困难的情况时,应配合联系依几个已知的要素来做推测的方法。

(四)如果将经营者评价做区分的话,可将其大致分为:

1.经验。

2.能力。

3.性格三点。

如果能做到不偏向任何一方,而取其平均的话,就可称其为优秀的经营者了。

(五)"经验"并不只意味着经历。虽然说其有十年的事业经历,但是过去在事业上有没有失败过,或者在经历上有不凡的风格和实绩,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评估资料。

(六)"能力"有着许许多多的要素,行销能力、计数能力、劳务能力、管理能力、金融能力等是主要的,这些可从日常的营业活动中得知。

(七)经营者的"性格",是可以从营业员的身上反映出来的。营业员的言语、作为、动作中就可判断其经营者是否为一个不平凡的人物。

从营业状态中抓住情报

(一)所谓营业状态,并不是指和本公司的交易额的多少,而是指顾客将售货款提高而得到利益,是否顺利的上升的事情。

(二)营业状态是经营实态把握的第一步,这是很容易从外观上抓住的,唯独营业员的判断是重要的。

(三)判断营业状态的基准,大致可区分为:

1.营业情况;

2.与交易往来户的关系;

3.决裁条件、支付情况;

4.与交易往来银行的关系和评价;

5.业绩现况等。

(四)"营业情况"因范围广大,所以要将其重点抓住。不但不可轻视本身的感觉,同时绝对禁止只从外观上来做判断。广泛的同同行业和交易往来户,再加上交易往来银行的评价,来做最终判断。

(五)从"交易往来户关系的好坏"就可以看得出其公司的将来极为重要的进货处的质量上、信用上是否有问题,而没有实力者是不行的。贩卖处也不只是贩卖处,连和他有交易来往的地方的好坏也要调查清楚。

(六)"决裁条件、支付情况"即可知其经营恶化的前兆。应注意其原因和理由及看其经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七)"与交易往来银行的关系和评价"虽然在调查上是相当困难的,但却可以知道许多事情真相。

(八)"业绩、现况"从头到尾所说的就是这点。营业员的顾客管理的原则就在这里,如果做不到,那就不算是个合格的营业员。

从会计方向来抓住情报

(一)要从会计上来抓住情报的话,大前提就是要能拿到损益表。

(二)将自己的经营实绩展示给别人看并非是不好的事。营业员必须能有这种说话的工夫。

(三)在此之前,交易开始时即应确实将损益期中的损益表的交付、明确定立规则。所有的成员,都应有此概念来执行。

(四)如果不能拿到损益表,也可从许多情报中来做推测,情报的组合建立是营业员和管理者本身的事情。

(五)连续三至四期赔钱的企业是相当危险的。除了一些大企业或者优良企业,否则连续的赔钱,在金钱上当然没有理由能支持。

(六)如果支付期间是长期性的话,必须要有周密的检查追踪。本着公司的立场,是以缩短其支付期间为原则。

(七)在平常,就要做到严格地检查计算错误,而且要确实遵守已约束的支付条件。

(八)以损益表为基准,财务比率分析和损益表的分析是营业员必须的基础知识。

(九)损益表亦不可囫囵吞枣。

分析资产状态,获得情报

(一)从借贷报告表中可得知资产有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更可分为有形固定资产、无形固定资产、投资等。

(二)如果能拿到财务报表的话,就可以从数字上来作判断。

(三)一般对于流动资产的把握是很困难的。但是以决裁条件例如(现金的入帐、支票付款期很短等)都可看出是不是好的往来对象。

(四)从外表唯一可以衡量的事物就是商品的库存量。不但要看实际的库存量,亦要检查其入货、出货的情况。

(五)固定资产在此指的大部分是事业用(并非贩卖用的)的土地和建筑物,在所辖的登记所里取得其不动产登记簿誊本。

(六)能知道其固定资产的价值额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七)在借钱的时候,不论是个人或者法人,在常识上一定有其担保的抵押品。如果分析其登记簿就可发现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像企业的资金操作的状况,都可以分析出来而做判断。

