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集锦9篇

时间:2022-10-29 19:52:33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强化学校管理为关键,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统筹教育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学校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均衡,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

三、建立迎评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小组:

1.接待组:

组长:

成员:

2.现场准备组:

组长:

成员:

3.申报材料组:

组长:

成员:

4.座谈问卷组:

组长:

成员:

四、实施步骤

迎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评估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计划、明确责任(3月1日—3月6日)

依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实地督导规程》和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制定并实施《**迎接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工作方案》。组织动员、制订迎评工作方案。成立迎评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职责,统筹规划,认真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日程,有序开展“迎评”准备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通过召开班子会、教师会,使全体教职员工深刻认识这次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紧迫感,形成开展迎评工作良好氛围和合力。

(二)准备材料、查找问题(3月7日-14日)

根据《督导规程》和2017年现状收集、整理、完善相关材料。

(三)归类问题、分工协作、解决问题(3月15日-21日)

1.材料组依据评审标准,审核各校报送材料,查找并归类存在问题。

2.教育局各科室明确责任,分工协作,会同相关学校共同解决存在问题。

(四)模拟检查排除问题(3月22日-3月25日)

1.依据《督导规程》,分学区模拟检查督导学校迎检准备工作。

2.根据模拟检查情况,再次梳理,解决问题。

3.材料组根据《督导规程》做好材料汇编工作。

4.学校做好材料汇编和实地迎检准备工作

(五)配合督导组做好督导认定工作(3月27日-3月底)

1.按上级部门相关要求,完成各项自查工作,完善迎评工作档案资料整理,查漏补缺,扎实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

2.接受省督导评估团对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验收。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全面动员。迎接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增强工作时效性,大力宣传,努力营造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人人宣传的氛围。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2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Eviews;成本构成;铜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25-01

本文以浙江省玉环县巨水铜业有限公司财务数据为例,以计量模型为工具,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主营业务成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从而证明其重要性,再从通过对影响铜价格因素的分析说明本文主题,即对阀门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分析。

1 主营业务成本构成

主营业务成本是指公司生产和销售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工资)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其中的固定成本不在此次研究范围内,取直接人工、原材料与制造费用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

2 影响铜价格因素的分析

(1)供求关系。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当某一商品出现供大于求时,其价格下跌,反之则上扬。同时价格反过来又会影响供求,即当价格上涨时,供应会增加而需求减少,反之就会出现需求上升而供给减少,因此价格和供求互为影响。

体现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库存。铜的库存分非报告库存和报告库存。非报告库存,又称“隐性库存”,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商、贸易商和消费商手中持有的库存。由于这些库存不会定期对外公布,因此难以统计,故一般都以交易所库存来衡量。报告库存又称“显性库存”,是指交易所库存,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进行铜期货交易的有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COMEX分支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本文取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数据。

(2)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时,铜需求增加从而带动铜价上升;经济萧条时,铜需求萎缩从而促使铜价下跌。

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是很重要的,一个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增长率,另一个是工业生产增长率。

(3)进出口政策。进出口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是通过调整商品的进出口成本从而控制某一商品的进出口量来平衡国内供求状况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铜原料的进口关税2%,出口关税5%。

(4)相关商品如石油的价格波动。原油和铜都是国际性的重要工业原材料,它们需求的旺盛与否最能反映经济的好坏,所以从长期看,油价和铜价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快慢有较好的相关性。正因为原油和铜都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就出现了铜价与油价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性。但这只是趋势上的一致,短期看,原油价格与铜价的正相关性并不十分突出。

(5)汇率。国际上铜的交易一般以美元标价,我国对铜的进出口无限制,所以汇率对铜价有一些的影响,但决定铜价走势的根本因素是铜的供求关系,汇率因素不能改变铜市场的基本格局,而只是在涨跌幅度上可能产生影响。

其他影响因素如政策(关税)因素、铜的冶炼成本、基金的交易方向、铜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由于其难以取得数据资料,故不在此讨论。

综上,下面以铜价为被解释变量,工业增长速率、铜的上海交易所库存容量(吨)、铝材月末日均价格、CPI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值、石油价格为解释变量,设立营业利润的多元线性计量模型为:Yi=C+βXi+u(i=1,2,3,4,5,)

其中:

Y:原材料铜的价格;X1:工业增长速率;X2:铜的上海交易所库存容量(吨);X3:铝价格(以月末日均价格价格);X4:CPI;X5: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值;X6:石油价格。

3 结 论

以本文所取企业为例:原材料价格变动的确是影响主营业务成本的重要因素,因为相对原材料价格而言,生产人工工资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变动,而制造费用多取决于内部管理。

具体对铜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得:

(1)工业增长速率(X1)、铜的上海交易所库存容量(吨)(X2)、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值(X5)对铜价格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与经济事实是不符合的。原因可能是,工业增长速率代表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铜的需求、铜的上海交易所库存容量(吨)说明铜的供给,这两个解释变量是宏观供需的代表,在本文所取小样本范围内可能无法体现它们对铜价格的显著影响。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值也由于样本过小,汇率在短期内变量不显著,导致汇率因素对价格影响不明显。也就是说,因为本文所取数据样本过小,使得模型不够完备,没有能更全方面地反映客观经济现象。

(2)原油和铜都是国际性的重要工业原材料,它们需求的旺盛与否最能反映经济的好坏,所以从长期看,油价和铜价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快慢有较好的相关性。正因为原油和铜都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就出现了铜价与油价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性。这一点与模型估计结果相一致。

4 建 议

4.1 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建议

(1)企业应该加强销售费用管理。由营业利润分析得出,本应该是固定成本的销售费用在企业呈现变动状态,且对营业利润有显著影响,则说明该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需要加强。

(2)企业应加强制造费用管理。在生产成本分析中得,制造费用对成产成本的影响最显著,甚至超过了原材料与直接人工,对于加工型企业这点需要引起注意。

4.2 对企业关注宏观经济的建议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3

日下午,我县在大酒店会展中心召开汇报会,省政府“双高普九”验收组全体成员,政府副市长黄同志,黄同志、陈同志、林同志、刘同志、黄同志、曾同志、何同志、陈同志等县五套班子领导、分管领导,县“双高普九”领导小组成员,市、县教育工委、教育局、政府教育督导室领导及督学,有关部门、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城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等出席汇报会。会议由市教育局副局长余同志主持。

会上,全体与会人员首先观看了我县“双高普九”工作专题汇报片《教育新跨越》,直观了解教育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县长陈同志向验收组做了工作汇报,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汇报了我县“双高普九”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工作思路。

近年来,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实施“双高普九”为抓手,以中小学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和标准化建设为切入点,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育管理,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快速发展。

在实施“双高普九”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部门职责到位,形成了齐心协力抓教育的良好局面;通过完善人事制度,加强师资培训,教师队伍素质得到稳步提高;加大经费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抓重点攻难点,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注重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陈县长在报告中指出,下一步,我县将以此次“双高普九”省级验收为契机,认真听取验收组的宝贵意见,继续深化科教兴县战略,强化政府行为,加大依法治教力度,扎实做好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城乡教育投入、抓好初中控辍、加大课改力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打造优质学校、加快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均衡化发展、提升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加快教育强县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努力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

市政府副市长黄同志通报了前阶段市级核查组对我县“双高普九”工作的核查情况。他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来为实现“双高普九”省级达标验收所作的努力及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我县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在实施“双高普九”工作中有四点工作举措和经验值得肯定和推广: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门职责到位,扎实推进“双高普九”工作;二是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完善机制,大胆改革,激活教师队伍建设;四是突破重点,攻破难点,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黄副市长同时对我县提出殷切希望:希望我县今年能顺利通过“双高普九”省级验收,并通过此次评估验收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建立义务教育长效保障机制,结合“校安工程”,加强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薄弱校改造、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健康发展,努力朝着建设“教育强县”的目标迈进。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4

关键词:材料价格;信息管理;问题;对策

伴随着我国各行各业全面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也取得了令而瞩目的进步,建筑企业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发展。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时,工程的成本投入是每一家建筑企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而材料价格信息管理工作无疑是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所在。因而文章中对这一工作的当前开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从中找出其主要面临问题出现的缘由,进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推动建筑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1 材料价格信息工作现状

材料价格信息工作的开展依托于各地建立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站,而我省的相关部门对于这一工作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当地材料价格信息的收集、汇总并。并且不断提高价格信息的时效性;当前材料信息收集部门采取的收集方式多为互联网报送的方式,从而使得价格信息的更新速度大大提升,信息的时效性有了保证。但是信息收集工作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因此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如何帮助引领建筑行业各方参与者共同建立起一个准确、高效、科学、守序的信息平台至关重要。

2 材料价格信息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建筑工程材料价格采集品种不均衡,缺口还比较大

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工作已经开展了将近三十年了,伴随着这些年来的发展不论是规模上还是类别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的信息种类上看,还存在一定的不均衡问题,尤其是新型材料以及装饰材料信息的收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失。

2.2 建筑工程材料综合价取定混乱,各地价格差异较大

各地工程的招标控制价设立依据都是以综合价作为标准的,企业在进行投标时也是以综合价作为参照进行报价,各地政府也将综合价的制定作为建筑行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是对于综合价的制定各地有着不同的标准,从材料类别、型号、厂家的种种区别导致各地区的综合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2.3 建筑工程材料名称、型号、规格等报送格式不规范

