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集锦9篇

时间:2023-09-03 14:57:19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研究

1什么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最终的目的是要为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这其实更像是一项管理工具,是对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的一次资源整合,主要是通过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技术,将各类农业信息、农业资源通过一个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加以资源整合和信息处理,现如今,管理信息化渐渐被大多数人熟知,目前我国许多行业领域的管理都有提到信息化管理方式,所以就我国现在农业经济来说,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被慢慢推崇,其实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能够规范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化运营,可以说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中的重要一个步骤,对于农业发展起着提高层次和管理效度的积极作用。

2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关策略

2.1紧抓信息化水平建设

相关农业经济不仅要根据具体的工作管理特点来进行具体的管理战略规划,同时要牢牢抓住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构建,要充分学会和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工程。同时要构建一个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平台,即一个方便管理部门信息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分析、资源集成等的综合统一管理平台。只有将农业经济内部信息统一规范在一个公共平台之下,才能更好来实现农业经济资源共享、数据整合,促使农业经济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当然信息化水平的建设更离不开农业经济相关数据的多向信息的畅通。全程把控整体农业经济项目进度,及时更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流程信息,只有在保障畅通的农业信息交流下,才能够使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开放、自由、快速、畅通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据传递标准。

2.2放宽农业管理准入门槛

农业经济管理下设有许多细小的模块建设,要想提高信息化水平就需要放宽农业管理准入门槛,各模块之间要达到高度的协调,还需要尽可能的在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上放宽对外界的准入标准,还需要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和新兴技术,为农业经济中薄弱的中小企业放宽融资条件、输入全新的服务式营销策略。这样才能够通过更方便有效的农业经济体制使农业经济管理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

2.3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共享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经济信息共享评估机制,完善评估体系,培养高水平的信息评估管理人才。大力引进可以胜任机制考核测评的高水准的专业性管理人才,发挥农业管理相关部门对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和培训的调控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监督评价和管理。

2.4完善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法规

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市场还是有不完善之处的,为了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就要更好的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法规。首先,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框架,相应的法规制度才能更好的保持政策出台的稳定性,才能更好的监督实施效果,提高连续性。其次,农业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撑和鼓励我国大中小农业企业针对企业自身经济的发展要朝着现代化方向的迈进,同时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整治、合并、划分,争取做到权责分明的管理体系,避免出现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管理程序叠加混乱,要确保每一项农业经济的具体管理工作细化到人,有据可依。最后,制度的完善离不开人民的监督,同时要想农业管理工作的水平,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最大化发挥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制度管理效应。结束语通过以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含义简述以及对如何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一些方法策略探讨,可见,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能够促进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能提高农业经济自身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爱美,朱国英.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J].安徽科技,2006,10.

[2]王云霞.浅谈《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2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关问题综述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稳定发展为最终目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各类农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播以及利用,以实现对农业新成果进行有效推广的系统活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还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要想从本质上提升农业发展的水平,一定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实酿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可以培养专业的农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二是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健生产要素主要涵水、土壤、空气、阳光以及营养等,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可以保证农业产品进行顺利的销售,使农民获得经济收入。同时,实现农业市场的信息化,还有利于农民获取市场信息,从而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促进农业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二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三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形式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四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发展的动态形式,从而有针对性的对麵勺种植结构进權整,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无法顺利实施,并且农民以及相关的一些部门领导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也不够透彻,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具体方法,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无法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也比较浅,导致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果不显著。

3、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投入的资金较少,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4、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现实的工作中,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非专业编制内人员,普遍存在信息素质偏低的情况,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率非常低,质量非常差。

5、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较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的情况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至关重要。同时,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信息化专业技术应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来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农民树立起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从而在各方面进行配合。其次,当地政府还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专家开展相关的讲座,让每户家庭选派一位人员参见讲座,这样可以让农民更多的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从而为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多种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其次,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管理这个平台,保证的所有信息都真实可靠,为农民提供正确的指导。最后,鼓励农民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使农民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方法,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在网络上进行分享,为其他的农民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三)适当增加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资金,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资金,而制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资金。资金的缺乏导致相关的基础设备不够健全,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质量难以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政府一定要适当增加一些资金投入,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还需要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购买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机械设备,建立规范化的作业区,并组织当地的农民参加机械使用培养,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使用的技能。另外,在增加资金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所有的资金去向明确,尽快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四)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强化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

首先,国家和政府已经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业的抉持力度,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改变人们对农民固有的看法和认知。其次,在高校要加强农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最后,当地政府还要在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让农民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优势,并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让农民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沟通,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储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水平,从而更好了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与实施。

(五)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的力度

要想更快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就是重要的任务。首先,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保证多种类型的农业信息技术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进步。其次,政府在研发新技术时一定要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将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在巩固原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势功能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决更好的发展。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3

