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集锦9篇

时间:2023-07-14 16:35:49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工科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16-03

我国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学生工程意识缺乏,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与世界水平相距甚远,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1]目前,学校教育与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这一点地方院校表现尤其突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地方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是由学校直接进入学校的学者,没有从事过实际生产,缺乏工程经验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中很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其次,地方院校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环境。大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生产实习都是临时联系一些工厂,而这些工厂大多只能参观,因此难以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最后,地方院校的学生对工程实践重视不够。由于地方院校参与工程实际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重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流于形式,毕业设计只重视理论设计。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而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能力。[2]因此,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即理论知识学习应服务于工业生产,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素质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思想方法。[3]要想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其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从实际生产中去获得这种能力。这一点所有工科院校都认识到了,而且许多地方院校都与企业合作办学,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企业要考虑生产效益,学生很难参与实际生产,只能走马观花,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适应工业生产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3][4]在上述要素中,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对象是本科生,其他要素涉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四个方面。这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指着眼于服务地方,培养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工程,至少是合格的工程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符合实际生产需求,同时兼顾本学科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方法,以满足学生日后的继续教育需要;评价体系应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方式应突出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中所说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就是指生产、教学、研究为一体,相互服务、相互支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中,真正获得实际生产的经验;整个学校教育能够从培养生产实际需要去安排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的研究工作应体现在为完成培养目标服务,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方法

地方院校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上述四要素展开,原则是简单、有效、可行。

(一)面向工业生产的培养目标[5]-[10]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造成了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庞大却依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的现状。一方面企业抱怨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实际能力不能胜任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抱怨没机会动手,没机会到企业参与实践。于是地方本科院校担负起了面向工业生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9]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必须以企业人才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制订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能从事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5]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进行调节和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紧缺人才。[10]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需要考虑基础理论教学、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重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每门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思想的掌握,最终达到会用基本理论及基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会撰写技术文档等目标。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运用能力、实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尤其强调自学能力培养。最后,不能忘记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以高校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完成,企业高级工程师负责课题及设计实施,高校教师负责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审。[11]

(三)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评价主要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它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测手段。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学生通过既定模式培养后取得的成绩的评价,二是对培养模式的评价。[11]

1.对学生学习后取得成绩的评价。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对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学生成绩测评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1)理论课程的测评以笔试闭卷方式为主。主要考评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课程的测评采用实验操作加实验报告的方式来综合评定。实验操作由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问题分析处理、现象及数据记录处理等来进行评价。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完成时间、书写、格式、图表规范程度、现象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来进行评价。最后给出综合成绩。(3)实践环节由企业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给出评定,最后由学校进行相应折算。(4)学生的毕业设计测评要以学生的毕业设计报告为依据,采用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小组成员来评级。

2.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地方院校毕业学生最终要进入工业企业和投入生产,而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和学生的就业率是对培养模式的最终评价。学校要有专人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测评,以适时解决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拿出调整措施。

(四)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工具,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提高课内信息量;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课程教学各环节的特点、效果来合理分散、取舍和安排教学内容,使其重点突出,难点分散[6];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引入工程案例教学,以避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脱节,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2]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实习基地,以实现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加强电子大赛参赛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热情和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学生 “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行创新实验。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培养模式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13]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确保产学研模式实施过程的措施真正产生效果,要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避免“壁炉现象”发生。[14]要处理好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双方互利。

第二,要注意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产”是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做到顶岗生产,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是学生学习一定要为工程需要服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研”首先是确保教学的研究,即怎样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模式的研究,其次才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以及服务生产的研究。

第三,要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15]

第四,要脚踏实地,避免目标过高,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工程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再进行提高。要避免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来培养工程师。

四、结语

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工科教育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实现高等工科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6]

[ 参 考 文 献 ]

[1] 罗高涌,张瑾.基于CID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71-75.

[2] 田浩.CIDO:工科教育发展新模式[J].陕西教育・高教,2011(9):104-106.

[3] 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15-18.

[4] 宋国利,盖攻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4.

[5] 王勖瘢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1):143-145.

[6] 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54-56.

[7] 张玮,刘世斌,郝晓刚,段滋华.企业大使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71-75.

[8] 竺柏康, 石一民. 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36-138.

[9]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2-74.

