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0:56:42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1

关键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优;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4-0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本学科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本学科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整体情况。如本学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情况及分布,“985”工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贡献,本学科在工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相对水平,本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分布,二级学科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年龄分布等相关情况。使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本学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现状,为相关人员制订合理学科发展规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2

关键词:收入 代际差异 影响因素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流动人口群体正在发生分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城务工的第一代流动人口正在逐步退出城市,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群体―第一代流动人口的子女开始加入劳动大军并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

当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和老一代流动人口由于出生和成长时代背景不同,从而具备了显著的不同人格特征。新生代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因而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与此同时,他们受到户籍的限制,难以扎根城市,因此,工作稳定性很差。这一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加剧收入差距,阻碍城市化进程,威胁社会稳定,最终影响整个社会发展。

文献回顾

对于流动人口的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是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例如罗锋、黄丽在2011年利用对珠江三角洲961个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扩展的Mincer工资方程,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的多种人力资本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证明了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钱雪飞在2012年描述了两代农民工收入的代际差异,综合选择了8个自身因素、8个工作因素、5个生活负担因素、10个社会资本因素,合计31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对新时代农民工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而对于两代流动人口收入代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一般来说是将两代流动人口分为两个群体,分别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例如,刘美玲在2011年基于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6 年的成人调查数据,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资决定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等变量对老一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资性收入存在影响,对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性别和受教育年限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显著。

在学者关于两代流动人口收入的代际差异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认为两代流动人口的收入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并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认为个体特征与人力资本的差异是造成两代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流动人口就业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一)模型的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Mincer基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由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决定的假定,于1974年提出著名的“Mincer模型”,之后此模型成为测算人力资本对工资收入影响的经典模型,国内外众多学者都结合自己的研究特色利用改进的“Mincer模型”来具体研究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Mincer模型的对数工资回归方程为:

Lnw=βX +μ

其中,w表示工资率,X代表一组个人特征的向量,μ为随机误差项。本研究根据研究假设和变量的选取,对“Mincer模型”进行拓展和修正,利用改进了的“Mincer模型”来研究个人特征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影响。构建的回归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Inw=β0+β1 edu+β2 train +β3 time+β4 sex+β5 trade+β6 age+β7 age2+β8 child+β9 marry +μ

其中,w为流动人口的日工资收入,考虑到年龄与工资收入存在“倒U”的非线性关系,于是,将年龄的平方项也加入回归模型中。

(二)数据与变量说明

本文的数据是基于2011年国家计生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全国范围进行,按照随机原则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样本点,样本总量128000人。该调查给出了流动人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详细的个人特征方面数据。在两代流动人口收入因素分析中,两代流动人口所面临的社会歧视与工作环境是一样的,造成他们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两代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与就业观念的不同,因此,本文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采取个人特征方面的指标并提出研究假设。

1.因变量。为了研究影响流动人口收入的的影响因素,选择流动人口的日工资率的对数做为因变量。

2.自变量。为了研究影响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选择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工作行业、每天工作小时数、家庭等因素做为自变量。

年龄。年龄是研究收入影响因素中的主要个人特征变量之一,根据贝克尔(Becker)的年龄-收入曲线,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倒U型的轨迹,因此,本文将年龄、年龄的平方两个自变量同时纳入模型中,假设预期年龄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而年龄平方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负相关关系。

性别。性别是影响收入的重要个人特征变量之一。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男性获得工作机会和工资收入要高于女性。因此,本文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性的工资水平高于女性。

受教育程度。教育水平在各种研究收入的影响因素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一般来说,教育可以提高就业人口的知识水平,获取信息等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收入增加。因此,本文假设受教育程度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是否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的就业人口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并会提高工作的稳定性。因此,本文假设是否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都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工作行业。不同的工作行业,流动人口的收入相差很大,一般来说科研和技术行业收入偏高,农林牧渔行业收入偏低。因此,本研究假定工作行业因素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有正有负。

每天工作小时数。一般来说,工作时间越长,收入应该越高,因此本文假设流动人口工作小时数与收入为正相关关系。

家庭因素。流动人口的婚姻状态和抚育子女数代表了流动人口的家庭状况,一般来说,已婚、有子女的流动人口家庭稳定,家庭负担较重,收入更高。因此,本文假定婚姻状态与流动人口收入为负相关系,抚育子女数与流动人口收入为正相关关系。

表1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说明,同时预期各变量的作用方向。

(三)计量结果分析

为了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因素以及新生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不同和影响程度的差异,本研究使用SPSS11.O软件分别对流动人口整体、老一代流动人口样本、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三个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表3、表4)。

结果显示,从流动人口整体的全部样本来看,除婚姻状况对工资收入不显著外,其他各变量都对工资收入起到显著地效应。其中,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工作技能培训、性别、年龄这四个变量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强烈的。

其中,性别对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影响最为显著,整体上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女性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与男性流动人口相差30%以上,这表明无论新生代还是老一代流动人口都存在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比较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发现,性别因素在老一代中的影响程度更大,新生代流动人口男女工资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年龄对总的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越高,年龄每增加一年,收入增加2.4%。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于工资收入的影响仍然是显著的,年龄增加,收入也更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这一个体特征对其工资收入的作用不显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龄代表着工作经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工作经验越丰富。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工作经验对于收入有重要作用,经验越丰富,收入越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工作经验对于收入并没有太大作用。

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从全部样本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个档次,工资收入均值会相应的提高11.3%。

外出后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重要的影响。在流动人口的全部样本中,进城后未曾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均值要比曾接受过培训的流动人口的低9.3%,尤其是新生代流动人口参加技术培训的收益率更高。这一数据反映出新生代流动人口接受新事物快,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对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更有效。

另外,抚育子女数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一定影响,要抚育的子女数越多,家庭负担越重,因而可能在选择工作时提更高的工资要求。尤其是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抚育子女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家庭压力。

总之,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于收入有重要作用,年龄越大,工作经验越丰富,收入越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于收入并没有太大作用,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主要受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培训、性别和家庭负担的因素影响。

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工资收入还属于社会较低层次,增加流动人口,尤其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迫在眉睫。一方面,工资收入作为大部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劳动所得,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迁移的决策,只有他们认为有足够高的收入可以弥补其迁移成本时,才会做出迁移的意愿,有了迁移意愿,就会成为潜在的城市劳动力供给,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诉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生代流动人口已不仅是单纯地在城市中打工挣钱,而且要在城市中消费、生活,但如果要增强流动人口消费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其根本条件在于提升就业收入水平。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求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打工收入水平相对于城市生活成本来说,依然较低,难以支撑其在城市中成家立业的梦想。提升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意味着其在衣食住行上的消费能力将会迅速增强,从而必将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需求拉动作用。这一庞大而生机勃勃的劳动者群体,不仅能够在各个产业中创造巨大的财富,而且他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重要的消费者群体。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使流动人口的工资提高到合理的水平上。

