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4-01-23 15:44:28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1

【关键词】微博:知识管理;课堂社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88—05

一 研究现状分析

知识管理最早发生在企业活动中,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教育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知识管理的衍生。学者黎加厚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认为,教育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与知识管理联系密切,一些学者从教育技术视角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应用,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研究主题主要涉及知识管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知识管理与网络学习、知识管理工具与平台研究、知识管理与教育资源建设。相关研究多为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提供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新思维、新解决方案。典型的如王悦,宋晓梅提出以知识链(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发现、知识传播和共享、知识使用和更新)为框架对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并构建新的知识链模型。吴长城等以教育大发现学习社区为案例探讨知识管理实践模型及应用策略。甘永成以知识管理和e-Learning相结合视角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与集体智慧。从2005年开始知识管理工具研究,涉及“知识地图”、Blog、Wild、BBS、SNS、RSS、社会标签等开发利用。如利用Blog、SNS、Wiki开展教师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王芙蓉引入Web2.0新技术和业务模式来设计实现教育知识管理系统。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1)如何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对知识或信息有效获取、组织、共享和创新?如何适应移动性、碎片化的现状是教育知识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

(2)忽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及系统化,由个人与组织(集体)的隐性知识所构成的隐性知识资源,对于知识应用和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应该引起教育知识管理的重视。

(3)能否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及二者的共享与创新,是知识管理发挥最佳效能的标志,也是教育知识管理的核心。相关理论研究丰富但实践层面缺乏。

(4)对“人”的作用重视不够。知识管理的三个重要元素中:人、技术、过程,最核心要素是人。教师和学生应当成为教育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目前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较多。

微博近几年迅速兴起,相比较博客、播客、WiKi等Web2.0应用,微博最大的特性在于信息的快速生成以及由此构筑的人际网络互动,其表达信息的即时性、开放性更适合人们日常表达的网络应用方式,对于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有着天然的实践优势。但目前微博在国内教育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非常少,仅有郭力维一对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研究;曾睿等分析了微博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模型。

如何将微博有效应用于教育知识管理中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在文献调研基础上,主要回答两个关键问题:微博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教师教学是教育领域知识产出的关键环节,微博如何在这个具体应用层面更好实践教育知识管理?

二 微博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理论,其指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过程包括: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知识管理是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知识创新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知识管理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支撑,本文以SECI模型为指导,分析微博的技术特性在教育知识管理中所体现出的应用优势。

1 知识获取:泛在环境中的信息快速汇聚与重组

微博最大的特性在于信息的快速生成。微博以140个左右字符及多媒体呈现的微内容信息,且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客户端和外部API接口等多渠道更新个人信息。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微博用户在泛在环境中快速获取信息。

微博通过关注、转发、搜索、评论、回复、收藏、私信等方式实现了信息重组。通过绑定不同的信息共享平台账号,包括多个微博账号、SNS账号、IM账号、电子邮件等,实现信息同步更新。通过添加好友关注,能同步获取关注者的最新信息。通过绑定第三方聚合工具,如RSS,实现内容订阅更新。通过搜索机制,如新浪网的“微博搜索”,可以检索新浪微博的完整数据库,获取大量信息。使用TAG标签搜索,通过输入相应的标签名,可查找相应的微博记录或贴有相应标签的人。通过推荐机制,拥有相同TAG标签的用户会被系统自动聚集,并在搜索时被自动推荐,还可通过对微博条目被转发次数、受评次数、留言内容等来实现信息推荐机制。

虽然微博生成了大量碎片化、非结构性信息,但大量信息是以某一知识内容或某一话题为核心快速汇聚,其蕴含了集体智慧。微博的信息聚合与重组实现知识分类、显性知识的显性化、集体智慧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 知识生产:多渠道隐性知识显性化

知识生产关键要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及社会化。组织内部的多数知识,是以隐性的状态存在。隐性知识集中存储于组织成员的头脑中,是组织成员所具有的独特经验,因此难以传播,需要借助交流、互动、观察等方式实现知识转化的社会化。微博是以话题聚合信息的社群化传播,并能快速聚合多种形式的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不仅是短文本,也可实现长文本交互及微盘存储。这解决了教育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瓶颈。微博所提供的知识内容多形态表现的功能,使学习者可以利用微博作为学习笔记,利用图片功能图片日记,或输入链接,直接发送视频,并可点击观看和收听。

3 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人际社会网络的主题知识共享

微博是以个体和群组讨论的方式围绕某一主题的传播与交流,并且知识内容表达更精练简洁。通过比较稳定的“关注一被关注”关系,微博主与自己的粉丝、粉丝和粉丝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密切的人际社交互动关系,极有利于在信息交流与共享中达成群体共识。微博是以微群和话题聚合为核心的互动方式。话题聚合是围绕某一主题的言论内容的聚集区,而微群是某一类用户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聚集区。微群需要用户向群主申请加入,才能在群内发表知识言论。微群使群成员更集中关注某一主题而深入探讨某些知识言论,可对群内成员知识言论进行转发、回复、评论、分享,或将同样知识言论转发至多个微群。如此使知识交流更便捷、更有效,极利于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而基于微博的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状态和开放性能有效汇聚各方专业人士和相关领域专家,通过协作和知识建构,能够达到群体智慧升华和知识创新。

4 知识网络:微博功能拓展

微博是以个体知识为核心向四周发散交流传播的互动过程,在知识传播过程中,人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微博关注机制可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资源的关注链接,有利于构建分布式知识网络。但微博社互中生成了大量碎片化信息,这些隐性知识在显性化过程中需要有效组织。微博提供开放的API允许第三方软件的介入,目前已有很多工具介入微博应用,虽然不能有效实施知识管理,但可以针对知识管理开展功能拓展。如可视化技术支撑的微博话题或热词类聚、微博用户使用兴趣挖掘建模以实现个性化信息推荐、微博话题分类与导航、微群的主题类聚、基于微博数据库的知识图谱,从而实现对碎片化信息的有效管理,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

三 微博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教师教学是教育知识产出的关键,教师教学过程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专业水平。本文探讨微博如何与这两个关键环节有效整合,从而提升教育知识管理水平。

1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管理:促进学生课程学习的知识转化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管理应实现对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师生缺乏在课堂以外的交流互动,比较注重学生显性知识的获取与系统化,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学习。而微博与课堂教学整合有利于组建一个跨越教室内外的课堂社区,从而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构建适合课堂交流的知识分享机制,实现对课堂教学隐性知识的管理。

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获取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元化互动、探究及深度讨论,并经过显性化、组合和内化三个阶段。通过探究和讨论等知识共享形式,学生头脑中隐性知识逐步显现化。但显性化的最初状态是零碎的、非结构化的,需要学生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这就完成了组合的过程,组合也实现了学生个体知识转化为团队知识。内化是团队知识经过组合过程,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可以在组织成员间传播,又转化为课堂中其他学生的隐性知识。微博应用于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流程如图1所示。

