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集锦9篇

时间:2024-03-01 14:43:37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美国;品格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6010904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钟摆式”过程,从殖民地时期的全面开展,到20世纪50年代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渐行渐远,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再次回归。而这次回归不仅继承了传统品格教育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创新性措施,不仅挽救了当时混乱不安的美国,而且对美国品格教育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1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内涵及意义

美国品格教育协会(American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将“品格教育”定义为:品格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青少年儿童核心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的教育行动,并且要渗透到整个学校文化和课程系统之中,培养其核心价值观[1]。人们时常将品格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混淆,认为实施品格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其实不然,品格教育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人所特有的道德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而品格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正能量的,以及面对外部压力和诱惑时,仍能明辨是非,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合乎社会主流的,如勇气、毅力、勤奋、耐心、责任、公平、慷慨大方、简单、能力交流、友谊、尊重和爱国主义、良好习惯的养成、暴力预防、批判性思考、道德推理以及理性解决冲突的方法等。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可以对学生实施品格教育,再增强道德观念、培养道德行为、磨练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等方面的理论修养和行为操守,而不是简单地将品格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

虽然联邦制政体下美国各州对品格教育的规划不尽相同,但均将其放在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强势回归绝非偶然。人们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带来了巨大的恶果。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混乱到了极致,中小学生的犯罪率和自杀率处于高位,学生学业成绩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加强应需而出。它在当时对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个人素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从长远来看,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品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同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活动慢慢走向世界,在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正确的品格认知上,为我国提供了借鉴。

2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现状

总体而言,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是通过向学生灌输道理、运用训诫的方式,通过榜样的力量、采用宣誓、问答教学以及阅读有关英雄人物的经典著作来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借此来传授美国的道德准则、爱国主义思想及民主的观念,从思想上为美利坚民族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公民。

第6期陈芳舟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状况及特点述评

教学研究2016

2.1学校在实施品格教育上目标明确

1991年,美国“品格教育伙伴”课题负责人、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托马斯・里可纳(Thomas.Lickona)在其著作《为品格而教――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中,将品格定义为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包括一个人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也就说明各中小学实施品格教育要达成的目标是为美国社会培养知善、欲善和行善的,具有包括关心、责任、诚实、勤劳、公正、容忍、自尊和尊重他人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美国公民。

2.2学校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个行之有效的品格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品格教育中增加一个甚至多个教育项目,而是要促进学校生活乃至学校文化的改变[2]。营造一个师生和睦相处、生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学校氛围。同时美国中小学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目的量化、具体化,主张高年级的学生要关心爱护低年级的学生,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同时在校园实体环境的设置上也时刻体现学校对道德品格教育的重视。例如在教室悬挂包含关心、责任、公正、自尊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标语或口号,在校园随处可见的地方张贴名人名言等,在整个校园内创设一个良好的品格塑造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2.3学校开设多元品格教育课程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学习美国的历史。美国法律明文规定中小学校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小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个美国历史故事来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成长史。中学生通过规定的学时系统学习和掌握革命先辈们反抗殖民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历程,为实现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的不懈努力,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主责任感。但同时也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对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的品格教育主要从尊重(respect)、责任感(responsibility)、信赖(trust worthiness)、关心(care)、公平公正(fairness)和公民意识(citizenship)6个方面来进行,低年级主要是围绕明辨是非、尊重他人、关心同学、有责任意R等主题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一般会采用说故事、观看影片等方式来进行,到了高年级,相应地增加了合作学习,抵制吸毒、酗酒等不良行为的诱惑等为主题的课程,更多地强调用学生的自主判断来实施品格教育。

2.4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

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在价值判断领域上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及社会有意无意的价值培养,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价值观,但是这些已有的道德判断不一定都符合人类伦理道德和社会主流文化。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教师不局限于品格教育课程,同时还注重自身平时的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典范,还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正确的品格价值观。特别是当学生之间的价值判断发生冲突时,教师若强行否定一方的观点或是对其争论含糊其辞,都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危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中小学的教师会充分利用争论的机会,引导学生围绕正确的评判标准进行剖析和探讨,使学生收获不一样的感悟,矫正学生的道德标准。

2.5学校与社区相配合,为学生提供品格实践机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意识与行为,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开展服务学习,将社会服务实践与品格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实践中来,促进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并使学生在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公民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如美化社区环境、保护公共设施、抵制或参与制止不法行为等,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举止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3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特点评价

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自强势回归以来,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有效改善了在品格教育衰退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教育内容的实质性缺失,及时遏制了在社会多元无序道德状况中青少年极端个人主义态度的滋长。根据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o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 NCES)的调查数据显示,品格教育回归以来,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明显呈增强趋势,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设定更高的目标,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意志品质,在极大程度上控制了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打架斗殴、酗酒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中小学生品格修养及意志品质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为青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特色及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美国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两方面:(1)美国政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督促和鼓励学校加强中小学生的品格教育,从政策上对学校大力推进品格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例如,美国国会在1994年和1995年两次召开了关于品格教育的会议,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强调公立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放在首要地位;(2)美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学品格教育的资金投入。美国政府每年都拿出一笔可观的专项基金来保障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正常开展。可以说,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美国中小学进行品格教育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2家庭及社会积极参与配合

“儿童和成人至少要通过3种方式来塑造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仰――灌输、模仿、个人选择和承诺。”[4]而家庭生活主要起到模仿的作用,儿童往往通过对家长行为举止的有意无意的模仿来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品格。因此,在美国很多中小学十分重视学生家庭的力量。很多学校会在学生入学之初与学生家长们达成一个共识――什么样的道德品格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并在之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朝着这个共识去教导学生,学生放学回到家中又有家长引导督促。

社会的支持主要来自一些社会团体、协会组织。例如,199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的重视品质同盟会(Character Countst Coalition,简称CCC),这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道德品格教育研究协会;同年成立的品质教育联合会(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简称CEP),该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被学校和教师视为引导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行动指南;还有品格教育协会等教育组织机构。这些社会力量常常出资帮助教师进行品格修养培训、创办杂志期刊、组织学术研讨会等,探讨开展品格教育的有关理论及方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品格教育事业的发展。

3.3学校重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逐步改变传统的强制灌输模式,拒绝用枯燥的理论代替品格教育的全部,更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式,强调品格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运用树立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及学校教育中的全面渗透等方式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品格观。打破单调刻板的品格教育途径,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的品格培养氛围,同时结合社区服务实践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流品格标准的认识与理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格的发展。

