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11-24 11:14:40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范文1

主要行业发展现状剖析

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建立在三大产业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要保持整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做好农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建设工作,要分析全县经济的发展前景,也只能从三大产业入手,才能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1、农业基础地位在削弱,生产持续多年下滑,占全县经济比重一降再降。人人都明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抓好农业生产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性的工作,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我县农业的生产情况看,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生产的总量在缩减。而粮食面积已出现连续七年负增长,粮食产量更是连续八年下降。与2000年相比,表面上全县农业总产值由6.86亿元增加到8.04亿元,实际上这种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引的,真正的农业生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多,其占全县经济的比重由2000年的6.5%下降到5.3%。从农业资源看,与2000年相比,耕地面积由31.16万亩减少到29.83万亩,净减1.33万亩,若再考虑这几年中新造耕地大多为山区旱地,因此,全县良田的减少还要远超过这个数据。从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规模看,与2000年相比大宗产品呈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由50.94万亩减少到33.52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5万吨减少到10.4万吨;生猪饲养量由34.16万头下降到32.34万头,蔬菜、水果、家禽等经济型农产品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每年的增量却非常有限。因此,在我县农业资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农产品经济效益若没有大的提升,希望农业出现大的回升是不现实的。

2、工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难度在加大,制约要素在增多。从我县总体工业发展层面看,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36.4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近25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我们知道,当我们的工业经济总量还处在200亿元以下的规模时,基数较低,实现年增长15%的水平相对比较容易。而当我们的工业经济总量达到近250亿元的规模时,基数增大,再要达到年增长15%的水平,年产值增量须超过37亿元,这就相当于每年要增加乌牛、桥下、沙头三镇的产值,也相当于奥康、报喜鸟、红蜻蜓三家全县最大集团企业的产值,因此,在我县工业企业家数不到2500家的前提下,要实现37亿的增量,其难度是不能与2000年前直接相对比的。从我县的皮鞋、泵阀、服装、钮扣和拉链四大主导行业来看,其中有三大是生活消费品,要知道生活消费品需求不仅受市场份额的影响,还要受到消费群体的限制,在消费市场没有很好拓展开的形势下,盲目地追求量的扩张是非常冒险的。从我县工业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看,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2004年末,全县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约500家,仅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产品科技含量普遍较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我县工业的区域发展看,沿江与山区发展十分不平衡,2003年、2004年则更依赖于瓯北工业来带动,桥头、乌牛、桥下、上塘等乡镇均呈缓慢增长或下降的趋势。要知道,一个地区工业仅依靠一个乡镇的增长来带动,这种“单头挑”的发展是非常危险的,一旦瓯北工业发展出现问题,全县的工业将受到严重冲击。从工业经济的外部制约要素看,原料进价与产品售价呈“高进低出”格局。2004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6%,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高达14.9%,这种状况显然有利于原材料生产行业的发展,但对加工行业造成较大压力,由于我县工业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群,如果能源、原材料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保持反差,加工企业将面临成本提高、售价走低的双重压力,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冲击,并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对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升和工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也是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我县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一批新建工业项目陆续投产,全县工业用电需求量增多,电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生产用电紧张,自备发电造成生产成本上升,部分企业订单流失。从县电业部门了解到,我县今年电量缺口仍有1亿度左右。

3、建筑企业势单力薄,社会投资拉动力较弱。2004年,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8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占生产总值比值为8.4%。全县目前建筑企业只有23家,上年完成建筑业产值仅19亿元,竣工产值不足15亿元,如此小的行业规模很难对全县经济有大的贡献。从社会投资角度看,增长的空间有限。2004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增幅已连续多年出现回落。今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为33亿元,按照此目标值,我县日平均投资额要超过900万元,难度非常之大。从投资的资金来源看,我县还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来带动,企业、自然人等民间投资力度仍然不足。2004年,全县全部项目投资中,政府性投资与民间投资呈“五五开”的局面。在财政收入只有10亿的县域经济条件下,政府性投资只能是导向性的,不可能每年都采取大额的政府投资。从我县当前的投资前景看,今后几年虽有“交通百亿”工程的投资,但按照统计上的口径,真正归入我县份额可能会少之又少。

4、三产中传统行业发展速度放慢,金融业势头看好,国有经济成分比重提高。在三产诸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应是交通、商贸等传统行业,2000年,两大行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达到47.8%,四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0.9%、7.4%,低于三产年均增长2.6和6.1个百分点,其所占比重也下降到2004年的40.2%。交通行业发展放慢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一是近几年没有培育出大的交通企业,长运公司、联运公司、轮船公司等几家稍成型的企业,运力和运量都还很有限。二是没有开辟好的交通线路,在交通线路不变的情况下,增长只能依靠客源量和货源量的增加,在当前的处境下,这种增长潜力不大,如:县轮船公司在不能提高收费标准,没有开辟新的轮船线路的情况下,其每年的增长是非常有限的。贸易业这几年应该说是持续低迷,社会有效的消费需求始终没有大的改善,永嘉的区位优势相对贸易业而言应该是个区位劣势,一些高档消费、新型消费很容易外流,加之我县近几年农村消费渠道并没有大的拓展,部分农村潜在的社会需求没能实现。在这种状况下,全县社会消费需求提升缓慢也就不足为奇,200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增长8.6%,增幅比2003年回落3.5个百分点。金融业的繁荣发展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是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能推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其自身是国民经济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部经济中占据一定的份额。与2000年相比,金融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8.9%,高出三产平均增幅5.4个百分点,其占三产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8.1%上升到上年的9.8%。在我县教育、卫生科技及国家党政机关中有95%以上是属于国有经济性质的,随着近几年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及机构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所占比重逐年在提高。2004年,其增幅达到16.3%,所占三产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6.8%上升到上年的22%。

主要利好因素浅析

面对我县各行各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做好利好分析,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做到克服经济发展路上的各种困难,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造就一方红土地。温州市“两会”提出要将永嘉融入大都市圈,随着温州城市的北连,与市区仅一江之隔的永嘉将按照“轴线连接、组团发展、相向推进、实现联体”的思路,加快上塘、瓯北的联体发展,全力打造中心城区。对此,本就享有“温州浦东”之称的瓯北镇已成为一片投资热土,三江片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极大地促进瓯北及永嘉经济的全面发展。随着“金丽温高速”、“诸永高速”、“温州绕城高速”的建设和开通,未来的瓯北乃至整个永嘉将都可能成为一片投资热土。

2、强烈的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地方龙头企业。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质量立县、品牌兴业”战略,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品牌扩张、品牌宣传和品牌保护工作。目前,全县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枚、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19个,并培育了大批著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刚刚公布的温州市50强企业中,永嘉占有6家。这种政策导向将继续引导大批中档企业朝做大做强方向努力,为永嘉经济带来活力。