(八)不要觉得一点点的费用和劳力是可惜的,而应要有那种对全部交易往来户做调查的气度才可。(九)如要知道无形固定资产、投资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竞争对手调查目的及内容竞争对手调查旨在

了解竞争对手综合情况

获取竞争对手一手情报

发掘竞争对手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研究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分析对手与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及劣势

制定市场发展策略

调查内容

竞争对手注册资料及发展现状

竞争对手历史变更情况及重大新闻

竞争对手投资方介绍

竞争对手组织结构,管理层介绍,内部运营机制调查

竞争对手生产情况调查(生产能力、生产设备调查)

竞争对手经营情况调查(供应情况调查、销售情况调查)

竞争对手财务状况调查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6

关键词:公司并购 股权交易 财务尽职调查 税务尽职调查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56-02

财务、税务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一般是指投资人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一切与本次投资有关的财务及税务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为投资、并购等商业事务提供尽职调查服务,降低企业并购的财务及涉税风险。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及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需要,近年来,公司在收购、并购、重组等股权交易过程中,财务及税务的尽职调查事宜也随之增加,关于股权转让过程中的财务及税务尽职调查工作,较之一般性的财务及税务审计工作有所不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总结出一些心得。

一、应关注被调查企业历史财务状况是否与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相符合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为即将使调查之后的股权交易等行为涉及商业谈判更有筹码,不同程度粉饰财务报表及调整历史数据或不完全披露财务信息及涉税事项,已成为所有财务、税务尽职工作必须重点关注的工作之一,众所周知,每个行业都有它特定的生命周期,如被调查企业近年经营情况与行业所处生命周期不相符,企业外界所处行业环境比较低迷,企业近2年来经营所实现业绩成长率又较高,那么就应该详细了解导致企业经营出现这样情况的内在因素,必要时,要聘请具有多年从事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业内人员参与尽职调查工作。因为多年业内从业人员往往更能透过现象看出企业的经营本质所在,以避免被企业经过粉饰后的财务报表所迷惑。同时,由于结合外部整体经营环境的考虑,也便于了解和考量企业在行业中的经济地位及影响。

二、应关注被调查企业股权及管理层近年的变动情况

财务及税务尽职调查实际工作中,此项关注内容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不关注它的影响,一般认为:只有相关联的律师尽职调查工作,才会去关注股权及管理层的更替情况,实际不然,一家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管理层人员相对稳定,对公司的经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管理层等决策团队会从长计议,会治理于长期战略、中期规划、短期经营的全方位考虑,从而避免过多的短期行为。案例之一是,在对一家本来有着良好经营前景的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时发现,近2年的公司研发费用投入很低,以至于出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被同行诸多企业超越的情况,实际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是公司股东会给管理层定了每年的绩效考核,当年实现的利润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每年考核一次,如不达标,下一个考核年度即可调整管理层人员,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管理层为了实现当年度利润,把本来应该投入的必要的研究开发支出都削减了大部分,外部的产学研技术支持费用也未纳入预算及实际支出。两年的考核执行下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中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看似较稳定的管理层,完全是以利润为中心贯穿于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三、应关注被调查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由于我们参加被调查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不同,众多参与尽职调查的成员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这项重要的测试往往被忽略或只是停留形式上的工作,实际对后续的财务报表审核非常相关,因为一般说来,如被尽职调查的企业经过审核人员测试后认定: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未能得到有效执行或是失效的,那么,接下来的财务报表审核可能只是一个参考的程序,相应的审核要增加非常必要的延伸程序,因长期以来,尤其内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主要从事在数量上占很大比例的众多中小企业的审计及税务鉴证服务,内部控制测试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也往往以执行实质性测试替代,但由于判断出现失误,实质性的测试工作也就变成了为完成工作需要而做出的程序性工作。相反的结果,如对被尽职调查企业在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等测试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执行有效,那么企业的财务数据就值得信赖,在不影响整体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后续的工作也可适当减少,尽职调查的结果同样也会比较客观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四、应关注涉税的各项历史纳税数据是否存在重大纳税风险

