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集锦9篇

时间:2024-03-19 10:46:56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1

关键词:调查;基本农田;认定;工作内容

收稿日期:2011-03-22

作者简介:张慧江(1963―),男,贵州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测绘工程检验与管理方面工作。

中图分类号:S1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213-03

1 引言

为了全面掌握册亨县基本农田实际情况,确保基本农田调查工作质量,保证基本农田图件、数据、实地三者一致,建立册亨县基本农田数据库,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合理划定基本农田的保护区,以建设促保护、推进基本农田的质量提高,实现可持续利用,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对该县的基本农田情况作了全面调查。

2 基本农田调查工作准备

2.1 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分工负责

县国土资源局规划股负责提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调整的有关资料;用地股提供建设项目占用、补划基本农田资料;土地整理中心负责提供土地开发复垦资料、图件;法规股负责提供历年违法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相关档案,表册资料;地籍股负责提供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涉及基本农田有关的灾毁资料,将提供的资料落实上图;各基层国土所负责现场踏勘勾绘。

2.2 有计划、分步骤,确保进度和质量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等相关规定制定了工作方案,将整个工作分成资料收集、实地核查、核实认定、数据库建设、最终成果检查验收5个工作步骤。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位,对各部门职责明确到位,对内职能分工到位,规定了各项任务完成期限,有效保障了基本农田调查上图进度和质量。

2.3 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成果质量控制

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基本农田调查上图精神,提高对基本农田调查上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上图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强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基本农田调查成果质量“三检一验”制度,即作业队伍自检、各乡镇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检查、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检查、县级验收确认制度。

3 基本农田调查工作内容

3.1 数据采集与整理

3.1.1 数据采集

充分利用收集的第2次土地调查成果和含基本农田信息的1∶10 000、1∶50 000纸质基本农田分布图以及基本农田占用、补划、调整等资料,采集基本农田的基础资料。

3.1.2 数据整理

将采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县级基本农田划定图、基本农田汇总表、基本农田划定和补划的相关文字资料在内的图件资料,表格资料和文字资料。从而达到了基本农田规划、补划、调整图件与相应批准文件表述一致;基本农田补划、调整的地块标绘清晰的要求。

3.2 调查上图内容

建立基本农田要素层,在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块层和基本农田图斑层。基本农田落实上图,将基本农田保护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反映出调查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状况。基本农田面积统计,统计汇总出调查区域内基本农田的面积和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基本农田图件编制,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分布图及县级、乡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3.3 上图方法

由于划定的基本农田资料没有电子图件,如将纸质的基本农田划定、补划、调整图件扫描矢量化后,与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图斑层套合,将会使基本农田划定、调整资料上的保护块的界线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图斑界线之间产生间隙,且会出现很多碎多边形。如用目视判读转绘法,利用地形因素,参照影像判读在调查底图上,确定基本农田位置、范围、地类,从土地利用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地类图斑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的方法比较适宜。因此,采用判读转绘法。

(1)依据基本农田划定、补划、调整图件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块界线,目视判读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相应位置上,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地类图斑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块界线。

(2)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中的上图要求,对提取的基本农田保护块,逐一输入属性数据。

(3)对基本农田保护块层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对不满足拓扑要求的进行修改,对基本农田上图内容、基本农田保护块与提供的基本农田划定、调整、补划数据是否一致进行检查,对不一致的进行修改完善。

(4)将基本农田保护块层与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层叠加,提取基本农田图斑,建立基本农田图斑层。添加基本农田图斑层属性数据。

(5)对基本农田图斑层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对不满足拓扑要求的进行修改。

3.4 基本农田认定

(1)2009年9月22日原有基本农田采集上图完成后,出标准分幅图和统计汇总表交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用地和基本农田划定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认定,提出完善要求,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原有基本农田上图成果。

(2)2009年10月25日根据原有的基本农田成果,由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确定划补的地块后,再进行数据采集、上图,形成成果后。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组织用地股、地籍股等相关部门检查核实基本农田调查成果与所提供的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和调整的资料是否一致;是否严格遵循《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基本农田上图的位置、界线、范围、分布与基本农田划定图件是否相符;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经核实认定,其成果完全符合相关政策和技术要求。

3.5 数据编制与数据汇总

将数据库中的行政界线层、地类图斑层、线状地物层与基本农田块层和基本农田图斑层叠加,形成基本农田分布图。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中的编制要求分别编制出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分布图和县级、乡(镇)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以基本农田保护块为单位,利用基本农田图斑层中“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字段属性值,计算基本农田保护块范围内各基本农田图斑的地类面积,生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统计表”。再由计算机逐地块统计到村,由村汇总到乡镇、再到县形成一整套的基本农田数据,生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汇总表”。

3.6 质量控制管理

(1)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用制度来控制各环节的工作成果质量,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把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人。

(2)制定技术操作规范,统一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达到了操作规范,质量标准统一的目标。

(3)及时沟通、请示、协商解决问题,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沟通、协商解决,对无法处理的技术问题及时的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技术专家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了工作进度又确保了成果质量符合规范。

(4)从各个环节的细节抓起,细划了工作任务,从这项工作的开始就严格要求,抓好了原始资料的选用和审核、到基本农田数据采集、上图、建库、检查、图件编制、统计汇总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严格检查审核,无论哪个环节不合格就返工,不把问题带到下个环节,从而确保了工作成果质量。

(5)落实责任,严格检查,对每个环节实行了由作业人员自查,技术质检人员检查合格后进入下个环节,原有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完成后,交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进行检查审核,并修整存在的问题,待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提供补划图件后,先从数据采集开始,到工作完成自检合格后,再提交到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审查认定,从而确保了工作质量。

4 基本农田调查工作成果分析

4.1 基本农田的面积及构成基本农田的地类分布状况

通过本次调查,册亨县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划定9 918块基本农田保护块,面积为33 143.54hm2,由耕地和其他地类构成,其中耕地31 024.46hm2,其他地类2 119.08hm2(园地0.04hm2,林地65.85hm2,草地5.2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99hm2,交通运输用地458.85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71.09hm2,其他土地1 115.04hm2)。

4.1.1 基本农田地类结构

册亨县现有耕地31 024.46hm2,本次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基本农田净面积31 011.41hm2,其中水田为基本农田的8 149.78hm2,占基本农田的26.28%;旱地22 861.63hm2,占基本农田面积的73.72%。

4.1.2 基本农田的分布情况

者楼镇基本农田总面积1 865.88hm2,其中水田637.31hm2,旱地1 228.57hm2。坡妹镇基本农田总面积4 416.38hm2,其中水田1 005.87hm2,旱地3 410.51hm2。冗渡镇基本农田总面积3 081.25hm2,其中水田538.62hm2,旱地2 542.63hm2。丫他镇基本农田总面积2 622.71hm2,其中水田936.3hm2,旱地1 686.41hm2。巧马镇基本农田总面积4 427.50hm2,其中水田692.49hm2,旱地3 735.01hm2。秧坝镇基本农田总面积1 423.08hm2,其中水田650.58hm2,旱地772.50hm2。双江镇基本农田总面积1 398.76hm2,其中水田328.32hm2,旱地1 070.44hm2。 岩架镇基本农田总面积1 973.14hm2,其中水田578.87hm2,旱地1 394.27hm2。八渡镇基本农田总面积1 274.65hm2,其中水田483.72hm2,旱地790.93hm2。庆坪乡基本农田总面积2 617.76hm2,其中水田520.59hm2,旱地2 097.17hm2。达央乡基本农田总面积930.53hm2,其中水田355.28hm2,旱地575.25hm2。威旁乡基本农田总面积2 868.58hm2,其中水田636.77hm2,旱地2 231.81hm2。弼佑乡基本农田总面积1 218.58hm2,其中水田605.34hm2,旱地613.24hm2。百口乡基本农田总面积892.61hm2,其中水田179.72hm2,旱地712.89hm2。

4.2 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汇总数据与划定数据分析

4.2.1 基本农田上图概况

原划定基本农田面积31 505.0hm2,其中水田10 761.3hm2,旱地20 744.2hm2,本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面积31 011.41hm2,黔西南州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分配给册亨县基本农田保护指标31 000.0hm2。册亨县本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面积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积要求。统计结果显示册亨县基本农田现有面积是31 011.41hm2,就是说册亨县现有基本农田面积略大于上一轮土地规划中基本农田的面积,在数量上没有减少。

但是在基本农田上图的过程中发现基本农田地块范围已经与原来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原因是由于上一次基本农田成图和统计方法与本次基本农田上图和统计方法上存在差异;同时历年来的建设特别是农民建房占用了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加之历年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和自然灾害、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每一种因素都导致了基本农田在位置和数量上发生了变化。

