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集锦9篇

时间:2023-10-08 10:25:14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1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

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第二,模拟环境可以对电子政务中一些典型应用系统进行模拟和分解,按照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不同业务流程和角色(政府、企业、公众)进行设计,使培训者以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电子政务模拟系统的实际操作,从而学习和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进行电子政务流程的模拟操作和电子政务运行的模拟化组织和管理,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实际操作。

由上可见电子政务培训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电子政务 领导干部读本》 王位光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汪玉凯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技能与应用》 天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 天津人民出版社

《电子政府导论》罗元镜 焦宝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陈庆云 王明杰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读本》周宏仁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培训体系 职业院校 电子信息类专业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55-03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双师型”教师培养又是职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何谓“双师型”教师,不同文献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既要拥有“双证”(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又要具备“双能”(教师的素质与技能+技师的素质与技能),还应该涉及“双层次”(能力之师层次+素质之师层次)和“双来源”(来源学校+来源企业)。可以说,“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多维度的定义和要求,因此该类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拟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都明确要求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因此各职业院校都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符合“双师型”条件和要求的教师。笔者通过查阅网上公示的中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方案,走访多所职业院校,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发现现阶段国内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存在问题。多数职业院校在统计“双师型”教师数量的时候,基本是按该教师是否拥有“双证”进行统计的。例如,某位老师获得讲师以上职称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并且得到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则认定其为“双师型”教师。因此,该统计方法在纸面上很容易统计和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但实际上难以证明该教师是否真正具备“双师型”教师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以及教育教学技能与专业实践等技能。

(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要求具备高学历,而我国职业院校大多数教师的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并非原始学历,而是工作后通过成人教育、党校、函授等方式进修取得,这些学历含金量不足,虽然学历较高,但是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升。近年来,高职层次学校的入职门槛已普遍定为具备研究生学历,这对未来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有很大帮助。

(三)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单一。经过粗略统计,职业院校七成左右的教师是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或者由其他普通教育机构调入,只有不到两成的教师真正来源于企业生产一线。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职业院校入职门槛较高,来自企业的人不容易调入;另一方面,一部分水平较高的企业专家并不愿意进入学校工作。

(四)教师行业企业锻炼的层次不够。为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职业院校愿意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在接纳教师时,并不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员工,为教师安排的都是边缘岗位;并且企业对自身产品和技术的核心部分是保密的,并不愿意让教师参与企业关键岗位的研发和生产活动。因此,教师虽然进入企业锻炼,但是能够获得提高技能的机会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企业锻炼效果。

(五)“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和培训体系不完善。职业院校涉及的专业科类非常多,不同专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对“双师型”教师培养需求进行分析、对培养和实施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对培养制度和保障机制进行严格制订等工作都须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质量。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一套完整并且完善的培养机制和培训体系。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发展必须与专业所属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子产品的快速升级换代要求技术更新速度快;二是电子产品覆盖领域宽广,跨领域跨专业的合作需求多;三是高端电子产品的频繁出现,要求技术难度大;四是电子产品的客户订制愈发多样化,要求知识面广以及设计理念新。根据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涵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首先应具备师德,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责任。电子信息类的教师还应熟悉电子信息行业的相关职业道德,掌握其主要内容及行业标准,并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学生们的良好职业道德及涵养。

(二)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任何一项具体的应用,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具备一套丰富而完整的电子信息专业知识体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并且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紧跟行业发展方向以及熟悉国内外先进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在电子信息行业技术更新速度极快的当今,若不能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教师必然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而被时代淘汰。因此,深入企业锻炼,与企业合作进行实际电子产品的研发,都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四)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自己“会”还应让学生“会”,自己“能”还应让学生“能”。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把自身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重要内容,通过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出适合电子信息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及其构建措施

(一)培训体系的要素和内容。培训体系是为实现一定的培训目标,将培训四要素(讲师、学员、教材、环境)进行合理、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而形成的一种指导性文件。一个培训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制度、课程和讲师。

首先,制度是基础。培训制度包括培训组织结构、管理办法、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工作流程、考核办法和保障机制等。合理的制度能够规范培训的实施流程,能够设置明确的培训目标,能够激励学员主动学习,能够保障培训的最终效果,最后达到预期培训目标。

其次,课程是灵魂。培训课程方面包括课程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讲义的编写、课程的反馈评估等。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如何通过设计和开发课程及相关课程资料,达到提高学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目的,是培训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重要内容。