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文针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以下提高其收入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的决定因素。新生代流动人口是一个固定在某个年龄段的群体,今天农村受教育的儿童,可能就是下一个阶段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城市的产业工人。因此,对于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增强来实现。改善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设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同时,要改革教育评估方式,切实以培养人才为主,让流动人口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另外,还要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流动人口技能素质。当前,流动人口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造成流动人口“就业难”主要障碍之一。因此,要大幅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断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政府应当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健全和规范培训信息的渠道,并对有关培训机构给予适当培训补贴,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成为培训流动人口的主体,高素质的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强、接受能力快,企业聘用他们也会得到更高的收益。同时,鼓励流动人口,尤其是新生代流动人口自我投资接受培训,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培训信息与培训机会。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不再以压榨工人的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为赚取利益的方式,而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单个劳动力的生产率,从而创造条件,使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提升。

(三)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同工同酬

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就要在就业方面消除各种歧视流动人口的现象,实现同工同酬,待遇均等。

首先要加强立法执法建设,从根本上保护流动人口的权益。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为打击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依据。政府要严格的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环境,真正维护流动人口在企业工作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转变对流动人口歧视观念,营造平等就业环境。社会应该给予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多的关注,使他们可以与城市人一样真正拥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能参与到正常的就业竞争中去,能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要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与偏见,不仅要借助公共媒体进行宣传,政府还应该加快社会改革的进程,为流动人口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歧视。

参考文献:

1.王艳华.“80 后”农民工人力资本和就业收入的相关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

2.罗锋,黄丽.人力资本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的影响―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1(1)

3.刘美玲.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资决定的代际差异研究[J].经济视角,2011(10)

4.孙立,仝时.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1(10)

5.钱雪飞.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J].江海纵横,2010(5)

6.王秀芝,姚林如.农民工就业现状代际差异―对江西省6市9县17个样本村的调查与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作者简介: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3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进一步推进,社会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未成年子女随同父母流入城市已经成为了当前农村人口城市化流动的特征之一。在农民工问题日益受到党和政府重视的背景下,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农民工阶层子女的体质健康却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青少年总体体质健康状况堪忧的状况下。全社会形成合力,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体质健康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这不仅是对改善城市农民工阶层生存状况的进一步深化,而且是切实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2.当前农民工子女体质健康问题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流动人口范围和数量的迅速扩大,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离土不离乡”的间歇往返流动相比,流动人口逐渐呈现出举家和携带子女流动的现象,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健康等问题随之而来。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状况。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法规文件,密切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因素等影响,在实践层面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问题一直不尽人意,而应市场需求自发产生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因教育条件和效果薄弱,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5月17日,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随父母到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将以进入公办学校为主要就学方式,并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和扶持。农民工子女的体质健康问题作为教育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3.影响城市农民工子女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3.1家庭方面。

3.1.1农民工家庭中家长的体育价值观念对其子女体育锻炼有直接的影响。农民工家庭中家长的体育健身知识和体育价值观念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体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农民工家长把子女有学校读书,能有个好成绩,将来有个好工作,提高社会地位作为主要目标,并不十分鼓励和支持子女从事体育健身。

3.1.2农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其子女的体育锻炼也有着很大的制约影响。农民工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职业,收入普遍较低,社会地位不高。2005年的相关统计表明:全国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921元,只相当于城市工人平均月工资1346元的68.4%,而且80%的农民工月工资在千元以下,甚至有27%的农民工月工资在500元及以下[4]。处在学龄期的农民工子女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而这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营养摄入,进而影响他们的体质健康。农民工家庭较低生活支出也难以承受子女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开销。

3.1.3农民工家庭结构对其子女的体育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农民工受农村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如农民工家庭中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比例要远远高于城市家庭,受农村重男轻女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同等条件下男孩受教育的条件优于女孩,这不仅影响了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使一部分子女失去了他们在学校良好的环境下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条件。

3.2农民工子弟学校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对待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态度,由以前的“取缔”、“限制”到“默认”,再到“关心”和“扶持”,逐步形成了以鼓励人口流动、提倡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为主,办好农民工子弟学校为辅的政策[5]。

3.2.1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对农民工子弟体育的影响。农民工子弟学校多为私立学校,盈利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成立早期,主要目的是为了农民工子女有学上,都有托管的性质,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语、数、外等学科,体育课较少开设或以学生的自由活动为主,体育课程不够完善,主要是“放羊式”的上课方式,课程的内容也主要以学生自发的游戏为主。这样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学习全面、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和锻炼方法,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发展。

3.2.2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教师的配置对农民工子女体育的影响。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成立初期大都是由其他教师兼任,只要负责组织学生,防止学生发生事故,或者教授一些简单的、零散的体育知识。这成为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2.3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对农民工子女体育的影响。农民工子弟学校校舍条件差,早期的学校由于规模小,为躲避有关部门的稽查、节约成本等,大都是租用废弃的厂房、仓库或校舍,有的甚至是临时搭建起来的窝棚,体育场地几乎是空白[6]。这严重制约了体育课的进行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发展。

3.2.4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对农民工子女体育的影响。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不重视,因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学生上体育课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组织,课余体育活动以自发的游戏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3社区等社会环境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向城市转化的一个中间、“边缘”地带,兼有城市和农村的一些特点,由于管理相对较松,就业机会多,物价水平特别是房租较低,成为农民工主要的聚居地。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是农民工子女除家庭、学校生活以外主要的生活空间,但是受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体育在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较少,社区体育指导、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比较混乱、不成体系,社区群众的体育意识不足等方面的影响[7],城乡结合部社区的体育氛围不浓,农民工子女进行体育活动的条件、氛围也相对较差,不利于他们在社区等校外活动中参加健身,增强体质。

4.增进农民工子女体质健康的对策

4.1加强宣传,引导农民工家庭重视子女体质健康观念。

4.1.1通过宣传和普及基本健身知识,促进农民工家长健身观念的形成,使他们在了解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基础上,树立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价值观念,进而使其子女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主动积极参加体育健身。