4.2.2 基本农田减少及补划情况

本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面积比原划定基本农田面积减少493.8hm2。通过分析资料得到减少的原因包括1册亨县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占用原划定的坡度比较大的基本农田105.0hm2。因水冲、沙压、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毁损的基本农田占26.3hm2。3册亨县龙滩电站库区淹没区淹没用地占用基本农田362.5hm2,涉及岩架镇118hm2、达英乡59.7hm2、坝赖镇107.63hm2、百口乡68.47hm2、弼佑乡5.46hm2、八渡镇2.65hm2。这部分需补划的耕地,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在广西河池地区用专款购买了省外耕地指标,以占补平衡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4册亨县平班水电站建设项目需补划4.82hm2,按照基本农田补划原则、依据和技术要求,通过调查摸底、地块踏查、质量评估,基本农田补划领导小组审核,从调查选取的补划地块中,补划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面积5.06hm2。按技术要求上图,从而保证了二次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成果数据、图件和实地3者一致的目标。

5 结语

由于基本农田图件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成图精度不一致、数学基础不一致及其他原因,导致基本农田保护块的范围线与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地类图斑界线不能吻合。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分析造成界线不吻合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块的范围线。比如因成图精度或数学基础不一致而导致界线不一致,且经过坐标转换和几何纠正处理后,基本农田保护块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地类图斑的空间位置、形状基本一致的,建议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类图斑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块的界线;如果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界线不一致,且通过坐标转换和几何纠正处理后,基本农田保护块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地类图斑的空间位置、形状也不一致的,原则上应以经基本农田划定部门认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块界线上图,或由基本农田划定部门确定此类基本农田保护块的界线。

由于册亨县行政村、图斑、面积等变化,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需要重新调整落实。根据册亨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及时与各乡镇、村联系,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相应的调整合并,重新落实,确定保护面积,落实保护责任;加大土地复垦力度,确保复垦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做到先补后占,实现占补平衡;建立耕地储备库,将可流转型的耕地资源纳入耕地储备库,并加以保护,以备应急。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北京: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07.

[2]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TD/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北京: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07.

[3]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GB/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北京: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07.

[4]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调查办发[2007]54号[R].北京: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2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概述了我国近几年发生旱灾造成的影响及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应加强农业水利建设。提出了应重点养护水源、疏通渠道、节约用水,以及采取政府促动、部门联动、企业共建、市场跟进、制度护航等相应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水利建设;干旱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843-05

1旱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诸多省份接连受到严重干旱的折磨,令政府忧虑、农民忧愁。先是2009年秋到2010年春,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袭击了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5个省市区,耕地受旱面积达740万hm2,2 212万人饮水困难[1]。接着2010年10月份起,我国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又发生严重旱灾。当时,山东大部地区近140 d基本无有效降水,出现秋冬春三季连旱的情况。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2月10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675.2万hm2,其中重旱面积100.4万hm2;全国有281万人、25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2]。旱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的巨大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直接经济损失大

2009年秋到2010年春季百年一遇的西南旱灾,仅云南旱区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70亿元[1](人民币,下同);贵州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12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3]。如果这种情况在5年之内出现两次以上或连续两三年大旱,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据估算,在“中等”气候变化的情景下,2030年东北地区的旱灾损失会增加50%,东北和华北两个地区的农业损失将从140亿元扩大至180亿元;在“严重”气候变化的情景下,两个地区的农业损失最高可达370亿元。

1.2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2007年,全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受灾2 173.3万hm2,年均因旱损失粮食158亿kg,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因旱损失的粮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全国农作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由20世纪50年代的43.5亿kg上升到209.4亿kg,2000年以来则高达300多亿kg[4]。如果不加大力度解决农田干旱问题,未来中国粮食生产可能遭受更重大的损失。

1.3加剧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干旱使农产品减产,市场供应不足,造成价格上涨。而我国人口众多,且大多数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对粮食等食品价格变动十分敏感,这些特点使粮食价格上涨的波动具有较强的传导性、同步性和放大效应。这就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可能形成对相关产品市场的不稳定预期,从而带动相关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全面上涨。

2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薄弱导致旱灾

我国发生旱灾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由极端异常的气候造成,但之所以能因旱致灾,还是因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环节过于薄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民生之本。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不足的。

2.1政府投入不足

历史上的“四五”、“五五”计划时期,我国水利建设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8%、5.7%,到“六五”、“七五”时期,这一比重有所降低,仅分别为3.4%、2.5%。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政府农业投资增长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如“十五”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1.23%;2006~2008年,农业投资增长分别为21.3%、19.2%、21.5%,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为24%、24.8%、25.5%[5]。

2.2农户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湖区、池塘等水面等分片承包,山区水库也转包、转租给了私人,而承包户追求的是短期经济利益,往往只顾满足自己的需要,不会顾及到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的长远建设和保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了,气象上的干旱马上就会演变成真实的旱灾。如2009年入秋后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大旱,而西北地区即使半年未下雨也没有出现这么大的灾情,原因就在于西北地区农民一般都备有水窖,下雨时将雨水储藏起来,等到不下雨时使用。

2.3水利设施蓄水不足

如2011年5月,长江中游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大湖泊因持续天旱出现干枯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年来湖泊泥沙的汇集沉积特别厉害,湖区实有面积减少,没有足够的容量囤积水源,湖泊的蓄水能力大为降低。这样的大江大湖,旱时无水可取,涝时自然也无法为长江削峰。这也是导致干旱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

干旱是一种世界性的自然灾害,应对干旱的直接措施就是兴修水利。2011年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这既是一个明确的要求,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力量,付出更扎实的努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建设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3.1养护水源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全球生态的恶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很多地区出现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断流、水源干涸、农作物受旱等,而加强水源养护、提供稳定的给水来源,是水利建设的重点。水源的养护主要有以下措施。

3.1.1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不断扩大,200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18.21%提高到了20.36%,提前2年实现了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奋斗目标。但是,森林资源总量还比较少。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0.145 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另外,我国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如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 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单株乔木平均胸径仅13.3 cm,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 m3[6]。所以,我国森林资源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涵养水源,我国还应大力植树造林,造好林。

3.1.2治理污染,净化水源一方面,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上来说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 100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 200 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4]。目前每年可以提供给农业应用的灌溉水资源量大约在3 600亿m3。按灌溉面积计算,水资源量约为6 300 m3/hm2,为世界平均值的19%;按1.23亿hm2耕地面积计算,水资源量约在3 000 m3/hm2,为世界平均值的80%,每年农业生产缺水高达300亿m3[7]。而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主要是工业废水、化学农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等未经任何处理就随雨水或直接进入河流等水体,对有限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污染。目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太湖、滇池水质总体为劣V类[8]。短缺加污染,加重了中国水资源的危情。一些地区农田不得不用污水灌溉,人畜饮水也不安全。因此,治理水资源污染刻不容缓。

3.1.3引水入库,储备水源我国除了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外,还存在季节差异,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有的地区还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雨季时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所以,雨季时将雨水引入水库、水塘存储起来,待旱季无雨时放水灌溉充分利用非常重要。

3.2修通渠道

水渠是农业的“血脉”,只有通过水渠,水源才能到达较远的农田。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均始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历经了长达40~60年运营,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损毁严重、功能退化等问题,都需要维修、加固和完善。

3.2.1建设跨区域跨流域大型水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总量却占到全国的81%;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虽占全国的65%,水资源总量却仅为全国的19%。因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东南沿海等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急速下降,而粮食需求却快速增长。2005年东部10个省市的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减少了307亿kg,下降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由34%降至29%[7]。

建设跨区域大型水渠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一些地区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干旱问题。如目前我国南水北调已建工程在确保饮水安全和抗旱春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东线江苏段累计向淮北旱区调水41.8亿m3,山东段利用截污导流工程拦蓄水源灌溉农田4.14万hm2;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持续实施第二次跨区域调水,累计从河北省向北京市调水6.37亿m3[9]。

3.2.2疏通加固主干水道水库、河流与田间渠道相连接的主干渠道,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主干渠道进行清淤维修,是解决农田灌溉瓶颈问题的重要措施。

3.2.3修建“五小”水利工程抓紧建设一批以小塘坝、小水窖(池、柜)、小堰闸、小泵站、小渠道等“五小”水利工程,是提高我国丘陵山地农村抗旱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完成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建设任务的同时,启动第三批重点县建设,加强山丘区特别是西南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10]。