从改革开放至今,纳税风险已由最初的比较弱的风险级次上升到企业经营的首位风险,尤其对于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纳税风险更是自成立后就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与否的一个主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企业主管税局基于人力物力的原因,定期复核审查企业纳税的比例很低,加之由于税收违法成本的偏低,使得部分企业想尽各种办法降低税基,这其中仅有少部分是基于税收筹划而致,更多企业的做法是违背了税收征管法的相关规定,以此来减少纳税,达到持续经营的目的,所以,尽职调查后,如接受股权交易,新股东就责无旁贷地对公司的历史税收风险进行了承担。因此,尽职调查中,历史纳税情况的复核显得尤为重要,谨慎的做法是,复核企业的经济事项,找出重大经济合同及交易事实数据,对照各税种的历史各期申报数据进行核实,找出应申报未申报差异;同时,对于内部控制环节测试比较薄弱的企业,可能甚至详细查核自成立以来的所有记账凭证,逐笔逐项整理纳税风险数据来源,毕竟,因委托及工作关系,此时的尽职调查人员很可能的立场是中立稍偏移的,他们的工作成果很可能变成后续股权受让方商业谈判的筹码。

五、应关注或有负债,如实披露企业财务状况

对或有负债恰当披露,已有相关报告试蚨云笠档母赫披露进行规定,但实际的情况是,因或有负债可能会造成企业未来的资产流出,因此,大多数被尽职调查企业因受经济利益影响,往往不希望披露或有负债,比如企业的未决诉讼、担保、产品质量保证,有些项目如发生,尤其对于一些轻资产的企业,未来的影响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对于未决诉讼,我们可以与公司的法务、行政部门进行访谈,以便能了解未决诉讼是否发生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后果。可以与售后部门座谈,查阅被调查企业近期主要的销售合同,复核售后条款,并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在财务报告审核时予以充分估计和恰当披露。被调查企业对外担保的合同,如有发生,同样需要非常关注,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成熟的环境下,企业的生命周期受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管理水平的多元化影响,经营业绩在不同时期会波动很大,对外担保因此受被保证企业的影响,一旦承担了保证的责任,就有可能连带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对本公司的持续经营会带来致命性的影响。既然或有负债的关注及充分披露有如此重要,所以,在财务、税务尽职调查时,或有负债的查核就不能像年度审计等业务情况时对待,势必要予以充分的必要的工作。

六、应关注资本支出的承诺

随着国内公司法的修订完善及公司章程自主性约定的充分体现,再借鉴国外大型风险投资企业投资的策略,被调查企业如经过历次股权转让及股东结构调整,变更各期股权转让细则及章程、合同的限制性条款约定审核就显得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尽职调查人员一般认为,股权转让只要形式资料齐全,基本上不太详细注意其他细则条款的约定。现在由于风险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经验和一般企业的管理水准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上,待企业后续经营经营业绩的大幅增长或减少,很可能造成一个企业实际控制权的转移,实际经营控制权有时会转移到对本行业没有经验的法人或自然人,对企业的持续经营有时会很不利的。因此,关注资本支出等的承诺,也是财务、税务尽职调查的必不可少的工作重点之一。

七、应关注历史账户开立及注销情况

被调查企业由于受规模限制、股权原因、经营性质等因素影响,企业开立多户经营、账外经营时有发生,如仅仅核对被调查企业的期末对账单及调节表,更多地依赖企业的历史报表数据,就不能完全客观反映企业的历史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做法是:以被调查企业作为申请方,去当地中国人民银行,打印所有已开户和已销户的账户信息资料,这样不仅是在使用的银行信息可以进行必要的充分的核对,如有已销户信息出现,一般说来,已销户的情况都是有一定特殊原因的,如涉及规避营业收入实现、当期应交税金的情况出现,同时也最大程度关注了税务风险,也更能详细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所处行业地位,不会简单地被所披露的历史财务数据所蒙蔽,从而使财务、税务尽职调查结论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八、应关注企业发展规划与财务预测

