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古希腊建筑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3-07-23 09:24:50

古希腊建筑设计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围柱式;柱廊式;结构比例;视错

希腊艺术和设计是人类艺术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其艺术的繁荣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民族特点和自然条件。它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是丘陵地带,三面临海,群山连绵。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大理石和精良的陶土,为发展建筑、雕刻和陶器制作提供可优渥的条件。尤其在建筑和雕塑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物质遗产。在现存的建筑物遗址中主要是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其中尤以神殿为一个城邦的重要活动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时期建筑的风貌。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古希腊的建筑规模最大最雄伟非希腊神殿莫属。柏拉图说过“荷马培养了整个希腊”,所以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忽视这个被称为”黑暗时期”阶段。此阶段也是古希腊麦锡尼文明没落、文化消寂的时期。

赫拉神庙的“构”之美(古风时期)

赫拉神庙建于公元前600年左右,是现存最古老的多立克式神庙建筑遗址,赫拉神庙也是圣地内最古老的围柱式神庙和希腊最早的多立克式神庙之一。多立克柱式对于对结构相当重视。柱身上小下大,中间略微鼓出,身上一般有24道凹槽,是为了折射阳光,构成多层次的光影,消除建筑物的单调感。赫拉神庙供奉着女神赫拉像,殿身狭长,四周有44根廊柱。建筑造型的正面和墨加拉的建筑艺术造型一样,放了两根柱子,最古老的建筑造型是选用生砖和木质骨架构成的,建筑的墙体是以石头奠基而成的。在主式建筑艺术造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围柱式庙宇,造型简单,奠定了未来希腊建筑样式的基本形式。

一、 伊瑞克提翁神殿的“构”之美(古风时期)

伊瑞克提翁神殿建于公元前395年,它的立柱是爱奥尼式,南面是六尊女像柱,体态优美承托着神殿的檐部。用女性的形象来作为立柱是对于当时建筑设计来说确实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与突破。设计师以女神雅典娜为原型选用白色大理石做了6尊雕像,面容生动传神,姿态轻盈。而当时设计者为了解决人像承拖沉重的屋顶需要足够粗的颈部的问题,而别出心裁的在神像的颈后多加一缕头发并且让女神头顶花篮,这样既解决了人物造型美观的问题也解决了力学的问题。而内部的爱奥尼柱被称为“女性柱”,因其造型匀称,优美活泼,反映了希腊人自由奔放的一面。而遗憾的是,爱奥尼柱大部分都在历史浪潮的翻滚中消失了,只有少数得以保留下来,成为我们了解学习希腊建筑的珍贵范本之一。伊瑞克提翁神殿也在战争中被破坏大半,但我们仍能从如今剩下的部分了解到其秀美的样子,并平添了几份想象。

二、 宙斯神殿的“构”之美(古典初期)

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公元前470年,并于公元前456年完工。神殿位处雅典卫城东南面,依里索斯河畔平地的正中央,是古希腊宗教的中心,人们也因为崇拜宙斯雕刻了当世最大的室内雕塑。神殿是由建筑师吕鹏所设计,是当时伯罗奔尼撒最大的神殿。主要的材质是石灰砾岩,殿的顶部则用了大理石建造而成,由34根高约17公尺的科林斯柱支撑着,面积为41.1公尺*107.75公尺。科林斯柱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装饰性强。在古典时期的希腊建筑师们为了建造出完美比例、尽善尽美的建筑物,在研究建筑结构的问题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得到了一系列的科学方法,使建筑物达到完美和谐,其中包括制定统一度量的标准,并把它运用到实际建筑物的建造当中。而宙斯神殿正是运用了这些科学的方法使其在结构上趋于完美和谐,神殿正立面和侧立面柱子的比例是6:12,这样的比例使建筑物结构和布局的对比关系体现出庄严肃穆、质朴大方的风格,而宙斯神殿也堪称是高度的建筑技术与人的审美要求完美结合的典范。

三、 巴特农神殿的“构”之美(古典盛期)

巴特农神殿建于公元前447年,是古典时期建筑的最高成就。首先其独特之处在于柱子的主体部分是多立克式而在檐壁处用爱奥尼式浮雕进行装饰,将两种柱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结合摈弃了之前几何形态建筑物呆板、枯燥的因素,给神殿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其有了不同以往的活力。其次,设计师们利用“视错”加强观者对于神殿视觉上的审美感受,使其从结构上看起来无懈可击。比如,此庙四边基石的直线就略作矫正,中央比两端略高,看起来反而更接近直线,避免了纯粹直线所带来的生硬和呆板。相应地,檐部也作了细微调整。在柱子的排列上,也并非全都垂直并列,东西两面各8根柱子中,只有中央两根真正垂直于地面,其余都向中央略微倾斜;边角的柱子与邻近的柱子之间的距离比中央两柱子之间的距离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壮。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边角柱处于外部的明亮背景,而其余柱子的背景是较暗的墙壁,人的视觉习惯会把尺寸相同的柱子在暗背景上看得较粗,亮处则较细,视觉矫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亮处的柱子加粗,看起来就一致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兴叹前人的非凡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完美的作品。

五、邸宅式建筑的“构”之美(希腊时期)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被称为希腊时期,在这一时期希腊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古典严谨庄重的风格受到排斥,而具有装饰趣味的新型建筑受到民众们的欢迎。建筑物大多选用大理石作为材料,而结构也由之前的围柱式变为了柱廊式的院落。这种结构是由柱子环绕来构成建筑物内院和外院的,因此柱子便是整个建筑物的主角了。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不拘绳墨的建筑结构观念,在建筑内柱廊的中心,设置带有贮存水的水池,阴雨天雨水会自然而然地从建筑的檐端流向水池。这样既可净化空气供人观赏,又可以在火灾时作为灭火之用。从美学研究上来说,希腊时期建筑形式已经达到了顶峰,建筑的规模趋于宏大的势态,并以豪华、壮丽著称,结构完美、技术精湛。

在这里我只是从浩瀚的希腊建筑艺术的宝库中撷取了一点作为研究讨论的重点,而它的深邃和奥秘将引领着我不断的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先艺 《艺术设计历程》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2