但是,在肯定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例如品格教育缺少统一的理论指导,虽有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但是就品格教育自身而言,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品格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组织,美国品格教育组织繁多,虽然也有类似“品格关注联盟(CCC)”“品格教育联盟(CEP)”等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性的组织联盟,这些机构都有各自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及评判标准,往往各自为政,忙于说服学校或社区施行自己的主张,从而导致品格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氛围。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品格教育的发展,延缓了品格教育前进的步伐。

4结束语

美国品格教育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其中的兴衰成败为我国品格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首先,国家和政府应转变观念,严格区分道德教育和品格教育间的差别,重视品格教育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对促进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其次,学校应⑵犯窠逃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开设多元品格教育课程。再次,家庭及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品格教育的开展,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积极和谐的气氛。在广泛吸收外来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我国自身实际,促进我国品格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Character org.A framework for school success:11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EB/OL].(20141204)[20151122]. http:///uploads/PDFs/ElevenPrinciples_new2010.pdf.

[2] Marvin B.Character education informational handbook & guide[EB/OL].(20070124)[20151122]. http://dpi.state.nc.us/docs/charactereducation/handbook/content.pdf.

[3] 黄海洋.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2(7/8):5760.

[4] 霍A德・柯申鲍姆.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J].郭冰,译.中国德育,2009(10):1724.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USA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Chen F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7, China)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2

[论文摘要]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国的主流教育理念,倡导者反对价值澄清学派和柯尔伯格的道德相对主义,认为尽管有文化差异,但人类确实存在着一些普遍且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品格教育,可以为开展荣辱观教育提供资源借鉴。

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国的主流教育理念。在教育内容上,新品格教育运动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认为有客观的道德规范即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在教育目标上,强调道德自律和道德人格的养成;在教育形式上,注重知情行的全方位养成。这些都反映了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可以为我们开展荣辱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格提供资源借鉴。

一、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及其界定

上个世纪80年代,针对美国社会严重的青少年道德问题以及居高不下的青少年犯罪率,品格教育兴起并受到了重视。到90年代中期,品格教育已在美国道德教育中获得了主流地位,并得到了政府组织的大力支持。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1996年时提出:“我要求我们所有的学校都要进行品格教育,讲授良好的价值观和进行良好的公民教育。”2001年,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公布了联邦政府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新政策,提出“支持品格教育,增加对各州和学区用于品格教育的拨款,以培训教师学会将各种品格养成课程和活动引人课堂”。美国教学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建立了一个品格教育的特别工作小组,一些州通过立法要求在公立学校中开设品格教育课。2002年6月19日,布什在白宫专门召开了题为“品格与社会”的研讨会。2004年2月17日,美国教育部学校安全和无毒品办公室推出“品格教育”新网站,为实施品格教育项目的州教育管理人员、地方教育工作者和公众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援助,同时也为全国进行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其它学校提供支持和信息服务。在美国,已有超过30个州获得了品格教育的国家认可,16个州通过了有关品格教育的立法。据了解,美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品格教育的投资力度,仅在2004年政府就拨款4200万美元用于品格教育项目。

从品格教育运动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美国对品格教育极其重视。那么,到底什么是品格教育呢?在美国,品格教育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品格教育联合会把品格教育界定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审慎地努力帮助年轻人理解、关心和实施核心的道德教育观。《为品格而教》的作者托马斯·利克纳认为,品格教育是有目的地帮助学生理解、关心和实施核心的伦理价值观。《在学校发展品格:道德教育的现实选择》的作者凯文·赖安和凯伦·博兰认为,品格教育是教学生知道什么是善以及喜欢善并行善。著名的品格教育伙伴组织以及美国教育资源信息库的定义是:品格教育是以学校为基础,强调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实践系统的价值观念(涉及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品格发展等多个方面)。尽管目前品格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大多数观点都认为品格教育要围绕一系列的价值观展开。品格教育的兴起表明面对日益棘手的道德问题,人们普遍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学校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品格教育作为美国道德教育的一种理念和模式,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它的哲学基础是古希腊的智慧一一美德伦理学。品格教育主张回归传统,强调建立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品格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复兴,所以又称新品格教育。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在学校开始进行品格教育之前,首先要确定特定学校或学区想要传递的道德价值和美德,即确定教什么内容。品格教育的著名倡导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托马斯·利克纳教授提出了进行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把促进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作为良好品格的基础。同时原则的第三条指出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目的的、综合的观点来促进学生在各阶段学校生活中形成核心价值观;第八条要求学校的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和道德的社会群体,其中所有的人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并且努力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这两条原则又分别提到了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品格教育倡导者反对价值澄清学派和柯尔伯格的道德相对主义,认为尽管有文化差异,但人类确实存在着一些普遍且非常重要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如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尊重、责任感、正义感等。学校教育应该加强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美德的教育,把促进核心的道德价值作为良好品格的基础。

在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中,从国家、州、学区到各种组织和专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品格教育内容。加利福尼亚宣布在K-12年级的学校实施有效的伦理和公民价值教育计划,其基本的和共享的伦理和公民价值包括:人的个体胜尊严和价值、公平和平等、诚实、勇敢、自由和自律、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社群和共同的利益、正义、机会平等。其它州如新泽西认为,品格教育意味着其计划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儿童对生活的共同核心价值的承诺,虽然每个社区在教育计划中确定了自己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应该包括同情、谦恭、诚实、正直、负责、自律、自尊和宽容等。德克萨斯州普拉诺学区确定的内容是:礼貌、勇敢、自律、诚实、自尊、正义、爱国、个人的义务、尊重自己和他人、尊重权威、负责和坚毅,等等。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道德传统的国度,荣辱观是传统社会人伦道德观和思想价值体系的重要分支,也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道德评判的重要手段。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从历史上来看,传统荣辱观作为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尽管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在进行社会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调节和改善人际关系、维护人伦道德秩序、调整社会组织结构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概括,是在汲取传统荣辱观精华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系统总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从总体上看,“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精神文明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体地看,这g个方面的概括各有侧重,从不同内容和不同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的新要求,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标准,也代表着人类普遍的价值诉求,代表着正直人们良好的愿望。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塑造大学生优良品格的核心价值观。

