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集锦9篇

时间:2023-09-07 17:39:58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范文1

201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改变了过去以GDP论英雄的单一政绩考核方式,转变为科学发展导向的全面综合考核。长期以来,地方党政领导为追求GDP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近年来雾霾、污水问题以及大规模的地方债务问题充分说明,我国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趋于极限,经济发展的风险显现。政绩考核的改革有利于规范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执政理念,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缓解经济增长造成的污染,避免出现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特色的监督地方党政一把手的顶层设计,政绩考核新政的颁布,要求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改革经济责任审计与考核新政不适应的问题,建立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从而更大程度上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形成审计机关与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的合力。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党政领导干部“软约束”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先离后审”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党政领导干部软约束,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非常关注的政治性工作,离任者一般会认真对待,但却不够重视。重要原因在于党政领导干部已经离任,审与不审已不影响工作调动与升迁。这种“软约束”机制容易造成“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接任者将问题推给前任,影响了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没有统一的答案,但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来设计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不平衡,经济责任审计较为先进的地区根据区情设计出一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并成熟推广,而将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做法也不少见。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力度不够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难以充分利用,除了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线索由纪检监察部门、司法部门立案处理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中出现的财政财务问题没有启动问责程序。审计出问题容易给组织人事部门带来被动,由于大部分干部在审计前已经调动或者升迁,审出一般性问题,也不好改动任职决定;而审计一旦审出了决策失误、挪用等重大问题,会使党政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陷入被动,影响组织威信。

三、政绩考核新政导向下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改革建议

(一)创新经济责任审计体制机制

加大经济责任审计任中审计力度。将“先审后离”作为原则性意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及时性,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对领导干部执政的经济活动具有警示作用。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成员单位的监督合力,建议成员单位参加经济责任审计进点会议,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通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研究。进一步加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主体的审计机关与委托主体的组织人事部门的沟通配合,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前应与审计机关进行沟通,加大对权力集中部门和资金、资产、资源密集领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履行责任不到位的,也应承担有关责任。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级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要全面评价、分类审计经济责任,根据地区、部门、层级的不同分类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评价指标。建议一般性地区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社会保障等作为强约束性评价指标,将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劳动就业等作为考核评价的一般约束性评价指标。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强约束性评价指标较差的,归类为经济责任履行较差,严重的应予以问责。

(三)建立权责清晰、执行有力的审计问责制度

我国应尽快实施审计问责制度。一方面明确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职责,审计部门依法审计,保证审计结果质量的职责,从而各司其责,权责清晰。另一方面明确对审计查明的不同问题,对被审计人分别采取谈话、通报、诫勉、组织处理、党纪政纪处理等相应追究措施,使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

建议在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规定中增加审计问责的规定,进一步扩大审计问责范围,清晰界定预算单位违规的组织责任和个人责任,尽快实现从行政问责向法律问责、从组织问责向个人问责、从行为问责到后果问责的转变。

值得强调的是,在实施政绩考核新政过程中,审计也要加强对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党纪国法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顶风作案,无视党纪国法的,应果断予以问责处理。

(四)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审计任前公示制度与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企业社会责任 内部审计

一、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其核心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减排方式创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从根本上转变人类的生存发展观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之后,向低碳经济转型逐渐取得世界各国的共识。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已经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美国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也积极加入到低碳发展的行业中。2006 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成为我国政府关注发展低碳经济的开端。2010 年3 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即为低碳环保。2015年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的涵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正确处理与环境、员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监督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根据 2009 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不断创造和增加价值,目前的内部审计是增值型审计,基于这一共同的目标,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其职能,评价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企业发展提供建议,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必要性

(一)企业低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背景下,以及各种政策制度的推动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作为企业碳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这也为我们研究企业低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了良好契机。但经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我们发现企业对于其低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缺乏独立监督和评价,且披露内容较少。在报告中企业只愿意披露其必尽责任信息,而对于应尽和愿尽责任却披露较少。此外,由于我国碳信息披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碳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各项相关制度还有待改善,碳信息需求和供给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很少有企业愿意将其经营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考虑,更不愿意在对外报告中提及其节能减排的有关信息。

(二)开展低碳社会责任内部审计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人类面临的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气候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更是为我国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在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会更加关注社会效益。因此需要持续评价、监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而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能站在企业整体角度,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识别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风险,并设计相关程序评估这些风险,避免企业因忽视社会责任而承担不必要成本。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模式构建

(一)低碳社会责任内部审计主体

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包括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等社会审计机构。其中内部审计是企业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内审人员在低碳社会责任审计过程中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内审人员的独立性保证了其能够客观、自由的工作,不偏不倚地提出审计意见。其次内审人员的专业性强,当低碳经济涉及到企业产品的销售、银行贷款的取得以及企业的税负时,内审部门需要对各项业务活动在低碳经济下运行情况进行及时监督检查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内审人员熟悉企业文化和L险,具有整合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低碳经济背景下,内审人员的职能开始由传统的检查、监督向评价、咨询职能转变,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影响着企业投资、融资等各项经营决策,因此需要内审人员在企业持续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提供独到的见解。

(二)低碳社会责任内部审计内容

1.企业低碳合规性审计。内审机构在低碳社会责任审计中,内审人员首先应掌握组织应该使用哪些相关的环境方面的政策、制度或标准,以及法律法规对被审单位所作出的特殊规定。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要检查组织过去和现在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是否违反过低碳经济政策、法规,若有违反则结果如何,及时告知企业管理当局违法、违规行为可能承担的责任及受到的处罚,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此外,对于不同的行业企业,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除了应遵循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外,内审人员也应协助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机构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规定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生产过程的低碳标准及其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做出的努力。

2.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低碳审计。内审人员应首先对企业低碳管理系统进行审查和评估,确保企业低碳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企业低碳管理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效率发表客观、独立的评价建议,并随时改进企业在低碳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其次,内审人员还应具体了解企业现行低碳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产品设计、材料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和产品使用及循环再利用五个阶段。内审人员应检查和评价每个阶段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比如,企业是否使用了可再生能源、新型环保材料,是否已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了最低,是否建立了绿色物流系统,等等。对存在改进空间的生产环节,通过企业流程再造重新设计低碳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提升环境绩效。