4.1.2对农民工家长进行宣传、教育,逐步改变他们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妨碍子女教育和体育健身的不利因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子女成才观念,消除对子女的性别歧视。

4.2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建设。

4.2.1完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要求农民工子弟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开设体育课,按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学生体质健康测量和监控体系,消除因为体育课缺失和体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而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的消极因素。

4.2.2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体育师资建设。以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依托,采用“结对子”和“帮带”等方式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进行完善,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开展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保障。

4.2.3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符合中小学办学标准和学校能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对已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和利用,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资金和物质投入,保证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4.3形成社会合力,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4.3.1在建设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体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将农民工群体纳入社区体育的规划和管理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体育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这部分社区的农民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对于营造良好的社区秩序和体育健身氛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农民工子女加入到这部分社区的体育活动中,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的途径和空间,这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避免不良环境对农民工子女的身心的不利危害。

4.3.2消除社区等社会环境中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公共安全因素。农民工家庭主要聚居在城乡结合部,该地区影响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较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重视对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环境管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结语

在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大好形势下,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使农民工子女的体质健康得到切实改善,这不仅是关系到青少年体质健康和民族体质改善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实现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体育,2006,(10):6-8.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7,(1):5-25.

[3]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13-20.

[4]李培林,李炜.我国农民工的经济地位、社会态度和社会政策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7,(16):27-28.

[5]吴新慧,刘成斌.出路与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国家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7):19-21.

[6]李培林.中国农民工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06-226.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4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区域信息化;信息化水平

1关于区域信息化的一般性阐释

1.1区域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改革的过程。而区域信息化是指人们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地区优势,以城市信息化为突破口,开展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跨地区的信息化联合建设。同时,它也是衡量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通俗地说,区域信息化既是过程,又是目标。作为一个过程,它是区域信息化发达地区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信息化落后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目标,它是信息化发达地区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连续变化的状态函数,又是信息化落后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变化的目标函数。

1.2区域信息化的测定

区域和地区含义有所不同,本文把区域和地区看成是同义词,区域信息化即地区信息化或包括地区信息化。区域信息化水平主要是指从定量的角度来考察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系统及其环境的现状、质量等综合情况,一般通过信息化指数模型来表示。国外的测度模型主要有美国的m.uporat法、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hj3orko和n.j.menou提出的iup(信息利用潜力模型)等。国内的测度方法主要是综合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上述测度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本文中,笔者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可变权系数的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其指标体系如图1。

1.3区域信息化的结果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区域信息化的实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信息化的目标,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哲学意义上讲,信息化的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因此,信息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向前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于对社会发展向前的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人才的创造能力,都是促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杠杆。

2区域信息化是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对于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张维迎在《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中定性分析了7类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程度、信息化水平、人口素质、网站已注册时间、地区影响力、地区开放度。而在(2003-2004年中国地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中,其课题组认为: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程度、政府官员的国际性视野、科技推广与信息化进程、地区信息化需求、政府信息化投入等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此外还有姜奇平在分析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时,也将信息化归入沟通网、人力资源等影响因素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可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许多人都对其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直接产物,区域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1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创新,更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过程中,它对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的政府,需要面对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挑战,电子政务正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而产生、发展的。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始终受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回顾两者的发展历史,情况亦是如此。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提出的是电子政务的雏形——办公自动化;到1993年,信息化的建设进入推进阶段,区域信息化已有一定的基础,此时,国家开始建设“三金工程”,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而在21世纪之初,区域信息化在互联网、信息产业、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电子政务也开始朝着“网络行政”、“智能行政”、“数字政府”发展。

2.2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

电子政务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产物,它实质上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电子政府,将原有的政府通过互联网办公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适应社会运行方式的根本转变。因而,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在公众信息网上提供优质、高效和满意的政府信息服务,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个高水平的电子政务系统,而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影响。这是因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而区域信息化能推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其次,电子政务是为了使市民更方便地获得服务和信息。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资源上的建设,对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电子政务更好地服务公众。总之,在信息化水平的衡量体系中,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信息资源、信息发展环境等方面,都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最直接、最关键因素。

2.3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绩效

绩效,是指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效果。在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绩效水平。2003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pepa/undesa)对全球191个国家的电子政务进行了绩效评估,其指标体系包括3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对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数据和人力资本的数据分析,都与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

在该指标体系中,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完备程度,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实现度,自然地对电子政务绩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如果把电子政务看成一种公共产品,那么,区域信息化水平既影响电子政务的供给能力(提供什么质量、什么性质的电子政务),又影响电子政务的先进程度(决定当地政府能提供何种水平的电子政务),更影响人们对电子政务的评价高低(这直接决定电子政务能否继续存在与发展)。因此,区域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3不同的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影响的比较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电子政务整体上正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部分地区发展较快,正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阶段过渡。在不同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区域信息化的影响不同。根据基于可变权系数的我国信息化测度模型对我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评,具体情况如表1。

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将得分60分以上的归为第一类地区。在我国,该类地区为信息化发达地区,共有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将得分在50-450分的归为二类地区,共有广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陕西6个省为信息化较发达地区。其余地区为第三类地区,为信息化不发达地区。结合电子政务的实现度,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的影响不同。表现为:

3.1在信息化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的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区域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正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其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数字北京”、“数字上海”等电子政务项目正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标杆。两者的影响关系如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实现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在信息化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在该阶段,电子政务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能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以及实现政府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等。这个目标的实现,更多地取决于本身的“软实力”。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人才、发展环境、信息资源建设等“软实力”项目对于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来实现其战略一“向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平等交流”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而对照表1可以发现,京、沪、津三市在这几方面都有超前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此,区域信息化中“软实力”的建设,既提高了本身信息化水平,也提高了电子政务实现度。

3.2在信息化较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仍很明显,但也可由其他影响因素抵销信息化因素带来的正面效应

在信息化较发达地区,由于信息化程度不够充分,使得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从图3中可以看出,辽宁、陕西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但其电子政务实现度的发展水平却比较低,分析其得分情况,可以发现,辽宁、陕西两省的信息资源得分是7.36和633分,在同类地区中是得分较低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却正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任务,它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各项目实现的程度。另外,陕西与其他省的信息化水平相差并不是特别大,如与广东省的差距是7.32个百分点,但其电子政务实现度的差距却很大,这正说明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其他因素会超过信息化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影响(在本文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作分析)。

3.3在信息化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不明显

信息化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整体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建设有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运用,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和应用。在区域信息化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电子政务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会更大,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很不明显。