(1)课前或课后提示导学

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利用微博在课前教学通告,课后这堂课的重点、难点、下一次课会涉及的知识点,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尤其是要求学生课前获取必要资源并上传到微博,在课堂中评价学生微博资源并进行鼓励,有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取。

(2)有效的师生沟通及答疑解惑,开展对隐藏在学生解决问题中的隐性知识的评价

微博与即时聊天工具的有效结合,如腾讯公司在QQ工具中嵌入腾讯微博,通过即时聊天工具,用户随时分享微博动态并即时回复、评论、转发知识信息。如新浪微博在微群中植入聊天室,在线群成员都可以进入聊天室,参与实时互动交流。如此微博可成为一种有效的师生沟通方式。教师通过微博能及时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并要求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经验和体会上传到微博中共享,从而加大了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评价。

(3)教师合理组织主题讨论,实施生成性课程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知识转化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预先规定好的教学流程传授知识,而微博的应用有利于教师从预设式向生成式教学转变。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教学进度,主题讨论,通过微博短信提醒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基于主题(或问题)进行关注、评论、回复、收藏。在这种互动中,学生是处于积极状态,教学中相关问题的争论焦点、思想碰撞的火花、学生个别化的瞬间灵感,借助各种终端即时反馈到微博中,而教师可顺势将这一生成性过程逐步引导到课堂探究中。另外,可利用微博分组开展课程专题研究和实践,各组组长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教师全程参与小组活动交流,并通过微博给学生提供导航、资源等帮助。

(4)开展多元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良好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极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组合与内化,是知识管理的必要环节。微博记录了学生参与课堂社区交流的全过程。记录可按两种方式进行整理,一是按照时间顺序,二是按照活动主题或项目。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课程成长记录发起形成性评价活动。微博采用跟帖式评论的交流模式,参与评论的学生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评论,也可以对已有评论进行回复,还可以对评论性言论进行再评论,从而形成了以学生成长记录为核心的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利用微博平台开放性,可要求家长关注学生微博并参与评价。

教师可发起微活动、微投票,展示学习作品,学生投票并跟帖互评,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反思和修改。教师也可通过私信,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交流,对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真诚鼓励和中肯评价,对于课堂社区中潜水者督促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教师可结合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将学生参与课堂社区的成长记录纳入课程考核的总结性评价范畴。对学生微博行为的评价蕴含了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多层面评价,但评价标准要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过程的具体需要制定。

(5)课堂内外的链接及资源的管理,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微博现有功能还不能有效实施知识呈现与管理。可利于可视化技术聚合微博社区中的主题词或讨论的热词,如专业教育微博系统cirip.ro的标签云工具,从而构建课堂知识图谱。利用微博开放的API功能,与博客、播客、专题论坛及网络课程等知识共享平台进行绑定。学生利用手机微博实时传送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资源,从而扩展课堂内外的知识链接。由助教管理课堂社区各类资源,制定资源评价机制,减少信息垃圾,从而实现社区中师生共享的大量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6)课堂教学中知识管理顺利开展,必须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对主题设定、积极性和对新技术的应用关系到课堂社区的成败。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监督学生微博行为。推选助教辅助课堂社区管理,并注重发挥社群中紧密互动学生的带动作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根据课程学科性质、不同教学内容等灵活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2 教师个人与教师组织知识管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知识管理关键是隐性知识的管理。教师教学经验、教学体会等大量实践性知识是以隐性知识状态存储于教师个人头脑中,难以传播共享,需要提供及时记录、交流、研讨、反思的知识共享环境和配套的运行机制。微博可作为教学笔记和教学反思工具开展对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管理。基于微博构建知识交流平台,基于平台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开展教师组织隐性知识的管理。

(1)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课堂社区中的课程教学评价、教学笔记、教学反思工具

教师是一个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教学知识就是在反思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生成。而微博课堂社区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一个微环境。课堂社区中师生沟通促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想法和学习问题,也可开展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并调整教学行为,改善教学效果,在反思与实践中促进了教师教学隐性知识转化。

教师的教学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有可能会遗忘。而微博与手机结合,以140左右字符及多媒体呈现的微内容信息,非常适合作为教学笔记,在课余时间教师随时记录教学灵感,教学问题,并可对之设置标签进行整理。教师通过微博关注专家、名师,拥有兴趣相投的同伴,从而构筑了教师个人的学习社会网络,来进行求证问题的解答,获取资源。教师随时查看、整理零散的教学记录和互动信息,促使教师经常化的进行教学反思。

(2)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开展教师组织的隐性知识管理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立足于教师群体,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经验等的分享与对话提升对教师群体的知识进行的管理。其充分利用了微博跨时空限制的主题知识共享机制,进行本校、外校教师及专家间的交流互动。如开展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对相关教学问题点评和指导、团队专业课题研究、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等,从而促进跨学科的知识经验交流、跨领域的课程设计和发展。图2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习模式。

共同体合作平台构建策略:建议搭建专业微博平台,如借鉴企业级微博平台Yammer、Present.ly,在学校内搭建教师研修平台,也可搭建校际间的教师知识联盟平台。在平台管理上要具有以下关键功能;(1)进行教师认证、专家认证、甚至实名制(2)由专业人员管理平台,对信息进行监管。(3)群组可设置为私密组和公开组(开放、社会化)。(4)平台要有效支撑知识组织与快速分享。具体策略如:标签分类实现对信息和好友的个性化管理;微博与博客及专题论坛的绑定,通过一个微博管理多个博客(论坛),并可对多个博客(论坛)进行信息跟踪;知识挖掘与推荐机制;微博信息同步分享等。

共同体协作环境构建策略:强化专家型教师实践经验的扩散与共享,如通过平台认证推选专家构建微博社群,由学校组织某一学科的优秀教师参与微博社群,上传或记录自己相关教学技能和教学案例等。如此也可汇聚大量教师粉丝,通过互动交流、专家引领,新手教师共享专家教师的经验,加速其专业成长。学校推动定期的平台共享交流,邀请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育专家加入,由专家组建教学专题研究社群。

共同体共建资源构建策略:微博易生成大量碎片化教学信息,可借助“微刊”并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开展协同编辑资源。共建者通过微刊的编辑模板添加、协同编辑资源,并可进行评议、关注和推荐。对协同编辑完成的资源进行,形成版本标签。共建者可对版本修改、评议、关注、推荐。微刊中的资源一旦就同步在微博中共享。共建资源期间可产生多版本,由于具有版本标签,共建者可对新旧版本进行比较、评议,以便推选出被广泛接纳的最终版本。平台可认证推选“科学顾问”,其是教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由专家来评审最终版本。