3.企业低碳资金使用绩效审计。企业的环保资金是企业资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对组织的现实运作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企业低碳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政府提供的财政专项资金、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以及企业以低碳方式取得的绿色专项贷款。内审人员要发挥其监督作用,检查低碳资金的取得、管理、使用的合规性、真实性,重点考察资金划拨使用的授权审批制度,资金管理过程中有无中间环节的截留、挪用现象,资金的使用是否遵循了效益最大化原则,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使用效果。

4.企业碳排放量审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有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都要在碳排放报告中进行记录。具体而言,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审计是指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碳氧化物、硫化物等。在对企业碳排放量的内部审计中,需要内审人员对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算,并审计温室气体排放是否达到预期的低碳减排促进效果。

(三)低碳社会责任审计内部审计程序及方法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开展低碳社会责任审计必须要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这要求内审人员在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方面发挥检查、监督、咨询及评价职能,进行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事后评价。首先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战略目标,确立低碳内部审计活动的目标计划;其次内审部门通过咨询、确认活动具体监督和评价企业低碳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最后出具企业低碳社会责任内部审计报告,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督促管理层履行低碳社会责任,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内部审计程序如下页图1所示。

四、大唐国际公司低碳审计案例研究

电力资源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资源,电力行业的发展以环境、资源为支撑,其在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能耗同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因此本文从电力行业入手,选取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来进行碳排放研究,从而对低碳内部审计提供启示。

(一)背景介绍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大型独立发电公司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公司始终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h境友好型”企业,坚持绿色运营,将绿色低碳理念也逐步融入生产运营全过程,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大规模开展脱硫、脱硝、除尘设备改造,注重灰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和废水的综合利用。最近几年,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废水达标排放率均完成 100%,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公司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加快推进节能升级改造,持续降低机组能耗水平。2015年,公司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公司总装机容量的 26.12%。单位供电煤耗和单位发电油耗均有所下降。可见公司不断地加大对项目改造和新能源的投入,降低成本,以生产更环保的产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基于上述案例背景,本文选取了大唐国际公司 2011―2015年的碳排放量情况和环保改造投入情况,详见表1、表2。

(二)案例分析

基于表1、表2数据,逐年进行对比分析,首先从2011年到2015年大唐国际公司的环保改造投入逐年递增,而且增长幅度迅猛,其中2011年到2012年增幅达到了102.24%,2013年到2014年增幅超过40%。其次,公司的供电煤耗以及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指标都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截至2015年,公司烟尘排放率达到0.05,供电煤耗达到 305.72,二氧化硫排放率到达 0.17,氮氧化物的排放率达到0.24。其中,2014年到2015年烟尘排放率、二氧化硫排放率、氮氧化物排放率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28.57%、32%和33.33%。最后,通过两张表格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公司污染物的排放量与环保改造投入成正相关,公司因为环保改造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将远大于投入,不仅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也有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树立企业的形象。

(三)对低碳内部审计的启示

大唐集团每年在其社会责任报告中都会公告碳排放信息,说明日常工作中对碳排放记录的好,这将会对低碳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内审人员能比较容易地获得所需的数据。此外,大唐国际公司还设立了专门的碳审计部门,并加强对碳审计人才的培训,这也是执行低碳经济政策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现实中有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碳信息披露和碳信息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为披露甚至是日常记录与否不会对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实际上,内审人员要对碳信息的生成、报告、披露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保证碳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企业才能更好的履行低碳社会责任。

由于我国碳审计起步晚,企业对碳审计的了解不足,企业没有认识到低碳发展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加之社会公众对它的认知度较低,执行意识薄弱,难以形成规范有效的低碳管理系统。目前我国碳审计仍主要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内部审计的地位不突出,事实上内审人员在碳审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发挥好内审作用,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价值。J

参考文献:

[1]郭芬.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1.

[2]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许叶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与企业价值[J].浙江学刊,2009,(6):174-178.

[4]杨鹏飞.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审计职能研究[J].财会研究,2015,(2):54-56.

[5]张凤元.低碳经济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探讨[J].对外经贸,2013,(1):118-120.

[6]郑立乔.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内企业碳审计制度框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范文3

【关键词】新医改 医院内部审计 问题 解决对策

为了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国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着力点,以医院为重点改革对象,2009年通过新医改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各地纷纷推出改革新政,如药品零加成,按病种付费,分级诊疗,“医联体”、“医共体”等等,这对医院是一次较大的变革和挑战,医院必须及时转变思路,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及时反映和纠正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范经营风险。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是医院经济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贯穿于医院整个经营过程。医院内部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医院收支情况、医院财产及债务情况、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重大经济活动等。首先,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医院经济活动中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其次,应该确保医院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并对医院债务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然后,还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及规范性,推动内部控制保障系统的完善;最后,加强对涉及资金较大的财务活动的审查和监督,保证财务活动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二)医院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医院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保证了内部约束机制的健全,防范财务风险,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能够为纪检部门提供更加可靠的资料,对于纠正医院不正之风,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医院财产安全、增效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加医院经营收益,对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还可以找出医院经营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改善解决,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出医院社会服务职能[1]。

二、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基于医院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必须健全该项工作,但是,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内部审计重视力度不足

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力度不足,是当前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医院领导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与医院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工作重点全部放在了医疗质量与安全方面,管理者认为有财务监督就可以了,内部审计工作是重复和多余的,一些医院设置审计部门是为了应付医院等级评审检查,应付上级部门考核的需要,没有真正理解和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一些内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就是给别人“找茬”容易得罪人,因而工作不积极,应付了事。

