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集锦9篇

时间:2023-08-27 15:04:41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 农村 集体经济 发展 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23-01

为深入了解当前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笔者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方针的总体要求,结合村寨实际,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形式对曼勉村委会集体经济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索。提出自己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曼勉村委会的基本情况及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曼勉村民委员会是一个以傣族、拉祜族居住的村民委员会,共有7个村小组,其中6个傣族村寨和1个拉祜族村寨。村委会设有1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有党员75名;设有1个团总支,6个团支部,有团员65名;全村有基干民兵65人。

2010年底,全村委会有477户,总人口2233人,其中男1110人、女1123人,劳动力1513人。全村耕地总面积9204亩。粮食耕地面积1527亩,其中:水田1347亩,旱地180亩,粮食总产量107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橡胶种植面积7677亩,已开割5395亩,干胶产量576吨;人均纯收入达5327元。橡胶、粮食产业是整个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010年曼勉村委会的集体经济收入是4万元,曼倒村2万元,曼勉村0.35 万元,曼飞龙村0.3万元,曼迈广掌村2万元,曼海达目村2万元,曼科松村0.5万元,曼货回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靠出租办公场地、集体鱼塘和石场,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由于搞新农村建设负债多,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二、农村集体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二是没有可供支配的土地资源。全村委会几乎都把土地分到了农民的手里。发展集体经济缺少资源。三是村干部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意识不高。四是村干部都不重视集体经济,集体观念、集体经济意识淡薄。五是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村干部带头致富,而忽视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更没有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是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唯一途径。

三、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明确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会议等形式,使村干部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只有集体经济有实力,才能解决有钱为民办实事的问题,基层党组织才能赢得群众支持,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带动大部分农民致富,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

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上级支持、融资贷款、社会捐助以及农民投工投劳等多元投入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要认真落实发展集体经济激励机制,把村级年度集体经济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村级干部考核评优挂钩;积极协调资金,帮助发展集体经济,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给予倾斜。

三是对集体经济属“贫困村”和“空壳村”的,要在分析查找原因的基础上,确定出重点帮扶村,按照“双方自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组织引导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与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结成互联共建村。同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和站所帮扶责任制,通过班子帮带、路子引导、资金技术扶持等措施,促进后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是健全机制,夯实责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硬任务,纳入整个经济发展规划,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实行村干部“具体责任人”等制度。把领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情况与工资挂钩,抓得好,给予重奖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制定扶持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相关部门要在财政资金、土地使用、银行贷款、税收优惠、结对帮扶等方面,按照各自职责,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

五是切实加强集体资产管理。认真开展“双清”工作,依法清收债权,努力降低乡村的负债。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从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入手,把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农村集体经济,建立长效机制;盘活集体资产,确保

资产的保值增值。以盘活集体闲置资产为目的,在经过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对村集体所有的厂房设备、闲置房屋、机械设备、水利设施、林带、场地等资产,依法采取招标、租赁以及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对投资商或农民在村内兴办小加工厂等企业或养殖小区的,村集体可以把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作为股份入股,或进行有偿租赁使用,通过按股分红或收费,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依法对以往签订的不合理承包合同进行清理,清收土地,重新发包。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农村;“三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一、街道办事处农村“三资”管理概述

为加强街道办事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即“三资”管理),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加强街道办事处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但国家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另有规定的,应从其规定。农村集体资金指农村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农村集体资产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除货币资金以外的其他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投资资产、农业资产、存货及无形资产等。农村集体资源指法律规定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源,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场、滩涂、荒山、荒地、荒坡、荒滩、水面、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三资”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其成员行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职责。尚未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社区),由村民委员会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行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其所有的农村集体“三资”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农村集体“三资”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截留、挪用、哄抢、私分、平调、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市、区(县)人民政府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必须加强领导,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区(县)人民政府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负有直接责任;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负有具体责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指导农村集体“三资”经营业务;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经济合同管理,调解处理合同纠纷。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的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对农地转用(征)以及划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审核。各级监察、民政、司法、水务、海洋渔业、审计、档案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配合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二、街道办事处农村“三资”管理的运营处置

县、镇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在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在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规范农村集体“三资”运营活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应统筹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管理和办事机制,所需经费纳入县、镇两级财政预算。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实行分级交易。县、镇两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方实际分别制订应当进入本级交易平台交易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涉及的标的金额、面积大小等具体额度。达到县级交易平台交易的标的具体额度的,应在区(县)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达不到县级交易平台交易的标的具体额度,但达到镇级交易平台交易的标的具体额度的,应在镇(街道)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达不到进入镇级交易平台交易的标的具体额度的,可在村(社区)交易点进行公开交易,也可以委托镇(街道)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凡达到标的具体额度的标的物必须全部纳入交易平台统一交易。严禁将达到标的具体额度要求的标的物化整为零、分割交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资产资源投资或者参股企业经营,投资数额较大的,应当委托第三方进行可行性研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委托具备法定资质并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决定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参股、联营、股份合作、合资、合作经营的;数额较大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出租、拍卖、转让、置换等进行交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并、分立、改制、改组及其设立或者占有份额的企业兼并、分立、破产清算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抵押及其他担保的;其他依法需要进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评估的。除前款情形需由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外,数额较小的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评估工作小组进行评估。参与评估工作小组的人员与评估项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评估结果应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各项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资金管理、票据管理、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2)资产、资源登记清查制度。各村建立各类资产、资源管理台账,并报街道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建档管理,对资产资源的处置、变动及年终清查结果,随时报镇“三资”服务中心备案,实行动态管理。(3)民主管理制度。农村集体“三资”预决算方案和重大“三资”管理、使用、处置等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并经讨论通过。农村集体“三资”的具体使用、处置事项和各项财务收支发生时,须经村监会集体审核。(4)公开招投标制度。集体资产资源的发包、租赁和资产出让,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公开协商或招投标方式进行。(5)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统一编号,实行合同管理。合同应当使用统一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上交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及时归档并报镇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备案。

三、街道办事处农村“三资”管理的公开与监督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公开制度,明确公开的内容、程序和形式。应当公开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包括: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招投标、合同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以及农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情况;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经营、征收征用、安置标准、征收面积和各项补偿费的标准、收入、使用情况;返还留用地的位置、范围、面积、使用情况;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及收益情况;宅基地的分配情况;财务计划、财务收支、债权债务、收益分配;其他涉及成员切身利益的资产与财务重大事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评估结果;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有异议的,可以针对具体事项,自公布之日起七日内,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监事机构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情况予以公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涉及下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切身利益的特别重大事项,应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并获得到会人员过半数通过:数额较大的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及资产资源产权变更;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产权量化折股及股权配置方案;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使用、分配方案;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采取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实行对外投资,数额较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并、分立、解散,涉及集体资产处置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规定应当由成员大会审议的其他重要事项。成员大会可以授权成员代表会议审议决定前款规定的事项。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刘劲哲、郎咸平、刘彦海、文力指出:涉及下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并获得成员大会到会人员过半数通过或者成员代表会议到会人员的三分之二人数通过:年度财务收支预、决算方案以及计划外较大的财务开支;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案;数额较大的经济项目、公益项目投资;数额较大的举债或者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提供担保;年度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收益分配方案;除规定应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审议决定以外的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及集体资产产权变更;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评估结果;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报废、债权债务核销;农村集体建设工程项目;其他重要经营管理事项。