探讨。

一、现代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与古典盛期建筑相较差距较大

在当代新经济大潮的建筑活动中,新领域、新形制、新规模的建筑创造很多,比如绿色节能建筑、智能建筑、超高层建筑等。但这些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相较古希腊时期的建筑,却逊色太多。希腊古典建筑艺术为世人瞩目,它融入和展示了希腊文化的精髓,是非常接近完美的建筑形式,尹瑞克先神庙、帕特农神殿被后世尊为希腊建筑的典范。可以说,希腊古典建筑艺术深深影响了欧洲二千多年的建筑史。

现代建筑兴起于战后重建时期。由于战后物资紧缺,所以建筑设计也处处节俭,能省就省,这一思想一直延续至现在,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建筑设计周期被极度压缩,这导致建筑的文化性、艺术性不被重视。其间还曾出现一种设计理念即折中主义,讲究用新材料、新技术来表现古老的形式,这种“削足适履”的设计思想怎么可能创造出真正有文化特质的建筑呢?还有一种设计思想是单纯追求新材料的使用,比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全部采用钢龙骨和玻璃安装而成,被称作“水晶宫”。虽然它在建筑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材料玻璃在现代建筑中得以推广和应用的开端,但笔者认为其艺术性是建立在和古建筑相比有着新视觉冲动的基础上的,没有多少精神内涵。

现代建筑活动虽然很多,设计思想也很活跃,如A.阿尔托的地方风格、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密斯的技术精美设计思想、约翰逊?斯东的典雅主义以及R?皮亚诺标榜的高科技时代的机器美、结构美等。但众多现代建筑中,除了因新材料的应用带来新建筑形式变革的几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外,并没有太多令人惊叹和令人敬仰的伟大作品。

西格拉姆大厦采用了简洁、明快、精确的建筑处理手法,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使它从外观上看只是一个毫无美感的立方体。我们不能抹杀它在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可当我们将它与过去的建筑经典作比,就会发现二者带给我们多么迥异的感受。

笔者认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现代建筑的艺术性的话,那就是:取部分古典盛期的建筑样式放在现代城市建筑群中,古典建筑样式将立刻显得无比突出和耀眼。古典盛期建筑是一种文化,一种创造的文化,不是现代人在定格设计理念的时候被用来拷贝或打破的既定模子。今天的建筑应该超越它,现代建筑所创造的成就应该比古典建筑更能影响后世,因为科技更发达了,文化沉淀更多了,真正的建筑作品不应在几十年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二、具有较强艺术性、文化性的建筑是建筑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将建筑的可持续性(或者叫绿色建筑)以及节能理念或者智能当作未来建筑的主流发展趋势是不适当的。因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筑随新材料更新也就快,没有内涵和文化的建筑很容易被拆除重建,既浪费了资源,又留不下时代的智慧结晶,所以未来建筑设计的主流应是文化性、艺术性强的建筑,而不是智能和节能

建筑。

好的建筑是社会文明文化的载体,可以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所以建筑的主流也应当是最能表达文化内涵的东西。希腊人的文化是神的文化,是美的最高形式,给人的感觉是美到如神一般,不能再美了,所以他们的建筑是永恒的。虽然许多古希腊建筑因各种原因已经不在了,但是古希腊建筑艺术影响了整个欧洲,它的地位高、价值大,因为它把社会文化凝聚在建筑中、体现在建筑中,而体现整个时代人类精神的建筑是永远不倒的。

笔者认为,未来建筑的主流应朝最完美,最高的标准发展,即符合时代、符合文化,达到时代的内在文化世界和外在形式统一的最高标准。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沿的当属法国和日本,他们在建筑形式上可能没有多少引人瞩目的地方,但他们从统一整个城市色调的角度,统一运用了象征本民族的颜色,实现了城市建筑的整体衔接,而不是像一些国家的城市,霓红、灯箱、广告牌……永远只是没有规律、没有层次的商品城市。

未来建筑设计的趋势是传承历史文明,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设计出更有文化品位、更好地体现文化延续的建筑,是既节能、环保、智能,又拥有浓郁文化特质的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3

关键词: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照妖镜”等专门的避邪物。

古埃及在尼罗河两岸的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阻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获得了天然的屏障和丰富的资源,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古埃及的文字、创世说、历法和占星术等。相比较古埃及的神话和宗教,其民居文化更反映出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的考虑。

古希腊爱琴海孕育了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们将全部的建筑热情倾注在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公共活动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兴建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虽然对一般的居民住宅没有加以重视,但追求实用功能的努力是一贯的,表现出了古希腊人的天性。

古罗马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西方的居住建筑在古罗马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飞跃。对家神的崇拜和对家族先祖的崇拜常常在民居中表现出来。

相比较古希腊时期,古罗马人在自己的住宅中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护外,人们还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对住宅内部不同作用的房间进行个性化的装饰。

2等级思想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中华民族号称礼乐之邦,是与礼乐秩序的长期教化分不开的。“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而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种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强调规范人的观念行为,包括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民宅环境格局。礼乐文化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儒家理论的精华所在。北京的四合院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

古埃及古埃及同样也较为注重主次、长幼和轴线的等级思想。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

古希腊古希腊的民居中对等级制度的体现相对较少(奴隶和奴隶主的住宅除外)。如在五世纪中叶,希波丹姆的米列都城规划,目的是为给每个公民以平行的居住条件。在以后扩建的其他街坊中,每个住宅都有相同的基地面积和房屋。

古罗马古罗马的富人常居住在城郊,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多数拥有别墅和府第,并且在平面设计中设有中轴线和庭院,结构紧凑。多层式的公寓是为解决人口剧增,住房紧缺而创造的,为大多数的一般公民所居住。受古希腊的影响,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也很微弱,而更直接的是和居民的财富挂钩。

3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常以最廉价的一次性投入、最直观的思维方法和最简单的施工过程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室高足以壁湿润,边足以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墨子》)是当时人们对所居的理解。民居内的空间、结构、部件,大多源于实用。

古埃及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三角洲较为干旱炎热,人们在屋顶上设立纳凉露台,利用屋顶高差开窗通风,这些手法都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优秀创造,并对西方炎热干旱地区的住宅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希腊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民居普遍采用柱廊,院内常设有喷泉、水池、雕像,载有花木等。房间内常有壁画和彩色镶嵌,环境舒适宜人。

古罗马同属地中海气候的罗马,四季鲜明,天气温暖。当地建筑材料多为砖和混凝土。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及原材料的等诸多方面的地域因素,古罗马拱结构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民居类型较多,如别墅、府第、多层公寓等。

