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近期的经济形势集锦9篇

时间:2024-01-23 15:44:28

近期的经济形势

近期的经济形势范文1

可以说,外汇市场的近期走势给投资者的感觉就是“紊乱”二字。

自危机爆发以后,外汇市场进入“纯货币时代”,主导因素是流动性。在此阶段,经济基本面因素只是外汇市场走势的一个引子,而且对于美元来说是一个反向引子。本质上,外汇市场更多的还是受到流动性的影响。只不过在危机初期,由于泡沫的破灭,市场流动性紧缩,经济衰退预期升温,“缺钱”现象非常普遍,美元不断上涨;在危机后期,由于各国的救市,市场流动性充裕,经济复苏预期升温,“不差钱”现象非常普遍,美元不断下跌。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触底反弹的拐点上,未来主导外汇市场的仍将是流动性和经济复苏预期两大因素。很显然,对于短期而言,流动性状况与复苏预期之间的博弈成为左右外汇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决定着外汇市场的中期因素还是在于美国经济真实复苏的进程。

随着复苏“绿芽”的逐渐成长,外汇市场的驱动因素必然会逐步发生转变,投资者对基本面决定的货币内在价值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一旦这一转变形成,因率先复苏迹象的巩固而传递的利好消息将形成美元上涨的基石,外汇市场的交易主题最终会回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最后一阶段:经济复苏下的“复苏型交易”。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几乎屡试不爽的美元与经济基本面所形成“负相关”的关系很可能将不复存在。

其实,随着经济企稳迹象的进一步显现,美元与经济基本面形成的“负相关”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8月初,好于市场预期的美国失业率、非农就业人数和新屋销售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大幅上涨。这已经向投资者发出了一个信号: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美元汇率有可能正在走向“回归基本面”的开端,经济基本面将逐渐成为外汇市场的主导因素,经济复苏下的“复苏型交易”也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题。

近期的经济形势范文2

美元:在矛盾中前行

4月2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经济继续在衰退中前行,一季度美国GDP折合年率下滑6.1%,超过了预计的4.7%,该数据也可以作为4月份美国糟糕数据的总体概括。尽管奥巴马之前表示经济数据已经出现好转迹象,但是这样的数据表现实在很难让市场人士保持乐观,市场普遍预计当前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依然没有达到所谓的“底部”。美元也在避险资金和经济数据的矛盾中徘徊。

从走势看,美元指数弱势明显,近期欧洲各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出现回暖迹象,市场风险偏好情绪有抬头迹象,因此Bankrate【银率】网认为,美元在短期内会出现震荡下行的走势,以消化避险资金出逃的影响。但是,在全球经济出现普遍回暖之前,美元多头仍有机会反攻,而且主流观点并不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已经到达底部。

欧元/美元:受益回暖 短期可能受数据干扰

4月29日公布的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自2008年5月以来首次出现改善,从64.7升至67.2,比预期的中值65.3好了不少。分项数据显示,工业信心从-38升至-35,服务业信心从-25升至-24。欧洲相关分析人士也指出从当前的调查数据来看信心已经开始筑底。同时分析人士也提醒投资者注意短期可能出现的糟糕数据的干扰。

从4月份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的回暖来看,欧洲经济的复苏似乎并不像大家预期的那么遥不可及。数据显示欧元区3月份的货币供应也低于市场预期,这说明欧元区面临的困境可能比此前的预计要好一些。因此,欧元区经济中长期可以有相对乐观的预期。

从技术层形态看同样支持欧元走强,短期预计欧元将会出现小幅回调,然后形成冲高的走势。第一支撑位在1.3200附近,1.3650会形成较大压力。投资者可以积极关注欧洲以及美国相关经济数据的情况。

美元兑日圆:经济局部回暖 或冲高回落

日本财务省4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国内经济衰退严重,截止3月31日,日本在2008-2009年度出现了7253亿日元的贸易逆差,这也是自1980年以来首次出现逆差。与此同时,分析人士还发现,日本3月份出口环比降幅出现了放缓迹象,因此日本经济也可能处在危机缓冲区。而且中国作为其重要出口国,其经济的复苏必然会对日本经济的稳定起到巨大作用。

日本4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3月工厂订单出现近半年来首次增长。日本央行同日也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于0.1%不变。Bankrate【银率】网认为,目前这样的利率水平已经非常低,因此其利率决定已经很难真实反应其货币政策走向。投资者可以关注其政府债券操作方向的变化作为政策依据。

从目前美元兑日圆日K线图看,美元兑日圆短期受到糟糕数据的影响有冲高动能,避险资金短期内主导效应明显。但是随着局部经济数据的回暖,这样的走势将会有所改变。预计短期美元兑日圆冲高回落,压力位在100.00附近,局部回暖的数据将会带动日圆的反弹。

