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3-10-05 10:40:39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微积分 最优化 宏观经济 极限理论

【中图分类号】 G4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12-01

1 数学与经济的关系

数学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理想工具,精确而严密的理论研究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经济学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借助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学,至少有三个优势:清晰,深入,严密。具体分析就是:第一,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既清晰明了又精炼,省去了分析文字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第二,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错误;第三,可利用已有的数学定理或数学模型推导出新的结果或者结论,排除一切干扰,得出更为深入的仅凭直觉不易甚至无法得出的结论,挖掘现象之间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将讨论集中到前提假设、论证过程及模型原理问题上来,从而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争执,减少在时间与精力上的消耗,也可在深层次上发现似乎不相关的结构之间的关联。此外,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从而得出定量性结论,并分别确定它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作用的大小。

2 微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2.1 微积分最优化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最优化问题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点内容,是各类企业在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与盈利的有效手段,各种最优化问题也是微积分最关心的内容之一。

拿企业来说,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盈利。这就要考虑到“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了,就拿边际利润来举个例子吧

已知某产品的总成本函数为

C(x)=0.1x2+10x+1000

而需求函数为

X=350-5y

其中y为单位产品销售价,x为需求量(即销售量)

求边际利润函数,以及x=70 x=100 x=150时的边际利润

解:总收益函数为R(x)= yx,而由题设需求函数有

y=1/5*(350-x),于是,

总收益函数为

R(x)=yx=1/5*(350-x)x

所以总利润函数为

L(x)=R(x)-C(x)=-0.3x^2+60x-1000

从而,边际利润函数为

L'(x)=-0.6x+60

由此得

L'(70)=18

L'(100)=0

L'(150)=-30

由所得结果可知,当销售量为70个单位时,再增加销售可使总利润增加,(再多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总利润约多增加18个单位);当销售量为100个单位时,总利润达到最大值,再扩大销售将使总利润减少(当销售量为150个单位时,再多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总利润将减少约30个单位)所以最好的收益因为100个单位。

市场总是变幻莫测的,然而一个盈利性的机构最求最大化利益的生产目的永远都不会改变,究竟生产多少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呢?这就需要微积分发挥其巨大的潜力了。

2.2 微积分思想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微积分思想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外贸易上。作为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既不能跑得太快,伤到别人,也不能跑得太慢,落后了自己,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考虑最优问题。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更是频繁且涉及的范围、领域逐步扩大,加之中国的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商品价格远远低于国际价格,使得反倾销接踵而至,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困境:出口多,贸易摩擦。出口少,影响经济。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微积分思想的帮助,结合多方面考察,达到一个的平衡的状态。

近十年来,不论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国民生产总值,都呈现上升趋势,当我们看到中国一路飙升的经济数字时,会无比兴奋,其实这里也应用到了微积分的思想,函数的单调性。经济的单调递增,是我们经济繁荣的最好见证,但也有一些递增是我们不喜欢的,比如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这说明我们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利用内需来带动经济增长是必然选择。

2.3 微积分极限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极限概念是微积分中最基本的概念,微积分中大量的其它基本概念都是用极限概念来表达的。在极限概念的基础之上演变出了其他重要概念:导数概念、定积分概念。微积分建立在初等数学之上.能解决初等数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引进了一个新的思想方法:“极限”的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揭示了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常量与变量、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极限”思想方法,是微积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应用微积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思想来源。而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也是用微积分来解决的.其中就涉及到 “极限”思想这一重要方法。因此,用“极限”思想方法指导经济学中相关概念的学习,对于掌握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微积分的数学思想对于经济,就像阳光对于我们人类,至关重要。经济的发展需要微积分的支持,微积分的进步也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只有与经济紧密结合,微积分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实际应用中不断发展与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的指导思想来引领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工具,二者的结合也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龚德恩.范培华.《微积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文科微积分;边际函数;弹性

作者简介:王新利(1975-),女,河南偃师人,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系,讲师。(上海 20009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75-02

微积分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理工科专业历来都非常重视微积分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为了提高综合素质,越来越多的文科专业学生也开始选修微积分。微积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高的特点,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文科生来说,学起来难免感到枯燥和困难,往往是兴冲冲地选了课,可越上越没有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文科微积分教学中增加一些来源于生活的例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经济学是一门与微积分有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多数文科类的后续专业课程。因此,在文科微积分教学中引入经济学引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经济类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笔者在近几年文科微积分的教学中主要引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例子,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经济学引例在微分学教学中的应用

1.边际函数

在微分学的教学中,主要介绍导数的概念、求导方法、导数的应用、微分等内容。导数的应用主要讲三类问题,一类是求即时速度问题,第二类是求曲线的切线问题,第三类是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但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即时速度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曲线的切线是几何概念,和他们的专业联系不是太大。因此,讲课时就把这两方面的例子减少,而增加了边际函数的例子。

在经济学上,有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等所对应的边际函数,它们是经济学上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边际成本,是指当企业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出而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和边际利润类似定义,它们用来衡量当自变量的改变为一个单位时相应函数值的改变量的大小。由导数的定义,。

因此,求某个量处的边际成本只要先求出成本函数的导数,即边际成本函数,然后把这个量代入边际成本函数即求出了边际成本的近似值。求边际收益、边际利润的方法是一样的。

那么,这时就提醒学生思考,利用边际成本函数的定义可以算出边际成本的精确值,为什么反而去求一个近似值呢?这样的疑问就为下面学习求最值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在经济学上,企业要追求的是成本最小化或者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模式,反映在数学上就是求最大最小值问题。下面通过例子来看边际函数与最值的关系。

某空调公司生产空调的成本函数是,其中x表示每周生产的空调台数,表示公司花费的成本(以百元为单位)。该空调的价格需求函数为。问:每周生产多少台冰箱,公司的利润最大?