三、借鉴和吸收品格教育思想,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在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中,托马斯·利克纳在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第二条指出:“必须对品格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包括在内。”他认为良好的品格包括知善、欲善和行善。这与我们要求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紧紧抓住“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是相契合的。道德教育本质上在于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道德教育只有成为个人的自我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荣辱观教育要致力于引导每个学生自我修养,在“知”的环节上教育大学生明荣知耻,在“情”的环节上激发大学生褒荣贬耻,在“意”的环节上培养大学生趋荣避耻,在“行”的环节上引导大学生行荣拒耻。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在不断自我体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品格、经受锻炼。如何做好这几个环节,新品格教育同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将荣辱观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科研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专业教学科研活动不仅是具有重要的智育功能,更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就专业知识而言,既有工具价值的一面,又蕴含着真善美的人文价值。特别是专业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求新、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就像专业知识教育需要教育者的指导一样,受教育者对美的追求更需要受教育者的引导。因此,高等学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要强化育人意识,在进行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深人挖掘其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传播美、弘扬美,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接受美的熏陶,铸就美的心灵,使专业教育教学过程成为求美务真、求荣去辱的过程。同时,更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荣辱观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引人课堂。同时,要把荣辱观教育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开设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从文化与道德传承的客观规律上,从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上,把荣辱观讲深讲透,使学生人脑人心,既有认知的醒悟,又有情移的升华,积极自觉地用“八荣八耻”的要求规范自己,实现由知、情到行的转化。

(二)将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要发展品格,学生必须有进行道德行动的机会”。这是有效的品格教育的原则之一,即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核心价值观。通过处理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关心、公正、合作、尊重等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中,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并使其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目前服务学习已经逐渐成为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的一个有效形式,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能够贴近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情景,通过角色进人,引导他们去体会、去选择。其次,表现为对社会活动的推崇。社区活动是一种最普遍和最广泛的社会活动,它以个人的自觉主动性为基础,吸引大部分学生参加,活动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植树绿化、慈善捐助、防灾减灾宣传等志愿活动。每个学生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组织,在实践活动中逐渐体会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加强荣辱观教育,就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通过鲜活的社会生活现实,让学生体味、感悟、树立、践行荣辱观。当代大学生的感性知识多、理性知识少;书本知识多、实践知识少。大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看问题时有较大的片面性和较浓厚的感情色彩,在价值观念中有一些错误认知。而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全面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三)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校道德文化氛围

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发性的真实生活情境中,道德教育不可能成为远离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学校文化环境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中,有三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到了这一问题。如第四条: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怀的社会群体。第八条:学校的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和道德的社会群体,其中所有的人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并且努力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第九条:品格教育要求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在美国,创造一个积极的学校道德文化氛围的手段有多种,它包括创建彼此互相尊重、关心和肯定的教师共同体,营造鼓励学生参与决策的课堂民主环境。特别是注重校长和教师的引导、榜样和示范作用,把最好的自我表现出来,同时作为爱和关怀的给予者,尊重和关爱学生。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员工的示范作用,美国学校给教师制定了许多规则,对教师的政治道德品性提出了十分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强调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来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施加确定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潜课程”,以其独有的渗透性与感染性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浸润在文化之中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大学文化建设就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良好品格的形成和自我全面发展。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人格塑造;美术教育;艺术素质

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健全人格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同时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孜孜以求的作品,实质上正是他自己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而长期以来高校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其人格塑造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一、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健康的人格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格教育,是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品德、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塑造人格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高校美术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即通过美术教育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得他们能从感觉和体验创作中获取实现自我生命的潜能和乐趣,获得真善美等人格素质的熏陶和洗礼,因此美术教育对塑造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也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使得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见利忘义、只注重经济利益多少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往往个人主义而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甚至是损人利己。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责任感以及真善美的追求,这些人品特点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

2.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这些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完成。一件好的美术作品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这种审美认知能力不受制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是美术教育中人类所形成的特有的认知方式,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构成、形式和蕴涵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欣赏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对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以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情趣培养,是通过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的成熟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3.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康人格的塑造包括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对人和人格精神的培养。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它要求主体具有创造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得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创造艺术中的属性,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刺激潜藏在学生心灵中天生的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为创造力的产生营造宽松的氛围。

4. 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人格构成重要的方面,是一种精神品质和心理支撑力量,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人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的动力。美术教育从影响人的情感入手,通过熏陶、感受、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性格,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升华的作用,并且能有助于学生摒弃消极不良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因此美术教育通过为学生展示人生的美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和平衡性发展,同时美术教育从精神上,在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和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得人变得更加坚强。

5.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提倡真善美,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是以渊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因此美术教育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崇高道德行为,通过寓教于意生动形象的展示,易于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这会激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美术教学中对祖国山河自然美作品的欣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因此高校美术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走出道德危机、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

1. 强化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美术教育要充分重视我国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切忌(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47页)盲目全盘西化的趋势,要采用中西结合,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塑造完善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美术教育中可以大力提倡中国画和书法艺术,让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升华、陶冶学生的人格塑造。

2. 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淡化美术的功利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不可避免的会对艺术产生不良的影响,各种急功近利的美术教学手段不仅歪曲了美术艺术的本质,而且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方向引向歧途,因此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美术教育事业结合起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次美术教育要明确美术艺术的游戏本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灵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乐趣,才可以淡化艺术的功利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3. 推进美术教育体制创新和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质修养。美术教育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

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评价学生时要美育与德育并重,着重考核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创新力以及艺术领悟能力,并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道德素质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学生的人格修养;其次美术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大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成败,因此社会要加大对美术事业的投入,重视社会软环境的建设,大力提倡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形成良好的社会美育氛围,总之美术教育若能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对我国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达生.美术教育应造就中国式的理想人格[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8).

[2]周曙华.论美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美术观察,2005,(12).

[3]夏志勇.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三明学院学报,2005,(1).

[4]王春阳,曾群浪.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4

一、美德与幸福的一致性:

为何进行品格教育?

