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团队教学法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9:24

团队教学法论文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1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教学团队合作困境

[作者简介]刘佳龙(1966- ),男,吉林通榆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四川乐山614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XJYX2013C0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84-03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Daniel A.Wren,1994)认为团队组织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使人们突破自身生理的局限性,获得同别人一起合作实现自己目标的优越性。①一个团队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具有不同“资源”的成员,以某种合理的方式聚集到一起,通过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组织的最大功能。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组织的一种类型,其功能的发挥同样取决于团队成员的有效合作。然而,如何促进教学团队成员的有效合作,突破组织构架和运作造成的合作困境,是当前亟须探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自组织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以此为研究视角,探寻化解教学团队合作困境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从组织的进化形式将组织划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他组织主要根据外部的指令进行运作;而自组织则不完全依靠外部指令,它是按照默契原则,成员各尽其责、相互协调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自组织过程的机制、规律和形式的科学,即研究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自动地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进化机制问题。②自组织理论源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组成,其核心思想主要以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为基础。

比利时著名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当组织系统内的某些变量发生变化并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在涨落之间系统可能会发生突变,并从一种无序状态向时空平衡的有序状态演变。这种稳定的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有序结构,需要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维持,这就是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开放性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内不同要素间存在非线性机制。

协同学是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开放系统如何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及其功能和行为的理论。协同学旨在研究组织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并认为这种协同是一个组织系统向自组织演变过程中的基础条件,系统中各要素的协同与竞争直接导致了组织结构的变化。协同系统在外参量的驱动下和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

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作为自组织理论的重要构成内容,对有效建设教学团队和促进成员通力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指导教学团队由他组织向自组织建构转变,使教学团队中的成员能够与内外环境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满足成员各自的需求,使组织由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协同论指导教学团队内部机制的有效协调,为成员的合作打下基础,从而保证教学团队自组织的活力。

二、教学团队中合作困境的成因

(一)合作文化的缺失

有效的教师发展,应同时包括教师的个人发展活动和教师群体的合作行动,而教师间的集体合作行动离不开合作文化的影响和指引。加拿大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教师文化进行了考察,并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③这四种教师文化在教学团队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其中主要是以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为主。人为合作文化是指通过一系列正规的工作程序和政策文件制订的教师合作计划,以此增加教师之间互相合作的机会。这种文化是一种接受性文化、是对自然合作的效仿。它具有行政控制性、强迫性、实施取向性、特定时空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自然合作文化是指建立在相互开放、彼此信赖、相互支援性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同事关系。它具有自发性、自愿性、发展取向性、超越时空性和不可预测性特点。目前,从我国大部分教学团队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停留在人为合作文化层面,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自愿程度等明显不足。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多是基于上级领导的行政指令,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单一的、被动的组合与协作。造成教学团队中人为合作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正确的合作文化引领,成员的个人主义观念较强;另一方面是各种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制约了教学团队成员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效果。

(二)有组织的无序

在教学团队中有组织的无序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团队成员的行为都或多或少的处于某一结构和规则体系之中,这种结构和规则都是围绕预先设定好目标而建立的。团队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处于组织系统化的状态之中,并受组织中的结构和规则所约束。二是教学团队成员为了完成团队目标任务,个体之间都会因为各自的立场、权力分配、资源竞争等发生碰撞和对峙,使实施过程变成一种包含竞争的合作,致使团队组织的秩序下隐含着深层的无序状态。

教学团队中的有组织的无序总是能使团队成员的合作行为陷入困境。首先,教学团队成员对合作过程中规则和秩序的认识具有局部化倾向。团队领导和设计者对团队合作规则、秩序、机构的设计趋于理想化,忽略了成员作为合作参与个体的特殊性。团队成员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合作的规则和秩序认识变得十分局部化,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各个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达成共识。其次,教学团队领导者通常以制度安排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但这种努力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教学团队的有组织的无序背景下,通过制度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成员的合作意识,但是持续时间和影响作用十分有限。最后,在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下,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方式和合作知识相对独立化,合作程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合作的顺利达成必须依靠一定的行为方式、知识和经验系统,而团队成员间具体合作的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合作变得复杂和困难。

(三)合法性认同的制约

认同是合作行为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④而合法性意味着,对于某种要求作为正确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一个合法的秩序应该得到承认。⑤合法性认同的内涵比较丰富,不仅包括法律制度的认可,还包括社会、制度、个体期待等对某种行为的认可。这种认可或多或少地都对个性的行为、个体间的合作行为产生激励或阻碍的影响。合作行为涉及不同的参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合作行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不同参与个体对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收益的认识和统一。当合法性认同难以达到个体的需要和统一时,就会产生合作困境。教学团队功能的发挥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效果同样受制于合法性认同。

造成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合法性认同难以统一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权力分配不均。一般来讲,教学团队完全由负责人管理,其中对经费、资源、任务、奖励等有统筹分配管理权,而团队成员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对于来自制度层面的任务和安排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和执行。二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功利化,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难以做到深入合作和资源共享。三是各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就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而言,对团队成员个体的评价要求较严格,个体成员工作压力较大,而在激励和奖励方面,荣誉和奖励往往是集中于教学团队负责人身上,因此很难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合作意愿。

三、教学团队合作困境化解的路径

自组织理论为我们化解教学团队合作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组织的结构、机制进行设计,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进工作,主动协同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朝着组织资源最大化利用方向发展。⑥教学团队以他组织的形式存在,自然回避不了合作困境带来的桎梏。因此,寻找教学团队的自组织发展路径,使他组织向自组织形式转变,对教学团队建设和成员的有效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意的探索。

(一)提倡教师自然合作文化,营造融洽合作氛围

文化引领是自组织形成的重要前提。自然合作文化被形象的称为“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它是对认为合作文化的一种理性的超越,是个人发展和团队合作的有机结合。自然合作文化并不反对个人发展,而恰恰是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然、自发、自愿的合作。营造融洽的合作氛围必须以自然合作文化为前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学团队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自然合作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管理者和团队成员之间既存在一种“科层”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又存在一种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的关系。管理者不能随意以管理身份向成员发号施令,要使成员摆脱被动的、消极的态度和情绪,乐观主动地与管理者对话,积极活跃地参与团队合作。要促进管理者和团队成员的有效对话,重点是要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融洽的合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深入交流,强化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教学团队成员表面的合作关系之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团队管理者要充分发挥领导力和凝聚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教改活动,使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格的教师在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之后,得到各自的学术支持、教学支持,进一步加深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和感情交流。

