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挑山工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2-06-09 13:54:59

挑山工教案

挑山工教案范文1

关键词:民间工艺;师范生;手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3-02

湘西自治州是湖南省的西北部,处于湘鄂黔四省(市)边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是湘西自治州唯一一所师范大专院校,2006年4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大专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学校,是湘西特区师资训练的摇篮,为湘西民族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小学教师,要求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教师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强,具有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艺术素质。

一、湘西师范生的美术手工课现状

五年制初等教育师范生来源于湘西自治州八个县市,入学前学生的美术基础水平低,层次条件不尽一致,进入高等师范院校以后,在学习期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状态。大多数五年制初等教育的学生由于美术基础太差,完成美术和手工课的相关作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强。

1.由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2007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基础》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内容更新迟缓,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未能体现美术教育的改革创新精神,与现代社会环境、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学校教学设施条件差,没有画室设备,基本上就是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美术技能培养体现不明显,美术手工教学案例开发滞后,美术图库图片资料欠缺。

3.五年制初等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本地,土家族、苗族地区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乡土美术资源丰富,湘西民间美术品类繁多,工艺精湛,湘西土生土长的学生打小都耳濡目染过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学生对本土文化有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的调查研究

湘西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与发达地区院校相比,由于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平衡,人才稀缺、自然环境、历史民俗等因素影响,湘西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美术基础教育发展在理念、规模、速度和质量等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师范类院校存在差距。但是在湘西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上,有着祖祖辈辈传承的民间风俗,有遗存悠久而丰硕的非物质文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有湘西民居、民族服饰、土家织锦、银饰、苗族花带、苗族刺绣、挑花、锉花(剪纸)、纸扎、蓝印染、雕刻、陶器、竹艺、苗画等等,很多的乡土资源都可以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去。针对当地的师范生,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之魂,如何提高非美术专业师范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开拓美术手工教学的新途径,培养湘西地区师范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美术手工课程资源,需要实践开发和探索研究。

三、湘西民间工艺美术与当地师范生手工课的应用实践教学

1.剪纸——锉花。锉花是湘西苗族妇女用心灵和锉刀创造出来的具有湘西特色的艺术,它也是一种剪纸文化,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锉出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纹样图案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湘西苗族剪纸按其分布特征可分为“高山台地型”和“河谷边缘型”,按其实用性可分为服饰类纹样和日常物品纹样两大类。图案款式多样,花鸟组合、蝴蝶组合、花草图案、动物纹样、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凤穿牡丹、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等,除传统特定意义的物象外,湘西锉花还取材传说故事或戏曲人物故事,反映世俗生活的剪纸图案。如:“老鼠嫁女”、“仙女散花”、“儿童牧牛”、“八宝图案”等。将以上湘西民间美术图案和工艺应用到剪纸手工课堂上,作为图案原稿极具本土特色,折射出湘西人民的审美风格。

2.刺绣——挑花。挑花,又称十字挑花、十字绣、数纱。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湘西分布广泛,其表现形式、构图方式与在湘西沅水、酉水沿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土陶片的纹饰十分相似,都有直线、斜线、波纹线、折线等方格纹、锯齿纹几何纹样。挑花图案的构成特点是中心纹样为四方连续,四周纹样多为二方连续。挑花纹样有:枫叶花、蝴蝶花、蟾蜍花、狗纹花、葫芦花、阳球花、葛藤花、珍珠花、福寿花、年鱼花、龟寿花、龙凤花等。在湘西师范生的手工课程中,可以用苗族的挑花图案来做刺绣手工,挑花刺绣作品还可以做成卡包、钱包、手机袋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性强。

3.纸张立体造型——苗族银饰。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炫丽多彩,与苗族银饰相比,土家族银饰显得单纯、朴素。苗族银饰的分类有头饰、颈饰、身前身后银饰、镯环等。在湘西师范生的手工课程中,可以用纸张材料来替代银质材料,将白色或银色的纸张剪成莲花形、梅花朵、蝴蝶形状、关公大刀纹样、虾蟹纹样、鱼纹等,将纸张曲卷粘贴做成圆柱形、圆锥体、方块状、圆圈状等,再将以上纸张造型用白色棉绳连接上,做成各式各样的帽饰、头饰、项圈等,还可以让学生将做好的银饰工艺品戴在身上,表演一番,学生对苗族、土家族银饰民族文化更进一步加深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美术手工课属于艺术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科,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实践、探索、研究美术基础课程,对于湘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湘西民族地区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有着重大意义。湘西有秀丽的山水、淳朴的民族风情、精巧的民间工艺;依山落寨、傍水立村、随遇而安的居住环境;诗情画意、山歌苗鼓、民族文化艺术等。以乡土资源做手工教学的材料,随处可见、俯拾皆是的泥土、石头、木材、竹木、芭茅、稻草、玉米秆等材料,用这些本土原生态材料替换美术手工教材中都市工业化的材料。工具材料的改变,使湘西地区师范生手工课走出了传统美术材料限制的困境,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龙颂江,张心平.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2]龙颂江.行走湘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挑山工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语文 教学艺术 升层

人们常说,听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身心的一种享受、一种陶醉,这是对执教者教学的褒奖,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给人一种享受、一种陶醉,我们应该正确把握、恰当地运用语言教学艺术。

一、新课导入艺术

1、背景导入法。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

2、设置悬念法。初中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性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3、创设情境法。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

二、与学生心理沟通的艺术

我们常会听一些优秀教师上课,他们为了推广经验、推动教改常常借班上课,师生互不认识,互不了解。上课时要迅速缩短师生交往距离,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师生能够密切配合,如何做好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据我观察与实践,我觉得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知识补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发现有的学生由于对学过的知识产生遗忘或没有弄通弄懂,阻碍了新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要及时进行知识补救,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

2、方法指导,点拨开窍。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面对着学习任务,常常一筹莫展,不知从哪里入手,这除了知识障碍外,多半是方法问题。

这时,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能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学生不仅能在教师的点拨下高效率地学懂课文内容,而且能感知有关学法。

3、激发学习动机。有时候学生不想学习、不爱学习,课堂上反映不积极,倒不是智力上有问题,常常是缺乏学习动机,这时老师就要不断给学生输送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断使他们的愿望在成功的喜悦中变成现实。 转贴于

