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1:42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学; 金融学; 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会计学;培养目标;目标定位;落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39-02

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针,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计教育思想的影响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实现了由专业型到通用型,再到应用型的转化。2012年教育部正式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明确将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类型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类型主要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类,2012年教育部明确将会计学本科的培养类型定位于“应用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是介于“学术型”与“技能型”之间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具有较深厚的财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应用能力与学术能力相得益彰、既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也能从事教学科研的会计人才。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在财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预算、资金结算、投资理财、财税协管、财务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

二、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规格定位

1.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伴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对于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会计人才列为重点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凸显了会计人才在国家、地区和企业间竞争间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必须面向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2012年教育部会计学本科培养目标规定:会计学本科专业必须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所谓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指能适应信息化时展需要、能活跃于国际经济舞台、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能够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能够自觉践行朱F基同志所强调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会计人才。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会计人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会计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发展,能力卓越、知识集成、实践能力强成为合格会计人员的评判标准,也是企业用人、选人的评判标准。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也将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复合型专业人才”,所谓复合型会计人才应是知识面广,知识涉猎跨度大,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跨学科的管理知识,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特征,能适应多方面的工作需求,经长期实践,能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经验,能有效解决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会计人才的复合体现为跨学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体现为管理学科内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体现为会计学科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灵活运用、体现为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有机结合。复合型会计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信息化处理、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熟知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国际社会文化背景、国际会计法律法规、商务惯例等知识,同时还要有信息科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

三、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定位

1.知识结构体系定位。会计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专业不应局限于学习纯粹的会计学科知识,而是应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结构,在会计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管理、经济、金融、法律、财务、信息技术等纳入会计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宽广的就业前景和对未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会计人才除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形成理论知识、通用知识和职业知识协调的知识结构,在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会计学科专业课程等。

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本科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掌握基础性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数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深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会计知识体系、较为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会计管理知识,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相关法规和惯例,了解会计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2.能力结构体系定位。现代高等教育虽然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考虑会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岗位的竞争及拓展迁移需要,会计学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体现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所谓通用能力,是会计人才从事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胜任能力的保证,包括对商业的理解、风险管理、持续学习、战略管理、管理变革、问题解决能力、对抗压力的综合能力;而专业能力,则是指从事会计工作应有的公正、客观、独立的职业准则和职业判断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则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与利益关联方沟通、质询与解释,对于新出现的会计交易和事项需要进行思考、分析与推理,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需要做出职业判断等。面向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会计行业管理需要和会计人才发展需求,会计学本科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应定位为:要受到会计学方法和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不断创新会计管理方法和手段。

3.素质结构体系定位。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的素质结构是基于其知识结构而构建,主要包含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专业素质指在从事的会计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即指将来成为会计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即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修养;身心素质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它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是学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健康体格、充沛精力、良好生活习惯、乐观情绪及对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等。

会计学本科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应从全面加强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教育入手,以培养学生和谐人格为目标,将其定位为: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理财、风险、服务和法律意识和反省、提高意识,具备较好环境应变、适应能力,能灵活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指南,正确理解和把握培养目标定位,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编排与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葵,彭琳,等.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2]章道云,吴倩,等.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解读[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3).

[3]赵咏梅.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人才,2013,(6).

[4]陈福军,赵云香.基于和谐理论视角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3).

[5]张卓,段云,周晓静.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3).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培养目标

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中发挥着直接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来源于企业的实践活动,而企业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远比学术理论的发展变化迅速和复杂得多。这就要求管理会计教育必须面向企业实际需要,探索出一条培养企业管理所需相应专业人才的正确途径。如何培养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成为当前管理会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内部管理活动的多元化,促使我国管理会计实务工作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是,对于高中毕业生进行初级技能培训,以满足基层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具有广博精深专业技能、知识,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会计高手”,以便于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帮助企业管理决策层解读和高效利用会计系统已生成的信息。

(二)管理会计人员工作表现形式出现泛会计化和非会计化两种趋势。即传统上不参与会计工作的人员(如ceo、中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等)开始做一些会计基础工作(例如,仓房保管员负责登记的入、出库单),传统上的会计人员却开始为企业的计划、预测、决策、日常成本管理献计献策。

(三)管理会计知识对管理咨询越来越重要。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得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管理咨询作为未来会计专业发展方向,咨询公司作为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场所之一正在悄然兴起。

(四)知识结构要求体现多元化。由于社会专业分工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决定了所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同时,经济环境的变迁要求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计算机技能、职业品行、人际关系、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和决策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敏感的职业判断力和持续发展的潜能,即实现“通才+专才”的完美结合。

