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集锦9篇

时间:2024-02-20 15:51:45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实践;课堂设计;案例

随着教育实践的丰富,一门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是近年来新设的通用技术课程。这门课程通过开展技术活动教学,让学生动手开展技术设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通用技术教师要面临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刚开始的热情退却后主动学习这门课程,动手设计,动手实践的问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内容和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技术素养的未来人才。

一、从课堂设计上下工夫

课堂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关键,良好的设计能让整节课井然有序。作为技术课程而言设计就是它的核心,开展技术设计必须有完整的流程;同时技术课程的开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如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等。

1.注重流程设计

新课标下的通用技术课程都是以技术内容或者是专题形式编排的,教学需要在整体把握内容、模式、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对每节课进行设计。教学的过程大多以技术设计活动的形式开展,这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流程设计。从问题到方案的提出,再到讨论交流,再到动作制作,优化评价等。

例如,在进行技术与设计1的模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知道课标对本模块的要求是什么,再通过分析技术的产生、设计、方案的形成、制作、评价等环节,再在每个环节下具体地展开教学。

2.注重情境设计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学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技术课程学习的起点是发现现实的技术需要,这就需要学生有发现、探求的能力。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要积极地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情境。如问题情境的设计能诱发学生去探究,驱使学生开展设计制作,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系统与设计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回家调查自己所住小区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系统与设计”的相关原理思考如何改进,并能完成制作设计,解决问题。

二、从案例的选取上下工夫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改后的重大变革,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传统的枯燥讲解,而是通过分析案例,找出知识,分析知识,最终获取知识。典型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在案例的选取上下工夫,选取能密切联系生活,符合教材内容的案例。

1.案例选取的分析

在选取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钻研教材,只有明白了教材,吃透了教材,才能选取恰当的案例。(2)确定案例的来源,不同的内容在案例选取上也不同,可以从课本上选取,也可以从杂志、报纸,书籍,甚至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案例。(3)搞懂案例所涉及的材料,蕴含技术课程的哪些概念,哪些原理及方法。(4)所选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展示案例的时间等。

2.案例使用的形式

同一个案例可以有不同的展示形式,不同的展示又能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案例选取上除了要考虑上述问题,还要在使用时注意其展示形式,可以是对案例的结论的验证分析,可以是对案例的讨论分析。

例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案例所处的情境中,学习设计者如何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讨论中或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一定的点评。点评应回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上,其重点讲清案例所贯穿的知识点,所蕴含的原理、思想和方法以及处理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了解和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步骤,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从学生的参与上下工夫

新形势下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尤其是通用技术课程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参与上下工夫,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学习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甚至知道知识的产生过程。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需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并实现学习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发现与明确问题”时,首先调查人们的需求,得出发现与明确问题具有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需思考满足他们的技术条件。接下来指导学生列出设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并选出最优的方案。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参与完成,强化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强化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学科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门课程是以注重实践性、注重创造性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强化动手能力。

总之,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设计上下工夫,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热情;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精选案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目前,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我国一般课程教学都是讲授课,深陷于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中,把教学重点放在一系列的理论命题和计量模型上,很少给学生提供历史性的背景资料或真实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完全被动的,较少接触到学习中真正有趣的内容,也未能培养出终身受用的学习技能。

1.案例教学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在教学与管理中,所面对的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的,那么,需要学而得之的固定不变的规律和真理就为数有限了,而在信息时代,知识和理论又在不断更新,学会面对新的情形,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相比之下,就变得更为重要。

第二,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们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案例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的,这些知识、才干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就成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在金融专业课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结构性”不是很强的知识领域。因此,案例教学的出现,一方面展示了“结构性” 较差的那些问题情景,另一方面也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探讨,可以对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第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性思维参加讨论,进行辩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第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教学中展示出来的书本世界毕竟与真实的世界有着不少的差距,生活世界是综合的,而不是各学科彼此分立的;生活世界是问题式的,而不是概念式的。把一些真实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像一个成熟的、老练的金融者那样去做出反应,也就给他们提供了像专家一样去思维的实践机会。这样的案例冲出了现有学科的限制,打破了学科的藩篱,虽然它很少有什么既定的答案,但无疑使他们逐渐习惯了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期性,也就增强了应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本领。

第五,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他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金融专业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能以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枯燥生硬的苦差事变为其乐无穷的求知欲。

2.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案例教学重视实践,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某些不足,不主张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更重视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准备完成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针对案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查阅大量资料,这种教学形式迫使教学对象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否则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不能获得好的成绩。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案例教学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迫使他们认真分析案例中完全和不完全的信息,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设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对学生工作成绩和能力的评价除了对学生书面报告评价以外,更重要是考察学生的演讲、辩论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课时,学生通过演讲和辩论把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发言的质量决定学生的成绩。

(4)通过对来自于社会真实经济生活的案例分析,使教学对象产生真实感,从而产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自觉地融于教学活动中。过去的专业教学为什么总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学对象没有兴趣参与教学之中。案例教学增加了教学对象参与教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5)在评价方式上, 案例教学评价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全面的、多样的评价体系。以一张考卷评定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忽略平时的学习过程,造成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得到较好的成绩;或有些学生为了得高分,只注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培养书呆性的人,缺乏社会的适应能力,缺乏创造力和个性化。对教育的效果评价,不单指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的多寡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以平时学生参与讨论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 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3.科案例教学设计模式