企业的经营者及实际管理者大多数情况下,比较了解本企业的实际地位、竞争优劣势分析,所以,充分关注被调查企业前一、二年的发展规划、财务预测、商业计划。会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客观财务状况分析数据,因经济利益驱动,有些企业在希望股权融资的伊始,即有计划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及经营成果,以此来达到企业价值在交易时点的最大化目标。关注企业发展与财务预测与实际的动态差异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所述,列举了一些我们认为在财务、税务尽职调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一些事项,实际工作中,被调查的企业经营状况、内部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水准、行业所处地位等都会千差万别,根据被调查企业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工作规划、及时调整尽职调查策略才可以使尽职调查工作得到充分、详实的数据及分析信息。也只有如此,尽职调查报告才能为后续的商业谈判增加筹码,切实保护资本的投出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许德风.并购交易中的尽职调查[J].法学杂志,2006(4):150-153.

[2] 唐坤.企业并购中的财务尽职调查研究[J].商业会计,2013(4)4:15-17.

[3] 王璐.有效开展财务尽职调查的几点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1):94-96.

[4] 徐钢.公司兼并收购中的“税务尽职调查”[J].注册税务师,2015(5):34-35.

[5] 栗红建.公司并购下的尽职调查问题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269.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1)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7

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今年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企业面临的困难,以及企业经营者对宏观形势和调控政策的判断和评价,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期组织实施了“2010・一季度企业经营情况”快速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26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至4月14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778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5.5%、7.1%、3.8%、2.9%、2.1%、1.9%、1.6%、1.2%和0.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3.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8%、13.1%和5.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7.9%、43.9%和48.2%;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7.9%,有限责任公司占47.9%,股份有限公司占17.8%,私营企业占11.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2%,股份合作企业占4.6%,集体企业占1.7%;调查对象的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5.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和全球经济的企稳回暖,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趋于正常,未来经济可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企业订货情况良好,库存正常,产销两旺,价格温和回升,出口初步回暖,盈利情况持续好转,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整体回升,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经营状况回升尤为明显;企业未来订货上升,盈利预期看好,投资信心增强,民间投资初步启动,用工计划回升,尤其是中等技术人员需求上升,企业经营前景进一步向好,东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未来预期更为乐观。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本上升、负担过重和缺乏人才成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希望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加大创新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和开拓国内市场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

―、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1、经济运行趋于正常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60.7%,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3.3个百分点,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20.7个和25.3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的水平;认为“一般”的占33.9%;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5.4%。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7%,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71.2%,相对乐观。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的企业经营者占38.2%,认为“过热”的占3.6%,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一季度提高了35,5个百分点,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19.3个和12.1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正常”的占42.6%;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6%,认为“尚难判断”的占9.6%。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热度有所上升,但整体不存在过热现象。

2、经济增长预期乐观

关于“对2010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10年我国GDP增长在7%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2.8%,预计在7.8%之间的占19.4%,预计在8%以上的占77.8%,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预计2010年我国GDP增长平均为9%,比2009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0.8个百分点。

经济的回暖和预期的乐观也增加了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信心。关于“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企业经营者占88.1%,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4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表示“不太有信心”的占11.2%,表示“没有信心”的占0.7%。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信心有所回升。

在信心回升的同时,企业经营者的压力也有所降低。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26.3%,比2009年和2009年一季度下降了1.8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认为“压力较大”的占61.9%,认为“压力较小”的占10.1%,认为“没有压力”的占117%。

二、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评价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整体回升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1%,认为“一般”的占42.3%,认为“不佳”的占6.7%,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56.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30.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明显回升。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好于民营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相比,中小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明显增加。

分行业看,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都进入景气状态。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5个百分点

以内。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10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90.8%,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17.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全面回升。

2、企业订货情况良好,产销两旺,价格温和回升,库存正常,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

企业订货情况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市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八成(82.6%),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3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1.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订货情况较好的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仪器仪表等行业,超过九成的企业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而食品和橡胶行业订货相对较差,三成左右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4.8%和56.1%,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42.9和42.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一季度分别提高了83个和86.5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这表明目前企业产销两旺。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较好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橡胶、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其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显示,销售量增加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造纸、医药、化纤、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汽车和通信设备等,其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2010年一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4%,比认为价格“下降”的多16.2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7.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产品销售价格上升显著,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销售价格下滑明显,认为“上升”的比重要低于认为“下降”的比重。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6.2%,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1.9%,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1.9%。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的库存处于正常水平。