教学知识库构建:专业微博平台使教师成为教学知识的使用者和建设者,并能快速汇聚大量资源。微博通过关注机制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资源的关注链接,通过相近主题链接教师社群,相同标签(如TAG标签)链接教师社群和教学知识点,如此构成了分布式的知识网络。知识网络从技术上可构建结构化的知识链表数据库,这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知识共享数据库,基于数据库的知识聚合与挖掘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知识共享深度,促进知识创新。

(3)教师知识管理需要有良性的配套运行机制

学校应培养教师运用微博进行教学记录和不断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师组织文化环境,鼓励、促进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形成。要把基于微博平台的教师互动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接纳和发展的观念来对待,但教师知识共享的动机不强,可建立一种量化的报酬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知识共享的教师给予奖励,把个人在知识共享中的表现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2

由于《药事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方面的知识没有接触过,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同时相对其所学的专业课程来说,不明确《药事管理学》的学习目标,认为其是管理者应掌握的知识,将来不从事管理就不用学习,进而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明确《药事管理学》的重要性,其不仅与我们今后毕业的职称和执业密切相关,同时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和把握《药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结合全面认识《药事管理学》课程体系和药师资格考试开展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既做到将所有的内容涉及到,同时做到突出药师考试重点。这要求代课老师优化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药事管理学》主要以药事管理相关知识和药事管理法规这两个方面为大纲。药事管理相关知识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国家药品安全规划、药事管理体制、药品质量及其监督检验、行政法的相关内容、中药管理、药学职业道德。药事管理法规: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刑法等40多个法律法规。明确大纲有利于理清《药事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从而系统全面的掌握该学科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众多国家药物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其药师考试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结合有些法律法规更新变化频繁,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大纲,避免误导学生[4]。

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发现和掌握《药事管理学》的教学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断地由点向面转化,由法规的单个学习向体系学习转化。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多媒体演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法、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等。针对《药事管理学》学时少,知识面广的特点,常采用多媒体演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教学涉及面全,掌握系统,突出重点。因此科学合理的《药事管理学》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记忆其基本内容,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适应药学实践发展的需要,成为合格的药师[5]。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药师考试大纲为主线,结合其典型例题建立《药事管理学》练习题库,在每一个章节讲授中,举一些经典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整理《药事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巩固本章节的重点内容。经典例题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相关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节省学生的自学时间,加快掌握《药事管理学》的重点内容,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药事管理学》的讲述和学习仅靠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难以胜任,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激活学生主体学习动力,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药事管理学》,接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并能够全面掌握药师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药事管理学》授课过程中,应结合药师考试大纲,针对重点知识点,以经典例题为例,对于学生巩固该知识点记忆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3制定标准化的考核标准

该研究者调查发现,许多药学毕业的学生不知道药师考试的内容,或对考试的内容认识不全面、不系统,对考试的模式和考试题型和题量不清楚,对于药师考试知识点较为灵活的出题思路没有充分的认识,对标准化的药师考试很陌生,没有答题技巧。考试还是按照传统教条化、一板一眼的考试题型进行复习,认为只要突击背考试要点,也能获取较好成绩,不少考生依赖于报辅导班,突击考前的最后辅导。同时结合日常从事相关工作,单独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很少,再加上大学学习《药事管理学》中,没有系统全面掌握药师考试的知识点,因此造成参加药师考试时,成绩就受到很大的影响,考试通过率不高。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学科针对药学专业毕业生,在其毕业考试的时候,安排一场《药事管理学》考试,试题形式与药师考试题全面接轨,试题为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配伍选择和多项选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药师考试模式、题型、题量及主要知识点,提高毕业生将来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和通过率,促进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4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提高素质

《药事管理学》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多学科交叉,内容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教学要素放在首位,教师要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将各个学科和多个法律法规知识相互融合,使《药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纲举目张,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也应该使学生达到各学科和法律法规形成一个体系,能够系统、全面掌握《药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与药师考试全面接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控制调节教学过程及策划反映教学结果的评价,有能力巧妙地教导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能够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以药师的角度去设计和分析教学案例,收到良好的效果。《药事管理学》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其非单纯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教师的人格魅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对于学生的影响和世界观的形成所体现的教育力量并非任何教科书所能替代。这是由该课程的内容和特性决定的,对于药师的执业道德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明确的限定,不仅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日常规范,同时,对于将要走入和已经走入社会的药学工作者来说,也有利于规范其执业操作,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医药事业的发展速度也今非昔比。医药知识更新的速度十分快速,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变更。《药事管理学》是一门时效性、政策性非常强的学科,内容更新快。要想教好这门课程,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及时了解国家新政策、新法规。应经常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生产和药品经营等单位去学习、调研,充实药学实践知识。还应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对已过时的内容要及时更新,确保传授最新知识,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与时俱进,实现终身教育,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药事管理学》教学的需要。

5结语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3

从学习策略的角度,企业学习可以分为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就知识管理过程而言,探索式学习表现为对新知识的获取,而新知识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础,能够帮助企业利用新管理方法或改进原有方法来解决现有问题,增强企业内部流程管理效率和效果,并推动企业进入新市场或扩展现有市场,提高市场绩效。探索式学习可以通过对新知识的分享、吸收、整合等转化过程而产生创新性知识,进而促使企业更新管理流程和市场开发潜力,获得更多的管理创新机会。利用式学习表现为对企业现有知识体系的深入挖掘,涉及对现有管理技术的改进,以及将新管理方法应用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境的具体流程,而带来渐进式的增量管理创新。由于利用式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有管理技术,增加相关管理经验和知识储备,往往会增加企业市场机会,获得即时绩效。另外,无论是探索式学习还是利用式学习,企业均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知识保护,避免因核心知识外泄而带来绩效损失。所以,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学习能力保驾护航,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终实现管理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H4: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起到协调作用。