(1)R.Schankd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模式

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金融运行情景并同时设计一个成功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成功模式的不断比较,从情景中体验并获得他们应该达到的目标。R.Schankd模式强调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对目标的

追求,学习的基本机制是“试误”,通过实验、失败、仿效学习,最后提升达到目标的技能。

(2)J.Branford的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

抛锚式教学设计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与合作学习,引入和复习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模型,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里“锚”就是指某种类型的个案或问题情景,学习与教学都是围绕“锚”进行的。

(3)S.Dijkstra 和 J.Van Merrienboer 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经验性的学习获得可利用的知识和可迁移的技能,在问题设计中致力于获得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这里的教学设计不是对信息的排序与分析,而是制定有利于建构问题设计与客体分析的计划,让计划中的问题设计指引学生自己作出论断,经过充分实践后发育为一种技能。

(4)J.Van merrienboer 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

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有关复杂的认知技能训练的教学设计,它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让学生面对具有复杂结构和序列的问题与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复杂认知技能。

以上四种案例教学的模式设计各有特点:R.Schank 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主要强调训练达到目标的技能,同时提供成功路径给以模仿;J.Bbransford 的抛锚式教学设计立足全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体悟与从事管理实践;S.Dijkstra 和 J.Van Merrienboer 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了某一类问题后,能发展预期知识与技能,并能尝试解决新的问题;J.Van merrienboer 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则主要通过提供不断“做”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复杂认知技能。

从用途上看,案例教学的模式设计应注意针对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对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与专业要求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增加信心。设计的案例必须细致可行、设想出各种可能出现的学习情景及应对引导办法,且便于操作。案例教学设计还应是一种相对标准化的教育方案,得以形成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亚维,陈 耀.金融类案例教学的推进与模式设计.

[2]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VF程序设计课程 应用

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VF程序设计课程是大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计算机课程,能否学好VF程序设计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程序设计能力。VF程序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缺乏良好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会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VF编程语言基本语句、语法和一些细节的分析,“学”围着“教”转,其后果是学生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在学习时感到内容枯燥难学,学过之后又不能用程序设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为了提高VF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效益,我们急需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基于这种状况,我尝试在VF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改革常规教学方式,紧密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教学过程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开拓人的思维、增强人的自信、锻炼人的能力,它的有效实施能较好地培养起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科学态度,并使学生在程序设计时充分表现出参与精神和主动合作倾向。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必须注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其它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案例教学法分案例讲解与案例分析两种方法。

1.案例讲解法

案例讲解用于通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是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辅以案例讲解。对于有些应用性很强的教学,放弃逻辑展开,而直接用案例讲解来教学,有时反而可以收到更加良好的效果。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讲解法的关键,在选择时教师可以遵循典型性原则或相似性原则。

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也叫案例讨论,其目的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在给定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这个特点来看,很明显的是案例讨论的着眼点在于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分析希望得到的不是该案例的标准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三、案例教学在VF教学中的应用

VF程序设计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设计案例,设计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在案例设计上,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的角度设计案例,而不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知识的逻辑结构来设计。设计案例有如下几个原则,案例选取首先要“精”,选编案例不可面面俱到,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基本理论和常用算法进行选择和编写,进而通过案例教学,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其次,案例选取要“实”,从实际生活出发,既要体现教学目的和要求,也要反映实际生活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引入典型的工程项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和程序设计的实用性。最后,案例选取要“深”,所选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按照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将案例分为两类:课堂教学案例和课外讨论案例,不同类的案例设计的侧重点不同。

1.课堂教学案例

由于课堂案例教学是以案例展开的,案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及质量的好差,所以案例要精心设计,注重VF程序设计课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例如在学习基本控件时,我针对采油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一个简单采油信息管理系统的案例。在课堂案例教学中,我根据案例学习的目的,通过问题陈述先引入相关的知识,突出重点、透析难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引完成案例的途径,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讨论中来。

2.课外讨论案例

课外讨论案例是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由学生自主学习并研究分析的案例。学生在学习课外讨论案例之前已经具备所需的基础知识。学生以自组团队的形式自主安排时间和地点进行案例的学习、研究、分析和讨论。在课外讨论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例如在学习和掌握了VF的基本控件后,我让学生实现一个成绩管理系统。依据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过程,首先让学生进行此系统的需求分析,然后讨论和研究具体实现方法。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丰富和重构,从而达到巩固和创新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造精神。

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成果及时地进行分析点评,在点评分析过程中,既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也要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反馈”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VF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但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课时少、知识点多、课堂效果差等问题,而且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总之,教师在创设“案例”时,要经过精心挑选、仔细推敲,这样才能为学生构造出有一定难度的,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性案例,让学生在完成“案例”中形成自主学习、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团队精神的学习氛围。学会全面掌握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促进与帮助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英魁,许爱中.浅析案例教学法在VFP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76-77.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范文4

Abstract: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s is a difficult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to learn. So,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ngineering case assist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selects and designs the cas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urse content; organizes and the implement the case teaching, so that the student is in the status of the participant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gineering case assisted classroom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achieve good teaching.

