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集锦9篇

时间:2023-10-10 10:43:21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1

一、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概念及地位

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1]作为哲学范畴的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2]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理解主体的本质和特点的,主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二是从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来把握主体含义的[3]。“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的,只有具有自我意识、实际从事社会性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才成其为主体。”[4]所谓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现实的人,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义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除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外,还包括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成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5]。笔者认为,将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定义为狭义似乎更近合理。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机构本身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另一方面,这样界定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意识,也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因为组织、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只能是能动的、实践的、现实的人。因此,本文研究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专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活动[6]。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设置教育目标,营造教育情境,选择教育内容,运用教育方法,引导、影响、规范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7]。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组织功能(对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组织)、教育功能(对教育内容的编排传输、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变化的引导等)、调控功能(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分析整理,并据此调控自己的组织行为和教育行为等)。”[8]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通过灌输理论知识、启发觉悟、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影响教育对象,引导、调控教育对象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的机制性构建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点,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实效意识,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目标。而“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生物功能的形成、作用和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与作用联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描述进入到本质揭示[9]。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之所以强调“机制”问题,旨在从社会运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以使从“现象”描述和实践总结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科学发展的本质揭示层次,从而深化理论研究,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人是一个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能动的主体,其思想行为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为了使每个人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集体的需要,必须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管理和规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无论是发挥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还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功能,都需要合理、科学的机制建设。

(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管理,既要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又要靠法律、制度来约束。我国现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有效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还应制定具体的法规,如《思想政治教育者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教师师德规范》等,做到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制定一系列更为详细的规章制度,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规定》、《教师行为守则》等,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作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出具体、明确地规定,明确其责任、义务和要求,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罚。

(二)优化选拨机制

搞好选拔工作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在选拔过程中,要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候选人实行岗前公示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拔时,同时要考虑人员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比例,促使队伍结构最优化。要把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事业心强、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并热爱这项工作的人员选拔到队伍中来,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只有坚持入口的高标准、高起点,才能保证队伍的高水平。

(三)建立有效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和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首先要制订规划。规划是实施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培训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需要制订教育培训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好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培训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并付诸实施。规划制订要详细、具体、有操作性,明确教育培训的任务、要求和目标,要加强督促、检查,同时建立健全必要的教育培训机构或培训基地,以保证教育培训的顺利进行。其次要组织培训。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认真组织,确保教育培训效果。培训的种类可以分为:长期与短期培训,正规与业余培训,初级、中级、高级培训,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脱产与半脱产培训,学历提高与进修培训(包括国内外),继续教育,学习考察,等等。培训的内容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等。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在职或脱产攻读学位,举办培训班、专题研讨、研究论坛、形势报告、专家讲座、辅导报告,选送到国内外进修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完善思维创新机制

思维方式是指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习惯和方法等因素所构成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思维工具去描述、理解、把握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样式。思维方式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逻辑绝对化、思维渠道封闭化和思维轨迹单一化的倾向带来的是思想的贫困和认识的僵化,阻碍了工作的开展。”[10]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变观念,实现思维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第一、主体创新的思维方式要具有多维性,实现由单向性思维向多向性思维的转变。思维方式多维性就是思维的“发散机制”、“转向机制”和“创优机制”,就是要从不同方向、角度、层次,全方位考察、分析事物及其联系。第二、主体创新的思维方式要具有动态性,实现由封闭性思维向开放性思维转变。动态性是指思维具有运动性、调整性、不断择优的性质,它要求主体要以敏锐的触角,跟踪思维对象,立足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偶发性、跳跃性,随时接受信息反馈,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行为目标和行为态度,以求事物朝着最佳方向发展。第三、主体创新的思维方式要具有互补性,实现由单一型思维向整合型思维的转变。这种互补性就是以客观事物的互补现象为思维的引发点和落脚点,使各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必须注意创造实现思维方式科学化的现实条件,了解创新思维方式的科学化途径。不仅要把握思维本身运动与发展的规律,而且要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健全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思维观念,完善思维的动态结果。