3、难得的宏观政策,带来难逢的市场机遇。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重工业,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火力发电等大批重大工程项目,给我县的泵阀产品及成套设备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城市的煤气管道供给及污水管道排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也将为泵阀产品带来巨大潜在的市场商机。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就业 劳动力 从业人员

一、海南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与特点

1、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多,私营和个体单位从业人员增速较快

1998年以前,国有经济从业人数在海南整个就业中占绝对主体地位,随着私营、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和从业人员占比逐步减少,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从1998年的71.65万人、4.97万人分别下降到2006年的56.89万人、3.84万人,其占全部从业人员的份额由62.34%、6.94%分下降到2006年的43.07%、2.91%。同时,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大幅上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从数量从1998年的30.44万人,上升到2006年的56.66万人,其占全部从业人员的份额由26.49%上升到2006年的42.81%(见表1)。

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南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保持一致,呈现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持续上升的特征。2006年末,全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4.79%,比1997年末下降了4.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为35.29%,比1997年末上升了5.96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调整上,海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变化与全国趋势有所差别。近年来,海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略有下降。截至2006年,海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为9.92%,比1997年下降了1.46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略有上升,截至2006年末,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25.2%,比1997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

3、就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制造业从业人员规模偏低

在海南地区,就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就业人数最多的前五大行业吸纳了十九个行业就业人数的70%,比全国前五大行业的就业集中度高4.07个百分点。在海南国民经济行业中,按从业人员多寡由高到低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分别农、林牧、渔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教育业,制造业,建筑业。在这五个行业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教育业,建筑业的就业人员吸纳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而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吸纳从业人员的能力与全国水平差异较大。海南农、林牧、渔业吸纳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24.5%,比全国水平高出20.78个百分点,而制造业就业人数只占总就业人员的9.1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出19.47个百分点。

二、当前海南就业和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从1988到2006年期间,海南省三次产业占比由最初的50.00%、18.43%、31.62%逐步优化为32.72%、27.34%、39.94%。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的转移远远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转移不协调。1988-2006年,海南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在-0.30到-0.40之间,始终为负值,说明海南省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幅度小于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幅度,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而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8年的0.99上升为2006年的1.76,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幅远远小于工业产值的比重增幅,说明海南第二产业增加值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第二产业就业的显著增加。

2、劳动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

据海南几大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会的有关数据统计,平均每届人才交流会提供的职位数和求职人数比例一般在1:1.5左右的水平,有时还会出现职位数多于求职人数的现象,而交流会的人职匹配成功率平均不足30%。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总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而另一方面,海南人才市场又有众多的求职者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工作。从人才的层次看,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市场急需的对象,但是更多的求职者都是普通的工人或业务人员,素质层次明显不对接,整个人才市场呈现出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状态。

3、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一般来说,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极大的推动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但从近几年来海南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看,二者呈现出了较强的非均衡性。根据1990~2006年间的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数据见表2,所得到的相关系数为仅0.2504,显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但根据同期GDP与就业人数所得到的相关系数为0.8828,显示两者之间较强的相关性。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总量增加的基本条件;第二,受就业弹性的影响,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从失业率来看,2002-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5%、3.4%、3.6%、4.0%和3.6%,表面上看是不高,但这里统计的对象只是针对城镇劳动力,并不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职工。如果考虑到前述因素,则真实的失业率数字可能会高很多。根据2002~2006年间的GDP增长率-与失业率数据,得到的相关系数为-0.048。负的相关系数尽管表示出两者的逆向关系,但这种逆相关性非常的微弱,这同样也说明经济增长对于降低失业率的作用不明显。

4、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劳动市场不对接

海南是农业大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较多,截至2004年,海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21万人,说明尽管近年来第二、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可吸纳的劳动力人口有限,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导致劳动力人口与产业发展不对接。

三、促进海南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建议

1、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首先,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一是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二是要突出发展中小型城市,迅速提升中小型城市档次与品位,提高中小型城市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就地安置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实际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进城是不可能的。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民和产业的关联度,要把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这

些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向精深加工,劳动密集型发展,从而扩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最后,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引导农民转变从业观念,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扫除文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2、实施“小巨人”战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一是围绕“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战略,实施“小巨人”战略。即大力发展大项目,大企业配套经济,推动大企业实行产品和技术扩散,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使配套项目的建设形成涉及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的完整链条。二要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激励措施,从税收和财政方面给予优惠。对于为政府接收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方立法或特区立法在前三年可实行累退的增值税和营业税退税制度;个人收入和存款用于投资办中小企业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利息税;税务部门对营业额较小的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发票提供便利,使它们真正能够开业并正常经营。三是要积极拓展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探索创建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省政府可以将自身拥有的财政专项资金与其他有意介入的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合作,共同创建面向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机构);要极大限度争取政策,为海南中小企业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让其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股权和债权融资。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范文3

一、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反映在:

1、在股市上,20__年股市波动率达到了65%,给每个股民造成的损失平均是38万元。

2、房地产业出现了调头向下的趋势。十一五规划中将我国的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07年时房地产的总体发展趋势较好,地产商投入了大量的开发建设资金,08年下半年受危机影响,大批房地产商拆出开发建设资金,使得房地产业市场不景气、低糜、萧条。

3、石油价格起落大。一是国际经济衰退使得大量的企业处于半停产、停产甚至是倒闭,交通停运等,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二是大量的“炒家”退出石油市场,一些国内外的石油“炒家”在原材料高涨时大量吸进,受危机影响,为使其资本受损尽量减少,只有降价销售。使石油价格从最高的140美元/桶降至38美元/桶。

4、我国的外贸受到严重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外贸、投资和消费,其正常比值为20:20:60。因为我国的消费不足、内需不足,所以就只有依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去年我国外贸占gdp的68%,外汇储蓄丰厚。受危机影响,我国外向型企业的产品出口受阻,带来了几大风险:一是出口导向的外向型企业大量倒闭;二是大量的工人失业;三是外贸受阻,大量的产品转内销,冲击国内市场,从而影响到内向型企业。

5、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劳务经济收入减少,使得农村农民的收入降低。目前全国农民工有1亿3千万,回乡的大约20__-3000万,还有1亿左右的农民工陆续、有待返乡。

6、有限的出口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在今年1月份提出了“美国人只能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势头,这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也不利于经济的全球化,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二、国家化解危机的主要措施