P键词:案例教学法;桥梁抗震课程;应用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seismic design of bridges course;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213-02

0 引言

“桥梁抗震”是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设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桥梁抗震设计所用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等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分析等工作而服务,是为培养应用型设计人员而开设的。本课程课时较少,前导课程中结构动力学讲授比较浅显,导致学生基本上很难单纯依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了解抗震设计的细节和完成相关计算。这些方面都体现出“桥梁抗震”在实践层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并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找到一种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而多年来深受学生喜爱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满足上述的要求,其教材选取的都是新颖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提供的案例,同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基于此,在“桥梁抗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1 案例教学在桥梁抗震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1.1 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众多领域中的一个分支,现阶段土木工程行业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主导,教师讲授,学生听,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而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案例向学生提供现实世界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件及其发展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的讨论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任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启发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更强调学生之间以及师生的互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最大的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1.2 利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桥梁抗震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和概念,另一部分则是围绕实际工程进行抗震设计和分析,前部分是后部分的基础,而后部分是前部分的应用,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遇到实际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时仍感到很茫然的情形。案例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在反应谱法抗震原理教学中,我们引入某小跨径连续梁桥的抗震设计为案例,从实桥的模型建立、参数确定、边界条件施加,地震荷载输入等方方面面入手,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原理来完成实桥的计算,将抗震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全部解决。通过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们能够将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更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相关知识。

1.3 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获取相关知识点时采取的方式也是机械的背诵和记忆,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采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学效果良好。比如在讲授抗震概念设计时,通过引入某桥梁抗震设计方案的选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要求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而学生要想在讨论中发表意见和看法,必须提前就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形成的观点,给出确实可行的抗震选型。因此,案例教学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1.4 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案例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大的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一项设计案例的完成,需要学生和老师之间讨论和交流设计方案,分工完成具体计算、施工图绘制,设计说明书编写等工作,这就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情商的培养,从而达到高校为社会培养合作型人才的目的。

2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在桥梁抗震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选择既能整合相关专业知识,又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关案例。本课程案例分为两大类,一是实际桥梁结构震害;二是实际桥梁抗震设计案例。分不同的阶段引入课堂教学。总之要根据授课进度和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教材,并根据专业发展及时更新。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桥梁抗震教学案例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2.1 教学目的突出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围绕主要的教学目的开展,比如桥梁震害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桥梁的震害现象有一个感官认识,从而能总结出桥梁各构件震害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基于此目的就要选取典型的桥梁震害案例作为授课支撑材料。

2.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桥梁抗震课程中的案例是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的掌握相关的抗震设计理论,所以案例的选取既要生动,又要能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时程分析法的抗震计算原理讲解就可以选取某实际梁桥结构作为工程背景,借助有限元软件让学生完成相关计算,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3 典型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相结合 针对某一章的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解决某一类工程问题的方法,并指导以后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这是案例教学的意义。所以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3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工程案例科学有效地引入到课程中去,使学生和教师能真正互印N绕这一目标笔者总结了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

3.1 制定周密的案例教学计划 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授课目标,制定周密的案例教学计划,全盘考虑课程的设置,在不同的章节穿插针对性的案例。在教学计划中写清案例的内容、课时、讲授方式等。一方面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2 建立教学案例库 案例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桥梁抗震课程从内容上看,其教学案例应注重理论性、典型性、实用性、针对性等标准外,教师在选择时还应考虑桥梁抗震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案例库进行充实和更新,以满足不同教学的需求。

3.3 案例教学具体实施 桥梁抗震课程的案例教学具体过程如下:①案例介绍: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章节的案例有一个笼统的认识,比如案例的工程背景和概况,本案例教学的目的,针对这一案例学生要解决的问题。②案例讨论:根据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分组讨论和分析案例。适当提示学生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用到的知识点有哪些。③案例问题解决: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围绕工程案例应用理论计算、有限元软件等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④归纳总结:通过解决实际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或分析等案例,要求学生归纳在分析或计算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需知识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案例教学评价 案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案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探索创新,为学生营造工程现场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经过“桥梁抗震”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尝试与探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①上课出勤率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通过对学生不定期的抽查点名,桥梁抗震出勤率比去年提高10%。②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考查。针对工程案例的问题,学生回答积极性明显提高,问问题的同学也越来越多。③期末考试成绩。和去年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核相比,合格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比如对反应谱概念的理解,不再是纯粹的复述课本的基本概念,而是有了学生自己的理解。

4 结论和建议

案例教学法在桥梁抗震的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师生之间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案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①案例的选取。一方面要达到全面训练学生掌握的所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真实地反映工程实践内容,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当“设计人员“的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增积累“实践”经验。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变“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为主动参与式,通过合适的案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③注重和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案例教学法是桥梁抗震课程授课的一种手段,在应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以讲授基本概念和专业理论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飞,江锐.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创新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4).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范文5