英镑兑美元:地产有回暖迹象 英镑有望走强

英国房产网站Rightmove于4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4月份的房价连续3个月出现回升并创下了14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月涨幅。英国破产服务局还在5月1日传出负面消息09年1季度英国申请个人破产的数量高达2.98万人,创下了1960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英国经济有可能在年底触底,但是英国经济的复苏也将面临重重困难。英国财政部预测明年英国经济增长1.25%,但是经济学家预计仅能增长0.3%。

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英国方面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尽管制造业等相关数据依然不乐观,但是英国房地产回暖迹象的出现让市场似乎看到了若隐若现的底部,英镑近期的走势也基本反映了这一判断。近期英镑兑美元出现了震荡上扬的走势。

Bankrate【银率】网认为,各国经济数据的局部回暖让市场逐渐看到了经济复苏的希望,市场的风险偏好情绪也会逐渐平息,预计英镑将在风险偏好减弱的情况下继续走高。第一压力位1.5230附近,第一支撑位1.5000。短线英镑可以积极做多。

美元兑加元:数据喜忧参半 指标显示超卖

4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加拿大3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月率上升0.2%,年率上升1.2%,比预期略低;但是核心消费物价指数月率上升0.3%,年率上升2.0%,比预期略高。

4月23日,建安大公布的2月份零售销售强劲,上涨0.2%,核心零售销售增长0.6%,好于市场预期。但是加拿大央行对未来的预期并不乐观,该行认为加拿大经济将会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经济萎缩,预计09年第二季度GDP萎缩幅度将会收窄至3.5%。

从技术上看,美元兑加元短期指标出现背离,超卖迹象明显,短期技术回调的可能性增大。但是从数据来看,全球经济回暖的迹象时有显现,因此做多美元的投资者应该积极关注回暖的数据情况,防止市场预期的变动。预计近期美元兑加元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但是整体趋势仍然将维持下行走势,短期投资者也应以做空美元为主。

美元兑瑞郎:瑞士央行主导瑞郎贬值

近期的经济形势范文3

    中国金融经济压力指数分类的说明。按用途分类,FEPI分为FEPI长期月度跟踪监测值、近期月度跟踪监测值、月度预测预警值三个种类。FEPI指数具有理论综合性、因素集成性、统计显着性、实践检验有效性、应用图形分析简明性等特点。FEPI指数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定量地跟踪监测中国金融经济整体势,二是预警中国金融经济整体风险。借助于FEPI这个指数化工具,有助于境内外投资者把握其变化周期性、趋势方向性与拐点,有助于对基本面风险进行综合判断,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近期FEPI月度跟踪监测值报表

    近期FEPI指数的跟踪监测与预警分析

    (一)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

    从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角度看,可以得出如下分析评价结论。一是FEPI指数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金融经济正在面临方向性选择。从FEPI指数近期走势来看,FEPI观察发现,9月份的FEPI指数为0.005735(见附表),FEPI指数逼近0点(见附图),表明当前处于方向变化的临界状态。保守估计其未来可能上行,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拐点需要等待进一步FEPI信号确认。二是2012年1月以来的FEPI指数走势表明,FEPI指数整体趋势下行,虽然下降幅度逐渐减小,但目前尚未出现筑底企稳的征兆。

    (二)对金融投资者的建议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提出以下投资建议。一是金融投资可能有短期机会。FEPI指数趋势显示,有短期横向波动可能,投资者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短期投资,控制仓位,作少量操作。二是目前不宜布局中期投资。考虑到FEPI指数走势,当前金融经济并未企稳上行,未来中国金融经济走势不明朗,如果冒然出手进行中期投资做多或做空,将面临较大风险。如果选择做空,则可能会由于政策面加大调控或新的数据变得比预期好而使做空者将面临较大损失;如果做多,无法避免经济继续下行而带来的风险。因此,中期投资仍须等待进一步确认,目前可持观望态度。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展望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指出:“今年还剩一季度(指2012年第四季度)面临困难还不小。”“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5个年头,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仍十分严峻,扩大外需难度仍很大,弥补外需萎缩的难度不小。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和政府收入增速减缓比较明显。经济趋于稳定的基础不牢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未雨绸缪,沉着应对。”

近期的经济形势范文4

本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对今年上半年全国及地方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对下半年经济走势提出研判和建议。

李伟在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全面深入分析了当前全国经济形势的总体情况,呈现的积极变化以及经济复苏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并对全年经济形势作出研判。

