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集锦9篇

时间:2023-07-23 09:24:50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范文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依托特定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发展健全人格的一种辅导形式。它被公认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正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

我校参加了贵阳市教科所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贵阳实验区子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的研究。作为实验校,学校以课题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为重点,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探索与实践。

一、得其法

对于多数实验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非常陌生的。理论缺乏是课题研究起步阶段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做到有始有终,理论学习是起步的关键。为此,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引领课题研究。如邀请了贵阳实验区课题负责人雷颖善老师对我校实验教师进行开题培训;选派数十名骨干教师听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专家申继亮教授的“心理教育与教师素质”专题讲座;利用暑假组织实验教师在教科所听取中央教科所心理学博士张彩云的“如何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的特点、操作、评价”等讲座。暑假,我校又组织部,分实验教师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培训,听取了华东师大特聘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教授及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范亦铮老师的主题报告“走过春夏秋冬――教师职业生涯心理”,培训结束后老师们还与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

在一线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交流、沟通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互动、专题讨论和参观考察中,实验教师初步了解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学校班团队会的区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环节有了初步的认知,树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强调“活动”,重视“体验”效果的新理念。不少实验教师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当即表示很想回学校一试身手,上一节这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有效探索活动课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力学笃行

实验教师集体学习吴增强老师的《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拟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要点的二级评价体系,并由学校的两名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冯建波、张家静老师率先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研讨课。教师通过观课一议课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了全新的感悟,实验教师开始上“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

学校将全体实验教师分组,分为四人或五人一组,首先上“一课多上多研”翻版课。第一轮结束后问题很多,尤其是教师容易把心理活动课上成德育活动课、心理健康课,不清楚德育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区别;还有教师生搬硬套别人的课,设定的主题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又组织实验教师研讨,反思自己上的课,讨论下一步如何改进,由此开展了第二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

由于时间冲突,我们根据教学地点把实验教师分成中北和瑞北两个校区,按校区分小组上课,互相听课、评课。改进后的活动课要求主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困难或困惑,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活动观察等方法发现学生的需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分析、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主题,从而找到最适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的活动目标和贴近学生生活、立意新、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第二轮“一课一人上,多人研”研究课由此拉开序幕。通过“学习一研究一实践一反思一总结”螺旋上升的循环研究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方案得到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师们通过集体探讨得出了如下一些心得体会: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否成功,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关键,在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中要倡导体验式学习,倡导活动化、生活化,倡导学生学习与分享。第二轮实践结束后,教师感言收获颇丰,提高很大。我们的教师做到了力学笃行,这些研究实践对他们的蜕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三省吾身

参加实验区的抽签,接受“评好课”检查。“评好课”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校课题研究情况,反思学校的研究过程。活动以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实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中不做旁观者、教练员,积极做探索者、研究者,整体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尽管以点带面的抽查不能代表学校课题研究的全貌,但我们对专家的意见仍然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针对部分教师出现的问题,学校通过教师座谈,广泛征求意见,重新修订了管理方案,加强了对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参与程度、积极性、效果等方面的学术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教师在“一课多上多研”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多次反省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是我们破茧而出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完美蜕变

为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情况、形成性评价体系及“一课多上多研”情况进行总结,我校组织全校实验教师举行了课题研究现场报告会,要求每一位教师制作课件,回顾和陈述自己的研究历程,重点讲述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思考、做法、感悟及团队给予自己的帮助,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研究团队在“学习、实践、交流、反思”中不断成长。事实证明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从最初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茫然、青涩发展到了现在的深人理解、运用自如。其间采用的“一人一课多上多研”“多人同课异构”均是值得推广的实践研究方法;配合课题研究开展的“与书为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评比活动则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评好课”等途径和手段使课题的研究更加注重实效性、研究性、本土性,使每一位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提升。我们付出并快乐地收获着!我们在得其法,力学笃行,三省吾身之后完美地蜕变了!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范文2

一、启动资源再生计划,实现师资培养与课程资源储备对接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师资与课程资源是重要的砝码。根据实验二小的师资情况和课程资源情况,需要率先解决两大难题:一是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发展的动力不足;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薄弱,现有资源无力支撑课程发展需要。针对这两个难题,实验二小提出的第一个目标是:将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紧密对接,让教师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我们迈出了跟随、改进和超越的三步曲。

1.建素材库,博采众家之长

实验二小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心育加油站》栏目,发动各年级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以钟志农教授的专著《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为依托,将其中的111个活动素材,逐字输入,并做出分类目录,在《素材超市》里,这是第一批入驻素材库的资源。在看似机械整理的过程中,教师们获得了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丰富素材库的内容,实验二小又在全体教师中发出倡议:举全校教师之力,共同为《素材超市》储备材料,搜集的素材内容和题材不限,只要与心理辅导活动有关即可。短短几天时间,教师们就上传了300多个素材,包括“游戏类”“动画类”“案例类”“情景剧类”等10个类别。现在我们的《素材超市》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师们只要轻轻点击“树状”导航目录,就可以在《素材超市》中选取所需的素材,轻松又快捷。

2.自主开发,资源储备上档升级

2009年起,荣成教研中心开发了“课程资源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施依据,教师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得越来越“有模有样”。但实验二小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引导负责心理教学的教师跳出“课程资源包”,充分运用《素材超市》对“课程资源包”进行二次修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开发和自主设计。每学期,实验二小还要开展一次自主设计教案的征集活动,评选出的优秀课例被送往《素材超市》,进一步充实素材的资源储备。

二、促进资源与学科整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对接

实验二小树立“大课程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双向促进”,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又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陶冶功能和浸染功能,为学科教学进行辅垫,使学生真正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高效。

