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技术推广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9:24

新技术推广论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1

1.1自然环境恶劣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地区位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带,自然灾害频发。四川地区地貌特征多以山地、高山、高原为主,由于如此复杂的地形,导致其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经常出现局部沙尘等恶劣天气。特殊的地形还经常引发地震灾害和冰雹、雷电、大风、暴风雪等气象灾害以及泥石流等衍生灾害。这不仅是四川地区贫困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必须突破的自然难题。

1.2农村基础建设薄弱,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污染环境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在:四川地区大部分地方处在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致使农民对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匮乏,阻碍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这些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牛耕作业普遍;同时,农村污染较为严重,如许多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农村卫生院设施条件普遍较差。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四川地区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

1.3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地区的文盲和半文盲基本上集中在农村,这些人接受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很差,综合素质发展进程比全国水平落后好几年。近几年四川地区的农民虽然人均纯收入有所提高,但其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相差甚远。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有限财力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使经济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农民综合素质低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是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1.4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由于历史原因、近似封闭的生活环境、习俗文化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农民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些保留着封闭生活传统和方式的农民对现代科学农业技术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四川地区由于农村大量身强体壮和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外出打工,而留守人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以及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孩子,这些人知识缺乏,种田不科学。这些低素质的人群成为影响新型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原因,农民思想保守,观念封闭导致这些人排斥新型的、先进的、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

1.5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三农”投入严重不足对于四川地区而言,发展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的最大障碍是各级党政府的领导同志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不到位。四川地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负增长,政府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提供配套设施等方面工作进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农村发展的速度。政府还在补充、修改和完善农业政策和规章制度等方面投入进展缓慢。虽然每年都有少量的资金投入,但相对农村的需求来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在偏远的农村则尤为突出。政府在“三农”政策中投入力度的不足间接的制约了四川地区在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2总结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推广;行为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41-1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的农民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力,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在社会劳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生产和经营方式逐步有了的独立的决策权,不再盲目的听从行政命令。所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情况,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要接受更大的挑战。

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理论素养是推广农业技术行为的前提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有道德素养。推广技术的对象是现代社会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高于长辈,但是又参差不齐。技术人员在推广新技术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新的理论、困难、难题,技术人员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克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耐心也是必须具备的,技术推广人员要深入农村,走进农民的生活和内心,了解农民的需求,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诚恳耐心的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农民一起讨论,不懂得问题,要虚心请教,共同学习。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要有文化素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进农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推广人员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推广农业技术,首先要用专业的理论知识,鲜明的实例吸引农民的眼球,说服他们接受新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然后才能使农民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只有这样才会把新技术推而广之,进而让大众接受。

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是推广农业技术行为的基础

新型农业对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效率要高,反应要迅速,决策要果断。毋庸置疑,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的在推广技术的的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大胆的尝试,敏锐的眼光,正确的评估,就算有再专业的知识,也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举个例子,比如去年的小麦市场行情很好,但是我国的产量很低,现在有一种先进的小麦增产技术,那么就要说服农民使用这种技术,指出这种技术的优点所在,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分析市场行情渐长的局势,用这种技术致富很快,这样就很容易被农民接受,比枯燥乏味的理论更有说服力。

技术推广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工作经验,还要善于分析市场的行情变化,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3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储备是推广农业技术行为的保障

知识就是力量,我国的农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农业技术人员在学好农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学习其他的科学技术知识,比如市场经济,法律,金融,国际贸易,这是很必要的。自从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已经与世界接轨,我们的农副产品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如果技术人员不充实自己,就会和世界脱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不了解世界现在要求的农产品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不了解食品法是什么,不知道农业技术要怎么改进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学好的一门科学可以解决的,需要的是综合技术的全面运用。

农业技术人员具备了广博的知识,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游刃有余,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很好的推广农业技术做好了保障。

4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创新总结是推广农业技术行为的核心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农业技术人员也不能墨守成规,死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也要学会因地制宜,什么样环境制定什么样的推广方案。一个合格的技术推广人员,应当能够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知识农业时代,创新能力是技术推广人员必备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这就要求技术推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技术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并将其总结、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这对于提高技术推广水平是极其重要的。

技术推广人员应该明白,技术上要有突破,必须从制度上创新,推广农业技术当中,技术人员高瞻远瞩,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比如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根据新形势下市场发展的趋势,鼓励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社等方式对农业实行一体化经营,适度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正是这样,农业技术才不断有新的突破,我国农业的发展才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 陈秀兰,何勇,曾维忠.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行为研究[J].科技管理,2009,(12).

[2] 谢士新.加强农业推广体系的思考[J].人民之声,2010,(5).

