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美术学生小论文

时间:2022-05-10 09:02:35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而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对于高素质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学校教育中,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小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

关键词: 美术学生 美术论文

美术学生小论文

美术学生小论文:初中美术教育旨在激发学生艺术的兴趣

初中美术教育旨在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帮助学生挖掘艺术潜能,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剪纸作为一门中国传统艺术,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一门重要民间美术课程。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本学期剪纸课的第四课时。在前几课时中,学生已初步认知了剪纸的基本知识和三瓣花、五瓣花等剪纸的剪刻方法,基本掌握了剪纸的折法和画法。在此基础上,本课除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探究四瓣花剪纸和八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还希望学生能够创新纹样设计,培养形象思维,剪刻出独一无二的、有创意的剪纸作品。

【教学目标】

1.观察、讨论剪纸作品,总结四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

2.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四瓣花剪纸和八瓣花剪纸的剪刻技法。

3.创新纹样设计,培养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喜爱。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四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创意,设计独特的剪纸纹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几件剪纸作品,大家觉得它们漂不漂亮?(生:漂亮!)我们看到,这几幅作品中,有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三瓣花剪纸、五瓣花剪纸等,而这一幅是四瓣花剪纸(出示作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四瓣花剪纸以及由此延伸的八瓣花剪纸。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同学作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更快、更自然地进入课堂情境。同时,运用榜样的力量,能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发展愿望。

教师衔接:说到目前所学习的折叠剪纸,我们知道折法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那么,四瓣花剪纸的折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欣赏探究

结合以往学习三瓣花、五瓣花的经验,观察下面的作品,小组合作探讨四瓣花剪纸的折法。

(一)讨论(学生边折边讨论)

教师提问:那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的折法?

(二)学生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由他们自己讨论、探究发现折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鼓励探索多种不同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衔接: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四瓣花剪纸的折法。那么在解决了它的折法后,“画”又是重要的一步。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游戏来解决画法问题!现在我们把班上的三列同学分为红、黄、蓝三队,让我们来看看哪队同学的表现更棒吧!

三、游戏——巧夺先机

根据完整的四瓣花剪纸作品,尝试画出剪刻之前的画稿。

游戏规则:

1.各队在3分钟内按照画“半个图案”达成四瓣花的方案还原画稿;

2.画稿要尽可能规范;

3.各队上台展示的同学将个人方案画完后快速回位,由其他同学进行修改或补充,直到认为正确为止;

4.按画完且画对的先后,队伍分别获得5分、3分、1分,画错不得分。

(1)比拼过程;(2)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在3分钟的紧张、刺激的游戏时间里通过团队协作将已剪刻完成后的四瓣花剪纸还原回剪刻之前的纹样,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瓣花剪纸制作过程中的折法和画法等各个环节,同时通过这种“根据一个图形画出另一个图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画稿比比看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出不少于2种的有创意的四瓣花剪纸纹样,展示在黑板上。

要求:

1.纹样新颖、别致、有创意,具有可实施性;

2.画稿需把去除部分和留下的部分标注清楚;

3.展示同学高效展示,非展示同学尝试把小组讨论的纹样剪刻出来。

(1)讨论;(2)展示;(3)点评:剪刻成功与否、美观程度、创意性等方面。

【设计意图】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学生对于四瓣花剪纸的制作过程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此环节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方法后更加灵活、自由地创作更多有特色的四瓣花剪纸纹样,使学生得以充分展现创意和想法。

教师衔接:现在黑板上已经画满了同学充满创意的四瓣花剪纸纹样,看来同学们对于四瓣花剪纸已经掌握得相当不错了。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

五、动动脑

八瓣花剪纸的折法和画法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启发学生通过已经习得的四瓣花剪纸,以此类推地发现八瓣花剪纸的方法。以此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一种方法后能够通过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获得更多收获。

教师衔接: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现在,就让我们动起手来吧!

六、展示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创造。

教师衔接:刚刚我们一起欣赏了同学们充满创意的作品,非常棒!老师也带来一些充满创意的剪纸作品与同学们分享。

七、创意剪纸欣赏(PPT图片链接展示)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当中运用到剪纸元素的事物,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剪纸艺术也可以为生活增添魅力。生活广大,创意无限。

老师很高兴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了四瓣花剪纸和八瓣花剪纸,同学们让我看到了你们的一双双巧手和无限创意。就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把思考当作一种习惯,让创意成为一样必不可少的调味剂,相信生活会更美好!

美术学生小论文:美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而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对于高素质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学校教育中,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小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美术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将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是每个孩子美感启蒙的重要时期,与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相比,现在的美术教育抛弃了“填鸭式”的僵硬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均衡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力,学生对于一件事情有了兴趣,那么就会很自然地聚精会神地去做好,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美术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画画!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从而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利用美术教育轻松自由的条件,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有愉快的心情,强烈的欲望,坚定的信心,自觉自愿地去主动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创造。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小孩子的喜欢,那作为教师,我们就可以将喜羊羊或者灰太狼之类讲给小孩子听。这样一来,美术就起到了培养学生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可以找到学习的动力,带动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成绩与效率。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力就无法进行创造性创作。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十分重要。小学美术教师,要提高儿童的创造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挖掘和发展。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其创造力得以启发和培养。由于儿童的控制力弱,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喜欢使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象世界,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我们应启发他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表现才能,使儿童多思、多想、多问,自觉养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夸张想象,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学习,要把瞬息变化,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时会有意无意地注意表演对象,并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一些细节的“添枝加叶”,时间一长,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在作品中体现儿童的个性思想。

三、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美术重在创造、求异。越表现出和别人不同的就越有自己的特点,越有个性,这就产生了创造性。而美术作品的这一特点来源于思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周围事物多提几个“为什么”进行思考,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添?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些都是一个创造过程,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途径。

因为儿童本身潜意识的童真、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水果画成人画,并赋予一定的面部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可以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里,观察到的不仅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模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呈现出具有独特的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手中的线条去描绘自己的现实生活。因此,创造力是孩子活跃的灵魂,是推动孩子智力发展,带动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当前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创造因其所具有的特性,在艺术教育以至在整个教育中都占着独特的重要位置,我们要积极而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四、发展学生全身心的协调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眼、脑、手、体相互协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的基本活动,能使学生的脑、眼、手等多器官协调并用,锻炼和调高学生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陶冶儿童的性情,塑造美好心灵