(二)建构耗散结构系统,形成稳定有序合作状态

要使教学团队由他组织范式向自组织范式转变,提高团队成员的合作积极性,必须使教学团队具有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既是自组织形成的重要条件,又是保障自组织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前提。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满足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机制三个条件。一是教学团队要保持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对环境的开放是系统自组织的首要条件,表现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使得系统有可能从外界引入负熵流,从而克服系统内熵自然增加,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状态。⑦教学团队作为一种组织群体,主要是对管理者、同行、学生开放,与外界之间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换和传递,从而引进负熵流,并以此来抵消教学团队封闭运作产生的熵增加。保持教学团队的开放性,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管理政策、资金支持、保障条件等,使团队组织能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能量。二是教学团队组织内部要远离平衡态。在平衡的状态下,会使教学团队组织走向僵化,而团队成员将会缺乏活力,没有相互合作的动力。教学团队内部管理要打破常规,突破一言堂的管理现状,要使成员具备充分发言权和参与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意识。三是非线性的机制。非线性不是系统内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超越简单叠加效果的非线性作用,是一种超出预期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因此,教学团队要建构非线性机制,在团队分工和任务合作时,要将不同年龄、性格、学术背景的成员进行有机搭配,以小合作出大成就,激发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合作意识,从而实现团队组织的有序发展。

(三)完善各种合作保障机制,促进竞争与协同的平衡

教学团队合作困境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合作机制不健全。传统的教学团队成员的合作是按照任务分配的方式,由团队负责人安排个别成员负责具体实施,难以达到团队成员的有效协作。按照自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组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是自组织演化的主要动力。在这里的竞争指的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角力、较量并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活动与过程;而协同是指系统中的诸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统一步调、相互合作、实现共赢的行为和过程。⑧

要促进教学团队成员的竞争与协同,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合作诱导和竞争机制。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往往是受工作任务和个人利益所驱动,所以在合作诱导机制的建构上,要切实考虑团队成员个人发展的切身利益,以此激发团队成员自发合作的积极性。利益的驱使有利于产生竞争,竞争机制的建立是以合作诱导为前提,按照小任务小合作,大任务大合作的原则,通过两人组或三人组形式,进行团队内部的部分合作与竞争。这种竞争有利于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第二,在教学团队基础上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具有同一性、自愿性和发展性特点,可以打破教学团队“科层化”制度的禁锢,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合作,有利于知识资源的共享、提升团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注释]

①张良,吴涛.高能激励下的团队管理困境及其化解[J].科学管理研究,2011(4):87.

②汤晓蒙.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自组织路径分析[J].高教探索,2008(3):442.

③林浩亮.“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然合作[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66.

④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⑤(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⑥皮武.自组织理论对高校管理的意义[J].教育评论,2005(5):45.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双师;教学团队;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3-02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学校规模、教学水平和教学结构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从事高职教育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与现在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上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因此,借助“木桶理论”来加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木桶理论”的内涵

“木桶理论”也叫“木桶定律”,其基本内涵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与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是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短的木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可以推出两个推论:一是,只有桶壁上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个木桶才能盛满水。二是,只要这个木桶壁上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恰如构成木桶的木板,团队的成功不在于那个最优秀的成员身上,而是在于最弱的那一个队员,也就是团队的“短板”;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在正常情况下不仅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同时也和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的紧密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这就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三就是桶底,一个好的木桶,首要的是它的桶底必须是好的,没有一个好的桶底,那也就盛不了水,这一点相当于一个团队为每个成员所提供的发展平台。借鉴“木桶理论”的内涵,那些基于木桶理论的探究团队建设的研究者们认为,可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对前面所述的三个限制性因素进行调整,以增强团队的整体实力,进而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

二、充分把握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单一性,整体水平有待加强。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新任青年教师也绝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或博士生,他们只是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因此总体出现高学历、低技能的状况。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也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差距离较大。因此,在实训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专任教师的教学质量必定会有所影响。

2.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缺乏共同目标,降低了相互合作的能力。现在大部分双师型教学团队是由原来的教研室和课题组等形式发展而来,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目标不清,无法很好的团结整个成员的力量,并发挥各个成员的优势。

3.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缺少基础平台。外部环境的管理机制是团队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更有助于健全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当然,制度创新的发展滞后是影响团队发展的内在根源,因此,我们必须制度创新发展上多做文章。

4.双师型教学团队人员之间大多属上下级关系,沟通不畅。由于多种的原因,造成民办院校教学团队往往是兼职教授来带队,平时沟通不及时,导致团队成员动力不足,积极性受挫。即使有些冲突得到解决,也可能只是维持表面上的和谐,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由“木桶理论”引申出的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有效措施

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引导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

1.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文化。一个团队的文化既是政治力量,也是经济力量,更是精神力量。因此,团队文化是一个团队综合力量的重要方面。我以为,要做好团队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认真选择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带头人。这个带头人除了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外,还要有较强的领导影响力和组织能力。第二,要建立一支团队成员之间技能可互补、角色有分工的团队。一个团队应该同时具有以下三种类型的队员:一是要有能权衡建议做出比较性选择决策技能的成员;二是要有具备技术技能专长的成员;三是要有若干能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员。第三,加大教师团队管理上的授权。一个团队领导者必须经常在权力下放与控制、指令风格与协商风格之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比较、选择,合理利用,达到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2.找出团队中的薄弱环节,想方设法补“短板”。通过“木桶理论”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个教学团队成功并不在于其中最优秀、能力最强的专业“带头人”,而是决定在那些最薄弱的成员身上。因此,要提高团队整体能力,必须要补好“短板”。要补好“短板”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尽可能的发现并解决掉团队中出现的“短板”现象;第二,作为专业“带头人”,不仅仅需要把每一个对人的优势发挥,而且对核心能力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当某项核心能力的缺少,很可能使专业或者研究的教科研课题的发展遇到瓶颈。

3.创建优秀平台,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才能。我们都知道:没有好的桶底,木桶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没有好的优秀平台,教师团队成员的才能就会被埋没或扼杀,团队的战斗力就会丧失殆尽,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搭建教学团队平台。首先,要搭建团队成员能力发挥的舞台,即授权。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不仅仅要发挥对团队的领导力,还需要鼓励成员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角色。其次,建立让团队成员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系统,这种支持性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信息支持,包括建立完备的获取各种信息资料的渠道;二是“带头人”的全力支持;三是团队其他成员的鼎力协助。第三,为团队成员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首先教学团队增加对成员的各类专业培训或者参加各类研讨会;其次,教学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的指导,可以从中获益匪浅。

4.沟通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凝聚的基础。教学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所以要相互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个性,相互交流好,这样才能使教学团队更聚凝聚力。

总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事关民办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民办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途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培养一支具有超强创新能力、改革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更好为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海伊斯.协作制胜:成功的团队管理——用“心”管理书系[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德强,陈冰.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教改经纬,2011,(3):49-50.