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意见分歧较大的难以形成决定而必须作出决定的事项,应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并获得到会人员过半数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依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授权,负责对农村集体“三资”经营管理实施日常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农村集体“三资”经营管理进行询问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负责人应在10日内作出答复。镇(街道)财政所应加强会计审核,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的违规行为应予制止,并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离任时必须接受离任审计,并和财务人员一起在规定期限内移交公章、文件、合同、会计账簿等资料。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明确离任人员资料交接的具体要求,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交接工作顺利进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村集体“三资”报告制度,定期进行清产核查,并按规定填写农村集体“三资”统计报表,报送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县级农业、财政、国土等部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档案工作,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做好农村集体“三资”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查阅利用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艳军.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意义和思路措施[J].产权导刊,2016,(1).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农村;公益事业;资金;财政;多元化

中国当前城乡差别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众多的城乡差别中,公益事业的差别表现得最为突出。当前我国农村在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对公益事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资金问题是公益事业建设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所需资金的筹措现状

1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来源明显不足。长期以来,维持乡村正常运转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三提八统”和农村“两工”。由于我区大部分乡镇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三提八统”总量十分有限,而真正能兑现的又不到70%,多数乡镇的“三提八统”资金不足以保证乡村运转和村干部补贴所需,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只得向农民摊派或举债、融资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后,根据国家政策要求,乡镇、村再也不可能通过集资摊派、举债融资方式去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一是干部不愿意,也不能去碰这根“高压线”;二是广大农牧民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很理解,通过向农民集资摊派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农民不会认同。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财政给予一定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村干部报酬及办公经费和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乡村道路建设、五保户供养等农村公益事业。但总量有限,满足村级正常运转已很不易,至少在农村各项配套改革完成前很难有富余的资金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2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政策规定缺乏刚性,执行难度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规定,“取消乡统筹费,修建通往乡村道路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乡级道路建设所需资金由政府负责安排。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所需资金由财政预算统一安排”,体现了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但没有明确是由哪一级政府负责安排,由哪一级财政预算统一安排,也没有规定安排多少额度,缺乏刚性。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最终可能落空。这一政策需要各级财政有相当的财力来支撑,从当前我国乡县级财政状况看,乡级道路建设所需资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统一安排,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显然是不可能的。

3 “一事一议”制度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需要。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这一政策赋予了农民合理确定公益事业负担的参与权、选择权、审定权。但“一事一议”只能解决一些急需的村级公益事业所需,对农村经常性的涉及到全乡、全县、全面的大型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缺乏保障力度。“一事一议”规定,对农民的筹资筹劳实行上限控制,按照这项规定,能够积累起来的资金和用工,显然不能满足多年来大部分农村欠账太多,又必须加快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一事一议”操作难度很大。首先,由于当前农民外出打工逐渐增多,村民流动性较大,很难定期召集议事;其次,由于群众认识水平有差别,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最终无法决策;再者是国家规定在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高收入农民,不进行农村公益事业筹资,加上临时外出人员的筹资也很难收齐,都会影响到其他人员筹资投劳的积极性。

4 建设项目投入都要求县级财政配套的做法,使许多财力困难县的公益事业建设更难发展。税费改革以后,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项目投资,除农村教育“双基”达标项目不要求基层配套资金外,其它项目仍然沿袭税费改革前的做法,要求乡村配套资金。这对税费改革后实际收入明显减少的大部分乡村来讲,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将进一步受到阻碍。

5 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级债务,一方而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筹资建议

1 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使财政逐步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主体。也就是政府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由公共财政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统一投入发展资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公益事业均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城市公益事业政府办,农村公益事业农民办”,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将城乡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比重,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向农村倾斜,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从国外的成功经验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天经地义。在此过程中,政府一般都承担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和组织者的角色。发达国家的发展史证明,城乡关系在经历城乡分隔、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后,最终走向一体化,这是一种客观规律。

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村级“空壳”鼓起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也不能完全靠外界的力量,我们经常说“指亲戚、靠邻居,不如自己争口气”,所以,如果农村自己的经济力量提上去了,何愁无法为公益事业建设买单呢?因此,主要的工作还是应该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人手,让农村富起来。当前,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一是通过节支来增收。进一步强化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的监管,推行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理财,从体制上预防和杜绝部分村干部挥霍集体财物及侵占集体资产的行为。尤其是要吸取教训,加大城乡结合部的村级财务监管,防止少数人掏空村级集体经济。二是通过发展来增收。用好用活村级现有山水田林等资源,发展高效种养业;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特色农产品、矿藏等资源条件,引进外部人才和资本,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加工、采矿、建筑等产业,在发展中壮大村级经济。三是通过服务来增收。顺应乡镇干部在农业服务上的“边缘化”趋势,让更多的村干部及农村经济大户登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大舞台。鼓励有能力的村干部带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以此来改善农业服务,并通过服务适当增加村级集体的资金积累。

3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

国务院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民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对此,一是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免征农业税后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乡(镇)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议”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事,规范操作,以巩固减负的成果。考虑到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遵循公开、透明、自愿、协商原则和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基础上,对一些直接由农田受益的项目,如水利项目等,可按田亩筹资(但总额不得超过按人头的筹资额)。三是允许采取适当提前或延迟的办法,将两至三年的“一事一议”筹资集中起来,以兴办村内一些重要公益事业,涉及几个村的公益项目,也可以跨村联合使用“一事一议”资金,所筹集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全部公开。四是可以考虑把粮食直补资金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集中统一使用。把资金送到每个农户家庭,政府行政成本又太高,既费力、又费事、又费钱,人物浪费都大。如果能以村为单位把这笔资金作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修建乡村道路、水渠等,效益会更好,农民受益更大。

4 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民营公益事业的发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体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及“一事一议”方式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问题,必须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体制。要制定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积极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个人及社会组织投资农村公益事业,以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益事业发展不足的矛盾。

为了加大社会资本的参与力度,核心问题是必须改革农村投融资体系,让投入渠道多起来。从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来看,过多地依赖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财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是不现实的,必须坚持多个轮子一起转的方针,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强公益事业的市场性因素驱动。当前,市、县、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敏锐地捕捉到中央及省级财政政策的转型机遇,及时地调整农村项目建设的规划,以农村公益事业为重点,作好项目争取及承接的基础性工程。另一方面,要针对市情县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优势项目,激活民间资本,引入社会和企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对已建成的农村小机埠、小水库、闲置校舍等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变卖所得资金,由乡、村两级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公益设施建设,使其滚动发展,解决公益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和受益。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监管,对水利、交通等公益事业的建设资金可以考虑统一由财政按进度拨款,并改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确保资金不被截留挪用。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4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在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滞后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对此,要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反哺和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来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在向全面小康的迈进中,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滞后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对此,要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作为反哺和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来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实践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延续和提升。农业税免除后,农民负担明显减少,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原有滞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影响到农村的文明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宁。而且原有的公益事业兴办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5