我们进行品格教育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根本问题,即品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按照经典的美德伦理学观点,人类活动的最高目的是幸福,这一点是自明的,我们无需对此再进行追问。基于此,品格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应当是个体的幸福,而不是社会和个体的道德水准。

美德伦理学家一般都主张,过一种合乎美德的生活对幸福是必要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人的本质来说明这一论点。在他看来,灵魂是生命存在物的本原,灵魂包括营养、欲望、感觉、位移以及思维等能力,这几种能力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层级,各种生命物因不同层级的灵魂能力而有所区别。各物种之间的本质差异就在于灵魂能力的差异,人特有的灵魂能力是理智,即思维、理性。既然人的本质活动或者特有的功能是理性,那么人的德性就是使其理性活动实现得好的品质,正如马的德性是善跑,刀的德性是锋利(这里的德性是古希腊意义上的,意为卓越,而现代意义上的美德只是人在道德活动中的德性,即道德德性)。正如一匹擅长奔跑的马是一匹好马,一个能够很好地运用理性的人就是好人。这里的“好”是指个体生存状态的良好和个体生命的兴盛,也就是幸福。因而,幸福就是特有生命活动得到很好实现的状态。这样一来,德性和幸福就是一致的:德性能够使得人很好地实现其本质活动,而本质活动的良好实现状态就是幸福。

由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不是特指道德德性,因而我们还需进一步说明美德或道德德性与幸福的关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前者主要用于思考理论知识和哲学问题;后者运用于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实践事务。很显然,后一种活动对应的是我们的伦理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理性是理论理性在实践中的投射,理论理性对应的德性是智慧,实践理性对应的德性是明智,具有了明智的德性就具有了所有的道德德性。这就是说,具有了明智的德性,我们在各种情境中通过理性的慎思就知道如何去对他人进行恰当的情感反应,使行为合乎中道、合乎美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理性是更高级的,因此,最高的幸福是纯粹的理性沉思的生活。但他认为这种生活是近乎神性的,很难实现,因而,我们可以追求“第二好”的幸福,那就是合乎美德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幸福只包括追求和实现美德,因为人还有营养、欲望、感觉等其他的活动,它们虽然不是我们区别于较低级的生命存在物的本质,但也是我们现实人性中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还得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友谊、荣誉等物质和精神上的欲求和满足。如此看来,幸福意味着我们在满足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它需要我们运用我们的本质力量,它是我们本质的实现,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生命物的存在方式。因此,仅仅致力于生理快乐和获取财富的生活不是人类的幸福,而是动物的生活,是一种虚度的生活。

美德伦理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幸福观和追求美德的理由:我们需要实现自身的潜在的本质力量,需要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事务中良好地运用自身的理性来表现美德,使我们的情感欲望处于一种恰当的状态,而不是放任我们较低层次的欲望和情感冲动。这样的生活才是合乎我们本性的生活,同时也是我们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幸福生活。基于此,我们在品格教育中需要教给年轻人的是,优良品格的养成虽然是品格教育的目的之一,但它不是终极的目的,它最终要指向美好的生活。这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发展提供了一个理由――我们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我们是为了追寻自身的幸福而道德。如果不以我们自身生活意义为目的,那么正义、勇敢等美德的意义将不可理解,无法令我们接受。道德的意义必定要以生活的意义为前提,我们培养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他人和社会所期望的,但更应当是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获得美德最终是要使自己生活得好。

二、情感与理性的协同:

培养何种性格能力?

美德伦理学关于美德与幸福之间关系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品格发展的理由,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德的生成需要我们理性力量的正确运用,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愿意按照美德的要求去行动和生活。换言之,我们知道应当如何去做是一回事,是否愿意去做是另外一回事。亚里士多德很清楚这一事实,所以他说伦理理论的教化对象只限于有着优良的道德天赋、有志于过高尚生活的青年,但难以使多数人去追求高尚。这是因为多数人倾向于受物质和生理欲望产生的激情的支配,不以高尚的生活为快乐,遵循道德的要求只是害怕惩罚。因此,如果美德伦理学提供的幸福观得不到我们的认可,那么,我们就不愿意过有美德的生活,说到底,问题的关键在于态度和情感倾向。亚里士多德看到了人的情感中趋向欲望、远离美德的部分,因而主张美德在于以理性来正确指导情感。

休谟则不同,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情感驱动的,无论美德还是恶行都是如此,因此情感对于美德的作用最为关键。在休谟看来,理性主要起到认知作用,为我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提供认知前提,真正激发我们行动的是情感。休谟把美德定义为我们心灵的一种令旁观者感到愉快或赞许的品质,是激发行动者的道德情感的力量。美德这种内在力量使得行动者能够对外部的道德现象和自身的道德人格产生适当的情感反应。这就是说,美德不仅给旁观者带来快乐和赞许的情感,同时也能激起美德拥有者自身的自我认同、自我肯定的积极情感。个体需有某种性格上的特质或倾向,倾向于把美德视为自己希望拥有的并值得去追求的事情,这种倾向就是休谟所说的“趣味”(taste),它是人们追寻美德的情感和态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休谟把人们对道德和美德的趣味等同于文学、艺术、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审美趣味,直白地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格调。在休谟看来,趣味是形成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趣味可以形成我们关于快乐和痛苦的看法,因而就变成了行动的动机,是我们欲望和意向的源动力。所以,道德和美德大体上都是由趣味和情感而派生出来的,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们明辨道德是非,并通过描绘恶行的丑和美德的美来培养我们相应的道德情感和习惯,使我们趋善避恶。

因此,按照休谟的情感主义主张,品格教育的一个关键就是在说理的基础上,按照理性指向的目标对青少年进行情感熏陶和态度强化。这一点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主张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美德养成之前,个体存在与美德相反的情感偏好和倾向,个体行为倾向于违背其理性的道德判断,习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抗这些相反的偏好和倾向。我们关于某一美德的情感和态度在不断被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中逐渐被强化,当这一情感和态度足够强大时,就会使个体在绝大多数相关的道德情境中抵抗相反的态度,从而有利于个体的品格变得足够稳固。习惯的培养会强化我们对道德规范和美德的态度,从而为个体进入对美德的认同或同化阶段奠定基础,有利于我们在培养美德的过程中从被动遵守道德转化为自觉合乎道德。因此,通过培养合乎美德的习惯,个体就可以强化合乎美德的性格特质,最终习惯成自然,养成美德。

三、美德与共同体:

如何推动品格教育?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理智教育而自觉地去实现有美德的生活,大多数人不会仅仅通过伦理学的教导就能形成高尚的趣味和树立追求合乎美德的生活志向,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因此而把大多数人排除在道德教化的范围之外。那么如何对多数人进行道德教化呢?亚里士多德诉诸城邦及其政制。

