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亚洲经济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4-04-09 11:51:19

亚洲经济特点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1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2. 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洲(原因是 : 1) 面积 2) 跨纬度最广 3) 东西距离最长 )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3. 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地区 国家东亚 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北亚 俄罗斯的一部分4. 东亚的国家有: 中国 蒙古 朝鲜 韩国 日本6. 亚洲地形的特点:1)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 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3) 地面起伏大7. 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8. 亚洲气候的特点1) 复杂多样2) 季风气候显著3)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记住P7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气候特点解析: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9. 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10. 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11. 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由赤道向北向南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和热带沙漠,地中海气候。12.亚洲河流的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 向 特 征 注入海洋长 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黄 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恒 河 自西向东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13. 世界之最:1)世界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其次是伊泰普水电站)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3)世界领土面积的国家 ---俄罗斯4)世界上第一长河---尼罗河(6600千米) 第二长河---亚马孙河 第三长河---长江 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5)世界面积的洲: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 6)世界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7)世界海拔最低的洲:欧洲(平均海拔约300米)。 8)世界的洋:太平洋(面积约1.8亿平方公里)。9)世界的半岛:阿拉伯半岛(300万平方公里)。 10)世界的岛:格陵兰岛(217万平方公里)。11)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或南洋群岛20000多个)。12)世界的海:珊瑚海(479万多平方公里)。13)世界的内海:地中海(250万平方公里)。14)世界的咸水湖,的内陆湖,的湖泊:里海(37万多平方公里)。 15)世界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82400平方公里)。16)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1620米)。17)世界淡水湖群: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密歇根、休伦、伊利、安大略) 18)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5000公里)。 19)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9000公里)。20)世界的平原:亚马孙平原(600万平方公里)。21)世界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平方公里)。22)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 23)世界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带(长6000公里)。24)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亚马孙河 25)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26)世界上含沙量,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 26)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27)世界的盆地---刚果盆地 28)世界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注意:P2图6.2亚洲的范围 P5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第二节 人文环境 1.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0 个,其中有 6 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 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 按自然增长率由多到少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2.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3.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印度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5、理解P13页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6、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7.经济发展差异:在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较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8、三类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9、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注意:P11 活动2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2

七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书知识点(一)

亚洲及欧洲

1、半球位置:亚洲、欧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纬度位置: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欧洲大部分在北温带,没有热带。

3、海陆位置:亚洲北临北冰洋,南面濒临印度洋,东面濒临太平洋,西连欧洲,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连,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亚洲

1、地形特点: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2、气候特点:①气候复杂多样②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③季风气候典型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

3、河流特征:亚洲河流特点:(1)大河众多(2)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3)内流区面积广大(4)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向四周呈放射状注入海洋。(与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有关)

欧洲

1、欧洲地形特点:(1)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2)欧洲地势低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洲(3)欧洲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4)欧洲地形深受冰川作用影响

2、欧洲气候特点:(1)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2)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为典型(3)欧洲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

七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书知识点(二)

非洲

1、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位置特点:(1)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穿过南北,赤道穿过中部,大部分在热带。(被称为“热带大陆”)(2)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地中海(3)相对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

2、高原为主的地形――地形特点:(1)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赤道雪峰”的原因:海拔高(3)极具特色的地形区有:刚果盆地(最大)、东非大裂谷带(最长)、撒哈拉沙漠(最大)

3、炎热气候――气候特点:(1)以热带气候为主(3/4,20℃以上)(2)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3)热带草原面积广阔(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4)气候类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

4、河流: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

5、丰饶的资源――“富饶大陆”(1)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2)动植物资源丰富(热带经济作物、森林资源、草场资源)(3)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多

6、亟待发展的经济(1)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世界上其他大洲(2)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3)农业是最重要的部门。玉米种植面积最大,是主食;小麦、水稻要进口;出口热带经济作物。

7、明确逻辑关系:(1)人口问题――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开垦荒地、过度放牧――破坏环境――粮食减产――人口问题更加凸显(2)非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的原因:一是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世界上其他大洲,经济发展负重大。

七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书知识点(三)

西亚

1、西亚地理位置重要性――五海三州之地

2、西亚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之间。

3、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1)畜牧业:西亚的传统经济部门。(2)农牧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的绿洲上(3)以色列节水农业

4、阿拉伯国家――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城。

5、世界石油宝库:(1)石油储量最为丰富、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2)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3)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4)重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5)石油输出路线:①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大西洋-西欧、美国

②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③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看了“七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书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课本重点知识

2.七年级下地理知识点湘教版

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课本复习内容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3

我们注意到,2001年中国与东盟达成了10+1的合作意向,准备用10年时间建成一个自由贸易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于2002年5月启动,到201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正式运行。到现在看来,该自由贸易区成绩显著。日本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2002年1月签署了《日本和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同时,韩国也积极地与东盟保持各种联系,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1年建成,而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2 年建成。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在2014年达成了协议。

从1995年到2016年,东亚自由贸易区取得了很多渐进性的进展,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但总体上还不是很尽人意。这是为什么? 在这里提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给以解释。所谓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指的是研究东亚自由贸易区地缘政治经济学,而地缘政治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可以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新的分支,也可以作为地缘经济学的一部分,或者包容地缘经济学。我们注意到地缘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美国学派、意大利学派和俄罗斯学派三个主要学派。其中美国学派侧重于地缘政治学的冲突; 意大利学派认为地缘经济学就是研究国际竞争问题的经济地缘政治学; 而俄罗斯学派则将地缘经济学与国家战略相结合,认为地缘经济因素是确定国家战略的基础。笔者提出地缘经济学的中国或亚洲学派,强调地缘经济合作与竞争并存,但是应该以合作为重心,以互惠共赢为原则,尽量减少人为的不必要的冲突。

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来看,201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从地缘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遏制中国,2012年日本挑起了的钓鱼岛冲突,2013 年菲律宾挑起了南海争端,2012年的美国开始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以及随后美国分裂亚洲的TPP 自由贸易区战略, 这些都是相互联系在起的,考虑到日本和菲律宾都是美国的盟国。尽管历史上美国打败了日本,美国的原子弹促使了日本二战无条件投降,菲律宾也曾受到美国的侵略,但是二战后日本和菲律宾却成为了美国的盟国,这种搭配是特别奇妙的结盟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4