[10] 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9(9):139-141.

[11] 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5-24.

[12] 吴宏岐,李晓斌,王亚云,张昭.电气控制及PLC课程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7):70-71.

[13] 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0.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产学研 高层次创新人才 培养 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61-02

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创建创新性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是更好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作为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使命的高等学校,应认真分析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新形势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积极研究和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为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越来越注重于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的运用,这一合作教育模式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及综合能力等,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等不同教学环境利用各自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结合学校课堂传授知识教育的进行,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结合生产、科研实践为一体的教育模式,促进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产学研教学模式的运用下,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是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来进行的,真正体现了培养当代高层次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对于人才的成长促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随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展开和应用,学生增加了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并对于此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这样就使学生明白了自己需要具备的知识相应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后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等到积极改善,向更全面发展;在进行疑难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地添加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方面的实践和锻炼,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早地体验社会环境中的人才竞争,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紧迫感与责任感,进而不断地进行自身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深化和加强,产学研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勤勉、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和团队的合作精神,所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容易被企业聘请录用,作为企业的储备仁人才进行企业内部的进一步培养[1]。

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扩展到了企业,扩展到了社会,形成了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的三方平台,对于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也进一步缩小了社会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差距,使得学生进入社会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缩短了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进行了合理的安排,让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所接触的实践更贴近于社会现实,成为了当前合作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更是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促进我国经济体制转变的有效形式,推动了我国创新性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2 制约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影响因素

2.1 根深蒂固的继承式教育方式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继承性教育方式根深蒂固,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比如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却不考虑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极其滞后,永远只为应试教育和升学率服务,致使学生的专业口径过窄、缺乏综合、交叉的优势,并且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大多形式化、同步化,课堂设计枯燥乏味、课后指导严重匮乏等,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2 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尚未成熟

一方面,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仍处在通过规模扩张提高经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中,企业自主创新的愿望不足,仍处于以市场换技术的低水平发展阶段,在技术方面存在着“重吸收、轻引进”的惯性,偏向于对直接产值和利润的追逐,对于创新型人才在企业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长久以来,我国高校都是以、成果和获得政府奖励为评价导向,学校教师倾向于晋升评级方面的追求,缺乏对市场的关注,对于技术的市场应用方面考虑较少。基于这种现状,企业和高校不能很好地在价值观上形成统一和对接,不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2]。

2.3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问题

近几年教育的发展中,虽引用并实施了产学研合作,但综合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应有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在其合作模式的实施方面主要表现为校企联合建设研发机构、项目合作联合攻关以及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等方式,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及人才创新培养方面没有形成一定的重视,并没有一套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实践,不利于实现产学研合作方的共赢和良性循环,阻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方式的进行。

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究

3.1 制定创新人才专业培养方案

为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高校应根据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规定,以此为基础进行面向产学研合作教育下创新人才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在此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当地,面向未来,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进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知识、品格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并不断深化高校的教育改革,建立富有特色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不断地制定和完善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满足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学生发展要求,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实践性教学体系和后续的质量保障体系等,深化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方便,方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实践[3]。

3.2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应多采用基础技能训练法以及综合设计性实验、科研训练法等等来进行学习和实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将来进行创新等打下了基础,更好地推进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

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保障,师资团队的建设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完善进行意义重大,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要求和高校课程的需要,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并且所传授知识合理的高素质师资团队,可以根据高校内部的师资团队组成了,有步骤地派送具有发展潜能的青年教师或者是骨干教师,奔赴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学进行进修,进行学术知识的继续深造,在此过程中,要按照高校教学的需求以及重点突破的项目进行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的有序选派学习,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应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为基础,让部分老师在企业进行挂职,进行第一线的实地考察,对企业的生产工艺等有一定的了解,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对所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继而更好地参与到项目的研发工作中,进行其工程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更好地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师资队伍建设,要使得高校的教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高校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逐渐增多,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下“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素质。

3.4 建立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

以往的传统教学只注重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教学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设计过少,对其学生能力的培养主湿度更是不够,但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则不同,它强调的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需要克服传统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加强高校学子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广西师范学院为更好地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比如针对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专业所专门建立的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还有面向电子工程系教育专业而专门设立的“教学教具开发实践基地”等,通过面向不停专业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实训实习基地,对学校教学中实验资源不足问题进行了根本意义上的解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进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在校外,广西师范学院积极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为学生能进行定岗学习提供了保障,更是通过在企业的不断实习工作,体改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进行相关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4]。

