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集锦9篇

时间:2023-09-25 11:38:37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动下,如何解放农村生产力,转变粗放型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经成为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兴农是我国在信息技术时代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更能够增加农民生产的信心,进而夯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在农业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在技术创新、人员素质、农民应用新技术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推广体系落实不到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需要一系列的环节加以落实;技术研究的研发力度不够,新技术是推广建立的核心,但是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还未真正实现规模化,相关部门的创新积极性不高,难以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闭塞的环境中,对于传统生产技术过于依赖,由于收入的限制,缺乏冒险、创新精神,因此,面对技术推广,多数农民宁愿保持着原有的生产习惯,也不愿应用新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技术讲解能力不足,难以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热情,从而影响了技术推广效果。

2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思考

2.1完善农村科技推广

制度是技术推广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推广制度,才能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成一种常态,并在长期的落实中真正体现科技兴农的效果。在制度建设中,各级政府应该通过预算管理,建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项目,在农村设立技术推广组织机构,以配合技术研究部门的农业调查以及技术推广工作;建立技术推广激励机制,免除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热情。

2.2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技术人员负责与农民沟通,因此其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农民对新技术的态度。在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注重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保证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新技术进行解释,并及时解决农民在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还要提高其与农民沟通的技巧,放下专业技术人员的架子,以缓解农民的抵触心理。

2.3加大技术研发创新的力度

技术研发是技术推广的基础,只有研发的技术能够符合市场的发展要求,才能够在推广中取得农民的信任,并逐渐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商业化水平。在技术研发中,政府要重视研发配套设施的投入,以保证技术人员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应该通过市场调查与农业调查,收集信息,以保证技术研发既能够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2.4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

针对农民技术素养偏低的问题,技术推广部门应该加强与农民的沟通,联合村委会,在农村定期开办技术讲座,开办农村培训班,重点培养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利用农民技术夜校、电视专题讲座、技术刊物与资料的免费发放等活动,直接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3结束语

新的农业技术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够检验其真正的生产能力,并在推广中实现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尚不完善,因此政府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理念,利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方法,引导农民自愿学习、应用新技术,从而逐步实现农业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伟君.浅谈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24):203.

[2]孙学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16(4):198.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2

农业技术推广要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推进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要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措施,要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效益转变;农业技术推广要改革,需要从为农业生产服务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从以资源开发技术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

一、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制度创新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0多年,并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正逐渐地融入国际市场,我国农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按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设置机构,可因地制宜采取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可以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农技推广综合站或行业站,使其成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窗口、技术培训的平台。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主要需求对象。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

因此,要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另外,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有时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这样便导致许多推广工作仅仅局限在表面现象,不能让农民满意。所以,要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必须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实施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二、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理念创新

在现有的机制框架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有时还不能与改革后的推广技术所需要的理念相适应,造成服务与需求脱节。

他们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深入,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的不够彻底,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全面,而这些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以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同时,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还应加大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不断的组织专家培训农技员和农民,并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三、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组织创新

农业推广体系有着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职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如果能在农业技术推广上进行组织创新,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来参与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那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要先创新农业的推广体系,发挥农业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要通过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主持的科技项目,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需要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主体选择、采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主动渗透转化。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3

通过市场竞争后,为了确保不断发展壮大而表现出对新技术的强烈需求。②技术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推动着将技术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技术成果产生后,技术供给本身会导致技术需求的推动力。技术推动力发源于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研机构通过研究将技术发明转化为农业技术成果,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只是技术推动力的一面。另外,农业技术成果产生后,会促进技术需求的产生,这是技术供给导致技术需求的推动力。③各级政府推动力。虽然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是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的主要方面,但政府推动力在其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对社会、科技、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规划,以及制定关于科技规划、产业规划及促进其快速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都可能成为启动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技术推动力、需求拉引力以及政府推动力三者共同作用是导致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宏观环境要素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宏观环境要素是指在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所处的环境中,促使创新动力形成和增强并影响创新动力相互作用的各种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要素、社会方面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与法制环境[3]。

