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心理医学论文

时间:2022-05-25 11:16:36

摘要: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得以整合与实现的关键。通过在校期间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调节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还可以为培养口腔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心理 医学 医学论文

心理医学论文

心理医学论文:心理辅导医学论文

一关于开展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思考

一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学形式也应以团队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侧重于“知、情、意”,侧重从医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渗透心理引导,达到预防的目的,体现了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要从“四性”上重视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更有效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迅速适应医疗学习、职业规划和医疗工作的节奏。

1辅导目标的实际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特殊的课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参与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波动,针对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因此,针对不同团队,辅导目标的确定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辅导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要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年级、性格差异、所属专业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设置的,关系着整个心理干预实施流程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课前调查是制订有效辅导目标的有效前提,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最基本的调查方式,了解医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低年级学生设计《分工》一课时,课前调查问卷以基础实验技能学习为调查点,发现医学生做基础实验时并不清楚实验流程、分工合作和实验结果评估。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有效活动方案,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制作相应的自评和互评表格来检测辅导目标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了医学生的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建立积极的自我工作评价理念,最后通过“群策群力”将这种评价方式和结果转化到团队工作模式中,达到辅导活动的目的。因此,活动辅导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事件,只有真实符合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的辅导目标才是打开医学生心灵第一道门的钥匙,才能使整个辅导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辅导形式的多元性

一堂有实效的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形式应该避免单一化,要有多元化的活动组合方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该组医学生的特设计灵活有序、有效、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不同辅导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头脑风暴测试、对话行为训练、角色饰演、心理短剧表演、具体情景模拟、讨论沟通、心理量表测算等。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高年级学生设计《竞赛与合作》一课时候,就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整合团队目标———签署团队公约,形成团队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夹气球的肢体接触和小组合作夹豆子比赛,提出问题———短句串联游戏和巧解千千结,引发讨论———小丑木偶剧,形成体验———多媒体展示、自我设计解决问题。把多元化的活动方式作为辅导载体是帮助医学生获得真实体验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医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体验活动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感悟,循序渐进地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扫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完成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目标。另外,辅导形式的多元性还体现在辅导语言的丰富性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运用强亲和力的鼓励性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当进行真实的自我体验和积极的自我评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智慧和启发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胆怯的学生参与意识,获得交流中的初步体验;引导性的语言利于学生更自然的在参感悟自己内心的情感,尽量投入,以获得最真实的反应。提炼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在形成浅层次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内心深刻的体验,把游戏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提炼,解决实际问题。

3辅导过程的实效性

3.1辅导环节的层次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医学生,对医学生的心理辅导要从易到难,按层次、分步骤完成。第1步,进行热身活动。要启动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参与者乐于倾吐和表达,自我探索、积极互动。第2步,发起阶段。通过创设的活动情境,引导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完成队员自我探索、提升和帮助的第一步。以单个学生的分享为起始点,带动整个团队成员的活跃度,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启动讨论。第3步,问题探究阶段是关键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如何让医学生积极表述自己正向的和负向的生活体验,暴露消极负性的自动思维,从自责、幻想、退避、求助,到正视不良情绪、合理解决异常心理问题,具体评价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4步,收集汇总阶段。提炼精简、有益的收获。这个阶段中既清晰理顺问题的所在,也对如何应对防御或解决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概念,为辅导终极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第5步,尝试实践阶段。在寻找处置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同时,结合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新的实践后动,发现偏差之后再评估纠正,以期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自我设计阶段。参与者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学的方法,灵活机动地迁移到生活中去,并不断纠正偏差,进行自我和团队监督、评估、实践,达到真正意义的实效性。

3.2辅导活动的主体性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遵循以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给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要发动队员自主进行活动的意识。环节设计上既要重视连贯性持续性,又要注意动静结合。时刻以医学生为主体,通过团队游戏、角色扮演、团队行为训练、艺术活动、沙盘游戏等,鼓励朋辈心理辅导,使其在自得自悟中实现内心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医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提高辅导效果。

4辅导理论的灵活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是支撑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背景,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辅导理论目标在于促进个人的最优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种类很多,如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个人治疗中心理论等。恰当、灵活地把不同的心理理论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才能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专业、更有效,达到实现医学生社会适应、人格发展、潜能发挥的目标。例如合理认知疗法中的核心理论是埃利斯的ABC理论。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比如,以如何使患者和医生形成良好的关系(A)作为共同探讨的内容,通过队员换位思考,角色扮演认识到规律和方法(B),期望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可以正确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调节情绪(C)的方法。由此把机械的心理理论用活动、讨论、表演、游戏等方式呈现出来,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逐步感悟理论的内涵,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顺利达到辅导的目标。

二总结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是循序渐进感化和指导的过程,也是提供集体的环境,使医学生积极感悟、思考、比较和评价生活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求教师努力拓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空间,用积极的态度关注,用发展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进一步思考如何评价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和效果,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带给医学生实实在在的启发和变化。

作者:罗亚玮任学军陈方高阅春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暨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心理医学论文:心理健康教育口腔医学论文

1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2014年3月~2014年5月期间,对某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生168人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98.81%。其中男生72人,占42.85%;女生96人,占57.15%。平均年龄(20.47±2.05)岁。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于1975年编制。该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情绪、思维、感觉直至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该表用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也可以做精神病学的研究。本研究中,自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11。

1.2.2症状自评量表质量控制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症状自评量表是科学化的标准问卷。问卷调查人员都经过专业心理培训,给被调查者发放问卷前首先向被调查者讲明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调查使用了无记名方式进行,并在规定时间内当场回收了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是将全部统计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利用现有的SPSS13.0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1.3结果

口腔专业医学生与国内青少年组常模比较,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恐惧因子、偏执因子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1),如表1所示。

2讨论

口腔科医生是一个特殊医学职业,要求从业者责任心强,工作风险性大,这些都要求口腔科医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医学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学制长、内容繁多、学习任务重以及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等特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3次角色转变:(1)新生入学后由被动学习的中学生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大学生;(2)由普通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转变为素质全面的口腔科医学生;(3)通过临床实践由高素质的口腔科医学生转变为合格的口腔科临床医生。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如果存在所学知识不牢固,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差时,很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与国内青少年组常模比较,躯体化、焦虑、恐惧、偏执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少年组常模,说明在这些方面,口腔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注意。

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整体教育相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许多课程都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和《神学》等,这些都是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考虑到他们专业的特殊性,这样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医学生的特点来安排,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可以进行社会交往和适应性的心理教育,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择业心理和挫折方面的教育活动。课程目的是使医学专业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坚忍不拔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加强承受失败的能力和在社会交往中的适应能力,使医学生有健康的身心和心理。

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分段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新入学的口腔医学专业新生首要任务是尽快进入大学生的角色,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尽快从陌生到熟悉、适应,为大学阶段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这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加压、广交朋友,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辅导让他们了解“毕业就失业”重压,要早日对职涯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抉择时游刃有余。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特长和潜能对自身条件等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克服各种挫折与困难的能力,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年级的口腔专业医学生以解决情感问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如何体现自我价值等问题为主。很多案例都表明医学生因恋爱引发的情感危机会诱发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有个别学生会因此走向极端,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在临床实习期的口腔专业医学生而言择业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在临床实习时期有必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防止实习期医学生走入心理误区、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口腔专业医学生在就业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要表现是他们注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普遍缺乏埋头苦干、甘于寂寞的心理准备,有较强的自我价值观念但把控的能力较弱,有为人民解除病痛的理想却对实现中医患关系问题无从下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毕业生释放压力,转变就业观念。