[3]吴田,何泉.国内外教学团队实践对民办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借鉴研究[J].新西部,2011,(8).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 园林绿化专业 团队式教学模式 现状 改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66-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乐观。对于中职园林绿化专业来说,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必须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活跃在一线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专业管理人员。为达到这一目标,中职园林绿化专业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而团队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试探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简介

团队教学源于团队合作理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它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它与群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团队属于群体,但群体不一定是团队。有效的团队具有七个关键特征:方向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成员胜任、关系和谐、激励有力、程序高效。

课程团队式教学是指整合同一门课程的多名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设计课程教学专题,面向同一个教学班级,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专业团队式教学是指在某一个专业内,由专业带头人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各学科的教师组成专业团队,以相对固定的形式,设置相对固定的任务,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参与完成本专业的各项教学、科研、生产、学生管理任务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专业团队式教学是课程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拓展。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通过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有利于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广阔平台和凝聚教师向心力的良好载体。

团队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大量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团队式协作,使中职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中职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能力。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实施团队式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一批面向城镇园林建设的一线人员,从事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园林环境设计为一体的活动,以提高园林绿化的专业化水平。

二、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式管理松散,教学缺乏体制保证。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出现管理松散的状况。专业理论教师、实行指导的老师以及班主任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多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教学缺乏体制保障,多元、开放、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无法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无法形成。在此基础上,团队式教学就是要突出改变现有体制,在原有的体制上创新,并形成新型的教学方法,完善F队式教学体制,包括讨论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体制,观摩型、交流型等学习方法体制以及团队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原则体制。此外,要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使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行。同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使中职园林绿化专业的学生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团队式课程形式单一,轻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中职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实践恰恰又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最关键环节。因此,团队式教学模式必须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质量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政策,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避免课程形式的单一。课程形式不能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合作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目前,中职园林绿化专业教学模式单一,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际操作内容单薄,形式简单。在此形势下,要想真正做到课程形式多元化、课堂教学生动化,就必须实现教师团队的整合。教师应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比如,在团队分工中,可以设置教师主讲制,通过指定几名教师对园林绿化专业课程进行讲解与指导;在实训方面,实现教师辅助训练的目标。这就要求团队式分工过程中,教师是指导与启示的主体,所分配到的学生能够在实训教师的指引下,提高自身投入绿化实践的能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及教师团队协作模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课程教学多样化,加快构建新型团队式教学课堂。

(三)教师个人能力有限,团队教学任务巨大。园林绿化专业是一门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学科,其涉及经济、政治、艺术、建筑、历史、心理等领域,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在短时期内,要组建一批样样通、样样精的教师团队无疑是不现实的。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出现了部分专职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团队其他成员则没有固定教学任务而过于清闲的现象。这就要求园林绿化专业教学团队能够将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加强合作。教师个体能够扬长避短,团队合作能够集长弃短,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专业团队的潜力,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四)团队式教学模式仍为传统型,背离新课标。园林绿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园林绿化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苗木生产与销售、绿化工程施工、绿地养护管理、绿化工程施工预算和资料管理等相关工作,达到相关中级水平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实用型技术操作人才。但目前团队式教学模式仍为传统型,背离了新课标,不注重以上的培养目标,只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发掘。

(五)团队式教学过程缺乏德育培养,滞后于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方面的教育,德育同样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的团队式教学缺乏德育培养,同时滞后于教学目标。在现代社会,德育是重中之重,很多人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冲击,渐渐淡忘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这样学校的德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必须重视德育培养,从团队上开展德育。

三、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加强教学管理,实现团队高质量备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管理,实现严明的体制教育。对于知识结构不全面的学生,教师应多加引导,不能放弃;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应更加严格要求。改革考试制度,使学生重视考试,真正在考试中学到一些必备的技能。

在团队备课上,实行三级负责制。第一个层级,主管教学的主任对园林绿化专业团队的备课提供宏观指А5诙个层级,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中心备课组,每个中心备课组都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牵头,负责对本班的备课做具体说明与辅导。第三个层级,以年级组为单位确立备课组,在备课组中,分单元按教师的能力和风格分别承担备课任务,研究课标、学生、教材,查找资料,定量主备并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备课的基础工作。团队备课模式下,势必会大大提高备课质量,加快团队式教学模式改进。

(二)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快团队式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中也适用。理论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应用,如果理论知识离开了实际应用,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实用价值。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突出生产适用性、直观性、操作性、创造性,这些都体现了实践性的重要。这就要求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园林生产的季节性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根据各个教师具体知识与技能特点采用先生产实践、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或采用项目式教学为主。符合实际需要才能加快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加快团队式教学书物引进,加强知识培养。目前中职园林绿化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有些专业教材仍是 10-20 年前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近几年园林绿化专业在快速发展,设备技术与品种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变化很少。同时,缺乏实践指导书,教材的操作性不强,仍强调理论体系。因此,学校要注意引进团队式教学方面的书籍,加强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师生共同努力与配合,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需要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一方面,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也要不断强大,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好的指导和熏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完美配合,是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模式改革上,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

(五)着重在专业学习中加强德育,注意从团队上实现素质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德育在人的一生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业学习中要注重德育的培养。例如,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教师在选材、用材上要充分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不能出现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要注意从团队上开展德育,整体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参考文献】

[1]李雅娜,朱永莉.应用型园林本科专业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

[2]付晓云.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3]王胜永,伊宏伟.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C]//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4]王欢,朱敏,孙丽娟,等.当前园林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5]黄蕾.高职高专《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团队;儒家管理文化;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05-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加强国家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主渠道,建设一只高质效的“思政课”教学团队对于凝聚教师共识,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除领导层重视不够、体制机制和政策不健全、不完善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团队内部的管理问题。儒家管理文化博大精深,本文期望能够通过借鉴儒家优秀的管理思想来提升“思政课”教学团队的管理水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

儒家管理思想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学说中,“仁”是其核心范畴,内在精髓。孔子的一生中,讲学讲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仁”。孔子曾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者爱人”(《礼记・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仁”的核心内涵就是尊重人、爱护人、以人为本。

“和谐观”也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要运用礼义教化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和”是孔子毕生都在追求的理想。在儒家的管理思想中,“和”是一种管理的结果和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管理的方法和协调的努力,其含义和内容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首先,孔子之“和”是指做任何事情都应恰如其分,反对“过”与“不及”。在管理国家方面,孔子主张“宽猛相济”,孔子认为“宽”与“猛”这两种政策运用得好、适度,就是“和”,“过”与“不及”都会降低管理的效果。其次,孔子之“和”还指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不同的事物之间要相互协调,达成统一。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应“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中庸》)。再次,孔子之“和”还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要和谐相处。