3.3节水灌溉

我国不仅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而且还存在水资源利用严重浪费的现象。目前粮食生产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足40%,粮食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4倍。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心逐步从雨量充沛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处于干旱半干旱的西部、北部地区转移,使粮食生产的耗水系数进一步提高。据农业部在河北省的调查,小麦生产一般灌溉3次,每次每公顷耗水1 950 m3以上,而当地小麦产量在丰收时,一般生产1 kg小麦要消耗1 m3的水[7]。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用水占到全国总水量的64%,但有效利用率仅为45%,这意味着每年耗损掉的水量多达2 000多亿m3。据统计,如果我国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15%,每年就可减少灌溉用水约600亿m3[11]。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启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标准较高、规模较大、有一定节水潜力和示范效应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北方平原区大力推广管道输水,优先发展大田作物喷灌;东北、西北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大型机械化行走式喷灌;新疆大田作物着力发展膜下滴灌等;南方山丘区结合小型水源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集雨节灌,有条件的地区结合经济作物种植,积极推广自压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应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就要求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建设道路。

4.1政府促动

农田水利建设与自然、社会、政治因素关系密切。基于农业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当前“三农”工作的实际,政府部门应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

4.1.1号召发动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由于生产单位较大,政府在农业水利建设中的动员能力强,建设成效十分显著。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由于经营规模小而分散,没有建设农田水利的紧迫意识,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吃老本”。所以,政府应加强舆论宣传,发挥导向作用,发动和引导农民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4.1.2投资带动农业水利设施是公益性的基础性设施,主要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应属于公共财政重点扶持的领域。政府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最重要主体,应端正投资理念,明确各级政府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引导市、县财政增加投入,尤其要落实好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相关政策。政府一级一级地增加投入,又能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加投入,实现以政府为主、农民为辅,政府和农民共同参与水利建设的发展模式。

4.1.3协调推动农业水利建设有的不仅涉及到各村、乡、县的利益,而且还涉及到各相邻市、省的利益。由于利益的差异,各地对农业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也不同,有的地区甚至闹纠纷,阻止水利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协调解决。政府应站在人民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高度,协调各方利益,理顺各种关系,促进农业水利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4.2部门联动

农业水利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多部门。只有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联动,才能把水利建设工作搞得更好。

4.2.1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水利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制定农村水利建设标准、制度,并监督实施;按照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拟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水功能区的划分,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组织指导水利设施、水域、河道及其岸线的管理与保护;组织指导大河、水库及河口滩涂的治理、开发和安全监管;组织协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工作。

4.2.2农业部门要做好农业资源区划、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指导农业用地、草山草坡、宜农滩涂湿地、农村可再生能源等的开发和利用;负责田间渠道和机耕路管理和建设。

4.2.3林业部门要全面加快林业生态的规划和建设,加强林业品种结构调整和技术推广,加快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绿色通道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林分质量;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将农田林网、道路绿化、村庄四旁绿化美化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4.2.4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强与发改委、水利及环保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明确信贷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4.2.5财政部门应将分散于多个部门的支农资金管理好,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和水利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部分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办法,以资金整合为纽带,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3企业共建

农业水利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和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载体。2006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业部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投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今后在新农村建设中,龙头企业应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以多种方式支持和参与农业水利建设。

4.3.1资金支持这是企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最为普遍的形式。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发展在农村、植根在农业、动力在农民,与农业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利益关系,与农业发展融为一体、息息相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配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积极帮助农村修建道路、桥梁、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民营企业也应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政府的支持,采取与政府部门、国有建设单位和乡村农民之间的各种不同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4.3.2减少污染企业是用水大户,企业应加强技术改造,大力节约水资源,积极处理废水,减少对水体造成污染,增加农田灌溉水源。如广西上思县一批制糖企业变废水为灌溉肥水取得了好的效果。据介绍,2010年上思县的昌菱糖厂、上上糖厂建设灌溉系统三套,修建水池约6 000 m3,铺设管道近60 km,制糖企业将经排污设施处理后的废水抽到水池里,冲兑河水后变成上好的肥水,“居高临下”地通过支管,源源喷灌蔗田。有了肥水灌溉,该县新增灌溉面积0.11万hm2,每年可增产甘蔗超过3万t,增收1 200多万元[12]。

4.3.3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农田水利灌溉的实施者,实现节水灌溉的根本措施是要提高农民素质。企业要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培训农民,建立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增强农民节水意识,提高农民的节水灌溉水平。

4.4市场跟进

农业水利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各方面的投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为农业水利建设引进市场机制提供了新的空间。对那些投资大、收益高的水利建设项目,可以在水利行业内部或面向社会筹集大量资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证券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的今天,也可以通过发行水利金融证券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可以考虑建立规范的水利产业基金组织等途径来扩大水利资金的来源。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放开一些领域,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参与建设。市场化是近20年来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市场化的推进有利于增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活力。但是,农业水利建设不能离开政府支持和乡村组织的协调,政府更不能借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之“名”,而行甩掉政府财政包袱之“实”。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过程中,同样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监管。特别是在外部性较大、监督管理较为困难的渠系建设中,政府还应给承包者一定的补贴,鼓励他们更多地考虑农户利益,更好地保障水利设施的高效运营。

4.5制度护航

加强农业水利建设,还应有科学严密的制度作保障。一方面,需要制度给农业水利建设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制度规范农业水利建设。一是规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投资。规划应有科学性、前瞻性,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防止规划的随意性;明确政府投资的主体责任和企业、农户投资的辅助义务,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担机制,保证资金投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规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管理模式。明确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及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保障水利建设的公益性。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可以考虑制定《流域法》、《农业生产用水法》、《工厂排水规制法》等法律制度,对水利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行统一管理。四是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水利事业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重奖,提高全社会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付全高.从西南旱灾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27-28.

[2] 张粼粼.冬麦区抗旱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经济导报,2011-02-15(A2).

[3] 佚名.贵州旱灾经济损失112.4亿 农业经济损失61.86亿[EB/OL].http://news.sohu.com/20100415/n271527159.shtml, 2010-04-15.

[4] 董振国,陈钢,李钧德.旱灾频发恐成我国粮食安全主要威胁[N].经济参考报,2010-07-23(5).

[5] 柯龙山.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机制:变迁、困境与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5):534-537.

[6] 田新程.西南大旱的警示:涵养水源惟靠森林[J].中国林业,2010(5)A:4-7.

[7] 颜加勇.水资源约束下的我国粮食安全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0(12):151-154.

[8] 吴晶晶,顾瑞珍.坚定步伐 全力冲刺――解读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3/content_1620194.htm,2010-06-03.

[9] 赵永平.南水北调已建工程发挥抗旱作用[N].人民日报,2011-02-20(1).

[10] 王爱国.发展农村水利推进农业现代化[N].经济日报,2011-02-14(16).

[11] 吕梦琦.新华时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促农业节水刻不容缓[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2/18/content_1805992.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3

**年我县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及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四次全委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三年农村大变样夯实基础。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39.3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5.39万吨,种植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0元。

切实加强小春田间管理,认真落实灾后自救措施,确保小春粮食产量达到4.45万吨。按照“稳定面积攻单产、科技避灾争主动、优化结构提品质、产业化经营增效益、实现增产又增收”的思路,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升旱粮生产产量,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大力发展名特水果,因地制宜发展药材。全年大春粮食总产达到11.16万吨;蔬菜产量10.5万吨;水果产量5.2万吨;中药材3万亩。

二、强化关键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一)多措并举,稳定播种面积。

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严格征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严禁非法乱占滥用耕地。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根据我县气候特点和蓄水情况,大力推广苗床免(少)耕旱育秧技术,实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计多栽水稻;通过改制复种和“三田”改旱,稳定玉米播种面积;通过改制复种、大搞“增种”,增加红苕面积;积极推广秋马铃薯种植技术,进一步扩大马铃薯栽种面积;通过推广“麦/玉/豆”种植新模式和春玉米间作冬大豆以及利用果园、桑园、田边地角等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年全县种植水稻18.24万亩、玉米2.5万亩、红苕1.9万亩、马铃薯2.0万亩、大豆0.5万亩。

(二)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水平。

以“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为契机,在全县开展亩产水稻600公斤、马铃薯(鲜薯)**公斤的高产创建活动,重点在凤鸣、彭溪、观音、青龙等乡镇创建水稻万亩高产示范区,其中在凤鸣镇菱角村建立100亩水稻高产核心攻关田,在武阳、锦江、观音等乡镇创建马铃薯万亩高产示范区,其中在武阳乡顺江村建立100亩高产核心攻关田。100亩高产核心攻关田亩产水稻700公斤、马铃薯(鲜薯)30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全县单个作物单产较前3年平均提高5%以上。集中成片建立千亩展示片和万亩示范区,集成创新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增产技术。通过百亩攻关、千亩展示和万亩示范,辐射带动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