1.学科覆盖,走向课堂

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仅服务于心理健康教师,还为学科教学提供巨大能量。实验二小将《素材超市》向其他学科教师开放,并将课前热身纳入课堂达标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集中注意力”“听记训练”“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小游戏,用于课前热身。如今,心理游戏已在实验二小实现学科教学的“全覆盖”,成为课堂中深受大家喜爱的“营养快线”。许多教师深深感受到:心理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效果。张文静老师参加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手的评选时,和另外两位老师抽到了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型。但张老师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素材超市》里的“穿越雷区”活动,使教学设计充满实践的智慧,整节课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2.搭建平台,互动提升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方法与技巧融入学科教学,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对接的重要途径。实验二小利用全校集体教研时间,专门组织所有学科的教师学习查找、使用《素材超市》中的小游戏、小故事等。同时,为了便于教师及时交流教学中的体会与感悟,实验二小又在《心育加油站》增设了《理论导航》《研讨沙龙》《精彩点击》《心理茶坊》等专栏,《理论导航》《精彩点击》为教师提供学习的理论支撑;《心理茶坊》给教师提供了“心灵鸡汤”,滋养教师心灵成长;《研讨沙龙》引导教师交流互动,助人自助。截至目前,实验二小的《研讨沙龙》共发起了10余次大规模的研讨活动,教师共跟贴560余篇。多渠道、无阻碍的互动平台,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了绿色通道。

三、推动资源共享利用,实现城乡联动发展

实验二小充分发挥城乡联谊中心校的龙头作用,打破学校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将素材向结对的学区学校开放、延伸,发挥团体力量丰富素材,充实《素材超市》,同时以素材为媒介,架起合作桥梁,促进城乡学校齐头并进,协同发展。

1.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为了促进城乡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荣成市教研中心的统一部署下,实验二小与四所乡镇小学结为联谊学校。在依托《素材超市》网络平台助力本校教师成长的同时,实验二小毫无保留地将《心育加油站》和《素材超市》对外开放,为联谊校设置用户名和密码,为他们进行关于建设博客与使用网站的培训,实现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龙须岛镇成山完小的王老师在“学会动脑”心理健康活动中,从《素材超市》中选取了动画片《笨狼进城》的片段作为活动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引起学生对“学会动脑”的思考与讨论。

2.搭建桥梁,攻克难题

遇到难题没有专业团队共同探讨解决,这是限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实验二小充分利用联谊校的教师资源,选拔5名精通业务的心理骨干教师,组成“心育帮帮团”。以“心育帮帮团”为桥梁,以素材开发与使用为重点,组建“研究共同体”,大家互通有无,合作共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达到齐头并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实验二小举行了“心育帮帮团”的启动仪式,制定了“团规”,签定了“入团协议”,建立了“团员档案”,将“心育帮帮团”成员作为联谊校打造心育名师的“第一梯队”,邀请“心育帮帮团”成员参与《心育加油站》的研讨活动;创建专业指导QQ群,随时交流素材使用情况、教学的困惑与感悟;组织“心育帮帮团”成员开展“巡回指导”活动,通过“送课进校”“听课助教”等活动,引领负责心理健康教学的教师合理使用素材备课,这种来自共同实践情境中的同伴指导,更能营造亲和的氛围,使教师易于接受,乐于求助。

回顾几年的心育研究历程,实验二小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外学内省让众多教师由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者”过渡到“研究者”,成长为心育的行家里手,解决了教师专业性不强的难题。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带动了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迷茫,走出了研究的困惑,收获了心育的硕果。如今,实验二小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陶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了内涵发展的快车道,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范文3

关键词 理科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方法与途径

Methods and Ways of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ANG Lijun

(Sh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gquan, Shanxi 045000)

Abstract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content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the key to training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it is strengthened, the main task of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urrently, our various polytechnic schools f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sues very seriously. On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sues related to the ways and means of scholar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ducted a lot of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 method and summarized method, science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Key words polytechnic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 methods and ways

目前我国的很多理工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非常重视。关于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也很多。我国理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经验和条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类的专业仍不完善,导致理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太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主要针对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进行探究,希望对我国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智力培养,忽略了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学生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在长期教育中日积月累产生的。如何有效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理工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堂教育是对理工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制定教学课程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其中;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讲解,对学生个人生活和团体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统一的辅导和预防,这是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教师系统地讲解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与影响,为学生讲述有效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节和消除心理困扰问题的集中传授。并在课堂上,采用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进行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和辅导。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来进行学习生活。

2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大力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心理学界中更多的方法和最新的消息,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自我保护、自我教育的意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应该利用其灵活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大学阶段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专题和内容的专题讲座,如在学生刚入学的阶段,应该组织关于适应性和人际交往方向的讲座;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有关择业方面的专题讲座;或者是对学校中的男、女生分别进行关于性的心理教育等。通过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心理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理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纯的依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课余文化活动。理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其他类别的学校相比,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较为匮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培训,完善知识结构,领悟人文思想,丰富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视野和思想境界。通过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4 利用校园传播媒体,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理工院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广播、院(校)刊、校园网络和橱窗等各种传播途径,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方法、技巧、常识和相关的案例及案例的处理详细过程等,营造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氛围。

5 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理工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论坛、博客、微信等集中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当然,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者应该以匿名者的方式参与某一话题的讨论,并且在讨论过程中以健康向上的心态,较为清晰的舆论观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合理的思考方式;也可以寻找、设定精神领袖,即在网上信任度较高、有一定号召力的同学,设定主题进行讨论,帮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学生辅导员可以加入学校论坛、班级QQ群、微信群,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和心理咨询等,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健康向上、意义积极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站,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学的知识和信息。

