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7-10 14:06:37

新技术论文

新技术论文范文1

主题词科学技术创新复杂性系统整体思维

科学技术创新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时候,原来“混沌理论”一词已被宏大的“复杂性理论”所取代了。混沌理论对其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对自然界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的数学研究。相反,复杂性理论则被认为可以用于复杂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行为层面。社会系统并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固定规律所限定的“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们是可能随时间演化而改变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演化系统”(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不等于各因素简单相加。各技术要素在技术系统中也不再是原来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术系统动力下也发生了相变,或者说,技术性因素、实体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都具有了技术所拥有的整体性。技术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术系统运行模式和运行状态的制约。第二,多层次性。尽管技术的各因素受技术系统动力的作用发生了相变,但技术本身却生成了一种稳定模式。技术的稳定模式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是由科学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理论的层次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系统内有稳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内还有混沌区,这种结构无穷次重复着,具有各态历程和层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变性。复杂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创新过程本质就是经历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长和折叠的特性,这是形成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主要机制。伸长是指系统内部局部不稳定所引起的点之间距离的扩大;折叠是指系统整体稳定所形成的点之间距离的限制。经过多次的伸长和折叠,轨道被搅乱了,形成了新对称结构或混沌。

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特征,因此,可对其运用复杂性理论进行管理。

1转变思考方式

牛顿力学是近代科学的典范,是近代科学建立的基础,牛顿力学是典型的决定性理论,是可测量和可预测的。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次重大变革所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排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测量过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论的诞生打破了拉普拉斯决定论,被视为20世纪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论认为,非线性系统运动具有无穷大周期且始终限于有限区域、轨道永不重复的、性态复杂的运动,不可能无限精确和无限长时间地测量和计算连续变量。混沌理论解决了困扰牛顿(Newton)力学的三体问题,创立了研究n维相空间的不确定解的理论,混沌理论使人们认识到非线性系统演化既是决定论的又是随机论的。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只适用于那些宏观的缓慢的周期或准周期的稳定运动,然而,这样的运动实在是太少了。

科学技术创新复杂系统倡导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固有的思考方式,放弃机械论和宿命论,学会欣赏并应付联系、物力论(Dynamism)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多因素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确实存在的运行模式(即现实存在)进行领会,即正视多元化存在,并对不可预测的事件进行反应。为了使科学技术创新过程自我发展为“复杂演化系统”,有必要对学习、多样性和影子系统(Shadowsystem)观点的多元化进行鼓励。

2并不是对每件事都需要进行控制

科学技术对客观事物既进行决定论描述又进行概率统计论描述,这两种描述方法已经共存了几百年。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力学系统只要知道现在的行为就可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概率统计论认为,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未来状态并不完全确定,需要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决了决定论和概率论这对貌似矛盾的问题。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统有可积和不可积之分,可积系统的运动是规则的,遵循决定性规律,不可积系统表现出随机性,成为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不可积系统,KAM环面包围着随机层,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少和扰动不大时,KAM环面包围的随机层测度极小而可忽略不计,统计物理学就不适用了,而应该应用牛顿定律。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和扰动很大时,根据“阿诺德扩散”,KAM环面逐渐减少而随机层迅速扩大,系统只具有极少数的规则运动,规则运动变为次要的,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混沌运动,这时才能用统计物理学来研究该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近可积哈密顿系统,随机成分有限,导致不可积性的扰动项很小。在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系统处于混沌性态时,确定论和概率论随机交替作用,但确定论占据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径发展。随机成分确实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复杂的非线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进行控制。应该相信混沌性态是貌似不规则的有序,科学技术复杂演化系统不仅反作用于环境,还会反作用于自身,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总会不断出现新的有序状态。

3与环境共同演化

复杂性理论借鉴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同时存在混沌子空间和对称子空间,两种性态此消彼长,不断和外界环境互动而发生转换。在湍流中规则运动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运动,在混沌运动中又包含着更小尺度的规则运动。这说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是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并不断互动发展的耗散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就需要时刻准备好对环境进行反应,凭直觉领会那些驱动科学技术创新变迁的环境模式,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而且随时准备抓住各种出现的机遇。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三种性态,稳定区域(墨守陈规)、不稳定区域(瓦解崩溃)和混沌边缘(变革栖息地)中,混沌边缘最适宜与环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边缘,在一种“有限不稳定状态”下,正统系统(主流文化、结构权力等级体制)和影子系统(蕴藏矛盾、变化潜力的非正式组织)能维持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张力。正统系统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导,对适当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授权,以及抑制人员中的不安情绪。同时,影子系统可以激发观点的多样性,并且削弱正统系统的力量迫使它进行不断变革。这样,组织行为表征为耗散结构,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能以新的方式执行基本任务或者追求崭新的基本任务,组织的创造性和创新方面的潜能都展现了出来。

4整体思考

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非线性要求寻找整体模式来思考问题,并用整体的方式来控制创新过程,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整体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微小变化,并施加微扰改变系统运行轨道,避免蝴蝶效应。

4.1建立连接

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可逆的,事物的发展不存在演化;空间是平滑的、线性的;时间和空间不相关联,各自独立存在。复杂性理论认为,由于非线性的作用,时间的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间也不是平滑的,不仅存在整数维也存在分数维,整数维是分数维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过考察系统中某一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序列,可以重构相空间,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维数。这表明复杂性空间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积累。因此,在复杂非线性系统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将时间和空间看成一个统一体,系统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时空整体性的,任何因素在时间维度或者空间维度的变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进程。而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复杂系统的动力机制下,似乎只能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联来得到了解。因此,科学技术创新过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各种因素的时空关联,正是时空关联的模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表现。整个系统处于密切关联之中,并与他们的环境不断进行交换,与之共同演化。

4.2适应复杂性

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例。经典物理学的线性观,导致了事物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还原性。复杂理论的非线性观,是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对立而统一的,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暂态,后者是事物发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问题时应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复杂性现象时,用复杂性方法来处理将会显得简洁而有效,反之,采用简单性的方法来研究将会显得繁杂而无效并且得不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复杂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数维来简单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轨道的简单方法来研究将是得不到一条确定轨迹的。同样,在研究简单性事物时,如果采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也将是无效的。

将多元高阶方程化简以便求解,即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是我们的思维定势。然而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过于关注细节往往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在创造性思考时,复杂性思维是必要的。虽然复杂性思维可能不符合常规,甚至会引来混乱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欢迎的。很多创新团队刻意追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议,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不是被惯常的生活习惯所泯灭。最好的想法不总是来自高层,而且组织内的人都想事业有成,控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给予适当的扶持,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4.3让过程成为进行时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所揭示的是关于简单性事物的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关于非线性现象的复杂理论,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入吸引子,呈现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学、社会学等是关于复杂性现象的科学,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学。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暂态的,而事物发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终结果,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事物发展的目的性要通过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来保证,而事物的因果发展必将会导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统,如天气预报是由有限的确定性定律来支配的,有可能观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样产生的。然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人类一项复杂的创造过程,受到无穷多个因素及大量随机因素的影响,奇怪吸引子似乎说明不了什么。由于人类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科学技术创新的行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解释。人类可以思考和学习,根据自身目的进行行动,而且能够反对及驳斥假定适用于他们行为的任何规则。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制定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一步则要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4.4复杂演化管理

逻辑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强大思维武器,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规律性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保证其正确性的。当然,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导致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据混沌现象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和遍历性,我们将无法通过逻辑思维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这时就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理论,而要大胆地猜测、冒险和创新,进行直接的下意识思维,然后再把中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行逻辑思维来判断这种猜测的正确与否。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复杂性理论不是系统的,而是整体观的方法,它所强调的不是稳定性而是重视创造性与变革,追求的是“成为学习型组织”。当创新思维被非逻辑思维推向远离平衡态的时候,自组织过程会自然而然发生,它们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体并且对周围环境进行更加灵活反应。

