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集锦9篇

时间:2023-09-26 18:01:04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1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创新思维;培养对策

机械专业是中职院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从电工、钳工、设备编程到数控机床、设备维修、电气、机械等,涵盖了整个的工业制造业。中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基地,要对机械专业教学加以重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

1.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学生正处在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思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还能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对中职机械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1]。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山,学生的自我能力得到提升,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信心也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并且发现很多新奇的领域,认识到很多新鲜的事物,对机械知识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2]。

3.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想常人不敢想的事情,也敢于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学习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快速的增长,从而全面、系统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工作或者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思维和解决方法去解决,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职机械专业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策

1.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传统的满堂灌机械教学课堂,大部分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底下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学生之间基本上处于一个“零交流”的状态。老师一味的给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不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产生怀疑[3]。机械老师要意识到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一般来说,老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也要积极参与进去,在从旁进行指导,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民主化的讨论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创新思维和也得到有效的培养。

2.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在机械教学课程的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帮助学生一步步打好基础。同时,机械专业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职业意向等,尤其是职业意向,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爱好,给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针对性的指导,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机械是一门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学科,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也是理论知识的实现过程。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猜想结果能够得到验证,并且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设计思路是否具有可行性。在不断的观察和验证过程中去调整机械的参数或者尺寸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验结果去进行猜想,改变实验条件去观察实验结果是否具有不同,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还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既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机械专业的老师要意识到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吕晓冬.改善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9):12-16.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至关重要,且主要表现为:首先,可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的学习意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使学生在培养期间自主开展问题思考,形成更多自身的观点、认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形成在学习中可带着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其次,可促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竞争力。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是计算机领域中要想实现发展突破所必须拥有的一项条件,因此越来越多企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极大要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促进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形成更好的适应能力及竞争能力。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良好教学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要想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效率,充分发挥专业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作用,应当在良好教学情境下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弥补学生对教师计算机操作进行简单模仿及机械思考问题的不足。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探究、实验操作的平台与机会。例如,在《图文混排海报的制作》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建立开放性的教学设计活动场景,紧扣某一主题由学生自由发挥,要求学生自主运用各种操作工具来开展多样的实践思考,基于主题性教学情境,开拓学生联想及想象空间[2]。其次,组织学生运用各式各样的计算机技巧来表达自身的主题创意,依托实践活动实现自身知识、技能的有效转化,实现对海报设计的初步优化,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优化计算机操作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表现出极强的操作性,教师通常会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该种操作教学对提高专业教学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计算机上的实践能力。然而,要想进一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则应当增强操作教学的设计性、探索性,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在有效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创新能力。在传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学生演示计算机操作流程,便讲述相关的专业知识,然而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对教师操作步骤进行模仿,该种教学模式不仅显得单一,长此以往,还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倦怠等不良心理,进而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革新教师观念,且还是优化计算机操作教学方法,注重推进校园文化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提升教学课堂趣味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3]。

(三)组织社团活动及小型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组织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各式各样有创新意义的活动,诸如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创新实践课、课外小型科技活动等。通过这些多样丰富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学生在活动还可进行探究思考,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互动,以此形成创新思维。又如,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向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然而开拓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等方式采集相关学习资源,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计算机操作知识,最后引导学生以查阅学习资源为依据,开展探究实践实验,并鼓励学生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在相互的交流中形成创新思维。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3

[关键词] 职业中专;美术课堂;创新思维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绘画学习,更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和创新,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运用能力。

一、优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思维方式

在高速发展的知识信息技术时代,中等职业学校不仅担负着向高等美术院校输送艺术人才的责任,同时也担负着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和幼儿园、小学美术教师的任务。因此,我们应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张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1、天马行空——给予自由的创作时空

在中专学校学习的学生,正处在思想奔放、自由驰骋的时期,他们的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活跃。在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具有跳跃性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的学生能够在教师原有的美术创作主题的基础上绘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但是由于学生思维意识的不成熟,其思维发散后不能很好地聚合,回归主题,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后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和指引回到原来的创作主题上来。

