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锦9篇

时间:2023-08-07 17:29:0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1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与效应

农业生产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单一分散向产业化转变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核心所在,其直接结果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就业人员的减少。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发生的,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市场环境和制度基础。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生产力条件。只有当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得到提高,农业生产装备得到改善,在较大的区域空间、较深的层次上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组合,才能使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具备生产力条件。在一个农业技术落后、生产不发达、装备水平差的农业经济体系中,要实现要素的集约化组合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市场环境。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更加紧密,必须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调节不同生产环节、不同层次、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空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否则,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可能延伸,甚至已有的链条会被打断,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要求具备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尽可能深的层次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制度基础。作为农业基础性要素的土地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要素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实现土地产权的分离与重组。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不仅将直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增长,而且还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产业化程度加深,产业化链条延伸,产业关联度提高。集约化经营最大的特征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配置和利用,因规模聚集而使效益提高。同时,由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细分化、高技术化,使农业逐步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深加工、贸易一体化方向发展。第二,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数量下降,人均占用农业生产要素增多。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求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与之匹配,技术、知识要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当人均占用的资源数量增多时,从业人员相对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提高。第三,农业剩余向其他产业转移的同时,其他产业剩余也向农业转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实现动态均衡。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必然产生农业剩余,农业剩余除了用于投资外,必然要积极寻找更为有利的投资区域和产业,向外转移。同时,其他产业的要素,为了获取较高的报酬率,在制度、技术、市场许可的条件下,也将流向农业。第四,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集约化经营农业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带来规模效益。在此背景下,农业管理体制必须适应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农业发展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对农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总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必须具备必要的生产力、市场和制度条件。同时,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对要素流动、增长方式、产业化进程、人口流动产生积极影响。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契机―清洁能源

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粗放型经营、忽视污染等,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进而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为原则的循环农业,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产业化路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而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清洁能源将凸显其重要的纽带作用。

农村清洁能源主要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如沼气、生物燃料等,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减轻环境承载压力,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以为农村开辟新兴产业(秸杆发电、燃料乙醇等),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条件和保障,进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一,发展清洁能源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不仅受人口、社会资源压力与内在发展动力的不足,农业自身积累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受到诸多限制。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节约开支,而且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且通过发展特色循环农业经济实现对农业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积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有效转变。经专家估算,农民种粮的收入大概每亩600元左右,种经济作物约每亩800元,若利用盐碱地、宜农荒地、滩涂等低质地种甜高梁等生物质能源作物,每亩收入可达960-1100元,若生产1亿吨生物质液体燃料,农民每年可增收3500亿元。

第二,发展清洁能源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有机联系起来,如“四位一体”沼气大棚把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生成可再生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又可以把沼渣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无公害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繁荣,不仅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拓宽了农业生产的范围和空间,促进农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分工与协作模式,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和基础。随着清洁能源不断开发利用,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结构从传统的、单一的种植业向种、养、加工、贸易一体化转变,不仅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交换发展,从而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第三,发展清洁能源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使用当地资源和人力、物力,以处理规模化的禽畜养殖场的粪尿为主的“能源环保”生态农业工程逐渐兴起,优化了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增加了经济效益,这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例如燃具、沼气净化装置、沼气灯、压力仪表等的发展,创造出了更多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大力开发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肥料、饲料产业,风能、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不仅会促进制造业等行业的经济增长,而且也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并且随着分工、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市场建设带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促进市场建设,加快小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以清洁能源为依托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途径

一是完善区域型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完善不同类型农业产业之间的产业链与生态转换关系,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合理分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性,则可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分别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2

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尽管目前我国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业依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镇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分水岭。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农业发展的风险期。美国、西欧各国在进入这个阶段后,都注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扩大消费需求,潜力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有消费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消费较为滞后,农村消费水平低,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迟缓主要源于农业内外两方面。从农业内部看,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从农业外部看,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还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规模扩大和充分就业。因此,无论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拓宽农民的非农收入来源,都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其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国外低价农产品的进口压力始终存在;另一方面,园艺、畜禽、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竞争优势面临挑战。当前,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农业尖端科技研发应用,跨国公司正在加快产业布局和资本渗透,在种业等关键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新的风险。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放松农业,反而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克服危机的重要战略,在新能源、低碳经济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对未来国际农业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只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其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