参考文献

1AliOkasaoglu,TayfunAkgul.ChaoticMaskingSchemewithaLinearInverseSystem[J].PhysicalReviewLetters,1997(4)

2H-JStockmann,QuantumChaos:AnIntroduction[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3迈克尔·C·杰克逊著.高飞,李萌译.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润生,黄浩.混沌及其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王兴元.复杂非线性系统中的混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周守仁.复杂性研究与混沌控制及其哲学阐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7弗朗索瓦·吕尔萨著.马金章译.混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新技术论文范文2

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寻求快速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它们为了得到风险投资资金,会展开竞争。在竞争过程中,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能会极力把自己“包装“的非常完美,隐藏自己的不利信息,从而他们各自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欺骗和不欺骗两种策略。选择欺骗策略时,创业企业会向风险投资家公开自己的有利信息,但隐藏自己的不利信息。如果选择不欺骗策略,创业企业会向风险投资家公开自己的有利信息,并公开自己的不利信息。两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在争取风险投资者投资时,可以选择欺骗和不欺骗。它们的策略空间如下:(1)两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同时选择欺骗的策略:他们争取到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收益均为E1。(2)两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同时选择不欺骗策略:他们争取到风险投资家的投资,设收益均为E2。(3)一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欺骗、一个不欺骗:如果一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采取欺骗的投资测,那么他的收益肯定会高于采取不欺骗的创业企业的收益,设其收益为(E4,E3)两个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这个博弈中,E4>E2>E1>E3,存在一个占优策略均衡,即创业企业都会采取欺骗策略,而他们都采取不欺骗的策略不是一个均衡,因此,任何一个理性的创业股东都不会提供真实信息。结论1: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争取风险投资资金的角度看,采取欺骗的策略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竞争的最优策略,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因此加剧,进而最终导致二手车市场的出现。

2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博弈模型(II)

风险资本家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好的创业企业,因为好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能不断提供好的创意,让其资本得到升值。但通过上面的博弈分析知道,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为了争取到风险资本家的投资,会采取欺骗策略,即隐藏其企业的不利信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特殊性,风险资本家搜集创业企业信息的成本很高。虽然如此,风险投资家为了得到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公司,他们可能会先投资,以抢占先机。此时,面对众多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风险资本家可以选择两种投资策略:严格的审查创业企业和不严格审查创业企业,前者会严格审查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后者则不做严格审查。两个风险投资家的具体策略如下:(1)两个风险投资家同时选择不严格审查的策,他们投资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有好的创业企业和坏的创业企业,收益均为V1。(2)两个风险投资家同时选择严格审查的策略:他们投资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应为好的创业企业,设收益均为V2。(3)一个风险投资家严格审查、一个不严格审查:如果一个风险投资家采取不严格审查策略,其投资的创业企业就较多,投资风险越大,预期收益也就越高,因此选择不严格审查的风险投资家的收益会大于另一个风险投资家,其收益为(V4,V3)在风险投资市场上,风险投资业务发展初期,风险投资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好的创业企业,因为它们能够为风险投资提供高额回报。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创业成本很低,只需注册个公司,其后续运营资本则主要依靠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因此存在一些专门为了骗取风险投资家投资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风险投资家投资的创业企业的增加,其投资的不好的创业企业的占有率也在不断增加,承受的风险增长速度比收益增长速度快,另外结合上面的博弈中V4>V2>V1>V3,可以看出风险投资家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投资存在“囚徒困境”情况。如果进行无限次博弈,可以看出两者的最佳策略均为不严格的审查投资策略,这样就会造成很多投资是不必要的,也就是说,博弈均衡状态下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即对风险投资家A、B来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去管理所投资的创业企业,而是去寻找更多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从而使自己的资金发挥更大控制作用。从整体来看,不严格审查创业企业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收益是2V1,小于风险投资家都严格审查创业企业可能获得的收益2V2,也不是最佳选择。只有两个风险投资家都严格审查创业企业的投资条件,即采取(严格,严格)的博弈策略,才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同时使得整体效益最大化就无限次博弈来说,两个风险投资家的最佳策略均为不严格审查。然而这非常容易导致风险投资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一方面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欺骗风险投资家以获得更多的投资,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家也通过不严格审核创业企业的的信息等方式投资更多的创业企业。这会使风险投资市场越来越混乱,创业企业欺骗投资的行为经常发生,最终导致像我国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一样,很多企业老板因无法偿还贷款而“跑路”。最后国务院不得不专门针对温州的民间借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这对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可见胡乱投资会给风险投资市场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结论2:如果仅从风险投资家寻找好的创业企业来看,则风险投资家博弈的最优策略为采取不严格审查策略,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因此加剧,最终会导致骗取投资行为的发生。

3基于声誉模型(KMRW)模型的风险投资家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III)

由于风险投资家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根据模型(II),风险投资家投资时的最佳策略为不严格的审查策略,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不做严格审查。于是风险越大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越热衷于争取风险投资家的投资。而争取投资成功后越容易给风险投资家造成损失。由于风险投资家搜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不仅困难而且成本大,只有合作中才能发现企业的好坏,为了寻找到更多好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他们就“广泛撒网”,很多创业企业利用这个机会骗取投资,造成风险投资市场上的二手车问题,即最后风险投资市场上争取到风险投资的创业企业的信用越来越差。声誉可以在市场交易中保证契约执行的作用,从而缓解了由于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声誉由此成为在不同的市场中提高交易效率的机制。下面本文用声誉模型来分析风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以减少风险投资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参照模型(I),假设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在争取风险投资家投资时,可以采取欺骗和不欺骗风险投资家的策略。根据结论2的情况,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风险投资家往往会采取信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设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家采用(欺骗,信任)的策略的收益为(E1,V1),而采用(不欺骗,信任)策略收益为(E2,V2),这种情况的结果如表3所示:表3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假设风险投资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进行不完全信息博弈,他们之间的博弈分为如下两个阶段:(1)在第一阶段,风险投资家首先采取行动,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风险投资家可以选择信任企业,也可以不信任。如果风险投资家选择不信任,则博弈结束;如果风险投资家选择信任,则博弈进入第二阶段。(2)在第二阶段,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将会采取行动。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以选择欺骗风险投资家,也可以选择不欺骗。如果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后一种情况,即不欺骗,他们博弈结果如图3所示,为(E1,V1),否则为(E2,V2)。为了使分析更有意义,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假设E1>E2,V1<0<V2。如果这场博弈是单次博弈,那么博弈的均衡结果就是风险投资股东不相信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两者的收益均为0。因为风险投资家如果选择信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就会使创业企业占选择主导权,其会在欺骗不欺骗之间进行选择,选择欺骗给他带来的收益为E1,而选择不欺骗给他带来的收益为E2。当博弈均衡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一定会选择欺骗风险投资家而使风险投资家损失V1。因此,选择信任会使风险投资家损失V1,风险投资家最佳选择是不信任。因此,如果是单次博弈,那么互相不信任就是唯一均衡的结果。假设风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以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并假定他们共同的时间贴现因子为δ(0<δ<1),如果风险投资家选择信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信誉以争取到更多投资,就会认真对待风险投资家的信任。因此,如果风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相互信任,在无限期情况下,他们的贴现收益分别为式(1)和(2)所示。在模型(II)中,只要贴现因子高于某一临界值,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从欺骗中得到的收益的贴现值小于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时,就会出现合作的结果。但是,在这个博弈中,需要博弈双方都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博弈双方中一方固定而另一方变动,合作博弈仍然是可以实现的。结论:(1)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不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创业企业的良好声誉给其带来的收益越大,创业企业越不会进行欺骗;(2)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创业企业的坏声誉对其收益的影响越小,创业企业越有激励进行欺骗;(3)声誉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长期利益的影响越大,即贴现因子越大,创业企业越有激励表现的诚实。风险投资家投资后通常采取分阶段投资的方式,而每个阶段的投资必须建立在创业企业已经完成上一阶段要求的基础上,才会继续投资。但是,分阶段投资时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就会损害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利益。青木昌严(2000)通过对美国硅谷的创业投资案例分析会发现,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模式一般是“锦标赛”式,即他们在第一阶段投资很多家企业,然后观察各个企业的市场表现,从而选定一家最受市场“亲睐”的企业,抛弃其他的企业,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创业企业的利益。Bachimann和Schindele(2006)研究风险投资家在参与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开发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可能会“窃取”商业机密,最终影响创业企业的成功。Kishida(2002)的研究也发现,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家掌握了创业企业的技术后,以单独开发创意来要挟创业企业,也是导致创业企业利益受损的现象。因此,本文提出模型4。模型4:风险投资家投资后,他可以选择的策略有:长期合作或者中途欺骗。如表4所示:表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风险投资家欺骗不欺骗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信任(X1,Y1)(X2,Y2)不信任(0,0)(0,0)这个博弈的过程和模型(II)中的情形相似,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结论:(1)风险投资家选择不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风险投资家的良好声誉给其带来的收益越大,风险投资家就不会进行欺骗;(2)风险投资家选择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风险投资家的坏声誉对其收益的影响越小,风险投资家就越有激励进行欺骗;(3)声誉对风险投资家长期利益的影响越大,即贴现因子越大,风险投资家越有激励表现的诚实。