二、研究过程

(一)数据获取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及转型的关键时期。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对知识管理和学习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创新活动对于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大连软件产业作为研究样本,调查对象以创新活动较多的中小软件企业为主,首先在大连软件园内选取5家软件企业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初步验证模型的测量变量。初步调查后将调查问卷在这5家企业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问卷,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拜访、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向大连软件园内的软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软件设计及研发工程师发放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177份,剔除21份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44.6%。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及SPSS和Lisrel等统计分析工具,检验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的影响关系。从所回收的调查问卷来看,回收样本以中小软件企业为主,企业规模3-50人、成立时间3-10年的居多,共计59家,约占总样本数的57.84%,这也与本研究的初衷向契合,因为年轻的中小软件企业往往更重视知识管理,更具有创新活力。回收样本中还包括一些成熟的大型软件企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早,在行业内影响较大,企业规模在250人以上,如埃森哲、简柏特、通世泰、思科、花旗数据等跨国企业以及东软、华信、中软、海辉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约占15.69%。此外,人数在50-249人的中等偏大规模企业27家,约占26.47%,说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样本结构。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所关心的重点不同,信度可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两类,但通常情况下主要考虑内在信度。由表1可以看出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测量项目外,其余项目的Scaleifitemdeleted值均大于0.35,剔除这两个测量项目可使问卷信度达到检验要求。对于知识应用过程的Cronbach’sα值未达到0.7的标准值,可能是由于测量样本偏小造成的,但考虑到α值与0.7较为接近,也认为问卷满足了信度检验要求。在剔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项目后的信度分析中,知识转化过程的Cronbach’sα值达到0.913,且外部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固化和创新知识创造三个测量项目,对其他变量题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657、0.709;市场绩效的Cronbach’sα值达到0.892,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环境适应度两个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为0.697和0.724。指标。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测量项目是以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大都已通过实证检验,可认为问卷满足内容效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主要体现调查问卷反映抽象概念的程度。本文主要进行了KMO和Bartlett’s球形度检验,如表2所示。KMO值为0.874,比较接近于1,说明各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也就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近似卡方值为1097.328,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即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变换共生成7个因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累积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6.20%,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三)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文主要探讨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对管理创新的市场绩效和流程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维度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由表3的模型拟合结果可以看出研究模型修正后测量变量的组合信度在0.838-0.932之间,变量平均方差提取系数在0.593-0.784之间,表现出理想的信度水平。所有测量项目的载荷值均大于0.5的显著水平(t值大于15.36),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为1.90,满足小于2.00的理想要求,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另外,GFI和AGFI值分别为0.91和0.90,基本达到0.9的门槛值但相对偏低,而NFI值略低于0.95的门槛值,出现此现象可能是由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四个维度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增加知识管理过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可能会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

(四)假设的验证

由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过程、知识转化过程、知识应用过程以及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的协调作用,假设H1和H2得到了部分验证,H3和H4得到了全部验证。H2d和H1-2d两个分假设未得到验证,均涉及到知识保护过程的影响作用,这也说明软件企业虽然属于知识密集度产业,但其知识保护意识还很淡薄,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保护制度或策略,急需培育知识保护的企业氛围。虽然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与企业固有的知识管理观念相比,作用较小。

三、讨论与结论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4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专业教学:知识价值链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2知识,理在专业教攀中应用的可能性

2.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2)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3)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专业教学领域。

2.2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专业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

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专业教学中的重大变革。

2.3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专业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了。知识分类思想提醒专业教学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专业教学的启迪。知识管理通过总结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专业教学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3知识,理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段,中的应用

3.1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建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专业教学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专业内存在的信息(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3.2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车辆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就开放使用,广大学生经常访问该系统,最近二个月平均每天的校内师生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注:该专业每届学生数90人,全部在校生400人左右),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论坛跟贴人数也不断增长。

知识库的内容不断增长,目前有3个管理人员在作专门管理,审核上载内容和会员资格,目前有注册初级会员600余人(校内360人),高级会员35人(校内教师、政府机关处室、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平均每天上载内容达1.6GB。

广大师生对该知识管理系统地反映良好,在对该系统的评价中优良率达到99.4%,而且为优秀的达到82.8%左右。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广大学生觉得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大大超过以前,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习风气明显改善,学习成绩与往届学生相比也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系统内间接获得许多工作经验,使得学生毕业后缩短适应时间,特别明显的是学生下企业进行技术实习时,明显显得有信心,工作成效更明显。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5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因而,通过组合包括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专家、用人单位等要素之间相关联的信息和知识,搭建一个先进、高效、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学生专业成长培养的平台是有其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本文从知识管理系统及其功能入手,通过对系统需求分析,阐述了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和工作原理,提出了构建高职学生专业成长平台的设想。

教育的目标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教育部[2000]2号和[2006]1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因此,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

一 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专业成长的培养上,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流程,搭建了包括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等要素构成的学生专业成长培养的平台。但是,这一平台各要素之间相关联的信息和知识尚未建立起一个先进、高效、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具体表现为:

1.这一平台各要素的信息和知识十分分散,难以整合;

2.各要素信息、知识模块在不同系统中,查找困难,不利于信息和知识共享;

3.数据分散冗余,数据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浏览界面;

4.没有统一规范的知识分类目录,各要素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无法统一归档处理。

笔者以为,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高职学生专业成长的平台有利于解决以上存在问题。通过这一平台,学校可以加大信息采集,加强分析力度,做好职业需求预测分析并据此制定培养目标,继而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设置专业;再根据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涵盖课程设计、教材选定或编写、教师聘任、实训开展、毕业实习等。值得注意的是,从制定培养目标开始,各环节就必须关注用人单位需求及意见。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后,学校还应该跟踪并反馈;用人单位也应该主动反馈毕业生发展状况,以促进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与培养模式等,让学校贴近市场,培养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知识管理系统及其功能

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KMS)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平台,负责完成信息到知识的转化、知识的组织和分发,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创造、捕获、整理、传递、共享,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的完整的管理系统。整个系统以服务于人为中心,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能将最有效的知识提供给需要的人。

一个功能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整合分散的知识;提供知识采集和自动分类的功能,促进知识的积累。提供知识交流工具,为师生和用人单位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推动师生持续性的学习;可以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获取知识资源的效率和学习效率;提供对动态知识的分析和挖掘,从而及时调整和更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在此,我们就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

三、高职学生专业成长平台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设想

1.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分类、数据需求等。

本系统的用户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校外专家、毕业生、在校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从其与知识的关系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类:知识消费者、知识生产者、知识管理者。知识消费者的基本诉求是从本系统中获取知识;知识生产者的基本诉求是为本系统提供知识;知识管理者的基本任务在于有效管理知识,保证知识消费者方便地获取知识,知识生产者能够方便地提交知识,本系统主要充当了知识管理者的角色。当然,实际系统中的用户往往是上述三种类型的融合,同时具有不止一项的需求。

数据的需求决定数据的内容,决定数据库的规划与设计。在进行数据规划与设计之前,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需求分析,首先确定本系统所管理的知识内容。

(1)用户信息

系统必须包括校外专家、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学生的个人或单位信息,如专家和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年龄、学历、职称、毕业学校、专业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当前的研究兴趣、专业特长、开设的课程和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等等;毕业生和学生的专业、联系方式及个人基本信息;用人单位的名称、负责人、联系方式、从事行业、对用人规格的需求等信息。

(2)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

教学资源包括各种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材资源、图书资料等;教学信息包括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测试所涉及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资料等,通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后形成的教学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信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知识管理系统中,成为便于查找的结构化知识,为知识管理提供原始数据。

(3)头脑中的知识

前述的知识和信息主要表现为显性知识,但教学科研活动中大量的隐性知识还存在于专家和教师的头脑中,比如专家的行业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以及对专业培养的合理建议等;教师的教学科研经验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合理化建议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促进和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互动关系:通过各种活动和沟通交流,他们头脑中的一部分隐性知识会以报告、程序等形式转化成为可以推广、保存的显性知识;而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培训等形式吸收了各种显性知识后,又会将其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经过这样的不断互动之后,学校的显性知识不断丰富,师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不断增多,从而整个学校的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成长环境得以不断优化。