4中西方传统建筑民居文化的表现——以庭院为例

中国的庭院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在主轴线旁再分处次轴线,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由四周房屋围成的院子为基本单位,数个大小形状不同的院子组合起来,成为一座住宅。一般为三进院,进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影壁,上书吉祥文字,穿过隔墙上的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院落。四合院住宅对外不开窗,较为封闭。因此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治要求,也给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新晨

西方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常常围绕庭院增建层楼,以增加使用面积。在古埃及,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古希腊的庭院多被营造成“园”的形态,多采用内向式院落布置,中央常设置水池。开敞明亮以及更多的“园”的特征使得古希腊庭院更具有农业文明的特色。古罗马将中庭式和庭院式住宅逐渐融合,形成了类似两进四合院的形式。前面是比较封闭的中庭,后面是古希腊的庭院。

我国天井多源于庭院的缩小,是群体建筑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受城市布局的影响。这点和希腊的庭院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希腊的庭院更强调“园”的特征,以及“与自然频繁接触”的哲学观念。古希腊的民居中更体现了理智、规整、。而古罗马的中庭则是单体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古罗马的民居自由,因地制宜,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年轻的活力。古埃及的庭院住宅较少,而更多的是则更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质朴。

5小结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中国和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天寒、多风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样四周院墙不设一窗,仅东南隅辟一门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由其根深蒂固。西方人的血缘家庭观念一般比中国人淡薄的多,家庭中的父亲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子辈也不是父辈的附庸,家庭成员之间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与个性的自由。所以,这表现在建筑门类文化上,住宅的文化自然就不偏于内敛、封闭而强调外向开放。所以,西方的居民往往不设围墙,要求明亮,通敞。当然,中国民居的庭院主要是一个家庭活动的场所,并非那种密不透气的封闭。中国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庭不成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2]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4]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5]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2月.

[7]刘红星.先秦和古希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8]钱承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9]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4

关键词:技艺;艺术;古希腊建筑

1 古希腊的技艺与艺术之起源

古希腊人对神的崇拜乃是淋漓尽致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陆续形成了数以百计的城邦。古希腊是奴隶制社会,奴隶主是具有哲学智慧、文学艺术、几何数理等社会地位崇高的人,而他们控制数以千万的奴隶被当做天生从事沉重劳动的体力劳动工具。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类的技术就是为了达到目的所衍生的工具,其实也是行为①。正是因为这种状况,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空前的发展――城邦的建设,既需要奴隶大量的从事体力劳动,也需要奴隶大量的从事体力劳动,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技术、工艺,而匠人就是将劳动力和奴隶主的智慧、文学艺术、几何数理加以综合吸收和应用的。这为古希腊的众多建筑物充分将技艺融合的特点提供了有利基础,之后,在此基础上,古希腊建筑技艺的水平发挥到了极致。

在古希腊人眼里,技术与艺术是浑为一体的,这就好比“哲学和神话是一对孪生姊妹”②一样,技艺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总是相伴而生的。在古希腊语中,“技艺”(techne)一词的本意是“制作”(poiesis)。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多数人都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所有的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模仿”,这就是艺术的追述到最早的起源。后来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就是对“可以从我们现有的艺术作品的比较考察中获知。③”

在柏拉图看来,工匠通过技艺制作的东西不过是对理念不完善的模仿,是“理念”的“影子”;因分有“理念”而获得其本源,也是“理念”的“影子”,而艺术家对自然的摹仿,更是对“理念”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因此,“技艺”与“艺术”不仅在本质上是同源的,而且“艺”不可分割地包容在“技”之中。应用“技”的生产制作过程,也是赋予美的艺术过程。可以说,在建筑中古希腊的“技”与“艺”实现了完美结合,是探索古希腊“技艺”与“艺术”关系的典范。

2 从技艺与艺术的层面上分析古希腊建筑的本质和特征

先是劳吉亚所举出的古希腊建筑从原先的石柱代替了木架结构,柱子顶盘代

替了原先的水平构件,屋顶三角纹饰的改变,这些稳固的变化正使我们看到了建筑的再现力,也就是建筑的本质。后来,弗兰西斯科提出了建筑“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模仿的艺术。唯一的区别在于有一些艺术拥有天然的模仿品可以模仿,而建筑却缺乏这样天然的模仿品。②”但在这种模仿的艺术过程中,人们使用技术第一次建立起神庙的雏形,建筑就有了建筑模仿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技艺结合的作品。

在众多的古希腊建筑物当中,建筑总是和神庙联系在一起,在很多地方,它们还以自身的规律性和表达性而展现着力量。海德格尔常常引用古希腊神庙,后来他接受了黑格尔的:建筑是人类首次的尝试,它给神以外在的实体,“建筑实际上是通向神的恰当显现的路上的首要先驱。③ ”而几乎是全部的艺术。

3 从技艺与艺术的关系看古希腊建筑的形式与结构

所有古希腊建筑的共同之处是具有明晰的结构,在这里外廊或内廊的空间布局有着首位的重要性,总的形式是直交的,平面轴线对称。

从建筑的技术层面上,又将古希腊神庙起到稳固、支撑作用主体柱式分为两种外貌――壁柱式神庙和前柱式神庙。前者是在前面围绕正殿的墙上赋有壁柱、两根壁柱之间总部有两根柱子并在上面有人字顶的形式;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在壁柱的对面有两根角柱,而且和壁柱的做法相同,在上面有额缘,在左右转角部分也有,这使得建筑物整体浑厚,而坚固,是人类知性的理念与实物相结合的完美构成。

从建筑的艺术层面上――又将柱子的外貌划分为柱子密集的密柱式;稍微离开而柱间宽度小的窄柱式;净空充足的宽柱式;净空超出适度的离柱式;柱间适当距离的正柱式。人类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将柱式又分为多立克式和爱奥尼式,

前者雕塑感极强,表现手法硬朗、沉重、庄严、大气就像男性阳刚的气魄,而后者表现的手法柔和、明朗、轻盈、典雅好比女性柔美的神韵。这是人类通过感性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彰显,赋予了建筑物具有思考性质的灵魂。

4 结论

古希腊建筑乃是“技”与“艺”相结合的典范,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在对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对要对其建筑技艺的“美”进行探索和深思,从而才能体会到技艺的重要意义。

注释:① 出自《海德格尔选集》――对技术的追问,孙周兴译。

②引自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

③黑格尔的《美学讲稿》。

参考文献:

[1]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 海德格尔全集(德).上海生活,读书[M],孙周兴,译.新知三联书店,1996.