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辅助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上,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美术教育用视透形象刺激人的思维意识,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是进行精神品质和思想意识的教育,能触动灵魂的向往而达到优美崇高思想境界的效果。如静物写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如画校园题材的游戏,反映了学生天真烂漫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为童年生活和学习而陶醉。产生爱学习、能与人友好交往,并会互相关心、团结向上的好品质。在进行一些《我的家乡》《难忘的旅游风光》《蓝天白云下的农村》等记忆画训练中,让学生大胆表现祖国江山的美,家乡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大自然的美好风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这些思想健康、情趣高尚、有益身心的各种活动中,使他们在感官上愉快、情感上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触动,达到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

总之,在新形势下,美术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对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小学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美术学生小论文: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分析,结合心理学对个体积极性的调动的心理分析,论述了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素、方式、方法、措施等,并结合自己在运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进行的美术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标理论的一些探索和运用阐述了美术课程新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积极性、需要、动机、目标、态度、调动、实践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加之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比较深,使课程目标的定位产生了偏差。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美术课国家课程标准,基于这几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有力的调动。

一、对新课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理论分析

一) 、学生需要的满足与调节

需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倾向。它产生于人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种刺激,通常以愿望、意图、理想等心理状态反映出来。它是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一切经济活动、人类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是人的需要,人的积极性最终来自人的需要。培养人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需要。所以重视并解决学生的需要问题,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

1、课程标准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这些标准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不具备强制性,使教材编写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样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标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中学“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对以上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其中有“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对竹木、废导线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等建议,这些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满足学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但同时,在制定内容标准时,又充分考虑,不轻易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不会产生消极的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

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人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具有指向性、强度性、清晰度、力距等特点。动机与需要不同,需要的动力作用是潜在的,动机的动力作用是直接的,现实的。需要可转化为动机,但需具备需要目标诱因的出现、引发行动的足够强烈的刺激、提高意识和态度的调节等条件。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课程标准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习后能获得一种从事创造性劳动产生的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在可选择的条件下,学习尽量照顾了学生的志趣,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获得内心的快乐。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了强大激励。

2、“精神报酬”激励。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结果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思想,给学生以精神回报,激励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目标直接激因的激励。课程标准摆脱了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使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知识、技能难度,使学习具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都有成功的体验。

三)、通过目标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标是指人的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依据,对组织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种现代管理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目标实质是一种期望,是人的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目标具操作性、可检测性。目标对人的行为的重要作用包括启动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聚合作用等。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目标确立适当,目标管理运用恰当,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价值选择心理和成功概率的心理,能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期望心理,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确立学习目标,加强学习活动的综

合性、探究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1、“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通过此领域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设计.应用”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3、“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视觉感觉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和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四)、形成学生良好态度促进积极性调动

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具有内隐性、特指性、比较稳定性、复合性等特点;具有影响效率与成绩,影响人的挫折耐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影响人的社会性认识,自我激励等功能。要形成并巩固态度,应使人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成分由不协调变为协调。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良好态度的形成,以促进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1、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程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评价标准体系对态度的形成。课程标准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老师的教学。在美术学习评价方式中,要求评价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自我反思,素养提高,个性发展,态度进步,合作精神等作完善、肯定的评价,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二、我在现有美术教材中对新课标理论的探索运用

在九义教材初中第四册《美术作品中形神兼备的形象》一课中,我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因素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心理,结合“课程是活动,是经验,教师是‘主持人’,是‘沟通者’”的课程改革新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设计,将美术课堂设计成“东芝美术乐园”,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

一)、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安排学生在美术教室内按小组团坐(组长为代表前坐,中心为活动区),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满足学生的需要,力求让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我设计为五个环节,并且都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概述,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因素上入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猜一猜:内容安排为人物模仿表演与猜测。老师准备一些描述人物的纸条(如“炸碉堡”、“年迈的老婆婆”等),让每组代表抽出并且表演,本组同学进行猜测,迎合学生好奇心理,使学生在表演与猜测中体会“形”、“神”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观察力与竞争意识。

2、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同学表演的好?为什么?引出“形”、“神”,展示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归纳总结能力。

3、学一学:组织学生讨论美术作品中“形”、“神”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一律板书,并引导学生讨论以“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心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国画作品《竹》和油画作品《纺织女工》以巩固加深。

4、用一用:

教师用电脑展示以下作品名称,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中国作品:《跃马》、《晴雯》、《蕉蝉》、《高逸图》、《说书俑》、《春香闹学》、《狼牙山五壮士》

外国作品:《复信》、《沉思》、《教皇》、《少女》、《格尔尼卡》、《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1、必答:每组代表任选一幅作品共同欣赏分析“形”与“神”(不扣分)

2、自由答:每个同学均可任意选择一幅作品欣赏分析“形”与“神”(若成功则小组加分,一般不扣也不加,不好则扣分)

(此环节教师注意与学生沟通,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肯定,培养的参与意识,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等。部分作品可进行师生活动和表演再现以帮助理解。) 综合以上论述,美术新课程标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学生小论文:浅论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育

一、当代意象油画的语言特征

与典型西方油画相比,意象油画没有抽象油画过分的夸张,也没有写实油画如此的真实,它仿佛摆脱了传统时空概念的束缚,呈现出一种“超然”的姿态,开放、自由的空间也赋予了创作意象油画更多的可能。事实上,意象油画的语言是其极具表现力的真实再现,想要对意象油画有所认知就必须以了解其语言特色。

1.笔法自然

在油画创作中,笔墨对于西方画家来说只是作画的工具,而对于追求意象的中国画家来说,他们将自身情感与生活感悟倾注其中,以笔写意,以笔诉情,笔到之处皆自然,描绘的过程即是画家人格、意志、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意象油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画家运笔笔触与肌理的形态较为随性,淡而轻的笔墨给人以飘逸、秀丽之感,浓而重的笔墨给人以凝重、深邃之感,毛而干的笔墨给人以华丽、滋润之感……而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相契合。意象油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一样,同样注重笔墨、运笔力度及方式,运用不同笔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2.色调显韵

色彩作为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展现了油画艺术最为丰富多彩、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一面。对于当代意象油画来说,色彩是油画艺术表现最有力的绘画语言,它一方面借鉴了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另一方面又将西方印象派色彩优势纳入其中。如此,当代意象油画既有中国绘画艺术的音韵之美,又有西方油画色彩的绚烂之美。这种突破时空色彩的限制,充分运用色彩的意象油画能够超越自然表象一般性特征,直观地揭示物象多样化特征的规律性,从而表现出意象油画的深层次的意境、韵味。

3.意境高远

中国绘画普遍存在一种造境的思想,即在形式结构、题材内容或是思想观念上,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画面注重构图形式的含蓄,善用虚实相映的手法,以实现存乎世间而又超脱世外的境界。意象油画则广泛吸收了中国绘画诗化的语言,打破西方油画对时空的限制和焦点透视的束缚,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立意,实现意象的自由组合,这也使得所造之境具有独特而多变的美感,从而做到真正的意由所感、境由心生。