【关键词】亚洲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国际化;区域合作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凸显了亚洲国家融资体系的缺陷和债市发展的滞后,将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上日程。在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亚洲债券市场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发展水平相似的亚洲主要经济体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对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缓慢,规模偏小”是危机前亚洲债券市场的主要特征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主要经济体陆续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8%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创造了“亚洲经济奇迹”。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亚洲主要经济体的融资结构却处于相对失衡状态,银行间接融资居于主导地位,直接融资尤其是债券融资发展滞后。这一阶段,“发展缓慢,规模偏小”是亚洲债券市场的典型特征。

(一)本币债券市场规模较小。1995-1997年,亚洲各经济体①本币债券市场总规模很小,分别仅为1261.1亿美元②、1446.6亿美元和1738.7亿美元。而且,各经济体债券市场规模相对平均,差距不大。1997年,亚洲各经济体中,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为577.4亿美元,中国香港为448.7亿美元,韩国为340.6亿美元,新加坡为237.1亿美元,泰国为107.1亿美元,印尼为27.9亿美元。

(二)发行规模有限。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亚洲各经济体的债券市场发行规模非常有限。1995-1997年,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五个经济体的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为419.3亿美元、569.8亿美元和571.1亿美元。

(三)相对规模偏小。债券市场的相对规模可以用债券市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亚洲各经济体的债券市场相对规模偏小,这一点可以通过债券市场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四个经济体来考察。研究发现,1995-1997年,在亚洲债券市场处于领先水平的四个经济体中,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债券市场余额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韩国和泰国在10%左右,总体而言很小,这也反映出当时的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严重不足。

(四)结构失衡状况明显。亚洲金融危机前,亚洲各经济体债券市场的结构失衡状况突出表现在债券发行中政府债券为绝对主体,企业债券发行比例过低。以1997年为例,中国香港当年发行债券中,政府债券占比为91.3%,韩国为100%,菲律宾为99.2%,新加坡为95.1%,泰国为93.9%。

(五)国际化程度不高。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亚洲各经济体的国际化程度也不高,这一点可以通过外币债券市场的规模来体现。1995-1997年,亚洲各经济体的外币债券市场规模分别为783亿美元、1077亿美元和1310亿美元。虽然较本币债券市场规模差距并不大,但总体而言仍然偏小。不同经济体来看,1997年外币债券市场规模韩国最大,为495亿美元,其次是中国香港为215亿美元,第三是中国为145亿美元,接下来依次是菲律宾(123亿美元)、泰国(119亿美元)、马来西亚(119亿美元)、印尼(65亿美元)和新加坡(29亿美元)。

二、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契机

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经济体普遍认为,亚洲地区不健全的金融体系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本币债市场,既能完善亚洲地区的金融体系,增强金融稳定,改变亚洲各经济体过于依赖银行体系的不合理融资格局,也是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诱因的重要手段。因此,亚洲债券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主要经济体积极加强合作以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2002年6月,泰国在第一届亚洲合作对话(ACD)中首先提出了建立亚洲债券市场的倡议。同年9月,中国香港在第九届APEC财长会议上提出“发展资产证券化和信用担保市场”,以此促进亚洲地区债券市场的发展。2003年8月,“东盟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正式推出“培育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BMI)”,该倡议涉及证券化、信用担保、评级机构、外汇与资本管制和证券结算各领域,目的在于完善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2003年6月,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央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提出并实施“亚洲债券基金(ABF)”,进一步推动了亚洲各经济体在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方面的积极合作。

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亚洲各经济体也加快了本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在法律政策、支付清算、中介机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为本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宏观环境。

三、亚洲债券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亚洲债券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更全面地反映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本文将从市场规模、市场结构、流动性、国际化水平以及政策措施等五方面进行系统考察。

(一)市场规模

1.亚洲债券市场规模总体状况

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债券市场在规模方面实现了快速扩容。从市场余额来看,亚洲债券市场余额从1998年底的304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45640亿美元,再进一步到2010年6月的48019亿美元,增长了14.8倍。从发行规模来看,债券市场年度发行规模从1998年的5288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2830亿美元,增长了5.2倍。2010年1-6月,亚洲各经济体的债券发行规模已经达到20119亿美元。

2.亚洲各经济体债券市场规模比较

考察不同经济体的债券市场规模变化,可以对亚洲债券市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债券市场余额来看,亚洲各经济体明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中国,在2005年超越韩国后,在亚洲一直处于绝对领先位置;第二层次为韩国,2005年之前位居亚洲第一位,在2005年后被中国超过,但相较于其他经济体仍然优势明显。第三层次则为中国香港、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经济体,债券市场规模较小,绝大多数在2000亿美元以下。

从债券年度发行规模来看,亚洲各经济体也呈现出明显差异。中国从2004年开始超越韩国,位居亚洲第一位,2009年达到12575亿美元;韩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位居亚洲第二位,2009年达到6518亿美元;中国香港在2008年之前处于亚洲中等水平,但在2009年出现激增,达到7570亿美元,超越韩国位居亚洲第二位;泰国、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处于亚洲中等水平,在2009年分别为3338亿美元、2019亿美元、1252亿美元、1010亿美元;菲律宾和越南在亚洲处于落后位置,2009年分别为214.5亿美元和31.6亿美元。

再从各个经济体债券市场的相对规模来看,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处于亚洲债券市场的领先位置,其本币债券规模占GDP比例在2009年超过80%;泰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处于第二梯队,其本币债券规模占GDP比例在2009年维持在50%-60%左右;印度、菲律宾等属于第三梯队,其本币债券规模占GDP比例在2009年处于40%以下。

(二)券种结构

1.券种结构不断优化

长期以来,公共部门债券是亚洲债券市场的主体。为完善债券市场的结构,亚洲各经济体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发行模式的创新,取消企业债券发展的诸多限制,从1999年开始企业债券市场迅猛发展,由1999年的693亿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13034亿美元,增长17.8倍。

2.企业债券占比逐年提高

从企业债券余额占全部债券余额的比重来看,亚洲各经济体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可明显分为两个层次:截至2009年底,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企业债券余额占全部债券余额的比例在42%-57%之间;泰国、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企业债券余额占全部债券余额的比例在9%-21%的范围内。