一、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变

知识型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型农业主要以知识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机械工具进行农业生产。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农业产品还可以用先进的科研技术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而传统的农业生产只注重效率、农业生产带来的收益等,通常只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眼前利益,而完全忽视农业经济管理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引入信息化的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收益,还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向着知识型农业的转变,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的长久、持续发展。

2.有利于增加劳动农民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生产进行了多次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但是并没有给农民带了相应的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信息技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经济来往逐渐透明化、公开化,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动农民行动起来,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同时农业经济管理部门也要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农业市场进行专业性的研究和评价,以增加劳动人民的经济收入。

二、农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农业信息化的意识

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农民占很大一部分,他们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认可,是农业长久发展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并且由于他们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地方,思想比较传统,不容易改变,因此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

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信息化行业的发展是近几年新兴的,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并且大多数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不是只懂农业知识,就是只懂信息化技术知识,根本没有复合型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据调查得知,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从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还没有超过5%,95%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以后自学的电脑技术,然后进入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所以对于高难度的信息化技术,他们根本无从下手。

3.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设备

若想确保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知识,还需要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设备。然而这些信息化技术设备,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安装困难,尽管我国政府每年在农业方面投入许多资金,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这些资金会出现各种挪用现象,这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向着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发展。

三、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创新途径

1.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众所周知,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经济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若想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首先要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一是结合国内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农业生产以县乡为单位进行数据库的建设,并且合理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二是为了确保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正常运作,要采用地理定位技术以及全球卫星技术,以确保农业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各种信息。三是指导农民进行科学化的种植,进而减少病虫害以及自然现象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四是要做好农业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对农业信息不仅要做好准确无误地录入,还要做好记录保存工作,确保农业信息能够得到共享。

2.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发展很大的变化。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不仅只是对各县乡的农业进行指导性的经济活动的开展,而是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若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就必须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对农业进行多角度的控制和指导。例如,传统的农业信息技术只是在网上公布一些信息,然而大多数的农民不懂网络知识,因此这些信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来传递。

四、结语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信息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 提升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组织产业化步伐高速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趋激烈。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成为了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就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当今企业经营的核心课题。而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理念与具体操作上多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不足。本文则针对信息经济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展开具体探讨。

一、信息经济学及相关理论

1.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产生之初历经三十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渐走向了成熟,具体来讲,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主线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所谓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内容为研究信息技术、产品价格成本等方面,利用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不完全信息理论,并对市场形势的信息提出假设。而宏观信息经济学则是侧重于研究信息产业经济,促使信息产业的视角下,企业的流通价值与整体经济效益等得以实现。

2.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相关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市场的信息只有一部分参与者拥有,而另一部分参与者没有,这两者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进行市场博弈。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当中,通常将拥有私人信息的称作“人”,而没有私人信息的则称为“委托人”,而信息的不对称性有时发生在参与人签约前,也有可能发生在签约后,这两种状态有着不同的研究理论。事前不对称信息模型被称作逆向选择模型,而事后不对称信息模型则被称为道德风险模型,其中逆向选择模型具体针对人与委托人签订合同之前,人相对于委托人来说,拥有者更多的诸如风险状况等的信息,例如,企业在应聘时,人(员工)一定会比委托人(企业老板)更加了解自身的能力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模型则体现出了现实工作中的某种状态,例如,现实工作当中委托人(企业管理者)无法完全看到人(企业员工)是否有将百分百精力用到工作当中,而只是关注最后的工作成果。其特点体现在委托人无法直接了解人的行动,而只能掌握结果。信息不对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现实工作生活当中是客观存在的。针对企业人力资源来说,由于人力资源信息为私人的信息,因而各个参与者会掌握不同的信息,其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则会尽可能地体现出优势信息而隐藏对自身的不利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来提升自身价值,导致企业经营活动效率的下降。因而,研究信息不对称等相关信息经济学理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

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信息不对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针对信息掌握的差距,企业必须认识到负面影响并寻找优化策略。现对其影响进行具体探讨。

1.企业招聘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招聘是企业获取人才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高效的招聘能够直接为企业赢得人才与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企业招聘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则主要体现在招聘的过程当中,应聘者为提升自己的价值,会在自己的学历、工作经历以及衣着等各方面进行“包装”,体现出自身的优势,而将缺陷与不足之处进行隐藏,由于私人信息存在,企业无法全面仔细鉴定每一个求职者的信息真伪,导致提供真实信息的优秀求职者机会减少,长久的积累则会导致企业应聘人员的素质整体下降,并且,企业由于无法招聘到优秀高素质的员工,在后期培训等相关方面就会投入更大的物力以及财力,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招聘以及用工成本,并且还面临着诸如劳动纠纷与劳动争议等各方面的风险。

