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食品检测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07 20:20:38

食品检测论文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1

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验检测 政府行为

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的构建了食品安全检测网络体系,基本上能满足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从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实现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要想全方位的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就要科学系统的分析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工作,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全面发展,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能有效的运行。

一、系统论原理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构

系统工程是对系统科学进行整体的开发和设计的一种工程技术,它通过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相关理论的研究,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对系统信息进行有效的反馈,以此优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构中运用系统论原理,能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的性能,达到降低投资成本、优化系统设计的目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比较复杂,通过对系统论工程原理以及系统论原理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并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确立了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中主要的七个子系统,即:网络信息系统、激励惩罚系统、检验检测机构、信用评价系统、资金保障系统、控制协调系统以及责任追究系统。七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共同完成了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建。只有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的把握,各个系统之间能够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子系统建设发的现状及发展要求

1、提高物理支撑系统的能力

检验检测机构主要工作就是检测、验收及认证食品是否有安全问题,并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及信息支持。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在分布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济落后的地区缺少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资源,并且检测工作职责不明确,检验检测的效率低。因此,怎样合理分布检验检测机构,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进行检验检测机构的分布时,既不能减少机构数量,又要优化检验检测机构。

我国目前的检验检测机构比较独立,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导致重复检验检测现象严重,这样不仅加大了检验检测机构的负担,也提高了检测成本,甚至对政府的执法产生了严重影响。这时,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政府中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的部门较多,各个部门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使检验检测体系不能及时的做出反应。因此,必须加强各个检测机构的协调建设。

2、弥补管理支撑系统中的空白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信用评价系统、激励惩罚系统和责任追究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做支撑,目前,这些系统的建设并未受到重视。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检测的成本较大,进而导致一些企业没有能力进行自检。由此可见,必须加强自检机构的建设,奖惩并重。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有责任保证是食品的安全。政府要落实各部门食品监管工作的职责,确保分工明确,并构建系统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食品监管工作的高效进行。信誉评定体系的构建是建立检验检测信用评价体系的关键,公平公正的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评定。

3、优化资金的投入与分配

检验检测机构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经费预算,所以,政府的预算金额及分配对检验检机构有直接的影响。政府预算金额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地区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此外,政府对一部分检测机构和自检机构的资金投入较少,受到资金投入的制约,使其检验检测机构很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长期无法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优化资金的投入与分配。

三、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的政府行为

1、以系统论、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构十分复杂,需要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理论提供理论依据。不仅要提高物理支撑系统的能力,还要注重管理支撑系统的构建。同时,政府还要保证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合理分配,加强人才队伍、检测标准等相关保障措施的建设。

2、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政府的主要工作重心,也是检测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途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包括硬整合与软整合,其中软整合分为计划整合、经费整合及信息整合。计划整合需要食品检测专家对食品检测计划进行考证,去掉重复的检测计划,加强比较弱的检测环节并适当调整不合理的检测计划,促进计划整合的有效进行。经费整合需要政府财政部门统一的进行预算,并合理的分配检验检测经费,为检验检测的进行提供资金保障。信息整合需要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进行信息共享的建设,实现各地区检验检测信息的共享,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信息支持。

3、发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社会机构

只有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社会机构的发展,才能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构。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社会机构的发展,使社会机构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迈进。食品检验检测社会机构应该享有开展政府食品检验检测计划工作的权利。

4、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资金是进行检验检测的保障,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必然需要资金投入,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会出现重复检测和提高检测收费标准的现象。这会导致企业的负担加重,甚至影响检验检测机构的正常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政府资金投入的合理分配,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结论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科学系统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对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升企业信誉有着重要的作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供技术支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建及检验检测能力的提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欢,马兵,宋怿,穆迎春,时文博.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05).

[2]程大贵,董长征,立忠.推进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建设——访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金锁[J].吉林人大,2011(03).

[3]何立华,杨淑华.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基于政府与市场失灵的角度[J].山东经济,2011(02).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食品安全;理化检测;准确度;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8-0131-02

近几年关于食品安全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而引发这些案例的原因令人深思,所以食品安全检测部门要严把质量检测关,按照规定给进行检测的食品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但是由于食品检验的时间长,检测指标多,所以在食品理化检测中的干扰原因也很多,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这些因素对食品理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就必须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处理。

1存在于食品理化检测中的影响因素和检测标准

误差存在于很多检测或实验中,对同一种食品用相同的方式检验,检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如果两次的检验结果相差较大,就说明这种食品的检验可靠度不高,所以为了更准确的对食品进行理化检测,就需要将误差控制到最小。影响食品理化检测误差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是检验人员判断不正确和操作不当产生的误差、仪器等测量工具产生的误差、对食品样品进行取样时产生的误差等[1]。食品理化检测结果还应该符合汞、锌等各种金属含量标准。