由于在进行材料种类、规格等信息报送时没有遵守相关报送规定,部门材料厂商进行报价是较为随意。导致同一种材料存在不同的报送信息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4 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收集渠道不够开阔,审核力量比较薄弱

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站在进行信息的采集审阅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信息平台上的网员单位提供报价;派出专家进行调研;查阅合同价备案。网员单位在进行报价时只会报送其工程项目涉及到的报价信息,导致信息收集存在缺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不全。通过专家结合自身的从业经验以及调研行动开展报价审核。专家的审核工作开展多为兼职工作,并且专家数量的限制往往使得部分种类的材料价格无法获取详细准确的信息,导致审核速度和准确程度不尽如人意。通过对合同价备案中涉及到的材料价格进行汇总,并将其作为材料价格的制定依据,成为信息补充的渠道之一。

3 改进材料价格信息工作方式的对策探讨

3.1 改进材料价格频率

建筑工程材料的种类数量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出现新的材料品种,各地造价管理站的工作效率有其极限,所以控制好材料信息的更新频率也很重要。对于造价变动剧烈,市场经常波动的材料种类例如混凝土材料、桩基、管材、装饰材料等要每月进行调查,对于造价波动较为平稳的材料可以按年进行更新,对于造价影响力较小的材料只关注其基价,对于新兴材料要进一步强化其信息收集的力度。

3.2 调整材料价格形式

在进行综合价的制定工作时要根据其造价的影响力不同进行区分,工程项目造价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工程材料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划分出三个档次进行综合价的,使每一项工程项目能够结合其项目需求进行选择,使项目工程的造价更加科学合理。对于影响力普通的工程材料不需要进行档次的划分。对于影响力薄弱的材料只提供指数信息。省一级的工程造价管理部分要合理明确的制定标准,以防止不同地区综合价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在进行品牌价信息报送时,对于品牌相近以及装饰材料的报价信息可以忽略,将重点放在品牌差异较大的材料上。

3.3 规范材料价格格式

规范材料名称和规格信息,对于政府公布的《建筑工程人工材料设备机械数据标准》文件中涉及到的建筑工程材料一律使用其官方标准名称信息,对于缺少国标的材料可以按照各地主管部门确立的标准要求进行上报,对于缺少行标的材料使用市场惯用名称进行使用,以防止名目不一导致的工作困难。使用格式化的报送形式,以便于后续的审核工作开展。

3.4 拓宽材料价格信息收集渠道

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宽信息来源渠道,比如可以鼓励企业或个人提交入网要求,将其了解到的材料造价信息进行上传,如果其提供的材料信息最终被采纳,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奖励。在网员单位和信息平台之间建立起全天候的信息交流联系,以便于专业人员加入到网站的完善工作之中;与相关的组织机构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合作,双方共同进行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4 结语

总而言之,材料价格信息管理工作是依托于各地的造价管理站对于各类材料价格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并收集反馈的一项工作流程,对当前建筑行业市场信息的了解、工程造表价格的制定、企业投标报价和制定等等工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联系建筑行业参与主体,共同建立起一个具有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的信息交流平台,为项目工程开发建设提供信息上的帮助,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前发展。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5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矛盾论;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5-0011-03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整个世界是由众多相互联系、不同层次的矛盾构成的一个庞大的矛盾体系。这就是矛盾论。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其基本规律表达便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即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有其普遍性和绝对性、特殊性和相对性,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和转化的。[1]在解决实际矛盾时必须在诸多矛盾中认识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尽管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哲学理论界对矛盾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两种理论并不冲突,都是对事物认识的一般性原理,只是着眼点和方式不同。也有人试图融合两种理论,创立系统辨证学,提出“差异协同体”的概念,但是其核心思想都差不多,只是从字面看更完整而已。在《矛盾论》中提出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和方法,是大家熟悉和善于掌握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多次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

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从宏观层面分析,呈现出诸多复杂的矛盾,潜伏着较大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由于下列矛盾的制约,难以发挥作用,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是经济多年高速增长而同时失业率成倍上升,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二是社会产出连年近两位数增长的同时,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过剩。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储蓄多年同时高速增长,而国内消费增长缓慢。四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水平低而平稳,但不动产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水平不断上涨,使社会形成较强的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五是国内外需求失衡,外需的持续扩张造成对外贸易摩擦和原料供给压力,内需则疲软,启动乏力。六是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国内大量外汇资产堆积和流动性过剩,造成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和资产价格波动压力。

这些矛盾反映出的经济失衡不是典型的总量性失衡,即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而是复杂和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使用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但效果有限,还可能加大某些风险,使整体经济局势恶化。比如为了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减少社会过多的流动性,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采取紧缩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必然造成抑制社会就业率的增长和国内需求的增长,不利于企业消化产品和产能。反之,如果采取扩张的经济调控政策,刺激总需求,对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内需、促进企业产销、保持经济增长有利,但是必然使投资加速增长、资产和原材料价格再被推高、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还有一种情况是,目前经济不是简单的结构性失衡,而是在同一结构因素里存在不同方向变化的元素。比如在消费领域,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13.7%,而住宅和餐饮零售增长16.4%,汽车和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增长26.3%和36.2%(注: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经济日报,2007-03-01:7。)。说明在消费领域也存在结构反向运动的问题,就是城市里的某些高档消费品(如住房、汽车、金饰品等)销售持续旺盛,而广大县市及乡镇的消费一直低迷。再如投资,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4%,而行业分布也存在极大的反差,建筑、制造和房地产业分别是50.1%、29.4%和25.4%,而教育、科研和卫生社保等分别是7%、9.5%和17%(注: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经济日报,2007-03-01:7。)。因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仅从总量上调节需求是难以奏效的,主要因为解决不了同一领域里的结构性反向运动的问题,并且有加大反差、激化矛盾的可能性。可见,目前调节我国宏观经济最好是采取以总量调节为导向和以结构调整为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才能奏效。

在众多而且复杂的矛盾体中,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已经回答的问题。在《矛盾论》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还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抓住主要矛盾,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从原理上分析形成目前经济运行局势的原因。

根据国民收入基本恒等式,可以推出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等于贸易差额。由于国内长期消费总体不振,结构不均,产能释放不了,必然寻找国外市场,形成大量的出口,促使对外贸易大量顺差。而且要满足产能的需求,必然在国内外市场寻找原材料,拉高原材料价格,造成通胀压力。我国这一经济状况是在国家长期的出口导向和资本奖入限出的政策下形成的,这不但加剧了内外经济的失衡,也带来了金融方面的外汇大量堆积和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企业通过大量的出口取得外汇,在现行的结售汇体制下,央行要按汇率向企业购买,就形成国家大量的外汇储备和企业过多的流动性,企业为寻求流动性出路,最终会盯上资本市场和实物资产,抬高股市价格和资产价格,也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长期的国内储蓄率过高和国家的鼓励资本流入政策,是造成国内投资增长过快、产能过剩、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贸易顺差和经济实体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而造成国内储蓄率过高的原因是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就是社会掌握大量财富的人把资金投向高档消费品和不动产,而广大消费者除基本的生活消费外,更多的是预防性储蓄。表现在消费领域里就是总体消费不振,结构不均。[2]可见,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和消除人民群众的生活后顾之忧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造成目前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根本问题,是主要矛盾所在。解决了它,其它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是多年来市场开放和竞争以及政府的政策引导资源倾斜配置的结果。在改革开发之初,邓小平就把握住当时社会存在的公平和效率这一主要矛盾,并且抓住了效率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引入竞争机制,让有竞争能力的地方和行业先发展起来,参与国际竞争,从而带动全国,这是英明之举。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富的不断创造和分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在公平和效率这一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再是效率而是公平。

由于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行业或阶层,创造了大量财富也取得优先分配财富的权力,使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和经济结构失衡,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因此,现在应主要集中精力解决这一矛盾。矛盾的复杂性和主次性原则告诉我们,同一问题在总体上看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把它单独看成是主要矛盾时,它里面同样又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那么目前要解决经济领域里国内消费不振和消费结构性失衡这一主要矛盾,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应该是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首先必须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通过政策引导经济社会资源向广大乡镇及农村流动,向社会低收入行业和群体流动,促使地区和行业的平衡发展。其次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阶层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广大消费者生存方面的后顾之忧,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再次是要改善消费者的消费环境,水电、交通、通讯以及文体设施等都是现代家庭和个人的基本消费条件,不具备这些条件,就无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最后要大力提倡科学的消费观念,培养民族优良的消费文化,明确基本的消费准则。总之,当我国广大低收入家庭都有条件买得起和用得起电器、并且又毫无顾虑地购买时,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高储蓄、高产能、高出口等一系列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6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结构调整[CD15]作者简介:伍端翌(1986―),男,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成都,610074 )。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的内外因素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开始加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不断创下汇改 以来的新高。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除不断受到美欧日等经济体联合施压的政治因素外,更 主要在于内外 经济因素的推动。第一,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储备资产过快增长,直接使外界产 生人 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第二,我国国内消费投资结构不合理,间接引发了外部经济的不均衡 。据 世界银行统计,2006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62%,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8%,我国不到50%。 [1]根 据宏观经济双缺口模型:储蓄缺口(S-I)=外汇缺口(X-M),当国内储蓄>投资,即S-I>0 时,过剩的产能和积压的产品只能转向海外市场加以消化,会加大贸易顺差,形成升值压力 。第三,我国长期奉行“出口至上”战略,政府出于政绩,企业出于生存而千方百计地扩大 出口 与招商引资,形成外向型经济粗放增长的巨大惯性。第四,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如 果一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由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增长所驱动,其结果要么是国内通货膨胀,要 么是本币名义汇率升值。[2]唐旭,钱士春(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 均支持该效应在我国的显著存在。[3]第五,2007年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因次贷危 机等原因 持续动荡,经济增速放缓,巨额贸易赤字有增无减。为防止经济陷入衰退,美国施行宽松 的 货币政策,利率下行加剧了美元贬值。美元资产吸引力的下降使不少资本开始撤离美国,重 新寻找新的避风港。第六,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加之国内劳 动力资源 丰富且成本低廉,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臻完善,因此日益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国际资本 流入的主要目的地。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Mundell-Fleming模型