2.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用户的分布式环境和存在的大量异构数据,笔者设计知识管理系统时采用基于web环境下的Browser/serve模式以及网络对象的超链接技术,建立在以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Knowledge warehouse)为核心,以XML为描述语言,以Web技术为基础的集成环境之上的信息体系结构。它能够成功地访问各种服务器以及网络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系统,能够对异构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 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本系统多层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系统包括用户界面层、应用服务层、数据服务层三个层次。

用户界面层是知识管理系统的门户,主要用于呈现知识,同时是用户访问知识管理系统的统一人口,负责响应用户操作,显示处理结果。具体功能是:与知识管理系统连接,使用户访问所有的知识,集成知识管理软件中的知识地图,集成知识交流平台。个性化定制,用户可定义自己的角色,选择过滤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数据服务层负责对数据存储的管理,响应应用服务层的请求。构建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地图,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主体,以具体应用为导向,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分类和标注,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包括将具有各种知识的人和组织联系起来),同时构建面向不同应用的知识视图,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

应用服务层负责实现各种知识管理及业务管理的处理逻辑。包括知识采集子系统、知识加工子系统和知识传播子系统。在实际的实现过程中,这些子系统往往融合在一起,这里只是从逻辑上对它做出划分。

(1)知识采集子系统

一般来讲,学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获取知识:一是对学校内部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和已有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等显性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借助知识采集子系统,可以将这部分显性知识点输入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实现共享;另一方面是来自学校内外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捕获。系统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的不同,通过个性化登入界面和相应的WEB页面,实现毕业生反馈信息、企业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校外专家的指导意见的采集;通过知识交流平台动态获取知识;并通过特征标引、自动分类、自动排重模块将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处理并人库。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

(2)知识加工子系统

知识加工子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对学校中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有序化的系统,其中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该子系统连接着知识采集与知识传播子系统,其功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后面的知识传播子系统的性能,进而关系到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成败与否。本系统实现过程如图3所示。通过知识发现、知识标引和分类导人模块对原有信息和知识再次加工,将之变成结构化、关联化、类别化、全面化的动态知识组合。

(3)知识传播子系统

知识传播子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出系统,其用户界面是用户最终可见的部分。该系统的作用是将知识采集子系统和知识加工子系统得到的结果综合起来,将经过组织、整序后的相关信息、知识传播给具有不同使用权限的特定用户。本系统的结构如图4所示:

3.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

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在整个系统中,用户从用户界面登陆到系统中,登陆后,系统自动推送的知识即呈现在用户界面上,用户通过用户界面与系统进行交互。用户与系统的交互主要有四种:一是系统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自动推送相关的知识;二是用户通过界面呈现的知识地图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三是用户向系统发出知识检索要求,知识检索模块向系统知识库进行搜索,将满足用户要求的知识反馈给用户;四是用户通过系统交流模块与其他在线用户建立联系,在线交流知识。在线交流的知识被记录乍来,存储在数据库中;五是用户通过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也存人数据库中。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6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评估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自 1998 年以来,研究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近 200 篇(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行政管理专业为篇名搜索整理所得数据)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

( 一) 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共识,但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早期,探索性研究来自厦门大学的陈振明教授,他首先明确提出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呼吁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由学术型转向应用型。后续研究虽然都赞成这一转型定位,也尝试将大学本科的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进行区分,但对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定位在什么目标上却并不很清晰。

在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表述为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但这种表述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含糊不清; 对行政管理人才专业定位和培养特色不清晰,有泛管理之倾向。由于相关专业是按照学科门类而不是专业行业进行设置,以至于很多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不清楚毕业后应该从事什么职业。尽管有学者不断呼吁准确确定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但具体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哪里尚不确定。以至于当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其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高水平大学,而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这种尴尬,不清楚培养怎样的应用型人才。

( 二) 改变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成为共识,但依然延续传统的学科分类知识体系

在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两类看法,一类主张从学科门类视角看待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另一类主张从从业技能视角看待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建设。第一类看法源自 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其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设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有学者进而提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应该涉及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 6 个领域。第二类看法源自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如政策把握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两种看法实际上并不冲突,分别从学科门类和从业技能视角考察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但既有研究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即没有清晰表明如何在基于学科门类的课程体系下实现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

( 三) 改变教学方法成为共识,但没有突破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界限

相关研究最集中的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进。突出点集中于改变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强化课堂互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发挥; 强化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理论讲解模式,尝试主题式发言、体验式教学和阅读式教学模式; 突出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主张强化校内实践、实验室实训和校外实践等实践性教学。

这些改革方法的运用无疑将较大改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遵循着从教授到习得的知识积累逻辑,即通过教师或实践者将正确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来习得这些知识或经验。这种知识积累路径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无法穷尽知识和经验。譬如案例教学,要多少个案例才能将行政管理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况都涵盖呢? 再如实践教学,要进行过多少个职位的实践,学生才能习得与其日后所从事的岗位相一致的经验呢? 显然,既有方法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知识积累方式上转变观念,寻找有利于学生开放式积累知识和经验的有效途径,使其具有持续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文献研究发现既有研究显示出一种诊断多、处方少的状况,对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已经形成共识,但对于具体如何改变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还不够明晰具体。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回答 3 个基本问题: 为谁培养、培养什么和怎么培养。为谁培养涉及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 培养什么涉及到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问题; 而怎么培养则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问题。

在这一分析框架中,目标定位是基础,它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设置,并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选择; 知识结构是中间环节,它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而确定并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关键点,它直接决定着知识的吸纳情况和能力的培养结果,进而影响目标定位的实现。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内在一致地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选择。

( 一)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按照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培养目标设定要求,行政管理专业要培养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而且,随着 2007 年 11 月 6 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印发《公务员录用规定( 试行) 》的实行,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制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并没有进入公务员的优势,仅有非常小的一部分毕业生能进入党政机关。例如中国政法大学 2004、2005 和2006 级行政管理毕业生只有 5% 进入党政机关。而随着高校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培养定位已经成为共识,本科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已经非常有限。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就此看来,将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管理工作较为合适。同时,从学科视角来看,行政工作与组织的公共性和私人性无关,而仅与科层制的组织管理有关( 尽管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组织管理,尤其是组织的那些非业务部门( 如财务、技术研发) 的一般性管理工作。对党政机关人才需求的调查也显示,业务处( 科) 室需要相对对口的专业,综合处( 科) 室如办公室、宣传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工会等才会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综合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一般性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