一、问卷设计思路及问卷的构成

学生参与度(studentengagement)一般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效教育活动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它被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大学更好地认识学生学习的质量,并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做出相应的改进[2]。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特点,问卷设计中将案例教学的学生参与度定义为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加入案例讨论小组、在小组中主动发言和积极与同伴辩论的程度。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程度调查,目的是发现目前工商管理本科在校学生案例教学的真实参与程度;第二部分是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参与程度问题设计依据利克特量表进行,每个问题分为1~4分(1分表示学生从来不这样做,2分代表学生有时这样做,3分代表学生经常这样做,4分代表学生总是这样做,只有当调查结果在3~4分之间,才能说明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第二部分问卷是针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影响因素来设计的。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本研究依据反映案例教学效果、适应三方评价(学员、教师和领导),评价全面性及可比性原则,以米斯尔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巴班斯基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和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设计的指标作为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筛选的基础[3-4],结合对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访谈结果,共计收集影响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因素47项,经初步筛选实测问卷选择了24个适合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上述问卷调查选择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及四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应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第一部分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对问卷第二部分做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案例教学各个阶段学生参与人数的分布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认真阅读案例方面,选择峰值出现在3分,这表明经常参与这一项的人数最多;在加入案例分析小组、主动发言和参与同伴辩论方面,分数的峰值都出现在2上,说明在这三项上有时参与的人数最多。表1显示,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案例的参与程度最高,平均分为3.11,属于能令人满意的参与度。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同伴辩论、主动发言陈述观点的平均分分别为2.59,2.51,2.26,说明学生在此三项上都是很少参与。结合表1和图1,说明被调查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上的参与程度总体偏低,这必然导致案例教学效果的低下。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造成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程度偏低的原因调查。研究人员设计的24个影响因素得到赞同的程度如表2所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赞同课堂氛围不热烈、对案例的相关知识背景不够了解和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而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案例的典型性不够、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只有不足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其他16个指标的被赞同程度介于20%~50%之间。对24项案例教学参与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这些因素可被分为五类:第一类课堂氛围因素,其中包括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热烈,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加入讨论小组的程度偏低;第二类学生自身因素,性格内向不愿意发言、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信心不足、不习惯参与辩论、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自己没有新奇的想法不敢讲,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发言陈述观点和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第三类案例的难度因素,包括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太多、对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不够、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案例的熟悉程度不够、案例不贴近生活、案例思考时间太短,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观点的程度偏低;第四类案例的新颖性和典型性因素,包括案例不够新颖、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吸引力、案例的表现形式单一、案例对实践的影响力不大、案例的典型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的程度偏低;第五类沟通因素,包括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和小组成员不具备良好沟通技巧,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及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

结合表1、表2及图2结果可以看出,课堂氛围类因素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和课堂氛围不热烈,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加入小组上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9);学生个体因素中各因素的赞同比在40%左右,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发言(平均分2.26)和与同伴辩论上的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1);案例难度、新颖性和典型性类因素的赞同比前两类低,但他们同样导致主动发言及参与辩论的程度低;沟通因素的赞同比最低,因此被调查者在认真阅读案例上的参与度最高(平均分3.11)。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

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深入挖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专业综合素质。案例教学中常存在一些问题,如精品案例少、课时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改进会计专业案例教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专业案例库,并及时更新;保障案例教学所需课时;健全案例教学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加强考核,防范“搭便车”。

关键词:

会计专业;案例教学;评价机制

会计学科是一门集政策性、技术性、应用性、时效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言其具有政策性、时效性,是指该学科中的会计、税法等专业课程受到政策的影响很大。如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随之改动,2015年起实施“营改增”,税法、纳税筹划、税务会计等相关课程内容亦随之调整。鉴于会计的专业特点,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更应注重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的奠定,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恰如美国会计学会教育委员会所持的观点:“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单纯依靠传统的“粉笔+黑板”、“粉笔+PPT”的教学模式,恐怕远远不够。为此,我们在会计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尝试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案例教学活动,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其深入挖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案例教学不等同于例题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一定的学习情景,使学习者从特定的情况中体验分析、决策、锻炼,从而培养其独特的综合的工作能力乃至团队精神。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案例通常有引入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案例设计等方式。引入式案例往往短小精要,用于章节的开始部分,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是对本章教学内容的兴趣或关注。讨论式案例通常由教师收集、提供资料,由学生针对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而案例设计,其难度要高于前面两种。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程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提交报告。由于案例设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它成为检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的一块“试金石“。案例教学尤其是后两种形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能驾驭案例,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能够进行深入的启发与总结。学生则要在知识储备、学习时间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例题教学相对来说就简单得多,常常是由教师举出例子并予以讲解,用以加深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是方法、公式的理解。例题相对来说有固定答案可循,而案例其答案多是不固定的,开放性的,思维是发散的。只要学生根据案例资料,提出的观点合法合理,论述充分,论据确凿,推理正确,教师便不能完全否定它。从难度上来看,例题教学相当于引入式案例或是讨论式案例的难度。

二、案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案例来源受限,经典案例、精品案例偏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这样的问题:搜寻一个贴切的案例不容易,特别是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典型、精品案例更少。很多广大教师因工作范围、资源所限,不可能深入企业、公司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往往是从公开媒体、刊物等渠道收集所需信息,进行加工编辑,或是直接引用某些数据库或是公开媒体上的案例。企业出于商业保密的原因,也不愿意披露更多的细节信息。某些网站虽有相关案例提供,但却是付费服务。案例资源的有限与数据资料的缺乏,使得应用者对案例的分析挖掘深度不够,仅是浅谈辙止。

(二)案例教学课时有限

开展讨论式案例或案例设计的教学需要的课时往往较多,而会计专业课程的课时设置又有限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在理论教学中穿插案例教学,是每一个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巧妙协调的问题。因为倘若理论教学时间过少,则可能造成部分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对后续的案例教学缺乏兴趣或分析不透彻、不全面,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倘若用于理论教学的时间过多,则又造成案例教学时间不足,在课内无法完整、透彻地开展案例讨论、分析、总结,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两者的协调与搭配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平衡教学课时的分配。

(三)案例教学评价机制不足

一般来讲,本科院校都有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制度等。这些制度有其积极的意义和较为科学的一面,但它并不完全适用于案例教学的评价。就以本校为例,学生评教有规范的设定指标,评教时学生只要进入系统,给出各项指标的分值,完成提交即可。而这些指标多为描述性语言,无法有效地表达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真实感受或建议。再说督导评教制度,督导听课多是随机的,不一定恰逢被听课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况且案例课不像一个理论知识点的讲授,几分钟或是十几分钟即可完成。如果督导不能完整地观摩一个案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又如何做出公正充分的评价?