2 对食品理化检测中出现误差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法

2.1检测方法与误差产生的关系

在食品理化检测过程中,因为自身检测方法造成的误差被视为方法误差。食品理化检测时会出现很多导致方法误差产生的情况,如部分易挥发物质经过高温检测出现了挥发现象、理化检测需要的化学实验反应不够完全造成了对实验结果的不准确等都是造成方法误差的事件。

2.2检测中存在的系统误差

食品理化检测中存在的系统误差主要由实验仪器不够精准造成,在试验中实验仪器如天平等的精确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另外,一些食品理化检测使用的器材没有定时进行检测校正也会造成此类事件的发生。如果测量仪器的分度值、量程等发生偏差,就会直接扰乱食品理化检验结论的准确性。

2.3检测中存在的操作误差

食品理化检测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因为实验操作人员本身的操作不标准等造成的误差,这部分误差就是操作误差。很多实验本身的操作会造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比如对灼烧沉淀时间的判断不准确,造成实验温度不符合标准温度时就会产生这种误差,在实验过程中的杂质引入也会造成操作误差,综上所述,这种误差主要与实验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关。

2.4检测中存在的随机性误差

在规范操作的情况下,相同的食品在相同的检验环境下进行检测,检测出的结果也有可能具有不一致性,这种影响检验结果的误差称为随机性误差,随机性误差产生的原因还不太明确,而随机性误差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通常从大体上看没有规律性可言[2]。

3对食品理化检测中遇到的误差问题提出的解决建议

3.1在食品理化检验中对实验方案进行准确选取

在进行食品理化检验时,往往会出现一个检验有多种检验方案的情况,但是每种检验方案一定都会存在此种检测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检测人员准确的衡量本次食品检测内容,采取避重就轻原则,经过仔细筛选,决定出一个对本次检测影响最小的检测方案。

3.2对食品理化检测中检测工作人员的要求

食品理化检测是一项必须时刻保持谨慎态度的工作,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就要求食品理化检测的工作人员在检测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不应付了事,以科学严谨的状态对待食品理化检测,在实验中注意对检测方案的选择,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对食品进行检测。

3.3对样品进行合理抽取和样品的标准配制

在食品理化检测过程中要注意对检测样品的合理抽取,在选取样品时遵从随机性原则,在对样品进行配比时要保证配制均匀,对于一些非液体类的样品要在检验时进行均匀粉碎,对液体食品检验时要注意保证液体的均匀程度。

3.3科学降低系统误差的方式

对于检测中存在的系统误差也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合理的避免,其中一种方法是空白试验法。就是对正在进行的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在空白实验组中采用与正在进行的实验相同的环境条件,但是不加入实验用到的样品,在这种条件下测得的实验结果就是空白值,将本次实验的结果与空白值相减,就能得到消除相应系统误差得到准确值[3]。减少系统误差的另一个方法是加强对实验仪器的校准,在实验前对检测时需要用到的仪器进行校准,保证检验的相对准确性。减小系统误差还可以对本次实验设置对照组,与空白实验法不同的是,在空白对照组中加入与正常实验时相等的试品量,在相同环境下进行相同操作,最后与对照组实验进行分析,以减少实验误差。

3.4对实验环境等外部因素的要求

实验中的实验环境对检测结果也会造成影响,正常的实验需要在二十摄氏度的恒温环境下进行,而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造成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控制实验室内的温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保证检测有良好的环境,加之以规范化的操作,一定能够在最大限度内保证食品理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结论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永远关注的问题,食品理化检测也在当前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处理食品理化检测中的误差问题,尽最大可能提高食品理化检测的准确度,给食品理化检测提供对检测结果相对影响小的测试环境。相信在多方努力下,食品理化检测一定会达到更高标准。

参考文献

[1]余明池,胡恩航,钱凯.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果和蔬菜中12中有机磷残留[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4(15):129-131.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3

【关键词】食品检验方法 选择 探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1169-02

在食品检验中,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可用于食品成分检验的方法越来越多。检验方法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判定;不同检验机构对检验方法中一些事项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其检验结果的不同。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对食品安全性的评价与管理。本文针对食品检验方法选择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选择食品检验方法作简要的论述。

一、现有食品检验方法选择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关食品检验教材及针对食品分析方法选择的探讨论文,出现较多的观点是:选择国家或部门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选择分析结果应该达到所要求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方法;在满足准确度和精密度前提下,选择简单快捷、成本较低的分析方法;根据样品的特性要求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方法;综合考虑食品检验室的条件和检测设备,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等等。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一个前提:食品检验方法的选择,必须从产品标准着手。抛开检验样品的产品标准去选择分析方法,由于不同的检验机构检验条件不同或不同检验人员对分析方法的理解差异,就会因为选择检验方法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检验结果,从而造成对产品检验的结果差异和监管工作的难度。更令人担忧的是,食品教材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将误导更多的未来的食品检验工作者在选择食品检验方法时陷入误区。