三、善于捕捉教育机智的艺术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教《挑山工》时,要求同学A用自己的话描述挑山工的形象,然后请大家对她的描述进行评议。此时,同学B站起来说:“我认为她说挑山工都很憨厚朴实不恰当,有的挑山工也许很狡猾呢!”接着他举了自己去旅游被挑山工欺骗的事情。他的话音一落,课堂立刻引起一阵骚动,老师也一怔,但随即微笑着说:“同学A说挑山工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说他们憨厚而朴实显然是没有错的。但同学B的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那样的人。所以我认为可以将同学A话中的‘都’字改为‘一般’,大家说怎么样?”“可以!”大家对此表示同意。这个案例中,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呵斥、否定那位学生的话,整堂课就会死气沉沉,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化干戈为玉帛”,使这堂课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巧设课堂结尾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好的进程,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戏剧、电影、相声、弹词等艺术,都很注重结尾,是希望所表演的内容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语文课堂教学也一样,应通过结尾使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灵活运用,主要有:

1、归纳总结式结尾。归纳总结式结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当然主要是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在原学习的基础上再理解、再提高,进而完全掌握。

2、设置悬念式结尾。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挑山工教案范文3

【关键词】苗绣;地域独特性;艺术价值;市场价值;手工价值

史书多有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与汉文化不同的是,苗服的五色不靠织织,而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苗绣是苗族的一大特色,对苗族具有深远的意义。人们称苗族为“将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因为苗族人民以针为笔,线为墨,一针一线记录了自己民族经历的风霜。

苗俗中有云:“男看田边,女看花边”,苗绣是苗族姑娘生活的重要内容。苗族的姑娘在7,8岁的时候,就会开始跟着母亲或姐妹们学习刺绣,十五六岁技艺成熟,得心应手。姑娘们除了绣自己的嫁妆外,还绣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东西,称作秘绣。出嫁的前夕,姑娘们会将秘绣封存起来,交给母亲保管。姑娘出嫁做了妈妈,孩子满月时,娘家来喝满月酒。娘家带来礼物与及姑娘留下的秘绣品,孩子的奶奶们将年轻妈妈的秘绣品一件件清理,原来全是孩子的绣花帽、绣花鞋、绣花衣、绣包被等,整齐地堆在堂屋的长桌上,主人客人一起来欣赏年轻妈妈的秘绣品,称赞她的手艺。

随着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刺绣淡出了苗族姑娘的生活,即使是在那些相对封闭和古老的村落,年轻一代也忙于求学并外出打工,他们向往山外的生活,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也不再传习传统技艺,苗绣与银饰、蜡染等民间艺术虽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后继乏人。整理和记录这些民间艺术的技法,挖掘其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寻求其在当代的市场环境下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

一、贵州苗绣的地域分布及艺术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大因素,苗族服饰有着“一山不同天、一里不同服”的差异。服装款式、纹样千姿百态,色彩及图案保留着原始性,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凝聚着独特的民族精神、气质、情感和历史文化。

从绣法上来说,苗族刺绣大致有:平绣、锁丝绣、扁带绣、梗边绣、打籽绣、布贴绣、堆绣、锡片绣、破线绣、辫绣、挑花等,下面是对各种绣法的粗浅梳理、

(一)平中出奇——平绣

地理分布:黔东南台江、施洞、榕江平永、八开,三都都江和丹寨雅灰等地。

平绣在各民族刺绣中运用广泛,是最普通的绣法之一。所不同的中苗绣中的平绣往往与剪纸结合在一起,在布坯上贴好纸模后再平针走线将花样覆盖。平绣单针单线,讲究针脚排列均匀,纹路平整光滑。苗族在平绣中融入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在一大块画面上,为了避免平针运用带来的长距离造成的绣线松散,绣工们巧妙地增加断面,缩短走针,使绣线牢固贴在绣布上,也以此表现出动物的脊骨、龙鱼的鳞片或牛的毛旋,边缘再以锁绣盖住针脚,既使之更加耐磨,又使画面富有装饰性、层次感和立体感。

(二)如锦似缎——破线绣

地理分布:台江,施秉县双井、马号。

“破线绣”也称劈丝绣,是平绣中极为特殊的一种,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可与我国四大名绣相媲美。破线绣将普通的丝线破分成8至12股不等的细线再穿针引线,丝线破开后会起毛易断,绣工们剥开嫩皂角,取出里面透明的浆液包成一团,在绣花前将针线从中穿过,使丝线平顺挺括、光亮紧密,然后用平绣的针法,将纹样铺满,不留空隙。这样的绣品光滑细腻,精美华贵,具有绸缎般光泽,是苗绣中的精华。

(三)立体浮雕、肌理质感——绉绣、辫绣

地理分布:台江台拱,雷山丹江、西江。

与破线绣的细腻、鲜艳不同,绉绣粗犷、古朴。皱绣盛装流行于贵州雷山西江等地,主纹为双龙抢宝,皱绣是苗绣中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刺绣,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工艺繁复,先用自制的编篮把8-12根丝线编成均匀的小辫,以传统的剪纸图案贴布为底,依据图样将丝辫钉地图上,每钉一针都折叠一次,使丝辫绉褶起花,完成后,图案凸现在外,犹如浮雕。绉绣讲究纹理走向,有很好的肌理效果,对于动、植物的表现非常独特,同时费工费线,常用于特等盛装上。

如果把打好的丝带辫子平平的盘成图案缝在布上,这就是辫绣了,它就好像是绉绣的简易版,却也别有一番风趣。辫绣纹理清晰、圆润饱满,独特的凹凸有置,使图案更加的生动并富有灵气.

