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手套医学外科集锦9篇

时间:2023-10-11 10:17:27

手套医学外科

手套医学外科范文1

1.1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实习医学生刚刚从理论学习转向临床实践,他们普遍存在重诊疗轻预防的思想,在职业感染的防护方面更缺乏相应的知识及实际经验。在临床诊疗中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保护自己,没有形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再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往往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而造成职业暴露,因此技术有待提高。

1.2工作环境原因口腔科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口腔治疗过程中的气溶胶,修复义齿打磨的粉末都可造成环境污染。有调查显示,口腔科门诊空气质量检测合格率仅61.4%[1].医学生在实习时较一般医务人员需要更多、直接、频繁地接触大量患者及其体液、血液、分泌物等,由于经验不足和操作不熟练,工作中易被缝针、车针、注射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工作服易被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浸湿,患者所携带的病原体就可能从皮肤、黏膜的破损处进入人体,造成感染,所以医学生的感染概率极大[2]。

1.3防护措施不力实习医生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全,标准预防意识薄弱,对手的清洁、消毒重视不够,有些人治疗时不戴手套,诊疗前后不洗手,即使戴手套,手套穿孔后也不及时更换。洗手的依从性很低,大部分认识不到洗手的重要性。而综合治疗台的各种器械控制开关的接触频率高,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有些实习医生误认为戴着手套就是最好的保护,用戴着手套的手去调节治疗椅位、开闭照明灯等不经意的小动作,使被手套污染的开关成为传播疾病的中介源头。

1.4无菌观念差个别实习医生无菌观念不强,认为口腔是有菌环境,口腔科治疗与外科手术不同,无菌操作与否无关紧要,忽视诊疗患者之间的认真洗手或流于形式地洗手。有些不了解无菌操作基本技术,不知晓无菌持物镊、无菌手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夹取无菌物品后未能正确、及时地盖好盖子,甚至为了节省时间图方便,戴污染的手套去拿无菌持物镊,导致治疗前、中、后不安全隐患。

1.5职业损伤口腔科麻醉、根管治疗等操作中常用的注射针、缝针、拔髓针使实习医生处于针刺的危险中,而锐器刺伤后未引起重视,部分实习医生存在侥幸心理,不报告、不处理,为医源性感染创造了条件。

1.6重金属与化学消毒剂的污染口腔科工作中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如汞、樟脑酚、戊二醛等,难免暴露在危险之中。银汞合金是口腔科常用的充填材料,常温下易蒸发,在调剂和充填中患者呼出的汞蒸气和操作中不慎撒落的汞及废弃的汞合金和磨除的旧的充填物产生的汞尘,都可造成污染。而化学药物使诊疗室内弥散着醛味、氨味,长期处于此环境中,对皮肤黏膜刺激并致敏,易引起过敏性皮炎、鼻炎。

2对策

2.1提高实习医生对防止职业暴露、加强个人防护重要性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对实习医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包括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无菌物品的正确使用,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六步洗手法”,标准预防的意识,个人预防知识的培训及用具使用方法,医疗锐器用后的处理及锐器刺伤后的紧急处理措施等。定期对全体实习医生进行相关知识考核,增强全员消毒隔离无菌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重要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来配合口腔科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纠正他们的不安全行为。

2.2改善口腔科诊疗环境口腔诊疗室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紫外线消毒空气每月2次,每次30min,就诊前后患者用含漱液漱口,减少口腔微生物含量。治疗中使用强吸力,最大限度降低飞沫喷溅,每次诊疗开始前和结束后用踩踏脚闸冲洗管腔30s,以减少回吸。每天工作前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包括:综合治疗椅表面、工作台面、地面、无影灯扶手等,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诊疗环境。

2.3强调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实习医生的职业防护教育,引入标准预防概念,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治疗中必须穿工作衣、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及佩戴防护镜或面罩,必要时戴防水围裙。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都有一定的要求,每次使用结束后,用水和皂液清洗护目镜和面罩,有血液等污染时用中效消毒剂擦拭,外科口罩被飞溅污染或内层因呼吸潮湿后也应及时更换,治疗过程中禁止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接电话等。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诊治患者前后或者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方法、时间、擦手用具。诊疗过程中保证光线充足,认真仔细,防止锐器损伤。