(三)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意识。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旱、积极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继续落实好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制旱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及时监测预警信息。加强植保专业防治队伍建设,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搞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通过努力,确保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将病虫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三、发挥区位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我县粮油、蔬菜、中药材、水果、水稻制种等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东西部浅丘优质水果,中部平坝优质粮油、中药材、水稻制种,岷江沿岸优质蔬菜等产业带。围绕做大做强优质粮油、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新建一批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马铃薯、优质油菜、优质蔬菜、名特水果、中药材等生产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坚持调高、调特、调优、调强,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加快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加速全县一村一品发展。依托测土配方、中低产田造、植保工程、马铃薯产业提升行动、科技培训等项目,加大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努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挖掘特色优势作物的增产和增效潜力。完善对龙头企业的定点服务,加大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品牌申报等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的力度。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定、产品认定和证后监管,积极推进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及**省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创建,努力提升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从关键技术研发、实用技术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农民素质提升四个方面强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确保全县粮食良种普及率在90%以上,试验推广粮油新品种20个。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主导品牌、主推技术、主体培训有机融合,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等“五入户”,扩大实用技术覆盖面。全年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200人,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培训新型骨干农民**人,带动农户科技推广1.5万户,推广旱育抛秧10万亩、水稻免耕栽培15万亩、地膜玉米1.2万亩。

五、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增强耕地产出能力

切实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强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渠系配套、农田节水、地力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的地力水平和产出能力。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完成1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沃土工程”项目,完成测土配方施肥8万亩;深入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10万亩。

六、强化监督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制,完善可追溯制度,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标准生产。积极配合,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年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培训5万人次,推广标准化生产5万亩次,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七、以农村沼气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大国债沼气项目、省财政沼气补助项目申报力度,认真落实地方财政沼气项目补助,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动员农户加大投入,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20口。认真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积极推广“猪—沼—果”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强畜牧粪便处理,积极申报畜牧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示范项目,防治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健全建管分离机制,不断完善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大力推广能源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全年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达到5万亩以上。

八、加快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评价体系,建立区(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新引进规模大户5家以上,流转农村土地1000亩。依托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产品生产优势,围绕粮油、水果、蔬菜、中药材、茧丝绸等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认真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规范专合组织的运作,维护专合组织及成员的合法权益。支持专合组织发展经济实体,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带领作用。

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融资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体系+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营销合作组织、加工流通企业等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善营销服务,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

九、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实现**年农业增产增收目标任务,强化行政推动是关键。一要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政策,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要强化目标管理。按照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将**年粮食产量指标层层分解,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三要强化资金投入。增加对农民特别是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各乡镇应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研究解决项目实施工作经费。四要强化农资监管。扎实开展“农药种子肥料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6个新规定。抓住春耕备耕关键时节,以农药、种子、肥料为重点,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五要强化作风转变。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搞好技术培训,抓好示范样板,辐射和带动大面积生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搞好技术、信息和市场服务,协调解决好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为夺取**年农业增产增收作出应有贡献。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目标;保障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灌区工程老化严重,急需配套改造。获嘉县水利工程大部分始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对干、支渠进行了多次整修维护,但是许多斗、农、毛渠普遍标准低,配套率低,配套率仅占到40%。渠道老化失修,严重影响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不能满足灌溉要求,直接威胁农业生产。灌区除涝工程建筑物配套老化失修,每遇局部暴雨,排水不畅,内涝成灾,农田被淹,损失严重。另外,由于60%灌区渠道没有实施衬砌或已毁坏,增加了取用水过程中的消耗和损失,加之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极大的降低了水的利用效率。

2建设目标

通过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区建设,基本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改造问题,提高农田抗御旱涝灾害能力,以发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充分整合农田建设相关项目资金,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3组织保障

3.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是一项强基础、惠民众的民生工程。在项目实施时,获嘉县政府批准成立了“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建设管理局由县水利局、县财政局共同组成。管理局下设办公室、财务室、管理股等科室负责项目的设计、实施、资金管理等工作,并建立和完善上下联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着力打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整合平台,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在筹集资金、建立机制、组织发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3.2部门协调联动。获嘉县水利局是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与办法,组织工程实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等;并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成立技术督导组,分片包干,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财政部门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和监管。3.3资金保障措施。努力打造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台,综合利用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重点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千亿斤粮食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涉农项目,整合其资金,提高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积极引导更多的涉农资金投入,提高涉农资金整合效益,集中打造“田地平整、排灌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3.4引导农民投工投劳。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的意见》精神,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小型水利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4制度保障措施

4.1管理制度。4.1.1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获嘉县水利局、获嘉县财政局组织成立项目法人机构,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为项目法人单位。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重点县项目实施必须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主管部门领导下的逐级负责制。4.1.2实行项目工程招标投标制。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根据《招投标法》的规定将分标段向社会公开招标,做到公开、公正、合理地选择施工单位,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工期、施工安全。投标方按照工程质量和施工要求提交工期、报价和质量标准等,按照公告-报名-资格审查-施工图交底-投标-开标-评标-决标-签订合同的顺序择优选定中标单位。4.1.3实行项目工程监理制。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所有工程的建设内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合同管理进行全程监理。4.1.4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制。按照《合同法》等有关规定,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签订监理合同、工程施工合同,明确相互各方的权、责。合同由专人管理,签发工程承建合同必须由项目法人签章,合同纠纷调解处理按《合同法》规定程序进行。4.1.5项目公告制。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实行项目公告制,项目公告采取整个项目区公告和各项目村公告,将建设范围、面积、建设内容、开竣工时间、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监督电话等内容进行公告,以接受社会监督。4.1.6实行工程竣工验收制。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实行单元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验收制。施工单位对单元工程进行自验,自验合格后报监理单位进行初验,初验应对每个单元工程进行验收。初验通过后,由监理单位上报建设单位进行单元工程抽验及单位工程验收。建设单位组织单元工程抽验及单位工程验收,验收组成员单位由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检察院、监察局、审计局、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乡政府组成。验收组对工程进行单元工程抽验及单位工程验收,保证交付合格工程。4.2资金管理制度。4.2.1建立资金审批机制。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资金拨付按照工程施工进度拨付,完成合同工程量的50%时拨付工程款的30%;完成合同工程量的70%时拨付工程款的50%;完成合同工程量的100%时拨付工程款的70%;工程经审计后,工程余款方可结清。工程资金拨付中由监理单位、乡镇政府负责工程量的审核,审核后报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批准,由水利局出具齐全的申报资料,县财政局严格按照审批的进度款直接支付到项目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4.2.2建立资金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水利基建会计核算办法等各项财务制度,按照“预拨、验收、审计、报账”的拨款程序,结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完善项目监督体系,实行项目公示制,对项目立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在项目区进行公示,增加项目资金使用透明度。4.3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全面推行绩效考评,着力建立“用好钱、办成事、出效益”的工作机制,实行边实施、边检查、边考评,采取分阶段考核,分阶段打分,及时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严格的绩效考评。

5宣传发动措施

5.1事前的宣传发动。获嘉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最终受益的是农村、农民,是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但由于涉及村组、村民多,施工场面大,施工周期长,农民虽然盼望着进行小型农田水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增加耕地面积,但又顾及眼前利益,往往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全大局,这样,项目建设前的宣传发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就要把项目区群众思想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采取召开群众会、动员会的形式面对面地宣传有关政策,分析县情、村情,有针对性地排除群众思想疑虑,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民心工程,积极投身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行列。5.2建设期间及建成后的宣传报道。典型带动是必要的宣传工作手段。采取分类试点,狠抓重点,效益观摩等方法,大力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设期间及时向县级、市级、省级新闻媒体报道重点县的建设情况,及时推广一些突出的做法,组织各项目点施工单位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要求,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稳步推向深入。

6结语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5

旅顺口区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而驰名中外,尤其是近年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迅猛。而在这背后,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支队伍在默默地无私奉献着――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水利知识和不断创新开拓的精神――这就是许茂忠领导下的旅顺口区抗旱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抗旱中心)。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因其地理位置特殊,部分地区海水倒灌严重,降雨节点分布不均且比较集中,旅顺口区在春季经常是十年九旱,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今年,旅顺口区则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雨,使相当一部分的农田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这对于许茂忠和抗旱中心来说,更是一场技术与信心的考验……

抗旱保收,造福一方

抗旱,在一般人看来,就是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或减轻因干旱而造成的损害和损失。而实际上,抗旱中心所要从事的工作却远远不是这句话就能够概括的,因为其还肩负着整个旅顺口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任务。无论是新建塘坝集雨、水库加固除险、河道治理,还是节水灌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都能看到抗旱人的身影。