4结论

新技术论文范文3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高新技术主要是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海洋技术和生态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运用高度密集的技术、资金和知识,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开展农业产业生产。一般认为当高技术组合按国际科技产业园区的规范超过70%以上时,传统技术才被创新为高新技术。靠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产值的“技术生产率”在60%~80%以上,则实现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还需要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手段,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先进的管理体系和健全的市场体系配合。

(二)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状

截至2012年,安徽建成各级农业示范园区101个,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95家,其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92家,企业年产值248亿元,建成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平台345个,企业技术中心56个①。从总体上看,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农业龙头企业的10%,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5.2%;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仅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4.1%,占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2.4%;全年完成农业科研290人年,应用研究为10人年,试验284人年,全年获批农业科研专利申请29项,但无一项完成应用转化。

(三)影响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起步较晚。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借鉴美国的经验而兴起的,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到如今也就20年左右的时间,各地区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认识还不到位。目前还处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试验阶段。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依赖政府投入,为政府主导型产业。安徽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经济欠发达,对农业投入较少。2012年,安徽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为302亿元,人均不到1000元,全省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为19.5亿元,仅占GDP的1.1%②,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仅有3亿元,用于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则更少。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全年农业科技专利申请数只占到全省的0.09%。3、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不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较高,特别需要开拓型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据统计,我省每3万人中才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高于,居第30位。2012年全省已建或在建的农业科研机构不足百所,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人员只有1000余人。4、劳动力产业素养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发展支撑力不够。安徽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担负着国家粮食生产重任,区域内粮食播种面积大,常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文化程度、产业素养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2012年,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中,60%为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仅占20%多。现实的生产条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起不到支撑作用。微观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科研技术平台分布不均,科研成果应用能力差。全省具有科研能力的农业科技平台中,一半以上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企业技术中心只占到16%,平均每两个高新技术企业才有一个技术中心。在农业科研成果中,80%为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应用研究不到10%,2012年无一项农业专利成功转化。二是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我省市场上还没有一家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介实体,承担把科学技术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职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主要依靠技术交易所举办的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但其服务功能过于单一,缺乏连续,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致使农业高新技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3]。三是企业产业化动力不足。农业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导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在缺乏有效的制度激励情况下,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生动力不足,以至于消极应对[4]。诸多原因影响着安徽农业的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发挥要素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安徽省农业生产要素禀赋及其差异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及其禀赋反映指标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知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传统生产要素理论,技术、劳动、资本、资源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要素禀赋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投入要素[5],是决定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各要素禀赋反映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条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情况分别用不同的可衡量相关指标进行反映。1、技术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确立产业优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直接决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农业科技贡献率。2、劳动力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最具最主观能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素质,包括文化程度、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等,决定了劳动者能否接受和掌握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甚至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而这些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效果。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农业劳动生产率3、资本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重要构成。资本的投入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改扩建生产基础设施,购买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而这些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条件。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人均劳动资本=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投资(地区农业投资/农业从业人口)4、自然资源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对象,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条件。农业生产要素禀赋既是决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基础因素,也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条件的反映,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影响较大。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人均耕地面积=地区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口。

(二)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比较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对资本、劳动、资源的投入数量和比例要求并不明确,因此,我们选取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北京、同处于中部的湖北、生产条件相似的河南以及相对落后的重庆,截取各地2012年农业发展的数据和“十一五”末期公布的农业科技贡献率,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综合比较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素禀赋(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不足,4个要素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概述为农业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劳动力产业素养低,经济欠发达,对农业投入少,农业收入低,农业科技水平较低,这些都制约了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北京则是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依托资本投入和农业科技创造了领先全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近于安徽的2倍。借鉴北京的发展经验[6],构建差异化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是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要素禀赋地区差异

无论从经济、地理、文化、制度等哪一方面比较,安徽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对安徽各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分析。可以假定区域内技术共享,只选择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3种要素,沿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农业人均劳动资本和农业人均耕地面积3个指标,截取安徽各地区2012年农业生产数据,进行要素禀赋差异比较(表2)。依据表2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安徽分为4大农业生产区域:城市及郊区现代农业区,这一区域以合肥为代表,大体还包括芜湖和马鞍山2市。该区域特点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人均劳动资本全省领先,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人才聚集。两淮粮食主产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淮北(淮北、亳州、宿州、阜阳)和淮南(蚌埠、淮南和滁州)2个粮食主产区,7个地市。该区域的特点是粮食产量大,耕地资源相对较多,但常年遭受自然灾害,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较低。沿江优势农业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铜陵、池州、安庆和宣城4市。该区域特点是地域特点突出,水域面积大,交通发达,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劳动资本较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山区特色农业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六安和黄山2市。该区域的特点是山多地少,区域内土特产品物产丰富,土地资源稀少,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

(四)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同区域模式选择与重点确定

在经济欠发达、农业投入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要素禀赋不足的情况下,依据要素禀赋差异进行区域划分[7],针对不同区域,选择适用的产业化模式[8]和确定发展重点,可以为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准确地找到发力点。1、城市及郊区现代农业区该区域农业投入比重较大,科研机构和人才集中,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劳动者产业素养高。该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一方面集中科研力量,开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一批农业生产龙头企业,通过政策、资金引导企业进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开发与生产。重点进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材料技术研究,着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设施农业,力争在生物制药、有机农药、农产品的精加工、绿色蔬菜、乳制品、观光农业等方面实现产业化。2、两淮粮食主产区该区域为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土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面积大,农业投入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该区域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政府主导型,集中科研力量进行农产品品种优化研发,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生产园区,培养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业,力争在强筋和弱筋小麦、专用棉花、花生、大豆、玉米的种植与深加工,猪牛羊养殖与加工等方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3、沿江优势农业区该区域为传统粮食生产区,区域内水系发达,物产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劳动力产业素养整体较高。该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混合模式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农产品品种优化与种养殖适用技术研发,培养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水产品加工业,力争在水稻的种植与深加工,油菜适用栽培技术与精加工,水产品良种与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4、山区特色农业区该区域山多地少,农业生产现实资源相对稀缺,但区域内土特产品品种丰富,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该区域适宜采用科研机构主导型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山区特色品种优化、栽培技术与产业化生产进行研发,着力发展土特产品生产与加工,力争在土特产良种和无公害、有机生产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除以上区域外,以亳州为重心的中药材生产也是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之一,其适宜采用科研机构主导型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中药材品种优化、栽培技术、药用性质进行研发,着力发展制药工程,力争在中药生产与提炼方面形成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技术论文范文4