( 二)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逻辑上,培养目标决定着知识结构的配置。行政管理专业要培养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一般性管理工作人员的目标对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了限定。首先,这样的定位无法准确预知学生的具体就业行业和岗位; 其次,一般性管理知识是学习重点。因此,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着眼于行业和岗位无涉的基础能力培养。具体而言,其知识结构应该由关于

组织管理的一般性知识和个人能力的一般性知识两个部分构成。组织管理的一般性知识是从学科视角为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提供的知识要素,它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专业特色的根本来源,主要包括既有的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部分知识的培养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关键在于了解相关学科的框架式知识。框架式知识是指某一学科、某一课程或某一理论的基本结构框架,这些知识的习得要求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候能够从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入手全面考虑问题,自觉地以这些理论知识、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个人能力的一般性知识是以从业要求的视角为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提供的知识要素,它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能力底色,主要包括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

个人能力的一般知识构成了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底色,而组织管理的一般性知识构成了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者为后者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充分的专业色彩。

( 三) 正面教授与批评性反思的教学方法

明确了培养目标定位和知识结构要素之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我们大学中的许多人对教学方法的重视是不够的,或者是简单化的,低估了教学方法的价值与作用。既有对教学方法选择的研究更多是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探索课堂传授和从实践一线习得应用性知识的具体方法。但传统知识传授形式逐渐受到过于注重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批评,而对实践探索的难题在于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实际参与或观摩的实践有限,实践参与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其应用能力培养无法准确测量。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认识论的体现,即如何获得知识的基本观念的体现。但目前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张和实践,缺乏教育哲学的意识与自觉,更多的只是朴素与自发的自然体现。既有的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探索隐含着一种潜在的认识论逻辑,教育过程就是一个正确知识的传输过程,教师作为知识输出主体、学生作为知识接纳主体,课堂教学就是教授正确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应该从最好实践中习得。但既有的这些教学方法探索往往忽视从逆向反思性思考对获得知识的重要性。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一般性管理工作,意味着其就业领域非常广泛,不能像职业技术教育那样能通过实践习得就业所需的应用性知识。这样,在正向的习得之外,逆向的反思性学习可以成为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方法

1. 正面教授。正面教授是大学教育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是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或实践教学,其特征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主要内容是组织管理和个人的一般性知识。面临学生就业行业和领域的多样性,正面教授应以相关学科的框架性知识为主要讲授内容,即让学生了解某一学科、某门课程或某一理论的大致框架性,了解其内在结构和组成部分。这部分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必要的知识积累过程。

2. 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的认识论哲学基础来自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尽管波普尔的理论是研究科学哲学问题,但其思想对教育理论产生深远影响。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情境分析和试错法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充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资源。

证伪主义强调我们不能科学地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但却可以不断地通过对既有认识的某些方面的不断否定来增强对世界的认识。而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将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忽视对既有知识的反思来探求新知识。例如,有些学者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先造就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队伍,通过教师对实践的通晓来教授学生应用性知识。而通实践恰恰是大学应用性社会科学教师最缺少的。笔者以各大学网上公布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个人介绍为考察对象,对广州市内开办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简单的比较分析发现,仅有近 25% 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有过行政部门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职。这表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不通实践,逻辑上很难正面教导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实践问题。

波普尔对情境分析的强调特别适合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情境逻辑是一种强调在不同情境脉络下,重新建构问题情境的心理客观状态,充分地分析行为者的社会情境,依此解释情境行为者的行为,进而付诸行动并解决问题。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而社会科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社会现象因各自情境不同而显示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由于学生就业领域过于宽泛,有限的实践无法使其获得其所需要的应用型知识,这正是大学教育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所在。因此,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突出学生对特定情境下问题解决方法的反思性学习,即从对既有方法的反思中发现问题、避免错误,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不仅要改变教法,而且还是尝试改变学生的学法。反思性学习是大学生无法全面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获得应用性知识、提高其学法的有效渠道。具体做法是教师设计案例内容让学生来分析,案例可以是理论案例也可以是实践案例。每个案例选择数量不等的同学作为主题发言者,而其他同学则作为批评者。主题发言者根据组织管理的一般性知识框架,融合具体案例情境展示其分析过程,其他同学则以批评的眼光参与发言过程。主题发言后,其他同学可以从分析的知识运用、情境理解和个人能力( 表达、语词等) 等方面对主题发言者的表现给予批评性意见,指出其在上述 3 个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性知识积累。具体操作上可以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是相对基础性的反思( 开始阶段) ,考察相关知识运用的完备性; 二是相对深入的反思( 提升阶段) ,考察各项知识运用的熟练和深入程度。开始阶段,批评可以从完备性着手,考察主题发言者知识运用的完备性、情境理解的完全性和个人能力发挥的完整性; 提升阶段可以就发言者知识运用的深入程度、情境关键性因素的掌握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的表现等方面提出批评性建议。

三、研究结论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7

关键字:知识管理 非正式学习 SECI知识管理模型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1世纪90年代初,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一个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文莉(Verna Alle,1998)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衍生,也可算得上是新生事物。目前,对于究竟什么是教育知识管理,尚无统一定义,现选取教育技术界有关专家的观点进行表述。

在教学和学习领域,教育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应用领域,它把知识管理的思想应用在了教育领域,既继承了知识管理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征,是一种动态的连续的对教育知识进行管理和创造的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效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化知识,又取决于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全面应用,对教育知识管理的研究能对改善当今的网络资源共享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说到知识管理就有必要讨论一下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管理工具是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它能为使用者提供理解信息的语境,以及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信息管理工具的简单改进;它不仅面向显性知识,还面向隐性知识,当代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研究也很大程度地在关注隐性知识的建构。知识管理工具的分类有: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开发工具、知识锁定工具、知识共享工具、知识利用工具和知识评价工具。思维导图便是知识获取工具中的一种。思维导图技术是知识管理中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的核心。从技术上讲,思维导图的实质就是知识目录的总览,思维导图允许对知识目录描述的公司知识资源进行处理、浏览和形象化。

二、非正式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的学习。人的学习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相对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有自己的内涵。所谓“非正式学习”,是指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最好的学习不是发生在教室里的学习,而是当事人在真实情境下面对真实问题所发生的学习(CharlesHandy2002)。图1表示了非正式学习的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非正式学习方式虽然发展不是很完善。但它有广泛的理论来源。第一,知识管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对隐性知识的研究为我们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思路,非正式学习也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习得。第二,社会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论也是其思想的一个理论来源。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非正式学习的社会组织间的知识交流学习形式也正是借鉴了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非正式学习方式有自己的特征: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首先,非正式学习形式多样。在这种方式下,“课堂”的概念变得非常广泛,不像正式学习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教师、场所、学习内容,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可以是谈话、在知识库中搜索信息、观点的交流分享、帮助、观察同事或其他周围的人、在咖啡室聊天等。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混合式的学习。其次,非正式学习更强调社会性的协作。共同学习的成员共享知识,共同建构知识库。再次,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明确目的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它是由学习者自我调控自我发起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发生。