李伟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主要经济体需求回升,市场预期改善,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仍在增加,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进展,企业利润有所改善,出口明显止降回升,部分增长困难的区域增速回正。同时,国际上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增大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主要经济体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触发全球资产重新配置和资本市场动荡,可能影响全球复苏步伐。国内经济也面临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房地产市场调整等方面的影响,短期内有一定回调压力。综合判断,今年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小幅放缓,今年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有把握的。

围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七大热点问题,李伟进行了深入阐述。

第一,关于美国政策新动向和国际经济走势。

李伟表示,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国际环境出现了一些向好变化,没有出现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大事件,人们的担忧有所减轻。近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展望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再次上调0.1个百分点至3.5%,全球贸易增速预计回升到4%附近,有望自2012年以来首次超过GDP增速。

李伟同时强调,当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恐怖主义和地缘政治动荡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消除,我们需要继续做好评估,制订好预案,作出有理有节的应对。

第二,关于我国产业重组与产业升级。

李伟说,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困难。近两年来,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传统行业内部优胜劣汰、新旧动能转换在加快,企业效益出现明显改善。一是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取得进展,为重化工行业调结构赢得了时间。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支撑作用有所提升,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新技术行业保持快速增长。三是产业内部优胜劣汰加快,优势企业市场份额逐步提升。魍巢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实现传统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四是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能力迈向新台阶。五是实体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工业增速企稳并略有反弹;企业利润率回升,亏损面下降;实体经济杠杆率下降。

第三,关于金融去杠杆、强监管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

李伟强调三个观点。一是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是为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二是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需要加强各方统筹协调。三是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也需要地方的积极配合。

第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新特点。

李伟表示,首先,空间布局新战略正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其次,“一带一路”为中西部参与全球分工提供新机遇。最后,要在分化中积极应对区域发展挑战。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需应对经济转型持久战的挑战。

第五,关于房地产调控成效和构建长效机制。

李伟认为,我国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取得积极成效。随着严厉限购限贷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房地产销售增速回落,大中城市房价快速上升的势头受到抑制,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库存水平继续下降。

李伟说,我国房地产进入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的阶段,总量供给不足问题基本消除,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预计下半年房屋销售增速将进一步回落,政策上要避免继续通过稳房地产投资来稳增长,工作的重点要放到促进结构调整优化上来。要着力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六,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和落实扶贫攻坚。

李伟认为,目前,农民增收潜力没有完全得到释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粮食高库存拖累农民收入增长。玉米、水稻库存持续高位,小麦库存增长,将对农民收入造成重大影响。二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这是由于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结构调整,农民工就业受到影响。三是农民财产性净收入增长依然缓慢。

李伟强调,当前,亟须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升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一是加快粮食去库存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既要推进市场化改革、降低库存,也要保护农民利益,避免打击农民种口粮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工资性收入,支撑农民收入增长。要认真研究农民工在就业、收入、培训、技能提升等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妥善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净收入。及时总结和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三项试点经验,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资产流动,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大扶贫攻坚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第七,关于今年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走势的研判。

李伟说,今年二季度,随着房地产调控和金融去杠杆效应显现,叠加库存回补力度减弱,内需面临一定回调压力,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产出增速小幅放缓,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利润增速冲高回落,民间投资回升动力偏弱,补库存拉动力量逐步走弱。

从中长期角度看,这次增速回调的性质是在中高速增长阶段附近的短周期调整,回调幅度较为有限。一是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下半程,经济增速在新的中高速平台企稳的可能性较大。二是从设备投资周期看,制造业产能扩张的潜在水平约为5%。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制造业设备投资增速会持续回落,甚至出现短期负增长,之后逐步在5%左右的区间稳定下来,经济增速也随之基本企稳。目前,我国制造业投资已经处于这一区间内。三是外部经济周期回升有利于中国经济企稳。

近期的经济形势范文5

股票强势、商品低迷、黄金下挫,如果这种国际资产价格走向组合形成一种趋势,可能就意味着国际投资者正在形成一种中长期相对乐观的预期,即全球经济在弱复苏的进程中,各种系统性风险正逐步消逝,而实体经济潜在增长动能正在不断累积。

2012年末以来,国际资本中各大类资产价格的走势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特征。一是在风险资产中,股票和大宗商品走势显著背离。其中,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股市表现强劲,美国股市涨幅近15%,欧洲股市涨幅近10%,日本股市涨幅高达50%。而工业资源品价格却明显下挫,CMCI工业金属价格指数跌幅超过15%,原油价格走势低迷。二是在美、欧、英、日四大央行同步宽松的过程中,国际贵金属价格一路下挫。黄金价格跌幅超过15%,在4月中旬曾一度跌破1400美元每盎司。

黄金价格下挫虽短期存在“塞浦路斯效应”和日本“黑田效应”对交易行为的扰动,但趋势性下行所隐含的市场预期是各类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金融系统风险只减不增、逐渐降低的共识,因此市场对黄金作为终极“避险天堂”的需求在减弱。