二、意象油画所体现出表达需求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中,绘画者总是反对呆滞刻板地对某一物象的描绘,相反的,他们往往追求一种“神似”,企图以所创造的意境,引发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样的艺术审美主张也是与意象油画的表达相契合。从长远的角度看,意象油画从来都不是简单艺术风格的塑造,它代表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无西方艺术相互交流碰撞的成果,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当前,意象油画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内容,故其所展现出的表达需求是有着由内而外的诉求。

一方面,意象油画所体现出的表达需求是其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即牢牢扎根于意象油画的核心--民族传统。意象油画在其中兼容并蓄,不仅继承发扬了传统油画的特性,而且将中国写意精神纳入其中,使表达方式更加自由。它实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西方传统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相融合,以做到真正的中西合璧。而有了民族传统的积淀,无形之中增加了意象油画历史的厚重感,这也能够为实现意象油画在新时代的厚积薄发做铺垫。

另一方面,意象油画所体现出的表达需求是其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时代因素。现如今,文化艺术在中国得到极大发展,油画艺术为了更好地融入发展的潮流,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化、筛选、整合,继而意象油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开始彰显。意象油画不是单纯客观的临摹,也不是主观上的臆造,而是特点物象的有机提取和概括,这样的表达方式切合人的内心,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油画意象性表达的提出和实践,是符合艺术的一般发展规律和中国文化的特点,相信这是时代所赋予意象油画发展的契机,是历史的必然。

三、当代意象油画中语言和表达的结合

1.形与色的交合

尽管自然物象表面上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其背后必然存在某种秩序。将其呈现在画面上,没有秩序的画面会显得主次不分,没有确定的表达对象;而过于规整秩序的画面则会显得单调不堪,出现乏味而表达无力的现象。这就需要绘画者在创作时注意平衡有序和无序之间的关系,达到在变化中实现统一。而油画创造或以形式结构区分画面、或以色彩关系分解画面,无论采用何种画法,都要对画面不同元素进行取舍,实现统一的空间关系。这时候形与色的协调对意象油画中的意向表达就显得格外重要。形式对物象的合理选取,色是对画面质感的整体把握,形色合一,方显气韵。

2.物象色彩与意象色彩的相互转化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我们会发现画面总“留白”的现象,这是传统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以无形代有形的手法,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绘画内容产生的联想、想象,而这些空白也常被解释为空间、意境、虚空,企图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成效。这些“留白”恰恰是意象色彩的真实写照,它给人以充分思考的空间。在特点的条件下,通过物象色彩与意象色彩的相互转化,可以实现虚实、多少、复杂与简单等相互之间的转化,这大大丰富了意象油画的表现语言。西方绘画着力描绘物象色彩,而东方绘画旨在展现意象色彩的神韵,透过物象色彩与意象色彩的转化,使得绘画作品既充满西方象征主义情调,又兼具东方温婉细腻的创造风格,如此便实现了东西方文化、思维的交流融合。

3.意境与情感相互渗透

我们理解意象油画无非是将“意象油画”拆而视之,分为“意象”和“油画”.其中“油画”是主体,是呈现的对象;“意象”是修饰,是呈现的方式、手段。我们认识意象油画着重是对意象展开分析:在认知中,意象是客观物象经由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的特定艺术形象。绘画者依据对客观物体的印象与感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形象、思维,从而创造出特定的意境、境界、意蕴,而境界的高低则完全取决于艺术家内心、情感、气质。因此,意象成为意境与情感转化的媒介,它表达了绘画者超越物质本身,转而表现自我的内心。在意境与情感相互渗透的过程中,意境得到了提升,情感也得以升华,这必将使得意象中语言与表达结合得更加密切。

四、当代艺术语境下意象油画表达的现实意义

当代的中国,艺术发展呈现出百花争鸣的姿态,艺术发展逐渐进入优胜劣汰的高速发展时期。而意象油画面对的也不再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自我构建,而是明确意象油画艺术表现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

首先,意象表达的自由化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现如今,由于艺术创新不断的深化,艺术的纯粹性逐渐成为当今文化艺术所孜孜追求的。意象表达,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不可预知的现实构建,因而这种自由化的表达,是符合中国意韵的语言表现,也是时代的选择。其次,意象表达的人文性为艺术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意象油画之所以能够在动荡的艺术潮流中得到不断发展,离不开其特有的文化积淀。油画在意象表达的过程中,广泛吸收文化审美因素,它完全展现了中国文化审美传统内核,成为发展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意象油画中对于传统的沿袭,无疑成为其实现自我价值凸显的重要体现。再者,意象表达的互动性为艺术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意象表达的实现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互动性的体现,它由此及彼地传递意象油画所要表现的内涵。这种互动性既是欣赏者与画面互动的结果,又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内在情感的相互交流。通过这种互动很容易实现意象的深入以及意象的交流,这无疑增强了意象油画的意象表现力以及艺术感染力。

最后,意象表达的艺术表现力确立了中国油画在世界艺术之林的地位。由于油画艺术引入中国的时间较短,这也直接影响了油画本土化的进程。依托于意象油画中独特的艺术气质及中国文化深厚的文化背景,意象表现精神很容易在纷繁的油画艺术之林得到恰如其分的彰显,所以这种表现力对意象油画发展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油画语言日益增长的今天,我们对意象油画的理解已经不能停留在原有的认识中,而应该认识到意象油画艺术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

要做的就是紧跟意象油画艺术发展潮流。事实上,意象油画的表达从来都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认识、理解意象油画是基于自身对意象油画的习惯性认知。唯一能够揭示意象油画表达的就是从意象油画的语言上去展开。而通过分析意象油画语言了解当代意象油画表达的目的在于用更为确切的视角,解读当代意象油画的表达。

美术学生小论文:分析中学美术素描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初中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欣赏美的能力。初中素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观察、审美以及表现能力至关重要,学习素描基础知识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物象的感受更加客观、真实。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中学生的素描造型能力呢?本文结合自己美术教学的一些理解和经验,谈谈初中美术素描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 素描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

素描是一切美术造型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学生在基础素描的学习训练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阶段性的问题,而且每一位学生由于基础与天性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又是不尽相同的。美术教师在素描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用”,并能在教师的作画影响下逐渐形成个人的创造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的表达语言,已成为目前素描教学中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那么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应当怎样进行美术素描教学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二、素描基础教学应抓住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两个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技法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四、素描训练要求学生善始善终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讲究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要力求形神兼备,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要通过表现使素描基本功成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

