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村文化论文

时间:2022-04-04 10:12:42

摘要: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给予其足够重视,并进行方式的转变,要遵守“三贴近”原则,同时进行服务优化和机制创新,再与实际相结合,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更加快速和健康。

关键词: 农村文化 文化 文化论文

农村文化论文

农村文化论文: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论文

1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与领导对其没有正确认识,没给予足够重视

对于文化工作,以乡村干部为主的一些干部并没有正确认识,觉得它并没有实际意义,因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没有与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联系到一起。而且农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随着其物质生活的显著提高也在逐渐提高,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没有足够的文化娱乐活动能够使生活更加充实。

1.2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能满足于文化下乡活动

当前,很多不断增加的群众文化活动如乒乓球、篮球、太极、舞蹈、瑜伽和秧歌等,都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文艺下乡活动是由文化馆和文广新局组织的,虽然因其具备的特点被农民欢迎,但举办的频率并不频繁,农民群体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不能因这些贫乏的文化活动而得到满足。

1.3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其基础设施薄弱

在财政支出中,文化事业经费所占的比重偏低。建成文化站后,因为人员和经费等原因,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形式的发展与其所能提供的服务场所不符合。因为是由干部兼职管理农家书屋,导致其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不能方便农民借阅书籍,其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强化组织,加强领导,在建设发展新农村的规划中加入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进行加强,将建设农村群众文化融入其中,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为了鼓励创新,可以建立机制来激励文化的发展,将村庄休闲旅游、庭院经济、生态农庄和农村文化相结合。同时,要给予进行创作的民间艺人、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队等一定的鼓励,使他们创作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

2.2转变方式,实现投入的多元化,提供足够资金来发展农村文化

为了使农村发展的方式改变,要投入足够资金在农村的建设中,将农村文化事业与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相结合。定期培训农村文化人才,建设与文化有关的基础设施。要积极进行探索,实现投资机制多元化,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得更加兴旺。鼓励个人、企业或是社会加大对农村娱乐文化场所的建设,定期组织演艺团队在农村进行演出,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2.3坚持“三贴近”原则

为了使文化活动真正融入农村,就需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对于群众、生活和实际都要贴近。在建立农村群众文化时,要贴凡的生活,在文化工作的基本素材中加入丰富的生活场景与平时的生活细节,使文化工作在生活的事例中汲取经验,永远保持新鲜,也更能让群众接受。

2.4进行机制创新和服务优化,加强建设农村文化的人才队伍

要对选人渠道进行拓宽,招纳更多艺术人才。制定计划来引进人才,加强减少基层文化队伍,并培养出队伍的领导,带动开展文体活动。要加强建设文艺人才队伍,要才品俱佳、德艺双馨,使文化人才变得更加优秀。要对教育培训进行加强,提升群众文化队伍中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培训时要分层分类分批进行,注重文化骨干的培养,使他们能带动文化发展。

2.5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管理的强化,加强建设农村群众文化

要使已经存在的文化场地得到充分利用,将新设备添置在文化场所中,如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和村民广场等。要建设新的文化阵地,使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更好地管理已建阵地的同时,也要以各乡镇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建造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队伍,更好地培植文化品种。领导们也要引导和组织农村建设,促进不同村庄和乡镇间的交流,使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农民的文化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其文化自信不断提高。

3结束语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给予其足够重视,并进行方式的转变,使投入更加多元化,为促进发展,要遵守“三贴近”原则,同时进行服务优化和机制创新,再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行管理的强化,这样就能够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更加快速和健康。

作者:关凤 葛兰 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西苇镇文化站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文化站

农村文化论文: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1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中的问题分析

就我国目前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而言,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精神要求还不能衔接一致。我国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还不能达到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不能为我国的农村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持与智力保障,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分析其现状,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滞后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由于基层组织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抓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上过度重视经济建设,从而忽视了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是直接带来基层文化建设滞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滞后的基层文化建设不仅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更会制约着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

(2)农村的基层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没有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我国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大多还处于低层次的社会阶段,缺乏先进文化传播的娱乐项目。农村在作业方面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人们在每天的作业结束后,剩下的时间很是松散,由于农村生活缺乏文化传播媒介,人们多以、唠家常等方式消遣剩余的时间,这样的生活方式必是自由散漫的,严重的更会败坏社会气息,无法为先进的、正确的文化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推行。

我国农村建设在发展历程上虽已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但那主要是就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生活还很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无法满足当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行动,制约了一个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

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建设”本是一个地区(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从而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建设的滞后性直接导致发展天平的失衡,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制约着一个地区(国家)的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统筹兼顾是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地区(国家)领导人需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建设”口号的落实,统筹兼顾。高层政府应积极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的思想培训工作,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2)相关基层组织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丰富人们的闲余生活时间。

把农村自由闲散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不仅能为当地农民的生活增添色彩,更能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体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例如,1)播放有文化底蕴富含正能量的电影、能容易被广大民众了解吸收的知识短片、富含新意和趣味的科技片,并组织民众观看。2)通过广播的形式播放传播正能量的宣传片,宣传积极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3)基层组织可以定期组织积极健康的娱乐项目。例如,篮球比赛、唱歌比赛、演奏比赛、拔河比赛、广场舞比赛等娱乐项目。引导人们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为基层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仍然是经济,文化辅助经济的发展,经济推进文化的传播,经济和文化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就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而言,国家可以加大当地的财政支出,满足基层文化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为农村地区修建体育锻炼设施用以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修建农家书屋用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增加文化知识,丰富闲余时间的生活内容。当然,就国家而言尤其是针对中国如此幅员辽阔的一个大国来说,大幅度的财政支出用以满足各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有一定难度的。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城乡结合的方式,以优势互补的办法,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缓解农村的财政困难,满足当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

3结束语

就国家而言,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一个国家的农村而言,文化赋予了农村的内在含义,蕴藏了农村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深意,包含了历史和现状带来的精神底蕴,而农村发展在国家的发展中占领着基础地位。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是毋庸置疑,它有利于一个地区(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利于一个地区(国家)的政治建设;更加有利于一个地区(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时代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首先必须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