[3] H.丹纳(法).艺术哲学[M].张伟,译.当代世界出版社(第1版),2009.

[4] 诺伯格舒尔茨(挪威).西方建筑的意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5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园林;景观

一、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1 中国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发展概况。中国夏商两代已经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并产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要素――廊院。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瓦、砖、斗拱及高台建筑开始出现。秦汉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阿房官和始皇陵均为该时期大手笔的建筑作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期,也是中国木构建筑的成熟期。唐代建筑技术的最大成就便是斗拱的完善和木构架体系的成熟。宋代在建筑装饰及色彩处理上有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在建筑群体组合及空间氛围的营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 古埃及的建筑与室内设计。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见证,它采用了简洁的几何形,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纪念建筑风格,最著名的是吉萨金字塔群。

古埃及的庙宇是由住宅扩大而成,采用石材作为横梁的石梁柱结构,空间中柱子大而密,密密的柱子和采用的高侧窗采光使庙宇室内充满一种神秘感。如著名的阿蒙神庙。

3 古希腊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以雅典卫城为代表的古希腊神庙建筑,其平面形式有圆形神庙、端柱式、列柱式、列柱围廊式,立面由三角形山花+端部柱廊构成。希腊建筑刻意安排不对称。古希腊有三种成熟的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柱式,帕提农神庙同时使用多立克和爱奥尼克柱式。

4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拜占庭风格影响早期基督教建筑,利用帆拱解决了将圆屋顶放在多边形平面上的难题,于是屋顶造型由帆拱上放置穹顶取代了十字拱。代表作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使用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减轻侧推力和结构厚度,飞扶壁的运用可使高度降低,扩大采光面积。

5 新艺术运动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新艺术运动拒绝复古和传统式样,提倡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如铁和玻璃)。新艺术运动的基本主题纹样是S形曲线。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室内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

6 现代主义的建筑与室内设计。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出现了四位先驱人物: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啊布西耶、赖特。

格罗皮乌斯创立了第一个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学校――包豪斯,并亲自设计学校的校舍。该设计既表达了建筑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又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

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就是多”的口号,在建筑设计中精于对钢与玻璃的运用。为巴塞罗那博览会设计建造的德国展览馆使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赖特倡导“有机建筑论”,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有机整体关系,赖特的建筑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代表作品是流水别墅。

二、园林与景观设计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况。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秦汉的生成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的全盛期、两宋至清初的成熟前期、清中叶至清末的成熟后期。

隋唐两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全盛期,在皇家园林方面,随西苑在沿袭“一池三山”模式的基础上开创了园中园及完整水系的规划形式。宋元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其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的艺术和技术也基本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诗情画意,追求情景的交融。意境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追求。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况。古埃及真正的园林概念形成是在新王国时期,其庭园平面为对称的几何式,庭园为方形,中心为水池,它完全不同于中国秦代开创的一池三山格局。

古巴比伦的园林类型有猎苑、圣苑及著名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是最早的屋顶花园。

古希腊的园林类型有宫廷庭园、文人园、宅园及公共性园林。么共性园林主要包括圣林和竞技园,竞技园成为后世欧洲体育公园的前身。

古罗马园林形式多仿希腊的柱廊园及宫廷庭园,到罗马全盛时期开创了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别墅园。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仍沿袭古罗马别墅庭园形式,沿山坡建园,这种依山丘地势高低分台层处理的别墅园又称台地园,是西方古典园林的重要代表类型。

3 西方近现代园林发展概况。城市公园兴起在英国,却在美国取得了大的成就。奥姆斯特德吸收了英国风景园的精华,创造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园林,成为近代园林的奠基人。现代园林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与一体的现代设计风格。

4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思路

(1)设计要素创新的思路。现代技术产生的新的材料和手段,使得设计可以自如地运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及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等形体要素,创造现代景观。

(2)生态化的设计思路。关于保护表土层、不在造成容易侵蚀的陡坡地段建设、保护具有生态意义的低湿地与水系、按当地生态群落进行种植设计。

(3)反映文脉的设计思路。对于文化与场所的反映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重要主张之一。

(4)追求隐喻和象征是设计思路。追求隐喻和象征也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主张。设计师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的历史环境,在设计中通过文化、形态或空间的隐喻和象征来创造有意义的形式。

(5)当代艺术表现的设计思路。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景观园林设计中,带有实验性的大地艺术借助景观设计手段找到了自己的表现舞台。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6

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建筑精神里,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并被赋予了人的形体。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其中被称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将建筑承重构件雕刻以奋力托住重物姿势的男子形象,承受着外檐的重量,并与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间过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维特鲁威认为,女像柱一词来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妇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罚负重为奴;至于男像柱,维特鲁威认为还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见,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惩罚或象征力量的方式“进入设计问题”的。除了人体形态的具象表现,模仿人体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古人看来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源于此,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严感,雕塑柱式显得开朗、明快而富于生机,充溢着青春的美与入世的热情。古希腊神庙建筑盛行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也与人体相似,好似正确分配的肢体,其生命力令人叹服。来源于/

事实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头顶短柱支撑屋顶;相比之下,男像柱则显得硕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则周匝树以木桩为墙,每根木桩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张的女性形象。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虽然说作为柱廊或墙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样具有统领全局的含义,但它也绝非简单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装饰。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考证,无论是柱子的纯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装饰概念似乎都出现较晚,而当时的人像柱可以说既具有力学的支撑功能,又兼备了保护房屋安全的巫术功能。这与我们今天将柱子上的雕刻视作多余的累赘,甚至会破坏其力学性能的看法大相径庭;被雕镂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没有削弱柱子的力学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整体功能,将“雕刻”与“柱”二者完美结合为一个互补实用的功能系统。而以上种种现象也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呢?