1.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离开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一切都无从谈起。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通过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围绕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难度和实现经济建设目标这个重点,面向市场,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加强管理,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收效益,就能把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争创一流,多做贡献,促进煤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煤矿企业来说,要实现科技兴煤,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路子,就必须依靠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搞“五小”发明、合理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可持续发展创新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来改变煤矿形象,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各种生产要素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彼此能够获得“1+1>2”的系统效应的全新关系,达到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为实现煤矿职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不仅仅是在资本营运、技术创造、市场开拓等方面要有大的突破,增强竞争优势外,努力塑造具有煤炭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全面实施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战略目标,使职工在活动中自觉注入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改革创新意识、开拓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形成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这样,我们在营造使物质产品的生产者本身也得到良好熏陶和淬砺的文化环境,使我们的经济技术创新在创造高质量物质产品的同时,也成为创造者身心健康的劳动者的熔炉,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提高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行为养成,从而始终保持企业的旺盛活力。

二、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活力源泉。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重点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的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煤矿企业开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就要有新创意、新动作、新突破,以求取得新的成绩。【摘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煤矿特点,对煤矿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进行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煤矿企业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推进国有煤矿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事业;立足岗位,深入开展适应煤矿企业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建设安全高效、稳定和谐的新矿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为推进煤矿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建功立业,是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是搞好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1.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离开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一切都无从谈起。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通过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围绕煤矿企业改革发展的难度和实现经济建设目标这个重点,面向市场,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加强管理,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创收效益,就能把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争创一流,多做贡献,促进煤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煤矿企业来说,要实现科技兴煤,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路子,就必须依靠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搞“五小”发明、合理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可持续发展创新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来改变煤矿形象,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各种生产要素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彼此能够获得“1+1>2”的系统效应的全新关系,达到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为实现煤矿职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不仅仅是在资本营运、技术创造、市场开拓等方面要有大的突破,增强竞争优势外,努力塑造具有煤炭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全面实施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战略目标,使职工在活动中自觉注入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改革创新意识、开拓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形成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这样,我们在营造使物质产品的生产者本身也得到良好熏陶和淬砺的文化环境,使我们的经济技术创新在创造高质量物质产品的同时,也成为创造者身心健康的劳动者的熔炉,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提高煤矿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行为养成,从而始终保持企业的旺盛活力。

二、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活力源泉。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重点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的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煤矿企业开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就要有新创意、新动作、新突破,以求取得新的成绩。

第三,结合实际,狠抓落实。一是抓以“三型六化”为主要内容的创建竞赛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要细化“三型六化”竞赛活动的目标管理,认真执行各项检查评比和节奖超罚制度,把实现目标同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形成人人参与创建,千方百计达标准,堵塞漏洞,以创建学习型单位、班组和个人的小目标,保证“三型六化”学习型矿井、学习企业等大目标的实现。二是提高技术素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表面上看起来是产品资金和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工会要在积极配合党政做好职工教育的同时,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职工,大力开展“六五四”创建活动,大力学习“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群贤同志的先进事迹,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适应科技经济浪潮对职工队伍素质的冲击和挑战、努力学习新知识、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优秀的开发创造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三是抓典型事例,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扬他们的艰苦创业、勤俭办矿、科技兴煤、降耗节能、安全高效的经验,掀起学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高潮。同时要把职工在竞赛活动中贡献大小同政治荣誉、物质利益相联系,最大限度地激励广大职工群众深入持久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中去,为实现煤矿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和安全、稳定“双零”目标努力奋斗。

【摘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煤矿特点,对煤矿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和竞赛活动进行探索,提供借鉴。

新技术论文范文5

1.1对研发活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项目立项后,各项目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研发经费的使用情况、项目组人员及变动情况等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可定期举办科研项目例会,实行月报季报制度,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给与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列入部级、省部级、地市(区)级科技开发项目计划内的研发,在研发任务完成后,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向有关科技管理机构申请鉴定;列入企业级的研发项目,在研发任务完成后,经项目负责人申请,所在部门审核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对项目的开题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技术资料编制情况、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程度、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内容进行评议并结题。项目评议并结题后,项目组负责对研发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将其存入档案馆。

1.2开展产学研合作

由于高企科研力量相对较薄弱,通过与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地拓宽。高企应选择那些与本企业经营范围和科研项目对口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建立合作的框架,在科研学术方面进行长期交流,加快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1.3设立奖励机制

高企应建立研发人员的考核奖励制度,鼓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项目的考核可实行定期和年度考核,高企的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对研发项目的进度、执行质量、项目创新等内容进行考核。设置科技创新活动奖项,奖项可分为:研发项目奖、专利奖、科技进步奖、获政府技术发明奖/专利金奖、获政府科技项目立项奖等,并给出奖项的数额。

2技术管理中的专利申请及专利管理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甚至可称得上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创造、利用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高企应学会和掌握应对知识产权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竞争力,维护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使其得到有效地保护,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高企在研发项目立项后应尽早地进行专利的申请,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起来。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应围绕企业专利的申请、授权、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分解为:专利申请、专利产权管理(专利权的许可与转让)、专利信息管理、专利战略研究与运用、专利权的保护、专利纠纷的处理、专利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及专利奖励等近十项内容。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应设有专人来管理这项工作。

3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企业,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政策的主趋势。《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地将科研成果通过不同的渠道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高企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2)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3)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4)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5)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高企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2)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贷款方面的利好政策;(3)无论是自行进行转化,或向其他企业进行转化,或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向其他企业的转化,都应分清各自的技术权益;(4)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应给予奖励。

4技术管理中的标准管理

4.1建立标准的有效版本目录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标准的有新版本目录,列入所应执行的技术法规、公司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有效版本,并在工程项目中实施。

4.2内部网站建立档案馆标准库

有条件的高企应建立档案馆标准库,标准库内设有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翻译标准、标准目录等文件库,点击进入某个文件库,便可查看到某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对于新的标准,标准库中设有最新更新文件库,点击就可查看到某个标准最新更新的时间和标准内容,有利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新标准、及时在研发中执行新标准。对需订阅的新标准,在标准库中设有订阅栏目,科研人员或项目组根据需求进行申请,档案馆集中统计后进行购买。

4.3进行标准的宣贯和培训

为了使研发所用的标准能及时让技术人员掌握,企业应对新标准进行全员宣贯培训,将的新标准内容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并用于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当中。

5结束语

新技术论文范文6

一、从温氏集团发展历程分析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其意义

温氏集团从集资创办到实行股份制经营,从企业创办之初提出了“科技兴场”的经营理念到与农业大学实行长久的技术创新联合,我们可以看到:农业龙头企业依据了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来从事农产品加工,整个经营过程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为农民提供了服务,成为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市场主体。温氏集团在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和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中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研究、开发或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通过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研究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从温氏集团迅速发展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技术创新是企业经营者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效率更高,效能更好的新的生产体系,从而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它包括创新或引进新的技术或工艺,采用新的管理方法与组织形式。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和技术机会,正确作出产品和工艺的创新决策,并顺利实施,最终成功占领市场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加强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形成个性化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利于农业参与国际、国内的分工合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走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相结合的路子,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有效结合;有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依靠有市场和高质量的产品求发展,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机制。培育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这是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

