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科技论文

时间:2022-03-13 04:22:47

摘要:小学科技竞技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我国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小学 科技 小学科技 科技论文

小学科技论文

小学科技论文:小学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一、网络创新平台的作用分析

网络创新平台是运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一座桥梁,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其作用有以下三点:

(一)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热情网络创新平台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中小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感官细胞,产生创新的思维,激发创新的热情,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想要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自己也动起手来,加入到创新的行列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技能创新技能即进行创新活动的主体的行为技巧,包括多信息加工融合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熟练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现能力及物化创造能力等。网络平台配有名师视频教程、机器人程序源代码等教学资源,在网络创新平台中可以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不但可以将传统的静态教材转变为图文声色并茂的动态教材,而且能够实现教材各元素的非线性链接和灵活跳转。网络使知识与信息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扩展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从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拓展中小学生的创新实施思路网络是一座为学习者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习资源的宝库。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地点,选择自己需要的任何资源,还可以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补充、改造。发现问题,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浏览和查询,了解该问题的发展动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改进措施。

二、构建网络创新平台

由于网络创新平台对中小学生创新会起到重要作用,搭建了如下的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如图1所示,主要由赛事动态、科创教程精选、文件下载、成果展示等四部分组成[5],每部分的功能如下:

(一)赛事动态当前,全国各级各类适合在校中小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竞赛不下几十种,包括国家、省部、地市等举办的各级青少年科创、机器人比赛,乐高、慧鱼等公司主办的科创大赛等,其中以下两项国内最为权威:一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基于网络平台,中小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大赛的基本情况与参赛注意事项。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便捷地指导学生参加哪个竞赛、怎样参加竞赛、怎样开展竞赛项目的研究。

(二)科创教程精选联合机器人专家、科创指导老师,将其在教学中的录像汇总后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学习到科技创新教程。

(三)文件下载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下载到一线教师在教学及科研中积累下来的科研报告、教学视频、文档和图片等,学生能及时了解到我校老师的科研情况,使自己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得到参考和受到启发。

(四)成果展示汇总大赛作品图片、作品视频,将学生在参加各类比赛的视频和图片以及他们的科技创新作品也制作成视频上传到平台,进行作品展示,以便学生借鉴。

三、网络创新平台的实现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搭建网络平台并丰富网络平台资源,研究框架的实施见图2所示。

(一)采用ASP语言设计创新网络平台采用ASP语言开发打造创新网络平台,不仅仅局限于与HTML结合制作WEB网站,更重要的是能与XHTML和WML语言结合制作WAP手机网站,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访问浏览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学习。

(二)制作指导视频针对不同的赛事制作教师的指导视频,学生创新活动都存在机构制作、想法实现等具体问题,组织教师对其进行定期指导,网络平台汇总往届教师对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指导录像。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自行下载观看,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三)收集文档和图片每次学生参加比赛,会把整个过程中遇到的新思维、新创意记录保存,比赛结束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汇总,并把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文档或者图片,方便后来者参考和学习,实现知识与智慧的传承。

作者:王春萌 王妍妍 张红娜 全意 单位:河北肃宁第一中学 中国石油大学

小学科技论文:全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意义

实施科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教育,可以向中小学生传播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钻研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各中小学要把科技教育列入学校工作重要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

二、加强科技教育组织机构建设,为科技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科技教育机构是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在领导、规划、实施和检查等方面的保障。各中小学要明确一名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并确立一名学校科技教育总辅导员,各年级要配备一定比例的科技辅导员,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组织网络。

2.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各学校要制订出切合学校实际的科技教育规划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每学年初将学校本年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报区教体局基教科备案。

3.建立保障制度。各中小学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学校科技发展的教科研活动、活动制度、奖惩与激励制度、交流观摩制度等,为广大科技教师的成长提供展示和锻炼的平台。

4.落实有效培训。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强化对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种培训的有效作用,提升科技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教育施教水平。在创意设计、创新作品、科学幻想画、科技论文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

三、拓宽科技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重视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主渠道作用。各中小学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加强科技类课程的教学,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科技类课程。要善于挖掘不同课程中所蕴含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把科技教育渗透到课程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科技素养。

2.开发科技活动课程,抓好综合实践活动。各中小学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辅导资料的重要作用,开发学校科技活动课程。要组织学生学好、用好辅导资料,积极参与各项科技体验活动。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科技类校本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各种教育途径,抓好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科技素养。

3.开展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各中小学要建设科技兴趣活动小组,举办科普活动。利用班、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避险知识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科普活动。每年要围绕全区重大科普活动,开展“小哥白尼”环保科普巡展,举办“校园科技节”等活动。

4.积极参加各级科技比赛活动。各中小学要积极组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布谷”科技节、“简易机器人”、“奇迹创意”、争当小实验家及各类科技体验评比活动。通过参与各项活动,努力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活动品牌。

5.加强科技教育档案建设。各中小学要做到科技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科技教育中的教学、师资培训、设施设备、实践活动、比赛评比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档案。定期将学生的科技作品以书面形式或电子形式存档,详细记录作品的名称、用途、作者和指导教师等有关信息。

6.注重科技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确定一批在青少年科技竞赛方面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源优势的中小学作为科技教育集训基地,逐步建立区科技教育基地,积极争创市级科普教育示范校。

四、开展评选和表彰活动

1.建立科技教育工作评选表彰制度。区教体局定期评选“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十佳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先进个人”、“优秀科技辅导员”,并进行表彰奖励。各中小学也要建立相应的评选表彰制度,对在科技教育方面成绩突出的科技辅导员和学生进行表彰,以推动科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2.开展全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评选活动。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评选标准是:(1)科技教育组织网络健全,有科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年初有科技教育工作规划,有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2)科普设施完善,有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有科普宣传栏,内容更新及时。(3)科技教育活动扎实有效,每年组织学校科技节活动,内容丰富,科技水平高,师生参与率高。(4)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科技类课程。(5)学生科技活动水平高,在各级科技竞赛中成绩优异,效果显著。

五、加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坚持把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同其它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不断完善考评体系。将各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终教育综合督导评估。

2.各中小学要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工作,切实把科技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定期召开会议,健全中小学科技教育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夯实责任,努力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小学科技论文: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活动之我见

摘 要:科技创新社团是学生接触和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与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村小学的科技创新社团活动面临多种问题,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整合现有资源是缩小不利影响的关键。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村小学;社团活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开展科技创新社团义不容辞。科技创新社团是由学校学生以共同的科技兴趣爱好为前提,以开拓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科技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建立的。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科技社团活动得到大部分学校的大力支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活动形式,尤其在农村学校的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1.学生的科学知识不足,缺乏兴趣

相对于具有优越条件的城市来说,农村小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十分困难,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还存在“读书无用论”,导致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环境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低等。这些困难都是在开展科技创新社团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形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氛围,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点看法。

(1)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有耐心与包容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及探究欲望,多讲一些科学小故事,收集相关图片,鼓励学生多提问,发展创新思维。

(2)“引导”但不“包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要求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主动性更强,不能局限于照本宣科,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

2.设备简陋,资源不足

农村经济实力落后,导致实验教学设备简陋,有些地区甚至没有最基本的教学设施,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大多数农村小学实验器材不全、化学物品缺乏,很多实验演示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萌发与发展。

(1)教学方式多样化。告别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多种方式并用,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因势利导,关注学生个体,加大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科学自主探索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认真对待,减少影响。创新便是l展,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小学阶段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环节,对于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三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积极备课、认真上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用科学发展的态度看待教学。

二、科技创新社团活动面临的问题

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小学生本身还处在被引导的阶段,这造成了社团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人员分配不合理,出现问题时不懂得如何有效解决。这需要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来引导社团活动,形成社团内部的有效管理制度,提升团员的参与度,完善社团内部的考核制度。

三、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利用资源

1.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整合、利用资源

社团活动不能局限于环境,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流动的水”探究水的特性,可以往杯子里注满水,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小东西,如杯子、别针、木头等放进观察,会有什么发现?怎样才能使硬币不沉于水?

积极开展校外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到大自然去做活动,如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做飞机模型、轮船模型、汽车模型等;如何有效排出沟渠里面的水进行灌溉,试着画出排放的路线图以及所需的工具。

2.鼓励创新,勤于动手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这句童谣直观地说出了动手与思考是发挥个人作用的利器。以动手制作为主,社团小组达成协议做某模型,找到可利用的资源,画出模型图,分工合作,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发展,缩小了资源不足、设备落后带来的影响。

尽管农村小学科技创新社团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是一种思维,是个体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形成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开展科技创新社团活动,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求知欲望,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小学科技论文:小学科技创新类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及实施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与社会问题为轴心组织相关领域、学科的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跨学科、跨领域学习与实践。近年来,科技教育是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雅居乐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特色教育活动,学校以“科技创新”为切入口,灵活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指导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如何使传统的科技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规范下由零散的活动形态转化为正式的课程形态,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形成科技创新的校本特色?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科技创新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及实施研究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 基于活动主题的确定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丰富多彩,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极其重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活动类型主题。主题的确定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途径选题。

1.贴近日常生活选题

从熟识的事物中寻找活动主题,因为发明制作类的选题大多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各种用具等,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食品、用品、器具等有没有问题,有哪些缺陷,吃时或用时有哪些不方便、不如意的地方,从而加以改进。如“探究不同条件对酸奶发酵的影响”,是学生以鲜奶为原料,探索发酵温度、时间、菌种等不同条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寻找到好的制造方法和改进方法,使其知道低碳饮食,提高自己的探索改进实践能力。

2.走进大自然选题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于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所以,当他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或漫步在校园,或星期天、节假日走进大自然的时候,留意观察,会有意外的收获。如“从化地区酸雨科技探究活动”的主题活动,有个学生发现学校、路边、田野等不同地方,不同树叶的斑点都很有规律,都呈现圆形,有大有小,有些出现在叶背上,有些叶背、叶面都有,而且面积在不断扩大!于是产生了疑问,是谁使叶子生了斑点?植物叶子为何有这么多斑斑点点?学生跑过来问老师,老师引导他们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学生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①人为的破坏;②树木营养不良;③叶子老化形成的斑点;④鸟雀等动物的损害;⑤植物的病虫害;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造成的。经过小组讨论、访问专家、咨询老师、查阅资料,等等,上面的情况都有出现,但学生最后确定了研究的方向:使植物叶子长斑可能性最大的是受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伤害。于是学生确定“从化地区酸雨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实践活动。如“校园植物知多少”“ 蚂蚁行为探究”项目,是教师在项目活动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利用生物、植物、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的启蒙落到实处。

