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生活论文

时间:2022-03-09 05:23:30

摘要:日常生活往往与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留心观察、善于思考;要精心设计,善于挖掘。从经济生活中概括出经济领域共性和普遍的规律,用经济生活理论去分析透视我们的经济生活,对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是每一个人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 经济 生活 经济生活 经济论文

经济生活论文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法对经济生活的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经济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经济法在现实经济生活的主要有调整、指导、保障等功能,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的公平等,来弥补市场的失灵。

关键词:经济法;作用;经济生活

经济法的产生是基于对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功能失灵的反应,这是经济法产生的前提条件。现实生活的经济活动是以自由市场进行调节的,然而市场并非万能的,市场有一定的滞后性、趋利性,当市场调节不了时,就需要经济法律对其进行干预和调整。经济法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国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干预特性,来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和健康发展,促进现实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

一、经济法的形成

经济法是国家管理调控经济活动中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对我国的经济运行有调控和规范作用。它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的: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市场秩序的管理、现代企业发展结构制度。国家在宏观层面对市场进行调控和规划,来引导企业自主经营,自由进行经济运作,就形成了经济法的基本范围。从经济法的产生过程可以发现,经济活动与经济法律二者是承前启后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经济活动,就不会有经济法律的产生。没有经济法律,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活动只有在经济法律的规则引导下才能全面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府职能部门要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市场经济的自身缺陷或者在中国的市场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必要的政府干预是合理的和有利的。政府干预针对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整体而言的。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企业或者某个特定的市场。因此,政府干预表现为市场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两个不同的方面。经济法的功能和作用于政府的干预具有天然的联系性,离开政府的干预经济法不可能顺利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通过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法律才能规范社会经济活动,引导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达到这个要求,政府治理和经济法律必须同时发挥作用。

二、经济法对经济生活的作用

经济法是特殊的法律,也是属于法律的范畴,它的主要作用范围是人们的经济生活。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法就是解决政府和市场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二者进行调节来形成良性的发展和互动,相互促进来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之中,我国的经济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弥补市场的不足,引导市场有序发展

市场经济的滞后性和趋利性等特点会导致市场失灵的发生,市场自发调节不能对经济进行良好的调节,会产生社会问题。而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市场失灵就会导致经济不能良好发展,就需要经济法等非市场手段来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经济法能够加强经济活动中的市场时序规范,禁止各类不正当的恶性竞争,最大化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促进市场效率的发挥。确保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是良性的可持续的,良好的社会秩序不论对于经济发展,还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2.促进经济结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要讲究速度和总量,也要讲究质量和结构。在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形势下,科学而经济发展结构仅仅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时不能够做到的,这就需要经济法的作用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我国目前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经济的结构等方面还有许多的欠缺,比如经济的发展动力需要转换、市场规则的不完善以及发展极不均衡等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经济法来进行参与和规划。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法律所发挥的作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等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经济法律政策的制定者要考虑这些问题,来加快经济的结构转变,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次经济发展的转型机遇,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功能,就会失去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机遇,甚至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局。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经济法的引导功能仍然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公平是由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经济法和宪法等法律的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需要经济法来进行规范。不论是出于对法律的本质还是出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都是经济法的重要目标,需要经济法去完善和改善。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这种高速的发展也使得我们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比如贫富差距过大、人们价值观的扭曲,过于追逐经济而忽视了道德的规范。社会上时有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对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过于追求“效率”的动机下,忽视了社会的“公平”。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的不良发展。亟需经济法来进行规范和矫正,来维护社会缺失的“公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也需要经济法律的手段来发挥作用,破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发展和脱贫工作的开展,公平的二次财富分配都需要经济法发挥应有的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4.促进政府职能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提升

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变革,政府的职能和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也需要进行转变和相应的提升,以适应新的市场化经济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政府的职能需要相应的转变,这对我国的政府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政府也做了许多的相关的工作,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人们的观念仍需要转变,摆脱以往的计划思想,用市场的手段来分配和调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机构臃肿,企业需要审批的手续繁杂多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更有甚者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利用权力来谋取私利,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党员干部的腐败,人民群众的负担加重。这些现象的产生需要用制度和法律来弥补漏洞,用道德和理念和自我约束。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法律,简政放权,放活市场。简化企业的审批手续、证件资格认定等统一化运作。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体制的问题,这中转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经济法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能够促使政府职能的尽快转变,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许多社会关系的转变是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的参与。经济法的职能的发挥也必然涉及相关的民法等其他法律关系的配套。

5.经济法对金融创新的引导促进作用

现代的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冲击,相关的传统的经济法律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拘泥于形式,既要规范现代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电子商务等新事物的发展,也要促进金融创新,不能抑制创新的发展。这就对经济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法律的作用使得金融创新在一个合理合法的度框架内运行发展,有效地制止了金融欺诈等不良现象。同时,也要把握好度,经济法的制度约束对不法行为是一个好的约束,但是这种约束不能抑制创新的发展。要在创新与合法合规之中把握好平衡,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来引导创新产品的健康发展,为创新建立适宜的制度和法律环境,引导新生的经济模式的发展,来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动力。

三、结束语

经济法律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经济法律的规范来引导经济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进而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经济法律产生于经济活动关系,有服务于经济活动之中。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确认识经济法对经济生活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合理利用经济法律,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经济法律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结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促进政府职能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提升。促进金融体系创新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形成,规范经济运行体系。总之,经济法对经济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正确认知其功能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法的作用,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法律的框架内自由有序运行。发展经济规模的同时,提升经济结构的质量,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者:徐源泽 宋清宇 李悦宁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方式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摘要:

文化有其特定的生存土壤,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也必然随之变迁。在影响传统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至关重要。本文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从三个角度深入分析其对名族文化发展产生的冲击,以期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

经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民族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地区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逐步建立,并向各个地区蔓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它所确立的规则、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民族传统文化,并且由于其在经济上的优势,极大的冲击着民族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民族文化的变迁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内地,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与外界的接触较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根发芽,与农牧经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渗透到每个角落,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以农为主的经济向现代工业转变,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方式也随之改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第二三产业兴起,传统农业的地位下降,民族文化的根基开始动摇。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了土地,结束了农业生产活动,迅速溶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与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相比,市场经济以及它所带来的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无疑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更愿意学习先进的现代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则置之不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受到了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凸显,原本其貌不扬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被当作商品开发,近年来旅游业的异军突起就是很好的例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民社会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固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对文化的侵蚀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些民族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遗余力的开发当地的各种资源,包括文化资源。有些地区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不惜扭曲、编造、篡改民族文化,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节日。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本神圣而庄严的活动,如祭祀等,也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变了味儿。有些地区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甚至将一些少数民族不愿展示的文化要素,如纹面、天葬等搬上市场,深深的伤害了民族感情。长此以往,民族地区的人们容易产生麻痹心理,也造成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误解,民族传统在悄无声息的变迁。有些地区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商业化开发时,一般会选择民族特色较为突出的部分大肆宣传,打破了民族文化原有的平衡,致使那些特色不太明显的文化逐渐被人淡忘,退出历史舞台。在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变迁,以顺应市场经济浪潮。

二、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

根植于农业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地域性,落后于现代文明。在与后者的交流碰撞中更容易发生变迁,甚至被同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族地区逐渐融入到统一的市场体系中。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开放、平等、效率意识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深深的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在城市化过程中脱离了土地,到新兴城市中谋生的人们在接触到先进的现代文明后,往往会对传统民族文化与之的差距产生强烈的震撼,进而被新奇的现代文化所吸引,而将民族传统文化抛至脑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意识也对民族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中共同珍视的价值观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甚至给人以民风庸俗的印象。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冲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市场经济的完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此举对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对民族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也在发挥着作用。现代化的机械生产作业代替了传统的人力劳动,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逐渐失去了施展的舞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从事现代化的生产活动,学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大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现代传媒技术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一方面开阔了民族地区人们的视野,加强了各地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民族文化的流失速度。如今,民族地区的人们大都会讲汉语,有的年轻人甚至精通汉语,但是不会讲民族语言;汉语流行歌曲风靡,民族歌曲受到冷落,民族地区会弹奏民族乐器的人更是难寻;过去有些民族地区人们通过唱歌等形式来进行交流,如今也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综上可以看出,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文化对经济也有反作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胡玲 单位:内蒙古河套学院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与艺术的应用

一、“士”阶层的破产和新兴经济本位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地位

中国“士”阶层到了清朝出现了空前的膨胀化,这一方面归咎于数千年封建思想的日积月累,另一方面也是明清时期开科取士的知识分子遴选制度风气过于浮夸和华而不实的结果。这种重量不重质的情况在满清尤为严重,根据《明史会要》的记载,明朝时期中央按照每个府或县的规模,每次取其地生员四至八名,已经造成了知识分子势力扩大的现象。明末启祯时期的走马换相,以及民间知识分子结社议论朝政的现象,就是这种知识分子人数不断增多,能量难以正确导引的结果。清朝建立后,这种情况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清政府的规定将每府县每次提供的生员人数从四至八名一下增加到二十到四十名,提高了五到十倍,士人群体的迅速臃肿可想而知。到了满清末年,每个府县所在地通常都平均聚集有生员三四百人,大一点的府县甚至可能破千。康熙末年至乾隆时期,士人多而出路少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有些时候被认为是国之祥瑞。在太平天国以后,清廷出于征敛收入的考虑,甚至出台了一个政策,根据各地民间捐资的数量来决定增加当地生员数量的比例。例如1859年上海一个富绅一次向中央捐银二十万,中央就奖励上海县永远增加生员名额十九名,松江府十名。此外,毋须考试直接获得生员资格的“捐监”制度也是由来已久,依靠捐输获取的生员资格叫“监生”,虽然与正式生员称呼不同,但是享受的待遇都是一样的。在明朝时期,捐监的费用还比较高,捐监现象还并不普遍,至于清朝费用就大大降低,尤其是到了太平天国以后,一次捐监的费用降低到了十几两,即便是一般的中下人家也能够轻易承受。种种优厚的条件决定了士人阶层的空前繁荣,但是也决定了他们所面对的是破产的必然结局。毫无疑问,作为一个精神生产的阶层,“士”阶层的物质生产力是非常弱小的,所以他们在物质分配方面享有特权。然而捐监等简化遴选制度的出现,使得许多本来不具备精神生产能力的人也名正言顺地获得了脱离物质生产的特权,其唯一结果毫无疑问就是使得可供他们分享的社会资源也就越来越显得贫乏。但是另外一方面,“安贫乐道”的思想又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的这种贫困生活,在传统士人看来无疑是一种值得炫耀的资本。“士”阶层的这种经济规则则又决定了无论他们在整体上如何贫困化,他们也不会试图改变自己,只能等待社会的变革来强制改变他们。这种知识分子的消极经济观,民国人蒋星煜在其所著的《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文的第五章《中国隐士的经济生活》中,抨击得丝毫不留情面:“隐士遂以为非贫穷不足表现其高尚的乐以忘忧的精神,颜回的贫穷是真实的、不得已的,后世隐士的贫穷大半是虚伪的、故意的做到这般地步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转化是政治和经济关系的一次大颠倒,社会思想的迅速变革和价值观的本末倒置是实现士人阶层的这种强制改造的前提。在这种全新的、经济本位主义的社会刚刚出现的阶段里,物质是绝对的,精神是相对的。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再依靠传统的精神、道德等抽象标准,而是看其对于社会实实在在的物质贡献。另一方面,特权阶层的范围也在迅速塌缩,吟风弄月再也难以换来三饱一暖,按劳取酬的经济机制也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里被确立起来。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强制性改造,就表现为士人阶层的破产。其具体途径是经过破产、游离、价值观的重新塑造,最后实现知识分子阶层重组和适应新社会的过程。历史学家李长莉在其著作《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名叫王韬的读书人,他的遭遇可以说是在中国社会大转型中士人阶层逐渐破产并树立新价值观的代表。王韬字仲,号紫铨。上海甫里人。父亲是私塾教师,他本人也于18岁考上秀才,其出身可谓标准的传统知识分子,书香门第。王韬21岁时,父亲病故,家贫如洗。迫于生计,王韬不得不来到上海,谋得了一份在墨海书馆(英国人所开的一家出版社)帮助西人译书的工作,为求一点微薄的工资,任此职达12年之久。

到了光绪年间,王韬文名渐著,被《申报》聘为主笔,《上海轶事大观》里记载他“光绪年曾任《申报》主笔,月撰论说六篇,月薪七十元”。读书人单纯地为了经济目的而卖力挣钱,这在旧思想看来已经是俗不可耐之举,况乎为蛮夷之人效力?在社会思想的新旧斗争以及知识分子个人思想的新旧斗争之中,不得不以这种“务俗”和“失节”的行为为业,无疑王韬的心中是十分苦闷的,他在咸丰八年十二月十八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其时寄以全家之仰事俯育,曾无大力之左提右擎。困苦交攻,鹿思走险,寒饿所迫,燕惯依人,所以为幕之巢,而不为荫之择也。”王韬所说的“无大力之左提右擎”,恰好说明了当时社会动荡,苟延残喘的清政府已经无暇也无力顾及散乱于社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死活。特别提及这一史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清末民初时期破产知识分子流入上海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也越来越普遍。在王韬的著作中,记载很多清客文友前来上海求为账房、西席之事。王韬对此感叹地说:“沪虽非孔道,而近来名流至者,联镳接轸,特一至即去,如海鸥天雁,往稻粱乡谋食,饱即飞去。盖此间为人海,亦利薮耳。”随着士人流入的增多,知识分子在上海谋求生路也越来越艰难。王韬自己就接待过一位谋生无着、病急乱投医的许姓士子,“急谋一枝之栖,且愿贬节以求合,娄嬲不休”。这种破产士人衣食难继的生活是何等凄凉。

二、艺术市场化的必要性——艺术家的生活支出

将艺术创作作为商品待价而贾,其根本的出发点还是为了谋生。所以,在探讨海派艺术的市场特点时,上海社会当时的谋生环境可以说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现有资料上来看,上海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生活环境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中下阶层的城市平民生活以贫困者居多。城市平民收入的有限和上海生活费指数的日益升高成为上海谋生环境的两大特色,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民国人潘公展在《上海市工人生活费指数——民国十五年至民国二十年》一书的序言里说的这样一些话:“‘生活程度太高呀!谋生真不易啊!’这句话成为今人的口头禅,何尝指工人,凡是月入在二十元至六十元,一家三口至六口的大多数中国人民平均一家一年的生活费,不过四百五十元之谱,以上海生活程度之高,仅仅供给中等阶级一个人的生活,也不能说舒服呵!但是这很少的数目,要供给平均一家四五个人的全部生活费用——我们应注意到——其中食物一类,就要占百分之五十三强,房租衣着燃料三类共占百分之二十二强。这意思就是说人民衣食住三者必需的费用,已占据全部生活费用四分之三以上”这本书中所列举的数字,是民国时期上海工人的生活费指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上海谋生实属不易。因为没有系统的统计数字,我们现在很难找出当时上海画家的生活费平均指数来予以对比了,但是大多数画家应当是属于比工人生活景况略好一点的中等阶层,这样的推测应该不是信口开河。我们再来参考第二章中引用过的,关于赵子云前往上海开拓市场的例子,那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子云设法租赁了盆汤弄的一家箱子店的小楼,作为工作室。日夜不停地挥毫。经过半载的努力,结算除去一切食宿开支及交际费外,尚积余二百多元。当时昌硕敦促子云赴上海鬻艺,是含有试探性质的,先锋队去了很顺利,他老人家的大军也就长驱直入了。”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来算一笔账,赵子云“日夜不停地挥毫”,半年时间除去生活费和成本能够赚到二百余元,也就是一个月的积余在三十元到四十元之间。这样看来比起潘公展所说的“月入在二十元至六十元”(包括生活费消耗和节余)的最低等人家似乎是好得多了;然而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赵子云初到上海是只身一人,并没有家小的生活费投入,所以说如果代入潘公展所说的“一家三口至六口”的标准情况来计算的话,一个月的节余就肯定没有那么多,甚至有可能只是略有盈余而已。赵子云半年积聚二百余元,已经是令吴昌硕相当满意的、“先锋队去了很顺利”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测出,上海大多数景况一般的、并不是那么顺利的画家,平均生活费标准应当是处于比普通人家略好、但是相去无几的中档层次水平。上海画家处于这种中档层次、甚至时而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况,其情况很有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因为即便是如吴昌硕这样声名卓著、作品风靡一时的大家,也有时会大发生活艰辛之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人情世态不可说,趋势利若江河。趋之不足继谄媚,吮舔痔言报恩。溺势利者神志,目所不视气所吞。那知白屋寒云屯,雪风猎猎柴无门。米无可炊棉无,鼻涕堕地冰一痕。一客送炭来前村,羔裘积雪难手扪。围炉促膝天黄昏,依人鸡犬牛羊豚。奴子待客皴颜温,飞走猛若来昆仑。一鹤独立孤松根,清泪唤醒袁安魂。且卜性命须臾存,不知世有几乾坤。”我们且不说吴昌硕此诗中有无言过其实之处,但是他时而需要接受王一亭的接济却是事实,至少就好像这样在诗中所特别提到的,总不可能是无中生有。不光吴昌硕自己而已,对于旅居上海的另一位艺术大家李瑞清,吴昌硕同病相怜,也曾经写诗描绘过他的困境:“滔声浩浩翻秋空,破壁飞动来真龙。云从龙兮龙化松,时云时雨清画此者谁临川李,玉梅花清道士。三日无粮饿不死,枯禅直欲参一指。我识其画书之余,鹤铭夭矫龙门矍。笔力所到神吸嘘,有时幻出青芙蕖。卖字我亦笔尖秃,一日仅饱三餐粥。墨饮一升难鼓腹,犹自开口笑向天。羞为阮籍穷途哭,手疲作画输苍然。气象倔强撑南山,大夫之封乌可攀。参天黛色横斑斓。”诚如吴昌硕所说的“卖字我亦笔尖秃,一日仅饱三餐粥”,生活境况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物价的居高不下,其中相当部分的费用都是衣食住等必须的生活基本设施。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上海市的物价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使得在上海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