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不仅要实现内部均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还要实现外部均衡,即国际收支平衡。为实现内外均衡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外,还有汇率政策。20世纪50年代,英 国经济学家米德J.Meade提出“米德冲突”,认为单独使用一种政策工具要同时达到内外均 衡目 标,其结果必然是使决策者面临两难的处境。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打破这种看法,指出只 要恰当 地搭配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就可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他提出并经弗莱明修正形成了 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我们分析在不同的汇率制度和不同的资本流动条件下的政策 搭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需要指出的是,经典M-F模型多用在对发达国家的分析上 ,至于对发展中国家是否适用,其创始者蒙代尔先生也认为要谨慎。但笔者认为,随着我国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经济环境将越来越符合模型的假 设条件,分析结果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Mundell-Fleming模型(以下简称M-F模型)由IS-LM模型推广而来,它由三条曲线及其对 应的三个方程构成,分别是:

1.IS曲线:SP(Y)+T+M(Y)=I(r)+X+G,表示经济的漏出因素等于注入因素 , 反映商品市场的均衡。式中Y代表本国国民收入,r代表本国利率;SP为私人部门储蓄,M 表示进口,二者均是Y的增函数;I为投资, 是利率的减函数;税收(T)、政府支出(G)、出口(X)视为外生变量。

2.LM曲线:Ms=Md=L(r,Y),Ms与Md分别代表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L是货币需求函 数,货币交易需求是Y的增函数,投机需求是r的减函数。该曲线反映货币市场的均衡。

3.BP曲线:CA+K=X-M(Y)+K(r)=0,反映国际收支均衡。蒙代尔认为,外部均衡是经常项目、 资本与金融项目总差额的平衡。M-F模型作为一种理论研究视角,所探讨的是在纯粹固定汇率制度或完全浮动汇率制下的政 策组合,但现实中各国采用的汇率制度大多是介于这两种极端模式之间。我国从汇改以来实 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还是在努力维持汇率的稳定,汇率水平波动幅度有 限(2007年5月18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扩大为0.5%)。为此,在分析问题时笔 者选用固定汇率制度模式近似定位。另外,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国际 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性较低,弹性较小。可以认为BP线比LM线更陡峭。[4]

M-F模型的作用在于:根据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决策者可以搭配使用手中的政策工具― ―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对这三条线进行移动,使之重新交于一点。该点对应充 分 就业下的国民收入,意味着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国际收支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

三、基于M-F模型的现行政策搭配探讨

从2004年开始,中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阴影,开始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宏观经济也 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GDP增长跨入9%区间且呈逐渐攀升之势;(2)社会部 分行业投资过旺,消费增长缓慢使银行存贷差逐年扩大。大量闲置资金滞留于金融机构内部 ,有效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3)国际收支顺差通过影响本国储备资产量,形成外汇占款 ,货币供给量快速增长。根据2008年6月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1 8088亿美元(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也就6万多亿美元),占央行总资产的70%。过剩的流动性 , 集中在商品市场,引发通货膨胀;集中在资产市场,会推高房地产、股市等资源类产品的价 格,最终催生泡沫损害实体经济。2008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比上年 提高5.3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逐月攀升,分别上涨9 . 8%和6.9%;种子、仔猪、化肥、农药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产品生产价 格 同比上涨25.5%;此外,国际大宗商品继续提价进一步加大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1]高企的通货膨胀和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积累已成为宏观经济面临的两大难题。

从M-F模型出发,笔者认为,为重新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适宜在维持汇率渐进、有序、 小幅升值的前提下,搭配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与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政策取向由长期担负 的经济增长“发动机”功能向“稳定调节器”和“结构优化机”的功能适度转变。

如果政策当局采用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如图2所示,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IS 曲线右移到IS1,与LM曲线交于点A。届时,国民收入(Y)增加使进口增加,经常项目恶化 ;而资本项目反而因利率升高得到改善。由于假设我国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度低,资本项 目 的改善不足以补足经常项目的恶化,最终造成国际收支逆差(A点在BP线下方),本币有贬 值压力。而搭配紧缩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外汇买本币,相当于收 缩货币供应量,LM曲线左移到LM1。如果政策力度恰好合适,IS、LM、BP三线会重新交于 一点E。在新的均衡点,国民收入增加且利率水平上升。收入增长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速 度,整体利率上升有助于抑制经济过热。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财政政策的扩张程度 必须温和,否则(例如移到IS2)会同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起形成利率上升的合力。第二,利 率上升在调控经济过热的同时也可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但是,在我国仍然维持资本项 目相当管制的情况下,利率仅是引起汇率变动的因素之一。除投机资本外,外资流入更多是 因为看好我国低廉的资源价格、稳定的政治经济局势、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国内外利差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其他措施的搭配加以缓解和 弥补。我们应当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不能本末倒置。

四、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政策搭配的侧重点与实施途径

社会上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一直争执不下。不可否认,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既是严峻的 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对于不善于从内部主动 进行转变的中国来说,借助于升值的外力与硬约束环境,变压力为动力,我们可以加快进行 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转换外贸增长方式,化解因顺差过大引发升值的恶性循 环,并着力推行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从源头上缓解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突 出问题的治本之道,也是运用政策工具搭配进行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

(一) 从紧的货币政策应侧重于总量调节和自身功能改善

克鲁格曼(Krugman,1999)提出了“三元悖论”思想,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不能 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只能三者取二。[2 ]我国现在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由固定汇率制走向浮动汇率制、由资本管制向资 本自由流 动的方向平稳过渡,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汇率起伏和国际游资的频繁冲击 。在现行结售汇体制下,基础货币投放量不能完全由中央银行主动控制,货币政策独立 性受到削弱;而发达国家常用的三大工具,却因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传导媒介缺乏市 场基础而效率低下。因此,货币政策取向的当务之急是改进自身功能,提高政策调控实力, 从总量上抑制经济过热。具体建议有: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工具;加强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 业务、再贴现工具的有机结合;灵活使用外汇掉期、货币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加快货币市 场――特别是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 改变现行的强制结汇制度;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等。

(二) 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应侧重发挥结构引导与资源配置的优势

2003年到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约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计划增加10万亿元,年均 增长22.1%。2007年财政盈余占GDP的0.7%.在货币政策日益陷入被动的困境下,财政政策 大 有用武之地。我们应抓住财政增收的有利契机,灵活用好三大财政政策工具――税收工具、 支出工具和国债工具,从根本上解决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体制和结构问题。

1. 税收工具

财政收入上需要探索利用减税机制,降低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以提高其利润水平和生产积极 性。因此,应有效实施企业所得税合并政策,并加快增值税转型的推广。第一,“两税合并 ”将使国内企业总体所得税水平由33%下降到25%,这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盈利空间,减轻因 升值造成的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提价和紧缩环境中利率上升而加重的融资成本 。同时,“两税合并”对外资企业整体而言是增税,这有利于从税收、土地和融资方面减少 对外资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变“招商引资”为“选商择资”,多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的外资企业,对属于粗浅加工贸易和能耗高、资源占用多的外资尽量少引进甚至不引进,有 助 于扩大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实现我国从加工到制造再到创造的产业结构优化。[5] 第二, 与生产型增值税不同,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时对所有房屋、基础设施和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进 项税全额抵扣,既能消除重复征税,体现税收公平、中性原则,又能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参与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和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中去。

2. 支出工具

首先,稳中趋松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支出的适度扩张,但增加的支出――通过政府消费、 转移支付、政府直接投资等方式实现――不应进入竞争性投资领域,而要更多地用于针对农 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及城市弱势群体等的公共服务支出。如前文所述,消费疲软、内需不 足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深层次原因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 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缺位使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包括住房、养老、 失业、医疗、保险、教育等项开支)增加。如何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和阶层 间的收入差距,挖掘消费 潜力,需要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引导功能。

其次,支出工具应与税收工具(主要是出口退税等)一道,共同推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 变。第一,可以采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甚至征收出口关税的做法,减少能源、原材料和 高能耗的一般工业品出口,并适当运用降低关税、调节增值税等激励措施,进口一些可用于 改善国内教育、医疗设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安全生产、排污环保事业亟须的各种 设备与技术,以及国内短缺的重要能源和资源产品。这样不仅能直接减少贸易顺差,而且为 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第二,可以直接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 企业研制新产品、新技术和进行技术改造,支持重点企业和重要行业科技投入,打造国际品 牌,重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3. 国债工具