[3] 王宏艳.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榆林科技,2008,(21).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农业推广硕士 专业学位 教育

一、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培养应用型农科人才的新型学位类型。它是学位制度改革的新产物,是农科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实践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所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培养对象的学习心理上,由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4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更为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实践价值。 具体表现在:其一,理论要具有对实践活动的直入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能够直接回答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其二,理论要具有和实践的高度贴近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而不是仅仅在宏观维度上展示实践的一般性。其三,理论要具有向实践转换的快捷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无需经过多少转换环节就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工作,而不是一种建立在假设前提下的纯理性逻辑构想。

(二)差异性。

这里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是毕业时间不同,有的毕业几年,有的毕业十几年,有的毕业二十几年;二是年龄差异大,年龄小的有二十几岁,年龄大的有四十几岁,甚至五十岁;三是职业与工作单位不同,农业推广硕士学员有的是来自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干部,有的是来自高等学校的教师,有的是来自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有的是来自政府机关的干部。学员在工作经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三)职业针对性。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出:专业学位是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从这两个法规性文件的条文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实际上,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中,有许多原来就从事基层农业推广工作,或者毕业之后,他们会选择从事农业推广工作。

(四)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与时间的矛盾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是在职人员,组织人事关系仍然保留在原单位,课程的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具体可以采取业余时间上课、周末或每月集中授课等方式,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控制程度很低,往往不能保证学院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学员在攻读学位期间,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部分学员还身兼数职,集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于一身。因此,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十分突出,给农业高校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涉及专业领域多,覆盖面广。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业推广的涵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推广不再局限于农业技术推广,还包括信息咨询(科技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及市场预测)、农业经营、产品开发、农业、农村及区域规划与发展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从产业来看,不仅涉及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而且还涉及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机械等;从学科看,有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等;此外,还有农业经济学、农业机械学等等。这就给农业推广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导师的专业结构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定位

我国开展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时间不到十年,在掌握其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定位,将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办学质量,服务于我国的“三农”。

(一)培养大量的从事科教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素质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农业推广硕士(暂定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 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掌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较高层次性质工作的能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需要更多高层次农科应用型人才,农业第三次革命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呼唤设立农业方面的专业学位。我国有成千上万的人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经营涉农企业、管理农村工作或以农业工作为职业,他们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传播者和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主要师资力量。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为农民培养师资的研究生教育。农业推广研究生是为农民传播技术的中介力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和技术储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因此,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对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农”战略的具体落实。

(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大部分研究生都是紧密围绕着生产和本职工作而进行学习。一般都是“干什么,学什么”,有一定的期望和较明确的目标,甚至有的研究生是带着课题来充电的。这就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须立足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应的,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和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学位授予工作的管理等方面应当与现有的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管理有所区分。强调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具有更灵活的培养方式,课程结构更综合实用,论文工作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可以是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也可以是农业项目或工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实施。

三、提高质量,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及其定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培养农业推广领域的实用性人才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同时也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因此,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应围绕培养基层农业推广人才这个中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一)实行弹性学制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及在职在岗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可提前或推后,但最长不超过5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农业推广硕士学员以在职学习为主,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相结合,规定课程学习时,学员到校脱产学习,而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则回原单位边坚持日常工作边完成,以利用原单位的资料和其他条件,以及学员在工作岗位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基础,保证课题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对研究中必要的测试分析工作,如原单位不具备试验和分析条件,也可在学校进行。课程学习的授课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专题研讨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二)充实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建立一支富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高校指导教师队伍。由于农业高校长期以来单一地采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导致许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尤其是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很难胜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轮流到有关生产实践部门去挂职锻炼一个时期,或高校教师主动面向生产实际,积极参与生产,并就生产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丰富自已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指导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重任。

其次是精心选聘任课教师。教师上课水平的高低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尽量聘请那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态度严谨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课,这样的教师给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上课,知道要给他们讲什么、如何讲,能够讲授有关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好。另外,学校也可聘请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单独给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上课,或与学校教师共同开设一门课。

(三)高度重视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检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硕士生第4至6学期应以学位论文工作为主。

学位论文的指导应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校内导师和学校从用人单位聘请的资深专家联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策划、农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课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选题应注意有一定的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应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技术推广策划或项目设计,也可以是研究型论文。论文工作完成地点,根据论文选题的要求,可以在学校完成,也可以回单位完成,或穿插两地完成,但不管在何处完成,都必须定期向双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接受导师指导。

对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和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应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所区别,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要有一定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应获得在农业生产或农村管理方面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或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和论文答辩委员应有来自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的专家。

参考文献:

[1]刘国瑜,李昌新,李勇.农业推广硕士探析.高等农业教育,2001.11.

[2]张汝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管理模式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06.07.

[3]张世红,刘亚琼,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03.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4

关键词:玉米;优化栽培;生态技术体系;高产攻关;集成示范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37-03

阜阳市是安徽省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之一。由于该区生态气候变化异常,缺乏栽培技术研究作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玉米产量水平徘徊不前,年际间差异大。在以阜阳市为主的玉米主产区开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优化与集成的示范推广应用,探讨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我省玉米的生产水平,加快玉米生产发展,保证我省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0-2012年由阜阳市农科院、临泉县农技中心、安徽科技学院共同合作研发的“夏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整建制高产创建”项目,是基于实施我省“玉米振兴计划”、“安徽省临泉县玉米千斤县”和“农业部2011年临泉县玉米整建制高产创建”项目而完成的。3a来,项目实施集技术研发、集成配套、示范和推广应用于一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采用的技术已辐射到阜南县、颍州区、界首市等县市区,为我省玉米“振兴计划”的实施和高产创建提供技术依据。

1 技术路线、技术体系及主要技术研发内容

1.1 技术路线 以主攻单产为重点,以现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为支撑,以高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发展方向,走先进实用技术优化集成、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和技术辐射区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1.2 技术体系 主要围绕品种选用、科学播种、提高群体整齐度、合理密植、水肥调控等方面,将单项技术研究成果和传统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形成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化栽培技术体系;根据沿淮淮北的生产条件与技术基础,集中力量开展以阜阳玉米主产区为核心的生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技术的优化集成和创新,形成一整套适合该区玉米生产的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体系,并在全省示范推广。