(二)医院内部审计结构设置不合理

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但是当前很多医院的审计结构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降低了内部审计效果。部分医院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或者是设立的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职能相通,而审计工作是财务工作的再复核,甚至认为审计部门对于医院的财务、经济控制等影响了他们对于医院管理的绝对权威[2],导致审计部门名存实亡。同时,审计人员往往会存在身兼多职现象,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审计工作,工作上受到财务部门的制约。

(三)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也是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存在的通病。很多医院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无法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依据,也无法形成规范和约束作用,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比较混乱,存在职责划分不清现象。同时,医院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无法对内部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及合理性进行评判,对审计人员起不到监督作用,审计人员容易出现工作懈怠现象[3]。

(四)医院内部审计业务范围比较狭窄

大多数医院的审计工作只涉及财务收支审计和工程结算审计上,仅仅是在经济业务发生后进行查错纠弊,审计范围比较狭窄。比如,在物资采购审计,仅仅核查流程的合规性、合同的健全性、金额的一致性,而忽视对相关指标、风险和舞弊的分析和关注。也没有开展计算机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与评价活动。

三、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内部审计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当前医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医改的持续推进,不利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所以,必须制定有效的策略加以妥善解决。

(一)提高医院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要想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就需要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医院管理层应该及时更新传统管理理念,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力度,适当调整工作重心,在加强财务审计工作的基础上,保证效益审计、管理审计以及内控制度审计等几方面工作的的同步性[4]。同时,医院应该将内部审计上升到战略层面,将其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对影响内部审计的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重视内部审计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建立规范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责任制,促进医院完善内部治理,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

(二)优化医院内部审计结构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是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评价下,由专业的审计人员完成的,所以,医院就需要对内部审计结构进行优化,保证内部审计结构设置的合理性。首先,应该将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完全独立,避免内部审计工作受限于财务部门,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要根据医院规模以及t院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专业审计人员,清楚划分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力度,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才保障[5]。

(三)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

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为内部审计工作够提供可靠依据,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所以医院需要构建完善的审计制度。首先,应该制定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提高部门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互相推诿事件的发生;确定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以国家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为基本规范,结合医院特点形成一套标准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指南。另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对内部审计结果进行准确评判,建立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对审计人员形成督促作用,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其责任意识。

(四)拓宽医院内部审计范围

医院内部审计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宽泛,审计部门要根据当前新医改的形式,既要保证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又要有侧重点开展工作,要以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审计等几方面工作为核心,对内部审计内容进行延伸,将内部审计落实到医院各个工作环节,为医院财产的安全性及完整性提供可靠保障。同时,在药品零差价率改革之后,医院要多措并举规范药品采购行为,审计、纪检监督到位,避免医院内部滋生现象;改进医疗服务价格收费专项审计思路,倡导职能部门联合办公,严查过渡检查、过渡治疗、分解收费等行为,规范医疗行为,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缓解医患关系,使医院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医改发展形势下,医院既要满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又要使医院不断发展,还要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这给医院增加了经营风险,审计人员要主动学习有关新医改文件,不断探索适应新医改和医院发展的新路子,审计部门要参与医院管理,亲自下科室了解新医改政策执行对经济运行变化情况,打破部门界限,把审计业务渗入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真正融入医院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把审计业务提高到一个新层面,为医院管理决策服务,为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针对当前医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对医院内部审计的认识,优化医院内部审计结构,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拓宽医院内部审计范围等策略加以解决,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医院稳定运行,对医院管理的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甄.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当代会计,2015,(8):46-47.

[2]何媛媛.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加强内部审计的相关思考探析[J].财经纵横,2016,(27):239-239.

[3]马广奇,于欢.医改背景下我国医院内部审计问题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2):148-149.

[4]许江滨.浅析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4,(24):100-101.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范文4

﹝一)经济责任认定的现状及问题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认定是审计工作规范的需要,从目前来讲:一是无论是学术界、理论界还是务实界对这一问题研究得少,还没达成共认,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二是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困难,显得十分盲从,导致出现经济责任认定不准、认定混淆、认定不清及张冠李戴、尽说好话、套话的审计评价,不仅使组织人事部门难以运用其审计成果,而且使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增加了审计风险,还造成了审计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极大浪费。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认定的重要意义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经济责任认定,是正确判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也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基础。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为了掌握了解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掌握了解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正确、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为组织、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要掌握、要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就必须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进行认定。只有在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进行认定,才能分清在其任期内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单位出现的一些问题负不负责任,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负有多大的责任,从而才能正确地评价领导干部。

(三)经济责任认定的方法

笔者认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认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对照审计当中查出的问题,查阅能进一步认定责任的相关会议纪要、记录、批示、文件、合同和协议等方面证据;二是对没有书面论据和书面证明难以认定责任的,则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及其他当事人进行调查取证,做好调查笔录,作为认定责任的依据;三是在认定责任时,还要应当充分考虑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客观环境及领导干部所起的作用,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四)经济责任认定的范围和标准

根据《湖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所负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其它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所以,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认定的范围主要是:第一、负不负责任;第二、负有什么样的责任;第三、按照客观公正原则,即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审计中查出的各种事项要进行客观分析,查找原因,重点分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1、领导干部不负责任的认定标准。判定标准有三个方面:第一、领导干部与事件没有直接联系,事件不是领导干部直接经办,事件发生的背景未经领导批准、指示、授意,纯粹是本部门、本单位职工个人行为以及本单位、本部门下属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法人行为;第二、领导干部对事件根本不知内情;第三、领导干部在管理上不存在失职,单位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制度有力。

2、领导干部直接责任的认定标准。所谓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发生下列行为应当追究的责任:

一是领导干部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是指领导干部自己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的,与其担任领导干部特定职务有关联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二是领导干部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是指领导干部通过使其下属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了解其对某一事项或行为的主观意志及意愿来影响其下属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的具体行为,籍以实现其实施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行为的意志或意愿的做法。

所谓指使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是指指挥或唆使其下属人员实施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所谓强令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是指领导干部命令其下属人员实施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下属人员提出异议或者遭到下属人员的拒绝时,该领导干部利用其职权强迫其下属人员必须执行其命令的行为。