国债工具的地位特殊,它既属财政政策,又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考虑充分发 挥它在两大政策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拓宽财政收入渠道的同时改善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 。第一,财政可发行专项国债,募集资金以购买中央银行富余的外汇储备。这样不仅可以直 接减 少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回收居民手中的流动性,而且可以丰富央行持有的国债资 产余额,改善其资产结构比例,提升冲销操作空间。2007年8月财政部开始分批次发行15500 亿元特别国债以购买外汇为中国投资公司注资,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第二,设立专门的投 资公司,财政参与国家外汇储备的投资与管理,并结合使用财政支出工具,改善国际收支, 分散投资风险。第三,大力发展短期国债市场。短期融资工具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 要载体,而现有债券的种类、期限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加大 短期国债的发行力度,既能改善央行票据日益捉襟见肘的尴尬处境,又能为财政省下一大笔 利息支出,这对于货币政策效率的提高以及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都是大有裨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第四季度、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3]唐 旭,钱士春.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分析[J].金 融研究, 2007(5).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7

[关键词] 外汇占款价格指数通货膨胀

一、引言

外汇占款是指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中央银行购买外汇形成本币投放,所购买的外汇资产构成了银行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外汇占款的波动伴随着的是基础货币投放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飞速增长,由于我国仍然实行强制结汇制度,巨额外汇占款便成为众矢之的,将中国近些年来难以有效控制的通货膨胀归罪于增长异常的外汇储备。这一点国内许多学者有过不少研究讨论。胡祖六(2004)指出,外汇储备资产的不断增加,迟早会导致货币供应与借贷的过度扩张,引发通货膨胀。朱启贵(2006)认为,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与物价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王珍(2006)研究表明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影响货币发行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存的很多研究均表明了外汇储备的增加是我国近年来难以有效控制的通货膨胀的根源所在,但这些研究仅从最终结论上得出观点,并没有从传导途径上做细致分析。本文就试图从外汇占款造成通货膨胀压力的渠道角度出发,找出外汇占款的最直接影响渠道,从而为控制通胀有的放矢。

衡量经济是否过热,最简单的就是采用价格指数。价格指数分为多种,比较常用的主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每种指数都经过实际调查使用原始数据和分配权重计算得来,基本能够反映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热度,即通胀或通缩水平。本文重点考察外汇储备与这些指数的关系,检验外汇储备在多大程度、以何种途径通过占款形式形成宏观经济的通胀压力。

数据采集从1989年至2005年的全国数据(原始数据略):外汇储备(R)、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G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F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BPI),总共六组数据,每组17个样本数据 。方法是使用外汇储备年度余额和每种价格指数分别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大致估算短期内和长期内外汇储备存量的变动对各种层次价格指数的影响程度,以图了解外汇占款主要通过何种途径渗入经济发展的轨道之中。

二、模型估计

估计程序是首先对六组原始数据取对数处理、检验其平稳性,然后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3,1,1)检验两两一对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最后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外汇储备(R)

对数处理后的LnC和LnR经过ADF单整检验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1),建立ADL(3,3,1),估计结果如下:

从结果来看,模型既不存在自相关,也不存在异方差,且拟合较好,可决系数达到92%。进一步,对(2)式做线性变换,使用 ΔLnCt、ΔLnCt-1、ΔLnCt-2、ΔLnRt-1、LnRt-2和LnCt-3做EMC模型,回归得到:

从(3)式得知:一,短期内CPI受其自身或者其他因素变动规律影响较之外汇储备更大,尤其是上期CPI变动率对当期变动率影响显著;二,当期外汇储备变动对当期CPI变动几乎没有影响,不仅如此,前期外储存量变动率与当期CPI变动方向相反,即前期外储增加会在当期形成轻微通缩压力。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GPI)和外汇储备(R)

方法同上,得到最终误差修正模型:

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外汇储备关系的分析和(1)中相似,证明GPI的长期变动与外储存量变动无关,而且在短期内也是GPI受其自身的规律和除外汇储备以外的因素影响较大。这一点在实际中能够得到作证,因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采样基础就是约700个商品代表品种的市场平均价格。

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FPI)和外汇储备(R)

方法同上,得到最终误差修正模型:

得到的这个结果比较微妙:一,所有解释变量的短期参数均为负,说明前几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会压缩当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上涨空间,即连续几期的FPI之间会相互制约;二,长期参数0.625表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存量的增长会带动同期FPI以该增长速度的0.625倍同向变动,而且说明FPI如果出现连续三期以上正向增长,以超常速度增长的外储存量是必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一旦外汇储备出现比较增势放缓,我国现有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很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滑坡。

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外汇储备(R)

与前述方法稍有不同,在此引入常数项,得到最终误差修正模型:

PPI和外汇储备的关系与(三)中的分析类似,工业品出厂价格也会受到市场供求平衡规律的控制而出现自行调整归零。因为可决系数偏小,所以可以认为PPI的变动更多地和其他外部因素有关而非外汇储备,换句话说,外汇占款所导致的货币扩张并没有明显地出现在生产领域。

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BPI)和外汇储备(R)

可决系数比(4)中进一步降低,拟合效果不理想。从拟合值与真实值的曲线对比上看,1997年之前较1997年后拟合效果好,1997年之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真实值较拟合值波动幅度更大,表明其变动的源动力应该不是来自外汇占款。(4)和(5)联合说明,外汇占款对经济的扩张影响传导渠道不包括生产领域,至少外汇储备增加的迅猛势头没有对生产领域价格造成明显的冲击。

三、分析与建议

根据上述五个价格指数的来源和编制特点,可以粗略将其分为三类:生产领域、消费流通领域、投资领域。生产领域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消费流通领域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投资领域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综合第二部分的模型估计结果,本文认为巨额外汇占款几乎没有流向生产领域,小部分直接进入消费流通领域,绝大部分被投资领域消化。具体分析并针对性建议如下:

1.外汇占款对生产领域,尤其对大规模生产,冲击很不明显。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采样范围框定在大型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采样范围针对燃料动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九大类,两者衡量的都是经济循环链条前端的平均价格水平。根据定量分析结果可以认为可能存在更加重要的解释变量没有被模型包含其中,由于外汇占款渗入国民经济的入口不在生产领域,所以激增的外汇占款却并没有强烈改变生产上游企业的运行成本,央行在考虑结汇负面影响的时候不需要过分担心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发生。

2.外汇占款对流通领域影响比较微弱,且性质难定。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具有相同的数据来源和编制方法,所以两者的模型估计式相仿,外汇占款的影响程度也相仿:当期外汇储备变动对当期流通领域价格变动几乎没有影响;前期外储存量变动率与当期流通领域价格变动方向相反 ;流通领域价格变动受自身惯性(尤其是上期值)影响更加显著。

解释来源于外汇储备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分析:如果外汇占款没有过多地流向生产领域,相应地不会对接下来的流通领域具有太大影响力。更细节的解释可能是:我国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之间价格单向传导且比较通畅,可能存在部分外汇占款直接进入流通领域、而不是通过生产领域间接进入流通领域的情况,外汇占款的增加不大可能直接引致需求拉动型通胀。

3.外汇占款对投资领域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估计系数清楚表明在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以同期外储增长约0.625倍的速度增长,而且外储增长是固定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估计的可决系数达到90%)。结合前述分析,可以认为外汇占款的大部分流向投资领域、流向钢铁水泥等固定资产投资、流向房地产,一旦外储增势减缓便可能直接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面吃紧。

近几年我国宏观调控重点就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各种建材的生产和房地产行业。本文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政府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对房地产调控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便是外汇储备激增导致的外汇占款绝大部分直接流向投资领域成为主要推动力,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资金。所以,央行控制外汇占款对宏观经济负面影响的重点应该在于调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在于房地产领域,防止过多的外汇占款造成投机型通胀,更需对外汇储备激增势头减缓导致房地产行业资金链断裂的威胁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杨余维彬:发展中国家高外汇储备具有合理性.经济参考报,2005.11.12

[2]戴根有:我国的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战略与管理,1995.5

[3]周浩朱启贵: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与物价指数变动. 财经科学,2006.6

[4]周淑惠: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现象透视.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8

[5]韩剑:我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原因及效应分析.投资研究,2006.3

[6]王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波动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6.7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8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国内的一些学者近几年作了很多相关研究,也引发了许多争论,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寻新的视角对GDP核算方法进行探讨,并通过与其他方法的相互印证,得到中国GDP的合理区间。

疑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按照世界银行的两套统计方法,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的排名发生了重大差异。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2003年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七,为1.41万亿美元,不到日本GDP的1/3;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达到6.35万亿美元,接近日本的两倍(两种方法统计的世界经济实力前十位的国家相关数据见表1)。由于两种方法的统计结果差别过大,我们有必要具体描述一下两种结果的由来。

名义汇率法是在各国统计部门所公布的统计数字的基础之上,按照官定汇率将其折算为美元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焦点在于汇率如何确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上普遍建立起了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非常剧烈。为了防止由于汇率波动带来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无谓变动,世界银行采用了通过三年期汇率的平均值来平抑汇率波动的方法,如下所示。

这东西看着很麻烦,其实很简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汇率在短期内的波动除掉,但实际上是除不掉的。它只有三年期,所以三年以外的波动是看不出来的,特别是那种大幅度的汇率升值和贬值是除不掉的。所以这种方法本质上依靠的是汇率,只是对汇率有一些小修小补。

由于中国采取钉住美元浮动的汇率制度,所以美元和人民币的比价近年来变化不大。因此按照名义汇率法核算的中国GDP,是世界银行在中国官方数据的基础上折算得到的,基本上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一致。