1.3 主要技术研发内容 (1)通过新品种试验和展示,提出本区主推品种的产量结构指标,筛选3~5个适合本区推广的高产、广适、抗病、抗倒品种;(2)根据本区域的生态气候条件和玉米生长规律,提出合理的播期;(3)采用玉米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提出合理的株行距;(4)开展玉米高产优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探讨主推品种的最佳密度和施肥量;(5)探讨夏玉米适时晚收的原因和对策;(6)立足本区生态气候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探讨技术理论基础和核心技术体系,进行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2 技术体系总体构思

2.1 技术思路 以高产、抗病、抗倒、稳产、紧凑耐密型品种为核心,以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为基础,以中高密度为保证,以加强肥水调控为重点,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生产目标。

2.2 技术攻关 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推广生态播种技术、保障播种质量,落实“一增四改”技术,强化农机农艺结合,优化肥水调控,加强病虫草害防控,采用适时晚收技术。根据沿淮淮北的生产条件与技术基础,集中力量开展以阜阳玉米主产区为核心的生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技术的优化集成和创新,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该区玉米生产的高产高效综合技术体系,以便在全省示范推广应用。

2.3 技术方案 筛选熟期适宜的紧凑高产抗逆优良品种确定科学的播种时期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合理密度(株行距比例)配方施肥及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晚收。

3 研究成果

以高产、抗病、抗倒、稳产品种为核心,以精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为基础,以中高密度为保证,以加强肥水调控为重点,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生产目标,将单项技术研究成果和传统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集约化栽培技术体系。

3.1 优化强化品种性能 根据本区生态气候、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立足“两审”品种,重点在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和抗逆性上进一步优化强化,在耐密性、穗部性状、抗病、抗倒、广适和生育期等方面提出具体目标要求,为大面积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3.2 优化栽培技术 对我区推广的玉米主导品种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2010年对郑单958、先玉335,2011年对隆平206、登海605,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研究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为玉米高产创建提供可靠的技术理论依据。

3.3 形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通过2a来的高产创建研究,初步提出了阜阳市夏玉米大面积高产群体结构指标,形成以选用紧凑耐密中熟型品种为核心、采用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加大种植密度、规范株行距(等行60cm、大小行80~40cm)、提高群体整齐度和播种质量、增加和调控水肥投入及加强田间管理(热雾机防治病虫害)为主要内容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3.4 制定技术标准与规程 通过项目实施,主持制定了《阜阳市夏玉米大面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阜阳市玉米亩产750kg栽培技术实施方案》和《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普通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并已通过省农委组织专家审定。

3.5 适时晚收,技术集成示范 对黄淮海(南端)夏玉米实行适时晚收的理由进行分析,提出了主要技术指标及对策。并立足本区生态气候、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探讨技术理论体系和核心技术,进行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3.6 开展技术培训,发表学术论文 在玉米主产县共组织技术培训285场次,印发技术资料85万份,培训人次42 000人次。其中基层农技推广骨干100人次,农民种植大户36人次,编写科普宣传资料32篇,培养研究生1人。在《中国种业》、《中国农学通报》、《农业科技通讯》、《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安徽农学通报》、《种子科技》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成果入选《北京国际种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第一届玉米产业技术大会学术论文集》和《第十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参与编著《中国玉米栽培发展三十年》和《黄淮海南部夏玉米种植技术挂图》(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4 主要技术创新点

4.1 连续3a创造了安徽省玉米高产纪录,率先实现“玉米亩产千斤县”目标 2010-2012年连续3a创造了安徽省玉米高产纪录,取得了安徽省夏玉米单产三连冠。2011年带动临泉县全县玉米实现“亩产千斤县”目标,2012年全面完成农业部整建制高产推进任务。其中,2010年10hm2示范片单产达814.2kg/667m2;2011年0.33hm2高产示范点达838.4kg/667m2;2012年0.13hm2高产示范点达850.11kg/667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对我区推广的玉米主导品种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研究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及N、K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最佳农艺方案:种植密度4 145~4 744株/667m2,配施纯氮17.8~18.9kg/667m2和K2O 13.84~16.4kg/667m2,产量可达675kg/667m2以上,填补了我省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的空白。

4.3 制定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在安徽省首次主持制定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并通过安徽省农委组织的专家审定。

4.4 提出适合本区生态要求的品种特性和高产群体结构指标 以郑单958、隆平206为主,搭配先玉15、登海605、浚单20等品种。要求收获株数紧凑型品种4 000~4 500株;每穗500~600粒,千粒重320~360g,单穗粒重160~220g;株高220~250cm,穗位高95~105cm;中大穗大粒型,穗长16~18cm;抗倒、抗病性强、稳产性好;生育期中熟偏早。

4.5 探讨玉米适时晚收的原因与对策,确定玉米适期收获的具体指标 玉米适时晚收,其生理指标为苞叶干枯变白,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籽粒硬亮,含水量低于30%。千粒重增加10%~15%,667m2增产玉米50~80。该技术成熟度高,配套技术体系完善。适合在阜阳市和黄淮南部地区推广,推广2a来安全性高,效果显著。