2.道德风险的不良影响。道德风险具体来讲是指经济活动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于他人的有悖道德的行为。企业当中的道德风险产生原因为职工同企业领导之间的利益不协调,由于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思想认知差距,导致了利益持有态度的无法协调,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不利于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管理者无法知道员工的真实工作努力程度,而员工的态度则为以最小的劳动程度换来最大的自身利益,并且,道德风险问题极易产生示范作用,例如员工偷懒并且瞒过了管理者而没有受到处罚,这种示范作用就会使认真工作的员工产生动摇,导致调整自身的工作方式与态度。长此以往,企业将会面临着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基于信息经济学,要去除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所造成的企业损失,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流程进行优化,针对性地建立起完善的各项制度,规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现针对此提出几点优化措施。

1.建立健全诚信与信用管理机制。企业需要发挥道德伦理的约束作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实行诚信评价机制,对员工进行诚信评价并建立起档案,并且,不同企业之间需要增强交流,分享员工的诚信度,增加信息透明度,从而有效减少弄虚作假等不诚信的现象,从根源处解除信息不对称对企业的不良影响。此外,企业需要加强惩治力度,要求求职者提供完善真实的资料,如果有隐瞒以及欺骗行为,则予以辞退,降低员工的“欺骗”概率,去除员工以及求职者的侥幸心理。

2.规范招聘体系与招聘流程。招聘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一套完善的招聘流程需要包含招聘需求、信息、背景调查等各方面调研与评估,首先,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的职位需求设定档次,并且对每一个档次的应聘者进行严格调查筛选,利用诸如情景模拟、心理测试、技能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应聘者进行甄别,充分了解应聘者相关信息。同时,企业也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在招聘成本的投入与收益间获取平衡。

3.健全员工激励机制,提升工作效率。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实行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企业需要随时了解并注意员工的多方面需求,针对员工的个性需求变化特征建立起一套绩效评估体系,并且将绩效评估同员工薪酬、晋升以及培训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不同的员工有着不同的需求,企业需要有灵活而全面的激励机制,做到人性化管理,积极体察员工工作困难以及家庭情况等,“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韩秀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经济学的运用 [J].才智,2012,17.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5

当今是经济全球化与知识革新创新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到处充满着竞争与压力,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哪一个产业。比如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一旦脱离了脱离了,就无法更好的立足这个巨型的社会。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全球的信息已经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信息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到处可见,比如信息形式的多样化,有纸质信息,有网络信息,但是我们应该要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一个形式,全球的信息已经出现了由纸质为载体向以光以磁记录为主,传播的方式也不断地更新进步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不断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企业做为市场的主体,在市场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做贡献,依靠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因此信息化时代的企业都大力推动信息化的建设。另外,俗话说的好,有市场就会有需求,同样,有评价了就会有管理,一个项目的推出只有对其进行管理进行评价了才会有更好的结果去指导管理,如果没有评价就不会有好的管理,好的评价也就不会促进一个企业好的管理好的发展。所以,评价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管理,评价是管理的晴雨表,是发展的方向盘。

2相关理论概述

2.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企业信息话就是指以企业流程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的空间,不断地向企业信息化方向前进。企业的信息化主要就是通过企业的生产,资金的流动,客户的交流转化为数字信息的形式,通过不断地加工利用再生产,而分享公司内部人员,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清楚的了解到公司发展的情况,并且依据这些数据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发展动力来源,让高层也通过这些数据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以获得更多地经济利益。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具有领头羊的作用,我们只有经过不断地分析不断地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保证企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它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的保证,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2.2信息化管理

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信息化,那么什么是信息化管理呢。首先,所谓的企业管理在经济学中是指,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一系列智能的总称。因此,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得出企业信息管理,就是指,对那些企业的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让它们朝着既定和自身发展的轨道运行,服务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如果没有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就不能很好的发展,就不清楚企业发展的情况,也不利于有效决策的形成实施。

2.3管理绩效评价

管理绩效评价简单的说就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个评价,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有了自己一整套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那么怎样判断他的这个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好坏了,只有对其进行评价进行分析总结,从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得出其精华的一部分,去掉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另外一部分,简单的说就是当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不适应发展的从企业中拿掉,让那些为企业带来经济效应,提高竞争力的成分继续留下来,带领企业起立于前列。所以说,一个企业不能只是一味的做,而不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就像人一样,只有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反省总结才能够提高,才能够不断的做到完美,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他只有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从而又能够不断的吸引人才,不断地提高收益,不断的提高市场净竞争力。这样不断地循环,才能长期出于不败之地。

3企业信息化管理绩效评价的原因

前面已经了解了一些相关的概念,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来就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选择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原因。首先第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应,吸引人才,提高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什么是企业,企业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不以盈利目的机构不叫做企业,所以,企业的实质符合这一点,通过对企信息化管理进行绩效的评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它将会带动整个经济行业的发展,所以要不断的充分的利用好现代化资源,充分利用其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二者互相利用好了的话,将会实现两全其美,双方得利。