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口腔科诊疗操作中交叉感染的危险远远大于外科,积极将外科无菌观念引入口腔治疗中,努力将交叉感染降到最低限度,确保诊疗过程中的医患安全。对平日操作过程中污染无菌物品,无菌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及时给予指正,纠正诊疗过程中不良行为。督促他们遵守有关消毒、灭菌、隔离的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各种器械,降低污染。对口腔科全体实习医生定期进行相关知识及操作考核,不合格者再次培训、再次考核。

手套医学外科范文2

关键词:动脉穿刺置管术;改良;麻醉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76-02

作者简介:李永华,男,硕士,主治医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器官移植麻醉与临床教学;石学银,男,通讯作者,麻醉科主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围术期器官保护。

一、前言

动脉穿刺置管术不仅用于持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还可以进行血气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麻醉操作技能。[1]然而,目前该技术仍主要依靠操作者的手感和临床经验,对于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而言,是很大的挑战。最常见的困难,往往不是穿刺,而是置管。作为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麻醉科,我科历来非常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2009年开始,经第二军医大学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我科逐步将1ml注射器辅助穿刺置管技术用于临床教学,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材料和方法

2009~2011年在我科的实习医生共32名,进入临床后,随机分为传统法和改良穿刺法教学组,对围手术期需要动脉测压的患者分别进行传统法或改良法穿刺10例。记录一次置管成功例数及穿刺时的相关情况。

传统法:术者右手持穿刺针(20G动静脉留置针),针干与皮肤呈10~20度角进针,针尾见回血后,再进针约2mm后送入外套管。

改良法:首先取一1ml注射器,去掉针头和内芯后,将外筒与已去除后座的套管针(20G动静脉留置针)衔接,做成一个相对延长的“新针”,然后操作者右手持针,针干与皮肤10~20度角进针,针尾见血后再进针约2mm,当注射器筒内见血液呈波浪式向后涌动时,置入外套管;若外筒内血流缓慢或者无血流搏动,可退针至皮下,稍稍调整左右方向,再行穿刺,待血流呈搏动式后涌再行置入外套管。[2]

结果,32名实习医生传统法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38.21%,改良法为81.11%。传统法针体回血时间1.74±0.26s,改良法回血时间19.65±1.87s。

三、讨论

动脉穿刺置管术是临床麻醉教学的难点,如果首次置管失败的话,桡动脉因为刺激痉挛或者局部血肿使得后续穿刺置管更加困难。传统法教学时,学生在操作中经常出现“穿刺易,置管难”的情况,较低的置管成功率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信心,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创伤和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因此,临床教学中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穿刺易,置管难”的根源就是操作者在穿刺见到血的即刻无法准确地判断外套管是否在血管里,此时是立即置入外套管,还是压低针干继续进针1~2mm后再行置入?实习医生由于操作较少,判断起来尤其困难。血液从针尖回流到针尾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里每个学生穿刺时进针的速度有快慢,如果进针速度快,见血后可以直接置入外套管,如果进针速度慢,必须压低针干继续进针1~2mm后再行置入,否则就会置管失败;此外,因为是靠触摸盲穿,穿刺进针的角度和桡动脉的很容易成夹角,1~02mm就有可能穿破动脉的侧壁,而此时针尾部已经充满了血,操作者无法准确地判断针尖的位置了,很容易导致置管失败。

改良穿刺法将1ml注射器的针筒部分衔接到穿刺针尾,大大延长了回血时间(19.65±1.87s VS1.74±0.26s),操作者可以从容地根据回血情况调整进针角度和深度,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我科的回顾性资料分析发现,实习医生采用改良法后一次置管成功率均大为提高(81.11%VS 38.21%)。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改良法教学效果较好,很快就能熟练掌握置管技巧,对提高自信心很有帮助。当然,改良法所用穿刺针后面的针筒是空的,存在空气污染的可能性,但考虑到穿刺针是现场制作、动脉血是正压而且手术室内空气都进行过净化,所以可以认为是相对无菌的,在我科的教学实践中,也未发现因为改良法穿刺单因素导致的感染。