巴菲特曾这样分析黄金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当今世界黄金的库存量约17万吨。如果将所有的黄金储量融化在一起,将形成一个每边长约为68英尺的大立方体,按黄金每盎司1750美元的价格计算,其市值应为9.6万亿美元。如果以同等价值,可购下美国所有的农田(共4亿亩年产值约2000亿美元),再加上16个年收入超过400亿美元的埃克森石油公司。把这些资产并购后,还有1万亿美元流动资金。那么,作为一名投资者,宁愿选择后者而非前者,因为从现在起往后100年,这4亿亩农田将生产出大量玉米、小麦、棉花和其他农作物,埃克森石油公司将有可能给股民发放数万亿的股息,且也可能会持有价值超过数万亿美元的资产,但这17万吨的黄金却没有丝毫改变。”巴菲特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

因此,系统性风险的消逝和增长动能的累积意味着即便当下经济增速尚低,但对未来持续改善的预期逐步确认却会使得股票资产受到长期青睐。但工业大宗商品价格的低迷可以理解为市场对全球经济现阶段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需求复苏程度依然较弱的市场预期的默认。

从国别间资本流动看,美强而欧、英、日弱的经济复苏格局意味着资本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偏向于美国,结合美国双逆差的改善,美元指数或已形成了一个中期走强的预期,这亦将压低国际工业大宗商品的预期价格,在营造一个全球低通胀的复苏格局的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亦将对黄金价格形成抑制。

值得关注的是在亚洲区域。2012年四季度以来,日本量化宽松的升级已经促使日元贬值近30%,出口增速显著回升和股票市场大涨则成为当前国际市场投资的一条主要线索。这似乎阶段性地应验了日本政府极力推动刺激政策的逻辑,一是通过压低日元汇率提振日本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二是通过刺激资产价格,以财富效应拉动居民消费。黑田东彦极力营造一种不惜任何代价刺激经济增长的市场预期,这使得不少国际投资者预期日本经济能程度不同地实现复苏,特别是对出口的带动将十分显著。这首先会影响到对与日本出口结构相似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区,同时也可能会部分威胁到中国大陆地区的出口升级。由此引发的国际资本跨境流动很可能会利多日本,这与日本在90年代初实施量化宽松时期,资金外溢至东南亚国家的情形有所不同。

国际经济逐步趋于稳定

国际经济总体仍然处于去杠杆化的进程之中,但逐步趋于稳态。JP摩根制造业从去年12月起,连续5个月站在50以上,但4月份指数仅为50.5,处于扩张和收缩的边缘,显示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处于疲弱态势。

美国经济复苏虽然力度依旧不强,但动能在继续累积。美国4月份失业率降至7.5%的近年低点,住房价格连续11个月上涨,均显示出复苏的态势。但是3、4月份其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制造业及非制造业指数双双下滑,短期需要警惕危机以来规律性出现的经济“春季疲弱”状况。总体看,美国家庭、企业、金融及政府部门的总债务占(GDP)的比率较金融危机时期的372.6%的高点显著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但相比上世纪80年代的正常水平仍高出近200个百分点。美国私人部门去杠杆化虽接近尾声,然而财政紧缩引发的政府部分去杠杆,将在中长期对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欧洲经济则是从危机的爆发式短期剧烈冲击转为趋稳后的拉锯战,其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在明显下降,欧洲各国的国债收益率在塞浦路斯动荡时并没有明显提高,显示市场对欧元货币系统的信心仍比较稳定。但是由财政和信贷双紧缩造成的实体经济收缩却在继续。4月欧元区PMI制造业指数为46.7,连续21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中,德法等核心经济体PMI指标也低于50。在此背景下,2012年以来,美国、欧洲、英国、日本四大经济体的央行整体加强了货币宽松程度,尤其是日本力度之大实属罕见。

中国复苏态势看二三季度

中国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7%,虽然稍稍低于市场预期,但是总体趋稳。由于房地产调控、以及外部经济趋缓等因素影响,加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一季度的宏观数据往往不具代表性,预计经济二三季度增速将会有温和回升。从经济回升的动力来看,一季度较强的社会融资总量和信贷规模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会在二三季度有所体现。

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出现较为强劲的实质性复苏的核心在于依靠转型和升级来重新确立新增长点,这关键需要通过财政、金融、价格等领域的改革,来释放改革的红利。一方面,应该加快银行业产权改革和财税改革,培育更加透明和更具市场约束的投融资主体,为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以提供长期性资金支持满足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建设需要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另一方面,继续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为参照,推动相关金融领域的改革。以部分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大有空间,推进在该区域的投资不仅有助于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同时可逐步形成非洲的人民币市场。从国际储备货币演进来看,美元国际化最大的推动力就是马歇尔计划。