这样看来,标准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费是三百九十元零五分三厘,也就是说一口人一年的花费平均是一百三十元;如果按照前文所给出的数值来计算,赵子云之初来上海,要养活的不是他孓身一人,而是一个三口之家的话,那一年的生活费开销还要增加二百六十元;按照赵子云单身生活一年的节余四百元算,再养活两口人的话,一年的节余就只剩下一百四十元,实在不能算得上非常富裕。这已经是景况令人满意的画家的遭遇了。在《上海生活费指数》这本书中,还列举出了民国十五年至十九年的详细零售食物物价表,但是因为以月为单位太过冗长,我们这里只摘取每年一月的物价来予以比较:可见除了食物和衣着比较稳定以外,其他的项目都在扶摇直上。其中增长幅度相当大的是燃料和杂类。房租的变动也在呈现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至民国二十四年为止,房租居高不下的情况终于成为了一个动摇社会安定的问题所在,对此,上海市政府曾经于民国二十三年提出了上海市住房减租运动,但是遭到了房产租赁界的一致抵制,后来也不了了之。在民国二十四年的《上海市年鉴》中,刊载了这样一段上海市房产公会对于减租运动的意见:“惟上海房地产业主与内地完全不同。内地业主,必要有余财,方能置产,上海则完全营业性质,以三四成之垫本,即可购置产业。近数年来新建筑骤然增加,地价亦突飞猛进,一切建筑为竞争招徕之计,图样力求新颖,工程力求坚固,卫生设备力求齐全,成本之重较前倍蓰。故房租虽比昔日为高,而业主利益转比昔日为薄。故今日业主现状,上者付息之外或可略有盈余,次者收租仅敷抵息,再次则空屋较多,收租尚不足抵押款之息,因此赔累者,不知凡几。”如此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就是说,租客在负担房租的同时,也负担了业主的生活费用和银行利息,其付出不可谓不大。居住也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如郑逸梅《艺林散叶》中说“吴昌硕初来上海,与张子祥同住一小室,只容二榻及一桌,甚为局促”。画家租房,空间要求较大,因此负担也可想而知。衣食住是生活基本设施的投入,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尚有积余的话,方可考虑层次略高的一些消费。近现代上海的消费生活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1872年8月6日的《申报》上,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记咸丰三年上海县城被扰事实》的回忆录,而咸丰三年上海县城的“被扰”,就是指小刀会起义。在这篇文章中,署名为黄浦江头冷眼人的作者对比上海二十年间的变化,曾经不无感慨地这样说道:“余游上海二十年矣,见夫昔之杀气弥天者,今则酒肉熏天也;昔之肝脑涂地者,今则金银布地也。铁马金戈之所,一变而为灯红酒绿之场;焦头烂额之区,一变而为买笑追欢之地。”城市财富的迅速集中和兼并也带来了豪华奢靡的享乐之风,各种消费设施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有一个名叫池式微的人,在他的《沪游梦影》中,以一种“阿房宫赋”式的华丽笔触,记载了一家名号叫“南诚信”的高档烟馆的设施之豪华:“入其中者,觉画栋雕梁,枕榻几案、灯盘茗碗,无不华丽精工。而复庭设中外之芳菲,室列名人之书画。夏则遍张风幔,不知火伞之当空;冬则遍设火筒,不知冰霜之著地。每一榻中各嵌大镜一面,夜则电灯初上,以镜照镜,以灯映灯,镜金相临,灯灯相映,几如入玻璃世界,珠宝乾坤,令人目闪心眩。”

《淞南梦影录》中还记载了一家高档的大茶楼“阆苑第一楼”说:“四面皆玻璃窗,青天白日,如坐水晶宫,真觉一空障翳。”还有1872年7月9日的《申报》里,有个署名晟溪养浩主人的人写了一首竹枝词描述大戏园装潢之豪华说:“群英共集画楼中,异样装潢夺画工。银烛满筵灯满座,浑疑身在广寒宫。”极度奢华的享乐设施一方面是社会贫富分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从物欲上刺激了社会财富的不断创造和流通,艺术当然也被包括在内。相对于纸醉金迷的上海社会而言,画家的生活尚算是平静,但也不可能不为之所影响。在上海的浙江艺术家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加之浙江优厚的人文传统和享乐风俗,他们不可能独立于消费生活之外。很多事实证明,上海艺术家多有晋人之风,他们对于一些奢华的、靡废的甚至是不怎么健康的享乐消费并不免疫,只是这些轶事在艺术史的正史中鲜有记载罢了。而艺术家非此即彼的生活习惯也并非大多数人一贯以为的那样,与艺术史的研究毫无关系,至少它们反映了艺术家与当时社会环境的联系,它们对于艺术的发展也会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海派艺术而言,艺术家以艺术品交换享乐之资也是艺术品市场化必要性的一个侧面。我们来看看前人笔记中的以下的内容:“(李瑞清)性嗜蟹,一日能馨其百,故当时人戏锡以‘李百蟹’之号。又嗜食闽菜,小有天闽菜馆中恒有其足迹。”嗜好口腹之欲在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不足为大惊小怪。我们再来看看以下的这几则令现代人颇难理解的轶事:“(胡公寿)旅沪之时尝眷恋一妓,而此妓自高身价,视胡为措大一流人,待遇疏形落寞,不令得傍妆台,胡因是悒悒思有以博其欢心,乃书一极工整之双行便面配檀香扇骨以贻之。”艺术家多是生性浪漫之人,这种情况到了近代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就更加屡见不鲜了。“山阴任伯年嗜鸦片烟,一日戴用柏先生与杨伯润过其门,任方卧榻吸烟,”此段记载的就是那个戴用柏为书僮迫任伯年交画稿的故事,因原文太长,不必全引。这个故事脍炙人口,《清稗类抄》以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也有所提及。“周坚白曾拜赵叔孺、冯超然为师,奈二人均瘾君子,俾昼作夜,无从请益。阿芙蓉癖甚深。值窘乡则攒其眉而入小烟室,僵卧败榻破席间,涕泗横流,乞主任赊取紫霞膏以制瘾。主人不允。于此有人焉,先密商于主人,俟其至,当其穷蹙,乃谓主人曰:‘余有数百钱,权为任先生作东道,并无他求,扇一页,或纸一桢,便愿代请一挥何如?呼吸既毕,即假笔砚,就榻间,攒蔟渲染,顷刻而成。视之,真佳构也。转售于人,立致重价。故得其画者,十九从小烟室中来也。”而在此两段里记载的任预烟瘾发作时“攒其眉而入小烟室,僵卧败榻破席间,涕泗横流,乞主任赊取紫霞膏以制瘾”的丑态,是艺术家之生活习惯与其艺术创作息息相关的一个绝好佐证。这种行为虽然斯文扫地、实在太过荒唐,然而民国书画家为瘾君子的情况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普遍。除去这些五花八门的生活习惯以外,书画家消费生活中比较健康的内容还有雅集、冶游和收藏,其中收藏之风在民国书画家中非常普遍。民国时期,前清宫廷珍品广为流散民间,文人鉴赏之风盛行、鉴赏水平提高,为私人收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郑逸梅之《艺林散叶》中对于这方面之记载车载斗量,我们可以摘取几例如下:“刘靖基藏有吴渔山八言大对,已破损,重裱一过,完好如新,裱费二百金。范祥雍亦有渔山所书直幅,渔山画多于书,甚珍稀。”“二弩精舍,为赵叔孺斋名,家藏二弩机,一有吴大帝年号,一有蜀汉后主年号,为仅见之物。叔孺卒,二子各得其一。”“吴湖帆见有破损古画,辄以价购之,委裱工刘定之装池,破损处,吴亲自填补加笔,了无痕迹。”“陈渭渔家藏清嘉庆御用墨,外装锦匣,绝精致,墨上均为中南海各斋阁轩堂之景迹,以三希堂一锭为冠,全套六十二式。渭渔于光绪癸卯晋京,由一式微之清宗室出让,已用去五锭,所剩五十余,渭渔以巨值得之,曾分贻朱古微、褚礼堂、赵叔孺等。时袁寒云居流水音,即以流水音墨为赠。”“张大千之大风堂,以所藏唐宋名迹炫耀于世,溥心畲旧藏陆机平复帖,及韩干所绘照夜白图,自诩足以压倒大风。奈曾几何时,二迹已易主,王孙早归道山,而大风堂巍然独存。”“颜韵伯藏东坡寒食诗帖,为苏书之精品,后归日本。”“冯展云富收藏,多宋元名迹,一日不戒于火,冯号于众曰:有能出图卷者,酬百金。一少年应声突火,携数卷出,则黄公望秋山无尽图、范宽重山复岭图、顾虎头洛神图。”“周瘦鹃家藏一巨大之玉謦,乃大内物,叩之厥声清越。”

这些五花八门的收藏品中,如大内的御墨及玉磬这样的物品,想来也是价值不菲。这样,书画家在维护(如刘靖基、吴湖帆修补古书画)和征集收藏品过程中的支出不可谓不大,这其中涉及的资金甚至一度左右了上海收藏品市场的动向。美术史学家郑重有许多研究书画家收藏习惯专门著作,但是此题与本文关系并不密切,在此就不深入探讨了。很多书画家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手艺,在收藏品交易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成为了创造财富的一种手段。从生活的必要支出一直到嗜好的支出,这一统计过程可以说是涵盖了不同家境的各个文人阶层,其中不乏豪富之家或者一贫如洗者,但是最多的应该是中产阶级。总之,对于书画家这样一个创造社会财富能力不强的阶层,为了应付生活支出,其谋取金钱无非是依靠其创作的一技之长。

经济生活论文: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可行性

宋代畜牧业就整个地域而言,与唐代相比大大萎缩了,但就某一领域而言,比如牧羊业,与前代相比则有了较大发展。宋代牧羊业的兴盛,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肉食,而且更是皮毛加工、酿酒业、制笔业、中医食疗的重要原料,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宋代畜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如,安岚先生的《中国畜牧业发展简史》(《农业考古》1988年第1、2期,1989年第1期),探讨了宋代羊的饲养技术。90年代后,陆续有了一些相关论著和文章,但其研究仍处于零星阶段。业师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畜牧业略述》(《河北学刊》1990年第4期),是第一篇专门论述宋代畜牧业的文章,对宋代牧羊业进行了宏观的介绍,认为两宋时期北宋和北方的牧羊业比较发达。一些研究宋代饮食文化的文章,也涉及到了宋代牧羊业,但主要论述了宋代羊肉的消费状况,比如程民生先生的《宋代饮食生活中羊的地位》(《中国烹饪》1986年第12期),认为在宋代饮食中羊占重要地位,羊肉是肉食消费的最主要食品;魏华仙先生的《试析北宋东京的肉类消费》(《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认为羊肉是肉类中的大宗消费品。此外,刘朴兵、姚伟钧、吴涛、成荫等先生在他们有关饮食文化的文章中,也或多或少论述了宋代羊肉的消费状况。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篇专门系统地研究宋代牧羊业的文章,这与牧羊业在宋代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本文拟就宋代牧羊业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略陈管见。