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构建

从理论上讲,各级政府具有雄厚的财政资金和强大的组织宏观调控能力,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资金保障、政策环境和坚强的各级政府策动力,承担一定的技术创新风险;研究开发机构在人才资源、技术设备和技术开发能力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形成促进技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农业企业(农户)依据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要求,则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和愿望,能切身感受到市场需求的拉引力。各级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户)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农业科研基础是由各级政府与研究开发机构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产生的;研究开发部门与农业企业(农户)密切合作,通过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企业(农户)形成了新的生产力,给农业企业(农户)带来较好的效益;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相关创新政策和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励创新主体的供给与需求。以上三者的协同作用域就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实现域,实际体现了技术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必须同时满足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的三项集优过程。另外,技术创新动力要素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性和发展性[4]。构建了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分析模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分析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是个有机整体,各动力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动力要素的“缺元”,都会对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造成影响。总体而言,动力“缺元”情况主要有以下3种。①农业企业(农户)动力“缺元”。即形成“各级政府—研发机构”的二元动力系统,系统动力来源于各级政府的策动和研发机构的推动,(1)中的图形GROS表示了动力大小。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农业企业(农户)的弱小,如技术资金少,创新能力弱等,相比而言各级政府的创新能力强大。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就处于这种二元创新动力结构。技术创新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市场拉动不足、供需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农业企业(农户)对技术需求不足,缺乏创新激情是其主要弊端。②研发机构“缺元”。即“各级政府—农业企业(农户)”的二元动力系统,各级政府策动和农业企业(农户)需求的拉动是动力系统的主要动力来源,(2)中的图形GEOS表示了动力大小。这种技术创新实际上不能产生现实生产力,原因是研发机构缺元,无提供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这种技术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主要特征是农业企业(农户)靠简单追加劳动资本促进农业发展,而无先进的技术支撑,农业经济只能呈现粗放外延式增长。现实情况下这种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不可能存在。③各级政府“缺元”。即“研发机构—农业企业(农户)”二元动力系统,系统动力主要依靠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3)中图形REOS表示动力大小。这种动力系统在我国一般不可能存在。其特征为过度重视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易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市场秩序混乱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社会问题。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三元协同动力机制模型的建立从系统学理论的角度看,以上3种二元动力系统都属于远离平衡态的不稳定系统结构。因此,为寻求系统的平衡,技术创新主体系统会通过自组织,使系统内部要素逐步趋于平衡状态,从而形成稳定的三元动力结构系统。(2)中的图形GREOS表示了三元动力结构的动力大小,可以看出三元动力结构是在各级政府策动的情况下,由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协同而形成的。三元动力协同作用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在三元动力系统中,内部系统要素的充分协同作用可以协调各方的矛盾,求得系统整体的同一性,从而调动系统要素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其产生互补效应,最终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降低外界环境资源的消耗,增大技术创新实现的可能性和优势。就技术创新的实践来看,创新系统各动力要素的协同已成为一种趋势,协同在某种形态下实际上表现为创新主体系统及动力要素之间的整合。20世纪20年代以来,独立研发机构和独立发明者不断减少,研发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建重点试验室不断增多,这一现象验证了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协同和整合的趋势。此外各级政府与企业、各级政府与R&D机构之间的不同形态的协同趋势也在不断加强。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4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发展基调为改革创新,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一直在改革,不嗲康鞔葱拢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的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有国家的支持,更需要有理念的保障,但是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不断涌现出问题,整个推广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起服务推广创新体系,全面开展农业服务工作,推动我国农业的进步。

1.推广创新体系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行业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农业方面,我国的发展模式并不科学,发展力量不够强劲,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的农业要想取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改良技术,让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支撑,这直接要求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利用体系创新满足新时期的农业发展要求。

1.1弥补原有推广体系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农业进入到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改革方面卓有成就。但是在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原有体系无法适应当下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支柱,弥补原有缺陷。