面对海啸般的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我国gdp增长率“保八争九”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不但必要,而且是可行的。从必要性来看,一方面,“保八”是保就业的需要。据测算,我国gdp少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有1600万人找不到工作。今年我国有611万的应届大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再加上前两年非应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就将近有1000多万的大学生找工作。另一方面,“保八”是保民生的需要。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靠外贸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投资和消费。而扩大内需就要起动消费、拉动内需就要让百姓敢于“花钱”,使百姓怯于消费的原因是民生保障力度还不够,就医难、入学难等仍是城乡居民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从可能性来看,一是我国有质量良好的、总资产超过61万亿的银行资本,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冲击很小;二是我国有相当充裕的、高达20万亿的居民储蓄,金融危机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不大;三是我国有巨大的、层次不同的城乡消费市场(即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启动内需潜力巨大。

特别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了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这些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出手快、出拳重”,有超强的预见性。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紧缩。08年7月份以前,经济主要以“双防”为主,即防过热、防通胀,7月份之后,转为“一保一控”,即全力以赴保增长、控物价,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2、实行双扩张力度大。采取财政政策的扩张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理论上4000亿赤字的财政政策可以提升经济增长率约2个百分点,使得gdp增长可以保持在8%左右。通过双扩张政策,即便中央财政出现9500亿的“赤”字,也要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3、扩大投资强调“两只手”出力(即政府和企业)。带动地方投资与民间投资,企业储蓄加居民储蓄共41万亿,中央财政用4万亿撬动,能带来民间大规模的投资,兴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只有创业和就业的人多,待业和失业的人才少。

4、扩大投资与扩大消费相结合。20__-20__年间,我国煤炭增长8%,发电量增长141%,水泥增长130%,焦炭增长170%,平板玻璃增长180%,化学

纤维增长240%,小汽车增长320%,但人口仅增长4.2%。说明我国的产能相当大,而国内消费需求量小。现在政府对购房进行补贴,家电下乡、电脑下乡补贴13%,汽车下乡补贴等投资措施,目的就是扩大消费,确保企业正常生产。5、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基本取向。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过去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低附加值的产业都要调整过来。例如:珠三角地区,一些旧的企业、产品、落后的管理理念等,该淘汰的就淘汰,推旧出新。

6、出台十大产业规划,进一步推动经济在20__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钢铁、汽车、船舶、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三、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县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国际化程度不高,县内无外向型的企业,没有出口的产品,所以危机(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而机遇倒是特别大。这是因为,第一,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我县上瑞高速的通车,杭长昆高速铁路和松从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交通“瓶颈”将会突破,交通区位将极大改善,由原来一个相对偏僻的县城,变成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的湘黔边界交通枢纽。(有高速铁路、公路、还有一个半小时车程的航空港)。第二,我县以前的经济条件受限、不发达,留下了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和没有被破坏的资源,而在这个节点上,又迎来了中国经济要强力突围,要逆势而上的难得机遇。所以,我县的发展机会远远大于挑战。主要表现在:

1、扶持政策将更加优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重点支持非竞争性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面临千载难逢机遇全力争取一批重大交通、水利、社会事业等基础项目建设,就能破解突破发展瓶颈,奠定率先突破发展基础。同时,国家将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对农直补,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收购保护价,提高低收入群体优抚标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等,这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投资拉动力度更大。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提供难得的融资机遇。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额度有所提高,并降低存贷款利息,中央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将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带来发展生机。

3、产业发展面临新机。国际金融危机将加速东部加工出口型产业向内需和中西部转移。充分挖掘__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优势,利用好内地中心区位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宽松的产业政策,加大引进、利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良好机遇。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中小企业将面临破产困境,这就迫使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产业转型,以获取更大地生存空间,这就更加有利于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机遇。另外,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对于今年农业产业特别是烟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为依托县内资源和优势创业赢得了条件。

4、生态环境建设更有保障。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本次扩大投资重点支持的方向,这为推进__环保设施建设和流域治理、森林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立县”战略实施将提供更多地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

5、城镇化建设机遇良好。国家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采取扶持政策,扩大支持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小城镇基础建设,将为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对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我县发展的建议

在当前经济出现“大拐弯”,全国上下提出经济要“弯道超车”,比技术、比胆略、比眼光的时候,对于__来说最大的机会就是政策的机会,是__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大干快上,力争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时候。中央给了我们好的政策机遇,我们会不会用,能不能用好,是否熟练掌握“弯道超车”技术,将直接影响__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我们建议:

1、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在大力实行产业扩张的基础上,根据我县及周边地区矿产、生物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增加产业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条,增强竞争能力。

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矿产工业方面:继续实施钡盐产品精深开发工程,建设钡盐精深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食品工业方面:继续实施肉牛产业化建设项目,扩大嘉信、老蔡、小肥牛等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壮大肉牛食品加工基地。医药工业方面:扩大右旋龙脑原料林基地,开展天然冰片精加工,发展生物制药,推进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电力工业方面:实施平溪河梯级电站开发工程,投资5000万元建设杉木塘水电站,实施城网和农网改造工程,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抓好鱼市前锋循环经济工业园、柏树林食品工业小区和酒店塘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入园发展,引导现有企业向园区集中,加速产业和要素集聚,促进完整产业链条的形成。发挥好核心项目的集聚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行战略招商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举,多渠道筹措优势产业发展资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核心、以园区为基地,以工业招商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一些战略投资者投资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抓好经建投融资平台建设,建设诚信社会,加强银企合作,增加工业投入,解决发展瓶颈,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企双赢。

2、实行积极的投资政策,加大项目工作力度

项目是扩大投资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有项目才有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千方百计抢抓国家加大投资的历史机遇,全力抓好项目工作,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强劲拉动作用,引导各类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力争我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研究国家投资政策,争取投资项目。及时掌握国家投资信息,按照国家投资导向和投资重点,开发一批符合国家投资要求的重大项目,抓好和上级部门的对口衔接,把项目挤进上级投资笼子,纳入国家投资盘子,争取更多投资项目落户我县。

利用国家投资政策,建好投资项目。交通方面:全力协助抓好松(桃)从(江)高速公路和杭长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__段建设各项工作。完成鱼市至艾家垄公路建设、沪昆高速公路县城连接线建设、天堂坡隧道建设工程,实施凉伞至玉屏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和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构筑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能源方面:实施前锋110kv输变电工程、杨柳坪至凉伞35kv线路改造工程、城网改造二期工程、狮子岩水电站改造一期工程项目,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城建方面:实施县城防洪堤四水治理二期工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二期建设、龙滩坪新区开发、城东新区综合开发、梅林春天二期建设、鸿森嘉苑、金橘佳苑商住楼建设、河滨花园建设、廉租房建设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程,抓好县城扩容提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水利方面:完成朝阳水库、姑召水库、鱼市水库、杨家坳水库、刘坪水库、半溪水库、大田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把握国家投资政策,管好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全面推行阳光工程和合理定价抽签法,实行重大项目全部公开招标。严格项目管理,做到对开工项目抓进度,保证项目如期投产;对未开工项目抓督查,推进项目早开工;对意向性项目抓跟踪,使项目早落实,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良好局面。