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粮食连续6年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亿吨水平上,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奠定了物质基础:初步建立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农业支持保护水平的逐渐提高,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政策保障;农业科技进步取得的新进展,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的稳步提高,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动力支撑;不断完善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组织化程度的稳步提升,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制度保障;农民收入连续较快增加,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不牢固,农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农业劳动者总体素质不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关键环节,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巩固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涉及方方面面,要重点在以下5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近年来,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质量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要坚持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

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缓解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三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更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要坚定不移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相对缺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五是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大力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目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适应日益增长和升级的农产品需求,继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大粮食战略工程实施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的比重,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等项目科学谋划和实施一批提高保障支撑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的农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要大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积极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子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大企业和大基地做大做强种子产业;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克服耕地资源限制;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积极提供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资统购统供等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四要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服务功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这个名词,从提出到现在为止已经有7年时间了,从提出的逐渐被认可,当前“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名词,它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手段,让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互联网+”成为一个时代,依托互联网平台,给社会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领域,社会各行业依托互联网,改变传统的生产和发展模式,经过人们思维的转变在实践应用中,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益,立足于互联网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各个领域的创新。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各行业之间已经不是独立的存在,打破了行业之间的壁垒,依托互联网相关行业找到联系点,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业态,在这种优势互补下,各相关要素发挥作用,进而最大可能的提升了生产力,新的创新点带给经济巨大的活力。

2“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互联网+”时代,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农业经济与现代化信息相结合,构建“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农业发展各要素,从整体上进行优化,信息化为农业发展带来新动力。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依托“互联网+”农业,抓住这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的宏观大局出发,旨在通过现代化的转型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进而解决三农问题。1)新形势下构建“互联网+”农业形势,努力追随国际农业发展的步伐,抓住发展的机会建立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转型。世界上西方国家农业转型比较早,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经济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业经济的机械化发展,发展集约型的农业经济,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依赖于投入更多的资源,发展粗放型的农业经济,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转型方面落后比较多。我国作为一个逐渐崛起的大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实际的需求,需要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来构建我国生态文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投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会有耗尽的时候,目前资源优势已经不存在,而且过度的消耗资源导致了环境的破坏。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长此以往我国经济将会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打好基础,必然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而且目前全球经济比较开放,全球化逐渐发展农业竞争比较激烈,在竞争的过程中要想保持活力,增加自身的贡献率,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做准备。2)为解决我国实际的三农问题,必须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变。随着我国支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优先考虑城镇忽略了农村的发展。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开始关注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相应的政策解决农民农村问题,但是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导致的三农问题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国家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农业发展策略,这些都需要以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只有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发展的科技投入,实现农业转型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增长,解决农村问题。3)农业发展逐渐深入要求农业经济转变发展模式。社会不断进步,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现代信息化的发展我国逐渐关注农业经济增长新态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坚定不移的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向纵深化发展,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整合相关的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农业发展新平台,依托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经济转变构建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现新模式。

3“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的途径

3.1发展高效农业

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追求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效。“互联网+”时代,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发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农业发展产业链,让农业向精细化发展,拓展农业发展的门类。在国家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发展家庭农场,对一些涉及农业发展的企业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可以建立新型的农业合作发展模式立足实际规模种植,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搭建完整的产业链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关注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发展转型。

3.2发展智慧农业

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各种资源,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未来农业发展中,智慧农业将成为一种主流,除了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精细化,还会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网络经营,实现农业发展的数字化管理,为相关人员提供精细化的农业服务。基于“互联网+”农业,从整体上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种信息,对农业发展的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并且及时进行反馈,为后期的发展提供参考。基于当前的电子商务,在农村搭建农业电商平台,开展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建立起特色的农业网络营销,依托互联网进行网上服务,根据实际需求定制特色服务,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3.3发展精细农业

在农作物生产中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加强管理,提升农业技术支持,实现生产过程中的精耕细作。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的信息,找到农田发展中的差异,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操作,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发展精细农业汲取其他领域的经验,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把现代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让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精准操作,依托现代化农业设备,建立相关的后台操作系统,保证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转型。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转型;农业经济;现状;发展方式