从不同行业看,橡胶行业目前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20%,相对较高;而塑料、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库存相对较低,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低于10%。

企业产销两旺带来了盈利的好转。关于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的企业占58.4%,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4.5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盈利状况要好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企业盈利状况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从企业的盈利程度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61.6%,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持平”的企业占21.9%,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16.5%。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盈利程度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3、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用工及投资计划回升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6.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9.4%认为“不变”,3.7%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2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高23.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对二季度预期更为乐观,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7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对二季度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对二季度预期较差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橡胶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二季度盈利状况的好转也反映出企业对经营前景的乐观预期。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占69.4%,比一季度提高了7.8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占22.9%,预计亏损的仅占7.7%。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40.7%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订货“增加”,53.9%预计“持平”,5.4%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预计“减少”的比预计“增加”的多41.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期二季度订货较好的行业包括: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二季度订货较差的行业包括:纺织、汽车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也带动了企业用工计划的增长。关于企业目前的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40.7%,“持平”的占46.3%,“减少”的占14%,“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6.7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39.6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9.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分别多27.4个和27.2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

的多34.6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9.4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企业。

关于对企业二季度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34,6%,预计“持平”的占60,6%,预计“减少”的占4,8%,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9,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个百分点,低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4.1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0.7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企业。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的回暖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企业用工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民营企业用工增长较为显著。将对缓解当前的社会就业压力起到积极作用。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乐观预期增强了企业未来的投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53.7%的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2.2%的企业“不变”,14.1%“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9.6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8.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5.4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2.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此外,民营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8.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8.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这表明民间投资已被初步带动,经济内生动力逐渐增强。

从不同行业看,服务业企业的投资信心要普遍好于制造业企业。具体来看,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其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此外,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造纸、医药、橡胶、钢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也相对较好,其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投资计划增长比较显著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等行业,而投资计划下降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等行业。

企业进口数量也是衡量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数量比2009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2.9%,其中“小幅增长”的占27.4%,“大幅增长”的占5.5%;认为“持平”的占49.9%;认为下降的占17.2%,其中“大幅下降”的占4.4%,“小幅下降”的占12.8%。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15.7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7.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进口数量明显回升,企业投资需求回暖。

从不同行业看,进口上升较多的行业有:医药、塑料、汽车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其认为进口数量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进口数量上升的同时,进口价格明显上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3.2%,其中“小幅上升”的占31.2%,“大幅上升”的占12%;认为“持平”的占47.8%;认为下降的占9%,其中“大幅下降”的占1.5%,“小幅下降”的占7.5%。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4.2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43.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进口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造纸、医药、化纤、橡胶、塑料等行业,其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4、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有所回升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渐回暖,企业的出口情况有所好转。在本次调查企业中,47.6%的企业有产品出口。调查结果显示,54.3%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其中8.7%“大幅增长”,45.6%“小幅增长”:27%“持平”,18.7%下降,其中13%“小幅下降”,5.7%“大幅下降”。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5.6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增长的比下降的少个62.8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数量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医药、塑料、钢铁和汽车等行业,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和造纸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少20个百分点以内。

在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大幅回升的同时,出口价格温和上涨。调查结果显示,2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其中1.3%“大幅上升”,26.7%“小幅上升”;52.7%“持平”,19.3%下降,其中16.7%“小幅下降”,2.6%“大幅下降”。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7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上升的比下降的少64.2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价格上涨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化纤、钢铁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化工、医药、橡胶、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价格上升的比重要低于下降的比重。

三、当前宏观经济和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房地产价格偏高,预期未来仍将上涨。

本次调查截止于2010年4月14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目前房价的总体水平,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房价“过高”,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3.6个百分点;46.7%认为“较高”,14.1%认为“正常”,1.2%认为“较低”。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有4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地区房价“过高”,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偏高,但企业经营者仍普遍预期今年房价会继续上涨。调查显示,超过九成(92.2%)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企业所在地区的房价将会上涨,其中42.2%认为会“上涨10%以上”,35%认为会“上涨5.10%”,15%认为会“上涨5%以内”;6%认为会“持