3.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围绕工艺品制作进行选题

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软陶、印染、雕刻、糕饼等项目作品的制作,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很好内容。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还能使学生在选择、组合材料的过程中提高劳动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创意软陶”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周边泥塑资源丰富及学生喜欢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雕制的爱好特长,组织学生开展“创意软陶”工艺制作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还能使他们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4.结合实用技术、科学方法的传播进行选题

就从化区的经济、科技普及情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调查,让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从化流溪河今夕调查环保行”科技主题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向专业人员咨询等活动,学习有关的知识,然后对这条河流经市、区的上游、中游及下游的水况进行调查、实验、分析,获得证据,提出防治污染的方案。

5.围绕热点问题选题

活动主题应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以及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抓住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确立活动主题。如“我与神舟十一号同行”科技实践活动,针对神舟十一号飞天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讨论,从中了解中国载人航天研究的科技知识。

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考虑本校实际,社区发展的实际状况、需求与存在的问题,体现地方特色。活动的主题要鲜明,要有时代感与感召力,还要融合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二、基于活动计划的安排

选定主题后,就要确定应达到的目标,并着手制订周详的实施计划。所以,方案计划应包括两方面。

1.确定目标

(1)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指导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探究、合作等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沟通、分享与合作,发展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进行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并作必要的调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刻苦困难的意志。培养尊重科学的意识,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2.实施计划

(1)根据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前期调查,搜集有关的资料,确定具体要求。

(2)从目标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资源可利用状况,对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规划。应根据主题范围的大小、性质特点选择,注意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丰富活动过程。

(3)榱吮Vぶ魈饣疃顺利、成功地开展,需要做好物质上、心理上、组织上以及时间、空间上的准备。如人员的分工、计划活动开展的具体事项,时间、地点要事先落实,告知当事人。教师要根据选题预测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写出“活动注意事项”,提出活动建议与要求。

(4)设计活动结果的交流与评价方式,包括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汇报、交流、总结以及评价、反思的具体形式。

(5)小发明、小制作的作品设计活动注重操作性与针对性,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我们从确定设计主题―搜集资料并分析―形成设计构思―实际操作做出样品―应用改进完善―总结评价的模式来设计、策划和制作,从而使作品得到改进完善,达到最佳效果。

三、基于实施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的,因而在指导时更应注意做到及时、灵活。

1.指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发现一个新问题,要及时记录,否则,事后再重新回忆就非常困难。因此,学生要随时把发现的问题以及涌现出来的各种构思随时记录在本子上,成为日后科技创新活动或小制作、小发明的“火种”。久而久之,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从而记录本也成为学生日后科技创造发明的智囊和帮手。

2.指导学生论证主题是否可行

主题的选择,从“小”入手,从身边的失误突破,以及考虑学校与社区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与资源。活动主题切口要小,避免假、大、空,切忌贪大求全。因此,一定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完成这项科技创新活动及制作发明的能力、材料和资金等条件。

3.指导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

学生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探讨主题,只有具有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的选题才能成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

4.指导学生进行“查新”制作发明的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和使用价值

为了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查新”,即调查一下市场上有没有这种产品,有没有人申请了该作品的专利。也可多向有经验者咨询,或利用网络等直接进行检索。制作发明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各种需要,如果制作的作品社会效益差,不具备实用价值,即使生产出来使用也极为不方便,说明这项作品没有实用性。

四、基于活动效果评价的呈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元化的,但无论哪种方式评价都要重视过程,要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关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程度以及操作行为、合作情况、活动体验等。在强调过程的同时,也要兼顾活动结果或成果的评价,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对探究结果的表现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应从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学习技能、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通常采用教师、家长、学生、小组评价等相结合,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提高。

五、结语

近年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广泛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科技创新活动正逐步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2012年12月7日,我校被评为从化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我们相信随着课程开展的深入,在思考中行动,在研修中提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更精彩。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雅居乐小学)

小学科技论文:在小学科技活动中培养儿童非智力的策略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却影响智力活动进行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动机、信念、意志、性格等,被心理学称为个性倾向的因素。它们与各种智力因素共同并且和谐地构成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非智力因素的主导活动是以某种心理体验获得“感受”,反映主观世界的种种心态。它的活动表现形态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为意识所控制,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自然地表现出来。它的活动结果是形成一个稳定的个性品质。这种个性品质使人的知识能力获得个人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智力活动的展开。

据有关研究表明:影响非智力因素的机制是非言语交流。如果说,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主要靠语言交流来开拓学生智力的话,那么组织开展小试验、小制作、小种植、小考察、小发明等科技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种非言语交流则是影响和培养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最好形式。开展这些科技活动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注意力,培养和发展科技兴趣

开展科技活动,首先必须使学生形成和发展科技兴趣。注意,是兴趣的先导,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常见而且很重要的心理现象。在科技活动中,学生被某种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所吸引的不随意注意的时机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抓住活动时机,帮助学生变不随意注意为随意注意,借以形成并发展对某一科技活动的兴趣。例如:当我们科技小组到石钟山开展活动时,同学们被湖口泾渭分明、清浊有别的分水线所吸引。当时我们启发性讲解这是因为鄱阳湖和长江两种水在水中的含沙泥量和水的流量的不同造成的,并设置了“鄱阳湖为什么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上升为第一大淡水湖!”、“长江会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等思考题,变同学的不随意注意为随意注意。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把鄱阳湖与洞庭湖、长江与黄河进行了比较。学到了一些水文知识,明白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的道理,产生了对环境保护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增效性的心理特征。愉快、兴奋、生动是兴趣显而易见的心理体验。它属于个性范畴,兴趣的差异会显示个性的差异。作为个性的心理痕迹来说,兴趣是很不稳定的,易因某些主客观因素而产生与拓展、以及相对的持久与稳定,也易因某些主客观因素而瞬间消失与转移。它的产生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认识需要的表现。只有符合、满足某种需要,才能产生兴趣;反之,是难于产生或难于维持的。

生活中总是情趣相连,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可以创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和气氛影响,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满足需要,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如前例所说,同学们要满足解决老师布置的思考题的需要,才产生了求知欲,进行课外阅读,进而产生兴趣的。

需要总是同动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绝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促使人去寻找满足的手段。激起和维持人的相应活动,使需要转变为活动的动机。就在我们组织考查狮子洞、涌泉洞的时候,同学们对倒挂的石钟乳、挺拔矗立的石笋和石柱提出了很多疑问,又自己寻求到正确的答案。一个同学在小考察报告中写道:“这神奇的景物,原来是石灰岩受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变成一种可溶性的岩,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成碳酸钙沉淀下来,经过日积月累的地质运动,就出现了今天这万千的景象。”由此可见,开展科技活动可以满足回答解决疑问的需要,进而产生了要探个究竟的动机,动机帮助学生叩开了科学知识的大门。

二、强化动机,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

个性的动机体系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对于儿童来说,动机的形成有两个特点:一是冲动性,二是情境性。促使学生产生要寻求探明科学道理的动机,是儿童内心的冲动及当时所处的客观情境。具体地说,湖口的分水线、溶洞的景物是产生要解决疑难问题动机的诱因。众所周知,开展科技活动还可以使动机所特有的有层级的、多水平的性质得到发挥,产生强化作用,从而形成意志品质。在科技活动中产生动机的诱因通过过去的经验和未来前景而发生折射并被重新(充分)理解,使动机向高层级发展。这要取决于诱因的实际内容。开展科技活动中所产生的诱因一般来说都是科学的,它引导学生向科学、道德、理想不断探索、进取,帮助他们向着调节自觉意志水平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县高塘乡大城村小学的果树种植科技小组的同学,为了解决提高柰李座果率问题,长期观察,向专家请教,最终以强化管理,推迟花期,喷洒冰糖水保护幼果等措施使座果率达到90%以上,说明动机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当然,意志力与情感也有一定的联系。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学生为了一项小发明的成功、小论文的获奖,必然也发展了他们的情感因素。

三、稳定意志,培养和形成良好性格

人的各种愿望、志向、动因构成的动机范围与人的意志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动机范围内存在的各种推动力,指引人去完成意志行动,决定实现意志行动的性质和心理条件。意志活动可以调节人的行为去适应于有意义的目的,而这些目的是他作为自觉的个性给自己提出的。同时又会压制那些不符合于他的思想、信念、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动机的产生和这些行动的实行,这就形成了个性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一些本质的、特性的、个体的组合,这些本质的特征显示着人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并且在行为、举动中表现出来。性格是以习惯的行为形式巩固下来的态度。科技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特长,展现他们的智慧、天赋和才能。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例如,我校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解决某个科技难题,长期阅读课内外书籍,习惯成自然,也就养成了热爱阅读,勤于思考的性格,从而陶冶了情操。性格同个性的其它方面,比如说,同信念和气质是相互联系着的。信念的指向性规定着人的目的和意图。这些目的和意图在人的性格中表现出来。同时信念又能改变性格。众所周知,我们开展科技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的情操。这些都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综上所述,科技活动在开拓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同时,也开发和培养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为他们成为未来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小学科技论文:浅谈"研学后教"在小学科技活动课中的有效实施

【摘要】本文立足于"研学后教"的理念,提出从教学观念的转变、《研学案》的编写、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研学后教"在小学科技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希望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研学后教 科技活动 学生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广州市番禺区的教育改革理念,"研学后教"是基于我区的教学实际,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支撑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研学后教"就是以教师的"三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的"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关键点)为原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

小学科技活动课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要。那么,在小学科技活动课中应该如何实施"研学后教"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正确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多讲,学生多练。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预设的学习重点难点进行设计教学流程,并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追求完整和理解程序。这些陈旧的观念与做法,教学效果收之甚微。"研学后教" 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学习观,创新了教师的传统备课观,也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它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学情、学法和教材,做到"精讲精练"。相对于以往的教学做法而言,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课前学习,为学生的先学提供导向和帮助,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 合理有效地编写《研学案》

《研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文本。其核心就是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转换成研学的问题。这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避免了重复讲授学生通过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大教学针对性。因此,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可以围绕研学目标、研学重难点、研学过程、学习拓展、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编写。以我校校本教材《生命之源――水》第二课《水有哪些形态》为例的《研学案》可以这样编写:

通过《研学案》的导学,学生的课前学习不再无章可循,其学习兴趣以及求知的热情能得到有效激活,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

3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人为本"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研学后教" 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平等性,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学贯穿于其中,尤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之间更是能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得到发展。而教师主要是起引导的作用,进行适时地点拨和引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那么,学生就会非常有序、全面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在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交往互动中,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互动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发展素质、展示智慧的场所,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4 适时做出教学指导与评价