6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理工院校务必要重视这项工作,聘请那些经过专业集中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团队组成一个心理咨询的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要以监管、调控和维护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目标,以为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宗旨,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途径向全校的老师、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每一学年或者定期的对新生和老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并且建立心理健康的档案,同时要定期的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定期的将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反馈给学校,及时地提出完善、改进理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性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也要为那些适应性不良的学生个人或者团体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

7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在理工院校的教育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使命。社会进步需要文化,企业发展需要文化,作为为国家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理工院校更要显示出一种先进的、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的理工院校必须要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特色鲜明的理工院校必须要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地意义。加强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人风采、满足自我精神、释放内心激情、张扬自我个性的机会,可以缓解理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活跃、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此同时,理工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对社会有帮助、能够提高学生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是学生初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和锻炼自己、完善自己、磨练自己,良好认清个人与社会关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受锻炼,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坚强毅力、顽强意志、互助精神、竞争意识;能够培养理工院校学生关注国家未来发展、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8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职业性较强的工作。一方面,理工院校要通过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来不断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另一方面,要对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师资队伍进行选拔、培训和进修来不断地完善、提高其业务水平。

9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目前,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进行的首要任务是在于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依据我国的当前具体国情和理工院校学生发展的特点,创建出一个实践操作性强、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是加强理工院校之间的信息交流,积极展开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准。二是重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本土的研究,构建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是进行理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调查,以便于提高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四是引入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此来丰富、探索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理论。

10 创新工作方法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理工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要求也很高。如果要创新工作方法,就必须要大力建设三个系统,即:学生自助系统、专家指导系统、课程教育系统,这三个系统的结合组成了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三维模型(见图1)。

图1 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三维模型

(1)学生自助系统。学生自助系统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理工院校学生在课程教育系统的基础之上,通过大学生心理社团组织进行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如自助心理咨询,心理沙龙等,也可以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科研等个性化教育活动,还可以举办橱窗、报纸、广播等由学生自己进行组稿、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把在心理课程教育系统上学习到的训练和教育知识转化为各种实践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2)专家指导系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系统是指心理专家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学术研究、团体咨询、个人咨询、报告、讲座心理素质教育指导和信函咨询等。在专家指导系统中,专家是主体,在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专家指导系统是核心部分,负责对学生自助系统和课程教育系统进行指导和监控。

(3)课程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立要依据理工院校学生的特征,与理工科教育的模式相结合,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探索,且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分别开展有规定达标成绩的,以普及化教育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化课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是理科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与途径,也是有效的方法与途径。理工院校应该积极地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是理工院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佟瑛,芦海英.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教育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6.

[2] 夏纪林.理工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3] 邱勇强.试析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传承,2009.

[4] 边广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范文4

【关键词】家校规范管理

一、构建管理体系是做好家校工作的前提

家校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家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助于家校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开展,有助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合力。构建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理论研究体系。围绕“拓宽家长学校渠道,提升家长学校的实效性”这一主题,全区各校针对本校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了研究内容。如:“特色学习型家庭个案追踪”、“问题学生家庭个案研究”、“家校互动,促进评价改革”、“创建学习型家庭”、“创建图书型家庭”、“创建科普型家庭”等。各校都有自己的研究组,每周都有研讨日,每月都上观摩课,每学期都召开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研究之风遍洒西市区每个校园。

二是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在区关工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区理论研究中心和讲师团,负责对各校的业务指导和区域性专题讲座、辅导培训;各校负责对家长的具体教学任务。在家长学校中,严格坚持集备、常规课、专题课、互动活动、家校联系、评比表彰等制度。明确教学内容、教育手段、教学方式、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切实规范家长学校的办学行为。

三是完善家长学校管理体系。按照省市指导组的统一要求,各家长学校建立和完善了数据登记和分析制度,通过资料积累、科学考核、对比研究、信息反馈等手段,形成一套检查监督、进度跟踪、成果评定系统,使家长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二、优化家校队伍是做好家校工作的保障

随着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以往的指导往往居高临下,对发挥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重视。在指导上注重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等。由于家校工作指导不够专业,方法不够灵活,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有效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家校队伍,依据家庭的特点,满足各种层次家长在教育上的需求,进行有效指导。是做好家教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重点强化了三支队伍的建设,即校内教师队伍、校外“五老”队伍及优秀家长队伍。挑选骨干教师作为家教兼职教师。聘请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模范、老专家和教子有方的优秀家长组建起讲师团,全面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对这样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我们采取专家培训、研讨推进、互动交流的方法进行有效培训。采取三种形式:

一是专家培训。为全面提升家校的质量,树立家校工作的新理念,多次组织教师收听家教专题报告,参与互动,专家们深厚的理论功底,新颖的观念、独到的见解使教师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家教知识,掌握家教方法,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是研讨推进。除了理论学习外,注重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提高教师。组织开展家校互动教研活动、家教优质课竞赛、家教教材创编等活动。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家教课一改往日的那种老师讲、家长听的单向灌输模式,探索出“平等探讨、互动交流”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受到家长广泛欢迎,涌现出一批热衷于家庭教育的优秀教师,关心家校工作的优秀家长,家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是互动交流。为了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给家长、教师们一个更便捷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我们精心制作了家庭教育网页。设置了“家庭教育案例”、“家校广角镜”、“心理健康直通车”等栏目,开展各种活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互相沟通,探讨家教问题,不断优化家校队伍。为了激励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辅导各校设计了“听课信息反馈表”等提前发给家长,请家长做出评价,交流体会并写出希望和建议。同时对优秀的家长学校教师给予表彰奖励,推出了一批家长心目中的名师,提升了家长学校的授课质量。

