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4-03-18 14:51:31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源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一、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实施好保护传承工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中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独特且优秀的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丧失合理性、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糟粕。继承和发扬的对象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要学习中华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经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我们要积极挖掘、整理和发扬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史前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治沙精神等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整理中卫历史文化、民间故事、人文精神的典籍,谋划项目,争取资金,实施长城、大麦地岩画、黄河古渡等遗迹的保护工程;用好平台,创意展示,做好羊皮筏子制作、蒿子面、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

二、创作优秀作品,引领继承和发扬,。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节目,能真正的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能触及人的灵魂,是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像《山海情》《花儿三部曲》《丝路情中卫村长有话说》等等优秀剧目、方言广播剧,要多创作,还要利用好媒体、网络、活动等平台弘扬出去,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人们在辞旧迎新、慎终追远、缅怀先贤、阖家团圆、孝老敬老中弘扬文明新风。

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群众性神文明建设源源不绝的精神源泉,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开展好优秀文化进基层活动,可以有效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一是组织编印或发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该书应深入浅出地阐述为人、做事、求学、交友、接物等方面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教育大家与人交往要以“诚”为贵,行为规范要以“礼”为先,家庭伦理要以“孝”为首,待人之心要以“仁”为本,让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忠、孝、诚、仁、信等理念在全体市民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感恩、励志、修德”为主题,在校园里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以“学经典、品人生、提素质”为主题,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在全市党政机关、窗口单位中开展“做文明公仆、创礼仪机关”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公共文明志愿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文明礼仪践行活动。在广大机关干部中开展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讲文明、知礼仪、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

四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组织文化工作者,通过送书籍、搞培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市民在公共交往中乐于助人,大兴互助之风;孝老敬老,大兴孝敬之风。

五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以促进农村文明为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开展“传统美德进农户”活动。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仁”、“孝”,突出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开设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普及文明礼仪常识、中华传统美德知识,营造知恩图报、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息技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的结晶,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共通性、继承性、共享性和支持学生个性化成人成才的共同属性,立德树人是整个社会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着力点,历史上的各种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都对当下社会有表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大智慧的结晶,它为我们建设当代中国新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是当今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现状

(一)国家提高软实力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的大背景

“软实力”一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文化软实力是表现一个国家及其民族对自己历史文化认可、传承的程度,是展示民族特色与魅力,得到其他国家认可的重要方面。十报告更加明确提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2014年曾经讲到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经走向正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古至今都得到了教育者的重视,传统文化与教育共同完成着学习者的道德养成、行为标准、世界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上的引导、启发和规范。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这笔财富需要传承。高等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如何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并于现代学生的价值观相融合是一道难题,如何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信息时代完美结合在一起是研究的重点,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的底蕴去影响和启迪大学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热点。[3,4]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发挥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着力点,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征、自强自立的精神,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把这一概念提出。它是社会群体在形成的道德规范、政治要求和思考习惯上进行的对其组织成员施加的管理和约束,并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活动。因此,脱离本身的文化背景是无法形成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管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上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认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会更具特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全球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的文化对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个性、刺激,但是缺乏现代人文精神熏陶,过多过杂的信息让学生缺乏主动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动力,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遇。目前,在西方文化的不断攻击下,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大学生容易形成急功近利、自骄自负、道德观意识浅、诚信异样等现象。既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又限制了自身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关键点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根本上还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文化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换言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既不能把思想政治课简简单单变成文化传授课,更不能仅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略过,避免发生两极教学。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学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底蕴互补。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抢救、展示、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去,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挖掘和利用所在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实际行动总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创新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三)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大批具有喜爱传统文化研究、熟悉传统文化的教师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教育管理者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人成才的重要影响,要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专业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教师要有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正确认知,要宣传、展示、继承和创新“原生态”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变成为支撑现实生产的强大动力,教会学生正确吸收和判断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造,促进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一)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促进道德观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促进人的综合发展。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网络爆炸式的信息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不成熟、认识不深刻,特别是网络虚拟世界对学生世界观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异域文化的冲击,这些都需要在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和判断能力,为学生成人成才做出充分的准备和及时的指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环境育人的效果,能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优秀文化氛围,能够让学生对学校有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大学生在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收到的影响因素过多,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引导和感染的重要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与校园环境在文化认同上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大学生的个性化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为了实现中国梦,对中华传统文化要进行细致的梳理、研究、甄别、展示、继承和挖掘,整个过程要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个过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契机,可以让丰富、多样、充满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让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住学生,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优秀文化进行碰撞,促进正能量的传播。

四、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能量的源泉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悠久文明需要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和发展需要大学生理解、践行、甄别和发展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源泉,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市场认同、就业需求、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个体思想活动的适应性、独立性、扩展性、变通性和自主性等正在增强,人们有自己的独立需求,这种精神上的需求需要社会文化氛围的引导,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的牵引才能健康成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践行的核心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特征和根本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传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于形成文化归属感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打造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培养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感情内在文化,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优秀品格,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具有个性化的独特魅力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软实力[EB/OL].