(五)专业素质能力要求高。现代经济条件下要求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应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思想素质好、认知能力强、富有创造性、知识面宽、理论基础扎实。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评价

正如上文所述,人才的培养应该与社会的客观需求相匹配,社会经济生活需要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主要通过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来完成。从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发展缓慢,作为培养未来管理会计专业人才主要方式的高校职业教育已经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而社会后续教育尚未形成规范化和完整体系,即我国的目前教育现状和教育规模均无法满足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高校职业教育,主要涉及管理会计教育本身问题及其教育环境两方面

1.管理会计教育本身,主要问题是目前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和制度准则本身教育,具体表现为: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会计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整合方面的能力,而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造成师生缺乏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且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计算能力、而分析思维能力得不到重视;⑵选用教材陈旧,未能反映国外管理会计的创新;⑶课时偏少、课程设计不合理,平均而言,要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并获得学士学位,必需修完140多学分,其中40多学分属于会计课程,管理会计课程安排不足4学分,不及会计课程学分的10%;⑷教学和研究脱离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创造以及发展前沿的成果;⑸教学中过分追求对会计技能、制度准则和数据的掌握,忽略了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传授,忽略了对财务报告和数据背后所掩饰的政治、经济内容的揭示,忽略了对财务报告和数据生产、传递以及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行为的解释。

2.管理会计教育环境问题,主要涉及高校教育机构内部的组织模式、师资来源、人才培养形式,主要的问题是:商业化、地区化和分散化。具体表现在:⑴校级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有校级组织部门考核任命;⑵教师来源多为“近亲繁殖”(即留校),师资质量、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发展受到一定制约;⑶学生录取方式主要是统考统录,考生不能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⑷高校作为传播、应用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作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机构,正在受着商业利益的驱动而盲目的扩招,毫无节制的增班扩容;⑸在高校之外,一些公司、政府机构掌握的大量教育资源(如场所、设备和经费)因没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大量闲置、浪费。

(二)社会后续职业教育的“后劲”不足

后续教育是继职业教育之后人生最长的教育阶段,成为一个人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科的发展虽比不上一些尖端学科,但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会计学科已使许多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受到挑战,会计人员面临知识更新的任务,知识更新就要求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以提高会计理论素质和水平。英美等经济发达的国家,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行管理会计职业化道路,较早成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建立管理会计师的资格确认制度,创建《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研究》等专刊来引导本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后续教育,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我国的管理会计后续教育中存在的不规范,尚未建立完整严谨的学习考核和资质认证体系,缺乏先进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已经影响和制约着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思路

(一)确定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培养目标

确定行之有效的培养目标是实施培养行为的前提。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总体上应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与经济发展的接轨,应该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目标的确定有助于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予以分析。

1.人才层次定位。在我国通过中考、高考的形式,把接收过基础教育的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专业教育。从目前我国的“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转移,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与此相应,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而非传统的管理会计高级人才;而研究生、博士生以及社会后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开展企业管理活动、具有会计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管理和会计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调研、职业判断和发展潜能的管理会计高级人才。

2.职业岗位定位。针对加入wto之后,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定位应是本专业的学生能在工商、金融证券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后续教育的岗位定位应是接受再教育的人员能在企业等相关单位从事较为复杂的管理会计实务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3.知识结构定位,从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财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三是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四是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五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六是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要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七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追求新知识的热情和习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有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有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八是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企业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工商、金融企业、单位从事内部经营和管理决策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进建议和思路

1.创造管理会计教育新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

(1)建立起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师的考试和后续教育工作,创办管理会计学术刊物,管理会计的公告或指南、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开展案例研究,加强同企业的紧密联系,组织、协调和指导我国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

(2)改进高校组织机构,从更广泛的领域中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从事学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管理会计前沿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专业人士的领导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而且高校可以充分使用他们的社会号召力,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筹集教育经费;

(3)限制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做好会计教师的聘任、续聘工作,建立教师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师自由流动、进行学术交流的机制,在教学和科研上给与肯定、鼓励和扶持;

(4)参照国际惯例,广泛推进管理会计师的资格确认制度,同时高校的会计教育应进行适当的改革、增设相应的科目,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在入校试读一段时间后,自主选择所学的专业,以利于早出人才;

(5)创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等专业刊物,组织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开展管理会计实务的探讨,加强管理会计师的职业化宣传;

(6)建立一个健全的综合人才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职业胜任知识和能力的测试和职业经验的评判两个部分。由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省级以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开办管理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三方分工考核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公共知识等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状况;