最后,讲师是载体。培训讲师仅仅作为培训体系中的一个执行者,扮演的只是演绎课程的角色。一个好的讲师必须对课程涉及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同时掌握适当的授课技巧。如技术类培训课程的讲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技术专家,对培训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培训管理部门能够帮助他完成的仅仅是改善授课技巧。

(二)培训体系的构建措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推动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担了部级高职师资――电子技术类专业国内培训班(国培项目编号:20111101)和部级高职师资――电子技术类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班(国培项目编号:20132001),还承担了广西区中职师资培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培训班(桂教师培[2012]12号),逐步完善了一套该类别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1.通过区域内校际合作,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制度建设。依托柳州工业和电子信息行业背景,充分利用柳州职教园区的优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柳州地区的中职、高职院校合作,包括柳州市一职校和二职校、交通学校、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中职学校,以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师范专科学校等。在培训体系制度建设方面完善了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训需求分析表,细化了各种管理办法,规范了工作流程,制订了培训项目考核办法,提出了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的思路,为确保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2.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培训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开发与建设。充分调动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积极性,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投入设备、场地、师资等多种教学资源;学院还与深圳电应普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电子产品研发联合工作室”,以及与柳州市内特电子厂、东莞伟易达电子厂、广西盛源行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和广西三诺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厂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厂中校”和“校中厂”的模式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培训课程内容和项目的开发。学院在承担中职、高职师资电子信息类专业培训项目过程中,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作为教学实训项目,其中多门课程甚至直接安排在企业当中进行,培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方面还是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得到极大提高。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课程安排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部级高职师资培训――电子技术类专业培训课程安排

序号 培训内容 培训地点 合作企业

1 职业教育能力培训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工路创公司

2 电子企业各部门管理体系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3 波峰焊机原理与操作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4 回流焊机原理与操作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5 自动贴片机原理与操作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6 插件机原理与操作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7 AOI、ICT原理与操作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表2 广西区级中职师资培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培训

课程安排

序号 培训内容 培训地点 合作企业

1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工路创公司

2 电子产品生产设备原理与操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柳州航盛公司

3 家用电子产品维修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柳州内特电子厂

4 电子产品电路板制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电应普公司

5 物联网技术应用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粤嵌科技

6 嵌入式技术应用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博创科技

3.通过完善激励政策和改善培训条件,推动培训师自身技能和培训水平不断提高。为促使电子信息类专业师资培训课程的承担者――培训师主动提高自身学历,主动更新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主动参与各种企业研发项目,主动申报各类教研课题,不断加强培训师们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和授课能力,应通过完善相关激励政策,确定培训师的“责、权、利”,充分体现劳动者“多劳多得、能者多得”,获得培训师的理解和支持。例如,承担师资培训项目的教师责任更重要求更高,但是获得的课酬高于其他课程的课酬,并且该业务经历可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还需要不断改善培训师的科研环境和培训条件,提供更多机会和渠道让培训师进行再培训和再深造,保持培训师的竞争力,最终达到提高和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4.通过建立校、企、学员三方评价机制,推动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建立师资培训项目评价机制,针对学校、企业和学员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反馈表格。通过评价机制,学校培训师要提供学员的日常学习情况、考核结果和培训效果分析,总结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企业方要提供(下转第59页)(上接第56页)学员的实践技能情况、行业职业素养和改善建议;学员要提供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向培训方反馈学到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想学但是没有学到,并给培训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这三方的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体系,才能让培训项目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培训效果分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承担了部级高职师资电子技术类专业培训项目和自治区级中职师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培训项目。笔者对90名学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和整理的数据如表3所示。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员认为能够从培训班中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学到有用的实践技能,特别是企业真实案例以及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的学习和锻炼,让他们在培训中获得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未来,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持续完善培训体系,才能持续提高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

表3 培训满意度调查统计表序号 调查内容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1 组织评价 72.2% 22.2% 5.6% 0.0%

2 讲师评价 80.0% 16.7% 3.3% 0.0%

3 课程内容评价 84.4% 13.3% 2.2% 0.0%

4 合作企业评价 90.0% 8.9% 1.1% 0.0%

5 学员收获评价 86.7% 11.1% 2.2% 0.0%

【参考文献】

[1]梁天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2

[2]何定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9)

[3]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4]王庶熙.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5]刘育峰.高职“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15)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委托课题(桂教师范[2013]3号)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3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具备教、练、培、鉴、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重庆市及周边区县(特别是永川)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庆市和周边区县地区的机械、汽车制造、电子通讯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而且与致申科技(重庆)、东聚公司、广数机器人(重庆)、新浦、广达、东风小康、力帆等重庆地区的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重庆及周边地区的电子电气、汽车制造、模具数控技术等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与东聚电子电讯制品有限公司、东风小康公司、北汽公司、广达电脑、广数机器人等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东聚班”、“伟易达班”、“德昌班”,“斯比泰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先进的电气控制实训室、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室、电气传动实训室,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电气控制实训室、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室、电气传动实训室三个控制室和综合控制中心组成。

