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0 02:58:44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发展事业如火如荼,它不仅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经济,还带领着全国的经济走向了发展道路。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越来越深入化,众多的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他们不仅桎梏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还深深影响着城市的进步。

关键词: 企业经营 管理 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与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1根据资产经营分类实行档案资料分类管理

分别建立《资产委托管理协议》和《资产委托经营协议》档案。对于资产新建、装修、大修、改造或拆迁、处置等重大事项,现行管理单位要整理、存档与事件相关的资料。重大事项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组织实施,相关资料原件由现行管理单位存档,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可根据需要保留复印件一份。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的固定资产检查、保养、维护、维修等记录要存档3年,并接受现行管理单位检查。现行管理单位应该按照信息化管理要求,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资产变动信息及时录入,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数据收集、汇总、分析效率和效果。

2固定资产实物管理

(1)日常管理。由于企业存续的固定资产分布较为分散,其日常管理主要采用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协议约定进行直接管理、现行管理单位监督管理的方式。现行管理单位要对资产实物进行不定期巡查,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实物状况、使用情况、有关管理记录及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等情况。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按照资产《资产委托管理协议》或《资产委托经营协议》做好资产的实物管理,其工作主要包括:配合现行管理单位掌握资产实物状况并报告;在规定权限内正确使用资产,对资产进行检查、保养、维护、维修;负责资产的安全管理;每年进行资产清查;对既有资产进行新建、大修、改造、装修的实施管理;接受委托负责资产拆迁、处置、转租等。现行管理单位负责监督、巡查实物资产的管理状况,确保资产实物正常安全使用,并按照制度规定最大限度盘活利用资产。

(2)固定资产新建、装修、大修改造(含增设或增容)管理。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实际情况需对固定资产进行新建、装修、大修、改造(含增设或增容)时,应向现行管理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现行管理单位负责审查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所提申请事项内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现行管理单位的审批意见实施。实施事项完成后,现行管理单位对固定资产变化情况进行核对、检验,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负责按规定到地方相关部门办理验收手续,其中新建、扩建房屋还应按照规定办理房屋产权证书。同时,现行管理单位及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均应就重大事项建立相关档案。

3固定资产的分类处置利用

根据使用性质,可以将存续的固定资产划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对于经营性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应与承租方签订《资产委托经营协议》,确立租赁关系;对于非经营性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应与资产管理受托方签订《资产使用管理协议》,确立委托管理关系。

3.1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处置利用

一是经过有效完善整合后,对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转入现行管理单位;二是对权属瑕疵暂时完善有困难的固定资产,一般情况下应租赁给现行管理单位及其下属公司使用。租金本着市场公允原则,按照企业相关规定确定;三是有经营利用价值、现行管理单位不自用的固定资产,应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四是对于其他较为分散的闲置固定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可根据其实际情况按照企业相关资产管理制度的规范程序进行有偿转让、股权投资、资产置换、抵偿债务等;五是对于丧失使用功能的固定资产,按规定要求实施报损、报废。应当鼓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通过转让、移交等方式处置与现行管理单位主营业务关系不紧密、且不宜长期持有的资产,转让可采用公开挂牌、拍卖和招标或协议转让的方式。

3.2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处置利用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处置是指产权转移及产权核销行为。根据资产特性,相关资产处置行为包括:房改售房、房屋拆迁、房屋置换、协议转让、住宅大产权移交、住宅房屋固定资产公开拍卖,以及部分无使用价值房产和危旧设施的报废、报损与核销等。按照现行管理模式及《资产委托管理协议》,对房屋固定资产处置应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的管理模式,现行管理单位负责研究、审议房屋固定资产处置事项,提出处置意见与工作要求,负责受理与房屋固定资产处置有关具体事项,编制可行性报告,拟定相关协议文件、组织资产评估、对相关资产处置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按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与资产管理台账,对房屋固定资产的处置进行价值管理。资产受托管理单位作为房屋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单位,负责根据政策及资产实际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并按现行管理单位的意见开展相关工作。

3.2.1房改售房。受托管理单位应按现行管理单位的要求做好资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受托管理单位应根据本人意愿,将申请人情况与审核意见报现行管理单位批准。受托管理单位应出具房改申请人结清房租、供暖与物业等费用的证明,并与申请人签订房改售房后供暖与物业费自理的协议。房改售房后,受托管理单位应及时将相关材料报现行管理单位备案。