(7)教育部门应尽快对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单班规模做出规定,班容量过大,将会直接影响授课效果;

(8)政府教育部门牵头,以高校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

2.结合会计教育整体改革的步伐,积极改进管理会计教育本身。

(1)鉴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本质上的差异以及社会对管理人才要求的特定性,逐步消减4年本科的招生人数,加大本硕连读、学制5-6年、且能明确专业方向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发挥高职和技校的一部分教育资源,培养进行数据处理的低层次人才;

(2)着力构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本硕连读毕业生一部分可进入实务界工作,另一部分毕业生可攻读博士学位,并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是应用型或是理论研究型,以便于理论与实务的完美结合;

(4)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现代科技(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语音实验室、卫星传输等)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21世纪的管理会计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方式将更多的被使用。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针对性,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5)本硕连读教材的编著、设计应以问题而不是以制度规则为基础,适度增加案例特别是中国企业案例,体现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博士教材中应加入关于方法论的课程;

(6)开设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行为学等)课程,为财务报告和数据的分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葛家澎,等。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文集[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张凤林。从ifac对会计职业资格承认的建议简论我国的会计教育改革[eb/ol].中国会计视野。,2002—12。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4

1.1教学目的不明确

根据旅游管理的行业特点及学科特点,《旅游企业会计学》的教学目的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奠定会计基础,而对会计具体的一整套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实操性的岗位工作则作为知识点相应了解。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把实践性"应用性作为自己的教学定位,而不是培养专门的会计人员。我看过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他们的教学目的基本上都和会计专业的一样。主要从会计学科角度出发,过多考虑会计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认识不够,导致过度重视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掌握不了与专业实际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达不到在教学中增强人才的通用性,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旅游专业工作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学会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使他们成为管理工作的“通用型”专业人才。

1.2教师配备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院校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上会计基础课的老师都是会计专业的老师,他们的学科专业性很强,但是对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却很欠缺,对旅游业务的操作流程也不是很熟悉,他们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按照给会计专业学生的授课方法,而对旅游会计涉及很少,缺乏针对性。当然也有部分授课老师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他们的会计知识面相对比较窄,所掌握的只是也不是很系统,这就要求他们在备课过程中大量查阅资料及平时的知识积累。同时,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的,即使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实践经验,很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师人才,在工作中,由于教学任务重,资金短缺等原因,也很少有老师能到旅行社"饭店等单位进行会计方面的见习。这样就导致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有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感到学校所学的理论和现实相脱节。

1.3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高

很多学生认为会计基础课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课不相干,甚至认为学习该门课就是在浪费时间,加上会计基础课是一门相对其他专业课难度比较大,知识跨度大的课程,很多学生在上这门课之初就有一种畏惧心理,感觉和他们曾经头疼的高数课相似。学生在学习其它专业课时可以只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节课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但是会计基础课则不然,它的连贯性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下复习,所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但是大部分同学在这门课上花的精力很少,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即使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很多同学也当成了一种任务去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兴趣不高,主动性不高,导致老师备课缺乏热情,上课缺乏激情,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和学不能很好地结合,沟通,这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1.4缺乏适合本专业的教材

目前,据我所了解,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基础》教材都是使用的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旅游企业会计教材建设尚不完善。即使有的班级使用的教材名字叫做《旅游企业会计》,但是纵观其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章节都是按照会计专业的传统的“管理活动论”编制的,包括怎样记账"算账"报账,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不同的仅仅是在其中加了两章内容:一章是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另一章是饭店业的会计核算。这种小打小闹根本不能从“信息系统论”上提高旅游企业会计的教材质量。

2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不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而是为掌握旅游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相比,着重要求学生对企业信息收集"处理"报表编制过程的一般了解以及各环节知识点的掌握。简单地说,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企业会计学习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及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会计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是为了让学生懂会计。例如导游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从旅行社借款,与饭店"景点等进行结算"与旅行社报账等业务,导游人员只有懂得了会计知识,这些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任课教师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知识需要的不同侧重,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人才。

2.2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对旅游企业会计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而不是在老师的强迫下为了考试及格而学习。教师要在第一堂课就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案例法说明这门课的重要性及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告诉学生这门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完本门课应该有哪些收获,并告诉学生教师会采用启发"案例"实物"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教师会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学。旅游企业会计教材中,有很多会计专业名词,这些对于大部分是文科生的学生来说,可能有很多难度,那么老师就应该把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表达,如:把会计对象比作一块蛋糕,把这块蛋糕切成六块,就构成了会计要素,六块蛋糕再加以切割就是会计科目,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比较熟悉,掌握起这些名词也比较容易。这样学生就感觉自己与旅游会计距离拉近了许多,并树立起学好本课程的决心和信心。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得要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2.3合理制定教材