(四)分组讨论中易发生学生“搭便车”现象

有些案例资料内容较多,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总会有个别学生在小组中仅仅是挂名、凑数而已,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工作,充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其他的同组组员虽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也有一些学生纯粹是为了拿学分、敷衍教师而参与其中,没有真正考虑要自己从中学习些什么知识,掌握哪些技巧技能。对于这类学生该如何激励、考核,激发其学习兴趣,值得教育者思考。

三、改进会计专业案例教学的建议

(一)构建专业案例库,并及时更新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会计专业案例的选择、编写应讲究“新、精、巧”。新,时间要新,内容要新,要紧跟政策、社会热点的变更,挑选时效性强的案例。精,选择的案例要精炼、典型,过长的案例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其关注案例中的重要信息,降低其参与兴趣。巧,指的是案例内容要与教学的知识点巧妙地结合,力争以实践印证理论,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的理解、掌握与应用。选择和编用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学校应重视和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组织相关能力培训,鼓励教师编写、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吸纳企业界、实务界专业人员参与案例资源的开发工作。提倡校际间的案例资源共享及经验交流,节约成本。

(二)课时的保障与协调

如何保障案例教学所需课时,协调案例教学与总课时之间的矛盾?本课题组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整解决。其一,实施课内案例教学中,尽可能地提前布置任务,并将资料发放给学生,让他们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减少课堂上无谓的时间浪费。其二,结合专周实习实验,开展综合性的案例教学。例如审计专周实训中,由教师提供某一具体审计案例资料,要求学生3-5人为一组,模拟注册会计师角色,提出审计意见,提交审计报告。这样的教学要求若是放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会占用过多的课时,且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是以专周实践的形式开展,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能更好地达到案例教学的既定目标,收到成效。其三,通过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会计、审计专业人员,进行专场讲座,讲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例,分享他们的经验与心得体会。这类讲座中所用案例通常是报告人的亲身经历,特别形象、具体、生动。学生从讲座报告中也深受教育,普遍反响较好。

(三)健全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多只重视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参与的主体,更多时候教师是扮演着“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演员”,双方的互动合作、默契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评价机制应尽可能形式多样化,评价信息的来源尽可能多元化。通过多年的办学积累,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学生信息员反馈、督导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机制。本课题组在会计专业案例教学的实践中,也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教师说课、集体听课、学生专题座谈会、问卷调查、课程教学进度检查等方式是对案例教学评价机制的有益补充。

(四)激发学生兴趣,加强考核,防范“搭便车”

学生是案例教学关键的参与者,是能动主体之一。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参与。要改变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消极行为,一方面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时效性、实践性强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主观上消除学生“搭便车”的不良动机。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综合学生提问、分析、讨论、发言、报告等环节的表现,设计合理的考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判断、决策、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当评价。

四、结束语

教学的最佳效果,无疑是使学生牢记教材与实务之间的关联性,当他们以后遇到实际问题,曾经的思维训练能帮助他们快速进行问题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初衷及其目的所在,它是联系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一座桥梁。常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案例教学正是“授之以渔”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施琰茹,唐虎兵.中美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2(9):145-146.

[2]张继英,杨洵.大学本科会计、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问卷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5):149-152.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范文7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应用型人才;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53-02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遵循教学目的与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师生对特定案例的学习分析与研讨,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高度的拟真性、鲜明的针对性、灵活的启发性等特征,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主要借助于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优势与特点,结合教学的实践, 探讨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适合发展经济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经济学,它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要特别重视案例的作用,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上发挥其解释和验证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基础,发展经济学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经济学课程。在理论上,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例如,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有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这些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学术观点和分析方法,对于学生而言非常地晦涩难懂,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若能辅以相关的现实案例,则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更易于对理论进行理解与把握。所以,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发展经济学要求学生首先具备一定的西方经济学基础,一般在大学的高年级开设,相对而言更适合开展案例教学,符合案例教学只适合在高年级班的综合性课程使用的条件。

第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多所高等院校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开设了发展经济学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社会提供能胜任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发展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所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必须秉承经管类专业学科的培养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更能将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案例教学既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合作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

第三,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需要。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与高效的教学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而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讲授教学中一言堂的主体地位,成为设计、组织和指导课堂的“编剧”和“导演”角色。而对案例的选取和编写,以及对课堂上案例讨论过程中所能出现的问题与状况,教师都必须要提前预设,这些都相对增加了教师对课堂和教学的驾驭难度,更需要教师有相当高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艺。而要做好这一切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刻的认识。这些无疑都促使教师必须成长为研究型、学者型和智慧型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匠”。

二、案例教学法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具有多种组织方式,如穿插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专题辩论式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式案例教学等。下面主要介绍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方式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大致的实施过程,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案例的设计及准备

在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选择与设计恰当的案例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在设计案例之前,必须要准确全面地把握教材,明确需要进行讨论式案例教学的章节,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要吃透,并且弄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目的。这是案例设计的大前提。其次,在案例的设计上,教师可以从国内外现有的案例库中精选组织,也可以摘录相关的新闻、报纸、杂志和网络上的实例亲自编写。最后,在案例呈现给学生之前,还要求教师将与某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然后可根据需要将学生分组,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并且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包括熟读案例内容、需要重点明确的基本理论观点、明确思考题的要求、写出分析报告等,并给学生个人充分的准备时间。