对于食品检验项目的确定及各个检验项目应该执行的检验方法,这是在制定产品标准时需解决的问题。同一个食品可能有二个标准,一个是产品标准,另一个是食品卫生标准。例如,GB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是饮用纯净水产品标准,GB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是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无论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还是企业标准,在制定食品的产品标准时,就已经确定了产品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产品标准(尤其是企业产品标准)如何制定,确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本文不作探讨。作为一名食品检验工作者,无论是产品的出厂检验、监督检验、发证检验,还是为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第三方检验,都应采用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开展检验。

二、检验方法标准的选择与检验方法选择

(一)检验方法标准的选择

采用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标准。在选择食品的检验方法时,从产品标准人手,产品标准中规定了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有的检验方法包含在产品标准中,有的检验方法规定了相应的检验方法标准。

例如,米香型白酒的产品标准是GB/I10781.3-2006《米香型白酒》,在对米香型白酒进行检验时,就应采用GB/T10781.3-2006《米香型白酒》规定的检验方法标准开展检验。

在GB/I10781.3-2006《米香型白酒》的第六章,明确了产品的分析方法标准,如:

6分析方法

感官要求、理化要求的检验按GB/T10345执行。

净含量的检验按llF 1070执行。

因此,米香型白酒的检验应按GB/T10345、JJF1070执行。

尤其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检验项目,由于产品不同,其检验方法标准也有可能不同。例如,同是总灰分的测定,香辛料调味品的产品标准是GB/T15691-2008《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其规定的总灰分的检验方法标准是GB/T12729.7-2008《香辛料和调味品总灰分的测定》;茶叶的产品标准是GB/T14456.2-2008《绿茶第2部分:大页种绿茶》,其规定的总灰分检验方法标准是GB/T8306-2002《茶总灰分的测定》。

(二)检验方法的选择

确定了检验方法标准后,有不少检验方法标准有两个以上的检验方法,这时又该如何选择呢?

在食品的理化检验中使用得较多的是GB/T5009系列标准,在GB/T5009.1-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总则》检验方法的选择中,给出了两类不同检验方法的定义及选择原则:

4 检验方法的选择

4.1标准方法如有两个;X3C,检验方法时,可根据所具备的条件选择使用,以第一法为仲裁方法。

4.2标准方法中根据适用范围设几个并列方法时,要依据适用范围选择适宜的方法。

在GB/T50093,GB/T50096、GB/T500920,GB/T5009.26、GB/T5009.34中由于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第一法与其他方法属并列关系(不是仲裁方法)。此外,未指明第一法的标准方法,与其他方法也属并列关系。

在4.1中,“可根据所具备的条件选择使用”主要是指根据企业所具备的条件,选择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但不一定要选择第一法。“以第一法为仲裁方法”的几个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基本一致,其中以第一法检验的准确度、精密度较高,使用的仪器设备要求也较高。例如,GB5009.3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有第一法离子色谱法、第二法分光光度法、第三法乳及乳制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小型企业没有离子色谱仪的,可以根据企业条件选择第二法分光光度法。

在4.2中,“依据适用范围”主要是指依据产品自身的特点,选择适用的检验方法。标准中几个并列方法的检验结果可能不同,所以不能随意选择。例如,GB500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有4个适用范围不同的并列检验方法:

(1)直接干燥法:“适用于在101℃~105℃下,不含或含其他挥发性物质甚微的食品。”

(2)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糖、味精等易分解的食品。”

(3)蒸馏法:“适用于含较多其他挥发性物质的食品,如油脂、香辛料等。”

(4)卡尔,费休法:“适用于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如味精的水分测定,就应选择减压干燥法,假如使用直接干燥法,就会产生较大的检验误差。米粉的水分测定,就可以选择直接干燥法。

三、检验方法选择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确认标准的现行有效

无论是产品标准,还是食品卫生标准,都会进行标准复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复审周期一般为5年,企业标准一般为3年。不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标准要修订或废止。因此,在选择检验方法时,涉及的产品标准或检验方法标准,要注意确认其标准的有效性,使用现行有效的标准。

(二)结合标准修改通知单或公告

在使用标准时,除确认标准的现行有效外,还要结合标准修改通知单或部门公告使用。例如,《卫生部关于规范食品中大肠菌群指标的检测工作的公告》(2009年16号)中规定:现行食品标准中规定的大肠菌群指标以“MPN/100克或MPN/100毫升”为单位的,适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T4789.3-2003)进行检测;以“MPN/克或MPN/毫升”、CCFU/克或CFU/毫升为单位的,适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T4789.3-2008)进行检测。如果开展饮用纯净水的检验,GBI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规定的饮用纯净水中大肠菌群指标单位为MPN/100克或MPN/100毫升。因此,饮用纯净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适用《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T4789.3-2003)规定的方法。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4

关键词:食品检测;生物技术;实践;分析

一、食品检测中应用生物技术的实践分析

生物技术主要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将先进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将生物体进行改造,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生物技术主要利用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下面笔者将分析在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从食品的基因(DNA)探针检测技术、基因(DNA)芯片检测、免疫学检测技术等多方面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一)基因(DNA)芯片检测