图2、图3、图4中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实现度均系2003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2003_2004年中国地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电子政务,2004,(11))。由于资料匮乏,其中信息化水平的数据是引用2002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李因果,李新春.基于可变权系数我国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及应用.情报杂志,2006,(2)),由此可能产生一些评价误差。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5

【关键词】汽轮发电机组振动影响因素 措施 质量

汽轮发电机组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成为机械功,再转化成电能的设备,在新钢的节能,降耗,增效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汽轮发电机组安装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参数高、容量大、尺寸长、重量重、部件多等,再加上相关要求的提高,更增加了汽轮发电机组安装的难度。如果安装质量达不到技术要求将会对机组振动的影响非常大,甚至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考虑到机组振动的危害性,应高度重视振动问题。在安装前应明确定位,提前策划,针对不同机组的特点,加强对相关安装资料的审查和理解,收集相关参考资料,编制有针对性的安装方案及优化措施,在安装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努力提高安装工艺水平,切实地确保机组的安装质量,有效降低对机组振动的影响。现结合汽轮发电机组本体安装过程,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讨论减少影响机组振动的因素,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1、地脚螺栓和锚固板的安装 (1)由于汽轮发电机转速高,振动大,对安装基础要求高,对汽轮发电机的安装精度要求也十分严格。 (2)汽轮发电机的安装、定位、紧固是由地脚螺栓和锚固板与基础连接,根据相关图纸及参考资料设计一套合理的可调式地脚螺栓及锚固板金属框架式支撑固定结构,不但能精确地定位地脚螺栓及锚固板,确保后续汽轮发电机组的顺利安装,而且加强了地脚螺栓及锚固板区域的基础支撑刚度,从某方面可减少因基础问题产生的机组振动。如基础支撑为预埋台板,方法同仿。 2、基础处理和台板安装 (1)严格地按照图纸及规范的要求进行基础的检查验收及处理,基础处理方面在此主要强调基础表面油污的处理及二次灌浆区域基础的錾毛。 (2)上述两项未按要求处理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基础二次灌浆料与基础的粘合力,由此将直接降低了区域基础支撑刚度。另外,应在台板未就位之前将基础錾毛好以避免台板就位后局部区域无法有效处理。 (3)台板安装前应先改善垫铁的布置,垫铁布置原则按制造厂提供的图纸要求布置,补充或增加垫铁的布置参考规范。如垫铁布置不太合理,地脚螺栓紧固时,台板刚性较差容易变形,产生间隙。另外,如果垫铁接触不实也易降低区域的抗振能力。 (4)在台板安装方面,在此侧重讨论一下台板铲刮。规范要求台板与汽缸、与轴承座接合面应光洁无毛刺,并接触严密,接触面四周用0.05mm塞尺检查应塞不入。一般来说施工前制造厂家及许多单位都认为不需要铲刮台板,因为台板与汽缸、与轴承座接合面均经过精密铣床加工,且出厂前制造厂已经对台板进行了研刮,故应该符合安装要求;再加上所有汽轮机部件重量均落在台板上,只要台板下部垫铁布置得当,垫铁荷重分配合理,原有的间隙会因台板微小变形而消除。而实际上由于运输及存放的原因,台板接合面接合并不严密,特别是台板与轴承座接合面,较大的间隙在汽缸就位安装时是不能消除,故需采取传统的台板研磨方法处理。尽管增加了工作量,但能有效保证台板的安装质量,减少了因台板安装质量问题产生的振动因素。

3、基础沉降影响

若基础存在不均匀沉降将直接影响到汽轮机的过程安装及最终安装质量,运行时各轴承受力不均,空负荷状态即出现振动,运行工况改变振动也变化,振幅不稳定。因此汽轮机基础除了要有足够的刚性还要定期进行沉降观测。

3.1规范要求沉降观测至少应配合下列工序

3.1.1基础养护期满后(原始数据);

3.1.2汽轮机全部汽缸就位和发电机定子就位前后;

3.1.3汽轮机和发电机二次浇灌混凝土前;

3.1.4整套试运行后等。

为了确保安装质量,应加强过程控制,除了遵守制造厂相关规定外,还应考虑增加其他沉降检测工序控制点,如增加关于凝汽器灌水试验、汽轮发电机靠背轮找中心、扣缸前、对轮连接前、汽机抽真空、机组启动前等沉降检测工序等,通过对观测点沉降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确定基座的相对沉降量,为机组安装提供依据。

3.2当遇基础不均匀沉降,致使隔日的测量记录有明显变化时,不得进行设备的相关安装工作,应加强监测并研究处理

3.3另外,从其它工程的经验来看,载荷变化和气温变化对基座的不均匀沉降影响最大在施工前期制定施工综合进度时,应使汽轮发电机基座尽早浇筑完毕;编制专业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根据汽轮发电机一条线的安装工序作统筹安排,尽早对凝汽器进行灌水试验,将联轴器联接时间后移,从而减少从低发联轴器联接到机组投运的时间间隔;制定设备交付计划时,尽早将设备荷载作用在汽轮发电机基础之上等。

4、轴承座、轴承安装

(1)轴承座底平面与基础台板接触不良、地脚螺栓未按要求紧固或紧力不均匀等将降低轴承座的联接刚度,从而降低了轴承座的抗振能力。轴承安装过程中,由于轴瓦紧力、垫块接触、顶隙和连接刚度等方面问题都可能影响轴承的抗振能力。故在安装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严格按要求控制安装质量。

(2)重视轴承的标高问题,如果转子两端的轴承标高不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则两端轴承的负荷分配就不合理,将造成轴瓦内的油膜形成不好或根本不能建立油膜。由此极易诱发机组的自激振动或产生碾瓦现象,从而引发机组振动。因此,安装期间,应根据制造厂家的建议,再结合各厂的实际情况对机组的轴承标高进行认真的调整。另外,根据不同组设计特点,考虑各轴承标高情况,预先在具体垫铁配制过程中留有相应的预抬量,便于调整,以满足不同轴承负荷的要求。

(3)推力轴承是转子相对于汽缸的膨胀死点,转子轴向窜动量如不符合要求,窜动量过小不能保证推力瓦块形成正常的油膜厚度,而在运行中油温会升高或出现摩擦痕迹,如窜动量过大,在汽轮机负荷突然改变时,可能会使推力瓦块受到冲击,或造成动静碰磨情况的发生,从而引起机组振动。因此,应严格地按照图纸及规范的要求在安装前对推力瓦进行检查处理,在安装过程中进行推力瓦间隙和接触程度的检测并作好记录。