2001年,抗旱中心正式成立。从事水利工作近40年的许茂忠便被委以重任,做了“当家人”。10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抗旱中心共勘测、设计、施工小型水库加固除险、防汛度汛应急工程15座,塘坝、挖塘截潜工程61处,节水灌溉工程65处,人畜饮水工程58处,集雨工程34处,电控电动化工程设计6处,河道治理工程83处,屋檐集雨工程设计并施工120户;小流域治理(含矿山生态修复项目)9处,共搞各类工程验收报告及决算书160多份,小型水库安全鉴定19座;为旅顺口区所辖的长城等8个涉农街道周家村等39个行政村撰写大连市旅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扩初设计等30个项目单位,涉及39个村。得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扶持,为实施工程项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为实施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夯实了抗旱工程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辖区内的北大河大潮口地下水库维修改造工程资金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许茂忠通过多方工作,取得局领导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对大潮口地下水库进行维修改造。通过对水库的拦河坝、防汛路、机房周边等项目的改造修复,确保了水库的安全运行,对改善库容库貌及周边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后水库维修保持经常性、长态化打好基础。

抗旱中心自成立以来,连续多年获得区委、区政府颁发的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奖牌,2012年度又被评选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许茂忠本人在2006―200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大连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称号,并被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还多次被评为省市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先进个人。

未雨绸缪,提高意识

面对荣誉,许茂忠坦然一笑:“我不能说我不珍视这些荣誉,而且我承认这些荣誉很有价值,不过我从来没有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因为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去奋斗,荣誉只是证明我的努力得到了大家认可。”

近40年的水利工作,这足以证明他一直在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关于抗旱,他认为最大的关键就是节水――这也正是抗旱中心不断开拓创新和为之努力的目标。

许茂忠介绍说:“传统的大水漫灌模式使农田、水、化肥严重流失,土壤板结,同时形成农药、化肥污染,对土壤质地和农作物产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实施节水灌溉,如采用微灌技术,可直接把水和肥料送到植物的根部,不仅能够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而且使土壤肥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减少了污染,从而保护了地下水源,防止因人工子系统的建设而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使地下水位在满足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时,符合生态需水要求,有效地减轻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恶化状况。”

因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农民认为漫灌能使作物得到更好的水分吸收,像滴灌这样的节水灌溉方式,在地表看不见水分,农作物能否充分吸收水分,很值得商榷。为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抗旱中心多次到农民家中进行宣传和现场试验,让农民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来更好地理解节水灌溉方式的科学和便捷。同时,也为农民解决了其他技术上的难题。像这样的公益性活动,抗旱中心还举办过很多,得到了当地农民的一致认可。

此外,抗旱中心在技术、消化、创新、推广及技术改造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塑料膜及其他硬覆盖工程集雨效率高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大棚上和其他硬覆盖建筑物的集雨收集起来,引入人工平塘内,作为农业灌溉的补充水源,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为解决水资源严重贫困的地方找到了一条捷径,为发展保护地生产,发展农业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开拓创新,服务群众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今天的抗旱中心能够取得这么多的成就,是和当地的农民支持分不开的。”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劳模,许茂忠时刻谨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许茂忠除了带领抗旱中心解决农业干旱方面的问题,更是发挥自己的钻研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大连市软环境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抗旱中心与时俱进,转变作风,不断提升水利技术向高端化转型。除做好正常工作外,还重点搞好凤凰山、老虎沟、隋家等8座水库的勘测设计工作并组织和强化水利专业施工队伍,对上述水库进行加固除险施工,到目前为止已全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

在今年7月份的多次连续强降雨中,抗旱中心也经受住了考验。许茂忠带领全体抗旱人放弃节假日,认真检查每一座所建水库的大坝和附属设施,确保水库安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排涝。经过大家一个多月的努力,所建设的水库无一出现渗漏、塌陷、毁坝现象,确保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全省的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较差,配套不齐全,加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机电设备陈旧、能源单耗高、效益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

1.2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大量电力设施被损坏、被盗现象严重,灌区渠道被侵占、侵种和人为毁坏的现象屡禁不止,不少渠道成了随意倾倒垃圾的场所,给渠道行水安全带来后患。

1.3水源干枯严重,许多河流来水量的减少,水资源状况日益恶化,地下水逐年下降,形成多处大面积漏斗,导致许多地区农用机井吊空报废。

1.4水价节节攀高,农民种植成本增加,农业效益大幅减少。另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不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发展现代水利的问题仍然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缺少了重要基础。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1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甘肃省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少浇地、高产稳产地尤其短缺。干旱缺水是农业发展最大的威胁,洪涝灾害也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决定了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不断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这就要求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水土资源,促进水利工程技术和粮食种植管理技术有机结合,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保障。

2.2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从传统的大田粮棉作物种植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生产在供水量、水质、灌排保证率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由主要适应增加粮食生产向适应增加粮食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由主要适应小规模生产向适应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转变;由主要适应传统农业向适应农业集约化、精细化、产业化转变,更好地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随着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农业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农产品的需要,适应农业标准化的需要,为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供支持,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加投入,加快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

2.4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外延式地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次生盐碱化,水环境污染加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围绕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加强水土保持,推行节水灌溉,整治农村水环境,加快农村沼气、小水电代燃料和电气化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5甘肃省达到安全饮水标准的农村人口只有700万人,还有8%约160万的农村人口由于居住分散、偏远、交通不便、没有水源而饮水困难,有1 200万农村人口饮用达不到安全卫生标准的水或苦咸水、含氟水、污染水,严重损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要考虑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尽快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措施

3.1增加对小型农田设施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各级政府要用好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基建、水土保持等各项资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强化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2加快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放活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权,明确责权利,切实保护、开发和建设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真正实现投资经营者、农民及生态环境的三方共同发展。

3.3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点扶持力度。不仅要通过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等惠农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县水利设施,包括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粮食主产区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提供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优良外部环境。

3.4大力普及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当前,在甘肃等西部干旱地区,要把抗旱和节水工程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要由单方节水向全过程节水转变,树立结构节水意识、推进生物节水、耕作节水、结构节水、管理节水。继续实施旱作农业工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因地制宜发展喷灌、微灌、地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等不同形式的节水工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7

关键词 耕地;问题;开发利用;改良措施;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58-02

原州区现有耕地10.36万hm2,均为中低产田。干旱缺水,耕作粗放,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耕地存在的问题

1.1 土壤干旱缺水

原州区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为350~650 mm,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作物生长发育需求的水分主要依赖于天然降水。由于受六盘山脉的抬高影响,降水由南向北递减,且年际变率较大,季节分配不均。4―6月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25%,7―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2%,年蒸发量为1 753.2 mm,是降水量的3.7倍,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原州区水资源极为贫乏,水量受雨量制约。地下水资源也不丰富,加之埋藏较深,水质较差,给开采利用带来困难。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常因水分不足,土壤干旱,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不利影响,这是造成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首要原因。

1.2 土壤瘠薄,肥力不足

肥力是土地生产能力的主要体现,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密切相关。据调查,原州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1 g/kg,全氮平均含量为0.80 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60.8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12.6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87 mg/kg。特点为“一高”(钾素含量较高)、“一中”(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低)、“三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低)、“一个不协调”(碱解氮与有效磷比值较大),土壤含量低。大面积的丘陵坡地虽黄土层深厚,但养分含量低,结构疏松,易受水蚀,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抗旱能力弱,生产能力低下。部分川地重用轻养,犁底层明显、坚实,作物根系下扎困难。部分土壤供肥能力差,如阴黑土有机质和养分总量贮量虽高,但低温多雨,湿度大,水、肥、气、热不协调,矿质化弱,土壤养分有效性较低。土壤瘠薄,肥力不足,限制了自然水的利用,土壤干旱,水分不足,又降低了有效供肥能力。

1.3 广种薄收,耕作粗放

原州区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农业经营结构单一,种植业常因降水影响,产量低而不稳。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动和老龄化,形成了广种薄收,只种不养,耕作粗放的恶性循环。

1.4 水土流失严重,部分耕地存在次生盐渍化

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毁林毁草开荒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从而引起了表土侵蚀,耕地肥力降低,蓄水保墒能力减弱。在清水河谷的部分灌溉农田上,因长期灌溉含盐量较高的库、井水,从而使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全盐含量达2.5~7.9 g/kg,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极大。

2 耕地开发利用措施

2.1 调整农田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根据原州区耕地类型,气候特点及种植业生产现状,结合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对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结构调整提出如下设想,以便分区经营,综合发展。

2.1.1 清水河河谷平原川道区。原州区包括三营镇、头营镇、彭堡镇及清河镇的部分村队,可充分利用杨黄灌溉、库井灌溉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蔬菜种植,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向日葵种植面积,逐步建成农业高效示范园区。