其次,面向医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和讲座。在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和讲座,有利于医学生全面、广泛地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使医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理,而不是盲从或者从众,这些对医学生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建立咨询机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从8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了高校心理咨询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推广,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督促学校加强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比较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固定的心理咨询单位并以它为中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信息系统,全面指导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是优化医学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心理咨询组织机构的主要任务是:(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2)组织进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提高医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3)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及时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者有时并不能直接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与有心理问题的医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途径,通过不断的互动使有心理问题的医学生自我认识问题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解决问题,最终目的是授之以“渔”,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

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既可以使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据可查,也有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好地掌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倾向,有利于辅导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医学专业学生是医药卫生事业的生力军,他们的医疗能力、创新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到医学的发展。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和广大医务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帮助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实现自我管理、处理好恋爱、交友和工作的关系,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能够团结协作,处理好医患关系,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服务于广大患者,不断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满足当代医学要求。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整体素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得以整合与实现的关键。通过在校期间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调节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还可以为培养口腔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曹钰 夏登胜 万领 牛莉丽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综合科 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

心理医学论文:医学生动物实验困境的心理分析

摘要: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自身发展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工作中直接影响对病人身心健康的关爱程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此应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通过医学生动物实验困境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医学生;动物实验;心理分析

引言:

医学生教育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活动。作为医学生,在医学实验过程中要经历一个相对复杂的心理和伦理转变历程,这一问题的研究对医学教育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40名医学生的动物实验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普遍能够接纳动物实验的占92%。而学生对动物实验产生困境主要表现为:担心被动物伤害的占34%;担心动物受到伤害而不忍参与的占42%;心理反应表现为恐惧的占26%,好奇的占32%,厌恶的占15%;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医学教育急需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伦理教育,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一、分析实验结果?

1.医学生对动物实验的基本态度?

在动物实验的必要性上,92%的学生接纳动物实验,认为其很重要;75%的学生能够完成动物实验课的全部内容;能够亲自处理动物的学生占65%,其中,男生42人,女生49人;认为动物实验课过多(或可以用其他实验形式替代)的学生占42%,需要增加动物实验课的占21%;经常逃避此类实验课的学生占16%。

2.医学生在动物实验中的困境?

担心被动物伤害的学生占34%;担心动物受到伤害而不忍参与的占42%(女生24人、男生34人);无法面对动物尸体的学生占24%;担心患传染性疾病的占36%;从未真正做过动物实验(仅为旁观者)占4%。

3.医学生在动物实验中的心理状态

在初次接触动物实验中感到恐惧的占26%,好奇的占32%,厌恶的占15%;对处死动物感到恐惧的学生占42%;截至调查前为止,对动物实验感到紧张恐惧并逐渐加强的占26%,逐渐降低的占46%;动物实验对其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的占14%;为死亡动物产生怜悯并同情的占22%;为自己今后的医学学习产生担心的占42%。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门科学。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生理、心理、社会方面都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突出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轻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许多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学科的选修课比较少,课程比较单调,造成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甚少。医学生成天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部分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对自身健康成长、成才、成功的极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身体、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及发展途径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各医学高等院校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相应的课时和师资,暂时还没有能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可以分时段、分群体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医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医学院校各学科教师应普及最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其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学校心理咨询的重点应是发展性咨询,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发展性咨询可分为需要咨询、成长咨询、成功咨询、创新咨询,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

2.为新入校的大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医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特征(重点是人格特征)。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让辅导员和其他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使德育工作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更注重人格特征。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后,可以针对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安排专题报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集体的心理咨询。

3.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心理干预方法训练。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医学生所学的许多课程都与心理健康有关,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在其他临床课程的内容中也大量涉及某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中的心理因素,这是医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干预方法的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培养了学生心理干预的能力。

结语:

通过以上实验,医学院校应充分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科学地加强心理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医学生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使之成为具有竞争意识,又有协作精神;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健康心灵的医学人才,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心理医学论文:医学与临床专业心理学实验教改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摘要:现代医学的逐步发展,使生理疾病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治疗,但是其心灵治疗容易被忽视,目前多数高校都有开展心理学的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对其重视的不足、课程安排的不科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等问题,其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面主要从当前的问题、建议和一些实践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心理学实验教改的问题探讨。

关键词:医学与临床专业;心理学实验教改;思考;实践探索

在我国传统的医学观念里,疾病往往只跟身体上的病痛有关,但现代医学将心理问题纳入了医学范畴。具体来说,传统医学是关于生理特征的医学,主要研究生物的疾病原因及治疗手段。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生理医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生理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而由于现代生活的诸多问题,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心理学也被引入了医疗教育体系。

1 医学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的心理学课程开设已经有30年左右的历史,医学与临床专业中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有数十年的历史。当前已经有很多医学院校有开设医学心理学的试验课程。而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各校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对我国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对医学心理学教学的重视不足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以生理医学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地位也导致了学校教学思路上也是以生物医学为主导,心理学被边缘化。医学院校在心理学的教学上,不仅课时少,不少院校将其作为考查课来进行教学,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这门课程,这使不少医学毕业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完全没有概念。而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的学校,却又往往只重视基础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对心理方面的评估和治疗实验则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到医院就业之后,无法有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开展工作,对"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也起到负作用,增加了医院心因性疾病的发病可能,也影响了生理疾病的恢复。

1.2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时机存在问题 目前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一般被当做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教授。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在生理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涉及到许多基础的生理医学课程,在第一学年与基础医学课程同步,不利于对医学心理学的理解。

1.3医学心理学课程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不足 当前的医学心理学n程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不足。医学心理学的操作部分,需要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比如一些疾病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大手术或需要长时间治疗的手术,对患者的心理压力就会更加巨大,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相关心理学的问题,都应该与临床的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学习。但是,当前心理学课程与临床课程开设并不同步,且在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对医疗心理学没有过多涉及,这样对知识的融合与理解都是很不利的。

2 心理学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课程不光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医学教学的融合发展,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2.1教学改革要从观念做起,认识到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由心理和社会因素而引发或与之有关联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其范围也越来越广,几乎与临床各个学科都有关联。而部分疾病,虽然心理问题不是其诱发因素,但是在疾病的发病、传播和治疗过程中,心理问题可能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2003年的非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非典患者由于自身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北京某医院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的培训工作, 其后续结果表面,引用了心理干预后,对患者信心的影响很大,多数患者食欲有所增加,与医生治疗的配合度也显著提高。

以上可以看出,心理学对生理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理医学的各方面都和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只强调生理医学而忽视心理医学是与医学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因此,教学改革要从观念做起,充分认识到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2.2重视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不少人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只把它当做是一门基础课程,认为在课堂上有适度了解就行了,对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没有清晰的认识。事实上两者的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比较重视的学校,其学生到医院实习时,就会有所认识,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就会理解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并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践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的相关技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语言行为来进行的心理辅助。因此,在学生日常的教学和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重视语言技巧的训练,发挥语言的独特作用。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达到正面的刺激效果,促使患者与医生的配合治疗,提高医患的治疗信心。