5、转子叶片问题

当汽轮机发生断叶片时,转子的质量分布明显发生改变,因此机组的振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振动的变化既包括振动大小的变化也包括振动相位的变化。为了避免断叶片的现象发生,应严格地按照图纸及规定的要求对现场到货的转子叶片进行检查处理,各级叶片逐一进行外观检查,转子叶片及复环应无松动和损伤,镶嵌应平整,无凸出部分。另外,现场还应对叶片进行静频率试验等,有效确保转子叶片的质量。

6、机组中心影响

严格的讲,机组中心应包括转子与汽缸或静子的同心度、支撑转子各轴承的标高、轴系连接的同心度和平直度 关于轴承标高对机组振动的影响,前面已经讲到。现重点介绍其他两个方面。

(1)如果转子与汽缸或静子的同心度偏差过大,则可能会引起汽流激振、电磁激振和动静碰磨。若碰磨发生在转轴处,则会使转子发生热弯曲而引起不稳定普通强迫振动。

(2)当联轴器法兰外圆与轴颈不同心、联轴器法兰止口或螺栓节圆不同心、端面瓢偏、连接螺丝紧力明显不对称时,不论圆周和端面如何正确,当把连接螺栓拧紧后,都会使连接轴系不同心和不平直,还会使转子产生预载荷。当转子处于旋转状态时,轴系同心度和平直度会直接产生振动的激振力,引起机组的振动。

(3)针对机组中心问题,安装期间,应按照图纸要求,在制造厂家的指导下,同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关工程经验综合考虑半缸和全缸情况、凝汽器接缸、灌水试验、抽真空,及运行工况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相关的调整处理,以减少因机组中心问题对机组振动造成的影响。通常来说以低压转子作为汽轮机发电机组轴系的基准转子,其前后轴径的扬度按照其设计要求控制调整,整条轴系的找正都是以基准的低压转子为基础进行,相关静止部套、缸体等再分别相对于转子进行调整。联轴器找中心应根据联轴器中心偏差的测量结果来进行调整。

7、滑销系统影响

不论是汽轮机还是发电机,当机组带负荷受热后都要产生膨胀,而又不能让其自由膨胀,滑销系统就是用于引导整个机组按预定方向自由膨胀,保证汽轮发电机组动、静部分中心位置及各处问隙在膨胀过程中均能满足要求,达到稳定运行的目的。当由于某种原因使滑销系统卡涩时,机组的膨胀就会受到限制,当机组的膨胀受到限制时就会引起机组较大的振动,严重时以至于不能开机或引起动静碰磨,从而造成更大的破坏。

8、动静间隙

8.1汽轮机转子与汽缸和轴封之间以及发电机转子与静子之间都存在间隙

8.1.1当汽轮机转子与汽缸之间的间隙过大时,汽轮机效率会下降;

8.1.2当汽轮机转子与轴封之间的间隙过大时可能引起蒸汽外泄或空气内漏,从而影响机组的效率和真空;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6

关键词:地面机动;火力毁伤;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800-04

Abstract: Moving and firing are the key parts of operations in the military confrontation games.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definitions of moving and firing, the author analyses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structs their describing models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This will help people a lot to create military confrontation games.

Key words: moving; firepower damage; model

1 相关概念介绍

1.1地面机动

地面机动是指部队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行动。地面机动是组成军事对抗游戏的一个重要要素,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战场主动,形成有利的态势,创造或捕捉战机,建立有利的战斗部署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1.2火力毁伤

军事对抗游戏中,火力毁伤已成为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它将对战斗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该文主要描述某兵力进行间瞄射击的过程,所谓间瞄射击是指不能通视目标时,根据能通视目标的己方人员决定目标射击开始诸元,指挥所属火力进行的射击。

2 地面机动行动描述模型设计

2.1地面机动行动影响因素分析

地形。地形是对地面机动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地形的起伏状态、地表的自然障碍、道路状态、人工障碍、人工建筑物,不同的地形类别(如陆地、湖泊、海洋等)均对机动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因运动体的乘载工具不同也有所区别。

乘载工具。乘载工具对机动的实际效果有重大影响。如乘汽车、乘履带车辆机动时,在相同的地形条件下其运动的结果是很不相同的。

队形。机动的分队使用行军纵队、疏开队形和展开的战斗队形实施机动时,其机动的速度会因队形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敌方的限制措施。任何一方分队在实施机动时,都可能遭到敌对一方的火力、航空火力和临时机动布设障碍的迟滞,这些限制敌方机动的措施也会改变机动的结果。

天候气象。部队的机动都是在一定天候条件,气象条件和昼夜变化的条件下实施的,任何一个条件的变化,都会使机动产生不同的结果。

机动起始状态。任何一个机动分队的起始状态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由配置地区静止状态转为机动;第二种是在动态中转向新的机动路线。这两种不同状态会影响机动部队对机动命令的执行和反应速度。从而也会影响最终的机动结果。

以上对机动产生影响的六种因素已包括了对机动分队的移动结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只要能客观地符合军事经验地描述这些因素的作用,就可以逼真地模拟机动这个基础行动。针对各种条件下,机动速度的修正系数都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此仅举道路影响为例简要说明:道路情况分为铺装公路、非铺装公路、乡间大车路和无道路四种。徒步机动时乡间大车路以上道路对机动速度均无影响,无道路越野机动时速度下降20%;轮式车辆在铺装公路上运动不受影响,在非铺装公路上速度下降5%,在乡间大车路上速度下降15%。无道路越野机动时速度下降80%;履带车辆在铺装、非铺装公路上速度不受影响;无道路越野机动时速度下降20%。

机动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实施的过程,但其在机动轨迹上不同时刻、不同地段的机动状态却不尽相同,因此,在描述机动过程时,应以时间或机动路程为标准,确定适当步长,在忽略该步长内机动状态的差异,对每个步长内的机动过程进行描述。每个步长范围内的机动过程可描述为:

机动单位开始机动;依据各种条件计算速度修正因子,如,道路条件速度修正因子、天候条件速度修正因子等;依据上一步所得速度修正因子确定机动速度;判断是否遇到障碍,如果没有则进入下一步,如果有则判断该障碍能否排除,如果不能则报告机动过程受阻,如果能则进行障碍排除;排除障碍时间[T1](可根据实际障碍情况依据相关公式计算得出)后;报告障碍排除完毕;判断是否遭敌火力毁伤,如果没有则进入下一步,如果有则计算火力毁伤对机动速度的影响,同时计算机动单位的装备人员伤亡;向机动单位通报战损情况;该步长机动完毕;依据该步长内总体机动情况,计算该步长机动时间[T];判断是否机动至目的地,如果是则流程结束,如果不是则循环该机动流程。