平”,1.8%认为会“下降”。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物业税》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有专家提出尽快出台物业税”这一观点,29.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反对”,42.6%认为“可能有效,无所谓”,21.1%认为“非常有效,予以支持”。

2、成本上升、负担过重、缺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66.3%)、“税费、社保等负担过重”(49.9%)和“缺乏人才”(42%)。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资金紧张”(36.60)、“缺乏创新能力”(26.7%)、“招工困难”(21.8%)、“难以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方向”(14.9%)、“资源、环境约束较大”(14.1%)、“遭受侵权等不正当竞争”(13.6%)、“行业发展前景不明”(13.1%)、“国内需求不足”(11.5%)、“国际经济环境恶化”(10.8%)等。与2009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比重明显提高,选择“资金紧张”的比重明显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2.6%的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上升”,7.2%“持平”,0.2%“下降”,“上升”的比“下降”的多92.4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56.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6.8%的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11.5%“持平”,1.7%“下降”,“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5.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36.1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上升”的比“下降”的少53.4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人才缺乏,本次调查还了解了目前企业在用工方面的迫切需求。调查结果显示,60.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中专、技校毕业生”,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大专及本科毕业生”,选择比重为47.7%;选择“农民工”的为35.8%,排在第三位;选择“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为13.2%。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选择“农民工”的比重相对较高,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选择“中专、技校毕生生”的比重相对较高,大型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选择“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比重相对较高。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8

【关键词】通信企业 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一 通信企业营销行为的特征分析

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一定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或劳务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销售给客户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工商管理行为。市场营销的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对象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客户,市场营销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营销策略。

现代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是电子信息传递技术产品的营销过程。由于通信企业具有高技术和高投入的经营特征,因此电信企业的营销过程相对于其他企业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这些特征体现于对大客户的依赖度较高的特点上。由于电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重依赖于先进技术的应用,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的广泛使用,同时在产品开发过程当中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较为庞大,因此产品本身具有的价值较大,价格较高需要具有较雄厚的资本的客户进行购买。同时通信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公共资源进行利用,供求双方需要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影响能力,以实现相关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大客户对企业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公共资源的顺利取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通信企业市场营销过程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保证产品技术信息的保密性。营销手段的技术性是进行通信业市场营销过程的重要特征。现代企业中技术水平的强弱本身和企业的资本禀赋具有紧密联系,因此,能够与通信企业进行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过程,并完成卖卖双方的顺利对接这一条件本身,要求通信企业同具有较强技术力量的大客户进行广泛合作。

最后,通信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较大的市场外部性。通信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过程具有很强的信息化特征,其产品直接适用于现代化的信息传递过程,因此往往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往往超过经济层面。同大客户的合作将减少企业本身在进行经营生产过程当中可能存的信息风险,增强商业行为的公共安全性。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这在我国电信行业主要为国有资本主导的情况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通信企业进行现代市场营销必须重视与大客户的广泛合作。

二 通信企业制订市场营销策略的准备工作分析

市场营销策略要依据市场营销人员所面临的基本经济环境进行制定和选择,以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选择需要进行市场环境的分析作为其基础。

市场环境的分析包括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等几个基本的过程。通过完成对市场环境的分析,营销人员应当明确市场营销过程的所面临的基本市场条件,并为策略的制定奠定良好的信息资料储备基础。

市场环境分析的首要过程是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通过现代统计技术,进行商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的过程。市场调研的基本目标是对市场的现状和来发展趋势进行掌握。市场调研根据其对象的差别可以划分为宏观经济环境调查、技术调查、用户调查和销售调查。由于通信企业的主要客户来自于生产型企业,因此,其大客户群体的消费构成主要以生产性消费为主。生产性消费的宏观经济环境调查分析,主要针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企业直接生产经营的产品的主要购买对象的基本产出水平,根据比例分配原则对企业将会面临的产品需要量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两部分。现状分析主要针对现有的行业产出水平进行相关数据的测算,分析企业现有的短期产量和短期内的市场需求状况是否匹配。长期的经济趋势分析应当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未来一定时间内的行业和市场变动的分析,要求分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技术调查和用户调查针对企业所面