3.5 积极建设产学研研发中心带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国家建设的需要,当前的高校必须多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创新平台的建设一直是其软肋,存在着“小型、分散、自发、重复”等现象,基于此现状,应对创新体制机制进行必要的突破,将人才、基地以及项目进行捆绑,并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科交叉点的优势,有层次、有组织地进行科研。以上海交大为例,为更好地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上海交大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紫竹科学园区建设成为了研发中心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化的合作,和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以其开展产学研结合,进行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很多案例,比如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和通用汽车的合作等等,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支柱产业形成了良好对接,并经过与通用、福特等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进行的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国际产学研结合各的新途径,丰富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容,拓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途径。

3.6 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

为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必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的实施途径,当前的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类的结构性关系,主要由合作主体的多元化程度以及合作主体的相互关系构成。从近年来的合作模式上可以看出,日本、美国以及我国上海的产学研合作都是经过政府的宏观指导进行和继续推进的,这种多元化模式下形成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各种中介组织共同组成,进行不同合作主体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高校进行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可采用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进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也就是科研机构、大学和合作企业通过设置专项基金,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企业人员进入科研机构和大学进行培训等双向培养模式进行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促进企业员工和大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进而促进产学研各方的知识交流与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更好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的共同参与,应从制定创新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等来进行,基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我们应提倡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及教育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旭.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优势与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1):1-7.

[2] 刘蕴.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7):272-273.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西部高校 产学研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06-02

高等教育事业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科研、文化等方面在西部地区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我们也不容忽视他的一些自身固有的缺陷,例如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他的外部环境相当不匹配,还有由于历史原因,西部高等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发育不够充分,导致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小,适应不了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近两年高校实施了扩大招生的政策,随着国家赋予各省在高等学校招生方面的自变大,一些西部高校,本身基础条件就欠缺,实力有待提高,对其扩招方面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制约其发展。其次,由于西部各个省份本身就具有不好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因为缺乏经费来源,不能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的进步,久而久之,因为我国东部地区拥有稳固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办学实力,使其快速的发展起来,很大程度的超越了西部,西部由于自身原因与问题,制约了其本身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高等教育发展在西部地区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西部高校没能够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性的作用,所以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西部地区的人才状况应受到人事部门和各级组织的重视,而且要创造条件并采取积极措施发挥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产学研合作下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作意识,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成员间的合作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而且对其认识也不够充分。在西部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不够足以重视,彼此间的合作也不频繁,缺乏紧迫感。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认识世界的理论型人才是一方面,另一重要方面是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并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现在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重点大学为突出,总是倾向于对学术研究与理论知识进行传播,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欠缺,不能够适应当下竞争残酷的市场,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对于人才的需要,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实战型应用人才,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被社会所需要。

2.偏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一直以来被视为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社会效益往往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于我国西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说,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不只是西部地区甚至从我国现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来看,过分地把经济效益看的太重,往往忽视了教育创新这一重要方面,没有形成通过教育创新带动科研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国家应该在宪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加入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通过法律的形式更好的保证素质教育的依法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并且使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如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加大,使科研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且科研成果也在不断的创造,取得了一定可观的数量,从而对技术创新这一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视的作用。西部地区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政府,而又很难从企业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更缺少金融机构的支持。这就与我国其他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差距,科研经费的充足与否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实施。

4.西部人才结构不均衡,缺乏优秀高层次人才。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且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仅占15.4%和8.8%,只有东部地区所占比例的一半多一点。要想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优化的环境是关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再加上受地理、历史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环境相对较差,致使很多高层次优秀人才选择了离开西部,造成如今的局面。西部地区本来就缺乏人才,这一西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趋势无疑会使西部更雪上加霜,促使高层次人才匮乏的局面更为严重。

二、完善西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西部高校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那么就要对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给予充分的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合作各成员间的互相集合参与程度,要有积极的态度。归根到底,一切的问题根源来自于合作各方对于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观念意义不够了解与重视,不能全面的认识其内涵。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对于培养出更优秀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2.高校增强与产业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促进机制。西部高校要采取更全面的教育模式,积极主动的在行业和企业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支持。对于课堂教学的安排要适度,不要一味的追求书本知识,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提升自身能力,当然还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习、思考、实践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等等。与此同时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也能更好地促进培养出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