近期的经济形势范文6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成都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自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来,成都市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在2008年第二季度增速达到近几年的最低值(11.2%),然后连续3个季度保持约12%的增速。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4%以上,我市经济增速不断加快,经济出现企稳向好趋势,2009年全市gdp同比增长14.7%,增速同比增加了2.6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再次强化,增长更为强劲

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0%,同比增加了8.2个百分点。在房产市场销售旺盛带动下,全市房地产投资945.14亿元,同比增长2.4%。在多方位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是近几年的最高增速,较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旅游市场活跃,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同比增长34%、29.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3.2%。在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出口逆势增长15.5%。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2009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2008年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2006年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为我市消费在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仍能保持20%以上的增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物价指数明显降低,变动趋势趋向平缓

2009年我市物价走势基本稳定,各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增幅与2008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年基本上徘徊在100-101之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据统计,2009年成都ppi在1月达到全年最高(104.5),之后几个月内持续下降,从8月后开始反转,12月回升至99.6,全年累计ppi指数为98.1,下降1.9%。

二、近期成都经济运行应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如何平稳退出超常规的金融刺激政策,将成为贯穿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线。2009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加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这个政策基调是非常清晰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成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与动力的主要源泉。我国今年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国将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去年我国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造成各地政府债务急剧增加,通过政府追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加大,我国将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措施可能在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等领域提出更具体的安排,并在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方面安排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扩大民间投资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将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三)房地产需要保持平稳发展

去年的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复苏的微妙形势下,房地产发展既直接涉及当前的经济复苏,又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国家近期密集推出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政策,主要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对自住型购房和改善型购房持鼓励态度,政府将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房建设速度。未来房地产的调控将兼顾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处理好投资复苏政策、扩大民间投资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本身政策这三者调整关系的搭配衔接。再则,支撑房地产市场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政策”,大规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在即,房地产很难出现大幅度下跌。对成都来说,蓄积的刚性买房需求在2009年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2010年下半年以后住房供给面积将较快增加,因此预计房价不会快速上涨,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力度

随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率持续走低,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投资与消费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将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近期的经济形势范文7

灼热的阳光没能扫除市场的阴霾,近期债券市场一路下跌。债券市场资金面逐步紧张,因而再度走弱。短期内,资金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下去,防御成为近期配置债券的主导思想。

债券市场再度走弱

实际上,中国债券市场的下行并不是近期才发生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从中债总净价指数的走势即能看出(如图1):中债总净价指数从2006年底至今基本处于下跌过程中,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经历了一个反弹,然后继续向下。如果说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债券市场的下跌与央行频繁加息密切相关,那么2008年债券市场的表现则主要决定于资金面的变化。股市走弱使得相当一部分资金从股市转战债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债券市场的上涨,但是2008年初以来,国家实施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使得债券市场资金面逐步紧张,进而市场再度走弱。从近期的情况看,央行难以采用升息或者降息的政策,债券市场的走势仍然决定于资金面的松紧程度。

那么未来债券市场的资金面又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其中来自商业银行的资金占70%左右,为配置债券的主要资金来源。2008年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商业银行新增资金不足是造成债券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

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当今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是分不开的,这个背景就是全球通胀甚至是滞胀。本轮国际经济衰退基本上是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标志,期间伴随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巨幅上扬,同时美国、日本、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迭创新高。今年以来美国已有8家银行陆续破产,房贷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也濒临破产边缘,为此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拳出击整治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力政策虽然能够解决一时的困难,但是政策本身给出的信号则是美国经济已经到了非常紧要的关头。日本和欧元区的经济形势也不乐观,通胀率、失业率、消费者信心指数、商业景气指数等都昭示着经济的严重下滑;而拉美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更是以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揭示着经济的困难,其中越南和委内瑞拉分别以27%和15.1%的通货膨胀率成为各自地区的标杆。

在全球通货膨胀的环境中,中国显然难以置身事外。中国CPI自2008年2月创新高后回落,但是PPI则迭创新高。因为政府严格的价格管制措施,CPI在一定程度上是失真的,所以PPI更能反映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6月份政府虽然宣布提高了成品油和销售电价,但是中国补贴全世界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成品油价格仍有较高的提升空间,加上其他因素,PPI未来还将走高。

PPI难以回落,通货膨胀的形势依然严峻。治理通货膨胀,不外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手段。2008年初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都是紧缩,近期局部有所调整。调整的原因是6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的热度有所减轻,主要包括GDP增速下降、贸易顺差增长率下降、CPI回落等等,但更主要的还是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在下降。从这一点上看,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短期内债市资金仍然偏紧