此外,在管理的人性假设层面,不论是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论”,或是荀子的“性恶论”,都强调人性是可以塑造的。若在良善的环境中则为善,若在恶的环境中则为恶。人性是可以熏染的,关键是看环境。在管理的价值层面,儒家认为应该义先利后,遵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等“以义统利”的价值取向。在管理的组织层面,儒家强调“明分使群”,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生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合群性)。人不能离开群体组织而独立存在。而要使“群”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要保证社会组织的合理性,就必须有“义”。所谓“分”就是对群体组织内部成员的名分、职位、等级地位作相应的规定,使其各有其角色定位,要各得其宜。有分工有合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在管理的控制层面。儒家主张“德礼之治”,其内容与特色为:强调以“德”为内容的内在控制及以“礼”为内容的外在控制的相互结合运用,两者当中又以内在控制为主;注意德礼引导教化的事前控制,而不十分重视以政刑惩罚为手段的事后控制。在管理方法上,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和“执经达权”。中庸之道就是深明“日中则移,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所以凡事都可把握分寸、适度,从来不走极端,反映到管理上,就是一切求合理。“执经达权”就是管理既要讲原则性,又要讲灵活性,将两者结合起来。

二、恰当运用儒家管理智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的管理水平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管理中的问题

据我们的调研资料显示,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管理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团队领导者不称职。一个高效率的团队首先得有一个德才兼备并有卓越管理艺术的领导者。团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领导者的全程维护。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团队领导者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管理过程中不懂得人文关怀,管理方法上不知道经权结合,不懂得如何培育和谐的团队文化,不尊重团队成员,只是一味地用打压的方式管理下属。在利益面前,奉行拿来主义,不考虑团队其他成员的利益诉求,导致团队向心力减弱,团员怨声载道。

其次,团队缺乏凝聚力。一些教学团队不重视团队建设,团员缺乏归属意识、责任意识,也缺乏对于团队的自豪感。在管理的组织层面,管理者欠缺“明分使群”意识和做法,没有明确界定团队成员各自的位置和应当承担的职责,只是习惯性地完成日常工作。

再次,不注重团队文化的培育。一些教学团队最终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不重视团队良性文化的培育。团队文化建设需要培育团队的民主文化、协作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文化等。不重视团队文化建设,使团队缺乏向心力,团队始终处于一种离散状态,团员没有团队意识,团队形同虚设,导致最终解体。

最后,对团队冲突管理不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成员都是高知分子,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较强,又因为家庭出身、学历背景、文化背景、认知水平、教养等方面的不同,有时难免会发生冲突,团队管理者应该具有相应的冲突管控意识,将冲突控制在相应的水平,使冲突尽量不对团队产生破坏性影响。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团队的管理者或者对冲突的严重性意识不够,或是管理水平有限,往往在冲突发生时处理不当,最后甚至因为对冲突管控不力导致团队的解体。

(二)儒家管理思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儒家管理思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当学习儒家管理知识,恰当运用儒家优秀的管理思想管理团队。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成员的文化背景大致相似,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团队管理者应该学会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优点和人性优点来提高教学团队的管理水平。比如,运用儒家人本主义管理思想进行管理,尊重、爱护每位团队成员,让每位成员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团队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借鉴荀子“群分”的理论,给组织中的每位成员以明确的价值定位,让每位成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作用,各司其职。团队管理者除了让每位成员明确并完成组织的目标外,还应该考虑在不与组织目标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帮助每位成员制定个人目标,引导他们在既定目标的牵引下,努力尽职达成组织和个人目标。同时,管理者要学会运用“经权”之道进行管理,既坚持原则性,又注重灵活性。管理高级知识分子,尤其要注重心灵关爱,要让团队成员有家庭归属感,这样才能增进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另外,由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效能,所以,团队的领导者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要学会“慎独”,做组织的模范人物,以身作则,统帅全队,特别是作为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的领导者尤其应该如此,否则,无法说服其他老师和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培育“和谐”的组织文化,增强组织凝聚力。中国人重视人伦关系,希望通过遵守规则来达到各种关系的和谐。团队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制度的建构要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成长、激励人进取等特征,通过各种制度、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打造和谐的组织文化。教师教学是一个较为个体化的活动,管理者在管理时除了把握原则性问题外,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要给老师以适当的空间,即注重灵活性,期待老师自己的创造性发挥。团队管理者还应该建立各种沟通平台,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鼓励成员之间积极沟通、协作。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管理者要本着爱护、尊重的态度,管理时要注意“宽猛相济”、“张弛有度”,帮助年轻人尽快建立团队归属感,促进其早日成长。总之,团队管理者要注重建设一种平等、协作、宽松、尊重、爱护、相融的文化氛围,引导团队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提高冲突管理水平,消解恶性冲突和竞争。我们在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团队冲突的发生多半是由于彼此间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引起的。要高水平的管理冲突就要求管理者有较高超的冲突管理控制水平。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儒家注意德礼引导教化的事前控制,在管理的价值层面,事前培育团队“以义统利”的价值文化取向,提倡团队成员学会适当让利。当然,“以义统利”并不是让成员都当圣人,放弃各种应得利益,而是在资源明显稀缺的时候,懂得适当让利。取利时,要学会“中庸之道”,即要适度。高校讲授“思政课”的教师大都是党员,本身就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应该因为一点小利益就发生严重的冲突和恶性竞争,否则讲课时也无法服众。当然,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也反对讳言利益的虚伪做法,对于应当争取的正当利益,我们也应该理直气壮地争取。管理层应该建立适当的利益激励机制,这样会大大提升组织的效率。激励机制的建立要控制在适当合理的范围内,不及和过度都是不合适的。

参考文献: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81-01

对于刚进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大一新生而言,“物流”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至于物流系统的优化、物流成本的节约等观点更是陌生的。所以,对初涉物流领域的大一新生来说,《现代物流基础》这门课程是他们学习物流知识、了解物流的敲门砖,是他们学习物流管理的第一门课程。《现代物流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还有实践知识的重任。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基本理论,又要介绍前沿进展;所涉及的物流概念要严谨,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道德品质、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本文根据作者三年的教学实践,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组建团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双赢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独行侠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单打独斗、尔虞我诈的无序竞争即将过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在这种环境中,需要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既要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标,也要知道别人在考虑什么、关心什么,能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相互理解和支持,在工作中常常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失误,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协作性很强的工作中沉默寡言和固执己见都会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仅人与人联系密切,企业间联系也非常紧密,人的协调素质、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现代物流基础》这门课上,我将学生分成了六人一组的小团队,并且让团队成员自选队长、自创队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布置的所有学习任务都要求以团队的名义完成,并且要求全队成员必须参与。团队成员只有参与到团队活动中,并且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才能够通过平时考查。要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明白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要认识到个人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是整个团队,个人的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成绩。通过团队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与其他成员相互协调沟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创造一种竞争性的课堂讨论气氛,各个团队之间无形之中会形成一种竞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