目前我国使用的基因(DNA)芯片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芯片为基础的基因(DNA)芯片检测,另一种是以阵列为主的基因(DNA)微型阵列检测技术,工作原理均是利用扩增仪(PCR)类型对在食品中采取的样品DNA进行扩增,实验的前提是在放置样品的芯片上要预留DNA寡核苷酸,实验标记的探针要使用经过荧光制备的探针、将样品中的DNA和荧光探针进行杂交实验,接着利用扫描机分布荧光的分布模式,以此来确定在食品样品汇中存在着的基因。基因(DNA)芯片的分解结果比较的准确,且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的实验试剂比较少,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在食品安全的检测中运用基因(DNA)芯片检测技术,能够实现对食品样品自动化的检测,确保检测数据的精准和有效,通过对几组检测数据的分析能够得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运用基因(DNA)芯片检测技术,能够对转基因农作物中的各类细菌进行精准、有效的检测(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因此,这类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基因(DNA)探针检测技术

基因(DNA)探针技术的专业术语又称之为分析杂交技术,基因探针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合理的运用基因的变形性,通过碱基相互配对方式来检测食品中的DNA分子,简单来说,这类技术的主要理论是将DNA分子的碱基配对作为主要的作为基础的理论,这类技术能够大幅对的提升食品检测中的效率和质量。

在目前的食品检测工作中基因探针技术的关键点就是基因(DNA)探针的构建,该技术也包括两种杂交方式:同相杂交、异项杂交,两种技术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探针的构建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构建体系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因探针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将食品中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菌类全部检测出来。

同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相比较,基因(DNA)探针技术克服了传统食品检测中的不足之处,最终的检测结果也更加的准确、检测操作也比较简单、且检测的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唯一的缺点就是基因(DNA)探针技术的成本比较高,这一问题制约着该检测技术的发展。

(三)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主要以抗体和抗原体之间的综合反应为基础,目前,我国运用的免疫学检测技术情况下包括以下三类:免疫标计技术、棉衣凝集试验、免疫沉淀反应。免疫检测技术操作流程比较方便简单,且这类技术的检测成本比较低、检测设备的灵敏性的比较高、检测数据的分析容量也比较大。

目前,免疫z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表现在能够分析食品蛋白质的结构,免疫检测技术中的酶联免疫技术能够检测出食品的具体显色,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传统的检测技术上研发了新型的检测技术,包括荧光检测、放射检测、磁性分离检测等新型、先进的检测技术,其中的酶标抗体具有抗体抗原反应,同时还能和酶的底物进行特性催化,在增加的底物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底物的显色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众所周知,酶的催化效率比较高,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将反应效果放大,因此,运用这种免疫学检测技术检测食品,得到的检测结果准确率比较高,同时检测过程中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技术无法运用在鲜活组织生物体上进行检测。

(四)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具有一定的化学识别功能,这类技术的检测材料比较股东,其中生物材料和信号装置、能量器件为主要的构成系统,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具有很多的优势,主要体现为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操作比较简单、检测反应的速度比较快,检测时需要的样品也比较少(仅缓冲液体),能够进行连续的检测操作。检测的时候具有较强的自动化检测特点,这类技术能够运用在肉类、鱼类、乳制品等食品检测中。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对食品检测中的生物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从基因(DNA)芯片技术、基因(DNA)技术、免疫学检测、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几个方面分析了食品检测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在实际的食品检测工作中,相关的技术人员还应该加大生物技术的研究力度,以此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食品质量检验;岗位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积极探索“食品质量检验专业与食品企业质检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检验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检验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模式,在“十二五”期间让中职食品质量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我们就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调研了广西区内85家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种类涉及有:糖类(16家)、茶叶(21家)、饮料(12家)、酒(6家)、其他粮食加工品(11家)、糕点(6家)、肉制品(7家)、大米(6家)等8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其中专业技能指学生拥有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理化检验基本操作、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其他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等。

表1 毕业生具备文化基础知识比率表 单位: %

高中初中小学无要求

语文801163

数学722602

英语3234331

化学752500

物理4346011

注 :分析表中人为设定百分比< 6O%不是很重要,60%≤百分比

1.1 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

据统计,企业对检验岗位中检验员的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知识与能力须达到高中以上文化基础的比例分别为80%、72%、32%、75%、43%。见表1 。

1.2 专业技能要求。

1.2.1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糖类、饮料、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糕点、大米等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不高;酒类、茶叶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在90%以上。见表2。

表2 毕业生具备感官检验基础知识能力表 单位: %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感官敏感性(视、嗅、触、味)感官评价方法感官评价描述能力合计