总之,我们在素描课上也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给老套的素描课堂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使其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三铺乡初级中学)

美术学生小论文:如何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主要动力。有位着名心理学家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刺激儿童兴趣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主动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农村的美术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一线的美术教师为之付出努力来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一些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一节课的前五分钟,学生刚回到教室,他们或玩游戏玩得意犹未尽,或参加课间体育活动尚气喘吁吁,大多数同学都情绪激动。心绪难平,如果这时候老师立即传授新知识,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这个阶段中老师应该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音,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造成直观的刺激,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笑话、小谜语、小故事等,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是听一首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精美的图片,把学生的心收回来,回到课堂中,然后再不失时机地揭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氛围

学生学习时仅有老师一个人说教,学生听,这样枯燥的课堂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美术课必须做到轻松、有趣。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对学生不仅具有启发、展示的作用,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催化剂。教师可选用艺术作品中和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有效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如在教学《图文并茂》时,用多媒体展示几幅漫画,下面展示几段文字,让学生用“连连看”游戏的方式进行连线,将每幅图画与所对应的文字匹配起来。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和小游戏,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利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自然条件上好工艺美术课小学美术大纲规定工艺美术课占教学内容的45%到50%。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准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积木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农村学生“出门望山河,抬头见树木。”这就给我们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把学生引向工艺美术的殿堂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例如,可利用石子、树叶进行贴画造型艺术教学。在农村的小河旁、小山上,石子随处可见,如在“多种形状的脸”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按教学要求选择不同形状的石子,结合造型,设计加工成各种形状的脸。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按“选”、“看”、“粘”、“彩”这四个过程制成作品后放在窗台边或书桌上,在老师适时点拨的前提下,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比。又如,可利用秸秆、麦草秆、树枝进行造型教学。在农村房前屋后、田边地头,麦草秆、秸秆、树枝随处可见。教师在“巧妙的穿编”一课之后,可让学生收集一些秸秆、麦草秆、树枝等整理干净、修剪整齐,指导学生像课本中介绍的纸条穿编一样进行构图穿编,设计精美的图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也使农村美术课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

四、鼓励式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让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教师不能通过简单的分数等级来进行评价,不要指望用某种固定的方式判断每个学生的进步。学生们需要的是有感情的语言,需要教师找出其闪光点。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和耐心的疏导、帮助,不仅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实地写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等五彩斑斓的大干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实地写生,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该怎么选景,该怎么构图,哪些画面需要,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要想表现得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美,这样一来,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感悟能力,提高了绘画能力。

结语: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我们一线的美术教师继续为之努力。我们期待我们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只要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农村的孩子们接受更多的美术知识,受到更多美的熏陶,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就一定会带给农村孩子一片更美的蓝天。

美术学生小论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 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四年级《鞋的设计》一课,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各种不同功能的鞋的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 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各种各样的房屋》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四年级《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美术学生小论文:对中学生美术成绩测评新模式探索

一、学生美术课内情况综合测评表的设计和运用

学生美术课内情况综合测评表

班级___组别___姓名___(附图 {图})

这张表把学生美术作业情况与学生在参与整个美术活动中表现态度,努力程度以及在美术活动中良好素质 的培养,三者结合了起来。本表确立了以测评对象为主体的,教师评价、学生群体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三结合 的民主测评形式。

测评表简明扼要,完成每次测评仅需二、三分钟,所以操作简易。每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这种自我测 评活动,意欲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发展。其具体步骤如下:

1.测评表发放。每次上课前由科代表到教师处领取后发给学生本人。

2.测评表的填写和回收。每次散课前二、三分钟,由教师统一安排,按规定内容让学生自行填写,填写后 由每一行的组长验收签名,上交教师保管。

3.期末总结。由学生对一学期的自我表现作回顾总结,测算出各项的平均分和各项总平均分。然后估算出 自己的学期总评成绩。学期总评成绩估算方法:以作业平均分为基数,参照各项平均分向上或向下靠到上或下 一个分数段。作业平均分=全学期作业总分÷全学期应交作业总数,各项总平均分=纪律、画具、完成情况和 清洁卫生这四个单项平均分之和÷4.例如,作业平均分72,各项总平均分达4.9或以上的,属优秀的,可上靠 到75,然后再上升一分数段,达到80,学期总评就为80分,若各项总平均在4.5与4.9之间,属较好,就上靠到 75,总评就为75分,若各项总平均分在4与4.5之间,属一般,就不作浮动,学期总评就是作业平均分,若各项 总平均分在3.5与4之间,则72应下靠到70,学期总评就为70分,若各项总平均分低于3.5,则72下靠到70后再下 降到65,则总评分为65.若各项总平均处于临界分,难于决定究竟是上靠还是下靠时则可再参照作业上交时间 、互助友爱,表格整洁程度等其它因素来决定。

4.集体民主评议。由班组同学根据该生测评表的各项数据,对照标准、全面衡量,决定是否认可或另给一 个合适成绩。

5.教师综合评定。教师在学生自评和集体民主评议后,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资料,综合分析后评定出该生 的学期总评成绩。

6.测评结果反馈。学生本人在接受班组和教师对其测评信息反馈后,应在有关栏目中填写对测评结果的意 见,即写明同意,或不同意及其原因,民主测评制度允许学生在正当理由下与教师“争分”和进行“讨价还价 ”。

测评项目的填写,标准是什么,如何计分等都应在第一次测评时由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各个年级组以及不 同内容的课填写内容可以有所不同。如表中第一周,是素描,该生纪律很好,画具和课本都带齐,故这两个单 项均记5分。课内完成情况是以大多数同学完成的进度为标准来定的,达到这进度的记5分,不到的酌情扣分。 作业上交时间栏,准时上交就填准时,迟交的则填迟交的天数。清洁卫生和互助友爱这两栏目,不是每次都必 须填的,看情况而定,如第三周剪纸课,要求学生不弄脏地面,若散课时能收拾干净就可在清洁栏目中记5分, 否则酌情扣分,另外如能出借学习用品给同学,帮助其解决忘带画具而不能作画的困难,则可以在互助友爱栏 目中记上符号。

备注栏主要是记病事假或其它特殊情况,如作业被选为优秀范作等。

测评表应如实填写,不涂改,不弄虚作假。组长课前应检查学生画具的准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验收测 评表时,如发现填写情况不实,可以拒签并反映给老师。

测评表可以印刷在16开铅画纸上,左右各一表,供一学年使用,表格也可以让学生自画,以锻炼制表能力 .表格要保持整洁无损,期终考核时,表格整洁程度也可作为一个评比内容。 二、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和处理