与债券市场联系最直接的是货币供应量和存贷款余额。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6月M2余额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月末低3.74个百分点;M0余额同比增长12.28%,增幅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6月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85%,比上月末低0.84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2%,比上月末低0.74个百分点。

我们习惯以信贷增速的背离来衡量债券市场的资金量,这里选取的指标包括“‘存款-贷款-准备金’变化率(同比)-贷款增速(同比)”和“‘M2-M0-准备金’变化率(同比)-贷款增速(同比)”。从(图2)可以看到,这两个指标的走势基本是完全一致的。指标上看,这两个指标均处于0以下,但是近期有所抬升,也就是说近期资金面仍然偏紧,同时偏紧的程度有所缓解。

在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一些缓和的迹象。财政政策方面的主要动向是将部分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至13%,将部分竹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1%,这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最新的声明中舍弃了所有与“从紧”相关的字眼,同时央行将商业银行2008年新增信贷额度上调5%。从央行和财政部的姿态可以看出,至少宏观调控进一步偏紧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经济体系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全面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样看,至少短期内资金偏紧的局面还将维持下去。

我们从以上宏观政策面分析债券市场资金面的变化趋势,但还有一块宏观政策面无法顾及到的资金,也需要我们关注,这就是所谓的“热钱”。“热钱”进入中国的原因无非是人民币升值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后者是最根本的原因。要说明的是,“热钱”的存在与我国国内政策并不孤立,并且对后者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于“热钱”的衡量并没有很好的方法,市场一般采用“外汇储备增加-贸易顺差-FDI”,这一指标与“热钱”高度相关。从(图3)可以看出,自2006年底以来,“热钱”累积量大幅攀升,这也是财政部和央行为什么要采取紧缩政策尤其是紧缩货币政策的原因。近期随着新增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单月新增“热钱”有所下降,但是累积量仍处于高位。而从国际经济普遍衰退、中国经济增长虽放缓但仍快速增长这一点来看,人民币仍存在升值的压力,中国对“热钱”的吸引力未曾降低。从这一点上来说,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没有大幅放松的理由。

防御为投资主旋律

就债券市场来看,紧张的资金面使得流动性成为机构配置债券的最重要的参考因素,防御成为近期配置债券的主导思想。目前活跃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券种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主体债(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央行票据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等,交易方式包括现券买卖和回购交易。从流动性上来看,除资产支持证券外都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期限短的债券和信用品质高的债券流动性更好。

近期的经济形势范文8

关键词:汇率波动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欧债危机 失业率

一、美元、欧元、日元的走势分析与预测

近期,美元在市场风险偏好情绪变化的影响下出现大幅度波动;欧债危机从持续的恶化中得到部分缓解,欧元出现了逐步回升的行情;日元受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急降和缓升。具体的走势分析与预测如下:

(一)美元走势分析

2013年6月以前,美元指数一度升至三来年的最高点84.197,但6月份以后,美国出现财政僵局,美元指数也随着持续下降,最低点跌至78.998,直至2013年年末,美联储宣布从2014年1月起,将每月的购债规模缩减100亿美元,美元才又呈现小幅回升的局面。近日美元指数止跌企稳,有意终结自今年2月3日以来的下跌行情。美元指数现仍处于去年11月7日以来的震荡行情,目前距离震荡区间的下轨较为接近,也就是说,美元指数近期形成的止跌企稳行情得益于3个月来震荡区间下沿附近的支撑作用。有专家分析, 2014年美元可能在震荡中走强,势头可能延伸至明年。笔者认为,美国的就业因素与楼市是判断美国经济状况的重要风向标。美国近期失业率下降,非农就业人数增加,楼市也出现一定的复苏迹象,这预示着2014年美元在震荡中会出现较强的走势,但美元未来几年的走势还依赖于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欧元走势分析

欧元区经历过债务危机的持续恶化,近期终于迎来了复苏的迹象。2013年二三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六个季度的环比萎缩,分别实现了0.3%和0.1%的正增长。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同样显示出欧元区前景趋好。自2013年7月份之后,欧元区综合PMI指标已连续5个月位于51上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欧元区将在2014年实现实际GDP1%的正增长。目前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在1.36左右,有专家表示近期欧元即使出现震荡行情,下行目标也会维持在200日均线水平的1.3378,最大的跌势也会在1.3313/18-1.3295之间止住。欧元目前的问题在于欧元区的实体经济仍有待提升,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并且欧债危机的结构性、制度性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欧元区仅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尚未统一,欧盟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将成为欧元稳定性的隐忧。