2.1.2 黄土丘陵区。原州区包括河川乡、炭山乡、官厅乡、寨科乡、清河镇以东村队以及中河乡的部分村队,该区以旱作雨养为主,应继续推广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以荞麦、莜麦、碗(扁)豆为主的小杂粮生产,提高耕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1.3 南部土石山区及土石丘陵区。原州区主要分布于张易镇、开城镇及中河乡的部分区域。在巩固提升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体系的同时,稳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要选育良种,提高品质和单产。同时,要扩大豆类面积,在海拔≤2 000 m的区域发展地膜玉米种植,确保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 构建耕地生态保障体系

2.2.1 建设高产稳定基本农田,提高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原州区一、二等耕地主要分布于清水河河谷平原川道,地势低平、积温较高、光照充足、有灌溉条件,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原州区发展高效农业的精华之地。林茂则粮丰,林业是农业的生态屏障。高标准的农田林网可有效减轻旱、涝、霜冻、干热风对农业的危害。应采取措施加快农田林网建设,实现田、林、路综合治理,首先将河谷道的一、二等地建成高标准高产高效基本农田。分布在三、四等耕地和6~15°修成的梯田上,五等地58%分布在6~15°坡度上修成的梯田和6~15°坡度上。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所处的地形部位沟深坡陡,切割强烈,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农田建设与草灌植被建设相结合,构建旱作基本农田的生态保障体系。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要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粮草轮作、秸秆还田等措施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保证作物稳定增产。≥25°所处地形部位修成梯田,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2.2.2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保证耕地安全生产。对小流域区内山、水、田、林、路实行统一规划,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农林牧用地实行优化配置。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采用库、坝、池窑协调利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安全生产。

2.2.3 建设水资源利用工程。水资源是原州区农业发展的“瓶颈”。要遵循开源和节流并重,高效用水的原则。一是加强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建设,重点修复加固已建成的“库、坝、井”及蓄水、输水工程和集雨工程,排除病险,提高标准;二是开发新的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三是大力示范推广小畦灌溉、低压管道灌溉、滴灌、喷灌、膜下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用水,扩大灌溉面积;四是加速杨黄补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和杨黄灌区灌水设施的修复更新,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生产效率。

2.2.4 巩固封山禁牧成果,搞好生态建设。针对原州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2003年以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植被覆盖得到恢复,水土流失明显降低。今年要完善措施,建立健全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作制度,巩固封山禁牧成果,实现农、林、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3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依法保护力度

耕地质量是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质量的改善密切相关[1-3]。要根据《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保护。要建立健全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开展耕地地力检测,跟踪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耕地质量数据库,为科学管理耕地,保护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服务;要建立健全耕地信息网络体系,优化充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功能,提高耕地地力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科学依据和信息平台;要建立耕地土壤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和环境变化趋势,预测、预报土壤障碍因子和土壤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预防措施及治理办法,为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供指导性意见。

3 改良利用措施

3.1 多措并举,培肥地力

土壤瘠薄、肥力不足是制约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是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应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不足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首要的问题,特别是农家肥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农作物生产的需要,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突出问题。为此要坚持草畜主导,兴牧促农的方针,大力发展畜牧业,畜多才能肥多。二是大种绿肥,实施秸秆还田。原州区农家肥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面积地力提高的要求,必须以大力发展绿肥,特别是豆科绿肥作为补充。种植绿肥不仅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为发展畜牧业提高饲草,并能延长耕地的季节性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是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原州区种植绿肥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经验。实践证明,种植绿肥省工、节本,提高肥力的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要因地制宜大力提倡,积极推广。同时实施秸秆还田,重点扩大留高茬还田,运用氮肥调整碳氮比,加速秸秆腐化,增加土壤有机质。三是改进施肥方法,大力推广化肥秋施、深施、种施,以无机促有机,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目的[4-5]。

3.2 挖掘水源,发展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发展灌溉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增产效益极为突出。由于原州区北部河谷川道区沟阶地多处于河道或冲沟边,分布零散,修建长距离的输水渠道困难较大,但河沟内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因此打井提灌效果明显。对已建立的杨黄灌区、井灌区要完善配套输水工程,大力推广小畦灌溉、膜下灌溉、滴灌等技术。同时,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工程的使用效益,提升原州区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对次生盐渍化土壤采用完善灌溉体系,提高灌溉质量;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耐盐作物面积,推广地膜种植[6]。

3.3 扩大旱作节水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一是加强改土治水,发展集雨补灌。根据原州区春季少雨,十年久旱,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的特点,要实施降水的时空调控,继续大力推广打窑集雨节水补灌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干旱的能力。二是大力推广以地膜栽培为主的旱作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提高降水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地膜覆盖特别是秋季和早春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显著的土壤增温保墒和增墒作用。近年来在玉米种植中推广地膜马铃薯、地膜瓜菜、膜测小麦等种植技术。三是推广“以肥调水”为中心的土壤培肥技术,以“五墒耕作”即旱耕深耕多畜墒,过伏合口保底墒,雨后耙耱少耗墒,冬春打碾防跑墒,适时早播用冻墒为核心内容的适墒耕作技术,以达到保住秋墒、秋雨春用的目的。

3.4 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增强抗灾能力,遏制水土流失,保住作物高产。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农田基本建设,二是农田水利建设。具体讲,在山区农田基本建设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开展小流域治理,实行坡地梯田化,沟壑川台化,壕地建设坝地及洪漫地,积极推行隔坡梯田。在杨黄、库、坝、井灌区要健全渠系配套工程,平田整地,实行园田化,为高产稳产创造条件。

4 参考文献

[1] 赵丹煦.福贡县耕地利用特点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49-151.

[2] 索全义,姬宝霖,高聚林,等.高泥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7(5):134-137.

[3] 乔晓娜.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及合理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348-351.

[4] 王兵,仝亮,潘元庆,等.河南省黄河滩区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河南农业科学,2008(11):64-66.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8

关键词:干旱成因;问题;防治对策

近几年来,宁夏地区的持续性干旱加剧了本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退化,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本次长时间干旱的原因主要有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

1气象因素

1.1自2004年秋季以来,热带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海洋状况已基本接近正常。但该事件可能是造成宁夏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之一。

1.22005年上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但其脊线位置偏南,使热带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偏南,宁夏地区难以出现大范围的明显降水天气过程。

1.3区域气候变化受季风进退及强度异常的年际变化影响显著。2005年5月第6候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常年同期相比偏晚,强度偏弱,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1.4青藏高原积雪与宁夏地区汛期降水具有一定的反相关系。2005年以来,各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积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1.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04年秋季以来宁夏各地大部分时间气温偏高,特别是2005年春季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月份以后偏高尤为明显。其中4月份平均气温为11.80 ℃,较常年同期偏高2.70 ℃;5月份平均气温为17 ℃,偏高1.80 ℃;6月平均气温为21.30~24.40 ℃,较常年同期偏高2.90~3.50 ℃。由于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降水持续偏少,加剧了旱情的发展。

2人为因素

宁夏地区近几年出现特大干旱,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及自然降水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自然因素外,还存在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

2.1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设备损毁严重,导致整体抗旱能力降低。宁夏地区各类蓄水工程大部分修建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失修,设施日趋老化,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2004年秋季干旱发生时,宁夏地区水库和塘坝蓄水明显减少。另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原有的灌溉设施大部分损坏,加之渠道渗漏,抗旱能力已十分脆弱。

2.2灌溉管理制度不健全,群众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和全局意识差。宁夏各灌区的灌溉管理还是沿用大集体时的制度和方法,不能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灌溉需求,由一把锄头理水变成了千把锄头放水。由于田间渠系不配套,下游灌溉要通过上游田间过水,一些农户缺乏全局观念,等自家的田间灌满了水才往下放,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特别在水源紧缺时,中下游灌区很难受益,人为的造成了灾害损失的扩大。

2.3有偿供水机制不健全,水费标准不合理,灌溉管理难以到位。一直以来,由于受山区地理条件的制约,各灌区没有用水计量设施,灌溉水费只能采取按亩、按灌溉条件好坏等抽象标准分级定额收取。用水多少、管理好坏都收取同等数额水费,为此,农户在贫水年份因供水不足而意见大,收取水费时出现抵制和拒交现象,而在正常年份用水再多也只要交封顶似的水费。管理单位因管理范围宽、工作量大、群众意见多、粮价低、水费收取逐年减少、收入逐年降低难以应付正常的生产、生活开支等而挫伤了积极性。这样必然影响管理单位的生存发展,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2.4土地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原始水源减少。以往的自然水源因受植被破坏、土地不合理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明显减少,人畜饮水逐渐困难。同时也使农田保灌面积逐渐要依靠蓄水工程供水,无形中增加了水利工程供水的负担。