作者:唐勇勇 单位: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综合文化站

农村文化论文:新农村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论文

一、转变观念,强化群众主角地位

群众文化活动最核心的就是节目。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就是要给广大群众一个展示自我、享受文化的平台,群众无疑是活动的主角。让老百姓自己参与创作、表演,圆梦舞台,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百姓大舞台让百姓演、百姓看、百姓评,让百姓当明星,圆百姓舞台梦。这样的方式可谓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群众充分发挥了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受益最多的还是老百姓。会化,是每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思考和探求的课题。首先,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在新形势下精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精品,大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牌,使群众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十分重要。其次文化是品牌的支撑点,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品牌有无竞争力,能否成为名牌,在于品牌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文化活动的品牌打造可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创新整合出新的活动形式和文化项目,这更有利于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市场效果。群众文化活动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群众文化活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也是不能被忽视的。

二、整合资源,强化活动的多元化

整合文化资源、充实服务内容、丰富群众生活、提高文化品质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要求。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还需要丰富活动的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河南地域文化特色、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1.重视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一优势,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如具有浓郁南阳色彩的卧龙岗春季庙会、“七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元宵节大型灯会,驻马店丰富多彩的确山打铁花、盘古文化节、嫘祖文化节,淮阳太吴陵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民俗节庆文化活动,让群众在体味民俗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原文化的深厚与精彩。

2.丰富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众文化活动被人们形象地喻为“没有大门的剧场,永不落幕的舞台”。广场文化,主要指在广场举行的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各省辖市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艺术形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在广场、文化大院、游园等场所,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广场文化内容多姿多彩,形式新颖独特。如息县的“濮淮风情”广场文艺演出、淮滨县的文化广场、固始县的陈元光广场、驻马店的“激情广场大家唱”等,都是百姓喜爱的特色广场文化。

3.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主题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主要亮点。主题文化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举办群众文化活动中,我们应紧紧围绕主题文化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例如“千场文艺演出进文化大院,千场秧歌乐文化大院”活动的开展。再例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迎接十八大召开,激发全市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展示当代新农村、新农民的精神面貌,检阅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成果,自8月23日起,双辽市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庆祝建国63周年暨“辉煌华申、幸福生活”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

作者:田大庆 单位:吉林省双辽市文化馆

农村文化论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1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中的问题分析

(1)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滞后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由于基层组织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抓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上过度重视经济建设,从而忽视了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是直接带来基层文化建设滞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滞后的基层文化建设不仅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更会制约着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

(2)农村的基层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没有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我国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大多还处于低层次的社会阶段,缺乏先进文化传播的娱乐项目。农村在作业方面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人们在每天的作业结束后,剩下的时间很是松散,由于农村生活缺乏文化传播媒介,人们多以、唠家常等方式消遣剩余的时间,这样的生活方式必是自由散漫的,严重的更会败坏社会气息,无法为先进的、正确的文化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推行。

我国农村建设在发展历程上虽已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但那主要是就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生活还很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无法满足当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行动,制约了一个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

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建设”本是一个地区(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从而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建设的滞后性直接导致发展天平的失衡,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制约着一个地区(国家)的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统筹兼顾是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地区(国家)领导人需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建设”口号的落实,统筹兼顾。高层政府应积极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的思想培训工作,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2)相关基层组织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丰富人们的闲余生活时间。

把农村自由闲散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不仅能为当地农民的生活增添色彩,更能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体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例如,

1)播放有文化底蕴富含正能量的电影、能容易被广大民众了解吸收的知识短片、富含新意和趣味的科技片,并组织民众观看。

2)通过广播的形式播放传播正能量的宣传片,宣传积极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

3)基层组织可以定期组织积极健康的娱乐项目。例如,篮球比赛、唱歌比赛、演奏比赛、拔河比赛、广场舞比赛等娱乐项目。引导人们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为基层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仍然是经济,文化辅助经济的发展,经济推进文化的传播,经济和文化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就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而言,国家可以加大当地的财政支出,满足基层文化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为农村地区修建体育锻炼设施用以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修建农家书屋用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增加文化知识,丰富闲余时间的生活内容。当然,就国家而言尤其是针对中国如此幅员辽阔的一个大国来说,大幅度的财政支出用以满足各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有一定难度的。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城乡结合的方式,以优势互补的办法,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缓解农村的财政困难,满足当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

3结束语

就国家而言,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一个国家的农村而言,文化赋予了农村的内在含义,蕴藏了农村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深意,包含了历史和现状带来的精神底蕴,而农村发展在国家的发展中占领着基础地位。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是毋庸置疑,它有利于一个地区(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利于一个地区(国家)的政治建设;更加有利于一个地区(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时代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首先必须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

作者:唐勇勇 单位: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综合文化站

农村文化论文: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论文

一、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提升新农村的和谐文化

要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和谐、有序,必须有相匹配的文化作为支撑。所以群众文化的作用也正体现于此。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略显得单一,农民的创造力容易被忽略,因此不少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这些滞后性也容易造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有助于调节每个农民的个体行为方式,同时也可以保持与维系该群体认可的文化心理,可以使得农民的认同感得到强化,树立农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农村集体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稳定,可以说,群众文化的开展在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或缺的。在农民群众心中,他们认可的群众文化是经过自己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中也饱含了他们优良的传统和先进文化思想,他们不仅认可这种文化,而且善于把这种文化表达出来,所以他们也可与通过这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才艺,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愉悦,使得和谐的风气在当地形成。民众的欢笑即是社会和谐的音符。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文化中,必须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的功能,使得群众可以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不和谐的“声音”,起到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的作用。

二、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规范群众的道德与行为

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精神性的文化式样,群众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担着规范集体成员的作用。比如在不少群众文化创作的作品中,宣扬儒家思想中忠孝节义、圣贤风范等作品占比很大,这些作品在有形无形中都承担了劝善抵恶的功能。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农民感受到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丰富了农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也让他们通过文化娱乐的熏陶,受到正面的道德教育、体会到文明,这样的群众文化有利于规范新时代下农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行为准则、是非判断等,使得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说,群众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一个社会教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而依据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群众文化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深化、创新,让群众在自愿、自觉地条件下,恪守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并把自觉地把这种道德和规范传递到更多的家庭、群众当中。