三、开展家校活动是做好家校工作的关键

家长在教子成人、成材的过程中,手段和方法比较滞后,注重永无止尽的感情和物质投入,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对孩的家庭教育失去应用的教育功效,家长的教育能力急需提升。因此,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以活动为载体,齐心营造健康、和谐、育智的育人环境是创优家校的活动的重要途径。主要三个途径:

一是针对问题有效研讨,形成共识。针对一个学年的家教热点难点进行研讨活动。教师集中到一起就家委会成员反映的问题和校本课程融合起来。通过备课、研讨,分析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表现现状,查清原因,共同策划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并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参加研讨活动,充分发表见解,谈教育之女的经历,互相交流沟通,气氛热烈,效果颇佳。

二是依据特点分层教学,注重实效。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授课内容。例如: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召开新生家长会,介绍学校情况及低年级学生特点,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家长了解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针对六年级毕业生,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减轻压力,圆满毕业。

三是精心策划家长会,树立典型。家长会是对家长进行家校培训的良好契机,是家长与教师交流的平台,更是学校办学向社会敞开的窗口。我校注重对家长会的精心设计。每次家长会大屏幕打上欢迎标语,写路标,像接待贵宾一样接待家长,隆重的氛围,热情、周到的接待给家长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为了不使每一位家长缺课,发放邀请函,建立签到薄,督促家长参与活动。依据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对家教的认识程度不同,通过典型引领,让部分优秀的家长代表交流家庭教育的好做法,他家讨论,专家点评。受到启迪,提升家教质量。通过教育大会、专业课,咨询会、研讨会、交流会等生动有趣的家校活动,更好地推动了家长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总之,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家校的有效沟通,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抓住家校建设这一关键,是做好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独特的家长学校建设工作是彰显学校特色,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科学的培训方法和合理的培训手段,提升了家教队伍质量,推动了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家教工作健康、规范、科学地向前发展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范文5

墨菲

目前全球约22%的人口正遭受过敏困扰,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是将其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湿疹、荨麻疹、食物过敏、腹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与遗传关系密切。

2015年5月27日,为期三天的第86届雀巢营养科学院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这次研讨会云集全球顶尖专家在华研讨交流新生儿和婴儿营养中蛋白质的最新进展,就“水解蛋白配方与婴儿喂养”、“正常新生儿喂养中的蛋白质”和“早产儿喂养中的蛋白质”三大主题进行研讨。

水解蛋白配方与婴儿喂养

针对近年来过敏高发的现状,国内外研究均证明,母乳喂养是喂养婴儿,包括那些高过敏风险的婴儿的最好方法。同时会议也探讨了蛋白质加工技术所带来的健康效益,适度水解牛奶乳清蛋白婴儿配方的过敏预防作用,和其对正常新生儿和早产儿的营养效益是巨大的。

长达10年的著名德国婴儿营养干预研究结果表明:不能母乳喂养的高风险婴儿连续使用适度水解100%乳清蛋白配方奶粉4个月后,其特应性皮炎(湿疹)发生率可以降低50%,与母乳喂养婴儿的过敏发生率接近。

关于不同配方奶粉喂养和特应性皮炎(湿疹)风险的荟萃分析表明,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喂养婴儿的湿疹风险,比普通牛奶蛋白配方喂养的婴儿低65%。

当然专家们指出,并非所有水解牛奶蛋白配方均有过敏预防作用,只有经过临床验证的适度水解蛋白配方,才能够给婴儿带来良好的健康效益,降低特应性皮炎发病风险,研讨会的专家们建议经临床验证的适度水解蛋白配方适用于所有母乳不足或者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

另外,关于适度水解牛奶蛋白配方的健康经济学研究表明,对那些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采用经临床验证的适度水解配方喂养4个月,其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正常新生儿喂养中的蛋白质

会议中,专家探讨了母乳喂养的益处、母乳中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等话题。母乳中的生物活性蛋白/肽、母乳中的免疫成分等也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的重点。母乳中的蛋白质是高质量的,含量比婴儿配方奶粉低,是婴儿最好的食物,母乳喂养的婴儿日后发生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低。

科学研究显示,从初乳到成熟乳,母乳中的蛋白质含量随着时间不断下降,成熟母乳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普通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早期喂养会决定婴儿机体的代谢编程,进而影响今后的生长、代谢、人体成分,对长远的健康产生影响。婴儿膳食中的蛋白质并不是“越多越好”。成年人中20%-30%的肥胖风险是由于婴儿期体重迅速增加所致。使用高蛋白含量的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其生长速度超过WHO的生长标准,今后发生肥胖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概率升高。而使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和适量优质蛋白配方喂养的婴儿,其5岁前的脂肪增量较少,对肥胖风险具有长期的预防作用。

数项研究证明,基于新的蛋白质加工技术,适量优质蛋白配方中的必需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含量很接近于母乳,对婴儿是安全的,且营养充足。另外,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母亲所生的婴儿,如果采用适量优质蛋白含量的饮食,能够降低孩子今后发生肥胖的概率。

早产儿喂养中的蛋白质

与会专家从早产儿的蛋白质需求特点、蛋白质代谢、肠外营养、母乳和母乳强化剂喂养、蛋白质摄入与远期健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早产儿出生后,需要进行高蛋白含量的饮食喂养,但同时需要密切关注追赶性生长的速度,既要保证早产儿赶上生长的生长发育速度,又不能过快。专家们通过大量研究证明,早产儿也需鼓励采用母乳喂养,采用母乳外加使用母乳强化剂,不仅可以满足早产儿生长发育的特殊需求,而且可以降低负面健康风险。

针对无法实现母乳喂养的情况,根据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在早产儿体重达到1800克前后,选择合适的适度水解早产儿奶粉配方,既可保证早产儿的健康发育,又同时可以降低负面健康风险。