一、宋代牧羊业的发展概况

(一)官营牧羊业牧羊业是宋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经营的牧羊业主要提供肉食和皮毛等消费品。羊肉由于肉质鲜美,以至于“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元祐八年正月丁亥御膳用羊也上升到了祖宗家法的高度。节日庆典和官员俸禄也都需要大量的羊肉,因此官方对羊的需求量很大。除了向民间和周边国家购买外,官方也发展牧羊业。宋政府在京师开封成立了牧羊业的管理机构牛羊司,“掌畜牧羔羊,栈饲以给烹宰之用”,经营者达1126人。宋真宗时,牛羊司的羊存栏数达33000只。于是,在京师开封之北开辟了大片牧地”,“乃官民放养羊地”。宋孝宗乾道年间,官方还养了一些胡羊,“御马院所养胡羊,每遇断屠,则以一口奉太上,一口奉寿圣。”这种胡羊比较珍贵,采用舍饲的喂养方式,专供御膳。除京师外,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官牧羊。宋仁宗时,陕西牧放1.6万只羊。同州的沙苑监规模较大,除一部分养马外,官方还募民养羊。[熙宁七年九月丙午其中有一种细肋羊,因饮沙苑苦泉水,肉肥而美,故有“苦泉羊,洛水浆”的谚语。河北也有不少养羊之地,如邢州、洺州的草地,还牧养从榷场买回的羊。河南洛阳南部的广成川,“地旷远而水草美,可为牧地”,吕蒙正要求在这里养羊,减轻陕西岁贡的压力,得到了宋真宗的同意。咸平五年十二月丙戌由于史料有限,宋代官营牧羊业的具体情况尚难概述。但就上述几则史料记载来看,官营牧羊业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北方,以京师开封、河北、陕西为主;从时间上讲北宋较为兴盛,南宋渐趋衰落;从饲养方式上看放牧与舍饲相结合;从作用上看主要用于宫廷消费和官员俸禄。(二)民间牧羊业宋代民间牧羊业在南北各地都比较普遍,尤其在北方最为发达。先看北方。牧羊业在北方十分普遍,“今河东、陕西及近都州郡皆有之”。17太原一带几乎家家都饲养羊,“驼与羊,土产也,家家资以为利”,[,熙宁九年十二月丙申可见其养羊业之发达。河东的绛州每年向朝廷上贡羊数万只。陕西的羊不仅多且肉质鲜美,黄庭坚认为吃同州羔羊、襄邑熟猪肉乃是人生的一大乐事。陕西每年都有数万只羊卖到京师。咸平五年十二月丙戌河北还有专门雇人牧羊的记载,如王则流亡到贝州后,“自卖为人牧羊”。河北的羊不仅多而且体格庞大,有一种胡头羊,重达100斤。[京西路也有养羊的传统,早在五代时就产羊较多,“京西有客见人牧羊遍满山陇,不知几千万口”。京东也盛产羊,而且品种优良,如密州“剪毛胡羊大如马”,属于优良品种。南方不少地区也养羊。四川永康军崇德庙每年祭祀李冰父子用去4万只羊。[13]46,卷5江东歙州“羊昼夜山谷中,不畏露草”。[14]368,卷2不仅羊多,而且体质强壮,吃露水草也不生病。两浙地区养羊较多,一些农家饲养数百只,如洪迈的叔父家就养了数百头羊,在山上放养。福建路民间也饲养羊,尤其是福清、长溪等县“岁两生息”。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不大适合发展牧羊业,但有些羊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因此也能在此生存。如“岭南有一种绵羊,毛如茧纩,剪毛作毡,尤胜朔方所出者”。岭南的英州还饲养一种乳羊,据朱彧记载:“碧落洞生钟乳,牧羊者多往焉。或云羊食钟乳间水,有全体如乳白者,其肉大补羸,谓之乳羊。”范成大则认为乳羊“本出英州。其地出仙茅,羊食茅,举体悉化为脂,不复有血肉,食之宜人。”乳羊是如何饲养的?朱、范意见相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羊全身乳白,其肉大补,食之宜人,堪称羊中佳品。宋代民间牧羊业从总体而言非常发达,北方又稍胜一筹。养羊是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羊在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一)提供肉食消费,促进饮食业的发展宋人认为:“羊肉,味甘,大热,无毒。主缓中,字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信天下之美味不能过也”;[20]574,卷39“羊,味之美者,孰不好也!”[21]1053羊肉不仅味美,还能够强身健体。在宋代,各个阶层都喜食羊肉。首先,宫廷有大量的羊肉消费,“御厨止用羊肉”。宋真宗时“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咸平五年十二月丙戌宋仁宗时因掌管御厨的李象中、张茂之等人偷盗御食,造成御厨日宰280只羊,案发后每天杀40只羊。嘉祐三年三月癸酉由此可知,每年御厨用羊一般为1.46万只,多时达10.22万只。每逢节日羊肉的消费更大,“每圣节,本务预期杀上好羊约三千口”。南宋偏安江南,牧羊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宫廷羊肉的消费仍然很大。如宋高宗绍兴年间规定,皇太后每月食料羊90只。每年宴赏都有大量的羊肉消费。史载:“每岁宴赏,其合用羊乳房约四百五十余斤,泛索不在其数。”元祐六年四月辛亥甚至在宋仁宗丧葬期间,“百官及诸军朝哺皆给酒肉,京师羊为之竭”。治平四年正月己未除此之外,在官员丧葬、生日、节日宴请时,皇帝为了表示对大臣的礼遇,还要赐羊。如宋太祖在一次宴会上赐宰臣魏仁浦御膳羊100只;在孟昶丧葬期间,宋太祖下诏赐给其子孟玄喆500只羊;[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宰相王旦生日,“诏赐羊三十口”,又赐“枢密使、副,参知政事羊三十口”。[有时在对外交往中,羊还是馈赠的重要礼品。如江南国主李景生日,宋太祖即赐羊1万只。除宫廷外,宋代官员也是羊肉消费的庞大群体,羊肉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副食品。宋政府规定官员俸禄除其他物品外,每月还要给2至20只的食料羊。由此计算,每年每人要得到24至240只羊。宋代官员最多时达4万人以上,仅此一项每年要消费96万到960万只羊。许多官员喜爱吃羊肉,宰相张齐贤每次食羊肉“数斤方厌,世无比者”。苏轼不仅喜食羊肉,还深得做肉之道:“先将羊肉放在锅内,用胡桃二三个带壳煮三四滚,去胡桃。再放三四个竟煮,游,然后开锅,毫无膻气。”卷下若不经常食用羊肉,自然不会有这样的心得体会。宋哲宗时期宰相范纯仁被贬永州,因“此间羊面无异北方,每日闭门餐馎饦”,有羊肉可吃,颇觉安逸,“不知身之在远也”。以至于羊肉成为其贬谪生活中的一种慰藉。由于羊肉消费量太大,仅靠地方上贡和官方饲养羊难以满足需求,于是,宋政府每年要向周边国家大量购买。据史料记载,河北榷场“买契丹羊岁数万”;熙宁三年五月丁未保安、镇戎二军的榷场也每年从西夏买羊数万只。虽然宫廷和各级官员消费了数量不少的羊肉,但主要的消费者则是广大民众。在“八方争凑,万国咸通”的东京,“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肩挑和推车的小商贩们天刚亮就带着猪、羊肉走街串巷。除这种灵活机动的销售方式外,东京还有专门的肉市,“坊巷桥市,皆有肉案,列三五人操刀,生熟肉从便索唤,阔切、片批、细抹、顿刀之类。至晚即有燠爆熟食上市。凡买物不上数钱,得者是数”。肉类市场的繁荣突破了传统的坊市布局,出现了到处摆摊设点的现象。羊肉也是大大小小的餐饮场所必不可少的:“大凡食店,大者谓之分茶,则有头羹、石髓羹、白肉、胡饼、软羊、大小骨角、炙犒腰子、石肚羹、入炉羊罨、生软羊面……又有瓠羹店,门前以枋木及花样启结缚如山棚,上挂成边猪、羊,相间三二十边。”羊肉充斥着整个东京市场和为数众多的酒店,销量庞大。南宋的都城临安“民物阜蕃,非殊方下郡比也”。“杭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皆装饰肉案,动器新丽。”除了一般的肉铺销售羊肉外,还有专门出售羊肉的大酒店,“又有肥羊酒店,如丰豫门归家,省马院前莫家,后市街口施家,马婆巷双羊店等铺,零卖软羊,大骨龟背,烂蒸大片,羊杂烩四软,羊撺四件”。临安的羊肉消费同开封相比不分伯仲。羊肉的烹制方法和菜肴品种很多。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不完全统计,主要有以下50多种:批切羊头、鹅排吹羊大骨、蒸软羊、鼎煮羊、羊四软、盏蒸羊、酒蒸羊、鳖蒸羊、鼎煮羊麸、绣吹羊、五味杏酪羊、千里羊、羊杂、羊血、羊头元鱼、羊蹄笋、糟羊蹄、细抹羊生脍、改汁羊撺粉、细点羊头、入炉炕羊、入炉羊罨、入炉羊羊头、羊角子、虚汁垂丝羊头、铺羊、羊炙、点羊头、猪羊荷包、大片羊粉、米脯羊、假炒肺羊熬、五辣醋羊、红羊羓、灌肺羊、烧羊、羊脂韭饼、猪羊大骨、大片羊、大片铺羊面、生软羊面、羊饭、羊头签、汤骨头乳炊羊、闹厅羊、羊肉小馒头、元羊蹄、宋代上贡毡毯的10个地区中,西北占了9个,说明其毛纺织业在全国独占鳌头。河东代州由于气候寒冷,人们以毛纺织品为主要衣料,“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雍熙三年八月京师开封的毛纺织业比较发达,宋神宗熙宁年间“委积(毛)数万斤”。熙宁三年十二月己卯由于毛纺织业的兴盛,宋代沿袭了前朝的做法,设立了毡毯坊使来加强管理,“唐有毡坊、毯坊使,五代合为一,国朝因之”,有利于毛纺织业的发展。陕西毛纺织业不仅发达,而且多是名牌产品。如“泾州虽小儿皆能撚茸毛为线,织方胜花。一匹重只十四两者,宣和间,一匹铁钱至四百千”。,卷上儿童都能织出如此精美昂贵的毛纺织品,可见毛纺织业之发达。陕西郿县产一种绦(带子),“以紧细如箸者为贵。近岁衣道服者,绦以大为美,围率三四寸,长二丈余,重复腰间至五七返,以真茸为之,一绦有直十余千者”。可见其价格之昂贵。南方牧羊业虽没有北方发达,但不少毛织品却也是名牌产品,如前文谈到的岭南绵羊毛用来织毡,其质量甚至超过了北方所生产的。羊毛还是制笔业的重要原料。在宋代,毛笔主要用羊毫、兔毫等动物的毛制成。江南一带由于兔少,制笔几乎全用羊毫,“江浙无兔,系笔多用羊毛,惟明、信州为佳,毛柔和而不孪曲”;,卷上“今江南民间使者,则皆以山羊毛焉。蜀中亦有用羊毛笔者,往往亦不下兔毫也。”羊毫柔软而不弯曲,是制笔的好材料。宋代牧羊业的兴盛和文教事业的发达,促进了制笔业的巨大发展,尤其是京师开封,有着众多的笔工。据欧阳修记载:“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这和宋达的牧羊业是一致的。由于制笔业的兴盛,笔类市场存在着激烈竞争,有些产品因失去竞争力而被淘汰,但也涌现出一些名牌产品。如江东宣州“宣城彩笔真堪爱,蜀邑花笺更可夸”。4有宋一代,宣城笔一直作为贡品,每岁上贡500牧羊业的兴盛还带动了皮革加工业的发展,宋代利用羊皮制作皮裘和军用物资。宋代北方气温略低于现在,冬天气候严寒,北部边境驻扎有数十万军队,皮裘是必不可少的。如宋真宗咸平年间,曾令河东并州“以皮衣裘给威虏、静戎军士”;,咸平六年九月辛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给河东沿边将士皮裘、毡襪”;[10]156,卷8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又“赐陕西军士羊裘……三司计一裘用五羊皮”;,康定元年九月辛酉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给沿边五路负责守卫的军士每人一件皮裘。,熙宁八年十一月庚申河东、陕西等是边防重地,平时驻扎有数十万人的军队,羊皮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宋代宫廷也有一定量的皮革消费,仅皇帝郊祀大礼所穿的一件皮裘,就需上百只黑羊羔皮。羊皮还是一种重要的军用物资,用羊皮制作的浑脱是行军打仗不可缺少的,仅河北每年就需要数以千计的浑脱。史载:“河北道顷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浑脱之用,必军行乏水,过渡无船,然后须之,而其为物稍经岁月,必然蠹败。”,元祐四年二月己巳可见,行军缺水、渡河无船还真离不了这种羊皮筏子。羊皮还是制鼓的好材料,以岭南的大羊皮加工制成的静江腰鼓,“合乐之际,声响特远,一二面鼓,已若十面矣”。岭南的羊品种优良,其皮制成的静江腰鼓也是如此精良。除民间之外,宋代官营手工业中还有专门制作战鼓的杖鼓作(有些鼓用牛皮制成)。《方域》3之50可见,羊皮的用途之大。羊还为酒类生产提供了原料,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宋代以羊肉做原料的酒有羊酒、羔儿法酒、羊羔酒、白羊酒、羊肉酒等。羊酒是一种宫廷御用酒。据《宋史》记载:宋太宗攻太原时路经大臣李昉的故里,“因赐羊酒,俾召公侯相与宴饮尽欢,里中父老及尝与游从者咸预焉。七日而罢,人以为荣”。羊酒有时还用作“暖孝”之礼。苏轼担任礼部尚书时,掌管礼仪之事,“至七日,忽有旨下光禄供羊酒若干,欲为太后、太妃、皇后暖孝”。羔儿法酒也是一种宫廷用酒,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两宫守岁时饮用的就是这种酒。羊羔酒是一种高档酒,一般在京师大酒店销售,“街南遇仙正店,前有楼子,后有台,都人谓之‘台上’,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能够在京师最高档豪华的酒店出售,足以说明羊羔酒的质量好。《寿亲养老新书》详细记载了羊羔酒的制作方法:“米一石,如常法浸浆,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诸曲皆可。将羊肉切作四方块,支烂煮,杏仁一斤同煮,留汁七斗许,拌米饭、曲,更用木香一两同酝,不得犯水。十日熟,味极甘滑”。从其制作过程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酿出的酒却味极甘滑,让人赞不绝口。与羊羔酒相比,白羊酒的制作要复杂得多:“腊月取绝肥嫩羯羊肉三十斤(原注:肉三十斤内要肥膘十斤)连骨。使水六斗,已来入锅煮肉,令极软。漉出骨,将肉丝擘碎,留著肉汁。炊蒸酒饭时,匀撒脂肉拌饭上,蒸令软,依常盘览使尽。肉汁六斗泼馈了,再蒸良久,卸案上,摊令温冷,得所拣好脚醅,依前法酘拌。更使肉汁二升以来,收拾案上及元压面水依寻常大酒法日数,但麹尽于酴米中用尔。”无论从原料的选择还是制作工艺来看,白羊酒都比羊羔酒要求严格、复杂,可见白羊酒质量也堪称上乘,价格不低。此外还有一种满足一般消费者需要的羊肉酒。宋哲宗时,大臣蔡卞“尝以寒月至漏院,卒前白有羊肉酒”。总之,羊肉作为酿酒原料,为酒的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品种,繁荣了酒类市场,有利于酒店餐饮业的发展。此外,羊还具有药用价值。除羊肉可以补中益气,强身健体外,羊的蹄、肝、肾、血、肺等配合其他药材也是治病良方。如:白羊头蹄、胡椒、荜茇、干姜、葱白、豆豉等在一块儿同煮,老人空腹食用,可强身健体;用羊肝、麹末、枸杞根等配制的羊肝羹方可以治老人羸虚;食羊肾可治疗阳气衰弱,腰脚无力;羊血、葱白、白面在一块儿同煮食用,对治疗脾胃虚弱有特殊疗效;“羊肺补肺”,治疗咳嗽;“羊骨主虚劳、寒中、羸瘦”。17羊的内脏、头、蹄、血等都是治病良药。这种传统的食疗法现在仍然发挥着健身的积极作用。通观牧羊业在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发现羊的综合利用之广,经济价值之高,社会需求量之大。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牧羊业的迅速发展,就没有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宋代牧羊业兴盛的原因

(一)宋人喜食羊肉的饮食习惯两宋时期,宫廷贵族和下层百姓特别喜食羊肉。尤其宫廷的肉食消费几乎全是羊肉。宋神宗熙宁年间每年御厨消费羊肉434463.4斤,猪肉4131斤。《方域》4之10羊肉还是官员俸禄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室贵族的饮食观念,无疑对各级官员和下层民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民间羊肉的消费也很普遍,如前文所述的开封和杭州。甚至连广东惠州州治这个极小之邑,“市寥落,然每日杀一羊”。(二)“贵羊贱猪”的中医理论及消费观念“贵羊贱猪”的中医理论,对牧羊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北宋时医学家唐慎微认为羊肉味甘无毒,而猪肉“味苦,主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病人金疮者尤甚”。他的看法是否科学另当别论,但这种理论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此外,从羊和猪的生活习性来看,“羊,火畜也,其性恶湿,利居高燥”,而猪“性趋下,喜秽”。羊喜欢干净的环境,相对比较卫生,猪正好相反。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肉食消费观念上难免会出现“贵羊贱猪”现象,尤其是那些贵族和官员们。猪肉“贱价如泥土,贵人不肯吃”,也就顺理成章了。(三)宋政府重视牧羊业的政策导向首先,建立机构,加强管理。宋立国之初就非常重视牧羊业的发展。在官方的牧羊业中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牛羊司,并派专人牧长和牧子进行管理,还对他们进行考核,把羊只的增损作为奖惩的标准。如宋代的《厩牧令》规定:“诸牧杂畜死耗者,每年率一百头论,驼除七头,骡除六头,马、牛、驴、羖羊除十,白羊除十五。”1宋政府以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官牧牲畜(包括羊)的损耗率,超过此数的,牧长和牧子就要受到处罚。其次,禁止屠杀怀孕、孳乳母羊和羔羊。宋真宗时,“诏牛羊司畜有孳乳者,放牧勿杀”。景德三年十二月戊子禁止屠杀哺乳的牛羊。宋仁宗嘉祐年间,御厨内臣窦昭齐因宴会时擅杀羊羔而受到了责罚。,嘉祐三年六月壬子怀孕的母畜更是禁止宰杀,否则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诸畜有孕者,不得杀。州县及巡尉常切禁止、觉察,仍岁首检举条制晓谕。诸畜有孕而辄杀者,杖八十,厢耆巡察人纵容者,与同罪。”[43]891,卷79宰杀有身孕的牲畜(包括羊)不仅自己要遭受杖刑,包庇纵容者也要同罪并罚。综上所述,牧羊业是畜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官、私牧羊业,尤其是北宋、北方的牧羊业取得了巨大发展,这与宋政府的重视,宋人喜食羊肉的饮食习惯,人们“贵羊贱猪”的消费观念以及南北气候差异,羊的生活习性等密不可分。牧羊业的兴盛为宋人提供了丰富的肉食,重要的手工业原料,必要的军用物资,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国防安全都有着重大意义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节目与生活教育学论文

一、品牌化理念———经济生活节目品牌经营成功的根本

电视节目的经营实践证明,品牌经营的成败,既取决于经营者的经营方式、经营能力,更取决于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品牌则是竞争的核心和制胜的法宝。经济生活节目也不例外,既面临不同媒体相同题材内容的竞争,也面临着同一媒体不同题材不同形式节目的竞争。品牌形成与否,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

1.品牌铸造,理念为先

铸造品牌节目,首先要有品牌意识和铸造品牌节目的理念。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理念则引导行为的方向。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在意识与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无意识的行为是人的条件反射,无理念引导的行为是漫无目的的盲从。电视从业人员,无论经营任何节目,筹办之初,本着从业、敬业、献业的精神,就应有将其打造成品牌节目的坚定理念。有铸造品牌节目的理念,就有成就品牌的可能。衡阳电视台生活频道的《天天生活》,是一档生活资讯节目,开播以后,受众交口称好,连续三年荣获湖南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继而又获全省“名牌栏目”殊荣。这来自采编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更来自于栏目筹办时提出的“打造衡阳生活频道第一品牌”的理念支撑。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没有铸造品牌节目理念的电视人也算不上优秀电视人。理念是支撑行为持续的动力,也是引导行为方向的航标。