[2].论中国传统文化———十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3]王润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现状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1):21.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新要求 现状 策略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着力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选择,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然而,转型期人们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本文通过对素质教育视野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旨在加深人们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深化理解,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切实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新要求

现代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和方向,也是顺应时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构想。现代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本领和能力,并以此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基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做出了重要规划。以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容,以古代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教育核心,对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教育,推动高校教育资源的和谐发展,具体重要的价值功能。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德性培养功能

以德育为首是新时期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既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又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1.以学生为本,以德为先,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下,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道德实践,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百花齐放。尤其是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学说注重自身修养,是德育的重要典范。它以“仁”为核心,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诚信礼义孝”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谦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尚孝的良好品质,树立科学的荣辱观和道德观。

2.以教师为辅,以德执教,促进教师的德育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师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师在从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德育建设,以德执教。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努力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二是指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挖掘强化学生德育建设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国学中探求优秀的教学态度和精神意识,也不得不视为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智慧启迪功能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注重智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展智育是核心。发展智育主要指: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力,开发智慧潜能;二是在国学经典中寻求良好的学习方法;三是教授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基于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认可而践行的过程。其中国学经典中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今人要以经典为教材,诵读讲传,探寻着古人成功的足迹,寻求真理。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论启示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单一的培养,更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就是“对话式(谈话式)教育”。这给现代高校素质教育以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中去吸取现代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方法。

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当前发展的现状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高校的成功探索

1.部分高校强化教学范式改革,努力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分高校强化推进教学范式改革,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不同兴趣,推动教育教学多元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材施教,大大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学意识的培养。

2.部分高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特色实践活动已深入校园。例如,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等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国学文化的教育,值得借鉴。

3.部分高校依托校地共建,利用校地资源,建立了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部分高校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各异、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书本里走出来,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高校与地方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优势互补,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发展,推动校地共建。

(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在对外开放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过程中,西方思想逐步渗透到国人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强调实用主义,注重自由奔放,追求直接效益的西方文化内质逐渐占据了国人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宗教文化、流行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优势而受到排挤。同时,受西方教育产业化和商业化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发展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冷落。

2.“形式主义”严重。自1999年国家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以来,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被纳入大中小学教授的重要内容。然而,切实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并且周期较长,再加上教育行政化、官僚利益化,以及教育选拔和评估制度的不合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急功近利,敷衍行事,空喊口号,不愿意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下大力气。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了“形象工程”,徒有虚名。

3.部分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国学文化素养,而且要有良好的业务技能。部分教师仍沉浸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思想陈腐,视野狭小,学习能力差,甚至懒于学习,对于传统文化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识记,没有深入地学习研究,更没有系统的理论结构。课堂上更多是带领学生通读一二遍,简单地解释,就让学生熟记,没有深入地阐释,没有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也是一知半解,不敢多问,生怕被惩罚,只能得过且过。

4.教育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受传统应试教育“投入-产出”量化管理方法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结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和内容上。在教育投入上,教育资金的运用大多服务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宽生源求“发展”。这种建立在以金钱为基础的链式发展观,只图硬实力而忽略软实力,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普遍比较差,学校的教研水平不高,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大多只是“纸上谈兵”而懒于从社会实践获得真知,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和国家早就有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一是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二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阐述,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三是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以上政策规划正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政治引导。可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简单的自吹自擂,而是在转型期着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选择,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辛劳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丰富繁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巩固民族文化之根,继承民族血脉的使命。我们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努力学习其文化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深入民心。

(二)转变教育方式,合理调整教育结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践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创造性思维等主体属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友朋关系,增进交流和互动。二是统筹兼顾。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区域教育发展,统筹校际间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共享教育资源。同时加强政策扶植,鼓励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统筹教育课程,注重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尊重学生个性,培养特长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协调发展,“五育”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革教育引领,弱化行政职权在教育中的支配作用,适当放权,协调传统教育利益群体的关系,提高学校办学的自。