同时,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要避免出现不当的语言,特别要避免伤害性语言。因为这类语言,对患者不仅没有积极正面的影响,还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刺激,甚至通过皮层与身体的关联机制影响生理平衡,从而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上述的实践过程,不仅能提高医学实习生的实践质量,对医学心理学与临床专业相结合,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医学心理学教改工作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 大学生也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医学心理学的教改工作中,可以尝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助益,同时也能完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如近些年的大学生自杀问题日益严峻,这需要得到学校的广泛关注。并在相应的心理学课程上有所涉及,大学生自杀是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自身家庭、学习和社会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大学生的教育程度较高,应该是比较理智的一群人,但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大于一般青年[1]。虽然大学生自杀的总人数相对比例不高,但是,带给社会的冲击却不小,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应当对此有所涉及,对自杀的心理问题成因与防范有所探讨。

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可以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并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进一步的疏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和社会环境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裨益。也对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有着完善和促进作用。而医学毕业生本身的心理健康,也能使其今后在实习和就业岗位上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2]。

3 医学与临床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根据上述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需要做好各方面的问题,而下面我们将理顺实验教学中的关系,突出强化基础实验,着重培养技能的相关实验教学。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其中,普通组按原教学进度教学,完成所有教学理论之后再开始实验课教学;实验组,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结合,实验课教学紧随理论后进行。一个学期后进行实践能力测试,并通过问卷征求心理学教学方法,以及效果建议。根据测试结果及后来的问卷调查,有超过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讲授心理学理论后,再安排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更好,对加深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很大帮助,且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3.2心理评估与治疗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对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医学实习生,分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按原教学模式教学和实习,不对医学心理学在临床的应用做强调。实验组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3]。一个学期后进行两组人的相互交流,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Y果显示,被督导应用心理评估和治疗的实验组,在与患者的关系处理中更加友好,且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康复情况更好。有超九成的学生认为,掌握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技能,对做好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有着较大帮助。

3.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一切照常,实验组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中心,教师进行辅助的指导工作,应用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一个学期后进行两组人相互交流,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中心工作的相关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大大强于普通组。问卷显示,有接近八成的学生表示,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医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有较大帮助,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很大作用[5]。

4 结论

当前社会对医学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医学心理学对医学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发展,需要加快教改步伐,其课程要同医学的临床实践相结合,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学校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供了很大帮助,更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助益[6]。

心理医学论文:医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及培育模式研究

摘 要:积极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发展重要作用。研究以某中医药大学双惟实践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医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的提升策略,对构建医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模式起着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医学生 积极心理资本 影响因素 培育模式

积极的心理资本被定义为“个人可发展的积极的心理状态”。Luthans和Youssef(2004)认为,积极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维度构成,这些都是个体的基本心理状态,都符合积极、独特、可以测量、可以开发塑造、与绩效相关等积极组织行为的标准。[1]

目前,因心理问题而导致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现象日益增多,精神疾病、自杀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大学生心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已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方面。积极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压力和生理、心理健康指数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所以该研究对促进大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现状分析

该研究采用张阔编写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为工具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以卢坦思的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维度。

调查对象的情况为:男性170人,女性210人,分别占44.7%和55.3%;独生子女194人,非独生子女186人,分别占51.1%和48.9%;生源地为城镇228人,农村152人,分别占60%和40%;双惟班学生188人,非双惟班学生192人,分别占49.2%和50.8%。

1.1 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资本差异性分析

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资本差异性数据分析显示,女性在心理资本总体、自信、乐观、希望水平上均高于男性,学生由于性别差异造成的心理资本差异应予以关注和改善。(如表1)

1.2 不同生源地W生的心理资本差异性分析

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心理资本差异性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心理资本在自信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

1.3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心理资本差异性分析

如表3所示医学大学生干部在心理资本总体、自信、希望水平和韧性方面均高于非学生干部,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学生组织活动。

1.4 是否加入双惟班的心理资本差异性分析

如表4所示,双惟班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自信、乐观和韧性维度均高于非双惟班学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双惟实践班、参与相关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自信等积极心理资本方面能力。

2 医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

2.1 性别因素

由男女性别差异特点所决定,女生遇到问题善于利用沟通,请教等方法解决,表现出对生活更多的热爱与希望;男生遇到问题多不善于倾诉,喜欢自己解决,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会导致降低乐观和希望水平。女生心理年龄成熟先于男生,能较好自我反思,理性分析问题,冷静对待困难;男生易冲动,容易忽视因冲动带来的不良后果,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决定了女生比男生更高的乐观、希望水平。

2.2 家庭类型因素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不仅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还要依托学校与家庭的引导。[4]构建学校与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形成学生、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是开发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重要条件。[5]同时,学校、教师应多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情况,尽可能给他们帮助与关怀,开发大学生积极心理力量,促进其快乐成长。

2.3 是否学生干部

高校学生干部是引领健康良好校园风气、带领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先进分子。[6]通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的锻炼往往有利于学生干部积极乐观的认知方式,从而对其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他们更容易得到正性情绪,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学生会社团等活动,鼓励学生担当学生干部锻炼自我,养成良好的积极心理资本,促进自身进步。

2.4 双惟实践班的影响

双惟实践班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该班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向上动力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基础素质为主要内容,[7]参加该班的学生整体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较高,自我调控能力和意志力较强,因而积极心理资本也较强。实践证明,双惟实践班的培养模式,能有效提升医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等心理素质,应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3 医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模式及提升策略

第一,在学校里增加开设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教育课程,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完整、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资本知识的传播。先让学生认识到培养积极心理资本的重要性,再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

第二,重视家庭结构失衡的学生心理资本建设,[8]对单亲家庭学生加强关心,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有针对性加强其积极心理资本建设。与其家长多联系,做到校方、家庭和学生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提升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建设。

第三,促进不同生源地学生心理资本建设的递进式开发。减少地区差异,对于农村生源地学生加强自信心等方面建设;对于城镇生源地学生加强韧性等方面建设,鼓励不同生源地学生积极互动,相互影响,相互帮助,最大程度减少不同生源地学生间差异。

第四,加强磨练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以及负性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加强校园心理疏导的建设,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有专业老师进行疏导,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负性情绪的自我发泄方法,让学生能随时进行自我疏导。

心理医学论文:浅析医学院校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医学院校新生步入大学校园,面对全新的生活,一些新生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本文从常出现的心理问题着手,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力图为医学生教育提供有益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院校新生;心理问题;辅导员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备受关注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趋显现出来,而作为当中的新生健康问题又成为重中之重。医学院校作为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培养出的医学生未来大多都要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在大学阶段应加强对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医学院校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抱着对大学的美好梦想,经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莘莘学子们得以进入医学院校,进入大学后发现校园生活与自己所想的象牙塔生活相差甚远,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易导致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及失落感明显。

(二)学校与专业的不理想

刚进入医学院校的新生,一些人可能会出现心理失衡,他们自认为未考好或自愿填报的失误,来到医学院校报到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一种权宜之计;再加上对自己填报的学校及专业的不了解,抱着能上大学就行的思想进入学校。故进校后表现为情绪低落,抵触,无奈,沮丧,对前途感觉渺茫等。

(三)学习目标不明确

经过高中时期的艰苦奋战,得以进入医学院校的新生,高中时期进入大学是其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大学后经历了紧张的长时间学习阶段,放松下来,再加上部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不了解不认可,他们感觉前途渺茫,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懒散、情绪低落及目标的不明确、得过且过。

(四)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主动

中学时期的教学方式为应试教育,学习途径和方法相对单一,记忆方法以机械记忆为主,教师授课重点明确,医学院校的新生进入大学后授课方式多为开放性授课,课程具有课时少、速度快、内容多、作业相对少、考试少等特点。这需要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部分新生在刚进入大学初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压力较大,表现出焦虑、无所适从等心理特征。