4 结束语

军事对抗游戏是当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和难点领域,该文对兵力作战过程中的地面机动和火力毁伤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该文在介绍地面机动和火力毁伤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地面机动与火力毁伤行动的描述模型和数学模型。这对于软件开发者更好的理解地面机动和火力毁伤过程,构建相应作战模型实现软件功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影响因素

引言

2008年10月,义务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电子商务专业试点成立创业学院,2009年9月开创电子商务创业班,探索以实战为主、理论为辅的培养人才模式,2012年产出数百位年入百万收入以上的“网络小贩”,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少高职院校纷纷效仿或借鉴义务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推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比如鼓励学生网上开店,开展创业竞赛,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园或成立企业孵化器等等,创业课程模式从就业指导课的一项内容演变为一项或多项独立的必修课。然而经历几年如火如荼的发展,部分高职学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效果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而差强人意。创业教育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学科或专业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都会受到创业教育自身特点、学校文化氛围、教学与科研条件、领导与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独立却又共同影响着创业教育的绩效。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力量、创业环境与相关支持、领导与管理等来分析影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因素。[1]

1、课程与教学改革

1.1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未系统化或执行不到位

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上,许多高职院校都是凭借经验或自己的“创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2]。根据对广东省八所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查与执行情况来看,发现由于大部分学校缺乏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项目机会或相应的创业活动,在教学实际执行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仍然多于实践教学。以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尽管于2014上半年开始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与调整,融入创业元素,并于2014年9月招生网络营销创业方向班。课程体系由过去三大模块: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技能模块等变身为六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群基础模块、职业核心与能力模块、职业方向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其中理论学时占33.54%,实践课时占66.46%。该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看似比较完善,然而至今已执行整整三个学期,学生反馈表面上实践课虽然多于理论课,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实际上还是理论的讲授。追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专业教师本身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学校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因素制约了教师带动学生开展实践项目,因而可能导致创业教育的目标无法有效完成。

1.2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开发滞后

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的变革相当迅速,无论从电子商务的技术还是运作的媒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电子商务类型丰富多样,用户体验也不断提升,然而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材跟不上实际形势,更新速度相当地慢,电子商务创业教材的开发更是滞后!通过对当当网、卓越网等几大知名网上书店平台调查发现,网络市场上流通的电子商务创业教材不到20种,适合于高职院校的不到三分之一,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子商务创业教材更是鲜有。在教材的采用过程中,发现有些教材低水平抄袭现象严重,知识点落后甚至与现实脱节,纸上谈兵多于可实际操作性。

1.3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方式落后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教学计划上,忽视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使得教学侧重理论灌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启发学生的创业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教学课堂不是以学生为主,而是以教师为主,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因此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只着眼电子商务这个行业的知识,不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诸如种种弊端阻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丰富与创新,影响了电子商务专业创业特色的发挥。

1.4电子商务专业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

当前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缺少专门的电子商务实训室,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即使不少院校配有专业的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室,能够完成一些实践教学内容,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持续跟踪和相应的检验手段,实践平台资源更新速度慢,资源质量低完整性差,甚至有些平台还与现实脱节;在资源库的开放上也缺乏层次感,只能由学生单一体验,无法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因此可用性欠佳,有效访问率低,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执行力度。

2、师资力量

2.1“双师”团队匮乏

创业教育要想突出实践性,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需“双师型”的师资。由于电子商务专业起步较晚,全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只有98所,导致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数量有限,高职院校能够招聘到的电子商务专业硕士学历的教师微乎其微,不得不让其他专业的老师转专业教学电子商务。此外,即使有些高职院校招到了电子商务专业硕士担任电子商务教学,这些师资的确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但大部分却缺乏实践经历,不具备扎实的创业指导能力。因此目前既有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又有电商创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师资相当匮乏,这种情况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施。

2.2专职创业师资缺乏

由于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等原因,现有从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大多同时讲授几门课程或是从企业临时请来的兼职教师,他们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中,对学生创业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创意的指导,直接造成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情况出现。

3、创业环境与相关支持

3.1创业环境

(1)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受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下行,而电子商务行业竞争却日趋激烈。2012年,中国C2C电商开始走向成熟,越来越不适合学生进行低成本创业的C2C网店生存壮大。例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于2009年制定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打造了上百名年收入百万的“网络小贩”,但由于受到电子商务环境的影响,2013年不得不结合时势进行调整,由鼓励学生进行淘宝创业转向跨境电商——阿里巴巴速卖通创业。然而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加剧,各国经济也面临严重衰退,跨境电商无不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外贸政策的影响。在这种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下,在校高职学生要想在电商领域创业成功将越来越困难。

(2)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并不只是个人的创业,需要家庭经济上的支持、甚至人手上的帮助。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女,其创业更能得到父母的支持与帮助;相反,家庭经济收入低下特别是农村家庭或城镇低薪家庭的子女难以得到支持,更多的是需要依赖自己的能力与毅力,因而面临的创业困难更多,从而影响创业成功。

(3)校园文化和校企合作的不足也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我国各高职院校普遍缺少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的意识,没有激励学生创业的环境氛围,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创业文化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开始也仅停留在为解决学生就业的校园文化上。校企合作的不足使得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较少企业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在创业教育上。

3.2相关支持

(1)校方支持力度较弱。当前,不少高职院校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有些还建立了创业园或孵化基地,但是校方支持力度较弱,比如以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来说,虽然于2014年建立了小蚁人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由于校方缺乏相应的支持和相关的政策如为学生提供创业场所、帮助学生创业融资、协助转化创业项目和激励教师指导创业的政策等等,一年多过去了,小蚁人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形同虚设。

(2)地方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资金进行实训建设。多年来,国家部属或省属重点高职院校或重点学科享有优先资源配置,而一些地方高职院校随着连年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校园的软硬件设施如教学条件和实践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得不到改善,导致学生实践的需求受到限制,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受到影响。

3.3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

相关政府在学生创业政策的支持方面,由于存在政策缺位或各部门难以协调一致的现象,尚需要有一个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过程。以广州市为例来说,虽然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但在实施当中,形式多于落实,大多高职生的创业所需的融资优惠与相应的扶持较难实现。