临床实践中还有一种钢丝针用于动脉穿刺置管术,[3]借助于导丝进行外套管置管,成功率也比较高,但是此针外径较一般动脉穿刺针粗,穿刺疼痛感较强,回血速度较慢加之价格昂贵(约为普通穿刺针10倍),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很难普及。我科在过去3年的临床教学中也有部分患者采用钢丝针教学法,和改良法相比,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

因此,笔者认为,采用1ml注射器辅助法进行动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高,临床教学效果较好,可以帮助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更快地掌握动脉穿刺技巧,积累穿刺置管提高穿刺置管的信心,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蒋京京等.如何提高麻醉专业实习医生的动脉穿刺技能[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

手套医学外科范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16-01

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依从性也称顺从性,指医务人员按规定进行洗手,手卫生是当前医院感染管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绝大部分医务人员能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医院感染科也制定了大量监管措施,但实际工作中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减少通过医务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所致的外源性感染,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及安全,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我想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 作为护士长首先针对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依从性认知不足,请医院感染科人员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内容抱括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及国外和我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的医院感染相关数据,等相关知识。通过培训使大家知道了手卫生是一个非常独立,非常重要的防止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于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和手卫生依从性。

2 作为护士长要不折不扣地把医院感染科制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在科室成本核算上,要有远大目标,要明白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不能在这上面打小算盘。

3 针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淡漠,在病区醒目处张贴各种手卫生宣传画、各种警示语,(如:在病室门上贴:出入请洗手,在患者床头贴:不洗手,别碰我)。各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步骤图。增加视觉上的刺激。

4 针对洗手设施不全、不便,在所有诊疗区域安置脚踏式水龙头,并配置手烘干机,各病室门口放置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医务人员取用。

5 针对有的医务人员怕手部皮肤受损而选择戴手套的做法,首先组织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手套,手套的使用和要求,明确手卫生不仅仅是保护我们自己,同时也是保护患者,并且明确告知戴手套并不能代替洗手,加强科室手套的管理和使用,彻底改变各种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低于操作后手卫生依从性的怪事。减少通过医务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所致的外源性感染。

6 针对护士工作繁忙,进病房做治疗时,病室并不只有一个病人的情况,为方便护理人员取用手消毒剂,每个治疗盘内也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7 护士长在做好以上工作的情况下,要同时制定出监管措施,科室院感兼职人员、院感质量控制人员及护士长为科室手卫生依从性监管人员,每周最少两次不定期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的抽查,对不执行手卫生依从性者进行处罚,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对医院感染科隐蔽性抽查中,发现的不执行手卫生依从性者进行双倍处罚。

通过几个月不懈的努力,全科医务人员都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已经由烦恼的抵触,到偶尔愉懒少洗一次,到自觉认真洗手,以致到现在已经成了习惯性规范洗手,我院感染科对科室手卫生依从蔽性抽查结果显示,我科的手卫生依从性也从2013年的14%上升到今年第一季度的30%,今年四月份的89%,五月份达到了100%,院内感染率降到了3.3%。

参考文献

手套医学外科范文4

器械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制订一套有效的消毒制度和比较完整的操作规程来约束和督促,才能有效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率。安排专人负责消毒灭菌工作,上岗前接受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清洗灭菌流程:清洗-酶洗-冲洗-干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根据器械危险程度和材料性能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首选高压蒸汽灭菌,对不能高压蒸汽灭菌的可采用等离子、化学浸泡等消毒方法。尽量采用纸塑式独立包装。灭菌器械干燥保洁存放。器械物品的传送要由污到静,单向循环,不得逆流与交叉穿梭。

2环境的管理:

口腔科诊室环境和设备消毒灭菌技术一直是国内外口腔领域内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口腔工作造成的交叉感染,保证每一位患者就医安全,我院近年来一直把此项工作作为临床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保证制度的有效性,派专人经常检查感染控制的实施情况,检查程序。

2.1治疗病人前:确认所有设备均已消毒或做了适当的灭菌处理;在工作台上放好适当的器械(器械太多容易感染);准备好所有将要使用的器材和搅拌器械(中途添加器械次数多易感染);如有必要,在某些地方放置一次性的覆盖物。