(三)切实改革教育教学评估制度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力践行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变革带动教育发展,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变革传统的仅以考试的考研率和考试通过率为依据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估标准。新视野下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政策鼓励和引导,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估制度,变革教育机构官员和教师的绩效评价标准,大力宣传和强化教育培训,深化素质教育视野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要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大量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新人才,促进教师领域的新陈代谢,不断注入新思想、新活力,以新促老,以老辅新,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强化师德建设工作,实施教师定期培训制。建立教育教学的激励机制,扩大教师间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提高业务技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五)建立“三位一体”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仅仅利用学校教育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机制,积极利用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家长需要时常保持与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以及学校生活状况,并积极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建立学生的教育档案,实现家校合作。社会教育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社会是一个丰富的学习平台,让学生适当地投身到社会的磨炼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例如,图书馆、美术馆、历史纪念馆、历史文化名城等进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努力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我们应加强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扎实推进,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切实促进教育发展,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公报[R].2011.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总称。它是人类相互交流时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那些具有超越时代界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它们不仅凝聚、保留和传递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也是人类的思想、才智和感情,是构成民族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更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争力的重要内容。正如2013年8月,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十以来,党中央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校优秀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探索高校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不可否认的是,当今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术轻道”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被边缘化,上大学就是为了学一项技能,谋一个“饭碗”,大学在某种程度上被逐步变成了职业学校。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除了为社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之外,还具有研究学问、创新知识、引领社会价值观的功能,因此,高校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处世之则和精神境界。“读书志在圣贤”,圣人和君子是中国人推崇的理想人格,所谓君子,就是有仁德之人,儒家传统文化中,“仁、义、诚、敬、孝”的思想,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具有跨时空的生命力。传承优秀文化,就是要让学生从传统文化感受到道德修养力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化感召,并努力成为敬业、诚信、友善、正直的人。“先有其心,然后才能有其行”,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主要在于这个人能否刻意努力地修养他的道德,只有先注重并决心去培养自己,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在修养良好的道德上来,才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可能。

(二)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就业率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最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素养,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也主要是为了学习获得“饭碗”的技能,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是片面发展的人,人不是一种工具,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完善人才的人格个性,在培养人才的创造性、主动性的同时,要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它包括整体协调性、创造性、情感性、审美力等,而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培养健康人格的最好载体与媒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从儒家弘扬的刚健有为、勇毅力行的进取精神中,以及道家推崇的致虚守静、身心和谐、天人合一的精神中,吸取品格修养的正能量,不断提高完善自我品格,实现对健康人格的塑造。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不只是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私德”,还要有良好的“公德”,我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思想宝库。儒家“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从“修身”开始,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人生目标,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确立学生的责任主体性,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当代的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与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

(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不仅担负着传授科学技术、传播知识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价值评判标准,是在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本意识和崇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的。正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必然联系,因此,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力

对于人文社科和理论性基础学科而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体现在技术或技能等“有形”方面,而是体现在人才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担当等“无形”方面,但由于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实践活动很少,已无法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通过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好的分析能力、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较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宽容的人文环境

中华文化是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连绵不绝至今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博采众长学习意识和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历程中,总是以极大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华传统文化尊崇“君子和而不同”,这种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宽容性,不仅使儒释道三者能够得以长期并存,也让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这种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为价值追求的文化气氛,能够促进思想的自由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宽松的人文环境。

(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批判性思维

创新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必要条件往往就是批判。只有对旧有事物或原有批判意识、批判思维,才能谈得上创新,批判性思维在创新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能够起到引领和护航的作用,它能够发散思维空间,疏通思想脉络,提高思维效率,提供思维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比如,儒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体现了一种质疑精神,要求人要善于思考,要有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质疑精神恰恰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特点;老子构建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否定性思维方式,它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深含着怀疑和批判精神。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三)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教育理念

虽然近些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当承认,现行教育体系中,不论从小学到大学,还是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基本还是应试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一直处于考试的沉重压力下,重分数轻素质、重技能技巧,学生的身心成长受到忽视。在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下的高等教育忽略了对人的全面教育,变成职业培训所,这固然有其现实合理性,但是最突出的问题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育资源值得我们去借鉴,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再者,中国传统书院式的教学方式,强调格物致知,在师生中提倡论辩答疑,注重通过相互讨论,激发创造性,达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而这也应该是现代大学所应该具有的教育模式。