实施“百村工程”是以“兴工富村”为载体,以开展农村“四村”(素质强村、科技兴村、民主管村、制度建村)活动为基础,提高村级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在全县形成一批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党员作用发挥好、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典型示范村,夯实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县范围内,每年重点扶持、培育工业企业型、资源开发型、农产品加工型、商贸服务型、产业化龙头型和旅游开发型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快、基层组织建设好的100个“经济强村”。实行优惠政策,加快村级工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并推动农村党建向纵深推进,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党建工作全面发展。

“百村工程”分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两大目标。组织建设目标是村级班子人年轻、文化高、素质硬、作风优、团结有力、带动作用好,能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村党支部在年度基层组织建设评比中,被评为“五好”村党支部。经济发展目标为村创办企业(以工商注册为准)年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50万元以上的村,每年递增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到主年村级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

切入点:提高“村官”素质

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施“百村工程”的关键所在。

1、选好“领头雁”,实现“能人”治村。在选配村级“两委”班子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的要求,打破行业、身份、地域界限,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公开选拔、大胆启用政治好、人年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能农能工能商的农村“能人”、“强人”,重点在党员种养大户、乡村企业业主、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打工青年中选拔。对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村,从县乡镇机关下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村任职,优化班子结构。在“百村工程”的村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新选拔的不超过40岁),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双带”能力强,尽快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做到“能人”当政、“强人”治村,为实施“百村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2、开展“双培双带”,培养致富典型。实施“百村工程”需要大批能人参与带动。把“在党员干部中培养致富能人,在致富能人中培养党员干部,使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的“双培双带”活动,作为实施“百村工程”重要举措。一方面,对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业负责人、科技能手,致富能人重点培养,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吸收到党内来;一方面,对农村党员、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骨干力量进行重点培养教育,促其尽快成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村级班子的领导骨干。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能人的劳动和创造、保护能人的财产和利益、支持能人创业的良好环境,在全县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农村党员创业的典型。

3、实施大规模培训,提高“村官”素质。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实施“千名村干”素质(学历)提高工程。县里重点对“百村工程”村的支书、主任进行短期培训和在五年内完成对500名村干部的“乡村管理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培训。乡镇有计划地对其他村干部进行培训,确保每年每个村干部的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培训突出增强致富能力和发展经济能力这个重点。根据村干部的特点,安排外出学习交流或上挂、外挂,切实增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发展经济和为民服务的本领,使村干部真正成为发展经济的行家里手、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着力点:强化指导服务

实现农村基层组织由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变,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是实施“百村工程”的重要保证。

1、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实施“百村工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大力发展村级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村干部要实现从单一的政治型向经济型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行政领导向科技指导转变。工

五是兑现“三级联创”工作奖金。在主年底,乡党委根据年初制定的《xx乡“三级联创”工作考评奖励实施细则(试行)》,为激励全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牢记责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建活动的新方法,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新形式、新内容,乡党委对创建工作突出的xx村、xxx村、乡农科所等单位进行了表彰,共奖励5500元整。六是制定出台了《xx村组集体土地承包管理办法(暂行)》。为了解决农民集体土地承包不合理、不公平、不公开,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后,农民不愿交回土地等合同纠纷,土地纠纷问题,乡党委制定了该《办法》。在该《办法》出台前,在xxx、xx村的两起集体土地纠纷进行了试行,通过坚持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在实行有偿使用的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公开发包竞标。使xx48人、xx村39户的集体上访事件,得到了合理解决,土地承包费也由以前的每亩140元,提高到了330元。目前,该《办法》已在全乡范围内推行。

三、以党建工作为基础,是开展好“三级联创”活动的根本保证

近年了,乡党委十分重视党建基础性工作,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乡党委专门制定了党员干部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乡党校及农牧民学校的基地带动作用,举办各类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同时,发挥党员电教优势,利用巡回宣讲、标语、板报等方式,扩大学习教育面,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二是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乡党委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认真制定年度发展党员计划,对各支部的党员发展进行合理调配。主年全乡发展党员50名。三是认真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在民主评议党员过程中,乡党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检查落实。全乡947名党员全部参加了评议,其中评议为优秀的101人,评议为合格的党员840人,不合格党员6人,针对不合格党员的不同情况做出了党内除名和限期改正的决定,纯清的党队伍,保持了共产PARTY员的先进性。四是扎实做好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xx乡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对村干部进行了民主评议工,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程序和要求。对109名村干部从干部的政治表现、大局意识、履职尽责情况、工作业绩、解决热难点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民主测评。此次民主测评共发放了民主测评表1950份,评出优秀村干部13名名;合格村干部95名;不合格村干部1名。五是开展站所行风评议工作。全乡所属5个职能站所参加了行风评议,乡农机站、农经站被评为优秀站所;医院、学区机关被评为良好站所,没有留察、留评站所。征求出意见4条、建议9条。有意见和建议的站所针对自身存在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措施进行了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以“富民”为主攻方向,是“三级联创”活动追求的最终目的

1、因地制宜,理清经济发展思路。今年,乡党委根据地、县两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县委提出的“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发展融合、扶优扶强、统筹发展”的二十字发展方针和“南矿北油、一带一线”的发展思路,结合本乡工作实际,在调查论证和开展层层大讨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葡萄为支柱,以农区畜牧业和反季节瓜菜为两翼”的农业发展思路和围绕“一大主业”,发挥“一近一远”优势,(“一大主业”指葡萄产业;“近”指:利用城郊优势,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牛羊育肥,培育农家乐旅游;“远”指:扩大xx核桃种植面积,力争用2---3年时间建成全县核桃供应基地,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经济发展大格局。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帮助下,各村纷纷以集中教育和座谈、走访的方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讨论、分析本村的实际情况,确定**年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增收措施,如:克其克村利用城郊村优势确定了“巩固葡萄产业的主要地位、鼓励发展交通运输和个体私营经济,利用本村的天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经济”的发展思路。xx村充分发挥本村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强发展以家庭牧场的重点的养殖业。

2、全面落实责任制。为了确保农业各项工作的落实,乡党委、政府与各行政村、站所签订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劳务输出等11项目标责任书,细化各项工作指标任务,制定考核标准,进行定性、定量考核,促使各级干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xx村避署山庄建设。

3、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办法。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行政村有钱办事的能力,乡党委结合本乡实际,组织了专题讨论,并制定出台了《xx乡发壮大集体经济安排意见》,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调优势,开展中介服务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利用本村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加快对种类拖欠款的清欠核消工

作,切实减轻集体负担;四是清理规范村级集体的各类承包合同,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五是强化民主监督体制,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六是乡党委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今年,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乡党委又充分发挥城郊乡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将xx、xxx、xx等条件较好的村确立为设施农业基地,同时,针对栏杆村特殊的地缘,资源优势,在主年的基础上再发展100亩设施农业,建棚40座。

5、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措施,乡政府加大组织、引导、协调力度,注重实效性。一是加强领导,乡政府安排一名科级干部专门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对此项工作做到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二是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状,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三是加强引导、协调,引导农民学习一技之长,提升劳务输出层次,合法务工,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及时收集用工信息,积极与各用工单位协调,大力推荐本乡劳动力,主年我乡累计输出4213人次,创收330万余元,较**年276万元增收54万元,实现人均增收25.67元。

6、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今年为了引导xx村调整产业结构,引种100亩“**红”葡萄新品种,乡党委组织人员深入到农户家中做动员宣传,印制上千份宣传单分发到农民手中,为了消除群众的顾虑,乡党委专门邀请水管、土地、农科等职能站所为农民讲解、化验土质、解决变压器、疏通低压管道,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为100亩“**红”葡萄成功定植奠定了基础。