糖类16126438

饮料26286464

其他粮食加工品14225647

肉制品16163439

糕点26256461

大米28164351

酒类3338101091

茶叶3640101096

1.2.2 理化检验基本操作。主要是掌握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法的运用;熟练掌握食品检验流程:采样――制样――检验数据处理――报告。除大米、茶叶类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不涉及滴定分析外,其它类食品均涉及,特别是糖类、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类食品的检验岗位上应用广泛,比例在76%以上。见表3。

表3 毕业生具备理化检验基本操作能力表 单位: %

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标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食品检验流程合计

糖类323081080

饮料203041064

其他粮食加工品283081076

肉制品303081078

糕点202481062

大米00101020

酒类302801068

茶叶040101060

1.2.3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在食品检验岗位上,对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如灭菌技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菌落总数的测定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等,并能通过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对食品进行质量控制等。除糖类、茶叶、大米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需要进行微生物项目检测外,其他食品均要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而大多数需要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见表4。

表4 需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食品岗位表 单位: %

基本实验技能无菌技术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测定项目菌落大肠合计

糖类000000

饮料201010252590

其他粮食加工品2020102525100

肉制品2020102525100

糕点2020102525100

大米000000

酒类(酒精度≤20%vol露酒)2020102525100

茶叶000000

1.2.4 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食品生产出来后需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销售,食品检验员必须具备相应检验能力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各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同,对检验中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室规则和安全防护、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报告会有所不同,对检验人员综合性检验能力要求高。如表5。

表5 部分食品出厂检验项目及检验能力合格率

大米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其他粮食加工品之谷物粉类制成品茶叶糕点其他酒(酒精度≤20%vol露酒)白砂糖蛋白饮料类

加工精度感官感官感官净含量净含量感官净含量感官

水分酸价菌落总数水分感官品质感官酒精度蔗糖分净含量

最大限度杂质总量过氧化值大肠菌群酸度水分水分(或果肉含水率)净含量还原糖分蛋白质

糠粉净含量净含量菌落总数粉末、碎茶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干燥失重可溶性固形物

矿物质大肠菌群茶梗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电导灰分菌落总数

带壳稗粒非茶类夹杂物馅料含量总糖色值大肠菌群

稻谷粒滴定酸粒度商业无菌

色泽、气味、口味甲醇浑浊度

杂醇油不容于水杂质

合计检验项目844566997

检验能力合格率364340687860405246

1.2.5 其他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在300人以上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在100人左右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知识在10人以下小型企业广受欢迎;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知识在各类型食品企业均需要。如表 6。

表6 毕业生具备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需求表 单位: %

企业规模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食品生产许可认证(QS)知识合计

300人以上3412202591

100人左右2028162589

10人以下128302575

2. 小结

通过调查,初步掌握在食品生产企业中,食品质量检验这一职业岗位所需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基本情况。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要求检验员的文化素质学历须中职毕业,其中语文、化学和数学知识与能力要求应达到高中程度,英语、物理知识与能力达到初中以上程度。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技能方面,因食品种类不同,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

2.1 同样是执有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的检验员,不同类别的食品专业技能偏重点不同。如茶叶需要更多的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检验人员岗位技能主要有理化实验室检验中常规实验仪器使用与安全防护、茶叶水分的测定、毛茶或精茶中粉末与碎末的测定、茶叶审评室的设计与配备、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五项评茶法”(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对于茶叶检验岗位的人员需要执有二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食品检验工证、茶叶审评员证。

2.2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在食品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常用仪器(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的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2.3 大部分食品都要测定微生物项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是不可缺的一部分。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合理规划微生物实验室,会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具备微生物实验安全防护知识,掌握灭菌技术,会配制培养基,掌握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技术。

2.4 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这是一个真实地来自于企业检验岗位的任务,要做好食品的出厂检验,必需明白出厂检验的项目有哪些,清楚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及标准的有效性,会配制标准溶液,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与正确使用,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科学修约),如何出具出厂检验报告,并对所检验的食品做出评价。

3. 建议

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企业一线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有必要及时调整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

3.1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3.1.1 打破学科研究型体系,按模块化教学模式开发食品质量检验专业的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3.1.2 按照“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原则,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强化文化课中的语文应用文写作、数学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的教学;整合化学与分析化学相关内容,为食品检验专业课程打下牢靠的基础;适当减少英语、物理教学课时,加大与食品检验专业相关的选修课比例,如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1.3 积极推行“双证融通” 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与中职学历教育相互融通为根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使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让人才培养质量贴近企业需要。

3.2 根据食品质量检验岗位群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3.2.1 合理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食品检验岗位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向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转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根据食品检验岗位群的需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可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在实践教学中将三大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重量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分为基本操作、单项实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食品检验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知识。

3.2.3 建立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动态运行的理念。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及时注意本行业、本专业知识更新与应用,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为实现学生上岗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提供保障。

3.3 优化授课方式。

3.3.1 将授课场所有针对性地从课堂转移到企业、检验机构的实验室,采取岗位见习认识(职场体验)――教学实训――专项与综合实训(实境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式实践授课方式,强化食品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企业检验现场的介入和对接,检验标准有效性和学生的检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对接。