(三)日元走势分析

2013年4月4日,日本央行会议根据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的经济主张,推出了“用两年左右时间达成2%的通胀目标和将资金供应规模扩大至目前两倍”的金融新政。日本这一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一经公开,立刻在日本国内外引来轩然大波。日本政府可能认为日元贬值是目前经济环境下改善通货紧缩状况的快捷通道,但这种提振经济的努力能否奏效令人怀疑。据专家测算,如果日本准备在两年内实现2%的通胀目标,日元汇率需贬值到120日元兑1美元的水平。在所谓“安倍经济学”的主导下,日元兑主要货币的汇率持续下降,使得“日元做空”成为2013年货币炒作的良机。安倍晋三曾对外表示,日本中央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是直接针对压低日元汇率,但却是一个推动日元汇率走向的关键因素。因此,日元汇率未来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在于日本政府和央行的态度与干预手段。

二、如何看待与应对复杂而波动的汇率市场

基于上文对世界主要货币中美元、欧元、日元的走势分析与预测,可以看出美元围绕美国逐步削减量化宽松在今年可能出现震荡走强的行情;欧元结合失业率等经济指标以及欧债危机的复杂性,将逐步回升并出现阶段性涨落;日元围绕着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将在贬值的大背景下出现震荡的行情。无论汇率市场如何波动,我们都需要在交叉汇率中寻求强力组合和投资回报。为争取获得预期的回报,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1)防范资本流动大幅波动。首先是加强跨境资本的监管,对资本总量、结构、流向等进行研究,并推出创新型的汇率避险工具;其次是展开资本项下无息存款准备金政策可行性的研究,并总结出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方法。

(2)推动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出于对外汇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考虑,可开始适量减持美元、欧元和日元债务相关的资产规模,考虑增持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外汇资产。

(3)优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工具。除了要重视GDP、货币流量、投资贸易、财政收支等资产负债分析工具,还要综合考虑资产、财富、资源等存量指标,针对货币、期限、资本结构等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政策实施的渠道和方式,并建立囊括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内的整体分析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世界主要货币中美元、欧元、日元在不同主导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中美元需要围绕美国逐步削减量化宽松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欧元需要重点关注失业率等经济指标,日元则要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做出判断。面对纷繁复杂的汇率市场,我们要防范资本流动大幅度波动,推动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并优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工具,争取从外汇市场中获取更高的收益,促进本国经济更加健康繁荣地发展。

参考文献:

近期的经济形势范文9

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

金融危机将迎来一轮世界经济的重大调整,世界经济可能将经历3-5年的调整期,在此期间世界经济贸易难以迅速恢复繁荣;如果不发生第二波、第三波金融海啸的话,世界经济贸易可能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

(一)世界经济将经历重大调整

综合各方面分析,世界实体经济将在以下方面出现重大调整:一是美国过度借贷和超前消费的模式会出现局部调整,家庭储蓄率上升,私人消费会受到一定影响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会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在再制造业化方面做出种种努力,世界制造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由于全球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去产能化会持续较长时间,一些行业的大洗牌、大重组在所难免;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在局部范围内经历一些调整;五是受美欧日经济低迷的影响,尽管世界贸易投资自由落体式坠落接近尾声,但未来3-5年难以恢复以前的高速增长,将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六是东亚等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会致力于扩大内需、鼓励私人消费,将为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新的需求空间;七是未来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跨国公司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创造新的利润空间,生产和服务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全球产业链的优化重组步伐还会进一步加快;八是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亮点,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世界经济重大调整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这与以下几个方面重要原因有关:一是二战后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已经形成了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产业链,国际分工日益变成部门内分工、产品内分工,要彻底改变这种分工格局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这是谁也不愿意的,美欧“再制造业化”的努力也同样改变不了大的格局;二是战后形成的国际经济金融体制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在国际协调上仍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多边贸易体制总体上维持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大势,从危机以来的情况看这种势头不会发生根本逆转;三是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及互联网技术确实已经把当今的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危机前还是危机中,都已经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互利共赢关系,大家都是全球化的利益攸关者,终结全球化总的看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危机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经历一些局部调整和挫折,但长期来看难以发生根本逆转。战后历次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旦危机过去经济全球化进程就将重新启动,世界经济贸易的一些长期趋势仍将保持下去。

二、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的八个长期趋势不会根本改变

具体就危机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而言,它总体上是由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决定的,危机之后世界贸易向基本面回归是必然的。综观战后世界贸易的长期趋势和特点,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世界贸易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作用不会改变,世界贸易的长期趋势在以下八个方面不会根本改变:

一是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不会改变。二战后,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部门间的上下游产业垂直分工模式日益被部门内的水平分工所取代,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也随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与此相伴随的是投资品和中间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在亚太地区中间品贸易比重占将近70%。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在各国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制造业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超过一半以上。战后几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使制造业水平分工和部门内贸易链条从美、欧向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中国、中东欧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延伸,形成了各国制造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融合局面,成为拉动世界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加工贸易就是这种部门内分工的典型例子。