(四)轴绣的奇葩——马尾绣

地理分布:三都水族地区。

马尾绣是轴绣的一种,制作方法是,用细线碾裹3—5根马尾毛(白色马尾最佳),马尾绣的再将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及艺术修养,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所绣的这些图案还只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由螺形绣或结线绣来填充,最后再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算完成。

(五)画龙点睛——梗边打籽绣

地理分布:台江、革一。

当绣工用緾丝线在图案边缘钉出框架之后,接下来就会用打籽绣等其他绣法来将图案填满。打籽也就是打疙瘩,每次回针到布面,先将丝线在针上绕两、三圈,然后插入布,形成打结的样子,完成后,图案上竟像镶着很多彩色的小珠。台江革一地区喜用緾丝白线为边,以朱红、线绿各色丝线打结成花,形成以花草、鸟纹为主的水云式风格图案。

(六)经纬间的锦绣——挑花

地理分布:花溪、毕节、黔西。

挑花是苗绣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法,其特点是根据布的经纬入针,其图案多呈几何图案。挑花分为十字挑花和平挑两种:十字挑花以十字为基本单位,在布的经纬线上走出横竖两条呈十字交叉的构图方法,这种技法以贵阳花溪一带最为著名。平挑在每一个块面上只单一地依经线或依纬线走线,其画面仿佛织锦一般,所以也称为织锦或纳锦,其构图时数纱而做,所以也称数纱绣。挑花的几何图案蕴藏着苗族的古老的故事,不同色彩和图案或代表山川、或代表家园或代表人物。同时各地的挑花用料也不同,粗犷的用毛线,细腻的用丝线,不同地域差别极大。

(七)铰绫镶罗——贴布与堆花

地理分布:凯里、丹寨、从江,施洞等。

丝绫堆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荆楚一带就有了这种工艺的雏形。

贴布绣是将色布剪成花样,再钉在绣布上形成花纹的技法。在凯里舟溪一带,人们用彩色丝絮片剪成1至2厘米的角状小片贴好,再以緾丝线压边,形成牛角纹、水车纹、锯齿纹和卍纹交织的画面,工艺十分精湛。在丹寨的古衣中,人们以自己织染的边带以条状或锯齿状钉在衣边,形成衣摆。在惠水,姑娘们更偏爱以三角形的色布缝在裙腰上,在普定,人们则往往以白布花样贴于黑布,或是相反。

堆花与贴布略有不同,苗族堆花将色布剪成方块或三角,再一层叠一层地贴在衬布上形成图案,运用色差,使图案显现立方体透视的视觉效果。

(八)锡绣

地理分布:剑河。

锡绣主要流传于剑河的满天星、高丘一带,人们将特制的锡箔剪成细条并卷边,再用线钉在布上,间有刺绣,形成黑在银花的绣片。主要纹样的卍字纹和寿字纹,一般用作衣背和围腰的装饰。

二、苗绣的文化艺术价值探讨

苗绣是贵州的艺术瑰宝,其造型朴拙天真,色彩浓烈明快,风格自然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苗绣的历史文化价值

1、苗绣的图案记载着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故事

苗族文化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相传苗族是蚩尤的后人,在蚩尤战败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苗族古歌》中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害怕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留传下来的只有写在衣服上的文字与图案。也许是迁徙至贵州大山的时代不同,不同地区的苗族服饰中保留了远古的遗风,在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余桃“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纹饰中,其以同心圆所代表的太阳形象、引昂勾喙的鸷鸟造型和构图方式,在苗绣图案中比比皆是;苗绣的图案有伏羲、女娲,有蝴蝶妈妈,有先祖的英雄,有失去的田园,记录着虔诚的信仰,记录着民族的习俗,是穿在身上的图腾,也是无字的史书。

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渊源,对苗绣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根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我们重新审视和研究这些古老的艺术时,无论是对于民族自尊还是对民族发展,这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2、苗绣的地域独特性

贵州“喀斯特”山区地貌特征,使得贵州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交通不便和对外交流相对闭塞之状态,山陡路峭,行走不便,极大地限制着山民的生活范围和意识,对外封闭、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却也避开了世事的动荡和外界文化的冲击;大山的陡峭造成山民之间交流困难,常常是两村相望而难以往来的状况反而保证了村落、部族文化的独特性,“十里不同俗”的多元文化、古老文化习俗因大山的陡峭而得以相对完整的保存与发展。苗绣也因此而保留了各地鲜明的风格与特征。

苗绣的技法是很有地域性的。应该说苗绣的各种技法在四大名绣中都有运用,但唯有苗绣保留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个性特征。当四大名绣随着织染技术的发展而趋于精巧华美之时,苗绣仍以古朴、执拙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同时却也在各支系中发展了自己的不同。如有活化石之称的马尾绣,来源于古老的轴绣,许多支系苗族也都有緾线镶边的技法,唯有三都水族以马尾为轴而出名;此外、施洞的破线绣、台江的挑花、西江的绉绣、剑河的锡绣这些都绣法已在成为了地方的名片,这种地域性特征唯有在贵州才如此多元和突出,这也是山地文化带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吧。

(二)苗绣的艺术价值

1、苗绣技法的艺术价值

苗绣技法的独特,其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前文中我们已简略记述了各种技法的不同,在此不再赘述。

2、苗绣图案的艺术价值

质朴而自由的表现形式是真正的“道法自然”,苗绣纹饰的丰富源于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纹饰有他们对传统的传承,有对自然的摹拟,有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超时空归纳:万物同出一源(蝴蝶妈妈),所有美的事都是被接纳和认可的,所以天与地、山与水、世间万物都可同出一图,可以相互渗透。

苗族以图腾崇拜的方式崇拜着与自己的先祖有血缘关系的动植物,如蝴蝶纹、鸟纹、鱼纹、花和植物。蝴蝶妈妈是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之一,蝴蝶纹是苗绣中使用最多最广,也是最主要的纹饰。苗绣中的蝴蝶纹极其丰富,写实的,虚幻的,具象的,抽象的应有尽有,人面、鸟足、凤尾、花翅无奇不生,在其不可替代的装饰功能之外,蝴蝶妈妈还庇佑着子孙,她是苗族宗教文化和图腾崇拜的视觉化的呈现,也代表苗族关于世界起源的哲学思想。

龙是汉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庄严、权威,具有很强的等级性,在苗绣中也有很多龙纹,但却被肆无忌惮地创造和改写,自由地描绘在衣角裙边。苗龙自由地加上了牛头、凤头、蛇身、鱼身、鸟身、虫足甚至各种植物,苗龙因而有了水牛龙、鸡头龙、鱼龙、蚕龙、叶花、鱼尾龙、蜈蚣龙、人头龙,这些龙少了威严、多了亲近,似乎就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在这种自由、奔放的思维之下,苗绣的图案形形,极其丰富。出现较多、运用广泛的有龙纹、鱼纹、凤纹、鸟纹、蝴蝶纹、角纹、漩涡纹、几何纹和花草纹,只是这些纹样在苗绣中的运用极其自由、变幻多端,其想象力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