三、构建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推进机制的途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

大学的文化氛围是对各个大学独有的人文气息、学术氛围、学校精神与办学传统的总称。大学的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而言,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重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湖泊、花园、以及亭台楼阁等“硬件”的建设,让学生能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到校园文化;也要注重师资队伍、文化活动等“软件”的建设,让学生可以通过老师言传身教,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凝练独特的办学精神相结合,有文化内涵,又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努力形成深厚悠久而又包容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

(二)结合时代要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民族文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永葆青春。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也要发展,没有传承,人才培养将失去文化“根基”,而没有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停滞不前,不能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和新形势。历史表明,文化的传承是与创新发展紧密相结合的,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高校要着重从创新入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这里说的从创新收入,指的既是指要对文化传承形式的创新,也是指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精神的继承。要在坚持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要敢于新和发展,“苟日新,日日新”,与时俱进,这也是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有利推动。

(三)完善教育形式,做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有两种主要的教育形式,一种是“填鸭”的灌输式,一种是调动学生自主性的启发式。灌输式是教育者通过系统的讲授,把相关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启发式是通过启发受教育者,使其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过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培育创新型人才要合理运用灌输式和启发式这两种教育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要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产生求知欲,并把求知欲转化为生活和学习中的创新欲,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创新的智力支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贺伟,李艳文.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

[2]杨胜宽.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3]袁川.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4]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5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吴潜涛教授在为参加“道德讲堂”培训行动的学员授课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祖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是一个精华与糟粕互见的复杂的文化混合体。因此,全面认识、正确对待中华民族古代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正确方针,确立了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的古为今用的原则,正确解决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反复强调,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种“批判继承”态度和方法,是对民族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发展民族文化的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的统一。所谓弘扬,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逐渐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要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所谓培育,就是要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性特点,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前提条件,离开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是不可思议的;培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不能及时不断地吸纳时代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坚持弘扬与培育相结合,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本道路。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两种错误思潮。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复古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虚无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个别性、特殊性,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普遍性,这实际上也就割断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无论是“复古论”还是“虚无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科学辨析,避免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得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有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铸造坚强有力的中国精神。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注重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化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加强文化自觉自信

当代大学生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认同感,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在十八届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传承已久,经历过三次民族大融合之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进行创新,最后使中国形成了具有多元民族特色的礼仪之邦。

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的智慧,至今仍熠熠生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发展奉献终生;“D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人在危亡之际奋勇前行。当今社会,“西化”思想的渗透、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等等思潮波动触及着社会价值和道德内涵的底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和需要,更能在生活学习中给予大学生指引与支持。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二、丰富文化弘扬形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探索符合新时期青年需要的新方法、新思路,充分调动青年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时代变迁中持续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发展。

(一)烘托一种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校园是青年学子成长和汲取养分的殿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传道授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更能为青年大学生创造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氛围。政治理论德育课堂即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思想政治类课程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能一味的向学生枯燥的讲授课本上固有的精辟深奥的哲学道德思想,不能一味的偏向纵深发展,而要拓宽讲课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其中,且可以辅助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例如儒学思想、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等,让学生们在温厚的文化底蕴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魅力,推动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也是良好的助推器。在校园中张贴富有文化底蕴的海报、标语,开设与之相关的演讲、知识竞赛,建设特色文化长廊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沐浴其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教育。

(二)利用一个组织

要重视发挥大学生校园中各种学生组织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和参与的群体,具有团体内部趋同性和兴趣的一致性。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大学生社团因其组建者的特殊性,其所使用的手段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所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迎合时代,更贴合大学生的口味和习惯,因而更具有亲和力和渗透性。应有意识有计划的引导成立一些红色理论性社团,传递青春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将其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社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影响具体的学生个体,把握趋同兴奋点,着力弘扬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有切合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

(三)树立一个典型

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往往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内在美好品质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公民精神往往能在品质的外化中得到彰显。因此要积极发挥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树立一个典型,号召青年学生对比学习,借鉴学习,发挥榜样的人格魅力,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自觉向其靠拢,形成连锁示范效应,从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实地践行和推广。

三、创新扩展载体形式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的创新,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推陈出新,用生动的事例来鼓励创新性思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主动、自觉的价值选择。

(一)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鉴于此,网络平台就成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既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上课程的学习,同时又可以动员大学生参加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慕课”活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传播的主体,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传播文化。可以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开展班级微博等网上在线活动,针对社会热点话题,组织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号召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传递青春正能量。