从企业债券余额占GDP的比重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企业债券市场取得长足发展,2000-2009年其企业债券余额占GDP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2009年该比例高达62.6%;马来西亚、新加坡企业债券市场平稳发展,2000-2009年其企业债券余额占GDP的比重在30%左右;而泰国、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企业债券余额占GDP的比重在10%以下。

3.企业债券品种结构不断丰富

伴随企业债券比例的不断提高,企业债券市场的品种结构也在不断丰富。以中国为例,在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的同时,近年来又相继推出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企业类债券的创新品种。

(三)交易规模和流动性

1.亚洲各经济体交易量比较

亚洲各经济体交易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国债券交易量在2005年之后呈现爆发式增长。2005年短期融资券的推出使得当年中国债券累计交易量大幅增长,并在2007年超过之前一直处于首位的韩国,2008年中国推出了中期票据,当年债券累计交易量达到韩国的4.7倍,更是远远超过亚洲其它经济体。

2.亚洲各经济体交易市场流动性比较

从换手率来看,亚洲各经济体换手率自2000年以来都基本集中在1.5倍左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国别差异,亚洲债券市场整体流动性较为平稳。其中,中国自2000年之后换手率呈现出持续上扬的态势(仅在个别年份如2004年换手率稍有下降),特别是在次贷危机爆发部分国家流动性降低的背景下,中国市场换手率在2008年和2009年保持了连续增长,债券市场表现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

(四)国际化情况

在本币债券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亚洲主要经济体外币债券市场规模也有所增加,但是增长幅度较本币债券为小。总体来看,亚洲各经济体外币债券市场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2001年之前增长缓慢,由1998年的134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487亿美元,2001年起增速有所加快,到2009年增加到3375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1.27倍。

分不同经济体来看,亚洲各经济体外币债券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从规模来看,以2009年为例,韩国外币债券市场规模最高,为1252亿美元,其次是新加坡,为514亿美元,再次是中国香港,为448亿美元,第四位是菲律宾,为361亿美元,第五位是中国,为256亿美元,接下来依次是马来西亚(248亿美元)、印尼(191亿美元)、泰国(85亿美元)和越南(20亿美元)。从增速来看,新加坡最快,年均增速达到24.3%,其次是越南(13.4%),第三是印尼(11.8%),接下里依次是菲律宾(9.7%)、韩国(8.5%)、马来西亚(7.2%)、中国香港(6.7%)、中国(5.6%)和泰国(-3%)。

(五)政策推动

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都大力发展本国的债券市场,使得融资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债券市场的发展为降低金融脆弱性奠定了基础。

在亚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因地制宜出台有力政策提高直接债务融资的比例,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韩国和马来西亚快速推动债券规模增长曾使得两国一度成长为亚洲除日本外最大的债券市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有赖于良好的金融中心地位,大力发展国际债券,积极吸引国际投资者购买本地债券,成为亚洲地区最为开放的债券市场。中国后来居上,在国债推高债券总量的基础上,推出非金融企业融资工具,并大力引入市场化的发行方式发行非金融企业融资债券,在2009年成为亚洲除日本外最大规模的债券市场。

在发行制度上,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均较高。日本韩国国债发行主流为市场化的定期招标发行,其公司债券发行监管也均采用注册制,并且都实行可以采用一次注册、分次发行的橱窗发行注册制度。其他没有采用注册制的国家也在积极寻求简化发行流程,提高发行效率。

有的国家也积极利用机会出台有力的政策推高债券市场规模。马来西亚的债券市场规模在1990年时还非常小,但马来西亚通过债券市场来筹措资金随后显著增长。2001年以后,由于全球石油价格飙升,拥有大量资金的中东国家开始寻找新的市场置放资金,无形中大幅提高了回教债券的需求。马来西亚政府在2001年决定在国际上独辟蹊径发展伊斯兰银行业务,并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伊斯兰教规的法律和鼓励措施,这为马来西亚政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资管道。经过多年努力,来自伊斯兰世界的资金大量涌入马来西亚,以穆斯林为主的马来西亚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债券市场,它是全球最大的回教债券(SUKUK)发行国家。

同时,围绕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和债权人保护等问题,亚洲各国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使得市场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四、大力发展依然是亚洲债券市场的未来重点

(一)发展是要义,大力提高亚洲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的规模

从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经历与成熟金融市场的经验来看,发展不足仍是中国债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根据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加快发展首要问题就是扩大债券市场的规模,关键是提高企业债券的规模。

(二)深化债券市场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亚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场化的方向。首先,亚洲经济体在企业债券发行监管方面,由审批制转向注册制,提高了发行效率;其次,在债券二级市场上,中国、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市场自律组织通过制定相关规则,促进市场信息公开和公平交易,加强市场化约束机制;第三,逐步放开对机构投资者投资债券的限制,使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更加多样化,促进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提高。要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的深化发展,亚洲国家需要继续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完善市场规则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推动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市场自律组织管理

在亚洲各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实践中,越来越重视发挥市场自律组织的功能。韩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负责场外市场的监督管理,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韩国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并赋予了法律的权利。泰国证券市场协会作为自律组织监督和公布债券二级市场的交易情况,并制定实施了大量关于债券交易的标准和规则。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成立,填补了银行间市场自律组织长期缺失的空白,在提高市场管理效率、推动市场创新、加强市场自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推动了市场的规范发展,今后要更加明确自律组织在市场监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更好地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四)提高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在开放中加快发展

亚洲各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就债券市场发展达成了共识,加强了债券市场的区域合作,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提高,应继续加强区域内的交流和合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增强本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鉴于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新兴经济体中债券市场最大规模的国家,有必要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与合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加强亚洲债券市场的区域合作,从内外部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认识到直接债务融资在降低银行系统风险、保持稳定的国家融资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对共同发展亚洲债券市场达成了一些共识,积极推动统一的亚洲债券市场发展。“清迈倡议”与“亚洲债券基金”的成立与运作,极大程度上推动亚洲国家在债券市场合作向前迈进一大步,但亚洲国家的合作才仅仅开始,既有广阔的前景,也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本文以研究亚洲发展中国家债券市场为主要目的。由于日本属于发达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市场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因此研究范围不包括日本。

②除特别说明外,本文中所采用的数据都来源于亚洲开发银行的Asian Bonds Online。

③债券发行规模统计中,2000年之前数据包括中国、中国香港、韩国、菲律宾、新加坡、泰国,2000年起加入越南,2002年起加入印度尼西亚,2005年起加入马来西亚。

参考文献

[1]曹红辉,李扬.亚洲债券市场:战略构想与初步策略[J].管理世界,2004(10).