所谓纵容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是指领导干部明知其下属实施了或者正在实施违反国家财经财规的行为,而根据其所负职责,该领导干部应当予以制止或对此行为作出处理、处罚,而不予以制止或处理、处罚、放任、放纵、甚至鼓励的行为。

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反腐倡廉和各级组织部门全面考核及正确使用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检验审计机关执法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优劣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主要体现在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责任认定上。作者就经济责任审计中责任认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作如下探讨:

﹝一)经济责任认定的现状及问题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认定是审计工作规范的需要,从目前来讲:一是无论是学术界、理论界还是务实界对这一问题研究得少,还没达成共认,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二是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困难,显得十分盲从,导致出现经济责任认定不准、认定混淆、认定不清及张冠李戴、尽说好话、套话的审计评价,不仅使组织人事部门难以运用其审计成果,而且使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增加了审计风险,还造成了审计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极大浪费。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认定的重要意义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经济责任认定,是正确判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也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基础。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为了掌握了解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掌握了解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正确、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为组织、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要掌握、要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就必须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进行认定。只有在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进行认定,才能分清在其任期内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单位出现的一些问题负不负责任,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负有多大的责任,从而才能正确地评价领导干部。

(三)经济责任认定的方法

笔者认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认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对照审计当中查出的问题,查阅能进一步认定责任的相关会议纪要、记录、批示、文件、合同和协议等方面证据;二是对没有书面论据和书面证明难以认定责任的,则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及其他当事人进行调查取证,做好调查笔录,作为认定责任的依据;三是在认定责任时,还要应当充分考虑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客观环境及领导干部所起的作用,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四)经济责任认定的范围和标准

根据《湖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所负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其它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所以,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认定的范围主要是:第一、负不负责任;第二、负有什么样的责任;第三、按照客观公正原则,即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审计中查出的各种事项要进行客观分析,查找原因,重点分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1、领导干部不负责任的认定标准。判定标准有三个方面:第一、领导干部与事件没有直接联系,事件不是领导干部直接经办,事件发生的背景未经领导批准、指示、授意,纯粹是本部门、本单位职工个人行为以及本单位、本部门下属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法人行为;第二、领导干部对事件根本不知内情;第三、领导干部在管理上不存在失职,单位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制度有力。

2、领导干部直接责任的认定标准。所谓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发生下列行为应当追究的责任:

一是领导干部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是指领导干部自己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的,与其担任领导干部特定职务有关联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二是领导干部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是指领导干部通过使其下属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了解其对某一事项或行为的主观意志及意愿来影响其下属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的具体行为,籍以实现其实施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行为的意志或意愿的做法。

所谓指使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是指指挥或唆使其下属人员实施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范文5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监督制度,在发展绿色经济、注重生态文明的宏观背景下,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重点也应该更加“绿色化”。不仅应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还应包括环境保护责任审计、可持续发展责任审计等。

(一)企业财务收支、资产质量情况审计财务收支真实性,主要是指企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合规。通过对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审计,验证这些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公允性。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账外账、小金库、贪污挪用、高消费、高分配和转移等情况。核查企业的资产完整性、不良资产率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率,防止发生资产流失现象。

(二)企业经营效益的审计通过审计企业经营者在任职期间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来评价企业的盈利水平、营运状况和偿债能力,从而确认经营者任期内的经营业绩和经营管理水平。反映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有:资本积累率、总体目标完成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任期利润平均增长率、产品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增长率等。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责任的审计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营者的贡献,加强企业可持续发展审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企业在引进设备、开拓发展方面的指标有:技术装备储备及更新、技术创新、研发成果、新产品投产率、研发费用投入增长率等;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要素中重要的资源,在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方面,应重点关注企业的人才储备、培训资金投入、绩效考核,员工培训与发展,人力资源投资增长率、专业技术人员拥有率等情况;同时还应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内部风险控制、发展战略规划、经营决策机制等进行评议。

(四)企业经济发展当中的生态效益审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企业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发展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内容。对于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查阅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情况;查看企业是否按照环保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申报登记,有无因环境违法违规被环保部门调查、处罚行为;管理层在作出重大经济决策时,是否将生态效益考虑进去,是否制定了详细的环境保护政策,且通常包括以下内容: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改良生产工艺,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降低废品的损失发生率,并尽可能对废料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尽量避免产生污染环境的废料废气废水;对员工进行环保知识的培训,拥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此外还要关注企业在发展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的资金投入、设备引进更新情况。

(五)企业负责人遵纪守法情况的审计企业及经营者个人遵纪守法情况的经济责任审计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真实性和效益性的前提。应重点关注企业负责人是否遵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主要考核评价企业是否存在重大的偷漏税款,私设“小金库”,挥霍浪费,私分、贪污、挪用公款等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时可采用会计信息失真率、违纪违规次数、违规金额、贪污受贿行贿金额等数据。

二、重构生态文明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一)搭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计算机审计平台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利用计算机审计平台开展工作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可考虑开展与相关业务部门数据实时联网,为开展经济责任的联网审计创造条件,促使静态审计与生态环境的动态数据相结合。对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从立项决策开始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审计,收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业务数据,从中发现资源环境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平台数据与审计机关现场审计系统的综合利用,推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生态数据计算机审计工作。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拓展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定量绿色指标和定性绿色指标相结合原则、生产经营效益原则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等来考虑设计相应的审计评价指标。可以考虑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方式,将企业的经营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和遵纪守法四方面情况按不同的权重纳入评价体系。考虑到每一个企业的特殊性,对有的企业而言,某些财务指标比较重要,应该体现更高的权重,即使是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这些维度的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需要调整其权重,然后计算总分。本文只讨论生态效益这个维度的指标构建,具体包括:(1)环保投入率:本年环保支出总额÷年收入总额,用来衡量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度和实际投入情况。(2)环保设备投资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用来反映企业减少污染、节能降耗所进行投资的情况。(3)工业废物回收利用率:回收利用能产生生产值的废物量÷工业废物总量,反映企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情况。(4)污染物合格排放率:合格污染物的排放量÷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反映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是否达标。(5)环保处罚率:因环境污染等问题支付过的罚款÷企业当期费用,反映企业环境违法违规情况。(6)降低能源消耗率:直接动力成本÷企业产品总成本,反映企业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的贡献。审计人员在计算综合得分时,应该严格区分正指标和反指标,当遇到反指标时,在计算综合得分时应该从总得分中扣除。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的外部监督审计机关应当采取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复核制度、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和及时反馈审计质量信息等具体监控措施对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程序,以降低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最大效用。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范文6