早产儿出生后体重增加过快,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大。出生后前4周随机喂养高蛋白配方的婴儿,在16年以后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症状的风险增加。

此次会议由ESPGHAN(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学会)胃肠病学委员会主席、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医学院儿科主任Yvan Vandenplas教授;以色列施耐德儿童医学中心营养与肝脏疾病、胃肠病学研究所主席,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萨克勒学院医学院儿科主任RaananShamir教授;美国乔治亚医学院儿科临床研究院副院长Jatinder Bhatia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医学院校长王卫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主任,中华围产学会候任主任委员朱建幸教授共同主持。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名儿科营养领域的全球顶尖级专家和医学教授积极参与,就“新生儿和婴儿营养中的蛋白质的最新进展”主题进行了热烈地交流。研讨会后还将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长沙和广州分别举办由800名医生参加的成果通报大会。

雀巢营养全球首席医务官,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儿科、胃肠病学和营养学教授José Saavedra指出:“作为全球领先的营养健康公司,雀巢全面承诺促进全球妇幼营养健康领域的学术交流。雀巢营养科学院每年在全球举办专题研讨会,交流人类营养健康的最新学术进展。这次是第7次在中国举办雀巢营养科学院研讨会,关注蛋白质对婴幼儿远期营养的影响。”

雀巢大中华区婴儿营养事业部高级副总裁李明道先生指出:“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基础是远期健康的关键。作为全球领先婴幼儿专家,雀巢重视和倡导‘生命最初的1000天’理论。我们相信这次研讨会本身和通报大会,一定能够为我国儿科营养和医学界带来最新和最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范文6

教师队伍素质心理健康专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教育的共识,也是衡量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几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以学习增素质,以质量树形象,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发掘优势,在研究中提升心理教师专业素质

在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以教育教学研究为重点,确立了“学习―实践―研究―提高”工作思路,指导心理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一)深入实际调研,制定有效策略

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整体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策略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在全地区进行了多项调查研究。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地区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了18.6%。二是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压力的调查。发现我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5.9%,教师职业平均压力值为18,达到中等程度以上。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对策,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督导评估检查的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内容,确保了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发展。

(二)强化师资培训,丰厚专业知识

针对我市心理教师队伍的现状,确立了“抓培训、强骨干、树典型、成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分层培训,逐级提升,研培结合,突出实效”的原则,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网络,构建了系统、科学、专业化的培训体系。

1.新任教师岗位培训

2002年、2003、2005年分别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初级培训、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通过三级培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三级培训结束,2005年组织了第一批心理教师上岗资格考核,通过笔试、口试、说课,共有290人参加,最后120人考核优秀,取得了上岗资格。

2.在任教师的专题培训

2010年5月,组织了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辅导能力专题培训。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全市中小学校主管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400多人参加。培训安排了一天半的内容,有专家报告、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主题研讨、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东北师范大学张向葵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让教师们大开眼界,400多名教师现场进行团体训练,场面非常壮观,培训不仅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体验到了作一名心理教师的职业幸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骨干教师提高培训

2010年对骨干教师进行提高了培训。培训历时两年,主要采取“集中辅导――体验参与――互动交流――典型示范――总结提升”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心理教师专业水平,有效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重视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以科研为先导,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坚持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的原则,先后开展了四项部级课题研究:《责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开展了四项省级课题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实效研究》《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等。编辑出版了四本著作:《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班集体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视野中班主任角色》《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二、构筑特色,在活动中促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几年来,围绕着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效果显著、求真务实的教研活动,凸显了心理教育的教研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速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举办教育论坛,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育论坛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院倾力打造的一个教育品牌。

2004年6月举办了吉林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健康心理与快乐人生”。2005年12月,举办了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主题为“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举办了第三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主题为“花季雨季――青春期心理”,整个论坛围绕主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层研讨和交流。首先,是进修学校、基层学校和心理教师三个层面进行经验介绍;其次,观摩《爱情的天堂在远方》和《花季雨季――解读青春期困惑》两节心理健康课,展示了学生辩论赛“高中生谈恋爱的利与弊”。下午进行3个心理剧展示,教研员、授课教师和与会领导、老师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互动研讨,现场提问,现场解答,通过交流与碰撞,澄清了很多困惑和问题。最后,省学院薛主任作了专题讲座,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研究和探讨了青春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经验共享、价值澄清、策略指导和疑难解析的目的。

2.开展“学苑杯”竞赛,提高心理教师的教学技能

“学苑杯”竞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3月,开展了“学苑杯”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竞赛。2010年,在首届“学苑杯”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学苑杯”教学技能竞赛,共有120人参加,经过理论测试、说课、案例分析三项内容,最后评出教学技能“十佳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本次竞赛在中小学校产生了巨大影响,掀起了学技能、赛水平的热潮,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评优竞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培树名师,榜样激励,引领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打造精品课堂,培养名优教师

为了培养典型,树立榜样,打造一支名师队伍,2006年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评选,经过说课、做课、答辩三个环节,评出“教学能手”8人,优质课特等奖6人。

2008年组织开展了教学新秀评选活动,深入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进行了听课、评课,最后,评选出市教学新秀8人,市优质课一等奖20人。此次活动,在全地区引起了极大反响,使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2.组织名师交流,发挥引领作用

2007年,举办了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论坛,为名师搭建平台,展名师智慧风采,名师说课、名师做课、名师交流、名师论坛。

2007年,我市又组织了名师送教活动,为农村教师搭建了与名师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学习名师先进经验,了解名师教育思想,感悟名师教育风格,达到与名师共识、共享、共进。

2008年,我市组织召开了名师师徒结对及反思交流会。名师与导师、徒弟进行了现场签约师徒协议书,名师代表做了反思交流,通过结对,师徒一起备课、互相听课,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几年来,我市一直注重骨干名优教师的培养工作。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许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各种评比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我市现有“教坛名师”2人、教学能手8人、教学新秀9人、小学中学十佳20人、市级骨干60人。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愿反思总结,虚心向其他地区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军兰,于近仁.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20-72.