因为利润是收益和成本之差,而收益为价格和产量之积,所以可以先求出利润函数,那么边际利润函数是。在某个点处当导数大于0时,边际利润是大于0的,说明再多生产一台,利润是增加的,而导数小于0时,正好相反。因此只有当导数等于0时,利润最大。显然,当时,x等于100,即每周生产量为100台时利润是最大的。这样通过联系实际的讲解,非常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导数和边际函数的联系以及它们在求最值时所起的作用。

2.相对变化率与弹性

在微分学中,相对变化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表示函数的相对改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对改变量之比,又被称为弹性。在授课时,经常会举物理学上的例子,但对于文科生来说,用经济学上的例子更为合适。在经济学上,有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弹性等概念,内容非常丰富。简单地说,需求价格弹性是用来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在实际生活中,像观光旅游这类消费对于价格的变动十分敏感,而食品、电力等必需品的消费则对价格的变动影响不大。许多企业,不管是航空公司、肯德基餐厅还是期刊出版社等都需要判断提高价格还是降低价格或者维持价格不变,企业的利润才能最大。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弹性关系密切。

用表示价格需求函数,p表示价格,q表示需求量,则价格需求弹性的公式为:

该公式被称为区间价格弹性公式。一般地,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因此始终有>0。根据导数的定义,对区间价格弹性公式两边取极限,得到点价格弹性公式:

可以看到,当>1或>1时,表示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超过一个百分点,则称此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当

因此,当需求是富有弹性(>1)时,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导数的定义还是导数的应用,都在这些经济学引例中有很好的体现,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经济学分析的数理基础和数学背景,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对相关经济学科知识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非常符合现代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经济学引例在积分学教学中的应用

积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定积分及其计算、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等几个部分。笔者在讲授微积分的过程中尽可以引入一些经济学上的例子,使得本来抽象、枯燥的定理公式变得具体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不定积分部分,因为积分和微分是一对互逆运算,对边际成本函数或者边际利润函数求不定积分可以得到相应的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

其次,在定积分的应用部分定积分可以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又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学上的消费者剩余或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之所以会产生剩余,是因为“我们所得到的大于我们所支付的”。这种额外的好处根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假设有个人愿意以275元的价格买一辆自行车,但最后的成交价格是200元,“节约”的75元即为消费者剩余。下面的例子说明积分在求消费者剩余时的作用。

某自行车零售商处一款自行车的价格需求函数为,其中x表示每个月的需求量,p表示每辆自行车的价格。当以210元的价格购买该款自行车时,求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

首先可以根据价格需求函数计算出当价格为210元时的需求为400元,此时的总效用为元,其市场价值为84000元,因此消费者剩余为24000元。也可以用一个式子计算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对于评估许多政府决策是极其有用的。例如,政府如何决定新建一条公路的价值。假设一条新公路的修建正在考虑之中,由于公路对所有人免费,它并不能带来任何收入。使用公路的人所得到的价值在于时间的节省或旅行的安全,建设公路的成本能用个人消费者剩余的加总来衡量。

综上,经济学中的函数和微积分联系非常紧密。在文科微积分教学中采用大量经济学上的引例可以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现实,把单调枯燥的数学概念和推理形象化,有效提高微积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为以后经济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阿姆斯特朗,等.简明微积分及其应用(影印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范文3

摘要:在中学数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在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之后,高等数学如何适应中学数学改革与社会进步的要求,进一步进行高等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是高职大学数学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探讨了数学课改的背景,分析了目前高等数学教育与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现状,提出了高等数学重点、难点及课程教育改革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中课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高等数学又称高等应用数学,即工程技术、经济研究中能用得上的数学,它是工程技术与数学相互交叉的一个新的跨学课领域,通常包括: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在工程技术与经济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好专业课、剖析工程与经济现象的基本工具。在中学数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在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之后,高等数学要适应中学数学改革与社会进步的要求,进一步进行高等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背景与现状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观念陈旧,源于数学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首先过分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而使高等数学变成纯而又纯的数学,这一点在现行统编教材中有充分体现。其次过分强调了计算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高等数学陷入计算题海。适当计算不是不可以,而过多的计算则毫无必要(因为有了计算机),如高等数学中极限、积分、组合数、平均数、标准差、平方和分解、相关系数、回归系数、方程的求解,矩阵的运算等计算,我们认为高等数学中凡是涉及到数值计算的,均只讲概念与方法,具体计算可以让计算机完成。陈旧的数学观念,导致培养出的人才规格降低,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高等数学而言,教学方法的改进尤为重要。我们现在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一练习”的讲授形式,实质便是“填鸭式”教学。西方国家的教学比较重视高等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交待,具有启发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教给学生以猎枪而不是猎物。