3.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西部高校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教学进行改革,对于课程结构体系要进行重新的编排与整改,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巧妙地转化到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更好地消化与吸收。与此同时还要多开设些水平较高的综合课程和新兴课,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发散他们的思维方式,见识世界的快速发展与变化,顺应时展,使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完美的结合与互补。高校只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4.政府发挥职能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众所周知,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政府的职能是不容小视的,如何来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就要靠政府充分发挥他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其的影响下,更大力度地提倡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方面,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进行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来促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更加顺利,以达到加大总体投资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应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种渠道来对资金进行筹措,设立相应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并对资金走向建立相对应的跟踪制度。其实,我国的一些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相应政策法规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制定,来更好地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例如,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对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给予优惠;在资金来源渠道,政府方面应宣传和鼓励社会各方进行捐资助学、社会赠与、税前列支等。

参考文献:

1.胡冰玉.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文教资料,2010(23)

2.常云平.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与人才市场建设.2005

3.谢明慧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机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4.蒋茂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 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205

如何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认真思考并且努力实践的命题。在众多实践中,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积极地研究和探索。

1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指的是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李焱焱等学者在论文《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中的描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又称合作教育型模式,一般是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同联合采用,它们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能够较快面向市场、面向生产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订单培养。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企业的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未来的员工。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局面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1.2 “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是指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校企紧密联系,共同培养人才。“2+1”人才培养模式在“2”阶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在“1”阶段可以实施按需订单,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校单一办学主体的观念,使办学主体呈现双元化或多元化,企业不是协助学校培养人才,而是直接参与其中。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也发展出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 两个部分,在整个学业阶段将这两个部分交替进行,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学工交替”学期安排

[ [[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任务\&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生产实践

毕业实习\&]]]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职“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同时按照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

2 高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三赢”,即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能获益。学生的利益体现在能成材,以后的职业生涯能有好的前景;学校的利益体现在能培养出人才,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企业的利益是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总的来说,“三赢”的局面还未形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 企业的利益还未充分挖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其实是来自企业的动力。因为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企业由于其利益还未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动力稍显不足。许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初衷是希望能获取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员工,这其实是企业利益中的一小部分。应该让合作的企业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

2.2 产学研合作不协调

不管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是“2+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产学有余、研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而言,科研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本科院校侧重于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高职院校应该侧重于应用型技术的开发。高职院校决不能办成一个培训机构,在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科研的合作。

2.3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未充分体现

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的“技能型”多于“高素质型”。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培养出学生在合作企业中适应岗位的技能,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如果学生不能在毕业之后留在合作企业工作,那么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成为一大问题。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实习基地;合作教育

1、背景

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每年的需求量至少为40万人。随着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it业再次升温,用人企业对1t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2005年用人量达到42.5万人左右,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近几年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增大。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771所高校开办计算机专业,在校生达44万人。从数量上看,这个数字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然而,现实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it企业又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通过与企业座谈、研究人才市场需求,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培养针对性不够明确,结构不合理,企业的再培养成本较高。

(2)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少量的创新研究型企业需要科学型人才。

(3)在本科教育阶段,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较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实际动手能力薄弱。

总之,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应届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正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问题。

2、产学研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指导思想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l号)中明确指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根据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内信息产业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考虑到天津市it企业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激发兴趣;以综合性、多功能和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为原则,形成共建自管的自我发展机制,使校企双方长期受益,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2.2 基本原则

为了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在做好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适当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企业的需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全面素质培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全力提高应用性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开发、设计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案。

(3)适应企业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广泛应用的主流技术和成熟技术,了解本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可概括为“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

3、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3点:(1)以平台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如大学科技园;(2)以高校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3)以社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就业和服务社会为主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另一种是校企联合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3.1 实习基地建设