4企业信息化管理绩效评价的挑战及解决的方法

虽然企业信息化管理绩效评价,在企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该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不是很成熟,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有待提高的地方,遇到很多的挑战,但是只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能过将信息化管理很好的与绩效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一定能过让企业更好地发展,不断的为企业带来经济效应。比如,在企业要适时的对信息化进行评估,进行总结,不断地提高,让信息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充分重视评估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一个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5结论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 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观念;发展趋势。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资源已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必将迈上一个新的目标,工业时代的一些观念和理论体系也将发生变化。管理会计原有的一些理论、方法难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面临的环境,观念,以及其研究内容都将受到巨大的挑战,本文着重就以上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

一、管理会计环境的变化

1.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相对稳定,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需求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重点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种、易交易的特点。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历史性转变的时期,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时期,知识经济阶段是工业经济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人类高度发展的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这一转变使管理会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将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计己发展成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在于它主要不是适应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而是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它丰富、发展了传统的会计职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今天的经济发展,已从劳动经济阶段、资源(自然资源)经济阶段向智力经济阶段发展,今天的世界竞争,也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的竞争,推向人才智力资源的竞争。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管理会计以其特定的方法着重进行着知识资源的研究,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提供财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理论支持、方法支持和智力支持。因此,管理会计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它了,它将形成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以财务信息为主体的新的信息系统。这将意味着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作用将随着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的深入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3.internet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更为完美的信息支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internet在迅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个新的基于internet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导致新型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又为实现这种新要求提供了可能。例如:据最新资料表明,国内外一些软件公司已经将internet技术运用于财务软件领域,开发出新一代财务软件——网络财务软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依托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收集的资料,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制和延伸,为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internet的出现和发展,将使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性、及时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从而使得它对决策的支持更趋完美,并能极大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1.知识价值观念。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成本,其分析方法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法。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管理会计更关注的是成本的控制与评价。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应突破了对成本概念的传统认识,开始重视成本中的知识价值,从而,扩大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使得成本控制的重心得以转移。

工业经济阶段,产品成本控制的重心历来是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因为,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降低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对降低产品成本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工业产品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成本内涵中,科学技术转移过来的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含量将越来越高,比重将越来越大。例如:英特尔公司在研制奔腾芯片时投入了上亿美元,而一旦成功,芯片的单位制造成本却是l美元都不到。大多数企业为确保其长期竞争优势,在产品的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使得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而言显得微乎其微。这必将导致成本控制的重心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成本,即从努力降低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逐步转移到降低间接费用以及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相关的费用支出。

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而高知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这种创造性思维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种种具有开拓性的设计和发明、创造等等。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他们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原材料、厂房、设备等)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

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在成本控制与评价过程中更多地溶入了知识价值的含量,从而,从理论上丰富管理会计中成本控制、成本考核与成本评价的内容,使成本的内容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

2.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企业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分散。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3.动态管理观念。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产品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用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交替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决策,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4.企业价值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就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意义上的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佑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完成其过程控制。

三、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1.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门科学。管理会计应该摆脱单一的会计学科定位,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技术层面外,我们更应关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2.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必然趋势。由于传统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的,忽视了市场环境、传统管理会计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未能从长远的策略上考虑,已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相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来说,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全局,立足长远,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企业管理形势也不容乐观。企业要求持续经营,必须考虑其战略竞争力,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必须向外扩展。在保留传统管理会计的核算内容、方法和技术基础上必须向外延伸,为企业适应市场环境提供更多的国内外市场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观念、内容狭隘以及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等诸多局限性,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也许,就象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主导方向。

3.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显著特点是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域名、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以及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为主的人力资产比重的大大增加。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这时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计量、确认、管理等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中的物质资产和财务资产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当代著名会计大师余绪缨教授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4.发展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核心能力不是企业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管理会计可以间接地塑造企业的核心能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或者构造一个责任会计制度,该制度服务于技术诀窍的研发和服务专长的培养,使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能力。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离不开它的具有先进方法甚至是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是面向战略管理需要的信息。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主题应该从企业价值增值转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要注意管理会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管理会计的制度设计和管理会计新方法的研究,并把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提升到培育和塑造核心能力的高度来展开,发展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余绪缨.展望21世纪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财会月刊,1999,(1).

[2]赵莫林.对市场经济下成本的重新思考与认识[j].会计研究,2000,(4).

[3]韩云龙.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j].现代会计,2006,(2).

[4]黄曦.论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管理会计的挑战[j].财经经理论与实践,2000,(21).