(一)电气控制实训室: 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配置了自行研发的可编程控制、变频、调速等电子线路控制模块,以及电梯控制系统、模拟仿真等功能模块。实训室以实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等级、不同模块分别着重于不同的操作技能实训,引入计算机自动设置、排除故障等功能;适用于电气类、电梯类职业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实训和鉴定。

(二)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室:PLC是可编程序控制(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的简称。它是一个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接口,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的西门子PLCS7-300和S7-200系统组成的教师机(3台)、学生机(30台),并通过服务器和24口网络路由器组成了完整网络型可编程控制器综合试验平台。同时配备了触摸屏、变频器、伺服电机等。

(三)电气传动实训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UG、PLC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2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汽车类专业近10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重庆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电气、电子、机械、汽车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与企业开展了横向课题合作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了东聚电子电讯制品有限公司、东风小康公司、北汽映象公司、广达电脑、广数机器人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F12).

[2]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4

[关键词]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电信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谢辉(1969-),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测控系统及电子专业教育教学;陈立万(1964-),男,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及电子专业教育教学;陈强(1971-),男,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及电子专业教育教学。(重庆404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单片机课程‘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3013)和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项目编号:10321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9-02

“工程素质”是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工程知识及实践经验等综合形成的内在素质,从哲学意义上讲,工程意识是客观工程事物的主观反映,并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工程。“创新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综合体现,表现为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中,能够不断创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的一体两面,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是衡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程职业教育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应用本科起步较晚,但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用本科发展迅速。重庆三峡学院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凝聚共识与总结提高,形成了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践教学创新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做了大胆改革与实践,并取得可喜成绩。

一、制定符合应用本科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总纲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划分为知识结构、素质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四大模块,并制定了具体的实现目标。

1.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应用电子技术知识等。通过四年专业学习与训练要达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的语言工具,能使用英语进行一般技术资料的查阅与学习。

2.素质结构。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个体心理素质和技能应用素质。

3.技能结构。掌握常见电子线路、家用电气等设备的原理分析、故障排除与维修技能,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的实践技能。具有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

4.能力结构。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具备应用性技术岗位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突出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素质、重创新”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学院开展了以单片机课程为主的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更新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做了有益的研究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更新课程设置。传统的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比重较大,一般都在70%以上。重视原理分析和推导及内部单元电路的讲解,但对电子工艺流程和电子系统的整体设计和性能分析等涉猎较少,学生学到的是条块分割、非系统化的知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企业调研及兄弟院校经验交流,探索更新课程设置,将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技能课三大模块。将本专业必修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设定为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增设电子工艺学、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等职业技能课程,并大幅提高技能实训课的比例,以精心设计的典型“实例”(尽量贴近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的课题,融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质量检测等子项目于一体,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开一些能力提升的课程,如“科技文献检索与方法”“科技英语阅读”“现代音响技术应用”等。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基本达到1︰1,突出了应用本科教育的应用性、技能性特点。通过必修、选修和技能三种课程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更好地投入学习,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课分开授课,如单片机课程。理论课在教室讲授,以单片机结构为主线,进行硬件及软件知识介绍及单片机系统扩展的设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均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对单片机的直观和感性认识,往往觉得晦涩艰深。而实验实训学时少,且与理论课程不连贯,实验课往往只能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很少能够自己创造性地学习。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不能体现应用本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一些技能型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EDA技术等课程,探索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单片机课程已经全面进行了项目化改造,即将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机融合在一起,将课程教学内容按实际工程项目的方式进行优化和整合,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项目开发,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基础知识逐步过渡到复杂接口设计及算法研究。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钻研精神,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潜力与实践经验的培养。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应用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程体系增强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原有的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专业知识的条块分割,必须进行改革。根据电子专业培养目标,将原来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为“实验基础知识”“电子电路实验”“EDA工具应用”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实践教学单元。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统一设计及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是以工程基础理论和工程基本概念为课程核心,培养基本的工程素质;第二层次是对电子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动手能力的训练,搭建专业学习平台;第三层次是对电子专业技术结构理论的学习和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工程技术素质;第四层次是对电子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学习和训练,实现工程应用和创新。通过对学生进行的逐层递进式培养,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规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各门课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监控评价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必须要在考试模式上做大胆探索和改革。对基础通识课,如数学、英语等,可以采取闭卷考核的方式,但增强对电子专业必用的知识点的考核。对专业基础课,如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等,则采用理论和实验按比例折算的方式计算总成绩。理论考试以闭卷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实验成绩以单元实验按难度加权计算,主要考核学生对电路分析、测试、调试和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将理论和实验的折算成绩过渡到1︰1,并实行理论和实验双合格才计算总评成绩的方式。专业技能课,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造的课程,课程考核更多地从工程应用出发,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查阅资料、系统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成绩的评定由平时的小考和各项实验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同时,还可以通过免修、免考或部分免修、免考等方式将学生参加各种电子实践活动和竞赛的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1.建设校内开放性、综合性电子设计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校内电子设计训练基地,提供常用仪器仪表和主要电子元器件,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进行,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自由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基地开展灵活多样、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验实训活动,如学生自选实验、趣味项目设计、学生科学训练项目、学生科研实践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基地建设,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发挥其专业导向作用;同时,通过训练,为参加各类设计竞赛选拔和输送人才,扩大学校和专业的影响,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实施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应用本科教育的特色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作为三峡库区应用本科教育的骨干院校,我院已与库区的重要产业集群,如大全单晶硅、宜化万州基地、三峡光电科技及长安跨越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与实习单位建立起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顶班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真刀真枪”的训练;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阶段,也可到校外实训基地,由有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参加工厂的技改项目,既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生产技术问题,密切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也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培养考察实习实训学生,更好地挑选出自己满意的人才,并通过提前的企业实境熏陶,缩短毕业生的不适应期,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是一条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应用本科办学之路。