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自2005年起,在计

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开始试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就业和服务社会为目标,首要工作就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2005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同天津星盛科技公司签定协议,共建实践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教学基地,并连续两年获得天津市科委的资助。学院开始尝试“3+1”模式,即在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将大四学生直接拉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学生在实践技能、企业文化培养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单纯的“3+1”模式过于呆板。校内外专家认为,学生实习应尽量提前到大三学年,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中,体验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就业目标。为了扩充实习基地范围,2009年我们先后与天津市方卫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联新恒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拓展实习的技术领域,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向纵深发展。

2013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与北京北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签署协议,采取校内基本技能培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考虑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便利,在大二、大三年级中选择部分学生进行校内基本技能培训,由企业工程师授课。在此基础上,学院利用暑期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以企业实际项目研发为主,实践能力优秀的学生将优先被该公司录用。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34-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人才分为两大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学术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高校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教育模式的转型要求地方院校的职能定位作出相应的调整,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的价值原则,由此,培养目标应由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化,教学要重点开发的不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能力,而是应用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定性。不能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随着教育模式转型和职能的改变而对办学策略作出调整的地方院校将来必然会困难重重,乃至被淘汰。国内重点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开始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索,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显课程与潜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不断完善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层次有机结合并辅之以各类课外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我们通过产学研结合配合教学工作做出了如下探索:

一、夯实基础,教学相辅

1.要抓好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引进,抓好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积极为教师外出培训提供条件,从而不断形成了一支充满生机和稳定的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同时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院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充实教师队伍。比如,我单位4名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到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蓝海环保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锻炼培养;另外还采取了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赴国内知名高校学习考察等措施,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感知,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内涵。

2.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课程教学体系。我院将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院系战略高度,从学生的岗位能力发展出发,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精心的修订。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大力进行专业建设。在课程上体现了两个加强:一是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水平,这是服务社会、适应岗位需求的基础,因此理论学习是必需的,但应用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职场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学科的专家,所以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应以岗位需要为基础,有所重点,有所突出,不必强求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应用型人才要面对的技术和工艺更加复杂,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学院努力让学生多次进厂实习锻炼,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抓好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双头原则,重点进行基础课程改革,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教学体系分为数英理基础、化学基础、工程基础模块、工程模块等模块,调整理论课的学期及课时数,例如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合并为《工科基础化学1》和《工科基础化学2》;对应的实验课则合并为《工科基础化学实验1》和《工科基础化学实验2》。考虑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实践能力的形成。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能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就很难成为行业发展需要的骨干人才。学院同时还提高了实验教学比例,建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2)基于化工专业基本素养需求,构建“学训赛”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结合化工专业技能大赛,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核心专业课程群。以大赛为“坐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作为“化工人”的基本专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校企合作,寻求创新平台

1.校企联合,合作共赢。我院立足地方,以解决社会、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科研的目标,突出应用型研究。在不干涉老师研究自由的基础上,尽力提供优良的条件和优先的政策,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应用型研究,并以此为条件吸引了地区企业的兴趣与合作。校企联合搭建生产实践平台,锻炼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院已经于新乡市一家企业共建了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真正的使学生具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企业也具备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条件。

2.校企联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促进和提高办学效率与质量。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结果直接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好坏。

学院自2011年起邀请了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新乡市树脂厂、晋开集团等企业专家多人与我院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收到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符合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一方面,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在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同时也进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三、围绕学生工作能力培养进行产学研合作教学

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和高校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的出路在于能否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取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确保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对当地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充分了解了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以及企业反馈的毕业生的能力缺陷,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学研教学改革。主要计划开展以下工作:

1.接受企业建议,尝试引入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对企业常用的典型设备进行剖析,设计典型设备故障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借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实际生产现场的快速应变能力。

2.资源配置优先。相对于国家重点院校来说,地方院校办学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问题更为明显。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教学资源,是关系到地方院校转型成败的关键问题。我们对这一关键问题的答案是将资源重点围绕产学研教学改革分配,围绕学生工作能力培养分配。计划以较大投资建设小型、典型而且技术领先的生产线模型,力争在校内学习的过程中给以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完善学生能力培养的条件,为地方企业提供能力合格的毕业生。

3.继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主动联系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在这一方向我们以前也有成功的经验,为地方企业提供“订单班”模式的定向培养,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更深一步加深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合作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参与学生实践锻炼教育,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了解,在整个合作过程中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我校的发展问题,争取达到三赢的效果。