2.2治疗病人过程:治疗病人过程中要视病人为潜在的感染者;医护人员要戴手套、口罩、眼罩、穿工作服,让病人带保护性眼罩;戴手套前先洗手,每个病人治疗后必须更换手套;手套发生破损、穿孔,必须马上更换;工作中要使用强吸收,尽可能使用橡皮章;使用锐利器械时必须特别小心,使用后器械装上外套。

2.3治疗病人后:将锐利物品与其他废物进行消毒销毁分别丢弃;彻底清洁所有器械,用高温高压消毒炉消毒;清洁和消毒所有被污染的区域。

2.4单元时间结束后:丢弃所有废物,彻底清洁和消毒所有工作表面,消毒吸引管痰盂,清洁牙椅和治疗台。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清洁,采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空气,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2.5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严防污染扩散。一次性物品使用后先毁形分类后集中统一处理。所有的医用垃圾也先在诊室内分类集中装袋后,送污物处处理并在运送途中绝对密封,严防污染外溢。

3医务人员的管理

3.1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接种乙型肝炎的免疫接种。

3.2为了加强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必须穿戴工作服、帽子、口罩、手套、鞋,必要时穿戴隔离服,防护眼镜、面罩等,工作服不应穿到院外。

3.3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口腔医护人员在治疗操作中双手频繁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龈沟液等,手的微生物污染非常严重。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病毒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源因此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手卫生。每次在治疗前后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洗手或手消毒,手套一人一用一更换。在操作中已污染的双手不可触及清洁消毒物品,尽量减少医务人员手套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治疗过程中采取避污隔离技术。

3.4工作人员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受伤,应该挤压伤口,让血液流出,在流水下彻底清洁伤口,再用敷料覆盖伤口。同时要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并进行登记。任何血液、唾液或水银有关的意外受伤都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手套医学外科范文5

高性能计算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并行算法和开发相关软件,致力于开发高性能计算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性能计算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和重大工程设计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手段,它与传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室实验一起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设计中互相补充、互相关联的研究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和推动了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方面发展很快,并一直把它作为国家战略给予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予以组织实施。目前,高性能计算在国内外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应用成果。在生命科学领域,高性能计算在探究基因奥秘、蛋白质结构、生物信息以及医药设计等方面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此外,将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进行结合,从而为生物医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更是被一些主流研究机构视为重要的应用。目前,我国的高性能计算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在很多的科技领域已经通过有效地引进和运用高性能计算取得了很多的科研成果。

鉴于目前高性能计算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在2007年10月购置和引进了中医药行业第一套高性能计算系统——曙光tc 2600刀片服务器。该系统具有50个计算节点,2个数据库节点,1个i/o节点,1个管理节点,一个登陆节点,共计55个节点,存贮达4 t容量,峰值浮点计算能力11 800亿次/s,实测并行性能8 600亿次/s。在2007年12月完成了设备的验货、安装、调试、测试、验收,目前已经测试运行了linpack、pmb、iozone、stream等程序,以及生物计算领域的vasp应用程序;安装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格软件gos3.0,目前正在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合作进行中医药网格的研制和开发工作。

系统硬件配置:曙光tc 2600刀片服务器,2*amd opteron 2218双核cpu,4 gb内存;80 g硬盘,千兆以太网卡,共50台刀片机组成;i/o管理节点2台;登录节点1台;数据库节点2台,4*amd opteron 8214双核,16 g内存,73 g硬盘两块;infiniand 10 g网络1套;磁盘阵列:300 gb fc硬盘8块,500 gb sataii硬盘8块。

系统软件配置:linux操作系统 redhat企业版1套;曙光刀片管理软件1套;集群系统软件:曙光集群系统管理软件(dcms)1套,曙光集群系统部署软件(dcis)1套,并行命令软件(mterm)1套,作业调度系统(dpbs/torque)1套;双机高可用软件roseha 1套;gnu c/c++编译器1套;gnu fortran77/90编译器1套;datadisplay debugger 1套;codeanalyst系统性能分析工具1套;openmpi 1套;mvapich 1套;mpich/lam-mpi 1套;pvm 1套;acml 1套;apl 1套;lapack,scalapack 1套;hdf5 1套;blas、goto、atlas 1套。