旅游企业会计教材由于其专业特色,决定了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更注重广度,而不是深度,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教材,并且至少有两个章节是专门介绍旅游企业和饭店业的会计核算内容,使会计知识与旅游知识更好的融合。有些学校在选择教材时不加选择,采用专业学生的教材,结果却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突出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2.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会计教学; 创新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等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课程设为必修的专业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从授课教师到学生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各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划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往往实行的是一视同仁政策,这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疲于死记硬套会计专业的一般基本概念和原理,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忽视会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对会计学专业要学习的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二者区分不清,加之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将会计教学与特定的专业需求相联系,只能就会计论会计,所讲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要么让学生觉得会计晦涩难懂、深不可测,要么使学生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感觉教师所讲的会计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面对学生的这种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往往也会逐渐丧失了教学的激情。这种由于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教与学沟通出现问题的结果就是,会计教学和会计学习的双重失败。

1.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本科生都是应届高中生直升大学的,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及社会生活经验上基本相同,会计教育对象的区别在于他们学习的专业不同和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同。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某些会计知识(如会计记录的方法、会计技能的操作)的兴趣要大大逊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他们学习的侧重点和对会计知识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相同,师资力量的分配也不相同。然而在师资紧张的院校,往往会出现同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同时担任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专业与非专业的不同学生应把握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1.3 教材体系陈旧且缺乏针对性

如何选用适合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是涉及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多数院校都是采用会计专业的教材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而此类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都将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中,对于会计报表分析和会计信息如何使用涉及较少,影响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提倡会计国际化的阶段,部分会计教材的内容和观点陈旧过时,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会计理论和处理方式。

1.4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对于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来说,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生到校外实习,即到具体的单位,由会计人员指导学生做一些具体的会计工作;二是校内模拟实习,即由学生到模拟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模拟的会计工作。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因课时不足一般不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外实习,因此,就只有通过安排校内的模拟实习,让学生掌握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但是,有的院校在非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内模拟实习,有的名义上安排了却没有执行。放松甚至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更不清楚会计的实际业务工作是如何操作进行的,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真正存在校内模拟实习的院校中,有些完全按照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没有将不同专业具有不同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背景的教学对象区分开来,并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和能力结构特点出发来设置和规划实践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实习内容并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实习的业务量偏大,学习中填制了大量会计凭证、登记了很多会计账簿,却忽视了会计报表的编制和简单分析,以至于最终结果便是被大量的经济业务弄得晕头转向,无心编表,更不用说进行简单分析了。

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创新设想

2.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创新

从理论上说,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非会计专业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非会计专业一般开设2~3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本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2.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内容创新

在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财务管理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报表分析,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要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适度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财务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2.3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材体系创新

教材是教学计划实施的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教材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其教材应适应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的和特点,遵循其教学原则。然而,现有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财经类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会计知识模块的内容分散在多门课程之中,没有合适教材可供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迫切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2.3.1 教材中教学内容应向模块化发展

由于需学习会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面较广,会计教学应服务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意愿或选修目的,因此对教材的内容可进行模块化处理,在每一大模块下又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意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选学其中的其他内容。会计教学内容可设计分为四大模块:①会计基础知识:介绍会计史及会计概念、会计法规、会计要素、会计原则、会计核算方法等;②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又分为工业、商业、旅游、运输、建筑业、事业、金融单位等小模块分别介绍各行业主要会计核算及成本计算方法;③会计综合知识:又分为一般会计核算(介绍各行业相同的核算如固定资产折旧、投资等)、会计账簿组织、财产清查、金融、证券、税务知识等小模块;④会计信息分析:主要介绍报表分析。

2.3.2 教材中理论教学应适度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需求不高,教材中对会计理论的介绍不宜太深,应浅显。对于会计准则的介绍应以案例介绍为主,要求学生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有感性了解便可,他们可以背不出会计准则中这些概念的具体定义,但一定要能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例如,他们必须知道什么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于具体某项资产要知道其属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还是长期投资等等。所以教材中的理论介绍应以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准。教材中应配备大量案例性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2.3.3 教材编写时应忽略会计操作技能,突出经济实用性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不必掌握如何编制会计凭证,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即他们不必学习会计操作技能,但一定要明白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对《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账簿组织内容不能做简单删除,只是教学的角度与会计专业不同,应联系有关会计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介绍证、账、表的概念及财务工作中的有关规定,而不必花大量笔墨在凭证的编制、结账与对账上。教材内容一定要突出经济生活中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对与之有关的金融、税务、证券等知识也应加以介绍,如银行结算方式、所得税的计算与交纳等。