2.品牌把握,内涵为要

铸造经济生活节目品牌,必须弄清品牌的概念,准确把握品牌的内涵。何谓品牌?品牌的本义是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识别符号,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品牌的含义不断延伸,设计师说:“品牌是产品识别的符号系统”,企业家说:“品牌是无形的资产”,经理人说:“品牌是企业经营的战略与战术”,策划人说:“品牌就是营销”,消费者说:“品牌就是名牌”。显然,上述对品牌的理解都是从自身的职业角度来说的,深深地烙上职业的色彩。品牌这一概念,从市场延伸到电视媒介经营实践,起始于1996年央视《东方时空》首次栏目包装的成功,电视品牌的概念也同时问世。其内涵包括媒介产品的品牌和生产品牌产品的传媒单位,电视媒介产品的品牌,是能为受众提供其认为值得收看的功能利益及附加值的节目,所以,就节目而言,品牌就是节目质量与节目信誉的统一,是节目营销服务与消费者认知的统一。湖南大学新闻学院彭菊华教授说:“节目品牌就是节目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与公信力,就是良好的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1]。品牌有大小之分,享誉全球的是国际品牌,知名全国的是国内品牌,地方认可的是地方品牌。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其大小决定无形资产的多少,同为新闻品牌节目,湖南的《都市一时间》价值就不可与央视的《朝闻天下》的价值相提并论。品牌有行业之别,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品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行行出品牌。文艺界有名著、名剧、名导演、名演员,电视界有名频道、名栏目、名记者、名主持。品牌具有时代性,品牌是人打造的,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品牌。时代品牌,人们称之为新品牌,过去的品牌,人们称之为老品牌。品牌是相对的,具有可比性,却没有排他性,新老并存,大小皆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电视人完整认识品牌内涵,准确把握品牌的本质特征,对经济生活节目的品牌经营是大有裨益的。

3.品牌定位,本土为基

品牌节目打造,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品牌节目经营却是没有休止的。筹办经济生活节目,既然树立了品牌打造的理念,策划创意时,必然会考虑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大小与相对性属性,是市州经济生活节目品牌定位的理论依据,区域性与市州电视平台的局限性,是市州电视经济生活节目品牌定位的现实依据。市州电视节目品牌定位需要立足本土,面对现实,切合实际地列出长期、中期和近期的努力目标。按照事物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规律,定位时,起点要高,视野要宽,但步子要实,一步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夯实品牌发展的基础,逐步提升经济生活节目品牌层次。如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楼市》,2010年开播时定位为“安徽楼市第一电视媒体”。经过几年的运作,逐步成为“省级电视媒体中唯一房地产专业性栏目”、“唯一楼市信息平台”和“唯一热点楼盘看房平台”。品牌节目理念,贯穿节目经营的始终,无论是策划创意,还是节目生产过程,无论是节目质量的把握,还是节目的市场营销,都无一例外。所以说,品牌化理念,是经济生活节目品牌经营成功的根本。

二、品牌化生产———经济生活节目品牌经营发力的关键

节目经营的关键环节是节目生产。节目生产指的是前期的策划创意,中期的选题采访和后期的制作播出。其过程,环环相扣,步步相连,任何一个环节,都直接关乎着节目的质量水准。只有抓好每个环节的质量达标验收,才能确保节目品牌化生产的目的。品牌化生产的目的,是铸造节目品牌。品牌的最大特征是个性化,个性的魅力就是与众不同、独具一格。所以说,经济生活节目生产的品牌化,归根到底,就是构建品牌的个性,就是寻求和构建节目自身的差异和区别。

1.个性构建,从策划开始

节目策划的重点是节目定位。经济生活节目的定位,主要有目标受众定位、题材形式定位,广告市场定位,社会责任定位四个方面,定位是品牌个性构建的开始,目标受众与题材形式定位最能体现节目不同于其他同类型节目的区别。锁定目标受众,是电视受众市场细分化的必然选择。受众是上帝,受众收看节目的需求是多元的,任何节目都无法同时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收视需求。经营者必须细分受众市场,从若干个收视群体中,寻找选择目标受众,体现传播对象的差异。题材与形式的定位,是培扶稳定受众市场的需要,是坚信受众本位传播理念的体现。传播由传播媒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构成,随着数字电视的问世,电视频道的增多,传播对象已由过去的被动收视节目,转为随意的调频换台自主选看节目,颠覆了传统的传者与受众在传播关系上的主次地位,传者本位变为受众本位。传播观念的变更,使节目经营者不得不依据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供需对路的题材和承载题材的形式。节目题材的专一性和承载形式的相对稳定性,显示了传播内容的差异。如旅游节目展示的是旅游景点和地方文化,金融节目介绍的是金融业务和金融知识。

2.个性形成,借采编发力

品牌个性,形成于节目的采编过程。采编指的是节目的选题采访和编辑制作,无疑是节目品牌化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品牌个性形成的着力点。①内容直面生活,服务受众电视节目是一种文化产品,如同物质产品一样,质量决定价值。质量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市场营销学认为,产品包含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层、形式产品层和延伸产品层。核心产品层指的是能为消费者提供利益和价值;形式产品层指的是产品的品质和外观包装设计;延伸产品层指的是产品提供的服务项目。由此看来,产品要成为品牌,核心层面最为关键,形式产品层极为重要,服务产品层不可忽视。电视经济生活节目,集思想、知识、艺术、趣味于一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但其深受受众喜爱的主要原因,却是其直面生活、服务受众的个性魅力。广州电视台的楼市节目《细说名门》,以受众为主,向受众展示当前最热销楼盘的每个细节,向受众解读房产政策,向消费者指引置业投资方向,受众评价一句话“好看又有用”。这就充分说明,经济生活节目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内容。节目内容是节目的核心层面,是节目价值体现的主体。节目内容来自于节目的选题采访,选题紧扣经济生活、采访直面经济生活,服务定位于节目受众。节目张扬个性的同时,达到了传播效果的优化。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在谈到“使用与满足”理论时说:“大众媒介的效果部分是为传播对象怎样使用它们来决定的,即如果大众媒介满足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需要,即传播效果是有效的。”[2]生活是变化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仅变得多姿,而且变得多味,不仅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且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也产生了质的改变。人们过去在生活上想得最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想的却是时装楼房与汽车;过去追求的是衣食无忧,今天追求的是健康快乐,休闲旅游和化妆美容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生活的巨变,不仅拓宽了经济生活节目取材的范围,也促进了经济生活节目题材类型的多样化,专业化。节目不但要“直面生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还要在满足受众的同时引导受众,引导受众生活方式多样化,生活观念时尚化,消费行为理性化。怀化电视台《消费前沿》,是湖南省优秀电视栏目,创办于2005年,现有《搜秀》、《美食吧》及《我爱我家》三个版块,其中《我爱我家》版块,就是因为楼市红火带动了装修建材市场的活跃而设置的。节目一边告诉消费者如何挑选建材,一边介绍装修新趋势及新技术的使用,在服务受众的同时,不无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理念导向。②形式灵活多样,恰当合适经济生活节目的品牌个性既体现在节目的内容上,也体现在节目的形式上,节目形式不仅承载着节目的内容,也蕴含着节目经营者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受众的收视情绪与收视效果。经济生活节目不同于新闻节目,追求客观、庄重、大气,也不同于文艺节目追求丰富多彩的娱乐性,它侧重服务,追求的是平实、清新和亲切,其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访谈型、表演型、演示型等,其共同特点是形象直观和直截了当,让受众一看就明,一听就懂。节目形式的选用,取决于节目内容,选用的标准是恰当合适。如:知识介绍、政策法规解读,采访行家里手,准确而又权威;如消费引导、实物演示或真人表演,形象直观,可信性强。恰当的表现形式,强化了内容的传播,有利于节目内容与形式风格的统一,有利于受众的有效接受。采编内容的实用性,采编形式的形象直观性,不仅实现了经济生活节目直面经济生活,服务目标受众的传播目的,而且构成了经济生活节目固有的个性特征。

3.个性魅力,自包装焕发

物质产品需要包装,文化产品电视节目亦然。包装是电视节目形式层面的提升与完善,其过程是一种创作,其外观是一种艺术。①包装是一种创作电视声画并具,图文并茂,既有诉诸人的听觉语言,又有诉诸人的视觉语言,两种语言相辅相成。电视制作就是将画面按照一定的逻辑剪辑在一起,并形成画面语言,再与有声语言对应组合,或声画合一,或声画对位。这看似简单容易,实则做好很难。画面语言由一组组镜头构成,镜头选择需要反复寻找,反复比较,比画面美不美,比信息含量大不大。镜头美不美,涉及到构图、用光,色彩等专业知识与美学问题,判断信息含量多少,涉及到制作人员的审视角度和感悟理解能力,所以同一组素材镜头,表达同一句话的意思,不同的制作人员制作出来的效果往往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审美标准、审美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问题,还关系着制作人员的制作能力与工作态度。只有在知识能力具备的前提下,用心选材,精心制作,才有可能达到品牌节目应该具备的制作水平,才有可能制作出精品力作。电视节目承载内容的形式是多种符号构成的,符号的综合使用,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包装就是在这一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创作,主要体现在节目标识设计,片头推出,片花点缀,字幕提示,色彩搭配,黑白对比,音乐取舍,主持人形象设计等诸多方面,例如:字幕粘贴、音乐选配。字幕粘贴,字幕是屏幕的眼睛,传达信息的一种手段,就经济生活节目而言,作用有三:a.标明被采访者身份,增强内容的真实性。b.增加了信息传播的符号,字声画并存,便于受众准确理解。c.补充画面表义之外的内容。电视节目中字幕作为视觉语言的辅助符号,字体、字号、字体颜色选择合适,搭配谐调,粘贴位置得当,对整个节目质量的提升有画龙点睛之妙。音乐选配,音乐是情感的表达艺术。在经济生活节目中,音乐是听觉语言的辅助符号,其旋律与节目内容吻合,其轻重恰到好处,对解说有衬托之功。音乐是节奏艺术,或奔放热烈,或深情舒缓。用于节目中,对节目的视听感染力有强化之效。因为“音乐节奏本身就产生了一种美,一种情绪上的感染力”[3]。②包装是一种艺术包装的过程是一种创作,包装的本身是一种艺术,艺术具有审美价值。电视经济生活节目,经过包装加工,在内容有用的基础上,外观形式增加了美的色彩,美的画面,美的旋律,美的节奏,自然具有了更多的审美元素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受众收视节目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审美活动,获取信息满足的同时,必然产生感官和情绪上的审美愉悦。这是包装艺术追求的效果,更是经济生活节目因包装而焕发的品牌个性魅力的体现。导向正确,内涵深远,特色浓郁,策划精细,制作精良,反响强烈是电视节目精品的标准,经济生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质量达标与个性鲜明,无疑是品牌化生产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品牌化营销———经济生活节目品牌经营提质的途径

品牌是旗帜,旗帜不倒,需要维护。品牌是无形的资产,资产放大,需要营销。电视经济生活节目,一旦打造成品牌,就应用心呵护,保住品牌;就应认真营销,放大品牌的效应。倪洪江先生一语中的“在新的品牌运作体系中,营销将成为体系的核心”[4]。

1.品牌营销的价值

电视经济生活节目的品牌营销,包含着品牌的维护和品牌放大,相对而言维护是手段,放大是目的。①品牌在营销中放大市场营销,注重开端,实现节目开播,一炮打响。相对生产来说,营销是从节目开播开始的,选择恰当的播出频道,根据目标受众收视节目的时间规律安排播出时段,播出前的节目预告和栏目宣传造势,无疑是品牌节目营销的第一步。周密策划,一炮打响,实现品牌营销出手不凡,对以后的营销放大至关重要。市场营销,面向社会,实现品牌影响迅速扩大。著名的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说:“营销是一种涉及广泛的社会活动,并不限于推荐牙膏、肥皂盒、钢铁之类,大学招徕学生是高等教育的营销,募捐是慈善理念的营销。”[5]营销是社会活动,经济生活节目的品牌营销,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受众,服务受众,通过切实可行的举措,增加服务项目,延伸服务链条,让受众享受服务之后,对品牌节目由认知到认可,湖北荆州电视台的对农节目《在垄上》,面向农村农民,从节目中的农机、化肥等农资的推荐,到节目外的农资销售,进而到维修培训,服务链条不断延伸,从而成为当地农民必看的节目。有人认为,三流的营销用数字说话,二流的营销用产品说话,一流的营销让消费者说话,这对电视经济生活节目的品牌营销来说,是很有道理的。受众认可称赞,一传十,十传百,品牌影响迅速扩大,是可想而知的。市场营销,追求效益,实现品牌创收大幅增长。创收是营销的目的之一,收入是品牌效应的主要标志。这是业内人士的共识,也是目前地方电视媒体的生存状态决定的。生产节目需要投入,投入又是为了产出,产出越多,品牌的经济效应就越好。②品牌在营销中创新品牌的维护,离不开创新,高级记者倪文助说得好:“创新是电视文化的生命之魂,也是精品力作的魅力之本,节目品牌的内涵是特色,而特色要靠创新来催生。”[6]经济生活节目品牌创新分为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内容创新,围绕服务二字下工夫。经济生活,包罗万象。选题贴近百姓,增强服务实效性,内容鲜活时尚,强化服务的前卫性,信息及时准确,体现服务的针对性。形式创新,应从可视性和趣味性上用力。其一,运用电视新技术,强化传播新举措。电视技术的发展,远远超前于电视节目。目前3D技术大行其道,高清电视已进入百姓家庭,经济生活节目可以凭借电视声画结合的特点,综合运用3D和高清技术,为受众创造震撼心灵的视觉效果。其二,运用娱乐元素,营造快乐氛围。电视经济生活节目,旨在服务,追求平实,却并不排斥娱乐,节目中适度纳入娱乐元素,不仅可以打破信息传播过程的沉闷,还为受众营造了轻松快乐的收视环境。其三,增多主持人出镜频次,发挥品牌符号的点睛之用。电视节目主持人是节目品牌的一个重要标识符号。说到杨澜就会想到《天下女人》,说到李湘,就会想到《快乐大本营》,究其原因,一是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特殊作用,使之与节目融为一体,一是美好形象,出众气质,得体举止,难免成为受众欣赏的对象。经济生活节目主持人,除此之外,还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其又多了一份亲近感,所以增多主持人的出镜时间,有利于拉近传授之间距离。这里将营销的价值分为放大品牌和创新品牌两种,是就各自的侧重点而论,其实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放大中有创新,创新中亦有放大,二者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但不管是放大品牌,还是创新品牌,都是在品牌的营销中进行的。

2.品牌营销的原则

品牌营销是一种市场行为,市场交易有规则,产品营销,有原则。经济生活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更是如此,必须坚守以下三条原则。①实而不虚,这一原则是就经营者的行事风格而言。经济生活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进入市场营销,不仅机会多,途径也不少,经营者如不加选择的统统利用或参与,就很可能陷入营销形式热热闹闹,营销效果并不见好的徒劳之中。市场营销要抓住机会,但并非所有机会都适应自己的节目营销,这就需要选择,这就要求营销人员以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准确的把握市场行情,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弄清交易对方的心态,找到节目营销的最佳切入点,万万不能华而不实,走马观花,出钱出力卖吆喝。②赢而不亏,赢而不亏,是生意人的共同愿望,市州电视人的节目品牌营销更是如此。品牌节目营销,目的有二,一是增大经济收入,一是提高节目知名度,扩大节目影响力。营销失败,亏的不仅仅是钞票,还有节目的牌子,媒体的脸面。市场变化莫测,竞争残酷无情,营销很难全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次营销行为,事先都要作投入产出的成本核算和利润预测,决不可盲目冒险。③活而不乱,品牌节目营销,如同物质产品营销一样,营销策略非常重要,策略随时变更,手段各尽所能,总的原则是活而不乱,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脑子要活。捕捉市场信息,熟悉市场规律,把握市场变化规则一靠眼睛,二靠脑子。眼睛看事,脑子想事,眼睛雪亮,看得精准,脑子灵活,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其二,对策要活。市场营销或因产品紧俏而畅销,或因产品过剩而滞销。电视节目市场营销必然会根据受众市场需求,或调整节目内容,或调整服务方式,如广告价位,投放量大与投放量小不同,全年投放和单次投放不同,营销人员要以常规价位为参照,综合考虑,灵活处理每一笔业务,力求效益的最大化。其三,活而有度。市场交易有规则,规则背后还可能有潜规则,如回扣以及回扣的回扣,对此,电视人在营销时,必须头脑清醒,处事可以变通,但不能出格,可以擦边,但不能出线。也就是说,守住道德底线,守住法律红线。不违纪,不违法。违纪违法,不仅害人害己,还会给营销的品牌节目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央视财经频道前任总监郭振玺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3.品牌营销的途径