综上所述,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基于地方高校转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教育工作者须破除旧的教学理念的桎梏,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根据地方经济特色探索教学模式,形成新思想、创造新方法,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袁。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1,(21).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7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海运(1978-),女,湖南邵东人,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赵海深(1972-),男,湖南邵东人,湖南省交警总队,工程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FJ4216)、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XJK012BGD018)、湖南省高校教研教改课题(课题编号:湘教通[2012]401号3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35-0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生产、教学和科研院所这三个创新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专业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是高校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实现科研成果商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校主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侧重于产学研合作中科技的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而忽略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职能,而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使学生既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参加企业的具体实践,两者的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方法、具备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越发显示出强劲的需求,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如何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是适应知识经济十分重要的课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能够培养出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化能力的、面向行业、职业群的人才。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不但有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高效运转,也有助于高校整合优势资源,更好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和人才培养两个领域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就研究的范围而言,宏观上内容涉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内容的改革与探索;微观上涉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中各项机制的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的切入点则从教育学、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不一而足。钟秉林(2000)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教育资源及各自优势,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李廉水(1998)把将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方式归结为政府推动、合同连接、自愿组合和共建实体四种,并分析其优点、不足和选择方式。吴树山(2000)等人归纳出我国产学研的四种合作创新机制和两大类八种合作模式,提出了涉外型主客体、主客体大循环、“官产学研商”等三种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新机制。丁堃(2002)分析我国当时的经济和科技体制下影响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内外部各种动力因素,提出了ERPI-PZCS图示模型。吕海萍(2004)等通过对浙江省产学研结合的统计调查,分析并揭示出产学研结合的动力因素和障碍因素。周竺和黄瑞华(2004)论述了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网络,推动产学研合作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我国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意识,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换的解决之道。

三、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1.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1)完善开放科学制度以促进大学及科研机构知识开放和企业知识吸收。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本质是知识的开放公共组织,其知识生产或科学研究活动不能通过市场化的道路。相反,企业R&D活动必须要走市场化道路。当前,我国大学科学研究活动中基础研究的比例明显偏低,而企业基本上有没有开展基础研究,导致了基础研究能力不足,通过构建开放科学制度可以弥补和解决基础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政府公共资助科学研究的力度,促进公共知识物品的开放。二是改革大学科研机构的基本结构、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为主。三是构建基于学术优先权的报酬体制,加快学术知识的生产与开放。

(2)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激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高效。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模式之一。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益分配机制是使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持续高效运转的关键。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主要是指产学合作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分配方式和协调关系。利益分配机制的设立应该坚持产学研是紧密的利益共同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激励兼容、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除技术转移、技术许可、技术入股、创业服务和人才委托培养等形式外,还要鼓励企业与大学通过共建实验室、合作研究中心等进行产学研战略联盟新模式。另外,利益和风险共担也是产学研合作利益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应逐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2.推进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以建立知识创业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除了传统的教学、科研之外,又派生出了创业的功能,欧美国家把具有创业职能的大学称为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最重要的特点是把学术性的知识转变为商业性的知识,即知识的资本化或知识创业是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创业型大学更适合将知识实现产业化,因此创业型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应该是更有效的一种组织模式。

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诞生的,因此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条件,但是并不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具备形成创业型大学的条件。创业型大学更加重视与社会和外界环境的沟通与合作,其知识创业行为强化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不仅大学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促使大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服务。创业型大学不仅仅注重研究能力和知识生产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注重知识创业能力的提高,把知识创业作为大学建设的重要职能,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具体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这些都是大学知识创业职能的具体表现。因此,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构建大学的知识创业机制。主要分为知识服务现有企业机制和知识衍生新企业机制。前者主要包括技术转移机制、商业咨询机制、专利许可机制,后者主要包括孵化机制、衍生企业机制等。

3.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创新培养的协同机制

(1)激发产学研合作教育各主体动力机制。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最直接的外部动力是市场需求以及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产生的收益。正因为通过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从而刺激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意愿,进一步促使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的经费、人力资本、创新平台的投入。当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使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更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能够就最鲜活的企业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这样教学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2)强化高校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发展协同机制。强化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单一学科与某单一企业的对接,更是某区域或跨区域的多个相关产业集群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几个或多个相关的学科集群的对接和联动。通过这种合作形式既能有效地促使知识要素集聚在产业技术创新上,又能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集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尤其工商管理专业涵盖专业较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智力资源,当然与产业集群的联动更能凸显出工商管理应用实践型的特点,给学科向纵深发展提供条件。