[2]王宇,申世军,赵晓男.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及中国地位[J].中国债券,2010(9).

[3]周孝坤,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3).

作者简介:

王宇(1972―),男,河南汤阴人,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信息研究部,研究方向:金融市场,宏观经济。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5

一、单项选择题(50分)1.目前,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地区是( )A.北美 B. 中东 C. 欧洲西部 D. 非洲南部2.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洲是:( )A.大洋洲 B.北美洲 C.欧洲 D.南美洲4.为了加强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这里成立了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是( )A.欧佩克 B. 北约 C. 欧盟 D. 世贸组织5.阿拉伯人主要信仰( )A.犹太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6.下列四个国家中独自占有一块大陆的是:( )A.①B.②C.③D.④7.李明同学去欧洲某国旅 游,目睹了斗牛士的精彩表演,由此可见李明去的国家是:( )A.法国 B.瑞士 C.西班牙 D.英国8.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经济特征是( )A.落后的矿业经济 B.发达的加工出口经济C.发达的旅游业经济 D.落后的单一商品经济9.有“南极主人”、“南极绅士”之称的动物是:( )A.海豹 B.鲸 C.海狮 D.企鹅10.世界纬度的大洲是:( )A.非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1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这片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没有的是:( )A.浩瀚的沙漠 B.茂密的森林 C.辽阔的草原 D.充足的粮食12.澳大利亚特有物种多的原因是:( )A.面积大,物种多 B.气候条件适合特有动物生长C.人类活动干预少 D.孤立大陆有利于特有物种进化13.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 )A.对别国的制裁 B.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C.大量消耗全球的资源 D.中国的大力支持14.印度人口居世界(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15. 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是:(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俄罗斯16.“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 )A.中国 B.土耳其 C.美国 D.澳大利亚17.巴西人最喜爱的一种舞蹈是:( )A.华尔兹 B.桑巴 C.探戈 D.踢踏18.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奉为圣城的是( )A.麦加  B.开罗   C.麦地那   D.耶路撒冷19.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是:( )A.英国 B.日本 C.中国 D.美国20.到南极洲考察的季节是北半球的:(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D.春季2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哪种人的故乡:( )A.白种人 B.黑种人 C.黄种人 D.混血种人22.到东南亚旅游,可参观到下列景点:( )A.泰姬陵 B.克里姆林宫 C.艾菲尔铁塔 D.吴哥窟23.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的海峡是:( )A.马六甲海峡 B.白令海峡 C.土耳其海峡 D .朝鲜海峡24.世界上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A.南亚 B.东南亚 C.欧洲 D.东亚25.南极地区储量居世界第一的自然资源是:( )A.铁 B.煤 C.石油 D.固体淡水二、综合题(50分)1.西亚和东南亚是亚洲的两个重要地区。读有关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其中有亚洲、 洲和 洲。(2)东南亚地处亚洲与 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3)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 湾及其沿岸地区。但是西亚的 资源却十分匮乏,原因是 。(4)东南亚各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试从气候方面描述该地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是: ;(5)以下三幅景观图,属于西亚的是( ),属于东 南亚的是( )。(单项选择)2.读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候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欧洲西临 洋,地处亚欧大陆 岸,受西风影响,形成了广阔的 气候。 这种气候的特点是 , 适合牧草的生长。(2)欧洲西部 业发达,因此,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3)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欧洲西部是世界上 国家集中的地区。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材料:第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周于2010年6月11日在南非的九个城市的十座球场举行,本届是首次在非洲举行的世界杯。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2支球队参加赛事,共进行64场比赛决定冠军队伍。(1)此时非洲南部好望角所处的季节是 。(2)非洲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和 (重要纬线)之间,因此,非洲被称为 大陆。(3)从图中可知非洲气候分布最广的是 气候。(4)A是 沙漠,为世界上面积的沙漠,沙漠中①点的经纬度是( , )。(5)非洲有世界最长的河流是 河。4.读美国图及沿400N地形剖面图,回答问题。(7分)(1)美国本土位于 半球(东 / 西)。(2)密西西比河的流向是 ,注入(海湾)。(3)读“沿40°N的美国地形剖面图”,描述美国地势特征是 , 东部缓。(4)由右图可见,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地区生产的化和 化,形成了一系列农业带。5.读巴西图,完成下列问题:(7 分)(1)赤道穿过巴西的 部,南回归线穿过 部,巴西的国土大部分位于 带(温度带)。(2)巴西境内的两大主要地形区是:图中③  平原是世界平原;②  高原是世界高原。(3)巴西的北部有一条世界上的河流① 河,该河流域有世界的 气候区。6.读澳大利亚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澳大利亚东临 洋,是 (南/北)半球的国家。(2)澳大利亚大陆三大地形区分别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是(3)澳大利亚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区,试从气候上分析其人口分布的原因是   。(4)澳大利亚的首都是 。7.读南极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写出①点的经纬度: ; 。(2)在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 ;昆仑站位于长城站的 方向。(3)南极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至少写 出一种)。(4)下列四地,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 长城站 B. 中山站 C. 昆仑站 D. 南极点期末考试地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B B C C D A C D D D D D B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B A D B D D C B D A B D二、综合题(50分)(4)有利条件是: 全年高温多雨 。(5 )属于西亚的是( B ),属于东南亚的是( C )。(单项选择)2.读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候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 大西 洋, 西 岸, 温带海洋性 气候。特点是 全年温和湿润 。(2) 畜牧 业发达。(3) 发达 国家。(5) 尼罗 河。4.读美国图及沿400N地形剖面图,回答问题。(7分)(1) 西 半球(东 / 西)。(2)流向是 自北向南 ,注入墨西哥湾 (海湾)。(3)地势特征是 西部高 , 中部低 东部缓。(4) 专业 化和 机械 化。6.读澳大利亚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 太平 洋, 南 (南/北)半球。(2)东部是 大分水岭 。(3) 东南沿海 地区,原因是 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口居住  。(4)首都是 堪培拉 。7.读南极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经纬度: 120°W ; 66.5°S 。(2)指向 北 ; 东南 方向。(3)如 煤(铁、石油) (至少写出一种)。(4)( A )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6