2.3.4 教材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分析

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信息分析是其学习的主要目的,学生可通过学习会计信息分析了解企业财务信息,为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打下基础。如会计报表主要应学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会计资料分析的指标应学习:①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②盈利能力指标,如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③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如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来讲,还可以学习营运能力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为满足学生的理财需要,还可以介绍市盈率、每股收益等指标。

2.4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方法创新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 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

2.4.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很多人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误解为仅仅是“多媒体辅助教”,对于如何进行“多媒体辅助学”和“多媒体辅助考”则考虑和实施得较少。完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4.1.1 “多媒体辅助教”。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努力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

2.4.1.2 “多媒体辅助学”。“多媒体辅助学”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以帮助、促进、维持有效的非现场学习活动。在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需要注意:平台和课程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操作便捷、易懂,并能提供下载、打印等功能;建立多个信息传递通道,及时信息,并对学生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设置专门人员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如辅导教师、咨询人员、学生顾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搜索功能,制作和编制帮助软件和文档。

2.4.1.3 “多媒体辅助考”。“多媒体辅助考”主要是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网络考试系统,这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同时进行考试,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试题库,使得计算机可以随时随机选择设计出一套可供考试的试卷;二是要及时地更新试题库中的试题;三是设计科学的考试软件。

2.4.2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批判性思维就是在研究问题时,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况根据有用的证据和切实可行的价值体系整合所有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到一个令人可以接受的假设或结论。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研究在美国的教育理论界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且,以Richard Paul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所设计的“三因素”(推理元素、智力标准和智力特质)批判思维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工商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快地理解会计知识,更有利于将会计知识运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

2.5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考评体系创新

考核评价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应本着“淡化理论、注重基础”的原则。“淡化理论”是指考核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知识的掌握应区分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灵活性原则,对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要求应淡化理论要求。“注重基础”是指会计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要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会计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财务报表的分析,说出正确的理由,都应给予合格的评分。会计考试评估方式应注重考察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方式可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作为依据,突出考核学生的方法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课程只是众多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所以一般本科高校对于会计课程的安排一般是两门,100学时左右。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好这么多的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展开教学并重视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使学生掌握将来所需的有关会计知识,特别是有关会计信息的内容、实际应用等,才能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 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

[2] 楚蓓.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J]. 全国商情,2009,(13)

[3] 王春萍.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 会计之友,2007,(5)

[4] 瞿晓龙.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4)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定位;归纳法;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践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64-02

在职业院校中担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较为被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人结合财务管理课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课的定位

大家都知道,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所以为学生开设的主修课与选修课也各不相同。在财务管理专业当中,财务管理专业科目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而且课程内容也相当充实、丰满,有一定的深度。而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课程在内容上要相对简单些,应该理解为它是该专业的一项选修内容,但从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复合型专门财会人员来说,较好地掌握该项专业课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作为财务管理专业课教师,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合理地把握和规划本专业的教学思路,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把握适当的度,为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合理定位,为今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

二、注意财务管理概念的讲解

财务管理这门课,理论性强、概念多、内容抽象,在开设本专业课的第一学期,学生在没有掌握任何专业财务知识之前,要理解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具有相当的难度。由于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必须先会看报表,并且还要明白报表之间的关系。因为不懂这方面的知识,同学们直喊枯燥、乏味,普遍反映掌握其概念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迈入财务管理知识的门槛,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求自己在讲解概念时,要做到细致、耐心,要多用归纳法,多列举与本概念有关的经济现象、例证和案例,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归纳出概念,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并归纳总结。比如说,终值、年金、企业财务活动、资金时间价值等概念,教师都运用以上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比较容易通俗易懂,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学生逐渐感觉学习起来轻松了许多。

三、融会贯通,注意与本课程相关知识的衔接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这门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既属于部门经济学知识,同宏观经济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专业课体系当中,又属于专业类课程,同专业基础类课程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它同基础会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相关知识相联系、相衔接。因此,在讲述本门课程的时候,要密切注意同相关知识的联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通俗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讲解衔接的时候,由于同学没接触过有关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讲解起来比较费心、费时、费力,必须做到面面俱到,既要触类旁通又要融会贯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慎重地给学生们架好衔接知识的桥梁,设计好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学生容易接受。这样以来,学生对以前感觉枯燥难懂的知识也不觉得是个拦路虎了。慢慢地对财务管理的有关知识感兴趣了。

