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40:08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范文1

[关键词]不稳定心理 普遍存在 分析与预防 健康稳定

不稳定心理是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是学生在完成体育教学训练比赛过程中,特别是在较高难度或有较强对抗性时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往往因为内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情绪烦躁、胆怯、意志消沉、反映迟钝、自控力减弱等现象。不稳定心理的产生不仅影响运动员对运动技术的正常发挥和运动成绩的真实体现,还会由此发生运动损伤。因此,有效的分析及预防运动员不稳定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连续几届海南省大学生篮球运动会中,多个大学球队的比赛状态及比赛各阶段的表现可以看出:不稳定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导致球队成绩不理想或比赛失利的重要因素。队员的不稳定心理在赛前、赛中、赛后可以看出以下状态表现:

1.赛前表现:对比赛抱消极逃避态度,对自己运动能力产生怀疑,坐立不安、睡眠失调、食欲不振,过多的假想比赛进程,刻意的去注意比赛对手。

2.赛中表现:求胜心切、兴奋点缺乏、动作不协调、动作质量差、技战术发挥不稳定。在这几届的省大学生篮球比赛中,除了海大、海师等几所大学外,其他大学的代表队之间的实力相差不大。然而,有些队员的心理状态常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片面的心理暗示对手实力强,害怕承担责任,患得患失等。并且多数篮球队员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比赛会受到灯光、器械、场地的布置、观众的倾向性、裁判的判罚尺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生理、心理的戒备状态,注意力分散,心理负担加重,相互埋怨。进而使技战术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3.赛后表现:比赛结果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胜利者会主观的高估自己,轻视他人,对比赛间隙不屑,容易产生懈怠、疏忽、松懈的状态。而失败者的心理更容易表现为:埋怨、急躁、丧失信心、一蹶不振。

这些表现,在篮球运动员中较为突出。不稳定心理的表现应及时的对其分析和预防,以防止不稳定现象的出现,或者在其出现后减缓它的程度。

1.在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大家双方的技战术没有较明显的差距,而造成两者之间实力不等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要归于心理因素。有些球队在平时训练中,教练通过对队员的关怀和鼓励,使队员处于一种轻松和愉快的环境,进而有针对性的使训练内容与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相似。球队在训练过程中要对主要比赛对手、环境条件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有效的提出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在平时训练中,球队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使新老队员充分的交流,让新队员建立良好的比赛意识和比赛动机,客观的认识与队员之间的差距,提高技战术水平和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在练习的时间中提高临场比赛经验和比赛意识,让队员逐渐建立“你行、我也行”的信念。

2.教练要有充分的准备,明确的任务。与弱队比赛前,要有意识的培养新人,严防队员骄傲自满和轻敌情绪。与强队比赛,要鼓励队员树立信心,敢于用所具备的技战术,组织队员有意识的向强手学习经验。教练员战前对队员心理的正确控制是极为重要的,应慎重对待每个队员。老队员与新队员,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之间要一视同仁。与他们的交流也应在不经意间用聊天的方式发现队员的问题,巧妙的解决好球队内部矛盾。教练在赛前要保证队员的休息时间充足,不要营造紧张的气氛,不要过多的给队员强调想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以免增大队员的心理负担。多和队员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分散队员的注意力,达到对队员放松解压的目的。

3.在比赛期间,队员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要能正确的估计自己,头脑保持清醒,摆正自己的位置,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吸取经验。不要过多的看重结果和比赛过程中的得失,应做的是主动找优点和分析对比赛有利的因素。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队员发挥失常或出现了失误都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队员间要互相谅解、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对于一些尽了全力,但仍然失利的比赛,教练更应加以肯定,引导队员作自我总结,为下次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培养大学篮球运动员的比赛心理意识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篮球训练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篮球不仅是一项体力比赛,也是一项心理活动的比赛。因此每一个篮球运动员都应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比赛心理才能发挥自身的技战术,充分体现团队的拼搏精神,缩小比赛双方之间的差距,增强比赛观赏性,真正达到共同进步,健康发展的比赛目的。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范文2

关键词:腐败;政治心理;根源;对策

1 腐败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信念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政治心理是行为体在政治生活中自发产生的,正是这种政治心理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自发的产生对于权利的迷恋、追逐和崇拜。