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之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亦步亦趋,关系紧密。然而,我国当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发展方式急需进行转变。基于此,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相关内容展开深入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时常被人们提起。现如今,低碳经济强调我们要逐渐改变现有落后的生产观念,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阶段,重视和发展低碳经济为今后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在今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个进程当中,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理念融入其中,以确保农业经济得到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指的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新技术、改革制度、开发新能源等众多途径来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来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步发展的经济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的特点

低碳经济与传统的经济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式,传统经济发展依赖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还危害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而低碳经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弥补传统经济的不足,主要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目标,采用科学的技术、环保的思想将低碳经济理念贯彻落实,从源头上来实现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的特点,它可以开发和利用新型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节约我国的资源。二是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的特点,减少废气的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二、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是目前全球都较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种全新的、新颖的的发展方式。它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仅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要求,更重要的书还能够做到经济环保、改善环境污染等问题,让我国成为低碳环保型国家,从而进一步实现全球低碳的宏伟目标。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就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制订更加科学的农业经济发展计划,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力度,促使农业技术更新换代,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耗损,最终形成完善的低碳农业体系。

三、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以粗放式为主,再加上我国地员辽阔,部分地区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和通信条件都相对落后,不能够及时地接收新信息、新技术,这就导致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还有些农村地区为了方便,就地焚烧作物秸秆,不仅破坏土壤,还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现就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近些年,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农业发展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地区多占的面积较大,很难对每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都有所涉及,解决他们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和山区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仍旧面临着较大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一时间还很难解决。机械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和各项技术均落后于他们。发达国家各种耕作方式机械化,而我国部分地区还主要以人力耕作为主要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劳作生产效率,还浪费了劳动力,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就导致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低下。

(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土地资源被占用,水资源也受到污染。农民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给农作物使用一些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化学元素含量较高的化肥、农药等,这虽然会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却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比如,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或者是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农药和化肥,不仅使得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影响农产品的安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损害,水体也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同时,我国粗放式农业发展极其容易导致土壤出现沙漠化问题,最终水土流失。还有就是森林资源的贫瘠、草地面积的缩减等都使得生态环境功能下降,加大生态环境破坏程度。

(三)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不高

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拥有着十分庞大的农业人口数量,但是从宏观上来看,我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对高科技的生产技术以及相关的农业生产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大部分是靠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接受更先进、更高效的新技术,在人力资源投入遇到一定的阻碍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此外,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和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年轻人都不大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了传统的依靠土地过活的思想,大量的农民开始外出打工挣钱,农业从业者的平均年龄越来越高,能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员数量不断减少,这不仅加剧了人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一些有效的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由此,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很难得以提升,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四、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低碳型农业工作者

注重培养相关的专业性人才是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就必须加大对低碳型从事农业工作者的培养支持。首先,应当建立全新的人才引进机制,与高校的相关专业院系进行沟通合作,重点围绕低碳农业经济来培养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农业工作者,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创新创造的软硬设施。其次,应当利用当下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培养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农业发展后备人才,提高他们的综合性素质,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低碳农业发展当中来。最后,应当构建极具吸引力的薪资制度,最大程度化地保障农业从事者的经济利益,给他们提供投身于建设农业发展事业的动力,为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推向更高的水平而奋斗终身。

(二)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经济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是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经济。在具体的转变过程中优化资源使用方式,合理分配相关资源,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可以重视有机生态农业建设,尽可能地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多使用农家肥以此来提升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业的生产力,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其次,可以推动循环农业经济的建设,站在整体的角度,将农业、畜牧业、林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其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来提升生态效益。最后,可以开展休闲农业经济建设,部分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走集生产、休闲于一体的生态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利用媒体宣传,重点强调休闲农业概念,为游客提供舒适的环境,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还可以有效保护环境。

(三)大力宣传低碳农业经济理念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最应该从传统的机械化方式中脱离出来,树立更为科学的低碳农业经济理念,向广大的农业工作者普及农业科技技术思想,大力宣传低碳农业经济的优势,确保每一位农民都能够对低碳经济有着正确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低碳生产对农业发展,甚至是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以便后续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提升人们对低碳环保理念的认知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整体发展的情况并不乐观,其中包含着农业技术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效率等方方面面诸多方面。针对以上较为复杂的问题,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就得到社会各方面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来解决其中的问题,比如培养低碳型农业工作者、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经济、大力宣传低碳农业经济理念等,以此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松娟.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J].农机与农艺,2020(06):66.