四、抓住章节重点,理清教学思路,做好资料准备

在财务管理专业课中,有些章节的内容在实践中应用性很强,这部分内容掌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学生的外在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前积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在每个章节的教学当中,先要理清教学思路,要抓住重点、次重点,只有把问题立住了,才能解决以后怎样分析问题。对于一些涉及到部分财务和会计报表的内容,为了便于理解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要使用实际的会计报表,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以实物形式展现给学生,以便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一个比较真实、立体、直观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这样比单纯的教授理论要容易接受的多。比如,在讲解编制现金预算表的内容时,首先要把各项专业预算讲清楚,特别是涉及到现金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再讲解现金预算。在讲解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吃透现金预算表中的主要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要使学生们学好这方面的内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当中,演示各种报表的形成及计算,要求他们不仅要会看报表,还必须会做报表,最后还要会分析报表,这样就必须为学生们设计一些小型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并且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演算,编制现金预算表,这样才能学会这部分内容,从而会收到较好的教学

效果。

五、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财务管理的有些章节的内容有时会与学生们正在进行学习的基础会计有关内容相近,对此,学生们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容易造成无新鲜感、索然无味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首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利用学生注重实践操作的心理,列举实例,与同学一起回顾与基础会计相关的内容,在合适的时机,把学生的思路从财务会计知识体系中转移到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中来,并告诉学生,要从财务管理角度上来学习这些内容。这样一来,学生逐渐领会到,财务管理专业课不是一门单一存在的课程,它是与一些基础性的课程相连接的,要想学好本门课程,还必须触类旁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说,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即能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借助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7

关键词:翻转课堂;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在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对其进行了良好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翻转课堂颠覆了教学流程,可以转变教学观念,使课堂参与者的角色发生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使教师由课堂主导者变为知识传授的引导者,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知识,而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者变成主动者,能够自主学习与探究课堂知识内容,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管理会计与企业的竞争能力产生直接联系,可以促使企业利用会计技能与知识体系,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结构,进而促使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管理会计课堂教学具有较为良好的影响[1]。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机械性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并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能督促所有学生提升管理会计专业素质,同时,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无法全面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最终依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在教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可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使学生管理会计职业能力得以提升,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2]。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设想

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要积极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保证能够科学、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引进教学案例等,进而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质量,发挥其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设想结构包括以下几点:

(一)科学、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高校管理会计教师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将管理会计课堂教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制作成为教学课件,然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知识展示给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管理会计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模块化的优势,科学、合理的划分视频内容,教师按照实际教学流程划分知识点,保证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能将理论知识与操作示范联系到一起,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3]。

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在划分知识模块的时候,可以将其分为知识理论模块、传统知识模块与实践模块,并且详细的划分模块内容,比如将知识模块继续细分为预测模块、决策模块、规划模块、控制模块、考核评价模块等,保证能够将各类知识点作为教学视频,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效率,使其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同时,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在制作视频的时候,还要在视频的结尾部分设置精选习题,使学生可以积极练习管理会计知识,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评价[4]。

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可以将教学视频利用网络上传到学校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上,并配备音乐文件与解说,使学生随时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学专业知识。同时,为了满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或是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而调动高校管理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准备出自主学习清单,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5]。

(二)创新教学方式

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加以重视,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拓展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上与课堂下的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例如: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在讲解《成本管理系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解答,然后设置课堂章节测试,全面评价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而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还要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以重视,不可以将管理会计教学作为计算方式的教授,而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使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进而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6]。

在课堂下,教师要安排学生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模式,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的记录下来,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学生的疑问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师相互交流,例如:学生在课堂下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成本性态》知识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微信、QQ与教师交流,教师要给予学生专业的答复,使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提升,进而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另外,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针对性的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7]。

(三)制定小组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必须要对小组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加以重视,主要因为此类教学方式符合翻转课堂的要求,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达到开阔视野的效果,并且在小组案例分析的形势下,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其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因此,高校管理会计人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良好发挥,就要建立专门的案例库。在此过程中,高校管理会计教师案例的设计与选择要重视以下几点:第一,遵循时效性原则。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根据企业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设计,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达到时效性目的。第二,遵循启发性原则。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在设计案例期间,必须要结合企业管理会计问题设置案例内容,利用企业管理会计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管理会计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成员的案例分析情况加以了解,正确引导学生的分析方式,避免出现盲目分析讨论的现象,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管理会计职业素养。