(二)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传统节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端口,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团日活动、文化展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学习其历史渊源、民族特色,并积极赋予它时代意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灌输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

(三)继承发扬传统艺术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蕴含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力量、获得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大赛,以书法、绘画、剪纸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快板、坝坝舞、话剧舞台剧等艺术表现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儿”和生活化,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推广,又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如何在高校中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在学习上,加强高校内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十分有效与直接的方式。

(一)加强学习机制建设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高校中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关注和把握,加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建设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不仅是以辅助和提点的方式出现,更要形成一种常规化和系列性的学习机制。《文化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讲义》等学科都是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而开设的课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智慧与哲理。同时推荐传统文化书单给大学生,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去探究寻源。《中国自然科学史》、《中国书法简史》等种种经典只有沉浸其中才能更好的明白民族的灵与魂根植何处,才能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只有通过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才能让大学生自觉的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二)加强学院机制建设

学院中,每学期定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课比赛、一书一会等互动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教授开展的各种讲座既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更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良好的文化互动让大学生能够主动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会自觉的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班团活动建设

在大学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活动建设,班会及团日活动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建设规律有效的班团机制,每月一次班会、团会收集时事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与发言,弘扬“真、善、美”的社会公共道德,以一种简单效率的方式获得青年大学生认同,行之有效的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但大面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持之以恒,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不论在何时,都应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报以极高的文化自信,加强责任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自觉,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认真学习和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仍具有活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今天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价值观建设是文化治理的基础层面之一,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我国的治理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它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所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总之,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功效,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

(二)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其本身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可见,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总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些内容都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积淀而成,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基础和精神追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道德规范有其内在契合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发掘中国优秀传统中的思想道德精髓,进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是源于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进程,独特的国情。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认它,就会脱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因此,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认识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作为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关于“如何认识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回答,应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进一步明确方向,制定举措。与此同时,认真学习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对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上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发展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的对立统一。继承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对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更是如此。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刚健有为,自强不屈”的进取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殷,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我们都应该去大力传承和弘扬。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需要加以剔除。在强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醒自己:“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二)处理好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以外,我们还要学会处理好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日益激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时展对传统文化提出的要求。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中的有益的成分。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对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真正为我们所用。

(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容易照搬照抄,全盘肯定,他们看不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性”、“局限性”、“封建性”。这种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利于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另一种就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把其贬的一无是处,主张反传统文化。这种态度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在实践上也十分具有危害。

三、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的重要意义

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论述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更好地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全面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更加深入人心,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以来,在关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中,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及其科学实现等基本问题,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为今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此外,这一系列的论述有助于纠正错误的文化观,克服“教条主义”、“”等各种错误倾向,有利于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8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等,都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由此看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也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学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以此为契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制定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完满教育三维一体的教育制度,将通识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中,并把它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规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落实成为制度化的教学任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在通识课教育中,设置了多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生命科学中的伦理》、《幸福课》、《300年来的世界文学》等。除了必修课之外,信息学院还设置了多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除此之外,信息学院还开设了名人大讲堂,先后邀请了于丹、刘瑜、周濂、朱大可、慕容雪村等诸多文化名人。

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和相关教学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宽容大度,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以及“贵和持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等充分显现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中耳濡目染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感染,无形之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听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名家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深入论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精心培育品位高雅、健康向上、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大学校园文化“硬”环境。其次,营造利于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就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营造,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信息学院不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将《论语・子罕》中“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作为培养三达德人才的标准,和“成人、成才、成功”的校训不谋而合。再次,形成了完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体制机制。信息学院形成了健全的完满教育体系,分为四大模块活动:社团活动、艺术实践、公益服务和竞技体育,在完满教育活动中,不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大汇演、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读书会和朗诵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影片展播等形式各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信息学院还成立了书法社、街舞社、音乐社、汉服社等各式各样的大学校园社团达100多个,通过这些社团发扬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时段、各个角落、各个场合都时刻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型传播载体相结合

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条件和物质基础。要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建设,拓展网络化传播渠道,通过各种新型传播载体不断传播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必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构建高校新型阵地建设,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网络环境氛围。目前,信息学院不断加强新媒体建设,已有符合学校校情的成熟平台小黄鸡、卓越会、贴吧等,另外,各班还建立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等各种形式,使大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当代大学生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大的价值,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格精神、文化底蕴、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巧妙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这样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95,(2).

[2] 杨 杰.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2).