(五)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正常流动是必要的,也是优化队伍结构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合理的流动制度,是增强队伍生机和活力、稳定和优化队伍的重要措施。要坚持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稳中求动,动中保稳。流动要形成制度,把学历高、专业相对对口,有志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人才引进,同时允许一些学历低、年龄偏大的人员流向其他行业或岗位,使队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进行流动。

(六)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检查和考核,是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考评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并形成良好运行状态的重要一环。考核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德、能、勤、绩、效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时,要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尽量保证考核的全面、准确、客观、公正,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挂钩。要把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手段应用到考核中,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逐步实现考核评价的规范化、制度化。

(七)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权能保障机制

一是制度保障。即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各个部分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方式和要求,特别是行政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要求,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权与责任的推诿,又强化了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运行过程中的权威性;二是物质保障。应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建设,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使之适应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手段、方式方面提出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日常经费列入财务计划,予以保证。三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及人员的地位、工资、待遇,实实在在地从各方面树立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及人员的地位和权威。

(八)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交流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场合、一定地点的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交流具有目的性、能动性、选择性等特点。交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广泛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吸收他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举措,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扩大信息来源、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长见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达到学习、借鉴、提高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交流,在内容上应该包括理论交流、学术交流、工作交流、经验交流、典型人物和事迹交流等,以充分体现交流内容的广泛性,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含量和知识含量。在具体组织交流活动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而且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力求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和效果。如研讨、辅导报告、参观学习、培训交流,等等。在组织交流时,应该在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同行之间、国内外、省内外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保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人员广泛接触,密切切磋,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以便更好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九)强化竞争机制

竞争,才能有压力,才能有动力,才能有发展。无论是选人、用人,还是培养人,都要引入竞争机制。要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打破“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吸引有热情、有能力的人员加入,增强队伍活力,从而推动工作开展。

(十)建立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运用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吸引、凝聚人才。要尽可能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资、住房、福利等待遇,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保障,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加强分配的政策导向,向优秀人才倾斜,向贡献大的人员倾斜,使才有所值,力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2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领导干部 法治思维 培育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育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在全面遵循依法治国的前提下,结合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着重强调依法、守法、崇法的思维。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是管理地方公共事务和服务民族地区人民的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在我国,民族地区领导干部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其领导区域内一方面肩负着管理规划地方发展,保持一方稳定的职责,同时还担负处理地方公共事务,服务百姓,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职责。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直接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时他们的工作成效也决定着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法治建设的进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思维,现代化的法治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法治思维能力。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法治思维能力才能在日常的行政中,做到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另外,在推行全面依法治国的特殊时期,民族地区的管理工作更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同时对于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不强的状况,应该寻找突破口,解决法治失效的问题。首先,培养民族地区I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这是现实的需求,也是历史的抉择。正如所说“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建设对于实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的民族地区具有重要作用,能促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从传统的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的自给自足,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其次,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建设是保障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提高领导干部行政决策效率的业务素养保障,是增强领导干部落实民族地区政策法规的能力重要途径。为了推进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只有注重法治理念的实践,才能把法治思维运用在行政过程中。但由于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年龄普遍偏大老龄化严重,知识水平结构总体较低,法治观念薄弱在行政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权大于法”、“以言代法”、“拍脑袋作决策”等行为,研究和培育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对于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养的意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是我国民族地区政权执政的主力军,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火车头”,是带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核心力量。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直接面对各族群众、服务各族人民,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党和政府在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方式,对于提高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和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法治工作

党的十以来,中央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善于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个人实践方式的基础,在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更应该着重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让法治思维方式成为领导干部处理事务的基础。首先,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够使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为推动民族地区的全面依法治理工作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其次,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够正确指导具体的法治工作,提供高效率的行政程序要求,完善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工作内容,培养法治意识,提升依法执政的能力。最后,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有利于领导干部高效率地开展具体的行政工作。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够帮助其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法治行政程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正确落实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提高法治建设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对领导干部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更高,提出领导干部要做“政治的明白人、班子的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发展的开路人”。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包括文化知识、道德水平、专业技能、领导才能等,其中,文化知识水平和领导才能是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基础,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对于提升领导者的领导才能和文化素养有重大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大多存在着简单地依靠领导个人威严和道德来管理地方事务的情况,忽视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对于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培养。俗话说“一只狼领导的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这深刻揭示了一位领导者对于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升领导者领导能力的关键又在于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积极地培养自身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用法治的理念和思维树立良好的领导者形象,恰当地运用赋予的权力因素和其他非权力因素,提高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行政人员紧紧的围绕在自己周围开展行政工作。