[5]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邓厚平.推进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j].财会月刊,2007,(7).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7

 

一、提高网络服务水平整合资源

 

信息化对农业的经济管理有着巨大的帮助,它不仅可以快速便捷地实现管理网络,同时还能构建一个多信息的平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交流互通繁荣机会。网络在当下的农村普及程度比较高,基本上每一位村民都懂得上网。但是这距离信息化的农业经济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一直未能普及开来。首先就是农村的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网络构建与应用水平较为低下。信息技术是新型的产物,在商业方面的运用还没有普及到农村,因此人们没有一定的了解也没有可以实施的人才。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的文化经济比较落后,人们的信息意识比较单薄,现代化程度比较低。加上很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增多,并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留在农村,限制了网络商业意识的发展与传播。如此导致了虽然农村具有一定的网络基础,但是由于缺乏人才与淡薄的意识信息技术得不到运用。因此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从人员上人手,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情况派遣相关技术人员深人基层,指导农民建立信息化的经济管理平台。整合现有资源,规范信息标准,逐步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实现农业与信息的相互结合。另外还要加强外来信息的接受,不断地开拓与增加信息采集的工作,分析相关的信息与资源,保证农民信息的丰

 

富程度,使得每一位农民都可以清晰了解有关农业经济方面的信息,每一级政府都可以根据信息明确发展的方向,并且展开政府与农民的多方面合作,提高农业的运营效益,建立起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管理网络。

 

二、重视农民培训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的发展还是要靠村民自己,想要让农业信息化管理做好做大,首先就是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让他们自己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普及并且推广信息教育与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与经济素质,并灵活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其次就是扩大农村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政府的培训资源,定期让村里的技术骨干前去培训进修。并且利用互联网组织远程教育,通过农业信息网的在线教育,加强农村各级技术人员的能力培训。同时还应该着手建立一支专家队伍,培养一些懂得农业种植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或者制定相关政策来吸引有关的技术人员,共同来为农村的信息化经济做出贡献,为信息化框架的建设提供技术的支持。在具备这些条件之后,政府方面可以考虑建立信息化示范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为相邻的村镇都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一个村的改变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利用星星之火燃起燎原烈焰,可以有效地改变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淡薄意识,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引导与推动,最终达到农业创收的目的。

 

三、做好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中信息最为充足的版块,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等多个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还兼具强大的交互式和覆盖性交流特点,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息传播的问题。但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虽然是新兴媒体,但是其依旧是单一的传播载体,网络仅仅是我国目前多媒体的一部分。因此除了要建立互联网媒体的管理,同时还要发展其他媒体的构架。传统媒体具有着受众广、传播途径直观、传播速度快等一系列优点。农村相比于城市计算机的拥有量依旧是比较低的,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电视与广播。因此想要做好农业产品的推广,发展更多的客户,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是非常必要的。农村的经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不仅仅是对内部生产的管理,同时还有对销售与效益的控制,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点一件事,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创造与国际接轨的高效化信息传播途径,加强农业经济的信息技术综合管理。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集约化生产利用局面形成。尤其是在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规范化后,我国农业生产与经营明显趋向规模化。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规模化还不够成熟,粗放管理现象严重。尤其是在资金周转、农资产品大批采购方面,缺乏有力的信息化管理。基于这个农业生产与发展现实,我国农业向前发展亟需取得互联网的支持。尽管我国已有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构建生产资料电商,但其经营模式还不够完善,互联网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四、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农业向前发展

我国中央机关曾在2015年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粮食与食品安全逐渐成为了生产发展的重点。同时,中央部门高度强调,必须要积极贯彻落实农业科技,使互联网农业转化成解决农业发展困境的主要方向。而后,相关部门为推动互联网农业落实,又提出了一些意见,明确提出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使农村农产品能够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良好的农业服务,推动农村电商加快网上购销对接,进而全面降低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还特地出台了清扫“互联网+农业”发展障碍的相关政策,为农产品实现互联网化提供了较良好的优势环境。直至今日,我国各地依旧高度倡导支持农村电商向前发展,使“互联网+农业”真正落实到农产品的实际生产与经营中,实现“互联网+农业”更上一层楼,并反过来助推农业经济向前进步。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8

[关键词]知识经济 档案管理 信息管理

一、引言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不同于传统的资源经济或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档案事业作为人类的记忆工程,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既是传统的知识产业,也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既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受到知识经济影响比较直接的领域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事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新的时代必将给档案管理带来许多新的观念和新的课题。

二、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观念的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重藏轻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评价标准是知识向经济的变度,档案工作者只有将所掌握的档案知识和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要改变“重藏轻用”的观念,积极主动开发信息资源,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转变服务观念,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和发展知识经济服务。

2.对传统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挑战:当前,我们大部分的档案工作仍然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与方式。虽然有些单位使用了计算机,部分也实现了网络化,但是网络上并没有多少可以传输的档案信息,难以达到传输的高通量化和网络化,难以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也难以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和供社会共享。因此,变革档案管理手段,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是档案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3.对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的挑战: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密集型的社会结构将被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结构所取代。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否则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因此运用档案来传播知识,促进经济发展,使档案中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首先,要树立新的管理思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传统环境下工作所形成的思维和方法上的定式,档案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难以将现代化管理引入到档案工作中。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已经让档案工作者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术和工具之一。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档案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开放的视角,积极寻求档案工作的生长点,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方略。