3 教材编写过时

(1)教学内容简单陈旧,缺少现代内容。在我国,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都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教材的编写统一,使用统一。由于编写教材的均为数学专家,带有数学专业工作者的特性,不具有广博的经济知识,只追求理论性、完整性,使高等数学变成阳春白雪。例如讨论幂指类型函数连续性、可导性、求极限等。事实上在经济学中几乎找不到它的应用。高等数学的教材重点应放在概念的产生背景或使用方法的介绍上。

一味追求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使一门很具特色的教材变成抽象的符号语言集成,使“学生“怕数学”,“头疼数学”,怕繁难的数学计算和深奥的逻辑推理。

(2)数学与专业应用脱节。多年来,我们的高等数学教材,基本上是公共数学教材的再简化,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过多地强调―元显函数的极限、导数、积分。比如,三角函数作为纯理论数学是不可缺少的,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也是深入的,但在经济领域几乎找不到它的应用,而我们在高等数学里却花了很多的精力去介绍。用得上的数学知识又没有介绍,比如,银行存款问题、问题、投资风险问题、优化决策问题等等,这些热门问题的相关数学知识,又很少作出系统的介绍。

4 教学手段简单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我们许多教师教学的真实写照。实践已经说明,凡是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做的,多媒体都能做到。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现代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应用意识的人才,无论是从时展的要求,还是适应经济生活改革的需要,高等数学教育都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

1 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学实际需要,尊重易教易学的原则。为了缓解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应该恰当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各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相当,宜采用重点知识集中强化,与初等数学进行衔接、新旧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学好新知识;要注意取材优化,既介绍经典的内容,又渗透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体现易教易学的特点。对难度较大的理论,应尽可能显示高等数学的直观性、应用性,对高等数学的一些难点,比如极限的内容,要重新审视,要重极限思想而淡化计算技巧。局部内容,要采用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例如局部线性化的方法。强调直观描述和几何解释,适度淡化理论证明及推导,以便更好地适合施教对象,同时还要适度注意高等数学自身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2 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质的认识,是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数学就是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要特别重视数学思想的熏陶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醒,醒中行”能为广大读者带来学数学的轻松、做数学的快乐和用数学的效益。在数学教学中,要提示知识的产生背景,能使学生从前人的发明创造中获得思想方法。结合学生实际与经济专业的特点,要引进和吸收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融数学建模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无疑就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3 纵横联系,强化应用

学高等数学知识,归根结底是应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当今的实际问题。如不具备应用能力,那么只能在纯数学范围内平面式地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只注重纯而又纯的数学知识教学,而应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如工程数学、金融数学、保险数学,让高等数学名符其实地带上知识经济时代的烙印。要纵横联系,强化应用,例如,定积分与概率密度函数,二元线性函数的最值与线性规划,最小二乘法与回归方程之间的联系与实际意义,这样可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应用能力。

4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高等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应按“解决现实问题”这一核心来进行。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或强调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点。我国在高等数学内容上遵循“实际问题一数学概念一新的数学概念”的规律,而西方国家在处理高等数学内容上则遵循“实际问题一数学概念一实际问题”的规律,两者显然归宿点不同。从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能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数学实验课的教学与过去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把教师的“教授一记忆一测试”的传统教学过程,变成“直觉一探试一思考一猜想归纳一证明”的过程,将信息的单向交流变成多向交流。

要针对现代学生的身心特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 经济高等教学。选编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往往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起点。比如,由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由规划问题引出方程组的概念,由工资表问题引出矩阵的概念,由企业追求最大利润或最小成本问题引出函数极值的概念,由计算任意形状平面图形面积的问题引出定积分的概念等等。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做”的知识,至于“为什么”,可以等到成人了感兴趣时再去教。

5 注意引入现代计算机技术来改进教学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大教学信息量,拓宽认知途径,还可以渗透数学思想,凸现数学美,因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就要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使其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直观的课件内容来描述需要作出的空间想象。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开展网上授课和辅导,实现没有“粉笔与黑板”的教学,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氛围和环境的形成。

三、编写富有职业特色的高等数学教材

1 吸取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经验,选取由浅入深的理论体系,使课程易教易学。在国外,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面向实用、面向工科、经济学科的特点,多数-数学知识应用的介绍以阅读方式出现,这些材料内容广泛,形式各异,图文并茂,有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还有现代高等数学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教材的每章节,还安排与现实经济世界相结合,并有挑战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经济学科之间的联系。高职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应借鉴国外这一经验,并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成果等及时纳入编写的教材之中,力争使出版的教材内容新。数据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