3、努力扩大内部需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以夜郎特色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县生态、历史、民俗旅游资源优势,精心整合旅游资源,实施夜郎大峡谷生态景区建设、夜郎寨二期建设和八江口温泉生态景区建设等工程,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档次。加强与其它地区的旅游合作,开辟精品旅游线路,联手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无障碍旅游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以我县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粮油批发市场建设工程,结合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商业街、大型商场和仓储式超市,推进物流便捷化、现代化,逐步把我县建成湘黔边界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

以房产消费为重点,大力启动社会消费。把房地产开发作为我县启动内需的重点来抓,大力支持实施梅林春天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鼓励人民群众购买房产,改善住房条件,提高消费水平。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行家用电器、农机具和汽车下乡补贴。积极推进超市、连锁商业网点向农村市场延伸,进一步刺激假日消费、休闲消费,大力推进本地化消费,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4、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快速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密联系我县实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抓好养殖、烤烟、桑蚕、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优势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技兴农水平。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范文4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2012年1-9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91.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86.78亿元,增长5.5%;林业产值7.88亿元,增长3.2%;牧业产值15.48亿元,增长7.9 %;渔业产值76.59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21亿元,增长6.6%。1-3季度,全市茶叶产量6.14万吨,同比增长9.3%;食用菌鲜品和干品总产量8.6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0.88万吨,增长11.1%;春夏收药材面积7.90万亩,增长24.3%;产量0.94万吨,比增17.5%。1-3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50.90万吨,增长5.7%。

2、工业保持快速增长

1-9月,全市工业完成投资197.06亿元,增长22.5%,增幅比1-8月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2.52亿元,增长416.9%; 制造业完成投资110.30亿元,增长32.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84.25亿元,增长9.5%。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6.17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分行业看,全市34个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12个行业增幅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水平。分产品产量看,统计的6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49种,占总数的81.7%。从轻重工业看,前三季度,全市轻工业实现增加值95.86亿元,同比增长23.0%;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40.31亿元,同比增长19.0%,重工业比轻工业慢4.0个百分点。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前三季度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312.12亿元,占全部经济类型的92.8%,同比增长21.8%,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1.7个百分点。

3、市场需求回稳提升

一是投资增速继续加快。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9.38亿元,同比增长37.8%,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35.08亿元,同比增长39.0%,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快8.3和7.9个百分点,呈逐季加快之势。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完成投资197.06亿元,增长22.5%;基础设施完成投资89.91亿元,增长45.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50.68亿元,增长37.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8.46亿元,增长5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0.77亿元,增长175.5%。1-9月,按验资口径统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286万美元,同比增长35.2%,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按历史口径统计,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8267万美元,同比增长10.1%。

二是消费需求总体平稳。1-9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2 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89.40亿元,增长16.4%;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7.02亿元,增长10.9%。1-3季度,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0.20亿元,增长16.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八成以上,达到87.9%,其中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82.66亿元,增长15.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4%,占批发零售业零售额的96.0%。从分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看,前三季度全市月均零售总额超24.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量保持在3.3亿左右。

三是出口需求企稳回升。1-9月,全市进出口总额14.76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出口13.18亿美元,增长26.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特别是在4月份扭转下降格局之后,累计增速呈逐月回升态势,出口累计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的位次由年初的末位前移至第三位。从出口产品结构看,1-9月全市饮料食品类出口增长1.85倍,水产品出口增长26.6%,纺织品类出口增长49.1%,矿物材料制品出口增长26.5%,机电产品出口增长5.8%,农产品出口增长0.3%,这六类出口产品占全市出口总值的85.6%。从出口市场看,亚洲市场占比超六成,其中亚洲国家出口额占60%以上。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加。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58元,同比增收88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18元,同比增收193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从收入构成看,受企业用工工资和农产品价格提升的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8.1%和17.1%,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和经营净收入10.5个和4.6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29.0%和26.3%,高于农民14个和7.5个百分点。

五是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涨幅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物价上涨2.6%,农村上涨2.0%。从调查的类商品看,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5.5%,拉动CPI上涨1.8个百分点,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水产品和蔬菜类商品价格分别上涨7.7%和18.3%,涨幅较高;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商品价格上涨3.0%;衣着类、烟酒及用品类商品价格分别上涨2.1%和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居住类、交通和通讯类商品价格分别上涨1.0%、0.8%和0.6%。

二、当前宁德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增长面临下行压力

从先行指标看,工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1-9月,全市9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型企业124家,小微企业846家,970家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下降。1-3季度,全市有169家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特别是一些中型企业,如大唐火电、安诺纸业、嘉华电机等企业减少产值都在亿元以上。

从市场需求看,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售不畅。前三季度,全市出货值同比增长29.7%,比上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1-9月,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1%,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从4月份起持续6个月居全省各设区市末位。34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产销率不足9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虽然产值和增加值增长较快,但销售状况不容乐观,产品销售率仅有85.01%,同比下降4.85个百分点。

从企业生产经营看,成本上涨压力继续加大,资金回笼困难。一是企业融资成本提高。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14.95亿元,同比增长41.4%,其中15.4%的企业利息增长在100%以上。二是企业用工成本提高。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37.6%,薪酬增幅较快。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2012年以来,由于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

2、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

1-3季度,宁德市服务业增幅持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呈1位数的低速增长,增幅在全省各设区市均居后三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明显下降。分行业看,有7个行业增速均为1位数,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业和非营利业等6个行业增幅位居全省后三位。一是房地产业下行影响明显。1-9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98.49万平方米,其中第三季度销售量比第二季度增加23.42平方米,累计同比增长1.2%,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仍回落7.6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22.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库存明显减少,但待售面积总量依然较大。二是商贸业增速低缓。近年来,宁德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近1/4,但由于企业总体规模小、层次低的局面未根本改善(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企业仅占32%左右),至今维持一位数的低速增长态势。三是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趋缓。虽然当前金融预调、微调的信号相对明确,但受政策滞后性的影响,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趋缓。四是非营利业增速减缓。1-8月,全市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9.6%,比上半年和前7月回落7.7个和3.0百分点。