这套系统是目前我国中医药行业引进的第一套高性能计算设备,由于中医药行业的独特性,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这方面成熟的行业应用经验可供参考,如何使高性能计算尽快成功应用于中医药行业,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希望能够通过借鉴目前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些成功应用,为加快高性能计算在中医药行业的应用、普及和提高提供些有益的帮助和借鉴。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成立于2000年12月,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建设,座落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开发园区内,是国内第一个面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在气象预报、药物设计、生命科学、汽车、新材料、土木工程、物理、化学、航空、航天、船舶等多个应用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一个以基因信息和蛋白结构为基础,以药物设计、化学合成和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创新药物研发中心。该中心除了拥有大量先进的用于分子生物学和药物研究的实验仪器设备,以及sgi(64个cpu)和国产“神威”高性能计算机之外,还拥有最先进的分子模拟和药物设计软件,如:insightii、catalyst、topkat、sybyl和dock等。此外,他们还利用mdl公司所提供的“药物数据报道数据库(mddr)”、“综合药物化学数据库(cmc)”、“化合物筛选数据库(acd-sc)”和自主开发的“中国天然产物数据库(cnpd)”等数据库,建立了超过250万个化合物的大型药物虚拟筛选数据系统。在抗sars科研攻关中,他们参加了抗sars的药物研究,在探索sars病毒的致病机理、药物设计、虚拟筛选和分子水平筛选的工作中高性能计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沈建华等学者密切注意国际网格技术发展动向,及时组织跨学科、跨科研院所和跨地区的交叉学科研究队伍,开展高性能药物研发网格技术研究,该项研究2002年获得“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专项”的支持,研究人员针对高通量虚拟筛选计算量和数据量大的特点,开展了药物设计网格的各种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了“新药研发应用网格”技术平台。目前,上海、北京和香港地区的多个超级计算机和计算机机群等计算资源已经加入这一平台,形成了超过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的应用网格系统。上海药物研究所将自己开发的高通量虚拟筛选软件进行了异机(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之间)并行化,安装在该技术平台上;同时,在该平台上还安装了含有120万个化合物信息的数据库和各类药物靶标蛋白结构数据库,在该平台上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研究。新药研发网格的建立,为真正实现公共计算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对创新药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应用先进的高通量和高内涵药物筛选技术,对我国特有的化合物样品库(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产物)在高性能计算平台上实施大规模随机筛选。在对筛选发现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改造的基础上,开发治疗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原创新药。该中心在国际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如在与瑞士actelion 医药公司的合作中发现了一个至今尚未见报道的神经调节肤 u-1受体选择性小分子激动剂;与日本田边制药株式会社开展原创药物筛选合作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结构全新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小分子调节剂;与美国celloinks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了我国首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内涵药物筛选技术平台并投入实用。这些成绩不仅提升了我国新药研究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知名度,而且为相关先导化合物的下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旦张江新药筛选及评价研发平台:在新药筛选及评价研发平台的基础上,复旦张江与中国药物研发领域的顶级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上海先导药业有限公司”。为了更加快速主动地寻找有可能成为新药的化合物,复旦张江在技术上利用计算化学、组合化学等高效筛选技术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药物筛选和评价模型,在高性能计算平台上对有可能成为新药的化合物进行筛选和评价,成功建立了新药筛选及评价研发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浪潮高性能生物信息中心: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由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公司捐助建设的“华中科技大学-浪潮高性能生物信息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引进了亚太区第一套基于infiniband高速互联技术的浪潮天梭ts10000高性能系统,主要用于生物信息学中的科学计算、模拟和可视化研究,构建大型生物信息数据中心。

北京生物医学研究所:北京生物医学院研究所与高性能计算厂商蚬壳星盈合作,引入了星盈亿万次实时协作式超级刀片计算机系统并建立了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科学超级计算和研究中心,为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强大计算服务平台。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20多个生物类研究所之一,也是国内一流的动物研究机构之一。他们购置了一套曙光峰值运算能力为2.75万亿/s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帮助研究所打造我国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