1.2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主要纽带

科学技术虽然是第一生产力,但技术只有在现实生产中得到应用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就是让技术成果能够与现实生产真正相连,让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利用试验、示范等手段传到各个农业区域,让每一个农民或者农业研究者能够了解、掌握它,让技术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现实动力,全面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柱。

2.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方式

2.1从体制入手,进行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符合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现阶段,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农技推广较为单一,较为落后,与现代农业无法适应,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重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我国在之前的推广上,体制基本上就是依靠国家,依靠政府,这种推广体系局限性很大,且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应要求政府进行引导,让多成分、多形式的体系融入进来,建立起有偿与无偿服务共融的创新体系,让更多科研单位、学院学府、中介组织以及农民扶持组织参与进来,从事经营性的服务。同时,政府对其进行扶持与指导,让各类企业与政府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综合发展的推广格局。

2.2从机制入手,进行农业技术服务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主要是要求其从内部管理与外部推广运行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对其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内部管理的重点在于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人员,要求对其设立奖惩制度,目的在于激励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工作兴趣,保证每一个参与研究、参与推广的工作者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要对人员考核进行量化与细化,重新设定考核目标、考核标准。其次,对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农民是农业技术实践的主体以及需求的主体,这就要求必须要调动农民群体的需求性,让他们了解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农业技术,使他们有主动获取相应的农业技术的兴趣,促进体系的建设。最后,有关部门要对技术推广进行全程服务,无论是产前还是产后都需要对农民进行指导与帮助,让农业技术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资金入手,利用资金投入实现创新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要想顺利得到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作为支持,这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各市县的经费紧张等问题,建议各市的农技推广机构要立足本土,积极争取部级的农业项目,参与到农业项目的建设中来,最大可能的争取资金,促进推广体系的建设。以我国某市为例,该市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争取到农业部科技示范场、中国农业技术中心专用小麦节水调肥示范工程、本土野生大豆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农业虫害入侵的防范与祛除项目等。这几个项目的顺利参与直接拉动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增加亮点的同时实现资金存储,顺利建设起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直接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2.3从人力资源入手,完善培训体制以便提高整体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全面审视观念,最好要从农民的需求以及农村的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利用互动启发的方式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思考问题,进而自行提出解决对策,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农民们的生产技术水平。主要的操作渠道是派遣专业农业技术员深入乡里,了解当地概况,对主要的农户进行知识培训,并建立其专业的推广小组,由国家派遣的专业人才结合当地勤劳肯干的农民群体组成。针对这些群体,该市或者该县要全面予以支持,定期对他们进行知识培训与技术实践培养等,在保证其具备过硬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教给他们推广技巧,帮助当地建设起专业的推广体系。另外,如果有一些技术较好且思维灵活的带头人出现,完全可以将他们送到当地的专业院校进行进修,丰富他们的知识层面;或让他们下到一些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将他人的优秀技术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灵活的组合在一起,丰富推广体系,让农业技术真正的实现“规模实践”的理想。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5

国内学者主要基于技术、市场、政府以及综合驱动等因素研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动力模式,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在多方动力共同作用下实现的。陈建伟[8]从农业科技创新特点与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等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动力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动模式和市场驱动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混合模式。皮珊[9]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模式包括政府供给主导型和农户需求主导型两种。赵立秋[10]从微观行为主体的利益驱使和国家长期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应构建宏观政府运行与微观行为主体利益诱导相结合的双向驱动模式。解宗方[11]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运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提出双轨三方互动模型,强调政府科技推动力、市场牵引力与科技系统内驱力三者互动,产生强大的科技创新合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纪绍勤[12]指出,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模式主要有政府计划驱动、企业市场驱动和综合驱动三种。邵建成[13]认为,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同经济体制一样,大致经历了行政推动、市场动力和复合模式三个阶段,从长远看,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模式须发展为由政府推动力、技术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协同作用的三元动力模式。袁宇[14]在三螺旋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农业科技创新/教育/推广体系、农业科技应用/转化体系及农业科技支持体系构成的改进三螺旋互动模型。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模式,部分学者从其它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宋桥生[15]从开发都市农业、切入优势产业、引领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嫁接外向型农业、跟踪土地流转、进驻农业科技园、对接农业项目、“产—加—销”一体化运作等角度论述了基于农业发展方式的科技创新模型。王殿安等[16]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包括政府主导、中介组织主导、科研机构主导、大型企业主导、农户主导等,多种模式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孙征权等[17]提出了资源整合(政府)—构思(院校)—技术研发(科研院所)—试验示范(推广部门)—生产技术(企业)—产业技术(市场)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模型。杨少垒[18]提出了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协同互动模式。吴飞鸣[19]提出,将开放式创新理论运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从创新实践和外部环境的维度构建政策框架。以上研究多从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形式方面展开,包括主导主体的确定和创新的具体措施等,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些具体途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模式选择。