4、领导和管理

4.1领导观念滞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对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意义尚未真正理解与认识,对创业教育的工作存在误会与偏见,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搞好专业教育就行了,这些观念和误区严重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以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尽管教育部要求各级院校推广创业教育好多年了,但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还是于2016年1月7日历史上第一次组织全校各级领导、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会议商讨教学改革,确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第一次听到了领导在报告中提到了创新创业教育。因此,校方领导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才是有效开展和推进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

4.2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上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得不到匹配的报酬,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训课的工作量的计算上甚至还低于理论课时,比如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训课课时计算上只相当于理论课时的60%。再比如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实训课时与理论课时计算等同,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或在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开展校内创业活动,教师的辛苦付出基本上得不到相应的考核和工作量上的肯定,因此,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主动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5结语

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因素绝不只上述这些,为了后续科学客观地制定改进高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绩效工作的具体策略,以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影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和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客观必要的,倘若这些因素遭到忽视或对存在的问题的处理不当,或者只片面看到几个表面上的影响因素和相关问题,均会严重阻碍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振忠、李瑞、段斌.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3):33-34

[2]唐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40-264

[3]蒋阳飞.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4(7):107-109.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8

关键词:毛细管粘度计 检定 途径

1 引言

毛细管粘度计的常数检定与很多因素有关,特别是温度影响、装液误差影响、装液温度与检定温度不一致造成的影响、垂直度影响、计时误差影响、震动影响等。本文将通过讨论影响检定误差的主要因素,寻找提高检定精度的途径,以获得正确的测量结果。

2 影响毛细管粘度计检定的主要因素研究

2.1 温度因素的影响

我们一般选用相对法来检定工作毛细管粘度计的常数。所以我们只要测量一定体积的标准粘度液流经毛细管的时间t,就可求得粘度计的常数。众所周知粘度与温度的关系非常密切,温度是影响标准粘度液值的重要因素。由于液体分子间距离小,分子热运动不如气体剧烈,其内摩擦主要是由分子引力引起的。当温度升高时,分子间距离加大,引力减小,内摩擦也随之减小,故液体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我们检定用的标准粘度液主要是精制石油和精制甲基硅油。实验证明当温度变化±0.1℃时,石油粘度变化±0.5%,硅油粘度变化±0.2%。所以温度变化将直接影响毛细管常数测定的准确性。

2.2 装液误差的影响

我们从泊肃叶公式可知,液体在粘度计中流动的快慢除与常数项有关外,还与两个量有关:一是重力加速度g,在g大的地点测得的流动时间t会偏小,在g小的地方则结果相反,但如果标准液定值和粘度计常数测定在同一地方则没有影响;另一个就是h(即上、下液面间的垂直距离),如果装液多了,h就小,流动就慢,装液少了h就大,流动就快,而流动时间直接影响粘度计常数测定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我们熟知规程中有关平氏、乌氏、芬氏、逆流粘度计的装液规则,并熟练掌握操作程序。

2.3 垂直度调节误差的影响

实际检定工作中,由于缺乏责任心和经验及视觉误差等一些主观因素,往往会造成垂直度调节失误,带来倾斜误差。

2.4 计时误差的影响

计时正确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分度值不大于0.1s的电子秒表或其他自动电子计时器,且必须周检合格(误差不超过0.05%)。其次是要多练习眼力,启动秒表的瞬间应是液体弯月面的最低点与计时球下标线相切的瞬间(眼睛应与下标线平行,即当下标线成直线时)。计时时思想要集中,手要快,尽量做到眼到、手到、时间到,保持三者的一致性。

2.5 震动的影响

重力式毛细管粘度计的检定原理,是用相对法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经毛细管所需时间,从而求得粘度计的常数。所以在整个检定过程中我们必须保证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流动是完全靠自然的重力作用,而不受任何震动的影响。

3 降低检定误差的主要途径探讨

3.1 正确存放标准粘度液

标准粘度液要装在清洁、干燥、密闭的玻璃瓶中(最好是深色玻璃瓶),特别要注意存放的地点要避光、清洁,以避免高、低温度的影响。

3.2 配备精密的控温、测温设备

因我国标准液的定值温度为20℃,所以在做毛细管常数检定时必须要求配备的高性能恒温槽达到如下技术指标:温度波动不得超过(20±0.01)℃,温场温差不超过(20±0.01)℃。高分辨率的精密温度计(分度值为0.01℃) 。在检定过程中须随时关注温度的变化,必要时可做温度修正。

3.3 减少装液温度与检定温度不一致造成的影响

执行检定时的环境必须严格遵守JJG155一1991《工作毛细管粘度计检定规程》的规定:实验室温度与检定温度相差不应大于±2℃,即实验室环境须保持(20±2)℃。如果偏离这个界定环境,那么势必影响检定的正确性。因为当装液温度高于检定温度时,液体体积在检定槽内缩小,体积变小,也就是液体装得少了,影响h的大小(h为上液面与下液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反之,体积大了,也就是液体大多了,h就小。所以要尽量使环境温度接近恒温槽温度,最低限度的降低温度对检定的影响,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4 严格外观检查获得准确测量结果

多数检定工作者只是按照规程对毛细管粘度计进行外观检查,而忽略了对粘度计各部分尺寸的检查。笔者在长期从事粘度检定工作中发现,由于国内毛细管粘度计厂家良秀不齐,其对产品的均匀性和毛细管内径的控制都不如国外的产品。标注为同一内径的粘度计测出的常数有时能相差1-2倍,导致装液选择错误而大大加长了流动时间,从而带来测量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外部尺寸的检查非常重要。

3.5 清洗粘度计是检定前的重要环节

粘度计的清洗非常麻烦和繁琐。但如果粘度计内壁清洗不干净,液体在里面流动时将受到不应有的阻力或滑动,直接影响流出时间的测定。有时同一系列的粘度计重复测量液体的流动时间长短相差很大,造成重复性超差,使整组数据无效。有时在一个系列里重复性没有超差,但进行平行测定时,两个系列数据超出允许误差范围,而不得不重新清洗,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与其这样,那么我们在第一次清洗时就要严格执行规程中的清洗程序,树立良好的从业习惯,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环节,那种偷徽、马虎、侥幸心理是坚决不能有的,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3.6减少垂直度调节误差的影响

毛细管竖直部分只有垂直时(即cos900)函数值为零,水平分力为零,产生流动的外力等于自然重力,流动是正常的。如调节稍有倾斜(即不是900),则函数值不为零,垂力分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力,产生流动的外力作用小于重力,液体流动变慢。由于调节不垂直,直接影响上下液面间的垂直距离变化,影响h的大小。故检定时要细心、认真,减少垂直度调节误差的影响。