3.2.2房屋(土地)拆迁、危改(棚改)。凡涉及房屋(土地)固定资产政府征地与房屋拆迁等事项,受托管理单位应根据拆迁公告及时向现行管理单位通报情况,报告政府拆迁与安置补偿方案,并按企业要求与现行管理单位的授权委托事项配合开展相关工作。现行管理单位会同资产受托管理单位,按照企业的划转文件及房屋(土地)权属证明与实际情况,对拟拆迁资产进行清点、核对与清查,并将结果登记造册。应对被拆迁资产组织资产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作为拆迁补偿依据,被拆迁资产的评估价格应与当地房地产的市场评估价格一致。凡属于现行管理单位国有产权的拆迁补偿方案,应优先选择实物或产权调换方式。

3.2.3协议转让、住宅大产权移交。为推动住宅管理社会化,可以鼓励受托管理单位将符合条件的住宅大产权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相关移交工作按“资产无偿划转”原则办理。在住宅大产权移交过程中,受托管理单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做好房屋大产权移交报告及移交协议的编制工作,按地方政府与企业要求将住宅大产权及管理责任全部移交。

3.2.4报废处理。凡不具备使用功能、超过使用年限、长期闲置、损毁严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无法修复或没有修复价值的房屋及配套设施等,应进行报废处理。报废房屋固定资产应组织技术鉴定,鉴定小组参照相关标准出具鉴定意见,报废拆除的房屋固定资产(配套设施、设备)应及时按公开程序进行处置,残值交由现行管理单位财务点收入账。向非系统内单位处置固定资产,应按国有产权管理程序组织资产评估及进场挂牌转让。在固定资产处置中,受托管理单位必须及时将相关资料移交现行管理单位,现行管理单位根据处置结果,及时履行报备与核销手续。总之,要以严谨负责的态度通过对固定资产规范管理及合理处置利用,对划转的瑕疵资产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清理、优化,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良性使用,提高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

作者:张丽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思路与物流管理论文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化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将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由于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形成了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一,着眼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制,热衷于时尚、独特、新奇、酷式、魅力产品的开发,追求短周期、高频度、见效快的产品价值,注重品牌效应和企业诚信度。比如第一批手机新产品的问世时的价格,与现在手机的价格要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而通用产品,价值和利润却都有限。前几年曾在日本兴起的电子猫“热”,属奇特、新颖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德国的奔驰车,法国的“皮尔·卡丹”服装,美国的麦当劳,意大利的比萨饼,中国的茅台酒等都受益于品牌效应。西门子、摩托罗拉、菲利浦、索尼、海尔等均因为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而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第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具有—定规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货、批量生产、批量运输、批量销售的办法大幅度降低费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加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中,规模经营是重要原因之一。跨国集团公司、大型生产企业是依靠规模经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最近几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业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重组巨型企业的目的是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功能整合。现代企业早已抛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封闭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做法,注重结盟、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每个企业只有在自身专长和“拿手”的方面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拿手”永远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保持永恒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后企业经营战略特点的重要方面。

第四,服务第一,用户至上。新时代的企业经营方针之一,是“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用户打一个电话,用计算机发一个指令或发一份传真,企业就立即上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中途用户可以查寻、追踪;在时间方面极力提高速度,为用户争取时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都在打“时间差”,强调时间效益,要求快节奏,因此既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务,也将是新世纪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五,信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实现事物的无缝对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如果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会使这个世界发生“质”的变化,在物流环节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零库存”,取消仓库,只用自动分类、分拣系统就能保证及时供货。那样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仓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及时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选择商机,最先抢占市场,最快组织队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将是新时代里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六,强化国民意识,注重环保责任。新时代的新型企业,不仅需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成本控制,保持企业盈利,而且需要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无噪音、无公害,不给周围居民造成妨碍和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赚钱,也要从为国民创造福利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出发,尽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采取出资在本地区建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儿童乐园或向学校损款等方式,努力与周围居民融为一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之道和时代风尚。

第七,在现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润”。在新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剩余价值。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愈发明朗化。

二、准确把握企业的基本经营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善于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国内实际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产品方向。使小国人饮佩,令外国人惊叹。然而,有些企业仍然残存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意识,留恋政策倾斜、垄断地位、特殊照顾等,他们至今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做法,显露出与新经济时代的不协调。也有些企业,不把真功夫下在企业自身改造和管理上,总想找路子、钻空子,偷机取巧,一夜暴发、或搞虚假合资、“包装”上市,蒙蔽伙伴,哄骗股民。还有些企业造假、掺假、卖假,走私、贩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办法都想,什么手段都使,就是不上正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经济社会里,邪的、歪的终归走不通,更不会长远,企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靠降低成本等办法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物流是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1.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显露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特点愈发突出。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衰退,不少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依赖性过强。我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生产关系、金融关系、流通关系、资产关系逐步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连动。贸易壁垒被打破,关税趋于一致,游戏规则相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逐渐自由进出,各国企业共同利用同一个平台,谁都不特殊,谁也没有保护,就看各家的真本事。二是世界性的买方市场愈发突出。由于科技进步,生产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越来越丰富,销售越来越困难,市场饱和或超饱和现象越来越普遍,使世界性的买方市场矛盾愈发突出。三是世界经济在新形势下大调整、大改组。在国际政局长期基本稳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尖锐的今天,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强国的经济出现同时衰退现象,必将促使这些经济大国重新审视世界经济环境,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也会随之重新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供应链重组,瞄准国际市场,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四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物流”发展阶段。纵观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已从重视生产转为重视销售,又由重视销售转向重视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兴起后,商品的交易活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然而,科学再发达,电子商务再好,商品也不可能像电子信号那样,瞬间飞至身边。没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物流过程,照样达不到目的。