2.5外出务工劳力多,从事田间劳作的力量薄弱。近些年,由于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收益不高,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多,且多是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力少,从事田间生产的力量薄弱,必然导致对水利设施、农田、农作物管理的疏忽和粗放管护。特别是发生自然灾害的年份,抗灾人力缺乏,最容易错过救灾的有利时机,造成不应有的灾损。

3防治对策

3.1抓好旱情宣传教育。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宁夏是一个特别干旱的地区,抗旱问题十分突出,面临着干旱灾害的威胁和压力,必须立足抗大旱,做到预防为主,从思想上、工程上、措施上和组织责任上把握好防旱抗灾主动权。

3.2不断强化抗旱责任制。要象防汛一样,进一步明确各级部门的抗旱责任,完善各级抗旱组织指挥网络和抗旱责任体系,凡在抗旱中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在抗旱标准内造成损失的,应实行问责制,追责制。

3.3完善防旱抗旱政策法规。结合抗旱斗争的实际,抓好灾后反思,注重总结经验,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和建立在新形势下水源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包括出台水费征收、工程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政策,促进水源工程建设。落实地税部门水资源费的改革政策,做到不仅通过兴修水利解决缺水问题,还要通过提高水资源征收费保证率,发挥水价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进一步推进节约用水。做好有关宁夏地区抗旱条例调研工作,重点是研究如何规范各级各部门、管理单位及抗旱各方面的行为及权利义务,为出台法规做好准备。

3.4加强抗旱管理能力建设。建立以墒情监测系统为主,综合水雨工情的旱情监测、分析、预警系统。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继续抓好抗旱单项预案的编修,形成以各级预警及其响应为核心的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努力做到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干旱灾害。继续加强各级防办抗旱能力建设,配备得力人员,确保必要资金,增强抗旱手段,进一步完善各项规定,为抗旱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范文9

一、深刻反思,把握形势,切实增强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百年不遇的重旱袭击,对我们的水利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是一次全面深入、客观真切的检验。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组织领导力度大、财政投入力度大、部门帮促力度大、改革创新力度大、项目推进力度大等新的特点,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工程8520处,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5.2万亩,实施生态工程1万亩;启动实施了长防林、天保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成片造林17万亩,四旁植树1100万株,封山育林4.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7.3%;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29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新建维修农户沼气池8862口,改节材灶5万户,建立生态家园1000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加强,促进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但无可置疑的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的力度与我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在我县频频发生,几乎年年有灾情,次次有损失。在今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中,农业和农村经济遭受重创,农业经济直接损失达到2.2亿元,占全县总损失的75%以上,更是一个明证。痛定思痛,百年不遇的旱情,是造成今年灾害损失的重要原因,但深入剖析,纵横对比,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运行效率低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当前,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五低”: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低。我县地处涪沱两江分水岭,属典型的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县,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一,水资源利用率、耕地有效灌溉率、保灌率虽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但仅为39%,与国际先进发达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还有35.25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水利设施效益低。全县中小型水库112座,其中病险水库78座,加上今年干旱新造成病险水库11座,总数达89座,占水库的80%;山坪塘等小型水利设施的病险也非常严重,且基本无标准渠系,只有简易的毛渠。三是生态防灾减灾效果低。全县森林资源总量偏少,仅为27.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尚有水土流失面积560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比重高达40%。四是农田旱涝保收能力低。全县已改造中低产田土仅为总数的9%,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面积所占比重不足40%。五是农村道路通行条件低。全县大多数偏远乡村村级公路由于等级低、管养机制不健全,晴通雨阻,通而不畅。交通不便也给今年的抗旱救灾带来影响,一些地方取水只能靠马驮、靠人扛,极大地增大了工作压力。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查找差距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透过差距分析深层次的原因,为尽快弥补差距寻求对策。深刻分析,我们在机制、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必须认真解决。主要是“五个不够”:一是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不够。今年的特大旱灾,充分暴露了我县目前的水利设施数量不足,建设标准低,配套不齐全,设施严重老化,管理滞后等诸多缺陷,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坚持防洪防旱两手抓的观念不够。各地和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普遍存在中防汛、轻防旱的思想,致使今年的特大旱情发生时,应对准备不充分,工作跟进有难度。三是生产与生活用水并重的思想观念不够。在水利建设中,没有将解决生产用水与解决生活用水很好结合。有的人饮工程蓄水量远大于人畜饮水需求量,但因没有修建渠道以及相关灌溉设施而使多余的水无法灌溉农田。有的灌溉工程因没有考虑生活供水而放任污染,致使到了人畜饮水困难之时却有水不能使用。四是新建工程与病险整治并重的意识不够。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普遍存在重上项目“增量”,但对小型水利设施整治维修重视不够的问题,导致部分已建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病险老化、效益下滑。五是科技治旱的意识不够。忽视综合治理,特别是对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的运用缺乏宣传倡导和技术指导,依靠科技减灾、科技抗灾的力度不够。在今年的特大旱灾中,旱育秧、保护性耕作等科技手段运用好的地方损失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各级各部门要对过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行认真的“回头看”,深刻反思,认真剖析,全面总结,既要充分肯定广大干部群众多年努力取得的良好成绩,又要勇于承认工作中存在的现实差距;既要剖析出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又要研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对策;既要发扬长期以来积累的有益经验,又要汲取工作中产生不良倾向的深刻教训;既要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再接再厉,又要在问题面前做到从容面对、勇往直前,努力创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业绩、新辉煌。

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我们必须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形势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随着城乡统筹、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

从新要求来看:一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农村基础条件要尽快改善;二是新农村建设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尽快提升;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要求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要尽快建立;四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水利设施的抗灾能力要尽快提高。五是当好直辖市“窗口”和“门户”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跟上。

从新机遇来看:一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一系列政策安排,比如“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政策规定,将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二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为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成了有效推力。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定15%的基础上,再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5%专项用于水利建设。近期,市政府还将出台一个加强水利建设的决定,水利投入将进一步加大。三是百年一遇的干旱,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将为加速农田水利建设产生强大的动力。

从新压力来看:一是发动群众难。尽管今年干旱后农民群众的思想有了积极的变化,但群众的思想顾虑仍然很多,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二是劳动力组织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劳动力需求量相当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给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客观上带来了人力投入的困难。三是资金筹集难。我县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数量特别大,仅病险水库整治资金缺口就达3000余万元。而目前政府的投入能力很有限,农民群众自身也并不富裕,加之今年灾害损失严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着较大的筹资压力。

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对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有利的环境,保持清醒认识,进行正确估价,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继续发扬伟大的抗旱精神和石刻创建精神,为切实扭转全县水利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的局面再做贡献。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迅速掀起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

(一)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是实施“1235工程”,即:力争启动建设一座大型水库(玉滩水库);维修整治扩建50座中小型水库;维修整治塘、堰2000座;整治渠道300公里;维修技改电灌站300处;打井10000口;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

2007年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任务:一是水利建设方面,整治新建各类水利工程1800处,其中整治病险水库50座,新增节水灌面1万亩,恢复改善灌面1.2万亩,新增有效灌面0.1万亩,新增防渗渠道35.2公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5万亩,恢复蓄水300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二是生态建设方面,完成退耕还林1.52万亩、义务植树220万株、四旁植树500万株、封山育林8000亩,启动“农田林网”、宝—邮路绿色长廊工程建设;三是农村公路方面,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0公里、村级锶渣路160公里;四是农业综合开发方面,改造中低产田2.05万亩。

(二)基本思路: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关键,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改革管理体制,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提高农田保灌率、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公路通达通畅率和土地产出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增添后劲,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三)工作重点:

第一,大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水利化进程。一是加大整治维修和工程配套力度,恢复和提升现有水利、农机等设施的效益。病险水利工程导致汛不能防、旱不能抗,必须摆在水利建设之首。各街镇乡要迅速扎实开展一次病险水利设施的彻底排查,建立台账,编制规划,研究一套保障有力的办法举措。首先要重点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及塘、堰的彻底清淤、维修,保证充分发挥效益;其次要加大水利设施渠系配套建设的力度,保证能够正常输水灌溉;再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对老化失修机电提灌站的更新改造,恢复排灌功能。二是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今年特大旱灾暴露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这一突出矛盾,必须把农村饮水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首先是要解决“有水喝”,其次是解决饮上“安全水”、“卫生水”、“放心水”,在此基础上提高取水方便程度,逐步改用自来水。各地要按照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本着民办公助、因地制宜、整村推进、逐户销号的原则,坚持联户解决与单户解决相结合,全面完成国家、市下达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以及县抗旱应急打井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基本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对重点饮水源,各地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严禁水禽群养、肥水养鱼,确保饮水安全。三是同步推进重点骨干水利项目建设和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工程蓄引提水能力。县计经委、水务局要积极做好玉滩水库扩建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立项动工,从根本上解决我县缺水问题。要本着政府支持、社会筹集、群众投劳等多种方式,今年重点抓好一批山坪塘等小微型工程的新建,形成一山多口池、一池管一片、漫山有水灌的格局。四是狠抓防洪工程建设,确保防汛安全。洪涝灾害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力,98年洪灾的惨烈还历历在目,我们必须时刻绷紧防洪这根弦。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除搞好病险水利设施除险加固外,各地要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地段、重点场镇、重点产业的防洪安全问题,抓好防洪硬件建设,兴建一批防洪工程,打造防洪安全保障线。