3.7 减少震动误差的影响

怎样减少震动呢?首先恒温室和恒温槽要远离震源,并可在恒温槽脚下垫减震块,使整个装置处于平静无直接震源的环境中;其次检定过程中尽量不要去碰撞恒温槽,尤其是在计时过程中,以保证记录流动时间的真实性。由运动粘度的计算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毛细管粘度计的检定,流动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量。

4 结论与认识

综上所述,毛细管粘度计检定误差主要来自温度、清洗、装液、垂直度调节、计时、震动等方面的影响,其实他们最终影响的就是流动时间。所以为了获得准确无误的流动时间,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因素,积极主动地将这些影响粘度计检定的因素减至最小程度。使我们的检定真正做到科学、公正、准确。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文9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代际流动;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在国际上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也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接班”和“顶替”等子承父业的代际流动现象了,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和个人素质,因此教育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代际流动现象。

一、理论概述

(一)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又称为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工作竞争理论到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再到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本文所研究的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多林格(Peter B・Doeringer)和新结构主义社会学家皮奥雷(Michael J・Piore),1971年他们出版了《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标志着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正式形成。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低技能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中,雇佣关系是季节性、临时性的,工人的教育程度和收入都较低,工作环境恶劣;而在高技能的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提供的是需要受过高级训练才能从事的职业或者有经济前途的职业,雇佣关系稳定,雇员的教育程度高和收入都较高,工作环境优越。该理论还认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教育和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和收入之间的真实关系可能不存在。

(二)代际流动理论

代际流动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索罗金(Sorokin)于1927年出版的《社会流动》采用现代观点对社会流动现象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布劳(Blau)和邓肯(Duncan)的《美国职业结构》将代际流动研究引入一个新的时代。代际流动主要是指子代社会成员转移到与父代不一致的另一社会地位的一种现象。代际流动主要有和平方式和暴力方式两种类型,和平方式代际流动主要是指弱势社会阶层的子代通过比较温和的方式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暴力方式代际流动主要是指弱势社会阶层的子代通过暴力行为原有的统治秩序,使自己跃升成为高级社会阶层的一种流动现象。

和平式和暴力式作为代际流动的两个基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转化的,在一个具有合理代际流动机制的社会里,代际流动相对较强,通过教育等合理的流动机制,使弱势社会阶层的子女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父辈较低的社会地位的阶层流向更高社会地位的阶层。反之,在一个缺乏合理代际流动机制的社会里,代际流动性较差,社会地位较低阶层劳动者的子女只能获得比自己父母更低的社会地位,如果这种较差的代际流动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激化社会矛盾,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导致引发暴力方式的代际流动。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

(一)四元劳动力市场分割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劳动转移模型”并指出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托达罗的劳动转移模型实际上是建立在三元经济基础上的,即农业、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在中国,城市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使中国经济结构总体上表现为四元:传统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具有典型的“四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所以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表现为四元劳动力市场,即传统农村部门的劳动力市场、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城市正规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和正式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市场。

(二)职业劳动力市场分割

中国主要劳动力市场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这三类职业;次要劳动力市场包括商业工作人员,生产运输工人和服务性工作人员这三类职业。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相比,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所掌握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明显更多。这些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又建立了一系列的如会计证书、律师证书。资产评估员等技术证书制度。国家机关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收入较高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职业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要求的提高,使得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有所扩大,同时也使得教育提高劳动者收入的作用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差距也日益明显。

(三)行业劳动力市场分割

中国行业劳动力市场分割较为明显的表现为高收益、中收益和低收益行业,这三类行业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收入、年龄和工作年限存在显著差异。高收益行业劳动着的受教育年限和收入高于中低收益行业,而其年龄和工作年限则低于中低收益行业。另外,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的增加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在高中低三类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区别,人力资本投资在高收益行业的收益最大,中收益行业的收益次之,在低收益行业的收益最小。同样,与低收益行业相比,论资排辈和工作经验在高收益和中收益行业当中更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代际流动的特征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日益凸现,中国城镇居民职业在代际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但其流动范围呈现明显的分割特征。中国城镇居民总体上阶梯式缓慢上升流动的可能性较大,而撑杆式地位跃升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居民代际流动的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三种职业代际的流动性比较大,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三种职业代际的流动也比较明显;但此两类职业代际的流动性较少。

我们将父子两代人的职业分别进行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汇总,其中经济地位较高的三种职业即国家机关、企事业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劳动力市场,经济地位较低的三种职业即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和生产运输工人为次要劳动力市场。这两种劳动力市场的代际流动状况如下:

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内部的代际继承性均大于1,而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代际流动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中国城镇居民父亲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子女从事不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父亲从事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其子女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要比父亲从事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其子女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大。这个可能性变大的因素在古代可能是社会行医、科举考试、行兵打仗等,在当代就可能是教育了。

四、教育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代际流动的关系

(一)促进作用

代际流动一般有先赋性和后致性这两大基本规则。在社会成员社会地位实现过程当中,先赋性规则强调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因素的影响,而后致性规则更强调子女教育等后致性因素的影响。前者往往以传统的农业社会为基础;后者则更多地以市场化和工业化主导的社会为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市场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因此后致性因素对子女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可能会比先赋性因素的影响更大。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差异主要是由社会成员个体之间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从公平的角度,对于因先赋性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认可度较低;相反,对于后致性因素导致的个体社会地位的差异,公众认可度相对较高。这种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的后致性因素主要包括健康、能力和教育状况等。在这些后致性因素当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能力和健康状况,有利于增加个人在实现社会地位获得过程中的优势,进而促进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下的代际流动。

(二)无助于促进作用

教育无助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代际流动并不是否认教育对于代际流动的促进作用,而是教育作为劳动者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子女的作用不尽相同。与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子女相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更有利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子女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在中国城镇,父亲职业这一先赋性因素和子女教育这一后致性因素都会对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产生影响。并且与前者对子女职业的影响相比,后者的影响更大。此外,父亲职业除了直接影响子女职业地位的获得之外,也会通过影响子女教育再影响子女职业地位,但这种间接影响作用相对较小。

总的来说,教育对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代际流动还是具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古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的代际开放性越来越强;还有一些新兴职业的涌现和对劳动者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等等,这些条件也越来越有助于教育促进和改善代际流动功能的发挥。

参 考 文 献

[1]刘丽,任保平.中国四元劳动力市场格局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49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