2 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注重概念的自然引入和理论方法的应用,注意化解理论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本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及定理,尽量弱化过深的理论推导和证明。在形式和文字等方面要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要针对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的特点,突出表现形式的直观性和多样性,做到图文并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降低微分中值定理的要求,用几何描述取代微分中值定理的证明,降低不定积分的技巧要求,适当加强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以及多元函数微积分的部分内容,较好地满足专业课对高等数学的要求。

3 结合工程、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特点,广泛列举在工程经济方面的应用实例。数学概念尽可能从工程、经济应用实例引出,并能给出经济涵义的解释,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概念和工程、经济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逐步培养工程、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应用能力。要配备贴近现实生活和工程、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生动活泼的习题。例如,概率统计在经济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再如二项分布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损失分布在保险中的应用,期望、方差在风险决策或组合投资决策方面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F2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10-02

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现状评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评估现行准则、制定未来准则的理论基础,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它可用于指导首尾一致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是会计准则趋同的前提和基础,早有学者提出“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的发展和全球趋同趋势的呈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明显表现出协调的趋向。”

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概念框架也在逐渐发展变化。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主要根据本国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策略和计划,正在考虑或已启动甚至完成了本国概念框架的修订工作。同时,由于企业经济业务本身的发展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要求需要突破现有的概念框架,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局部修订了现有的概念框架。从目前来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发展表现出相似的领域和很多相同的内容,世界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大体是相似的(当然各个国家的概念框架也稍有特色)。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早,辐射力强,影响范围广泛而深远。1970 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4号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编报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直接影响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特鲁伯罗德报告》和英国的《公司报告》中对财务报表目标的探索,也对 FASB 和 CICA 等会计职业组织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主要内容、基本立场、甚至若干重要表述方面,沿袭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英国的《财务报表原则公告》也在很多方面采纳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观点,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概念公告也大体一致。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 IASB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方面相互借鉴、逐步趋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

2 建立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2.1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现状分析

FASB前任主席唐纳德(Donald J. Kirk)认为:“有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有了方向。如果缺乏则势必招致外界集团的批评,如指责会计准则的发展是毫无目标与宗旨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会计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套基本理论体系来指导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着统驭作用。

笔者认为,虽然我国新基本准则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新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形式、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毕竟不同,不能充当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色,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仍未建立。而且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涌现出大量经济业务创新,需要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相应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套前后一致的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创新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提供理论指导,以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 WTO,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制定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对于我国,无论是为了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还是减少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成本,研究和建立一个既反映我国国庆又反映国际化进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非常必要的。

2.2 建立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兼顾国际趋同。

我们主张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分为宏观理论层次和微观理论层次两大部分。即从“宏观理论层次”和“微观理论层次”两个层次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宏观层次上来讲,概念框架应该着重从逻辑上指明完善的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应该是什么”,而不在于说明己制定的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但是,会计准则因不得违背现行法律及各种环境因素而难以完善,只能满足现阶段要求。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也随之改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创设一种相对超越现阶段环境因素的宏观理论层次,它可能与现行准则或实务不一致,但它可以成为评估现行准则与实务和指导未来准则与实务的基础与指南。而在微观理论层次,为了更好的指导现阶段我国会计改革,有必要建立一个现阶段旨在准则、环境相互影响的角度,概括某国某一特定阶段上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应遵循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概念框架的宏观理论层次相对稳定,是会计准则能够进行国际趋同的基础;概念框架的微观理论层次也许常变,是会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宏观理论层次。

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逻辑演绎法。宏观理论层次是一种理想的理论结构,是概念之间逻辑结构的一致的、完美的演绎,各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前后一贯、逻辑一致。严格遵守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也体现了与国际趋势一致。

(2)微观理论层次。

微观理论层次是在宏观理论层次的指引下,详细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具体内容。如何体现中国特色问题应该在应用理论层次阐明,明确会计环境之于会计的重要性,明确我国的国情和市场发展前景;明确会计假设的内容;明确作为会计口标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关系;详细阐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及其层次图;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技术等等。

3 建立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没有建立,创设一种理想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当前会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并顺应国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趋同之势、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大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力度,进行观念创新;加强概念框架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制定详细的时间表为构建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27-03

微观经济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科基础课。所有高等财经、管理专业均要开设这门课程,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在高等财经、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微观经济学由于其抽象性比较强,加上数学工具的广泛运用,因此教师对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谈些认识。

1 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 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 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门派很多,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如边际效用,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更重视实际应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 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 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 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需求的均衡),生产者均衡(供给的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定理):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 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 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通过提问、记录,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先小组讨论,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 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 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 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

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的把握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范文6

根据笔者多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体会,目前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往往忙于赶进度,不易照顾到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没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主客体倒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学数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材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学生得到的是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缺乏直观的演示,导致学生对微积分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数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学习微积分的目的不明确,为学微积分而学微积分,许多学生学完微积分后不会具体应用,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微积分学习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尤其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毕业生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2.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目前的微积分教材十分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长期以来基本沿用过去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模式,以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从内容展开的层次看,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例题”固定模式,过分强调了形式倾向严格化的东西,如极限的定义等,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微积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应是直观化和形象化。理论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被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这使学生感到微积分课程非常抽象,非常难学,非常神秘。