购买力平价法,简而言之,就是在国家之间相互比较时,由于各国所使用的货币单位的不同,要通过一个价格折算因子将这种差异剔除,而对实物量进行比较。打个比方,在中国的麦当劳餐馆,购买一个汉堡包需要10元人民币,在美国的麦当劳餐馆购买一个同样的汉堡包需要10美元,如果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由这一个汉堡包而带来的美中两国GDP差了8倍还多,但事实上,一个汉堡的价值量是固定的,只是由于计价货币的差异才导致了GDP的差别,实质上由这同样的汉堡包带来的两国GDP是完全一样的。这是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含义。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商品种类繁多,各种价格指数纷繁复杂,要想完全剔除由于价格差异导致的GDP变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银行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

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有从支出角度测算的支出法(ICP方法)法和从生产者角度测算的生产法(ICOP方法)两种,这是与国民经济核算的两种方法相对应的。世界银行也是通过对全球118个国家各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进行广泛调查后按照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进行计算的,这第二套排名的结果就是运用ICP比较的结果。ICP是联合国比较项目,是一个一个分开做的。因此凡是没有比较的年份用增长率外推,用本国货币计算的增长率外推,还有很多没参加的国家都是用这种方式推出来的。这里面有两个外推,一个是时间的外推,一个是空间的外推。中国没有参加ICP,数据是用的任若恩和陈凯在86年做的那个比较结果外推的。世界银行最后做出的GDP63538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的结果就是在此基础上得来的。这样相隔几近20年的外推时间实在太长,而且中国这20年正是改革深入开展,各种指标体系变动激烈的时期,这种计算方法必定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但是中国至今还没有参加ICP,没有新的结果来替换它。

由此可见,中国2003年6万多亿美元的GDP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更好像是别人出于种种目的而强加给你的光环,而1万多亿美元的GDP总量又似乎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呼声甚嚣尘上的关口上显得过于单薄,孰是孰非,确实如雾里看花,迷茫一片。

强大抑或落后:中国经济质疑回顾

近年来,在国际上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一种是中国,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独立于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而一支独秀,甚至有10年之内赶超美国的可能,;另一种是中国崩溃论,说中国的数据是假的,中国严重高估了GDP,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罗斯基。针对两种论调,国内的学者们旁征博引,纷纷撰文发表评论,主要有国内研究GDP的专家任若恩、许宪春等人。

先说认为中国GDP高估的罗斯基。罗斯基(2001)以“中国的GDP统计发生了什么?”和“如果相信中国的GDP统计,风险可要自己承担”两篇内容大致相同的文章指出,在1997年到2000年之间,中国经济累计增长了24.7%,可是能源消耗下降了12.8%,国内航线的旅客里程数仅增加了2.2%。用这些数据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高估了GDP。他认为中国1998年的GDP增长大概只有2%,甚至有可能是负的。后来任若恩教授(2002)发表文章“中国GDP统计水分有多大”以1971—1999年间日本、德国、英国、韩国、美国在不同时期都出现过能源消费与GDP增长不同步为论据反驳了罗斯基的观点,指出罗斯基的研究由于方法的片面性,其结果是不负责任的。之后罗斯基(2002)又发表“近年来中国GDP增长核算:目前的状态”引经据典,表示任若恩的研究是脱离实际的,依然维持其关于中国GDP高估的观点。

那一时期关于中国GDP是否高估的争论热闹非常,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和衰退,何以中国能够独善其身,这引起了大家的“眼红”。这从罗斯基的文章中认为1998年中国公布数据的尤其可疑中可见一斑,因为国内学者也普遍怀疑1998年为了“保八”而公布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二是罗斯基的文章一直在能源问题上紧咬不放,原因在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有统计表明中国在1996—2000年间的能源消耗系数是下降的。如果接受罗斯基关于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观点,就相当于认为中国的能源消耗系数没有下降,那么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没有减少,中国就要负起承担全球环境恶化的责任。

再来看关于中国GDP低估的讨论。从1994年世界银行发表专题报告《中国人均GNP》,对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进行了大幅度的向上调整(幅度达到34.3%)开始,GDP是否低估就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竞争地位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排名又将中国推向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导致关于GDP低估的讨论愈演愈烈。针对国际上中国的说法,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专家,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许宪春先后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由于统计体系的不完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和体制性转轨等因素,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其多年统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测算,中国的GDP并不象世界银行指出的有那么大的低估幅度,而是有的地方高估,有的地方低估,最后GDP总量变化不大,或略有低估。并且指出随着中国统计工作质量的提高,目前在方法体系上已与国际接轨,世界银行也基本认可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学者王小鲁也认为“中国的GDP的统计过程中也存在相当多的漏洞,有很多没有算进去的部分。但总体来讲,在1990年代我们认为虚报的比漏报的情况严重。”,由此可见,国内学者的普遍观点还是认为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基本能够反映GDP的真相。至于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所得到的世界第二的排名,前面已经说过由于中国的数据年代过于久远,可信度不高。

为什么国内外在GDP低估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呢?从正常思维来看,向往富裕是每个人的共性,何以国外的一些论调将富裕的帽子冠于中国,而中国却坚持不受呢?事实上老外给你戴高帽是有原因的。如果中国真的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那么中国就走出了贫困国家的漩涡。在国人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低收入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能够享受的优惠待遇将不复存在,而我们的人均5000美元如果是被强加在头上的高帽,就更加得不偿失。所以,隐含在GDP低估问题争论的背后深层次原因无外乎是一些发达国家意图以中国走向富裕为由来直接增加中国在国际机构中的缴费义务,并使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获取优惠贷款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特惠待遇受到影响。而国内学者也看破了老外的用意,从科学的测算角度以充分的证据证实了中国的GDP没有低估,对其论调还以颜色。

总之,不论是对GDP高估还是低估的争论,背后都隐藏着话外音,因此不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我们都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

中国GDP被低估的证据

国内对GDP的研究由来已久,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得到的结果差异较大。笔者拟找寻一个新的视角对GDP进行讨论,并通过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找到GDP的合理区间。

GDP作为一个衡量一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重要变量,说到底是一个相对的的概念,在比较时应当找一个标尺,这个标尺就是各国所生产或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包含的价值量,价值量的表现就是价格。让我们来看下面的公式:GDP = Ex ∙ ∑ P∙ Y。Ex表示汇率,∑表示求和符号,P和Y分别表示价格和产量。在这个公式中,产量是实在的,而价格的决定方式在各国是不一样的,汇率在本质上也是购买力平价,因此在GDP的决定中,价格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揭开各国价格水平巨大差异的面纱之后,我们会发现造成国与国之间产品价格差异的重要原因除了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以外,更加重要的是各国市场化程度不一所带来的定价模式的差异。由于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是各国在发展历史中由于各种原因长期积淀下来的,而且它造成的差别是价格体系所内在固有的,并不影响国家之间的相对价格;而市场化程度不一所带来的各国定价模式的差别则会影响到整个价格体系的合理性,从而使国家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失真。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国家,行政干预、价格双轨制等手段会使整个价格体系扭曲,使得购买力平价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使得根据购买力平价进行衡量的GDP偏离真实水平。因此,本文拟从衡量各国市场化程度的角度来对世界银行用购买力平价所做出的GDP的真实性进行剖析,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国际上的一些专业机构近年来都进行了关于经济自由度的相关排名,排名的变量体系主要包括银行与金融、资本流动与外国投资、政府财政负担、政府规模、薪酬与价格、贸易自由度、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产权、监管及黑市活动等因素。我们可以拿经济自由度的排名结果近似地衡量各国的市场化程度。由于各机构在排名中选取的方法不同,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得分也各有不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 International, 2002)的“世界竞争力评分”评价2002年中国的竞争力为52分(以美国为100分),排在第31位(总共评价了49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经济自由度指数”(Heritage Foundation, 2003)将中国的经济自由度排在世界第127位(总共评价了156个国家)。美国的民间智囊机构卡托研究所在2003年发表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中中国位于90位(共评价了123个经济体)。由此可见,在这几套排名中中国在自由度方面均处于较落后的位置,尽管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对中国市场化程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对国际上的排名表示质疑,但结合中国的实际以及国际上普遍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现状,本文中接纳美国卡托研究所对我国市场化程度的评价。

市场化程度的低下所引起的价格体系的扭曲会导致以购买力平价所衡量的GDP水平的失真。如果我们以各国的市场化指数和购买力平价指数(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GDP与名义汇率GDP的比值)做一个回归分析,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我们采集了世界上103个国家的市场化指数和购买力平价指数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图1所示。

如果我们以X表示经济自由度指数,以Y表示购买力平价指数,回归分析的结果为:lnY=5.92-2.74lnX。

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各国的市场化程度与购买力平价指数基本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购买力平价指数就越低。这样世界银行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出的GDP和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出的GDP就越接近,关于GDP的争议就越小。而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在123个国家中仅居第90位,市场化指数较低,而购买力平价指数在4.6左右,说明世界银行按照名义汇率法所计算的中国GDP确实是有所低估的,它没有真实地反映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上述分析是较为抽象的,下面我们可以通过找几个国家的相关指标来说明这一点。出于握资料的限制,我们只能使用2000年世界银行和《世界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数据。2000年按汇率法中国的人均GDP为852美元,这样,我们找到了几个在世界银行按照名义汇率法的排名中比中国靠前的几个国家,却发现他们的某些指标却落后于中国,说明世行按照名义汇率法的排名确实低估了中国的GDP。见图2-5。(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统计年鉴》)

中国GDP被低估的原因剖析——对两个问题的回答

关于GDP的核算中各种统计数据的差异,我们应该弄明白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在统计GDP的时候是不是采用了和国际上相一致的方法?这个问题回答的是以本国货币为单位的GDP数量的大小。换句话说,现在的工作到底跟1993年的SNA(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多大差异?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是采用的1993年的SNA的方法,而我们也说我们在做各方面的工作尽量往1993年的SNA上靠。我们现在还有哪些方面没有靠上呢?这也就是说本国货币的GDP 在口径和覆盖范围上是否不具可比性?