【关键词】澳大利亚;亚洲政策;研究综述;国内

一、前言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东亚为代表的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未来潜力与广阔市场,对澳大利亚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推动其开始将经贸重点转向亚洲。进入90年代,基廷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快了将对外政策重心转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步伐,提出了“面向亚洲”和“融入亚洲”的口号与政策。概括来讲,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是:以东亚为重心,积极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进程,提高澳大利亚在国际上的地位,尽快融入亚洲,以东亚蓬勃的经济带动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直以来,国内对于澳大利亚问题研究不深,研究成果不多,对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缺乏足够的关注。但2011年底爆出美国将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建设军事基地的消息后,位于中国南面的这个中等强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其对中国未来发展和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逐渐凸显。本文将从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亚洲政策转变的原因、亚洲政策的内容及澳融入亚洲的困难三个方面来梳理国内学术界对于澳大利亚亚洲政策的研究状况。

二、主题

(一)澳大利亚亚洲政策转变原因研究

促使澳大利亚转变亚洲政策,逐步走向亚洲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地理区位因素。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经济实现腾飞,四小龙和四小虎相继出现,成为亚洲经济的领头军。澳大利亚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澳大利亚的出口收入里,每4美元中就有3美元来自亚太地区”i。澳大利亚政府认为,与亚太地区的紧密合作,将为澳未来经济利益提供可靠的保证。就澳大利亚国内而言,其经济长期以农、矿业为支柱,严重依赖国际市场。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英国加入欧盟,抛弃了澳新,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将澳大利亚排斥在外,迫使澳大利亚不得不就近在亚洲寻找贸易伙伴。余行在《澳大利亚靠向亚洲》一文中指出,“澳大利亚在西方国家中的处境也使它把目光投向亚洲。面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够周联盟的扩大及其内部建设深化,澳大利亚深感与传统的西方贸易伙伴的关系在‘疏远’,如果再被排斥在亚洲经济圈之外,它的前途实在不妙”ii。“澳在失去传统市场之后,致力于市场多元化,努力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把重点放在本地区,强调的不再是与英的文化联系,而强调地理上的相邻关系在对外贸易关系的地位,积极参与亚太事务”iii。开辟亚洲市场对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正如萧子华、杨洪贵在《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亚洲政策转变的经济原因探析》一文中所说,“加强与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往来,可以为其农产品开辟新市场,保证最主要的外贸收入,还为新发展的矿产品找到了持续扩大的买主,增加了外贸收入。”

在安全上,澳大利亚从军事合作的高度考虑,在防务问题上突出了与亚洲各国,尤其是日本、中国、印度和印尼的合作与对话的重要性。澳大利亚认为,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使得其战略潜力大为增强,因此澳大利亚有必要将防务重点转向亚洲国家。余行在《澳大利亚靠向亚洲》一文中说,“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合作安全的热情倡导者,它不仅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提议国,还是东盟七个正式对话伙伴之一,同时也是东盟地区论坛的参与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除担心东南亚极端伊斯兰对其发动恐怖袭击外,还担心朝核问题对亚太地区稳定产生冲击”iv。东北亚是澳大利亚重要的经济利益所在,一旦该地区发生动荡,澳经济将受到致命打击。因此,澳大利亚希望与东亚国家一同努力,确保该地区的稳定。

地理上的原因已迫使这个历史上的英联邦国家成为广阔和复杂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的一部分。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理查德C・史密斯曾说,“地区间贸易与投资及跨边界生产的进程发展迅速,这加强了这一地区国家的相互依赖,同时也促使各国政府在制定及执行对外政策时将地区的稳定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v张秋生的《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中指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农矿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澳洲商品在亚洲的市场占有率。地理位置临近亚洲为澳大利亚转向亚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vi。“澳大利亚紧邻东亚,与印尼、菲律宾仅一海之隔。澳与亚洲各国无领土和种族纠纷,其形象易于被亚洲各国所接受”vii。

(二)澳大利亚亚洲政策的内容研究

孙晖明在《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中将澳大利亚亚太战略的内涵概括为,“以东亚为重心,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进程,并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提高澳大利亚在国际上的地位,尽快融入亚洲,以东亚蓬勃的经济带动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发展”viii。王发恩在《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一文中指出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意图是,“政治上,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朝机制化方向发展,使其在亚太地区的政治与安全问题上发挥目前尚无其他组织可替代的作用;经济上,融入欣欣向荣、持续发展的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经济,以带动澳经济的持续增长”ix。

经济上,澳大利亚注重利用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的作用,密切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往来以从推动本国经济的转型和繁荣。澳大利亚政府确立的“首要原则是与经济强劲发展的亚太地区建立更密切的融合”。x王发恩在《澳大利亚走向亚洲》一文中说,“重视扩展与亚洲国家特别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关系,拓展亚洲市场是澳大利亚‘走向亚洲’的核心和目标”xi。高速发展的亚洲经济已成为带动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1991年,澳大利亚经济衰退后在短短两年内走出低谷,其关键就在于亚洲国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所说,“澳大利亚靠近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而且已同它建立起密切的经济关系。这是我们澳大利亚人的历史性的好运气”。

澳大利亚亚洲政策的着眼点并非仅仅着眼于经济,寻找新的战略支撑点、联结新的政治伙伴也是澳大利亚对亚洲政策的重要内容。侯敏跃在《论战后澳大利亚亚太外交战略的演变》一文中将这一时期澳大利亚的亚太安全战略定义为“睦邻合作维护区域和平”xii。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非常注重发展与中国、日本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并与之合作,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80年代,澳大利亚领导人曾经强调,“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协助缔造和平、稳定、良好的国际秩序,并将运用外交、军事、经济、发展援助、人才交流等诸多政策服务于这个目的”xiii。