3、需求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增长后劲

一是工业投资增长压力凸显。近年来,投资增长是宁德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来源。1-3季度,随着福鼎核电一期、宁武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竣工或投产,后续项目投资量的跟进日显重要。从项目情况看,福寿高速和沈海复线柘荣至福安段等新开工项目尚未形成工作量,海西宁德工业区千万方储油项目等已开工项目由于诸多原因进展缓慢,且仍有部分计划开工项目未开工。从基数看,2011年第四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9.33亿元,比前三季度平均量(108.72亿元)多出30.61亿元,因而今年要保持投资高速增长则第四季度投资仍需加快。

二是消费需求仍显不足。1-3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2 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8个和1.0个百分点,呈逐季回落之势。消费动力不足虽受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退出因素影响,但更主要还是居民收入增长趋缓造成消费意愿不强。

三是外部市场持续低迷。从外贸出口看,由于美国经济恢复缓慢、欧债危机深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原因,外部需求不足格局一时难以根本扭转,出口形势不容乐观。1-3季度,全市外贸出口总值增幅虽逐月回升,但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回落33.1个百分点),同时工业出货总值增幅也呈回落之势。1-9月,全市出货值同比增长29.7%,比上年同期35.5%回落5.8个百分点。

三、近期宁德市经济发展形势展望

1、不利因素

一是外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虽已进入第5个年头,但欧美经济依然难见起色。尤其受欧元债务危机拖累,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马车”明显失速。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一个贸易保护加剧、金融风险犹存、慢复苏、低增长的发展新阶段,这将对宁德市经济企稳向好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不够稳固。虽然2012年宁德市整体经济延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一些行业、一些企业处于发展困难当中。出口下滑、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有效需求不足和财政收支矛盾等问题尚难根本缓解,尤其是后续项目投资有待跟进。2012年以来,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力。随着福鼎核电一期、宁武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竣工或投产,后续项目投资量的跟进尤为关键。

2、有利条件

一是中国宏观经济触底回升迹象显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3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7.7%,第三季度GDP增长7.4%。其他多项数据也显示了中国经济触底回升的格局。第一,工业生产活力增强。9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比8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79%,三季度呈现加速趋势;同时9月份先行指标PMI小幅回升,扭转4个月持续回落的趋势,虽然PMI库存指标表明工业企业仍处于去库存阶段,但去库存速度明显减弱,同时PMI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改善明显,这表明工业生产活力明显增强。第二,外贸和社会零售额数据好于预期。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2%,比8月份回升1个百分点,9月份出口增速为9.9%,比8月份高出7.2个百分点。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1-3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比前8个月提高0.3个百分点。

二是全市经济增长动力仍强。从生产角度看,农业方面预计后阶段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秋粮将获丰收;食用菌、水产品等农产品量价齐增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全年农业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工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进入三季度以来已经连续3个月累计增幅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表明工业生产已止跌企稳,预计第四季度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从需求角度看,“五大战役”扎实推进、新型城市综合体和大型商贸业态的快速发展以及出口持续回升等多种积极迹象显示出三大需求的动力仍然较强。市场流动性有所改善,对全市投资趋稳形成有力支持。从社会融资总量观察,全国信托贷款、债券融资的增加,显示最近两个月的流动性情况总体有所改善。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98.63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比上月末提高2.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82.71亿元,同比增长20.2%,增幅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提高0.5个和1.1个百分点;比年初新增贷款超百亿,达126.36亿元,同比增长31.8%。

3、形势展望

展望未来,全市经济发展将继续面临诸多问题、困难和不确定性因素,但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向好的有利条件还比较稳固。从宏观环境看,宏观调控政策层面已进行了预调微调,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如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结构性减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民间投入准入和节能产品消费等密集出台。同时,省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扶企业、促融资、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市政府也出台了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建筑业、企业融资等政策。随着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与落实,预计全市经济将企稳回升,实现较快的增长。

四、促进宁德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项目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易见效的手段。要努力扩大项目投资规模,推动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长,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环三都澳的独特优势,在加强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形成全国性重点项目,积极对接央企龙头项目,继续引进和推动外商及港澳台资项目,推进项目落地。要持续推进“五大战役”,全力抓好重点项目调度,保障重大项目按序时进度加快建设。要对经营困难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专门帮扶,重点做好煤电油气运、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2、坚持用工业化城镇化理念统筹谋划农业和农村发展

要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农村二、三产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各类能人创办企业,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为能人办企业创造良好条件。要围绕茶叶、水果、食用菌、蔬菜、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和发展一批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营销专业村。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抓实抓好,逐步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发展。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聚集,鼓励农民发展餐饮、商贸、乡村旅游、中介服务等二三产业,鼓励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依托产业就近就地转移。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在着力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要依托工业向服务业拓展,形成服务业与工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给予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更多的政策优惠,在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扶持其更快发展。要依托临港四大工业片区及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漳湾横屿综合物流园区等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建设,促进物流业向规模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要以沃尔玛、万达广场等大型商贸中心入驻为契机,加快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商贸业态,实现商贸业的跨越式发展。打好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品牌,以旅游业带动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商贸服务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持续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积极培育社区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休闲健身、租赁中介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4、着力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宁德市作为东部沿海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转移,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捷径。要抓紧组织必要力量,开展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投资意向和在中国境内投资布局的调查与研究,根据宁德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科技储备、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着力承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利用率的产业,形成结构调整的综合效益。要积极承接与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努力打造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的科学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范文5

[关键词]证券 投资基金 基金业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

在建立投资基金初期,我国管理层让基金担负起稳定市场、培育市场机构投资者、树立市场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的重任。从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到老基金的整顿扩募,再到封闭式基金的发行,开放式基金的试点以及快速增长,都由监管部门全权审批负责。这种政府推动基金成长的模式促成了今日的我国基金业。

2003年是我国基金业突飞猛进大发展的一年,证券市场的这一年被业界称为“投资基金年”。基金产品与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均获得空前发展。2月10日,随着第一只标准指数基金―――天同180指数的发行,拉开了2003年基金产品发行序幕。全年共有39只开放式基金发行,首发规模678.45亿元,远远超过2001年的117亿元和2002年的448亿元。基金产品线正在逐步完善,从股票基金到债券基金,再到保本基金,准货币市场基金,产品贯穿高中低风险各个系列,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基金110只(封闭式基金54只)、4只准货币基金正在发行中;基金管理公司也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在发展。2003年有29家基金管理公司开业或获准筹备,超过过去4年的总和,年底基金管理公司总数已达50家,其中37家为中资公司,其它13家为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占基金管理公司总数的26%。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2.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存在寻租行。