"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恰当的点拨、引导和延伸。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教师并非放任自流,无所事事,而是以一个点拨者、引领者、监督者的身份用心观察,对自主性学习的近况、进展、成效及时做出评价,从而指出不足,解决问题。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发掘亮点,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一个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够完整时,我通常会这样说:"你能够这样思考可不错。如果继续深入思考,那真是了不起!"事实上,教师鼓励性的话语无疑肯定了学生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同时也委婉地劝戒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学生必定心情愉悦地更加努力参加到学习中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研学后教"必将为小学科技活动课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科技论文:中小学科技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科技校园,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刻不容缓。临沂沂州实验学校通过明确办学思路,实施科技教育强校策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教师整体水平;营造浓厚氛围,构建科技教育特色文化;积极参加比赛,不断彰显科技教育特色等四个方面的努力,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关键词】科技校园建设;样本课程开发;创新人才培养

办好学校,使学校各有特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临沂沂州实验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出“科技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的“四维校园”建设策略,确立“科技先行、特色强校”的发展思路,赢得了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热情参与,开创了新局面,实现了新发展。

目前,学校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环境熏陶为依托、以科技活动为载体”的科技教育思路,形成了“课堂教学引导、课外活动启迪、社会实践培育”的育人体系。“头脑创新思维大赛”、“机器人俱乐部”、“航模俱乐部”、“小实验家探究室“、“我爱发明”等活动已成为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品牌。三年来,学校共有500多人次的学生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有100多人次的辅导老师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学校先后荣获首届临沂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优秀组织单位、山东省科普教育示范校、山东省少年儿童科技发明教育基地、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中国少年科学院十佳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全国特色学校等称号。

2013年8月22日,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学校六年级学生徐书晗榜上有名,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学生,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亲切接见!《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山东教育报》、中国青年网、未来网、齐鲁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了学校科技校园建设的经验做法和获奖学生徐书晗的典型事迹。

1.明确办学思路,实施科技教育强校策略

学校以“一个核心、两个渠道、三个转变、四个结合”为总抓手,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打造科技特色校园。确立一个核心: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明确两个渠道:一是课堂学科教学为主,二是课外科技活动为辅。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教师角色实现从指导者到合作者的转变,二是活动内容实现从单一的科学课培养到全部学科参与的转变,三是评价机制实现从注重结果性评价到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做到四个结合: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查结合、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结合。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教师整体水平

一是专家引领,提高技能。教育思想,最终都必须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培养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科技教师是科技教育特色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科技辅导员队伍的水平,决定着科技素质教育的成效。学校高度重视辅导老师水平的提升,多次邀请市、省以及中央的领导专家来校进行业务指导。先后邀请欧亚国际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崔伟宏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红章研究员、遥感应用研究所魏成阶研究员、地球物理研究所徐文耀研究员、中国少科院张典慧副秘书长、屈源副秘书长、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周又红教授、中国发明协会会员陈明泉教授等专家来学校指导科技教育工作。

二是外出考察,开阔视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校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拓宽渠道,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先后组织科技老师到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地学习考察,选派教师参加各级科技教育培训,吸取外地科技教育的先进经验,拓宽科技教育思路,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健全机制,全员参与。学校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把特色办学目标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学校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大胆尝试、敢于竞争、不断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学校出台了《科技辅导员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兼职科技辅导员由原来的4人增加为现在的20人。同时,学校把科技教育成果与班级考核相结合,纳入班级团队管理,提高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科技教育工作的认识,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3.营造浓厚氛围,构建科技教育特色文化

一是高点定位,成立科技教育平台。2011年9月28日,学校成立“银河之星”少年科学院。在揭牌仪式暨科普专家报告会上,中国少年科学院副秘书长张典慧同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红章教授出席了揭牌仪式。仪式结束后,周红章教授在四楼礼堂为同学们上了一节精彩的《昆虫世界探秘》报告。“银河之星”少年科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是整体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布置。学校在校园规划中开辟科技教育长廊、科技作品陈列室、机器人俱乐部、理化生科技实验室等系列学习活动场所。布置有关科技方面的名人名言,定期展出科技图片、活动照片、获奖证书、学生作品等。校园网开辟科技教育栏目,开展“科技小明星”评选活动,使校园处处闪耀科技之光,学生时时受到科技教育的熏陶。

三是丰富科技社团,放飞科技梦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科技教育社团与兴趣小组。开设科幻美术、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科技特色的兴趣小组,活动做到定指导教师、定活动计划、定活动内容、定时间、定阵地。学生课题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例如《早餐对人本健康的影响》、《吸烟有害健康的研究》、《沂河水体污染的调查》等。积极开展系列科技教育活动,如科普讲座、参观科技馆、航天馆等科技教育基地等;举办科技节,开展科技大蓬车进校园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展现学生风采,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展示科技成果搭展平台。

四是开发校本课程,建构科技特色课程。学校成立了科技教育教研组,把科技教育活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加强科技教育课程的建设,积极开发科技校本教材。同时,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科技教育的因素,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渗透的进行科技教育,并认真研究渗透的方法,提高教育实效,做到学科教学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

4.积极参加比赛,不断彰显科技教育特色

2012年5月,学校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头脑思维创新大赛全球总决赛,两支队伍均获“科技创新奖”,临沂市张务峰市长和分管教育的侯晓滨副市长专门发来贺信,对参赛的辅导老师和学生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2012年12月,学校组队参加第14届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荣获团体优胜奖。

为鼓励全市青少年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临沂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3月对首届临沂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和提名奖的20名学生进行了隆重表彰。10名市长奖,我校有3人获此殊荣;10名提名者,我校有6名学生榜上有名;学校同时荣获首届临沂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优秀组织单位。

学校连续两年组织参加第27届、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共取得全国二等奖2项、山东省奖励15项、临沂市奖励79项,连续两年荣获山东省优秀组织单位。目前,已经有40人学生申请国家专利证书,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基地。在山东省首届机器人比赛中,我校参加8个项目,其中有6项取得第一名。在教育部举行的第六届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上,学校取得银奖2项,铜奖10项。在2013年全国纸模纸艺作品大赛上,我校取得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的好成绩。目前,我校共有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3人,预备小院士8人,小研究员3人。科技活动红红火火,科技教育成效显著,学校影响力不断增强,科技特色已经成为学校一张响亮的名片!

小学科技论文:试论科技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科技竞技活动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训练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科学竞技活动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更促进了小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针对科技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展开了详细的探讨和浅要分析,以期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科技竞技活动;小学科学教育;学生素质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明确了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在当今世界,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青少年科学素质比资金、设备更能反映该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实力。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只有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小学科技竞技活动是学校科学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检验和评价学校、班级乃至区县科学教育质量的一大窗口,是学校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补充。学校科技竞技活动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和非学科性等基本特点,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训练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科技竞技活动是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科技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更进一步的阐述。

1.科技竞技活动能较好地激发出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

兴趣往往是青少年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好奇好动,有强烈的求胜心,开展竞技科技活动正好适合他们的这些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推动人们成才的起点,也是推动青少年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上许多有卓越成就的人物,他们成功的动力之一就是对科学的兴趣。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因此,通过科技竞技活动,使青少年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和熏陶,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将有利于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科技竞技活动能较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间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我国进行教育和课程改革必须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权的关键问题。科技竞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因而,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开展竞技科技活动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小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通过实验和制作,自己动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思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勇于独立思考,大胆创新,不断提高科技作品的竞技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

3.科技竞技活动能让小学生感受竞争和挑战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新世纪中,历史所形成的各国疆界依然存在,但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科技、交通、资讯的高度发达,当今世界已形成了一个全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村。许多问题,诸如环境保护、资源分配、自然灾害、经济发展、区域冲突等,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变化急剧、充满着竞争与挑战、机遇与希望的世界。世界形势变了,教育的功能也非变不可,竞争意识的培养也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教育目标,也是课外活动培养的“三种意识”之一,而竞技科技就为学生亲历竞争的过程,感受竞争的氛围,敢于抓住机遇与希望,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最好场所。

4.科技竞技活动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因此科技活动对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它能使许多孩子找到表现自己能力的领域,将他们旺盛的精力引向正确的轨道。这对于在少年儿童中逐步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很有好处。科技竞技活动还为小学生创造了一种科学探索的环境,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尝试,在活动中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追求真理的科学作风,学会求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心理,以及合作学习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学会做人。另外,竞技科技活动也是向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好形式,在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竞技科技活动有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5.科技竞技活动可以促进各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巩固科技活动的成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科技竞技活动不是单纯的学科,它的开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活动中必须运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航空、航海模型,不仅要关注科学中的关于风、力等知识,还必然会关注数学中关于对称图形等方面的知识,建筑模型制作,必然要运用美术教学中培养的审美能力和科学博学中的物体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才能较好地提高竞技能力。因此,竞技科技活动的开展,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全面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当前,我国教育现状还很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科学竞技活动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有许多不同于课堂教学和常规科技活动的地方,在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起到课堂教学和常规科技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从性质来看,科技竞技活动是在老师的辅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内容来看,它比学科教学更具有伸缩性,突破了常规科技活动的地域范围,因而活动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也更具挑战性,同时,竞技科技活动一般都能及时吸收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关注最新科学技术;从形式和方法看,它灵活多样,寓科技教育于竞技之中,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此外,许多项目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参加这些活动也有利于学生将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工作中,我们应重视科技竞技活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竞争意识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全面提高素质的意识,使科学竞技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增长科学知识、体验科技活动过程、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科学爱好的育人阵地。

小学科技论文:试论科技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早在1988,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重点阐述科学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 科技竞技 现状 重要性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想要快速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力量,必须依托教育、发展教育,把发展科学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保持我国科技发展的进步性,提高劳动者的个人素质,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强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生产了,提升国民的素质,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使之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尚未发展成熟。首先,由于受现实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条件等的影响,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仍然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动手操作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把科学实践课程上成了科学理论课,对于科学教育者这种对学生动手能力高的课程来说,缺乏实践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创新机会,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存在模式化、结构化和程序化缺点,而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存在学术化的特点,过分注重科学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弱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目前仍倾向于“应试”教育,这大大影响了科学教育课程的均衡发展。科学教育教师常有功夫进行科技实验,不如多做题来的实际。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的影响学生,所以学生对科学知识实践机会更加不重视,态度敷衍。即使有实践的机会,学生也只是亦步亦趋的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步骤去做,既没有仔细的观察,也不做实验记录,更谈不上对实验现象进一步的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和讨论。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竞技活动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科

学实践,,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建全小学生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科学竞技活动为小学生开辟了一方学习科学技术、展示个人才华和聪明才智、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园地。通过科学竞技活动鼓励小学生在竞技活动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健康成长。