1.评价作业的三标准。我看学生作业,主要看这三方面,一看是否有创新意识,二看画技是否好,三看作 画态度是否认真。画得好、认真、有创意,给最高分。画技不很好,但很有创意和画得不很好但十分认真,我 也都给高分。画技不好并不影响作业的及格,只要态度认真。只有画技、态度均不好时,才有可能不及格。

2.作业允许迟交。我这节课布置的作业,做不完允许带回家继续画,下星期美术课带来交,这就算准时。 如果没画好,或没空画,可以迟交,放在下几周的美术课中交,但迟交天数应如实填到测评表里。平时,不收 作业。

3.作业不进办公室,当面批阅。因为学校没有美术专用办公室和专用教室,教师无地方堆放十几个班级的 作业,所以我实行作业不进办公室,每次在美术课学生作画时,逐个走到学生面前,批阅上节课的作业,当面 肯定作品的成功和指出不足之处,有时亲自动手帮他修改,优秀的,我还当场出示,进行表扬。作业不进办公 室,减少了科代表和教师不少麻烦,面批又对学生帮助教育较大,而且还为任教六、七百位学生的教师提供接 触、了解、熟悉学生的难得机会,一举三得。

三、对美术课成绩测评的理论思考

在国外,人们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的学科”,它对错误的谅解和新的尝试有着更宽松的态度。在数学中2+ 3=5,似乎不存在解释的余地,然而在美术中,黄加蓝就可以调出许多不同的绿。所以学生设计一幅画时,严格 地说是不应有任何限制的,也不存在什么正确和错误的方法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可贵的,因为它丰富了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美术中,学生作品里显示出的想象力和个性特征应得到尊重而且应 受到赞赏才好。从正 面评价学生的美术活动,表达对他们与众不同的欣赏,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评定美术成绩时,不仅 要看作业质量,而且还要考虑整个美术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态度,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根据上述理论,传统 的以作业水平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作法显然有待改革。

学生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绘画天赋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同学并不善画。我们的着眼点是要从学生 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技艺。新的测评模 式不但使少数优秀者可以得到优良成绩,而且也使大多数愿意积极参与美术活动、态度认真的“作画困难者” ,也有可能达到良好成绩,这就为不同层次与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获得成功与表现自己提供了机会 .

新测评模式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只关心画的质量的片面做法,而要更关心学生、关心学生创造这幅画所付出 的劳动和画这幅画的心理变化过程。

把测评的责任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承担,从心理角度看,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完善自我意识同一 性的重要途径。

新的测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测评中不断认识老师对他们的期望,集体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使自我评价 能较好地与客观评价相符合。新的测评模式激发了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起到了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发 展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的作用。

从本校最近三、四年及本区部分中学最近一年试验的结果看,这项教改试验已收到比较明显的成效。

美术学生小论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美术创新教育之我见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哪些条件呢?我有几点认识: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简单说来,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又包括“有中求新”。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有的要素

1、教师更新观念很重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美术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 意识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叶子上的小“血管” 》一课时,按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认识叶子、叶脉的基本形状和特点,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律把叶子的外形和叶脉画出来。而现在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进一步的多样化,在教师的提示下,放手让学生发挥,学生的气士大增,发挥自己的想象,作业中涌现出了很多让教师惊讶和值得学习的好作品,有的同学用拟人化的方法画两片叶子在游戏;有的同学用卡通图案设计叶子中的 “血管”的走向;有的同学将叶子上的“血管中的血液”设计成五颜六色;还有的同学把作品用立体化表现等等,这些作品举不胜举,那些原来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同学也来了兴趣,也有东西可画了。

2、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它是一个响应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响应,同时予以反馈。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每次都有所不同,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

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同时,教师的素质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像学生一样不断的去学习,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断去充实自己,俗话说艺不压身,你有一瓶水才能给学生半瓶。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4、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例如:我建议可以采取阶段性的评议,比如:一个月左右让学生选择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作业纸可以设计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的评价表。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评出几个,定期分析自己有无进步。同时也能让家长,老师看到自己的进步。

三、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美术和其他各学科各类知识的拥有量。因为知识是创新活动的阶梯,知识贫乏、头脑中只有零星的低级的自然状态的信息堆积,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储存,就不可能占在人类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于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的洞察力、预感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上《有趣的象形文字》一课时,我就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从欣赏岩画、壁画、甲骨文,到假设我们都是原始人不会使用现有的文字,但我们也要设计壁画讲述故事,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一开始就愿意参与愿意动脑。

小学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它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仅就美术学科而言,它在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和美术教师等是否具有创新性,将直接导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否成功地实施创新教育。

1、师生互动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能力的双重责任,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如何去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有没有这个意识至关重要。用美术课举例来说,课堂教学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是自由式绘画:如:在新教材《彩线连彩点》一课中,要求学生用点点线线连成画,创造多彩的新天地。我在课上出示了各种各样的线材并把纸和其它的绒线剪成小的碎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变化,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最后要求他们独立的用自己的办法想,用自己的办法画。鼓励有个性的孩子,不限制他们的才能发挥。作品完成的非常好,有的产生了特殊效果,学生自己也得到了满足。当然,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动作、直观演示、实物、电教等手段启发学生内在心灵的觉醒是基础。

第二步为引导式绘画:是理性的,重视后天培养,为吸收知识阶段。这里关键是要教活,如:在上《鱼儿游游》一课时,我给学生放映了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海洋里的鱼千奇百怪,数也数不清,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随意用纸撕出不固定的形状,并借助这个不固定形画出象形中的鱼,使他们自由地运用这个规律,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保持儿童化的原状态和最基本特点是重要的。

第三步为领悟性自由式绘画:是对学生的悟性开发阶段。如:《我在空中飞》一课中我引导孩子们想象说出如何才能飞到空中。像坐飞机、长翅膀、骑会飞的马、热气球、龙……孩子们的想象力异常丰富,自在天然。从感性到悟性,从常规到创造,在于引导与开发。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画,把后天的显意识又返回到先天的潜意识中是必要的。

2、相互合作积极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由的灌输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过程,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像《闪光的烟花》、《我在空中飞》等课,都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把学生的思维自然的转变成“我想画”、“我要画”、“我一定能完成好”。然后把个人作品组合成完整的合作品,即可相互学习又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课堂气氛和谐,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学习使课堂更具有生气。

教师角色改变了,教师不在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中的主角。教师传授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美术创新能力,这比直接灌述知识更加重要。任何个人的美术知识创新活动,都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基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倘若没有良好的美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活动能力和心理品质,要想创新知识那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小学美术教育恰恰承担着这种“奠基”重任。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在实践中不断理解,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贯彻,在给予整体优化的同时,真正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为更全面地实施美术课程标准而努力。总之,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去努力,去探索。