第二个问题,当以本国货币计算出来的GDP在口径、概念和覆盖范围上都相等的时候它仍然是以本国货币做的。这时候有两个因素是不可比的,一个是不同国家的货币,一个是不同国家的价格。因此还需要找到一个换算系数来把一个国家本国货币的GDP转成一个国际可比的换算单位。对这两个问题的正确回答能够让我们看清GDP低估的原因。

第一个问题:以本国货币估算的GDP在口径和覆盖范围上是否与国际通则相一致?

中国的GDP核算,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从采用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到今天的将93版的SNA用于统计工作实践并参加IMF的GDDS(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中国的GDP核算,始于1985年,在此之前是国民收入核算。在GDP核算体系建立的初期,主要使用生产法进行核算,之后又实行了支出法和收入法,而且在各种统计方法的核算中,均采用了现价和不变价两种方式进行。在程序方面,要经历初步估计、初步核实、最终核实以及历史数据调整等几个过程之后,才公布最终的统计数据。但是由于我国的GDP核算体系建立较晚,又受到经济转轨时期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产生了很多弊端。

其一,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部门分类太粗,满足不了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分析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报送材料的需要。

如,小规模的工业抽样调查开展的时间较短,尚不能提供详细的产业部门分类需要;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经济、个体户等经济形式大量涌现,他们一般都没有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统计部门核查起来也较为困难,很难避免遗漏。

其二,服务业增加值低估的现象较为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的特殊原因造成的

首先,核算范围不全。核算遗漏人所共知,但无人能够列全这些服务的清单,其中主要遗漏是企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各种免费或低费服务(如幼儿园)以及农村服务业等。而且,现行统计对金融、保险和证券业增加值的计算也很不完善。对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现有统计可以掌握其产出、中间消耗,以及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各种原始资料,但是,对于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以及几乎全部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则缺乏必要的统计。律师、会计师服务、因特网服务以及其他新兴服务业,由于没有相应的统计,其增加值尚未计算。

其次,某些服务计价过低,其中房地产业最为严重。在市场健全的国家,住房租金占工资收入的比重很大,但我国过去住房近乎免费,即使住房商品化取得一定进展的今天,情况尚未根本改观。

再次,核算体系的缺陷。我国的服务业按照收入法估算,增加值应当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本折旧。其中,前两项占绝大比重。有些行业如教育和医疗等由民间和政府同时提供,且目前以政府部门为主。由于政府提供服务不是盈利行为,不存在营业盈余,而劳动者报酬的核算又存在着严重缺漏。教师收入除国家支付的固定工资外,还有兼职收入、讲课收入、项目收入、办班收入、基于学生收费而增加的收入等,这些收入通常不少于固定工资。现行统计只能把握由国家财政负担的教师工资和由教师承担的国家研究项目收入,其他收入一概无法计算。至于以盈利为目的的民办教育,除劳动者报酬外,还有营业盈余,由于缺乏相应的统计,其增加值基本上不予计算。医疗行业的情况基本相同。

其三,价格指数资料存在缺口,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存在薄弱环节

在统计中我们使用可比价格法,每10年定一个可比价格,上世纪90年代用的是1990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目前用的是2000年的价格。由于时间的久远,许多当年的东西已经找不到了,这样找不到基期的价格,就只好用当期的价格,这样就会夸大实际的增长率。价格指数的缺失也是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比方说,中国目前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在测算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时使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对应服务项目指数,但某些服务项目如广告的服务对象不是居民,这时的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就只能找别的价格指数代替,必然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而且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薄弱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准确性带来影响。

其四,未被观测经济核算的不够全面

根据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的定义,未被观测经济包括非法生产、地下经济、非正规部门的生产等活动,这些活动容易被生产所遗漏。根据该组织提供的信息,被遗漏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澳大利亚为3%,意大利达到15%,而俄罗斯达到了25%。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虽然对一些未被观测经济(如农民的自产自用农产品的生产活动)进行了核算,但对于某些行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统计手段和措施,遗漏在所难免。比如,我国的歌厅、酒巴、游艺、娱乐等行业,由于具有零星、分散、甚至非法等特征,现行统计不予考虑。但联合国1993SNA与1968SNA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对非法的地下经济也要估算其增加值。

第五,有些统计数据容易受地方的干扰

目前,统计系统的独立性不强,地方官员出于对政绩的考虑,对一些数据进行直接或间接干预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部分统计数据的高估。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课题组关于中国GDP的研究中指出,在工业增加值中,基层工业部门的虚报以及我国实施的可比价格制度均造成了工业增长率的高估;在许宪春的研究中,也指出了基层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虚报数据现象导致了中国农村工业统计和农业统计数据的高估。

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中国GDP核算的真实性打了折扣。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农业增长率的高估和服务业增加值的低估是GDP核算问题的主要方面。在许宪春的研究中,他将GDP核算中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居民住房服务的非市场化导致GDP低估3.3个百分点;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特殊的价格政策对企业进行财政补贴(企业出售产品时卖低价,亏损部分由政府补偿)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对消费者的转移支付,企业并未因此获益,这会导致GDP低估约1个百分点;中国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为内部职工提供的如医疗、托儿、教育等低价或免费服务会使GDP低估约0.8个百分点;但在农村工业统计和农业统计中由于数据质量不高而导致的GDP高估约有3.5个百分点。这样,从总量上看,GDP仅低估了两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核算的不准确就带来了产业结构的扭曲。从根源上说,上述导致GDP核算失真的原因主要是由中国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造成的。

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大量存在着价格管制性因素和市场准入壁垒,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从一开始就相对滞后,且步步滞后。尤其在服务业方面存在过多地国家垄断,比如金融业强大的市场准入壁垒,导致金融业的竞争低效率,不利于金融市场合理的价格形成。而且,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所带来的对职工的各项福利补贴,包括福利房的分配等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公开市场价格的形成。国家垄断和补贴导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相适应,不论运用什么样的价格指数,都不能正确反映中国的供需条件。总之,价格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导致了经济结构的扭曲。必须指出,结构扭曲有两个方面:一是核算性偏差,二是体制性压抑。前者需通过改进核算方法和调整统计数据解决,后者只能通过市场化改革消除,且核算性偏差也有体制根源。最后还是要回到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中国市场化程度的老问题上,看来解决GDP核算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归结于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体制转轨的进程。

上面是关于中国的GDP在核算中的一些问题,当然,很多问题不是中国有特有的,比如,服务业的覆盖范围不全、地下经济的统计手段缺失等在一些发达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至于转轨经济所产生的中国特色,我国政府也通过取消福利分房、进行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等方法尽量避免引起GDP数据的失真。经过多年的努力,1999年3月世行代表团来华访问,全面考察了中国的GDP核算和相关的统计工作以及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世行接受了中方的建议,认为中国具有高标准统计体系,世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调整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代表团表示,世行将根据正常做法,在其出版物上公布中国人均GNP时直接利用中国官方数据进行计算,基本不再进行调整;同时,利用中国官方数据修订世行以前年度的中国人均GNP数据。

这样我们就回答了关于中国GDP的口径和覆盖范围是否与国际原则相一致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如何将本国货币计算出来的GDP转成一个国际可比的换算单位来进行各国综合国力的衡量?

我们知道,世界银行用名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两套方法用美元对各国GDP进行了比较排名,而且前面关于各国市场化指数和购买力平价指数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世行运用汇率法测算的GDP确实有所低估。我们就来看一下汇率法到底为什么造成了中国GDP的低估。

按照GDP的计算公式GDP = Ex ∙ ∑ P∙ Y,这就是世界银行通常采用的汇率法。汇率法中包含了4个要素:汇率、求和符号、价格和产量。偏偏这四个要素都有问题,都有争论。

第一、价格差异产生的偏差

比如,陕西的小米很便宜,陕西农民卖10000斤小米,折合为美元还买不到一台电视机。在美国,拿1000斤小米就可以换一台电视机。如果拿电视机作参照物,美国农民和陕西农民生产相同数量的小米,美国小米的价值就比陕西高了10倍。价格不一样,不仅绝对价格不一样,相对价格也不同,那么能不能用一个价格体系来讨论各个国家的情况呢?那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价格反映的是这个国家的资源的稀缺性。西方国家总体来讲资本过剩,所以劳动力就比较贵,工资高。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是充足的,而资本短缺,所以劳动力的价格,工资水平比较低。只要我们还有巨大的剩余劳动力,那么工资水平在短期内就上不去。这样的差距就使得我们简单的把价格作为一个向量放在里面就会产生偏差。

第二、并非所有产品都进入国际贸易

江西、湖南农民酿制米酒,自产自销,绝大部分都被本地人喝了。米酒在本地销价极低。日本也生产类似的米酒,但产品商品化了,价格很高。同样是米酒,价格差距很大,这是价格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扭曲。因为江西、湖南的米酒没有进入国际贸易,拿它的价格乘上产量,再乘上汇率,那显然就是一种扭曲。