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监督和责任监督相结合,是一种政府的自我监督,是一种防止权力异化的监督机制.从审计模式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传统的国家审计而言,强调由“人”及“事”,在监督权力运行、保障公共经济资源安全、促进行政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同时,对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也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提供基本依据.这种特性一方面使审计行为和审计结果更具有针对性,直接指向受托经济责任人及其履责情况,强化问责机制;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形式和被审计人职位层级及经济责任内容的复杂性,使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传统的国家审计而言具有独特的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定位

目前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或作用的相关理论成果从民主政治、防腐倡廉、提升治理效率、促进制度完善、维护经济安全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缺乏系统分类,使人难以把握经济责任的主要治理功能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在治理功能上区别于传统国家审计的特性.对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定位,应该基于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传统国家审计的特性.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之一是由“人”及“事”,根据责任人职级、职位的不同确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并对其经济责任的履责情况进行评价,强化对责任的评价与监督.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进行系统定位,应该以服务国家治理为导向,结合权责对称性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性,从权力监督、责任追究和审计创新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2.1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推进民主政治和党风廉政建设

从权力的角度来看,受托公共经济责任人接受人民的委托,从而拥有公共经济权力和对公共经济资源的管理权力.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因管理结构存在缺陷和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自身水平无法适应决策要求而导致的权力滥用和决策失误;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的市场效应,作为理性经济人,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出于机会主义会利用市场管理与公共资源配置的权力为自己谋取不当的经济利益,使权力寻租的行为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经济责任审计就是约束领导权力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制度和机制,它通过对领导者任期目标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评价与鉴证来实现对领导者权力的约束和监控(蔡春,陈晓媛,2007).首先,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即审计机关基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对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进行整改,有助于改善组织治理结构缺陷,有效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和缺乏管理深度等问题,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其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质量,降低决策失误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最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包括领导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职责情况,以及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政情况.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助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结果的审查与评价,增大寻租的成本和风险,抑制不当的权力行为.

2.2强化问责机制,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

责任性审计作为目的层次最高的审计形式,是建立在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的基础上对责任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国家审计属于经济问责,问责对象是政府治理系统中的任务及资源配置子系统,问责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治理主体的责任目标及资源配置;获取和评价相关信息并给予奖励或处罚等(张文秀,郑石桥,2012).从问责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和追究责任的机制,从责任目标入手,确定受托人的经济责任,并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强化问责机制促进了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进而维护了国家的资产和经济安全,提升国家治理效率《.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指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等要求和实际决策过程,以及是否签批文件、是否分管、是否参与特定事项的管理等情况,依法依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在这三种责任的具体情形阐释中,均强调应该对未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造成的国家利益重大损失、公共资金或国有资产(资源)严重损失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以及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等后果进行责任追究.因此,揭露错弊、维护国家资产和经济安全、维护民生权益、评价绩效和提升治理效率等方面可以归为此类.

2.3促进衍生突出治理重点的专项审计类型,服务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使受托公共经济责任的内涵不断丰富,而审计创新则是国家审计适应国家治理发展的必要保证《.实施细则》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具体化,突出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民生改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与可持续性等内容.借鉴专项审计调查的理念,由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融合衍生出新的审计类型,能够使经济责任审计更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发展时期改革的重点问题进行监督与评价.经济责任性审计日后的发展方向之一,在于强化和突出改革的关键问题,使审计的目标和重点更加具体明确,克服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操作中普遍存在的审计内容不明确的问题,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治理,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生追究制是经济责任审计融合其他审计类型的具体运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在环境审计领域的外延与融合,其基于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的考评,将审计重点明确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有助于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和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避免盲目追求任内政绩而忽视地区长远发展的短视决策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弱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实现.因此,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发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审计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评价的规范性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进行探讨.

3.1审计人的专业胜任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因被审计人的任期长、责任范围广,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涉及了宏观经济、环境评估、投资绩效等众多专业领域.传统审计人员的财务与会计的专业背景已无法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专业知识复合化和精细化的现实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复杂性与传统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的矛盾导致审计人做出不恰当评价的审计风险.因此,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加强审计机关现有审计人员的后续职业教育培训;第二,有针对性地录用宏观经济、公共管理、环境评估领域的人才,强化专业分工,优化审计组的知识结构;第三,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统筹安排审计力量.

3.2审计评价的规范性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范文7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财务会计管理亦受到了强烈冲击。近年来,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方式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科学信息计量。文章首先探究了网络经济时代对财务会计管理的影响,其次分析了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改善财务会计管理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网络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管理;影响;现状;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给财务会计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趋于信息化、科技化,在功能方面有所提高,可对财务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这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不可比拟的,对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文章对财务管理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网络经济时代对财务会计管理的影响

网络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业务流程三个方面。会计目标方面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大学派:受托责任派、决策有用论[1]。不同的经济环境,对学派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能满足特定环境下,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现今,“受托责任派、决策有用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应用的侧重点存在着差异性。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被高度利用、整合,决策有用论越来越比受托责任派更具优势。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影响:网络经济时代对会计信息质量地完整性、安全性等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在管理信息系统上要求实现自动化,企业领导更加注重实质,会依据决策质量来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会计业务流程方面的影响:流程法式得到了优化,经济业务单据主要采用电子版,可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会计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安全性遭受威胁