2 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扮演者,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老师不会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讨论、创造。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吸收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案例教学有助于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学期末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生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的方法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熟悉并消化案例,然后查阅各种资料,了解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学生的解决方案还需要老师给予引导,这也可以促使老师加深思考,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现代物流基础》整个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模块下分任务的教学方法,每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都运用物流案例来辅助理论教学,通过一个典型的物流案例或一段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团队成员间相互讨论并得到自己团队的解决方案,然后每个团队派一名代表向其他团队公布自己的解决方案,团队相互之间要针对各自的解决方案进行交流探讨,最后老师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相关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分析应用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形式的组织指导,让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利用校内实训室开展教学

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让学生到企业里边工作边学习以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学校实训室进行模拟教学。

通过实训项目的开展,可以让刚接触物流的大一新生在了解物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物流的各个要素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组织学生参观物流企业

大一新生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一般只有《现代物流基础》这一门课程,这门基础性的课程只是为了给学生搭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在业务能力上并不能达到很高的要求,因此到企业里面进行顶岗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可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了解企业的运转过程、岗位设置以及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今后就业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也便于学生制订自己的目标,明确方向,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教学方法改革不仅是依靠老师单方面努力就可完成的,在改革过程中,还需要学校、学院及学生积极支持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设计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玉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6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6-000-02

摘要“团队精神”的培养对高校学生的未来乃至对国家的未来将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从教育学的视角着力对一门选修健美操教学课对影响学生团队精神的相关因素:团队意识、团队目标、团队沟通、团队合作、团队评价进行相应问题的探讨,以求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 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合作的精髓就在于“合作”二字,团队合作受到团队目标和团队所属环境的影响[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度的加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完善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合作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素质人口成上升趋势,但具备较强团队精神的合作型人才还是处于下滑势头。由于现在很多都是“四二一”的6护1独生子女家庭,社会主义将来的接班人在众多家庭环境中团队理念严重缺失,21世纪的社会更加需求高素质合作型的人才,社会需要家庭缺失,大部分的重任都依在了学校教育层面。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一、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团队的科学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现代人又采用“团队精神”这一时尚词来体现团队。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古还是今,人类都清楚的认识到“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现代的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他的团队“合作――团队精神”。在我国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大学生毕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得到企业或就业单位的认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就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必须作为各高校培养大学生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教育才能获得,需从家庭、学校、社会中不断得到培养[2]。由古至今人类也非常清楚集体团队力量肯定是比个人力量大的多,但这需要“团队精神”作为一个支点,团队力量才能发挥到最大化。

二、健美操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合理化

教学模式是社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适合你所教学的课程;

(一)选取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9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国人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体育教学特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呈现出来,如:快乐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小团体”教学等十几种。虽然多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但具有特殊实践性的健美操选修课采用“小团体”教学模式比较理想。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健康观的要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小团体”教学模式分组的最优化

健美操选修课首先是学生自己以选课程、时间、老师“三自主”形式进行,意愿指数都比较高。可要在这门课中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不能以单一的某种形式来分组,例同质分组、兴趣分组、友情分组等,这样在教学中就不能很好的进行优势互补,不能很好的发挥团队力量。要想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力量,合理编组非常重要:首先,考虑在团队间竞争性评价更加公平、合理,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团队的兴趣,意识到团队带来的魅力;其次,在分组前对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初步多方面综合性的了解,第一:对学生的友情与兴趣进行印象分组;第二:对学生的协调运动能力与学习态度进行观察、评价后分组;第三:对男女性别搭配进行影响分组;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有必要的调整。最终形成6-8人/组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有一个核心学生的“小团体”分组教学模式,这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个自特长,进行组内优势互补,形成带动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进步、有关心、有施长,培养社会需要的合作型人才。

三、团队精神的教学培养策略

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是完成教学的基石,更是教学成功的基本因素。教学策略又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在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即采用“团队合作,分组竞争”的形式来进行[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一)灌输团队理念

团队是一个拥有共同目标,所有成员能够用最理想的状态来面对和解决所有遇到的任何问题及困难的小团体。一个“小团体”必须有自己的团队目标、团队理念、合作精神,才能更好的激励出 “小团体”的团队精神。因此,在第一节教学理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理念引导式教学至关重要。强调对整个教学过程都以通过团队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团队评价影响个体成绩;团队合作影响个体今后的发展。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都需要合作,团队是人类集体力量的象征,个体能力需团队合作才能更好体现。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客观事实反映。

(二)强化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不能以自我意识为中心,要有团队配合意识。团队意识是构建和谐团队重要的内在基石。没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就谈不上团队精神。曾在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做了客观性的评价,大学生的团队意识非常差,今后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可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存在“四二一”的家庭关系,6人护1人。再加上现在的很多高校都采用选课制同班级的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十分少,搞班集体活动就更少,导致学生在高校班级里的团队意识严重缺乏。这就要求高校的各项课程一定要把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学习、合作能力等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中。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又属体育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从准备部分、教学学习过程、评价过程中大部分以团队形式进行共同思考、共同学习,与他人团结合作、与团队共努力、与团队共奋斗,强调团队的重要性,通过健美操不断的强化团队意识。

(三)明确团队目标

没有目标的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团队目标是一个团队的共同目标,各团队成员才有明确的奋斗方向。第一,学期开始教师要给班级一个明确的纵向教学目标即今后组成“小团体”要完成的纵向教学任务。第二,就是各“小团体”都要确定本团队阶段性想要达到的横向目标;第三,就是每个“小团体”的个体成员对自己要有明确的个人目标。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个人要自觉、主动,并意愿为团队目标服务,同样个人理想目标可以通过团队来实现它的最佳化。

(四)重视团队沟通

沟通是团队合作的桥梁,顺畅的沟通是一个“小团体”的重要资本。缺乏沟通的团队就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创新的浪花。团队沟通需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建立平台的方式有很多种。第一,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可采用课堂教学意见交流、网络QQ交流、电话交流、教师答疑时间的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第二,搭建团队组员间的交流平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式讨论学习、课后建立团内QQ群进行网络讨论共同完成团队任务、课后组织讨论式的实践学习;第三,搭建各小团队之间的交流平台,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各“小团体”间的竞赛评比法和优秀与较差学生表演展示法进行集中式的讨论学习、课后各组长之间或各组员间可进行流动式的讨论学习。

(五)注重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源泉,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就不能很好的迎战困难,团队内部就很难营造一种和谐气氛。曾在98年世界杯足球赛中,赛前人们非常的看好具有天皇级、强大进攻阵容的巴西队,无论是哪位球员个人能力都具有明星风范,球迷对这支球队取胜的呼声也是最高,可最后巴西队却以失败告终。问题出在哪?就是队员个个都想在绿茵场上施展个人才华,缺失团队合作――“团队精神”。截然相反的是,法国队依靠团队合作――“团队精神”最终获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团内讨论式合作学习、强弱互帮合作学习、纠正错误合作学习,各团队间采用团队整体竞赛对比合作学习、个体竞赛对比合作学习,课后作业也以集体形式完成。学会与他人及团队合作的人,会更加认识到团队的作用,增进对团队活动的参与意识、责任心,会改善他的人际关系,今后会更能融洽的与团队合作[4]。