2理论分析

本文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路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两种基本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2.1布什线性模式

线性模式认为,创新的起因与来源是科学,科学研究中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之源,科研创新应该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革新技术应用与推广商业化”的线性模式进行。这种模式架构简单,易于控制和进行绩效评估,于1945年由美学者万尼尔·布什[21](VanneverBush)的《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中正式提出,也被称为布什线性模式。

2.1.1政府主导下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布什线性模式

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长期遵循布什线性模式,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主要是各类由国家主导建成的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和组织。为了集中有限的科研资源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大问题,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之后,政府又先后主导建立了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室、林业科学研究所、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全国性研究机构,各省区也相继成立了综合性或专业性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的成立表明政府期望集中力量通过增加农业创新链上游的基础科研投入,按照线性传导轨迹,提高创新链下游产业的创新产出。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为:政府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公益需求推动科学认知的发展,通过制度安排、资金支持或政策优惠,鼓励农业科研机构或创新主体承担科研创新任务,从事基础或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开发。整个科研过程由政府主导,按照政府计划进行,科研成果由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平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图1所示。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遵循布什线性模式,并在政府主导下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其原因除因为国家刚刚成立,科研力量极其有限,需集中财力、人力攻克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以快速提升中国的农业科研水平外,还在于农业科研创新与一般的技术创新不同,具有公益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虽然农业科技产品并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但许多农业技术研究都立足于科学认知下的基础研究,技术推广和应用具有很强的非排他性和外溢性,容易导致“搭便车”现象。政府主导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公共产品特性带来的“市场失灵”,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生物性特征,农业科研活动受自然条件变化、动植物生长规律等复杂因素影响,技术创新失败概率高,研究周期长。这些特征决定了农业科研投资的高风险性、收益不确定性和滞后性。一般规模的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创新主体难以独立承担农业科研创新任务。此时,政府力量的介入十分必要。因此,如果在政府制订的农业科研计划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充分保证技术创新所需各种资源的合理投入及工作质量,这种政府推动模式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政府主导型线性模式仍然是当前农业科研创新的重要模式,但是必须指出,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外部性特征明显,投资大、周期长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是立足于科学认知和基础研究的应用技术开发,一旦成功能够发挥巨大的辐射作用,引起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根本变革,其技术成果能够形成产业链条,推动农业新兴产业的崛起。政府主导型布什线性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和生产力转化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大多数成果停留在理论上[22]。