三、激发新农村文化的活力,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群众文化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产物,更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表达形式。群众文化的开展,可以给新时代的农民更多的娱乐享受和审美情趣,而且群众文化更多的是从农民自身的内在需求而创造出来的,带有符合新时代农民的情感需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更是满足了农民们日常娱乐的需求。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力实施下,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们对越来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他们希望可以通过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从这个角度上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农民群众在民间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在经过适当的支持与鼓励农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中来,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提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可度、参与度与创造能力,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的热情,激发新农村文化的活力。

四、具有经济功能,促进新农村繁荣发展

国家提出要建设新农村,而这种要求更深的内涵是推动农村的整体发展,其中就包括了经济的发展。而可以积极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同样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产生的作品从内在条件上说具有商品的属性”,群众文化也以艺术展现为基础的,更是适用于农民的自身需要和要求的。群众文化可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由产品到商品的质变,就可以给当代的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如果可以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过程中,把握好一个群众文化的原则,走推陈出新、贴近农民日常需求、文化特点的道路,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打好群众文化的文化战略,积极引导和开发群众对文化的创造力,培养出一批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群众文化形式,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有效机制,把这种群众文化的优势发展成为产业优势,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创建属于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大局出发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从文章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必然选择。

作者:徐芳 单位:绍兴市上虞区文化馆

农村文化论文:农村地区网络文化论文

一、我国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现状研究

农村建设因为现代化生产思想的洗刷,大部分人员已经对传统文化表演和艺术形式产生记忆裂痕,过渡到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等也不再显得与众不同,这种层级文化心态和时代精神难以赢得改革浪潮的信任。再就是网络信息资源已经过度泛滥,有关某些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长期侵蚀着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令整个文化秩序处于混乱不堪的破碎状态之中。

类似上述网络文化现象已经不再是正常的失衡表现行为,其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已经不能忽视,现下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效益,积极推动新农村经济适应和人员素质稳固步伐,所以日后一大段期限之内需要大量农民主动登陆网络,并做好自我学习和自我精神充沛的打算。其中有关互联网低俗文化内容的影响作用因为着实难以分辨,所以要配合农民个人思维角度出发,以及正规思想疏通渠道的劝说,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其中的关键维系地位所在,并能够主动投身于此类建设项目,避免产生任何威胁社会治安稳定和国家上层建筑效用的行为。

二、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应对策略分析

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作用下,加快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步伐,实现乡村中国改造策略价值,对于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普及利用,实现有力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结构,扩大这部分人群消费能力基础以及促进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战略控制地位,是值得我们严格对待和长期应对的重大课题内容。

(一)将农村网络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高度整合

按照总体趋势观察,网络文化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过程仍旧摆脱不了起步流程效应,但因为网络和农村自身存在必要的特殊性效果,这部分建设对当地文化体制影响势必较为突出。目前我国不同党委和政府在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网络科技应用理念,并且主动摒弃其中的负面因素影响效应。应该令网络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整体规划长期结合,保证相关文化交接任务的统一部署和高度落实;为农村网络服务提供多种优惠政策,进而提升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准。

(二)培养专业从事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人才组织

为了让网络文化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需要结合素质强化措施实现综合型人才结构的建设目标。首先,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进行系统讲解和科学疏通,把握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其次,实现管理创新机制的建设,主动建设高素质网络文化管理组织,为农村网络知识教育和设备维修提供技术保障。再次,注意资源的高度整合工作,开发高质量的农村网站,网站文化建设与管理人员需要利用个人信息专业优势,对农业产品供求关系信息和种植技术等进行系统加工和有序化整理,建立留有鲜明特色模式的数据库,为农民现代化农业生产和技术学习提供进一步帮助。与此同时,对于用户的互联网操控规则和技能培训活动实现引导,充分使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媒体资源,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等级。针对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和无规则性特征,对广大农民实施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灌输,消除新型农民对于网络文化活动的提放心理作用。

三、结语

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对于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来说现实意义重大,经过对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不同农村地区实现高度网络文化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政府农村网络文化事业的积极推动效用,这比较能够带动农民主动参与相关事宜的动力作用;并且开始注重高效技术应用潜力,懂得实时搜索有关农业发展的第一手信息,实现现实引用,为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多参与力量。

作者:罗幸华 单位: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陆坪镇地松文化站

农村文化论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1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基础活动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农村的各项事业不断更新,学校和医院建设、道路交通、通讯设施、传播媒介等都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和升级,但是唯独文化活动设施还不够齐全。有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对文化基础设施没有按照“先建后拆、边建边拆”的要求,致使部分乡镇文化站失去了原有的活动场所。除此以外,在举办文化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如:音响、电视、桌椅、报架、书籍、报刊等也都不够齐全。乡镇文化站目前的状况依然是“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汉子”,许多文化站都不具备齐全的文化活动设施,无法正常开展活动,以上因素都使得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1.2文化专干人员不专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专干不专职,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乡镇文化站干部兼任团委书记、计生办主任、妇女主任、办公室主任等多种职务,长时间游离于文化工作之外,单位时间内用于文化工作的时间极少。在精力上、时间上都不可能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带来的后果是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形不足,事业发展受到影响,工作衔接不上。且文化专干更换频繁,给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1.3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农民思想落后

许多农村地区很少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农民缺乏有利的思想教育,使得有些农民因为思想空虚,又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最终导致犯罪。不仅如此,一些封建迷信在农村广泛传播,还开展了一些邪教活动。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辛勤劳作的农民没有机会看一场电影,莘莘学子没有上课用的桌椅,但一些神庙却修建的富丽堂皇而且常年有供奉的烟火。

2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途经和措施

2.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

现在,很多乡村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党委书记都错误的认为,要实现小康社会只需要加大物质文明建设就足够,不能认识到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即便能够认识到,也不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很多农村的电影放映机没有播放过一部电影,设有文化站但没有举行过一次文化活动。针对这种现象,各级党委要提高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把此项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将此项活动经费纳入预算,作为扶贫攻坚计划的一部分,并把与此项建设相关的成绩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农村文化建设顺利有效的进行。

2.2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惠及全民

农村的文化站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是为人民提供文化知识、娱乐活动、健康教育等的重要场所。要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乡镇领导的带头作用,需要村民的积极配合,才能使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得以普及。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将文化站建设列入乡镇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各级政府还可以不断丰富文化站的相关建设,配备专人负责开展书籍借阅、电影播放、健康宣讲、文体活动、科技传播等一系列的活动。文化活动场所有专人负责,供多种活动所用。还可以将学校的在学校闲置校舍改造成文化活动的场所。使中小学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校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可定时向村民开放,让农村中小学成为开展、宣传文化活动的中心。