(五)面对独立生活

近年来进入大学的医学生多为“八五后”“九零后”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身边,进入大学生活是自己第一次独立生活,面对生活上的琐事无所适从,部分学生会陷入生活不能自理的困境中,焦虑感与挫折感并存。

(六)自卑心理

自卑(inferority)心理是由于比较自己与别人某一(些)方面进而产生己不如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我评价偏低。医学院校的学生,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个人能力、外表像貌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故一些处于弱势群体的新生在相互比较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七)人际关系

进入医学院校,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不同性格的人,而且近年来的新生们多为独生子女,在家读书期间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进入大学后与不同的人相处于一个空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将会表现出压抑、焦虑、孤独等心理。

(八)参与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医学院校的新生进校伊始,校园内的各种学生团体及学生会即开始“招兵买马”,新生刚进校时热情高涨,往往会选择很多的社团,以期能在各方面得到认可和锻炼,但是进入社团后由于个人或者其他客观原因造成新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常表现为自卑、缺乏积极性、看待事物消极等。

二、医学院校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在新世纪中成长起来的医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辈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下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进入医学院校后,一些医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人格不健全、不稳定,缺乏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对角色转换不适应;自我意识模糊或缺乏自信,或高傲自大;身心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或价格障碍。

(二)家庭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丧父(母)或父母分居、离异、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家庭过于贫困、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这些因素容易造成孩子孤僻、抑郁、消沉或易冲动、粗暴、富于攻击性等不良状态及人格障碍。这些问题在医学院校的新生中时有表现。[1]

(三)社会原因

当代医学院校学生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较十几年前的学生而言,寻求知识的方法、途径更加多元化,但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知识良莠不齐,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造成刚进校的新生表现出心理不适,长此以往将会给未来带来很大坏的影响。

三、医学院校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其他高等教育相一致,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条重要途径,辅导员在其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担任辅导员以来的工作谈一点关于新生心理问题的防治策略。

(一)把握大一重要时期,建立信任感

辅导员作为引路人将在医学生大学学习生活中指导他们成长成才,在入校初期要把握好大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信任感,谈心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还能让学生得到最直接的教育和帮助。但在大多数工作中,辅导员们谈心的对象多为班级优秀或者是差生们的谈话,从而忽略了这中间一部分平凡的同学,在此笔者认为大一阶段应当开展一对一的谈心活动,以此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能针对学生的独特个性和个人具体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及解决方法。此外,辅导员还应该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工具随时随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二)建立新生档案

入校初期,建立新生档案,内容除了包括学生的基本资料以外,拟出新生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例如一学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让学生每学期结束后对自己本学期的表现做一个详细的记录,并以书面形式对自身本学期各方面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对学生本人下学期的学习等制订好计划,辅导员应仔细阅读其总结及计划,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及时对学生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疏导。

(三)对本专业的了解

辅导员应根据医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在入校后,以座谈会、参观科室等方式邀请本专业的教师、专家介绍本专业优势、发展前景等,一方面让新生在进入大学初期迅速而详细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大致内容及本专业的优势。另一方面在大学初期在新生心中建立起医学生神圣的职责这一观念,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业。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工作之中

医学院校辅导员,自身应具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在工作中的思想,应主动学习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来,也要将这一观念积极地传达到学生心中,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出现心理不适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寻求帮助以便更好更快更合理地解决问题。

(五)指导学生正确面对校园工作

如前所述,刚进校的新生大多都期望加入社团或学生会,抱着得到认可、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是由于选择的目的、个人性格、能力等因素,往往并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在此笔者认为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校园工作,但应尽可能的根据新生们的不同情况,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社团,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成长与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医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对他们的未来生活及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应当结合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更加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医学论文:浅论医学研究生思想\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以逐年递增的比例在扩大,2001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人数为36.5万人,到2007年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50万人,增幅为76%,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如何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因教育规模扩大而受到影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医学研究生教育,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加强医学院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十分迫切。他们将是21世纪医疗卫生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能否在未来承担起振兴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任,经受住各种考验,取决于其所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学研究生的思想特点

研究生作为一个高知识和高智力相对密集的特殊群体,由于其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他们有着自身的思想特点。总的说来,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一般都有良好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乐于思考且善于独立思考,思辨能力很强;在政治思想上比本科生更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稳定;思维敏捷,认识问题有一定独特见解;吸收新鲜事物快、思路开阔。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信息多元化,研究生更多地受到商品经济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其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具体就医学研究生而言,突出表现为少数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列问题:用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看待和处理医患关系,淡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观念,他们自视清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冷漠、生硬,对病人缺乏责任感,个别人甚至索取个人回报,接受礼金;他们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缺乏奉献精神等等。客观地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新动向,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二、当代研究生中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

1.期望与现实落差大,引发失落、迷茫心理。

许多研究生入学前对学业、导师以及未来的就业前途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在残酷的现实和激烈的竞争中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许多人考研都是迫于社会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增强竞争力,使自己将来有更好的就业前途。甚至有些人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随着考研的潮流加入了研究生的行列,潜意识中天真地以为只要读上研究生未来就是一片灿烂。而现实是:近些年由于研究生的大量扩招,社会上的高学历人才数量急剧增加,虽然就读研究生之后竞争实力增强了,但社会就业压力也加大了,就业前景不像理想中的那么乐观。而对大多数研究生来说从考研到读研这一过程在体力、脑力、经济上付出了较高的代价,自然就期望丰厚的回报,一旦觉得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时,必定导致心理不平衡,有些人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从而对生活产生失落,对未来充满迷茫。

2.对未来目标定位过高,形成焦虑心理。

目前社会的主流舆论导向是:作为一个成功者就应当努力追求并如愿以偿地拥有“硬件”,否则就是一个失败者。因此,当前许多研究生把出国留学、有好工作、买房子等“硬件”看的很重,对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定位过高。许多研究生就是在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中对人生错误定位,产生了焦虑心理。虽然,从医学角度看,焦虑可以视为一种忧患意识,能使人警醒、催人奋进,具有进化的意义。但焦虑如果发展到极端,就成了一种心理障碍,使人充满了过度的、长久的、模糊的忧愁和担心。一般的焦虑都有一定的诱因,研究生群体形成焦虑的诱因,则在于流行的社会意识对所谓“成功”的片面认定与过度强化。当社会意识对所谓“成功”片面认定与过度强化之后,社会的期待、家长的期盼就成了一些研究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心理障碍。

3.自视过高,形成自闭、孤傲心理。

许多研究生因为一直以来学习优秀,很多人都是在老师和父母的赞赏声中长大的,因此养成了说话做事总爱居高临下的习惯。这种清高傲慢不仅造成同学间的关系紧张,而且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狭小的空间中,时间过长有可能引发抑郁心理。当前研究生群体的清高、孤傲行为主要表现形式为不尊重他人,对他人没有礼貌,喜欢贬低他人,看不起别人。在学习中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完美无缺。同时自我封闭,将自己置身集体之外,不愿与同学交流,不愿帮助他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

三、改进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抓好研究生入学教育

研究生入学教育是做好低年级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借此机会应该给研究生介绍学校学生管理体制及管理办法,组织学生学习研究生守则、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研究生奖励制度、研究生处分条例等有关规章制度。同时,运用典型违纪案例展开深入教育,警示他们引以为诫,使研究生尽快了解学校的管理规定,迅速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对于医学研究生要特别注重党团组织、研究生会建设和骨干队伍的培养,形成一个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