(二)案例的讨论与分析

讨论可以采取全班同学自由发言的形式,也可以按小组选取发言人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主持人”与“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热烈有序地讨论,激发学生踊跃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角”。教师通过适时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导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限制学生的发言观点但又要确保发言围绕主题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讨论的进度,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小结、归纳、提炼,逐步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

(三)案例的总结与评价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一种意见进行中肯的点评,为学生理清思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相关的理论与知识点,深刻领会发展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等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得当,并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激励同学们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与分析。

三、教师在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案例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时间

教学计划是保证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任课教师在开课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对象的选取、教学内容的选择、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调、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等内容。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笔者建议仍以理论讲授为主,而案例教学为辅助手段,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方式比较占用课时,一个案例大概需占用1至2学时讨论,所以,不是主张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可以采用综合性的案例。例如,可以用“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为案例来阐释影响经济增长的多种因素,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将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形成理论、人力资源理论、技术进步与创新理论以及经济增长核算理论在一个案例中综合串联起来,这样可节约一定的教学时间,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建议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的时间占总学时的30%左右为宜。

(二)选取和设计恰当的案例,注意案例的更新,确保教学案例的高质量

在案例的设计上,教师要考虑在案例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层层剥离出原理,使案例的选择具有问题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因为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现世的致用之学,所以又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这里尤其要注意多选取本土化新颖的案例,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与国情,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使用与外国、国际的经济情况相关的案例,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提高案例教学技巧,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理论知识是前提,而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并且与实际相结合编写恰当的案例是关键,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理论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是重点。这要求教师掌握案例选取和编写的技巧,提高对课堂的组织和驾驭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首先,要求教师能适时地变换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宽容的、人性化的课堂氛围,能自动将学生带入讨论的氛围,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紧张感,从容地参与讨论。此外,教师还应该多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如对发言的学生进行打分并记入本课程最终的成绩,在讨论过程中多采用一些赞扬和肯定的话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等等。

当然,对于初始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来讲,可能很多的技巧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学习,如参加学校举办的案例教学培训班,通过对有经验的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进行观摩学习,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技能。

(四)采用多种案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前面提到过案例教学有多种实施方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只是其中之一。在发展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适当采用多种方式。如可采用穿插式案例教学,即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适当举例来阐明某一理论问题,并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强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也可采用案例辩论的形式,对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和观点,指导学生分组辩论;此外也可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无论如何,需要教师多方下工夫,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宏庆.保险学案例教学模式初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 崇曦农.对在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网络财富,2009,(3).

[3] 马爱玲.论《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个方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5).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范文8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网络课程 教学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提供经典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分析并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案例教学已广泛运用于教学和各类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教学环境当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案例教学,实现案例的在线学习,还有待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入手,分析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站,归纳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最后实现案例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

课堂面授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难以保证其高效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全班讨论,老师总结阶段和课后反思的基本模式,但授课班级的人数、教学时间、师生交流的时间长短等条件不同,直接影响学习者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共享的网络资源,实时的在线交互,使得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有以下优势。

(一)在线案例学习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习灵活性强。

课堂环境的案例教学,由于受课时和教室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同时进入讨论状态,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全面和细致的分析。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以冲破时空的束缚,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并能实时记录讨论的全过程,供学习者共享。

(二)学习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度,且具有增殖性。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知识重组的功能,可以整合各类型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大大扩大了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规模,课堂面授的案例教学学生数量控制在三十至四十之间最佳,人数超过四十,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但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协作,学生的规模数量可扩大至约一百人,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资源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学资源得到不断增殖。

(三)学习交互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实时的帮助,并能对讨论结果及时反馈,不断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习得以继续进行,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分析

通过对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研究,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案例引入。

在正式学习内容之前,引入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创设情境,通过案例与主题内容的迁移类比,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生活当中常见的故事、经典实验或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等。

(二)课中引例。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加深对主题观点的理解。②引用例子说明重点问题。③用举例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说明,给学习者提供实践方法。

(三)案例观摩。

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观摩案例,然后让学习者对案例进行讨论思考,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讨论和思考的结果进行点评。特点:在观摩并点评案例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案例观摩的过程:案例呈现、教师解读、专家解读、反思与启示。

(四)案例讨论。

给予一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起思考,学员可以运用课程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常采用的方法:①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时讨论或面对面交流。②给出一个案例供学习者讨论思考,并对案例中涉及的讨论要点给予提示。

(五)课例评析。

课例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与描述。课例评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教案设计、讲课思路、说课等环节的分析,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评析一般包含教案阅读、课堂实录、教学说明和课例点评等环节。

(六)案例研习。

教学内容融合于综合案例中,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实践,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所以“案例研习”可以看做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广义上既包括活动类型,又包括“案例研习”的课程类型。常采有的方法:①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②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介绍。③课堂实录案例学习。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型

通过上面对现有典型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分析,其网络课程只能称得上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课例素材而已,大多数是案例的电子化,其网络优势发挥不明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该内容旨在构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虚拟现实的在线案例学习的模式。