苗绣的魅力还在于其色彩的大胆运用。史书上反复出现过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她们在配色上没有禁忌,她们用红配绿、紫配绿、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的色彩搭配,在苗绣中被大胆地使用,达到了夸张而和谐的效果。如黔东南地区苗族盛装的绣片用深红、桔红、天蓝色等刺绣而成。红色大量用于主题花纹上,形成大片色块,再以其它色补边,再由黑色底布衬托。使整个画面十分鲜明和谐,立体感、层次感极强。

三、苗绣的市场价值探索

令人遗憾的是,这深山中的瑰宝正随着苗族村落文化的消失而正在消亡。传统与时代、传承与发展的冲突仍深刻地影响着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古老的习俗和手工技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的改变而处于逐渐消亡的边缘。地方文化教育体系的缺失使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缺少认同和自豪感,对城市生活的追求使之成群结队外出打工,不愿再从长辈手中习传本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而传统技艺现阶段既不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也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苗族锡绣、马尾绣等传统技艺虽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后继乏人。刺绣对于老年女性还可以换取一些生活用品,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则已淡出他们的生活。在旅游市场上,精致的手工绣品越来越少,而廉价的机绣吸引并误导着人们对苗绣与及苗族文化的理解,苗绣与贵州其它民间工艺一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生死课题。

幸运的是,这些民间艺术并非没有生存的空间和价值:手工产品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具有的深厚生存发展空间,已在世界顶极产品中体现:意大利的高端时尚服饰、鞋帽品牌即是由意大利北部的大量手工作坊生产和支撑;法国奢侈品品牌LV、古奇等产品中之高端产品均是纯手工制造;德国的高级汽车,服饰亦是如此,他们畅销世界各地,并成为是品牌中的品牌,“手工”在国外已成为高端奢侈品的代名词;“定制、手工”的个性化产品成为国际一线时尚发展之趋势。

贵州苗绣的大部分技法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必须依靠全手工完成, “手工制造”是苗绣在现代市场中存在、发展的重要因素;“手工价值”是苗绣进入现代化大都市,找寻自己高品质生存空间的最重要标准。手工属性给现代都市人所带来的人性价值为苗绣的生存发展的创造了新的空间,可喜的是,随着政府有大力倡导和民间有识之士的努力,我们在越来越多的高端品牌中看到苗绣的独特身影,苗绣正在形成自己的市场与产业,我们期待着贵州苗绣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2008.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3]王凤刚.苗族贾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黄秀福.红苗黑苗[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5]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21(3).

[6]山西博物馆,贵州博物馆.贵州少数民族服饰艺术[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挑山工教案范文4

一、寻根——感受词语意义的本原

中国文字最初是从象形字发展而来的,属表意字,具有形象性、表义性的特点。在语文课上,我们应带领孩子们剖析中国古文字的结构特点,并继而探寻字词的意思,这样能非常有效地让孩子们记住字词的写法,更扎实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案例扫描】

《卧薪尝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片段

教师边画女字的象形字边问:“大家看这弯腰低头、一副顺服的样子,猜猜看,应该是什么字?”

学生说:“‘女人’的‘女’字。”

教师又在‘女’字的右边画了只手,说:“虽然女人非常顺从了,可是大家看仍有只手一把抓牢她的头发,任打任骂。大家说这是怎样的女人?”“是‘奴’字。”

接着教师边画“仆”边问:“同学们请看:这个人,头戴沉重的枷锁,该是俘虏或者犯人一类;再看这里,背后还给插着尾巴,被拉出去游街。你想这是什么感觉?”

学生说:“真是一种莫大的羞辱啊!”

教师说:“对啊,这真是莫大的羞辱。在古代被如此不当人看的男人即是‘仆’。这样的女人和男人就是‘奴仆’。”

【案例分析】在教学“奴仆”一词时,教师另辟蹊径,通过这样出示文字最初的图画来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奴”“仆”这两个字的原意,真可谓巧妙而又有效。通过寻根究底的方式,孩子们既明白了词语的原本意思——地位低下之人,又形象地体会到了该词蕴含的羞辱人、不把人当人对待的意思。

二、对比——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

现行学生语文课本里,有相当多的优秀课文,这些文章用词巧妙、句子精美,表达意思匠心独具,特别是关键词的使用上,往往是恰到好处。教师要通过指导孩子们开展对比品读,读出文章用词的巧妙,品出文章用词的艺术。

【案例扫描】

《一路花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我用多媒体展示两句话:

①“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情景使它感到一丝快乐。”

②“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情景使它感到快乐。”

学生读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两句话的区别之处吗? ”

学生说后,我接着引导说:“很好,你看出破水罐的心情了。那么请再读读,看看这两句话意思是否真的一样。”

学生说:“我发现‘一丝快乐’含有快乐不多的意思,好像隐含着不快乐更多的意思,或者说还带着难过之意。”“怎么说?”

学生接着说:“由于过去几年,在挑水的路上,水总是从自己的裂缝中渗出,都是只有半罐水能运到家,尽管挑水工已经尽了全力。它的心里一直觉得很对不起挑水工,因此虽然路边尽是迷人的山花,仍然没有使它觉得很快乐。”

【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看到,只有通过比较,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用词的巧妙。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词语增减或调换的方式,进行比较式品读,使孩子们品出不同词语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意思,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使他们懂得遣词造句在写作文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体验——理解词语内涵的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用心感受、角色扮演、联想体验等方式,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品出文章的深意,从而理解词语内涵的深刻。

【案例扫描】

《白鹭》(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在教学《白鹭》一课时,文中有一句“白鹭在树顶栖息”。为了帮助学生能准确明白其中“瞭望”一词,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师:“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嘹望吗?”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1:我想在这良辰白鹭应该在看美景。有一次,我去泰山旅游,站在泰山之顶瞭望。太阳从天边慢慢的钻出,万丈霞光把整个云海都染成了金黄色,霞光、云海、太阳就编织成了迷人的油画,好不美丽。因此,我认为白鹭一定也是在树顶观赏风景的。

师:不错,想来白鹭应该是为观光客。

生2:我想白鹭应该是在盼望什么吧!可能它的伙伴从天还没亮就外出觅食,但这么久了还不见飞回。于是,它就飞到树顶,站到上面眺望,希望尽早能看到伙伴返回的身影!