二、从人牲到图像的转化

人像柱与建筑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作为从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代替或加强了建筑的局部功能,与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满的整体结构图式,二者相得益彰。人像柱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渊源,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庙建造的巨大热情,始终是推动柱式语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动力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并具有普遍性。来源于/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7

关键词:建筑;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1 百花齐放的建筑风格及其特征

如果按地域分类,常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如果按建筑物的类型分,则有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写字楼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

有人用一句话对西方建筑做了高度概括:“一本西方的建筑史其实就是一本神庙的建筑史。”欧洲的古典建筑对于宗教和神灵的虔诚可见一斑。埃及人深信生命的一切都是太阳神所赐。作为埃及古老而神秘的建筑金字塔来说,其精神层面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用途,因为,埃及法老被他们视为太阳神的化身。埃及新王朝时期,人们对宗教上各种仪式和神职的重视有增无减,这使得原本从属于金字塔的神庙逐渐分离出来成为埃及最重要的建筑。而在希腊建筑中,由于整栋建筑的规模都由柱子的直径决定,因此柱子代表着建筑的秩序成为建筑的精髓之一。多拉克柱式,盛行于希腊本土及西西里岛,公元前七世纪就已经流传;爱奥尼式,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盛行于爱琴海岛,比较纤细和女性化,柱头花样来自自然界灵感,希腊人建筑史上最辉煌的建筑,就是建造了雅典卫城,其中主体建筑帕特浓神庙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当希腊之光慢慢陨落之后,古罗马冉冉升起。古罗马建筑在材料,结构,施工空间的创造方面均有成就。在空间创造方面,重视空间的层次,形体与组合;在结构方面,罗马人在伊特鲁利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综合东西方大全的柱与与拱券结合的体系;在建筑材料上,除了砖,木,石外,还运用了混凝土。

2 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理念

欧陆风格的建筑大都追求色彩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主要以粘贴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符号为特征,拜占庭帝国时,基督教建筑达到一个高潮,通过宗教活动影响着周边的其他地区人们。此时仿罗马建筑开始成为建筑的主流,拱券重新成为装饰教堂的主要元素,欧洲建筑经历了一次复古,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教堂本身使用润饰过的石材,入口出雕刻各种圣经故事。教堂内部多以拱券相连与花岗石柱子上。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在色彩上多以沉闷的暗粉色及灰色线脚相结合。欧洲中世纪建筑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十二世纪初,哥特式建筑在法国土地上蔓延并迅速传遍全欧洲。哥特式建筑注重建筑外形的巧致,主要映射在教堂,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巴黎圣母院成为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的杰出代表。巴黎圣母院的室内在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的照射下色彩瑰丽,与信徒的烛光交相辉映,显得肃穆而美丽。文艺复兴时期,教廷生活腐朽到极点,人们试图从古希腊文明中重新审视基督教教义,很多文艺复兴先驱者们纷纷揭露教会的种种恶行,米开朗琪罗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其杰出的建筑设计和艺术作品诠释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他在建筑史上的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作为圣彼得堡的总建筑师,在体现集中式的原则不变的情况下用强大的聚合力统一了空间。中国建筑体系侧重规整和对称美,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3 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提高,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等等,人们对居住,工作环境有越来越多的要求,因此催生出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建筑设计者,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地方,一座好的建筑离不开独特而实用的设计理念。比较熟悉的比如08年奥运会,鸟巢,水立方等特色建筑就将实物的外形特点转化为建筑设计理念,新颖而不失庄重。突破旧的传统,不事过分雕琢,呈现出全新的时代特征。

在人们生活居住方面,现代建筑设计讲求材料的性能佳,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的明确美观,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重视建筑结构自身的结构形式美。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现代主义风格又受古典建筑风格的影响,在功能合理、造型简洁的前提下,外形上渐渐趋向于布局以不对称的几何形态为特点的建筑风格,这种古今合体,中西结合的现代建筑形体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和推崇。建筑设计理念的变革往往直接影响到设计师的设计倾向,自工业革命之后,为了与现代工业产品造型作风相协调,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矩形、圆形、三角形等的建筑外观在风靡世界。这种简约形态的建筑外观,使构造更简单化,空间结构更清晰化。简约而不失大方,对于现代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都市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无形中缓解了人们的压力,愉悦了人们的心情。

现代主义风格往往考虑到人们关心的建筑的实用功能需求和经济问题,使规范流行建筑“下乡”,而不再是人们遥不可及的一个梦想,或者权贵的特权。建筑艺术及建筑设计理念应该服务与大众。由它带来的创意惊喜也应该为广大人民分享。

4 环保设计理念走进建筑设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家将眼光放到了绿色环保上,即保护了生活环境,又使得建筑更人性化,长久化,甚至价格更低廉。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效仿它而将民宅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低廉;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在室内设计方面,德国一家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3000元钱,住户自己出2000元钱,国外援助2000元,总共一户投资7000元钱,对建筑进行了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玻璃、门、天花板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一年所减少的开支就达到3000元以上。

5 设计理念使建筑设计个性化

一千万个读者就有一千万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建筑设计者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观察角度及思考方式,而在这种个体性差异的作用下产生的建筑风格也一定是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是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无论从个人审美的角度,还是社会人文学的角度,或者对大自然认知的角度,建筑设计的多样化离不开设计理念的丰富和设计激情的饱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世界,一个国家,甚至一座城市,建筑设计的创意理念都都在无形中“争先恐后”的追赶时代的潮流。任何一个社会元素的变动都会触动建筑设计家们最敏感的神经,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警觉的一员,时时刻刻在盯着时代的脚后跟,不放过任何风吹草动。每一个设计理念都有可能萌生出一座崛起的建筑,而在百家争鸣的现代建筑圈里,只有不断地创新,让理念与时俱进,才会成为这个时代建筑设计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刘心武.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5.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8

传递圣火的第一站――奥林匹亚考古遗址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航行,终于降落在希腊机场,与所有地处于地中海沿线的南欧国家一样,一下飞机便马上被热情过度的太阳、干燥的空气席卷着。到达希腊当天丝毫没有半点的倦意,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址、市政广场以及宙斯神庙,也拉开了对希腊,这充斥着雅典文明的古国之旅。

来到希腊的第二天,乘车前往奥林匹亚遗址。沿路映入眼帘的都是白色红顶屋,阳台种满了鲜花盛开的植物,阳光明媚得让人不禁哼起小歌来。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遗址。记得每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传递圣火的第一站,电视总会播出这样的一个镜头:几位身穿白色纺纱裙子的女祭司,手持火炬举行庄重的取火仪式。取火的地点就是在希腊的奥林匹亚考古遗址内。它是古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宙斯神像的所在地。奥林匹亚考古遗址分别为室内的考古博物馆和另一个是至今有3000多年历史的体育竞技场、赫拉斯神、宙斯神庙以及其他各种健身场所遗址。奥林匹亚博物馆用于陈列的展馆部分虽然不如别的历史博物馆一般的宽裕,但是陈列在其馆内的各种雕塑十分出彩,位于博物馆中间大厅的左右两边各有一组希腊大三角式的雕像,一组为宙斯神庙西山墙上的人物雕像,讲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传说;另一组则是半人半马的喀戎(chiron,又叫凯隆)与人类之间的战争局面。雕塑即使残缺不已,但动作、神态依日是栩栩如生。闭上眼睛感觉,激烈的战争场面似乎就能马上在脑海里浮现,很难不由衷地感叹古希腊人在千年以前已具有这等的艺术造诣。