3.基金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4.基民的投资意识有待提高。

5.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基金的风险难以规避。

三、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策及趋势

1.大力提高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近期,整个基金业人员过度流动,一方面体现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强劲,另一方面也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基金经理承担了较大的市场和业绩的压力,同时还需兼顾股东或者控制人的各种利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2006年度基金经理离任比例达到38.6%,而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中国基金经理平均任期不足18个月。运作基金的核心专业人士过度流失,公司文化无法建立,投资理念频频变更,恶性循环的形成将影响基金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基金公司的治理应坚持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不以短期排名作为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从而消除内部人控制现象;同时推进股权激励,鼓励员工长期工作。再者,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的责任是保障投资者免受基金经理及其关联单位违规行为的损害。独立基金董事应作为代表股东利益的监督者,参与决定基金管理人、基金会计师及基金分销商的聘用、对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的其他关联人进行监督和检查。

2.建立健全基金监督体系,完善法律法规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督体系加以保证,严格控制非法行为和违规操作,创造有利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证券市场环境。实践也证明了资本市场的发达、成熟程度决定了投资基金制度的发达、成熟程度,也决定了其功能与作用的发挥,这与Vittas(1999)对在没有一个发育良好的证券市场的情况下是否应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创建问题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规范发展的基金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但是如果基金运作所在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够好,基金业是不可能繁荣的,因此应先发展证券市场再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再者,美国等国家运用的是海洋法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配套机制制度设置相对完美。比如在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中,采取的是辩方举证,由于此种法律设置让辩方难以保证证明自己无罪,从而证券投资基金的违法行为得以有效的控制。

首先,我国的投资基金立法相对基金业的迅速发展滞后,出了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对其进行处罚,应及时针对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方面不断暴露的漏洞,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借鉴辩方举证的经验,能够有效的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树立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保证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过去监管层为避免对基金持有人和市场造成过大负面影响,未对外公布基金黑幕的调查处理结果,息事宁人,由于违法违规的成本较小基金非法交易有恃无恐。一些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在本国或其他法律完善的国家严格守法经营,而在中国却敢于搞一些非法交易,因此监管层必须利用严厉、公开的惩戒机制,给整个基金业予以警示。再次,强化证券联合监管机制,从技术上构建动态监管体系。通过证监会、交易所、司法部门、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之间合理的合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加大证券监管稽查力度,联合防范和打击证券市场内幕操纵行为。最后,加强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地披露自身信息,能极大地提高资本市场交易的透明度,促进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充分发挥,建议要求上市公司增加前瞻性信息的披露,突出公司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使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3.大力宣传价值投资和战略投资

基金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从社会募集资金来进行证券市场投资,其投资策略和投资行为都和基金持有人的成熟分不开的。特别是开放式基金,如果投资者缺乏理性的话,遇到股市出现波动时,便纷纷赎回,肯定会影响基金的投资策略。因此培养理性的投资者至关重要,要加大价值投资和战略投资理念的宣传,与基金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既能稳定基金规模,也能监督基金的投资行为,从而保证证券投资基金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善利.中国基金投资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崔新生.中国基金的方向.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李曜.证券投资基金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范文6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

在建立投资基金初期,我国管理层让基金担负起稳定市场、培育市场机构投资者、树立市场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的重任。从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到老基金的整顿扩募,再到封闭式基金的发行,开放式基金的试点以及快速增长,都由监管部门全权审批负责。这种政府推动基金成长的模式促成了今日的我国基金业。

2003年是我国基金业突飞猛进大发展的一年,证券市场的这一年被业界称为“投资基金年”。基金产品与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均获得空前发展。2月10日,随着第一只标准指数基金———天同180指数的发行,拉开了2003年基金产品发行序幕。全年共有39只开放式基金发行,首发规模678.45亿元,远远超过2001年的117亿元和2002年的448亿元。基金产品线正在逐步完善,从股票基金到债券基金,再到保本基金,准货币市场基金,产品贯穿高中低风险各个系列,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基金110只(封闭式基金54只)、4只准货币基金正在发行中;基金管理公司也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在发展。2003年有29家基金管理公司开业或获准筹备,超过过去4年的总和,年底基金管理公司总数已达50家,其中37家为中资公司,其它13家为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占基金管理公司总数的26%。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2.相关的 法律 法规还不完善,存在寻租行。

3.基金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4.基民的投资意识有待提高。

5.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基金的风险难以规避。

三、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策及趋势

1.大力提高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近期,整个基金业人员过度流动,一方面体现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强劲,另一方面也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基金经理承担了较大的市场和业绩的压力,同时还需兼顾股东或者控制人的各种利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2006年度基金经理离任比例达到38.6%,而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

2.建立健全基金监督体系,完善 法律 法规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范文7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 立场 方法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关于形势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既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客观要求,又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①,坚定正确理性信念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把握形势的重大意义

形菔强凸凼挛锓⒄沟幕本状况和一般态势,指客观事物在其周围的环境中所处的基本情形或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形相对稳定的、综合的态势。

认清客观形势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②,强调“当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③。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④没有对客观形势的全面、准确的分析,没有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适时的政策。同时应看到,政策和策略作为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对革命和建设实践及形势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合理、科学的政策和策略会促进客观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错误的政策和策略会加速客观形势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的基本立场

(一)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所持阶级立场不同,会直接导致对形势分析的不同,进而会导致政策策略、措施行动的差异。从阶级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如何求得自身解放的学说,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形势,制定政策策略。

(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立场。生产力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马恩列斯及中国共产党人,都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分析形势和制定政策时一个不可忽略的立场和出发点。

在中共七大上指出,政策作用的好坏主要看它对中国人民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⑤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的“三个有利于”,首要的一条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中共十六大规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对重大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向,是“天下大势”。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首先,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社会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马克思是一个辩证的社会进步论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时展主题。时代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社会在一定时期,特别是较长时段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大课题。二十世纪后期至今,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并指出该主题所包含的四个基本点: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全球性战略问题。第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促进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是发展的关键,没有利益就没有合作。

(三)世界发展格局。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经济格局即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既相对稳定又充满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联系、依赖和斗争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体制障碍的不断清除,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不断推进,当今社会已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时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既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有带来严峻挑战”,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等的不断发展,使世界各国成为经济增长的共同体,彼此联系,利益相关。政治格局即由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世界政治格局由原来的两极格局变为现在的政治多极化格局。多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平等的地位,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四)中国经济态势。当下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共同塑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顾名思义,即与以往不同,但是相对稳定并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状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由原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更加依赖科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⑥新形势下,中国面临新挑战和新风险的几率大大提升,在此形势下,认识、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将会成为我国坚持并将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形势。

四、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

(一)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是矛盾分析法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还是一个经济范畴。因此,阶级分析法也是经济分析法在形势分析上的应用。无论是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判断形势,还是检验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都必须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因为任何政策在本质上都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因此,应将阶级分析法与其他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并始终贯穿于分析形势和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从根本上保证形势分析立场的坚定性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主义国家,历届领导人制定政策和策略时,均坚持从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政策。