亚里士多德的一个根本观点是,一个优良的政治共同体应当引导和促进人实现合乎其本性的理想生活。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虽然家庭、朋友等都可以Ω鎏宓钠犯穹⒄共生作用,但最好要有一个共同的制度来正确地关心公民的成长。公民美德的培养不仅仅是私人的事情,而且更应当是社会的公共事务,一个优良的社会应当提供制度和法律来关心这一事务。而且他认为,制度对于美德培养的作用要优先于家庭和其他私人关系对于美德培养的作用,只有在这种共同的制度受到忽略、导致一个人未能生活在有良好法律和制度的社会中时,他才要自己来履行提高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的道德品格的责任。也就是说,城邦的共同制度要对个人品格发展承担首要责任。

城邦政制的作用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发展人的理性能力,实现人的本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了培养公民的良好品格,我们需要配备合适的政治设施,它应当按照人的德性来推动人性实现。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只有在特定的政治共同体或城邦中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当共同体在进行健康、教育、防卫、财政等事务的立法时,应当设立恰当的制度使城邦公民积极活跃地思考和参与城邦公共事务,促进公民在这些活动中发展思考和认知的理性能力。第二,城邦政制要引导人的欲求、生活态度和情感倾向。亚里士多德在批评“变态城邦”时很好地表达了这一观点:纯粹鼓励消费和物质财富积累的城邦以及以战争掠夺和军事霸权为目的城邦,误解了人类最好生活的本质,把城邦公民的欲求和爱好引向了错误的道路,因而他们将倾向于非正义、奢靡、不节制。

古希腊的美德伦理学关于美德的教育是以共同体或城邦为外在条件的,城邦或共同体为公民提供了共同的价值传统,并为这个价值传统的践行提供经济、政治、法律和教育等支持与保障,因而“城邦之外无道德”。当代的共同体主义者在诊断西方自由主义社会的道德弊病时,正是向古希腊的美德伦理寻求药方,其目的就是要扭转现代社会无节制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构建一个具有共同的善和价值的社会关系。因此,基于美德伦理学的主张,我们要进行有效的品格教育,需要共同体政制层面的总体设计和规导。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思想品德;青少年;人格培养

中学阶段是人格发展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在我国,青少年接受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来实施。可以说,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人格及其特征

(一)人格的界定

从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看,人格是带有个体独特性的,是人的内在精神性状(知、情、意及自我意识)与外在行为方式相整合的综合体现。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①内在精神性状;②外在行为方式;③典型行为。皮连生教授曾对“人格”的含义作如下阐述:“人格首先不是指个别心理特征,而是个体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其次,个体的人格特征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贯的稳定特征。最后,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一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二)人格的特征

根据现代人格心理学家Gordon W·奥尔波特的概括,健康人格包括六个方面的特征:①自我广泛的能力;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③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认可;④具有现实性知觉;⑤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一致的生活定向。

二、健全人格培养的紧迫性

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多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

中学生正处在人称“黄金时代”的青少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阶段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和困扰,比起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是比较特殊的。因此,加强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教育主题。

三、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开展人格教育的意义

(一)健全人格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目标

首先是由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和基本任务所决定的。其次,塑造健全人格是教学目标理论的客观要求。教学目标理论认为,教学目标系统在形式上,可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人的行为习惯属于显性层次,而人的潜意识和深层价值观念包括人格品位等属于隐性层次,我们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显性层次,还要同时注意到隐性层次。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健全人格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很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当代中学生受着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人格导向容易发生偏移。加之目前学校用以教育青少年的内容和形式又相当严重地脱离了实际。据有关调查报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青少年道德素质薄弱,人格扭曲。显而易见,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健全人格是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

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自己和社会有较为明确的了解,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会使学生有良好健康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四)健全人格是新时期中学德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现已加入了WTO,正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教育中学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立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如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等,都是中学教育中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有必要以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教育中学生。因为这既关系到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又关系到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性格的塑造。

四、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人格教育的策略

(一)确立完整的教学观念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满了人格教育的内容,如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教育者要有渗透人格教育的自觉意识,只有把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塑造教师的人格品质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价值观、个性、教态等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三)构建综合的教学平台

在政治教学中,一是采用教育渗透式,即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采用结合、交叉、辐射方式;二是认知践行式,即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行为养成,强调社会实践,做到考识与考行、导识与导行的结合;三是人格示范式;四是咨询帮助式,也就是人们常采用的心理疏导与咨询。这样才能把人格的塑造与矫正相互结合了起来。

(四)将思品课与学生的体验密切融合

人的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如果思品课能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融合,它将会产生共鸣,为培养人格增强无穷力量。学生情感体验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的个人世界之中,他们所产生的爱与恨、乐与忧、喜与愁、甜与苦等情感体验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的基础,我们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应用理论去点燃学生的这些情感体验,撞击出情感的火花,构建高尚的情操,形成崇高的人格。

(五)将思品课与学生的品德行为密切融合

思品课的最终效果不是用通常意义上的“考试”能检验出来的,而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品德行为才能有效地鉴定清楚。中学思品课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情”和“理”,更要落实于“行”与“实”。将思品课与学生品德行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思品课的功能效应,完成学生的人格培养。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学业评价;误区;症结;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1-0011-03

一、通向歧路的学业评价

(一)概念理解误区:将学业评价等同于学业考试

评价和考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业评价也不同于学业考试。评价是一种价值的评定,其核心因素是一种价值取向。考试则是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的方式考查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其核心因素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可是人们在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的时候常常将这两个概念混淆,没有分清考试与评价之间的关系,对评价的理解简单化,甚至以考试代替评价。这种模糊评价与考试关系的做法不但在日常教学中存在,而且在一些关于学业评价的学术研究中也存在。许多关于学业质量评价研究所采用的数据都是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业考试成绩。研究者常常运用现成的由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的考试数据作为评价研究的原始资料。一些关于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结论都是基于各种现有考试成绩得出的,这些研究一般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业进行数据的分析。在得出结论的时候没有对学业质量标准是什么作出判断,只是对现有考试的结果进行现象和形式的对照分析,学业质量本身的标准没有被深入研究。这种简单化趋向使学业评价在信度和效度上出现了偏差。

(二)价值认识误区:过于重视分层和选拔功能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正确的价值导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学业评价过程中,对评价价值取向选择的意义大于对评价方法选择的意义。只有在评价的价值取向是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评价方法的选择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学业评价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产生了偏误,尽管在评价的过程中运用了非常科学的方法,其评价的结果也将必然失真。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采用好的方法,而是没有考虑到学业评价的应然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基础素质的教育,义务教育不应具有分层筛选的功能,其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上达到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义务教育的学业评价也必然是保证全体学生全面合格的评价。如果忽视了义务教育的这一特点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然而在义务教育学业评价的现实中,义务教育的义务性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出来,人们往往在追求“优质”的美好目标下无视义务教育保证全体学生全面合格的基本责任。义务教育的学业评价被错误地当作个体升迁和社会分层流动的标准,全体学生的全面合格没有被作为学业评价的核心目标。