2.加强医学研究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研究生中相当一部分人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贪图享受思想严重,政治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学习上缺乏长远奋斗目标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劳动观念不强,怕苦怕累,不愿到基层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作为医学研究生,艰苦奋斗就是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狠练内功,提高救死扶伤的本领。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我们提倡艰苦奋斗,不再是去过苦日子,而是要奋斗,要进取,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3.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医学研究生对于科学事业的执着和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有所减弱,而对个人物质实惠方面考虑的比较多。少数研究生虽然踏进了医学研究之门,但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科学工作道路,而是下海经商,他们认为科研工作太辛苦、太清贫。针对这一情况,一是要引导研究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使他们明白:正是那些具有忘我献身精神的科学工作者,才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考察人生问题。使大家懂得: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价值体现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奉献和索取的辨证统一。如果人们只索取、不奉献,或者索取多、奉献少,社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三是在研究生当中开展“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怎样处理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讨论,引导大家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正确把握人生价值的座标,使大家深刻认识科学工作既是艰苦的职业,必须具有吃苦的精神,又是光荣、神圣、实现人价值的职业,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心理医学论文:心理电影赏析课程对医学院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摘 要】大学是人才济济的地方,被誉为天之骄子,但近年来发生的高校大学生轻生、伤人,自残等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心理电影及其赏析电影因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技术特点,成为将人潜藏的心理活动展现为明显动态信息的重要形式。相当一部分电影,因为展现心理活动的特点被称为心理电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而它能够对医学类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起到积极影响。本文从心理电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谈起,并对如何更好的加以运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心理电影赏析;医学院校;生命教育;意义

大学生,曾被誉为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他们在家庭和社会里享受着优越的待遇。但是就业压力、情感变故、竞争激烈等多方面原因使大学生脆弱的心灵承受不起生命之重。近年来,大学校园重大心理事件的频频曝光,大学生以非自然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伤害他人的生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社会各方各界都竭尽全力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爱。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正随着全社会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开设心理必修课和选修课已成为各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各种心理电影影视艺术因其所特有的美学内涵和表现方式,成为了文化艺术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当一部分影片,都有着大量的展现心理活动的场景和情节,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项可以有机利用的重要资源。一项以1000名医学院校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得出结论,有85%是的大学生认为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原因选修《心理电影赏析课程》,52%的学生认为心理电影赏析课程的教育意义大于娱乐意义,8.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与自身成长相关性不大且不感兴趣。

心理电影借助电影这一载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生活的启发和感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从而以和谐健康的心态面对美丽的人生。心理学影片赏析是对心理学电影在专业维度上的心理学探讨,不仅能展现心理学的奇特魅力,探寻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更能让大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思索自身的同时,满足视觉享受,放松心灵。心理影片赏析是一种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轻松快车道,对于积极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通过影片赏析、体验和互动分享来实现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更是合适不过。心理影片赏析已经成为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 ,要本着以学生为本 ,探讨一种适宜医学类大学生学习的模式。医学院校在校天学生年龄都在十八、九到二十三、四之间,正处在两带期,即由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儿童、少年的心理模式被打破,而成人的心理模式愈未建立起来,呈现出一种不平衡和不稳定,这种不平衡和不稳定状态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心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以及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之间关系的矛盾等,并提出了教育对策,以帮助青年工作者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开设《心理电影赏析》课程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运用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1、让学生在光影世界的心灵分享中,休整略感疲惫抑或麻木的灵魂;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整理自己淤积的情绪;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接纳自我,带着一份如阳光般温暖的好心情,投入到新一季的生活和工作中去。2、达到智育、美育、德育的功能,着眼于提高大学生智育、美育、德育方面的基本素质,而不是专注于某领域的专门知识。以电影为载体,向学生传送美的理念,开启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认识与规划人生;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学生对人性美和人物心理的解读。3、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分析,揭示其内涵和启示,从而推动大学生对人类自身的再认识,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心理电影赏析课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情操。

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心理电影的选择尤其重要。例如在心理治疗中需要用到的影像资料,可以是整部电影,也可以是电影片段,通过对其一定的解说,使观看的患者在影像、音乐、对话等全方位的冲击下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产生思考,获得某种领悟,以此起到治疗的作用。达到这种效果的关键在于找到能够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的影片。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结合大学生特征选取心理电影赏析课的影片。

《心理电影赏析》对医学类学生生命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借助电影这一载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学专业知识,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生活的启发和感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从而以和谐健康的心态面对美丽的人生。一方面,通过观者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分析,揭示其内涵和启示,从而推动人类对自身的再认识,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另一方面,则是心理医生、咨询师、辅导老师等对心理影片进行解析。他们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心理学专业知识还原到剧情中,深刻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对电影内容在心理学层面呈现的常识和规律进行深度探讨,并利用剧情来进行心理治疗、咨询、教育。

心理医学论文: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

[摘 要]医学专科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医学专科生在就业定位、薪酬要求、医院选择等方面存在偏差,就业压力较大,就业依赖心理较强,就业准备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指导。坚持进行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教育;编制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就业心理培训;健全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医学专科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和一般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医学专科毕业生社会信任度较低,就业准入门槛较高,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的可选余地相对较小,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起点决定终点,从踏进专科学校的那一刻起,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1]为了准确把握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医学专科生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教学的效果,舒缓学生求知择业方面的不良情绪,提振学生专业学习信心,课题组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北一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医护方向)专科层次大二、大三的学生,发放自制《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向大二学生发放600份,大三学生发放4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6份,回收率为90.6%。

本次调查基本按照专业人数的比例发放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前,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目的、填写方法进行了说明,以打消学生的顾虑,控制其他干扰因素。部分没有按照要求填写或填写态度不够端正的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不列入统计范围。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定位调查

表1显示,选择地级市以上作为就业地的学生占比75.3%,选择乡镇的仅占4.9%;在医院级别上,选择在二甲以上医院工作的占比81.2%,但据我校就业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不招收医疗类专科生,三级甲等医院不招收护理类专科生,二级甲等医院招收数量有限的护理专科生,大多数医专生就业地的选择过高。对医院性质的选择,70.5%的学生选择公立医院,这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公立医院最可靠,但是公立医院受人事制度的限制,进人条件对学历有硬性要求。民营医院与个体医院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学生不愿意前往,造成不必要的供求矛盾。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据我校对医学专科毕业生工资情况的调查,医学专科生试用期工资在1000元左右,转正后工资在2000元左右,奖金数额随效益而定,而学生选择的可接受底薪,3000元以上的占到62.6%,这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以上调查说明,医学专科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医学专科生较大的就业心理失落。

(二)就业形势的判断与应对

表2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压力,40%的学生专业思想发生动摇,25.4%的学生选择放弃专业;约37%的学生不知所措,处于迷茫状态。此项调查说明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且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心理会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及就业观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三)不同专业就业压力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临床(西医)专业和中医专业超过70%的学生对就业持不乐观态度,比例最高,说明此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大,应予以重点关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中医专业学生觉得自己基础差,学制短,难以胜任医生岗位;专科文凭低,缺乏竞争力,而临床医疗从业要求高,稍微好点的医院进不去,与自己的就业目标相差太大;乡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和待遇较差,进修培训的机会少,因而产生悲观情绪。