2.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

目前大多数微积分的教学,出于对理论性和知识体系的严谨性考虑,教学方法仍显得抽象而陈旧,讲课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背景;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主要来自应用和美感)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往往走的是一条只讲推理不讲道理的“最捷”路线,使学生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不少高校微积分课的教学,一直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法、问答法。很少把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多少微积分知识作为尺度,也很少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语言和最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去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经常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而不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缺少实验课程环节,学生应用数学困难。缺乏微积分的验证性实验、计算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习效率低是高校微积分课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3从教学手段方面看

目前许多教师仍然还停留在一支粉笔黑板教学的阶段,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够,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学生听与练,与数学发展和应用现状极不适应。缺乏数学软件包括Matlab、Mathematica等的使用。缺乏对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3微积分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

3.1教材改革

微积分教学内容改革的成败,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微积分教材改革经验,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近几十年来,美国在微积分教材建设和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不少改革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用自编讲义进行教学,并对原有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变和调整。在微积分教材改革中,由哈佛大学编写的《微积分》是最有影响的一个。作者在编写这本教材时采用了两个指导原则。其一,全书采用“三原则”的模式介绍定理和概念,“三原则”是指:每一个概念以几何,文字描述和代数形式呈现出来。其二,“阿基米德方法”。这实际上是对建构性学习理论的重述:该学习理论认为正式的定义来源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两个原则的采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深入概念和定理的本质。后来,“三原则”又发展为“四原则”,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写作”,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所学的定理或概念,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改革微积分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形、表格,而且大多数的改革微积分都没有对证明进行严格的要求。改革者认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定理比证明定理更有价值。改革微积分教材应遵循着“精简而生动”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到对学习要求较高的学生的要求的同时,可以将那些认为“不重要”的内容从微积分教材中删掉。我国的微积分教材大都是严谨的思辨的微积分体系。各种教材和教师讲课通常都是从极限理论开始讲授,并以极限为线索贯穿始终。缺乏以直观、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微积分,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方法。美国的微积分教材通过几年的改革,已涌现出一批优秀教材。这些教材注意以多种表现形式向学生展现微积分的概念,处处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发。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国优秀微积分教材概念介绍详细、直观、通俗易懂,有着丰富的应用例题,涉及面广泛,有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地质、气象、天文、心理、社会科学等。这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过分强调微积分自身体系的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借鉴。如何在保持我们的优势与特点的同时,加强微积分的几何直观教学、注重概念的理解以及实际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在必须加大微积分教材改革的力度,在适当考虑微积分自身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前,我国使用教材中的应用部分内容多为传统的教学范畴内容,而反映经济学科、生命学科等目前比较活跃的学科的内容太少,换言之,微积分教学在应用方面的内容还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加强应用方面的内容和例题,另一方面,在微积分教学中要充实和加强应用知识,特别是反映经济学科、生命学科等方面的内容。

3.2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微积分教学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传统微积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讲授为主,在教学中学生起着次要作用的弊端,强化参与式教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学生也不是以听课为主,而是在教师创建的环境下经过实践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在学习中理解知识,体会数学本质,学会应用;第二,处理好所讲述内容的严密性和清晰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定理可以给出严格证明,部分定理只提示定理证明的主要思路,而部分定理则可以不加证明,只需从一些简单的例子中总结出定理的内容,并解释如何应用即可。当严密性和清晰性相抵触时,应该选择清晰性;第三,处理好微积分教学中形式化和直观化这对矛盾。当形式化和直观化相抵触时,应该选择直观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植入数学文化,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文化,让学生换个角度去观察数学,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与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五,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实用训练。如运用微积分中的导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用料最省、体积最大以及经济理论中的最大利润、最小成本、边际、弹性分析等问题。定积分中的微元法也是应用中的有效方法,可以用来计算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图形的重心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对各专业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得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变得容易,而且可以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经济和管理理论;第六,加强微积分的验证性实验、计算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微积分看作实验科学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发现式学习。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执行计算机任务,自己发现最重要的数学结论。这些任务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思维构建;第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可以在加强应用性教学的基础上,开始增设研究性课题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参与探索知识和体验道理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像研究者那样,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探索。研究性课题作业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可更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3教学手段改革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范文7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微课;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77

1课程教学目标与教材的选择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中级微观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科研兴趣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笔者所在学校的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创新与试验班等多个专业均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结合这些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综合考虑后,笔者选用美国经济学家哈尔・R.范里安编著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作为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编排有序、推理严谨,层层深入。该教材还配有课后习题与解答,便于学生自学和巩固知识。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模型和理论

中级微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数理模型和数学推导,采用了“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分析方法,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充分理解这些经济学模型。不少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到比较困难。教材里面有几个章节还涉及概率论的知识,比如“不确定性”、“风险资产”以及“拍卖”这三章就涉及均值、方差、期望效用等概念。笔者授课的学生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就开始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讲授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无法理解。