临的单个消费者进行。在通信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当中,应当主要针对具有一定规模且数量保持稳定的大客户进行。两者都应注重客户自身的特点、影响客户需求的因素和用户的潜在需要应当作为调查分析的重点项目。

市场销售调查是市场调查环节的中心环节,是对现实营销过程的实际成果的调查分析。销售调查首先应当明确对市场销售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到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一定的区域内的销售状况,对脱销、滞销和产销两旺等市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市场销售调查也应当注重对产品的生命周期的调查。在现代市场营销学当中,产品生命周期指某以特定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产品存续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从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环节开始计算的,产品经过新产品开发,最终进入市场,它的产品周期才正式开始。如果产品的生命周期在进行销售调查之后,证明已经进入末端,则市场销售人员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向企业主管人员进行反馈,并建议主管人员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最大利润的基本目标。

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过程,需要依据现代统计学和企业工商管理本身涉及的基本模型进行量化处理。基本的市场分析手段是应用统计学中的线性回归思想,对已经收集到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并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统计规律。市场分析过程侧重于量化分析,对市场中各种数据信息的变化情况进行精确处理,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往往是相互伴随的市场环境分析过程。市场分析目的在于发现数据信息之间的统计规律,而市场预测则是根据市场分析的最终成果进行市场的价格、需求和成本费用的变动情况进行预测判断,为企业的进一步决策直接提供依据。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9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关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

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

2002年8-12月,由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共同领导,由卫生部组织在全国开展了“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开展,它将以往由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专项调查进行整合,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

全国第四次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公布。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举办记者招待会,向媒体介绍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大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对比1992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慢性发病率快速上升的新情况。

从全国第四次营养与健康大调查的结果中,对于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蕴藏着哪些机遇哪?为了发掘营养大调查背后的价值,本报记者XXX专访我国著名医药保健品营销专家、上海铂策划总经理陈奇锐先生。

对话者:肖志飞,《医药经济报》资深记者、编辑,简称肖

陈奇锐,著名医药保健品营销专家,上海铂策划总经理,简称陈

肖:请问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对于医药保健品企业,有什么参考价值?

陈:全国营养与健康大调查,反映了中国居民全国范围内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无论对于药品企业、还是保健品企业、食品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

1992年的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发现,我国居民贫血、缺乏维生素、缺乏矿物质等比较严重。调查的结果反映到市场上就是,补钙市场成了一个年销售额几十亿元的大市场,催生了钙尔奇D、巨能钙、彼阳牦牛壮骨粉等一大批产品,补钙产品的风行,还带动了牛奶消费热;补血市场,以红桃K一度将年销售额做到了10多亿元,传统滋补品东阿阿胶的市场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近年来,以黄金搭档、21金维它为代表组合维生素矿物质产品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过去10多年发生的事情,可以证明,国家权威部门进行的营养大调查,因为其权威性、广泛性,能够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已经成为医药保健品行业的指向标之一。我个人认为,第四次营养大调查的结果,同样会反映到市场上来。

肖:能否具体谈谈,大调查对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陈:我认为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府主管部门、媒体等行业外部环境来看,随着调查结果的公布,政府主管部门可能会出台相关对策,媒体可能会加强相关健康教育,行业外部环境,将会趋于宽松;

第二、消费者角度来看,随着调查结果的公布,政府干预、媒体教育机会增多,消费者将趋于重视以前遭忽视的问题;

第三、对行业内的企业来说,以“三高”为代表的慢性病市场,无疑会成为企业追逐热点;

总的来说,我认为,大调查将对我国的医药保健品行业产生积极作用。但这个作用到底有多大?我想还是要靠药品企业、保健品企业的努力,才能将机会抓住。

肖:调查发现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显著改善,请问对复合维生素、矿物质有什么影响?