北京放射医学院研究所:北京放射医学院研究所与国内知名刀片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厂商蚬壳星盈合作,引入了星盈亿万次实时协作式超级刀片计算机系统,并建立了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科学超级计算和研究中心,为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强大计算服务平台。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8个部委共同筹建,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方面的研究,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生命科研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上的论文数量居国内首位。目前对生物大分子进行深入研究,从原子水平上来掌握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和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设计,是近年国际生物医药研究的前沿课题,也是该所重要的科研方向之一。大分子是目前自然界物质结构最复杂的分子,一个生物大分子及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往往包括几万至几十万个原子,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在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购置了拥有102个节点的浪潮天梭高性能集群,通过该计算平台,利用上百个节点进行并行计算可提高模拟效率几十倍,过去利用单机工作站几天才能完成的实验模拟,现在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科研的进度。

北京大学生命学院:以北京大学生命学院为龙头的一些生物科研机构已经加入了有关的国际组织,并在网格上分享现代生物信息资源,开展了应用高性能网格计算建立生物信息学中心的配套研究工作。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9月,该中心长期致力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目前所从事的基因组测序与组装、基因预测、基因功能分析等课题,都是超大规模的海量计算。有些计算任务如果使用现有的计算机需要1个月,甚至1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只有引进高性能计算产品才能满足研究中心的计算任务。华大研究中心使用了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联合研制,专门为生物信息学研究使用的“曙光4000 h”高性能计算系统,以及ibm、sun等厂商的高性能计算产品,他们利用这些高性能计算系统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计划、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测序等诸多科研项目。

手套医学外科范文6

【关键词】 外来手术器械;清洗;品质管控

随着外科手术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外来手术器械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 不仅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 实现了资源共享, 也为医院开展多层次的手术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但由于这些手术器械多是在各医院之间流动使用, 如何有效管控其清洗品质, 确保器械得到安全使用, 是目前临床关注的关键问题[1]。2010年5月以来,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针对外来手术器械, 实施了一系列清洗品质管控措施, 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4月本院共接受2145套外来手术器械, 将其设为对照组, 2010年5月~2013年10月本院共接收2866套外来手术器械, 将其设为观察组。两组外来手术器械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2145套外来手术器械, 由器械供应商采用常规的清洗、刷洗方法并送至医院灭菌使用。观察组2866套外来手术器械, 由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进行清洗, 先浸泡, 再使用超声清洗机采用标准化流程进行清洗, 对污染较重的手术器械可采用手工清洗。整个清洗程序要符合外来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由专职人员负责。并建立清洗品质追踪管理系统, 记录每套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监测、发放及应用等相关信息, 以便随时跟踪、查询。医院感染科也加强外来手术器械清洗、灭菌各个环节的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比较两组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品质差异。

1. 3 清洗品质评价标准[2] 目测法是适用于日常器械清洗品质评价的最可行的方法。合格标准:器械表面、外观洁净光亮、无血迹、无水垢, 无残留物质, 器械关节处和齿槽处无新鲜锈迹及黑色腐蚀斑点。镜检法合格标准:用放大约 15倍的放大镜或带光源的放大镜对器械进行检测, 无微粒、锈斑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

2 结果

结果表明:经过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清洗和对清洗品质管控, 观察组外来手术器械的目测合格率为98.12%, 镜检合格率为97.80%,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比较, P

3 讨论

随着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 外来手术器械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外来手术器械是指外来器械生产厂家以租借或免费形式提供给医院使用的医疗器械, 多为骨科、脑外科等植入物手术器械, 结构复杂, 本身清洗难度就很大。再加上这些手术器械常在国内各大医院之间频繁周转使用, 清洗品质更是难以管控, 容易带来医院感染的安全隐患[3]。因此, 有必要加强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品质管理, 切实保证清洗质量的持续动态改进, 保证患者的使用安全。以往对于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工作多由器械供应商完成, 这些人员均未经过消毒灭菌上岗培训, 如果医院再不重视器械的清洗品质, 接收后直接灭菌经导致灭菌不彻底或失败, 甚至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4]。为解决外来手术器械存在的问题, 2010年5月以来, 本院将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工作纳入本院消毒供应室进行, 这使得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实现制度化, 从接收、清洗、包装到灭菌实行了质量控制标准化管理, 最大程度避免了以往器械清洗不彻底的情况, 保证了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品质, 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5]。本组资料分析发现, 经过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清洗和对清洗品质管控, 观察组外来手术器械的目测合格率为98.12%, 镜检合格率为97.80%,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比较, P

参考文献

[1] 曹登秀.外来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控制与改进.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2,29(8):750-751.