2、孺子可教——增加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和性格特点,在学生情绪低落的时候给予适时的关心,在学生表现积极时给予鼓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其心理学体系中提到,其实个人的创造能力不单单和智力有关,从更深的层次上讲,它是一种主体化的人格特征,与个体的情绪态度以及个性特征呈现正相关。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在融洽的氛围内让学生努力学习和竞争。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他们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二、提升审美观,发展学生个性化的美学视角

1、引领学生感悟美的哲学内涵

西方近代哲学将美学视为从认知层面去认识艺术和科学的一种理论体系。不是所有被视为美的艺术作品都是卓然出众旷世独立的。在一定的情境下,可以感染欣赏者情绪的作品就是美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恰当就是一种美”。如果教师在教授美术课的时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为艺术行为的绘画如何创造艺术和生成美,就会使学生从更深的思想层面去审视自己的创作行为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和创作欲望。

2、改变学生定势的审美方式

定势思维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准备状态,中专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在受到以前审美经验的影响,认定了一种恒定的审美主体与现实作品的关系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视角和审美倾向就会影响其以后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需要学生突破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欣赏不同流派的作品,吸纳不同的绘画风格,这有利于学生以后继续求学或在艺术设计创新上形成独有的个人风格。

三、丰富美术课外实践,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1、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切身感受美术创作的源泉

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仅仅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还必须增加课外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野外写生,以触手可及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萌发出美术创意。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提供更多的美术素材,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的前期积淀。在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审视自己先前的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敢于去调整原有的思维模式,不断地提升绘画技能和综合学习能力。

2、创造情景教学环境,激发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兴趣

教室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可以成为一个温馨的创作基地。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在教室一角专门开辟出一个临时的展示空间,摆放学生的绘画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积极的协商,借助学校的现有资源,定期举办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美术创新成果展览,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评和指导。这种多情景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角色的转换,体验到美术给自己带来的巨大荣誉和价值,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四、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力,开启艺术之门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4

艺术设计的本质和核心是创造,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艺术设计理念和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广大群众艺术审美层次的持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更新艺术设计办学理念、转变艺术设计办学思想、创新艺术设计教学策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满足艺术设计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1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以感知、记忆、思考和想象等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具有探究性、求新性和综合性等典型特征的,通过个性化、创造性和变革性行为而创造出对人类社会有益的高级心理活动。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特质的行业,艺术设计人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艺术设计产品质量以及艺术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在艺术设计办学过程中,采取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化学生积极尝试和勇于探索的意识,培养出真正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各艺术设计院校和教育工作者适应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实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推动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相关原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思维是一种相对复杂、独特和高级的心理活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遵循艺术设计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完成创新思维培养任务。

2.1 主体性原则

以生为本,即尊重学生在创新思维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作为教学目标,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为学生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生主体自身的一种完善,教师必须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把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思维培养的目的。

2.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即将封闭教学环境充分打开,使之与外部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泛的学习环境。在开放式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下,知识体系的开放性、思维交流的开放性、教学训练的开放性和评价的开放性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打破了原有的僵化、静态、封闭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更富于弹性、灵活、动态的教学环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2.3 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即阶段性地完成最终目标。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设置阶段性培养目标,更为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这些教学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在渐进性原则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递进、上升的态势,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发展。

3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具体策略

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之一,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尊重思维培养的特质、学生学习的实际以及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3.1 密切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作为始终处于师生关系强势一方的主导者,教师应主动“放下架子”“走下神坛”,与学生共同为打造和谐师生关系做出努力。在更为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在更加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是放松的而不是紧张的,是愉悦而不是抵触的,是活跃的而不是沉闷的,是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在这样良好的状态下,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更富于创造性地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其创新思维必然得到更快发展。

3.2 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飞跃性、整体性、新颖性等优势,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的。只有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现实基础,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一中心任务,打破旧有的教学壁垒和束缚,更为灵活多样、更富创造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才能真正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3.3 多元化教学评价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5