1.1 由自发的政治心理所产生的腐败——不自觉的腐败

政治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离不开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政治行为体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事政治活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心理和意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他被社会化的过程。换句话说,政治心理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对社会环境的长期和全面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总体文化,这种总体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被传播、被继承、被接受,从而成为新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基础。

政治心理不是一种显象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更为隐蔽、更难把握的文化形式,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因此受到该社会环境影响的人们,并不会自觉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在进行着某些行为活动。这就不难看出,有些腐败官员在最初的腐败行为中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进行腐败活动,他或许只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重血缘、讲亲情)而作出的一种自发行为。正是由于政治心理是一种缺乏理性指导的心理想象,所以当一个人只是凭借其政治心理来行动时,他对于政治行为的价值目标、条件分析和后果评估都带有很大的模糊性,进而导致了其政治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也就是说他这时在客观上所从事的腐败行为并不是他的主观追求,而是一种相当不自觉的随意行为。

1.2 由稳定的政治心理定势所产生的腐败——自觉腐败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政治心理是自发产生的,因此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在这一阶段行为体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治心理,行为体的行为只是“跟着感觉走”,即主要靠以往的经验和直观感受来进行政治行为活动。当腐败分子处于“跟着感觉走的阶段时,这个时候如果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腐败,悬崖勒马还来得及;如果还继续跟着感觉走,这种”感觉“就逐渐沉淀下来,最终就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政治心理定势。这种定势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行为体在以后的政治行为中要想彻底排除它的影响就很不容易,这就是稳定的政治心理形成之后很难改变的原因。

这个阶段腐败分子本人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在从事腐败活动,但由于私欲的不断膨胀自己已无法控制自己,也就是说他想摆脱业已形成的政治心理的影响,但却又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在腐败的泥沼里越陷越深。这就足以说明为什么有的腐败分子贪污了几百万、上千万的钱财仍不满足的原因,按常理,这么多钱足可以让他花上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为什么还要贪呢?原因就在于他无法摆脱业已形成的政治心理定势的影响。由此可以想到,“高薪养廉”对腐败只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遏止腐败。

1.3 由于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而产生的腐败——突然腐败

政治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体由于受到外界的突然刺激而使原来稳定的政治心理失去了平衡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产生腐败,这种由于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而产生的腐败我们姑且称其为突然腐败。之所以这样称呼它,意指这种腐败不是政治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政治心理突然失衡和扭曲而产生的偶然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心理与社会生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政治心理来源于社会政治生活,正如腐败的政治心理有时来源于对现实社会腐败现象的耳濡目染一样;另一方面,政治心理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和影响,腐败的政治心理存在是社会腐败现象不可根除的根本原因。

2 根治腐败的对策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根治腐败是维护社会肌体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许多学者分别从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根治腐败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我们从近年来腐败现象的不断蔓延和不可遏制中便可以找到答案,这是因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心理三者呈现出的是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结构序列,政治心理相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处于最深的文化层次,相对于前两者,它更为持久和稳定。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改变,但要从人的心理上改变旧有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塑造一批新型的政治成员,却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就是说政治心理的改变要比政治制度的改变难的多,这也是仅从政治制度方面根治腐败不能奏效的原因所在。

由于政治心理与社会生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要从根本上遏制必须从社会环境的改造和政治心理的重建两个方面入手,要“外在影响”和“内在成长”并重,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要净化社会风气,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尽量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如腐败)对社会成员的不良政治心理影响,为社会成员健康政治心理的形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政治宣传、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教育等途径,从心理上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形成过程,使社会成员从开始便形成一种健康的政治心理。针对对党的干部要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党的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每个党员干部从心理上远离腐败,并逐渐使他们形成一种疏远、憎恶腐败的政治心理,从而实现由“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到“不想腐败”的转变,以达到从根本上医治腐败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要抛弃政治的、法律的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必要的政治、法律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业已形成的政治心理的影响往往要靠强制力迫使人们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只有当旧有的、落后的政治心理从根本上得到根本改变并且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心理时,政治和法律的手段才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当这种新的健康的政治心理稳定下来并成为群体的政治心理时,在这种政治心理支配下的每个社会成员才会自觉的远离腐败,腐败便从根本上得到了铲除。