(三)方法使用误区:评价指标过于量化和细化

人们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的时候常常过于重视量化的指标,总是习惯于以某种量化的数据、符号来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作出标识,将完整的教育目标化解为一个个数字或符号。这种细化和量化的方法使评价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似乎说明了评价的科学性,但正是由于这种可操作性,学业目标的整体性在评价过程中被忽视了。目前的学业评价中有一种通常的做法,就是在评价的时候对现有的课程标准进行细化,课程标准的一块块内容被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发展指标。这种将课程标准细化的研究增加了评价的“科学性”,也提高了评价的“效益”,但有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教师来说,那些建立起来的质量指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是对学生来说,那些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量化的素质被忽视了。并且人们在将教育目标分解的时候所选择的具体指标是有轻重权衡的,那些通过纸笔测验的指标内容要远远大于那些不通过纸笔测验的内容,对学生学业的知识、技能要素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品德素养、情绪情感要素的重视。

二、没有科学理解学业质量标准

(一)如何理解学业

辞典意义的“学业”阐释的是学业概念的一般性特点,所有学校的学业都具有这种一般性特点。正是由于学业的这种一般性特点,我们在理解学业性质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到学业的这种一般性,而是要根据具体的不同阶段学校的性质来理解其学业的不同特点。基础教育学校的学业不同于非基础教育学校的学业,基础教育学校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不同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由于不同阶段学校办学目标不同,学业的重点是有区别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内容确定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所列的学业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学业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无轻重大小之分,也无主次之分。人们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俗称的“主课”“副课”只是对义务教育学校课程的一种非专业性的理解和表述。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内容涵盖了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全部基本品质,包括一个人的行为、情感、认知和品德,以及这一切所依托的健康的身体素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内容其实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合格性、全面性、身心和谐性的特点。

(二)如何理解学业质量

质量是一种品质,学业质量是一种学业的品质。品质的理解可以从量的角度出发,进行量化指标的衡量,但这种量化指标的衡量只是品质的一个方面;品质的理解还可以从质的角度出发,对品质的各个方面进行质的研究。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业评价中的质的内容是不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的,质的研究对人们正确地认识品质非常重要。对于学业的品质我们不妨像对一道菜的品质一样进行研究。首先从整体上对一个学生的学业进行认识,这种认识是综合的、模糊的、粗略的,只是就是否符合一个健康公民的素质要求而言的。教育的出发点和终及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学业评价首先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评价要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人,然后在一个完整人的认识基础上再进行量化指标的研究,把量化的分析建立在质的判断的基础上。量化的指标只是对一个完整人评价的参考,先通过质的判断然后用那些可以量化的因素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分析,依照一定的指标作出判断。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性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体系应由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部分构成,基础性发展目标是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学科学习发展目标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列出本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要合理均衡地兼顾这两个部分,不能有所偏重。

(三)如何理解学业标准

理解学业标准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业标准是不是仅指“书本学习”?学业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部分学生?学业标准是针对某一阶段的所有学校还是针对部分学校?如果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一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标准,就不难发现人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评价实践中对学业标准的理解存在着偏差。首先,在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时候,人们过于重视“书本学习”的知识、技能,对书本以外的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的品德习惯、身体素质重视不够。学校教育中,即使是品德思想的评价也常常是对品德思想涉及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对品德思想的外显行为和内化习惯重视不足;其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即每一个正常的能进入学校学习的儿童都要接受同一个标准的学业评价,全体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学生都必须达到最低标准的要求,这个最低标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全国统一的;第三,既然国家提出了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国家就要在资源配置(包括物质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配置)上保证所有学校都要享受到义务教育学校所能够享受的最基本待遇,这种基本待遇没有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区别、没有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区别、没有富裕阶层儿童就读的学校与贫穷阶层儿童就读的学校的区别。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的几个特征,即全面性、合格性、同一性。就是说在标准涉及的内容上要求重视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养成的综合基础素质,在标准设置的条件上要保证每一个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的儿童达到基本素质上的合格,在适用对象上要使全国统一运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适龄儿童。

三、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

(一)指导思想:保证基础素质全面合格

以基础素质合格为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应然选择,也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本质要求。把这种学业质量评价的应然选择与课程标准的本质要求密切结合起来,将义务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和本质要求转化为实践操作层面的学生学业质量合格性标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义务教育的评价应当由选拔性评价转向合格性评价。以素质合格为标准的学业评价关注的是优质教育,其目的是要实现“学有优教”。优质教育理论所关心的不只是教育权利的公平,还包括教育过程的公平、全面发展的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是为了培养负责的公民,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优质的义务教育要为培养负责公民打下合格的基础。

基于素质合格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是我国义务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素质合格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的性质,把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构建基于人全面综合发展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体系。让所有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学习的学生通过素质合格的学业评价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从而消除学校生活中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让从事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教师胜任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乐于教学,快乐而严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引导家长从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角度关心孩子、理解学校。

(二)实施途径:强化综合素质测评

“素质合格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适当降低评价内容的难度,淡化考试评价的选拔意义,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业水平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选拔性考试常常是在试题的难度上做功夫,提升试题的难度而不是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让少部分人通过考试,以达到区分和选拔的目的。如果将这种方法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上,首先是目的错了,其次是手段错了。如对初中语文“课外名著阅读”的测试,如果测评者以选拔为目的进行命题,则可考的内容浩如烟海,问题千头万绪,试题就免不了偏难怪异,老师和学生就会为了应对这种考试而放弃阅读,去猜题押题,对日常教学产生及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命题者把测试的内容降低,放在常识上,不让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就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作品的阅读本身而不是考试上。目的、手段正确,测试的效果也达到了。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7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材;品格;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29-05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期是个体品格形成最易最快的时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关键时期,更是个体健康人格养成的奠基时期。罗素认为,品格教育在孩子6岁之前就能基本完成,6岁以后,学校只要加以巩固就行了。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具有良好的品格关键在于在幼儿期是否接受过良好的品格教育。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家人的宠爱于一身。过度的宠爱往往导致他们出现任性、偏激、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品格教育非常有必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我国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品格教育实质上是国家、民族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只有实施品格教育,培养出能体现国家、民族以及社会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能保证国家安定,民族昌盛,社会和谐。〔1〕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品格和文化素质应体现中华民族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然而,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经验缺乏,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他们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必须及早对他们进行品格教育。