论文摘 要: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以职业学校电工电子课程为切入点,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指导,从生活实际到科技创新等方面,研究教师该如何以电工电子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究的课题。本文以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教学和课后辅导为例,探讨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电工电子知识的学习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为创新教育铺路搭桥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其核心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自学自悟、质疑讨论、主动探索,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要求学生不迷信课本,坚持独立思考,尽量依靠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更不能越俎代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把自己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学习,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努力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创新。教师只有在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在备课、授课等方法上彻底改变,真正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只有探索才会发现真理。只有有了疑问,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需要的只是一些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是人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没有新问题就没有创新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活动。例如,在讲解整流电路时,可以先讲各种电路的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二极管在电路中的伏安特性。让同学们产生疑问,然后去主动寻求半波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和变压器整流电路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总结各自的优缺点。课后根据对不同电路的特性的掌握,大胆地运用到自己想要实现的创意、发明中去。

三、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唤醒状态。创新动机、创新目的、创新效果三者是紧密相关的。电工电子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电工电子知识和规律涉及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因此电工电子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电工电子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同学们设计一个楼梯照明电路,要使用方便和节约电能。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思考。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闸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布置的设计要求。开关的设计固然重要,但课堂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节能理念,思考对照明灯具的选择,实现光照亮度和节能、使用方便的最佳组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体会到电工电子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应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启发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创新的动机。

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电工电子产生了兴趣,就对电工电子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去探索。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电工电子学科的特点,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设计,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后“学”,“学”后再“做”就是一种适宜的方式。例如提出“做一个直流稳压电源12 v”的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3 v直流稳压电源原理图、所需器材以及完成任务的工艺流程卡片,学生装配出实物。教师可以结合电路实际向学生提出“电路原理是什么?元器件怎样选用?工艺流程卡中提出的相关要求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疑问,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学生利用网络、教材等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解决疑问。再次,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选材做出“12 v直流稳压电源”。最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五、参与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2006年起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对原有的实验实习装置进行改造和现实生活中的产品进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契机,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抓住学生创新心理的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新激情,培养其创新意识,塑造其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6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创新,核心在于能够利用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积极延伸学生培养模式,充分挖掘教育目标中的创新要素,并科学探讨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引导学生衍生出多元化的实践思维。这正是传统高校教育不能达到的最终目标,同时是挣脱传统高校应试教育思想内在束缚作用的关键。创新教育能够立足社会发展形势,形成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的针对性创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方向从理论性朝着实践性方向转变。

关键词:

高校创新教育;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作用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党的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竞争力的要求,为进一步开展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1]。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构建起实践创新思维,进而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满足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实践思维的引导关键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依照客观条件与目标创新,诠释创新教育的深层内涵,引导大学生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一、客观条件的创新是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的根本

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2]。社会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全新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立足于社会宏观发展方向,在人才能力培养角度上遵循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特征,在人才素质的培育方面结合社会用人新标准。这都是当今社会发展为高校教育提供的客观社会条件。伴随着高校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创新教育的本质是立足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带动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一种独有的社会实践思维。创新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举措,强调学科边缘化发展,引导学生知识创新、实践创新思维的全面融合。在能力培养角度,体现社会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引导,为激发学生实践思维提供潜在的促进作用。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以社会职业要求为参考,建立职业素质培养标准,成为创新精神构建的基本动力,为高校学生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将这些方面进行深入融合,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极为强烈,宏观表现出高校创新教育内在价值。

二、目标创新的深入,作为大学生自主实践的引导条件

1.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形成实践自主性思维的引导

创新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是优化各因素的关系,促进创新教育发展的基础[3]。高校创新教育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教育目标的构建中体现出的长远发展的基本特征。突出高校大学生社会心理、思想、思维的正确引导,为职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心理、思想层面上,以社会协调心理的构建为根本,积极作用于学生自我社会职业生涯长远规划。社会思想的引导主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路径,通过切身实践来影响学生社会应用、社会实用思想的全面形成,最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实践思维构建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增强。