参考文献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范文3

关键词:国有企业;稳定;措施

一、充分认识稳定对于企业的重大意义

首先,企业科学发展需要保持稳定。对于企业而言,要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前进,就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团队,以便保持政策和战略的持续性,保持各项生产、销售等行为能够顺利的执行,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并且,在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下,企业职工能够凝心聚力共谋企业的发展,能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从而有利于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其次,企业良好的形象需要维持稳定。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活动单元,必须有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获得外部的肯定,才能给消费者传递出有益的信息,并培养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心,从而激发其消费行为。反之,若企业内部局势不稳,则会通过媒体等将不佳形象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丧失信心,影响企业形象。再次,保护职工利益需要维持稳定。对于职工而言,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不仅可以让其在工作中更加愉悦,并且可以让其在生活中享受组织的关怀,在其遇到困难时获得组织关心,在其意志消沉时得到组织激励,在其获得成功时得到组织的奖励。并且,在良好的环境下,企业将为职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从而可以帮助职工快速成长。而职工的成长又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企业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由劳动纠纷引发的劳资矛盾日益增多,导致劳动争议事件大量发生和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频发,对企业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随着劳动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一)从企业内部看:一是职工方面,在多年计划经济模式下,平均主义、大锅饭对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影响较深,而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本身就是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和再分配,这必然带来新的思想观念而冲撞,新老机制的交融,往往使一些职工心理承受失衡,进而引发不理解、不满意情绪,这些矛盾和问题一旦聚集就会引发。二是企业领导层方面。企业领导人员对稳定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能力,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都会对稳定工作带来实质影响。三是员工的教育管理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职工认知接受新鲜事物乃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互联网等多媒体的普及,员工接触处界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的,各种正确的、错误的信息混淆在一起,职工很容易在对此中产生不满情绪和怨言,而我们企业的教育管理却没有从开放的社会影响中去思考,由于宣传、引导、思想工作不到位,导致职工观念前后,法制意识淡薄,对改革不理解,涉及切身利益的矛盾容易激化,这是造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从企业外部看:一是社会转型期必然的“阵痛”过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当前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加速调整,社会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化,这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又必然伴生新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这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和重要特征,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二是体制机制性问题,通过对企业的不稳定因素以及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许多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有其复杂的体制、机制成因,比如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改制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又比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由于各方面缺乏相应的手段,致使部分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成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三是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问题,个别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作风飘浮,行为乖张,工作不扎实,方法简单,有的在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侵吞国有资产,在职工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职工群众深恶痛绝,对立情绪普遍存在,往往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和“法不责众”的心态,动辄越级聚集上访,甚至采取极端行为。

三、做好企业稳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并举。在企业诸多不稳定因素中,仅解决思想问题,不解决实际问题,不稳定因素不可能得到有效化解,仅解决实际问题,不解决思想问题,不稳定因素有可能反复出现,要在做好职工思想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制意识,识大体,顾大局,自觉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解开职工思想上的疙瘩,对正当的、有条件解决的实际问题,一定解决,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把稳定工作和关心职工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维护职工合法利益对立起来,在条件许可范围内,积极为职工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二是要正确处理保持稳定和发挥激励机制的关系。企业发展离不开稳定,没有激励,企业就没有活力,发展就没有动力。

(二)强化民主管理,保障职工政治权利。健全职工诉求表达机制,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要积极反映职工群众意愿和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要依靠和发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职代会及场务公开制度,并使它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范文4

关键词:品德,主体性,善

 