[2]陈国强.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8):15+10.

[3]刘鹏.低碳经济时代转笔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经研究,2020(08):57-58.

[4]田洪成.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0):227.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0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具备产生或支持一定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再有一种衡量的标准是常用发展指标是人均GNP增幅度,如果农业经济发展速率已经超过了人口增长率,就意味着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低碳经济概述

这种经济发展形式的基本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配合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让经济发展的方式得到优化或是转变,进而达到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对环境进行保护,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并最大限度的减小对环境的污染。让我国制定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目标得到满足,这种发展模式是最为科学与合理的,是保障人类发展获得无限延续的基础,传统的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或是农业发展方式,因为资源占用不节制,环境牺牲程度大的原因,导致这种发展结构异常不合理,属于自杀式发展。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会让农业经济发展朝着生态化、清洁化等方向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效率低

历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一直受生产经营水平的所限,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很多农民在农事活动上一直沿用传统的技法,依据自身的经验与初级劳动力支撑起整个农事经营过程,这种劳作方式不仅效率低,同时抵御自然环境变动的能力小,很容易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农事生产活动异常被动。加上农村中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寻找机会,因此,留在家中从事农事活动的人员多为中老年人,这样的现状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进展缓慢,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速度也更慢,因此对我国农业经济升级进程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2.2农业科技水平低

我国很多地区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所限,加上农村经济本身就较为落后,因此农事生产中应用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较少,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甚至还是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切活动主要依靠人力。这些落后的种植观念与技术水平让我国整体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缓慢,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与水平基础要求。加上我国农业技术科普的人员队伍建设一直没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农业高新技术普及速度慢,也限制了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

2.3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粗放形式的农业生产让环境承受的压力与污染很大,加上人们注重经济效益,而直接忽略环境在人们经济效益获取上的作用,因此很多农药、化肥等生产质量也较低,这让环境受到的污染进一步加大,加上这些药剂生产过程中的萃取、分离、提纯等步骤也需大量的水资源与其他化学试剂的辅助,因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些工厂也直接排放,这部分工作同样是环境污染中的一个重要占比,因此想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转型,必须从整个产业的角度进行能源与环境的治理。

3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3.1树立低碳发展理念

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因素很多,但是大范围的推广低碳经济可能存在较大阻力,原因是虽然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占用资源较多,同时还可能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压力,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却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对农村管理经济发展的村干部考核中,不能将参考指标只放置在经济增长幅度这一方面,而需要从当地农业发展的整个业态上观察,资源环境、污染程度、农业高新技术使用占比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点,从整体、综合的角度去看农村村干部的工作业绩。其次,要注意改变农民的生产劳作方式,让农事生产中融入更多的环保理念与技术,彻底转变农业经营发展的理念,从心底里接受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农事活动方式。为了对农民的观念进行正确引导,区域政府可以对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后,考核业绩领先的地区进行政策或是物质方面的奖励,让其起到示范的作用。然后还要积极对污染或破坏严重的地区增加治理力度,让问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配合这些做法出台的还有严格管理机制,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也通过科学的管理与监督,让低碳理念指导下的农事活动可以开展的更为高效,让农民尽快体验到新型农业经济发展形式的好处。

3.2创设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想要农业经济体系构建更加完善,技术人员必须在工作落实中将我国基本国情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结合,逐渐将农业发展的老旧模式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以后,不仅可以实现经济转型,还能让土地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体系已经是不是什么新鲜模式,但是由于各个地区主要经济农村物不同,加上环境、气候等基本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循环农业上需要技术人员与农民的紧密配合,找到最佳的配合方法,如在农事活动中发现作物可能遭遇病虫害,应最先考虑使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止农药残留给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再有,就是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让当地的农事活动可以自觉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可循环系统,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让资源利用得到最大化体现,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上的双赢。