美术学生小论文: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民族艺术 美术教育 审美取向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出发,来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从而形成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实现保护、借鉴和弘扬民族艺术的目的。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带动本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新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强。不少人在吸收他国文化艺术形态过程中开始忽略民族艺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艺术无国界,求他但不能舍我。因为我们的民族艺术经历千年的洗礼,如同硕大的砾石经过风雨的磨砺呈现出美玉一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宝藏。这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国际舞台上,只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才能博得喝彩,相反,他人的东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又有几分话语权呢?因此,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来谈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何为民族艺术?它是由民族共同体艺术家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总体,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艺术,每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民族艺术具有该民族所具有的艺术构造方式及表现手段。

民族艺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让人们充分了解本民族美的文化,并给予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养分,使得创作赋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眼光。例如,“衣食住行”这个古人创造的词语,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而“衣”字又排在首位,对人们来说有着突出的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的旗袍可谓一朵奇葩屹立在世界服装界,是什么成就了旗袍在今天服装界的地位呢?这主要还是源于其自身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服装的诠释,具有着鲜明的东方色彩。而且,旗袍的设计也体现了艺术设计者们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它选用的纹样、花式和制作工艺等等,无不体现民族特色。又如,苗族的蜡染,用蜡绘花于布而染,花纹分明。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在蜡冷却后产生的自然龟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装饰效果。试问,用这样的民族布艺来搭配服装又怎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呢?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进一步领会民族艺术美的内涵。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设计思想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但怎样从五花八门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寻找自己的特色,而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可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正如图(1)所示,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选用了中国红与中国结为搭配元素。两个具有鲜明中国民族艺术特点的设计元素重新组构,充分凸显民族文化,给国人一种亲切感。在标志造型中,又有两个明显的“心”型,上下相连,体现着心与心的交流。

图(2)是靳埭强先生在八十年代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该标志采用外圆内方的“孔方兄”为构图元素。这一元素主要代表金钱滚滚的银行。而且,在图形中的“中”字赫然,简洁明了地传达标志的含义。从整体上看,标志选用了红色,并在设计中融合了“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设计思想。这些民族文化的加入,使得整个设计更有中庸之道,大气沉稳,并且多了一些人情味,少了一点铜板臭,创造出一种温馨和亲和的形象。①

由此可见,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者们对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也随之加大。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内涵的现代作品,不但对现代设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如此一来,在面对民族艺术时,人们如何正确评判它就直接决定了民族艺术价值的发挥。这种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来对事物个性特征、构造方式和表现手段等等作出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

每个民族大都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群体特性。这直接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发展。再加上世界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艺术的交流等等,都带领着民族艺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审美观念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一件好事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一件坏事同样可以引起注意。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一个民族的艺术往往会或隐或现的体现其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这种民族特色优势,很容易引起外人的兴趣和关注,但它给别人呈现出的可以是有价值的、高品位的,也可以是浅薄的、粗俗的,甚至是伪民俗化的。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中国的民族艺术领域中,有人为凸显民族性、地域性的行为,这表现出了浅薄和粗俗的一面。他们搜奇寻异,亏幽探秘,甚至对一些荒诞愚昧的东西大加展示,或牵强附会,任意夸饰,不顾应有的文化底蕴作表面文章。这样的民族艺术可能会引起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注意,但这不过是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而并非真正的美学欣赏。这样的民族艺术无疑是自己给自己的一耳光,又怎么禁得起时间的推敲,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消失在这大浪淘沙之中。

因此,虽然任何优秀的民族艺术都是具有独立的品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但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才能正确评判它,才能为民族艺术披沙拣金,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发扬光大。

而要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借助美术教育是方法之一,即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在传统的民族艺术教学中,传授方式一般以“技”、“艺”两种方式,虽然它们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部分,但形式仍偏陈旧。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老一辈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要大胆尝试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认知和领悟民族艺术的能力。

第一,构建民族艺术的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知识面,主动去探究和把握民族艺术深层次的东西,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努力做到理念先行,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民族艺术。如此一来,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内容的兴趣程度。如果是老一套的灌输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学生在学习当中会产生一种抵触排斥心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美术工作者要紧随时代步伐,了解新东西、掌握新东西和运用新东西,通过自己的智慧把民族艺术的内容艺术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认知民族艺术的内涵。

此外,在笔者看来,教育是人与人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学生。当你自己是一名学生时,想怎样学习民族艺术。这种投其所好的学习方式会带来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民族电影鉴赏课,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些民族工艺品并将其在校内外展览,展示他们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成就感。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做的有多么好,多么精美,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艺术。

中华千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这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亦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给予了我们财富,我们就不能辜负它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内涵,方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美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美术教育对民族艺术的传播将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同的努力。

美术学生小论文: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学 创造能力 主体地位

论文摘要: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赋予学生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也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美术教学也因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绘画、手工的操作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一、扩大学生欣赏范围,开拓学生的视野。

开拓学生的视野可以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美术学科所包含的门类众多,且中外美术史上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艺术欣赏在开拓学生视野方面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领悟其中不同的思想风采,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比如在“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中,可以重点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时期所创造出的不同艺术形式,并将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创作上,要让学生多学多看一些不同创作形式、创作方法、创作技巧的作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创作技巧和表现形式来创作出艺术效果不同的作品,从中体会创作的乐趣。并在创作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学生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和思路开阔了,才能谈的上创造。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思维上的创新,才会有能力上的创造性。在美术教学中激活学生思路非常重要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上,在创作和发现上,达到最佳状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直接感受、想象和灵感,激发儿童自身存在的潜能,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不断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发现中得到发展。

1、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热情,从而转化为直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人体素描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轮流做模特,然后将作品在全班展示,让学生自己组织评比和评价;在静物课中,让学生亲自设计摆放静物;在设计课中,让学生不受约束天马行空去构思创作。这样,在看、评、讲、创作中,学生真实地投入和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感觉自己真正成了课堂和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触摸感受,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许多学生举手,争相发言。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活泼了。

2、根据知识点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或情景,使学生有积极思考、设想和探索的可能。

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科学地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钻研,帮助学生克服浮光掠影的缺点,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启知识宝库,发展思维能力都有益处。所以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和广泛了解对象的基础之上,经常设置一些不易发现和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努力开启他们的创造型思维,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性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使他们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和创新,从热作像真正的成功之路。