[2] 钱黎明,王雪晖,钱荷健.手术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管理流程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5) :465-466.

[3] 赵洪峰,任淑华,吕巧红,等.外来手术器械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效果评价.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 27(3) : 358-359.

手套医学外科范文7

[摘要]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源微生物污染,促发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口腔门诊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发科室,由于口腔内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而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中又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口腔内分泌物,易造成诊室空气、环境及诊疗器械的污染。如果不重视消毒、灭菌、隔离工作,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很容易造成乙肝、丙肝,艾滋病,结核病等血源性和呼吸性疾病的传播,增加门诊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因此要加强医务人员意识和职业道德,加强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及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手带菌的预防;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采取措施预防院内感染。加强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口腔门诊医源性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63-02

1加强医务人员意识及职业道德

医德与院内感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防止院内感染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职业道德,增强预防院内感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才能有效的降低院内感染率。

2加强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进行感染知识的学习,使医务人员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必须使医务人员,认识到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工作,视所有患者都为感染病例,并按感染病例进行处理,将危险因素降至最低。

3加强对手带菌的预防控制

患者的院内感染,通过医务人员、病人手带菌污染最为严重。除医护人员外,医院清洁卫生员由于要经常清理污物、医疗垃圾、手的污染更为重严重。接触传播是许多疾病重要的治病原因。手的污染常造成医院环境物品的污染,就要有效的控制预防手带菌。

4观念改变

口腔治疗中要解决部分医务人员传统观念,即认为口腔本身就是有菌器官,无需严格的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自我防护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概念不强,因此应加强对口腔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和自我防护的教育,引入标准预防概念,视口腔为感染源。接触病人诊疗时穿立领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或眼镜。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戴手套应和洗手相辅使用,每次诊疗前后、戴手套前、脱手套后均需洗手,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有研究显示,虽然病人是感染的直接来源,但是造成医院感染扩散的途径则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用流动水冲洗、肥皂洗手,自然菌消除率达99.5%。

5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5.1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法规要求,制定适合本医院口腔科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医务人员培训制度、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等。

5.2 制定诊室保洁和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危害。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对于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棉球、纱布及各种敷料以及注射器、手套、帽子、口罩、一次性诊疗器械等,均按照感染性废物装入黄色包装袋中,对于针头、探针等锐器需按损伤性废物放入防渗漏、耐刺的锐器盒内,在包装袋和锐器盒外应当有警示标识,并标明科室、日期、类别,对于特殊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采用双包装袋双扎口。科室人员与专职回收人员严格交接登记手续后送焚烧站统一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

5.3 制定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的各项操作程序

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消毒或灭菌”的要求,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5.4 定期监测,规范化管理

口腔门诊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设立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加强对本科室医院感染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形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三级医院感染监测网络。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考核标准及奖惩措施,感染管理科定期对口腔科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形成标准-考核-奖惩三位一体的责任管理体系。

总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诊疗过程中交叉感染发生的核心,工作中严格执行现有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方案,加强口腔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卫生习惯教育,增强行政部门的有效干预,可确保口腔医疗安全,降低医院感染因素。

手套医学外科范文8

手术学实验课程是医学生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活体动物实验操作项目,实验中学生要接触犬类等具有攻击性的活体动物,而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使用手术刀、剪、缝针等锐利的手术器械,实验中操作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造成实验人员的受伤[2]。为防止此类伤害的发生,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课前预警教育