图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面授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共享、交互性强、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学习灵活性等优点,以案例讨论为核心,利用网络监控机制,老师对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引导和困难的帮助,使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朝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有利方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协作共事的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案例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注册的班级对学生过行分组;各成员阅读、分析和思考案例,形成小组案例分析列表。案例分析列表在小组讨论区再进行广泛、细致深入的讨论,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各小组的分析报告组成案例分析报告列表,然后全部各小组对报告列表进行讨论,得出关于该案例学习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监控机制,对讨论进行引导,并提供实时的帮助,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把持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最后,老师对整个案例学习的各个阶段、讨论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整个在线案例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案例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教学案例及相关学习资料。

老师除了要呈现蕴涵知识点的案例外,还需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分析题,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的导航;相关学习资料可以是学习材料、背景资料、类似的案例、友情链接、案例的增殖资源、相关的文章及多媒体资料等。

(二)案例分析列表。

学习者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完成案例分析题。小组各成员可对个人分析题作业互相评议、补充、修改、反思,促进对案例的进一步理解,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习者通过诠释案例的各要素,将案例中的表象与知识点相联系,实现的意义建构。

(四)总结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在线案例教学活进行总结和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议。

(五)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认识帮助工具和协作工具,如,QQ、微博、博客、电子学档、检索器、电子邮件、站内邮箱、案例报告生成器、留言板、论坛及通信电话等。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在了解了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现有典型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形式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在线案例教学模型。为了使网络课程实现该模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可以从下方面考虑。

(一)系统设计的流程。

网络课程系统采用B/S结构架构,在功能上,要实现角色权限的设定、案例的和阅读、案例分析列表、讨论交流、分析报告的生成、教学笔记等功能。在线案例教学的过程包括:案例的、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案例的阶段,教师除了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案例编辑器编写案例或直接导入外,还要提供分析案例分析有关的相关资料,便于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案例分析题;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对案例进行管理、建立班级和对注册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进行阶段,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在小组在各自的讨论区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至本班的案例分析报告模块,各小组成员可对分析报告,再进行评议、修改、反思,最终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查看案例学习的全部信息和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并可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案例学习的全过程、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记录在线案例教学时的思考。

(二)角色权限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流程,网络课程内容的浏览包括四种角色的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访学者。

系统管理:具有管理网络课程的最高权限,涵盖了其他角色的全部功能,具有角色定义、查看登日志、管理用户、管理案例、管理素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权限。

教师:和管理案例及相关资源、可以进入班级和各小组空间、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查找用户等权限。

学生:进入案例空间、进入班级空间、进入小组空间、查找用户、上传文件等权限。

访学者:指没有注册的用户。其权限为浏览案例、检索资源等。

(三)监控机制的设计。

监控机制是在线案例教学得以胜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监控设计上,应做到制度监控、实时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设计上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如,对参与讨论、发帖的数量,是否按时完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系统对学生成绩分数作相应的加分扣分或是零分处理;网络课程除了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常见监控功能外,还应在教学进行阶段整合实时监控工具,如,在线QQ、博案、微博等。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支撑平台设计及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线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2]白杨.网络环境下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案例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刘名卓.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R].华东师范大学,2010.

参与式教学设计案例范文9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抛锚式教学;案例导学;任务督学;知识迁移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 抽象且语法结构繁杂。目前的教科书大多以概念、数据类型为前导,以语法为主线展开论述[1],教师若简单地按课本顺序开展教学,学生往往在课程前期不知所学知识的用途,而且需要记住许多枯燥的理论概念和语法细节,从而深感入门困难,降低了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在课程中后期,强记的理论知识和语法要点又大多已遗忘,难以应用于编程设计。同时,因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全面兼顾。所以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该类课程难学、难教。为此,笔者根据该类课程的特点,引入了一种“案例导学、任务督学、重视培养迁移能力”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改革能大大降低程序设计的学、教难度,帮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很快掌握实际编程方法。

1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使教学建立在生动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互动交流与探讨,使学生亲身体验从识别学习目标、提出学习目标到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抛锚式教学的核心要素是“锚”,“锚”就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创设问题所依靠的故事情节[2]。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建立并确定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形象地比喻为“抛锚”,锚固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也就像船被锚固定那样而确定了。

抛锚式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就是所谓的“锚”。这种案例,应该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真实性[3]。通过将日常生活情景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性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抛锚式教学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他们不但要为学生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脚手架”[4],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上升空间,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已确定的“锚”所提出的学习任务,能在学习内容上起引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起督促作用。

抛锚式教学的知识迁移是十分重要的。实现知识迁移主要是指让学生将主动构建的知识用于其他相似的情景并解决相似问题的过程。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强化学生自觉应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体现知识迁移的效用价值。

2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导学、任务督学与知识迁移

2.1案例导学,语、算同步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关键是要引入案例教学[5],用合适的案例作为“锚”,用案例引出问题,围绕案例及解题过程,对算法思路、编程方式及相关的理论概念、语法知识加以整合,进行同步传授讲解[6]。

传统教法将授课重点放在基本语法上,程序实例只用来说明或验证语法规则,与此不同,案例导学是以“案例问题解题”为主线[7],强调围绕案例对语法理论和编程设计方法进行相对集中的传授,寓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于形象熟悉的前导程序案例,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将相关语法知识在讲解算法特征和程序设计方法时自然带出,加强语法知识学习的针对性,识、记率提高,对程序设计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达到使学习者的理论知识与编程能力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

2.2任务督学,分层促进

“案例导学”能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而“任务督学”不但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向和内容上的引导作用[8]。其实施方式是任务前置、难度分层。