3.3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生态农业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与优化,不仅可以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同时可以让农产品的质量也获得提升。因为农产品生产采用的都是生物手段,或是一些清洁技术,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农作物药品残留更少,更为有机健康。这样更有利于我国农业产品生产的质量提升,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次,生态农业对农事设施与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区域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必须积极引进新型技术与设备,这些设备与技术支持不仅仅让农事活动方式发生转变,也会间接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改变,带动区域更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光有好想法与新技术是决不能够的,还要配合出严格完善的法律法规,让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评估与利用,组织农事活动开展的更为高效。但是也要注意的是要积极使用合理的生产方式,让农业发展与环境得到双赢。

3.4推广低碳消费模式

低碳理念仅仅深入到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深入到这种理念,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全面升级与改造。例如,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对人们的消费观念进行低碳理念的渗透,让人们了解骄奢浪费的消费行为不仅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更多的污染。首先,要在人们头脑中树立出低碳消费的观念,帮助人们了解低碳理念的相关概念与定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明确认识到低碳生活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其次,是对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念进行改变,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宴请宾客要讲究排面,这与低碳消费观念就是相违背的,理性消费,就是要杜绝铺张浪费,针对传统文化以及习俗中的一些错误理念应该进行抵制,而不是传承。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6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正在逐渐提高,但是在当前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农民收入增加速度较为缓慢。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当中,农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及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需要相关人员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产生了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在农业发展方式急剧转变的背景下,更需要相关人士充分意识到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重要性,采取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模式转变成为集约型的生产模式。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规模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解放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广基层农业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可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1我国农村地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社会健康稳定及持续发展。为了切实保障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改进,实现农业技术升级,这样才能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农村地区,需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决策。农村地区加强基层农业技术的运用具有下列几点意义。首先,推广基层农业技术能够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以往我国农业发展遵循传统的模式,过于粗放,通过推广基层农业技术可以使粗放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在传统粗放的农业模式中,虽然每年的粮食产量基本处于上升的趋势,可以为国民经济创造较大的效益,但是持续采用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会造成当前国内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全面推广农业技术,推动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其次,在农村地区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有利于提升国内的综合生产力。农业经济和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在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基层农业技术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还可以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内水产养殖及畜牧行业。再次,在农村推广基层农业技术,可以逐渐建立特色农业品牌,扩大农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1-2]。

2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目前国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偏少,而且大部分在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等方面难以达到理想的标准。相关的推广人员还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改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缺乏对农业技术重要性的深刻认知,因此推广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深刻反思[3]。

2.2推广对象素质偏低

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下,大部分人缺乏对现代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深刻理解,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难以应用农业技术,不愿意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这势必会影响基层农业技术顺利推广,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4]。

3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

3.1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对于政府来讲,为了使基层农业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为了实现良好的推广,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要求政府完善制度,特别是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加大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只有依靠政府,才能切实保证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可度,积极主动运用农业技术。其次,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政府还应充分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科学合理地推广农业技术,切实保障农民顺利运用农业技术。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和道路工程建设,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完善市场交通体系,保证农产品运输渠道畅通,这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5]。

3.2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当前农业基层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相关推广人员是主要力量,直接关系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效果,需要相关部门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和专业能力。选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过程中,要求相关部门加强考核,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掌握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通过相对有效的专业化评价和考核,使基层农业技术能够顺利推广和实施。应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让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促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6]。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7

关键词:创新思维;农业发展方式;工业化思维;农业产业化

绥化市是农业大市,全国重要的大型商品粮基地、部级草食畜牧业养殖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0%以上。过去,绥化曾陷入经济发展的窘境:两个部级贫困县,四个全省贫弱县,财政困难、老百姓收入低。绥化市新一任领导班子敢于创新思维,立足市情,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使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创新领导思维,拓宽农业发展思路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当地领导谋划农业的思维方式有着必然的关系。绥化市委领导敢于打破传统的从农业出发思考农业的思维定势,提出了“从农业起跳,把农业和工业统筹发展,用工业化理念规范农业、用市场化思维发展农村,用城镇化手段转移农民,用外向化模式打造新的工业格局”的发展方略。