品德或称品行、德性、道德,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并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的学科甚至同一学科对它的解释各不相同。在德育界,有人认为“品德是指调节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表现在个人言行中稳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的总和”和“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包含法制)和道德规范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毕业论文,善。”在教育心理学界,潘菽教授认为“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也有人认为“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它是指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在伦理学界,有人认为“品德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品德是个人的一种心理自我、一种人格、一种个性。”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各学科表述有所不同,但最终还是将品德定位在教育心理学揭示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上,也都看到了品德和道德的密切关系。毕业论文,善。我认为将品德在本质上归属于人格倾向或心理特征是正确的,但也发现在理解以上定义时,更容易强调品德的社会性而抹杀或缩小了品德的个体主体性。就一个具体的个体而言,其出生之前就已经先在的存在着社会道德经验积淀形成的道德规范,并且这些道德规范以抽象的社会意识心理形式被传承,因而一出生就在这样的一种道德氛围中成长并通过各种途径与其互动。可是在强调社会性的时代,这种以主体为主导的互动却被许多人看成是主体被动地而非能动地接受道德规范的影响,于是把个体当成美德袋进行灌输,似乎是道德规范着决定品德,品德的形成就是为了道德而道德。道德规范的确作为外在的条件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通过主体的接受实现的。毕业论文,善。品德首先源于自我的需要而从属于个体,并不是源于社会的要求而从属于社会。毕业论文,善。毕业论文,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主体没有内化道德规范而出现无效教化和灌输的现象。正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品德和道德也是对立统一关系。个人组成社会,品德组成道德面貌。人不是单独的存在,他总是在他人的关系中生存,正是在这关系中产生品德。个人的行为选择依据从表面看是按照已有的行为准则,但从根本上却是由个人的需要决定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决定他行为的就不仅是自然需要,而是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合力作用,个人的需要也就赋予了社会需要的内容。无论道德是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还是一种“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的“道”,品德都是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平衡下的行为倾向或表现。只是当个体把社会需要内化为自我需要后表现出的行为看起来好像由社会规范决定,其实品德具有的明显社会道德特征是建立在个体自我基础之上的。因此,品德首先从属于以一定遗传素质为生理基础的个体。

同时,上述定义也几乎都突出了品德的心理形式----心理特征或倾向,而把品德所依据的道德规范替代了品德的摘要的统一,是有益于个体和社会共同发展的“道”。品德作为内隐于个体身上并体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向善—行善”为定向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具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多依据这个核心的内容精神进行。一般认为,偶然的和缺乏善意动机的行为不具有道德性,只有稳定的善意才是“向善”,也只有善意和善行的统一才被认为有道德。毕业论文,善。因而通过“向善”可以看出个体的心理行为倾向,通过“行善”则看出个体的行为表现。所以,善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众所周知,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受各种影响,在个体活动中不断反复形成的。因此,从动态角度界定品德有利于弄明白品德的形成过程。借助前述对品德的理解,可以知道品德是客观存在的以善为核心的具有社会特征的个体心理倾向。综上所述,我认为:品德是个体以遗传素质为生理基础,在社会生活中受环境和教育因素影响,经过系列道德情境中系统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形成的以善为核心的稳定人格倾向和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王逢贤:《教育学问题讲座》,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页。

[2]拉法格:《思想起源论》,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6页。

[3]文正邦:《法的本原、本质和本体的法哲学论析》,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七卷。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范文5

一、重点问题

为确保社区安全稳定,要重点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重点对象进行重点监控:

(一)重点区域

__社区

(二)重点问题

因__引发的各类问题

(三)重点对象

1、情绪过激的对象;

2、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心理自闭、失去生活信心的对象。

二、责任领导

工作组上下要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重点防范、全面覆盖,严防死守、层层把关”三个原则,健全机制,落实措施,发动社会力量,坚决把上述重点对象纳入重点防控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坚决阻止因为工作失误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解决方案

一是开展政策宣传,化解思想困难。针对重点对象,对他们实行不间断的开展政策宣传,同时宣讲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成立政策宣讲对,__*负总责,各群众工作组组长具体负责,各队员具体分工到社区,要上门一对一宣讲,确保社区上门入户率达到100%、群众知晓率达到100%,政策理解率达到100%。

二是真情帮助困难,解决生活需要。成立“一对一”帮扶领导小组,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负责一户贫困户,每户帮扶资金____元以上。帮助解决生活困维,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三是真心沟通感情,疏导心理问题。邀请专家对__社区下岗工人,尤其是重点对象进行心理疏导,社区工作组分片包干负责到人。各工作组要实行谈心宣讲,掌握其思想动态。对重点对象,实行全方位、零距离的监控,要对其社会关系全面清查,要对其老乡、朋友以及亲缘关系进行了解,专题进行心理疏导。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范文6

一、重点问题

为确保社区安全稳定,要重点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重点对象进行重点监控:

(一)重点区域

**社区

(二)重点问题

因**引发的各类问题

(三)重点对象

1、情绪过激的对象;

2、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心理自闭、失去生活信心的对象。

二、责任领导

工作组上下要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重点防范、全面覆盖,严防死守、层层把关”三个原则,健全机制,落实措施,发动社会力量,坚决把上述重点对象纳入重点防控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坚决阻止因为工作失误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解决方案