四、结语

教学改革之路是漫长的,不断适应时代需求,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教学改革不懈的追求。未来,会在课程体系修改和完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继续做出更多的探索和改革,并将已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逐步推广到机械设计制造及更多的应用本科专业建设中,使应用本科教育更符合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林雅清,李英.工业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形成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

[2]谢辉.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探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3).

[3]孙小强,曹荣,陈权,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兼谈对常州科教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江苏工学院学报,2008(1).

[4]付家才,郭明良.“本科”+“技师”+“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电子创新人才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 “金字塔”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30-03

随着海军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电子装备在海军装备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电子技术已经成为海军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海军电子信息装备数量庞大、系统复杂,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全面掌控能力成为新型军事人才的必备素质。

近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改革研究”、“创建电子技术工程实践平台培育新型合训人才”等多项大学教育科研项目,围绕电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问题,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对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

一、基本情况

传统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验课程脱节、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传授内容多,对有些对电子技术有较好基础或浓厚兴趣的学员来说,内容、难度、实用性和创新性又严重不足。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专业基础或者工程技术核心基础课程,既要打牢理论基础,又要强调知识的运用。同时,针对学员基础、层次、能力的差别,要因材施教,加强一部分对电子技术有兴趣、有进一步探究需求的学员综合能力的训练;而对于热爱电子技术的部分拔尖学员,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专才培养。电子技术系列课程面对这三个层次的学员,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创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衔接科学的电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的构建

电子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宽厚的电子技术基础,能够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它包括三个能力层次,即基础能力、技术能力、设计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依存,依次递进。其对应的培养对象是全体学员、部分学员和小比例的精英学员。按照培养层次的由低到高和培养人数的由多到少,构建了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基础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学员大部分是合训专业,培养目标为初级指挥军官,要求对掌管的电子装备具有维护管理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具备,是“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底座”,它主要通过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来实现。在系列课程实施中,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模块、编排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使学员掌握较为宽广的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能适应部队电子装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图1电子创新人才培养层次

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电子科技创新月课外实践活动,为在电子设计制作方面有兴趣的学员提供挖掘潜能、展示自己的空间和平台,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实现从管理到技术的跨越,这是“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塔身”。

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电子创新活动选的有较高电子技术能力素养的拔尖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以参加全国(省)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实施。通过系统的系列培训,通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历练,使学员具有较高的电子设计能力,能适应部队电子系统设计和装备的革新工作,这是经过层层选拔出的精英培养,是“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塔尖”。

“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素质能力、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理念,按照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赛育互动”的教学方法,按照基础教育、兴趣活动、竞赛培训递进的模式,打牢基础,激发自主意识,释放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全面培养学员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三、电子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实践