无菌观念培养、无菌技术训练是外科手术学实验课的基本内容。部分学生在开始接触到无菌技术训练时,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建立并强化医学生的无菌观念,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每次课前教师都会结合以往临床实际工作中由于违反手术无菌操作技术要求、导致患者或医护人员出现严重后果的相关案例介绍,让学生在手术无菌技术训练前先接受健康防护预警教育[3],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反复强调规范化地无菌技术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的重要性。将预防手术接触感染的健康教育与无菌技术操作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提高防护意识、提升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验开始前动物的麻醉与固定环节

由于外科手术实验使用的动物是家犬,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容易在麻醉过程中被其咬伤、抓伤。因此,实验前动物的麻醉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4],于实验开始前做好麻醉工作。麻醉过程中,教师和技术人员边操作边讲解操作要领、物的药理与毒理作用、物的给药剂量以及手术操作中的麻醉管理等。在麻醉完毕、完成动物手术部位的皮肤准备后,由学生将动物领至实验室,放置实验手术台上,在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捆绑、妥帖固定好。

3实验过程中的要求

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掌握正确的无菌技术不仅是减少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重要前提,也是手术人员自我保护、免于被交叉感染的重要保障。在无菌技术训练过程中除了要建立、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掌握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外,强化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教学安全与防护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5]。通过临床手术医护人员术中误伤造成交叉感染案例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做好严格细致的术前无菌准备工作,不仅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和同事负责,提高学生对无菌观念培养和无菌技术操作训练的重视程度。

手术学实验是在活体动物身体上模拟临床外科手术进行操作,实验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手术刀、剪、缝针等锐利的手术器械。由于实验动物是普通家犬,其身体是否带有何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学生在手术实验时做好细致的术前准备工作如戴好口罩、帽子、穿好无菌手术衣、戴好无菌手套就显得尤为重要。术中手术器械的传递和使用要安全、规范,以免造成误伤。完好的无菌手套是隔离动物与人相互直接接触的重要环节。术前要检查手套有无破损,术中若手套被器械刺破,应及时更换。术中如出现口罩、帽子被动物血液溅污或手术衣被污染浸湿应及时更换,如血液溅至皮肤,应立即用清水洗净并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如术中出现被误划伤、刺伤情况,应立即脱下手套,挤出污血,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然后用消毒液处理伤口,并及时去校医院就诊处理。

4实验结束后的处理

在手术实验结束后,要仔细观察动物的苏醒情况,在无明显躁动的情况下,松开固定,将动物交给相关人员处理,消除手术结束后动物渐醒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在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安全防护教育,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杜绝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同时对高校培养合格的未来医学人才、减少临床医疗伤害的发生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左艳芳,郭光金,张天飞,等.健康教育在手术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108.

[2]窦贺荣,周连生,曲爱娜,等.手术学教学实验中意外损伤的防护[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3):337.

[3]雷艳,朱志立,余汇洋,等.手术学教学中的安全管理与防护[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5):348.

手套医学外科范文9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81-02

国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有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研究,分析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定义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因此,为了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认真做好自我防护十分必要且义不容辞。

1 标准预防与自我防护

1.1 标准预防的概念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2 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①既要防止血液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液性疾病的传播;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③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1.3 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1.3.1 洗手 标准洗手既“六步”洗手法,能使医务人员手的菌落数符合卫生部标准,因此,强调洗手,规范手卫生是当务之急。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①直接接触患者前后,接触不同患者之间,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洗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患者前后;②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④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⑤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1.3.2 戴手套 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若皮肤发生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

1.3.3 避免锐器伤,使用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渗透围裙、袖套是切断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为了防止被锐器损伤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尽量避免手与锐器直接接触,如使用专门盛放针头的锐器盒。防止喷溅用的眼罩、面罩等。如果一旦发生锐器伤应按锐器伤应急程序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立即挤出伤口血液于伤口旁端反复冲洗消毒(75%酒精或0.5%碘伏)伤口处理抽血化验检查注谢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填写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通知院感科、保健科进行登记随记。由于医务人员面临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要求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渠物喷溅到时,应当带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渗透围裙、袖套。

2 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上报登记制度,加强职业暴露的管理工作。

针对医务人员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要求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及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院感科、保健科、院感科、保健科根据暴露情况进行跟踪随记,尽可能使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后的危害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正确处理,有效预防损害的发展,把职业暴露的危害降低到最低。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