奥林匹亚博物馆最重要的雕塑应属《抱着狄奥尼索斯的赫尔墨斯》,展览空间充满着静谧的气息,步入展厅,自己内心的浮躁得到暂时的平息,静静地绕着雕塑走了

圈。虽然这件作品被认为是比普拉克西特列斯原作稍晚的复制品,但是依旧能感受雕像的安详沉静,赫尔墨斯身体动态微成S型,左手抱着狄奥尼索斯,左手的布料更是雕刻出柔软度。不同于馆内其他的雕塑,《抱着狄奥尼索斯的赫尔墨斯》光滑细腻,腹部的扭动处理得十分微妙。看着馆内的各式展品,不能不暗叹古希腊艺术真的是西方艺术的起源,几个断缺的手臂造型,让我马上想到波提切利对人物手脚的塑造,作为希腊邻国,意大利的艺术家怎么可能不受到古希腊艺术的影响?几何变形的雕塑造型更是现代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溯源地,受其的影响至今也一直有增无减。

走出博物馆,沿着一条林荫小路,5分钟的步行路程就来到了古代奥林匹亚各种场所的遗址。尽管现在已是残垣断壁,但依旧保持原来的格局,凹凹凸凸的石块,各种风格的柱式、茂密的橄榄树互相交织,历史的沧桑感迎面扑来。取火的地方相较于其他的建筑稍不注意就会被忽略,但是就是这两个用石块砌合而成的中等大小的石坑开启了古代奥运会的篇章。走进遗址才能体会到当时这里有多繁华,置身于此,看着周围经过千年日晒雨淋、战争破坏而特有的痕迹,真的能听到专属于这里的声音,各种进贡的人、运动员、百姓,人来人往的喧闹。迈锡尼卫城与埃皮道罗斯剧场

迈锡尼卫城,这座昔日被称为黄金之城的山城,如今只剩下大小不一的巨石紧密地砌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稳固墙垣。相较于奥林匹亚遗址,这里显得略微苍凉,没有任何神庙建筑的遗存,只剩下著名的迈锡尼城墙的狮子门。城门的中间过梁上有块刻着一对昂然站起的狮子守护着立柱的三角形巨石,其雕刻手法粗犷有力。站在狮子门的面前,稍微能感受到迈锡尼卫城当时坐落一方,坚不可摧的霸气。离狮子门大概8分钟的步程,有一座保存最好的圆顶墓――“阿伽门农的墓室”,虽然是否为其墓室还存有很大的争议,但是这种无梁柱的穹顶的确是迈锡尼独特的建筑形式。顺着前山绵延到后山,迈锡尼博物馆隐藏在靠近出口处的山坳,博物馆里展出了各种精美的迈锡尼饰品、瓶画、造型独特的动物小型雕塑,馆内也有阿伽门农黄金面具展出,但应为复制品,真正的“阿伽门农黄金面具”王见藏于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National Archaeologica。Museum)。离开迈锡尼卫城,搭上前往埃皮道罗斯剧场的大巴时,无法不对施里曼产生敬佩之心,如果不是因为他一直坚信荷马史诗描绘的迈锡尼古城真实存在而永不放弃地挖掘,这座被人们以为只存在于史诗中的城市也将难以重见天日。

埃皮道罗斯剧场是距今最古老的仍在使用的剧院。来到剧场,我是有点激动的,在今年的4月份,如愿以偿地在广州大剧院欣赏到了《流浪者之歌》,2005年希腊艺术节的时候,林怀民的云门舞的经典剧目《流浪者之歌》曾经在这里表演过。坐在观众席望着中间舞台的时候心里一直暗暗想象当时是个怎样的表演场景,一场具有东方文化的表演与这西方古老的露天剧院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这个巨大的露天剧场是希腊古典后期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势而建,舞台在最低处的中间,观众席逐排升高,呈半圆形,并有放射形的观众通道,现在很多剧院的构建应该从中得到不少的灵感。如今的埃皮道罗斯剧院经常会有各类型的音乐表演,天然的音响效果,完全不逊色于室内剧院。

希腊藏品最丰富的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和雅典卫城博物馆绝对是希腊博物馆之旅必不可少的两处。国家考古博物馆是希腊最大的,而且是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总共有56个展厅,收藏了各个时期希腊的艺术精品。几乎所有的游览者在参观完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希腊艺术发展有了一条清晰的纵向了解,不是通过书上文字,而是视觉感官直接感受,特别是我们往往会忽略的两种风格的过渡期。一楼陈列的是迈锡尼卫城挖掘出来的各种出土物,例如“阿伽门农黄金面具”、造型丰富的动物器皿、装饰品等等。在第15展厅,古典时期的雕塑《波塞东》,它头向左转,左脚微微弯曲,左手平伸,右手为将武器投出去的姿势,肌肉的拉伸起伏舒展自然,不同于在书上看到的平面认识,走近雕塑,全方位近距离观看时,会发现《波塞东》的背部以及手脚的塑造也是自然生动,富有血肉之躯感,手脚的表现不似之前的概念化、粗糙,脚部的血管甚至是隐隐若现。此时期的雕塑风格已不是深受埃及影响的古风时期,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被取代,希腊人对解剖学的认识更加的透彻,逐渐接近写实,对人体不再是僵硬、毫无生气的表达。 同在一楼的第21号展厅的还有另一座被认为是镇馆之宝之一的雕塑――《马背上的少年》《马背上的少年》(Horse and JOCkey of Artemlslon)为青铜中空雕塑,马与少年的神情动作像是被时间瞬间锁在某个空间,奔驰的骏马上坐着一位少年,雕塑家巧妙地运用少年飘扬的衣服,体现出一种策马奔腾的速度。看着这个雕塑的时候,和朋友不约而同地说了句:“电影里的慢镜头拍摄是从这个雕塑得到灵感的吗?”