4.6 首次提出本区夏玉米最佳播种适期 中熟偏早类型品种播期在6月15~20日,中熟类型品种在6月10~15日,中熟偏晚类型品种6月10日左右。

5 整建制应用及社会经济效益

2010-2012年临泉县农委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31个乡镇玉米进行随机测产,结果为2010年全县玉米平均667m2穗数4 055.1株、穗粒数438.1粒、千粒重350g,理论产量达528.8kg/667m2;2011年平均667m2穗数4 081株、穗粒数486粒、千粒重330g,理论产量达547.6kg/667m2;2012年平均667m2穗数4 316株、穗粒数396粒、千粒重380g,理论产量达552kg/667m2;其中,2010年10hm2示范片达814.2kg;2011年0.33hm2高产示范点达838.4kg/667m2;2012年0.13hm2高产示范点达850.11kg/667m2;2010年临泉县玉米核心示范区3万hm2高产创建,单产达550kg/667m2,较非示范区667m2增产60kg,平均增产12.24%,技术辐射带动全县玉米单产超500kg/667m2;2011年配合临泉县玉米整建制推进工作,玉米核心区3万hm2单产达548kg/667m2,技术辐射全县。项目玉米核心区单产较非示范区增加63kg,产量提高13%,667m2节本增效122.85元。2012年全面进行整建制推进,面积达8万hm2,较前2a非示范区667m2增产62kg,平均增产12.7%。3a累计推广面积为14万hm2,共增产玉米12 975万kg;新增产值20 465.58万元;新增利税(纯收入)20 046.82万元;科技投资收益比为1∶47.87,科研投资收益比为1∶192.06,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措施如下:

(1)以玉米振兴计划、粮食高产创建、玉米整建制推进为抓手,加速了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步伐,使新技术一步到位推广到千家万户,同时解决了技术研发经费问题。

(2)以县(市、区)为主体,以示范片为纽带,建成一批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基地,成为行政推动、产业运行、技术支撑、条件保障相配套的粮食生产体系,进而发展成为区域性粮食优势产业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并带动了周边县(市、区)玉米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畜牧和加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3)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和生产基地于一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分工协作、协同作战进行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配套和大面积推广。通过技术示范带动,建立起一支胜任阜阳市玉米生产发展的专业技术研究队伍和创造了相应的研究开发条件。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培育了一批玉米产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技术骨干,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保障,推动了玉米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4)将科技研发项目和关键技术试验安排到示范区、示范户,接受技术示范户、技术骨干的验证,能有效地解决生产的关键环节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同时,通过广泛宣传、技术培训,创新了服务方式,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培育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机械的推广应用速度和转化率,锻炼和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

(5)通过采用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及秸秆覆盖、配方施肥和水肥调控、热雾机病虫防控等农艺措施,实行用养地相结合,促进了土壤结构的良性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田小气候的改善及良性循环。通过农技农机配套,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改进耕作制度,将玉米精量播种、集中施肥和蓄水保墒技术集成组装综合运用;确保了本区播种质量和合理的株行距比例,实现了本区域玉米精细化播种的目标。

6 结语

国内研究与示范应用的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因种植地区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产量也高低不等。与同类研究相比,本项目在安徽省阜阳市范围内将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推广生态播种、保证播种质量,落实“一增四改”、强化农机农艺结合、优化肥水调控、加强病虫草害防控、采用适时晚收等多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综合应用,使安徽省皖北主产区夏玉米产量及单产有了新的突破,在我国黄淮海南部地区相关技术研究文献中未见报道。同时,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研究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为该区推广的玉米主导品种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以选用紧凑耐密中熟型品种为核心、采用条带深旋一体化播种技术、加大种植密度、规范株行距、提高群体整齐度和播种质量、增加和调控水肥投入、加强田间管理为主要内容,集成组合形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黄淮海南部玉米区探讨了一条由低产实现高产的新的技术体系,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推广和示范应用的新思路。但与国际和国内玉米主产区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牛峰,杨涛.阜阳市夏玉米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79-81.

[2]牛峰.黄淮海(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种子科技,2010,28(3):41-42.

[3]牛峰.黄淮海夏玉米适时晚收原因的探讨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72-74.

[4]牛峰.安徽省玉米概况及发展对策[M].中国玉米栽培发展三十年(1981-2010),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张子学,杨涛,牛峰,等.先玉335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5):19-22.

[6]牛峰,刘正,杨涛,等.阜阳市夏玉米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8-130.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也早已经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农业机械化也走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之中,且普及速度很快,可以说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农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农机推广工作者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努力将农机推广工作做到最好,为现代农业发展事业添砖加瓦。

1 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谈到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以政府的决策为方向,是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要大力的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各界资源,包括政府部门、农机相关部门、科研部门、民间农机组织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都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机推广工作也要注意资源的整理与利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将农机推广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2 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模式直接决定农机化推广工作的成效,推广模式就好比开展一项工作的大方向,开展工作的方法一样。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按照正确的、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的推广模式非常重要。

2.1 推广机构以政府为主体

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体系的形成,亦或是按照哪种模式去发展,都应以政府为依托,以国家的大方向为准则。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