……

【案例分析】 在这堂课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瞭望”一词,通过联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感悟词语的含义;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词语的深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争辩中,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好地达到了词语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对词语内涵的理解更深刻。

挑山工教案范文5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课堂;动手实践;传承与发扬

在民间艺术中,我们望江挑花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为了能够让望江挑花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我专门拜访了本县雅滩镇文化站老站长帅根元老先生。我虚心向他老人家请教,学习到了几种较简单的挑花图案与针法,希望能把我学到的技艺教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传承我县唯一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学习把它发扬光大。

一、走进挑花世界,让学生了解本土特色文化

我担任美术教师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发现小学美术课中涉及的民间艺术课程很少,本地特色文化更是浮光掠影,不说深层了解,甚至接触都不多。美术课中传授西方的传统美术理论和其他地方的一些资源特色,但未涉及小片面的本土民间工艺。这样对学生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是不利的,因为学生没有亲身接触,不了解也不足为奇,更不会认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当然,在课堂上、生活中都不会去重视它。

在电视报道中看到,国外一些国家规定一个学生在15岁以下至少需要学习掌握一个本土的非物质文化,也许他今后从事其他工作,但对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有着相当清晰的概念。

我们中国有着上下5000千年的文化历史,可以说民间文化艺术也是最为丰富的。只有从小去学习、去了解,才会对民间艺术有感情,长大后才会去传承和发扬它。

二、挑花民间工艺,活跃美术课堂

我参加的2013暑期马鞍山省美术国培项目,学习自编本地民间美术教材。我们安庆一组共六人,我为组长。我们自编了小学美术教材《民间工艺――望江挑花》,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观察,让学生感受民间工艺,了解民间工艺,激发学生对民间工艺的无限热爱。

我在课堂教学《民间工艺――望江挑花》开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各种有关挑花的历史资料、精美的图片。熟悉挑花的各种针法、图案,请专业挑花师傅现场示范,师生合作完成一幅简单的挑花图案,只有精心准备就绪,才会给孩子们展示民间工艺最美瞬间,激发他们要学的满腔热情。到正式上课时,他们都极为认真,各种图案的设计,针法的练习都表现得不错。与学习书上规定的美术教材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见孩子们也对本地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此以往,我对孩子们传承这项民间工艺充满信心。

三、挑花民间工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挑花工艺是一种面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美妙奇特的针法及图案都凝结着作者的感情,而发散思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品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挑花艺术的特点与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首先,从图案设计方面培养。我用四课时让学生设计图案,学生从挑、钻、游、织中选两种图案进行设计,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多角度思维的训练。教师在设计图案前就要考虑最终效果,同时要想象这种图案的装饰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传统花纹上得以创新。

其次,从技法操作上激发。挑花技法看似简单,实为复杂,每一种图案和每一步针法观察与呈现的效果都不一样,学生要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它的几种基本技法。通过课上、课余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了,他们才会创作出让老师赞叹的作品。

四、挑花民间工艺,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实践能力,是美术新课标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利用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主要标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开设本土民间艺术课程,有利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都知道望江挑花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专门为学生准备了“挑花趣”民间文化展示大赛,让他们比巧设图案、比创意针法等,孩子们完全陶醉“挑花趣”里……既总结了不足之处,又自己积累了多种经验,以至以后自己会呈现更优秀的作品。我对学生的作品都做了最终评价,我想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开展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教育目的。

挑山工教案范文6

一、 广东连南排瑶及其传统刺绣的概述

瑶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历史可追溯到传说中的蚩尤九黎与炎黄征战中的远古时代。瑶族也是我国历史上迁徙最频繁、地域最广阔的民族之一,从黄河流域几经迁移到五岭南北,再涉足海外。在长期的迁移历史过程中,瑶族发展成为一个支系众多的跨地域民族。瑶族文化既有同一性,又有支系间和地域的差异性,其文化大致可分为:盘瑶文化(含平地瑶文化)、布努瑶文化、茶山瑶文化几种。排瑶文化属于讲勉语的盘瑶文化中的一个二级支系。广东连南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据考证排瑶来源于江淮地区,是百越的一支。在长期的迁徙历史发展进程中,排瑶最终在连南地区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形成了有名的“八排二十四冲” (排即大山寨,冲即小山寨)聚居地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支系文化体系。

《后汉书·南蛮传》“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以及唐代刘禹锡《蛮子歌》中的“蛮衣斑斓布”已有了关于瑶绣的描述。排瑶传统刺绣作为排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排瑶的形成与发展,记录着民族自身的迁徙文明,同时也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排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其传统手工艺术、歌舞艺术以及风俗习惯构成了民族文化。排瑶服饰是其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纽带、形态和载体,排瑶服饰上精美的传统刺绣艺术,不仅沉淀着丰富的排瑶文化底蕴,也蕴藏着古老文明的信息密码,是排瑶文化的形象象征之一。排瑶传统刺绣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保护,排瑶传统刺绣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连南地方政府专门成立了瑶绣博物馆,长期举办绣娘培训班,另外还在相关小学进行瑶刺绣手工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努力为排瑶传统刺绣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艺术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二、保护排瑶传统刺绣艺术的文化意义

按照leong, d.与clark, h.的研究http://方法,设计文化的意义可从三个层次来考虑:最外层是从物的层面出发,研究文化体现在物上面的表象;中间层是从人的行为层面出发,分析文化对人的行为影响,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关系;最内层是从精神的层面出发,分析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意义。排瑶传统刺绣艺术的设计文化意义可从这三个层面综合性地展开论述。

排瑶传统刺绣通常是以靛蓝色的土布为底,有时也用黑、白布做底,以反面挑花正面来看的挑花工艺为特色,通常没有统一的图案,不需草稿和打样,完全是靠刺绣者熟练的手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制作,挑花的线大多以大红为主,再辅以粉红、黄、绿、蓝以及白色,整个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刺绣图案的形式元素在构图中通常不变化,韵律感是通过色彩的变化来形成,整个刺绣作品统一中又富有变化,既高度抽象又不失浓郁的山区气息和独有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排瑶传统刺绣作为排瑶妇女一项传统的工艺,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的服饰上,满足排瑶人民日常生活、劳动和社会交往的需求。排瑶服饰的种类丰富,男女老少各自不同,主要品种有绣花头巾或头帕、儿童绣花帽、绣花披肩、绣花衣领、绣花腰带、绣花衣裤、绣花裙和绣花绑腿,另外还有用来背小孩的绣花背带以及瑶族人日常生活必备的绣花袋。绣花袋在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男性外出狩猎或劳作可以用它来装火药、烟草和粮食;女性外出可以用它放一些小孩的衣物、粮食,还可以装上闲暇时随时随地制作的刺绣针线;它也是年轻的姑娘送给有情郎的爱情信物,是姑娘们展现自己心灵手巧的绣花竞技场。