(一)面向全体学员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底座”,是夯实学员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员创新应用能力,提高学员信息化素养的关键。通过长期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体系目标与定位。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以培养基础宽厚、适应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目标,课程教学要为电子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丰富,技术更新快,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及军队人才的新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不适宜的,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内容等各个环节改革创新,建立分层次、利用多媒体手段、理论传授实践验证相结合的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新体系,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2.教学内容改革。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的同时,教学学时却在不断减少。为了解决日趋减少的教学时数与日益扩充的知识这一对矛盾,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通过了解部队装备的需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着重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初步具有一看、二算、三选、四干的能力。所谓会看,即能看懂电子系统的原理图,了解各部分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会算是对各个环节的工作性能会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估算;会选和会干就是遇到相关专业一般性的任务,能大致选定方案,并具有相关电子电路技术指标的测试能力。

在实践中,电子技术要求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因此,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应强调在保证基础、强化概念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由单元电路分析到系统分析的转变,加强在系统调试能力方面的培养。

3.教学方法改革。目前,课程教学根据“精讲多练、启发引导、立足经典、注重创新”的原则科学构建了知识体系,细化了内容模块,重点理清各模块之间及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承启关系,以理论讲授、仿真演示、课程设计等为基本形式;以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为主;采用电子制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仿真等多种方法;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

创办了大学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这是电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塔身”。这一课外活动旨在吸引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学员走进实验室,积极参与实践。

在活动期间,大批学员一改课堂上的沉闷和被动,表现出空前的求知和探索热情。通过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学员们对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实践动手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和努力拼搏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一批能力素质较高的学员脱颖而出,为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积蓄了力量。

1.加强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一个学员的才能评价,往往要用到知识、能力、素质这三个概念。知识、能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感知、理解、记忆;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实践;素质的形成需要熏陶、养成和内化。

通过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学员们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在电子创新实验室查资料,经历选题、方案论证、电路设计、模拟仿真、焊接制作和测量调试等全过程。这既要有理论的分析与演算,又要有实际的制作与调试;既要有仪器调试与使用,又要有数据的采集与综合;既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回忆与理解,又要对未知的进行探索与求解。

创新实践活动是一线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且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新实践活动优化整合,与课程体系合理衔接,使创新实践活动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在教员有目的、有计划的主持和引导下,学员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的过程。必须把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员的主导下,唤起学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学员的主动精神,促进学员自主成长。

在实践活动中始终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思想,教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设计大量与学员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课题项目,调动学员的兴趣,激发学员的热情。通过开设系列选修课程,开展辅导讲座,积极指导学员,让学员通过各种活动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主开展研究。

(三)电子设计竞赛培训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涉及的内容很宽泛,从基础的运放、电源到单片机、FPGA、DSP最新芯片的应用,包括了通信、测量、控制、电力电子等技术,知识点多、技术全面,对学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这是电子创新人才培养的“塔尖”,即精英教育。

为了能在全国赛中取得好成绩,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套合理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培训周期为两年6个阶段。培训过程是开放的,从第三学期开始,重点培养偶数年入学的学员、兼顾奇数年入学的学员。具体做法如下。

1.第三学期。对应全国赛在奇数年举行,两年的培训周期就从奇数年开始。例如参加2011年全国赛的2008级学员在2009年9月开始培训。由于这时的2008级学员刚刚进入大二,除了已经开过的C语言课程外,电子方面的课程都还没有开始,实验室开设面向2008级学员40学时的公共选修课《电子系统设计》进行基础培训,使学员提前学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认识常用电子器件、掌握焊接技术、单片机编程技术等。

2.第四学期。偶数年3-4月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通过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初步选拔出参加8月底省赛的队伍,经过5-7月的培训,组成10个参赛队。参赛学员以大二学员为主,大三优秀学员为辅,这样可以在团队中以长带幼,发挥好传承作用。

3.偶数年暑期。8月暑期培训分成两部分进行,高年级学员以历年真题为主进行系统设计训练,低年级学员基础相对薄弱,以模块训练为主。基本策略是,高年级学员攻奖,低年级学员锻炼积累经验,为来年全国大赛打好基础。

4.第五学期。在省赛的基础上优化队伍,进一步吸收低年级优秀学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以各方向历年真题为主,加强对系统指标的要求。并且同时关注大一学员,通过教员、高年级学员集中宣讲等形式鼓励电子爱好者走进实验室。

5.第六学期。奇数年3-4月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对高年级参赛学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其难度与历年的国赛题目相当,同时选拔少量大一学员参赛,为新一周期的学员培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6.奇数年暑期。8月暑期培训以全国赛一等奖为目标,各参赛队查漏补缺,8月底参赛。