(四)就业依赖性

表4显示,学生就业依赖心理较强,近一半的学生有依赖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找工作的心理倾向,虽然有21.3%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但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时,有不少学生反映,自己没有关系可以利用,如此选择是无奈之举,流露出较强烈的抱怨情绪。这说明就业依赖导致了就业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冲击很大。表4显示,29.2%的学生想求助于学校。表5显示,只有13.3%的学生把老师作为求助对象。访谈得到的解释是目前师生关系冷淡,平时缺乏沟通,怕贸然张口会遭到拒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普通教师平时不太关心学生的就业心理,很少给学生此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就业心理教育中的作用还需加强。

(五)就业准备

表6显示,医学专科生对职业、学业规划的作用认识模糊,只有不足20%的学生认为很有用。没有规划,就会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表6还显示,学生对就业心理健康缺乏重视,没有认识到通过心理调节来解决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

6.就业心理教学情况

此表反映出只有10%多一点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心理方面获得了帮助,这说明该课程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过于功利化,倾向于求知的技术层面,缺少就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就业指导教师缺少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缺少对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不能有效指导。

三、讨论

(一)坚持进行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教育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性人才。从国家统计年报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城乡卫生医疗配置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乡镇、农村基层需要大量的医学专科生施展才华。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的扶持政策不断向基层医疗倾斜,基层医务工作者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职业收入。因此,医学专科生也不必为待遇担忧。学校要及时、主动地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专科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就业,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二)编制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

目前的就业指导教材,较少涉及学生的就业心理。有专家指出,要开发以学生职业心理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内源性职业素质为主导的教材。[2]医学专科学校应组织一线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专职工作人员,归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类型、疏导方法等,然后结合具体专业,编写适用于医学专科生的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便于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教育。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就业心理培训

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由公共课教师和学工人员、辅导员担任,他们绝大多数既无医学背景,也没有心理教育经验。学校应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定期培训,传授就业心理辅导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案例现场指导。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健全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医学专科生从入学开始,就要被纳入包含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前教育等内容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共担就业心理教育职责,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利用校报、校园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介绍实用、简便的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障碍,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帮扶。此外,应在学生中建立就业心理信息员制度,以便对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动态管理。

(五)提高医学专科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教师应多采用体验式和反思式教学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并以此为依据对影响自己求职择业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调试。其次,教师应引导医学专科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相联系,摒弃狭隘的、短视的就业心理,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乐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就业心理不断趋于理性和成熟。

(六)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健康服务业将为医学专科学生释放巨大的、高品质的就业空间。但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更多是要靠市场力量的推动,民营或个体的健康服务机构可能成为主力军。医学专科生应改变到公立医院就业的心理。学校要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使学生对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和前景有深刻的了解,树立投身健康服务业的心理。

心理医学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各种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研统计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获得的,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通过适当的课程教育和大量的练习才能具有。本文结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阐述了课程的设置,并指出在实际工作面临的问题,强调在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重点,灵活施教。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研统计能力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心理医学论文: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100名定向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学课程收获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学课程收获进入心理素质回归方程。结论:增强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定向医学生 心理学课程 心理素质

近年来,由于部分医生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不高,导致很多患者与主治医生缺乏沟通与了解,从而使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不仅影响病情疗效,甚至引发医患矛盾。作为未来临床医生的潜在资源,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工作对象是患者,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受医患关系紧张等影响大及专业特殊性,使其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群体的不同特征。尤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工作职能己从单纯疾病治疗转变为身心整体诊疗,因此对定向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1]。定向医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因此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2]。由于定向医学生来源背景、入学目的、社会因素等各方面情况不同,因此少部分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疏导、咨询技能、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在人际交往特别医患沟通中缺乏技巧,导致他们在各种行为上怠慢消极,进而产生诸多问题,提高学校和医院的管理难度。因此,提高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咨询技能势在必行。目前,关于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较少,而在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更是鲜有文献报道。为此本文对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探讨,为医学院校采取针对性措施和方法提高定向医学生的综合心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可为有关研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笔者于2015年7~12月选取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大三定向医学生共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3名,女生57名;独生子女20名,非独生子女80名;平均年龄(21.13±1.96)岁。

1.2研究工具。(1)以《大学生心理素质》[3]为基础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问卷包括39个题目,分为突发应对、关系形成、换位思考、情绪意志、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丧亲调整、考核应对、课堂应对及遗失应对共10个因子。采用5点法计分。有6题为反向计分。经测试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1。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普适度,适合作为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2)心理学课程收获自评问卷。问卷包括1题目。采用5点法计分,最低1分,最高5分。

1.3研究方法。在心理学课程结束时,对选取的100名大三定向医学生发放问卷,并让他们当场作答。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

1.4统计方法。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课程收获情况。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得分为133.03±12.01。80%的调查对象高于中间值117分。突发应对、关系形成、换位思考、情绪意志、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丧亲调整、考核应对、课堂应对及遗失应对得分依次为24.02±2.89、15.04±1.85、15.11±1.23、19.01±1.04、14.13±1.21、19.98±4.18、6.87±1.14、10.01±1.23、5.12±1.87、5.88±1.11。除课堂应对和遗失应对之外,其他因子均分均高于相应的中间值。其中,课堂应对高于中间值6分的占17.72%,遗失应对高于中间值6分的占31.87%。心理学课程收获得分为4.42±1.14,高于中间值3分的占84.25%。

2.2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课程收获性别差异。通过t检验发现,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学课程收获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心理素质突发应对和课堂应对两个因子上,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得分(见表1)。

2.3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各因子和心理学课程收获相关性。通过Pearson分析发现,心理素质和课程收获呈显著正相关。除丧亲应对因子和遗失应对因子外,心理学课程收获和心理素质其他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

2.4心理学课程收获对心理素质的回归。第一步,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法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时,将人口学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男生以女生为参照组,独生子女以非独生子女为参照组。结果显示,男生和独生子女均未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以课程收获为自变量,以人口学变量为控制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心理学课程收获进入回归方程,能显著预测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标准回归方程为Y=0.309X(见表3)。

3.讨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很多。如樊富珉等[4]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向群英等[5]认为,心理素质指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笔者认为,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指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医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及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医学实践活动中,当自身或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时,大学生个体表现出的习惯化的、稳定的应对心理与行为的素质。

心理素质是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关于心理素质的结构,有二因素说[6]、三因素说[7]、四因素说[8]等。本文研究的心理素质由突发应对、关系形式、换位思考等10个因子构成。研究发现,八成以上的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得分高于中间分。说明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是比较高的。但是,仍有近两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偏低,尤其在课堂应对、遗失应对及丧亲应对等因子上,定向医学生得分普遍较低。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三年,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差,对待一些丧失问题仍有较大的情绪波动,难以在一段时间内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性别差异来看,也许是受到两年多医学专业学习的影响,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心理素质突发应对和课堂应对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和男生相比,女生较为感性,遇到一些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必须努力调整定向医学生的应对方式,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影响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发现,重视心理学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有助于增强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学课程是定向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评估和心理应激、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等内容。医学院校必须充分重视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定向医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专业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心理医学论文:高职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提出在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促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可行途径。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 高职医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伊始,如何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是教育界研究探讨的热门课题之一。有关研究显示,医学生常感到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意义重大。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自身的专业专长,在教学的同时,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医学心理学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也是高职医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主要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课程内容中大部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讨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15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人,男29人、女46人;实验组77人,男30人、女47人,年龄在18-23之间,两组在年龄和性别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工具

采用的调查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由美国的德罗盖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涉及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饮食和睡眠)10个因子。每个项目为5级评分,0表示没有该症状;1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不严重;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度到重度;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度到十分严重。此量表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而被普遍地使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方法