一是开展政策宣传,化解思想困难。针对重点对象,对他们实行不间断的开展政策宣传,同时宣讲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成立政策宣讲对,***负总责,各群众工作组组长具体负责,各队员具体分工到社区,要上门一对一宣讲,确保社区上门入户率达到100%、群众知晓率达到100%,政策理解率达到100%。

二是真情帮助困难,解决生活需要。成立“一对一”帮扶领导小组,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负责一户贫困户,每户帮扶资金****元以上。帮助解决生活困维,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三是真心沟通感情,疏导心理问题。邀请专家对**社区下岗工人,尤其是重点对象进行心理疏导,社区工作组分片包干负责到人。各工作组要实行谈心宣讲,掌握其思想动态。对重点对象,实行全方位、零距离的监控,要对其社会关系全面清查,要对其老乡、朋友以及亲缘关系进行了解,专题进行心理疏导。

四是实行人盯人稳控,适时掌握动态。对重点对象,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社区小组设立专职报告员,每日将摸底检查情况汇总,统一报**社区群众工作组办公室。群众工作组办公室根据重点对象的情况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并立即向捆绑的责任领导人汇报。适时掌握动态,一天一报,由**负责上报。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范文7

心理素质兴趣培养心理训练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几十年长盛不衰,这与我国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项。作为中学体育老师,在乒乓球的训练中更要注意有的放矢。心里素质不是天生的,是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时平时的培养,但也有的运动员天生心理素质就不太好,如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浩,他的直板横拉技术世界一流,综合素质也是世界顶尖,但王浩的心理素质不太稳定,2004年奥运会决赛,他的对手是韩国的柳承敏,赛前大家普遍看好王浩,因为之前对柳承敏胜多负少,但是在决赛场上王浩心理上出现严重的波动,最终输了比赛,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再次输给中国的马林,两次在奥运会决赛中输球,这说明王浩的心理素质不够坚强。还有中国的丁宁,在2012年奥运会上由于裁判的因素心理波动大,最终输给了李晓霞,屈居亚军。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心理素质对于乒乓球运动员要求非常高。

现代体育竞技实践表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取得,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充分发挥,讲取决于运动员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等诸多因素。而在激烈的拼搏竞争中,能否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取得优异成绩,将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即取决于心理训练水平的高低。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在训练中表现出色,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运动员,在关键性的比赛中,由于不能较好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激烈的比赛中去,难以排出外界各种干扰,以至于出现紧张、胆怯等消极情绪的心理障碍,失去对技术动作的控制能力,影响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最终导致比赛的失利。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球小速度快,旋转线路变化多,加之对手的打法,球拍的性能不同,以及比赛中的领先与落后的频繁交替,使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活动起伏变化大。培养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品质,调动发挥运动员的内在潜能,提高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困难、紧张条件下的稳定心理、善于自控的心理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心理的稳定性

心理的稳定性是指心理活动在较长时间内指向和集中在某一活动活对象上,实践告诉我们,培养运动员心理稳定性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提高主体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心理的稳定性与人的主观心态有关。如果一名运动员对所从事的活动目的明确,任务理解深刻,他就会抱以积极的态度,有意识的控制自我,对训练内容引起注意。

2.心理的稳定性与对象的特点有关

内容丰富的对象,心理容易稳定。因此,从新队员入队的第一天起,就进行队史(如介绍优秀运动员事迹,历届参赛状况及获奖情况等)教育,增强队员事业心与荣誉感,使队员对训练有紧迫感增强责任感,唤起队员从事训练队自觉性。

3.以身作则,并有严格的训练计划

教练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有严格的训练计划。做到精心组织、严格训练,培养队员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刻苦训练,严格要求自身的习惯。

4.树立良好队风

要严格制定队规,使每个队员自觉养成坚定的群体意识,做到尊敬师长,严守纪律,爱队如家,积极进取的良好作风。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将全队人员的精力,注意稳定地集中到训练和比赛中去。

二、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兴趣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先天固有的。现实生活中也不是件件事情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只有当外界客体某种独到特点恰巧引起人们的某种需要时,才容易激起队员的训练兴趣,它能对人的情绪形成吸引力进而诱发起人们的兴趣,并由此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和满足,并逐渐形成巩固而稳定的志向。