2.树立阶段目标的创新,循序渐进培养主动性实践思维

高校创新教育关注的核心方向在于教育保持整体性的创新,在高校教育目标中体现出微观阶段性创新的观点,在高校学生社会思维培养中保持高度的科学性。在阶段性目标中立足职业意识的渗透、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思维的引导与形成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近期、中长期、持久性的阶段性教育目标,科学优化高校学生社会职业思维,为高校学生实践思维的主动形成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近期目标强调学生职业意识的渗透过程,主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环境为切入点,促使学生社会职业化发展心态的建立。中长期目标是以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培育为主要任务,强调以学生社会创新能力、社会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学生职业化发展铺设道路。持久性目标主要以引导学生职业发展思维为主,积极引导学生社会发展思维方式,转变学生按部就班的社会发展思维。

3.建立项目发展目标,带动大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产生

大学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责无旁贷,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实施之路却并不顺畅[4]。高校教育的本质性创新关键在于教育目标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不再遵循应试教育思维构建的规律,打破以“学分”鉴定能力的教育发展思维。项目发展就是将某一项目研究作为宏观教育目标,并将项目研究过程应取得的成果进行前瞻性规划,为大学生能力、思维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对应的目标影响力。传统高校教育思想认为“项目”应存在于高校科研工作或者是企业运营环境中,与高校常规教育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企业项目运营、企业项目规划等一系列活动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主体,因而高校教育理应迈向项目发展的新领域,诠释出高校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项目发展目标作为高校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组成因素,转变传统教学流程中的目标思想,教学流程成为高校教学项目的探讨过程,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形式的参与积极性。以教学项目为激励,形成高校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带动作用,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因而实践思维得到教学目标层面的引导。

4.构建相关性深化目标,引导学生相关性实践创新思维

高校教育目标的创新,根源是实质性挖掘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从高校职业化发展角度来看,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此作为结合方向开发高校教育目标的相关构成要素。高校学生实践目标的基本构成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引导;二是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两方面都指向于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校职业化发展改革与发展要求之间相辅相成[5]。在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与引导中,科学构建与优化学生社会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专业社会应用能够体现出观念的创新。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造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引导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进而带动高校学生实践思维。这既是高校教育目标形成相关性深化、进行学生实践创新思维相关性引导的根本表征,也是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科学培育的微观体现,与高校职业化发展宏观方向保持相互适应。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本质,对衍生实践思维的引导

1.参照社会需求具体方向,引导相关性实践思维的生成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出创新,并不体现在教材、教法方面,而是进行教育模式、教育引导方向的实时创新,让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保持相互吻合。在社会需求方向上针对社会人才的职业化需求,多元化构建实践教育形式,以实践过程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结合社会实践参与过程形成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引导。让大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中实践思维围绕职业化发展方向进行构建的认知,转变传统应试思维的构建方向。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的基本目标。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具有新型理念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予以推行。这是高校创新教育结合内在本质,正确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进而为落实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过程提供前提基础,创新教育理念内涵能够得到广泛认知。

2.结合专业的社会创新,指导专业实践思维能力的发展

专业发展的社会创新,体现出高校创新教育的内在实质性发展方向,专业的发展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十年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剖析,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立足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最大化应用,并以学科专业未来发展的新形势作为结合方向,进行专业应用领域创新性的前瞻性开发,提升学生社会应用价值。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应采取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组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营造软硬件环境等策略[6]。学科专业的社会创新不免要进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应用视角的拓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形式、开展方向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提升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中形成学生实践思维的正确指导。这是高校创新教育发展针对学生专业发展趋势进行潜在探究的主要体现,学科专业立足于社会发展新动态,形成学生社会能力的潜移默化拓展,带动社会实践思维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从专业角度向社会发展角度转型。