1.教学设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姚树桥主编的第六版《医学心理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选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与医学心理学教学重叠的内容,作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结合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前通过调查了解高职医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困惑,以及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期望等,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制定中,融入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原有医学心理学心理知识传授的讲授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要内容、目标及方法,详见表1。

2.教学的实施。对实验组进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教学时间为每周3学时(每学时50分钟),共计30学时。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

(四)调查和统计方法

在教学前后一周,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测评,测评工作由任课教师严格按心理测量学原则进行操作。采用EXCEL整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教学前后两组SCL-90各因子分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干预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CL-90各因子分进行组内比较。

二、研究结果

教学前两组SCL-90各因子分无差异(P0.05),教学前后对照组SCL-90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实验组SCL-9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教学后实验组SCL-90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学前。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后,实验组SCL-90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SCL-90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学前,与马定松等人的研究大致相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可能有: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掌握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者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一致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中大部分与心理健康有关,如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干预、心理评估、异常心理等大部分章节均包含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适等方面的理论。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涉及的内容也包括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自我意识、人格、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与挫折、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两者的内容大部分是重叠的。因此选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医学心理学课程相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能有目的地引导医学生将医学心理学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调适方法,以及在课堂上获得的启示、感悟应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同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自我体验等多样化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从自身出发,学会认识和调控自我消极情绪,提高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了医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使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医学心理学成为每一名高职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通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中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同时立足于医学角度,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充分发挥医学心理学的学科优势,建立高职医学生关于健康的整体观,使得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结果显示,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恐怖、偏执两项因子分改善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复杂多样,在30学时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完全改善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受到一定局限的,因此未来还需要结合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探讨促进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要想更好地改善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应该多样化,如尝试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或者调动社会资源,聘请有关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给有特殊心理问题的高职医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各类活动,多方位、多样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进一步维护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黄 辛(1978― ),女,本科,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心理教研室讲师。

心理医学论文:心理和医学支持 助他成功戒烟

在上海控烟立法呼声极高的大背景下,戒烟被许多烟民放上了议事日程,我院戒烟门诊的就诊人数也节节攀升。在我们的观察中,大多数长期吸烟的人对戒烟几乎不抱任何信心:已经吸了那么久,肯定戒不了;戒烟这种事完全要靠自己,跟别人没关系;戒过很多次,最长的一次几个月,后来还是复吸了。不过,当已经吸烟长达30年之久的刘处长成功戒烟时,他禁不住感慨:戒烟还真是一门学问,不服不行!

初次见面的“吸烟健将”

第一次接触刘处长,是去政府机关进行公务员戒烟大赛宣教。有些讽刺的是,见到他时,他恰好刚买了两条烟,左右腋窝各夹一条,典型的资深烟民形象。在我再三请求下,他接受了尼古丁依赖测试,结果是“高度依赖”,而呼出气一氧化碳测定结果更是出现了红灯报警。刘处长这才饶有兴致地问我:“这个小机器干什么用的?亮红灯是什么意思?”借着这个机会,我把吸烟与一氧化碳的关系以及可能造成的风险跟他详述了一番。他若有所思地谈起,以前也曾尝试过戒烟,但很快就放弃了。我递过戒烟门诊的名片,并有些意气用事地说:“刘处长,我们可以打个赌,如果在我的帮助下成功戒烟,你要带动身边的同志戒烟,如果不成功,那我就再也不来宣传了。”没想到,一周后,刘处长就出现在我的戒烟门诊。

初见成效的戒烟尝试

在充分了解吸烟历程、戒烟意愿并详细评估身体情况之后,我将刘处长的戒烟周期定为8周。我解释道:戒烟开始的4周内属于阵痛期,是最困难的阶段,特别是第1~2周,无论“烟瘾”还是“吸烟习惯”都会是戒烟过程中的巨大挑战;第4~6周属于快速减量期;当戒烟持续到第8周,则进入烟草无反应期,戒烟者对于烟草的需求完全消失。刘处长将信将疑,毕竟这样的说法他第一次听到。

我提了一个小要求,希望他能匿名加入我创建的戒烟门诊微信群,感受其他烟民戒烟的各种困惑和问题,以及成功戒烟后的喜悦和大家的相互鼓励,他欣然接受。同时,我反复提醒他要关注自身的吸烟行为,从减少非成瘾性吸烟开始,首先把那些可吸可不吸的烟戒掉,然后随着身体对尼古丁依赖程度的降低以及戒断反应的消失,将每天最容易吸的那几支烟戒掉,那么,其他时间段的吸烟情况就会变得相对容易控制。

4周后,当他第二次来戒烟门诊时,从他的面部表情,我便知道他的戒烟历程初见成效了。

主动设立的最终戒烟日

让我意外的是,一到诊室,刘处长就表示,微信群里各位戒烟者的感受给了他很大的触动,特别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也加入到主动戒烟的队伍,着实让他吃惊。目前,他的吸烟量已基本上可以控制在每天5支以内。很显然,对于这个结果,他还是有些得意的。

在肯定了刘处长的戒烟历程之后,我详细询问了他在戒烟过程中的身体反应、饮食习惯改变等情况,并反复提醒他勿忘初心,随时在微信群更新戒烟获益,让身边的人以及一起戒烟的人彼此影响、相互支持,从精神层面和替代物层面进行双重覆盖,从而使“烟瘾诱导性吸烟”和“习惯性吸烟”同步戒除。同时,我还提醒他,戒烟过程需要家人、朋友以及医生的鼓励、支持和监督,在戒断过程中应避免几种可能造成“肆意”吸烟的场景,如与亲人争吵、工作或生活不顺心、交通拥挤、空虚无聊、外出会友等。此时的刘处长对于彻底戒烟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并主动提出将彻底戒烟日定在2周后的星期一,因为那正好是他的生日。

尾声

刘处长最终戒烟成功了,生日那天他与相伴30年的“老伙计”说再见了,而且是再也不见。他没再来过戒烟门诊,只是在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戒烟的确是一门学问,需要心理和医学支持。

心理医学论文: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辩证关系研究

摘 要:目的:试分析 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辩证,为医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某校参与实习的2015年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118例,依次SSP、《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B)量表,对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显示,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104.4±11.5)分;SCL-90量表阳性35例,阳性者主观幸福感水平(87.4±12.4)分,阴性者评分为(111.6±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格;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是人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压力、生活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增多,影响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主观幸福感是科学研究的热点,是人积极的心理状态、情绪体验,是反映人精神健康最有力、最稳定的指标之一[1]。对于医学生而言,其工作的能动性受心理状态影响较大,较强的主观性幸福感能够提高工作积极性、工作效能,提升业务能力、学习能力,提供更好服务,对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试分析 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辩证,为医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校参与实习的2015年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4例、女34例,年龄19~25岁,平均(22.4±1.4)岁。纳入标准:①身体健康;②年龄>18岁,医学生,正参与实习;③无原发认知、精神障碍;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孕妇,哺乳期女性;②合并严重慢性病;③出现严重的负性事件,如内科疾病急性期、车祸、亲友去世。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在安静的室内进行调查。依次填写人格量表(SSP),分析人格特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评价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躯体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有2项或以上为阳性,或整体阳性,则视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价对象的幸福感水平,评分越高,则幸福感越强。

1.3 统计学处理

以WPS xls数据表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统计,采用柯尔莫哥罗夫-斯米尔诺夫(Kolmogorov-Sminmov)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否则采用非参数统计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采用Sperson分析,以P