(三)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困难与障碍

很多学者都赞成这样一种观点,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在文化习俗上的不同点是澳大利亚在亚太发挥重要作用的最大障碍。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表示,“澳大利亚不是一个亚洲国家,而且也绝不可能成为亚洲国家,正如我们不可能也不希望是一个欧洲国家、北美洲国家或非洲国家一样”。亚洲地区各国都有着自己深厚的民族意识,反对将西方的价值观强加于己。而同西方国家一样,澳大利亚常常喜欢拿“人权问题”做文章。这一点,恰恰是影响其与亚洲国家关系的障碍。因此,汪诗明和王艳芬在《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挑战与机遇》中指出,“澳大利亚政府尚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必须改变公开谴责亚洲国家人权状况的方式”xiv。澳大利亚能否真正融入亚洲,根本在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认同与亚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澳大利亚虽然转变了亚洲政策,与亚洲的接触和往来增多,但其与美国的全面外交关系对其国内政治和外交等方面仍有重要影响,且澳对亚洲政策的重点仍然在经济上,而政治和安全则居于次要位置。张天、张晓虹《论二战后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中说,“它(澳大利亚)对美国推行的是全方位的外交,即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和经济上都倚重美国,而对亚洲的外交则是以经济为核心的外交,可称‘经济外交’,换言之,澳大利亚把亚洲首先看作是自己的市场”xv。

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另一障碍是其产业结构比较落后。澳国内农矿业发达,工业多是资源加工型,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相当比重,在亚洲地区缺乏竞争力。周戎在《澳大利亚正在全面转向亚洲》一文中说,“澳名为发达国家,其经济结构酷似发展中国家,其制造业水平已低于‘四小’,东盟各国对澳的经济实力评价不高,与其合作的兴趣不浓,对东盟和澳的合作前景和成效也持谨慎态度”xvi。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澳大利亚更需要亚洲,而不是亚洲更需要澳大利亚。

面临北美和欧洲的竞争。孙晖明曾经明确指出,“长期以来东亚国家一直是美、日、欧的市场。东亚经济的蓬勃发展,又使美欧国家重新制定‘亚洲战略’……澳想在东亚站稳脚跟还得面临欧美的严峻挑战”xvii。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障碍,澳大利亚要想真正融入亚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澳大利亚政府必须接受和尊重亚洲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改变自身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与亚洲地区同等的繁荣。

三、结论

国内学术界关于澳大利亚亚洲政策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学术成果较少,且集中于亚洲政策的原因和内容方面。相比之下,学术界关于澳大利亚朝鲜政策的研究不足,文献数量屈指可数。另外,21世纪以来对于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的研究成果数量较上世纪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冷战结束以来澳大利亚一直积极参与亚洲事务,扮演了一个正面的合作伙伴的关系,但其在经济上对亚洲的作用又不是非常突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随着2009年美国新亚洲政策的提出和2011年美国表示要在达尔文建设海军基地,澳大利亚对亚洲、特别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影响凸显出来,理应受到关注。

注释:

i理查德C?史密斯,刘樊德.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J].当代亚太,1997(2):15.

ii余行.澳大利亚靠向亚洲[J].世界知识,1994(9):18.

iii 萧子华,杨洪贵.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亚洲政策转变的经济原因探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60.

iv崔立如.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6/2007[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206.

v 理查德C・史密斯,刘樊德.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J].当代亚太,1997(2):15.

vi张秋生.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2(5):45.

vii孙晖明.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J].当代亚太,1997(2):23.

viii孙晖明.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J].当代亚太,1997(2):19.

ix韦政强.走向多极的世界[M].北京: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1996:91.

x 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澳中关系[Z].澳大利亚驻华使馆,1995:34.

xi 王发恩.澳大利亚走向亚洲[J].望,1994(22):49.

xii侯敏跃.论战后澳大利亚亚太外交战略的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4.

xiii侯敏跃.论战后澳大利亚亚太外交战略的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4.

xiv汪诗明,王艳芬.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挑战与机遇[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5):47.

xv张天,张晓虹.论二战后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J].宁夏社会科学,1993(1):69.

xvi周戎.澳大利亚正在全面转向亚洲[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4):42.

xvii孙晖明.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J].当代亚太,1997(2):24.

【参考文献】

[1]韦政强.走向多极的世界[M].北京: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1996.

[2]崔立如.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6/2007[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3]席来旺.国际安全战略--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寻求和平[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4]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刘樊德.澳大利亚东亚政策的演变:在碰撞与融合中实现国家利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6]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澳中关系[Z].澳大利亚驻华使馆,1995.

[7]理查德C・史密斯,刘樊德.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J].当代亚太,1997(2).

[8]余行.澳大利亚靠向亚洲[J].世界知识,1994(9).

[9]萧子华,杨洪贵.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亚洲政策转变的经济原因探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

[10]张秋生.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2(5).

[11]孙晖明.澳大利亚的亚太战略[J].当代亚太,1997(2).

[12]王发恩.澳大利亚走向亚洲[J].望,1994(22).

[13]侯敏跃.论战后澳大利亚亚太外交战略的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14]汪诗明,王艳芬.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挑战与机遇[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5).

[15]张天,张晓虹.论二战后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J].宁夏社会科学,1993(1).

[16]周戎.澳大利亚正在全面转向亚洲[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4).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7

关键词:亚洲;老龄化;人口红利;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亚洲曾经历了巨大变迁。19世纪之前,亚洲曾经是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区域,19世纪开始出现了100 多年的衰败。亚洲在此之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成为了最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并创造了“亚洲奇迹”。 但是,需要关注的是亚洲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正面临着人口结构转型,这种人口结构转型是由亚洲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主导的。

亚洲人口日益老龄化,人口结构的转变是亚洲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的最为重大的转变,而且其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据亚洲开发银行(ADB)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几十年内亚洲将超过欧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1]。众所周知,在养老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已经在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上面临了很大的困境。亚洲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未来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积极应对,这些问题都将对亚洲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亚洲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与特点

(一)亚洲人口结构转变的过程与原因

亚洲人口结构的重要转变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体上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当时亚洲人口一半以上在25岁以下,其他人口主要集中在29至59工作年龄,亚洲各国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在3%至15%。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亚洲人口开始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2]。