第二,大抓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建立防灾减灾天然屏障。森林资源是天然水库,对防灾减灾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要像抓水利设施建设那样重视抓好林业发展。一是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推进退耕还林,治理荒山荒坡,提高植被覆盖率。二是实施封山育林,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以严格执法、严密监管、严肃责任防范人为毁林、病虫害毁林和火灾毁林,防止冬春季森林火灾发生,稳步提高森林资源保有量。三是大力巩固造林成果,对这次旱灾损毁的林木要及时补植补造。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农田林网”工程建设,全面绿化三个市级示范村村道。实施宝邮路绿色长廊工程,今冬明春完成行道树补植补造及邮亭至棠香段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007年完成宝顶段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第三,大力推进道路网络建设,打通农村人流物流通道。交通是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发展的“生命”线,是农村人员进出、产品输送的“动脉”线,是增进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民心”线。我县农村公路已具备较好基础,但发展不平衡。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要加大纵深延伸,加大公路密度,加快通畅建设,加强管养工作,使群众出行和车辆进出更为方便、快捷。各街镇乡要结合自身实际,作好农村道路的规划和申报,加大建设的推进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四,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加快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今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布局在宝顶、高升片区。各项目实施乡镇要严格按照“三个一流”的要求,坚持连片治理、规模开发、注重效益的原则,注重基础设施改善与后续产业开发配套,实行排、灌、路、沟、渠、田土整形、良种推广、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并重并举,把土地治理区域建成新农村现代农业的示范和样板,充分体现土地治理效益,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第五,大力加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今年国家下达我县沼气池2500口,主要布局在古龙、龙水、高升。各项目实施乡镇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规划,按照“四省三增二减少一净化”(省煤、省劳、省电、省钱,增肥、增效、增产,减少病虫害、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生活环境)的目标,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大力推广猪—沼—果、鸡—沼—鱼等生态模式,努力开发农村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各乡镇都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沼气能源建设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做到建好一口池,净化一个园,带动一大片,推动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地还要积极搞好桔杆气化试验示范,为节约能源、净化农村环境探索新路子。

第六,及早谋划小春生产,为明年粮食恢复性增长打好基础。在全力抓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各地要立足于“早”,重在于“实”,及早谋划小春生产。切实做到适时播种,不误农时,确保完成10万亩“两冬”开发行动,扩大种植小麦、油菜、洋芋、蔬菜、胡豌豆等种植面积,使小春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到24.8万亩,油菜面积达到9.3万亩,饲料及绿肥1.0万亩,蔬菜8万亩。一是大力实施“两冬”开发行动,充分挖掘冬闲田、冬闲土潜力,努力恢复冬闲田冬闲土的耕种,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尽力扩大小春作物面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今年要在稳定去年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增种优质小麦2万亩,油菜2万亩,稻草覆盖、地膜覆盖春洋芋1万亩,胡豌豆、饲料绿肥2万亩,冬菜、根菜类蔬菜3万亩。二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种良法是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确保丰产的有效手段。各地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点面结合、大力推进”的原则,结合本地的生产实际,要加大推广力度,重点抓好免耕油菜、免耕冬菜、免耕小麦、免耕秋冬季蔬菜、免耕秋春洋芋、免耕饲料绿肥技术以及小春粮油高产优质良种的推广。三是狠抓以病虫害防治为中心的技术集成与推广。重点加强对小春作物重大病虫的监控,抓好油菜蚜虫、菌核病、霜霉病,小麦蚜虫、条锈病、赤霉病,洋芋晚疫病的预测预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新型药械,及时防治减轻危害。同时要加强对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的质量监控,推广高效、安全的施肥和施药技术,实现节本增效。

第七,切实抓好当前蓄水保水,确保生产生活所需。今年以来,我县降雨总量594mm,比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偏少34.4%。由于降雨量少,致使全县各类水利工程实际蓄水不到常年的50%,可用水量仅3000万立方米,按照一亩水田100方水的标准计划,明年大春栽插将需4600万方水,加之人畜饮水,所需水量远远超过5000万立方米,缺口达2000万立方米。而我县冬春季的降雨量只占年降雨总量的26.2%,从10月中旬至次年的4月底,几乎没有大的降雨过程,稻田开裂又不能有效拦蓄自然降水,因此明年春耕生产及人畜饮水形势将非常严重。各地在抓好农田水利和小春生产的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调度管理,搞好开裂稻田整治,引导发动群众抓好每一次降雨过程的蓄水保水工作,做到畜、引、提并举,尽量多拦蓄雨水,并合理用水、节约用水,防止影响明年的大春栽插,甚至引起水荒。

三、加强领导,创新工作,务必夺取今冬明春农田水利战役的全面胜利

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各级各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创新举措,做到思想早发动、工作早规划、任务早分解、投入早到位、建设早启动,下定大战决战苦战决心,务求整个战役的全面胜利。

(一)强化领导,创新组织领导机制。一是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按照中央和市里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基础环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从今年特大旱灾中总结经验教训,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深入抓,务必以强有力的领导,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深入扎实开展。二是建立部门帮促责任制。县级各部门要把帮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系乡镇的重要内容,制定帮扶工作规划,落实工作措施,合力推进建设。三是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街镇乡、村各级都要进一步健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机构,做到专人、专职,各项工作落实到岗、到人、到位,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

(二)广泛宣传,创新群众动员机制。农民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人,是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依靠力量。针对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抓住今年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契机,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发动工作,广泛调动群众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要通过宣传教育说服群众。以今年活生生的事例,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氛围。二是要通过细致的工作引导群众。要善于以过细的工作方法,千方百计做好引导工作,调动群众积极参与。这一点,特别是我们村级组织、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好作用。只要方法得当,组织得好,就能收到实效。三是要通过完善利益机制激励群众。采取政府补助、支持的办法,出“小头”,钓“大头”,激发和调动群众投资投劳的热情。今年,各乡镇政府都要想方设法,落实必要的投入,搞好群众发动。四是要通过推行“八步工作法”调动群众。采取民事、民议、民理、民管的办法、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总之,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迅速掀起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确保今年工作与前几年相比有新的起色、有大的跨越。

(三)广辟渠道,创新投入机制。百年特大旱灾烤出了欠帐、烤出了隐患,也烤出了的决心。今年县委、县政府将按照政府投一点、各级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农民筹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全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通过业主垫支、政府买单和贴息的方式整治销号20座左右病险水库;对新修山坪塘按照蓄水量0.5—1万立方米每口补助5000元,1—3万立方米每口补助1万元,3—5万立方米的每口补助1.5万元,5万立方米以上每口补助2万元的标准补贴;大幅度提高农村公路补助标准,对农村便道将按照《农村乡村便道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宽80厘米的人行便道,每米补助20元;宽100厘米的人行便道,每米补助25元;宽120厘米的人行便道,每米补助30元。修建石板路补助标准略低。全县投入资金100万元,打井2500口,每口补助400元,任务已分解到乡镇;对项目区沼气池建设,每口补贴1000元物资;大邮路沿线可视范围全部荒山荒坡进行补植补造,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对购买插秧机(每台约2万元)补贴70%;对机插秧每亩补贴5元;小麦和油菜每亩补贴5元;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村,在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出亮点、出形象。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编制农田水利项目,积极争取市级以上项目支持。

(四)加强协作,创新力量整合机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整合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好组织指挥作用,搞好统筹协调工作。水利、林业、农业、农机、交通、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直接管理部门,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今冬明春的中心工作,各级妇联、共青团组织要组织开展一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竞赛、突击活动。各级农技、水利、林业等站所、中心,要切实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责,为农田水利、秋种作物管理、小春粮油生产等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联系街镇乡的县级部门、街镇乡驻村干部,要深入下去,发扬抗旱救灾精神帮助支持农民大兴水利、打井找水、指导小春粮油生产等工作。其他部门和行业要立足发挥优势,找准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切实加强物资、信息、技术、流通等配套服务。总之,各级各部门都要做到大旱之后大行动,大干之后出大效,以扎实的工作,将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