[2]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248.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范文7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risk behavior)是最近几十年来在学前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已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探索需求,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心理学及教育学工作者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总体来说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主要体现在:

1.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

2.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

3.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

4.尽管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且整合不够。

在幼儿期间应充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设置专门的教育课程,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同时还需取得社会与家庭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积极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幼儿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是一个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对山东省幼儿园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特点。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编排内容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我们积极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让幼儿的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首先,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结合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框架及要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框架主要包括:目标系统(含总目标、层次目标、年龄目标和单元目标);内容系统(编排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和设计活动方案);组织系统(心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和主要方法);评价系统。

3.多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就是学习的课程,运用随机、渗透性的教育特点,为教师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在提出构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前提下,探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主题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区域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日常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家园社区合作中;此外还要提高幼儿教师心理专业水平等等。

通过综合考察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使我们了解各种变量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程度,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提供一些数据和资料,为以后更好地研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出贡献。

二、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1.课题界定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研究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幼儿心理问题行为,促进幼儿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理,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并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培养他们乐于与嬉戏、友好相处的心理品质。

2.使家庭、社区、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3.增强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

研究课题将就下列问题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区域活动、日常活动、家园社区活动的渗透教育。活动方案在不同年龄班级实施。

(四)研究方法

根据问题和研究内容采用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并将诸方法有机结合。如个案法:建立幼儿心理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心理问题的矫治措施。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范文8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对小学到高中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和明确的目标定位,对教师在教学与辅导上有很大的启发。《纲要》要求不同地区结合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在心理发展这一延续的过程中,“阶段”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生命的一定时期,心理发展总会维持一个相对平衡和稳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在性质上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可分辨的心理发展特点[1]。为了更好地落实“分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我市研讨会立足于对《纲要》的学习,尝试对不同学段的同一教学主题进行对衔接方式和程度的探索,通过实践了解此类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

一、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初步构思

在入校调研及同行交流时,我们发现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学段在处理同一主题的课堂时,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置有很大的重合。例如,主题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中,小学生和高中生都在进行同一个活动“杯中取球”,活动环节和提问的设计并无太大的差别。这个举例并非表明同一活动在不同的学段不可重复使用,也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能力与态度,而是想传达一个普遍现象: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地受到关注和重视,学校开始逐渐开设心理活动课,然而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且缺少互相交流的情况下,各学段间的辅导内容常出现“撞车”现象。这类情况让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招架不住,在课堂上常常听到学生反馈到:我做过这个活动,我听过那个故事,这节课的内容我大部分都学过。这些实际问题将导致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降低,辅导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加之传统的教研活动常常以一个学段(中学或小学)进行横向研讨,此类活动重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虽可以有针对性地探讨某个教学难点,却无形中忽视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横跨在学段间的衔接问题凸显。

二、探索与实验

由于这类教学案例大量存在,为缓解此局面,我们在听取多方意见后,结合各县的实际情况,指定一个实验区,着力摸索不同学段在同一主题的“衔接式”教学课例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教研方式的创新。在实验区成立县际教研组,由县教研员负责,召集辖区内所有的专职教师参与,设立备课小组,备课组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分成三组。教研室在初次会议中,参照《纲要》的教育内容,讨论出10个成长性主题,将这些主题落实到备课小组中。由小组内部自行探究课题的目标及教学方案,随后小组间各推选一位教师参加课例展示,其余成员一起参与教研活动。在课后的研讨中,除常规评课,着重讨论小组间的活动目标及具体活动方案是否切实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延续性是否恰当,即不同学段的衔接性是否处理妥当。通过此类尝试,我们期待教师们能够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有较为清晰、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备课时更能够从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逾越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好教学重难点,辅导内容有所侧重。

《纲要》中归纳的具体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教育为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2]。基于此,我们似乎可以大体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依照连续性和阶段性分为两大辅导类型,一类是立足心理发展连续性的成长性主题,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个性品质等教育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每个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进行有所侧重的辅导;另一类是立足于阶段性的稳定性主题,如青春期教育、升学就业等,正是根据学生身心的特殊性而设置的重要辅导内容。当然,这两类主题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各有侧重。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从学生心理发展中偏重成长性的主题入手,小、初、高三个学段的教师围绕这些主题全员准备,在具体的课例中各自阐发自己的理解认识,形成争鸣与碰撞,做到每次教研活动有理论思考、有实例研讨、有反思总结。

基于以上思路,本次研会的行程主要为:小学(听、评课)―初中(听、评课)―高中(听、评课)―讨论(主题衔接式课例及教研方式的探索)。本次活动不针对某一课例进行过度的磨课,而是从一线教师的实际出发,给予固定时间让教师参与“独自备课―集体研讨―调整教案―展示课堂”。研讨活动中,我们将与会教师分成五组,每组设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各两名,高校教师及市、县两级教研员平均分配到各组参与交流;组内讨论完毕后,推选成员进行组间分享。研讨会呈现的主题衔接课例主题定为“时间管理”,教学方案及评课意见(见表1)。

三、探索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意义

阅读与会教师所撰写的参会感想,可以看到本次基于主题衔接式教研方式有益探索的市级研讨会受到大家的肯定。立足于主题衔接式课例的评课议课后,教师们把目光于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价值中。在交流中,与会教师提出问题:中小学一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考虑衔接问题非常困难,不如把这部分工作反馈给相关教研部门,由他们开发课例后,让一线教师进行实践和检验。针对此疑惑,小组讨论一致认为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必要性