第三、统计范围不同导致的扭曲

这个问题大概是最严重的。哪些算哪些不算,从历史上的研究一直到现在都存在着差异。为什么在西方有些服务业比如律师业,它可以计算出它的产值?因为它有一个很好的纳税体系。律师不管给谁打官司,对方付给他的一定是支票,这样他就非交税不可,否则就是严重违法。所以根据律师一年交了多少税,再按税率计算,就可以计算出律师的产值了。

中国的税制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税制是非常不健全的。目前在中国很多的服务是无法计算产值的。

第四、产品或服务质量上的差异

我们在进行国际比较的时候不得不放弃机械制造产品,因为质量不一样,像汽车工业,奔驰和夏利相差大了。服务业也缺少可比性,律师打官司,名律师打一个官司的报酬和一般律师的肯定不一样。这样要是讨论不同质的产品或服务值多少钱就会无休无止。这也使得我们在讨论GDP的时候会造成一些扭曲。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中能够看出用汇率法核算GDP所造成的扭曲。

按照人民币来算的增长率是大家公认的。84年的汇率是2.796,但是人民币一路贬值,贬到了8.290,相差了3倍多。这是好事,因为人民币贬值改变了我们国家的生产结构,大大增加了出口,所以GDP增长上去了,GDP的总值一直在上升,增长率一直很高。但是如果拿美元来算,会很奇怪,一会正一会负,原因也是在于汇率的波动。汇率贬了,本来增长了可是一换成美元就好像没什么增长了。人均GDP变得更多,好像相当长时间几乎没有增长,这完全是不符合我们对中国基本国情的了解的。这也说明以美元核算的中国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在由汇率决定的情况下,是无法反映GDP的真相的,因此汇率法必然带来扭曲。有学者也对1984—2000年间日本汇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做了分析,最后发现以日元衡量的经济增长率和以美元衡量的差别甚大,主要原因是日元对美元在这一阶段时而升值,时而贬值,日元升值时以美元衡量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GDP一般大大高于以日元表示的真实水平,日元贬值时以美元衡量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GDP则小于以日元表示的真实水平,从而使以美元核算的GDP被假象所掩盖,汇率法给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误解。(见表2)

下面再来看一下购买力平价法。

购买力平价无非是找一组商品,看看花同样的钱,按照你的购买力能买到多少东西。前面我们已经举了麦当劳汉堡的例子,从那个例子中我们几乎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但是现实生活中产品种类的纷繁复杂,价格体系的庞大以及产品质量的衡量方法等等各种各样的限制击碎了这一希望。让我们看看下面的研究结果。

同样是购买力平价法,萨默斯和兰德公司的研究结果差了一倍还不止,这在统计上是不多见的,它使得我们对GDP的研究无所适从(见表3)。 前文已提到由于中国没有参加ICP,世界银行对中国GDP的购买力平价统计是在1986年数据的基础上外推出来的,准确性不大。因此我们想通过购买力平价法得到对中国GDP的正确认识是很困难的。

综上,中国GDP低估的原因有我们自身在核算方法和核算体系上的不完善,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世界银行所采用的汇率法的固有缺陷将这种低估放大了。遗憾的是,理论上非常行得通的购买力平价法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无法给人带来令人信服的结果。

低估的修正—中国GDP的合理区间3000-3600美元

基于购买力平价基础上的市场化指数法

我们采用前面根据市场化指数与购买力平价指数做出的计量检验的结果来对中国的GDP进行估算。

首先,我们对中国的基础数据进行修正。前面关于中国GDP核算体系上的缺陷已经讨论了很多,这里我们采用许宪春的研究结果,即在中国官方公布的2003年人均GDP1100美元的基础上上浮2%,结果为1122美元。

然后,我们根据前面做出的计量模型lnY=5.92-2.74lnX,将中国的市场化指数5.7代入模型,得到修正后的购买力平价指数为3.14,这样,我们认为中国的人均GDP的合理值约为3523美元(1122*3.14),GDP总量为45526亿美元。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采取的方法的基础是购买力平价法,只是从市场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修正。由于统计工作的质量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我们认为进行国家之间的相互比较时,从这个角度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的结果是可信的。

当然,对于这个容易产生假象,通常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仅仅采用这一种方法对其进行估算是不够的,同时使用别的方法对我们的结果进行佐证是非常必要的。在目前的GDP研究领域,有多位学者的研究都力图对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进行修正,较有影响的有徐滇庆的加工深度系数法和赵海生的真实比价法。

加工深度系数法

徐教授认为,不论用汇率法还是用购买力平价进行核算,在产品选择、价格、产品质量、汇率变动方面,都存在一些难以统一,引起争论的地方。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就必须选择完全相同的产品,要让产品质量基本一致,要采用同一组价格,做到完全不受汇率影响。比如,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生产一吨钢就是这个价格,生产一吨煤就是这个价格,不受汇率影响,不受相对价格影响,因此我们在选择产品时要选同质性最高的产品。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工业原材料和基本农产品。美国生产的小麦和中国的小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的煤和美国的煤也区别很小,特别是石油,各个国家的石油区别是很小的。同样,像农产品中的棉花、大豆、玉米…,工业产品中的发电量,烧碱,粗钢等等都不存在重大的质量上的差别。因此,选取一组原材料和农产品作为统计对象就可以避免因产品质量和选取统计样本不同而产生的误差。因为大多数国家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体都生产这些东西。所以挑选出这些原材料来作为统计对象,对各国来说,大体上是公平的。

用这种方法,他创造了一个“虚拟原料价值”。由于世界各国的原材料价格各不相同,如果采用各国本地的价格仍然会掉进歧义的陷阱。为了克服这个弊病,选取一组虚拟的国际市场价格,用这个价格来乘以各国的原材料产量,得出一组数据。用一个固定的价格来乘以各国的原材料产量,徐称其为虚拟原料产值。在这里面,不论产地在美国、中国还是津巴布韦,每类产品只对应一个价格,此价格参考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得到。用此方法的衡量标准是原材料和农产品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高,意味着该国的工业化程度越低,反之工业化程度越高。方法确定后,徐选取了37个经济部门比较完整的国家,选择了17类农产品和13类工业原材料进行比较。在他的研究中,假定别的国家的数据准确,以便找到衡量的标准,然后以中国在发展水平上肯定低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但肯定高于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菲律宾等国家为根据,推算出中国GDP的合理范围。

徐教授通过对1998和2000年加工深度系数(等于虚拟原料产值除以GDP)的比较后发现,不同年份的加工深度系数呈现稳定性的特点,工业国较低,仅为0.02,而落后的国家如津巴布韦为0.24,因此中国的加工深度系数一定在0.02—0.24之间。那么中国究竟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什么位置呢?首先这个方法并不能告诉你中国有多少,这个方法只是告诉你中国最低的底线在哪。底线怎么算?用津巴布韦来算。假定中国的加工深度系数和津巴布韦一样,中国有多少。按照这样说的话,津巴布韦的加工深度系数是0.2367,中国的虚拟原料产值是2847.97亿美元。如果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和津巴布韦的一样,中国用这些原材料就能生产出12131亿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98年中国GDP为78345亿元,折合9554亿美元。这样的话中国的GDP底线要在汇率法数字的基础上至少向上调整27%。这个是底线,不能再少了,因为中国比津巴布韦强多了。如果我们跟菲律宾差不多,菲律宾的加工深度系数0.1052,而中国肯定比菲律宾强,中国能做很多东西菲律宾做不了。中国的电子行业、机械加工行业、汽车行业都比菲律宾强。但是如果用菲律宾的加工深度系数0.1052,那么中国的GDP是27380亿美元。德国GDP为21440亿美元,日本为39400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和菲律宾相当,中国GDP就超过了德国,居世界第三位。徐认为我们比菲律宾强,按照菲律宾的加工深度系数我们第三。在98年,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是12.47亿。按照上述算法,平均到每一个人头上的原材料国际价值是230美元,如果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和菲律宾差不多,那么中国的人均GDP可能在2200美元左右。

按照徐教授的推算,中国98年的人均GDP为2200美元,按照这5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2003年的人均GDP约为3223美元。

真实比价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价格是价值的反映,但是价格并不时时刻刻与价值保持一致,而是经常偏离于价值,即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从长远来看,价格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轴上下波动的。对价格进行无数次平均,其均值就等于价值。汇率与真实比价的关系,恰恰如同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一样,即汇率与真实比价经常不一致。同样,对汇率进行无数次平均,其均值就等于真实比价。在这里需要注意到一个前提,这里指的“价格”,应当是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后的可比价格。这就要求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NI)减缩(或紧缩)价格指数来校正汇率。在他的研究中,通过将研究的年份尽量拉长来排除汇率的无谓波动对GDP的影响。他认为,当研究区间为1年时,他的方法就是一般的汇率理论;当研究区间为3年时,就是世界银行采取的名义汇率法;而当研究区间为无穷时,计算结果就是“绝对真实比价”。当然,无穷大的研究区间是做不到的,但只要我们能采集到自有准确数据统计以来的最大样本,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接近于绝对真值的“准真实比价”。

沿着这条思路,他采用了1869—1938,1949—2000共122年的数据对中美两国的货币的真实比价作了分析,并以两国间的真实比价为基准,对中美两国的GDP总量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以2000年当年价格国际元计算,中国GDP总量约为美国GDP的41.5%;中国的人均GDP为3230国际元,约合2000多美元。这样,按照他的方法,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也在3000美元以上。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和我们的研究结果,可得到2003年中国人均GDP的合理区间为3000—3600美元,而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出的人均GDP为4900美元。这说明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出的中国人均GDP有一定程度的高估。