(四)制定小班化教学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在为学生分配班级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每个班级人数过多的现象,甚至可以达到80人,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学生的互动机会少,使教师不能将因材施教作为教学原则。在调查人员调查之后得知,国外高校管理会计课堂中每个班级的学生不超过25名,学生的学习效率较高,互动空间大,能够有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因此,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小班化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基准,无论是课堂教学时间还是空间,都要加强优化力度。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术知识与实践机会,使其管理会计素质得以提升。

(五)优化考核方式

传统的管理会计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只能利用试卷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这也是导致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与公式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创新管理会计专业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知识的兴趣。例如: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将评价体系设置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理论知识评价与实践知识评价”,并且根据各个系统的重要性设置分数,以便于全面评价学生专业能力。

三、结语

高校管理会计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还能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机制,使教师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且科学、合理的设置课后作业,使学生的管理会计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文芳.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税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5(5):123-125.

[2]崔建华.基于“翻转课堂”的地方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设想[J].中国市场,2016(18):198-199,245.

[3]麦海娟,麦海燕.“翻转课堂”在会计仿真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商业会计,2014(23):106-108.

[4]刘红霞,黄倩.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设计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8):58-61.

[5]范淑凤.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会计课程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14):178.

[6]李淑瑞.项目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187-188.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8

(一)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更加强调对会计管理职能的把握。

知识经济对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冲击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电算化向管理决策型发展。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注入到商务运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引起了会计的急剧变化,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通过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了解更多企业的财务与管理的信息。现阶段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应该是优秀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应当把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上。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的管理职能有了发挥的舞台,因此,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传递的方便和简洁化,信息管理与分析的迫切化,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

(二)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金字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分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的其他知识。具体来讲,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常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1.常规知识。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应不断学习,并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外语知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和会计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会计在真正为新世纪充当“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同时,迫切要求财务人员精通一门以上的外国语言。

(3)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发达,推动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公司要在不同文化、法律环境和经济、政治系统里有效运作,就要求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历史,还应了解其他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风土人情等。

(4)现代管理知识等。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应用系统分析、矩阵分析方法等现代管理方法。

2.信息技术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会给所在企业带来及时可靠的经济信息,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技术的革命带来企业管理、营销方式、财务管理的革命,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办公方式,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迫切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

3.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电算化显得尤为重要,是减轻会计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但讲到专业知识,不能只满足于本国的、本企业的一些会计理论和实践,在新经济形势下还应该对其他国家的财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进行学习和探讨,对中外的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借鉴,更好地应用专业知识,为我国会计事业服务。

4.相关知识。

会计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这是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条件。

(三)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综合能力。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由于生产的知识化、资产的无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控制和决择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会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业务处理的多样化,处理难度的增加,以及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信息环境下的会计人员不能再仅仅是死记硬背准则和制度,而要有远见,具备分析、判断、交流等能力。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需要会计人员具备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想象能力、交流能力、智力与人际关系等多方面。

(四)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应该对相关政策有所了解并且要形成一种意识,比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相关税收制度,再加上我国刚刚加入WTO,那些与外商打交道的企业还应熟知国际惯例,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了解经济动态。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其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同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先进的会计技术既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要教育广大的会计人员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决不可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违法犯罪行为。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处于信息环境中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会计管理职能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渐深入,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补充不论是对于会计职业的发展,还是对于会计人员个人的发展都日趋迫切。会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不断完善自我。

(一)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税单和外部用户所需的信息报告,善于解析和拓展系统输出的信息并用于重要的决策,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库来编制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该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许多新知识和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的颁布,财会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做好自身职能的转化工作,学量新的专业知识,努力向参与管理、参与经营决策方面转化;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监督,为领导经营决策当好参谋。可以说,在网络时代,能否熟练地掌握这些财会专业所必需的新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名财会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只有及时更新知识库,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二)培养利用网络技术熟练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会计人员作为重要的信息用户,由于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方面及内控制度比较熟悉,将会参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学习和研究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不仅应该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会计要与国际接轨,必须实现网络化。网络财务模式下,财会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居于主导地位,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再好,财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必须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让财会管理人员具备与管理信息系统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库、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设计、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作为财会人员,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是很必要的。在互联网或局域网的使用方面,更是应特别注意加强学习和训练,掌握其常规使用方法,如电子邮件的编辑、收发,常用网址中相关信息的搜寻和检索,专业网页、WEB的设计与维护,相关文献的上传、下载等等。Internet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财会人员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要预防黑客及病毒的侵袭,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其应有较高的安全要求,因此还要有专职的财会人员进行系统维护,以保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三)提高英语水平,增强与国际同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