3、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丰富多彩的实践写生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能力,而切能使学生的思想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使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变幻莫测,扑捉到自然和生命变化发展的不同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立意和思想。因此,教师应注重实践课堂,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写生,让学生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不拘泥于事物本身,构建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创作出能表现自己创造能力和有生命意义的好的作品。

三、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转识成智”的重任。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能够“传道、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他肩负着怎样把“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 转化成一种“以创造为导向的教育”,通过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的重任。所以,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要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问题,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教师深厚的业务功底,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民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还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它是由认识系统和情感系统构成的,只有二者协调一致,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一过程。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构建一种融洽、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美术学生小论文:赏识学生--美术课堂活力的源泉

内容摘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赏识学生打破教材;赏识学生的问题;赏识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创意;尊重差异,赏识后进生;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赏识学生。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赏识,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确认和推广,并且在很多个体范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认为,赏识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力的源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一、赏识学生打破教材。

按照传统,教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容置疑。教材安排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内容设置到教学进度都周密计划,具有普遍性、划一性。一般来说,教师不敢轻易质疑教材,也不允许学生脱离教材的学习,否则便被视为“不务正业”。然而,往往存在一些“不务正业”的学生,他们对课本视而不见,另有所好。如:按照新课程标准,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以下简称美九)《桌面上的物品(写生画)》,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教室里的桌子上摆放的物品,并把它画出来。学生作业交来后,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画的不是“桌面上的物品”,而是“书包里的物品”、“铅笔盒里的物品”,甚至是“商场里的物品”!是批上“不符合作业要求”发回给学生重做,还是给予肯定?经过考虑,我暂且撇开作品的质量,给这些“标新立异”的学生全部评为“优”,并在课堂上公开表扬,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事后,其中的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真没有想到,我还等着挨批评呢!”经过类似的几件事之后,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解放,他们在课堂上、作业中表现出了更多的创新意识、挑战意识和超前意识,出人意料的作品不断涌现。

二、赏识学生的问题。

有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我放下“教师”架子,甘当“小学生”,常常采用“问得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上台当小老师吗?”等赏识性语言。

比如,教学美九《平衡式纹样(设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纹样?纹样和外型有什么关系?由于“平衡”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因此,我摆出一副惊讶的神态,充分赞许了那位学生,并反问大家:“不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平衡纹样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了设计平衡式纹样必须参照外型的结论。

三、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小学生虽然喜欢受表扬,渴望被赏识,但他们不需要“不切实际”的表扬和赏识。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问题或作业只是一般,而老师和家长不是从鼓励进步的角度去评价,而是敷衍式地、不合实际地去表扬:“做得很好”。这样的表扬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被看成是讽刺,会疏远双方的情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表扬应有实在的内容才能体现出赏识者的真诚。

我曾经作过实验,将学生作业随机平均分成A、B两组,在批改A组学生作品时,仅采用空洞的语言“很好”、“画得不错”;批改B组时,我仅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具体地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问题上表现还不错。结果我发现,B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更浓。

四、赏识学生的创意。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知识型的、刻板式的人才,而是创新式的、开拓型的人才。如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教条式的接受知识,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而要培养有创见的,有个性的有用之才,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尤其赏识学生的创意。对于学生的创意,我的理解是:只要突破了一般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称为“创意”,而无须要求合乎实际,更不能把学生的“创意”与成人世界的“创新”相提并论。再如,美九《台灯(写生画)》一课,就有学生别出心裁,凭空想象画出了“可折叠、便携式台灯”。面对如此创意,我毫不犹豫地评价她:你比老师更聪明!

正如有经验的教师说过的: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应大加鼓励,大加赞赏;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积极思维,努力创新的优良品质,逐步成长为开拓型人才。

五、尊重差异,赏识后进生。

不光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存在后进生,美术学科中也同样存在后进生。这些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相对较低。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赏识教育,不仅要赏识优秀学生,也要赏识后进生。

有关研究表明,在人的本性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们的知识粗浅,意志脆弱,但又极力地想表现自我,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一些想法不可避免的带有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如果此时教师和家长们过分地去求全责备,不支持、不信任,甚至蔑视,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是成大才的料子。反过来,如果我们都以赏识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则可使他们看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曾有一位很调皮、懒惰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成绩非常低下,常常不交作业。即使是美术作业,也通常胡乱涂抹一气便交上来,可谓“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尤其是手工作业,由于懒得去找材料,“找不到材料”、“没有工具”成了他不交作业的极好借口。无计可施之下,我尝试着“赏识”他,发现他只对一些简单的线条画作业完成得比较好。于是,在一次手工制作课中,我给他单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利用两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两根直线进行画画,要求画出5种图形。结果令我十分兴奋,他画出了眼镜、天平、葫芦等7种图形!鉴于他的“超常”表现,我给他颁发了“美术作业最高奖”——一个我精心制作的小矮人。自此,他觉得“脸上很有光”,逐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六、要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

“只要表扬不要批评”,这是赏识教育的误区。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要哄、要捧”。如果认为这就是赏识教育,那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赏识教育也包含批评。少年儿童,由于知识的不足,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这些,如果教育者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违心地表扬,这样下去,学生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弱点,失去努力的方向。这样在表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心理素质差,不能经受挫折,一旦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出现失败,就会怨天尤人,强调客观找出若干理由来原谅自己,终究不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因而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而是批评的方法要巧妙,要在适当的氛围中恰如其分的提出批评,要以帮助提高认识的语气和态度,诚恳地提出批评,要在被批评者能够接受和愿意接受的基础上提出批评,要把批评与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批评中有赏识,赏识中有批评。

总而言之,赏识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力的源泉,灵活运用“赏识”艺术可以使美术课堂焕发青春活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事半功倍。

美术学生小论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美术创新教育之我见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哪些条件呢?我有几点认识: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简单说来,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又包括“有中求新”。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有的要素

1、教师更新观念很重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美术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 意识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叶子上的小“血管” 》一课时,按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认识叶子、叶脉的基本形状和特点,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律把叶子的外形和叶脉画出来。而现在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进一步的多样化,在教师的提示下,放手让学生发挥,学生的气士大增,发挥自己的想象,作业中涌现出了很多让教师惊讶和值得学习的好作品,有的同学用拟人化的方法画两片叶子在游戏;有的同学用卡通图案设计叶子中的 “血管”的走向;有的同学将叶子上的“血管中的血液”设计成五颜六色;还有的同学把作品用立体化表现等等,这些作品举不胜举,那些原来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同学也来了兴趣,也有东西可画了。

2、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它是一个响应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响应,同时予以反馈。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每次都有所不同,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