(一)科学竞技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科学竞技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结构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科学竞技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小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科学竞技中的落实意义非凡。对于科学教育的授课教师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次的科学竞技过程中。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素质,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个人修养,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科学竞技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科学竞技可以把一群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小学生汇聚在一起。在科学竞技活动中鼓励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得到发展,让小学生们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科学,并且在科学竞技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使小学生在主观上乐于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让小学生在科学竞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让他们感受在自己可以胜任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推动小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说是小学生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三)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普通的课堂教学,往往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一丝不苟的完成作业,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师生关系往往淡漠而疏远。小学生的科学竞技活动中,自然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帮助。但是在活动中,学生仍应该被确立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做到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新。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在科学竞技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平等,互尊互爱,加强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原意积极向老师提问,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受到个人能力和既往认知的限制,科学竞技通常难以个人独自完成,所以在科学竞技中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在科学竞技活动中,小组中的每个孩子的分工不同,有的负责设计工作,有的负责采购所需物品,有的负责查阅资料,各司其职。指导教师负责巡视学生的相关准备工作,必要时可以给予指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在竞技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科学竞技活动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表现出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发挥自己的科研才能,还可以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感受科学的严肃性和科研的魅力。在竞技中,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和能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小学生要勇于展示自我,学会展示自我,才能竞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从而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开展科学竞技活动,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对促进我国科学进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科技论文:小学科技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因此,我认为,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软,必须坚持和强化。在这里,我们仅就科技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科技教育 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一、小学科技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1、 注重体现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要着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把目标定位在“社会要求每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做到的”层面上。

2、注重体现可操作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走科学化之路,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于笼统、求全。要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分出层次,列出序列,循序渐进。因此,我们强调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

3、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不管是科技教育也好,思想道德教育也好都是以学生为教育的对象,和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小学科技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重视环境建设,促进德育发展

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领导的重视,科技教育工作已经深入人心。有单独的“科学”教室、“综合实践”教室和专门的科技制作室等。班级黑板报有“科技园地”专版,学校还有多间科技活动室,里边摆设了历届学生的科技获奖作品和奖状,学生随时参观,学校广播室每周播送一篇关于科技知识的文章,或适时报道科技领域的重要新闻,每次放假安排有科技制作等,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厚的科技氛围之中,对学生起着潜在的熏陶作用。

2、 结合教材,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

学校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器材、考核评价等方面凸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形成我校科技教育特色,建构了我校科技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探究系列”、“环境保护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技创新系列”、“机器人校本课程”。

3、 开展学校科技活动,做到科技教育“活动化”

学校科技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是提高科技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1) 上好科技活动课。如:综合实践课、科学课、劳技课等。

一是认真备课,科技辅导员以年级组为单位认真备课,要求做到备教材,备制作、实验,备学生,备延伸;二是认真上课,要求科技辅导员积极进行教法研究,实施开放性教学,按“学、思、创、展、评”五个环节落实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一课一得;三是认真评课,每学期我校都要组织一次科技活动课赛教,然后分组评课,要求教师评不足,评自己的设想,研究改进意见,真正形成科技活动课的研究氛围。

(2)搞好学生科技兴趣活动小组。

为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学校分年级各自建立了课内外科技兴趣小组10多个。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科幻绘画以及泥塑、刺绣等活动。特别还组织学生开展了“电脑机器人”兴趣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发明能力。让每位学生各找其需,各显所能。

(3)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科技活动普及的同时抓提高,我校每年上、下学期分别要举行一次全校性科技节,参与率在90%以上,主要内容有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幻画、模型制作、三模比赛、泥塑、刺绣、书法等等。另外,每期都要组织学生参加区、市、全国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有三摸一电、机器人大赛、创新大赛等,使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总之,以科技教育为依托,渗透德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素质,才能更好的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技论文: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科学、劳动技能、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课程,以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科技知识和方法、科技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中小学科技教育,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以及教育改革与内涵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根本要求。为推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改革,根据最近对某市中小学科技教育情况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情况报告和发展建议。

一、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绩

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具有基本的科技教育意识,80%以上的教师愿意参加科技教育交流研讨及相关学术活动;50%以上的学校有意向将科技教育列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并视其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学校科技教育管理工作总体良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科学或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65.4%的学校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半数以上的学校制定了科技教育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科技教育评价方式上呈现多元特征;学校具有自筹资金办好科技教育的意识和行动;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取得一定成绩;涌现出一批对科技教育持积极态度、具有较强责任意识的教育管理者和领跑者;科技教育社会氛围良好。

2.存在的问题

(1)科技教育管理机制不顺,教育督导失范

①组织管理机制不顺。目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往往是多头管理,又多头不管;机制不顺,分管部门推动工作往往需要协调其他部门才能实现;工作到了学校层面,只好分别应酬。就科技辅导员管理而言,各区(县)有的由教育局德育科负责,有的由中教科负责,有的则少年宫负责。实际上,这些部门大多只是布置工作,并不也难以承担对科技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培训以及组织管理。

②教育督导失范。目前,我国尚未将科技教育质量明确纳入考察、考核中小学教育质量、现代化标准和校级领导干部的内容和指标。教育行政部门只是倡导科技教育,并没有对科技教育水平提出硬性要求,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处在相对自由发展的无序状态,发展很不均衡。由此影响到科技教育也未能引入校内评价机制,科技辅导员和教师承担科技活动辅导任务属“额外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晋级和评优时往往得不到认可。

(2)仍然存在轻视科技教育的倾向

在一些中小学校中科技教育仍没占一席之地,科技教育只是一个抽象、理性的概念,缺乏明确、具体的认识,由此造成学校科技教育乏力。调查发现,仅有40%的学校能结合春、秋游、夏令营,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23.6%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市性的科技传播活动;科技教育活动课程有大纲无教材;科技选修课课时少或根本不开;校本课程开发率较低;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只有38.4%的学校为学生建立了科技教育管理档案;仍有近10%的学校不能正常开设该类课程。

(3)学校科技教育资源匮乏

在所调查的六个区中,科技教育设施设备等物质资源的拥有程度情况不平衡,有的区问题比较突出。其中有三个区集中反映了科技教育设施设备问题。在学校需要补充哪些硬件设施设备的多项选择题中,78.0%的学校选实验仪器,80.8%的学校选科技教材,59.4%的学校选电脑、视频等设备,多数学校都存在对科技教育必需品的需求。必要的科技教育配套设施的不齐全,严重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实施效果,使得一些学校科技活动实践课程设置流于形式。

(4)师资配备不足 管理不到位

调查显示,平均只有23.04%的中小学校拥有专职科技辅导员,个别县区占比仅有5.44%;市区、郊区和县区这一比例呈逐渐降低趋势,分别为58.90%、40.79%和17.39%。即使配备的辅导员其学历也不完全达标,其中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比例为87.7%,县区校为82.5%,均低于某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90%的要求。相应的师资问题突出,县区仅有38.52%的学校能为科技教师提供进修培训。此外,组织科技教育研究及活动观摩课很少,且多数教师缺少参与的机会。科技辅导员的业绩与其晋升挂钩不够,也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5)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

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二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①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

目前,中小学校主要是依据国颁或市颁课程要求开设相应的科技教育课程,但中小学校际之间科技教育发展很不均衡,一方面,重视科技教育的学校把科技教育当作特色来发展,其成效显著;而另一方面,不重视科技教育的学校则科技教育十分薄弱。调查发现,仍有近10%以上的学校不能正常开设该类课程,一些学校无专职科技教师,采取由其他学科教师代科技教育课的方式,常常是学科课程挤占了科技教育课程,其结果是科技教育有其名无其实,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②城乡之间不均衡

一是经费不均。在六区中,仅40%以上的学校能提供专款用于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其中城市学校占64.05%,乡村学校占30.99%。区县之间的差别显著,经费投入学校最多的一个区与最少一个县区相差了66.3个百分点。多数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设立科技教育项目账户,未在学杂费中单列“科技活动费”项目,更没有标明其所占份额,因此,学校科技教育经费的划拨与使用均缺乏制度性保障。提出经费问题的在郊、县区学校所占比例很高,由于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的普及与科技教育的发展。

二是设备不均。无论从校内科技教育硬件资源配备、可利用的科技教育资源的交流、使用以及科技教育经费来源等方面,市区学校普遍好于郊县学校。例如,在有固定科技活动室并配备动手活动所需设备器材的调查方面,市区学校、郊区学校和县域学校的比例分别为50%、35%、29%。在学校计算机配置的调查中,农村边远学校的计算机拥有量还不能达标,有的县区只有37.2%的学校实现了计算机配置。

小学科技论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运演路径

[摘 要]学校推进科技教育与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需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运演路径选择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通过建立合作、整合、体验、活动四大机制,能促进校内价值认同一致、学科渗透互动、学习走向生活、智能多元开发,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并更好地体现其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关键字]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运演路径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配置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特色发展,课程是关键。当前,小学科技教育愈来愈引起重视,推进科技教育,特别是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须充分认识校本课程运演策略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因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重建与否与学校特色教育的内涵发展有着必然联系,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的创新发展就必须重视学校课程文化的重构和实践运演。

一、建立合作机制,多界面价值认同

当代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影响特色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课程本身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而在诸多因素中,学校理念文化在课程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一所成功的特色学校,应有不同于一般学校传统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必须根据学校传统教育文化特色、师生特点、教育环境、办学信念及独特的发展方向确定特色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耐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全校性的改革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学校文化、资源、组织结构和领导四个因素。学校文化方面,要求学校内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以下价值取向:强调学习、珍惜互助与合作、接纳不同专业的意见、重视相互参考与支持。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力军,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在特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整体性行为,全校性的课程改革就会容易成功。也就是说,教师的开发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行为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和整合的有效保证。

学校在建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理念时,有位教师提出了“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的建议,他认为这与学校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以及校训“强学力行”具有较大的相融性。教师对科技教育理念文化的深度思考,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文化自觉,能以学习、开放、反省的方式投入课程开发。此后,学校通过“建立组织,明确职责;宏观指导,落实责任;强化培训,提高教师;挖掘资源,编撰教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健全制度,加强评价”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使科技教育文化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着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逐步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自觉,体现在每个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还通过学校理事会和家长学校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使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街道、社区、家长的广泛支持。通过多年努力,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科艺苑》纳入课程后,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用好校本教材,教师们主动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实现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主要包括课程的价值领导和课程的教学领导,而课程的价值领导主要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变为具体的引导决策,拓展校本课程的合作领导的空间和质量,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教育的内容需要向现代科技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课程目标、类型、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只有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开发质量的主要决定者的意识,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共同担当科技教育特色教育责任,合作参与课程开发,才能反映学校对课程的价值追求。如果学校领导、师生、家长对学校特色教育课程理念没有一致的价值认识,就会缺乏课程建设的动力机制,教师缺乏创造性,并得不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那么再好的校本课程也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建立整合机制,多学科渗透互动