兴趣和心理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它是培养心理品质的重要条件。在培养队员直接兴趣外,还要培养队员活动目的简介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当队员对所从事的运动发生兴趣时,而且在训练和比赛中又能取得较好成绩时,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的集中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去。此时,如果教练员再辅之以积极性的鼓励、诱导,焕发其努力拼搏进取精神,可不断地提高技战术水平。

三、培养稳定的心理与积极思维的调控能力

思维是人脑简介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的过程。积极思维可以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以赴去争取比赛的胜利。反之,消极思维可导致运动情绪低落,技术动作变形,战术紊乱而最后失利。比赛中运动员想的是“我能胜球吗?平时我输球多呀”等类似有消极思维活动,会使运动员丧失必胜信心。犹豫不决会导致注意力不能较好地集中到比赛中取,影响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如果想的是“我一定能胜球”“我现在情绪很好,我现在要一个球一个球地去拼、去争。我已经适应并摸清了他的球路,我已找出了对付他的办法,我现在很有信心,一定要拼掉他”。使运动员在积极肯定的情绪中去比赛,定能较好发挥技、战术水平。教练员再比赛中有意调动和激发队员积极性思维,可养成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克服问题的能力。教练员还可结合训练计划比赛要求,把球比一些饶有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如为什么高抛发球比一般发球优越?弧圈球要比一般性供求优越等去引导队员积极思维,让其主动钻研并深刻体味乒乓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使队员能在激烈的比赛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术的应用和技术的发挥中去,从而排除来自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因此,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与思维的积极调控,就能较好调动与发挥技、战术水平。

四、加强意志力锻炼

一直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自己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在训练和比赛中有意识地培养队员“闹中取静”的本领,主动抵制足以引起分心的外界干扰,有利于队员注意集中。因此比赛条件、环境的设计应考虑到场地、球台灯光和观众情绪等特点。如若运动员对这些环境和条件不适应,都会造成心理障碍,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特别是大型比赛,观众起哄,鼓倒掌等嘈杂环境对运动员比赛的心理稳定性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求教练员平时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播放一些嘈杂声响录音带获模拟训练等。其目的是培养队员稳定情绪、锻炼意志,保持心理的稳定性。其次,可在大赛前进行较高水平的邀请赛,走出去,请进来,也可请有关领导做鼓励性的讲话,观看训练和比赛,培养队员在较大精神压力下进行训练和比赛。用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适应并克服各种恶劣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消除恐惧情绪,增强信心,鼓舞斗志,排除干扰,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

五、结束语

通过对年的训练摸索,形成了我自己的训练风格,在运动员心理培养上独树一帜,运动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所带的成绩有2007年全国乒乓球会员联赛获得青少年团体全国第三名,2008年安徽省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第五届和第六届全运会获得男团女团男单女单共8枚金牌。所有这些运动成绩的取得都与训练得当有关系,特别是心理素质的训练。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范文8

关键词:稳定视角;国企改革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

一、国企改革中不稳定的成因分析

导致国企不稳定的因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社会利益格局加速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组织形式日趋多样。这既给国家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又必然产生新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也集中显现。为了解决不同群体的矛盾,规避政策的约束,不同的时期就会派生出不同的用工种类,这样久而久之,矛盾就会越积越多。社会公众看问题注意现象多,究其本质少,形成以偏概全,以感情代替理智的思维模式。这反映了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较长的时期内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二是国家的法制还不是很健全,国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劳务工、承包商遇到问题大都采取上访、闹访的方式,不信法。究其原因大家都认为通过群访闹事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闹小胜,大闹大得,可以采取较低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能收到自己比较满意的效果。企业的经营者对于一些违反法律的行为,由于受外界干扰及自身思想上的退缩,为了一时的稳定往往会选择让步,尽快平息事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使上访者心存侥幸。

三是在公司发展的过程,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现象不容忽视:一是经济宏观稳定高增长、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的同时,一些群体感到自己被边缘化,对自己的地位不满。二是企业在尽最大努力协调分配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同时,一些群体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管理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在制度建设方面,对有些方案的出台,其顶层设计考虑不是很长远,决策者存在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短视现象;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困难群众的利益诉求,政策措施缺乏连续性、平衡性、稳定性,在一定程序上还存在损害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一些应该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导致矛盾积累、激化;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个别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作风不深入、不扎实,甚至不依法依纪办事,影响了党政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这些情况,都是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对员工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不到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企业职工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普遍增强,而我们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和尊重员工的维权意识,没有及时消除员工心中的困惑或不满,加之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部分职工群众心理失衡,产生了不满情绪。抱着这样心态动辄越级、聚集上访,甚至采取极端行为。