其次,要积极引入新方法和新手段。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计算机,编程或买一份软件,输入微机三部曲。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档案的整理、著录标引、数据输入和为它们服务的分类法、词表等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档案原件是信息资源,是资源就有一个开发过程,计算机管理档案不能只停留在目录检索那种初步的不充分的信息开发阶段,而应更深入地发掘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等待检索利用为主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这就提高了开发档案的档次。同时,社会的需求与承认也会大大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得愈来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封闭的现行管理方式为向外的“开放型”管理方式,使档案服务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直接面向经济,面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最后,要积极拓展档案馆藏的新资源。档案资源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则是档案资源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档案部门要把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任务来抓。现行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多以纸质、音像、声像材料为主要载体,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非常少,势必影响到数字档案馆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提供利用,造成信息停滞和利用需求的阻断。因此,加快档案馆原始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进程和电子文件的积累,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是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2.要大力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1)建立“需求―开发―利用”的科学开发机制:首先,要立足自身资源,增加传统的编研力度,建立特色数据库,开展定向专题信息服务。其次,信息资源开发应充分分析并满足用户需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反映出档案信息由保管向利用的一种高层次转化,这将是一项以实现档案价值为目的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必须要处理好“需求”、“开发”、“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以电子文件归档为管理重点。当前,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大量开展数字化工作存在风险,有可能影响到今后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另外,尽早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有利于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尽早接轨,为机关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同时,又能抓住机遇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3)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合理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是充分发挥信息利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必须。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新兴事业,并无多少经验可循,理论指导又一向滞后于实践,这就使得很多档案部门在信息资源开发时难免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出现信息资源开发的“孤岛”现象。

3.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建立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

继续教育是全体在职档案管理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要求的手段。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在职人员是不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的,而继续教育采取专题讲座、实习培训、现场研讨等方式,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内容专一、形式灵活等特点,因而成为在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能的有效途径。

继续教育必须制度化、全员化。所有在职人员都要定期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并要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列入考绩、评审的范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坚持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进修制度”。

继续教育必须多元化、规范化。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开展各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要严格审批和监管开展档案信息化继续教育的机构,统一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教学材料及实验环境,制定规范统一的分级、分类考评体系,建立“学考结合”的专业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姜之茂.资源共享与档案馆.中国档案,1999.12.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9

【摘  要  题】理论探索

【关  键  词】情报学/经济学化/情报经济/情报经济学/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

1 “经济学帝国主义”与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

近数十年来,经济学不断地向其他社会科学扩张与渗透,形成了许多以经济学方法作为分析方法或体现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科。经济学界称这种现象为“经济学帝国主义”[1]。情报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界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文献[2]明确提出情报学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文献[3]则认为情报学是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这种观点在国内情报学界一度影响较大;而文献[4]则针对这种分歧,就国外的最新进展情况,对上述情报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作了综述研究,予以了有关问题以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指出国外情报学界目前依然有许多研究者把情报科学视作一门社会科学。尽管情报学的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定位至今在理论界仍未完全取得一致,但是不管怎样,情报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情报学本身就具有着社会科学的属性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已经渗透、侵入到情报学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情报经济学的产生如同法律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学科一样已经成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又一具体表象。

“经济学帝国主义”对情报学的这种侵入与扩散换一个角度而言实际上也就是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趋势。情报学具有跨学科领域的本质。国外有研究者将情报学研究划分为三大领域:管理问题(如工作表现测评、个人技能、个人隐私)、核心活动(如数字图书馆、智能、交互性、情报检索、知识管理)、应用性(如工作流、文献管理、互联网与内部网),情报学这三大领域的发展涉及并依赖于多个学科领域: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范畴的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5]。可见,情报学研究所呈现出的经济学化特征就是作为其来源与支柱的经济学范畴的工商管理领域对上述三大领域的情报学研究发展施以影响与作用的必然结果。情报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与情报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正是这种影响与作用的具体表象,它的向前发展则表明情报学研究的经济学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情报学是为了解决情报需求与情报服务而产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情报工作的开展、情报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涉及到现实经济问题,必然要认真地考虑其经济效益。尤其当处在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这个大背景下,情报工作更加强化经济核算与管理,突出经济效率与效益这一目标;整个情报事业开始市场化;情报产品不再作为一种福利品而是成为一种商品;出现情报产业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与情报经济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已成为必然。纵览情报事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情报事业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一部情报事业的经济化演进历程,情报产业与情报经济现象的出现是其最终必然结果,我们可以将它的整个发展历程简约地归纳成以下演进路线:情报工作的诞生、情报机构的建立与情报事业、数据库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情报事业的产业化、情报产业[6],直至情报经济的出现。当然有研究者为了突出情报检索在情报工作与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如下的演进路向:情报(的产生)、情报检索(的出现)、情报检索技术及系统(的出现)、数据库(的产生)、数据库服务产生(情报服务产业)的兴起[7],直至情报经济的出现。与上述情报事业的经济化发展演进路向相对应的则是,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顺应形势发展针对实践需要而不断向前深入推进。