Web 1.0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21世纪,在Web 2.0的浪潮下,出现了许多非正式学习与分享的工具。所谓的Web2.0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对计算机软件操作的主观化和个性化。Web2.0工具打破人类长久以来独自学习的局限,能让志同道合的人通过网络共同探讨、扶持、学习与成长。其实,它是一种“即时学习”的新模式,让我们能更敏觉于外在世界的变化。与非正式学习相关的概念有:隐性知识、元认知、社会性学习、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等。目前常见的非正式学习形式或软件有BBS、Blog、播客、Wiki、共享照片(Hicker)、美味书签(delicious)、共同行动(43 Thingsl等社会性软件。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新的非正式学习模式:1:1数字学习:旨在打造“无缝学习环境”,较好地融合了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使得学习真正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非正式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不像正式学习中那样明显,非正式学习中的知识多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可细化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专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主观,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非结构化和专有属性,所以其传播成本较高,范围较小。

三、基于SECI的非正式学习分析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8

关键词:市场需求;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传统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导致毕业生在进入到实际工作岗位后,与相关工作人员及工程师进行沟通时,缺少相应的沟通技巧与管理知识。从其专业设置进行分析,工程管理的主要培养方向是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概念设想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的管理。只有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完全适应其市场需求,确保整个工程的顺利开展。

一、基于市场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数量分析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基础建设,建筑行业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以及发展前景时,建筑行业所承担的施工项目以及建设任务相关繁重。此外,我国各地域中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建设步伐,需要加快城市基础建设以及相关建筑设施的建设力度。所以,我国房地产业、城市建设行业、工程建设行业以及城乡建设等多个行为都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建筑行业对于懂技术知管理的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许多地区的人才市场,曾一度出现对建筑业相关的人才需求量达到了排名第一的现象。相关人才市场的数据显示,工程管理类人员所涉及到的行业多达100多个,而且这种发展趋势正在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其人才需求数量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

二、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素质要求分析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基本能够顺利进入到建筑企业以及相关监理行业出任现场施工技术以及施工预算等岗位。有的工程管理人才会进入到相关的咨询公司出任工程造价以及招标工作,有少数人才会进入到房产开发公司出任地产策划以及相关工程管理岗位。这些人才都会在经历一个时期的磨炼之后,成为建筑行业相关部门的主管。应该说,与建筑相关的行业,对于工程管理人才有着非常大的需求。这就要求工程管理毕业生必须要具备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等相关行业综合性知识。而且建筑行业相关用人企业,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招聘目标,更加注重工程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层面的要求。这样才可以让所招聘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书本以及理论知识中所没有涉及到的实际问题。可以说,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应该具有主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个层面上分析,实践能力的优劣是工程管理类人才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体现。

三、工程管理人才所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技术专业知识,忽略了技术管理能力培养。工程管理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应该说是管理与工程相融合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仅要认真学好管理类知识,还需要在内心中树立建筑行业的意识。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分析,其涵盖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专业平台。但许多学生在进行这四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技术类型课程较为重视,忽略了管理类型课程的学习的现象。其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工程管理需要基于技术背景下实施具体化的管理,两者之间的专业知识学习都是付出同样的努力。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技术专业知识,忽略了技术管理能力的培养,建筑企业用人单位对其人才的认可度并不高。此外,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专业所涉及到的人文类课程较少,多数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没有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习中体现出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这样的一种培养方向,导致了拥有技术的工程管理人才缺少一定的适应能力,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大的发展。2.缺少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办学理念等多个层面上反映出了其滞后性。这些问题导致了许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较为单一,并且由于缺少相应的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部分学生缺少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当这部分人才在进行实际工作时,无法对整个事件进行观察与分析,更无法对所处理的事件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工程管理类人才,在对市场进行分析时,需要通过对市场表象进行理性分析,并以自身的专业管理知识对其所呈现的问题进行差别,最终进行决策。但由于在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形成了脱节,在进行决策时通常会表现出缺少多方案决策的思路,也无法对多方案进行优化抉择。3.实践能力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工程管理专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在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养环节,但其培养力度还不够。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到具体工程管理岗位时,会表现出实践能力差、协调能力弱的问题。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置存在问题,实践教学多数都被安排在假期由学生自身来进行完成。学校想要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能够进入到相关行业进行锻炼,但许多学生在开展实践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全方位以及团队式工程管理实践训练。从而让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得不到专业化的实践训练,导致其运用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发生。而且在进行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忽略了工程管理过程中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还没有意识到协调管理需要渗透于整个工程当中。由于缺少相应的实践,刚毕业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表达能力差、协调沟通能力弱、缺少团队协作精神的问题。

四、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建议

1.扩展知识层面,培养综合能力。正如前文所述,工程管理类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能力。想要提升此能力,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更需要加强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努力扩展学习与积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因此,要合理安排在校学习时间,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增加自身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主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学术讲座,从中吸取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及信息。这不仅有利于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能够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2.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必须要具备适应快节奏工作的能力。简单而言,建筑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具有专业实践经验且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因此,培养工程管理人才过程中,应该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将其知识体系与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的融合。这样的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各院校应该加大举办与工程管理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模拟化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方案讨论、模拟谈判等与工程管理相关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对其今后的工作岗位有所了解,让其可以通过各种模拟情境增强自身的思辨能力,提升适应及应变能力。同时,还可以在此类活动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管理沟通以及协调能力,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让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市场形成联系,最终成为用人企业所需人才。3.采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说,工程管理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方法及手段,更需要非常强的实践经验。在培养工程管理实践能力时,应该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应该给予全方位指导,并要求其形成书面报告,并对学生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点评,协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当中,让其全面地对项目策划、项目造价管理、招标、施工计划、预算、工程结算、验收、合同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内容进行了解与实践。在其内心中形成“问题—实践—认识—修改—展示”的循环认识过程。4.培养协调沟通能力。工程管理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将协调与沟通渗透于整个工程管理过程当中。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培养其人才的协调沟通能力,让其意识到工程管理过程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良好的协调与沟通,才能够为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所以,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除了要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加大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懂得将自身融入到集体当中,多参与学校以及学生社团所举办的活动,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这不仅能够锻炼自身的口才,还能够增强自身的协调沟通能力,为后续进入到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总而言之,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其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教学,还需要从其专业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化的培养方案。采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协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让其对工程管理专业与市场需求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才能实现更清晰化的职业目标,有效提升工程管理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易忠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师角色转换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2]王佳惠,赵金辉.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3).