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就是要培养领导干部形成高素质的全方位发展的领导人才,培B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完善民族地区价值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参照标准,领导干部要坚守做人的底线和做事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价值准则,也是领导干部行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是建设民族地区和谐家园的基础,关系着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关系着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如何培养领导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思维?可以通过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发展的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开展各项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活动、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形成有利于民族地区治理体系良好的政治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人文环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实践中,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的法律法规中,充分发挥法律指引作用,形成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法律思维。

四、结语

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宝贵经验来看,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培养优秀的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不一样,法治社会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法治的思维,法治思维的培养对于领导干部在日常的管理和行政过程中的作用极大。本文通过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建设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目前民族地区法治思维培育方面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结合实际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通过培养领导干部自觉尊崇法律和依法办事的思维、加强法治思维的宣传教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法治思维四个方面来提升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建设。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对文章的把控能力不足,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建议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将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关注本论文相关的研究,不断提升理论知识,丰富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建设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从而帮助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完善自身的领导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的行政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作者单位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沙川淇(1990―),男,云南丽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比较行政体制。]

参考文献

[1]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3

一、中职政治老师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思维上的创新开发,是主观心理需要和客观外界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要培育和发展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亲切友好地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对学生行为的与众不同、思维的新颖要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偶然失误要持

宽容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矫正行为,要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建立优良的基础。

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设置良好的环境,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

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中职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自愿地学习。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出发,给予适当地指导,指导也要因人而异。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担负着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两方面的任务。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应该是而且必须是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的生成和创新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知识的平衡性,产生新的知识不平衡和

知识点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边信息交流和思维冲击,把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和创造新知识,坚持以学生为中

心、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心去学习前人的知识,身体力行地去创造新的知识,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使师生之间的思维和知识得以启发互动,相互冲击,从而迸发出智慧与思想的火花,进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薄弱,但动手的希望强烈、模仿能力强,对于实践很感兴趣,力求创造。因此,我们就要努力发现学生这种思维上的创新,培养和提升思维上的创新,这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此,中职学校除进行常规教学实训活动外,还必须经常性地举办一些科技劳动、文体手工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找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创新展示、锻炼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中职政治课堂教学,要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政治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上的创新和能力的提升。这种创新对于学生定势的思维会很有突破,思维由此得到发散,在实践中能大胆猜测,认真求证,能标新立异,进而在实践活动中突破和创新。这种思维品质的培育,能使中职学生在毕业后的创业活动中具备自信、独立、勤奋、果敢、诚信与思维上的创新,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和拓展创业领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的挑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机会。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实施创新教育思想,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寻找并探讨新的适合当前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思想的创新、思维的创新、能力的创新和提升,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创业品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服务,更重要的是创新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宗桂琴.浅论创新思维在工作中的运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5(2).

[2]刘美忠.政治教学中培育同学们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1).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4

关键词 法律思维 法律谈判 法学教育 诊所式法学教育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作为法学教育目标的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是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一方面由于法律思维自身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概括了法律思维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法律思维在法治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功能,大致包括:(1)法律思维方式的研究为社会提供了法律知识和法律价值观念;(2)当法律思维成为习惯性思维后,会引发人们对行为合法性的日常考究,法律规范作为法律思维方式的规定性预设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标准;(3)法律思维方式蕴含着法律知识、价值和方法等,因而它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会发生很大影响。①另一方面则在于法学教育自身的定位。法学教育“应当培养的是一种法律职业者的独特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尤为重要。因为法律条文可以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动,法律院系培养的毕业生不可能在学习期间穷尽所有法律条文,但是只要他们具备了一种综合分析法律和事实、运用法律推理进行思维的能力,他们就能够有能力应付各种复杂和新鲜的问题,成为合格的法律职业者。”②