(3)发展实体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模式。实体式产学研结合是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各种形式的联合创新实体,建立创新团队,如与企业联办学院、联合组建研究开发中心、开放性实验室、实践基地等。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商管理专业通过以上的合作途径,一方面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提高技术研发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四、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社会仍紧缺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关系的研究、协同机制构建和运作等方面的理论比较缺乏。所以,本文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视角来研究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高校是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人才储备基地,高校专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不但有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高效运转,也有助于高校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并将更多的科研产出推向社会,更好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借本文的研究希望有助于提高高校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并提升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教学、科研、就业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31-100.

[2]张立华.开放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在自主创新中的运用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86-89.

[3]唐小旭.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123-182.

[4]孙健.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45-148.

[5]童晓晖.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31-32.

[6]张学文.基于知识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边界与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167-191.

[7]秦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33-37.

[8]姚延芹.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11,(9):52-55.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8

关键词 材料学科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材料类专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实际意义

针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通过政府行为加以扶持和引导,在能源材料领域有效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为能源企业带来了高速发展,可见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意义重大。国家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 “新材料领域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成为我国材料领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方针,立足培养、定向引进、需求导向、优化环境、稳定支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加大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突出培养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力求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创业型人才和前沿技术创新型人才”。按照发展规划的要求,材料学学科的发展需要面向产学研结构调整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需要进一步加强材料制备技术和材料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技术转化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不同功能性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

2.1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

高校科研资源丰富,但个部门之间协调不一,为了能促进科研成果早日转化,需要建设校内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是将校内资产整合,二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营效益,从而增加自筹教育经费的比例。该模式针对教学方面的侧重在于如何创办能够创造效益的校内实习基地,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而针对科研面的侧重在于,如何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在校内自制成产品,取得产品专利并快速地获得收益。同时,该模式不能简单由于学校内部的因素而有所偏袒,从而使学校开发的产品和技术缺乏市场竞争力,或者是过多把资金和人力用于商品的生产与经营而在教学上造成短缺。因此,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强调教学和科研并重。

2.2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高校内高端人才聚集,具有技术创新水平高的优势。为了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力争科学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和对口企业积极推进具有联合经营模式特点的市场化的合作模式,这对规模化的发展能起到支撑作用。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要求院校与企业有着良好的业务关系,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不仅获得了人才创新、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而且通过加强双方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通过技术转让、项目转让、服务咨询、人员培训等合作方式来促进市场双赢格局愿景的形成,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3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市场占有率较大的企业往往选择多所高校和院所进行合作,当多方利益共存时势必产生多向联合主体合作的方式,这是双方基本合作的升级,联合体合作会引入大量社会资本,能产生较大的效益。多主体合作的目的是市场效益最大化,但是仅对于高校创新人才投入这一方面,主要还是以技术成果转让为主,不会涉及大量资本金的投入。同时,企业不仅需要对收益明显的技术或产品投入,而且需要在对潜力大的科研项目上应该加大资金的支持。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提倡相互监督,相互信任,而这正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3建设不同主体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

3.1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

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是应该建立在人才自身的培养基础之上。以材料学专业为例,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材料学人才,特别是培养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高素质材料学人才。这包括对高校的科研人员、在校大学生以及其他教职人员的知识和素质的培养。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是知识传播的根本,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同时,多数高校的科研人员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团队,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更加具有生命力,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合作企业输送人才,帮助企业培训员工。

3.2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

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是应该建立在项目合作及技术服务基础之上。以金属材料方向为例,研究开发型合作需要培养钢铁、有色、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改性等高性能先进技术与关键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工程型技术创新人才。该合作模式下推进的项目合作可以包括人才团队、人才引进项目、人才基地的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其重点在于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以人才为核心,遵循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规律,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和企业经验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3.3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学研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不适应经济形式,人才培养规格不符合企业需要