2.1.2市场化取向改革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布什线性模式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开始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逐步引入竞争机制,着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改革农业科学技术体制,推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此后推出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措施,鼓励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兴办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发、推广科技成果和技术产品。与政府主导的布什线性模式动力机制不同,这种模式的驱动力是社会需求与现有技术缺口带来的潜在利益。为追逐这种潜在利益,农业科技创新市场主体会主动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生产需求,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如图2所示。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利益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大动力,市场需求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和主导力量。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根据社会需求带来的市场或生产需求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升级旧技术或从事新技术开发,最终通过农业生产和商业运营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市场驱动的布什线性模式下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与政府主导型有较大区别。市场驱动模式下的农业科研创新主要集中于应用型技术革新,鲜有涉及科学认知发展和基础研究,这种模式是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相适应的。与工业生产类似,农业生产的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但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自然生物体,必须按照动植物生长规律改进其生产性能、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因此,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农业科研可能只在特定区域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定季节才能实现创新和发挥作用。因此,对于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的农业科研创新活动,特别是那些投资规模较小、研发周期不长、应用性较强的农业技术革新活动,市场驱动模式下的布什线性模式能够激发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热情,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向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不仅如此,市场驱动的布什线性模式更贴近市场需求,为技术推广和成果商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但需要特别指出,在市场驱动的布什线性模式下,创新主体对基础研究兴趣不高,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缺乏连续性。总的来看,在市场化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有了新的驱动力量和创新主体,但并未完全摆脱布什线性模式的发展轨迹。主要表现在:①市场力量驱动下,创新主体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依然按照“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的线性模式推进;②政府层面仍然高度关注于农业基础性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研究,而对于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的反哺作用关注不够。

2.1.3布什线性模式局限性

农业科技创新的布什线性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与农业生产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但这种线性模式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动因的解释过于狭隘,技术成果的单向流动将认知目标和功利目标分离开,不利于科技资源共享和扩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科技创新具有社会公益和经济利益双重功效,而政府主导下的布什线性模式过于偏重于认知目标和知识进步,市场驱动下的布什线性模式又过于偏重于功利目标与市场效益,在当前科技资源稀缺的环境下,难以同时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市场主体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双赢。

2.2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演进与方向调整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综合体系的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不再是从研究到应用的线性链条,而发展成为一种非线性的平面交互模式。

2.2.1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巴斯德平面交互模式

21世纪初,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依照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经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也日益完善。200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意见》明确指出,创新体系不仅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还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推广服务组织和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2007年,《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有关要求,构建由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综合体系的建立将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开辟新的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已经初具雏形,即巴斯德平面交互模式。20世纪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司托克斯(D·E·Stokes)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四象限模型”,如表1所示。其中,第二象限的巴斯德模式将认知目标和应用目标统一起来,有效弥补了布什线性模式的不足,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路线表现出双动力驱动的特征,既能通过技术推广满足公益需求,也能通过商业运营获得利润,满足市场需求。虽然当前中国的农业创新体系仍然是基于科学研究的“线性模式”构建起来的,但伴随着多元创新主体的建立、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入和通信技术带来的新变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已很难单纯依靠政府或某个市场主体力量推动,沿着封闭的线性路径形成。大多数技术突破是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且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征。这也是很多学者都曾提及的混合型、综合型或者交互型的创新模式,根据司托克斯四象限模型,本文称之为巴斯德平面交互模式,如图3所示。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市场主体可根据市场需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向政府申请列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弥补自身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不足,在更高的创新平台上谋求更广泛的合作,降低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保障科研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政府可根据科学认知和公益需求资助科研院所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鼓励其在市场中寻求合作主体,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实现农业科研成果商业化,满足市场需求,其技术创新的具体路径如图4所示。综上所述,巴斯德模式符合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要求,是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2.2基于巴斯德模式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方向调整

布什线性模式下的农业科技政策偏重于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并将研发投入、论文和专利产出作为农业科研创新的重要衡量指标。与布什线性模式不同,巴斯德模式下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并重,既重视有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也重视有理论背景的设计开发。因此,在巴斯德模式下,必须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一方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进展、新趋势,以及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着眼于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及高新技术和农业基础研究,推进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成果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行业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3问题与对策

基于巴斯德平面交互模式的要求,调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方向,需依托当前中国农业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1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不足