下面我们通过中国与其它几个国家相关指标的比较来对我们的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同前面的比较一样,出于可掌握资料的限制,我们也选取2000年世界银行和《世界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为3823美元,我们选取了排名比中国靠后的国家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中国在几项指标上还较他们落后,这说明中国的GDP有所高估。见图6-9。(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统计年鉴》)

新的经济平台下的思索

上面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其他方法的佐证找到了中国GDP的合理区间,即人均3000—3600美元之间。这既不同于中国官方所公布的1100美元,也不同于世界银行所公布的490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法)。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它既不是国际上近几年所鼓吹的“中国”,也不是有人所认为的“中国崩溃论”。

首先,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肯定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大幅提高,在国际经济中我们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使得“中国经济会陷入衰退”的担心显得多余。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据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并且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也许正是我们目睹在大城市经济高速增长、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收益的同时,又不得不忍受中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停滞,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的原因所在。目前,贫富分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花大力气去缓解,则下步中国的发展会陷入制度僵滞,那时候这个社会上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因此,人均GDP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自信心,但是从长远来考虑我们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来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

其次,中国目前已经加入WTO,已经在各个方面全面加入国际竞争,我们应当根据我们在国际上的正确位置行使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该我们履行的缴费义务我们决不推辞,但是不该我们承担的我们也坚决不予接受。我们认为中国的合理GDP是3000多美元,这样的水平依然属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我们应当享受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优惠待遇和其他优惠措施,但是环顾我们目前所处的国际环境,前景并不乐观。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案此起彼伏;某些行业的非关税壁垒层层阻隔;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整个国际上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日趋严厉。对于这样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严阵以待,正视自身在国际上的位置,坚决维护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9

关键词:预科 汉语 精读教材 词汇选取 用字

一、引言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质量的高低。目前,新疆高校少得褡逶た坪河锝萄а芯恳丫开展得较为全面,近几年疆内有不少学者就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如《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教材体系研究》(李曙光,2004:1),《对新疆维吾尔族汉语教学的教材研究》(王洋,2010:1),《对新疆高校预科汉语教学中的三套精读教材的比较分析》(陈光友,2013:10)。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着眼于教材体例、课文素材选取的思路和原则,而对教材本体与《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统计比较研究仍显欠缺。《大纲》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对教材的编写有制约作用,而不仅仅是作为参照。为了明确《大纲》与目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材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大小,我们调查了目前在新疆高校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的汉语精读教材,并选取其中两套作为调查对象,以研究《大纲》词汇在教材生词表中的覆盖情况。

二、调查使用的文本概况

1.《大学汉语精读(维文版)》(1、2、3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以下简称《大学》)。

该教材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和疆内主要高校的数十名一线教师通力协作,历时五年完成,它结合MHK考试,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该教材分5册,分别对应HSK等级(旧)标准的1~11级,以适应不同水平阶段的教学。为满足MHK三级考试的需求,我区高校预科汉语精读教学基本使用的是1~3册。例如:新疆农业大学初级班使用1、2册,高级班使用2、3册;新疆教育学院使用1、2册。本次调查我们选取1、2、3册,适用于HSK4~7级的学生。

2.《发展汉语(民族版)》(中、高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每个级别分上下两册(以下简称《发展》)。中级(上、下)适用于词汇量不少于2500个,且掌握《大纲》甲、乙级字和词汇的学生;高级(上、下)适用于词汇量在3500个以上,且掌握《大纲》甲、乙、部分丙级字和词汇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

3.《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大纲(三级)》(以下简称《MHK大纲(三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MHK考试是在HSK考试的模式下产生的。作为考试依据的大纲,《MHK大纲》也是以《HSK大纲》作为参照编制而成,且二者在收字、选词等方面同多异少。

三、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以人工录入、检索、比对为主,采用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实验中心开发的CIPP中文自动分词、全文检索、统计工具(GBK版)作为辅助分析软件。

四、调查结果

(一)两套教材中所含生词数(以生词表列出为准,不含专有名词)

其中《发展汉语》包含课后对话部分的生词。

从表1可以看出,两套教材的单册生词量基本都在1000词左右,《发展》较《大学》更为均衡。《大学》单册的生词量随着教材级别的升高而逐级下降。

(二)《大纲》词汇在教材生词中的分布情况

我们先将两套教材的课后生词逐个录入,再与《MHK大纲(三级)》中的常用词汇表逐级比对,并计算出每套教材单册生词量在《MHK大纲(三级)》中的覆盖率。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套教材对于大纲规定的2869个汉字,都没有完全收录,如《大学1》对大纲所规定的794个甲级字覆盖不到10%。《大学》和《发展》的编写均在《大纲》制定之后,且两套教材在编写时都强调“参照MHK和HSK的有关标准”。例如“难度以丙级语法和丙级词汇为主,根据选文内容和学习规律的需要,一方面重现、扩展部分甲乙级词汇和语法点,另一方面,注意吸收一定数量的丁级词、超纲词”(参见《发展(中)》编写说明)。表2显示,《发展(中)》上下册共计收录丙级词780个,占教材生词75%左右,但对于《大纲》的2285个丙级词而言,仅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丁级词和超纲词的比重明显偏高,达到了67%,而且对甲、乙级词的重现率过低,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发展(高)》中。但就整体而言,《发展》还是较为严格地按照其编写说明所强调的,做到了承前启后、稳步提高。尽可能地合理分配新旧生词的比例,保证大纲词汇在等级上的顺利过渡衔接。从这一点上看,《大学》的生词收录情况不如《发展》合理,特别是超纲词比例过高,平均每册为59%左右。例如《大学1》中超纲词比例达到35.7%,甚至高于教材中乙级词的比例,且对甲级词的重现率过低,仅为8%左右,对于预科新生来说,这无疑是有难度的。

总而言之,两套教材中的超纲词比例平均在40%以上,并且每册教材的超纲词数量和其在教材中的比例,随教材适用对象水平等级的提高而增长。我们认为,从对学习者认、读能力的培养方面来看,教材对《大纲》词汇的覆盖率越高,越有利于学习。

(三)两套教材的用字情况分析

1.两套教材分册用字情况统计

我们将两套教材的课文部分作为语料进行统计,包括主课文、副课文及课后对话部分。

字种数:指全部语料中字形不同的汉字。

字符总数:指全部语料(包含阅读)中汉字、标点、符号的总量。

表3:两套教材中的汉字使用概况

教材 册数 课文篇数 总字符数 平均每课字符数 单字总计 平均每课生字数 共用字种数

《大学》 1 30 17803 593 1504 50.1 1247

2 30 23069 769 1793 59.8

3 30 29819 994 2100 70

《发展》 中上 30 16161 538 1308 43.6 1373

中下 30 19785 659 1131 37.7

高上 28 35054 1251 1905 68

高下 28 46146 1648 2240 80

挠锪狭坷纯矗《发展》总体高于《大学》。一般而言,学生的正确输出有赖于一定量的语料输入。从表3来看,两套教材在语料的输入上都呈现阶梯上升式,即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无论是字符总数还是单课生字数也都显示出了同比增长的关系。且数据显示,两套教材都没有出现断层式激增或骤减,体现出编者对于教材相邻级别间衔接性的重视。但是每个阶段的单课字符数和生字数多少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

《大学》的共用字种数为1247个,《发展》的共用字种数为1373个。这从侧面说明,掌握1300个左右的汉字,差不多可以认识中高级教材上的90%以上的文字。当然,这不代表掌握如此数量的汉字就能理解教材所有语料的内容,因为还要牵涉到词汇量、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但是,这一调查也为我们带来一条新思路,对照《MHK大纲(三级)》常用字表收录的2910个字,选出使用频率高的1300个,对于进入预科学习,特别是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集中并有针对性地掌握这1300个高频字,在保证对教材语料覆盖率的基础上,有利于听、说、读、写训练的全面展开。

2.两套教材教材词汇表与《大纲》字表失收情况统计

《MHK大纲(三级)》仍然遵照HSK大纲的“以词定字”的原则,故我们将两套教材的课后生词表作为统计对象,并将生词表中出现的单字与《大纲》的常用字表进行对照,得出以下数据:

两套教材基本覆盖了《大纲》常用字的90%左右,就覆盖率而言,两套教材的编者们都是十分尽心的,但《发展》较《大学》略高。超纲字方面,二者相差无几,《发展》略低。课文内容中出现超纲字是不可避免的,但超纲字未必就是超出学习范围的字,因为《大纲》是按照甲级字对应甲级词的原则制定的,相对于语言生活的快速发展,《大纲》明显滞后,这一点我们必须意识到。比如教材语料中出现的“祈祷、尴尬、宠爱、贷款”等,这些词未收入词汇大纲,虽然“祷、宠、尬、贷”都属于超纲字,但在目前的语言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用到,因而应考虑在今后的大纲修订时将这些词增补进去。

参考文献:

[1]陈光友.对新疆高校预科汉语教学中的三套精读教材的比较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2]杨子菁,严越.中级汉语精读教材中的词汇选取与处理情况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07,(1).

[3]田胜男.《MHK大纲(三级)》用字情况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5,(3).

[4]王衍军.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用字情况调查――以五套对外汉语精读教材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

(2).

[5]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课题组.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三级[Z].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2.

[6]黄伟.教材词汇与汉语水平等级词汇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2).

[7]刘秀明.从新疆民族预科学生的社会差异谈汉语教材建设[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5).

[8]王瑛.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高级汉语教材的思考――以《汉语高级教程》教材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