3.3.2 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设置企业岗位情景,项目任务与职业岗位完全对接,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增长。从而体现出以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参考文献

[1] 王希平. 浅谈职教实践教学的内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2] 陈芬. 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O07, (28)

[3] 夏莹.实习教学中四阶段教学法[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8)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6

关键词:检验工;检验;检测;岗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

一、引言

为适应“十二五”新形势下全国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落实教育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贯彻2010~2020教育发展十年规划的精神,结合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越发感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以突显能力为本位,笔者拟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进行核心课程设置修定,进行岗位研究尝试。

二、慨述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企业所需,我所设置”的教学新理念,以食品企业日常检验项目为工作载体,既保证在实训过程中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又保证了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达到或接近“零距离上岗”,从而缩短试用周期。在专业设置及各教材内容的选择、深浅以及编排上,力求贴近学生(学生接受程度)、贴近岗位(体现实用型),从而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改变过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样样通、样样松”的弊病,对分析检测方法要精讲、细讲,重在操作,旨在体现专业设置紧密联系检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

三、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来用于技能训练的课程,大多讲成了原理,实习也多流于形式。因此课程及教学的问题表现在:

1.高职轻纺食品是理科专业,可是其生源70%左右是文科生。据调查显示,各类职业院校学生入校之前分数低、基础差,普遍存在“认同危机”。检验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75%左右的高职学生对食品类涉及理科知识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为此产生畏惧感。

2.根据2010~2020教育发展十年规划的精神之一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去表述涉及检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理化检测的背景产生浓厚兴趣、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和角度

以乳制品企业检验岗位为平台,辐射食品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验人才,以便学生“零距离上岗”。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调研的形式研究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专业的教师为什么?什么?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一、岗位分类

乳制品检验岗位,即《原料、辅料检验》、《半成品、成品检验》、《工序样检测》、《微生物检验》、《保温检验》、《仪器检验》。

二、岗位描述(见表一)

三、核心课程与岗位技能(见表二)

四、知识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

⑴ 掌握食品理化检验、感官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知识;

⑵ 掌握食品营养与保健、营养搭配、平衡膳食知识;

⑶ 掌握国家有关食品安全、食品检测的政策法规。

2.素质要求:

⑴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素质。

⑵ 具有良好操作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合作意识、绩效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

五、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初步探索了高职教学的新思路,“理论教育与实训相适应,与现实企业所需相适应”,促进食品检测行动领域课程向上向前发展,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教师解决了“为什么教”和“怎样教”等问题。故针对企业检验岗位所需的项目把相对应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置,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够用”为度。

第三部分 结论

一、研究结论和说明

参与此次研究的单位是X学院食品工程分院、X乳液检验室,通过对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提高食品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二、建议和展望

1.建立在结合态及包容实用的基础上评估所设检测内容的可适用性。

2.技术极限问题:施教者企业经验不足,需充电。

三、问题与对策

高职学生多数勉强接近三表水平,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较差;初次接触本专业课程,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教学目标较难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结合案例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⑴于海涛.现代食品加工企业岗位与员工成长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2。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7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实施

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食品分析、食品检测基本理论,掌握食品营养、食品检测专业技能,能够从事食品膳食营养研究、食品检测、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管理等现代食品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具有行业品质优、专业能力强、职业道德好、敬业精神高、协作能力强、岗位适应快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不仅需要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和素质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构建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无缝对接,成为河套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原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项目多年不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项目建设不全,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导致实践教学更新不能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

(二)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性、章节性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各课程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系统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有些相近的专业课实验内容部分交叉重复,但由于教师工作量分配及课酬的原因,还保存着各自的实验课,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实验内容相似或相同,只是由不同的教师上课,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在实验实训教学方式上,规定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定实验使用仪器以及规定实验完成时间的“三规定”制度尤为普遍。从实验效果上看,学生虽然做了不少实验,但不会设计实验、不会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感到枯燥无激情,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欲望。

(五)课外实验内容非常少,形式比较简单,没有服务性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和在行业企业专家的要求倡议下,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及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根据分析检测技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标准化以及检验项目操作独立性强的特点,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为专业核心能力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本专业确定了四个核心模块: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感官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食品营养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采用项目式教学,由于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各课程项目的设置及选取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作为参照,各个项目的检测均使用国标法,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达到了“课证一体”的教学目的。

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包括了各检测项目应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标准的检测操作、数据处理与统计、检测报告编写、产品检测训练、检测人员道德要求等。并依据认知规律,项目安排由简单到复杂,采用项目导入、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既做,学亦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学生操作技能。