从国外相关的实践来看,法律思维也是法学教育中的核心目标,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是如此。以两大法系的代表德国和美国的法学教育为例,二者实质上可以统一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两国法学教育对培养法律思维的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国均非常重视,通过法学或法律教育将法治和人权等的基本价值观念内化成法律人的前结构,使其近乎本能地从这些基本价值观念出发去理解和解释法律或法律现象。(2)两国法律教育都重视法律人特定思维方式运用能力的培养。(3)两国都非常重视发现或认识法律以及确认事实能力的培养。(4)就适用法律于具体事实并作出法律决定的能力的培养而言,德国的见习服务制度为此提供了契机,见习服务过程实际上就是结合真实的法律事务进行这种能力培养的过程;美国的案例教学法和问答式教学法则为培养一种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实战模拟。③对于还比较欠缺相关实践经验的中国法学教育来说,两大法系对培养法律思维的共同强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方向。

但是,这种宏观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具体的操作方式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而我国现在法学教育在培养法律思维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从现状来看,国内当前的法学教育仍然停留在知识的灌输阶段,虽然这种单纯依靠抽象概念和原理的方式可以对法律思维的培养产生间接作用,但是,效果证明并不理想。学界已经对法律思维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共识,但是,如何具体培养法律思维,特别是如何在法学教育中予以贯彻落实,还没有非常详尽的论述。④面对以上在培养法律思维方面的种种不足,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多是侧重于从整体结构上对法学教育的变革。笔者认为,这些整体方案固然相当重要,但是,从细节入手、在微观层面上提升法科学生的具体法律思维能力,也是同样重要的措施。而且从法学教学的实践来说,具体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所以,下面将重点以法律谈判能力的培养来分析如何提升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

2 法律谈判能力的价值与意义

谈判能力是法律思维能力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驾驭和操作法律谈判需要具备相当广泛的法律知识储备,并且需要将法律事实的认定与法律规范的规定相结合。法律职业群体包括法官、律师和检察官等群体,由于大多数法科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律师行业,所以,这里主要以律师为主分析法律谈判能力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总体而言,法律谈判能力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社会现实需求和律师自身素质两个主要的方面。

一方面,整个社会日趋法治化的背景下,现实需要具有较高谈判能力的律师群体。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法制意识的提升,求助律师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作为当事人的代表,律师应当具备相关的业务素质,特别是谈判能力。另外,法律谈判方式自身也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纠纷解决方式。从法律谈判的纠纷解决结果上看, 有着较其他诉讼类纠纷解决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对话的过程中,各方会对自己原有的要求做出一些修改或变通,这种对故有关系的巩固和对外来关系的发展的纠纷解决途径,符合了我国当前对于“求和谐、促发展”的要求。⑤从法治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通过非诉讼的谈判方式来解决纠纷已经成为当代法治的发展趋势。在当事人不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思维的情况下,律师就应当代表当事人进行谈判和沟通,这也是促进调解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具备高超谈判能力的律师在相关的法律实践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律师在商务谈判方面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结构;(2)谈判经验;(3)超脱的地位;(4)灵活的战术;(5)身份影响:⑥其他非诉业务,例如律师见证、出具法律意见书、证券业务和法律顾问等等,也都是律师发挥其法律谈判能力的领域。由此可见,具有谈判能力的律师在诉讼业务和非诉业务中都有着相当的优势,而谈判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律师的业务水平,对其执业能力和经历有着重要影响。

从以上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律师具备相关的法律谈判能力是相当必要和重要的。因此,法学教育也应当顺应这种需求和趋势,提升法科学生在法律谈判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这不仅是培养法律思维、提高我国法学教育水平的需要,更是维护法律职业群体的社会形象、进而推进中国法治进程的要求。