2.3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紧密结合群众的生活实际开展文化活动,以自愿参与、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广泛流传为原则,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在我区就是要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重点抓好“一节”(春节)“一会”(物资交流会)文化活动。组织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与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思想保持一致,鼓励农民多读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技能,在全村推广农业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讲。通过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方式,让农民群众认识科学的重要性,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使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让广大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使活动具有时代特点,并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4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名区,使农村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发扬光大,并得到有效保护。对于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颁发“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举办以“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对于某些村庄或特定区域对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现象,要继续加以保持,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逐步得到完善。为剪纸、绘画、制陶、雕刻、编织等沿承民族传统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戏曲、杂技、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创造更多的舞台,并开展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使特色文化品牌得到广泛传播,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

2.5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缺少举办经费是导致文化活动无法举行的主要因素。各级政府都需要为本乡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现阶段,政府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寻找合理的筹资方法,鼓励个人或小企业参与到活动的筹办中来。服务于一线的文化工作者,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及政策上的支持,促使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得到广泛传播。在为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经费的同时,还需要为活动举办方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在土地的使用、税收等方面。

作者:李慧敏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陇山乡政府文化广播站

农村文化论文:构建新农村体育文化和谐社会论文

一、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阻碍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

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

构建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良好的发展不仅能够起到农民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能够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同化、整合和规范。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这些内容都是其它社会文化无法达到的重要内容。虽然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大力发展,但是总体来说其体育文化水平还不高,这种现象和当地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乡镇政府的管理和组织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保障体系相对来说是一个多元素合理组合的综合系统。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必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目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广大农村文明进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在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构建越来越体现出比较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汪阳帆单位: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农村文化论文:新农村体育文化和谐社会论文

一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阻碍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

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

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

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

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

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

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

(1)构建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良好的发展不仅能够起到农民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能够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同化、整合和规范。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这些内容都是其它社会文化无法达到的重要内容。

(2)虽然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大力发展,但是总体来说其体育文化水平还不高,这种现象和当地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乡镇政府的管理和组织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保障体系相对来说是一个多元素合理组合的综合系统。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必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目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广大农村文明进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在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构建越来越体现出比较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汪阳帆单位: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农村文化论文:农村薄弱精神文化论文

一、支撑苏北农村薄弱

初中走出办学困境的学校精神文化路径之思考一所学校没有了精神的存在,那就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可言。可以说,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决定着它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它能否走得更远。这一点对于苏北农村薄弱初中而言更是如此。

1.学校精神文化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支撑

苏北农村薄弱初中走出困境的重要载体2014年06月14日的《山西晚报》全文刊发了国务院总理给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李寨中学师生的回信。李寨中学全体师生: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字里行间,三十年前到李寨中学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很是亲切!办学兴教,立德树人,贵在坚守。得知多年来学校始终注重开展实践教育,坚持走文化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培养并重的办学路子,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让人感到由衷欣慰。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强国之本。广育英才,励志报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希望你们秉承优良传统,继续探索山区办学新路,科学实施课程改革,求实创新,持之以恒,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为中西部和农村教育发展积累宝贵经验。祝学校的明天更美好!2014年6月12日1984年5月21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同志,率领全国十二个省市共青团的工作人员,来到李寨中学视察调研,观看了学校的农机、农技、医疗、林果等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过程。听取了介绍后,对李寨中学的第二课堂活动表示肯定,将其命名为“实践教育活动”,并提出“应在全国推广”。总理在回信中对学校“坚持走文化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培养并重的办学路子”表示欣慰。近年来,学校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在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内容以及教师队伍上做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使实践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立德、增智、强体、溢美、创新的载体,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山区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在我省苏北广大的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却始终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笔者一直在研究陶行知先生关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论述。尤其是对于陶先生开办晓庄师范学校的事情感触颇深,一所没有围墙的、边上课边劳动的、不要分数的学校居然拯救了当时的国民教育。而今天的学校呢,大门越来越高,围墙越来越坚固,但它又不是隔断学生和社会的元凶,真正的“元凶”是我们这些“掌握”着学生命运和前途的人!最近读到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关于美国教育基本特征的论述,颇受启发。他认为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平民教育,教育人们做一个寻常人,即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而与之相对应的,学校课程设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社区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我们许多学校也正在往课程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注重形式的多,真正落实的少;注重迎接验收检查的多,真正收到实效的少。而学生作为将来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正是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中慢慢累积起来的。所以,主导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学校文化课程的设置,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而我们时下的学校教育又有多少内容与教育方针相符合呢?社会价值观物质化和片面化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大众的视线,升学率成为衡量部分地区,尤其是苏北农村地区办学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标准,这无疑又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新课程改革历时12年,它给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是肯定的。这主要表现在广大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方法的调整。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之后苏北农村初中学校的变化,却又让人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口头上的课程改革,行动上的传统教学,绝大部分教师依旧没有走出“满堂灌”的束缚,依然是用教师的“权威”压抑着学生的成长。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以教师本位为主体的学校精神文化依旧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急需进一步的深入而非“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上位。

2.怎样的精神文化让学校的长远发展成为可能

大多数苏北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者都会简单地把学校文化简化为校园物质文化的改善、制度文化的细化和精神文化的表面化上,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改善校园的物质条件,把作为学校文化主要内容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美其名曰“管理精细化”,把《论语》《二十四孝》等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贴在墙上就是精神文化建设了。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精神文化是渗透到学校里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可以不必动辄即称“之乎者也”,也不必把唐诗宋词挂在嘴边,相反,生活于此的每个教师、学生和服务人员都能自觉地把学校发展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能做到凝神聚力,围绕学校发展的目标努力奋斗,做到“校荣我荣,校耻我耻”;他们能在走出校门时进行言语、行为和思想的自我约束,决不允许有损于学校集体荣誉的事情发生;他们会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和信心;他们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学会宽容和理解,学会接纳和奉献;他们能在自己的家庭生活里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里的是是非非。这些都是学校里的教职工和学生在学校精神文化润泽后的表现。最近,新闻媒体和网络上关于安徽毛坦厂中学的话题较多。稍微懂一点教育的人都能够认识到这一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当学生不再留恋学校里的人和物,而是以近乎“仇视”的态度面对学校里的一切;当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自己所需的精神“养分”,而是被培养成追名逐利的工具;当教师不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只是养家糊口的手段。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作为学校管理者,务必清醒地认识到与时俱进的时念会让学校发展具有新的动力,因地制宜的办学思想会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个性化的办学指向则能够让学校发展呈现出教育的本质属性。英国一位教育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英国的学生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法国学生认为法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道:“当学生不信谁时,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这种“不信谁”的教育即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精神文化生长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它隐含在教师和学生的灵魂深处,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伴随着教师和学生的一生。