节目营销的途径,取决于节目内容的适应面,取决节目播出的平台。就市州电视媒体而言,经济生活节目的营销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广告营销。广告营销是媒体最基本的营销手段。经济生活节目,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在深得观众喜爱的同时,也颇受广告投放主体的注意,这是节目实施广告营销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营销者应千方百计,挖掘节目的广告容量,总栏目冠名,版块冠名,开设广告段位,适当提高广告价位,节目内容有偿服务,冠名广告竞标,多管齐下,多措并具。毫无疑问,广告营销是当前电视媒体的经营创收的主要方式。②二次营销。二次营销是相对于一次营销而言,一次营销指节目制作完毕后,随带广告在原先安排的频道时段播出的过程,二次营销是指节目播出后,以寻求新的播出平台,实现再次播出为主创造新的经济收入的过程。再度播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节目适度加工,卖给相关媒体播出,如《happy怀化》在本台移动频道播出之后,又分别在全国其他频道播出。旅游资源既反映了怀化人的经济生活现状,又彰显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适合对外交易。二是在上级平台播出,上面提到《消费前沿》与《五溪楼市》,均为湖南省经济生活节目的名牌栏目,质量稳定,2008年与省公共频道达成协议,每天20:30-21:30在湖南省公共频道播出,提供节目虽然是无偿的,但播出平台高,随带的广告价位也变,在一次营销的基础上,每年新增收入80万元。③活动营销。活动营销是电视媒体的强项。活动的策划创意、宣传造势、组织实施,电视媒体不仅具有人才优势,而且具有媒体平台优势。旗下经济生活节目,对本区域内的经济商贸动态,了如指掌,信息灵,反应快,活动营销机会多。作为品牌节目,知名度高,观众认可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加上媒体背景的支撑,承办活动、联办活动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如楼市节目为房产开发商承办新楼盘开盘仪式,与房产协会联办房交会,汽车节目与汽车协会承办车展,旅游节目与旅游局联合举办旅游节等。电视人在节会的承办过程中,用心策划,注重细节,不仅提升了节会的专业水准,赢得主办方的认可和社会好评,而且在有效营销节目品牌的同时,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2012年底,《五溪楼市》与怀化市20多家楼盘项目合作,举办了“回家买房”———返乡置业特别活动,仅仅一个月,栏目新增客户7家,增加收入近10万。活动营销的特点是跨平台互动。只有互动,才能获得活动的成功,2011年5月,美国的HGTV频道的门户网站m以及携手美国地产巨头trump集团,推出第二届GHTV城市绿洲大奖活动,HGTV挑选一名设计师将为芝加哥国际酒店第35层设计一套独具风格,能够适应城市人居理念精髓的现代化公寓,又能反映进步的城市设计理念以及芝加哥城市风貌,观众登陆两个网站就有机会获得城市绿洲大奖,免费入住城市绿洲公寓。显然,活动的亮点是媒体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媒体调动观众的参与,从而达到城市绿洲这一品牌的宣传效果。经济生活节目,着眼经济,服务经济,直面生活,服务受众,其品牌经营,是提高节目质量,增强传播效果的需要,也是节目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市州电视人只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两个需要的互为因果关系,思想上筑牢品牌节目理念,行动上强化节目品牌经营举措,细化品牌节目要求,量化品牌节目生产标准,创新节目品牌个性,那么市州电视经济生活节目质量的整体飞跃与大品牌的问世,就会成为现实。

作者:田周 单位:怀化电视台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法带给社会经济生活影响

在图书馆看到雅克曼的《经济法》这本书的时候,惊呼于书的薄度。小小的一本册子,是法国大学出版社1941年编纂的《我知道什么?》丛书系列之一。《我知道什么?》这系列丛书是一套普及型百科知识丛书,选题及内容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比如退休制度、社会生物学、群体动物学、物种起源等等。雅克曼的《经济法》也隶属其中。看到经济法列入当时法国的百科知识丛书,心情是高兴骄傲的。要知道,作为“万法之母”之民法也没有此待遇。雅克曼的《经济法》引著庞大规范,作为普及基础法律知识的丛书之一,介绍了欧美各国的经济法,甚至也引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的概况(虽然论述十分简洁,只是一笔带过),并尝试为经济法下定义。正如雅克曼在《经济法》第二章中所谈到“经济问题先于法律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应该为经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现实生活服务。”,“尤其是竞争法。国家的任务是反对串通一气,反对限制性的做法,反对垄断行为,以便维持竞争价格制度。因此,有效地竞争不仅不会与‘自由放任’同时存在,反而要求政府保持警惕,避免其自行破坏:务必使企业保持竞争,不要因相互争斗而毁灭,从而造成垄断地位。自相矛盾的是,既要相互争斗,又要禁止最终获胜。”i经济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浮现出来,它既承认公、私法划分的理念,又不囿于公、私法的分界;它既着眼宏观、也不忽视微观;以法的各种调整手段对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在现代国家和市场之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法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系有经济基础的

法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必要对法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经济法的产生及作用的发挥,也是遵循这一规律的。

(一)雅克曼关于经济法起源的论述

“现代经济法产生于后工业时代的法律文明,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需要,体现了对民商法文明局限的扬弃和对传统法律制度和理性的充分吸收与继承。”是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法的产生,仅仅只有百年时间。雅克曼在谈及经济法起源时就指出:“从18世纪起,法国重农学派尼古拉·博多(NicolasBaudeau,1730-1792年)在其名为《经济哲学初步入门,或文明状态分析》的著作(1771年)中,就使用了‘经济法规’这一概念。”在博多看来,经济法规属于自然法,正如雅克曼所说:“虽然现在已不再采用这种看法,但博多却领会了任何经济和活动都受‘经济宪法’制约的这个首要真理(后又为德国的学说所深化)”。

蒲鲁东在《论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的著作中也提出和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雅克曼认为“,在法国也是首创。”iv蒲鲁东认为,“法律应该通过‘普遍和解’的途径解决社会生活的矛盾。但是,不改组社会,‘普遍和解’就无法实现———而且,构成新社会组织基础的,就是‘经济法’。因为,公法和私法都无助于实现这一目标:一个会造成政府过多地限制经济自由的危险,另一个则无法影响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构。”

对蒲鲁东的著作,雅克曼给予了很高评价:“蒲鲁东的豁然大度的观点虽然纯属空想,但仍然是对经济学说的贡献,因而使这种学说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经济法关于公法和私法传统分类的观点也是如此。

同样,参加经济活动的集团之间的协议和章程,显然预示着构成今日经济法特征的‘协商经济’的出现”。在1865年,蒲鲁东就触及到了经济法产生的法律原因,并对经济法的性质做出了精准的定位,这种前瞻性的预见确实十分的难能可贵。

他的这一理论观点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现代经济法所具有的特征,并给我们这些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更大的空间。经济法的出现使原有法律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保证自由竞争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确立了以保护经济个体的财产所有和自由意志为核心的民商法体系。“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绝对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成为重要的法律原则。但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个体逐利性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私法三大原则也必须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经历深刻的变革。

而这种变革,不应该是公私法之间的对向发展,而应该从“跨越自治与管制”的二分法来理解,自治和管制,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规范国家生活的公法与规范社会生活的私法,本来就有多重牵连,抽离公法思考的民法研究固然无法适当解决许多事务上的问题,发展滞后的公法释义学若不懂借用民法的精密概念逻辑,洞视民法背后的体制理念,也很难不陷入过犹不及的的错误。”经济法的出现,分别从个体与共体、微观与宏观这两个角度和侧面,与私法、公法相配合,共同保障和维护新的社会经济法律秩序。

(二)经济法作用在我国的发挥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法产生和发展历程不同。前者是由国家放任自由市场作用到逐渐加强国家调节;后者则是从国家包揽经济到逐渐引入市场竞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雅克曼在《经济法》第一章“经济法的起源”中就作了论述。然而,这两条道路其实殊途同归。在今天,在社会化条件下,国家以经济法来协调、维持的自由竞争,是社会和法的一个质的进步。“经济法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在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无论是体现在理论上还是立法上,中国都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法研究最活跃与繁荣的国度。”ix正如苏永钦在《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中所说,“经济法在台湾原是民法的例外,是‘偏房’,在大陆却是正室,民法很长的一段时间连个名分都没有。等到一九九三年宪法给市场经济定了调,情形已经大不一样。八年后两岸加入世贸组织,经济体制更是快速趋同,大陆在私法自治的建构上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民法和经济法的学者承担了比我们重得多的任务。”中国的经济法是我国改革开放特殊时期出现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法律现象,它与德国经济法产生的背景不同,与美国的《谢尔曼法》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中国的经济法,是与中国的民法、行政法一起成长起来的。

民法天生具有平等性,它坚守“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绝对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三大原则,对政府的强力干预有极强烈的抗拒,所以,民法与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改革关系难以完全融合。而行政法,主要解决行政架构内的问题,对行政组织关系之外的经济现象缺乏必要的关注,这就为中国的经济法产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经济法自身发展过程中,经济法学家试图厘清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之间的关系。经过上个世纪经济法学家的努力,现在,经济法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版图,理论体系初步定型。

二、经济法多元化的调整方式

经济法多元化的规制方法,也体现了经济法的创新性及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特殊作用。

经济法是我国改革开放思想路线下的产物,经济法及其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创立不过二十余年时间。“经济法和经济法学是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要进一步说明经济法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经济法的调整手段和研究方法出发。“其实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确定经济法调整范围必然要反映和体现社会关系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势与需要,这就必然能同时要求经济法研究方法理论的创新,尤其是调整方法的创新。”

金泽良雄在《经济法概论》中把经济法规制方法大体上分为了两种:即国家权力性强制性规制及非权力性的规制两种。

“长期以来,政府当局一直在划定经济活动可以合法进行的范围。这就是人们不大直说的宪兵国家颁布的‘商业条例’。于是,经济活动被设想为属于私事的范围:对经济活动的法律管理属私法,国家的作用除关心经济组织外,就只是执行维护公共秩序的任务。

但是,生产和销售技术条件的变化、某些私人利益集团社会经济力量的相应发展、对竞争不完善的认识以及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日益怀疑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因此,国家干预得到了发展,使政府当局和私人力量之间的均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家干预有两个主要形式:一个是指导经济活动的统制经济;另一个是国家的直接经济活动。在前一种情况下,国家只限于改变保持私有性的经济核算的数据;在后一种情况下,国家以其经济核算取代私人决策单位的经济核算。”

金泽良雄与雅克曼对经济法调整手段的划分,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只不过,金泽良雄的论述更详细一些,所用篇幅也更广阔些。在“国家权力性强制性规则”中,金泽良雄进行细化,分为依据法律施行的直接规制、依据行政权进行的规制和通过立法对私法方面设置强制性的规制三种。相比第一种强制性规范,非强制性规范似乎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因为这种规制方法,正是经济法的独特调整方式。如果说“独特调整方式”的说法有失偏颇,其它部门法也存在此类似规范,那么,我们也是否也可以这么认为,这正是经济法扬弃法学各科为我所用,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体现。“前苏联学者拉普捷夫认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不能仅仅只有惟一的统一的调整方法,而可以使用几种调整方法。

一个法律部门只有一个统一调整方法的主张,是把方法之理解为法律作用的手段,而忽略了对法律关系参加者之间的法律联系的认识。

经济法应当采取强行性命令方法、自主决定的方法、许可方法和建议方法积极作用于社会关系及其组织,以保证经济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劝告、指示和计划,金泽良雄认为这是非权力性规制的典型手段。经济法实现计划的手段还包括对共同行为的承认。劝告、资金的促进、课税上的特例、制定和公布提高生产、技术等标准。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尤其应该注重采取大量提倡性规范方式,实行提倡性规范与必要的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相结合;既规定经济法责任和经济法制裁等否定式法律后果,又注重采用奖励肯定式法律后果形式,实行制裁与奖励相结合。经济法在履行其调整使命时,既需采取必要的禁止、命令等强行性规范方式,以保障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管制;又需要采取任意性规范方式,以让社会经济主体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特别是还要采取大量提倡性规范方式,以鼓励、引导各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促进社会经济总体上健康运行。既采取制裁措施以保证实施强行性规范,又规范奖励措施,以加强鼓励和提倡的效果。

结论

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部门法。“经济法的产生从世界范围来看,仅仅百年。”它从传统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有其深刻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原因。在百年之中,它不仅争取到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其调整方式的多元化也使得国家在面对市场经济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刻发挥了作用。

我们期望并且相信,经济法作为新兴的法学学科和法律部门,历史虽较短,与民法、刑法等传统法学和法的门类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内容之丰富,更新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使人奋进。

经济生活论文:实现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四大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饮食

摘要:“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

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能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着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了20%。

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

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今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的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能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一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坚持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但由于目前国民的认识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不能立即转变,因此,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过相信随着人民大众普遍认识水平的提高,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经济生活论文: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选择能力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参与经济生活的时间越来越早,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显得愈加重要。本文将分析中学生的经济状况、消费观念,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探讨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选择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经济生活;选择能力;策略

由于家庭状况和成长经历的不同,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程度存在差异,其选择能力也有高有低。虽然中学生普遍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但家长平时给的零花钱、过年过节的压岁钱,使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支配条件。所以,中学生提高自身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避免其肆意挥霍金钱、甚至误入歧途的关键。

一、中学生的经济状况分析

中学生普遍还未成年,无法通过社会劳动获得经济报酬,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家长给的零花钱和压岁钱,具有不固定性。中学生能够支配的金钱数量取决于家庭状况和家长的教育理念,通常数量不是很多,但也有部分特殊情况。比如在中学阶段就开始住校学习的学生,每个月会有较为固定的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或者出差,将家庭经济大权暂时交由学生自己管理。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拥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资本。所以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应有意识的提高自身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对自己掌握的经济资本进行合理支配[1]。

二、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分析

中学是大部分人刚刚获得一定经济条件、开始参与经济生活的阶段,所以中学生普遍还处于消费观念的形成时期。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具有较高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乐观主义成分。学习用品、餐饮消费、娱乐消费以及礼品消费是中学生的主要消费途径。中学生受年龄和成长经历限制,心智普遍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与缺乏辛苦的劳动体验有关,不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在支配金钱时随意性很高,“花钱买高兴”是中学生消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中学生普遍存在攀比心理和跟风行为,看到同学买的漂亮文具,自己也要买同样的或者更好的,而实际利用价值可能很低,没过多长时间就又换新的了,这是某种程度的浪费。还有就是中学生缺乏一定的购买经验,对同类商品缺乏性价比的认识,自己买回来的东西往往在家长眼中花了冤枉钱,但是自身还认识不到,反倒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强烈逆反心理厌烦家长的说教,消费选择能力难以提高[2]。

三、通过学校学习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

在学校的学习占据了中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所以学校也是中学生学习理智消费、学习消费技巧的主要途径。其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的帮助很大,学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了解经济的概念、了解我国的经济政策、了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掌握基本的消费技巧。比如学习《多变的价格》一课,可以让中学生认识到价值决定价格,价格的变动有多方面影响,从而在自身消费过程中建立性价比意识,选择合适价位的商品。此外,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也会涉及到与经济相关的话题,教师会给学生讲家长赚钱养家的不容易,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意识,还有相关校风校纪的要求,都是对中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选择能力起到重要帮助[3]。

四、通过家庭教育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有关键影响,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有些家长在孩子具备一定消费选择能力之前,会严格控制孩子能够支配的金钱数量,以防孩子肆意挥霍或者误入歧途。而另一些家长会刻意锻炼孩子的消费选择能力,给予孩子适当的机会,锻炼消费能力。其实从传统的“五岁可以打酱油”的儿歌就能看出,大部分家长都会适当的培养孩子的消费选择能力。站在学生自身的角度,应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结合在学校学到的消费知识,在消费实践中提高选择能力,学会理智消费[4]。