通过竞赛可以检验电子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可以检验学员创新意识和能力,及对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还可以培养学员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总之,电子设计竞赛是培养电子技术精英人才、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电子创新“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能有效兼顾不同学科专业学员的要求,满足学员对电子技术基础、发展、创新的兴趣和要求。

电子创新“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梳理了电子知识层次结构,科学分类了学员的培养目标要求,既注重打牢基础,又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面对所有学员的课程教学,通过优化的内容、创新的教法、理论与实验的协调,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使课程教学针对性更强,吸引力大增。鼓励学员自主参加的电子创新月活动,通过实物制作等,进一步了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热情,参与的学员人数逐年增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选拔优秀学员参加的电子设计大赛,通过紧张的赛事,激发了学员的探究精神,培育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和主体意识,为优秀电子创新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余寿文.大学者,育才之谓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2] 周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3] 谭有进.基于信息传播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2(8):41.

[4] 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095-02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之间出现矛盾,不少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相反,高校毕业生 “就业难”、“不对口”现象逐年严峻。目前,我国共有2400多所大学,其中的755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646所属于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高校占到本科院校总数的85%,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然而,从教育部近年来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情况看,地方本科高校的就业率最低,而高职院校仅次于排名第一的985高校。因此,大力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解决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刻不容缓。对于技术性较强的工科类专业,相比其他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但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1 存在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中国教育部门评估指标指引下,大部分地方本科学校将知识系统性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使得各高校的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相同,没有突出地方和高校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突出理论课程的教学,对实践型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开设明显不足,尤其是对于刚升本的院校,相同的专业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有本科生,普招专科生,对口生,3+2学生,在理论课和实践课开设上怎么样采用因材施教的问题上,理论课和实践课开设比例分配上体现的不够突出。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轻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会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所以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课开设及实践课开出率上的安排是不完善的。

1.2 以“重科学、轻技术”为科研导向,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能力欠缺

按照现行的中国高等院校分类标准,985高校属于纯学术大学,211高校属于学术和技术型大学,其他的高校应属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尤其是新升本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应用技术型人才。虽然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人认为地方高校科研方向应该以应用技术型科研为主,应该注重教师的应用技术型科研研究,教育部门对地方高校的科研考核也应该转向以应用技术型科研为主的考核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地方高校老师搞应用型科研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3 缺乏一批应用技术型的师资队伍

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大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绝大部分高校老师缺少企业实践的锻炼,老师本身实践动手能力不高,这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最大问题,各高校引进老师时只是对学历上做了硬性的要求,而对企业锻炼能反映老师应用技术能力上没有做过多的说明,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术技能人才进入学校从事教师职业受到现行制度的制约,导致各地方高校缺乏一批应用技术型的师资队伍。

2 发展对策

2.1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我们主要从教学理念入手,从过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校学什么,毕业后做什么”到“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从“传统讲授”向“任务驱动”转变,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市场需求。按照这个人才培养理念,我们确定工科类专业改革基本思路:按照“教、学、做、评”一体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最终完成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四对准”和“五融合”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应用搞科研;“五融合”: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行业)需求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融合;专业教师与技师相融合;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融合;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最终形成了“4+1+1”人才培养模式:“4”即前4学期上完全部理论课程,完成教、学。每门课程与岗位要求及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强调高端技能,强调动手实践能力。“1”即第5学期开设综合实训课,以项目带动实训,以教师电子产品设计工作室为主,完成做。“1”即第6学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完成评。以大学生电子产品制作训练中心为主,教师参与指导。

图1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

2.2 改善创新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实训;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43-02

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特征:①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培养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1]②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依据特征,要求应用型本科各专业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时,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一、现状与改革必要性

2012年,福建省根据各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支持高职院校选择高职精品专业与本科高校开展联办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面向本省生源,以本科二批次录取,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由于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才两年,所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表现在:①不少课程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上;②实训设施还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限制了学生更多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③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对强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质的认识,限制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目前,我院已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与本科院校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进行联合办学,电工电子课程在我们学院以上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的作用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作准备。电工电子课程必须强调并做好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做到理论与实际、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也就是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2]借鉴学校实训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应用型本科在电工电子实训时借助仿真软件是很有必要的。

二、Multisim在实训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

1.Multisim简介。Multisim是一款EDA工具软件。在该平台上可以学习电工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Multisim软件功能强大,只要在电脑上安装,就有了一个元器件齐全的实训室,就可以搭建各种电路;接上虚拟的仪器仪表,就可以得到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波形。若是手提电脑,则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仿真实训。

2.Multisim在电工技术实训中的应用。电工技术中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动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等都可以借助Multisim来验证,如图1所示,为RLC二阶动态电路。当R2kΩ,为过阻尼状态。