(六)正效团队评价

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一项重要工程,评价结果的好坏对学生今后学习行为、社会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选修健美操课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的这项任务要尤为重视。

1.处理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教师首先要抛弃以强调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学习结果的传统评价办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小团体”合作学习的结果评价,也要注重“小团体”平时合作学习情况的评价。对于结果性评价教师要以多次阶段性结果评价方式来取代一次性的结果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度程度、学习能力、团队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互助合作能力等对“小团体”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平时学习情况评价。采用这两种评价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改变学生对“小团体”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让学生更加意识到个人的学习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学习。

2.处理好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

“小团体”分组教学模式在很多情况下体现的是一种学生协作学习的新式教学模式,例如可通过以“小团体”形式按周期计划对学生个体与团队进行阶段性的作业检查。在这个评价环节以团队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即个体学习成绩不能完全以团队成绩替代,但团队学习效果影响并很大程度决定“小团体”中每个个体的学习成绩。如果本“小团体”整体学习效果比其他“小团体”高的情况下,本“小团体”中优秀个体的学习成绩才比会其他“小团体”中的优秀个体的学习成绩高。对于阶段性的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也是如此,“小团体”合作学习的最终学习效果影响个体学习成绩的高低。让学生非常清楚个体的任何利益都与“小团体”的合作有着密切联系,但也让学生认识到不是一味的吃大锅饭。优秀的个体如合作能力强、付出多、学习态度好等在“小团体”合作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可相应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这是对个体能力的认可。这有助于培养一种意识:将来在社会工作中个体不能没有团队合作,合作是必需的、个体能力的认可也是必然的。

四、结语

对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是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对学生合作――“团队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娄钟.对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思考[J].教育论坛.2006(2).

[2] 崔昌华 李海朋等.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业.2009(4).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7

摘 要 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是解决当下教练员学习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教练员团队的学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型教练员团团队的定义和特征,揭示了当前教练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为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 教练员岗位培训 教练员团队 分类

在现阶段,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先进训练理念的不断出现,体育的竞争不只是在比赛场上,还表现在包括信息、人才、仪器设备等赛场外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竞争中胜出,竞技体育组织必须改变体育只存在于赛场上的观念,一定要将赛场内外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时刻处于学习状态,尤其是对别人的经验,秉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善于总结,善于学习。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教练员团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专著、核心期刊等资料进行检索,获取与当代教练员学习和培训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通过“中国知网”重点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知识和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问题进行了检索和分析。

2.专家访谈法。就教练员学习方法的变革、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建设、当前教练员培训等问题,采用访谈的形式与参与培训的教练员、相关的专家进行座谈、交流,以加强实证研究,增强学习型教练员团队建设策略与方法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3.对比分析法。本文就学习型组织的学习与当前普遍存在的培训学习进行比较,使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能更清晰的表现出来。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学习型教练员团队应该是一种兼有学习型团队特质的谈判型团队,它是对传统教练员组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出团结、合作、参与、共同目标等精神象征,而且在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1]。

作者认为学习型教练员团队就是教练员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采用个体学习和团体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取得创新的自主管理的团队。

(二)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必要性

1.时展的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持运动成绩的长盛不衰和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上一定要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运动队的管理要深刻理解现代科学管理的内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运动队成功的关键[2]。

2.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练员是支撑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竞技教练员人才资源的开发则是新时期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竞技体育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习型教练员队伍,这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实现教练员个体终身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教练员是众多体育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竞技体育的灵魂与主导。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练员水平的较量[3]。所以教练员团队中的每一位教练员都要自觉的学习,走在时代的前列,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并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取得创新。因此,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是教练员个体终身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可行性

1.能有效的解决当前教练员学习中的局限性。当前教练员团队的学习多是个人化、标准化的学习,这种学习缺少反思,也过度依赖于专家。这不利于教练员团队的发展和共同目标的实现。相反学习型教练员团队是一个集体化的、因地制宜的学习,注重在实际训练中学习,更注重持续的创新,这种学习方式能提高教练员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型组织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融合。自从一些学者把学习型组织引入国内后,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的企业界、管理界等多种行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学习型组织中的管理方式的最高境界(即没有管理的管理)与中国的“无为而治”有相近的意思,而且中国的企业界和管理界都相继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4]。也就是说学习型组织与我国有很深的文化交融,并且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应用。

3.当前教练员团队的学习已经有向学习型组织发展的趋势。教练员团队已经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加强教练员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国家教练员培训体系;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对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就是说,从实践上看,教练员团队已经有了向学习型组织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简单的来说,就是在通过持续的学习不断取得创新的组织。在教练员团队中构建的学习型组织应具备如下特点:目标的一致性、体制结构的扁平性、管理的自主性、学习和创新的持续性。由于当前教练员的学习中存在学习主体个人化、依赖于专家知识的传授等问题,所以为了时代、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发展,要改革教练员的学习方式。而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建立能有效地解决教练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它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能够先融合的,而且我国当前教练员的学习已经有了向学习型组织发展的趋势。所以说在教练员团队中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可行的并且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 ] 赵阳.国家队教练员组织学习: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中共中央宣传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8

[关键词]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模式行动学习法

[作者简介]戴燕玲(1966-),女,广东五华人,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广西南宁530021)刘万英(1964-),女,辽宁沈阳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8-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政治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正确合理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而传统的灌输性的单一教学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引起学生的反感。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实时性、实践性等特点呼吁新的教学模式。随着教改的深入,行动学习法可有效地契合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行动学习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计

运用行动学习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传统的灌输为主的讲授法不同,它可以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1.组建学习团队。行动学习法是通过团队中成员的交流、合作、相互分享与反思,“在做中学”“在思考中学”,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激发更大的创造力。行动学习团队设计一般以六人左右为最佳人数组合,人数过少的团队欠缺多样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分享效果达不到;而人数过多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在组织上和行动上又难以达成统一意见,分享效率低下。理想的学习团队应是在适度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让团队成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由此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组建学习团队时,应该尽可能地考虑以下因素,以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一是不能按自愿原则组建团队。学生在分组时常常会出现关系好的几个同学抱团现象,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往往趋同,整个学习过程便会缺乏创造性,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要相互间不太熟悉的学生分为一组,可以改变学生不合群的习惯和不善于与异己者合作的观念,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更能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二是遵循互补原则。如若按照同质性原则,将同一类型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必然会产生学习思路不开阔、解决问题不周到等问题。如果按成绩等级对团队进行划分,也会遇到教育上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达不到教学目的,有悖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初衷。因而,教师应将不同特长、爱好和成绩的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搭配,让团队成员在学习时能够互通有无,相互提高。团队的组建是行动学习法推进的关键,团队成员自然应该具有相关知识和能力从而推进和落实团队决策。