2.2部分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理论,学生很可能会觉得早已对其熟知,没有新鲜感,从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那些比较抽象而艰深的内容,部分学生则有畏难情绪,不愿深入钻研,也就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2.3教材的内容繁多而课时不足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面广,涵盖的内容很多,但其教学时数一般都是51课时,课时明显不足。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就必须快速讲授,无法保证每堂课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是每节课尽量详细讲授且留出足够的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却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之间往往顾此失彼,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

3改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3.1应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强和时间短的特点。“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点与疑点)录制内容短小精炼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课件、练习测试及师生在线问答互动等辅教学资源。学生要学好《中级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不仅需要高效的课堂学习,还需要课后复习与做习题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训练。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也可以压缩很多知识点的授课时间,给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留有更多余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必须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可采用学习情况汇报等方式将微课学习纳入课程成绩的考核。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微课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在进行课程建设,如果同一门课程的微课资源不进行有效整合,就会造成教师重复劳动和课程建设成本的增加。因此,高校之间有必要加强微课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率。

3.2借助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数学模型。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引出理论、以案例印证理论,或者以应用理论来分析案例,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案例多数是国外的案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但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非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多采用那些学生很熟悉的经济现象作为授课素材,并启发学生开拓思路。例如在讲授“拍卖”这一章时,用学生很感兴趣的网上竞拍的案例来导出问题,分析竞拍者应采用什么样的报价策略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又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首先不直接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讨论“破窗”这种很可能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有人认为破坏玻璃窗可以通过乘数效应而创造大量需求,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有理,但实际上是片面的、似是而非。启发学生思考“破窗理论”的谬误之处,从中引出C会成本的概念。破坏玻璃窗不仅存在机会成本,而且还导致无谓损失。也可以就此开展案例专题辩论,让学生在热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3.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整本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的不同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前后章节融会贯通。例如,教材的第七章分析了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与消费者福利的关系。教材中利用无差异曲线图,根据消费者均衡点的选择来说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为何可以增加消费者福利。若没有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也许学生对该问题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但实际上还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对其作出解释。发生通货膨胀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只是消除了通货膨胀导致的收入效应,但替代效应依然存在,即在实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消费者选择的需求束发生变化。因而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在保证消费者效用水平没有下降的条件下,保留了物价变动带来的替代效应,由此使资源的配置得到改善,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因此在第八章讲授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后,就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前一章提出的社会保险金指数化问题还能作出何种解释。若学生不能迅速反应,就提示学生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来分析,从而使学生既能加深对两种效应的理解,又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启发思维的活跃性。

3.4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

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涵盖的教学内容很多,至少应安排64课时。但实际情况是除了经济学专业,其他专业都不太可能在51学时的基础上再增加课时。在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便学生重点掌握与本专业联系最密切的经济学知识。例如,为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应将涉及税收和公共物品的章节作为重点来讲授。对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应重点讲授外部效应等内容。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则应将不确定性、资产市场和风险资产这些与金融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讲授。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概率论等数学课程,应先向学生简略介绍相关的数学名词与公式,再讲授对应的章节。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源于单个经济单位决策的变化,因此消费者的偏好、选择以及厂商供给决策等关于个体决策的内容,对各个专业都应该重点讲授。

总之,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采用“微课”和案例教学等各种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总结经验和失误,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

[2]谢超峰.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金融教育研究,2016,(3):8184.

[3]邹晓涓,叶洪涛.微课应用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203204.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范文8

关键词:成本控制 交易成本 社会成本 社会利益分配

近现代经济中成本概念的早期使用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会计核算方面,重点在于考察和控制(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相关的价值耗费。进入20世纪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膨胀及经营环境的变化,成本概念更多地进入管理领域,在内涵及外延各方面有了极大扩展。2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成本观念的出现以及会计社会化趋势的加强,则使成本概念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使用,也使其含义变得更为含混和难以理解。近来我国关于一些特殊行业收费及产品价格调整的讨论中,都特别地牵涉到对成本的理解,但其中的混乱及一般理解与专业意义间的差异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社会化环境中成本控制视角的选择及会计成本观念的适应性变革问题,其意义既在专业方面,也在一般的社会问题理解及处理方面。

有关成本概念的学说

成本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成本的社会意义。导源于近代公司制企业的成本会计,很自然地将对成本的关注引向了微观层面。尽管如利特尔顿等学者对成本会计的意义给予了极大肯定,但这种肯定却多是从企业内部需求的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导致了现代成本会计理论及会计成本视域的相对偏狭。直至以科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关于交易费用及社会成本的考察出现,才使这种状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中成本观念的变化。20世纪中期以来,作业成本、价值链成本、质量成本、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环境成本、战略成本等新概念不断涌现,其社会根源,除了环境变化的影响之外,成本观察中视野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某种程度上来讲,近现代经济是一种企业经济。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细胞,其兴衰与变迁,乃是整个社会经济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实。现代会计理论的体系架构以企业为核心,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但是,这一属于阶段性的必然,不能证明成本的真实本性。