为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需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小组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分组。然后根据项目任务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组员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搜集项目所需资料,确定实施项目需要的检测手段、试剂、检测仪器等。最后按照项目任务展开项目教学,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感受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穿插讲授项目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规范操作过程,并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和鼓励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个小组针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二)食品检测真实工作任务一体,综合能力集成的校内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前学生只是按照课程安排一门课接一门课进行实训,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通过改革,我们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由原来的各单项检测改为对各种食品的综合检测,并将检测内容分为食品营养成分检测、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和食品感官检测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两位教师负责。教研室通过调研、讨论确定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用于四大模块的检测。

首先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然后向各项目小组下达检测通知单(以小麦粉检测通知单为例见表),学生按照通知单要求查阅资料,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检测方案并在实验室完成检测任务,最后由学生撰写完整的检测报告。这样不仅增强了综合实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企业的检测模式,使综合实训更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9~11月进行。

(三)校企合作教学平台的构建

企业顶岗实训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工学结合、校企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顶岗实训就是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检验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企业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按照顶岗实训要求,结合课题及就业方向、个人专长与兴趣爱好,选定合适的顶岗实训单位,确定顶岗实训内容,制定实训计划,自我管理、独立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技术问题,完成实训任务。企业顶岗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11月至第六学期的5月进行。

河套学院农学系与内蒙古中粮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泰盛兴业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万野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北辰食品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小肥羊肉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企业顶岗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

通过企业顶岗实训,学生开始正式步入职业生涯的实践阶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看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和岗位责任感,进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优秀员工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联动,本专业教师掌握了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的最新动态变化,行业、企业的最新要求以及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先进性。

我们的顶岗实训得到实训企业的肯定和好评,既提升学校的声誉,又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实习学生、实习企业、实习学校”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三年来,在构建和实施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本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验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5门校级优质课、1 门校级精品课;编撰校本实训教材2本;申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1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与巴彦淖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恒旭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欣欣心理培训基地等单位联合进行检验师、营养师等职业认证的培训工作,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工的考核中过关率均达到99%以上。2012年12月,尚文婷等四名同学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优秀奖。

本专业的毕业生有71%从事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工作,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奋的工作态度、富于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构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我院实验条件,构建出项目式课程体系、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校企合作教学平台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食品营养指导和产品开发、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陈亮,马艳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考试周刊,2012(62):15~16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8

《食品安全与检验》是以各类典型食品为对象,研究其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检验方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内容涉及化学、食品分析、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2006年第一次开设这门课时,采用的教材为陈炳卿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食品卫生学》。由于这本教材的内容较多,本课程的学时又有限,只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如主要食品的污染问题、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及预防对策、食品的监督管理理论与方法等。自2009年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内容变化较多,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及时更新和补充,如食品安全的理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监督管理体系等内容的更新,并增加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食品安全与检验》中关于检测的内容,是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手段对食品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分析评价。食品的检验和评价主要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及毒理学检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的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研究出了许多新的食品检测方法,开发出许多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样品的前处理、试剂的使用和配制、检测过程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从而缩短了总的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因此,教师对食品检测技术进行了更新,如增加了快速检测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将这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原理和方法、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技术等加入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食品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深入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二、《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被采用,但这两种新型教学方法在食品科学领域教学改革上的应用还需要摸索和尝试。其中“案例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性案例,启发学生积极讨论并获得正确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小组讨论法”是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通过引入“小组讨论法”,能提升学生参与“案例学习法”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鼓励发散性和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应用于《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中,对食品安全法的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布置案例分析作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熟悉案例。将班上学生分成6~7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每人预习的案例进行讨论,最后综合整理本组成员的讨论提纲或结果,得出本组案例分析的结论,待课堂上发言。这些工作在课前完成。其次,在课堂上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做记录和补充,教师留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讨论,问题越辩越明,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他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理解能力。此外,有利于师生互动,针对所分析的案例,学生可以就某个迷惑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或师生间讨论,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总结学生的结论,并提出教师本人的结论及学习建议,及时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让其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探究。当然有的学生会不太接受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教师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沟通。教师设置问题或案例应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精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组讨论,强调组内合作、任务共担、资源和成果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得到启发,主动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有机地结合是比较适合本课程教学改革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检验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有关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为将来从事食品安全控制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这是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由于食品的种类繁多,本课程仅针对有代表性的粮食、肉蛋乳、调味品以及饮料等典型食品开展实验研究,使学生掌握各类典型食品的主要安全问题、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的控制及如何正确评价。原有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原因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的时间长,仅利用实验课的学时较难完成;验证性实验只针对某一检测指标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继续深入探究,不能前后连贯的研究和解决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项目,开展不宜分散安排的食品分析与检验综合实习和食品工艺与质量综合实习教学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假期和开学前,连续六周时间进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选题,学生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题目,自行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与教师探讨,然后开展相关安全项目的测定、综合比较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及预防措施等。通过这种基于研学理念的《食品安全与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学生对感兴趣的选题开展实验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全面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语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9