五、在社会生活中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当下中学生的生活早已不是学校和家庭之间两点一线的模式了,学校注重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实用的知识技巧。家长也注意孩子的课外拓展,在节假日带孩子参加知识讲座、参观博物馆,或是外出旅游,还有电脑和手机的普及,都为中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消费选择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生活能力,中学生应在社会实践中主动参与经济生活,从主观上积极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比如利用网络的便利,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经济生活的具体内容,关心国家经济发展、关心社会经济动态。可以通过了解优秀企业家的成功经历,加深对个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比如经常出现在热搜榜的马云以及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介绍,可以使中学生初步了解企业运作方式、了解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形成基本的经济生活概念,对今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很有益处[5]。既然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为中学生提供了提早接触经济生活的机会,中学生就应该顺应时代需要,在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快速提高经济选择能力。在实践中端正消费观念,学习实用的消费技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尽快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提高甄别能力,规避消费风险。

六、结束语

中学生提早接触经济生活有利也有弊,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挑战。我们应善于把握机会,在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济选择能力,珍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为我们提供的实践机会,发挥自主探索精神,早日具备基本的经济选择能力。虽然我们还不具备赚钱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合理消费为家长节约支出,减轻家庭负担。另外,提早接触经济生活也有利于中学生早日实现经济独立,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郭亚楠 单位: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经济生活论文:剖析互联网监控对经济生活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经济状况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让网络成为人们交流、发表看法的重要途径。由于互联网具有隐蔽性、随意性等特点,互联网舆情监控具有比较特殊的一些方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听取社情民意,在政策的实施和各级管理中,多听取人民的意见,建设服务型政府。

网络由于具有隐蔽性、随意性等特点,上面既有健康的、文明的知识和新闻,也有不文明、暴力、黄色等信息的存在。这些不健康的知识,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给人们造成不正确的导向,甚至可能会加剧犯罪,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社会的不和谐。目前的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虽然有了一定的建设,并且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监控系统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训,发挥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加强政府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一、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

1、网络舆情的定义

刘毅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是国内在网络舆情研究理论方面的第一本专著,他给出网络舆情的定义为: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他同时提出了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分析的工作流程框架,并归纳了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为自由性、可控性、交互性、即时性、隐匿性、外线性、情绪化非理性、丰富性、多元性。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出来并且传播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和意见是人们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有可能是赞成,也有可能是反对。具有自由性,是网民情绪的自由抒发,而且由于网络的特点各种情绪之间会进行交流,网民之间互相是隐匿的,不明身份的,所以表达往往包含了网民的个人情绪,而且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往往是在一瞬间的爆发,引起网络上的热论。

2、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目前,网络上的舆情数量庞大,而且类别繁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人工实现信息的整理和统计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只有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自动的分析整理,才能建立起网络舆情的监督机制,实现政府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舆情分析模块和舆情预警与上报几个大的部分。

舆情信息采集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数据源,在目前的研究情况下,主题网络爬虫的抓取方式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在抓取过程中尽量抓取与主题相关的网页,并且顺着网页进行抓取相关的信息,增加了信息采集的相关性。舆情信息预处理,首先要多页面中的广告等链接进行清除,然后再划分出有意义的目标信息,进行提取,为舆情分析模块进行基础性准备。舆情分析模块,是利用文本分类和聚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将预处理之后的信息归入不同的主题下面,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主题来收集相关信息,可以进行热点事件的追踪和敏感话题的识别。舆情预警与上报是将分析的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反馈给用户,确定舆情中的热点趋势等,必要时将自动触发信息实行预警。

3、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网络舆情监控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一些理论模型初步建立,但是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网络上可以搜索到很多的舆情监控应用,但是在可用性以及功能的设置上受到了质疑,急需要系统的研究进行解决。如在资源的获取上对有用资源的抓取功能,舆情处理的加工上,对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控制机制,还要防止虚假信息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进行深度的研究。

二、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舆情监控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是舆情实用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为公共信息集中的最大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用博客、跟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必计较信息的真实性和造成的影响,网络舆情成为最迅速、最直接反映社情民意的方式。

1、互联网舆情监控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人民的意愿,在政策制定之前进行民意的讨论和吸收,决定相关政策的执行。2008年6月20日同志到人民网视察,并通过视频直播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交流中谈道自己也经常上网,通过网络了解人民对政府的政策有什么样的想法,说明政府会通过网络的渠道关注人们的想法和意见、建议,欢迎广大网民朋友对国家的政策进行探讨。同时,许多地方政府的领导也通过网络与人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沟通,听取他们对地方政策的意见,并且经过整理和研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修改,以便更好的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在两会召开期间,有许多问题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在讨论的背后是人们对政策的解读和接受。我国政府充分开通了网络渠道,在网络上了解到人们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政策的修改和制定,这样就可以促进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和谐。

2、互联网舆情监控对公共事件解决的影响

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还有一些公共事件,通过互联网舆情监控,相关公共事件不管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的解决也逐渐走上了合理、合法的渠道。除了政府之外,我国的立法、执法部门也开始关注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一定程度上对立法、司法的公正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典型的例子是对于一些贪污腐败案件的处理,贪污腐败案件经常会在网上形成讨论的热点,将地方的案件放在网络的大平台上,舆情监控系统引起了上级的巨大关注,在上级领导部门的监督下,加大了对贪污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官官相护”的现象只会在网上引起更大一轮的讨论,会对政府的公信力、对法律的公平和威严带来损害。同时,人们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国家对贪污腐败事件的查处力度,提高对政府的信任和拥护,同时给其他官员以强大的威慑作用。

目前网络上出现了多起“富二代”开车肇事案件,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这些人拿人命当做儿戏、无视法律的不满,舆情监控系统显示出的信息给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施加了压力,防止出现用贿赂、人际关系调用来破坏社会公平的现象,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人的尊严,对类似事件的出现起到了警示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平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3、互联网舆情监控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互联网舆情对生产和消费有很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在影响生产和消费的趋势与方向。三鹿奶粉事件的整个过程在网上有全面的显示,包括毒奶粉的发现、三鹿集团的反映、政府的处理等等,这些环节在网上都形成了讨论的热点。毒奶粉事件给当事人造成的巨大的伤害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展露在网上,震撼了人们的心灵。网络舆论一致谴责生产厂家只顾利润、没有社会责任心的行为,在此舆论导向下,三鹿集团最终公开致歉,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裁。这给生产厂家敲响了警钟,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生产者,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由于日本“核泄漏”事件,又有一部分人散播谣言,危言耸听中国的食盐供应将会出现长时间短缺,造成大中小城市出现“盐疯抢”。网络上出现对此事件的热议,微博上一条对联“日本大核民族,中华盐荒子孙”,道出了许多网民的心声。国家通过互联网舆情监控及时捕捉到了相关信息,惩治了散播谣言的不法商人和政府的相关人员。

4、互联网舆情监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比如之前物价上涨在网上引起了讨论,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的网络术语,表现了民众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和无奈心情,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向政府反映出这些情况,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限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并且进行调控,增大供应量,及时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国家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其研究成果的出现。

经济生活论文:低碳经济生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关系与分析

摘要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放,世界各地的景观设计元素在中国竞相绽放,中国景观设计也焕发了新的活力,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也迎来了新的设计方向的转折点。本文就当前“低碳”生活给园林景观设计所带来的影响进行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 低碳生活;园林景观设计;低碳设计理念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放,世界各地的景观设计元素在中国竞相绽放,中国景观设计也焕发了新的活力,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也迎来了新的设计方向的转折点。“低碳经济”成为两会头号提案,可见将来的中国必将掀起一场“低碳风暴”,而“低碳”这个概念也将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本文对“低碳”概念进行了简述,并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阐述并探讨了“低碳”在本行业中的运用。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积极提倡并去实践的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回收利用等。这个概念有大有小,大到人类社会,小到每个人。在“低碳生活”当中包含了隐性“低碳”与显性“低碳”两种不同的概念。

首先是隐性“低碳”。低碳生活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诸多层面的内容,而这一生活方式的演进不仅对我们的地球、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低碳”所倡导的理念和操作方式仍然比较抽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间接,这些构成了低碳“隐性”的一面。

其次,尽管“低碳”时代刚刚来临,但对我们的普通消费者而言却并不遥远,节电、节水、节气,这些只是开始。在业内人士眼中,“低碳生活”将越来越全面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亲身体验由此带来居家生活的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显性“低碳”。

目前城市建设对景观设计的认识性越来越深入,绿色景观和可观赏性的城市发展思路已经得到确认和肯定,低碳景观城市是大势所趋;设计师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及材料运用非常重视,而城市市民也在不断追求生活物质条件之外的绿色生态感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城市绿色名片,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低碳城市是目前景观设计师的一项艰巨任务。

在本人对景观的低碳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总结出以下低碳设计原则:1)认真考察分析项目环境,充分了解当地民俗民情;2)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3)遵循地块本身生态特性,合理开发利用并加以保护;4)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5)生态景观、低碳设计;6)合理控制成本,合理低碳化。

认真考察项目环境,充分了解当地民俗民情。不同的地方保持着各民族文化与居住习惯,我们在设计中就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民俗民情,结合项目所在具体环境进行设计研究,要充分体会他们民俗民情,不要盲目设计规划。

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如在山地上进行景观建造,就应该依山就势布置登山路径,步移景异,合理借景和对景,这样的景观设计既节约开发商的成本,又能做出好的景观效果。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底蕴,有不同的历史渊源,我们在设计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体会项目的自然与人文,这样做出的设计才是站的住脚的。

遵循地块本身生态特性,合理开发利用并加以保护。例如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公布了年度专业奖项,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获本年度最高设计奖――杰出奖。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借鉴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成果,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化。这个公园在10公顷的绿地中,每天能将2 000多吨的劣V类水净化为可以安全使用的优III类水;通过生态化设计,其实现了生态化的城市防洪和雨水管理,实现低成本维护,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低碳城市样板;它倡导生它倡导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作物与野草之美,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服务于大众,造福于人民。目前的城市建设对景观城市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越来越深,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物质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满足居住舒适的要求下,更多的也在关注自己生存的周边环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景观建筑材料的环保性,是否对目前生活的环境具有污染性等问题。这就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使用更科学更环保的建筑材料设计出更符合人们要求的低碳景观。

生态景观、低碳设计。生态景观已成为当前景观设计的话题焦点。低碳设计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长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关注的焦点。有专家表示,明年中国经济关注的焦点之一极有可能是中国能否走上一条低碳的转型之路。而景观设计中的节能环保型材料应用,和设计理念的加入必将受到市场的青睐。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才是我们未来完美生活的追求目标。例如上海世博会中德国汉堡城市案例馆,此建筑式典型的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进行建造的,这座建筑中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却能夏季保持室内25℃,冬季保持室内30℃左右的恒温,建筑所消耗的外部能源只有普通房屋的10%。通过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的使用,实现建筑能源供应的自给自足和零废气排放,结合上海的气候特点,创造出相对隔离的空间,无需采用任何取暖设备或空调就能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和环境,做到冬天保暖,夏天降温。并且德国汉堡城市案例馆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认证的 “被动房”。“被动房”基本无需主动供应能量,而是通过地热泵获得采暖、制冷、通风和去湿,隔热隔音、密封性强的建筑外墙和可再生的能源也将在德国汉堡城市馆得以实现。

合理控制成本,不要为了低碳而低碳。因此,景观设计师必须有景观成本控制概念。在上海世博会中的万科馆就是一个合理利用环保材料的典型景观建筑。这座建筑由天然麦秸秆压制而成的麦秸板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展馆由七个相互独立的筒状建筑组成,各筒之间通过顶部的蓝色透光ETFE膜连成一体。展馆由一个超过一千平方米的开放水域环绕而成,在营造自然舒适的展馆环境之余还会起到调节展馆区域气温、湿度的作用同时建造所使用的材料均为废物再利用。

低碳是需要代价的。例如:我们少开一天车,去挤公交。虽然损失了一点现在舒适的交通生活,但换来更有利于我们健康的蓝天,这是损失还是获益呢。但是多大的牺牲换来多大的收益这是我们要权衡的。我们的低碳是为了生活,为了我们更舒适的生活,不能为了崇尚这一名词而夸大文章,不是损失更大代价换来的低碳。我们要为长远目标而奋斗。我们做的设计是使我们的开发与设计造福于当地人民、造福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是用来提高我们生活品质的保障。这才是我们低碳景观设计项目投资开发的长远意义。

经济生活论文:加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0月28日正在吃晚饭,记者电话过来,说央行加息啦!消息一传开,家里的几部电话都打爆了。海内外的媒体电话纷纷地打进来,当天晚上忙得不可开交,无法应付,只能对打电话来的记者说,我只简单地与你们说几句,一是加息本来是早就该做的事情,现在加息尽管有点晚,但也是好事;二是这次加息是政府前几个月宏观调控之后监管方式的一个大转折,由行政化的方式向市场化的方式转变;三是这次加息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由9年多来国内利息一直处于下降通道的情况转变为上升的通道。

在市场体制中,利息的变化本来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是10月28日晚上央行加息的消息一公布,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应。29日,全国大多数媒体都把这则消息作为头条新闻,并报道了国内各界对这次加息的看法。可以说,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一般民众,无论是市场还是机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对此次央行加息作出了强烈的反应。不仅引得国内经济学家、政府职能部门的发言人、企业人士、国际财经名人纷纷发表言论,还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反应,为什么呢?加息消息宣布时,正当国内股价下跌、国际市场上原材料及油价下跌、美元上升,民众一定十分纳闷,这次加息仅仅只加了0.27厘,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如此的轩然大波?是民众反应过度吗?是市场的反应过度吗?欧美国家的加息通常是一次又一次,人们都习以为常,但这次央行加息时国内的情况迥然不同,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中国9年多来的第一次加息,也是中国市场条件较为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一次加息。9年多以前,中国经济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那时政府的加息政策往往都是计划性的,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利率的变化都不会十分敏感。特别是个人,大家的金融资产、实质资产都不多,即使利率不具有计划性,利率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也不大。而这次央行加息完全不同,目前中国经济除了极少数部门还带有一些计划经济的痕迹外,其他基本上都处于市场之中,既然利率是市场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或每一家企业的利益。特别是近十年来个人财富(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实质资产)成倍成倍地成长,利率的变化就必然会影响到个人财富的大小。普通民众和企业出于对自己利益的关注,利率一变化自然就会有强烈反应。尤其是,市场条件下第一次碰到这种尝试,反应就更会如此了。

其次,这表明了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这次加息看上去调整幅不大,无论是对存款人或贷款人来说,收益的调整都十分微小。比如,有人说,对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加息会增加企业的开发成本,其实这是一个烟幕弹。此次央行加息0.27厘的成本与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实际成本及利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国人对这次加息的关注,应该放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方式的转变上,即由以往宏观调控采用行政的方式改变为市场化的方式。这只要看看几个月来政府领导人的讲话,以及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就会有明确的答案,例如股市的市场询价制度、土地价格机制等制度的推出。而这次央行加息就是要摒弃以往行政管制的方式。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必然会触及到经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利益。由此岂能不引起国人的众多关注?