第一阶段,年轻人口数量增加,这个时期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亚洲许多国家的人口受到惨重打击,二战结束后亚洲各国普遍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并且出现了“战后婴儿潮”。“此后婴儿潮”出生的这群人大都出生在20世纪的50、60年代,使得亚洲人口表现出进一步的年轻化(图1)。在这一时期,除了日本之外,大多数亚洲国家人口都变得更加年轻了。

第二阶段,工作人口比重增加。第二个阶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相对于战后初期,亚洲在这一时期的出生率开始下降。众所周知,出生率的快速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出生率下降的最初阶段,由于新生人口的减少,人口结构会出现平滑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工作人口比重开始增加[3]。因此,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工作人口的数量的增加都超过了年轻人口数量的增加(图2)。到了1985年,大多数亚洲国家都处在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国家工作人口的增长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这个时期对亚洲发展社会经济十分有利,被称为“黄金时代” 。亚洲第二阶段的人口结构在2004年达到了顶点,42个亚洲国家中有36个国家在劳动人口增长方面超过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增长[4]。

第三阶段就是目前的老龄化阶段。亚洲现在正在进入老龄化时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在于亚洲人口寿命的增长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亚洲人均寿命就在不断地增加。随着经济的增长,亚洲地区医疗投入、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使得亚洲人均寿命从1970年至2008年间增长了14岁,达到716岁[5],而且还在继续地稳步增长(图3)。

然而,与亚洲老年人寿命的增加相比,导致亚洲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更加重要的因素是亚洲出生率的下降[6],低生育率是亚洲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亚洲国家工业化的演进,亚洲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结婚和生育年龄不断推迟,人口出生率出现了急剧的下降(图4)。特别是从1950年到2000年间东亚国家尤其严重,总的人口出生率在不到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降低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预计到了2025年,整个亚洲总的生育率均降低于人口更替水平以下。

(二)亚洲人口结构转变的特点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8

“我们要把澳大利亚建设成一个在亚太地区独立的、重视宽容与合作、反歧视的国家。”1972年底,已经预知英国加入欧盟消息的澳国总理惠特拉姆在联合国大会上如是说。

在这个理念指导下,远离冷战“壁垒”的澳大利亚开始了与亚洲的初次接触。先后与中国、越南建立关系,并积极同敌对的邻国印尼修复裂痕。惠特拉姆的继任者霍克上台后,澳大利亚同亚洲地区的关系更为紧密,并积极促成了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然而,当时澳大利亚仅是作为观察者的身份介入亚洲事务,到底是西方国家的桥头堡,还是自成一体?有着深刻英联邦色彩的澳大利亚,其定位依旧含混不清。

让澳大利亚真正考虑融入亚洲俱乐部的,是八十年代的经济大衰退。由于母国大英帝国放弃了与澳大利亚紧密的贸易往来,这直接导致了澳国国内许多工农业产品滞销。另一方面,整合了的欧洲市场迸发出强劲的工业潜能,大量质优价廉的工业品出口至澳国,导致了以资源制胜的澳大利亚在上世纪80年代末竟然面临了贸易逆差的窘境。

澳大利亚曾经有过尝试,60年代末,澳大利亚努力发展本国的制造业,但欧共体的关税壁垒使得澳大利亚本身就竞争力不强的制成品很难进入西欧市场。与此同时,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对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冲击。种种趋势表明澳大利亚以西方为中心的贸易前景堪忧,迫使着澳大利亚急需找到新的市场。

相比而言,八九十年代的亚洲正爆发着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革命。“50年内,亚太地区将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澳大利亚未来的繁荣程度取决于我们与亚太地区各国经济融合的程度!”霍克总理如是说。

在霍克的组织下,1989年澳大利亚提出了建立亚太经合组织(APEC),该组织不仅加深了澳洲与邻近亚洲国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为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赢得了极好的声誉。这点不单体现在国家战略层次上,在频繁的民间交往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正在改变的文化基因

自70年代废除“白澳政策”以来,亚洲移民大量涌入澳洲。仅在1976年,澳大利亚移民中有1/3来自亚洲,到1991年已达到50%。到2015年,亚裔移民已经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4.9%,按照此趋势预测,在20年后,这个比例会上升至25%。

亚裔移民的涌入,正在改变着澳大利亚原有的、以英格兰文化为主导的局面。在澳洲各大城市中,以唐人街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已成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中引以为荣的重要部分。澳大利亚面向亚洲吸收移民,不仅有利于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改善澳亚关系,拓展海外经济贸易的空间。

对此,澳洲学者斯图尔特・福斯认为:“无论是国际关系、历史纽带,还是现实利益,澳大利亚都应当一个亚太国家,通过移民来改变一下我们的文化基因,也许是一件好事!” 反对的声音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澳洲人都赞同福斯的观点。但澳国学者格雷格・谢里丹在其文章《与龙共舞:澳大利亚在亚洲的未来》中对于澳大利亚的融入亚洲解释道:“我们融入亚洲,指的是澳大利亚参与亚洲事务,密切经济贸易关系,而不是指文化价值观的融合。”

英文Integrate(融入)意为加入其中,并成为其中一员。但在九十年代主政的澳大利亚总理基廷和霍华德看来,“我们澳大利亚不是一个亚洲国家,而且也绝不可能成为亚洲国家,正如我们不可能、也不希望成为一个欧洲国家、北美国家或非洲国家一样。”

1997年,当霍华德说此论调时,亚洲正在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风暴。曾经不可一世的亚洲经济体面临着全盘崩溃的危险。此时的澳洲,也产生了离开亚洲、回归欧美的想法。

正在此时,处在计划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异军突起,其瞩目的表现让世人叹服。2003年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中国经济步入了“工业黄金时代”。曾被金融危机所困的亚洲各国也正试图从阴影中走出。重新振作起来的亚洲也吸引着澳大利亚的目光。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9

关键词:

(一)发展现状

第一,亚洲内需市场以私人消费为主,贸易和投资则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

政府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变化不大。

投资需求对亚洲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长。

贸易是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第二,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仍然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亚洲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因而消费水平低,投资水平高,对外部市场仍有相当大的依赖。长期来看,适度提高私人消费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水平,减少对投资和贸易的依赖程度是亚洲内需市场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消费结构差异较大。