中国加入WTO,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听、说、写能力。据国际上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信息量中,有93%是以英文的,常见的网页设计及一般程序也以英语为基础。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商品交易将发展成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将成为时展的趋势。企业的财会人员很可能因此被赋予了除算账、管账等传统职能之外的许多边缘职能,如参与商品交易前期的商业谈判,重要合同条款的审定,网上支付款项、电子货币的监控与确认。或许这些交易的对象是从未谋面的异国商业伙伴,根据通常的习惯,作为沟通和交流的语言一般都是英语。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交易日益国际化,充斥着大量外语的商业信函、重要合同文本、往来凭证等,支付手段也存在于国际交往之间,更何况在以英语为支撑语言而形成的网络时代,是否懂一点英语已成为衡量一名财会管理者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四)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自律性和敬业精神。

网络时代下,财会人员要面对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而这些数据都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实际价值的数据。因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保证数据的合法安全,并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保证自身不会危害企业经济信息的安全。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财务会计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要求财会人员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事业心和人生态度。财会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不可调节、隐瞒、遗漏,避免提供偏颇的信息,损害他人的利益。必须廉洁自律、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贪污犯罪、营私舞弊。必须遵纪守法,依法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敢于抵制、纠正、揭露违法乱纪行为,保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必须敬业爱岗,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五)加大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一号公告中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既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点出了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联系。

1.深化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的改革。

大中专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网络会计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深化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的改革。针对网络环境对会计人员提出的需求,结合现阶段我国会计教育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会计教育环境。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建立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的联系机制。

(2)会计教育目标。培养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型的会计人才。

(3)会计学科体系。符合会计教育目标,层次分明,系统全面。

(4)会计教育的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要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几个层次来进行,并合理对各教育层次目标进行定位。

(5)师资队伍。建立一种机制来有效吸引高学历、高学识、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会计教师职业,培养一支业务过硬、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6)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7)课程设置。会计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覆盖常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商务知识及会计、审计专业知识。

(8)教学内容。在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培养适应信息环境的人才教学内容。

(9)教学方法。改变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

(10)会计实践教学。可通过在实验室封闭实习的方式进行,也可通过与会计职业界业已建立的联系机制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实业界实习。

(11)考核方式。考评内容要全面,考评的范围要广泛,考评的方法要多样化,应该以用人单位为导向等。

2.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所谓后续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1)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上,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更新。要具有较强的时局洞悉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2)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上,应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并进行定期考核,使会计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而主动掌握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在会计继续教育的手段上,利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手段,使会计人员的终身职业教育成为可能。

国家有关领导曾给我们提出了“不做假账”四字要求,也给我们会计人员提出了殷切希望,我相信通过会计人员自身和社会外界的共同努力,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的会计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周南。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专业目录,财务管理才从会计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近几年,许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陆续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规模不断壮大。但这些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等问题仍存在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通过许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可以看出其描述与会计专业的专业定位基本相似。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会计专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偏重于财务应用。正是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其专业定位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达不到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真正目的。

2、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成效看,他们能够从事本专业最基本的技能,但缺乏技能的创新性。究其原因是现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过分偏重"应知"、"应会",即只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缺陷导致学生的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更加薄弱。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在能体现其专业学科特点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课程安排不精,很多学校则是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金融、税收、理财方面的课程,主干课程也设置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管理学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很显然是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简单组合,没有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较少,不能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科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4、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师资队伍看,在一定程度上依托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教师仍然是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老师, 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掌握的基本内容还是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与会计专业的学生技能没有实质区别。因此,当前的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教育背景等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5、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突出

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基本上是以会计岗位、金融岗位、证券模拟或综合会计岗位来代替,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机构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虽然很多学校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基本都是以会计专业的实践岗位要求设置,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相反,在高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本应重视案例教学,却没有引起重视。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学生渴望到企业亲身实践成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形同虚设甚至是空白。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德,让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精神丰富、身心健康的人。高校教育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终要落脚在社会服务上,这是高等教育功能性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社会。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 -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必须按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职业方向明确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实务,即理论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多地面向企业、工商、金融等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最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育发展的宗旨 "职业技能本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层次上讲应定位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高技能型人才"。从职业岗位要求上讲,应定位为"在企业、事业等相关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从知识结构上讲,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的要求,应体现"专长"的特点。因此,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设计和培养。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