3.加大能力创新教育研究,引导社会实践思维的多元化

大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创新,作为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动力,实现创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挖掘。大学生能力创新的研究突显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路径,拓展传统大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知识研究能力,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面对时代教育发展新背景,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肩负着重大责任。高校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时,应当注意克服制约因素,重视与相应学院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适宜创新的软件及硬件条件。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能力创新要素的挖掘主要针对职业化改革新方向,充分探索大学生的社会实用、社会应用、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进而多元化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实用性方面的能力。主要结合专业发展的社会实用方向开展,主要在于理论及操作能力的切实强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用能力。社会应用方面的能力研究要通过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进行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相互结合能力的具体培养,促使实践应用思维的充分引导。适应性方面的能力研究应探究社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通过真实的社会职业发展环境,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体现出社会创新实践思维的引导过程。在这样的创新教育研究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思维的引导方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衍生出的实践思维具有全方位新特征。

4.立足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突出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导向

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的根本,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扩展大学生知识、技能应用领域,形成实践思维的强力引导作用。传统大学生培养方向主要立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方向,促使大学生具备的理论化特征较为明显,在社会岗位中理论思维的应用难以相互适应[7]。面对高校职业化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大学生创新教育立足“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方向的探究,强调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新标准,在突出专业能力的复合式发展的同时,边缘化延伸学科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既是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现出的创新价值的表现,也是形成大学生实践应用思维创新引导的主要因素,在推动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职业化人才需求标准的同时,学生职业创新发展思维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能够面向复合发展新角度。高校创新教育宗旨是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体现自我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满足当今社会职业化人才的客观需求方向。目标创新围绕着学生阶段性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以及实践思维的引导而展开,并将项目教育目标作为创新点,强化学生实践思维。同时深层探究创新教育的本质,促使学生社会应用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为实践思维的引导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

作者:龙雪梅 陈国华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伟.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8):86.

[2]杨洋.高校创新教育价值诉求及实施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51.

[3]张燕楠,于兆吉.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7):35.

[4]陈翠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困境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7):81.

[5]张秀荣.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4(2):109.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7

 

关键词:博士生 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

    博士生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如何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级人才,正是我们中医药高等院校思考的问题。中医药学的创新,即是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对医疗技术的需要,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间题在中医药领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社会对这种高级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学创新的根本。为此,我们在中医药博士生的培养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1构建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1.1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选聘我们取消了论资排辈,采取院内外专家同行评议制度,结合申请者的科研情况,对具有创新精神的、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的导师优先聘用。同时,注重导师组的作用,即采取“群策公关法”,集思广益,促使博士生产生创新性思维。

1.2改革招生制度拓宽博士生的招生面。根据培养目标,允许具有创新潜质的、临床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具备扎实的临床工作基础和出众的临床工作技能并有科研成果的本科毕业生报考博士或跨专业的招生,对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的新颖性和价值进行评价,进而判断他们发展的潜力,以决定是否录取,将有限的资源投人到更加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

1.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多方面给予博士生优先和照顾,例如,增加博士生借阅图书数目并延长借阅时间,优先使用校际联用图书卡,共享其他医学院校的藏书。再如,允许博士生与导师组协商并自选课题,对于他们的新颖、新奇想法给予大力支持,在课题完成所需要的条件上给予优先解决;同时,对于他们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公式,而是以一种超越思考的既定方式达到未知和创新的领域),可能面对不被接受的局面,我们会尽量想办法解除博士生的压力,协调好他们与导师组的关系,消除他们对完成、实施新想法的条件等方面的顾虑。此外,尽量排除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困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保持博士生的最佳脑力资源状态,也是促使他们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2注重博士生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养

2.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博士生进行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洞察力,培养他们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图,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的思维匣处于开放状态,更加容易接受新理论、新知识,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必要的思维模式更替,进而为他们以后进行创新活动打好基础。在博士生学习、工作期间,尊重他们的灵感和直觉,鼓励他们随时记录他们的想法和思想火花,坚持写“做梦日记”,以利于当创新性思想一旦出现,他们能够及时抓住,并进行跟踪。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培养博士生随手记录的习惯,尤其在听取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讲座中要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