(二)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分析形势及制定政策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科学政策均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制定的,因此,研究一个历史时期的政策应站在当时的立场,立足当时的形势,反对刻舟求剑的做法。其次,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发现一般规律并应用于现代形势制定策略,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是历史分析法的最主要应用。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⑦因此,在分析和研究国家某种现象时,可从基本的历史联系出发,考察每个问题在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发展的结果是怎样的等,并根据该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以期找出规律性的观点运用于形势的分析和政策的制定。

(三)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分析形势所应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早年就提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调查研究是正确分析和了解形势的前提,只有经过长期全面的调查,获得丰富的、系统的、完备的真实材料,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形势的全貌,才能正确分析社会现象,揭示形势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制定适时的、科学的政策和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正如所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⑧“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维新的阶级和维新的工作,那么,他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还尖锐地说:“你不相信这个结论吗?事实要强迫你信。你试试离开实际调查去估量政治形势,去指导斗争工作,是不是空洞的唯心呢?这种空洞的维新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一定会弄出错误。”⑨在1993年与全国各级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座谈时强调解决问题要依靠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源于对客观形势的调查研究。

(四)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客观事物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以达到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评价的逻辑方法,没有比较就难以对形势做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纵向比较(选择不同时间的同一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和横向比较(将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等要素进行比较)。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比较分析,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通过对中西方经济运行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比较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五)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要把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系统分析法是科学分析形势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形势往往是涉及多元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系统目标分析、系统要素分析、系统环境分析、系统资源分析和系统管理分析,准确了解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深刻揭示问题的起因,有效提出解决方案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是人们正确分析形势,进行科学决策活动所应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广泛传播,有利于当代青年明确形势与政策的关系,清晰分析形势的基本立场,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推进、国际关系的优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注释:

①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12.

②.新民主主义时期对国情的科学分析[J].求实,2014(5).

③⑧⑨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110,112.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4.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⑥学习河南考察讲话[N].河南日报,2014-05-28.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参考文献:

[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12.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范文8

1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是近年来形成的,针对物流发展研究的一种经济学研究概念,这种概念是研究物流发展总体趋势以及在经济学上意义的重要手段。

1.1经济批量

“经济批量”economiclotsize,又称“经济订货批量”,指在保证生产或销售需要的前提下,从耗费成本最小这一目标出发所确定的每批材料采购数量或产品投产数量。在确定材料采购或产品投产批量时,既要考虑材料采购费用或产品投产生产准备费用,又要考虑材料、产品保管费用。在实际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利用经济批量进行生产和销售以及仓储计划的规划,进而实现材料消耗最小化,即在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实现生产量的最优化,达到实现最大化效益的目的。在进行经济批量的核算和使用的过程中,经济数学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被用于经济批量的合理计算以及后期的整理核算,还被应用于经济批量的整体规划以及生产、销售等计划的制定和规划中。

1.2经济批量的优劣

经济批量是指假定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优化的一种经济概念。它强调在保证销售量前提下的生产最优化,忽视了产品的自身特性,比如稀缺性的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费用。经济批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销售以及供给情况,从而使得其在进行生产成本最低化考量时必然要优先保证销售的存续,从而避免因过分降低成本而导致的生产短期性提升造成的短视现象。

1.3物流经济批量

将经济批量的概念应用于物流管理,形成最优化状态下的物流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物流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以及物流业总体的发展。物流经济批量要求在最小化的运行成本条件下,合理设置仓库存量,以及进出货物的总量,实现最优化的环节设置。物流批量包含仓库存量、在途货物、进货进化以及出货计划等方面。通过合理配置各环节的货物量,实现运行成本最低化以及运行收益最大化。

2经济数学与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在进行其规划和各环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计算和统计相关信息,进而实现数据化的分析,通过分析预测相关环节的最优化存量,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收益最大化。

2.1统计

在物流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相当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分析物流企业发展规律以及物流运行规律的最要资料。通过分析物流数据进而预测物流发展的趋势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经济数学通过统计分析实现了这一功能。统计即通过对散乱数据进行整理和一定形式的处理,进而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序排列,进而方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提炼。经济数学通过利用数学相关理论实现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信息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物流企业发展预测的准确性,进而降低成本,实现最大化的配置。物流行业的货物吞吐量以及进出货物的季节性、空间性因素往往可以通过对物流企业历年数据以及物流行业的历年数据来体现出来。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实现物流配置的最优化,而这个最优化的实现需要物流分析数据为支撑和依据,也可以说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可能性。经济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和工具在对物流数据进行统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层面的分析,利用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同一数据的差异化分析,实现对于物流数据的整体把控和对于未来数据的正确预测。统计往往与概率以及函数分析综合应用,通过概率以及函数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必要的规律摸索和研究,进而提炼出物流行业发展的规律,实现物流各环节配置的最优化,节省运营成本,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经济批量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这一概念需要统计数据的支撑以及分析数据的提炼。因此,可以说统计是经济批量运行的基础,也是物流经济批量存在的基础,没有准确而翔实的统计数据,经济批量无法实现和运行,统计是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首要工作。

2.2分析

分析指的是利用经济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规律性的总结和汇总。物流行业存在的大量数据经过统计后,形成大量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中蕴含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实现物流合理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的经济批量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炼这些信息需要利用经济数学工具进行必要的分析。利用经济数学工具分析物流数据主要通过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工具实现。函数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在一定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函数总结,进而实现函数形成,总结出相关规律,进行必要预测。函数分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其数据来源于物流数据,分析过程来自于标准的经济数学工具,这些信息保证了整个分析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数学的发展,利用经济学相关函数对于物流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函数,应用于物流配置的最优化对于物流批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推倒,可以使对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的表达更简洁、清晰,经济数学分析确实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富逻辑的严密性、精确性,比形象的图形表达更多的变量,可分析更多复杂的问题。因此,运用经济数学的手段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对于物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合理配置自身运行各节点最大化收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分析手段主要有数理分析、统计分析以及计量分析等,而统计分析则是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统计经济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以统计资料作为论述现实经济变动过程的手段,对经济的变量数值求解,并验证经济理论的真伪,通过对统计资料的搜集、分析、图示,来验证统计结果。