再次,这次加息也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无论是这次利息调整的本身,还是加息后市场利率变化的趋势,都清楚表明了这一点。前者表明了这次利息调整差异性地调整了不同期限的利息水平,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而这些都是推进国内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后者,由于以往利率是管制下的利率,而且几年来管制下的利率不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不断上升,而是处于下降通道上,甚至降低到了利率最低水平上,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加速必然会使得国内利率由下降的通道进入到上升的周期。此外利率水平的变化还会引起国内金融资源投向的大变化,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缓慢调整。因此,企业与个人也必定会关注这种变化趋势可能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另外,这次央行加息使国内民众增加了对金融市场与利率的风险意识。可以说,目前的房地产热,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地产热都是与民众的利率风险意识太弱有关的。国内房地产的个人消费信贷在短期内成长了几十倍,目前全国个人住房贷款达到近2万亿元,为什么?就在于进行住房消费信贷时,有80%以上的民众根本没有考虑到利息风险,而以传统的定势思维认为,他们购房时的利率是不变动的。购房时,房地产商以最低利率平均数告诉购房者每月要还贷款多少,不少人一看觉得这个数自己有能力来支付,因此也就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如果开发商和银行把利率风险(以利率为10%复利计算,8年本金与利率要增加一倍)考虑在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在个人住房贷款这个问题上,由于民众利率风险意识弱或知识不足,近几年来房地产开发商与贷款银行利用这些弱点,推动了民众的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拔高了民众对住房的有效需求。

最近,有研究表明,目前上海个人负债率高达155%,北京个人负债率达122%,这些都与民众对利率风险不清楚有关。这次加息,民众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就是开始意识到利率风险的表现,特别是那些潜在的想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民众,他们不仅注意到了购房时的利率风险,更重要的是还更加关注今后的利率趋势,以及利率趋势对购房的影响。

有人说,加息房价会下跌,我想这是市场的基本逻辑,也是一种趋势。因为,很简单,利率一变化,处于最低利率时期的利率水平必然会进入上升周期,对于贷款10年、20年甚至30年的人来说,利息上升更是毫无疑问的。既然利率将进入上升周期,那么民众购房考虑到利率风险,购房需求也会下降。市场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吗?需求下降房价自然下跌,只不过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对于国外市场来说,央行加息意味着信贷紧缩,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即将放缓。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次的加息一定会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就要看我们自己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比如,我们是借了银行的钱还是存款到银行。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说,由于早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十分高,在存款处于负利率的情况下,民众的储蓄有2000多亿元流出了正式的银行体系。尽管此次加息的幅度不大,但是至少利率水平有所提高,这对国内投资渠道不多、只好把存款存入银行的广大民众来说是有利的。

目前国内民众有银行储蓄存款12万亿元,光是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加息幅度计算,一年就可以增加300多亿元的收益。此次加息,政府为了让民众的更多储蓄进入正式的银行体系,对中长期存款的加息幅度较大,因此对民众收益的提高十分有利。但长期存款的民众也不要太着急,因为国内加息一定会进入上升周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加息的幅度还会增加,因此,不用急于把原来的定期存款取出重新存,也不要把自己的全部存款都做成定期,因为加息后国债发行会产生火爆场面。不过现在许多民众只看到了这期国债的利率比以前几期高了许多,却没有看到今后利率还会上升。如果大家都预期利率还会上升,就应该使自己的投资更为分散,因为,以后好的投资机会可能会更多。

而债务人则主要是指近几年来进行汽车按揭、住房按揭、信用卡消费的群体,特别是住房消费信贷的群体。正如上面所说的,这几年国内住房消费如此火爆,基本上是银行消费信贷激励的结果。如果没有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国内又有多少人能够购买得起那样高价的房子呢?这几天就有许多朋友打电话来问我,自己的房子已经购买了,但是目前又在加息,那应该怎么办呢?

当然,就目前央行加息的幅度来说,购房者的还款负担不会加重多少。比如一套住房贷款40万元,贷款期20年,其增加还贷也不过1万4千元左右,每一个月增加还款不到一百元。但是,如果银行利率进入了上升通道,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把购房者分为三大类型:一类是购房自住者,一类是购房投资者,一类是徘徊在这两者之间的购房者,而事实上第三部分人数是最多的。

对于购房自住者来说,利率水平进入上升通道必定会增加其生活的成本,影响到这一人群其他方面的需求。对于大多数徘徊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购房者来说,尽管他们购房的愿望是为了在负利率情况下让个人资产保值与投资升值,但随着利息不断的攀升,房价一定会下跌,这不仅会造成个人想保值及升值的资产贬值,也会使贷款抵押品贬值从而形成银行金融风险。这一方面成了徘徊在自住与投资之间的购房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此类购房者不应该因利率上升而争于抽回资金,而应该重视如何对自己的住房及资产进行重组。比如说,有两套房子者可以考虑让房子出租或在价好时出售。

而对于那些已经进入市场的购房投资者来说,他们多以赚取房产买卖价差为主,利息调整不仅会增加他们供楼还贷的成本,也会由于对是否进入加息的预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使自己手中的房子成了烫手山芋,随时都可能变现了结。在这样一种预期下,如果大家都不约而同这样做,房价必然下跌。而房价一旦下跌,已吹起的房地产泡沫随时都可能破灭。

但这次央行加息,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尚未进入市场的潜在购房者。利率进入上升周期,潜在购房者考虑到这种利率风险,一方面可能尽量延迟购房的时间,另一方面,当他们进入购房市场时,也会考虑利率风险,购房需求在短期内一定会下降。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也就会渐渐地消解。这几天有不少熟人纷纷打电话向我问到这个问题,我想道理就在于这里。利率在变、处于上升的周期,潜在购房者自然会十分关注这种变化了。

总之,央行加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如此巨大的反响,根本点就在于国内经济可能由此出现大的转折,如何来把握这个机会,是国内外市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经济生活论文:低收入群体的经济生活及应对机制研究

【摘 要】低收入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我国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合计占总人数的64.30%,文章以浙江平湖地区的低收入群体为例,阐述平湖地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及消费现状。同时,国家提出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力求让更多的社会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力求公平公正。文章正是基于普惠金融的新思路,为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经济生活出一份力。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消费;普惠金融;应对机制

一、平湖市低收入人群经济生活基本情况

低收入群体主要是指城市中没有工作、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他们在社会中是一群弱势群体,他们的工资收入也比国家和政府规定的平均水平更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或者是失业状态,都是对技术要求比较低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收入往往都不高,因此从收入水平来看,低收入群体相对贫困,所以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弱,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消费能力尚处为大宗购买积聚力量的状态。其收入状况决定了消费行为比较谨慎,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于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虽有愿望和要求,但往往力不从心。这一群体的消费潜力大,由于收入水平低,制约了潜在消费的实现。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加,但是在社会整体中也仍然处于底层位置,国家和政府对这类人群有一些政策上的帮助,这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调查显示,低收入人群的经济生活主要表现为,收入比较低,月工资平均为1800左右,居住的环境主要是租住的房屋,住房面积比较小,平均在35平米左右,不过住房面积上差距比较大,还需要视家庭人口数量来定;平常的食物也比较简单,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的考虑因素,营养均衡等因素考虑的比较少,有些受调查也表示如今的菜价也在日益上涨,越来越不敢买了;平常的出行主要是靠自己的交通工具,自行车,电动车为主要的选择对象,较少有低收入者拥有私家车,日常生活也主要是去往工作场所,几乎没有什么旅游,对他们来说旅游只是一种向往;而且也有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日常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也是非常忙碌的,每月的休息日很少,只有4、5天。

二、“普惠金融”政策提出,力求公平公正

调查显示,15.6%的被调查者中表示对金融服务不感兴趣,感觉离自己的显示生活太遥远,6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希望了解金融服务,但是由于一些金融服务对于他们而言门槛太高,因此也对自己生活没有帮助。还有少数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办理过一些金融业务,尤其是孩子正在念书的家庭,他们表示办理过助学贷款,对他们的帮助很大,减轻了很多生活压力。而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也表示,虽然其解除金融服务的接触不多,但仍希望能有机会享受到金融服务,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普惠金融政策的提出可以有效的改善上述问题。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平湖市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还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普惠金融”将低收入群体纳入正规金融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普惠金融是一种金融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是指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尤其为中低收入阶层及小微企业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

这项政策的提出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也是增加了其接触金融服务的机会,降低了门槛,让其能有更多的更平等的机会接触金融服务,对改善其经济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推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可,国内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可以看出普惠金融正在走进越来越多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中,并为他们带去切实的利益。

(二)普惠金融的具体举措对改善平湖市低收入群体经济生活的作用

1.提供机会均等性与可得性,增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普惠金融是要提供机会的均等性,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和难度,例如,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金融网点将更加密集,不论是ATM机或者是银行的营业厅,都会逐渐的增加,尤其是在靠近郊区的生活区或者是低收入人群聚集的地方,这也将为营业厅所在地的周边居民带来许多的便利。另外一点是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金融服务设施的增加相似,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需要因地制宜,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与各地区的人口密度息息相关。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初级阶段,应主要以消除那些没有金融服务地区的地方为主,这样一来,那些原本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的人群和那些因与银行距离太远而产生诸多不便的人群也能更方便的享受到金融服务,同时也能增加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可得性,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在调查中也有20.7%的人表示,自己去银行办理业务特别不方便的原因是银行离家太远,因此普惠金融的贯彻有利于减少他们因距离遥远而导致的不便利。

2.小额贷款,惠及万家

普惠金融主要是通过小额信贷、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等等方式来实现。其中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有许多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普惠金融包含小额信贷,小额信贷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大银行提供的下岗失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和扶贫贷款。二是非政府小额贷款组织,目前越来越多的以民警资本为主的非政府小额信贷公司也大量涌现。三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部分农户联保贷款;我国开展农村小额信贷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

在调查采访中,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资料显示,农信社现有一种名为小额贷款的业务,该业务推出已经有3年多了,该业务需要办理一张小额信用贷款卡,这个卡的最高额度是20万,时间是3年,这个卡的方便之处在于随时贷,随时还,不受还款日期的时间限制,与普通贷款相比手续简单许多,而且所还的总金额也更少,推出后也受到许多好评。

3.挨家挨户走访,让普惠金融传万家

在去银行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普惠金融推行的初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们是通过挨家挨户走访的方式来宣传普惠金融的,他们首先对每个家庭进行调研,了解家庭情况,为需要贷款的家庭提供贷款服务。并且在一年之后进行回访,了解这一年之中,享受贷款服务的家庭的满意度如何,在实际的还贷过程中是否有不便之处。通过这种深入基层的走访方式,让农信社能够了解到第一手资料,也能让普惠金融走进每个家庭,为他们带来便利。

三、进一步改善低收入群体经济生活的应对机制

(一)坚持贯彻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的公平正义,要求每一个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都应该享有公正的金融服务机会。1993年,国家在试办小额信贷基础上,逐步将小额信贷机制引入助学、创业领域,相继出台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等政策文件,帮助弱势群体运用金融手段改善生存现状,实现自我发展。普惠金融是能够给平湖市低收入群体带来真正利益的政策,近年来,通过发展普惠金融,积极支持小微业主的财富创造与价值增值,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丰富的基础性金融服务,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创新金融知识普及,提升市民金融素质;创新小微金融模式,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创新消费金融模式,助力消费结构升级;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撬动大众创业梦想。

(二)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要改善平湖市低收入群体的经济生活,还需要从平湖市低收入群体自身出发。平湖市低收入群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技术方面的培养,争取将工作种类有劳动密集型转换为技术型,将自己塑造成技术人才,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技术性工作的工资收入也比劳动密集型更高,这可以通过增加收入,从源头上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经济生活。同时,平湖市低收入群体通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发展自我,转变就业思路,并且根据社会环境与实际需要,创新就业观念,甚至是自主创业,脚踏实地,逐渐积累财富。

(三)提高咨询意识,增加金融知识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许多人因为缺乏咨询意识而失去了享受普惠金融政策的机会,在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我们得知许多人没有这种意识,没有主动上门咨询相关政策的意识,他也给我举了一些例子,都是对农民的补贴政策的例子,有些人都是在事后才来政府问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补助,当得到肯定的答案时,及时想再享受这项补助也非常麻烦,毕竟享受补助的时候需要申请,需要许多的证明和许多材料,而这些人往往没有保存好相关材料,造成许多不便之处。同样的道理,对于小额贷款来说,许多人不知道在农村信用社可以申请,也不知道他的利率如何,即使自己有贷款需要也不主动去银行了解情况,这样就会造成许多的麻烦,也会给贷款者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平湖市低收入群体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金融知识的意识,也要多多咨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简介:吴洛琦(1994- ),女,浙江嘉兴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中的叫卖营销思考

摘 要 销售家戴维曾说:推销是谈话的艺术。可见,在营销中语言的魅力。如何在竞争中创造需求,这不仅是一种策略的博奕,也是一种语言的博奕。最简单、原始的方式是叫卖营销,它主要通过声音传递价值信息。早在奴隶社会便有它的雏形,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传统的营销并没有消失,甚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通过营销策略组合而大放光彩。

关键词 叫卖 营销 广告

传统的叫卖是实体式,它通过叫卖直观地将商品的优点、特长尽量加以现实、凸现,甚至于夸张,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刺激购买欲。比如食堂中各窗口不时喊出简短高昂的话语吸引学生。这种多应用于私人小本经营,口号常以简单句,主动句,肯定句的形式突出特色优势。由于市场群体是被动的,过长的语句不能抓住其“松弛”的思维,因此口号最好简短并具有诱惑性和鼓动性。同时叫卖的韵律也要讲究艺术美,太过平淡不能引起注意,而粗野的“吼叫”招人厌烦。干净利落,抑扬顿挫恰到好处更容易取得效果。

这种传统方式有其局限性。首先,其作用主要吸收已有需求的目标群体,但不易培育无需求群体。其次,这种宣传没有太高的技术性,往往有许多商家同时使用,优势也就不突出了。因此市场环境选择很重要,但优势市场会有许多商家抢夺,很难“一家独大”。如果多家为抢夺需求恶性竞争混乱叫卖,其嘈杂的环境可能会令消费者“逃之夭夭”。和谐的竞争环境是共赢的前提,只是像经济学中囚徒困境所讲那样,谁都不愿让步,生怕吃亏。因此,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如何实现这种“共赢”,需要更深入的探讨了。

叫卖营销首先需要考虑市场定位。通过市场环境分析掌握产品的潜在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科技的发展,叫卖营销的市场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火车上叫卖销售便是其中一种。

一、市场环境分析。火车拥有庞大的人群,且客流量大,定期有新旧旅客更替,这决定了火车上叫卖有很好的市场机会。同时火车上的人群被动接受叫卖宣传,无论愿不愿听,只能坐着接受,这决定了其叫卖宣传的覆盖面会更广。由于火车叫卖销售的制度安排,各个销售者在此处市场是相对独立的,并且产品不具有同质性,这决定对竞争对手的考虑仅在该产品的日常价格水平。

二、消费心理分析。火车上的群体本身并不存在主动购买意愿,因此他们此处潜在购买力会很小,并且由于火车环境的特殊性,大多数人并不愿“明目张胆”地掏太多钱。由于显性需求的不足,激发潜在需求要求产品定位于生活常需品或食品水果,价格定位于1元到10元为宜,因此我们在火车上多见叫卖水果、工具刀等情景。

三、产品优势分析。一是常需品,人们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它或是旅途所需的水果食物。二是价格便宜,为了激发购买欲,价格低是此时很重要的一点,人们往往不介意花这点零钱来满足需求。三是消磨时间,由于旅途的长久,花一点零钱购买小产品,无聊时把玩可以打发时间,这也是其特有的性质。

四、营销方式的选择。由于旅途的沉闷及拥挤性,人群存在烦躁等状态,此时叫卖的语言选择很重要。首先,叫卖音量不宜长时间洪亮,易造成人们负面心理加重。起头词洪亮些即可,目的在于集中注意力。随后语言应有条理、轻和却不失力度,因为火车环境的嘈杂,声音不宜过轻。由于车厢多,客流量大,并且其他销售者也等待市场提供,因此每节车厢的停留时间有限,选择好方案十分重要。火车上叫卖销售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1.“走马观花”式。实施者在每节车厢宣传时间很短,边前进边叫卖力图在整个旅程中多重复叫卖几遍,达到以量取胜的目标。然而,该计划效果最差。火车上的旅客存在“潜在需求”,需要销售者去创造市场需求,这种计划忽视这点,妄图由消费者主动要求交易。

2.“下马看花”式。每节车厢停留时间最长,耐心细致地向每排坐位的旅客一遍遍的宣传以及互动。其效果也不理想。首先,行动机械化。其次,浪费时间,损失后期新上车的潜在消费群体。再次,加深旅客厌烦心理,销售者也会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工作热情。

3.“张弛有度”式。灵活结合以上两种计划是最佳选择。对于始终“闭目不见”的旅客,不宜花费太多时间,“走马观花”即可。因为他们可能无需求或负需求。而对于有眼神传递的旅客则“下马看花”,因为这表明他们有兴趣,可能是潜在消费者,销售者应锁定目标顾客。

火车上叫卖一般重复三趟,前两趟主要为创造顾客,获取和维持顾客。第三趟则在后期进行,此时叫卖会结合折价与惠赠的策略组合诱导需求,获得尽可能多的额外消费者。

科技发展,叫卖营销又有了新的依托,它们与其他营销策略组合构成现代营销的新形式。广告营销中的“脑白金”便是现代叫卖式的经典案例。

首先是市场定位。脑白金叫卖式广告把目光放在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这决定其走平民化道路。通俗直白的叫卖式宣传更容易令目标受众接受。其次是锁定目标客户。由于老年人的节俭及习惯的因素,脑白金未将其使用者老年人作为目标,而是转向其亲属子女。其三,确定营销策略。该广告选择走送礼路线,叫卖宣传画面主体是父母老年人,通过他们喜悦的舞蹈和自身“叫卖化语言”:“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以情感暗示配合高密度的广告投放达到顾客要买时想起你的营销目的。