2.2重视新兴学科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博士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教给他们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浙江大学盛正卯教授关于“物理学与现代文明”的讲座,对同学们很有启发,触发了一些同学的灵感并将物理学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应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为创新开启思路。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实验课程学校无法开设就送到综合性大学去培养。宽广、扎实的多学科知识给他们今后的创新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博士生个性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个性化发现与培养考虑到博士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培养。根据个性分析,准确判断其适宜的发展方向。结合个体情况,对表现出众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根据个性特点,培养新的思维模式,以便于在科学研究中、在必要时进行模式更替(所谓模式更替就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修改或替换旧的思维模式的过程,是转变思想观念或思维模式的过程……)。如,在首届3名博士生中,分别在科研思路、临床技能、教学方面具有倾向性和优势,与他们的个性相符合,因此在培养中就注重分别培养,将他们的各项特长有效发挥,毕业后都走向了适宜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3.2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一名博士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创新,必须培养其创新思维。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收敛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收敛思维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中医药院校的博士生一般均接受过正规的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教育,可以说知识面是比较宽广的,但由于受到中医学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思想的影响,更加注重收敛思维。为此,我们在注意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的同时,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一定的侧重,鼓励他们结合宽广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现代科技发展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利于学会指出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培养这种能力,是最重要的创新技能。通过思维培养,培育博士生正确看待事物,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的各个部分以及总体,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民所用。

4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要想达到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注重积累和准备是必需的。为此我们设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就读期间,其创新成果要具有个体新颖性(主观新颖性),可以进行初级创新,这种创新往往是更大创新的起点。鼓励博士生的思想具有地区、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远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毕业后2-5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地区、民族、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毕业后5一10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世界新颖性,进行历史性的创新。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8

关键词:创意思维;平面设计教育;现状;建议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独特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是指设计者通过文字、图形以及各种符号的排列组合使其对观赏者产生视觉冲击,传达某种信息的新型专业。近年来,平面设计发展十分迅猛,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展平面设计有关专业,平面设计教育活动蓬勃发展,平面设计人才在市场中占据着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平面设计思想的创意化,平面设计人才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创意思维,否则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随着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创意思维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可以说,创意思维是平面设计发展的动力,也是平面设计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特征。同时,市场对于平面设计人才的需要也着眼于创意思维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平面设计专业学习者的创意思维尤其关键。

一、创意思维的含义和特性

1、创意思维的定义

创意思维是指通过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发展的过程通过某种手段加以表现的能力或本领。创意思维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创意成果的产生,同时创意成果也是创意思维形象化的表现。创意思维的特性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其思维活动不同,产生的创意思维也不尽相同。创意思维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变化性以及不可控性,创意思维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此外,创意思维的产生和运用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意思维的参与,创意思维也将成为未来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

2、创意思维的特性

创意思维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性质,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创意思维的特性如下:第一,恒常性。创意思维虽然因人而异,但是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创意思维是指个人的思维特性或思维习惯所形成的一种特性,因而具有恒常性。第二,突破性。突破性作为创意思维最为重要的性质,决定了创意思维的社会价值以及发展潜力,即创意思维在实践发展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不断突破的性质。第三,方向性。创意思维的产生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创意思维的作用范围也是特定的,不是随机产生的。

二、平面设计教育现状

1、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缺少明确的目标

平面设计教育活动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某些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但其人才发展目标尚未明确。平面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明确的发展方向,人才的培养缺少专业的发展规划。早期的平面设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鉴赏能力,随着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平面设计对于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逐渐提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平面设计教育也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但自平面设计发展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人才发展目标,从而缺少特定的发展方向,其教育活动的效率也不是十分理想。

2、平面设计在教育模式方面缺少创新

平面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较为相似,因此,平面设计在产生发展之初也将美术专业的教育模式作为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师资力量的分配,与美术专业都十分相似,缺少自身的教育模式[1]。长时间使用美术专业的教育模式使得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缺少创新,造成其发展的停滞不前。