打开仿真开关,双击XSC1示波器,单击开关J1,显示电路中电容两端的电压波形,如图2。右击电路中R1,选择属性,改R1阻值为10kΩ,打开仿真开关,双击XSC1示波器,显示电路中电容两端的电压波形,如图3所示。

3.Multisim在模拟电子技术实训中的应用。Multisim可以方便验证模拟电子的半波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放大电路、串联电压反馈放大器、反相比例运算放大器、加法电路等。在图4所示的电路中,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R1和R2将输出量引回至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构成电压串联负反馈。

单击仿真开关,双击示波器,显示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电压的波形如图5所示。

4.Multisim在数字电子技术实训中的应用。数字电子中门电路、编码器、译码器、触发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单稳态触发器、555、数模/模数转换器等都可以在Multisim上搭建和分析。555定时器连成的多谐振荡器电路如图6,电路的振荡频率f和输出矩形的占空比由外接元件R1、R2的C2决定。单击仿真开关,双击示波器,显示工作波形如图7所示。上面的波形为电容充电波形,下面是输出波形。

从以上应用看,用MultiSim进行电工电子仿真实训简单方便,现象直观,结果精确;大大缩短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操作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不但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而且还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训提供了创新空间。虽然MultiSim不能替代真实电路的制作与测试,但它可以通过先进行仿真,再实际操作,来节省时间,进而减少器件的损耗以及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随着MultiSim应用的推广和深入,其必将在应用型本科的电子工程、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等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辉.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探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3).

[2]叶赛风,刘金平.论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6).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8

【关键词】“虚实结合、系列化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从“生产制造”到“制造、研发、服务”、发展方式从规模型到创新效益型的转型升级,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上述背景,按照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技术服务流程,采用企业当前主流生产性设备和自主开发的先进虚拟仿真软件,虚拟现实与真实产品生产结合,开发基于真实产品的实训项目教学资源,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研发与生产四大功能需求的共享型实训基地[1-4]。

1 形成了“公司+车间”的实训基地模式

按照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技术服务流程,建成电工电子基础实训中心、电子产品生产实训中心、电子产品研发与技术应用中心、轨道交通装备综合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五大中心”,形成“公司+车间”的实训基地模式。

2 校企共建了“虚实结合、系列化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

与上海ABB、苏州博众合作,新建了国内一流的自动化综合与工业机器人实训室;与南海益晶合作在校内新建了能进行工业级半导体芯片精密测试、电子产品批量生产的电子产品检测与组装车间(校中厂);与珠海伟创力科技公司合作建设了国内一流的能进行电子产品手工焊接与调试的SMT焊接实训室;与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合作新建了 “AGV机器人应用中心”实训室;新建了机车车辆电气装置检测实训室和3D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与INTEL公司合作改扩建了能进行CPLD/FPGA电子自动化设计的Altera联合实验室(EDA技术应用中心);与TI公司合作改扩建单片机联合实验室;与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及苏州瑞苏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改扩建PCB制图制版实训室;改扩建ST联合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应用中心)。

3 实施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基于项目、产品、服务综合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实现“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

把企业 “精益生产”的先进管理理念、和“6S”等现场管理方法与“博采众长、赢向未来”等职业文化引入到基地。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实施以“装备制造业专业(群)+基于项目、产品、服务综合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运作模式,协调做好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工作。在真实的车间和技术中心中以乒羽比赛计分器等实际产品的设计开发为载体,学生在“车间、中心”中做产品、搞项目,实施生产性的项目化教学,实行“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按照企业、行业标准,结合教学要求,形成生产性实习、实训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培训标准,规范实习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与考核评价。近三年来,开展中高职院校的骨干师资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培训、企业培训等各类培训班22个, 达3981人次。校企共同完成等《可调30V、5A直流稳压电源实训装置》等技术服务22项,各类经费到账198万元,获得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4 体会与思考

建立良性循环体系是校企合作持续发展与深化的关键: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室、共享教学资源等方式,实现“双主w育人”,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通过提供“顶岗实习”与“就业”机会的方式,检验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学校的培养质量获得企业的认可,企业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各方面,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体系。而保障良性循环体系运行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

【参考文献】

[1]谢永超.“公司型”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科技广场,2013(8).