2 结果

调查显示,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104.4±11.5)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其中阳性35例,阴性83例,阳性者主观幸福感水平(87.4±12.4)分,阴性者评分为(111.6±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人格量表评分与幸福感评分相关性见下表2。幸福感评分与应急敏感性、缺乏自信、怨恨、冒险探索、冷漠、社交愿望存在显著相关性,除冒险探索、社交愿望外其余均为负相关(P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显示,医学生主观幸福感评分为(104.4±11.5)分,处于中高档水平,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近,有报道显示近年来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评分呈下降趋势,与就业、升学、实习中医患关系越来越尖锐等因素有关。研究证实,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无论何种维度,若负性情绪增加,则主观幸福评分显著下降,总分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性相关。故,对医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的管理非常必要。从人格特征来看,不同人格对性幸福感的影响不尽相同,存在正面与负面影响,其中负性影响较多见,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性影响维度为社交愿望、冒险探险[3]。社交有助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这可能与其获得更多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冒险探险精神学生往往更加外向、开朗,参加户外活动较多,能够从复杂的情境变化中获得更多的满足,心理感更强[4]。户外运动本身还有助于身心健康,大量研究显示有氧运动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减轻躯体症状[5]。

综上所述: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性,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特别关注那些缺乏自信、应激敏感等特殊人格的对象,鼓励社交、户外活动。

作者简介

李娜(1994-),女,山西晋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心理医学论文: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摘 要:医学心理学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疾病观,培养医学临床思维,意义重大。该课程内容庞杂,课时有限,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本文从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形式;随机点名,有效考评;利用好网络平台三个方面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索。以其提高课堂效率,激活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将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教学形式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的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应用科学[1]。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有力展现。随着现代医学对病因学的研究深入,逐渐揭示了心理社会因素与身体之间交互作用的机制。这对于我们临床治疗疾病具有极大的价值[2]。医学生极有必要认真学习医学心理学课程,有利于端正健康疾病观、训练临床思维、提高诊疗技术。医学心理学涵盖生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学科体系庞大,内容复杂,课时有限。再加上医学生课程繁重,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重视考试课,即便对心理学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如何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形式、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在现有环境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形式

医学心理学内容繁杂,仅仅依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可以尝试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具体方法探索如下。

(1)大班上课:教师可根据每年的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结合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对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里没涉及的内容或容易理解的部分让学生小班讨论个人自学,如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等部分的学习,可以让他们以寻找分析典型案例的方式在课后完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挖掘学科深度,在难点部分充分利用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变态心理学部分的典型个案理解和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

(2)分组讨论: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5~20人为一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寻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碍或疾病案例、心理咨询个案等,要紧扣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对完成目标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对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可以整合临床医学课程,对某种疾病进行延展,如心血管疾病中深入探讨心理社会病因,并澄清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生理反应的病理机制。还可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见习等机会接触病人,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答案,然后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以PPT的形式汇报研究内容和成果,并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及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

(3)个人独立研究:可以是知识点研究的小论文或实践经验的总结报告,如自己的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实践报告等。个人在此环节遇到问题,可向小组成员或教师求助,教师及时予以鼓励和指导,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此部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随机点名,有效考评

医学心理学课程因其公共课的性质,一般都为大班教学,3~4个班级为一个合班,一般为150人,且班级专业不一定相同。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师生之间互不相识。虽说大学生不必要像高中生那样对课堂考勤有严格的要求,但鉴于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督促的能力不足,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认识不深,不够重视。课堂的随机点名是很有必要的。据作者随堂匿名调查,大约80%的同学倾向认同课堂点名以帮助督促自己。

考核评价要去掉期末考试一考定音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考评结合,①传统期末闭卷考试占总评分的50%。②分组讨论的考核成绩占总评分的20%,具体以小组的总结发言加小组学习的资料(组内学习讨论的记录,使用的文章、资料、图片等)的形式,给予该组成员分值。③个人作业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30%,根据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小组交流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学生个人作业或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予分值。

三、利用好网络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web的现代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课程后,根据每一集课程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巩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有着较好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建立了医学心理学的网络课程中心,在课程中心的网络平台上,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节知识点和我校各位医学心理学教师不同章节的授课视频,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任务需求,选择网络视频进行重点学习或反复学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在课堂授课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方面。

通过课程中心师生互动栏、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课程微信公众号,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与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因平时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的问题,做到个性化辅导,也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四、讨论

(1)分组教学介入时机。分组教学不宜太早进行,可以选择在基本理论和重难知识点学习后进行,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和认可后进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在分组学习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且能避免学生因为太早关注小组成绩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主题以讨论提纲或要点的形式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也就是说,在分组讨论分派不同的学习任务过程中,要进行具体化的学习任务布置,只有问题落到具体实处,让学生明白此问题的解决是有实际效用的,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避免讨论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

(2)小组数量及人数应适中。如果课堂人数过多,可以适当增加小组数量,控制在20人以内为宜,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发挥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参与感和组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培养合作精神,充分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总之,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渠道资源的整合,适当的考核压力,团队思想的交流碰撞,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对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

心理医学论文: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管窥

【摘要】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了转变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的可行性途径,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模式

前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因此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断提高。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摇篮,各高校也纷纷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医学院校相较于其它高校承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更高、使命更强。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转变落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提升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主要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可以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环境;医学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为先进,有助于全方位的、专业的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从而整合创新学生心理发展模式;医学院学生相较于其它院校医学专业知识更强,学生可以自我教育和调整。但是医学院过分强调医学模式,一般仅仅是在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后的梳理与矫正,而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转变

1.从灌输型课堂转变为对话型的课堂

医学院校要摒弃传统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对话型课堂,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此,心理教师应当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在全面掌握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讲解人类性格类型课程部分时,笔者先将性格的几种类型告知学生,让学生对各类性格没有清晰了解的情况下“对号入座”。然后教师再对每一种性格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并通过相关的性格测试,让学生们通过对照自身性格特点,对每一种性格有更深的掌握。

2.从应付考试的课堂转变为培养创新素质的课堂

教师应当主动转变结果性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创新型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心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发散学生思维活度。比如,对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诸如焦虑症、强迫症等开展专题的心理教育课程,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给予每一个小组一个特定的表演主题,让小组成员之间通过模仿相关的心理障碍表现,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评价各小组所表现的心理障碍特点是否到位,然后通过相关的负强化训练,指导学生如何预防或减少强迫和心理焦虑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从传统型课堂延伸到网络课堂

传统的课堂基本上是课本、教材、黑板、粉笔等就可以开展课堂教学,其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化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更强,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必要途径。教师应当积极开展高效的网络课堂,丰富心理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趣味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生心理测试或者开展在线心理讲座。例如,对常见的蝴蝶效应、皮格马利翁效益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心理专业知识,再通过建立网络心理辅导群,帮助那些遇到情感或者生活困惑的学生进行情绪疏导等。

4.从知识型课堂向实践型课堂倾斜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积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均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应当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往往都会在情绪、人际关系、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产生压力和忧虑,教师此时可以适当的组织相关的团体类活动,比如“班级一家亲”、“为明天加油”等团体活动,并通过班级竞赛或者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活氛围。院校心理教师还可以利用集体催眠实践活动,并结合相关的心理专业技术,引导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地心理暗示,帮助他们调整好情绪,更好的认知大学、认知社会。此外,辅导员或者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团体沙龙或者是音乐、绘画疗伤课等净化和洗涤学生的心灵。或者通过课外的趣味运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挥洒汗水,调整内心,提高对心理实践课的兴趣。

三、结语

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当前形势下高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更要注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