2.2 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

这里说的农机企业大多指的是农机生产企业,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在资金来源方面,还是以企业投入为主。之所以以农机企业带动推广一是因为农机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来农机企业本身了解农机市场,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商机,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大户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推广组织体系,互利共赢。另外一种推广体系是在农机生产企业加上农机大户的基础上再加上农机研发单位,这样研发单位与农机生产企业之间也形成了互利共赢的状态。也存在农机生产企业加上中介服务组织加上农机户的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2.3 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

这种组织的推广模式属于一种自愿平等的联合,一般都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形式出现。形成组织后,一般有三种形式,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体制的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迅猛。另外就是农机协会、研究会等的形式,相对于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协会可能会员包含的农机企业比较多,农机企业也可能是带头人。这种民间组织的形成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非常有利,对于农民朋友本身的益处也非常大,有利于信息的整合与传播,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了一定的风险,促进了农机推广事业的顺利展开,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朋友的呼声很高。

3 结语

农机化推广体系、模式等的创新发展,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体系的形成,亦或是按照哪种模式去发展,都应以政府为依托,以国家的大方向为准则,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晓青.如何创新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J].农机科技推广,2010(12).

[2] 程赛菊.古田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与对策.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5.

[3] 潘玉.论信息建设对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4] 刘玉华.浅谈对农业机械化信息建设的认识.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5] 赵晓俊,肖学祥.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

[6] 林梅,林顺道.对延安农机化发展历史、现状及新趋势探讨.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7] 梁立文.关于柳江县农机推广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8(03).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因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09-01

随着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的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给出了更加完整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即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方法,通过现代的媒体技术及与媒体技术参与下的教育技术活动;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从这些基本概念入手,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是一条捷径,分析和判断在推广中的困难更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

1 人的因素与对策

在此谈人的因素,主要是谈我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人的因素,也就是从教育的一线出发来分析这个重要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是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影响人的因素的一个主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率走低,教育行业成为人们向往的热闹行业,新生力量的进入尤为困难,即便加入也无法发挥其优势,因其业务能力和熟练程度也无法用途主要课程和学科建设,图有雄心与壮志,无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环境,课件制作和运用无法得以实现,教育技术的推广有很大的困难。对这些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应放手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才能促进教育基础学科的现代教育基础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青年老师担子重,背负着家庭的重担,无暇顾及新知识的学习与更新,只注重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知识积累,多数已不能研究新的知识与技术。甚至有人为抵触情绪,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纸上谈兵,属光说不练型或光练不说型,对现代教育技术知之甚少。老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更是少得很,但其优秀的教学经验,如能充分利用将收到更加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要特别重视教育的这种经验,将其与现代订结合,会收到极其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教育从事管理理论中的年龄结构理论、学历结构理论和智能结构理论的综合应用,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积极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多数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业务知识掌握极其熟练,但对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备的掌握和运用就相对较差,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育活动中的电脑知识的掌握更是少之又少,现在需要他们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不要说是自己编制教学课件,就是拿别人编制好的课件,他们在讲解和运用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须先对教师进行普遍而全面的教育技术的系统培训、轮训,把教师的技术培训作为整个现代教育技术推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各类教学软件、电子邮件和外存储设备等,达到熟练运用这些设备来进行教学的目的。除了让老师熟练运用这些设备资源外,还应该掌握教育技术中的观念和思想,这也是指导教育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问题。

2 物质因素与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住手,现代的科学技术又以现代的科学设备为生成环境,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基础也无法谈及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推广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路。在这条道路上最大限度的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我所说的物质建设。现代的教育设备的数量和先进的程度实在是不容乐观,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投资方向普遍是从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从重点中学到普通中学。二是学校自我的教育技术意识薄弱,特别是老的领导干部从自身的情况出发,不愿投资于垢教育动手术,认为这种投资其收益是后人的事,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对教育投资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记得某个学者这样来评论教育技术的“教育技术是把双刃箭,对于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来说,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使其如虎添翼;而对于那些没有条件、无能力的学校会变得更加显得是一个障碍”。

3 技术因素与对策

在现代教育技术推广中,技术因素有硬件技术因素,软件开发因素,软件应用因素,以及教育技术本身的技术因素等,从对教育技术概念来分析,还存在着教育过程的技术因素和教育效果的技术分析因素。就这要求我们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推广部门对教育技术学中的和谐因素进行细化,分清主次,轻重,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掌握技术应用中的关键环节,更好的将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因素主要是教育软件的开发和教育软件的应用两大部分,就目前教育软件开发的现状来看,极少我们自己研发的教育教学软件,多数以国外的教学软件为主,其可操作性和应用性虽能满足的需要,但没有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自己的特点,另外,我们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所开发公司开发的软件,缺乏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因素,从书本上照搬教学内容,无生动性和先进性,不能把成功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总结出来,精练出来,加以分析和完善,变成广大教师共同财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而是以营利为目的打着名师的幌子,行挣钱之实,这就需要从事教育工作者和从事教育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从硬件的技术的建设入手,将教育技术纳入正常的教学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与学科教师紧密配合,一起研究,逐渐形成基于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教学效果的目的,从现代教育的概念来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也是容易比较被人们忽视的重要的技术因素。