[2]谢永超.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2).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9

【关键词】电子技术 实训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52-02

目前电子技术实训课现状,结合职业学校特点,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开展了电子技术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工作,我们在实训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注重从与教学水平相适应的硬件设施上进行更新完善,更注重从教学方法上改进。提出电子技术实训课的开设,应在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创办开放性实训室,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社会需要的有用初、中级技术人才。

一、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

从教学体制上看:过去电子技术实训附属于相应的理论课,课程中大量实训内容是验证性的,实训方式单一,方法陈旧,实训课一般以验证定理、定律为主要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至今仍在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实训教学中担当着一些重要角色。

从管理体制上看:人员紧张,仪器设备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多数是辅助理论课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方式、内容和课程进度等方面受理论课影响严重。实训室规模小,实训教学队伍稳定性差,很难保证有一个相对稳定、能够深入开展实训教学的环境。

从教学过程上看:实训课由教师依据实训内容配出相应仪器设备,并讲解实训中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无所不包。学生做实训是被动的、依赖的、从众心理比较严重,课前不预习或照书抄应付上课,实训中走过场,编个实训结果交报告,实训课的效果微乎其微。

上述情况反映出的现行实训教学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极为不相称,有待开展实训教学改革,以利于为学生技术和技能形成提供更好地服务。

二、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改革

(1)建立适应技能培养的实训教学环节。

在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把实训内容作为实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首先,将传统的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扭转到以部分验证性实训为基础,适当增加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实训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使有限空间能够发挥更大的效能。其次是选择好实训教材,在内容上注重应用部分与实训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还满足电子学科不同时期的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使学生在掌握电子技术实训(包括实训技术、应用和设计方法等)基本功方面有更宽的途径,采用应用技术与基本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既侧重实际设计与操作,又强化电子技术应用所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训练(如仪器操作,元器件的选用,电路故障的分析,特别强化电子技能训练)。最后各个章节应用部分中增加“知识拓展训练”,这些内容可作为课外学时的实践部分,也可根据情况补充到课内学时中,为提高实训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创造一定的条件。

(2)让学生成为实训中的主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转变实训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训教学中关键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电子技术知识设计一些实用电路,激发学习热情,在开发、设计中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理论学习更扎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肯思考、会思考,并注意学生收敛性和发散性思维同步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电子技能设计过程中,根据实训教学大纲及学生考证的要求,让学生先理解实训内容,接着设计实训方案,进而分析可行性、选配实训器材,最后得出最佳构思及具体电路选型等,从而使学生能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教师提出具体的实训目标和要求,提供一定的实训条件,对于通过何种途径如何去实现目标,则由学生自己在实训之前独立完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训,学会分析,讨论,确定设计方案等一系列实际工作的经验,课后还组织分析讨论,从而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课程学习及课后的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无疑将大大促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学习和熟悉基本实训原理,了解科学发展的逻辑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和掌握电子专业实训方法与技能;培养和积累从事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初步创新设计能力;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3)建立开放的实训室管理机制,增强学生实训创新思维与能力。

开放性实训室必须具备以下主要设备和仪器: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台、双踪示波器、频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万用表、单相台钻电机、各种元器件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是生产实际中经常用到,在电子产品制作维修中也是必不可少。开放性实训室以课余时间为主,学生根据实训题目的,自己想办法设计线路,有的学生还自由选题,自由发挥,提高很快。电子技能设计与制作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课外电子科技设计的内容广泛,涉及电子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学生通过课外开放性实训室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开放性实训室革实践,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只有改革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才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因此,电子电路实训课首先开设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同学们通过实训学习,能够掌握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功能。并能用这些仪器仪表进行电子线路的检测、故障分析和排除。建立科学、规范、独立、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和实训考核制度,才能使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更加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4)成立创新电子兴趣小组。

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电子课外科技活动,成立电子兴趣小组。让学生维修、制作电器小产品,如修理半导体收音机、安装稳压电源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专业教师定期指导和参观调研的方式,让学生对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及时了解,并应用在电子小产品的制作中,激发他们学习电子的兴趣。

三、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1)微课、多媒体课件、电子仿真教学进入实训课堂,开辟了趣味教学的新天地。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教学所涉及的难以实现或表达的事情、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容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教师和学生处于主动的人机对话的学习状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更为生动和深刻,并拓宽了学生的认知、想像和思维空间,营造了学习氛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开放性实训教学,双师型教师业务素质相应要求较高,同时要具备有实训教师和专业教师素质。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必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电子技术发展迅猛,双师型教师必须及时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产品。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稳定双师型教师的实训队伍要保证电子技术实训教学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双师型教师就必须有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师德,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默默地耕耘、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哲英等.面向21世纪的电工电子实训室建设初探. 实训室科学,天津,1998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周作元,张敬怀等.处于世纪之交的高校实训室工作的再思考.实训技术与管理,北京,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