2.3预测

经济预测指的是与未来有关的旨在减少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一种经济分析。它是对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活动。经济预测不是靠经验、凭直觉的预言或猜测,而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靠的资料、精密的计算及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预测是一种分析的程序,它可以重复地连续进行下去,目的是为未来问题的经济决策服务。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由预测提供有关未来的情报,使决策者增加对未来的了解,把不确定性或无知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并有可能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最优决策。物流经济批量中利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预测,实现有计划的规划各环节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运营,减少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收益率。经济数学条件下的预测不是主观的臆测,而是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以及一些其他手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预测。这个预测的整体水平是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经济数学的预测是基于计量经济以及函数基础之上的。利用经济数学的函数统计分析手段得出相应的函数之后,就可以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模拟数据进行函数演算,进而推导出相应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这种趋势推算出各环节的合理配置,进而完成物流的经济批量计划,实现物流最大化收益与最小化投资。在现有的物流企业数据基础上得出的规律性的函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建立在这个函数基础上的,利用固定数据推导的模拟规划其客观性将得到大大提升。预测应注意两点,一是现有数据要尽量翔实和准确,这样得到的函数才能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函数推导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客观事实进行推理,不能夸大或者缩小,避免出现预测失真,进而影响物流企业批量经济的实现。

2.4仓储存量分析

仓储存量分析指的是按照销售情况或者供给情况进行的,基于市场情况设定的,针对仓储存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规律及合理性,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汇总,进而提升仓储存量的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仓储费用。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于降低仓储费用,进而提升收益的纯利。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仓储存量分析,进而推导出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存量与出量的合理比例,实现费用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经济数学手段在物流经济批量中的应用,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进行仓储存量分析,得到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仓储费用最小化。仓储存量分析应注意下列问题:首先是市场需求的经济分析。物流市场的整体形势支配着单个企业的发展。整体仓储存量形势在市场范围内的波动和规律性变化对于物流企业至关重要,把握正确的信息,得到相应的市场形势高低就可以实现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用经济数学手段针对整个市场进行必要的分析,进而得出物流仓储的市场形势,推导出企业应有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策略。物流经济批量要求以最小化的投入和损耗,实现最大化的收益,而经济数学对于市场分析的整体把控能力成为了这一需求的强力工具,使得物流经济批量得以顺利达成。其次是针对企业自身仓储存量进行分析。在进行物流市场整体分析,即进行外部市场分析之后,物流企业有必要针对自身的仓储情况以及自身的历年发展状况和仓储配置量的具体情况,利用经济数学分析工具进行研究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达到仓储存量合理化的目的。企业自身仓储存量分析的关键在于利用有效的数据和经济数学方法,而这些方法的选择是企业对于自身数据了解程度的体现。经济数学方法中的概率分析以及统计理论对于企业内部仓储存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数据的整合和整理,实现数据的有序化和合理化,提炼和总结出企业的真正情况,进而提升企业对于自身仓库存量的了解。物流运行数据的内部分析,可以使其了解以往数据,从而推动其对于自身改造的方向,保持安全而又经济的存量,减少成本而又不影响出量,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范文9

关键词:交通经济;区域发展;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U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基础项目投资建设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交通领域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前行的必要保障,交通经济这一概念越发突出。在多重发展战略推动下,我国交通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开展交通经济的探究具有紧迫性,只有对交通经济进行深入探究和实际分析,才能确保交通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一、发展交通经济意义

交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理顺交通经济关系能够为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交通经济意义重大,交通经济既有交通运输经济也有交通基础建设经济,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合理管理,能够使交通运输中的经济效益得到体现,满足公众的出行和物流需求。而宏观层面的交通领域投资则是交通经济持续发展和不断做大做强的必要举措。

一是发展交通经济有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有效发展交通经济能够确保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路网,交通运输能力日益提升,交通早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二是发展交通经济有利于资金的合理利用。大量社会资本的存在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资本保证。将资金引入到交通基础投资中,能够使资本利用率最大化,确保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在资金支持下,我国交通体系将日益完善,实现海陆空交通网的融合发展,使市场资金有效实现增值保值。

二、交通经济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交通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问题的存在影响着交通经济的向好发展。总的来看,目前可持续发展性较差、交通经济领域融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较为突出,需要引起各方的注意,展开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符合现实要求。

1.交通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较差

长期以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而随着我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量的下降,交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同时限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不明朗、交通领域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等原因,整体交通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和现实压力,需要各方加以思考和探究。

2.交通经济融资效果不理想

交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作为支持和保障,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总额大,投资回报周期性长,同时项目具有一定公益属性。新的时期政府调整了相应投资策略,减少了政府对交通领域的直接投资,商业银行贷款成为交通建设项目主要融资方式,而民营资本的介入也为交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但限于投资总量不足和持续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当政府投融资占比逐渐降低后,交通经济发展面临减速压力。我国地域辽阔,东部地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目前交通网络较为健全,而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路等基础交通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三、新形势下交通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

交通经济的价值不言而喻,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投资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交通领域投资都处于政府直接投资带动下,当政府减少了交通领域的直接投资,交通建设便面临融资难等实际问题,如何有效推进交通经济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次研究从新形势下构建交通经济评价指标入手,使交通经济发展更具趋向性,为交通经济领域投资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一是结合当前城市交通项目日益增多的形势,实现对规划项目的综合评价和有效分析。政府要对所掌握的几套交通项目建设方案进行有效论证和对比分析,进而选择出最为合理的一套方案,其中要包括交通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比,明确投入产出比,确保交通规划的判断更为正确合理。在进行交通经济分析时,要对影响交通经济运行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必要认识和分析,使具体的经济因素更加清晰,有目的性地推动交通经济发展。交通经济当中涉及基建费用和后期运维费用,而持续和科学分析能够使具体研究更为直接。

二是从效益入手分析交通经济延续性。在衡量交通经济过程中,要突出正效益与负效益指标,其中正效益代表着盈利,而负效益则代表非盈利。根据正负效益之间的对比,综合化评价交通经济延续性。除了单纯的经济效益以外,通过正负效益划分,可见部分负效益的经济性差,但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体现着公共交通设施的公益性,由此可见衡量交通经济要突出延续性,使交通经济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多作用。改变过往单一以经济指标衡量交通经济的做法,有利于引导交通经济向持续、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交通经济竞争力。

三是对交通经济的经济带动作用进行分析。在实际的交通经济评价过程中要进行交通经济带动作用的分析,体现出交通领域投资的实际作用。通过对基础交通和公共交通的投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交通保障。通过对交通经济带动作用的衡量和对比分析,使交通经济发展的长效价值得到突出体现,便于做好交通经济长期发展规划,有效促进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四、结语

当前交通经济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切实从应用实际出发可以有效提升交通经济的应用价值。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的投入总量加大,交通经济价值与作用得到体现,新的经济形势下,进一步规划和优化交通经济体系成为关键之举。

参考文献:

[1]贺大志,曹丽荣.交通投资项目效益分析对策及实施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

[2]曹丽荣,贺大志.简析新时期高职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指导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

[3]贺大志.交通经济融资中的问题与困境探究[J].才智,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