五、以“助民”为落脚点,发挥“三级联创”活动的优势

(1)对症施治,强化整改措施的落实。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针对调查摸底和各项评议工作反映出的问题,乡党委要求各支部针对问题进行整改,整改分集体和个人两大块进行。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梳理,并对各村整改措施情况进行回查,在回访和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基础上,各支部均制定了整改措施,同时,乡党委又对乡本级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再梳理,建立了整改台帐。整改台帐明确了问题内容、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此次调查摸底和评议工作共梳理出乡本级各类问题27件,经过分析、汇总和再梳理出问题11件,其中乡本级自行解决的5件、需要上下联动解决的6件。已解决了5件,1件正在解决中。例如:针对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不够、学习不及时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有所创新,严把学习质量关,增强班子成员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个别村农业生产用水紧张,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发问题,乡常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并通过制定农业抗旱预案和

鼓励和协调村组打出稿质量的机电井的途径予以解决和防范干旱损失的发生等。

(2)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今年以来,乡党委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基层各支部积极开展各种扶贫帮困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是结合联乡驻村入户活动,深入到“三老”人员、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众家中走访慰问。仅两节期间慰问69户贫困户,并送去价值9200元的慰问金和面粉、清油、煤等生活必需品。同时,xx党委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为xxx学校维修校舍资助1000元及3吨水泥,xxx沟中学、xxx小学“模式三”投入5万元,为各中小学配备学生桌椅110套,教育办公桌32套,计2.53万元;同时,乡党委中层以上科级干部为45名贫困生解决学杂费4500元,捐书600册,慰问资助残疾贫困生20名,为贫困学生继续接受教育创造了条件。

六、转变作风,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是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基础保证

乡党委继续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重新修定完善了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副职干部各负其责的责任制和连带责任制。二是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乡党委以“三同”活动为载体,乡主要领导与党员群众并肩作战在田间地头、抗旱第一线,树立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三是在接待上级检查工作中,实行审批制度,车辆管理实行了派车单制度,办公用品实行统一采购制度,今年全乡办公费、水电费、燃料费与去年相比明显下降。四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完善群众大格局。由以前的群众上访变为乡党委的“下访”和主动排查,及时把一切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七、抓稳定,为“三级联创”活动提供可靠保障

我乡是一个民族同志占绝大多数的乡,乡党委始终坚持将稳定工作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来对待。一是加强对宗教人士的教育和管理,每月对宗教人士进行一次集中培训,积极引导宗教人士增强明辨

是非的能力;二是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开展“双五好”评选工作;三是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的调查摸底,及时掌握敌情社情;四是建立健全乡武装部、派出所、统战办等社会治安责任网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近年来,xx乡社会政治稳定,无非法宗教活动。为“三级联创”活动提供了可靠保障。

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乡越来越多的村党组织、站所、学校达到了“三级联创”的建设目标。自**年7月乡党委被地委首批命名为“六个好”乡党委至今,全乡11个行政村中已有10个村先后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达标率91%;有4个站所被县委命名为“四个好”群众满意站所,达标率36%;有2所学校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学校党支部,达标率18%。去年7月乡党委顺利通过“五个好”乡党委的命名。

**年七月作重点从抓传统农业转移到抓农村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来,工作方式从以帮助一家一户发展生产转移到组织农村劳动力务工经商、创办工商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上来。

2、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在实施“百村工程”中,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扶持和激励政策,加大力度实现“经济强村”。在用地指标上向“百村工程”倾斜。村兴办企业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获取建设用地,村级集体企业用地,免收土地出让金和临时占地费;放宽注册资金限制,允许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分期注入;优先安排涉农专项资金和项目;鼓励机关干部、村社干部和党员以独资、合资、入股等形式领办或联合创办“百村工程”项目,村组干部可以到企业兼职,并领取应得的报酬;鼓励发展村集体企业,村集体企业经营利润新增部分的40%可用于奖励有功人员;企业新增税收所得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奖励村干部和村集体;凡被命名为“经济百强村”的村,按当年税收净增情况,分等次由县财政奖励村“三职”干部各1200元、1000元、800元,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提高村干部待遇。同时,对在“百村工程”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村和优秀村干部要给予命名、表彰和奖励,符合条件的可以不变身份破格提拔担任乡镇副职领导,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3、健全考核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科学、准确的统计考核体系,重点考核村办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交税金、集体经济收入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实行月报制度,定期分析,分类指导。县委、县政府每年底考核命名100个“经济强村”。按照“有进有出”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对村级组织建设不力,工作不实,发展缓慢,达不到目标的取消其资格。同时,“百村工程”建设实行各级领导干部、村、乡镇和联系的县级部门“联动、联创、联考”机制,将“百村工程”的实施效果作为乡镇、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百村工程”不达标,政绩考核不评优。

落脚点:建设小康农村

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是实施“百村工程”的最终归宿。自启动实施“百村工程”村以来,通过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百村工程”制度、优惠政策激励、干部任用、政绩考核联动等机制,全县形成了迎难而上、你追我赶、奋发争先、争创一流的齐抓共管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新局面,“百村工程”呈现出良好态势。

1、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年,全县“百村工程”规划村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7405.77万元,增长98.9%;上交税金1546.06万元,增长50.8%;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1.45万元,占全年的38.2%;转移农村劳动力10642人,比上年增加3464人。

2、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通过“百村工程”的启动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的眼界更宽了,挤身市场经济能力更强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发展意识更加迫切了。农村基层组织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坚持民主、科学决策,齐心协力选择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条件。如巴川镇接龙村、土桥镇新田村、虎峰镇石岭村、围龙镇合龙村、西河镇新四村、新复乡凤飞村等,结合实际,为经济发展制定了详实的规划,“百村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

3、村级集体经济明显壮大。通过村级集体企业的经营盈利和村级企业的税收奖励,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凝聚了群众的物质基础。虎峰镇石岭村以前村集体收入靠承包塘堰,每年收入仅5000元。**年,村党支部积极实施“百村工程”,招商引资3000万元,建立了建丰纸业公司。按照激励政策,镇级税收按10%奖励,投产后每年村级集体收入可新增4至5万元。围龙镇合龙村大力发展资源型企业,利用本村丰富的天然青石资源,成立村级集体采石企业,对石材进行规模开采,并进行深度石材工艺品开发,每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新增近2万元。全县最小又偏远的斑竹乡新益村,以前是有名的“空壳村”,实施“百村工程”以来,村干部大力招商引资办起棉麻加工和蜂窝煤厂,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万元,转移劳动力18人。

4、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结构明显改善。通过实施“百村工程”,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村干部的收入大幅度增强,月务工补助平均达300元,部分村实现了“月薪制”。通过干部制度的激励,让村干部看到了“政治前途”,村干部职位吸引力大大增强。农村留不住年轻人,村干部无作为的现状得到改变。以前“村干部求人当”,目前“当村干部争着当”,较好改变了村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形成了人才均衡搭配的复合型结构。目前,在全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中,45岁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6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简称农村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独立的监督活动。开展农村审计,是当地政府对农村集体资产乃至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农村审计工作是对农村集体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去纠正和制止违法的行为,严肃财经纪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堵塞漏洞,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农村审计是一项正式的制度,它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依赖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对建设新时代的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阶段的农村,还存在着许多形形式式的问题,这些问题若是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解决,势必将影响到农村审计的有效实施,最后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3年底,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下:

1.经营效益增长首次突破双位数

全市村组两级实现经营总收入163.0亿元,比上年增加7.9亿元,增长5.1%;收款率78.1%,上升1.8个百分点;经营纯收入93.9亿元,增加8.5亿元,增长10.0%,增幅自新世纪以来首次取得双位数。

2.收支盈余增量历年最大

2013年,全市村组两级经营效益增长提速,扶持收入大幅增加,分配开支低增长,收支盈余增长了9倍,增量为历年之最,收不抵支经联社个数减少21.2%。

3.净资产突破千亿

2013年,农村集体增资减债工作成效显著。年末村组两级总资产1316.6亿元,比上年增长4.2%,村均(两级)2.4亿元;净资产1060.2亿元,突破千亿大关,增长6.2%,村均(两级)1.9亿元。

4.欠发达村效益大幅增长

2013年,市新一轮扶贫工作启动,对欠发达村帮扶力度进一步升级。优质项目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定点帮扶等扶贫资金增加,扶持引导村新上优质项目、投资参与市镇统筹项目的力度加大,81个市属欠发达村总体经营效益大幅增长,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局喜人。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后,农村集体组织存在的问题最可能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包括有:一是建设工程发包未签订书面合同,二是建设工程无公开招投标,三是未经民主决策程序和未提交镇审查,四是建设工程未及时结转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2.关于公益福利费、收益分配管理方面。包括有:一是公积公益金计提比例不符合股份制章程规定,二是未经镇主管部门审批而超分配,三是公益福利费报销支出单据不规范,四是直接自制报销支出单据部分无附件。

3.关于土地流转管理方面。包括有:一是土地转让款追收不力,二是土地管理费应收款追收不力,三是土地流转未提交股东代表大会讨论。

4.关于合同管理方面。具体情况有:一是合同续约未及时签订,二是签订合同手续不够规范,三是合同承租方名称与合同签名的使用公章不一致,四是合同期限在原合同中直接进行变更。

5.关于应收款管理方面。具体情况有:一是应收款催收力度不足,二是应收款核算不准确。

6.关于档案管理方面。经联社的财务资料和合同档案等未按规定移交村级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可能会影响或者破坏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农村的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村审计是增加农村集体组织价值的必然选择

在目前的这种社会形势下,农村审计不但要面向农村集体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加强检查、评价,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而且要面向农村集体组织的外部环境,加强调查、分析,以提供管理者正确决策所需要的建议,为最大限度地增加组织的价值服务。因此,农村审计是增加农村集体组织价值的必然选择,原因如下:

1.由农村审计的性质所决定

农村审计是在东莞市农村集体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管理空间不断拓展的情况下,为加强组织内部的管理控制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目的是评价农村的行为从而增加组织的价值。作为组织内部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农村审计也应当是以帮助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组织的价值,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目标为目的。

2.由农村审计的历史使命所决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农业部办公厅农经办〔2008〕1号)总则中明确规定:“为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监督,严肃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条例》(1999年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0号)总则中也明确规定:“为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3.有利于审计部门充分发挥作用

农村审计是内部审计系统中的一个子部分。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以增加组织的价值为目的,与组织管理的总目的相一致的。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一心一意地开展工作,为组织增加价值服务,而且可以使审计真正成为对组织有用的活动,为组织所真正需要,从而使其能够得到组织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更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四、农村审计的意义

开展农村审计能够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审计主要的意义有如下五点:

1.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的有效管理

对集体资产进行审计,特别是对集体的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和应收款的审计,可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制度,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1)通过审查货币资金,可以知道:根据已收讫、付讫或者没有记入现金账的凭证,可以查出不合法、不合理、涂改、伪造的和侵占挪用公款的凭证,及时纠正违法违纪行为;(2)通过审查固定资产, 能够做到:纠正违反财经纪律的规定发生不提折旧或少提折旧的现象;知悉滥用职权低价出售集体资产;报废固定资产的残值不入账;购建固定资产时从中捞取回扣、贪污;(3)通过应收款的审查,能够知悉:应收款问题会严重影响农村集体资产安全,并加重运营成本。例如:2013年,东莞市村组两级应收款数额不降反升,达149.2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账龄1年以上的占50.5%。另一方面,村组借款余额却高达111亿元,全市村组每年需负担借款利息7.4亿元。目前,应收款总额已占集体净资产的14.1%。

通过农村审计,可以对农村集体资产的有效使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有限的集体资金用在急需资金的项目上,从而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2.监督村集体财务收支是否合理

财务收支确认和审批是农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和领导班子的廉政建设,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审计可以完善开支审批手续,规范财务行为,增强村务管理透明度。例如:东莞市2013年福利开支出现下降,村组两级年节互访、慰问等杂项支出减少1.1亿元,比去年下降了12.7%。

通过审查各项收入是否违反财经纪律,防止漏收、隐匿收入、多收少记,建立账外资金;是否建立健全开支审批制度;是否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列支,防止漏记、重记或多记支出以及不符合规定的凭证入账;通过核对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存在涂改,防止弄虚作假。还可以督促农村集体公布支出账目,接受老百姓的监督。

3.规范 “一事一议”制度

通过审计,可以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的制度。如农村兴办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是否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是否遵循了“村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的原则,是否履行申报审批程序,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范围取得的资金,是否按照原定用途使用。

4.明确农村干部的责任

有利于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责任,防止“漏管、失管和滥管”。农村干部拥有代表村民行使对集体资产的经营权,同时也承担着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责任。这种责任表现为各项经济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通过开展农村审计,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村干部任期内的经营成果和经济责任,对村干部进行奖惩提供了依据,防止因草率决定进行经济活动而给集体造成经济损失。在农村换届工作时,方便擦亮了眼睛的村民投下神圣的一票。 如:经过东莞市第五届农村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总共19个村一级的高?墩虺鱿至?11个经联社理事长出现了变动与调岗。

5.增强农村干部的财经法纪意识

农村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农村经济活动中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制止和纠正违纪行为,惩处打击违法乱纪分子。能够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财会制度,提高村干部遵守财经法纪的自觉性。促进农村的廉政建设,从而建立良好的集体经济秩序。

五、农村审计目前存在的瓶颈

目前,因受农村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的制约,还不能完全适应增值型农村审计工作的需要。原因如下:

1.从目前的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明白到:农村审计工作还是停留在查错、防弊阶段。对农村审计增值功能缺乏研究和探索,拓展力度不大,仍旧停留在传统农村审计的功能定位,价值增值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2.增值型农村审计的资源缺乏。增值型农村审计的资源是稀缺资源,是农村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增值型农村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但从农村审计资源配备的情况看,缺乏具有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善于发现、善于分析和善于处理重大及潜在问题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增值型农村审计的开展以及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3.农村审计需要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来为企业增加价值,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目前,农村审计服务范围过于狭窄,与传统农村审计工作范围相比,没有得到显著的拓展,制约了农村审计的发展。