3 法律谈判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虽然法律谈判能力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了普遍肯定,但是,在目前的法学教育中,培养法律谈判能力的内容和方式还都比较欠缺。法科学生在接受正规的法学教育之后,大多是在实践中依靠独自摸索或言传身教等非系统方式提升法律谈判能力。因此,大多数法科毕业生至少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法务实践对法律谈判能力的要求。至于商务谈判等非诉业务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磨练。为了减少与法务实践的磨合期,法学教育应当重视法律谈判能力的培养。谈判能力也是法律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将培养法律思维作为主要目标的法学教育,自然也应当将法律谈判能力视为自身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和训练法律谈判能力的具体措施可以从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从教育形式上来看,培养法律谈判能力的方式与培养法律思维的方式基本类似,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诊所式法学教育和法务见习等方式。课堂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要传授法律知识,更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课堂教学的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等。其中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为主,可以采用presentation 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在诊所式法学教育中,学生通过亲自模拟相关案例,获得了某些间接经验,这对于提升其法律谈判的能力也是所有帮助的。另外,与诊所式法学教育不同,法务见习为培养法律谈判能力提供了直接实践的机会。虽然法科见习学生不太可能直接参与相关谈判的全过程,但是,通过对与法律谈判有关活动的观察,也能够积累法律谈判的经验。总之,培养法律谈判能力可以借助于多种方式,我们无需特意为其设计专门的教育形式,而只需要将相关的培养环节和教育内容贯穿于以上各种教学方式之中即可。

具体就教育内容来说,法学教育应当注重训练和提升法科学生在法律谈判的技巧、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水平。法律谈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种能力的参与,这些能力的训练都应当成为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法律谈判对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作为法律人,应当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力、适应力和理解力。因此,首先要学会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实现其最初目标。在此基础上练就良好人际沟通的能力,善于使用社会群体语言与社会成员沟通,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和恰当地展示自己。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是社会对学生的总体期望,也是判断办学效果的基本标准。因此,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我们实践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⑦此外,法律谈判需要具备的能力还包括信息搜索和获取的能力、表达能力、研究和学习能力、反思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等。法学教育无法完全一一列举所有与法律谈判相关的能力,但是,却可以在各种教学形式及其各个具体环节中有所侧重。

总之,法律谈判已经成为目前法律实践中日益普遍的业务范围,法学教育也应当对此有所回应。这种趋势决定了法学教育需要增加自身的实践性内容,从培养法律谈判能力入手提升法科学生的法律思维水平,从而为构建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作出贡献。

注释

① 陈金钊.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J].法商研究,2003(6):68-69.

② 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42.

③ 陈骏业.法律思维能力在法律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定位及培养[J].河北法学,2008(2):155.

④ 孙光宁.法学教育视野内的法律方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14.

⑤ 裴蓓.法律谈判: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纠纷解决途径[J].思想战线,2007(4):93.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职大学生 法律思维方式 法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53-0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更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如何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真正做到依法治国,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作为依法治国主体的公民之法律素质,形成以体现法治为主要价值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对于专门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而言,在大学生群体进入职业社会之前,如何利用教育的优势,提高其相应的法律素质及法律思维能力,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也就成为学校目前理应承担的基本任务之一。

一 法律思维方式的界定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按照法律思维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社会大众的法律思维方式,其思维主体为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的一般社会成员,它表现为社会大众的一种法律意识,它透露的是人们未经专门职业训练的一种法律价值观和法律判断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其思维主体为法律人,表现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大众,法律人需经由专门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训练才能成就,他们分享着共同的知识背景、法言法语、思维方式、法律信仰和法律技能,他们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比普通人更为深刻和熟练。

二 培养高职大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必要性分析

“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法律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2600万,其中,高职生有近一半,也许有人要说,高职生毕业后一般不会从事法律工作,所以他们无须、甚至也不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毋庸置疑,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离不开长期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大量的法律实务的训练。对于高职生而言,我们不能希冀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出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方式,但培养出社会大众的一种法律思维方式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1.培养高职生法律思维方式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需要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健全的司法体制、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更需要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能够深入人心。2011年一位美籍华人大律师在扬州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说过,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但真正做到用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分析和解决涉法性问题的美国人也不会超过30%。在我国这个数值可能只有百分之几,即使是法律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很难做到。有鉴于此,大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几年的相对系统性法制学习,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走上社会,起到一定的“蝴蝶效应”,才能使法治得以实现。反之,即使制定了非常完备的法律制度,就连大学生都不能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做不到法律思维优先,还是用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思维方式去优先思考、解决涉法性问题,法治只能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可见,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带动社会主体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生的法治观念如何,能否按法律思维方式思考、分析和解决涉法性问题,将关系到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依法治国必须学会法律思维”。

2.培养高职生法律思维方式是提高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需要

高职生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能力的提高。第一,法律知识的掌握。即明确理解、掌握现行法律制度的体系、相关法的基本内容,特别是法律所赋予我们的权利及要求我们应履行的义务。第二,法律思维的能力。掌握法律思维的特点,遵循法律逻辑,以法律价值取向为指导、以合理的推理、论证为基础,解释、适用法律的能力。第三,解决争议的能力。即依据法律规定,合理预见事物发展规律、预防争议的发生于先,处理已发生争议于后,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6

关键词: 初中学生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要求,使我们认识到了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取其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课课教学中灵活自如、潜移默化地实施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呢?