从本质上来讲,成本所涉及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各个社会阶段中必须普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成本的考量是资源配置中所关涉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观念在德国早期重要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已有精辟的说明。杜能在分析中将成本和价格作为确定生产力布局的决定因素。在他的成本项目中,运输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他常常把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并列,以强调运输成本的重要性。在他关于孤立国六个圈境的分析中,运输费用和距离始终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自然也成为决定生产力布局的核心问题。杜能著作中所揭示的一项重要事实,是成本因素在一个社会的总体组织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我国早在《尚书禹贡》中就已经有这种关于经济圈境的划分,其共性在于考察和规划社会组织架构中对距离及成本因素的考虑。对成本的考量是决定社会组织形式及社会结构变迁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从成本角度分析和研究社会(包括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是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入口。这种关系在马克思、亚当斯密关于社会分工及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讨论中有深刻揭示,科斯的交易成本观念实质上也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用成本因素来解释社会结构变迁,同时反证出社会关系与成本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

成本控制的社会视角分析

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实体的经济行为由于存在未付成本,从而可能导致外部不经济,即产生一定的社会成本。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等人最基本的观点。这一视角将社会经济诸多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其最关键之处在于关注成本的社会影响。任何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因为其相互之间联系的广泛性,其行为选择(包括资源耗费)都将产生某种社会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一个表面看来似乎属于独立的组织必然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产生相应社会影响,更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中,作为其社会经济基本成分的(经济)实体,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属于社会制度选择的结果。而这种制度选择中,亦必然地包含成本因素的考量。不论是马克思《资本论》关于“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的讨论中,还是亚当斯密《国富论》关于分工的经典论述中,都可看到成本费用因素的痕迹。这些研究的重要启示是:关于成本及成本控制的选择,需要采用广泛的社会视角。

总的来看,不仅整个社会组织范围内的成本及成本控制考量需要纳入更广泛的社会视域,即使一个微观经济单位的成本选择,因其影响的广泛性,亦不能作为纯粹的微观意义上的个性选择来考虑,而必须深刻认识到其社会意义。一方面,一个组织个体的成本决定,尽管有许多内在的属于个体特别所有的决定因素,但却在实质上因为个体本身所处的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约束(比如市场要素的约束、技术发展水平的约束、经济规模的约束等);另一方面,为了社会利益分配与调节的目的,必须通过制度约束来施行对个体成本耗费的限制,这不仅仅是因为组织个体的成本高低反映着对各种社会资源的耗费水平,更因为个体成本数据的高低,会通过价格、利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利益分配。比如某些垄断行业高工资、高成本导致总体上的微利或亏损,实质上是对社会公众或其他组织个体的利益剥夺。这种情况下的个体成本决定,显然绝非简单的个体自身的内部管理行为。概言之,个体的成本决定,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利益分配的决定过程,因为其可能具有的巨大社会利益分配功能,从而可能被利用为一种有效的利益调节甚至剥夺手段。

在人类社会制度设计中,成本抉择始终是一项重要因素。现代经济理论中关于企业性质的交易成本解释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将这种观念作一延伸,应用到其它更为广泛的领域,必然具有同样的可行基础。对企业产品成本的考察,也只有纳入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出更为恰贴的理解。在以往的理论研究及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地认为有效地控制成本是社会个体自身的利益选择问题,简单地将其视为个体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降低耗费水平,忽视其社会意义,这无疑是片面的。关于成本控制的考察与设计,必须进入超出微观个体的视域,并深入到社会利益决定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所谓成本控制的社会视角。

会计成本观念的适应性变革分析

会计中的成本观念,尽管有自己独立而特殊的体系构成,但却依然只是社会成本考察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成本观念客观地经历了一个随着环境变化及管理理念的演进而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其逻辑特点及规律性在于:对成本的考察,最初是以产品生产成本为核心,重点在于理解成本的经济意义及其具体确定,是一种基于基本经济理论的生产成本概念。随着生产的发展及认识的逐渐深化,对成本概念内涵及外延的理解,也从“工厂在制造和推销产品时所发生的一切耗费总数”,到“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资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一定量的价值”,再到“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价值牺牲”,日益广大而深刻。这种改变同时反映出一种在考察成本视域上的放大:即由“产品”到各种“经济活动”,其基本的考察范围则经历了由社会到企业,再由企业到社会的演变。

自产业革命以来,产品生产成本核算与控制曾是会计界关注的重点,并促成了成本会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然而,需要看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会计界对成本的关注,也在不断的扩展之中。科林德鲁夫(Colin Druvy)曾经指出:成本对象是指需要单独计量其成本的任何活动。换言之,如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想要知道某项事物的成本,该事物则称为成本对象。成本对象之实例包括一项产品的成本、为一位银行客户或医院病人提供服务的成本,经营一个特定部门或某一地区销售的成本,或计量其所耗用资源的成本。尽管有许多理论家对成本概念做过精辟的论述及阐明,也有不少会计专家对成本及费用等概念做过理论上的区分,但正如许多人在讨论成本问题时发现的那样,由于使用的广泛性及概念本身含义的变化,关于成本概念以及与费用等相关或相邻概念的辨识与区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不论是在历史的研究中,还是在现实问题的考虑中,关于成本概念的选择、使用与理解,都应该持一种动态发展的、开放的观念,尤其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观念上的调适,进行积极的适应性变革。