4.是后续审计监督不到位。从实行操作来看,针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予追究,未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建议进行督导落实,也就是说没有实施到位的后续审计。这不仅导致了农村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而且浪费了前期的审计努力,违背了增值型农村审计的核心目标。

农村审计工作要关注农村的战略方向、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完善集体组织的治理和实现价值增值,才能充分发挥审计价值增值功能。不能够及时提供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高附加值的审计成果信息,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

六、农村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未来研究方向

我国开始实行农村审计工作之后,国家农业部、省、市相关的审计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各地区逐渐重视起农村审计工作,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为新时期审计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1.转变审计模式,创新审计程序方法

当前,东莞市开展农村审计工作主要依据《东莞市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东府令第124号令)。农村审计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建议专家学者深入基层调研,丰富和创新农村审计理论,更好地指导规范农村审计工作。借鉴其他类型审计的先进方法,转变审计模式,创新审计程序方法。

2.加大审计力度,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审计工作应当坚持群众路线,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审计过程中乐于听取他们对审计业务提供的线索与建议,结合到实际的审计业务当中。审计结束后,应严格上墙公布及时向群众公布审计结果,落实处理意见。

3.加强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权威性

只有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才能使审计工作的效果得到最大的体现。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到“四不”,即:处理问题不留情面;审计账簿不留死角;问题的定性不偏听偏信;核查手续不留漏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拓宽思路与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我们要拓宽审计范围,将审计的内容由过去单一的集体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拓宽到现在的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村干部离任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等。争取达到日常业务定期审、农民负担重点审、班子调整离职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经常审的目标,开展广泛合作,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性。

4.组织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农村审计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7

一、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方面

今年,随着我市农业税的取消,三镇财政税收减少,市财政局向市政府建议撤销三镇金库,各项收入全部缴入市级金库。三镇党委、政府人员和机构运转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局按照一级预算单位管理,直接核定、拨付各项经费。每年在全市计划盘子中专项安排150万元(每镇50万元)乡镇建设资金。

根据市财政局提出的《关于建议免征农业税以及调整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意见的报告》,我们认为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调整后,不利于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建设的发展,不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存在的问题:一是调整后的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把乡镇财政收支纳入全市大盘子当中,如若发展项目,需要先向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申请立项,争取建设资金。然而,由于农村农时季节性很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仅靠市级财政,季节性和时效性是不够的,一旦项目建设错过时机,不能立项,必然影响农村的建设,不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二是每年在全市计划盘子中专项安排150万元(每镇50万元)乡镇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农村工作既要抓农业生产,又要抓科教文卫和基础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项目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镇政府就不能通盘考虑农村社会的发展,就不能有计划地统筹安排。三是调整后的市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与三镇《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相关改革措施相悖。三镇《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为了增强三镇调控经济和“以镇养镇”的能力,应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建立有利于城镇搞活财源、发展经济、增强财力的新型财政管理体制。

鉴于以上因素,恳请并建议市委、市政府能根据我市在全省的特殊市情,仍执行原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真正建立健全一级财税机构。保留镇级金库,重新划定区域征税,本区域内的所有税收全部上交镇金库,预算外收入进行专户储存管理。实行“核定基数,兑现政策,超收留镇,超支不补”的政策,在稳定现行财政体制的基础上,重新核定镇级收入基数,制定合理的财政基数。以1998-2003年的基数平均数为准,一定五年不变。镇级财政入库的收入全额留镇作为镇级收入,镇级支出中人员经费及已列入市级计划内的项目资金由市财政全额负担,公用经费及乡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镇级财政从镇级收入中负担。镇级财政超收部分不上交、不分成,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这样,市乡(镇)财政责权明确,预算管理较为顺畅,有利于市财政的监管和乡(镇)级财政今后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农村公益事业和债务方面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经费不足,公益事业发展受到影响。税改前村均收入6万元,税改后村均收入2.7万元,减收3.3万元,转移支付资金入不敷出,只能维持村干部工资、五保户供养和村级办公经费三项支出,使得村用于集体公益事业的资金难以保障。

(二)村组干部报酬问题日益突出。现在每村设置村干部3~4人,并兼任组长工作,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逐年增大,但其报酬和工作很不相衬。

(三)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长期形成的各种债务,已成为村组的沉重包袱,村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截至目前村级债务累计487.7万元,村均28.7万元,基本上都成了不良债务。加之这两年兴起的村镇建设,还会形成大量的新的债务,短期内都难以消化。村级债务问题本来与税改并无直接关系,但税费改革切断了以往村里逐步消化债务的一些渠道,使村级债务问题浮出水面,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对多数村而言,转移支付资金只能保吃饭,而无法化解债务。

(四)社会事业发展困难,“一事一议”操作难以把握。农民议事决策水平不高,缺乏集体观念和长远观念,思想难统一,资金难筹集,使得公益事业“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由于“一事一议”具体操作难度大,很容易触犯政策,也可能成为农村固定的收费项目,导致农民负担反弹。

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化解收支矛盾。根据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村组干部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报酬,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制定优惠政策,给予资金扶持,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尽快打破现有僵局,解决统一经营层次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二)多措并举,化解村级债务。

1、积极推行化“公债”为“私债”,组织欠款户与借款人协商,签订协议,划转债权债务。

2、收欠还债。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加大对各种欠款的收缴力度。有关执法部门紧密配合,在具体工作中,区别不同的欠款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属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职工以及村“两委”成员欠款,采取组织和行政措施 ,要求限期带头还款;对农村一般群众欠款,要限定时间或订出还款计划分期进行还款,对近期内没有还款能力的农户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签订还款协议;对有偿还能力而欠款经多次催讨不还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法律程序依法清缴;对确有困难无力还款的特贫困户,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按有关政策执行。对收回的欠款,要建立专户用于清偿债务和发展集体经济,不能用于盲目投资项目搞建设。

3、清理债务,划清主体,处理无效债权债务。镇上组织人员对各村的债务进行复核,明确债务主体,分步骤、有计划的偿还。

属于镇村两级自身形成的债务,通过清收欠款和其它债权进行偿还;

属于自筹资金兴办企业的债务,分情况偿还。企业已经关闭的,通过变卖企业现存有效资产偿还,不足部分由镇村集体用积累资金偿还。企业正常经营的,划转债务由企业负责偿还。对无效债权债务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认定,经审核批准后进行会计处理,将处理结果进行公开。

4、减少非生产性开支,节约资金。加强村由镇管的力度,强化“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定期对村务、财务实行公开,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订阅费等实行限额管理。

5、严格控制借贷。今后不准用借贷款完成上交任务和兴办公益事业,不准将拖欠的干部报酬转为借款,不准用借贷款进行非生产性开支。

6、严格控制建设,防止新的债务发生。

(三)认真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履行议事程序,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管理。村组干部和群众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税费改革后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新形势。村内筹资筹劳要严格按照《嘉峪关市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实施细则》规定程序进行,不能强迫农民筹资筹劳。筹资筹劳主要用于本村范围内的集体公益事业。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加强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尤其要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和“一事一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不得平调、挪用和挤占。村级财务全面实行并深化“委托、四权不变、规范核算、强化监督”的管理体制。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8