一、注重创造性思维精神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精神品质的培养。因为这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素质的内在要求,而且是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精神品质是对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应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远大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信念。理想是创造的动力,信念是创造的精神支柱。很难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的人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二,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创造性,没有积极的努力,不付出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因为创造、发明往往是和失败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创造型思维的认识特征是满腔热忱的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产生的好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正是蕴于这种精神之中的。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需从培养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广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兴趣刺激,如:辩论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形象激趣等,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由此激发、提高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观看影视录像、参加知识竞赛、调查访问、咨询解疑等课外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创造开拓的“金钥匙”。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紧紧围绕着如何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中心。所以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强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融洽、和谐、快乐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优化政治课教学,推进其素质教育方向的教学改革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头脑,帮助学生正确思考当代国内、国际的社会政治现象,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学政治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穿新鞋,走新路”,这样才能满足新世纪新课改的需要,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认为关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方向的教学目标。新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落脚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最为关键的是,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将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这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政治课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对终生发展有益的东西。就课堂教学而言,目标是方向,是灵魂,是上好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现已明确公布,摆在政治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有声有色地达到政治课教学中的素质目标。具体地讲,备课要使教学目标素质化,上课是实现教学目标素质化的主渠道,要落实好教学目标素质化的要求,作业设置要反馈教学目标,考核要验收教学目标。

第二,合理有序的课堂结构。这是提高政治学科教学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要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在《大纲》要求下,研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要恰到好处、要实用。要求教师把内容教“活”,让学生学活,使学生感到听政治课不枯燥无味,学习理论得到举一反三的成效。同时还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出发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知识前后的联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无误地把握难点。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而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持续不断的大批创新人才则是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能否具有过硬的创新素质,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持。

所谓创新素质,概括的说就是创造发明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等几个方面。可以说,创新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在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根本任务和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祟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创新动机与创新意识

创造主体根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引发某种创造动机,并表现出的某种创造的意向和愿望,这种创造的意向和愿望便是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发人们的创造动机、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激励人们的创新追求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创新意识离不开创造动机的引发,创造动机是创造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原因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够促发人们的创造动机的。价值观教育使得创造主体意识到创新对于人的价值,促进了价值意识的觉醒,同时,“价值观教育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动机。价值意识的重要性不在于观念本身,而在于它能促进人们的创造动机,让人们积极投身于创价活动以求价值的实现。”创造主体的创造动机的引发还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联系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形势与政策教育、国情教育等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的形势发展状况以及当今时展的需要,懂得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重大作用,这对于引发他们的创造动机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身也应现代化。而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也就是要按照科学精神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而“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之一是组织各种各样活动,培育与训练人们科学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中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上。此外,在实践能力、人的个性、观察能力等这些与人的创新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品格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以新颖独创的方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科学的思维方式等知识的传授,为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探索、发现和利用客观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武器。在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宣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等时代精神,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旧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的解放和对由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突破。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健康向上的创新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理想教育等 ,在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和创造愿望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激励人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追求。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创造主体的开拓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一个人为国争光的创造动机和高度的创造热情,并把创造动机引向祖国的需要。人生理想教育为人们不断的探索、创造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柱。这一系列的教育在帮助创造主体明了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同时,促使创造主体不断地的进行崇高的创新追求。

需要强调的是,就一般意义而言,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有利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一般的标新立异,但事实上,无论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本身,还是它们的创新成果,都会存在着方向性问题。如新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邪恶所利用,决定这种状况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主体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进而保证其创新及成果在正确的方向上的“作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作用实现的途径

从以上思想分析不难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对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该如何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和切实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对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呢?