众所周知,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正向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趋势要求加强学科联系,让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美国普渡大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斯塔韦尔认为:“完善的科学教育都强调科学是认知方式和认知体系的统一体,主张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学习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发展不是割裂的行进,而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因此,科技教育不仅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精神气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教育行为。应该承认的是,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同学科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思维和教学方式,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和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然而,教师们更应该认识到科学课程文化的重建是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这需要多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和互动。为保证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配置,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组织氛围和教研制度,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同一学科和年级的组织和界限,围绕科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的主题,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以利于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和教研主题,推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和学科整合。

如学校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备课组,让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语文、品德等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艺术学科组织学生绘科技幻想画、临摹获奖科技制作、排演科技小品、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等;数学学科在计算、测量等教学中,密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指导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就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让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激发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由此可见,科技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内容拼凑在一起,教师应该形成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的综合性课程观,加强研究,积累丰富的科技教育整合性资源。学校要赋予教师课程职责,让教师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课程合作、课程沟通、课程建设能力,推进课程开发实践,形成科技教育特色课程。

小学科技论文:浅谈中小学科学课走进科技馆的新模式

摘 要:针对学生在学校科学课堂学习中学习主体性、主体参与性、参与科学性和实践性都较为欠缺等情况,提出探索中小学科学课走进科技场馆的一种新的探究学习模式,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提高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素养、科学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并落实于行动。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指导 创新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部标准要求学校的科学课程把“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并强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1]。

1 科学课走进科技馆的背景

中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和主体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强调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作为学习主体所达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已成为科学课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习主体性、主体参与性、参与科学性和实践性都较为欠缺;社会上虽然有许多科技场馆,但远没有和学校科学课程结合起来,大都停留在放羊式的参观阶段。这使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青少年科学素养、科学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为此,提出探索中小学科学课走进科技场馆的一种新的探究学习模式,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提高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素养、科学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并落实于行动。

2 科学科走进科技馆新模式

老师们通过参观教学,对科技馆有了总体认识,也便于他们安排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把教室搬进科技馆,引领学生在参观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学习,科技馆讲解员配合教室的课程进行现场辅助教学。学生们借助场馆内的文字介绍,边听讲解、边提问题、边做笔记,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解答预设的问题,同时对于比较复杂的物理知识,同学们还可以边动手边思考的方法,将难化简,便于理解。

科技馆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来实施科学课程,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初中科学《温室效应》这节课,非常抽象,但是如果放到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里来上,结合温室效应这个大的展品,切身体验温室效应造成感官上的刺激,其教学效果一定胜过学校的课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研究弄懂展品科学原理,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智慧的窗户,更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在学生自己寻找展品原理的科学探索过程中,还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和升华。

通过开放和应用“让科学动起来,让科学更好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资源包”,促进校外科技资源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摸索“走出去,引进来,长发展”、“两点一线、双向互动”的运作模式和活动模式。根据方案实施计划,科技馆可以进行有关活动资源包的建设,结合中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以“互动性好、探究性强”为筛选原则,精心设计组合展品,内容涉及力学、声学、光学、电磁学、数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并专门组织科学课特级教师或名师遵循“趣”、“疑”、“动”、“思”四字原则编写相应的科学课走进科技馆展品科学探究指导。

“趣”是起点。学习的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疑”是焦点。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是对学生激活思维的一种手段。

“动”是特点。使学生在真实和未知的情景中动手动脚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认识科学知识的价值,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

“思”是热点。学生经过多次探究加深对周围更多问题的思考,这就是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

“探究指导”让每一个展品操作有明确目的,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推荐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的参与活动时重点操作、体验、想明白几个展品的科学内涵,渗透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注重科学知识点的拓展和外延。展品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游艺性于一体,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科学奥秘的理想情境,“让科学动起来”,就是要指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生新、旧知识的碰撞,产生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的煎熬,最后终于茅塞顿开,这种顿悟时的美妙感受,也是激励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强大动力。

但指导学生“玩”展品又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我们为每一件展品编写的不是“教案”,而是“探究指导”,指导人员重在启发、点拨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最后让学生“豁然开朗”,享受探究科学的乐趣。

3 科学课走进科技馆的意义

科技馆作为社会教育场所,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能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解决学校课堂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2]。而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校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二者应该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我国各地都有各式各样的科技场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场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3]。

4 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训和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异曲同工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探究展品的科学内涵就是这样一个“躬行”的过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对科学方法的探索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结合起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学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技论文:科技馆支持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探索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目前阶段,让所有科技场馆直接参与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还不现实,但是,以科技馆丰富的展教和专业网络资源,为中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却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本文介绍了郑州科技馆近5年来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郑州科技馆作为最早加入“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的试点单位之一,从2007年起就积极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者、中小学科学教师沟通、合作,开发和设计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的科普教育资源,探索将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方式。在长期与教师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小学科学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遇到困惑: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科学教师;学校担任科学课教学的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渠道和机会。

郑州科技馆将支持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推进“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将科技馆资源引入学校科学教育的切入点。科技馆为教师提供的资源,除了展品和某些主题的教学材料之外,还有与科学家、教育专家接触的机会,这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了解某些科学主题,设计出更高质量的科技场馆教育活动。

教师职前教育中的科技场馆实习

郑州科技馆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活动首先从郑州师范学院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着手,这些在读学生是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这些学生在师范专科学校学习了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参与过短期的教学实习,具备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另外,相对于在职教师来说,师范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场馆教育活动的设计中。

师范学院学生在郑州科技馆开展1个月的教育实习活动,他们需要熟悉科技馆教育环境,了解展品和场馆教育资源,根据小学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选择1个主题设计并开展科技馆教育活动。实习期间,针对师范学生们的设计,活动专家从科学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并对现场教学活动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经过1个月的实习,这些“未来教师”对科技馆资源和小学科学课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能将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进行较好的结合,科技场馆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科技馆组织科学教师在职培训

在场馆进行教师职前教育取得一些经验之后,我们希望扩大活动的覆盖面,把在职教师也吸引到科技馆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来。与师范学校的学生相比,在职教师更熟悉学生特点和学校教学内容,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并不擅长在科技馆组织教育活动,常常出现“控制”学生的情况,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节奏和程序进行活动,感觉将学校的讲台“搬到”科技馆。这样的教育活动不太符合科技馆开放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者有选择性的主动学习的特点。

因此,科技馆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就从“了解科技馆,了解非正式教育特点”入手,安排了科学教育讲座、科技馆资源介绍、科技馆科学课观摩、科技馆小实验观摩和分享交流等培训活动。每次教师培训时间为半天,不定期举行,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挑选1~2项活动参加。例如,在科学教育讲座环节,就非正式科学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儿童学习心理特点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在观摩科技馆科学课环节,科技馆给每位老师发放“科技馆科学课与小学《科学》对应一览表”(表1),教师们可以根据一览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观摩,也可以将学生带到科技馆“试课”。

在科技馆为教师进行的这些培训有助于打开教师视野,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校外科学教育资源,有力地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

科技馆科学课设计大赛

通过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郑州科技馆在中小学科学教师中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得到扩大和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以及科技场馆人员利用校外资源实施学校科学教育的能力,郑州科技馆与郑州市教育局、郑州市科协联合组织“科技馆科学课设计大赛”。大赛由教育局负责动员和组织教师,科技馆负责参赛教师的赛前培训、初赛选拔和决赛评选工作。2008—2009年的2届比赛约有200名教师和科技馆员工参加,涉及地理、物理、数学、生物等学科。联合组织比赛的3家部门除了对优秀科学课设计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外,还将其吸收为郑州市科学教育研究会会员。科技馆科学课大赛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课骨干教师,他们将在今后开展的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馆科学课”设计大赛吸引了大批优秀科学教师,参与科技馆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发工作。郑州科技馆对参赛教师进行分批分地区培训,加强教师与科技馆员工的沟通,让大家在体验和参与中了解科技馆科学课的特点。比赛期间,科技馆给参赛教师提供便利条件,使其可以经常来到科技馆挖掘展品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科技馆还鼓励教师设计出课件雏形,并对不很成熟的课件提出修改建议,协助教师不断完善,并支持他们大胆地带领学生到科技馆来进行教学实践,不断解决学生们在科技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虽然是一次比赛,但是教师准备和参赛的全过程以及在其中得到的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很好地促进了他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科技场馆通过教师培训来促进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这需要有效动员、组织和激励教师的具体方法。科技馆通过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共同为参赛教师颁发获奖证书,有助于教师职称评定,调动了很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郑州师范学院每年接待大量教师培训,与郑州师范学院建立起合作关系后,解决了科技馆组织教师、为教师提供教育学专业支持的难题。此外,培训和比赛的内容还需要符合科技场馆教育的特点,结合教师教学需求,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实际的帮助。

小学科技论文:小学信息科技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提出“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

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基本形成信息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信息科技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基本学会和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包括工具操作方法、图形界面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等。

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要求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和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工作规范,并形成能力。其中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开始知道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需注意的环节,例如:搞清问题、制订计划、收集信息、分工合作、展示交流、反思小结等。

在德育方面。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体会信息科技对社会的生活、学习、文化等产生的影响,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调研、访谈、听课笔者发现,在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存在着诸如不系统、不到位、不落实以及策略方法偏差等现象,由于教材是2008年出版的,内容上与当前的科技发展现状及教学需求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就是教参也是过时的,而绝大部分教师在具体实施时,课程标准意识淡薄,照本宣科,简单地使用教材,产生了教材使用和具体教学行为、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不一致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以项目学习实践研究为抓手,践行促进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师行为的一致性,进一步深化改革。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形成基于教材的项目学习设计的操作思路和方法,为学科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提供指导性参考。提高学科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的意识,提高学科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指的项目学习是指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通过确定明确目标任务,扮]特定的社会角色,组织学习小组,充分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并获得发展的学习。以目标(任务)、角色、对象、情景、产品(绩效)、标准为要素,以框架问题为学习向导,以评价体系相伴随。

说明:

(1)基于教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我区每所小学都使用华东师大版小学信息科技教材,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这套教材,应充分利用好这份学习资源;二是这套教材有其值得充分挖掘的思想和内涵。

(2)每个单元所适合的项目学习内容与目标有所侧重。有共性的要求,有个性的内容、方法策略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形成本项目概述,作为学习情境和任务要求。

(2)形成项目学习的目标体系,为项目学习确定明确的方向。

(3)形成项目学习的系统框架问题链,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向导和支架。

(4)形成项目学习的评价方法与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5)形成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学习的设计表,为学科教师提供项目学习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三、实施过程与策略

(一)准备阶段(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

采用调查研究法,走访部分兄弟区县,了解项目学习的现状,借鉴其成功经验;对本区基层学校开展项目学习的现状和教师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

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大家进行分析研讨,交流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对关键问题原因的分析。

采用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分工查阅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结合实践分析、归纳与提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与理念上的支撑,汇编情报资料集。