3.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走出困境过程中的作用

何在文化不是写在墙壁上或者挂在教室里就能发挥作用的,它内含于师生的思想、理念、心灵、情感以及灵魂深处,外显于师生的一言一行之中。时下,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学校创建自己的品牌特色,于是,各种各样的学校特色如雨后春笋般地上报到各级主管部门,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所谓“特色与品牌”无疑只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存在形式,而没有真正的精神文化内涵,更谈不上其引领作用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应具有独特性,它基于该学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周围社区的文化状况以及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还具有历史性,它基于该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文化基础;还具有人文性,它基于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而不是所谓名校的“舶来品”。发挥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才是支撑学校健康发展的渠道。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就成了人们所说的“行尸走肉”;而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撑,它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加工厂和生产车间。人可以没有充足的物质,但不能没有精神的寄托和追求。生活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者。生活在精神文化丰富的学校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在这种特有的精神文化的引领下的教师感知职业幸福的能力会不断增强,他们心中常存的是善良和向上,是爱和奉献;生活于此的学生是愉悦的,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是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呵护与爱,是正面的影响和积极的熏陶,他们从小就懂得感恩与信任以及爱与被爱。所以,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底蕴的沉淀和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原动力。

4.支撑学校走得更远更高的是人、物还是精神文化

一位苏北农村初中校长在九年级学生毕业典礼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同学,谢谢你们。因为你们的存在,学校才有了生机和活力,学校才有了明天和希望。”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支撑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近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苏北农村初中学校物质条件落后的面貌已经彻底改观,高标准的实验功能室、运动场地、食宿工程和教学设备;国家、省、市各级教育培训部门全覆盖式的学科教学、班主任、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等。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于:苏北农村初中的教育状况是否也已经理所当然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几乎所有的苏北农村初中依旧深陷在应试主义的“泥潭”中,分数依然是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学校管理者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社会和家长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最高标准。在这些“标准”的制约下,教师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曾经发表过一篇题目为《厚积“待”发,还我“春天”———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现状剖析及其调整策略》的文章,重点分析了实施新课程改革12年后苏北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生态状况。文章指出,农村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着“生活无趣,无追求,心理盲目“”职业倦怠,无精神,状态低迷”“愿景迷茫,思想匮乏”等特点。并认识到“学校文化层次比较肤浅”和“教育信仰的缺失导致教师发展失去原动力”是导致他们呈现这种特点的重要原因。当分析了影响苏北农村初中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和物的因素之后,我们发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离开了必备的精神内涵,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而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师资因素没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撑,就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悲哀和学生成长的噩梦。当我们走进一所学校,我们目睹的是颇具特色的建筑、随手可触的宣传栏、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窗明几净的实验室以及办学者滔滔不绝的经验介绍。但心里的感觉有时是触动,为学校管理者的“大兴土木”;有时是感动,为学校管理者的默默奉献;而有时却是震撼,为学校管理者的“匠心独具”;可有时候却是灵魂的滋润和思想的涤荡,文化的气息让我们流连忘返,精神的力量让我们心潮澎湃,人文的底蕴让我们心灵愉悦。当一所学校有了自己的“精、气、神”,它便拥有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辉煌的前景。

二总结

总之,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苏北农村初中的发展过程中,瞬间的高升学率并不能让学校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学校精神文化的缺失又成为加剧学校追求“分数”而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设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校精神文化已成为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作者:郭红心单位:江苏沛县河口中学

农村文化论文:农村精神文化论文

一当前唐山市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原因解析

1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队伍残缺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单一、匮乏,目前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文化专员来完成,但是在许多农村基层组织中仅仅在名义上存在文化专员,但实际上他们因为缺乏相应的专业底蕴却并未发挥带动发展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从事着其他的工作。甚至有些乡镇在设置上就缺失文化专员,这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跃发展极为不利。农村文化专员在专业素养上的欠缺等原因致使农村精神文化活动无人组织或组织不力,这就造成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匮乏,形式单一,农民不能或不会进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2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缺乏

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专项资金是展开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基本保障,但是在基层单位中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资金的管理和应用也缺乏相应的设计及监管。有些甚至没有专项资金,这都大大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当前唐山市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问题的对策分析

1解决队伍建设的问题

这是制约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专人来组织引导和参与,这就要求必须有文化专业人员来负责推进。要通过各种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同时又要引进各种人才,如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为其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及各类资源,利用其专业的文化素养和先进的理念来带动当地的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有利资源,使其加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把当地文化素养高的退休教师、文化专员、老党员及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组织起来构建一支文化建设的辅助管理队伍,充分利用其特长及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培养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分子,以吸引农民积极关注并主动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

2建立和完善

各种制度和机制这为农村精神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队伍建设归根到底要靠制度来保障其科学化、规范化,因此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花费大量精力来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制度和机制。其中首要建立组织保障制度及机制。要建立文化专业人员队伍的组成、责任、考核制度及机制,以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有人组织、有人负责、有效开展,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是硬件设施的落后,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基本的文化设施,因此需要专项资金来建立农村的图书室、资料室、电脑室、活动室、活动广场、文娱器材等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来源、用途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以此来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要有专项资金扶持,并真正做到专款专用,这才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最基本的资金保障。