针对教育技术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一是硬件技术,这种技术也是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条件限制;二是软件技术,在软件的开发方面,特别是针对教育方面的软件的开发也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教育行业所应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分析、系统管理、结论分析等软件基本上都是国外大公司开发的软件,这种技术的落后是教育的大忌,我们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软件产业,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三是教育自身的理论技术即教学本身理论与方法,如何应用这些软件和硬件的前提条件就是用较为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对教育技术进行实施和监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在我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一项全面的、长期的、技术性的工作,在推广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多方面的因素,应尽量避免,不管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使我们的教育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7

我国农业在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压力下,实现了从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农业科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也不能盲目乐观,若横向比较,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推广度)均不到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这种低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一定存在着一系列阻力因素,而且这种阻力对动力的抵制相当顽强。那么,竞竟是什么因素阻碍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本文试图从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农业科研)、需求(农户生产)和推广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解决对策。

  二、主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因素,除了人们公认的:(1)政府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经费太少;(2)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制周期和成果发挥效用的滞后性太长;(3)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全、队伍残缺、推广人员待遇偏低和服务意识偏差等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

  (一)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科技成果科技含量低、欠成熟,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少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之所以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鉴定验收合格的成果数量多,但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实用、能够预期产生效益的成果少,大量成果均属无效供给。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而非市场主导型,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贯穿着农业科研从选题立项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这首先表现在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上,由于受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选择什么科研项目由政府官员和少数专家说了算,这势必诱导课题申报者只注重从政府政策和专家个人偏好出发考虑选题,并采用拉关系走后门的办法争取课题。这样做的结果是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另一种现象是,即使某些申请者申报的课题符合生产实际需要、对地区性经济发展或领导决策有一定实际意义,但如果与政府官员或专家偏好不相吻合,或者由于关系不到位,课题并不能立项。其次,在课题的审批环节上缺乏严密的技术经济论证程序。对项目不是严格按照“技术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严格把关,而是仅靠“长官意志”拍板定案审批课题。由此造成许多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就被更为先进的技术成果所替代而失去推广价值。第三,在课题的鉴定验收环节流于形式而失去对课题真正评价的实际意义。通常参加课题鉴定会的专家多数是课题主持者的熟人、朋友或是同学关系,因此鉴定会常常开成“庆功会”“聚餐会”和“发红包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等完美而模糊的鉴定评价一般是集体签字,哪个人也不用负法律责任。由此造成相当部分成果不成熟,经受不住生产实践的检验,无推广价值。但不管成果有无价值,只要一通过鉴定,科研人员的功绩就得到社会和单位的认可,接下来评奖评模、晋职加薪就有了资本。究竟成果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能否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却不与科研人员的业绩、工资以及科研经费的再获得挂钩。

上述这种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上的制度性弊端,在客观上造成科研人员的行为取向普遍存在着“为科研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甚至存在“为科研经费回扣和为占有科研经费花钱方便而科研”等不良现象,致使大部分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不佳,偏离生产需求方向,形成大量无效供给。

  (二)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现阶段,我国农村农民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具有完全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选择权。他们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但要使农业技术顺利地推广到农民手中,就农民方面来讲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1.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9.04%,其中,文盲人数9.56%,小学文化程度人数34.4%。西部最贫困的甘肃、青海、宁夏、云南、贵州、西藏等六省区文盲半文盲占30.77%,小学文化人数占33.74%。这说明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这是在我国搞农业推广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中国国情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很难直接通过农民之手顺利地吸收转化。同时,也说明农业科技推广的着眼点应是农民,而不是科技成果。即应把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放在用说服、教育、培训的手段来引导和帮助农民自觉采纳新技术、改进农事操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益和增加收入,而不是把科技成果强迫卖给农民。因此,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与职能。而提高农民素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客观上要求必须首先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走以高素质的推广人员来弥补农民素质不高的推广路子。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大力加强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工作,以促进农业推广事业的全面发展。

2.农业比较效益低,客观上造成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高而消极对待技术革新。农民选择和使用新技术的制约因素说到底是利益约束。对农民来说,是否采用某项农业新技术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农民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直接投资成本大小;二是因采用某项新技术而失去的投资于另外一项活动的机会收益大小;三是采用某项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大小。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农民对某项农业新技术采用与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报酬”。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性(初级产品产业)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因素所致的农业比较效益低,将导致农民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仅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或报酬递增,而且有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这从根本上挫伤了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农户的经营规模制约着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相邻田块间的品种“插花”经营。这种经营规模的超小型和分散经营,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而且不利于农户采用新技术。尤其对“规模性技术”的采用会受到严重阻碍,如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除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农户根本无法单独采用。此外,一些地方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农民对增加科技投入缺乏长期的获益保障,也阻碍着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不适应