博物馆还有各种样式的陶土器皿,一楼展厅有用作坟墓祭祀品的陶器。例如,因为在迪派隆附近坟墓发现的迪派隆花瓶,瓶身的装饰纹是各种图样的几何纹样与被几何化的人影、动物,手柄为艺化的动物头部。二楼展出的是古希腊瓶画繁荣期最重要的两种艺术风格:黑绘式、红绘式。国家考古博物馆虽然只有两层,但是展品非常的多,如果想看完全部那真的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建筑设计现代化的雅典卫城博物馆

在考古博物馆我感受到了南方人特有的热情。因为临时起意想去新雅典卫城博物馆,但不太清楚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便咨询馆内的工作人员,他们热情的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告诉我们,不解之处还会拉上其他的工作人员帮忙,并耐心地告诉我们开放时间以及该怎么去,还很兴奋自豪地介绍这个新博物馆是他们雅典的骄傲,博物馆建筑设计非常现代化,让我们一定要参观这个新开的雅典卫城博物馆。

果然,新雅典卫城博物馆真的是名不虚传,新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也是一艺术品,门口前的广场采用隔空玻璃,游客可以清晰地看到脚底下卫城遗址博物馆总共有3层,全部都采用透明的玻璃走廊,自然光能透过玻璃窗射入展厅,柔和的白色主调搭配着“古风式微笑”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走到3楼,还能透过玻璃清晰地看到几百米之外的帕特农神庙。一楼的入口处的展示很特别,不透明的玻璃地板,墙的两边展示各种陶器。博物馆主要收藏的是雅典卫城以及周边地区挖掘出来的各种文物。馆内的藏品时间跨度由古希腊时期到罗马帝国时期,雕塑多为希腊古风时期,有几个雕塑的头发、衣服还保留了色彩的痕迹。看完几个博物馆,发现古希腊人对动物的刻划充满灵动,对动物的各种动态拿捏得十分到位,就像在卫城博物馆,同一时期的人物塑像还是显为僵硬,但是对狗的塑造是活灵活现。另外有件浮雕让我挺印象深刻的,这件浮雕完成于希腊雕塑的黄金时代,描绘的是一位胜利女神在弯腰系鞋,柔软的爱奥尼亚式长内衣紧紧地包裹在身上。生活化的动作使得这位女神多了一股人气,不是平常所看到的那种高高在上、不可亵渎的形象。馆内藏有与系鞋同时代的雕像还有来自厄瑞克忒翁神庙的女像柱。为了保护像柱,考古学家把她们安放在博物馆内,而位于雅典卫城的厄瑞克忒翁神庙的女像柱则为复制品。

2009年才建成的卫城博物馆,馆内设施非常的齐全。看到馆内有家咖啡厅,忍不住小资了一把,点上了一杯热可可,透过落地玻璃看着远景,很是享受。博物馆各式的周边产品让人眼花缭乱,精美的丝巾、首饰、趣味的拼图、实用的猫头鹰图案的圆珠笔等等,真是要有多大的抑制力才能控制住自己不要太冲动,什么都捧回家。

如果有人问希腊最多游客的景点是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雅典卫城”在希腊旅游那么多天以来,第一次在景点看到那么多游客,简直堪比上海世博会,游客需要排队登上神庙,下来也亦是如此。

古希腊建筑设计范文9

    1古希腊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及其思考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同样在建筑上,也在相当程度上开创了欧洲建筑的先河。或许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古希腊的建筑技术与今天相比并不复杂,但古希腊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今天似乎也无法企及。在古希腊早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块,整体结构是柱梁体系,石柱多用鼓状石块垒叠砌成,墙体也用长形体规则的石块砌成,由于加工精细,所以石块与石块之间连接紧密,几乎无任何缝隙,所以这些建筑石块与石块之间尽管没有任何粘结材料,但是极为坚固结实,可以抵挡数千年历史的风雨。当然这样的建筑主要是神庙和宫殿以及诸如斗兽场等大型的公共性建筑。但是对于一些民用居住建筑,由于占地面积、财力等等原因,现存于世的几乎没有,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民用建筑较大的可能不是采用石块,而是采用更容易获得和加工的材质,诸如木材、烧过或未烧过的泥砖或者特殊的粘土为建材造成,因此这些建筑无法留存于世。这样,这些石块砌成的建筑主要是一些公共建筑,主要包括涉及宗教、政权、丧葬和大型活动等等场所,可以设想,由于这些建筑体量极为巨大,而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有限的人力所限,类似于雅典卫宫殿和后来罗马的斗兽场等这样的建筑,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建成,这样,建筑就不再仅仅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而是服从于宗教、权力或者是为了某种精神和信仰,而体现出一种人文的力量和艺术的美就成为一种主要的取向。“城市艺术建筑与雕塑的生命之根,应当深植于城市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中。城市的艺术建筑与雕塑是否具有经得起历史淘洗的长久生命力,与艺术建筑或雕塑的生命之根同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有无血肉联系是分不开的。”[1]例如在古希腊主要建筑形式柱式中就体现了这一点。古希腊的柱式主要包括多立克柱式、艾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以及后来的罗马式等四种。这些柱式无一例外的都体现了人体的美和数的和谐。例如多立克柱式整体造型粗壮高大雄伟,外部有均匀的沟槽,因以健康、高大的男性的身材比例设计,故被称为男性柱。而艾奥尼克柱式设计多纤细轻巧,上细下粗,完全符合女性美的身材比例,因此被称为女性柱。再如科林斯柱式其相较艾奥尼克柱式更加纤细,装饰性更强,因此更富有艺术的美感和更为夸张的艺术表现力。

    事实上,不仅柱式本身,古希腊的大多数建筑也完全符合了人体的美和数的和谐,并且这种美融合体现在整个建筑之中,并和建筑本身所要表达的宗教或者公用功能结合在一起,如男性柱式多立克柱式被运用在帕提农神庙和阿波罗神庙,其博大雄浑的建筑样式与周围大海、苍松和山峰完全融为一体;而女性柱式艾奥尼克柱式则被用在了胜利女神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展现其优雅高贵的一面。而科林斯柱式则被认为更能展现少女体态的窈窕与婀娜,则被用在了宙斯神庙的建筑中。这样一种建筑样式所展现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则充分展示了人的美好与高大,并且以其巨大的建筑体量展现出来,充分展示了人的力量、和谐与信念,所以古希腊的建筑给后世启示是非常大的。