2.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行动学习是围绕问题,通过团队成员的交流、反思,最终解决问题。因而,问题的设计是行动学习的出发点,也是行动学习的关键点。设计问题应考虑到团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术性和操作性较强且与学生知识结构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真实的有价值的内容并与学习的主题直接相关时,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意识,通过“行动学习”去解决,学习效果最佳。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范围,从可能性上讲是无限的,但一般都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如果教师给的问题并非学生自己实践中的疑问,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及责任意识。而超越他们能力的问题,又难以解决,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其中潜在的不足和应完善的建议,保证学生有共同的话题、便于在问题解决中形成合力,使大家都得到收获。在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问题可以多样性,通过对问题的选择,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并养成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当然,有悖于共产主义信念的言论及违主义道德的行为,在行动学习的讨论、思考和分享当中应当得到教师的及时指正。

3.交流与反思。行动学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计划,而在于行动。只有实践才能够使计划和创意得以验证。确定行动学习的问题后,团队成员要通过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讨论前选出团队总结报告人,可轮流担任,将团队成员的发言记录下 来,代表团队到讲台展示团队交流成果,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想法。在团队交流过程中要求人人发言,且不重复别人的观点和言论。目的是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充分反思的机会来分享大家的思想。一次发言时间不宜太长,交流时可以多次发言,特别是在听了其他同学发言后,受到启发后的再次发言。这样,学生就有了必要的反思时间和空间,通过反思使队员们相互倾听和帮助,取他人之长补自我之不足,进而促进团队的发展和提高。

4.解决问题与经验总结。通过团队的学习,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都是通过总结报告呈现,这也是检验行动学习成果的方式。针对问题,每一个学习团队通过交流与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体措施,推举报告人展现自己团队的学习成果,全体学员又可以通过分享其他学校团队的成果进行进一步反思,使知识再一次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过去进行回顾,从而认识自我进而客观评价自我,提升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总结学习经验的关键在于找到经验中有价值的东西,行动学习的团队行动可以在不断的相互促进中提炼出精华,并且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进一步的探索。

二、“行动学习法”在思想政治理论中有效实施的关键

1.把握教与学的角色转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学习中,教师应当是指导者也是引导者,而非传统教学当中的知识传授者和咨询者。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该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理论并能结合现实问题提出建设性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有出色的洞察力和过程领导能力,及时干预不良互动方式,引导学习团队有效对话,营造良好高效的交流氛围,由此产生创造性成果。正确的思想引路人应当能将参与者由“反思”引导至“修正和总结”,即将团队的讨论结果提升至理论高度,予以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修为的升华。由此可见,行动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亲身示范掌控反思与对话升华理论,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不断充实自我,提高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教师才能在行动学习法教学中游刃有余。

2.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行动学习要求受训者主动融入整个培训过程,这样才能够掌握到更多的知识。正如那句话所说:“从行动中,我们懂得了学习。”通过行动学习,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同时要明确,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和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主动解决问题的一种个人能力。此外,学生主动学习的另一个优点便是他可以帮助老师维持学生的清醒和注意力的集中,因为一般情况下,人无法耐着性子在教室坐上一整天时间。

3.强调学习者的反思。学生通过团队学习,相互合作与交流,并进行反思,在掌握知识技能时不仅是能“知”而且要能“行”,更进一步要求能从体验中提升理念,让学生个人通过一系列的反思与体验逐渐成长。通过反思,审视自己与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差异性,找出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惯性思维方式和消极行为,最终提高自我。总而言之,将行动与学习结合起来的行动学习法,是一种基于任务之上的深入学习,它的理念是实践与学习并举。

三、“行动学习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评价标准

教师运用行动学习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研究、运用和不断改进的过程。有利于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后反思行动学习法的教学效果时,可参照由点到面进而不断深入的标准进行。

1.学生就是我们所说的“点”。由于不能重复发言,需要认真听别人是怎么说,然后积极的思考,把问题思考得更全面。对于学生个人能力而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是否主动学习?学生个人在自我反思中能否逐渐养成全面、客观、连贯的思维习惯?能否在团队中与他人通力合作(包括尊重他人劳动果实、为人谦逊)?个人对于提出的问题是否都有了全面、客观甚至是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行动学习对于学生能力提高的一项重要指标。

2.学习的参与度是我们所说的“面”。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足够的锻炼机会。让所有参与的同学体会到从未有过的重要人物的感觉,从而激发足够的投入感。行动学习法强调的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多向的交流,知识和经验的充分分享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经历,每个同学都投入了远远超过坐在那里听课时所投入的热情和精力,教学效果更好。参与者是否覆盖到每一位学生?讨论过程中能否获得团队所有人的意见?整个学习过程中,团队所掌握的信息量是否足够大?最终在既定时间之内,团队是否能够得出问题的结论?

3.激发对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探讨是我们所说的“深入”。行动学习教学的初衷是引导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止步于解决该问题。学生应当在探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进而推进整个学习的不断深入。例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四章关于加强道德修养内容时,教师最先提出的问题是“为何会出现‘老太跌倒了,现在没人敢去扶’的现象?”各团队讨论的结果大多为“害怕做了好事反被诬陷成为撞到老太的人,要承担不应有的责任”“社会道德出现滑坡,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等答案,进而有些团队继续会产生的疑问是“为何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症结何在?”各团队作答的结果其中会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导致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之一”。借此,教师进一步给出疑问,让各团队继续探讨“我们现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与市场经济真的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由此引发新一轮的行动学习的开始。如此不断深入,可让学生如剥茧抽丝般进行深入思考,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解决问题的同时,最终获得对于该领域的深刻认识。

以上便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的行动学习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些许经验。行动学习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太成熟,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完善和创新。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9

关键词:企业实践;案例开发;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24-02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通常通过寻找合适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些案例大都是从其他书籍或者他人的总结中找寻的,学生只是被动的阅读、讨论,很难身临其境的思考和感受。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亲临其境的学习更有趣,置身于其中学生也更能够积极的参与,而且对所学到的知识也更能够有一个长久的记忆(Calloway-Graham, 2004; Sanyal,2000)。因而,我们探索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案例开发模式。

一、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案例开发

清华经管学院和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MIT Sloan)近日合作创办了一项名为中国实验室(CHINA-LAB)的学生咨询项目。由两所商学院各选拔学生并选派1名指导老师参加,两校学生两两相配组成项目团队。公司提出研究项目的课题后,双方学生围绕课题开展调查、访谈、资料搜集与分析等工作。最后围绕企业的需求,项目团队将向公司提供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