体制和机制是各种矛盾与问题的焦点和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之所以业绩不佳,除上述各种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市场要求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五级一员一户”推广网络体系。“五级”指从中央到乡镇五个行政级别;“一户一员”就是在村级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推广方法实行的是“技术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即在技术示范和农资营销服务的基础上,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的力量推动广大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这种运行机制的最大优点是将技术推广与行政干预密切结合起来,可以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对一些重大技术项目如玉米、水稻杂交良种,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的示范推广,能够动员各级政府和各方面的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推广效果。但其缺点也很突出,这种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推广手段来向农民推广技术,是注重做技术工作,是“以技术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是以政府的宏观农业发展目标——增产为主要目的,以科研和推广人员的个人目标——报奖和评定职称为直接目的,而不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为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目的,这必然导致推广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如山西省绛县在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工作过程中的好大喜功,大造声势,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出现的弄虚作假问题。这种推广体制如不改变,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农业推广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部门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各有优势,相互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关系。在实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中,三部门应建立起一种扬长避短、互利合作、协调发展的“农科教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但由于历史原因,迄今为止,我国“三农”之间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然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整体优势。科教单位对自己的科技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宁可小打小闹搞推广进行有偿转让,也不愿意靠推广部门的网络体系和力量推广其成果而让其分享利益。即使有合作也常常因为不能合理分享利益而弄得不欢而散。借此有必要站在农业推广部门的立场上质问:为什么本来完全是国家财政拨款搞的科研活动,而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却被科教单位拥有并把持不放?这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正确处理科教部门的科技成果与推广部门的推广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合作机制,并且应当重新正确认识和看待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问题。

  三、对策探讨

彻底解决上述障碍因素的关键在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研和推广运行机制。

首先,要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和审批环节,要坚持项目公开招标和必须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在项目成果的鉴定验收环节,要改现行的专家验收制度为市场验收制度,即以项目的增产或增效的效果是否显著,农民是否满意为主要验收标准。科研模式要由传统的“立项——研究——成果——再立项”转向“市场——立项——研究——成果——市场”的新模式,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符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实用农业新技术。

其次,要刺激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并要切实想办法改善农业贸易条件,增加农业比较利益,以提高农民使用农业新技术预期收益。此外要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户规模经营,以利于农业规模性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三,创建“三农”互利合作新模式。在当前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的条件下,可暂时设立相应的机构对“三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同时加强彼此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为“科技兴农”做贡献。建立“三农”协作机制的关键是理顺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在种子产业方面,可通过组建种业集团,实现良种研究、繁育、推广一条龙发展;在蔬菜、果树、畜牧、水产和大田作物育种等科研机构改革方面,可通过把这类纯研究机构改制为公司体制,走公司办科研的体制来加速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工作。

第四,逐步建立一种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体系。具体地讲就是:(1)在推广组织上,建立“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重点、户为对象”的农业推广网络;(2)在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推广机制为“以农民为中心”的推广机制。整个推广工作应围绕农民而进行,了解农民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自愿采纳新技术。农业推广的过程应是:“推广员——农民——农业新技术”,而不是:“推广员——农业新技术——农民”。(3)在推广内容上,从单纯根据高产要求来选择推广技术转移到更多地考虑农民的需要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上来,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综合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1]  科技战略与科技管理.全国第三次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3年。

[2]  朱希刚等.技术经济效益与农业发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推广研究;服务效益;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科技与农民的桥梁,是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和手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尽管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历史责任。

一、我国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研究存在的问题

1、推广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非农机专业人员占科技人员的多数。非专业人员所占比例的较多,导致推广人员不能科学地进行技术推广。同时,受编制的限制,农业机械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进入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工作,而原有的人员长期得不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导致推广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于农业的发展不能给予到位的指导,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的发展。

2、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一些地方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工作人员中专业人员较少,且人员队伍呈现老龄化。在技术人员的分配上,有的农机站只有2~3名科技人员,技术力量薄弱。而在一些较先进的乡镇站和县级站,科技人员偏多,整个部门的人员都偏多,出现一些闲置人员,专业的优秀的人员少,使推广工作难以开展。

3、财政投入不足

近几年,国家、省给予农业项目一定的投入支持,办公条件和场所有所改善,基本实现信息通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但对县级、乡镇站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缺乏经费支持。由于化肥、种子市场的开放,农机站的经营不理想,一些乡镇农机站甚至出现债务累累的情况,导致乡镇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同时,由于经费的限制,科技人员的待遇偏低,造成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轻推广重经营的现象。此外,各级财政缺少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补贴力度,加之补贴范围窄,导致新品种、新机具的售价偏高,对农民的吸引力不足,推广工作开展困难。

4、推广模式单一

目前,多数乡镇农机站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推广模式,多为行政命令式。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过程,基本是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推广项目的类型、推广方案、任务、目标等,乡镇按照给予的任务开展工作。这种推广模式使乡镇失去自,致使乡镇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不能依据当地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开展,导致新技术、新机具不能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使推广工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不能发挥推动作用。

5、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

当今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不仅是服务生产环节,还包括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即产前、产中、产后。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乡镇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对农业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实践经验丰富。但是,乡镇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认识较少,对满足农民需要的新方法、新机具、新技术能力有限,对于市场行情、种植信息无能为力。乡镇农机人员的知识欠缺,对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掌握缺乏。而市级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知识丰富,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能力较强,但对于农民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相分离,阻碍农机与农技的顺利推广,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改进策略

1、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鼓励支持乡镇推广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市(县)级推广部门有步骤地对乡镇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教育、培训。政府应给予长期工作在乡镇一线人员一定的照顾,例如,职称评定、待遇等,这样便可吸引较多的优秀人才去乡镇工作,使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同时,要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准入制度,确保工作人员持证工作,对人员的引进实施聘用制,公开招聘农业专业的人员,为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增强队伍人员的专业性。