二、温氏集团发展过程中反映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状况

在温氏集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总的来说发展态势是好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很快,但效益偏低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从1985年到1989年的短短4年时间,勒竹畜牧联营公司的产量和产值都增长了600%左右,年平均增长率60%以上。温氏集团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从整个肉鸡生产过程来看,肉鸡育种、饲料营养、疾病防治这些关键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由于肉鸡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与公司签订合同的普通农户经营规模不可能太大,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而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作出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后,全国农村经济发展上开始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起步虽然较迟,但扩张势头强劲。销售收入和利税呈递增态势,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涌现出一大批重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如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欧诗漫集团公司),从而有效地拓展农产品的加工领域,提升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但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中小型企业销售利税率和净资产利润率以及经济效益水平明显低于独立核算的中小型企业。企业技术创新源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势头强劲,但能力不强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温氏集团尽管处于成长阶段,但企业经营者着眼于长远,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视技术创新为企业的生命和发展的原动力,并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初,勒竹鸡场就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无独有偶,湖州荣凯生化有限公司1999年与农业部茶叶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从茶叶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公司生产的产品80%销往美国、瑞士、日本。67名企业职工中拥有技术人员12人,占18%。总资产1030万元的小企业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创利税166万元,人均创利税2.48万元。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加大对油脂加工的科技攻关,生产工艺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减少了煤耗,仅此一项降低了生产成本20%。长兴艾格生物有限公司开发出从鸡蛋中提取球蛋白,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但从总体上看,温氏集团与其他农业龙头企业同样在技术创新上受到了外部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尚处于相对弱势阶段。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家匮乏,捕捉技术信息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企业的职工队伍没有经过严格的大工业熏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职工队伍素质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农业龙头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还不到7%,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只有163名,平均每个企业还不到2人。农业龙头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从总体上削弱了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欲求强烈,但资本不足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进展。温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作为集团创始人的温北英先生1986年就提出了科技兴场,一方面自己努力钻研,总结出养鸡36条,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科技合作对象。但温氏集团当时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技术创新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概念,是经济与技术统一的,而且往往取决于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由于受客观经济实力的限制,温氏集团引进、吸收、消化、开发新技术的困难较大,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银行按商业银行模式运作,企业贷款难度增加,资金筹集的困难,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信心和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本身经济实力的不足和固有的弱质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必须依靠政府予以扶持或补贴。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上分析,尽管与前几年相比,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普遍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但政府引导和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相对较少,据有关资料分析及测算,农业发达国家投入农业研究、开发的经费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而我国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尽管绝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强烈的科技创新欲求,但苦于经费上的尴尬,只能将创新项目一拖再拖,严重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进度。

三、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机制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为传统农业技术进步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都市农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温氏集团在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得不全面依靠自主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上获益期长,从这上面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机制不适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研究开发主体布局不合理。现有的农业技术创新科研所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时有交叉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时有脱节,不能满足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之需要;与上游研发机构和下游推广机构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农业中的显示度不高;研究机构与业务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职责不清,协作机制不健全,所站、所处、处站之间“争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是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新技术普及推广及农民技术培训等职能。表现为,一是乡镇农技部门人员少,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兼职化现象严重;二是县(区)以下推广部门缺乏基本的实验基地,推广手段落后;三是缺乏知识更新,知识老化,对现代效益农业知识知之甚少。推广部门与企业、协作组织的研发推广缺乏必要的联系。

三是民间技术力量薄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协作组织重生产流通,对农村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视度不够,责任心不强,内部技术力量薄弱,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持续的技术支撑。

四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的动力不足。研究推广体制不顺,大多为行政的附属,行政化倾向严重,外部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内部分配、人员考核、人事等机制不活,竞争的氛围不足。

五是技术需求不旺。由于生产规模小,尽管农业企业具备科技创新的强烈欲求,但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处于传统生产习惯的影响,缺乏技术投人热情,同时由于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弱,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生产者的技术需求不旺。

六是投入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目前农业技术创新以单纯的政府投入为主,尚未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其投入少,难以满足农村企业尤其是农村龙头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七是宏观上市政府至今尚未制订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技术创新的目标,激励机制等缺乏政策引导,导致研究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

由于以上创新体系上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创新人才奇缺,创新成果贮备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得农业生产单位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一般都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生物规律支配,这也是导致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顺畅的主要因素。

四、温氏集团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实现途径

技术创新是实现温氏集团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从实践看,农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针对温氏集团的成功运营模式分析,温氏集团主要采用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等途径实现技术创新。

一是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和破译其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温氏集团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是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方式的有效选择,但温氏集团模仿创新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嫁接与融合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末期,勒竹鸡场引进当时国内黄鸡最优良的品种882,通过引种接触到系统的先进养鸡技术,提高了种苗的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1991年,勒竹鸡场又引进世界优秀品种AA鸡,吸收到世界种鸡饲养的新技术。这时,勒竹鸡场也开始建立饲料分析室、疫病诊断实验室等,科学配合饲料日粮,及时准确监测与诊断疾病。通过新技术的引进与吸收,勒竹鸡场的领导者认识到技术在企业创造利润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渴望应用新技术,使产品形成了特色化、规模化、系列化生产,这就为我们在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是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温氏集团于1992年底,以10%的技术股力邀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加盟勒竹鸡场,对企业作全面的技术支持。以华南农业大学加盟温氏为标志,温氏集团进入了技术发展阶段。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以技术入股加盟广东温氏集团后,派出了多位技术人员进驻集团,对生产技术作了全面的改进,并且在技术研究方向上对集团进行引导与把握,对温氏集团日后能跻身行业的前排起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温氏集团开始向社会广纳人才,相继有大批的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加盟集团,集团生产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一个技术指标都基本可控,技术努力方向基本明确,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合作创新很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极大弥补了科技创新中的不足,能够使得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整个蜕变过程。

三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具有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持久性等特点。自主创新的优点,在于技术开发方面有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这种技术壁垒可通过专利保护的形式而加以巩固,并从法律上确定自主创新的垄断地位,形成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企业自主创新是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含量和整体竞争能力的保证。温氏集团的技术随着科研的大规模开展而进入良性的循环,集团建立了肉鸡试验场、肉猪试验场、种鸡试验场等先进实验设施也广泛使用。集团每年从销售值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基金用于研究开发,促使技术快速进步。集团每项关键技术都由硕士或博士把握,不但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产,还可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开展前沿性的研究工作。他们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合适的时候引进使用。因此,广东温氏集团各项技术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如4亿只肉鸡成活率达96.5%,100多万头猪料肉比达2.4:1等,这些指标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成熟的技术保证了集团生产的连续稳定,总体生产成本为全国同行业最低,企业很具竞争力。

五、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从温氏集团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农业龙头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机制、技术联合力度和产品技术含量也是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由此,从温氏集团的技术创新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加大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营造外部环境。各级政府要把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乃至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树立抓技术创新就是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切实加强领导。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加大组织措施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组织科技力量,针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立项论证和科技攻关,力争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新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龙头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必要的支持,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尽快形成符合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要从信贷、技术、信息和培训等方面,扶持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这部分农业龙头企业技改投入的力度,在企业技改投入上,可套用市政府扶持重点优势工业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从技改贴息、科技创新补助、减免有关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以有效的制度和体制促进政府管理行为的规范,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营造高效有序的政策环境