会计信息安全对电子商务安全交易至关重要,与其他经营项目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系统网络流动性明显增强,病毒感染、硬件故障等网络问题会对会计信息安全产生消极影响。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容易失真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管理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在开展数据记录工作时,会计信息极易被篡改、窃取等,且没有任何线索可查[2]。网络的集成化、开放化、动态化特点大大降低了原有会计模板的控制能力,加大了审计取证工作的难度,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三、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改善财务会计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技术层面的管理、控制

加强技术层面的管理、控制,主要包括数据输入控制、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3]。对于数据输入控制,专门人员负责录入,其仅能录入数据,不得参与修改数据、复制数据等其他工作。在开始数据录入之前,相关负责人需对其进行审核、批准。此外,对数据的校对、修正等亦需要控制。对于处理控制,其指的是对计算机内部数据进行处理控制,较为常见的有数据验证、计算、修正等。通常,实现数据的处理控制主要依靠自动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输出审核处理、溢出检查、数据有效检验等都属于处理控制的方法。对于数据输出控制,其施行措施主要包含建立输出记录、授权制、数据传送加密制度等。例如:在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须对开支票、发票的工作人员授权,并经相关人员审核、签字、盖章;就电子单据而言,其无法复制,会计工作人员须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对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止信息被篡改、盗用等。

(二)健全网络财务会计法律、法规

健全网络财务会计法律法规,首先需要完善电子商务法规,其对电子商务活动具有规范的作用;其次需要参考其他国家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规划、制定科学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等相关制度和法规。这些法律、准则等应对财务披露的义务、责任,监管机构享有的权利、职责等进行明确规定,从而为网络会计发展创设优良的法律环境。

(三)注重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

网络经济时代,各企业对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加强会计、管理人员实时防范电子商务活动、网络会计风险的意识。现今,我国在复合型(熟悉网络信息技术、具备会计管理技能、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人才方面较为匮乏,这严重阻碍了网络会计的发展[4]。因此,我国须加大对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重视、培养力度。与此同时,我国应充分利用、开发教育资源,完善现行的会计教育体系,重新构建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等,并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延伸教育,以促使其及时更新、重组知识。为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职业道德素养,还要通过开设讲座、报告会等方式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

(四)确保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目前,经济发展主要依托数字化网络技术,大多数经济活动都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展的。与此同时,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呈现出实时性、动态性特点。财务会计信息的公示、透明化发展带动了企业财务管理格局的发展。如此,企业日益顺应网络经济时代,进而形成新的财务管理体制。此外,我国各企业在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过程中应善于将互联网技术融合,比如: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等。与此同时,我国各企业须做好防范病毒、风险工作,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软件杀毒;禁止使用盗版、安全性低的软件;不断建立、优化防火墙,防止软件被病毒恶意损害;管理好路由器、摄像头等网络设备,充分利用、开发网络路由器存取、过滤财务会计信息的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网络时代背景的影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在基本职能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业务流程的转变。随着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实现了实时、动态报告,从而促使企业构建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被取缔,会计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基于网络经济的财务会计信息具备国际化、标准化特点。毋庸置疑,网络经济给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等带来强烈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效。然而,网络经济既创造了发展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应在充分认识网络经济的基础上,采取建设性的措施,以科学、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而推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希冀,我国健全财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等,以促进财务会计更好地适应网络经济潮流。

作者:马丽亚 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兰.试分析网络经济时代下的财务会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5,01:153-154.

[2]丁友萱.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238.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范文8

关键词:届中审计;履职能力

一、开展届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公司任命经理的离任审计,一般是先离任后审计,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为领导干部考核提供依据的作用。届中经济责任审计能及时了解被审计领导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履职情况、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一些违规的惯性操作,遵守执行财经纪律,为被审计领导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管理建议,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约束、监督等作用,为日后的离任审计打好基础,提高审计效率。

另外,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具有参考意义,被审计领导人关注审计对届中经营管理成效的评价,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

积极推动审计成果的落实应用。任何一个审计项目发现问题只是一个起点,审计成果落实应用是审计成效的体现,届中经济责任审计,被审计领导人在职,可保障企业政策的延续性,及时对违规事项进行纠正,重大决策事项是现任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审计意见能及时落到实处,审计成果落实应用效果明显。

二、届中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1.选定届中审计领导人需进一步规范。对领导干部任职年度多长时间开展没有明确的规范,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部和审计部专业站位不同,对届中领导人的选定存在偏差。

2.由于届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初步开展,没有规范的文件要求,加之对此项工作宣传不到位,易引起被审单位的猜疑,产生不稳定因素。被审计领导人也会产生上级领导对自己不信任还是存在着重大的经济问题的疑虑。

三、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思考

1.优化审计业务流程

融入风险审计理念,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突出由业务管理流程入手和财务报表数据相结合的的审计思路。突破了以往从财务数据入手的表象审查,深入到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市场份额、外协加工的比例分析,同时注重现场调查,抽取了生产现场车间以及物资库房,现场调查结果和业务管理数据为财务追查资金流向提供了事实依据。充分运用审计审计穿行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手段,科学、客观评价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以及离任领导人经营管理的风格及其对企业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影响。

2.审计分析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传统的审计主要运用调查、询问、测试、检查、重新核算等审计方法来核实财务等数据的真实性,获取支撑审计记录的审计证据,仅仅停留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一层面;随着国网公司审计由绩效型向风险型转变的工作思路,审计分析已上升了一个台阶,即通过数据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内控制度分析等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潜在的风险点,提前进行警示和防范,真正成为企业经营者的保健医生。

3.审计实施过程中把握重点,关注风险点

审计组是一个拥有不同职业背景的临时团队,主审是提升审计质量的灵魂。做为审计项目主审应掌控审计项目全局,善于捕捉审计线索,以线索为切入点,逐渐深入。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运用由业务管理流程入手的审计思路,突破了以往从财务数据入手的表象审查,深入到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市场份额,同时注重现场调查,抽取了生产现场车间以及物资库房,现场调查结果和业务管理数据为财务追查资金流向提供了事实依据。及时把握审计重点,关注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有的放矢,使审计资源充分合理配置,提高审计时效。