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同时,教师的素质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像学生一样不断的去学习,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断去充实自己,俗话说艺不压身,你有一瓶水才能给学生半瓶。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4、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例如:我建议可以采取阶段性的评议,比如:一个月左右让学生选择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作业纸可以设计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的评价表。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评出几个,定期分析自己有无进步。同时也能让家长,老师看到自己的进步。

三、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美术和其他各学科各类知识的拥有量。因为知识是创新活动的阶梯,知识贫乏、头脑中只有零星的低级的自然状态的信息堆积,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储存,就不可能占在人类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于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的洞察力、预感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上《有趣的象形文字》一课时,我就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从欣赏岩画、壁画、甲骨文,到假设我们都是原始人不会使用现有的文字,但我们也要设计壁画讲述故事,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一开始就愿意参与愿意动脑。

小学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它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仅就美术学科而言,它在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和美术教师等是否具有创新性,将直接导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否成功地实施创新教育。

1、师生互动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能力的双重责任,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如何去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有没有这个意识至关重要。用美术课举例来说,课堂教学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是自由式绘画:如:在新教材《彩线连彩点》一课中,要求学生用点点线线连成画,创造多彩的新天地。我在课上出示了各种各样的线材并把纸和其它的绒线剪成小的碎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变化,然后再让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最后要求他们独立的用自己的办法想,用自己的办法画。鼓励有个性的孩子,不限制他们的才能发挥。作品完成的非常好,有的产生了特殊效果,学生自己也得到了满足。当然,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动作、直观演示、实物、电教等手段启发学生内在心灵的觉醒是基础。

第二步为引导式绘画:是理性的,重视后天培养,为吸收知识阶段。这里关键是要教活,如:在上《鱼儿游游》一课时,我给学生放映了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海洋里的鱼千奇百怪,数也数不清,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随意用纸撕出不固定的形状,并借助这个不固定形画出象形中的鱼,使他们自由地运用这个规律,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保持儿童化的原状态和最基本特点是重要的。

第三步为领悟性自由式绘画:是对学生的悟性开发阶段。如:《我在空中飞》一课中我引导孩子们想象说出如何才能飞到空中。像坐飞机、长翅膀、骑会飞的马、热气球、龙……孩子们的想象力异常丰富,自在天然。从感性到悟性,从常规到创造,在于引导与开发。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画,把后天的显意识又返回到先天的潜意识中是必要的。

2、相互合作积极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由的灌输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过程,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像《闪光的烟花》、《我在空中飞》等课,都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把学生的思维自然的转变成“我想画”、“我要画”、“我一定能完成好”。然后把个人作品组合成完整的合作品,即可相互学习又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课堂气氛和谐,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学习使课堂更具有生气。

教师角色改变了,教师不在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中的主角。教师传授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美术创新能力,这比直接灌述知识更加重要。任何个人的美术知识创新活动,都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基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倘若没有良好的美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活动能力和心理品质,要想创新知识那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小学美术教育恰恰承担着这种“奠基”重任。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在实践中不断理解,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贯彻,在给予整体优化的同时,真正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为更全面地实施美术课程标准而努力。总之,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去努力,去探索。

美术学生小论文: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美术绘画课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通过看看、想想、讲讲、画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全面提高并且主动发展,使课堂教学素质化得到真正体现。经过多年来教学的实践,我制定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确定"创境探究,个性表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育人效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小鸟的世界》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鸟和鸟、背景和鸟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活跃思维,设置一个童话故事,森林里的树丛被人们砍伐,只有光秃秃的山坡,小鸟的家没有了,怎么办呢?使学生明白鸟与大自然的关系,并采用欣赏录像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自然,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出发,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更奇的图画。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多进行添画、组画、记忆画等练习,培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大胆创新,将课本内容拓宽、画活。

如教学《愉快的课间活动》一课时,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人物比例关系及“像”与“不像”,我认为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画面想象、布局、环境衬托及色彩搭配等,在我给学生讲清楚人物大比例后,我又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多种姿态:如跑、跳、蹲等,同时我又在黑板上画出动态线进行引导。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最后,一幅幅《愉快的课间活动》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二、探究释疑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熟悉教材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显入纵深,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如在三年级教学《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时,运用电脑教学,引出童话人物“豆豆”,在整个电脑演示过程中,都是由“豆豆”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比如说,三原色有哪些?三间色有哪些?怎样调和出三间色?答案在书中,看哪一组回答的快;电脑中“原色和间色”的动画演示,以及精美的范画等等,通过教师的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互变交流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分组讨论决定,并自己动手尝试调色,从中发现问题,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中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活跃,内在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为自我表现创新打好基础。

三、表现发挥

这一环节是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阶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学指导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层次不同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获取自信心。特别强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使作品更具有童趣性。

培养学生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呢?要在课堂教改和技能训练中来体现,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图像表现自己的意向和技能。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幅海底的背景图画,要求学生描绘形态各异的鱼放在其中。随即,学生运用平日所学的绘画表现技能,开动脑筋各出新意。不到二十分钟,学生的作业画好剪下来,陆续展示在黑板上的“海底世界”中。有大鱼,有小鱼有的局部是一条光怪陆离的鱼妈妈身后带着一群漂亮的小鱼;有的是一群三角形燕鱼围成圈像绽开的花朵;两只大螃蟹挥动铁钳正在比武。通过添添画画、剪剪贴贴,一幅美妙、奇幻的海底缩影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生动迷人的“鱼乐图”伴随着旋律优美的“海之诗”音乐吸引了全班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

本课不但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内容。而且学生情绪盎然,课堂教学形式活,质量高,效果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巩固了绘画技能的学习。

又如,教学《反转构成》一课,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方面,为了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我通过旧知识的《切割移位》导入新课《反转构成》,用电脑演示翻转的过程、我的制做演示过程,以及《切割移位》与《反转构成》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使学生的表现得到发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现代学生具有的重要素质,同时也是创造意识的组成因素,让学生去讨论、发现、总结。这种表现发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讲评拓展

这环节是对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情况的反馈和验证。目的在于领会学习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师的提示下,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例如在教学《反转构成》一课,对照学习目标,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看是否有创新意识,二看工艺制做是否好,三看制做态度是否认真。让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形式围绕要求展开评价,自己提出鲜明的看法。评出等级,给予学生小小的奖励,同时给学生讲美育教育。如反转构成的图案可运用到广告、装潢设计、马路边的花墙等,都是向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好内容。

总之,在作业评价上,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能营造宽松的发展条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表达方式。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的工作精神。

改革教学方法,把学习策略让学生自己掌握,能促进独创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起到了把具体思维阶段过渡到形式思维阶段的桥梁的作用。多角度,多渠道的综合训练,能使独创性思维进一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