3、学生缺少工作实践经验以及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平面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要求较高,因此,平面设计专业人员必须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化实践训练,但在实际的平面设计教育活动中,教师缺少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十分弱化。同时,平面设计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频繁,学习者缺少参与平面设计工作实践的经验和机会,因而实际的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三、平面设计教育中强化创意思维的培养

1、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

学生缺少创意思维能力是无法正常进行平面设计学习的,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必定蕴含着设计者强大的思维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学习者要想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谋求职业发展的广大愿景,学习者必须加强对创意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开展平面设计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能力。学生创意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加强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鼓励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第二,鼓励学生对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进行鉴赏,吸取优秀设计人员的学习经验;第三,在日常的平面设计学习中注重训练其创新精神,将创意思维与实践相融合。

2、改革平面设计教育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平面设计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从突破美术专业教育模式开始,首先,平面设计教育活动的开展要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将创新思维与专业发展方向相融合;其次,要优化平面设计师资力量的配备,使用专业素养较高的平面设计教学人员,教学人员要能够引领学生进行创意思维的训练;最后,要不断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变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法[2]。此外,平面设计教育活动中创意思维的培养需要广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学人员要将教学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实践性内容的教学上;其次,要多多组织学习者进行工作实践,积累平面设计工作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发现学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创意思维的培养。

四、结语

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缺少明确的目标、平面设计在教育模式方面缺少创新、学生缺少工作实践经验以及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平面设计教育活动开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针对这一现状,平面设计教育人员需要从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改革平面设计教育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等方面加强对平面设计学习者创意思维的培养,强化平面设计专业素养,以此适应市场对于平面设计人才的要求,促进平面设计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彬彬 任远 单位: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9

关键词:双创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解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形式,针对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教育和引导,其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当前社会高速发展,更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大力发展和良性循环,必须在高校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进而使得创新创业能够在高校落地生根并逐渐成长起来。而良性生态系统的构建应该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和学生等多方面协作,相互支撑,相互协同,相互作用,最终建立起的良性生态系统会使得社会各个方面共赢,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地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高校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子系统,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育好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就会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势必会推动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发展。

(一)高校创新创业的主要内容(1)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学生具有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的敏感性,对创业具有追求感,掌握创业要素与创业技能。(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并引领并学生发散性思维、多元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有敏感的洞察力、对事物的感知力、创业决策能力与团队合作等能力等。(3)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感知:引导学生感知教师科研问题、工程实践项目、行业企业环境,感知创业机会与创业模式,设计创业策划。(4)学生创新创业模拟孵化: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孵化基地开展实践,借助企业平台引导学生做好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与风险管理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中感悟创新,产生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引领学生感悟出新想法、新体验。新想法、新思维的产生要依托于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感悟新知识、新技术。(1)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才能更具有活力,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具有感悟性、创新性、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转化和升级,进而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2)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专业教育的支撑将失去现实意义。将会很容易失去运行的载体,没有载体的支撑创新创业将无法实际落地。总之,有了创新创业教育支撑的专业教育才能更有活力,而依靠专业教育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才拥有坚实的根基。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联动

要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真正落地生根,就必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二者协同联动,将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塑造、创新创业能力的栽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

(一)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联动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明确提出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指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过程中去。

(二)课程体系融合联动创新创业培养要与专业教育进行耦合联动,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彰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的设计更要有效融合创新创业元素,将学生实验、实训、实习过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有机结合。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融合联动(1)做好课程开发,将创新创业的内容引入课堂,使创新创业内容在专业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课程是教学的基本环节,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素材、元素、环节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教学大纲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引领,设计好课程教学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素材、项目紧密结合。(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场景,引入创新创业元素,布置适合的场所,进行虚拟化教学。使得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贯穿到日常课堂中去。(3)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校企协同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往往依靠企业的发展和推动,高新技术人员是学生最好的实践导师,企业项目是教学最好的素材和依据,校企协同共同育人将是创新创业教有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