排瑶传统刺绣的装饰性和功能性经常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在其民族的便装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便装是排瑶人民日常生活的着装,以靛蓝色棉麻土布为主,一般只在衣服的领子和袖口处进行刺绣装饰,既有着画龙点睛之妙,又起着加固领子和袖口的作用。盛装在排瑶人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只能在特定的场所才能穿戴,一件盛装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穿戴三次,一次在“耍歌堂”(排瑶的一种重大祭祀活动)、一次在“旺歌堂”(宗教仪式起法名),最后作为去世时的寿衣。因此人们往往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倾注大量的心血来精心制作它。排瑶盛装通过传统刺绣艺术把对祖先、对苦难、对迁徙的回忆与缅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承载着丰厚的心理内涵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有“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泰勒在其《原始文化》著作中认为,人类初期都经历了“万物有灵”论阶段。在这个阶段,原始初民认为世界万物无论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还是无生命的江河湖泊都与人一样是有灵魂的,并且原始初民受灵瑰不死的交感巫术的影响,认为自己先祖的灵魂是可以寄托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动植物等有灵性的生命体上。排瑶传统刺绣中出现的表征小河、原野、山峦、森林、花草、松树、松果以及小鱼、小鸟、马头的图案纹样正是这种信仰的照应,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排瑶人民产生了一种朴素的自然主义世界观。

排瑶的历史也是一部瑶族人民的苦难史和迁徙史,为了躲避统治者残酷的围剿,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和行为习俗,能培养出强大的民族自我认同感,凭借共同的精神纽带,可凝聚全族群的战斗力,从而帮助民族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因此,尽管汉字早已被排瑶人民用来进行志事记载和瑶经撰写,但强大的族群认同意识和稳定的精神纽带让其传统刺绣艺术一直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它是一种民族社会意识的沉淀,一种深厚的符号积累,一种民族身份特有的识别器。

三、排瑶传统刺绣艺术传承面临的问题

从物的表征层面,传统排瑶刺绣图案是排瑶人民对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熟悉的事物和情景,进行特征提炼,图案与远古时代的象形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形式上的可读性。同时这些几何形图案具有强烈的形式感、现代感强、极富装饰性,与现代设计有着良好的融合基础。但如果只是对其符号纯形式地应用,这些符号本身所记载的排瑶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及其意义就完全丢失了,符号失去了原有的强烈感情色彩。但这些几何形图案是排瑶传统刺绣的基础符号特征,排瑶人民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就是建立在这些几何形图案系统中的,不能太多地更改,更不可能抛弃。

转贴于

另外,这些简单的图案纹样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没有民族专业知识的学习,一般人很难读懂它们,更不可能对它们进行记忆。

脱离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排瑶传统刺绣图案的文化特征很难被识别,很容易与现代设计图案或其他民族的装饰图案混淆,其身份的识别性很差。

民族的团结,现代化的进程,使排瑶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苦难早已成为历史,“耍歌堂”、“旺歌堂”等宗教仪式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记忆的形式,传统的服饰已经失去了自身原有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传统刺绣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全球化的进程,也正在无情地抹杀各民族的身份特征。这些都是排瑶传统刺绣在新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排瑶传统刺绣艺术传承的创新策略

我们仍然以leong, d.与 clark, h.构建的设计文化的结构框架,从三个方面对排瑶传统刺绣艺术保护性创新的策略进行探讨。

物的层面,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研究,得出基本几何形图案以及其反面挑花正面看的刺绣工艺是传统排瑶刺绣物质层面的两大核心特征,必须保留下来。但我们可以根据新时代排瑶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特点,运用这些基本单元图案,按照时代精神进行新的语法重组,在保持传统瑶绣的核心特征的同时,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力,表达新时代的特征。

人的行为层面,是传统排瑶刺绣艺术文化中改变最大的,排瑶人民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原来许多的日常生活习惯由于物质条件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而改变,许多行为习俗已经转化成为一种历史纪念的仪式,但这些变化并不威胁和破坏排瑶传统刺绣的物层面的核心特征,反而为传统刺绣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主题,通过新的图案编码方式来反映新时代排瑶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状态,让排瑶传统刺绣艺术作为其民族的史书继续书写下去。

文化的核心价值层面,在保持传统排瑶刺绣原有的核心人文价值不变的前提下,在当代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对其传统的世界观进行提炼与发展,从排瑶传统刺绣的朴素的自然主义世界观中,提炼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新时代价值观;保持并加强传统排瑶刺绣民族身份识别器的作用,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因此,传承性创新的策略应该是在对文化核心层面上提炼出符合当代精神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在进行大力宣传和教育的基础上,在对物层面的关键特征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根据新时代排瑶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征对排瑶传统刺绣进行不同目的、途径和层次的创新和发展。

五、个案解析:排瑶传统刺绣识别性构建的初步探索

排瑶传统刺绣的基本几何形图案虽然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装饰性,但在信息时代,这些几何形图案的文化特征模糊,身份的可识别性差。要突显图案的文化特征,增强图案的可识别性,我们必须为传统特征元素与当代社会文化找到一个融合点,经过再设计让其体现出时代的特征,让现代人乐于接受它。

当代大众文化便于传播性和记忆性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设计思路:首先寻找连南排瑶地区最具标志性和排他性的文化象征物或标志物,然后运用大众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再设计,在设计中融入排瑶传统刺绣的基本图案纹样,并保持其原样。

带领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最终选择连南排瑶最具代表性的芒笛、黑伞以及长鼓作为文化象征物或标志物元素,运用大众喜爱的装饰画表现手法,表达各族人们都喜闻乐见的主题如母子情深、沉思中的少女、幸福中的恋人等,通过设计把排瑶传统刺绣的基本图案融入到这些场景中去,强调并突显它们。(见设计草图1、2、3)这种设http://计策略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加深了对传统排瑶刺绣的基本特征图案的认知,为进一步开展排瑶传统瑶绣的保护性创新工作作了有益的探索。

六、结语

挑山工教案范文7

关键词:侗族 侗锦 特色

侗族织绣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影响非常广泛,代代传承、长盛不衰,现仍广泛见于整个南部侗族社区和部分北部侗族社区。侗族织绣可分为织锦和绣锦两大类,织锦也称侗锦(或“纶织”),绣锦也称侗绣。侗锦是侗族织绣中的精品,是侗族人民印刻在布匹上的史诗,是我国少数民族三大锦之一,1堪称世界民族纺织工艺的瑰宝,有着极高的价值。