笔者针对学生参加合作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学生们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学校时理论知识的学习所占比重较大,缺乏必要的锻炼和练习,走上工作岗位后不适应,致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差,另外,学校教授的理论课程不能很好的反映实际工作,学校教育重视理论课程,生产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欠缺,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出现了,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问题,高职院校付诸辛苦培育出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他们更难进行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

2.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百所大学,千余个企业和数百所科研院所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而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合作教育模式,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被企业和学校认可。但是通过对几所高职院校的校长访谈和对教师的采访可以看出,多数学校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图1)。

二、国外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1.美国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保障一是政策支持。为了解决科技成果的应用问题,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了Bayh-Dole法案等一系列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法案。二是科研经费资助。绝大多数产学研合作比较成功的高校都从美国联邦政府那里获得了大量研究经费。三是提供贷款、贷款担保及风险资金。四是政府的其他服务。

2.英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的经验

(1)高度重视制定专门的产学研合作计划。英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计划包括“联系计划”和“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联系计划始于1986年,由英国政府12个部门及各研究理事会参与和支持,旨在促进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开展商业化前的开发工作。

(2)制定政策和措施推动产学研合作。政府还通过帮助构建区域技术交流网络来促进产学研合作。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当属伦敦技术网络(LTN)。伦敦技术网络于2001年由英国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资助,将世界各地的公司与伦敦各个大学的技术专家联系起来,其目的是要在伦敦地区构筑一个区域技术交流网络,以帮助技术密集型企业更有效、更迅速地从大学的科研创新中获得技术和知识。

3.国外产学研合作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共性分析

(1)相应政策的支持。产学研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利益冲突。产学研合作既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为此,国家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彼此的行为,保障各自的利益,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英国为鼓励产学研合作也制定了很多的政策,于1986年成立了工业和高等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在]987年发表了《走向合作:高等教育一政府一工业》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企业、高校、政府三者之间合作的必要性。

(2)经费的专项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科研能力极大提高,社会商品更加丰富,大量科技中小企业的诞生扩大了就业,为社会积累了更多的财富。例如,1988-1996年,娃谷产值的一半由斯坦福师生创业企业所创造;MIT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在全球创建了 4000多家企业,就业人数110万,年销售额高达2320亿美元(波士顿银行1997年报告);牛津大学创业园拥有师生创业企业35家,企业总价值20亿英镑,创造4000个就业岗位;此外,那些从专利许可中获益的企业和校友对学校的捐赠更是许多老牌大学富可敌国的来源。比如哈佛大学,其校友基金甚至达到300亿美元。

(3)注重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产学研合作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技术的转化和知识的应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氛围,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美国斯坦福大学强调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高校师生去用掌握的知识服务社会,而不是为学习而学习;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创新,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市场需求及社会需求,以使社会受益、经济发展并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三、高职院校改进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对策

1.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办学模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模式有很多种,如校董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等。校董会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学校,科研单位,企业,政府部门等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和基础之上,自愿组成的职责和利益的共同体。是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学校董事会办学是由“三结合”联合体发展而来的。董事会对学校的重大发展事项进行研究,咨询,审议和知道,结合学校的办学模式,遵循董事会章程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以实现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学校董事会发挥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它能把高校同社会,企业和政府连接起来,实现了高职院校由封闭式办学转变为开放式办学,这同时促进了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观念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执行董事会的章程,校企双方共同履行各自的职责,实现相互融合与合作的关系。建立企业直接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开放式办学运行方法,实现教学活动与地方经济活动的直接融合。

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其宏观调控的力度,多引导企业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来,通过统筹政策,协调各个部门统筹办学。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地(市)人民政府要根据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市场调节作用。另外,统筹资源,打破现有的封闭的部门分类和职业学校的类型的限制,整合并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各种职教资源。合理规划辖区内职业学校布局,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3.深度开展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1)校企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以往的人才培养计划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文而制定的,而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将企业的需求放在首位。应用型高职院校专科培养计划包涵的内容很多,例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师的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学生实习场所、教师考核评价等,这些都应由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制定。

(2)校企共建实验室。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创培训中心,这主要包括校内所建的实验室、模拟培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的真实的实训基地。这些都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硬件,为推动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对于高职院校要建设实习基地,必须提交关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报告,然后经由专家审核,评估该方案的可行性后才能实施。

参考文献:

[1]许慧敏,朱军.风险投资嵌入式产学合作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