2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回顾

最初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与情报检索的评价研究相联系的,即主要是评价情报检索服务的成本与效率。随后,情报商品化、情报的价值与价格、情报传递的成本与效益,以及情报工作的效率与情报事业的经济管理也成为了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主要议题,再接着是情报市场、情报(检索)产业、情报事业的经济发展及其宏观经济研究等领域,直至最后作为一门学科形式关注整个情报经济现象,使有关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成果得到了系统化了的“情报经济学”的产生。情报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标志是1979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国际性的情报经济学年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情报经济学已初具雏形,与情报研究学、情报检索学、情报咨询学、情报管理学等一道成为了情报学众所周知的重要分支学科。理论界就认为包括情报经济学在内的共计11门具体的分支学科共同构成了情报学的整个分支学科体系[8]。对于情报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国外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情报产品和情报服务的成本分析、情报的价格、情报服务的效果与效率、情报传播的成本——收益分析、情报价值的实例分析、情报和生产力的宏观经济研究以及情报服务的增值过程、联机检索的经济问题、情报处理的经济问题等9个领域[9],而国内的学者则将其归纳为情报价值的研究、情报商品属性的研究、情报产业的研究、情报市场的研究、情报资源分配与管理的研究、情报效益的研究、情报成本与价格的研究、情报经济管理的研究、情报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情报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这10个方面[10]。但通常我们一般将情报经济学研究归纳为情报商品与情报市场研究、情报经济效益研究、情报经济管理研究、情报产业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研究这4个方面,围绕上述4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阶段性的集大成著作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11]。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证实“经济学帝国主义”存在的同时,也更加明显地表明了情报学研究的经济化特征与趋势。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面向新千年的20世纪的情报学“经济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情报经济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被纳入到“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更为宽阔的范围内加以研究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情报学的“经济学”研究从围绕某一主题零散地开展研究,如情报的经济问题[12][13]、情报市场[14][15]、情报产业[16]、情报商品[17]等等,发展到体系化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如相应地正式出现了以“情报经济学”命名的理论著作[18](以上举例均指国内的研究情况,不涉及国外的情况,以下举例与此相同),这是一次飞跃。现在又由情报经济学的系统化研究发展到站在信息这样一个新高度,在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更为宽阔的视野内系统化地研究情报经济学[19],则又是一次飞跃。在实践工作中,“情报”与“信息”是难以绝对区分开的,而“情报”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知识信息,一种情报信息,因此将“情报经济学”纳入到“信息经济学”中进行研究,这表明了情报学“经济学化”研究的向前推进与发展。情报经济学在信息经济学中的定位是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分支学科,具体地讲,就是信息经济学是以一切有关信息转换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而情报经济学则仅仅只是其中的有关“知识与情报传输系统的经济研究”[20],或者说,仅仅是其中的有关“知识信息服务的经济研究”[21]。当前情报经济学已经很少单独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而是更多地将它纳入或者说融入信息经济学中,以信息经济为对象予以研究。对于这一点,有人提出了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曾经流行于图书情报界的情报经济学之所以会销声匿迹,其原因就在于情报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不能成立的;情报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是同一门学科,二者具有同一性;这是由于两门学科共一个英文学名因而在学术界造成的学科分类混乱现象[22]。毫无疑问,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情报经济学作为信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而被纳入到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之内进行研究,并不能否定情报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存在的事实,二者不是同一学科[23]。实际上,情报经济学的发展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作为其上位类学科的信息经济学的影响,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也同时促使情报经济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方面不断得以拓展和创新。对于由情报经济学拓展演化而来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有研究者从经济行为中的信息活动、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信息系统和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社会信息化这5个方面对信息经济学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和归纳,描绘了经过20世纪的大发展,面向21世纪的信息经济学的新景观,指出“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信息经济学带有浓厚的信息学(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色彩,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经济学则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味道了”[24]。总的说来,20世纪情报学视野中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其涉足领域主要围绕着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营销、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效益、信息投资、信息工作经济管理、宏观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信息经纪人等主题而深入展开[25][26]。