传统的教研活动基本以活动课为依托,采取听、评课的形式进行落实。目前教研部门中,只有一位专职或兼职教师负责小学到高中的教研活动,学情特点的巨大差异性导致教研员在开展活动时,只能侧重中学或者小学进行横向研讨,因此便难以对学段的衔接进行探究。回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现实处境,每个学校专职教师配置少、师资队伍年轻化、片际内未能使用材,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联系等。目前,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视角来看,大多数教师仅限于横向与同行交流,而缺乏对纵向的不同学段心育辅导课的了解。初中、高中教师并不真正了解本地区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程度及小学教师在辅导中的深度,因此,在进行同一主题的辅导时,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辅导活动和内容缺乏新鲜感,收获不到新知识,感受不到新体验。很多现实因素导致教师在主题选取、活动设置的时候有很大的随意性。初中、高中教师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是,许多主题所采用的活动已在小学阶段完成,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因此,常有中学教师提出到小学听课、参加跨学段教研活动的需求。这个现象存在的普遍性提醒教研部门及一线教师,应该把它作为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解决方法,为自己甚至为本区域教师提供一些思路。为此,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具有必要性。

(二)可行性

每个学校只有1~2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解读每个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仅在理论层面非常困难,实际教学操作也不容易。然而,在制定教案之前,授课教师理应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心中有数,这个“数”的立脚点是基于对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分析。主题衔接式课例的探索及研讨,能够集结校际、县际力量,让教师跳出横向视野的局限,从而从纵向以发展的眼光把握学生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解决衔接性难题,我们尝试以课题为载体,推动教研方式的摸索。在已立项的课题“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片际联动教研方式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福建省普教室重点课题)中,设立专题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衔接式教研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对中小学阶段面临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主题,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联合区域及学校的力量对各学段的教育实践进行探索,以期对学段之间的教学重点给予较为明确的区分。依托课题的推动,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具有可行性。

四、教研过程中的困惑

就目前来看,基于主题衔接式课例的教研活动受到教师们的欢迎。但是,部分与会教师的疑惑不无道理,一线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相当不易,更为严肃的挑战是:如何保障主题衔接的科学性?研究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参照前人的教材,对选题的理论依据进行推敲,对活动的目的进行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反复实践,最后形成较为典型的课例。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学段间衔接的紧密程度依然不敢保证。如果能够获得高校专家的指导,有一套自上而下的设计,主题式教研探索出来的课例可能有更好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即便@样,由此延伸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教育行政力量推动不足,课程没有保障,教材的使用没有一定的规范,那么研修的推广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调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的通知(闽教基[2014]17号)》文件中并没有专门提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量,这导致很多学校的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即便是在实验学校做出了一些典型课例,也会因实践和验证的阵地受限,致使主题式教研的效果较难凸显。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还亟待上级部门出台刚性文件,以推动主题式教研模式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范文9

关键词:微信干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微信作为自媒体平台的典型代表,其凭借简易化的操作及便捷化的查阅和分享功能成为了时下年轻人最为青睐的自媒体社交软件。通过微信功能中的订阅号功能,自媒体平台运营者能够定期将信息推送至平台供关注的受众阅读、评论、转发和分享。中职学生是微信的使用群体中的年轻群体,日常紧凑的校园学习生活与技能实践相互交织,使众多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倾向于使用微信软件向他人倾诉,同时通过阅读微信订阅号推送的软文来寻求情感上的慰藉。故能否通过利用微信平台,将特定的心理健康和疏导信息传递给中专学生,以力求达到改善其心理健康的目的则显得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特定的微信内容对中职生心理是否会产生一定影响是一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国内学者赵永忠、林子江、杨闯、王维千、林海西基于微信的心理干预及随访对接受巩固期药物治疗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的作用。研究团队将实验分成微信组(n=42)和对照组(n=43),微信组通过微信群进行健康教育,团体互助,放松训练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干预和随访,对照组仅推送提醒复诊的短信,随访24周。比较两组健康状况简表(SF-36)评分、Morisky依从性问卷评分,以及治愈率。最终得到对接受巩固期药物治疗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微信心理干预和随访,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结论,①研究证明了微信平台对于特定人群将产生心理影响。国内研究人员王晓丹在探索微信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过程中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通过滚雪球的方法共回收332份有效问卷,并利用SmartPLS2.0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以检验提出的研究假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沟通效率、娱乐性以及社交地位提升这三种正向的价值期望差异能正向影响行为态度(满意度和情感性承诺),进而促进持续使用意向的产生;而正向的维持人际关系的价值期望差异只能通过影响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正向的自我展示价值差异对满意度和情感性承诺均没有显著性影响。②西南林业大学学者李田伟、李福源、刘倩在《微信时代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一文中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提出了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善用微信功能,顺势而为,不断摸索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方法。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学者杨莉、隆卫华则通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一文分析了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探讨了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和消费影响。从关注"正"微信;"真"微信;做到"控"微信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微信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④丰怡;刘凤娥;杨莹在《微信平台在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列举近年来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同心圆”微信公众平台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来探讨微信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⑤因此,在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定位于中职学生群体,微信订阅号推送的特定心理健康信息对于中职生群体是否会产生积极影响,不同性别与专业之间又会有何区别,正是课题将要探寻与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通过选取某学院不同专业的80名中职生为被试,考虑到专业特点和性别上的反差特点,故选择理工类专业男女比例18/1的机电与汽车工程系(以下简称机电系),和文科类专业男女比例1/9的文化与旅游系(以下简称文旅系)两个专业的学生,被试分别选自机电与汽车工程系中职男生20名、中职女生20名;文化与旅游系中职男生20名、中职女生20名。所有被试实验前都从未关注过学院团委微信,被试学生平均年龄为14.83±1.14岁,学生平均入学年限为0.61±0.06年。