粮食、畜牧、农产品加工是绥化市的主导产业。绥化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绿色、特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打响“寒地黑土”这个大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水平,提升农产品标准化水平。2008年全市高产高效水稻、玉米面积比上年增加294万亩,优质粮、特色经济作物分别发展到2 100万亩、252万亩,畜牧标准化生产小区、专业养殖大户各发展到197个、70 394户,奶牛、肉牛、羊、生猪和家禽存栏量分别达到29.6万头、103万头、172.7万只、3 756.7万只、300万头。同时,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健康安全养殖面积分别达到80万亩和67万亩,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突破1 000万亩。无公害食品面积实现全覆盖,全市共转移劳动力82.6万人,完成引导性培训7万人,技能性培训2.6万人。增强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使绥化市农业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

二、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绥化市各级领导以工业化思维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及增长方式,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农民组织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使农业产业化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一)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绥化市委各级领导审时度势,确立了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略。在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思路下,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的大龙头——青冈龙凤、肇东中粮酒精、成福食品,明水格林淀粉,望奎北大荒肉业、安达龙鹅加工、兰西亚麻城……仅3年时间,全市就引进新建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8户;带动全市800万亩耕地、38.4万户农民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改扩新建龙头企业,到2008年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了378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1家,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企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在工业带动下,种植和养殖业则成了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通过龙头企业对粮食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绥化市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仅规模以上工业就实现利税12.7亿元。目前,该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占到工业经济总量的49.7%。2007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6.6亿元,招商引资特别是引进国内知名企业集团进驻绥化,重新构筑了以食品为主导,以医药、化工、纺织、机械为支撑的“1+4”现代工业体系。加工业的振兴不仅破解了农业难题,也使一直困扰农民的卖粮难问题得到了解决。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 181元,是2000年的1.6倍。

(二)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绥化市把农业基地建设视为工业化链条上的“节点”,视为工业生产的一个车间,按企业和市场需求去生产优质粮食和畜禽产品,提高农业经济的运行质量。

绥化市处于寒地黑土的核心区,拥有“中国奶牛之乡”、“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绿色水稻之乡”等称号。2007年,绥化市按工业加工需求规划整合了水稻、大豆、玉米等等10大优质原料基地,提高了基地专业化经营水平。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与基地签订的订单面积达到836万亩,带动畜牧业生产基地生产奶牛、肉牛、生猪、禽类等6 788万头(只),全市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了65.5万户。

(三)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绥化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突出发展“寒地黑土”特色农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06年底,绥化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参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以及欧盟的标准,制定了42种主要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标准。2007年,在全市培养1.6万户农业标准化示范户,制修订“寒地黑土”农业地方标准40项,新建2个市级和10个县级“寒地黑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绥化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008年肇东市根据《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结合绥化市实际,制定了50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2008—2012年,共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00个、小区100个。其中,年存栏150头的奶牛场170个,年存栏500头的规模化奶牛场20个,年存栏8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10个。到2012年,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80%,基本实现由分散饲养向集约养殖的转变。

绥化市种植业不断趋于规模化。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种植。绥棱县克音河乡部落村农业生产互助协会共连片种植高油大豆1 500亩,从春种到秋收,可节省成本5.9万元,每户可多增收1 100多元,同时可节约50个劳动力,仅此每户可增收近7 000元。

三、绥化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本质上是现代农业制度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生产,机械化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农业与其他各业的发展都要放在这个大背景下统筹协调。农业生产经营要素要在更大范围内更优化组合,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提升农业竞争力,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绥化市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单位组成的现代农业合作制。这种新的经济制度既保留了家庭承包制的利益机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

绥化市的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农业产业化规模还需不断扩大,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产业链还需进一步拉长,使每一种农作物都能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减少废弃物,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与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多样化提出了新要求,追求品牌、绿色、有机、无公害,而且也要求农业的功能多样化。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是很难满足这些需求的,现代农业生产者必须具有商人的经营之道,把农业作为一个商品,根据市场的需求加以经营,以品牌、包装、宣传等商业手段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的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为核心和导向,以农业合作组织的形式使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将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嫁接于传统农业。通过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有机配合与协作,既可以降低市场风险,达到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又便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以及实行标准化的管理,提升农户及相关的农业产业链、产业体系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双赢或多赢的效果。绥化市对农业实施的市场化经营策略,正是适应了这一发展需要。