(1)农业产业发展滞后,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内在动力不足。农业科研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现代化水平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致使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差,投入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与此同时,“碎片化”的土地承包使单个农户缺乏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规模普遍偏小,经济实力不强,缺乏消化吸收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也没有形成高层次科技成果的自主创新链条,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不高。(2)农业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不合理,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主要集中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一般隶属于不同级别的政府行政部门,与农业市场主体缺乏天然的联系。服务于这些部门的科技人员缺乏有效整合,科技成果的认定与评估又由归属部门根据科研论文数量、承担政府课题等指标决定,忽视了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这种科技与管理体制下,难免会出现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的现象。(3)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扩散应用。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覆盖面广,是涵盖中央、省、地、县、乡等多个层级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但长期以来经费不足、管理失当,这个体系正面临着“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特别是县、乡一级的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科技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扩散应用。

3.2相关政策建议

基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等目标,构建和完善巴斯德交互模式,必须依托中国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基础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探索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科技管理和制度创新之路,将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运行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第三,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公益性推广和多元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扩散,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4结语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6

关键词 农机技术推广;创新;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98-01

农机技术推广至今,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皆因体制受阻,如推广人员的缺乏,尤其是技术人员少之又少,在法律法规方面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引,从而加大了基层推广工作的难度。而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确立给农机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如何抓住机遇深入改革,正是各级农机推广部门所面临的课题,各地区农机推广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工作思路的创新,以适当放活经营为指导,以稳定公益性为原则,把新时期的农机推广工作有机而深入地融入到农业推广工作中,以更好地开展“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发展。

1 我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概况

农机技术推广实际上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机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的一个中间转化的环节,我国的农机推广工作历经四大阶段:创立、迅速发展、依法促进和新体系的构建。从1993年起,我国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从法律的角度确立了农机推广工作开始正规的发展,此后,在历时60多年的进程中实现了制度化,并在全国得到普及。如今的推广体系与技术网络也越来越完善,一线推广主要以县站与乡(镇)站为主,实现了多种形式、多样功能和多层次的格局,从而提高了生产技术,并在科技知识的宣传方面得到有效加强[1]。

2 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思路

2.1 进行推广方式的创新

在推广方式上,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是类似于“填鸭式”的推广,技术人员教什么,农民就学什么,讲什么,农民就听什么,农民一直被动式地接受知识与信息,造成需求与推广内容不对称、不吻合,因而推广方式不创新,推广效果就无成效可言。要创新首先利用调查的方式充分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然后再进行技术的培训与提供,其次提倡“跟踪式服务”,利用技术推广团队对农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指导培训工作,并协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操作和维修给予指导。第三,在宣传途径上实施创新。技术咨询电话的设立与农机网站建立,通过电话咨询农民,可以及时将相关的技术问题反映给技术部门。通过网络的互动,实行推广效果的提高[2]。此外,还可以设立档案备忘,对相关信息存档,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类问题进行解决。

2.2 加强技术团队方面建设的创新

根据长期的观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机推广部门一直以来新进骨干很少。此外,还有国情方面的制约因素,多数有农机技术的人才不想或无意愿从事这方面工作,加之很多大学毕业生受“脱农”思想的影响更不希望到基层工作,导致农机推广队伍从整体上更新缓慢,而现阶段很多基层老骨干,基本是工农兵时期的大学生或者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老龄化严重,在新知识的更新或新视野方面都受到严重制约。所以吸纳“新兵”,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技术团队输入“新血液”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政策和待遇、职称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同时也要加强老队伍的培训,及时更新新知识和新技术。此外,加强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及时对推广人员的工作进行肯定和考核,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3]。

2.3 对于推广制度和体系的创新

虽然农机技术推广部门隶属于政府,大部分改制于农业机械所,而从事公益性质的推广为导向。在以此为原则的基础上,将经营方式放宽,使推广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得到极大的丰富。例如让相关的农机科研单位与农机的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农户、机构和企业、政府的对接,在推广工作服务中提供无偿和有偿并行。另外,在课题研究方面,可依实际情况或部门独自承担或与科研单位、农机企业共同开发,这样一是可以提高自身的技术、业务水平,二是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2.4 推广思路的拓展与创新