频繁的“叫卖”和毫无创意也使得脑白金广告赢得了知名度却失去了美誉度,缺乏忠实客户。因此现代主打叫卖式营销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自身品牌的内涵建设,加强市场营销活动管理,发展动态营销策略才能更长远。

经济生活论文:用《经济生活》分析生活中的经济

一 用《经济生活》分析生活中的经济意义

1.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与理性

中学政治教材极易给人以生硬、刻板、空洞说教的印象,教师的讲授也是僵化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少有鲜活、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单调、教条、老套的生活事例被重复性地使用,让学生听起课来索然寡味。这是因为政治老师未将政治教材中的现实性内容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不浓。我们在将《经济生活》与生活中的经济相结合时,要注意国内经济与国外及世界经济的结合,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有市场经济的意识,又要有世界经济的眼光;要做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结合,让学生既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又掌握生活中的经济道理;在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结合时,事例要有新颖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新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取材的时间上要新;取材的内容上要新;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要新。唯有如此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政治课才能上得有活力,师生的互动才能开展得切实有效,政治课堂的魅力才能得以展现。

2.可以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直接表现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要应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去分析和研究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现象,如价格的涨落、人才的流动、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等。我国当前的消费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消费最根本的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收入和物价的影响,收入还可分为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当物价上涨而员工工资没有相应提高时,则会降低纸币的购买力,从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GDP的增长必然引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这涉及到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国家要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财政与税收政策的调节,实现公平分配。

二 如何用《经济生活》来分析生活中的经济

1.建立全书构架,多维透视,分层透视

我们要对全书进行科学合理的构架,然后从多侧面透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做到活学活用。《经济生活》共分为四个单元,对应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第一单元先讲述消费,第二单元过渡到生产,第三单元阐述分配,第四单元分析国内的社会主义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总体属于交换环节。如房价问题,首先从消费的角度看,这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房价过高会影响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生产的角度看,生产决定消费。一方面,高楼大厦的林立拉动了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推动了高楼的建筑,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促进了就业。房地产企业必须制订正确的房地产经营战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己的科技进步与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地产企业还要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从分配的层面来看,国家可以通过财政与税收政策来对不断上涨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以促进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的和谐。

2.从日常细微处入手,留心观察,精心设计

日常生活往往与《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善于挖掘。如我们应将吃饭问题当作是一个经济领域中的消费问题,它与生产与交换紧密相连;我们去超市购物,这本身属于交换领域,市场的秩序影响居民消费的水平与质量,在购物时可以分析这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我们要不断改善消费结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也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再如在日常购物中商品的价格中包括了生产者所上缴的税收,生产者将税收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所以购物者不是纳税人,但购物者是负税人,所以我们在购物时要向经营者索要发票,如无发票则会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同时也是纵容纳税人逃税。

“光盘行动”是我们当前时代背景下一个新的名词与提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既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体现,也是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需要。总之,生活与经济也与经济学的理论密切相关,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经济理论的合理内涵,这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真正地让理论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生活。

3.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更新知识、更新观念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政策有了很多新的说法,如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此举必然引起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这也是对长期以来我国“重积累、轻消费”思想的一次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提高国有资本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此提法有利于平衡社会差距,化解社会收入差距之间的矛盾,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这是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政企分开,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会议同时还指出: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活动,一律取消审批,这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增强了市场的活力。我们在授课时必须根据国家政策的新变化对教材的内容作适时的调整,并且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之所以调整的原因。

从《经济生活》中概括出经济领域共性和普遍的规律,用经济生活理论去分析透视我们的经济生活,是每一个政治教师的神圣使命。

经济生活论文:高中经济生活道德教育初论

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教师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去实现教学的目的。而这些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道德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及道德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必须时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笔者谈谈高一《经济生活》道德教育问题。

(一)在整个经济生活教学中,要强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

⒈从宏观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不可分割

一定的经济需要一定的文化。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取代封建自然经济后,相应的道德文化没有建立前,自然经济呈现无序状态。我国改革以来的实践表明,由于没有建立市场主体自觉遵守的精细的道德文化,使经济活动的许多空间失控,使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这些都严重冲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包含尚公精神,即崇尚公有制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经济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三个有利于”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树立公平意识、进取意识、诚信意识、互助意识。

⒉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必须要求发挥道德的协调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经济关系市场化,而市场化的经济关系必然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优胜劣汰规律的调节和支配,这样使得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自然人或法人,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必然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市场交易规则,发生多种利害冲突,如果不及时地得到合乎市场规律要求的妥善解决,就必然导致市场规则的破坏和市场秩序的紊乱,从而危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一种深入人们内心的、具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广泛影响力的道德约束机制来进行监督。

⒊道德可以弥补市场法治的某些不足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一般地说,法是通过“抑恶”来扬善的,而道德是通过“扬善”来抑恶的:法诉诸于惩戒,往往只能除“恶”于已然,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用,道德则诉诸良心,可以防“恶”于未然;法长于治“标”,道德则长于治“本”:法遵循实用性原则,主要是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道德则遵循应然性原则,还可以引导社会走向理想。另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道德需要良心,而且法也需要道德、良心的扶持,一个社会良心和公众良心泯灭的社会,法律不仅会丧失其公正性,同时也会丧失其权威性。在历史长河中,再完美的法律制度也还是会有空隙可钻的,随着情况的变化,制度规章也会有不适应之时,所以,在许多法律干预不到的地方,道德恰恰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⒋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个新的趋势就是经济增长已不再单纯依靠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还有赖于各种非经济因素。诸如文化知识的投入和道德精神的注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人文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已占50%的比重,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道德理论、价值观念、伦理原则、道德人格等便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文因素。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内涵了诚实、信誉、公平、互惠互利等道德因素,并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那种效率和公平兼顾的价值观,仁中取利、义中取财的经营方略,诚实信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使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后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的“活水源头”。

⒌道德对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作用重大

道德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力资源不仅包括劳动者一定的智力和体力,同时,还应包括一定的德力,劳动者只具有健康的体魄、灵活的大脑机能及智能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较高的道德追求和生活准则,有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有在道德的作用力下,自身的智力、体力和全部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在社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合理地配置劳动力,除了要有科学合理的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外,还要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准的管理人才,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调控手段和监控机制。

(二)在各个环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突出以下相应的道德思想和观点。

⒈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需要道德机制发生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商品的生产、交换,还是分配和消费,都涉及到如何在道德范围内进行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的生产、流通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各个方面都蕴含了一种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或“亚洲资本主义”以集团为本位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恪守一定的道德规则,这样才能使整个商品流通过程和谐完成。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第三课“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消费观”,第四课“ 生产与消费”,第五课“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第八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九课“市场交易的原则”等等,以上市场主体的行为既有法律具体规定,也包含一种社会主义道德精神贯穿了整个教材,可以说,道德思想是经济生活的灵魂,经济生活教学如果没有德治思想或德治思想体现得不充分,都是缺陷和不完整的。

⒉经济竞争的有序性也离不开道德的监督

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得维护自由、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这些规则有法律性的,也有

在人们内心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由这些信念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市场机制往往不会失灵或者扭曲.市场好比运动场,竞争就象比赛,都讲究友谊第一,都主张在道德范围内的积极参与。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纸币”,第二课“商品的基本属性”,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第五课“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第十课“对外贸易”等内容,它们的顺利进行,除了法律规定外,都离不开人类共同道德的规范作用。

⒊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依赖于道德

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自由的,任何胁迫行为和欺诈行为在交换活动中都是无效的,为确保这种地位平等的竞争自由,就得依靠道德,发挥道德的监督功能。例如经济生活第二课“价值决定价格”,第四课“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竞争地位的平等性”,第五课“劳动和就业”“劳动合同制”“社会保障制度”,第六课“效率和公平”,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财政和税收”,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这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细心阐述。

⒋契约(合同)的效力需要道德发挥维持作用

市场经济必定导致生产者之间发生商品货币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商品货币关系往往采用合同的形式规定下来,而这种合同关系除需要法律规定外,道德机制也必不可少。例如,教材第五课中“劳动合同制度”,第六课“银行的作用”,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第十一课“世贸和金融组织”“对外开放坚持的基本原则”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

⒌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素质需要发挥道德的作用

经济生活课程标准清楚地说明我们学习经济生活的目的包含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在教材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第五课“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第八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九课“市场经济和市场秩序”等都始终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

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发挥道德的力量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这就是说要遵循生态环境道德,自觉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与其他物种共生共荣。这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生态环境道德的经济价值所在。这些在教材第三课“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消费观”,第四课“ 生产与消费”,第九课“国家的宏观调控”,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又好又快发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教师通过教学必须始终要灌输道德思想。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

经济生活论文: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重大意义

现在,组织人民经济生活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展,可以在现有条件下使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好。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要求相应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

我国六亿五千万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正在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两年来连续的伟大力量,推动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创造发明日新月异,真是万紫千红,光彩夺目。那些昨天还在藐视新生事物的极少数的保守力量,已经被碾在历史车轮的下面了。我们已经看到,组织人民经济生活这个新生事物,正以旺盛的意志勇往直前。几年来,社会生产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生产的社会化、集体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城乡居民中闲散劳动力和家庭妇女的大量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城乡人民就要求在合理地组织人民生产的基础上更加合理地组织人民生活,要求逐步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和逐步实现生活集体化。总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要求建立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组织人民经济生活,必须以促进生产、服务生产为中心,从多方面逐步开展起来。

人民生活有许多方面,有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等。这些生活都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原则,逐步地统一地正确地组织起来。只有把人民各方面的生活都很好地组织起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们在这里侧重讨论一下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所谓组织人民经济生活,就是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广泛地、深入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组织群众,逐步实现以促进生产、服务生产为中心的生活社会化、集体化,以适应社会主义生产集体化、社会化不断发展的需要。

怎样组织人民生活,现在看来有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第一、组织商品的合理供应和合理分配,把商品的供应和分配工作逐步变成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工作。

俗话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菜”。商品供应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做好商品的供应和分配工作是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翻天复地的伟大时代。一方面生产高速度地向前发展,人民购买力不断提高,对于商品的需要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人人有事做,家家无闲人”,人最宝贵,时间最宝贵,大家都要求学习好、思想好、劳动好,力求又红又专。人们不但不能用更多时间耗费在购买商品的事务上,而且要求把现有用于生活方面的劳动时间节约下来投入生产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就要求把商品的供应和分配组织得更加合理。首先要求买到自己必不可少的商品。或者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照顾;其次要求买东西的时候少跑路,不排队。这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在社会主义商业部门来说,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和需要的增长,商品数量不断增加,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要把这么多的商品及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尽量做到适应各种不同人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便利于人民,就在机构、人员和业务上日益感到不相适应。同时,有一部分商品,在目前还不能充分供应,需要合理分配,计划供应。

从这里明显地看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把商品供应和分配工作做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怎么才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呢?根本办法就是组织人民经济生活。把商品供应和分配的工作作为一件社会工作发动群众去办,也就是说要买东西的人和卖东西的人共同完成这个任务。把国营商业的服务和人民群众的自我服务结合起来。这样就既能服务生产、便利人民,又能做好商品的供应和分配工作,既不要过多地增加商业人员(培养商业接班人是必要的),又可以为消费者节约不少的劳动时间。所以我们说,组织人民经济生活,决不是一个具体的工作问题,而是一个属于生产关系性质的重大问题。生活资料的供应是如此,生产资料的供应则更是如此。

近一年来,有些城市的商业部门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协同有关部门,在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过程中,顺利地解决了商品的合理供应和合理分配问题。他们采取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优先集体”的原则,把国营商店和居民群众的代销店结合起来,把专业商店和地区性的综合商店结合起来,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形成了“商店——代销店——居民户”三结合的、群众性的商品供应和分配系统;做到了“三知、四熟、两及时”,即知道供应对象的户数、人数、住地;熟悉分配的范围、分配对象、生活习惯、消费水平;及时地了解需要,及时地分配到户。对于老、弱、病、孕以及其他需要特殊照顾的人,对于工厂、医院、托儿所等单位,商店都安排专人送货到户,到人。商店工作人员同居民亲如一家,商品多了和群众商量解决,例如蔬菜多了动员大家多储存一些;商品不足也和群众商量,合理分配。商店有什么困难,群众积极帮助解决,群众有什么需要,商店积极开辟货源。群众既能上街选购东西,又能就地从代销店买东西,所有这些,都是在商品的供应和分配方面,把商业部门内部的群众运动和商业部门外部的群众运动密切结合起来的群众路线的办法。实行这个办法,既便于人们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和学习,又能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这是社会主义商业的新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共产主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组织以公共食堂、托儿所为中心的集体福利事业,进一步开展各项服务事业,逐步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逐步实现生活集体化。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生产集体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要求逐步实现生活的社会化、集体化,以便节约更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用来投入生产建设,并使人民生活在现有条件下过得更好一点;另一方面,广大妇女得到了彻底解放,她们同男人一样参加各种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也迫切要求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生活集体化。

在这一方面最中心的是办好公共食堂,办好托儿所和幼儿园。经验证明,把这两件事情办好,不仅可以解放出大量妇女从事生产劳动,而且可以使家庭的夫妻之间、妯娌之间、婆媳之间更加和睦,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家庭关系。把广大妇女进一步从小家庭里解放出来,她们参加社会劳动,开眼界,见世面,学政治,学文化,去掉旧思想、旧意识,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办好以公共食堂、托儿所为中心的集体福利事业,使家务劳动社会化,就可以在这些事业中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实现许多生活方面的机械化。一架“包饺子”机器每小时可以包几千个到一万多个饺子,这类机器可以大大节省做饭用的劳动力,但是,只有在公共食堂里才能够广泛运用,小家小户是谈不到什么机械化的。其他如切菜机、切肉机、洗碗机、冷藏箱、新式炊炉以及洗衣机、缝纫机、纳鞋底机等等,也都是在生活社会化、集体化的条件下,才能够广泛发明创造和推广开来。经验证明,把人民的衣食住行,缝洗修补,上至理发,下至修脚以及有关生老病死等服务事业组织起来,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以国营为中心,以群众为基础,开展经济生活的互助合作和自我服务,就能够大大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共产主义关系,使劳动人民之间更加亲密合作,休戚相关,情同骨肉。例如,四川省重庆市上新街商店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协同有关部门把所在地区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看孩子、理发、洗澡、文化娱乐,以及抹桌、扫地、洗衣、倒罐都组织起来。他们还组织群众成立了“万能服务部”,为人民生活的各式各样的需要服务,服务项目有:接送病人,照料老幼,承办红白喜事,代找褓母,出租雨具,出租自行车,代买各种车船票、影戏票,书信,代寄邮件和介绍本地特产等100多项。这个区有一位五保户妇女张素兰,四十多岁,无儿无女,早已瘫痪在床,全部由服务员刘秀英为她服务,张素兰深受感动,找人写了这样一首诗:“总路线,放光芒,,恩情长。互助组,刘妈妈,送菜送水到了家,无儿无女无依靠,邻里骨肉亲一家。”这样一来,不但在政治上发展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社会关系),而且还建立和发展了经济生活上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只有在这种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小家庭,才能和经济生活的大家庭结合起来:只有在大家庭团结友爱互助的条件下,小家庭才能过得更加温暖健康,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力”因素

在高一《经济生活》教学中,经常遇到生产力一词,而在做题时,找根本原因时,更多的是生产力原因,在《经济生活》这本教材中,其实在《经济生活》这本教材中,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对矛盾,那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学习《经济生活》就要抓住生产力这条主线。

现把《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力”因素解释并归纳如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2.生产关系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其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二者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和《经济生活》教材的结合点

1. 与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商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2. 与商品价值、商品价格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发展,带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价值量变小,人们能够买到更多的物美价廉的商品。

影响价格的根本愿因是价值,价值的背后是生产力。

3. 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收入增加。

4.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

①必要性:

理论上: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实中: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B.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②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属于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目前,我国已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同时,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而且发展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呈现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6.与分配制度的关系

我国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不均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按劳分配是主体,执行鼓励一部分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它使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直接联系在一起,必须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改革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

7.与财政税收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8.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

9.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和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0.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证明了,对外开放是正确的决策,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经济生活》中,抓住了生产力,就抓住了根本问题。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人们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