作者:李素玲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河北联合大学

农村文化论文:新型农民农村精神文化论文

一、培育新型农民应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核心

培育新型农民主要是针对传统农民而言,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这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最为艰巨和伟大的历史任务,更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力量,也是发展生产的主体。所以中国农村问题、农业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农民,主要的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所以“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及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事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因此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应该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来开展相应的内容培育,主要针对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来设计相应的建设内容,是各项内容能够有的放矢,解决农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是我国各项工作追求的终极价值。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因为依靠和服务的主体都是农民,因此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做到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传统农民转化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我党提出的新型农民概念是对我国农民在新时期的新要求的具体体现,如何真正实现农民向现代转型,根本的途径只有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各项基本素质,使之实现由内而外的转化,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在新型农民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农村发展的力度,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在日益丰富的同时,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相对滞后的农村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新型农民的严重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精神文化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新型农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我国长期以来在农村的文化和教育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一系列问题:长期严重缺失、落后简陋、年久失修等等,造成大多数的状态是“名存实亡”。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民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农村文化设施的缺失致使农民难以正常展开文化活动,这就难免会影响农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压缩了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空间,最终阻碍了新型农民的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导致新型农民在文化素质上的低下。在我国农村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包括文盲在内占到绝大多数。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农民只能成为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缺乏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素质,因此距离新型农民的“有文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村专业技能培训机制不健全、机构不完整,致使农民缺乏技术及管理能力,这与新型农民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农村的技能培训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培训机构数量少,农民数量众多,两者之间形成巨大差额,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农民需要实际操作层面的培训,但培训方面却理论知识偏多,实用性差,较难掌握,致使农民不能掌握到培训内容,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只有理论授课,实践环节缺失,致使培训最终实用性丧失。

三、通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培育新型农民的方面,因此当务之急就是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民精神需求的新型文化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教育服务功能。建立县乡村三级立体式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是第一级,乡镇文化站是第二级,村级文化室,文化室、活动室、阅览室为第三级,其中应加强第三级建设,农民应该足不出村就能阅览图书报纸杂志、进行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此基础上各级文化部门还应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争取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既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又能提高其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其次要积极加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农民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要靠发展农村教育来实现,要通过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尤其是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其满足新型农民“有文化”的需求。最后还要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适应农民要求、服务农民需要、手段方式多样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各个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种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培训的重点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文明素养,以满足新型农民“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总之要通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让农民真正的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作者:李素玲单位:河北联合大学社科部

农村文化论文:农村文化礼堂传统文化论文

一、传统文化的现状

2008年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启动,对永康的民风、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医药等等十六类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摸底调查,获得传统项目线索1万多条,整理项目600多个。这些线索、项目全部来自永康市16个乡镇的各个村庄,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城市里已难觅踪迹,极少数的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永康钉秤”、传统小吃“永康肉麦饼”,在永康城里偶尔有一点,但他们是从乡村出来谋生者。在城市由于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影响,满城里都是流行音乐、西装服饰、西式餐厅,过节都是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而且非常的火爆,而往日的传统美食、传统服饰、传统戏曲现已不见,传统的“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浓郁气氛已日趋淡化,还有许多的传统文化项目,如省感戏、永康古词、铜钱棍、调花钹等,在城中已绝迹。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仅存地在乡村。传统文化现阶段在农村仅存一些,可现状不可乐观,由于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农村新一代过早地进入城市受到城市西方文化的影响,失去了本地传统文化熏陶的机会,他们以进城为荣,不愿返乡,更不愿去接触自己的乡土文化,传统技艺没人愿去学,传统节日没人愿去过,留守在乡村的老人面对前辈传下来传统而无人可授,这样的情形直接影响到我们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传统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蕴含着无可限量的能量,韩国“江南奇迹”的出现得以证实,我们古老的汉字与现代计算机对接更能证实一切,如何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已是一个迫切而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进行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明智之举。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最基层,在最基层的地方建立文化礼堂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传承。从文化遗产的普查中可以看出,在城市传统文化日益弱化之时,乡村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保留地。在传统文化处在逐渐消亡的情况下,建立农村文化礼堂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方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框架概括为“二堂五廊”,具体表述为礼堂、讲堂、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等,这一基本的框架能对乡村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

(一)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恢复从永康文化遗产普查的1万多条项目线索和整理出的600余项目中,大多数还只是在一些老人们的记忆里保留着,如“永康山歌”“永康古词”“铜钱棍”等,这些项目的曲目都只能从老人们的口中唱出,没有文字记载,有的曲目还多年未唱,会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逐渐遗失,一旦遗失将无法再生。许多乡村传统的民风、民俗、节庆、婚俗有的无人知道,有的简单得失去了原貌。例如,现在我们过端午节很多只知道吃粽子,过中秋节就知道吃月饼就这么简单,至于重阳节、七夕节就很少有人问津了。这些传统的节日包含有多少程序,过此节意义,给我们有哪些启迪,这些只能在文献中查到了。一个传统的节日千百年来而不衰,就在于它的文化传承作用,集文化娱乐、文化启迪、文化熏陶、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传统节日,现在已变成简简单单的一个符号。那些用来庆典的场所礼堂、祠堂、寺庙有的被拆除,有的改建了,有的破旧荒废,余下的也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恢复,才能有效的传承下去。为了更好地恢复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构想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就是针对在目前农村传统文化的现状来设想、构建的。有了文化礼堂的礼堂、讲堂,我们的山歌、铜钱棍就有了地方唱了,面临失传的“省感戏”就有地方恢复演出了,民风、民俗活动就有了领头羊。文化礼堂将承担起传统祠堂、礼堂、庙堂的综合功能,文化礼堂的“村史廊”“民风廊”旨在整理本村的特有文化脉络,挖掘村里的特有民风、民俗、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有序的存档、恢复,有着浓郁乡村气息的民风、民俗活动就能红红火火地恢复起来。

(二)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村落传统文化恢复后还需有效传承,传承之根在于言传身教和总体文化环境的熏陶,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我们的新一代对传统文化自觉的接受。文化礼堂的礼堂、讲堂不仅要再现本村的民风、民俗和特有的传统项目,而且还要邀请民俗专家走进文化礼堂,为村民讲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让村民知道如何运用、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根据村里的需求情况,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村民的各项文化素质,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来临之时,开展祭祖、庆典等传统活动,让村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节日的舞台上一展风采,引导村民在过传统节日之时,要充分了解过传统节日的意义,节日中传统文化的展现,传统节日对我们的启迪。如此一来调动了全村民参入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我们部级的传统文化项目“锡雕”的传承人应业根老人,常常担心自己的老手艺无人传承,儿子、孙子宁可外出做生意也不愿在家继承“锡雕”老手艺,2009年为庆祝国庆,应业根老人应邀参加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老人精湛的锡艺展示,受到了国内外来宾的赞誉,锡雕产品销售一空,最后还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回乡后老人的一家对锡雕技艺信心百倍,儿子放弃了外出的机会,带领媳妇、儿子一起跟着应业根老人学做锡雕,应业根老人领头在村里的文化礼堂筹建了一个“芝英三宝”展示厅,来展示本村的传统文化项目,文化礼堂成为了他们展示技艺,推广产品的基地和窗口。我们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集文化管理、文化传承、培训学习、教化熏陶于一体,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村,成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