[3]刘蓉.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9

论文摘要: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都是上世纪后期出现的管 理学 的创新概念,都是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 经济 的到来,而盛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它们在管理理念上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人和知识的动态管理。特征上两者虽然各有不同,但在管理内容上两者密切相关,两种管理在效果上互相补充和促进。从两者的“知识链”和“自我管理要素链”的联系看,两种管理模式又构成了密切相联的管理循环链。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自我管理”和上世纪末成型的“知识管理”成为继“泰勒制”之后管理学“第二次革命”的重要内容。

一、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含义

自我管理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对于自我管理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如,thoresen&mahoney(1974)认为,自我管理,亦称自我控制,可被定义为:“当相关的直接外部约束不存在时,一个人所进行的自我控制,这时他所采取的行为比他初始(未加控制)所采取的行为效果更好。”

一般认为,自我管理首先是指一个人主动调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自我管理的实质是自我监控。自我(ego)作为心理活动的主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控制与自我调适,自我(self)作为管理行为的客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与自我反馈;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行为的过程,它涉及到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等。其次,自我管理又体现为一种能力,它是人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各方面的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料理、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方面的能力。人的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学历和社会阅历的提高,呈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因个体差异和环境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然而,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而得以培养。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自上世纪末成型至今,还没有一个明晰和公认的定义。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的定义是, 企业 知识管理是指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美国德尔福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 发展 ,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从过程论、信息论和行为论的角度,可以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第一,知识管理是一种过程,即对企业内外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过程。是将组织可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第二,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的处理。知识管理是对数据间关系的理解,它通过信息管理和组织学习来提高整个组织的知识水准,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的以信息为依据去行动。第三,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造的主体。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即对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上。

总之,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即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以利用和共享知识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为目标的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叮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仅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除了指时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以及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二、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性比较

(一)自我管理的特性

第一,目的性。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成特定目的的一个环节。例如,个人的自我完善可成为自我管理的一个目的,同时自我完善又是一个过程,而认清自己又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第二,主体性。从管理的主体看,自己是自我认识的主体,是自己的管理者,是开发自我宝藏的“厂长和经理”,你想成为工程师和企业家吗?你想成为教授和 科学 家吗?那么你就是这些“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老板。

第三,客体性。从管理的客体或对象看,自我管理以自己为认识和管理的对象,即以自己所拥有的内在资源,如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动机等)、时问、情绪、行为、身体、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这是集中体现自我管理本质的最基本特征。

第四,技能性。它主要涉及自我管理的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自我管理以自身素质,尤其是以自我认知(意识、想象、思维和创造力等)、自我情绪和情感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等学识和心理品质去管理自我;同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运用swot分析、目标管理和反馈分析等技术与方法使自我在各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

第五,主动责任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类个体的自我管理是个体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实践行为与活动,而不是在外界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婵自己的实践活动。当然人的这种自觉能动性也需要有一些外部因素来起促进作用。

第六,自我反馈和调节性。在自我管理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去获取有关自身实践活动及各项自我管理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自身实践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与效果。个体对内身实践活动的监控和反馈结果及所得到的信息会卣接影响到下一步实践活动及行为的调节。所以,自我管理的自我调节性使个体根据反馈的信息和预期目的,对自身下一步的实践活动采取修正、变革、调整等措施的控制。调节性是个体自我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第七,迁移性。迁移性足指从某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适用于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由于个体对不同实践活动所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巾的自我监控都具有广泛迁移的潜在可能性,即呵应用于不同的实践情境中,也可应用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上。由于自我管理具有循环反馈性,它随时可以根据实践性质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实践情境,从而表现出广泛的迁移性。

(二)知识管理的特性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

2、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比以往任何管理形式都更加强调知识资产的重要性。

3、在管理范围及其重点上,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智力性和创新性是知识管理的标志性特点。

5、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征差异

在管理的目标上,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成功为最终目标的,而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创新、知识增值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的;在管理的主体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为主体,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为辅,知识管理是以组织的管理为主,个人的管理为辅,但是,两者都是以员工个人的素质提升和提高对知识的创新和运用能力为落脚点;在管理的对象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合理组合为对象,而知识管理则以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及其动态结合为对象;在管理的内容上,自我管理是以人的心理与行为所涉及到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而知识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运用和创造)以及知识人员对于知识的作用过程(即人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在管理的重点上,自我管理是以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的恰当结合及可实践性要素的管理方法与实施为重点,而知识管理则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问的相互转化过程为重点。从管理的过程周期看,自我管理是以人的一生为管理过程的完整周期,而知识管理则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问转化的四个阶段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即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及内化阶段)。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

1、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面对不断快速更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知识学习之前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长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进行人生的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进行合理性的选择和取舍;时刻保持心思的警觉,快速地吸收有用的知识,及时清理过时的知识,同时坚决拒绝其它不太相关的知识的诱惑。个人知识管理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知识。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内容在某些方面的扩展,如自我管理式学习、自我激励和自我优势的管理等。

2、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互相促进。

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型员工,此类员工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三是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是工作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知识员工不再像传统企业员工那样为了生计而去劳动赚钱,金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已经没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而能否实现他们的价值以及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对知识犁员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他们是为了工作而去工作,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在自我管理中,“知识型员工”既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又是客体。所以,知识管理对于管理对象(即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结果又促进了员工的个人自我管理的实现。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个人成长的空间、工作的自、业务成就感以及作为个人努力回报的金钱,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知识型员工所获得激励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工作的内在报酬和满足感,而金钱等外部因素则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激励模式足自我激励,因为,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激励。 企业 应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这也涉及到自我管理。如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 发展 ,帮助员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一开始就能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而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员工时刻对自己的发展状况有个明确的定位,以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自我管理在自我激励和自我生涯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又促进了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

3、从“知识链”到“自我管理要素链”。

当从“知识链”的角度分析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时,就使自我管理的构成要素体系 自然 升华为“自我管理要素链”。

“自我管理要素体系”是我们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分析法而试图构建的一种管理模型。该管理模型由13项自我管理要素组成,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见图1上半部分)。其中,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是心理行为要素,它们与价值观同属于隐性要素;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八项要素属于显性要素。在显性要素中,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属于“目标轨迹”要素;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三项要素是“自我优化”要素;创新和人际交往足“环境优化”要素;自我的健康管理是实现成功的“实体保障”要素。成功是自我管理的目标,自我管理是通过13项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实现成功的历程。

“知识链”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解,就是信息和人在整个价值链活动流通过程中组成了知识链。知识链包括内部意识、内部反应、外部反应、外部意识4个阶段,是形成一个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动过程。这4个阶段决定了任何一个组织的独特性和长久性,它们也是一个组织得以成功创新和变革的4大因素。

系统的知识链模型由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于1998年提出的(见图1下半部分)。该知识链模型由主要活动功能和辅助活动功能两部分组成;主要活动功能(或基本过程)又由5个阶段组成,即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等;辅助活动功能(或支持资源)由4个层次组成,即领导、合作、控制、测量等,构成了知识链的5阶段4层次结构。该知识链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这种“产出”,即知识的创新与增值和组织竞争力的提高,也正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