二是跨国投资与贸易融合互动的趋势不会改变。战后跨国直接投资从60年代开始迅速起步,到90年代大幅加快,2008年达到18694亿美元,成为推动跨国贸易的重要动力。以外资占东道国资本形成总额比重来看,1980年全球平均仅为2.17%,到1990年升至4.2%,2000年最高时曾达22%,2003年降至7.47%,但2006年又升至11.83%。跨国投资带动的不仅是资金,还伴随着大规模的技术、知识、人员和管理模式的跨国转移,形成了跨国投资与贸易的良性互动。

三是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战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公司内贸易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据联合国跨国公司数据,200

7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达78817家,共有海外分支机构794894家,在全球贸易、投资、研发中占有日益重要的支配地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超过70%。据OECD统计,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1/2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商品贸易构成;据美国商务部数据,美国母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占美进出口总额的近40%。波音飞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有生产外包基地,30%多零部件在国外加工生产;在IT领域,公司内贸易所占比重更为惊人,如戴尔公司计算机90%以上零部件在中国生产,半导体行业80%以上的组装工作在国外完成;美国轿车25%的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应。

四是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潮流不会根本改变。战后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一再证明,危机期间各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都会抬头甚至贸易摩擦空前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阻力,贸易自由化步伐会暂时停顿甚至局部倒退;但危机一旦过去,经济全球化进程就会再次启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也会走上新的里程。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二战期间贸易保护的巨大代价给了各国以深刻的教训,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贸易保护损人损已,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这是战后多边贸易体系总体上得以生存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影响可能将超过战后历次危机,形形的保护主义在危机期间会不断冒出来,局部贸易战不能完全排除。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理性地掀起全面的贸易战,世界多边贸易体系陷入崩溃的可能性极小。同样,危机过去之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航船也将重新启程。

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内贸易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区域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两大趋势。目前区域内贸易已接近世界贸易的50%,其中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超过50%。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同样也会对区域内贸易带来关联影响,但同时区域一体化也面临新机遇:一是危机时期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往往会遇到种种阻碍和压力,各国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动机反而会趋于加强,以达到规避外部危机冲击、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目的;二是危机时期稳定和恢复经济成为共同的任务,区域内成员之间加强合作的矛盾和分歧会减少,有助于破解困扰区域合作的一些长期障碍;三是危机后为了寻求经济持续繁荣的动力、防范外部冲击,区域经济合作会率先蓬勃发展。因此,此轮危机发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没有停止,而且还呈现出许多新动向,东亚金融货币领域合作和拉美区域合作等都出现新的亮点。危机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迎来新的高潮,带动区域内双向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六是服务全球化推动服务贸易和外包加快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近十多年来,在现代化信息化基础上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已成为全球化的新兴力量,带动了服务业跨国投资、贸易和离岸外包的迅速发展。目前,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投资的近2/3,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升至20%,服务外包呈爆炸性增长,目前总规模已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约占10%。金融危机短期内对服务业跨国投资和贸易也带来一定影响,但基本情况明显好于制造业。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显著上升,其服务外包的意愿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进一步强化,服务外包业务仍保持发展势头,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兴趣进一步增加。可以预见,危机之后服务全球化肯定将加速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也将掀起新的高潮。

七是科技全球化推动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伴随着科技革命和整体全球化步伐,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大规模地跨国界转移,科技知识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技术贸易和跨国合作不断拓展,科技全球化成为重要新趋势。在此趋势下,各国能否通过开放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成为决定该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技术创新的周期日益加快、技术系统复杂性日益增加、同行业之间的研发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跨越国界最大程度上利用全球技术、智力和研发资源,研发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同时,信息技术不仅使跨国研发活动成为可能,而且大大降低了跨国研发的成本。因此,未来随着全球技术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更广泛应用,科技全球化还将不断向前推进。金融危机期间,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方式不跌反涨也说明了,信息技术未来应用空间仍然巨大,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八是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不会改变。目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全球化的推进,逐步形成了覆盖生产服务全过程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跨国公司的生产和服务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工制造是整体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其他6个环节都是在交易和服务环节,形成了“6+1”的完整链条。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聚集优势生产要素,搭建了覆盖全过程的产业链,特别是牢牢占据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高端位置,占领了微笑曲线的制高点。跨国公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也取得了巨大收益,局部的调整与优化重组在危机中不可避免,但整体生产服务网络和供应链体系不会崩溃;更重要的是,各国都成为这种全球化链条的参与者,不同程度获得了“全球化红利”,谁都不愿意彻底放弃。因此,危机后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在优化重组之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期,并成为带动双向贸易和投资复苏与发展的源动力。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