(三)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从恢复、传承到发展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过程,传统文化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它的发展不是单一自身的发展,它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相互补充的情况下发展的。所以说,外来文化的影响、冲击是必然现象,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决不能“邯郸学步”忘了我们的根本。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就是要做好导向、领好头,理顺外来文化的吸收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例如现在的健身舞、健身操很受中老年人的喜爱,我们的文化礼堂就可作出引导,请老师对健身音乐进行有效的编排,充分利用我们传统的音乐、诗词的资源,健身动作可融入我们传统的秧歌舞和太极健身的动作,使村民更容易接受。农村文化礼堂可以把外来文化的冲击变成一件好事,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输送营养。我们永康的传统文化项目“九狮图”就是在农村文化站和永康市文化馆的引导培植下,从民间的三狮到五狮改进到七狮,从七狮改进到九狮逐渐发展起来的,从农村娱乐到城市展示,从受北京之邀到参加法国文化节,一步一步走向了国际。“九狮图”成为了永康市知名的传统文化品牌,随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的传统文化项目被培植起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分享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品牌建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提高本地传统文化的知名度。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新农村的建设和繁荣,必须坚守传统文化的文脉,农村文化礼堂将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地,它的建设定能让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绽放异彩。

作者:杨彪单位:永康市文化馆

农村文化论文: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论文

一、留守老人精神状况主要特点分析

1.传统思想意识浓厚中国有句古话“家丑不能外扬”。在调查走访中,大部分的老人对于家庭、子女如何都有较为统一的口径,子女对自己很好,家庭和睦。在问及子女平时是否会经常回家看看,留守老人们一般都会给予正面回答或者是对于子女不能经常回来给予理解。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对于自己渴望家人相伴或者说渴望子女关怀的诉求一般都是深深地埋在心底,很少会直接流露出来,除非子女真的太过分。并且大部分的农村老年人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对于法律的理解多是空白,他们并不懂得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

2.祖辈与孙辈一起生活的留守老人往往将情感寄托在孙辈身上虽然中国农村的家庭式养老模式正在被社会化养老所取代,但是中国的家庭式感情在农村并没有受到现代化多大程度的影响。在祖辈与孙辈一起生活的农村家庭,无一不呈现出溺爱的画面。调查发现老人们对于孙辈的感情非常浓厚或者说没有孙辈在身边他们往往感觉不适应。老人们虽然物质生活并不丰裕,但是他们都愿意照顾着孙辈,对于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往往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孙辈身上,这也是一种亲情的满足。隔代的留守家庭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老年人的精神状况都比较好。老年人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付出,同样是得到了亲情的回报,孙辈的欢声笑语,也许就是老年人所追求的生活,平淡,能享受天伦之乐。

3.情绪波动大,易存在抑郁倾向对于老年人来说感到最痛苦的是什么?调查发现是内心的孤寂和疾病。分别占到调查人数的38.5%和47%。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一般不会主动的和外人倾诉心中的苦楚,就算是自己的老伴也不会说的太多,因为这是两人都存在的问题。长期以往,不少老年人都存在着抑郁的精神倾向。由于我国人口多,老龄化形势严峻,国家对于农村养老方面和医疗卫生方面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地方,老年人对于子女不在身边,老无所养和病无所医的感慨最深。调查显示,老年人大部分都存在着这样的顾虑,如果生了重病治疗的可能性非常小。老年人感慨最多的可以说是经济方面导致的,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孩子才要背井离乡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留守老人对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只能无奈的慨叹,而不会责怪孩子。即使老人生病了,子女也没办法每天照顾。对于治愈可能性小的疾病,农村老人大多没有受过教育,也缺乏家人的引导,一般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焦躁的情绪波动和抑郁的心情。抑郁很多时候还导致自杀行为。相关报道也显示了我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

二、留守老人文化生活主要特点分析

1.活动生活形式单调、质量偏低老年人的活动形式主要有聊天、听戏、打麻将。在参与调查的200户老人中,聊天的占到43%,听戏的有36%,打麻将或者是性质的活动有24%。其它活动形式非常少,比如老年健身活动,旅游,看报纸等。这些文化生活都停留在最表层,没有精神思想,质量偏低。从调查的结果分析来看,其主要原因是老人们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老人们普遍文化水平低甚至是没有任何文化知识,这些都限制着老人们参与有文化含量的活动。

2.文化活动受到诸多限制调查结果显示有限的空余时间和微薄的经济收入严重制约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在受访的200户老年人中,表示每天有一到两个小时参加文化活动占到46.5%。在问及“是什么原因导致您没有时间去参加文化活动”,53%的老人回答没有时间参加什么活动,因为老人们还从事着简单的农业生产,并且有一半以上的老人要照顾孙辈,这些导致老人们严重缺乏时间。而经济原因导致老人不参加文化活动的占到76%,因为老人们的收入普遍偏低,有些老人仅仅是依靠政府补助和子女的赡养,并且文化活动需要金钱的支出,老人们宁愿将空余时间用于自家的菜田减少生活支出,也不会参加文化活动。缺乏引导同样也影响着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地区的财政收入低,村里没有什么可供娱乐的设施和场所,村委会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举办一些有益老人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这些都导致老人们的文化活动没有一个导向,或者说没有一个有利于老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导向。