(一)确立系统观念,树立“大教育”意识

创新素质的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形成一个系统,社会、学校、家庭形成一个系统,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管理也形成一个系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与创新素质,都是由各自的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的多维结构,各子系统及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因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确立系统观念,考虑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规格和特点,搞清楚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并且在动态中协调它们的关系。

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来讲,要彻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使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之“专利”的认识误区,自觉地树立“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即高校的全体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论是高校专职政工人员,还是一般的管理人员;不论是“两课”教师,还是一般的专业课教师,都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善于在日常工作和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惟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创新素质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合力。

(二)营造宽松环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宽松和谐的思想教育环境,不仅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能够培养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得到顺利领会和有效认同,而且能够启迪智慧、激发灵感,有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在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要改变“板着面孔说教”的枯燥刻板的印象,而要提高亲和力和可接受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选择来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其自主因素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有控影响,是在把客观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动机、情感并进一步外化为行为、习惯等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认识、判断、选择和行动。从评价体系的建构来说,确立与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能够科学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政治思想品德状况的评价体系,要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育学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的发展。

(三)创新方法手段,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

高校当前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主要阵地。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的两课存在“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尴尬局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法科学化。如运用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注重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切实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既是提高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如开辟网上理论讨论园地,回答与讨论学生关注的问题。对于重要新闻和突发事件能够马上展开讨论,大大提高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网上讨论开辟了理论学习的第二课堂,不仅使我们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对学生正确引导,而且能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抵制各种错误的不健康思想的侵蚀,有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此外,还可建立师生交流的电子信箱,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及时沟通,特别是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可“一对一”解决。这样可以使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人施教,因势利导,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素质发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时代对创新的呼唤与期盼,我们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以引导方向、改造思想塑造品行为己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为培养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高层次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我们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8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

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我国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对我国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一环――高中教育,则担负着重担。因此,高中教育一定要想方设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着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培养,转而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提到重点上来。能力的关键是思维,由于高中政治教学的特殊性――着重塑造学生的品质与思维能力,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点。

1.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因此,要想将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力,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地驾驭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找准教学内容与培养思维能力的结合点,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18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有两次思维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12-14岁,正值小学向初中过渡阶段;一次是16-18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形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高中学生确实处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转折点上,进入思维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创造一系列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条件,促进甚至加快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有利于改变政治课教学蒙受的偏见和事实上存在的歧视。本人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作调查发现,在有些学生看来,政治课的学习方式主要就是背:考前背,突击背,老师抽背,家长抽背,背得多得分多;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学政治课就是听老师讲书、勾书,然后听老师聊天、神侃,考前背就能应付过去;从政治课堂实际存在的问题而言,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机械、浅白,毫无思维价值,引不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冲动。以上现象并非个别。因此,政治课要提升自己的学科价值,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就必须加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力度,展示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价值,改变被动听、一味灌、一人讲到底的现状,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在政治学科中的培养途径及过程。这样,政治学科的教学才有生机、活力可言。

3.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3.1有一个好的开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头中设置疑点、矛盾,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疑点、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

3.2加强课堂思维训练

教师在进行课堂训练时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研读辨题,搞清题目旨意,特别注意审清辨析点的主次,防止遗漏要点;其次要搞清辨题的观点既非绝对正确,又非绝对错误,而是正确与错误并存,提高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最后要求组织的答案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教师还要进行扩散性提问。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思考方法作为思维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科学思维方式比某种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得到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而应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地独创性地去思考、去探索。如学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梳理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3鼓励学生自学

自学思维能力是今后解决新问题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能力。自学思维能力的指导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阅读指导。包括:指导精读教材能力,使学生正确把握知识和原理并学会应用;指导阅读课外读物,善于搜集所需要的信息;指导阅读文献和工具书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二是在实验、实践方法指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觉力和想象力,养成研究思考的习惯。自学方法指导应分三个步骤加以训练:第一步,由教师分析精读教材的步骤与方法,指导查阅资料;第二步,列出问题式自学提纲,指导学生根据提纲自学归纳;第三步,由学生经过精读教材和查阅必要的图册文献,独立思考,列出自学纲要或画出知识框架图。让学生自觉学习,必须首先调动其积极性,强化思维动机。