一、侗锦的编织技术

侗锦编织采用通经通纬技术,织成后两面起花,精美非常。其制作工艺有两种:第一种为机织,制作材料一般有侗布、五彩丝线、绒线,而制作工具为斜织机(又称陡机)、竹条、绣针、挑针等等。机织锦就是在织锦机上通过手工编织而成的帛锦,机织锦又可分为穿织锦和挑织锦两类。而穿织锦则又可分为穿织素锦、穿织彩锦两种。穿织素锦是先把经线稳定在斜织机上,并通过控竹条来实现预想图案,再运用穿梭的方式将纬线反复穿过经线后逐一打紧,再通过各种技术编织成所设计的图案,并织成布匹,所使用的织线主要有黑白两色,色彩素雅,故称为穿织素锦,穿织彩锦技法相同,只是织线的色彩非常丰富。而竹条数量一般120根到180根不等,而经线通常有800丝到1040丝不等,2根据侗锦大小来确定,一般机织锦都是大幅侗锦。挑织锦也是彩锦,也在斜织机上制作,根据所设计的图案格式利用挑针带领纬线穿过经线,并随之打紧,逐步拼凑后成为所设计的图案。第二种为手工刺绣,手工刺绣是在侗布上采用各色线刺绣而成,其刺绣针法较多,有盘筋绣、平铺绣、锁丝绣、连环结子绣和剪绣(花)等。一般而言,编织一幅侗锦,通常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锦等十余道工序,并且全部都是手工操作。3

二、侗锦的色彩偏好

侗族穿织素锦所呈现的图案颜色为青色4(其实是黑色)和白色两种。其中,以白线作经线称白底素锦,以青线作经线的称青底素锦。穿织彩锦的图案色彩极为丰富,主要有以红、黄、白、紫、蓝、黑、绿等染色纱线而呈现出彩色图案,色调和谐,艺术效果强烈。彩色锦则以白色或黑色为底,交织红、黄、绿诸色,色彩艳丽、节奏明快、高贵典雅。侗锦取色既有采摘山野,也有采摘自种的各种植物,蓝靛是侗族人民长期大量种植的一种染料,而辣椒、葫罗卜也是经常用到的取色原料。侗锦大体都以黑白两色作为基本色调,这虽与黑白调特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未尝不是对上古混沌开初时天地玄冥的一种记忆。

三、侗锦的图案纹样

侗锦图案多采取概括、抽象及夸张变形等手法,象征性的表示世界万物,寓意丰富,结构精密严谨,其装饰性强烈,表现了侗族特有的高雅、优美、质朴、精致、细腻的艺术风格。图案纹样包罗万象,主要有几何纹、动植物纹、生活场景图案、自然现象图案、吉祥文字图、神话故事图等。以其图案大小可分为大花锦、小花绵等。现存播阳民间珍藏一幅大型侗锦,用极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长篇神话史诗“金汉与黎妹”的故事。这幅锦帛记载了黎妹以竹竿压肩,挑起亡夫的衣物,去寻找亡夫金汉,一路上拔山涉水,趟过浑水河,翻过崇山峻岭,艰难的越过沼泽之地,一路上战胜了恶龙巨鱼、豺狼虎豹、大型蜈蚣等异怪动物,最终到达了雁鹅村,在雁鹅村的村口正有一群雁鹅在迎接她,而萨神为黎妹纯洁坚贞的情感所感动,便允许黎妹带着金汉还阳返回人间。这幅侗锦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让人惊叹不已。著名学者李鸣高先生说:这是一幅“绣在侗锦上的文化”。 6人们猜测不出这位侗家姑娘是先绘图再绣,还是凭着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智慧一线绣成,其刺绣工艺之精湛,也叹为观止。据《贵州经新志》中记载:古代侗族人民“刺绣杂纹如绶,织花细如锦”。《黎平竹枝词》曰:“松火夜偕诸女伴,织成侗锦纳官输”。可见,侗锦都多见以几何纹样,都喜爱使用日、月、星形图案,都喜欢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各种事象的形态,这些都与古越族崇尚。

席勒说:“发达的美感可以改良习俗,……经过教养的鉴赏力通常是同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跃、自由思想以及行为的庄重联结在一起的,而缺乏教养的人却与此相反。……古代一切最有教养的民族……那里美的情感同时达到了其最高的发展,而在原始的民族或者野蛮的民族那里却不乏相反的例证。”侗族是古代美感发达的民族,为人类社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成果,也成为了奠定各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向彪.通道侗乡民俗文化美探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298.

[2]王艳晖,陈炜.湖南通道侗锦艺术传承现状思考[J].丝绸,2010(9):54.

[3] 蔡荭.侗锦艺术特色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04(2):78.

[4]侗族人民较为忌讳说黑,一般说成青。好像说黑表示不吉利,不吉祥,怕引来鬼怪等意,小时候母亲让我给她拿青线,我便真的拿成青色的线团,母亲说不对,是黑色的。现在侗族地区仍以青代表黑。

[5]引自石霞峰.侗锦的文化意义初探[J].民族论坛,2010(8):50.

[6]席勒.美育书简[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49.

挑山工教案范文8

(写作热线:轻松为您解决写作难题!专家,值得信赖!)