二、维护稳定推进国企改革的对策

维护企业稳定推进国企改革,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防控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教育,健全体制,强化监督,优化服务,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一)要着力推进“三个建设”。一是要着力推进思想建设。要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经常性教育的长效机制,紧密围绕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以案析理、以案释法活动,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掌权”等重大思想问题,真正打牢掌权为民的思想根基。要紧密围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体系。真正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企业干部正确履行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确保企业稳定的自觉行动。二是着力推进作风建设。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把群众上访变为领导下访,与职工群众讲形势、摆政策、拉家常,了解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在政策范围内努力帮助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是着力推进能力建设。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凝聚力量、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各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化解矛盾纠纷和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能够坚持原则,又能够很好地、灵活地处理员工的诉求,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个体稳定的心理现象范文9

基于对船舶静力学课程设置教学实验主要障碍的分析,探索了该课程开展教学实验的实现途径;针对船舶静力学课程特点,系统研究了课程实验内容选取和实验设计应把握的原则,提出了以船舶稳性为中心知识点的基本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设计方案,在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教学实验,实验设计,船舶静力学,船舶稳性

船舶静力学课程是一门以船舶浮性、稳性、不沉性等静力性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讲授的是与船舶航行安全密切相关的基础航海性能方面的知识,是船舶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自上世纪50年代在海军工程学院开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沉淀和数代人的薪火传承,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2000年以来,根据人才培养形势的需求,重新编写了课程教材,重新制订了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调整充实了部分内容,更好地适应了船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转型。然而,一直以来,船舶静力学课程都没有设置课程教学实验环节,这对于一门工程背景浓厚的力学课程而言,是有所缺憾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本文围绕船舶静力学课程实验教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该课程没有设置课程教学实验环节的原因,结合舰船工程实验室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设计了船舶静力学课程的基本型教学实验和综合设计型教学实验,在两个教学班次的船舶静力学课程授课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实验设计应把握的原则

教学理论中对于课程实验的界定为[1]:运用实验的方法,在课程实践中用以探索课程规律、促进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实验主要功能[2]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许多理工科院校都有注重开展实验教学的传统,在培养学员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方面起到了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3-5]。海军工程大学船舶静力学课程几十年来一直未设置教学实验的原因主要在于:该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都是围绕船舶这个具体的对象而展开的,同时静力学的含义也已经是十分明确地特指船舶的浮性、稳性和不沉性,因而要设置该门课程的教学实验必然是以船舶为实验对象,以浮性、稳性、不沉性知识为实验内容,而不能机械地为了设置实验的方便而其分割截取为某一种脱离船舶这个实际对象的一般静力学实验,否则就失去了该课程教学实验的意义;但是在本科课程的教学中将实物船作为实验对象开展总体性能的实验是不现实的。这是在船舶静力学课程中设置教学实验的最大障碍。船舶的静力性能反映的是船舶主船体与海水的相互作用规律,船体形状特征决定了船舶静力性能的表现。因此实验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船舶平台的形状特征。如果按照实际船舶的船体主尺度和线型,制造一定缩尺比的船体模型,以该船体模型为对象设计静力学实验,该实验结果也必然可以反映实尺度船舶的静力性能指标。因此,船舶静力学课程实验的对象可以从实际船舶转换为缩尺船模,从而具备了课程实验的可设计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对于船舶静力学这类以理论讲解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课程,课程实验要把握两点:一是实验内容的选取需要和理论授课内容相配合,尤其应着重反映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力图使其通过实验表现得更形象具体,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深印象;二是实验过程设计要有一定的延展性,即实验实施步骤应当围绕实验关注的中心知识点,将本课程相关的其他知识内容乃至本专业其它课程知识进行生动地融合,使学员在进行实验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而且能够主动体会和理解实验实施步骤所包含的知识点,从而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体现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船舶静力学课程教学实验的设计