[3] 贺 斌.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7,(2).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9

和北大的师生聊天时说过,“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这种历史让我们有了很特别的价值体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都种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芽,中国人的思考方法和动作方式都被感染影响着。到了现在,我们如果要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就一定要从中找到可以让其发展壮大的营养成分,否则就不能保证自身的存在和对社会产生影响。”所以,特别是到了大学时期,更要增强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自己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所提高,这是刻不容缓要做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校学生养成自律精神、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丰富和发展,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它浓缩了我们祖祖辈辈的心血。大学生懂得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就不会再受困于现在狭隘的想法,他们会开阔思路,浮想联翩,从实际出发,自主创新,力争上游。值得要说的是,现在我们倡导的传统文化,是“扬弃”了的文化,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文化,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发,舍短取长,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顺应,还可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因为高校学生主体成长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意识持续地发生着变化,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应该注意运用与时俱进的新措施,而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体会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其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1]。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出现了许多优秀文化,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博大精深”四个字可以很好地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无价之宝,还成为中国人民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宝。

它的地位不可撼动,已经变成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武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根据[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经过后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历史现实也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对于我们而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培养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高校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生生不灭、是其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时期,要求当代大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忠诚。当代的大学生对祖国感情真切,立志报国,将来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要接过社会主义事业的火炬。他们不会忘记历史,时刻把祖国放心中,满腹都是保家卫国的才气。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轻个人利益,重国家民族利益,当国家和民族出现危机时,判断某人的人品是否高尚的标准,就要看他是不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可不可以和祖国共生死[3]。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慢慢培养出来,然后他们就能更加熟悉祖国,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形成民族自豪感。如果要让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激发出来,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被发现,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一系列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才是有用的方法措施。

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价值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还要有老师去教学。因此搞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要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教师要在讲授传统文化中让自己的素质提高。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能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先进理念、丰富思想和有效方法推进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而在原先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下,无论是思想政治的工作者还是教师,都有着很重的传统习气,难以转变固有的思维,也就导致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最终损害了大学生对于高文化品位和高思想素质的追求信念[4]。因此,高校还要切实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与设置,增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教师职业道德和大学生良师益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好人格示范作用,教师的作用为“传道、授业、解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资源,亟须我们去探索。

(二)加大对优秀传统价值观的重视力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浮躁洗礼后的人们慢慢平静下来,开始感觉到传统价值观中一些优秀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又开始重新审视古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人们渐渐地感觉到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在我们这代人的教育当中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乐观向上的三观,追求美好的人格,培养道德情操。要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认识,首先要加强他们对我们博大、深邃的中华文明的认识,使他们在内心深处肯定和赞叹我们祖先思想的伟大,其次要用实际行动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我们的优秀传统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仅仅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多读古代先贤的著作,从古代圣贤那里学习关于这个世界哲理,学习生存于世的为人处世的道理。用中华民族精神中包容的特点来学习不同文化中的优秀之处,孕育出独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进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5]。

(三)形成弘扬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我国古代的先贤们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论语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在强调环境对人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背景,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考虑到哪些教育领地是学生可以接受的,从而发现发扬优秀传统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传统价值观的重视力度,从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等多方面向学生辐射传统价值观中的优秀的、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现在,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作为大学生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应当学会利用网络形成良好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时要开展好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活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独特作用。学校、老师、家庭和社会应该不定时地倡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能够亲眼看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深化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又有利于部分大学生改变对传统文化的一些不全面看法。

三、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动

(一)传统文化观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加大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汲取的是可以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那些,我们不但要改善自己民族的传统思想,还要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来服务于我们的发展。真正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地满足国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增强民族凝聚力,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推动人们的自身修养和人格素质的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不仅大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和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新时期,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和教育部门有一个不可推脱的责任,那就是为新时期的社会建设培养人才。当我们在认真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时不要只限定在书本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经过实践检验才是发挥这种文化精神的真正价值内涵,我们才能真正认清其中的真正含义,是得是失就会自然明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水平。

(二)提供坚定理想信念基础,抵御种种诱惑

当代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社会风貌是理想风貌,但是,社会风气越来越不良,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一步步抹杀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某些大学生甚至学会了享乐主义。然而,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信念理想,可以让大学生已经被磨灭了的理想信念重新恢复,形成准确的人生理念和理想。目前正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紧要关头,大学生应加强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理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一番作为,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出力。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告诉人们要为国家人民奉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让人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信念坚定,品格刚毅。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基础,抵制种种诱惑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