任务前置是指将一个学习单元的作业提前在前导案例演示完毕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听课、学习,用探究问题和完成任务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增加主动性。

难度分层是指由教师参照案例进行扩展、变形和深入,提出2~3个难度层次渐进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一个去完成,或在课程开始时就布置几个难度不同的大任务,并将其分解成多个阶段性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最终进行合成。分层的难度要视学生水平而定,目的是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让学有余力者不会因任务简单而降低学习兴趣,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不会畏难而退。

任务前置和难度分层的学习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学习,他们对老师在授课中有意省略或无意遗漏知识点的发现率会大为增加,在讲课结束前,老师留出讨论时间,各层次学生提问的质量大幅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更强,提问的人数比以往也有大幅增加;教师在解答时,可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行看书和参考资料寻找解题答案,增强其成就感,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自主学习。

2.3知识迁移,拓展学习空间

教师对所用案例的总结,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编程或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必要途径[9]。只有引导、鼓励学生拓展性的思维,才能开阔他们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中,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合作和适当运用激励、表扬都能加快知识迁移的过程。通过将学生按计算机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组,让学生按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则注重突出小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激发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促进小组内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知识迁移的速度。通过学生的互教互学,既解决了教师难以兼顾全面的问题,又培养了一批学习尖子和骨干。

3实例介绍

现以“Visual_Basic(VB)语言程序设计”的首堂课为例简要介绍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其教学目的和内容为: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理解一些较抽象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概念,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简单编程。教学步骤参见图1,所选案例的运行界面如图2所示。

(1) 运行、演示两遍案例。案例中的字幕“欢迎探秘”在两个图示按钮的控制下能以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左右移动。

(2) 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能力和兴趣任选一题完成,要求带着问题听课、思索、寻找解题方法。以能上机正确演示为完成标准。任务一:参照案例,将字幕改为以手动方式上下移动;任务二:以手动方式使字幕产生缩放效果;任务三:用自动方式使字幕不但能缩放,且能在界面上随机飘动。这三个任务的难度是分层递进的:参照案例举一反三,通常能完成任务一;任务二稍难,但知识点在教材的本章节能找到;任务三最难,相关的知识点会跨越到后续章节,在引用案例时仅介绍出处,需要学生自学。

(3) 提出问题。整个画面是怎样做成的?为什么字幕能移动(动画效果)?要学的VB程序设计与此有什么关系?如何实现等。

(4) 导出相关知识要点。介绍对象、对象来源、对象三要素等知识,引入类、控件、界面等较抽象的理论概念,介绍工具箱及其使用。

(5) 讲解解题方法。介绍动画的形成原理,通过观察运行界面直观介绍前台界面、后台指令集及其关系,再介绍代码窗。并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指令和属性赋值语句等,掌握简单的编程方法。而后再次运行程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最后总结形成初步的算法思路及步骤:①确定要完成的工作;②设计界面;③设置对象的属性;④选定启动程序的事件;⑤在代码窗设计事件过程;⑥调试及运行VB程序;⑦保存文件。

(6) 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直观展示和剖析,学生能很快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特点、概念、运行机制等建立起感性认识,消除对编程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导、启发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任务挂钩,促使他们去思索、扩充案例的功能,确定任务的选择。兴趣和任务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他们提出各种疑问,并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编程,学生能在实验课完成任务,为以后的学习内容打下较好基础。

4新模式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4.1兼顾传统讲授方法

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讲授基于教材,重点在设计语言本身,注重原理、语法知识的系统性;抛锚式教学则基于实际问题,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编程能力的培养。两者各有特点,不能偏废。因此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在以案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介绍编程方法的同时,注意将传统教学与抛锚式教学结合起来,保证算法和语法的传授相对集中、完整与连贯。

4.2注重案例的挑选和组织

合适的案例是该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精选的案例不仅要生动有趣、学生常见,还要使相关的语法、算法易于集成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案例可以是针对某堂课或某一章节的,也可以是贯穿一个单元或整门课程,并随着教学进程不断进行扩充和完善。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可为其选用与专业相关的不同案例,也可有意识地选用部分学生的作业。若案例挑选得当,整门课程的内容就能有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3突出理论及实验课的不同重点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以算法讲授为重,上机实验则以程序调试和语法验证为主。围绕解题算法介绍的语法概念须择要点讲解,不必过细,可将验证过程和深入理解留待学生上机时进行。借助机房的集成开发环境,学习并掌握语法要比课堂讲授少了许多枯燥和抽象,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总结和传授验证语法的方法。

5结语

抛锚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它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掌握该门课程,迅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的程序设计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龚沛曾,陆慰民,杨志强.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简明教程[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J D Bransford, L Darling-Hammond. 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 What teachers should learn and be able to do[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5:358-389.

[3] 刘洋,钟志贤. 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 江西教育科研,2005(2):9-11.

[4] 徐延宁,汤小红. 案例教学理论基础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38-40.

[5] 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识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M]. 王文静,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40.

[6]Erskine J A, et al. Teaching with case[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Westen Ontario, Schoo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81:20.

[7]E L Laurence J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cases: A guidebook[M]. Chappaqua:Seven Bridges Press, 1999:44-50.

[8] 刘琦. 案例导学与任务督学相结合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08-111.

[9] Merrill Harmin. Inspiring active learning: A complete handbook for today’s teachers[M]. Alexandri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6:117-120.

Anchored Instruction for Programming Courses

LIU Qi, LIU Zhi-qi, XU Yi-y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