在农机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导致推广思路创新停滞的原因是推广意识和思想的僵化,思路不新,容易走老路,一支农机技术推广团队缺乏创新思维,将无法在工作中有所突破,要具备创新性的推广思路,首先要摈弃旧的传统思路,如在推广过程中,不能被动地等待项目的传达与成果验收等,在平常的工作开展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如在经费方面,扩大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让其来联合争取;如在项目方面,主动出击去联系。在行动中要善于分析和总结相关法规和法律,对于《农业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的运用要合理、要恰当,与市场密切相连。要根据农民与市场的需求来提供和推广技术,平衡“供需”的对接,善于发现农户和市场潜在的需求并给予满足,积极而主动,且全方位地服务好农民[4-5]。

3 结语

农机技术推广部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在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亦受到各种制约,如体制、意识等,导致各种创新不力,思路闭塞,效率低下。而伴随国家的重视与市场经济的开放,使得农机推广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从推广部门自身的思路创新、工作方式的创新、制度与体系的完善,再融合政策的扶持,农机推广工作必然会更上一个台阶,不断地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6-8]。

4 参考文献

[1] 谭铁安.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J].农业机械,2010(26):58.

[2] 张晓仲,赵丽萍.关于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2(8):105.

[3] 苍艳玲.浅谈如何搞好我省的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4):15.

[4] 于在睿.浅论农机推广工作的创新[J].农机科技推广,2010(10):34-35.

[5] 李志华,刘振广.新形势下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J].湖南农机,2013(1):7,9.

[6] 富阳市推广农机新机具成效显著[J].现代农机,2013(1):43.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7

[摘 要]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形势,农机技术推广必须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拓宽大领域、实施大推广、服务新农村,充分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农机技术推广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关键词]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一、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一、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的组织共同发展。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的组织共同发展。

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二、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二、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

三、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三、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

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加快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是做好推广工作的根本。目前我国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文化层次仍较低。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一是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不同层次的脱产深造、在职函授、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掌握现代科技手段,以适应农机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人才,营造良好环境留住人才,使更多的科技人员来从事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三是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企业家队伍。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高新农机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逐步通过示范、指导,提高广大农民的群体科技素质,捉进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问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8

摘要以山东省为例,回顾了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和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几点建议

2.3.1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2.3.4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9

关键词:技术创新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农村经济中,发挥科技力量,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努力。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缺乏多种生活设施条件,交通不便利,教育资源匮乏。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农村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水平较低,不能利用科技力量提高社会生产力,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形成规模。另一方面,遇到自然灾害,人们不能利用科学技术及时地做出补救,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技术创新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农村技术创新体制不健全,导致农村技术创新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组织和管理,农村技术创新缺乏有力的体制保障,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缓慢,不能形成整体性的技术创新。

(三)农民技术创新意识淡薄

农民缺乏技术创新意识是农村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许多农村不相信科学技术,依旧采用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对技术创新失去自信心,这也不利于技术创新在农村经济中的发展。

(四)科技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

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保障,政府没有专门的技术创新资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没有为农民提供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农民自身又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

二、技术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生产力

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经济中,可以将科学技术、生产实践和生产技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单一化的生产技术,转变为多功能化的生产技术,将单一化的农业生产转变为综合化的农业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对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行改革,改变农民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手段,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力。

(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村经济资源利用率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生产最大程度的产量组合优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缓解资源紧张的局势,提高有限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渡消耗,以有限农业资源实现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因此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合理利用农村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在农业经济中创新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会改变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了解到科学技术创新的价值,促进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实践手段和方式,农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科技的发展。

(四)技术创新可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技术创新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手段、生产环境等,推动这些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五)技术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科学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不以破坏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代价,将农村经济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低的农业产业转变为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技术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经济中技术创新可以改变农民的不合理灌溉、过度开发农业资源、滥用农作物化肥农药等不科学生产行为。利用技术创新的科学力量,帮助农民解决土地灌溉问题,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正确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民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为环境污染和破坏提供解决办法,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技术创新体制不健全,农民技术创新意识淡薄,科技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指导的发展现状,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刘江. 技术创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