关键词:食品;流通环节;抽样检验;安全

工商部门对流通环节的食品进行食品抽样检验,是其监管食品质量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我国《食品安全法》实施之后,工商部门就已经许可县级工商局有食品检验的权限,我国各级政府也在食品安全上投入较大大经费保障,这也让工商部门抽检的数量呈现上升的态势。食品安全法还有配套的相关法律在抽样检验中有着很多规定,但真正将诸多规定落实的过程中,工商部门在尽心食品抽样检验的时候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切实地解决,这也让食品质量没有更好地保障,所以相关部门还要在食品流通环节中对抽样检验工作予以重视,让食品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1 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效力的范围

从流通环节的食品抽样检查效力范围上看,这本身就是和事后处置问题相关联的,而我国相关法律规范还有工商部门的规章中并没有在这一问题上有具体的规定。从流通环节的食品监督管理办法中的事后处置规定中可以知道,食品抽检报告主要的效力就是样品代表的这个批次中所有的食品,还明确指出,要是食品有任何抽检问题出现,应及时向被检验人通知抽检结果,并让起到停止不合格食品的销售,还要让其他经营者也停止销售同一批次的所有食品。从这能够看出,食品抽检结果的效力是代表了这一批次的所有食品,也才有了不能销售统一批次食品的结论,要是具体去看,这个观点的依据并不是很有说服力,对工商部门的履职问题也是很不利的。

第一,从食品质检部门的规定来看,食品抽样检验是有单独规范的,要是判断出一个批次的食品不合格,那么样本的数量不同,抽取样品数量也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工商部门对流通环节的食品进行抽检的时候,并不能对食品整个批次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在进行食品抽检的时候,抽检的取样数量通常都会比厂商生产环节的抽样数量要低很多,这样的话,在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的结构也不能对整个批次的食品质量负责,没有一定的说服力。第二,食品生产环节确实是食品质量的源头所在,但在食品的储存以及运输过程中也不能排除有不当的操作行为存在,这也就是在流通环节会有质量问题出现,就像油炸食品在夏季要是没有保管好,就会有氧化值超标的问题。这样一来,对食品流通环节中任何一个经营者问题上导致的食品质量问题,就判定这个批次的食品全部不合格是以偏概全的表现。第三,要是食品在抽检的时候有不达标的情况,是要追查到整个食品销售渠道所有经营者的,对辖区内销售这一批次食品人员进行处罚,这对于下级经销商来说,其处罚依据还是有所欠缺的。

2 复检的程序问题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卜简称《条例》)第五章对复检作了规定。之前,工商部门对于复检工作的主要规定是《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以卜简称《商品监测办法》),二者相比较,主要有以卜几个区别:一是申请人提出复检申请的对象不同。《商品监测办法》规定是向组织实施监测的工商机关提出,而《条例》规定是向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提出。二是复检机构的确定不同。《商品监测办法》规定复检工作原则上由原承检单位承担,而《条例》则规定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公布。三是复检申请期限不同。《商品监测办法》规定申请人应当自收到检测结果确认书之日起巧日内提出申请,而《条例》却没有规定期限。四是复检结论的效力不同。《条例》规定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而《商品监测办法》没有这方而规定。

尽管《条例》关于复检的规定对于保证复检的公平公正、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国务院相关部门一直没有明确复检机构名录,根据《条例》开展复检根木无从谈起。

3 抽检后的处置

3.1 根据抽检结果实施行政处罚。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是自由裁量幅度过大,经营额不足一万元的,罚款可以从二千到五万不等。二是在法律法规的适用方而,《食品安全法》和《监管办法》的规定不一致。《食品安全法》没有直接规定对于经营"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的处罚,只是规定了工商机关可以责令经营者停止经营该食品,如经营者拒不停止经营的,才能够适用该法第八十五条第(十)项予以处罚,实际上就基木不会形成处罚了;而《监管办法》却规定可以直接予以处罚。这种不一致带来的结果会大相径庭。

3.2 抽检发现不合格食品线索的处理。有的工商机关在抽检发现问题后将线索通报给上游经销商或生产者所在地工商机关,看似履职了,其实没有解决问题。因为接到通报的工商机关无法直接根据一纸通报或一份检验报告复印件就对经营者采取措施,更无法对生产者进行监管,最后反而造成混乱。因此,对于抽检中发现的问题,工商机关只有将线索通报该食品生产者所在地的质监部门。

结束语

对流通环节的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本身就是比较发杂的一项问题,这和工商部门自身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管理部门没有对抽样检验工作有所重视,那么在食品检验的时候也会不会有较好的责任心,这很容易让检验信息不够准确;还有就是食品市场的基数本来就很大,这让食品检测难度也有所增加,让检测工作更加复杂化,所以工商部门还要在食品检测机制上下功夫,切实去完善检测机制,并和相关部门配合工作,规范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让食品抽样检验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有较高的校验水品,让诸位消费者不是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步的最基础保证。

参考文献

[1]解静伟.浅析提升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成效的有效机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5(3).

[2]周长春.强化食品抽样检验推动食品安全深度监管[J].硅谷,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