就私人消费而言,有的需要调整私人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有的需要调整投资结构,将过高的投资水平降下来,有的则需要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同时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都需要提高政府消费水平。

第四,重点调整储蓄-投资模式。

将过剩的储蓄转向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比如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等方式加大政府对私人部门过剩储蓄的吸收,提高政府消费力度,这样做还有利于公共建设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创建内需市场的潜力

首先是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与亚洲工业化进程相伴随的是城市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将为地区创造新的大量的需求规模。再次,亚洲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

市场增长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亚洲部分经济体特别是落后经济体仍有较强劲的投资扩张需求。尽管亚洲经济体投资规模占GDP的比重比发达国家要高许多,但是亚洲多数经济体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仍存在旺盛的投资需求。当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对资金的投向是不同的,因而在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政策上也表现出较大的资金投向差异。

第二,印度“再工业化”进程。亚洲尚未发展起来的地区主要在南亚,而南亚中的大国印度目前正处于重返工业化进程中。过去印度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业获得较快增长,但是这类行业难以带动印度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不能解决多数人就业问题。因而“再工业化”成为印度未来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利于印度做出相关的政策调整。随着东亚尤其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向印度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是一种趋势,比如汽车制造,日本多家汽车制造商已经或者即将把部分汽车制造中心迁至印度。目前,印度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又一重要目的地,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印度有可能成为亚洲下一个制造中心,并为亚洲经济体提供新投资、消费和贸易的机会。

第三,区域内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推动了亚洲内部双边地区合作的进程,纵横交错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已在地区内得到广泛的开展。双边自由贸易区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合作框架,包括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服务自由化,这为东亚地区加快商品、服务和资本双边流动创造了前提,并有效地减弱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双边贸易的冲击。

第四,亚洲金融业的兴起和发展。长期以来,亚洲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欧美金融体系的弊端、信用的丧失以及金融成本的提高,为亚洲经济体提供了承接金融产业转移的机会。亚洲可以借此大力发展金融业,服务于本地区对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资金需求,缓解经济增长中的资金瓶颈或降低经济增长中的金融成本。从亚洲金融业占GDP比重来看,亚洲相当一部分经济体金融业发展水平超过美国和日本,但是从世界金融中心的排名来看,却又不尽人意。因此,在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上,亚洲部分经济体需要改善金融业的质量,向更加开放、稳定的方向迈进,扩大金融业的规模。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国有望成为新的地区金融中心。中国在地区金融规模排名上仅次于日本,人民币也已开始登上地区舞台,并发挥国际货币的部分功能。今后中国可加快自身的金融建设步伐,承接美国等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金融产业,努力成为地区金融中心。

第五,发展新能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亚洲是世界制造业中心,自然成为碳排放量较大的地区,据估计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量大国。目前亚洲面临较大的国际环境保护压力,而这将成为制约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亚洲越来越难以承受化石能源价格给生产成本带来的较大的负担,因而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亚洲经济体的共同愿望和需求。亚洲经济体在能源发展方面进行的政策调整,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经济增长中面临的能源瓶颈,同时还及时地与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建立有效的联系,将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供给约束转化为新的需求动力。

(三)未来亚洲市场状况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亚洲在多边方向发展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经济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是亚洲经济体对区内贸易份额有所提升。二是区内成员相互投资在增加。三是亚洲在多边合作领域取得不小的成就。

未来充满竞争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外政策的同构性导致亚洲未来市场竞争加剧。二是产品出口竞争将在不同层次中进行。

三、发展趋势

在短时间内很难将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彻底转型,是调整方向,也是区域层面的市场整合。

首先,未来的亚洲市场是一个内外需并重的市场。亚洲不会因全球“再平衡”的调整压力而彻底摆脱对外需市场的依赖,事实上,亚洲目前还不完全具备依靠内需市场拉动经济增长的条件。亚洲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调整,像日本、四小这样发达的经济体仍需要外需市场拉动经济增长,部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亚洲经济体为完成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同样需要继续推行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当然它们出口中一部分产品是针对亚洲内部市场的,而不完全指向外部。当前亚洲经济体将出口目标定位于本地区市场,部分缘于全球“再平衡”压力,部分是出于区外需求变化不稳定。一旦外需市场有所恢复,亚洲仍有可能提高对外需出口的比例。近几年,亚洲出口到自身的产品仍以中间产品为主,而出口到区外的则以最终产品为主,无论是产品出口结构,还是产品出口市场都变化不大,而在未来几年中上述结构发生逆转也是不易的。

另一方面,亚洲内需市场建设已经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日本和中国,尤其是中国等已经做出由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内需发展的战略调整,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构成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同时亚洲部分经济体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高级阶段,有能力依靠,至少是部分依靠自身内需市场来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正如前文所说的,韩国、马来西亚、台湾地区私人消费水平提高和马来西亚出口依存度的下降都在表明亚洲对内需市场依赖的转移。同时由于印度“再工业化”产生的资本品需求也成为亚洲最终产品市场扩张的一部分。

总的来看,未来一定时期内亚洲经济体将更有可能在内需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保持一种平衡,而不是倾斜的战略,内外需市场并重将成为拉动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市场特征。

其次,为适应地区市场变化,亚洲生产网络将发生位移与重新整合,以印度“再工业化”为标识,亚洲将进入新一轮生产结构的调整,过去所谓的东亚生产网络也将因印度等南亚大国的加入而转变为亚洲生产网络。

以印度为代表,亚洲将呈现部分低成本生产趋势,以适应亚洲中低消费水平的大众需求。近些年,在生产低成本产品方面,亚洲部分国家已经走在前列,比如印度生产的低价汽车、电脑、手机等现代大众消费的产品,为低收入家庭拥有现代产品开启了先河。而在低成本生产方面,亚洲仍然拥有较大的生产优势,东盟的落后成员、南亚成员仍然是劳动力富裕且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国家。这些国家是有可能成为满足大量亚洲中低收入家庭消费水平的生产基地。

由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的产业转移将大规模进行。以印度为代表的低端产品生产将取代比如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而中国将在中等技术水平产业里取代以东盟和四小的产业,即承接它们的高成本产业转移,四小则对日本高技术产业进行承接。而日本则将向高技术产业转移。由大规模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带来的投资扩张将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内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