为了巩固和扩大我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成果,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根据省、市要求,经区政府同意,决定2013年全区开展创建省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区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委<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和省农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三化”示范县创建的通知》精神,以健全制度为基础,加强监督为手段,创新机制为抓手,着力解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信息化。形成一批制度健全、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手段先进的农村集体“三资四化”的典型,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委托制

各镇(街道、园区)要进一步贯彻省纪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机构健全、运转正常、操作规范、服务高效”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委托制度。

1、加强检查指导,促进工作开展。推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委托服务,镇(街道、园区)是关键。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指导监督、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明确职责,理顺体制。各级农经部门要依据职能,切实做好对委托服务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工作。镇(街道、园区)农经站(服务中心),受村集体委托,进行会计核算,在坚持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统计、台账建立和日常监管工作。

2、加强基础建设,强化保障措施。镇(街道、园区)农经站(服务中心)应选配3-5名具备省农经部门《上岗证》和会计从业资格的工作人员,按照便民、实用的原则,在镇(街道、园区)政府所在地设置服务大厅或服务窗口,配置微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复印机、信息查询和网络监控等设备。同时,服务中心应设立符合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档案室或专柜。积极争取工作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

3、加强会计核算,规范账务处理。农经站(服务中心)人员要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分村(居)设置银行账户,分村(居)建立会计账簿,实行账款分管,支票、财务印鉴分别保管。加强财务收入管理,实行财务预决算制度。村级各项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一事一议”资金和其他收入等,应当及时入账核算,严禁设置“账外账”或“小金库”。规范财务开支审批程序,集体资金支出实行联签会审,加强票据管理,严格审核把关,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加强对村级大额资金的监管,严格执行备用金制度,及时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收支公布表。实行村级举债问责制,对年底前形成的村级债务进行清理核实,全面建立债务台账,加强对村级债务的管理。

4、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各地要认真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实施细则,明确范围,规范服务流程。要加强对委托工作的管理,制定服务工作规范,建立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评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健全和完善委托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是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四化”的有效载体。区农委、镇(街道、园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村(居)农村集体“三资四化”管理,以区为单位确保农村集体“三资四化”监管覆盖率达到100%,有条件的村(居)实行组账村,以市农村三资管理监控网络系统为平台,实现组级农村集体“三资四化”监管。

1、明确建设目标。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资源共享、分级管理”原则。以市农村三资管理监控网络系统为基础,统一建立数据库,统一软件标准,统一模块设计、信息采集。实现实时传递、数据分析、业务处理、查询汇总、监控指导、网络预警一体化。形成市区镇村四级联网的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监管平台。

2、加强权限管理。在网络化监管系统中,针对不同层级,实行统一的权限管理。市、区、镇主管部门主要对所辖范围的农村集体“三资”情况进行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和预警;镇(街道、园区)农经站(服务中心)主要对受委托的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资源、经济合同和“三资”公开等业务通过市农村三资管理平台进行监理;村(居)主要对本集体“三资”情况实行实时查询,并采用触摸屏等方式进行公开,有条件的村(居)实行组账村并对受委托的组级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资源、经济合同和“三资”公开等主要通过市农村三资管理平台进行监理。

3、加快实施进程。各镇(街道、园区)、村(居)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化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分步组织实施。在推行委托制的基础上,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培训指导,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督机制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不断创新监督方法,完善监督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机制。

1、推行民主决策,加强民主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三资”管理的重大事项,包括购置或者处分重要固定资产、重大投资项目或举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资产资源经营方式确定和变更等,都要按照“四议两公开”(即村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或党员议事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要求,履行民主程序,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有关集体财务活动和村集体“三资”运营情况,要按月或按季进行公示,并做到公示形式多样化,公示内容明细化。要充分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或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健全制度、明确职能、完善规则,对集体资金收支和资产资源处置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督。要构建新型民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村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以区为单位,村级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率达到100%。

2、加强业务监管,深化会计监督。镇(街道、园区)委托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电算化和网络化手段,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的业务监管。要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严把凭证审核关,村集体收入和内部往来必须统一使用省规定的内部结算凭证,并办理领用登记和实行定期收缴核销制度。对不符合制度规定、记载不准确不完整和审批手续不完备的收支凭证要予以退回,并督促限期整改落实。对不真实、不合法和违反政策的村级财务收支凭证不予受理入账。要定期与银行核对账目,盘点库存现金,加强收入管理,严禁坐收坐支和侵占挪用集体资金。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实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证年检制度,掌握增减变动,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账账、账证、账实相符。

3、把握重点环节,加强审计监督。区农委、镇(街道、园区)等部门要组织对集体资金使用和财务预决算进行定期审计,对集体资产资源运营进行专项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进行重点审计。认真做好村干部任期责任和离任审计工作,对村干部任期内集体财务收支、资产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项目工程建设、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结果要及时公开公布,对审计中查出侵占集体“三资”问题的,要进行责任追究,构成违法违纪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4、建立督查制度,加强检查督促。区农委、区纪检监察等部门、各镇(街道、园区)要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督查制度,坚持抽查与巡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重点检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委托工作的落实情况,网络监管平台的建设情况,资产资源的运营情况以及群众反映问题的查处情况等。对检查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限期整改。

(四)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运营管理

各镇(街道、园区)、村(居)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民主程序,确定经营方式,盘活现有资产资源,加强农村集体“三资”运营管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1、认真清理和规范资产资源承包合同。对过去签订的有关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合同,各地要组织力量进行集中清理。对于内容不规范、事项不具体的合同,可与当事人协商,通过签订补充协议加以完善。对于价格有失公允、标的明显过低,且承包租赁期过长,农民群众有意见的,可采取协商或通过法律途径予以纠正。对于违反政策法规的合同,要通过法定程序予以变更、撤销或解除。在清理完善已签合同的基础上,把合同管理和监督纳入委托范围,加强合同签订指导,统一合同格式文本,建立合同管理档案,清收拖欠的承包租赁金,做好合同履行的监督和审计工作。

2、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经营方式创新。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以及集体投入的工程项目建设,都要制定相关方案,在履行民主程序后,采取公开竞价和招投标方式进行。鼓励和支持村集体利用“三资”,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与专业大户、技术能人、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等进行联合与合作,共兴共建农业农村发展项目,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有条件的镇(街道、园区),应积极引导集体资产资源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公开、公平交易,以规范产权交易行为,提高资产资源的收益率。对于经营性资产较多、收益比较稳定的村,可根据农民意愿,推行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更多的农民直接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3、严格规范资产评估和招投标程序。村集体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或以资产参股、联营、合作以及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等,应对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资产评估应由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评估结果必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确认。集体资产资源实行招投标经营的,应事先制定招投标文件,提出招投标方案,提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由镇(街道、园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机构和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并有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和部分村民代表参与,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招投标结果应及时公开,中标方和招标方要依法签订规范的经济合同,报镇(街道、园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机构备案。以区为单位,年内必须全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到2014年,村级集体净资产总量年增长6%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12%以上。