精彩导读: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就经历并直面过许许多多的挑战。八年前,我把中文系毕业生常有的那种玫瑰色的文学之梦播种在一所偏远的山区中学,但很快就遇到一个教育思想上的挑战:在教学中,是让学生做主人,还是教师做主人……

各位评委、朋友们: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的挑战:升学的、工作的、家庭的、事业的……,从古到今,挑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昨天,我们的国家还面临着沉重历史负担的挑战,面临着各种体制改革的挑战;今天,在世纪之交,我们又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深化改革的挑战、综合国力的挑战……

面对这许多挑战,国人没有退缩,尤其是我们江苏人更是以积极的姿态坦然地迎接挑战:在洪峰肆虐的严重关头迎接挑战,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迎接挑战,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中迎接挑战,在“科教兴省”的伟大战略中迎接挑战……我们这些勤劳进取的江苏人,正是在无休止的挑战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一步步迈向崭新的世纪。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就经历并直面过许许多多的挑战。八年前,我把中文系毕业生常有的那种玫瑰色的文学之梦播种在一所偏远的山区中学,但很快就遇到一个教育思想上的挑战:在教学中,是让学生做主人,还是教师做主人?我不颀领导和老教师的担心,硬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和管理的自主权统统交给了学生。为此,我不得不向校长立下军令状,并起早贪黑,钻研理论,分析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方案,耐心走访每一个家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我终于迎来了第一道曙光:我的班级和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起跃居全县的榜首,我在挑战中挺了过来。老乡们奔走相告,纷纷要把孩子送到我的班上。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挑战就是机遇,要想赢得更多的机遇,就不能满足现状,于是,我对工作和事业都进行了大刀阔(写作热线xiezuo114.com 专家为您各类写作,让您放心!)斧的改革:我向学习习惯发出了挑战,和学生一起提出“习惯成性格,性格定命运”的响亮口号,摸索出一整套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我向教育科研的传统局面发出了挑战,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推动教学改革,每年发表数十篇文章,有的论文还在全国获一等奖。我所在的学校也被评为教科研先进学校。更多的时候,我是向自身的知识结构发起了挑战:工作之余,我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中文系本科的函授学习,并成为一名优秀毕业生;我用一年的时间参加吉林演讲培训学院的学习,也成为一名优秀学员;我用四年时间完成了法律本科的自学,实现自己所追求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的有力沟通;我还广泛涉足新闻传媒、电脑外语等领域……我希望自己的目光能够瞄准大文化、大教育的崭新高标!八年来,我几乎没看过一场电影,所有的节假日,几乎都是我读书、学习和写作的黄金时光。我也常常感到深深的愧疚,就是对不起自己含辛茹苦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那常常在村头盼儿回家的白发老娘!

但是,正是无休止的挑战,使我牢牢地抓住了一些机遇。我先后成为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市 教师基本功大赛冠军、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获得者,以及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和全国律师资格获得者……世纪之交。正是我的而立之年,回望身后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我也深深懂得:处在这个瞬息万变、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里个人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世间的一切荣耀与成功都是短暂的、只有思想、道德和精神才是永恒持久的,前面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我……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你讲的这些不是自吹自擂吗?不!我只是想通过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的经历向外界证明:江苏的职工是开拓进取的职工,是敢于发出挑战并迎接挑战的职工,是永远的挑战者!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让我们用全部的赤诚和智慧,去迎接改革路上方方面面的挑战,去迎接新世纪暴风骤雨的挑战,让我们江苏在挑战中去拥抱新世纪的辉煌!

挑山工教案范文9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档案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238-02

百度百科中显示:“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各个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进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网络平台。“互联网+”高校档案工作就是指互联网+高校传统档案工作,当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指高校档案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平台,传统的高校档案工作与互联网深度的融合,相互渗透,创新出有时代特点的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新生态,即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开展高校档案工作,发挥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和技术融入高校档案工作,以提升高校档案的最大利用和开发价值。

1 高校档案信息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资源

1.1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客观真实而原始

众所周知,高校档案是一所高校建设、发展的客观原始和最真实的记录,它承载了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风雨历程,作为在一所高校学习和生活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和熟悉他的母校,特别是涉及到的有影力的一些人和记载学校建设发展的大事,可以引发大学生热爱学校、积极上进、拼搏进取的学习热情和精神。

1.2 高校档案资源内容全面、可靠且权威

高校档案涵盖了高校行政、党群、教学、科研、人事、财会、基建、后勤、外事、学生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信息内容不仅全面而且可靠、权威,可以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资源阵地,对于弘扬校园文化,引领校园核心观念具有难以替代的位置。例如:很多高校还设立了校史馆,依靠当下多媒体和互联网优势开辟教育新途径,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打造高校精品文化,结合校庆或特殊节日举办展览、档案宣讲和参观类活动,用这些鲜活、真实的材料直接影响到了广大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提升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促使档案意识的形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灵动和巧妙自然。

1.3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档案记载了一所高校建设、成长和发展的风雨历程和教书育人、学生成就、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是一所高校学校精神、良好学风和教风、先进文化、学校传统乃至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例如:党群类和行政类档案里涵盖了学校重大事件、历史沿革、机构变动、领导重要讲话和学校专业建设情况等;人物类的档案更是收集了学校内有突出成就和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和影响力的校友或者学者的经历、专著、获奖证书、奖励等等。教学和科研类的档案更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记录,是教师和学生严谨治学、勤学进取、实干创新精神的精华与凝练。这些档案资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刻影响着一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奋斗拼搏教育的宝贵资源。

2 “互联网+”下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使得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无论从管理模式,还是工作思维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也必须要加快升级和转型,以下是“互联网+”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分析。

2.1 管理观念滞后且内容单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数字化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结合更为紧密,传统的档案数据管理和开放利用必须要跟上网络发展的速度,特别是近年来,高校频繁借助于网络、全媒体形式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辟了各种新式路径,高校档案馆如果还是延续传统的单一接收档案,整理档案,提供单一检索形式的档案信息必然会落后于互联网时代,不但发挥不了作为高校信息综合机构的作用,而且严重阻碍了高校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2.2 技术人员不足且缺少专业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使得“云计算”技术成为了高校档案馆优化管理、开发运用档案信息数据的最主要技术之一,而现阶段很多高校档案馆人员组成仅仅是档案专业类或者其他普通类文科专业,能够熟练利用现代互联网高新技术,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专业人员凤毛麟角,而在高校这个极其特殊的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当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工作人员又要精通和了解档案专业知识,而且还是掌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式、方法,要做到将档案管理、互联网+网络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专业内容融合掌握,且还要有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的平台、环境,资金支撑等等多方面因素协调互动支持,所以,“互联网+”时代,技术设备和人员的双重革新及发展,复合型人才的积极参与和培养都成为了高校档案部门信息数据管理工作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

3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给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多便利条件,高校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提供服务利用工作的开展,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动,但是任何事物都存着两面性,“互联网+”技术在推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同时,也对高校档案工作提出了诸如人员、技术、专业融合上的挑战,高校档案工作要想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己所用且发挥出更科学有利的积极优势,就必须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地破除不利因素,才能顺应“互联网+”时展步伐,走出一条适合高校档案工作前进和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魏克非,曹君牛夏季秋. 保定市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研究[J]. 成功:教育,2012(5):35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