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和社会普遍认可的主流价值观。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的学习内容分成了健康、科学、社会、语言以及艺术五大领域。其中,社会领域的内容作为一种显性的德育课程形态是专门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设置的。然而,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不仅接受显性德育的课程影响,也深受隐性课程的影响。〔2〕对于幼儿的品格教育而言,除了社会领域之外,其他四个领域体现的品格教育内容都是通过隐含的方式来体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际工具,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性,同时也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直观呈现。因此,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缘由,我们从分析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入手,试图探讨目前幼儿语言教材集中体现了哪些品格教育内容,是否反映出中华民族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存在某些缺失。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关注幼儿的品格教育。

二、品格、品格教育的界定

品格(character)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Karacter,《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则将其定义为“品性、品行”。随着品格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对品格进行全面的分析。美国品格教育代表人物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格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3〕一般而言,西方学者更趋向于从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角度对品格进行分析。学术界对于“品格”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品格教育,因此将其与教育联系起来,即对品格教育中的“品格”进行定义。我们认为,品格教育中的“品格”,是指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并反映一定价值取向的道德品性。

关于“品格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马丁・布贝尔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品格教育。〔4〕丁锦宏认为,品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形成)核心价值,形成社会需要的德行品质的过程。〔5〕品格教育运动领导者之一托马斯・里克纳则认为,品格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运动,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是道德教育活动价值(目的)取向。由此可见,品格教育不仅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视向受教育者传递核心价值观并促使受教育者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从而形成道德品性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我们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中的语言教材作为分析样本。之所以以该教材作为分析样本,是因为我们认为该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分析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时,我们根据丁锦宏在《品格教育论》一书中对品格所作的六维度划分法来确定品格维度,同时在每个品格维度中分列具体的品格内容(见下表)。

根据上表所作的分类,我们对选定的幼儿语言教材所体现的品格教育内容一一加以量化分析,并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品格教育内容作进一步的讨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维度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幼儿语言教材中涉及“人与他人”品格维度的内容最多,占53.97%;其次是“人与自己”品格维度,占22.22%;“人与生态”品格维度位居第三,占17.46%;“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品格维度各占3.17%,并列第四;“人与世界”品格维度没有体现。

“人与他人”品格维度涉及的品格内容有团结友爱、合作分享、乐于助人、尊重关怀、谦虚宽容等,这些内容在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主动的交往态度、良好的社会往行为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人与他人”品格维度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该语言教材非常重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人与自己”品格维度涉及的品格内容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以及勤俭节约、坚毅勇敢、惜时守信、聪明智慧等,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幼儿自身的成长与完善,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该品格维度所占的比例位居第二,说明该语言教材还是比较重视幼儿独立精神的培养的。

当今时代,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不容我们忽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些意识的启蒙必须从小就开始。该语言教材也非常强调这一点。

社会是幼儿长大以后必须面对的生活环境,而国家却是一个人的归属所在,所以教材应有这方面内容的体现。但在该语言教材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这两个品格维度的内容较少出现。是语言教材难以体现这两方面内容,还是认为幼儿年龄尚小接受不了,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这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该语言教材中“人与世界”内容的缺失,可说是一个遗憾。今天的孩子只接受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熏陶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有必要把世界展现给幼儿,把世界文化带进幼儿的生活当中。让幼儿从小接受世界各国文化的熏染,目的是为了能让幼儿初步形成多元文化意识,进而形成全球意识。

(二)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具体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1.“人与自己”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自己”具体品格内容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这一意在培养幼儿独立精神的内容,共出现了6次,占42.86%;其次是勤俭节约,共出现了3次,占21.43%;惜时守信与聪明智慧各出现了2次,各占14.29%;坚毅勇敢只出现了1次,占7.14%。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偏重幼儿独立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作为独生子女的幼儿克服娇气、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然而,坚毅勇敢是一个人敢于面对困难或邪恶所必备的品格,但该语言教材对这一品格内容的体现比较少。

2.“人与他人”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他人”品格内容中出现频次最多是团结友爱,一共出现了12次,占35.29%;其次是尊重关怀、乐于助人和孝敬父母爱父母,各出现了5次,各占14.71%;再次是合作分享,出现了3次,占8.82%;有爱心懂礼貌出现了2次,占5.88%;出现最少的是谦虚宽容与诚实善良,各出现了1次,各占2.94%。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非常重视幼儿团结友爱这一品格的培养。同时,注重孩子之间的交往,也注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往。然而,诚实善良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只出现了1次,似乎不足以培养幼儿这方面的品格。

3.“人与社会”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社会”品格内容中有集体主义精神和遵守规则两个内容出现的频数为1次,各占50.00%,而有责任感这一品格内容没有体现。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在引导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帮助他们形成集体主义精神这方面的教育价值追求有所体现,但频次较少,而有责任感这一品格内容尚未涉及。

4.“人与国家”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国家”品格内容中热爱祖国出现了2次,占100%,而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一内容没有出现。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重视对幼儿爱国主义教育。

5.“人与世界”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人与世界”这一品格维度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体现。

6.“人与生态”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生态”品格内容中,与自然亲近热爱自然出现的次数最多,有9次,占81.82%;保护环境这一内容出现了2次,占18.18%。该语言教材这方面内容的体现是值得肯定的。

(三)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内容的量化分析

我们在对该语言教材所有品格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时发现,团结友爱这一品格内容在所有品格内容中所占比例最高,为19.05%;与自然亲近热爱自然这一品格内容则以14.29%位居第二;第三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这一品格内容,占9.52%。另外,该语言教材也比较重视尊重关怀、乐于助人、孝敬父母爱父母、勤俭节约以及合作分享等品格内容。相对而言,拥护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感、爱好和平、欣赏认同世界文化、坚毅勇敢、谦虚宽容、诚实善良、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遵守规则等良好品格内容则体现较少。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五条结论。

第一,幼儿语言教材中隐含较为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语言教材所隐含的品格教育资源颇为丰富,我们要善于发掘,充分利用,以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幼儿如何使用语言,而且应该注重幼儿品格的培养。幼儿语言教材不同于社会领域教材,其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更具隐含性,能否被有效利用,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挖掘。