二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的产权制度的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进程。根据《公司法》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实际,在调整股权结构,建立出资人制度,落实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完善科学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等方面进行深化和完善,加快公司制改造的步伐。对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努力使其成为具有规范化的公司财产组织形式,要积极探索股份制改造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对产权关联度强、产品协作关系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相互换股、参股,将两家或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品,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加强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供人力支撑。技术创新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把培养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实施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等级培训考核,举办大量“专升本”、大专证书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以及选送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促进管理人员提高学历,提高素质。重视对企业技术骨干和员工的培训,有条件的企业可与大专院校联合开设职高班、专科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造就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产业工人,激发企业员工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大力引进人才,建立集聚人才的机制和环境。简化引进手续,加快职称、社保、分配等制度的改革以形成有利于吸引和集聚人才的良好氛围及政策环境;强化市场机制,主动出击招揽人才,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搞活农技推广机制,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发展效益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要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鼓励他们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及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鼓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举办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的直接结合,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供运营平台。当前,企业技术创新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总是以技术的发展为前提,一项成功的技术必然会导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的变化,同时又牵动着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推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求得发展壮大,必须构筑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但从目前情况看,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推进技术创新,完全依靠自身实力还难以做到。比较现实有效的途径是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借助外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农业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找准定位。项目不在大小,关键在找准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最佳对接点,企业应该实事求是地把握适合自己的合作项目,做到合作一个,成功一个,生产一个,实现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互利双赢;二要提高合作水平。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须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水平,鼓励更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科技成果折股的形式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行技术和资本的有机结合,增强合作的原动力,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真正结成产学研各个环节的利益共同体;三要营造合作环境。政府要主动热情服务,积极组织协调,为双方排忧解难,创造一个宽松的合作环境,同时要结合我市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切实加大对产学研项目带头人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经营者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政策的鼓励,逐步形成技术创新是硬本领,加快发展是硬道理的良好氛围。

新技术论文范文7

1.基于SFA的技术创新效率测算模型测量技术创新效率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非参数方法,最常见的是由Charnes等(1978)[11]提出的DEA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事先设定生产函数,从而避免因错误的函数形式带来的问题,但它不允许误差的存在,同时对生产过程没有任何描述。另一种是参数方法,最常见的是由Aigner等(1977)[12]提出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StochasticFrontierApproach),可以预先设定一个生产函数,且考虑到该生产函数中的各个参数。参数方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估计生产函数对个体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描述,从而使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估计得到控制,有利于每个企业的综合绩效指标进行考察和评价。文章是对不同工业行业在不同时期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因此存在显著的差别,即随机误差项的影响较大,因此参数方法更适合我们的研究需要。文章依据Battese&Coelli(1995)[13]的基本原理,运用对数C-D(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技术创新效率模型进行测定,其具体模型设定如下。其中,公式(1)中Y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变量,K为技术创新活动的资本投入变量,L为劳动投入变量;公式(2)表示样本中第i个行业在第t时期内的技术创新效率水平;公式(3)中Zit表示的是影响效率的因素,δ为各影响因素变量的参数,ωit是技术无效方程的随机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Ν(0,δ2);公式(4)中如果γ=0这一原假设被接受,则无须使用SFA技术来分析,直接采用OLS方法即可。

2.系统GMM(GeneralzedMethodofMoments)模型为了进一步分析政府科技激励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文章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为解决内生性问题,经验分析中使用GMM方法进行处理,先对估计方程进行一阶差分以去掉固定效应的影响,再用自变量的滞后变量作为差分变量的估计变量。Arellano&Bond(1991)[14]认为可以使用所有可能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差分GMM估计,但之后的研究认为,这种差分方法有可能存在弱工具变量的问题,尤其在小样本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这一问题。因此,Blundell&Bond(1998)[15]将差分GMM与水平GMM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GMM估计,其优点是可以提高估计的效率。因此,文章以系统GMM估计以下动态面板模型。其中,下标i表示不同的工业行业,下标t表示年份。EFFi,t为上文得到的技术创新效率值,EFFi,t-1表示滞后一期的技术创新效率值,ν表示政府资金支持,Z表示控制变量。

3.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由于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工业行业分类方面与往年有所变动,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文章采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的工业行业分类标准,对37个行业进行面板数据分析。(1)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变量研究技术创新效率,主要是明确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对于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文章选择各工业行业大中型企业R&D投入金额作为研发资金投入的衡量指标。关于R&D的资本存量的计算,采用永续盘存法。确定1999年为基期,借鉴Griliches(1992)的方法,以1999年当年R&D投资流量除以折旧率和基期以后若干年的平均增长率作为1999年的R&D存量,即Ri1999=I1999/(δ+ζ),其中I1999为某行业199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支出,δ为折旧率,一般设定为10%,ζ为2000-2011年的平均增长率。基于此,再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即第t年的R&D存量=-1年的R&D存量×(1-10%)+第t年的R&D流量。关于研发人员投入,由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绝大多数年份并没有公布R&D活动的人员投入,因此文章采用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作为研发人员投入的衡量指标。关于创新产出,文章选择新产品销售收入。(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政府科技激励及其他6个控制变量。笔者将政府科技激励从投入产出两个方面考虑,分政府投入支持(GIF)和政府产出支持(P)。其中政府投入支持采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代替。政府产出支持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入手,选择发明专利数除以专利申请数来衡量。文章采用的6个控制变量分别为:企业规模(Size)。采用大中型工业企业分行业工业总产值除以该行业大中型企业总数。企业研发支持(EF)。采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行业竞争程度(Comp)。采用以下四个比重的算术平均值进行度量: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资本总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行业所有制结构(State)。采用分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进行衡量。行业开放度()。采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来自境外资金的比重进行衡量。行业平均经营绩效(Cap)。采用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以上相关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2)。

二、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结果

1.总体评价技术创新效率的表现文章运用Frontier(Version4.1)程序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定。图2显示了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平均水平。可以看到,整体上技术创新效率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总体平均水平达到了0.528。但1999-2011年的行业总体平均水平偏低,仅为0.405。

2.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通过计算得到,37个行业的平均技术创新效率值,排名前十的行业分别为: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由相关数据可知,各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较大。其中,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最高,采掘业次之,水电气业最后。排名前19位的行业均达到了行业平均水平,其中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最高,为0.885,在平均水平以下的有18个行业,其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技术效率值最低,仅为0.006。垄断行业如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缺乏同行业竞争,技术创新效率较低。从2000-2012年的政府资金投向看,政府更愿意投向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57%)、通用设备制造业(9.07%)、专用设备制造业(6.2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44%)、医药制造业(5.35%)等具有较强知识密度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来说,对传统制造业的资金支持较少。结合技术创新下的数据可以发现,政府科技投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政府科技投入较高的行业,其技术创新效率也相对较高,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而医药制造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虽然受到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但其技术创新效率较差。

三、政府干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对模型采用SYS-GMM来进行回归,文章运用Stata12.0统计软件得到表1的结果。通过Arellano-Bond检验即残差序列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到,扰动项的差分存在一阶自相关,但不存在二阶自相关,因此接受原假设“扰动项无自相关”,说明模型设定是合理的。Sargan检验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p值=1>0.05,因此无法决绝“所有工具变量均有效”的原假设,故所有工具变量均有效,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从表1的分析结果看,我们认为:第一,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为负。在模型中,政府资金支持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技术创新负相关,说明中国的政府科技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或者说政府的科技投入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带来技术创新效率的“损失”。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政府在科技投入过程中可能进行一定的行政干预,对企业管理带来一定束缚,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不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二是短期内政府资金的增加可能只是体现在研发人员工资的上涨,对研发活动本身的效率提升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反而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起到挤出效果;三是政府科技投入与企业目标函数不一致,政府干预往往具有鲜明的意愿特色,往往会投资在社会回报率高的项目,与企业短期目标相冲突;四是政府科技资金投入企业后,缺乏一定的资金监管,企业在申请得到资助后,根据自身情况,有可能将资金投向非技术创新领域,因而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第二,从政府对科技产出方面的支持来看,政府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为正,但是不显著。这表明知识产权作为保障和实现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工具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支撑作用。这可能由于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对知识产权产业化扶持力度还不够,缺乏合理的考核指标和机理机制。第三,在控制变量方面,除了国有企业占比为负相关,其他均为正向相关。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可以得出:

1.企业的规模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为正,并且显著这支持了众多研究有关企业规模有利于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结论。说明企业规模,其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信息技术更能得到保障,因此有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但是从实证结果的系数来看,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2.企业自身的科技投入有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提升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正如图1所示,其研发投入占主导作用。企业贴近市场,更能了解市场需要,能及时迅速捕捉信息,前瞻性地掌握市场需求,使R&D的研发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3.行业竞争对技术创新效率为正向作用,并且显著这一结果验证了Loury(1979)、Lee&Wilde(1980)、Delbono&Denicolo(1991)等的分析,认为竞争促进企业创新的激励,企业投资R&D的目的是为了第一个获得创新。行业竞争迫使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使自己处于领先地位。

4.从带有政府干预色彩的国有企业占比来看,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国有企业占比越高的行业,对技术创新效率越低。国有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政府资助,掌握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占据中国工业技术资源分配的主导地位,即便如此,由于技术创新的激励不足和存在激励扭曲,国有企业尽管在研发支出上较高,但其技术创新效率反而不高。

5.来自境外的研发投资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为显著正相关,并且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一般而言,企业的开放度越大,表明其自身的管理机制越灵活,对外部创新知识与技术资源的吸引力越强,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因此,引进境外研发投入,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境外投资,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6.行业平均经营绩效有利于提升技术创新效率,但是贡献程度并不是很大(系数仅为0.001)企业的经营绩效越高,代表其综合的经营效益越高,就越有承担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能力,也就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与启示

新技术论文范文8

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等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应对这些问题的首要选择。目前,中国的名义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装备制造企业是工业化进程的主导部分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它的高能源需求和高能源消耗极大地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我国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占工业用能源和行业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均超过一半,远远超过交通、民用和商业用能源的消耗量。低碳时代的到来必定会使装备制造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限制,如何应对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已成为装备制造企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Magat最早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保持经济绩效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以最小的成本解决环境问题,还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过程等技术创新行为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技术创新行为与知识积累、信息共享等企业创新个体的行为密切相关,这些创新个体的行为正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源泉,因此,系统研究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在低碳经济中不断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技术创新作为一种能够实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双赢”的战略选择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问题,主要集中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等方面。从这些文献中可以发现,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产业层面上的,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较少,而且鲜有以低碳经济为情境对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展开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大致从三个角度来界定技术创新行为。第一种角度是从组织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定义,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整体,认为技术创新行为是由人参与并控制的,包括决策、计划、实施、绩效评价等多个阶段的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种角度是从系统的角度,把企业看成是外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认为技术创新行为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系统,它是由企业内外部环境要素共同决定的,是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紧密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第三种角度是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把企业看成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个体,认为技术创新行为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技术行为和社会行为,它会受到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等多个网络的综合影响。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是管理者和员工为了寻找、开发和执行新技术、新流程、新技巧或新产品等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这些活动受到企业内在本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在低碳情境下影响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因素,提出理论假设,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低碳情境下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为指导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低碳情境下实施技术创新行为提供依据。

2研究设计

2.1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在理理论(TRA)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在TRA的基础上引入知觉行为控制这一概念。根据TPB,行为受到行为意愿和控制因素的影响,其中控制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如能力、情感等)和外在因素(如状态、环境等);而行为意愿又受到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因素的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又受到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个装备制造企业是由投资者、管理者、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等不同个体所组成的具有行为能力的主体,它具有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并在沟通交流中获取信息、积累知识、不断改变自身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在沟通交流、获取知识信息和适应环境等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整体行为模式,这种整体行为模式不能从个体行为推测出来,但可以用相关的人、群体等行为主体的行为或变化程度来表示。低碳情境下的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是企业创新主体如研发人员基于环境分析而做出的各种技术创新活动的总和。因此,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基本遵循计划行为理论,技术创新意愿是指在低碳情境下个体愿意实施技术创新行为的动机和愿望强度,行为态度是指创新主体对企业在低碳情境下实施技术创新行为所持的正面或负面评价的程度,主观规范是指创新主体所感知的政府规范、社会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等影响力,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创新主体感知的在低碳情境下实施技术创新行为的难易程度。

2.2研究假设

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拟对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研究,构念出低碳情境下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得出以下假设。

2.2.1技术创新意愿与技术创新行为

遵循TPB理论,行为意愿是态度到行为的连接桥梁,它是行为主体从事某项特定行为的态度、准则、可控性和动机的主观表达,反映行为主体为从事某项行为而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决定行为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创新意愿是用来衡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观因素,反映了个体对引进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和改进生产流程等技术创新行为的接受程度,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越强,采取技术创新行为的态度就越积极,就越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技术创新活动就会越多,更倾向于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提出假设:H1:技术创新意愿对技术创新行为存在正向影响。

2.2.2技术创新态度与技术创新意愿

遵循Bandura的观点,态度是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具有较高的主观性和可变性;行为主体和外界环境是态度的直接影响变量,揭示了态度产生的原因,因此,用行为主体(如企业家)和外界环境因素(如市场竞争状况和企业间合作情况)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态度的变量。企业家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最高决策者,其认知风格会直接影响其对技术创新的态度,进而影响企业对采取技术创新行为的愿望程度。适度的竞争压力和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对技术创新产生正面评价的动因。因此,本文用企业家认知因素以及合作和竞争因素来衡量技术创新态度。Philip认为个人因素特点是决定企业家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例如具有高学历和自信心的企业家会更愿意采取技术创新行为。JintongTang等指出企业家的敏锐程度、成功欲望和风险偏好等认知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企业家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意愿。Pia等认为一些认知变量如企业家对新技术的敏锐程度、对挫折失败的畏惧程度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是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形成的重要因素。Brust等的研究表明,企业家价值观、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质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愿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作用。另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可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形成,企业通过与外界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获得企业内部欠缺的、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补充作用的信息、知识等资源,促进知识转移合作效应和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Li等指出竞争的不断加剧会导致企业现有技术或者产品无法在将来为企业带来收益,从而产生创新压力,这种压力的累积会使企业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来获得更大的利益和保持竞争优势,进而转化成创新的愿望。Maria等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企业间的适度竞争和合作关系对技术创新意愿的产生和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提出以下假设:H2:技术创新态度影响技术创新意愿,进而影响技术创新行为。H2a:企业家认知因素对技术创新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2b:合作因素对技术创新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2c:竞争因素对技术创新意愿存在正向影响。

2.2.3主观规范与技术创新意愿

遵循Ajzen和Madden的观点,主观规范是个体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认知。针对低碳情境下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其社会压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个体(如政府)对技术创新行为的约束和企业内部执行技术创新行为的原则(如组织文化)。本文用政府低碳约束和组织文化来衡量主观规范。在低碳情境下,政府制定的关于低碳的政策目标和法律法规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Porter等指出环境规制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Lanjouw等运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环境管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结果显示环境管制的加强使企业产生强烈的内部驱动力,即创新意愿,从而刺激创新。许士春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在环境规制下会更加倾向于寻求创新机会,提升创新能力。组织文化同样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Robert指出组织文化的信念和规范对技术创新起到多方面的支撑作用,从而产生积极的创新愿望。Tesluk等认为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组织成员的预期行为等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对形成技术创新意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郑海涛等认为创新型文化会加强企业中的创新个体(如研发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认同感,形成创新意识,不断调整自我行为,增强各技术创新部门的凝聚力,促进进行长期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愿景的形成,最终产生一股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提出以下假设:H3:主观规范影响技术创新意愿,进而影响技术创新行为。H3a:政府低碳约束对技术创新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3b:组织文化对技术创新意愿存在正向影响。

2.2.4知觉行为控制与技术创新意愿、技术创新行为

遵循TPB理论,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影响行为意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行为。它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所从事行为因素的感知,由控制信念和感知强度共同决定。控制信念是个体对其所具有的能力、资源等因素的感知,感知强度是个体感知这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由此可见,装备制造企业即使有技术创新的意愿,但若缺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有关能力,则创新也只停留在动机阶段,同样会影响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成功技术创新的基础。本文用“技术创新能力”来度量知觉行为控制。Gerard等通过对61家生产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意愿就越强,能够支撑其在低碳情境下进行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效果越显著。Ernst等对美国的钢铁生产企业进行了考察,发现为清洁生产而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都较大,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3实证分析