2.1以船舶初稳性为中心知识点

根据对船舶静力学课程知识内容的梳理和分析,结合课程实验的要点,基于恰当的试验设计原则[6-7],选定船舶初稳性作为课程实验的中心知识点,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1)在课程知识体系上,初稳性是船舶静力学3个主要知识内容浮性、稳性、不沉性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初稳性知识的学习占到该课程总课时数的35,并且船舶稳性的概念比浮性和不沉性都更为抽象,学员要透彻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比较困难,通过课程实验可以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员理解掌握。

2)在船舶工程实际中,稳性的知识外延到船舶的日常装载方法、燃油淡水使用规定和航行安全注意事项的各个方面,有广泛而具体的应用性和重要性。

3)从知识的关联性上,稳性涉及船舶静水力要素计算、船舶浮态调整、船舶上载荷移动和增减对初稳性影响、船舶上自由液面对初稳性影响等多个知识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2课程教学实验设计

船舶在有风浪的水域上航行,风在船体上产生使船体倾斜的倾斜力矩,船体发生倾斜后,由于浮心位置的变化,船舶的重力和浮力会产生抵抗倾斜力矩的复原力矩,如果在倾斜过程中复原力矩能够大于最大的风致倾斜力矩,则船舶不会发生倾覆翻沉。风致倾斜力矩的大小与风在船体上的侧向风力大小直接相关,而侧向风力正比于船舶水面以上部分侧向投影面积和风速度的平方,因此风致倾斜力矩是可以定量计算的。复原力矩的大小是由船舶的状态和形状特点决定的,涉及的因素复杂,在船舶静力学研究领域,小角度倾斜条件下,将其写成船舶重量、船舶倾斜角度以及初稳性高这3个特征量乘积的关系,其中初稳性高的概念掌握起来较为困难,且确定初稳性高的数值大小也相对复杂。若能确定初稳性高数值,可以计算出复原力矩的大小并与风致倾斜力矩的大小,从而初步评估船舶的抗风浪能力和稳定能力。因此围绕船舶初稳性知识内容,设计了船舶初稳性高测量实验和自由液面对初稳性高影响实验两项课程教学实验。

2.2.1基本实验

船舶初稳性高测量实验定位为基本实验,实验原理为船舶上载荷水平横向移动对浮态影响规律方面的知识,即处于正浮状态的船舶,如果将其上一定重量的载荷水平横向移动距离,则会形成一个横倾力矩,船舶在这个横倾力矩的作用下发生横向倾斜,横倾角的大小等于所移动载荷重量与移动距离的乘积除以船舶的重量排水量与船舶初稳性高度的乘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了通过在船模上水平横向移动载荷使船模产生倾斜从而测量船模初稳性高的教学实验,实验分为船模状态调整检查、载荷移动及船模倾斜角测量、船模初稳性高计算与误差分析、实验结果讨论4个主要的模块进行。

2.2.2综合设计实验

自由液面对初稳性高影响实验定位为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员在教员给出的课程内容中自行拟定实验题目并自行组合若干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教员配合每一实验小组完成实验。各小组完成实验后,教员组织全体学员参加实验答辩研讨会,小组代表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从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报,学员自由发言进行质疑和解答。最后由教员对每一小组实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给出评价。

3课程实验的实践效果

在2013年、2014年船舶工程专业本科学员船舶静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所设计的船舶初稳性高测量实验、自由液面对初稳性高影响实验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4点。

1)学员对船舶的静力学性能有了直观的认识,对船舶的浮性、浮态、稳性等概念的理解更为具体。

2)学员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从实验准备开始,学员普遍对实验的每一步骤、每一细节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船模吊放进入水池、移动压铁调整船模浮态、横倾角测量等实验进行的各个环节中,学员都是根据所学到的课程知识来指导实践动作,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3)经过船模初稳性高测量实验,学员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稳性的理解更为透彻,具体表现在综合设计实验自由液面对初稳性高影响的实验方案自主设计中,提出了多种新方案,展现了一定的创新性。

4)启发了学员开展专业问题研究的思维。在综合设计实验中,学员们经历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方案实施与结果分析、总结答辩、接受质疑与解释、综合评价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对专业问题研究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的方式也锻炼了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者: 熊鹰 叶金铭 单位: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和学新,吴杰.课程实验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晓萍,刘向东,刘旭.课程实验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25(1):21-27.

[3]魏志渊,孙健,毛一平.实验教学环节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9):97-99.

[4]刘国买,罗意平.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应用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2,15(7):19-20.

[5]李海军.以实验牵引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2,25(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