三、具体措施

为推进全区创建省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区活动的开展,区农委、区纪检监察等部门、镇(街道、园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开展业务培训,强化督查指导,注意总结经验,确保全区创建省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区活动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要把规范年建设活动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四有一责”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紧密结合省农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三化”示范区创建的通知》(农经〔〕2号)要求,联系本部门、本地实际,针对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确定创建省级农村集体示范区活动的重点和内容,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要把创建省级农村集体示范区活动的各项任务和要求逐级进行分解落实,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二)广泛宣传发动。各有关单位要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标语、横幅、宣传栏、印发简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省级农村集体示范区的重要意义以及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让广大干部群众家喻户晓,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开展业务培训。各有关单位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培育一批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做到统一管理、材、统一培训。今年,对镇“村账”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为创建省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区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9

一、总体目标

20*年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地委扩大会议和县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这一核心目标。在巩固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总结延伸“双重培养”、“双向培养”活动,开展“双联双增”活动,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

(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双重培养”、“双向培养”活动

1、加强乡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坚持“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原则,按照县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四抓”工作机制要求,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教育和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牢固的群众观,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作为衡量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准;把作风硬不硬、政绩实不实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在实践中检验班子、识别干部,促进领导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二是要认真落实《裕民县基层党委(党组)议事制度》和《裕民县领导干部谈心制度》,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水平,增强班子团结。三是按照县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全县经济发展思路,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理清乡村经济发展思路。

2、继续抓好“双重培养”活动,强化村队领导班子建设。要在总结“双重培养”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做到“四个有”,即有培养对象、有组织领导、有措施、有效果。一是要在抓好原有培养对象培养的基础上,每个村队确定的培养对象和后备干部不少于3名。确定培养对象必须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推荐、民主推荐提出人选,推选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二是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抓“双重培养”责任制,乡党委班子成员每人要联系1-2名“双重培养”对象。三是采取加强培训、典型引路、重点扶持、岗位锻炼等有效措施,加强培养对象的培养和锻炼,增长才干,丰富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四是采取调整、下派党政机关干部到村队挂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等措施,配齐配强村队领导班子。五是要结合实际,对培养对象进行综合评定,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通过扎实开展“双重培养”活动,选准配强村级班子,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带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3、以“双向培养”活动为重点,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在巩固“双向培养”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三有”,即有培养对象、有典型、有重点。一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标准、改善结构”的原则,在每个村队有重点的确定5-10名培养对象。二是从支部帮、党员带、示范教、典型引入手,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切实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培养对象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本领。三是结合“双向培养”活动,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要注重在农牧生产一线和“双向培养”对象中发展党员,不断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和比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4、按照地区组织工作会议和县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要求,认真开展“乡村干部素质工程”和“农牧民素质工程”教育活动。用好县委组织部拨付的县乡党校建设资金,完善设施,为培训工作奠定基础。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制定培训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认真落实分级培训制度。县党校重点对乡场干部及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0天;乡场党校重点对其他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进行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7天;村队党组织要利用文化室对一般党员和群众进行培训。同时,要加强村队干部学历教育,努力实现每个村队两委班子中至少有一名班子成员具有大专学历。

(二)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加集体收入”这一核心目标,积极开展“双联双增”活动

在总结延伸“双培双育”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以“支部联建、党员联户、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联”活动。充分发挥机关支部和先富起来党员的作用,通过机关支部和村队党支部联建,富裕党员和群众联户,帮助群众致富,增强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一是要建立健全“双联双增”领导责任制,明确乡场和联建党政机关部门、乡场机关站所党支部的责任,各乡场党委书记、联建部门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二是制定具体的联建帮扶措施,联建党政机关党支部要结合本部门本行业的特点,明确今年帮扶的具体措施,深入开展以送信息到户、送科技到户、送服务到户,帮村队上项目、帮村队理清发展经济思路、帮村队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三送到户,三帮到村”活动。同在村队开办服务代办点(帮助农牧民办理生产生活中的事务),县委将把落实情况作为年终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党员联户。各党委要明确提出乡场党政机关党员、村队富裕党员与村队贫困党员群众联户名单,对贫困户应认真区分,要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对缺劳力型贫困户、缺思路型贫困户要从找致富门路、帮资金技术等方面入手,对因病因残需救济型贫困户,不再确定联系,由民政部门定期救济。通过“双联双增”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和支持贫困党员和群众脱贫致富,不断提高机关党组织、党员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提高村队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四是抓好农村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工程工作,对原有示范基地和示范户进行认真的筛选,并不断扩大覆盖面,把“农村党员电教科技工程”与“双联双增”活动形成有机的结合,将“双联双增”活动延伸到“农村党员电教科技工程”中。五是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各党委在开展“双联双增”活动中,关键要体现一个“联”字、落实一个“增”字、突出一个“新”字,要不断创新方法,赋予活动新的内容,将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培育并加以推广。

(三)坚持壮大集体经济,坚持创新,把“*”重要思想要求落实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具体工作中

1、切实采取措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各乡场党委要按照县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裕民县关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要求,采取清产核资、规范管理、盘活固定资产,围绕农牧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发展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经济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助村队理清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和阶段目标。二是积极稳妥地开展村级资产清理,依法清收债权,落实债务,实现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三是盘活固定资产,对集体发包经营的土地、草场等,由乡党委统一规范发包办法和价格,公开进行招投标。四是积极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积累。五是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沟、荒丘或夹荒地、撂荒地等“四荒”资源,扩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六是各包点帮扶单位要切实负起帮扶责任,积极为所包扶村队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帮助,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可支配的实力。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实现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半数以上的村集体经济达到年收入10万元左右、其余的村集体经济积累全部达到2万元的目标。

2、认真抓好“村级阵地建设工程”的实施。各乡场党委要把基层阵地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要按照《关于下拔村级阵地建设补助资金和党员教育培训补助资金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在管好、用好上级拨付资金的基础上,继续弘扬裕民精神,动员党员干部投工投劳,确保基层党员有学习活动场地。

3、充分发挥“支部加协会”作用。各乡场党委要重点选择1-2个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队建立“支部加协会”示范点。加强村队党支部对协会的领导、指导、帮带、服务和监督作用,要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发挥“支部加协会”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作用,要帮助协会逐步建立健全协会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真正实现“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

4、各乡场党委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级组织工作规范》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征求群众意见和村民议事办法,逐步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村级组织工作水平。要重点选择2-3个村队作为示范点,树立典型。

三、突出重点、创新载体、转变作风,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一是要认真落实《科级以上干部和党支部扶贫帮困制度》、《领导干部联系乡场、联系贫困村户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全县每个党组织都要联系一个村队党组织,结成互帮互助对子,从解决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农牧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副科级以上干部要继续按照结对帮扶的要求,认真开展“一家一”结对扶贫帮困活动,每年至少为群众解决1-2件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二是通过开展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政策信息服务、搭建劳动力转移平台,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三是积极申报和争取扶贫项目,加大扶贫项目建设力度。四是各乡场党委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转变作风,带头深入基层,为农牧民群众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把服务群众作为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落脚点,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规律和农民群众所需,重点搞好籽种、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调运和储备,帮助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搞好技术服务、帮助农户开辟市场,搞好农副产品销售。

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建设中“联”的作用,形成齐抓共创的局面

1、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围绕县委的中心工作,下大力气巩固提高已取得的良好成绩,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对每个村队进行分类排队,搞清基层干部、党员队伍和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切实做到摸清底数,有针对性地制定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扎实有效地完成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2、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各成员单位,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按照裕党办*号《裕民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文件要求,积极开展作,要认真履行责任,县委将把此项工作作为年终部门考核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