第二,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品格内容比例有失衡现象。就该语言教材看,非常重视幼儿有关“人与社会”品格的培养,而对于有关“人与世界”品格的培养基本忽略了。另外,有关“人与国家”“人与社会”这两方面的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也很少体现。这种不够平衡的品格教育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所含品格内容有缺失现象。各品格维度的品格内容中,团结友爱占的比例最高,而拥护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感、爱好和平、欣赏认同世界文化等这些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另外,坚毅勇敢、谦虚宽容、诚实善良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格内容虽有所体现,但似乎不足以帮助幼儿养成这些优良品格。

第四,幼儿语言教材体现了主流的价值取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该语言教材对这些内容均有所体现。我国传统的文化非常强调爱国、人际和谐等理念,该语言教材较好地传承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第五,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内容的现代性不明显。虽然该语言教材隐含了较为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但某些品格教育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爱好和平”这一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体现。我们认为,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一些符合时展需要的新的品格教育内容可以渗入幼儿语言教材之中。

六、教育建议

马丁・路德・金恩曾经说过:“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不能只靠讲授,更多地应引导幼儿开展体验性学习。为了充分利用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以促进幼儿良好的品格发展,我们谨提以下五项建议。

第一,规范幼儿语言教材的开发和评审工作,建立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众所周知,我国的幼儿园教材没有全国学大纲和审定委员会。市面上面向幼儿的教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常常令选择能力并不强的幼儿园教师犯难。因此,我们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相关机构制定幼儿园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以利于提高幼儿园教材的编写质量,从而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借此起到规范幼儿园教材市场的作用,鼓励优秀教材脱颖而出。

第二,要注意更新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幼儿语言教材需要对现代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如和平、平等、公平、法制观念等有所体现,要注意拓宽幼儿的多元文化视野,以培养幼儿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第三,充分发掘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注重品格教育的渗透性。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些内容通常是隐含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能把这些隐含的品格教育内容发掘出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教学活动进行渗透教育,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熏陶、明白事理。

第四,重视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内容的平衡。建议以六大品格维度为基准建构涵盖全面、内容平衡的幼儿语言教材。

第五,“家―园―社区”合力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幼儿的品格形成最主要的是受所处生活场景的影响。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的内容只是给幼儿良好品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一种可能,要真正将品格教育落到实处,则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三方面共同努力。因此,教材编写中要有这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王阳安.论品格与品格教育〔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8,(4):30.

〔2〕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3〕〔5〕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8,54-55.

〔4〕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315.

An Analytical Study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Children’s

Textbook of Language

Lan Jiaru, Yuan Ail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anan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8

本文将通过对初中学生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化途径,从而为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借鉴方法。

一、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

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1、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2、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3、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4、集体主义、纪律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5、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6、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意志品质教育: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勇敢坚毅,吃苦耐劳,自尊自强。

三、体育教学过程德育的基本形式

(1)通过组织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有脑力活动,又有体力活动;以体力活动为主,又以脑力为主导。德育工作始终围绕着紧张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进行。

(2)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活的教育。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身体活动千姿百态,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千变万化。体力活动引起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小的东西,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特别是对于课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更应及时抓住好的或坏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3)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并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德育才能完成得好,严格要求包括学生在课中的思想、作风、组织性、纪律性、遵守规则等等。

(4)体育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是课中德育工作的基本体现。课的管理工作越严,各项教学措施越细,课中德育的效果就越明显。

(5)课中严密组织教学,是教学过程德育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全课的组织越严密,不仅教学收效明显,而且课中德育工作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1、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2、顽强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已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竞争意识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便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4、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

在武术课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武打电影片及武打小说中的问题,由学生回答,使他们对“习武以德为先”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培养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器械的管理中,每次值日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领交器材,上课时,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把排球当足球踢,应爱护公共财产,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课“开火车”中,对游戏规则严格执行,让他们在游戏中明白同学之间应互助、互爱。

此外,在体育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在体育理论课中,可以通过我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

初中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过程实施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当前,难度特别大,对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要求比较高,但只要我们坚持把自己平凡的工作与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领域各项改革,就一定能够开创出体育教学过程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将通过对初中学生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化途径,从而为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借鉴方法。

一、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

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1、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2、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3、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4、集体主义、纪律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5、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6、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意志品质教育: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勇敢坚毅,吃苦耐劳,自尊自强。

三、体育教学过程德育的基本形式

(1)通过组织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有脑力活动,又有体力活动;以体力活动为主,又以脑力为主导。德育工作始终围绕着紧张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进行。

(2)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活的教育。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身体活动千姿百态,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千变万化。体力活动引起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小的东西,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特别是对于课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更应及时抓住好的或坏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3)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并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德育才能完成得好,严格要求包括学生在课中的思想、作风、组织性、纪律性、遵守规则等等。

(4)体育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是课中德育工作的基本体现。课的管理工作越严,各项教学措施越细,课中德育的效果就越明显。

(5)课中严密组织教学,是教学过程德育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全课的组织越严密,不仅教学收效明显,而且课中德育工作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1、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2、顽强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已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竞争意识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便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4、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

在武术课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武打电影片及武打小说中的问题,由学生回答,使他们对“习武以德为先”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培养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器械的管理中,每次值日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领交器材,上课时,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把排球当足球踢,应爱护公共财产,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课“开火车”中,对游戏规则严格执行,让他们在游戏中明白同学之间应互助、互爱。

品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范文9

基地校的工作就是要从全面培养教育少年儿童出发,在培养青少年各方面的技能技巧和才干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对少年儿童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理想,立长志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聪明才智,培养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的思想感情。基地校作为以育人为重要任务的校外教育机构,决定了它必须具备德育功能,因此,基地校必须把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自然地、经常地、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落实在各项专业素质培训教学和各项活动当中。二、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工作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主管理、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二)德育工作内容

以社会公德、启蒙教育、常规纪律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基本内容,适当进行有关的社会常识包括浅显的政治和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公德、国民公德的品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完善德育发展新格局

1.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构建并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体系。

2.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不断充实思想道德教育新内容。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放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到生活实际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广大学生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3.以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要积极开展学生常规管理教育,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相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学习习惯,社会公德,公共秩序,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4.以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珍惜,热爱生命的态度,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培育健康人格,营造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以爱国爱家,诚实守信为重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2.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优化重要节庆纪念日等系列主题活动,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纪念日文化为重要载体,通过六一、春节等节日活动让学生感受亲情和友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4.大力加强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力求净化绿化,美化,营造平安文明和谐校园氛围,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