进行项目设计规划的指导与培训,规划设计学习项目方案。

(二)实施推广反馈阶段(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

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实施方案,分工协作,紧密围绕本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全面进行实施。

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开展听课观摩活动,引导教师进行分析、反思和总结,促进提高。

通过案例研究法开展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对系列活动实例进行剖析,包括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经验,反思矫正设计思路。

逐步形成每个学习项目每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反思,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为下一阶段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与依据。

开展课题中期评估(2011年6月23日),积累经验,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修正完善实施方案。

召开课题研究进展的专题研讨会,交流研究心得,提出研究中的问题或困惑,探讨做好下一步研究的方法、策略。

结合研究内容和展开的动态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培训或专题讲座。

在实施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并撰写教学案例。

将形成的成果进行推广反馈并完善。

(三)结题阶段(2012年4至5月)

(1)按课题工作计划完成各自的研究任务。(2)课题成员整理资料,提供相关书面研究资料。(3)撰写典型研究案例。(4)举行总课题组研讨活动,各子课题组各自汇报课题组研究情况(已有的成果、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由总课题组协调解决对策。(5)汇编课(案)例集。(6)在汇总、整理、分析各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四、成果

(一)设计了《谁是冠军》项目概述

学校将举办一场跳绳比赛,学生作为裁判员,将通过调查和搜索等途径确定跳绳比赛的评分标准,设计制作跳绳比赛成绩表,统计分析比赛成绩,最后评出冠军。其中六要素为:

(1)目标:评出跳绳比赛的冠军。

(2)角色:小裁判。

(3)对象:运动员。

(4)情景:跳绳比赛。

(5)产品(绩效):跳绳比赛成绩表。

(6)标准:评分标准合理,成绩统计正确。

以上这些要点,主要应用在项目引入阶段,并贯穿于全过程,在具体呈现时需结合实践进行丰富。其基本特点主要有:

(1)学习情境真实具体:按学习需求立项,取材于现实生活,学习者面对的是真实而具体的任务。

(2)学习内容综合开放: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个个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项目,并且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实例,学习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

(3)学习手段丰富多样:对于项目的解决,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可以通过实地实践,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资源、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实践创造中学习。

(4)学习收获多面而个性化:书本知识+实践经验,前人的知识+个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者在项目中得到全面而不同于别人的发展。

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依靠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等理论。

(二)形成了项目学习的目标体系

项目学习目标体系包括总目标(表1)和阶段目标(表2),体现了《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课程标准)》精神,从学科内涵角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完善,突显了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特点。

说明:

以上项目学习目标体系和各阶段安排,是我们以课程标准、教材、教师行为的一致性为原则,通过反复实践和研讨反思总结提炼而成。主要情况是:

原来的4课时形成了4个阶段,总课时量不变,但需要在此项目学习之前,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操作方法。

第一阶段,名称为走进跳绳比赛,主要在布置项目任务、梳理框架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三方面,学习时间为1课时。

第二阶段,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基于项目学习的总体需求,特别是先规划再制作的要求;二是基于学生具体情况,特别是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有所提高,故将原第1课时(认识表格)和第2课时(制作表格)归并成第二阶段,学习时间为1课时,相应的学习目标有所调整。

第三阶段,本阶段学习时间为1课时,重组成编辑和美化成绩表,相应的学习目标有所调整。

第四阶段,学习时间为1课时,但学习目标和内容与总体项目协调,相应的学习目标有所调整。

(三)形成了项目学习的系统框架问题

1.作用意义

第一,学生角度。为了开启思维之窗,具有更高更有序的思维能力,保证积极地开展学习,集中在重要主题上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框架问题的分析梳理过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思维方法。

第二,课程与教材的角度。“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是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落实程度决定着课程执行程度。架构教师、学生及教材三方面联系的桥梁。

第三,教师角度。(1)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也需有思维向导,框架问题向导法,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创新性方法;(2)教师精心设计的框架问题,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支架,成为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支架;(3)从容应对不可预测的生成性问题。

2.项目系统框架问题

项目框架问题包含一系列的研究,包括根问题、枝问题、叶问题,具体结构内容如图1所示。

3.项目学习系统框架问题说明

以上用思维导图规划的项目框架问题中的各部分具体说明如下:

(1)根问题。“谁是冠军?”这是本项目学习的核心问题或根本问题,包含了对“谁是冠军”产生分歧的原因分析,有宽泛的、开放式的特点,具有相对较高的思维程度,是最上位的。

(2)枝问题。“如何确定评分标准?”、“如何创建比赛成绩表”、“如何计算比赛成绩?如何评定冠军?”是本项目中的三方面的中位问题,产生“谁是冠军?”分歧原因涉及许多方面,通过师生讨论分析归纳成这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具有相对中等思维程度,成为后续学习探究的内容。

(3)叶问题。分别属于每个枝问题的下位问题,涉及面相对较小,有具体的答案,思维程度较小。例如:用表格记录成绩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只需对比观察便能达成共识。

4.项目学习系统框架问题具体应用原则

出于规范性方面的考虑,在问题描述时进行了提炼,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在具体实施时还需遵循几条原则,才能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1)系统性原则。这些框架问题是一个导航系统,每一局部问题的提出与实施,需要与系统框架建立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2)情境性原则。这些问题的提出,需要在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提出,合乎情理,过渡自然。

(3)逻辑性原则。问题提出时,需要符合特别是问题解决和知识技能方面的逻辑关系,突破重点难点。

(4)亲近性原则。就是将较概括性的抽象问题,转化成学生能接受的儿童化、口语化、兴趣化问题。

(5)灵活性原则。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具体课堂里,常有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在不违背以上原则的前提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生成更精彩。

(6)检测性原则。

五、研究后的思考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科教材为基础,以单元学习完善项目学习为抓手,具体通过“确定项目学习目标,设计和实施紧密围绕目标的框架问题,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计划和内容”等途径和方法,能有效促进教材使用、教师行为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目标达成。

现在,我们对基于教材单元的项目学习实践探索是初步的,是对其中的一个单元的强化实践探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且积累了一些研究经验,由于种种原因,如研究周期相对较短,研究成果还未能最大程度地显现。作为科研课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不断研究,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的发展。

总之,以项目带动学习的策略是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如何以项目带动学习?”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小学科技论文:中小学科技社团建设的现状与后续发展的思考

学生科技社团,是一种由学校或学生自发组织的,以共同的科技兴趣爱好为前提,以拓展自身科技知识、锻炼科技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共同体。实践证明,以社团形式,围绕一个大家喜欢的科技项目主题开展科技探究活动,是一种颇受学生欢迎的它的组织形式。社团活动是发现和培育区域科技后备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更是繁荣校园创新文化和学校科技品牌特色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宝山区各区域内的学校都对科技社团活动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拓展了学生的活动平台和思维空间。综观宝山区中小学科技社团活动现状,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其客观存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与回避的。深入地分析与思考这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有效对策,也是保障学生科技社团健康发展的需要。

1宝山区科技社团的现实图景

宝山区有不少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科技活动的社团,也不乏成效显著的典型。我们和少工委连续两年合作开展了“十佳明星社团”的评比活动。涌现了吴淞中学的“生物环境社团”、上大附中的“机器人社团”、高境三中的“车模社团”、虎林路小学的“现代都市小农夫社团”、祁连中心校的“创造发明社团”等一批有特色、有成果的科技社团。他们在科技特长生的培养与校园创新文化的建设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用以下两大线索大体勾勒出科技社团活动在区域内的实施状况的现实图景。

1.1 制度化提供保障,常规化延续活力

科技社团活动在当前的学校中普遍存在,且覆盖率较高,几乎区域内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科技类的社团。我们发现,凡是发展得比较好的社团,均有保障性制度的支持和规范。不少学校明确将社团活动纳入到学校课程框架之中并给予制度保证的。做到定时(每周固定课时安排)、定内容(有计划、进度的安排、活动内容的编排)、定地点(各活动室、实验室或活动基地)。其次是经常性的活动是科技社团始终保持生命活力便得以良性发展的添加剂。

在中小学生科技社团中,30%左右有自己独立的社团章程或管理条例,70%社团有类似的管理规范,尽管有的章程内容不完善,但已经具备了内部管理和开展活动总体框架的依据。不少科技社团明确规定了社团内部分工,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活动安排,社团运作井然有序。

因为有制度保障,所以相应的条件也更容易得以落实,为科技社团的活动正常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校能根据教师的特长安排科技社团指导教师和活动场地,大多数学生满意社团指导老师,认真负责及科技专业水平高的教师让学生感到科技社团活动有兴趣与收获。

如:行知中学新建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发组建了“智能机器人”社团,指导老师是荣获第24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的杨荣老师。他引领设计的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贴近生活的自主探究活动项目(小保安、人流计数器、噪声监控器、声光控楼道灯、小小消防员等),为社团活动营造了一个自主实践、探究及创新的良好环境,深受学生追捧与喜爱。

生命在于运动,一个组织的生命活力则在于有吸引力的活动。

通河高级中学现有学生科技社团是动漫社、机器人制作社、车模社、OM社、无线电测向社、学校科技社团的活动与周五的拓展性课相结合,现每周又增加了一次活动时间,科教处会定期抽查活动和记录,与社团指导教师共同商议制定丰富多彩,具有个性特色的活动内容,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社团活动能满足科技兴趣与爱好、拓展科技教育的领域。

1.2 主体化聚焦愿景,特色化彰显个性

社团活动经常可以保持团队的活力,但如果漫无目标,随意地为活动而活动,也必然会因为没有一个聚焦的目标,形成共同愿景,凝聚整个社团的力量和智慧,使活动左右成果。所以,科技社团活动突出一个活动主题,目标明确,是获取成果的重要前提。

成功的学校大都以科技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为抓手与突破口。以科技社团为载体,扎根本校实际,发挥各自条件与资源优势,铸造和培育科技特色项目,许多学校开设的科技社团活动都深深地打上了学校特色项目的烙印,有效地推进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开展。

如:虎林路小学“现代都市小农夫”社团活动,选择从蔬菜的认识、蔬菜的种植、生长环境观察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事”着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开展蔬菜种植小实验、小课题研究,培养出了一大批爱科学、善思考、会动手、勤探究的“现代都市小农夫”。其中07届的季嘉玲同学在第22届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08届吴心怡同学荣获上海市第五届“科技启明星奖”银奖。

高境三中根据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开发了《模型设计与制作》、《车模竞技训练方略》、《车辆模型运动技术与研究》等校本课程。成立了“车模”社团,从学习与制作到设计组装、从调校与试驾到维护配合。在十三届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总决赛中,学校社团成员代表上海一队,上海高境队在深圳取得了三对三足球项目团体冠军和MINI-Z项目冠、亚军等奖牌。