4.审计人员职业素养是提升审计质量的源泉

审计人员职业素养是提升审计质量永恒的主题。审计方法的运用会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及信息化的广泛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综合运用各类审计方法,审计人员拥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某个专业领域的职业经验、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日常生活阅历及感悟能力及审计人员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

四、做好届中审计的关键环节

1.审前充分准备

(1)会计政策、电费电价政策的前期培训。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不要求你是专才,而要求你是通才。对于某个专业领域的政策把握你不能比过每天都在从事专业工作的精英人士。这已经使审计人员掌握政策滞后,如何再开展项目呢?许多从财会岗位转行审计的人员有切身体会,一年不做具体业务,感觉政策把握和业务感觉能力欠缺。

建立一个审计人员的QQ群,在论坛上对最新政策进行交流,掌握最新的财经政策及电力经营管理政策。

(2)优秀审计底稿培训。为控制审计质量和对审计事项的标准不统一,将审计底稿细化为标准的底稿,虽然已将审计事项明确了,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审计质量参差不齐,审计人员职业技能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如对多经公司的关联交易底稿,业务素质高的审计人员能从关联交易中发现隐含在主多关系的背后寓意,记录在底稿上,以此为线索延伸主业的审计事项,有力度,能上升一个层面谈问题;而一般审计人员为完成工作而工作,仅仅列示了会计报表上的一些数据,没有针对性的分析。

通过优秀审计底稿的交流和培训,来提高审计人员的实务能力。

2.提前列出需提供资料清单和需填列报表,被审计单位提前准备,提高实效。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范文9

关键词:国有企业 审计监督全覆盖 政策依据 历史沿革

一、前言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要求“健全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系和制度,实行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建立对企业国有资本的经常性审计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明确要求“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经常性审计制度,对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异常、重大资产损失及风险隐患、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等开展专项审计”;《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要求紧密结合新形势下审计对象的变化、审计工作职责任务和履职特点,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在新常态下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全覆盖,其配套文件《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的总目标。可见,在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依法履责的客观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探索如何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制度,促进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本文先探究国企改革的历程及与其相适应的国家审计特点,以史为鉴,然后结合目前国企改革现状,就审计监督全覆盖提出几点思考。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及审计监管历史沿革

国企改革和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到现在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程了。不同时期的国企改革具有不同的特点,国家审计监督要与此相适应,因此也呈现出独特性。

(一)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而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载体,是公有制经济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多年里,我国国有企业以经营权改革为主要任务,以利润分成、利改税、承包经营为主要手段,目的是扩大经营自、放开、搞活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么死板,允许对国有企业进行承包经营,意味着公共受托责任由程序性责任向结果性责任的转变,而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重心也由传统的合规合法性审计向以经济活动为主的绩效审计转变,不过这一时期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仍以财务合规性审计、财务收支合法性审计为主,以摸清家底、明确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责任和承包经营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主要目的。

(二)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处于发展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顺流而进,但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国有经济发展的活力。十三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x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十五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脱困目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国企解决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审计之前对国企的财务收支审计、合规合法审计,显然对国有企业审计的过细、过死,影响了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严重制约了产权制改革。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围绕“国企产权制”改革这一党和国家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注重审视审计监管与服务国企改革的关系,根据这一核心任务来调整审计目标。围绕国企“三年脱困”目标实施效益性审计,帮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经济增长模式;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根据国有企业通过重组、改造、改制、债转股等形式进行的国企改革,国家审计在复杂的国企改革形势下,不仅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和真实性进行审计,还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现了对国有企业领导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审计的职能上,由直接监督查处向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主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

(三)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处于丰富和进一步拓展阶段。 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阶段。该阶段以各级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为特点,目的是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进一步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篇章。这个时期的国企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国有企业的不同功能定位对其分类改革、由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国家审计由2001年的“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审计思路即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问题,发展到2009年的“强化管理、推动改革、维护安全、促进发展”的审计思路上来,即重点关注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设计、管理状况、国企腐败问题、安全问题等。可见,国家进一步拓展了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内容。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为主体,以国有企业运营绩效审计为依托,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为补充”的国有企业审计模式。

现阶段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线进行拓展和丰富,但国家审计的主体是中央直属企业,对其他形式的国有企业审计覆盖率还较低,离目前我们倡导的审计监督全覆盖还有一定差距。

三、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几点思考

从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的历程可以看到,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国家审计的全程参与,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审计范围的界定。审计监督全覆盖,要合理确定国有企业审计的范围。《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审计机关要依法对国有和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管理、使用和运营的境内外国有资产依法实施审计。这从制度层面界定了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的范围。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大、资金富集、涉及领域广,加之目前还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使之产权多元化,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审计不仅要对国有资本进行审计监督,还要及时评价混合所有制中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有效评价非国有资本的效益和风险对国有资本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国有资本的总体运行情况。从国外审计实务来看,国外国有企业审计的范围比我国要宽泛的多。比如:德国联邦审计院不直接审计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而是审计其股权所有者。鉴于此,我们要以“管资本”为主线,实施多层面审计,包括对国有资本监管部门,比如国资委等,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二)审计重点的确定。目前,国家审计力量凸显不足,复合型的审计人才较为匮乏,在对国有企业审计中,还存在薄弱或审计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对企业重大资产损失和风险隐患、重要专项资金、境外资产等的审计较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审计重点要突出。要突出审计重点,就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区别审计。

一般认为,国有企业按功能分为三类:一类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企业,如国防军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二类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如公交公司、供水、供电、供气企业等;三是具有一般性质的国有企业,这类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在行业里具有竞争性,如钢铁、煤炭企业等。不同性质的国有企业,即使审计监督全覆盖,也不能平均分配审计资源,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和战略定位,对审计监督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区别审计。