上文介绍的“中国实验室(CHINA-LAB)”就是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自主开发案例模式。该模式是一个创新教学模式很好的范例。CHINA-LAB的设计结合传统课堂式商业教育以及现场实践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清华与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MBA学生的才能,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公司发展助一臂之力。公司也有望通过该项目的合作,考核、物色合适的学生人选加盟公司,提升人才竞争力。

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案例开发是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对企业人员进行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方式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学生的主动思考,并给予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这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案例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案例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案例开发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通过在企业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会使教学中的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实践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理论;

2.通过企业实践可以让学生融入到案例当中,从企业实践情景的经验中学习;

3.通过案例的理论,教师指导以及团队内部成员互相激发,协助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受到时间、空间的多种限制,制约了学生和教师间、学生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形成协作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借助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学生案例开发教学,可以把教学、学习的时空领域放大,促进形成动态互动学习,便于老师因材施教和也便于学生自主和主动学习。

二、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案例开发的形式

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案例开发形式的设计可以有多种形式,以下是一些设计合理新颖的形式的简单介绍:

(一)上文所提到的中国实验室(CHINA-LAB)就是这种案例教学与企业实践结合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主要是由清华MBA学生和麻省理工斯隆MBA两所商学院各选拔8位IMBA学生并选派1名指导老师参加。学生两两相配,组成四支项目团队。项目一般为期三个月,于每年2月份开始正式启动。通常由公司提出研究项目的课题,随后与学生团队共同讨论研究项目的时间表以及报告方式,并指定1名企业联络人。随后,双方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现场工作,工作方式包括调查、访谈、资料搜集与分析等。围绕企业的需求,项目团队将在五个星期内完成研究项目,一般会在五月初向公司提供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这种形式一方面通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商业视角;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实现了双赢的局面。但是这种形式需要企业与校方有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加方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

(二)学生自己与企业建立联系

一般3-5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团队中的学生自己联系相关企业,与企业相关人员建立联系,企业能够对学生的调研和访谈给予支持。学生在前期进行资料搜集,了解企业的相关情况,选择企业做的比较突出的方面作案例。在所学的相关的管理理论和调研的方法基础上,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可采用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等方法,经过团队成员的讨论与教师的指导组织案例,最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采取这种形式,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激发在学生选取案例时的自主思考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但是与此同时老师在学生进行案例开发时需要更多的指导与监督。由于学生自己与企业联系,会出现学生与企业之间沟通的偏差,可能造成访谈与调查的资料会有一定局限性。

(三)基于学生自身实践进行案例的开发

这是一种从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中派生出来的案例教学方法。但是与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主要不同在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工作和生活经验来分析案。在案例的开发中最为常见的原因是案例被认为是分析的内容不相关、且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而基于学生自身实践的案例开发方法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Paytte,1993)采用这种方法时,学生一般有自身的管理经验,比如MBA学员在这种案例的开发中就具有自身的优势。学生一般也是3-5人一个团队,其中某个学生的自身经验非常值得推荐,团队成员自行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某个学员的自身经历开发成案例。这样的案例开发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由于学生亲自参与这一过程,其感受比较深刻,能够很好的把握很多细节,因而所作出的案例比较形象生动。但这种案例方式可能会涉及学生所在公司的保密性信息,需要保证在不涉及学生所在企业的保密性基础上开发案例。

三、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案例开发阶段

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案例开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立团队

(1)学生自愿组建团队,一般以3-5人为宜。团队成员应分工协作,推选一名组长,以便对整个团队进行协调管理。

(2)建立团队共同目标,使团队成员明确整个案例开发的目标,凝聚团队的力量。

(3)制定阶段计划,使案例开发能够按照预先制定的时间计划有秩序的推进。

(二)建立学生团队与企业的初步联系

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由学生自己与企业建立联系或者由教师推荐相关联系企业。在建立了初步联系之后,团队应该保持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便后来的访谈和调研能够顺利进行。

(三)收集知识和信息

收集企业的各种资料,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

(四)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

在企业内部展开现场工作,工作方式包括对企业内部人员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资料搜集与分析等。

(五)案例报告编写

在前期资料搜集与访谈调查的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问题提供给企业研究报告和建议,最终形成案例报告。学生在整个案例开发中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教师监控学生团队案例开发进度,协助学生在案例开发过程出现问题,并予以指导。

四、实施基于企业实践的学生团队案例开发指导策略

学生团队案例开发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企业实践的经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形式已发生较大的变化,超越了以往教室与课堂的限制,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的体验,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进行选择、判断和运用,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形式的变化,教师将主要成为学生团队开发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发展的促进者。那么,教师应怎样具体组织和指导学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 不同阶段给予学生不同指导

如上文所述,学生团队案例开发的实施一般可分五个阶段:组建团队阶段、联系企业阶段、搜集资料阶段、访谈调查阶段和撰写案例阶段。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各有侧重,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应有所不同。

(二)对于学生团队案例开发的绩效考核

(1)教师对学生团队的考核

教师会以学生团队案例报告为主要依据对学生团队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在开发案例的过程中如下因素进行考核:案例的代表性和新颖性、案例的调查研究是否充分、案例的写作水平、学生在团队中的协作等等。

(2)学生团队同组成员对彼此的考核

在学生团队案例开发中,学生需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成员通过分享信息,共同解决问题,提出案例调研和写作的方案。在案例的开发中,团队成员对彼此是最为了解的,因而考核中,让团队成员相互进行评价和考核非常必要。考核的重点是:其他成员的协作性、对案例开发的贡献度等。

(3)学生的自我考核

老师往往是通过指导性意见进行交流,至于如何实现具体到个人的学习目标,则由学生自行决定。学生对于自我需要有有效的目标管理,如果教师直接指派具体任务,按具体要求去做,常会出现推卸责任和考核有失公平的情况。因此团队成员对自身的责任和目标要明确,能够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时间安排,创造性地完成活动任务。最后在学期末成员还需要根据自身在整个团队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考核。

(三)及时沟通,做好心理指导

在案例开发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如调查研究的同学在发问卷时被拒绝,受到不友好接待,回收的大量调查问卷统计时无人帮助;访谈的同学感到与人交流困难,不能取得相关人员的支持和配合;有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后缺乏协调,有的责任心不强,有的比较懒惰,等着别人去搞等等,对此类问题学生缺乏心理准备,缺乏克服困难的方法。学生受挫后热情下降,主动性减弱,势必会影响学生团队案例开发过程顺利进行,因此应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多激励,指导学生与人交流,协调人际关系,取得相关人员的支持和配合。

参考文献

[1]郭云贵.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团队学习法探索[J].新余高专学报,2007,12(4):104-106.

[2]张荃香.管理学案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1):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