2、合理设置机构

应明确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职能的公益性,公益性职能包括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农业灾害、动植物病虫害的预防、诊治;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土壤肥力的改良、检测;农机安全生产等。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应将经营剥离出去,加强公益性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同时,还应设置综合性的推广服务部门,即把“兽医”、“农机”、“农技”合并为一个部门,在部门内部设置不同的岗位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解决推广机构臃肿的问题。

3、重视整体综合调查

研究对象的选择制约着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反映了研究者的涉猎范围和研究取向。研究伊始,国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研究以农业产业自身为调查对象,研究结论片面而零散;随后,研究者将农业产业与农机技术人员及农民均作为调查对象,并对地区产业进行整体考察,研究结论逐渐全面而深刻。当前我国学者仍以政府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中的某一类为主考察农业技术推广状况,很少对政府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涉农高等院校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常年跟踪,也缺少从农村直接选取大量务农农民进行广泛调查。由于调查对象较少,调查范围不广,研究结论只能适用于研究者自己所选取的具体农机技术推广对象,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大打折扣。为保障研究对象取样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某一地区全体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者为对象,整体考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主体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某一区域全体农户为对象,整体考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实际影响;同时,还要注重区域和国家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历史研究,在历史的整体考察与现实的整体调查结合中认识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应然状况和影响。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的财政支持,是促进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有效措施。资金的投入,确保各级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有工作经费、实验基地,实现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新机具的试用等。这样便可让农民直接的看到新技术、新品种的成果,加快技术、品种的推广。政府对新技术、新机具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此吸引农民对新机具的购买,有利于农业的快速发展。

5、改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

乡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部门,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市场需求、农民需要开展工作,把提高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率为主要目标,根据农民、农业的实际情况改进其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完善服务模式。要转变服务理念,实现从行政干预服务模式向科技示范服务转变。要改进推广方式,从单一的推广方式过渡到综合的推广方式。同时,在服务内容、技术方面也要不断改进完善。在服务内容方面,改变原有的产前服务为主,加强对产中、产后的服务。在服务技术方面,改变原有的以种植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向牧业、林业、加工业等全面发展。提高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效能,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

6、完善推广服务机制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应实施乡、县双重管理的管理制度,其中以县级管理为重点。县级的推广部门负责乡镇推广机构的经费、业务、人事的等管理,加强对乡镇人员的监督、管理、考核等。对于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评定应依据工作人员的实绩与业务水平。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技术推广、农业知识专业的人员一定的奖励,使工作人员专心、高效的开展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完善基层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

结束语

我国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还存在着人员素质低、队伍结构不合理、推广模式单一、财政投入较少等问题。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的改进工作急需开展。通过提高推广服务队伍的素质、设置合理的服务机构、改进推广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等措施,解决其推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更好地为农业发展、农民群众增收服务。

参考文献

[1]蒲春雷.浅谈加强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措施[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2(4):20.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9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key factors of the low work efficiency. It analyzes the basic reason of present incentive mechanism flaw from "investment—delivery" two factors. It uses the drive theory on management to propose the related policy in order to make the present promotion organiz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better, and provides safeguard for organization's promoted work, thus to provide the theory model for the perfect or bad work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new technology.

关键词: 水利新技术;水利新技术推广;激励机制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new technology;dissemin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new technology;incentiv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45-03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缓解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水利科技,通过大量的水利新技术推广应用克服目前及未来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然而,水利新技术的公益性仅仅依靠供需双方很难彻底改变水利新技术推广转化率低的局面;水利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的趋势日加明显。也就是说,水利新技术推广机构是联系水利新技术供需双方的桥梁和纽带,水利新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水利新技术推广的速度、幅度和深度。

长期以来,受政策、体制、机制等原因的影响,特别是水利推广转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得不到有效利用,科技推广工作相对滞后,推广“短板效应”日趋明显。一是成果转化率低。二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1.2 研究意义 完善水利新技术推广组织的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提高推广组织的工作效率,提高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率与社会价值,提升水利科技的现代化水平及其对水利发展的贡献率,为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和生态水利的转型提供强力支撑。

2 水利新技术推广组织的激励现状

2.1 水利新技术推广组织简况和组织激励机制描述

2.1.1 组织架构 水利科技推广体系有省、市、县三级推广体系组成。

省级组织架构:近年来,随着水利推广政策不断改善,水利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为建成推广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服务网络化的高质量的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目前,省级推广组织机构建设主要有专设机构、挂到机构、部省联合推广工作站、流域机构与省科技部门承担、委托省水保所、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承担四种形式。

市级及以下:依据水利行业公益性特征,市级及以下的水利科技推广工作多由农水(灌区、灌溉试验站)、水保(监测站点)、建管(水库、水管单位)、水文(站点)以及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站承担,体制上为属地化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市县水利局承担所在地区的水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现有29个市级水利科技推广机构(站、所)、202个县级水利科技推广机构(站、所);其中:市级水利科技推广机构中20个综合性推广站、9个专业性推广站。

2.1.2 推广人员配备及其职责 ①省级专职推广管理人员。流域机构、省(市)水利科技推广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省水利厅水利推广体系建设、指导水利科技成果立项、承担水利科技推广和水利成果的转化工作;承办技术交流、产品推介、科技展览、科技培训;负责水利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承办水利部交办的其他工作。②省级专职推广人员。专职推广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依据水利行业发展及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降水等带头开展水利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为需求单位开展技术指导活动。(吴皓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