    2中世纪的建筑与艺术的分析与思考

    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各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的继承,但更多体现了自己的发展与创新。中世纪建筑与艺术主要体现在中世纪教堂的建造中,现在看来在中世纪的建筑风格中,主要是有罗马式和哥特式两种,其中罗马式风格的教堂主要体现了其坚固、雄浑和牢不可破的形象,意在树立教廷的威严和高大,使人面对它时可以油然而生敬意,这种建筑多规模宏大,教堂多采用能够投进光线的高楼的设计,从室内看,光线昏暗,唯一一缕光线从顶部射入,尽显神秘威严的神秘感、肃穆和压迫感,并且这种建筑样式又往往辅之以大量的雕塑和绘画,使人充分感受到,建筑主要是为了艺术表现,建筑和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二者完全密不可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建筑艺术尤其是在绘画和雕塑中,将大量夸张、寓意、象征、变形的随心所欲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的展现出来,尽显了艺术的魅力。

    当然中世纪的建筑风格的代表是哥特式建筑。这是一种中世纪发展高峰与晚期的主要建筑样式。哥特式建筑外表最为显着的特征是高耸消瘦,给人以神秘、哀婉和崇高的强烈感受,这种建筑与罗马式建筑的威严和压迫之感已有所不同,从而成为中世纪主要的建筑形式,如今天仍久负盛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俄罗斯圣母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等,最主要的是这些建筑在中世纪起不仅成为一种主要的建筑形式,这也给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而且也给当时人们的宗教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在这些建筑的耳熏目染之下,不仅影响了社会生活本身,还深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因为,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场所,而且在一些重大节日,它又成为人们重大活动场所,成为人们聚集之地。并且由于众多历史名人死后往往埋葬于此,因此,直到今天,它不仅是着名的历史文化遗迹,还由于作为宗教场所和历史名人的墓地而成为人们精神中的圣地。哥特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尖顶式的外在样式,这会给人一种正面、积极向上之感,作为一种视觉暗示,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心理效果,使人感觉到人与上帝的联系以及一种走向天国的强烈的冲力。另外一方面,哥特式建筑内部注重并采用极其繁复的雕刻装饰,从而在整体上给人一种美丽壮观、高耸挺拔之感。除此之外,在外在装饰上和实用功能上,哥特式建筑大量采用了从阿拉伯流传而来的彩色玻璃工艺,在哥特式整体建筑中,往往采用大面积玻璃排窗,并在玻璃上大量绘制众多的圣经故事和其他壮观的内容,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宗教宣传,而且也起到了非常好的艺术展现和宗教气氛的渲染,因此,就这种绘画玻璃而言,起到了较好的实用和装饰功能,与此同时由于玻璃的透光作用,使得这些玻璃绘画往往由光投射而生艳,更增加一种传神和神秘之感。另一方面,哥特式建筑室内也注意色彩的明亮与大量的花窗玻璃而共同构成了哥特式建筑辉煌灿烂,彻底改变了罗马式建筑光线昏暗而给人带来的压抑和沉闷,在整个“黑暗”的中世纪犹如一缕阳光投射进人类的灵魂世界,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温暖的力量。在哥特式建筑的绘画风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所追求的是一种类似写实的风格,追求一种真实的力量,使人感到这不再是一种虚幻的形象,而是对现实的人的真实的描绘,这种风格在中世纪晚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和突出,这种对任性而不是对神性的张扬,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3近现代的建筑与艺术及其现实思考

    近现代文艺复兴后,影响西方社会较大的建筑风格就是巴洛克风格,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建筑风格是和当时的社会思潮联系在一起的。中世纪千年黑夜结束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思想领域,主要表现在神性被人性所代替,自我启示取代了天启,古希腊理性的精神开始复苏,人们认识到天国和幸福不在彼岸而在此岸,因此,追求享乐和现实的幸福取代了过去的苦行禁欲。与此同时,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所推动工业社会的巨大发展,是人们认识到了物质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物质的不断丰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甚至也渗透到了哲学和宗教领域,这也影响了社会的建筑风格。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建筑领域的巴洛克风格便应时而生。从总体上看,巴洛克风格体现了当时科技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的高妙结合。这一时期,尽管宗教仍保持着建制上的统治,但在建筑样式和社会生活中,教会事实上已经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因此,巴洛克建筑风格外形特点体现了追求自由灵活,体现出一种动态和活泼,大量辅之以富丽堂皇的装饰、雕刻,而在外形上与哥特式建筑相比不再追求尖耸,追求一种宽厚圆润的椭圆型风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此时为符合社会的审美观感和理想,建筑也显示出一种华丽和奢侈,这与近现代物质与财富的日益丰富有关,教会也开始追逐一种奢华,所以在教堂的建设中,大量采用名贵的材料、富丽的外表和色彩艳丽的装饰。在思想追求上,巴洛克建筑风格更加追求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不断突破原有的设计样式而采用更多新奇的方式、方法,从而将建筑带入了较为崭新的领域,这种开拓精神既体现了教会炫富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也是和当时西方社会在科技、经济和航海的开拓精神一脉相承的,不仅如此,巴洛克风格不仅表现了宗教的世俗化的过程,而且巴洛克建筑风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以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治和宗教的影响,甚至在19世纪、20世纪,西方很多建筑仍然收到了巴洛克建筑的深刻影响。

    而在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建制,科技的力量和影响已经成为最为巨大的社会力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的力量开始进一步衰落,而逐步成为一种逐渐个人化的表达形式,在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中,人文开始衰落,而科技逐渐一枝独大,在这种情况下,实用主义建筑风格开始产生并逐渐席卷全球。在相当程度上,实用主义建筑风格更加符合科学技术的标准,更加实用、简洁,当然更加符合科学技术的标准,也更加注重经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人文与艺术被压缩到一个价位狭小的空间,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没有实战的余地,今天的建筑更多的是一种长方体、正方体的建筑,巨大的玻璃幕墙,几乎在各个方面大多数建筑都高度相似,不仅在建造过程中,就是在使用中也注重效率。

    实用主义建筑风格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的城市所建设的现代建筑中,都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己原有不同的风格,而变得极为相似,没有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建筑不仅是属于科学技术的,事实上更应该属于艺术,“建筑本身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工程技术与艺术学科的综合,其实用性与审美性并存,物质功能与精神意义并重。”[2]因为建筑作为人主要活动的场所,人更应该在这里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 刘中顼.城市艺术建筑与艺术雕塑的文化个性[J].艺术评论,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