(三)科技创新与绿色环保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支撑体系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技、绿色、环保、有机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成为农业产业的第一“车间”,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农作物的高质、丰产,取决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科技投入和科学管理。绥化市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全面积覆盖。依靠科技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绥化市在农业科技人才方面比较短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自主创新成果很少,这也成为限制绥化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2001-03-26.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8

__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去,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基本宗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致力于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__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要树立五个农业发展新理念。强化农业人本化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一批有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期货市场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连片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充分发挥__水稻科研力量强和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示范县、镇和稻作文化示范点,努力提高__粮食生产力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业。

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范文9

关键词:财政专项;支农政策;农业;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60-04

一、引言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2006年,考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因素,又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政策。2008年,中央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2008年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总额达到789亿元。在增加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同时,中央财政设立的良种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品种扩大到高油大豆、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等6种,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补贴相结合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f张照新、陈金强。2007)。

然而,现代农业不仅要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更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从根本上说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高产出的内涵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等。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柯炳生,2007;孔祥智、李圣军,2007)。具体归结为5个方面: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投入要素增加向主要依靠生产效率提高转变:农业生产的目标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安全、生态和效益并重转变: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由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由于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农业中各行业的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关键问题也存在一定差别,而现行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并未充分关注这些关键问题。因此,对各行业的关键问题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进行梳理分类和系统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系统分类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政策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未能完全匹配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某些亟待完善的环节尚未得到政策的充分关注。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旨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健全生产组织方式以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将按照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五大类进行细分。

(一)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涉及面较广,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均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但是,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倾斜性明显,生产要素方面政策相对更全面,而生产结构、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有待完善。

1 生产要素方面。种植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全面,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灌溉等。种子方面有“农作物良种推广项目(不含水稻)”、“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和“种子工程”;农药方面有“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化肥方面有“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试点)”;机械方面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灌溉方面有“膜下滴灌设备补助(试点)”;此外,还有土地方面的“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病虫防治方面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等。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政策涉及到种植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多个方面,而且支持对象涵盖了农民、相关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农业管理部门。

2 生产结构方面。种植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集中在产品结构上,即通过新品种推广和应用来优化生产结构。主要政策有“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优势农产品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以及“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等。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并未进行有效的细分,一项政策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农作物,如“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涉及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的农作物,这将导致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从而限制种植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效率。另一方面,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未对产品区域结构予以充分重视。仅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涉及到区域结构问题,但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3 科技进步方面。种植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既考虑到了整体推进,又突出了重点领域。“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旨在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等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从整体上推进种植业的科技进步。而“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和“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分别关注了水稻和苹果两个重点领域。此外,从农民的角度推进科技进步也得到重视,如“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农民科技示范场项目”等,但是,这些财政支持政策并非仅仅针对种植业,而涉及到整个农业。

4 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种植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基本以整体农业为出发点,而且支持对象以农业企业为主,对一般农户的关注不够。“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以及“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旨在改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但针对的是整个农业,并非集中关注种植业。完全以种植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为目的的财政支持政策涉及到“保护性耕作项目”和“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分别考虑了耕地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涉及面较窄。另一方面,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政策支持对象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对一般的分散农户考虑较少。

5 社会化服务方面。种植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仍然缺乏针对性,基本立足于整个农业。完全考虑种植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仅有“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其他的相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信息等方面,这些对于种植业的增长方式转变均具有重要意义,但为了保证较高的政策效率,有必要根据具体行业对其进行细分。

(二)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方面,而生产结构、科技进步和生产组织方

式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少,且针对性不强。

畜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突出表现在良种补贴上,如“奶牛良种补贴试点项目”、“畜禽良种补贴项目”,补贴对象涉及到畜牧业农户和良种工作站。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较少,仅有2003年畜牧病疫防治的“炭疽病快速诊断项目”。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几乎空白。尽管奶牛和畜禽的良种补贴项目能够一定程度带动畜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但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求高度优化的生产结构,这需要针对性较强的财政政策支持。

畜牧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同样缺乏系统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和“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并未有针对性地考虑畜牧业农户,而“农民科技示范场项目”也未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户系统归类。畜牧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