2.2研究工具

通过使用UPI大学生人格问卷(以下简称UPI)为测量工具。UPI为国内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工具。UPl含60个项日,之中56个项目为症状测试题,4个项目为测伪项。学生在UPI的56个症状题上做肯定项选择时记1分、否定项选择时记0分。UPI测试总分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测试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UPI总分超过25分者一般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2.3实验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在被试进入中专后一个月时,对所有被试进行UPI的初次测试;之后让被试关注学院团委架设的微信平台订阅号,将定期推送的特定心理疏导信息(积极心理学、幸福课、焦虑调节方法等文字与视频资料)作为介入因素,在被试关注团委微信平台推送的心理疏导信息六个月时,对研究对象进行UPI的再测。两次施测均采用集体测验,测试条件尽可能相同。

2.4实验程序

首先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呈现院团委微信干预前后被试学生的UPI心理指数变化;之后再以学生性别、专业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得出特定因素是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以此得出研究结果。

2.5统计学方法

该文数据采用SPSS20.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显著性水平定为P

三、研究结果

学院中专学生微信干预前及微信干预后的UPI得分情况见表1。

通过表1呈现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该校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在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和微信心理

信息干预后的UPl总分均相对偏低。干预前,机电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10.35,最低分值为0.00;文旅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8.65,最低分值为0.00;全体均值为2.87。干预后,机电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7.36,最低分值为0.00;文旅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8.32,最低分值为0.21;全体均值为1.96。这说明学院机电系和文旅系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较好,虽然有个别样本分数达接近10,但距心理亚健康界定值仍较远。

3.1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专业内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为讨论实验前后,中职学习的心理健康变化是否达到显著性差异,进而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将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实验前和试验后的UPI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机电系的UPI总分差异非常显著。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t=4.45,df=39,P

3.2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专业间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为讨论实验前后,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差异性区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机电系与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假设方差齐性不显著(P>0.05),t=-1.108,df=78,P>0.05;实验后,机电系与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假设方差齐性不显著(P>0.05),t=-0.876,df=78,P>0.05。虽然试验后两个系的心理指数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较之实验前,差异却呈现略微减小的趋势,说明微信干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产生了良好的心理影响作用,个体心理障碍情况得到普遍性地转变。

3.3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不同性别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不同性别中专学生的UPI总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校中专学生实验前后,不同性别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如下。机电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前,t=-0.054,df=38,P>0.05,差异不显著;机电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后,t=-0.326,df=38,P>0.05,差异不显著;而文旅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前,t=1.358,df=38,P>0.05,差异不显著;文旅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后,t=1.634,df=38,P>0.05,差异不显著。此项分析证明实验前后,性别的因素都并未对各专业学生的UPI指数产生影响。

3.4 不同专业及性别中职学生在UPI上的差异性比较

为了考察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在UPI调查中将中职学生的2个系部,2类性别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实验前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UPI总分方差分析见表2、实验后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UPI总分方差分析见表3。分析表明,实验前和实验后,不同专业和性别的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都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4.1微信心理干预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微信平台的创新发展为心理疏导“口袋化”提供了便利,中职学生作为微信群体中的主要使用人群,其无论在人数规模还是微信圈的关注度上都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心理障碍的低龄化现象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相关组织机构的关注重视。作为学院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和实践活动建设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应当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积极的心理疏导信息推送给中职学生,结合该年龄段年轻人心理特点,通过风趣、直观、举例的“粘地气”方式贴近中职学生群体,以科学提升心理疏导的效果。

4.2学生的UPI心理指数差异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机电系和文旅系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前后的数据并未显示专业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PI指数未呈现显著差异,但应注意到文旅系的UPI平均心理指数较之机电系稍高了0.63。刊载在《个性和个体差异期刊》的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研究对来自16个拉丁美洲国家以及葡萄牙和巴西的总共31000名参与者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女性总体上比男性有更多的社会焦虑问题,因此,文旅系的UPI指数较高可能与文旅系女生居多的因素有关。

而在实验前后,微信心理信息的干预和引导让使机电系和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焦虑程度都有了非常显著性地下降,这反映出学院微信平台推送的心理健康知识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此种心理疏导方式或许可以考虑进一步在校园内推广,通过提升学生关注的人数和次数以达到更好地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5.1 学院微信心理疏导的方式对学院对机电系和文旅系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心理产生了良性的显著性效果,实验前后学生UPI指数下降非常显著。搭载新媒体的心理教学疏导方式或许将逐步形成社会趋势,并将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身体健康产生良性影响。

5.2 该校中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参与实验的两个系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受到来自专业、性别和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影响。

5.3 实验也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指导性方向。具体如下:第一,是否该校所有系部的中职学生都会在微信心理信息的疏导干预下产生良性转化;第二,家庭来源、独生与否、直系亲属职业等因素及交互作用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第三,微信心理干预信息推送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不同是否会产生不同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永忠;林子江;杨闯;王维千;林海西.微信心理干预对焦虑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社会与公益,2015(8).

[2]王晓丹.微信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论文.

[3]李田伟;李福源;刘倩;西南林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微信时代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中国电力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年20期.

[4]杨莉;隆卫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南方日报.企业导报,2014年23期.

[5]漆昌柱;徐培;杨跃青.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追踪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注释:

①微信心理干预对焦虑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 赵永忠;林子江;杨闯;王维千;林海西;医院管理论坛,2015年08期

②微信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王晓丹;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