在历史及理论研究中,基于研究的系统性及一贯性考虑,应采用广义的、源于总体历史观察的概念表达。也就是说,在成本概念的使用中,既要对各个相关概念作出细致的区分以适应各种情况下的具体需要,也要学会适当地模糊相关概念的细微区别,以免在进行一些基本的观察以及将成本概念的使用扩展到一般社会生活中时陷入概念的泥淖。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范文9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微积分读本 比较分析 借鉴

中图分类号:O17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微积分作为大学里的课程已经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其教学方式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到20 世纪80 年代,中外有些数学家要求对微积分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深刻反思了传统微积分教学的弊端后,中、 美对微积分教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产生了一批新型的微积分课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批优秀教材的诞生,其中同济大学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和Adrian Banner编著的《微积分读本》分别是在此次背景下产生的国内外最为经典的教材之一。同济版《高等数学》1首版为1978 年,至今已经历6个版本,第六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本书最初的目标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的试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从第四版开始,目标调整为符合大多数院系的需要,对一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删。第五版开始增加了应用方面的内容,在例题和习题中增加了经济管理、日常生活等内容。第六版对教材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以适应各类高校工科类本科专业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实施分层次教学的需要。从历史沿袭而言,本书是为高等院校工科类各专业修订。本书作为理工类的经典教材,还是有不少学校在借用其为经管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Adrian Banner 编著的《微积分读本》2010年第一版发行。本书源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Adrian Banner的微积分复习课程。本书重点在于创建问题求解技巧,所涉及的例题由简单到复杂并对微积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的特点:洋溢着非正式的娱乐性的但非强求的对话语境风格;丰富的在线视频;大量的精选例题提供了一步一步的推理过程等等。本书将易用性与可读性以及内容的深度与数学的严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1两本教材的比较分析

1.1前言的比较

同济版《高等数学》前言主要是介绍与前一版相比做了哪些修改,以及根据广大同行和读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局部修订,前言之前有个内容提要,对本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微积分读本》相比较而言,就很人性化,在前言部分介绍了读者可能想知道的所有问题。如本书为什么这么长;阅读本书前需要有哪些基础知识;定理的证明在哪找;本书提到的有关资料在哪找等等。另外还介绍了如何使用本书备考,两个通用的学习小贴士(具体的学习方法)。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微积分读本》更贴近读者,回答了读者更加关心的问题。

1.2两本教材的章节内容设置的比较

从纯数学理论的角度来看,两本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接近,基本内容大体相同:一元函数的微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差别在于:Adrian Banner 编著的《微积分读本》教材的没有平面解析几何知识,多元函数的微积分部分,专辟章节结合积分计算介绍了初等超越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反三角函数)的概念,这可能与其中学数学的课程设置及衔接有关,用积分定义对数函数并用其反函数定义指数函数也有特色;无穷级数部分,国外教材都没有傅里叶级数的内容,可能在其他课程中介绍。从数学理论的深度来看,国内外教材相差不大,部分内容国外教材叙述稍深些。从相同知识点设置章节看《微积分读本》明显多于《高等数学》,讲解更细起点更低。比如:定积分,《高等数学》列为一章共五节,分别为: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反常积分;反常积分的审敛法 函数。《微积分读本》分为七章,三十五节(二级标题),有的节又下分若干小节(三级标题)。所以同样的内容,《高等数学》大概用了三百多页,而《微积分读本》用了六百多页。《微积分读本》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导数作为函数变化率的实际意义,给学生印象深刻,将极值问题与简单的数学建模紧密结合引进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问题 对提高学生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帮助,本教材要多一些向量值函数的导数及其物理意义的介绍,突出等量线面,梯度等概念和向量值函数的应用, 突出对条件极值和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几何解释,应用内容和术语较现代,与实际背景的联系比较紧密

1.3讲解风格的比较

《微积分读本》2教材文字通俗易懂, 图文并茂、 语言生动幽默、形式活泼,洋溢着非正式的娱乐性但非强求的对话语境风格;教材可读性强,在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形式上很好地体现了为迁移而教的目标,积极地确保学生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高等数学》经过几次修订对教材的深广度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是学生都能达到合格的要求,并设置部分带“*”号的内容以适应分层次教学的需要;吸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优点对习题的类型和数量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掌握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中外微积分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是外文教材更重视数学思想的引入,而不拘泥于数学概念以及逻辑上的严谨,有时候书中出现的概念可能是不太严格的,但在数学上并没有错误。鼓励学生直观形象地思考问题,把加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由于直观的、面向应用的内容更多,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值得一提的是,外文教材也并非不关注数学的严谨,它只是把一些更严格的论证或理论上有意义但是比较难懂的例子放在了探索性的习题中或者教材后的附录里,方便感兴趣的学生去阅读。外文教材特别重视数学的应用,注重实际问题的建模,总会有单独的章节来介绍某个概念或者法则的运用,并且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广泛领域。国内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完整性,逻辑上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