再如:吴淞中学的“生物与环境”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实施研究型课程。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再通过实践或实验,将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科技社团活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部分学校科技探究型社团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更看到了发展的不平衡和潜在的问题,尤其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和教学的功利化趋向,是不少学校将科技教育边缘化。

通过对本区域内123所中小学校的科技教育情况调查、科技辅导员例会活动的反馈、学校科技社团问卷调查表、实地访谈等形式的了解,发现学校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教师资缺乏,学校的科技社团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理念和操作的问题,现择要就以下两点作分析如下:

2.1 学校科技社团活动管理乏力

在全面实施“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理念深入人心。但往往学校学科分数“指挥棒”的压力与科技社团活动的持续性、成效延迟性,成为困扰学校科技社团活动的突出矛盾。学校对科技社团管理的乏力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自主参与、评价考核等三方面。

2.1.1 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学校设立社团管理制度、社团活动章程,但落实与执行情况一般,还有存在比较松散与无序的状况,部分学生反映:当学校遇到期中、期末考试阶段社团活动就会停止;也会有较多的人为意志左右社团的事务,令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1.2 自主参与程度不够

科技类社团所占比例还不是很高,不能满足学生对科技项目的兴趣选择,同时区域内的科技社团发展不平衡,有的学校开设类目众多,有的学校却寥寥可数。在科技社团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学生选择上大部分听从老师的安排,自主性不强。

2.1.3 评价考核不足

学校缺乏对科技社团工作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科技社团的监督不够,科技社团的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足、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反馈与激励。

2.2 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方式单一

由于科技社团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案、活动方案,有的教师也不是专职的科技教师。有的仅仅依靠教师个体的自发研究,出于主观原因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对科技社团的活动形式做简单化的处理,常常采用某种单一的活动方式,缺乏情景的设置、兴趣的导引、问题的发现、探究的深入。造成学生科技特长和潜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的活动方式。

2.2.1 以动手制作为主

某些科技社团活动常常选取现成的科技项目竞赛材料,如:OM中的直线小车、机械奥运中的短跑机器人等,注重应赛化的训练与制作的展评,而忽视社团成员间的交往合作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2.2.2 以参观宣传为主

有的科技社团能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区域内的科普场馆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或找寻资料,制作小报、进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等的宣传。注重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形式,而忽视学生真正的身心投入与反思探究。

2.2.3 以虚拟研究为主

尤其存在于部分初高中的科技社团活动中,但教师或许认为学生不会选题,或认为花很多的时间不值得,常常是教师绞尽脑汁想出研究主题,然后控制学生的活动与流程,最终指向预设好的定论。注重教师作用的过度发挥,而忽视学生自主研究和创新精神的孕育。

3优化科技社团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对策

学校科技社团活动的成效如何,有助于吸引全体师生自觉全身投身于科技活动之中,从而取得在价值观念和制度建设以及整个校园环境氛围上的支持。提升办学特色、推进区域科技教育内涵发展。为此应从区域+学校两头齐抓共管。

3.1 区域创造条件,整合资源,整体性推进

科技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科技活动形式。光靠建立一些评比指标,查阅一下活动记录是不够的,区域要思考的是如何调动全区各校的积极性,提供有效的指引与帮助,创造更好的机会与平台,消除发展不均衡,让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活动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有所成就,学校有所发展。

3.1.1 创建联合体

综观学校科技社团活动的设置主要以科技项目为主。常见的有创造发明社团、空模社团等。可以将十几所学校的科技教师联合起来,在专家的引领下,在社团活动的载体下共同探讨活动内容、方式、手段等问题,既优势互补、又促进提高。解决教师单打独斗,科技专业欠缺、活动手段单一的不足,也可以从学校特点出发找寻自己突破口,形成壮大特色。

如:我区成立了 “中小学无土栽培创新联合体”。就“无土栽培”这一主题从方法、取材、形式等全方位进行创新活动探究。有的选取草本植物、有的从观叶观花植物入手、更有的尝试从松树等木本植物进行探究。还有的学校从无土栽培的方法:水培、雾(气)培 、基质栽培等着手比较研究。在社团活动中用观察、记录、实验、调查等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涵。其中、宝林三小的无土栽培活动“没有土壤一样种出绿色家园”刊登在今年的《动手做报》上。目前,区域内“气象科普联合体”、“OM联合体”都在逐步形成。

3.1.2 优化科普资源

科技社团活动不仅要利用好学校的有效资源与智力支持,还要改变囿于学校范围的封闭学习空间,开辟利于探究的科普实践基地。而宝山区的科技资源相对薄弱,能依赖的大学资源也仅有上海大学一所,因而区域要要积极寻求社会各方的支持、创造条件建立基地,并对全区各校开放共享,解决科技社团活动普及与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区域开展科技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集聚本区域有关科普场所、科研院所、中小学等科教资源。教育局计划投资建设科技活动场所17家,已建成宝山实验小学机器人活动室等12家,合计投入898万元。区域内的学校都可以就近到这些场所进行活动研究,很好地解决了科技社团活动无法满足学生多种课题研究资源的需求。

3.1.3 建立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库

区域应关注的是各校各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解决科技社团重应赛、轻实践体验的功利思想。完善“宝山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的选拔机制。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让热爱科技的学生脱颖而出。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金点子+金手指”活动,发挥专家导师团的作用,积极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之路。

3.2完善社团管理,探索策略,个性化实施

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和满意度可以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持续力。关注社团活动管理与学校文化的关系研究,应该进入学校管理者的视野。当然,它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带领学校全方位、深层次观念的转变。

3.2.1 引入科技社团的制度及评估督导机制

我们不难发现,学校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导引、宽松的环境哺育、有效的机制激励,并在一定的组织内从机制上保证运行的顺利开展的,学生对社团的热爱与参与及认可度就高,学生在社团中获得的成果也多。因而要加强相关的社团制度建设,包括活动管理、组织建设、评价督导等。

学校要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社团文化建设的主人,调动积极性、主动性,营建其生存和发展环境,进而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并在参与建设中感受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3.2.2 加强学校科技社团活动的实效性策略的探索

很多学生都对科技社团给予了很大的期望,但科技社团活动仅停留在对某个项目的简单重复,缺少创造性,造成对学生所需能力的培养不足。因而学校应有科技社团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整体架构。应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设计、多样的选择方式、开放性的活动结果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欢同乐。

如:吴淞中学的社团课程化体系:从规范化、信息化、多元化、持续化四个方面逐步推进社团的课程化建设,将学校的社团课程与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开展拓展型和研究性课程的重要载体。又如:宝山实验小学设计的《挑战广告纸》活动,在社团中以个人挑战、团体擂台、自主创造的形式,开展纸火箭升空、变形的纸片、跳动的纸蛇等多种科学原理的动手探索,让广告纸玩出花样、玩出新意。吴淞中学社团课程化探索是学校的亮点。科技社团与研究型课程的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验小学的活动内容遵循小学生的天性,让同学们在玩中学科学,使社团活动趣味盎然,值得借鉴与学习。

3.2.3 加强学校科技社团的交往互动与个性化发展

科技社团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特点,学校要加强科技社团内交往与互动,各科技社团间的交流与学习,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既要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也要处处关心生活小事、新生问题,放手让学生基于兴趣与经验去发现问题,以考察、实验、设计、想象、讨论等形式去体验分析解决问题,形成学校、个人独特视角的研究领域,让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感受快乐、享受收获。

作者简介:

俞惊鸿,任职于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

小学科技论文:农村中小学科技活动缺少研究场地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不是片面地记忆结果,提高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与清晰性,而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的科技活动,使其所学能够尽量转化为能力,是一种提升生存能力的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科技活动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缺少研究场地,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解决农村中小学开展科技活动缺少研究场地这一问题的几种对策。

【关键词】科技活动;缺少研究场地;对策

最近,我对县区6所中小学的科技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各校内的辅导员进行了交流。交流中了解到政府虽然加大了对科技教育在人、财、物力的投入和技术的支持力度,但是依然是杯水车薪,各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不同程度客观条件限制,尤其是缺少研究场地,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留守儿童科技兴趣小组缺少研究场地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针对此情况,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先天不足后天补”,怎么补?我想给大家提一些建议不妨一试。

一、与本地的农技站手拉手

带领学生到农技站实地研究学习,了解农技站的叔叔和阿姨们是怎样搞农业研究的,学习他们的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了解当前最先进的栽培技术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感受科研成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实惠,激发学生搞活经济的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农业科学的兴趣,树立立志与农业研究的信念。

二、与本地的科委手拉手

与当地的科委建立手拉手关系,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我国在军事、航天、医药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了解我国飞速发展的科技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通过定期为学生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定期为学生播放科技片等形式,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和爱国情感。

三、与本地的农民朋友手拉手

当代农民已经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并在产品上不断的更新换代,这为学生的参观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老师要经常带他们到当地的花农、果农、菜农那里拜访,并在取得花农、果农、菜农信任和允许下,让学生分组轮流到那里义务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松土、间苗、嫁接等简单的栽培技术,了解立体养殖、无土栽培等先进养殖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生活。

四、与本地的兄弟学校手拉手

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特色,有各自的闪光点,但也有各自的不足。因而促进校与校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如城里的学生送科技下乡,送的是一些有关航模、电子制作、化学小试验等方面的知识;而乡下的学生进城带来的是一些关于乡土文化方面的知识。两种在不同的活动空间生活的孩子,交流的话题是广泛的,探讨的内容是新鲜的、有趣的,获得的信息是比较全面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特长,树立信心增强探究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

五、与本地的工矿企业手拉手

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此非常有必要带领学生去各行各业进行参观、访问,从中感悟到劳动是不分贵贱的,每一个行业都对社会做着突出的贡献。同时在参观本地的纺织厂、造纸厂、机器制造厂等工厂时,要让他们了解部分机器的简单操作程序及成品出厂要经过的工序等,知道许多物品来之不易,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而在参观造纸厂、化肥厂等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时,要重点了解他们的制污设施及用途,了解达标水质的标准及空气达标的指数等。学会对身边的水质、空气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安全环保意识。在学生知道部分矿产资源后,带领他们到本地一些矿业调查,了解本地有哪些矿产,这些矿产对当地的生活、生产起到什么积极作用,并广泛收集标本进行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六、与学生家长手拉手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任期最长的一位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因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通过与家长的座谈、交流,使家长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不会再让“瞎摆弄什么,去看书。”这样的一声怒吼,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而应为他们提供研究场所,指导并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七、与互联网手拉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不再是单一的书本、老师,因特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网络中不仅提供科技、文字、艺术、农林牧渔……而且它还有逼真的图像,动人的声音,过程一目了然。如身临其境,深受学生喜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科学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不但可以从中体验快乐,更多地可以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学生学习,丰富和拓展他们的视野。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学科技活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强调要突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以后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他们走向社会的竞争力。以上方法,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而且可以有效的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小学科技论文:重庆市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提高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特对重庆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深入调研,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并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从中小学生对科技创新概念的理解、科技创新教育的引导力度、中小学实践教学的课堂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现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迫切需要各行业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现有中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现状及科技创新能力,明晰当前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明确今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开展的内容和形式。我们采用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有关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技能或方法(个人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素等方面展开调查。以期为今后中小学科技活动课的开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取6所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其中男生324人,占46.3%;女生376人,占53.7%;男女生人数基本保持平衡。