三、影响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总体原因

影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情感四个方面分析。经济方面主要是农村的经济水平不高,调查显示46%的老人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由于经济的原因,在养老、医疗、保险和文化娱乐方面很多还处于空白。没有生活的稳定保障,老无所依,病无所医。老年人对于生活大多没有幸福感。渐渐地反映到精神方面就是孤寂、抑郁。政治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民在很多方面的权益依然得不到保障,并且新的医疗、养老政策还不完善,对于老年人权益的保护程度还是最基本的。老年人受关怀的程度不够,精神生活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文化方面主要是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和受教育比例小。由于没有科学的文化思想,大多数老年人的思想已经固化,对于很多事情不能正确认识。像缺乏法律意识,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由于缺乏知识才不能跟随子女进城,因为城市的每件事大多需要有一个文化的基础。情感方面主要体现在与子女的交流上,调查显示83.5%的老人都不善于表达,这样就导致了老人与子女很少有交流,或者交流都体现在最基本的生活起居方面,而很少涉及深层情感的交流。并且还有14.5%的老人不会用电话。他们与子女的交流更加贫乏,仅仅只有节日子女回来时才有少许的交流。长期与子女感情交流存在隔阂,导致大多数的老人更加封闭自己。

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问题解决途径

在多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对生活缺乏幸福感,处在抑郁的情绪中,甚至有些老人因此而自杀。世界观是行为的导向,这样的世界观不利于和谐农村的建设,也容易引起新的社会问题。通过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和地方村委会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的建议基础上,提出如下解决途径:

1.发挥当地民俗文化作用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活动是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调动一个村落民众积极性与参与性的纽带。调查过程中,笔者访问了从事村务工作多年的木兰村支书罗书记。据他介绍,民俗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5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搞好民俗活动,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访谈中,他尤其强调了民俗活动的示范性与感染性作用,即通过融入健康文化的民俗活动,对参与活动的老年人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从而提高老年人的艺术品位。

2.发展农村经济丰富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本途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2012年12月3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了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着重提出了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只有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才不用背井离乡到城市发展,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情感需求可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可支配收入将增加,在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必将会增加对精神需求的消费,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也会随着精神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可以丰富老年的文化娱乐形式,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3.发挥村委会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农村作为我国行政划分最小级别乡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大,并且农村目前还是一个集体性占优势的社会群体。村委会对于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应该熟悉,对于村里的留守老人更应该关怀。村委会可以定期组织留守老人心理交流会,请相关专业人士对老人们的心理问题进行排解。这样既可以引导老人树立健康的心态也可以引导大家共同关注留守老人,帮助留守老人。其次,村委会应该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服务村民的作用,在办公地点设立一个专门的留守老人接待室,对于留守老人提出的一些合理性要求要积极予以解决,给老人排除疑难,让老人能有一个愉悦的心情,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的抑郁心态。

4.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文化设施严重落后。在选取的两个村中,没有任何的与文化活动相关的娱乐设施,例如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乡村流动影视娱乐播放点等。这样的现状不利于老人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也不利于老年人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最基础的可以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可以开展一些基本项目,例如健身、养生讲座、象棋、老年舞蹈、老年歌唱比赛等,充实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

5.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完善与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创新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自身的权益常常得不到保障,这也是导致老年人精神问题的直接社会原因之一。由于我国依然处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之中,用人单位对于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一般是名存实亡,导致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经常探望。2012年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法虽然规定了子女不常回家看看是违法行为,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应该根据国家的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但是对于如何界定、监督、防止、惩治用人单位侵犯员工的探亲休假权利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和有效的应对措施。所以老年人权益法不仅要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更应该完善相关配套支持制度。其次,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创新。第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例如建立老年人权益保障中心,在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第二,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群体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有关留守老人权益保护的专门性法规。

6.加大社会支持力度,营造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良好环境社会养老是现代养老的重要方式,作为养老主体之一的社会在养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身无法实现精神赡养,国家应该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老人精神赡养上倾斜。例如对于在农村地区开展老人精神赡养服务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并且国家应该制定相关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资源投入,完善再分配制度,提高农村地区养老财政补贴,营造良好的精神需求环境。

作者:夏业领靳强陈孟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农村文化论文: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1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中的问题分析

就我国目前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而言,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精神要求还不能衔接一致。我国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还不能达到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不能为我国的农村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持与智力保障,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分析其现状,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滞后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由于基层组织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抓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上过度重视经济建设,从而忽视了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是直接带来基层文化建设滞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滞后的基层文化建设不仅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更会制约着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

(2)农村的基层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没有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我国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大多还处于低层次的社会阶段,缺乏先进文化传播的娱乐项目。农村在作业方面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人们在每天的作业结束后,剩下的时间很是松散,由于农村生活缺乏文化传播媒介,人们多以、唠家常等方式消遣剩余的时间,这样的生活方式必是自由散漫的,严重的更会败坏社会气息,无法为先进的、正确的文化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推行。

我国农村建设在发展历程上虽已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但那主要是就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人们生活还很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无法满足当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行动,制约了一个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

2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建设”本是一个地区(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从而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建设的滞后性直接导致发展天平的失衡,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制约着一个地区(国家)的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统筹兼顾是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地区(国家)领导人需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建设”口号的落实,统筹兼顾。高层政府应积极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的思想培训工作,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2)相关基层组织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丰富人们的闲余生活时间。

把农村自由闲散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不仅能为当地农民的生活增添色彩,更能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体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例如,1)播放有文化底蕴富含正能量的电影、能容易被广大民众了解吸收的知识短片、富含新意和趣味的科技片,并组织民众观看。2)通过广播的形式播放传播正能量的宣传片,宣传积极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3)基层组织可以定期组织积极健康的娱乐项目。例如,篮球比赛、唱歌比赛、演奏比赛、拔河比赛、广场舞比赛等娱乐项目。引导人们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为基层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农村基层文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仍然是经济,文化辅助经济的发展,经济推进文化的传播,经济和文化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就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而言,国家可以加大当地的财政支出,满足基层文化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为农村地区修建体育锻炼设施用以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修建农家书屋用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增加文化知识,丰富闲余时间的生活内容。当然,就国家而言尤其是针对中国如此幅员辽阔的一个大国来说,大幅度的财政支出用以满足各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有一定难度的。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城乡结合的方式,以优势互补的办法,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缓解农村的财政困难,满足当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

3结束语

就国家而言,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一个国家的农村而言,文化赋予了农村的内在含义,蕴藏了农村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深意,包含了历史和现状带来的精神底蕴,而农村发展在国家的发展中占领着基础地位。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是毋庸置疑,它有利于一个地区(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利于一个地区(国家)的政治建设;更加有利于一个地区(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时代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首先必须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

作者:唐勇勇单位: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综合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