畜牧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开始突出重点。2006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对转变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该项措施仍处于试点期,财政支农专项政策需要尽快完善。其他方面政策,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主要支持对象为畜牧业龙头企业,一般分散农户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集中体现在资源保护上。其中,“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和“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已经有4年左右的连续实施期。其他方面的支持政策,如劳动力转移、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信息等没有专门针对畜牧业。

(三)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比较零散,与增长方式转变缺乏高度关联性。现行财政政策的主要支持对象为水产业管理部门,而较少直接关注水产业的农户。

水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仅涉及到疫病防治。2003年和2004年实施了“渔业病疫防治项目”,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支持政策比较缺乏;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仅在2003年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通过渔业劳动力的转移来优化生产结构,其他的类似政策有待完善;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同样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生产组织方式方面实施了“远洋公海渔业资源探捕项目”,但支持对象主要为渔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对渔民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效果不大: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涉及到渔政管理、渔用设备以及渔业和种质资源保护等,但是,仍然存在着与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关联度不强的问题。

三、完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思路和重点探讨

(一)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

通过对各行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分析,找到存在的关键问题,明确影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环节:系统梳理现行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明确各行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薄弱环节和缺陷之处,了解哪些方面的政策依然空白,哪些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哪些方面支持方向存在偏差等。然后,根据关键问题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状况,确定各行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调整方向和重点,从而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全面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原则。全面性旨在保证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覆盖增长方式转变的所有方面,包括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面以及社会化服务:针对性旨在保证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必须重点解决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系统性旨在保证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互不重叠、相互协调:连续性旨在保证各行业的关键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连贯实施,避免随意中断。

(二)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从农户角度优化生产结构,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科技进步吸收率,同时,完善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趋同化是种植业存在的关键问题,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必须保证生产结构的优化与优质品种和技术推广等相关政策有效结合,相互协调。支持对象应当充分关注一般农户,从根本上带动农户调整生产结构的积极性。分散化经营是导致当前粗放的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需要重点解决种植业规模经营水平低下问题,而这同样需要将政策支持对象指向一般的分散农户。科技进步方面财政政策调整重点在于新技术的吸收问题,必须保证农户在获得新品种的同时,真正实现创新收益,这要求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覆盖到整个种植业产业链。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财政政策相对较全面。尤其是优质品种方面,但在农用薄膜、小型农机具等方面仍需完善。社会化服务方面财政政策调整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农户市场信息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等。

(三)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有针对性地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生产要素投入力度,同时进一步推动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缺乏。仅在良种补贴政策上有所涉及。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科技进步方面基本依靠针对整个农业的财政政策,具体针对畜牧业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尤其是直接面向畜牧业农户的技术支撑体系严重缺乏。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政策基本集中在良种方面,其他重要生产要素如饲料,支持力度不够,这需要得到政策调整的充分考虑。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政策调整应关注支持对象上,当前政策支持的基本是畜牧业龙头企业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而分散的农户缺乏必要的支持。难以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社会化服务方面需要重点考虑对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指导。

(四)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转变支持对象,加强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社会化服务水平。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首要问题在于支持对象上,现行政策主要考虑渔业管理部门,仅有“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涉及到渔民,政策调整首先需要转变支持对象,充分考虑水产业生产者的利益和积极性。生产要素投入的支持力度有限,优质品种、饲料、养殖设备等均是财政支持政策可考虑的方向。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政策应关注农户对养殖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支持政策应强调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标准化养殖小区”政策需要惠及到一般的农户。产业结构优化重点从品种多样化和产业转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社会化服务应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白雪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7,(02):110-113

[2]戴德成,农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种业,2007,(06):27―28

[3]高健、刘亚娜,海洋渔业经济组织制度演进路径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74-78

[4]甘露、马君、李世柱,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06):22―24

[5]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7,(10):5-9

[6]孔祥智、李圣军,试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7,(10):9-13

[7]李瑾、秦富、丁平,从畜牧生产视角剖析我国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调研世界,2007,(04)

[8]农业部渔业局养殖课题组,我国主要水产养殖方式研究[J],中国水产,2006,(02):11―13

[9]孙震、钱和、陈峰,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7,(02):5―7

[10]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特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08):6-13

[11]杨理,草原治理――如何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