2 调查方法

(1)编制问卷:在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小组访谈,并在专家和一线科技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出初始问卷。然后再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删除或者修改一些不理想的项目后,确定正式问卷。

(2)正式测试:运用编成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抽取重庆北碚地区12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10份,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700份。

(3)统计方法:数据的整理统计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完成。

三、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

1 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该维度主要从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概念、意义的理解等来考察目前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仅有9.9%的学生同意和基本同意发明创造是大学生、老师及高校专家的事;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90.5%),并认为学生时代的创造是有意义的(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89.4%),说明目前学生的自我科技创新意识较强,但在“创新”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有58.1%的学生反对和不同意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对该维度的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解)答案整理后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从科技创新的意义上去理解的,如:创新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方便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等,而很少有学生从科技创新的概念方面去理解,如:创新就是创新性的知识和产品等,即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很明确,但是对科技创新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

2 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从自信心、兴趣及怀疑精神等方面自评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力特征,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86.9%的学生有自信或很有自信,并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许多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有70.7%的学生却很有兴趣和好奇心;有56.3%的学生,对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有较强的创造力潜质,但是因为教育和文化的影响,也即对权威的崇拜,使得该阶段的学生怀疑精神欠缺,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的仅占17.6%。

3 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主要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见表3)

从统计情况来看,在对自然界、身边事物观察或对别人结论质疑的基础上,总是和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仅有9%和23.7%;总是和经常对提出的问题假想答案的学生占42.8%:总是和经常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结论的学生有38.3%;而总是和经常根据假象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仅为19.5%。

在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维度上,学生总体得分较低。表明总体上中小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运用知识做出结论和假想答案,并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普遍较低。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中,尤以根据假设,制定简单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最欠缺。

4 学生科技创新方法

主要考查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分别从依靠自己和依靠他人两种途径。了解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4)

从统计情况来看,总体上学生在科技创造性活动中处于较被动的状态。遇到问题时(总是和经常)依靠自己通过找有关的书(49.8%)、通过网络查找(51.9%)和自己思考(36.8%)寻求答案的学生明显多于(总是和经常)依靠他人,如专家(7.8%)、学校指导老师(23.8%)和区、市少科站老师(8.2%)。说明即使在科技活动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学生更多的也是依靠自己,而非他人。

5 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

主要从学校家长支持、教师指导及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考察了影响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因素,调研了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和鼓励、学校科技活动课的开展、教师教学和校园科普活动等情况。(见表5)

从学校家长支持方面来看,学校会举办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80.3%),并对给予成绩优秀者奖励(78%);开设有科普课(71.0%),并配有科技辅导老师(78.3%);科技活动的开展得到班主任(86.9%)和家长(83.6%)的支持。从校园文化方面来看,不时的科普宣传或竞赛活动均超过80%。从上面两方面来看,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氛围较好。

从教师指导方面来看,经常在课堂上穿插科技知识的占45.1%,进行课外实践教学的占20.1%,会演示趣味实验的占34.6%。总体上各项所占比例少于半数,说明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师指导力度还待加强,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在问卷的最后有一道开放性问题:“当我参加科技活动时,我会考虑?”,对问题答案整理后的结果为:①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②能从科技活动中学到什么,回报是什么;③是否会耽误学习;④自己的能力和信心;⑤费用问题。从这道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参加科技活动时,考虑较多的是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从这些活动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和能力等。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较强,科技创新

基础较好,但对科技创新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足。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怀疑精神欠缺。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较为单一。

(2)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会不深,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较为欠缺。

(3)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认识逐渐加深。家长普遍支持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活动氛围。

(4)学校的创新活动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培养途径仍较单一,教学课堂缺乏创新氛围。

2 建议

(1)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认识科技创新的本质及内涵,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在这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①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系统的科技创新教学;②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如带学生参加科技展馆、举行科技知识竞赛、举办科技摄影展等;③搞好宣传活动,如科普知识讲座。

(2)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在怀疑精神方面。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的课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材以及教师授课当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表扬。同时,学校应该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指导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

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方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人员创造性地教,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练、创造性地利用。

(3)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丰富教学课堂

在师资的配备和教学上主要体现了两点:①聘任专门的科技辅导老师。科普老师的专业性和创造力,在挖掘教材的潜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可实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更加直接的作用。②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渗透。要想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各科的任课老师需要在日常课程中,结合本学科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另外,鼓励教学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科普教学用具,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支持相关企业和高校研发教学器材及教材,从而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区域内,更为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营造更为浓厚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在科技创新途径上,因目前学生主要是依靠自己,而且主动性不强,科技创新活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这就要求科技教师、专家主动走近学生。同时,在科技创新活动的互动中,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的主动性。

学校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更新管理模式。现阶段学校主要采取三级网络管理的模式,即:学校――学科――班级。学校建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负责确立目标、制定计划、保证活动经费等:各学科根据教学情况,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组成科技教育团队,指导各类科技活动的具体开展;各班由科技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学生为首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并起到带头作用。同时,学校对创新活动的流程印刷成文,使学生知道如何将自己的创新点子转化成成果。

小学科技论文: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性措施。美国于1985年提出了“2061计划”,并在1995年12月正式出台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把“2061计划”造就高科技人才的基本原则转化成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英国的科学课程在1988年通过《教育改革法》后受到了高度重视,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德国、新加坡等地也进行了科学课程的改革。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少年只有从小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才能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前景,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

最近,我们对全市25所农村小学的科技教育开展了相关的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的科技教育比较薄弱,农村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学校科学课程的开课率较高,但是从对学科的重视程度看,13.8%的学校对科学课程很重视,21.2%的学校较重视,59.5%的学校不太重视,5.5%的学校根本不重视。应该说大多数学校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一些学校重视科学课程的原因有的是学校真正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的是为了应付市局的教学常规抽查和教学质量抽测,而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应试观念,因为科学课不是主课,因此学校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不同程度的忽略,大多数学校的科学教师也多为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较少。

2 教师对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

许多小学教师仍然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因而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注意引导学生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把握学习思路。

3 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反映参差不齐

调查中发现,有81.5%的学生很喜欢或较喜欢科学课,只有5.4%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科学课。从学生对待科学课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喜欢科学课并不是由于一些外部的客观原因,而是科学课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因为科学课本身符合学生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调查还发现,学生平时喜欢科技活动的占57.5%,无所谓的占32.9%,不喜欢的占9.6%。但是,只有17.2%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的科技活动项目,82.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参加过学校的科技活动项目。

在教学资源方面,由于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绝大多数学校有供科学课教学专用的实验室,以及录像、挂图等,极少数学校还有用于科学教学的有关多媒体、乡土教材,以及互联网可供学生使用。虽然科学课教学设备与学生数相比,仍存在一定的短缺问题,但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的科学课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有的被束之高阁。

二、发展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对策

1 制订科技教育的总体规划

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思想的改革。端正学校领导与教师对科技教育的思想认识,充实学校领导与教师教育的理论底蕴,犹如为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奠定基石,这块基石是否坚实,将大大地影响学校科技教育的水平。鉴于此,农村小学首先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同时,各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学校科技教育的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学校科技教育的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和措施。

2 抓好科技教育的两支队伍

一是抓好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热爱科技,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努力、团结协作的科技教育的师资队伍。这是搞好科技活动的基本保证。学校校长室、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应有专人兼管并兼职科技辅导员工作,学校应舍得把骨干教师用到科技教育上。对科技任课教师要通过培训辅导、开展教研、外出听课等途径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二是抓好校级科技兴趣小组队伍。学校要利用选修课和课余时间,对科技兴趣组学生定期辅导。

3 建立科技教育的校内外基地

首先,各学校要装配、管理、使用好微机房和科技活动室,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有关基本技能。同时,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家房前屋后的“一方土地”开辟成实验基地。搞小种植、小养殖。

4 组织科技教育的常规活动

针对学生特点,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可以以班队为单位,把科技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紧密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喜爱的主题系列活动,如“漫游科学世界”、“让雏鹰插上科学的翅膀”、“绿色植物知多少”、“遨游21世纪”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科学启蒙,得到教育。也可以抓好主题鲜明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如3月12日植树节,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11月9日119消防宣传日等,在这些节日里,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还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成立各种以科技为主题的科技兴趣小组,如航模、船模、车模、舰模、生物百项、金钥匙、微机等,通过兴趣小组的正常开展,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通过开展有特色的校内外科技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索的空间、创造的空间,为实施科技教育提供良好的客观物质基础。

小学科技论文:科技竞技活动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一、科技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现如今,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也提出了将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根本宗旨。当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提升人才的培养力度,如何做好科学人才的创新培养,就其实质性而言,在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而科技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一方面,科技竞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同时借助科技竞技活动,学生将会产生相对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科技竞技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借助竞技活动,对竞争和挑战的氛围加以营造,进而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加以培养。此外,将科技竞技活动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不仅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质以及高尚的情操,也保证了各个学科能力之间的综合运用,对科技活动的成果加以巩固,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更应该适当地融入科技竞技活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竞争意识,为我国人才的战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科技竞技活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

开展科技竞技活动,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就要立足于当前,正确地认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做好教学的充分准备,对于如何开展科技竞技活动并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做好备课的准备开展科技竞技活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科学教师就要做好备课的准备,将本节课的内容贯穿整个学段,并将各个单元的知识重点融入备课的主要目标中,对教学的度加以把握,做好材料的准备,适时对实验进行改进,并对具有实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加以采用,尽可能地做到人人参与的效果。

(2)对探究任务加以明确,并借助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明确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同时结合科技竞技活动的任务和内容进行充分的探究,加强同学之间的观察交流,对学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加以满足,引领学生对新的任务以及新的活动进行综合性的探究,进而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加以培养。

(3)将小组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科技竞技活动,做好对学生的和谐化管理。要想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就要将科技竞技活动进行分组进行,充分发挥小组间的学习作用,保证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坚持长期的小组参与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还能保证科技竞技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定期地开展科技竞技活动,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信息收集整理总结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际的科学探究能力。

(5)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科技竞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保证有一定的评价环节。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更要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沟通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科技竞技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次科技竞技活动开展之后,对其活动进行总结,并分享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技竞技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为我国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沈津辉 单位:浙江省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