对于第一类企业要关注其改革进程和对国家战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而不是经济效益。所以,国家审计要以该类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责任” 作为审计重点,即看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其经营活动是否能够服务于国家战略,是否能够保障国家安全,是否能够完成特殊的任务等。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为辅。对于第二类企业要关注其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向社会提供了廉价高效的公共产品,是否满足了公共需求。该类企业财务报表的盈亏状况也不是审计的首要任务,在某些情况下,国家可以给予其必要的财政补贴。对该类企业要以其“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状况、提品的保障能力和社会效益”等作为审计重点,传统的审计方向可以兼顾。对于第三类企业,其经济活动对市场的参与度很高,特别是钢铁、煤炭企业,因有国资背景,发展至今,已严重产能过剩。所以,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契机进行国企改革,消除产能过剩,国家审计要以“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市场竞争力”为审计重点。要切实盘活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特别要揭示像在企业重组等合法程序掩盖下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三)审计时间安排。在我国,国家审计一般集中在每年的1―4月份实施。在国家审计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全覆盖。所以,对审计监督的全覆盖要从时间方面进行制度安排。国家审计有别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一般要以一个会计年度的经I业绩为审计对象,而国家审计没有这样的时间界定,两者要区别对待。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集中在每年的前四个月,而国家审计在时间上可以灵活安排,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来开展。对于从事生产季节性较强的农、林、牧、渔企业,国家审计可以安排在其生产、经营的旺季进行;对于从事金融、保险行业的企业,国家应根据行业特点安排专项审计,比如对其中间业务、借贷审查、资产处置、集中采购、产品与科技创新等项目进行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时间不确定,可分季度、半年度或年度实施,国家审计机构可以进行抽样和突击审计;对于从事房地产开发业的企业,在其拿地竞标期间就要开始审计,审计其资金来源,是否是用加杠杆取得的资金来竞标等。

总之,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性,国家审计机构在安排审计时,不能一概而论,要因时制宜,避免审计力量分配不均、不够。

(四)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处理好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关系。审计,从本质上讲,产生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管哪一种审计形式都源自受托责任。在存在国有资本的国有企业中,国家审计代表国家所有权,必然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监督。目前,正在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有企业产权日趋多元化的情形下,国家审计的结论不一定能为其他产权主体所接受,在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引进社会审计。在国家审计开展之前、之中都可以利用社会审计的成果。但国家审计要注重核查社会审计成果的质量,对于未能履职尽责的社会审计机构给予严厉处罚,以此促进社会审计环境的净化、完善。

国资委也是国有资产的受托管理者,必然要履行受托责任。国资委除了对国有资产直接监管外,还在国有企业中设置了常设监管机构――监事会,对国有资产实行间接监管。企业内控,要接受监事会的领导。仅看内控或从监事会获取的信息,是不能判断国资委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这必然要国家审计予以监督。内部审计对国有企业侧重的是过程审计,而国家审计侧重的是结果审计,结果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之上,国家审计完全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但要注意甄别,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或特殊的事项的审计。

在国有企业审计监督过程中,三种审计方式缺一不可。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国家审计要牵头,与企业内审、外审、相关部门充分联动。不然,在审计过程中,不仅有交叉重叠的地方,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更可能会造成在某些方面审计监督的缺位。

(五)公开审计公告,增加获取审计线索的路径。在各级国家审计机构的网站上要开设“审计监督全覆盖”专栏,定期公布审计结果公告。同时,审计报告要实行“联签制度”,就是说审计报告涉及有政府背景的利益主体都要在审计报告上签字,通过签字强化相互监督的作用机制,并且要通过各自的方式公布相关审计报告,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用召开新闻会的形式公告审计结果,拓展审计报告公告的渠道,接受全民监督。对提供有价值审计线索的单位或个人,要进行有偿奖励,并为举报人做好保密工作。在审计工作中要融合多种社会资源,畅通全民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经验,不只是个人和社会,还要吸取巡视组工作经验,开拓思路,多渠道获取审计线索。

(六)转变审计技术和方法。现在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审计技术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可以建立大数据审计制度。利用大数据对不同的财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可能发现合法程序下掩盖的非法目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七)完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选取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12―2015年对国有企业审计结果公告,我们了解国家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变更情况,见右上表。

可以看出,2012年之前国家审计报告基本上分为三部分,即: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公告中的整改情况皆为自行整改,整改结果随即公布且效果良好,可见,2012年之前,对违规违纪情况的处罚力度较轻也使人产生了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效率和效果的质疑。从2013年起,审计报告分包括四方面,即: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从形式上看,虽然2013年之后审计报告的结构有所变化,但是,“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始终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出现;从内容上看,整改结果没有随即公告,而是告知最终整改结果公告的方式和获取渠道;审计发现的相关违法违纪线索,已不交给被审计单位自行改正,而是依法移送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可见,2013年之后,审计署在国有企业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的追究力度有所加大,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威慑力。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仍旧存在屡查屡犯的行为。如果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不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或追究力度不到位,审计全覆盖是没有意义的。

建议在国家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的网页和相关媒体上开设“国有企业审计报告”专栏。在专栏里要披露违法违纪事项所移交的相关具体部门(哪个地方的、哪一级别的公检法的名称,便于利害关系人跟踪)、事项处理进度及最终处理结果,从而在社会上对违法违纪行为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和威慑力,也督促有关部门提高相关事项的处理效率。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建议对国家审计机关赋予一定范围的判决权。为了提高判决的效率,检察机关也可以派人进驻审计机关,其对司法机关负责,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监督并保证审计判决的实行。像法国这种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就是如此,我们可以借鉴。

在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中涉及的问题要从制度设计上进行安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顺利进行和实施效果。Z

参考文献:

[1]刘璇,王贵安,朱岩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5,(2).

[2]戚艳霞.新常态下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现实需求及对策建议[J].财政监督,2016,(11).

[3]Z存岩.加强国家审计监督,促进国有企业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A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