由于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设定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题目,进行搜集加工;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在搜集和整理资料时,能产生许多课堂内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引起思考。

4.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要注意的问题

4.1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指的是遵循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入地进行思维训练。思维发展的顺序既不能颠倒,也不能跳跃。不过,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任其自然。在遵循思维发展顺序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使思维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使思维发展的水平迅速得到提高。

培育法治思维的前提范文9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双向互动;创新思维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向全国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这对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来讲更具有针对性。因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所以,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可靠接班人。

一、坚持与时俱进,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功能。在高校开设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内容必须突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紧紧围绕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展开。注重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表现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在高校青年学生中,表现极为敏感和突出。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直面社会的现实问题,紧扣时展脉搏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多做思考和研究,对时展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予以理论上的深入剖析,做出新的理论阐释,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新颖、更富有时代气息。根据理、工、农、医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的现状,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理论教育的协调性,提升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以理论的思维去关注变化着的现实,对现实问题进行正确的评判,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创造性的构想,真正把握时展的脉搏和规律,增强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魅力,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和充实相应的教学内容。遵循的原则是:在教学内容上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都是经过历史和实践的长期检验已被证明的真理,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随意取舍或变动,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深、讲透,使学生准确把握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它来源于实践,也必然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是,教学内容的取舍和确定必须有助于对学生的培养。为避免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取舍上的随意性,牢固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依靠集体的力量,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体系的框架,对重大理论、重要事件和重点人物怎样讲?进行反复推敲、研究和斟酌,形成共识。

二、探索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相匹配,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随着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大调整,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如何发挥政治理论的育人功能?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的教学路子。课堂教学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环节。长期以来,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一张嘴、一本讲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言堂、满堂灌,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这种教学模式,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没有沟通、交流,无法产生共鸣,甚至使受教育者产生排斥情绪或逆反心理,必然导致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因素,教是以教师是主导,学是以学生是主体。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教以学而存在,学以教为目的。所以,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紧紧围绕一切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轴心。那么,如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呢?

1.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而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的互动关系。受教育者固然要从教育者那里吸取有益于健康成长的理论和观点,但受教育者对理论和观点的接受也不是被动的。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式,如专题报告、课堂辩论、座谈讨论等,尽可能地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让学生结合理论学习,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或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有些教学内容应当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做出结论。这些方法不仅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有效的空间,而且构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舞台,它融人了师生之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我要学和要我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状态。不能否认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存在着一定强制性,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一定是被动的。虽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但开设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致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强调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强行灌输,而没有被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的认同、接纳、吸收、消化,如果这样,理论本身再科学、再正确,也只能是空洞说教。实际上人们对一种思想理论的接受,如同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这个过程是一个主观和客观、接受与消化的统一。

三、强化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创新是时展的灵魂,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如果在思维方式上墨守成规,不敢突破陈规,不能超越自我,就不可能有任何创新。因此,有没有创新的教学思维模式,是能否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着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模式必须随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育对象自身特点而变化。那么,如何加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1.突破传道授业的思维定式,大力培养创新精神。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引导学生突破“书本定势”和迷信“学术权威”等传统思维的束缚,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及传统的学术观点,大胆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探讨,在争鸣中达到共同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反思,探究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使政治理论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

2.致力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一是在短时间内对一个问题产生多种多样的设想;二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富有新意的设想。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固定观念、思维定势、胆怯心理、迷信思想等思维障碍,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和掌握超前思维、动态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复合思维等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思想教育课,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理服人,以德育人”。政治理论教育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服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注意以德育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要为人师表。”教师要有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格。当好学生探求真理的领路人,提倡探讨精神,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认识和见解。当师生之间发生分歧时,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在敬业精神、道德修养、思想情操和人格品质等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去感化学生,以高尚的思想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温暖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大力倡导多项思维方式和动态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的两极化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养成了一种两极化思维方式,要么正确,要么错误,非此即彼。这种思维方式使理论教育过于简单化、绝对化,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要提高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满足于一个方向、一个空间、一种思路、一种模式。而要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提倡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式,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传统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往往把思想定格在过去,用过去的观点来观察今天和未来的问题,忽略了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忽略了人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