3.1问卷设计与修订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本文的数据。经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问卷反馈等阶段对问卷的内容、准确性等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预测试问卷。在进行正式研究前,先取少量被试(n=50)对预测试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以进一步验证变量设计的有效性和消除问项的歧义,检验合格后进行正式调研。使用Cronbach’sα系数对预测试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预测试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小样本的预测试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删除没有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指标,最终精简为39个指标测度,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3.2问卷发放与回收

选取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发放调查问卷:访问EMBA和MBA学员;走访调研企业;参加企业中高层行业会议;发送电子邮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16份,剔除无效问卷(企业所在行业不属于装备制造行业、数据缺失过多等问卷)29份,共获取有效问卷287份,有效问卷率为71.75%。

3.3实证方法选择

本文所建立的研究模型中,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意愿、企业家认知因素、合作因素、竞争因素、政府低碳约束、组织文化、投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等多个变量均属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变量,通过调查问卷来间接测度这些变量会产生一定误差;另外,上述变量还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如投入能力可以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行为,同时也可能通过技术创新意愿间接影响技术创新行为。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且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具有测量误差,具有测量模型更有弹性的特点,因此,可以有效解决本文中的测量误差以及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采用AMOS16.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其他的数据统计分析。

4研究结论和展望

新技术论文范文9

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把潜在变量分解为可观察的变量,并进行题项设计,采用likert5级量表(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测量被访者对各变量的主观感知量值。根据边燕杰、丘海雄(2000)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本文采用横向社会资本、纵向社会资本和外部实体间社会关系资本来测量,其中横向社会资本用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来测量,纵向社会资本采用与客户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来测量,外部社会资本用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关系、中介组织的关系、政府部门关系、金融机构的关系、风险投资机构的关系衡量社会关系资本。用知识接收、知识传递测量知识与信息共享。用内部人才数量与来源、外部人才引进的数量与来源测量人才资源获取。用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财务公司与政府来测量企业的资金获取。采用新技术交易成本、新技术流动速率、新技术采纳时间、新技术扩散风险测量技术创新扩散的效率。利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量表进行了效度与信度的检验。效度的测试主要包括构建效度和内容效度的检验。构建效度通过理论回顾和深度访谈、预调查等方式检验。内容效度检验对所选的题项能否代表所要测量的特征或目的。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在通过项目判断删除T检验没有达到显著性的项目后,变量测度项中单项和总和项(item-to-total)的相关系数应大于0.35,且测度变量的Cronbach’salpha值大于0.7才能满足两表的效度要求。变量创新技术扩散绩效、横向关系资本、纵向关系资本、外部实体关系资本、知识信息共享、人才资源的获取、资金资源的获取的alpha值分别为0.8010、0.7711、0.8632、0.8025、0.8801、0.7631、0.7011;各变量的item-to-total相关系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创新技术扩散(0.6687,0.8553),横向关系资本(0.8322,0.8980),纵向关系资本(0.7521,0.9081)、外部实体关系资本(0.6340,0.8100)、知识信息共享(0.7902,0.8338)、人才资源的获取(0.6632,0.7198)、资金资源的获取(0.6910,0.7540),数据显示,本研究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2研究结果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社会资本与知识信息共享、人才资源获取、资金资源获取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信息共享、人才资源获取、资金资源获取与创新技术扩散绩效间的统计关系,分别以知识信息共享、人才资源获取、资金资源获取、创新技术扩散绩效为因变量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1集群社会资本与知识信息共享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知识信息共享为因变量,横向关系资本、纵向关系资本、外部实体社会关系为自变量分析不同集群社会资本对知识与信息共享影响的方差进行分析,F=35.211,Sig.=0.000,0.01的置信水平,模型的解释比率R2=0.428,VIF不大,共线性影响较弱。因此,从分析数据看,回归模型效果显著,在0.01水平下,支持理论假设H11、H12、H13,即集群的横向、纵向和外部实体社会关系资本对其知识与信息共享存在显著的影响。各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如表1所示。

2.2集群社会资本与人才资源获取间的回归分析

以人才资源获取为因变量,横向关系资本、纵向关系资本、外部实体社会关系为自变量分析不同集群社会资本对人才资源获取影响的方差进行分析,F=15.451,Sig.=0.000。因此,从分析数据看,回归模型效果显著,支持理论假设H21(0.05水平下)、H22(0.05水平下)、H23(0.01水平下),即集群的横向、纵向和外部实体社会关系资本对其人才资源获取存在显著的影响。各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如表1所示。

2.3集群社会资本与资金资源获取间的回归分析

以资金资源获取为因变量,横向关系资本、纵向关系资本、外部实体社会关系为自变量分析不同集群社会资本对资金资源获取影响的方差进行分析,F=25.360,Sig.=0.000。因此,从分析数据看,回归模型效果显著,支持理论假设H31(0.05水平下)、H32(0.05水平下)、H33(0.01水平下),即集群的横向、纵向和外部实体社会关系资本对其资金资源获取存在显著的影响。各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如表1所示。

2.4技术创新扩散路径与其扩散绩效间的关系的回归分析

以技术创新扩散绩效(新技术交易成本、新技术流动速率、新技术采纳时间、新技术扩散风险测量)为因变量,知识与信息共享、人才资源获取、资金资源获取为自变量分析不同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渠道对扩散绩效影响的方差进行分析,F=63.230,Sig.=0.000,在0.01的置信水平,模型的解释比率R2=0.635,VIF不大,共线性影响较弱。因此,从分析数据看,回归模型效果显著,在0.001的水平下,支持理论假设H4、H5、H6,即知识与信息共享、人才资源获取、资金资源获取对创新扩散绩效存在显著的影响。各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如表2所示。

3讨论与结论

3.1集群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扩散路径的影响

通过对集群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扩散路径的影响的实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假设H1得到支持,意味着集群社会资本,有助于集群知识与信息的共享,横向社会资本对于信息共享的作用要高于其他两类社会资本,而且集群的社会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核心企业的共享其创新的知识与信息核心企业更可能与群内企业开展互惠的技术合作,分析市场信息,建立较高的信任度,从而为技术创新扩散奠定坚实的基础。(2)假设H2得到支持,意味着集群社会资本对于人才资源获得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在0.001的水平下,外部社会资本对于人才的流动具有显著影响,而其他二种社会资源不显著,表明政府政策、大学、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主要的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扩散中,人才的流动时关键,核心企业和同行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流动也带动了创新的扩散,很多企业通过聘请技术顾问、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方式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创新的扩散的。(3)假设H3得到支持,集群社会资本为创新扩散提高了所需要的资金,也是创新扩散的重要路径。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为技术创新扩散提供了条件,也使集群内企业有接受创新技术的风险降低。横向的战略联盟等方式也为创新扩散发挥了作用。

3.2技术创新扩散路径对扩散绩效的影响

从表2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扩散路径与扩散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人才资源获取、知识与信息共享、资金资源获取对于创新扩散绩效的影响逐渐增大,技术人才资源的获取是创新扩散主要动力。企业的人才资源获取越容易,技术创新扩散的成本也越低,这不仅加速了创新的扩散,而且提供了接受企业的技术基础能力,使通过采用创新获得的收益越明显,进一步产生示范作用,使企业更希望采用创新。其次,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动缩短了技术创新时间。在控制资金资源的情况下,创新人才的流动会使企业高管更清晰理解创新的收益和关键过程,愿意投资企业的其他资源配套,加速采用创新的决策。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