20世纪的情报学“经济学化”研究所取得的新发展所体现出来的另外一方面特点,在于它随着所处社会经济这个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它所运用、移植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以及由此而来的它的实践取向随着经济学自身发展而得以发展。还是以国内研究为例。大致地说,国内经济在改革开放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期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从1992年起至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的情报学理论与实践工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所处经济环境的烙印,而随着上述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这可以从诸如《论计划经济下的竞争情报》[27]、《市场经济与情报信息工作》[28]这一类学术论文的文题及其内容得以清楚地反映。又如,我们国家自1958年建立起科技情报事业,一直到改革开放,都与前苏联与东欧国家一样,由于实行的是单一的传统计划经济,对商品经济持否定态度,因而理论界严格遵循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的观点:“科学情报不是商品”[29],而不将情报当作商品,认为社会应无偿使用情报机构提供的情报产品,整个情报机构属于非经济性、非赢利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化取向经济改革的向前推进,情报开始商品化,情报理论界及其实践体现——情报机构与情报事业也相应发生转变,于是乎曾经作为计划经济棋盘中一个棋子的情报机构也开始相应地进行情报体制改革,使之转型为作为市场经济大家庭一员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性实体”[30]。再如,即使同样是探讨“情报经营”的论文,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也会明显地发现有的烙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痕迹[31],而有的则烙着“市场经济”的痕迹[32]。

3 情报学“经济学化”研究的发展及其未来展望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在早期还仅仅只是引入经济学中的效用、效益等概念,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借鉴当时流行的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制等经济实践模式,作为其研究基础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是劳动价值论,而研究所用的经济学范多也还是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阶段模式[33]。但是随着经济学自身理论研究的向前发展,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所运用的经济学概念、方法,以及基础原理,甚至是“范式”、整个的理论体系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加深刻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情报(信息)商品价格的形成基础这一问题为例。信息商品的定价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情报理论界与实践界。总的来看,有关信息商品的定价基础,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垄断价格论[34]、效用价格论(使用价值决定论)[35][36]、价值决定论(价值价格论)[37]。前面的两种观点尽管很早就同价值决定论一道被提出,但是由于受所处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与束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从整体上说国内情报学界对前两种观点持的是否定或批判的态度,而对价值决定论则持肯定或者说维护的态度。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奉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受经济学界这种认识的影响,国内情报学界对于情报(信息)商品的定价基础问题也采取了与这一时期经济学界相一致的做法,即不容置疑的主流理论观点是“劳动价值论是信息商品价格的理论基础”[38],而对其它观点横加批判,或者依然以劳动价值论为主,借鉴其它观点进行“折衷”,如有研究者就认为信息商品生产过程所具有的不同于物质商品生产的非重复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在事实上具有了同一性,二者在信息商品中是等价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信息商品价格的形成基础既是信息商品的价值,也是它的效用(或使用价值)[39]。毫无疑问,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价值决定论与效用决定者进行“折衷”,其分析方法与研究框架依然还是属于价值决定论范畴,其实质是在价值决定论的范围内进行局部的修补与改良。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3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建立,一批充分体现上述精神与认识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纷纷出版[40][41]。可以说,这些认识在改变国内经济学界原有的旧观念的同时,正在日益成为理论界新的主流观点。与此相对应,国内情报学界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开始对长期以来处在主流地位的将劳动价值论作为信息商品价格基础的这一观点予以重新的审视,这一迹象早在国内经济学界开始争论要不要捍卫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已显露,如文献[42]就从价值决定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或者说价值规律出发,通过论证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所面临的危机和价值决定论对信息市场的种种误导,明确地对长期处在“话语霸权”状态的信息商品价值决定论提出了置疑,指出在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是微不足道的,而在其后的100多年时间里,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这些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发展。因此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大力提倡信息商品的价格市场决定论,以此来取代长时期在情报学界处于主导地位,流行一时的信息商品价格价值决定论。

除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自身发展会推动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向前发展之外,国内经济学界对于西方经济学的重新审视与评价也极大地促进了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目前,随着国内较以前更加注重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引进,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甚至是前沿理论被引入到情报学的研究中来,这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前情报学研究的经济学化发展趋势。例如,运用从经济学的“母体”中脱胎而来的市场营销理论来竞争情报研究[43];运用经济管理领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来从事竞争情报研究[44]和(情报)信息服务模式研究[45];运用经济管理领域的另一热点理论——流程再造理论来审视网络环境下的情报工作[46]。又如,引入当前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委托-理论”对情报(信息)经纪业进行了深入探讨[47]。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情报学研究中对于博奕论理论的引进。自从1994年三位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荣获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博奕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和方法,被经济学界广为运用,成为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有研究者敏锐地抓住这一前沿,将博弈论引入了竞争情报研究[48]。更有研究者指出“经济学中研究的信息其实质就是情报学意义上的‘竞争情报’”,“经济学(特别是引入博弈论后的经济学)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了竞争情报的作用方式”,通过介绍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结构理论里的“库诺特”(古诺)模型在引入博弈论后的几种演变模型,对竞争情报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博奕论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加强竞争情报研究中的情报分析手段[49]。此外,作为市场经济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竞争理论也与竞争情报研究联系了起来[50],在竞争情报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竞争情报理论体系,从而为竞争情报实践提供高水准的理论与操作指导,已经成为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