陈:以黄金搭档、21金维它为代表的复合维生素在过去的两年里,取得了快速的成长;其主要动力是民族企业的努力。

尽管大调查发现,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但我认为不会影响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类产品的销售。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类产品的市场容量将保持快速扩张态势。

原因很简单,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了,这种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水平发展了,大家愿意为健康投资;并且这种投资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部分企业的营销手法,也许需要调整。比如黄金搭档的广告,大量应用了第三次营养调查的数据、结论,可能就需要调整。

肖:调查发现我国22%的成年人超重,请问减肥市场将会怎样?

陈:减肥市场一直是个庞大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由女性消费者主导,大调查结果公布后,对减肥市场会有一定正面的作用。但不会改变大局,将来以男性、中老年人为目标消费群体的减肥产品,将会有良好的发展。

肖:调查发现我国居民贫血比例降低,请问对补血市场有何影响?

陈:调查发现贫血率“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可以看出贫血改善的比例并不大,目前我国居民贫血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从补血市场上看,近年来市场已经趋向成熟、消费者趋向理性,因此市场将会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无论是药品还是保健品市场。

肖:促进生长发育市场一直很庞大,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改善,请问该市场如何?

陈:调查发现,我国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率仍高达14.3%;农村儿童发育迟缓现象更高达20.9%。农村男童平均身高比城市同龄人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说明该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促进生长发育类产品,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于生长发育,特别是身高、智力发育,是非常重视的,需求相当迫切,因此效果确切、机理明确的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好。

肖:我国居民高血压发病率快速上升,请问该市场如何?

陈:调查发现,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人。这个市场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无论是药品还是保健食品的市场容量,都将会有良好的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人群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为6.1%,说明很多高血压人群不知道、不治疗、难控制,说明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让消费者动起来。

我们看好这个市场,只要我们有安全、有效的产品。

肖:调查发现,我国居民的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较快,请问该市场未来的发展?

陈:我国糖尿病控制形势不容乐观,一些跨国药企认为“中国一定会成全球最大的糖尿病市场”。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针对糖尿病的药品、保健品都获得良好的发展。将来市场仍将保持快速扩大的态势。

肖:调查发现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者人数1.6亿,请问您怎么看高血脂市场?

陈:高血脂从2002年开始,就成了热点市场。药品市场上,北大血脂康等产品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保健品市场上,太太药业、盘龙云海、上海健特等企业先后介入,但目前都不算成功。

这个市场开发的难度比高血压市场要大,市场实际容量却要小得多。主要原因是消费者难以感知、重视程度不够等。但在西方发达国家,降血脂药品得市场容量是很大的,美国销量前十的药品中,三个都是降血脂的药品。

因为缺乏健康教育,我国消费者、医生都还没有意识到高血脂的危害,这个市场很大程度上由心脑病药品控制。尽管现在降血脂市场还不够好,但市场前景是乐观的。也确实有一些药品、保健食品,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肖:调查发现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体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营销角度,该怎样利用?

陈: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与健康水平,差距也很大。

概括起来,营养缺乏导致的问题,农村居民比城市更加严重,比如贫血、缺钙、生长发育迟缓等;而三高等慢性疾病,农村发病率则要低于城市,但高血压、高血脂等差距已经很小。

对于这种差异,企业要根据产品、企业状况来采取正确的决策和行动。农村市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因为营养条件、医疗条件较城市差距很大,且环境宽松,所以农村市场大有作为。

肖:对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和健康水平,药品保健品企业能做出多大的贡献?

陈:中国居民营养不平衡、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市场的需求将会日趋多样化。

由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局限性,我们相信药品、保健品企业在改善公众营养与健康状况上,具有医疗体系不能替代的作用。企业能够对改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上,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肖:为了让企业更好的发挥作用,政府可以做些什么呢?

陈:美国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法案,规定了政府、媒体、企业等各方面促进公众健康水平的义务,对提升消费者健康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法案,目前国内健康教育还只是企业为了推广产品必须做的事情,因此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也增大了企业推广产品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