2.物流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空间。我国的许多企业对物流的利润潜力和在经营中的作用已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据有关权威人士介绍,1999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约为3万多亿元,资本周转速度为1.2次,国有商业企业资本周转速度为2.3次,而国外的资本周转速度是我们的7—10倍。另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全社会的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0%,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的账面比例达40%,运输成本占国民经济总成本的3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物流水平落后.发展潜力巨大。

近些年来,物流愈发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些国家把发展物流作为本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已经证明,由于物流能够大幅度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库存积压,促进利润率上升,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各国的企业才越来越重视物流,从物流这一巨大的利润空间巾寻找出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家熟知的海尔集团,有人称其为“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2001年10月又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了“中国物流示范基地”称号。这是因为海尔集团从1999年开始创新子一套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兴建了现代化的立体自动化仓库,构筑了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使呆滞物资降低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除海尔外,长虹、新飞、格力等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已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物流管理体系。今后,物流“热”在我国的企业中将持续升温,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认识物流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物流的“热浪”中来。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公共管理论文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完善,经济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等重大改革课题,因此一直受到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本文所涉及的政企关系并不仅仅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而是包含了所有性质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

1.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是"警察与司机关系",政府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政府只需要告诉企业什麽是不该做,企业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过问不干涉。这种政企业关系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第二种是"手足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官商一体。日本的政企关系属于该种类型。第三种是"父子关系",企业隶属于政府,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拥有决定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企关系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政企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纯粹的"父子关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型政企关系过渡: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政府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依然保持着"父子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通警与司机"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则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企业一体,政府企具有了业化倾向。

2.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

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3.企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重要性增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与上级主管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而越来越多的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发生关系,如就业、税收、企业社会负担的转移、企业支援地方建设等关系。同时,大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也面临如何与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的日常经济活动都发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约束与管辖。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对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会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4.政企双方在职责上越位与缺位行为同时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为表现在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干涉企业经营、乱收费等方面。其缺位行为表现在国有资产出资者缺位、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位、市场竞争监督者缺位等行为。企业的越位行为表现是一些国有企业私自处置企业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强迫企业职工购买企业股份等行为。其缺位行为表现有国有企业没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企业不能按国家政策规定保障下岗职工权益、不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产生严重污染以及偷税漏税等行为。

5.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仅限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企业与专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仅要与主管政府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企关系主体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上述变化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对于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来说,这些变化是新生事物,在处理双方关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良好政企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二、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从而与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两者之间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法律上保证的这一平等关系,对政企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传统体制是下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能,用经济计划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制;其三是强调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当然同时也使用其他职能)同时解决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直接"侵入"到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内部。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转换政府职能以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对政府职能进行了转变,经过其主要表现是:(1)部分专业经济管理机构改组为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不再承担政府职能。(2)暂时保留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亦将生产经营权大幅度下放给企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3)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初步转变,如减少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等;(4)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新路。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政企关系的变化消除了一个直接障碍。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进了外资,也产生了同时产生了几种新新性质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各级政府在一开始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因而为我国原来单一的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两条线进行的,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确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基础。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1997年迅速发展到占经济总量的1/4,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国有制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为政企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出现,也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了纷纭复杂的局面,导致了政企关系新变化的出现。

三、合理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政企关系的转变前景十分关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关系模式。综合起来看,合理的企也与政府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原则:

1.主体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同样,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体,是能够承担行政行为责任的行政法人。企业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从主体资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和企业是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利益关系,调整这种关系的准则职能是法律。行政机关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然会影响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动职能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本机关的职责和权限行事,所实行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并且符合法定程序。当行政权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业权益时,企业有权要其行政机关补救或赔偿。企业也必须依法进行经营活动。

3.权利、义务对等。政府的权利是征收税赋,义务是为纳税人提公共服务;企业的权利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是向政府交纳税赋。

4.平等保护原则。在职能部门面前,不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因此,任何企业依法经营都要受到平的保护,任何企业违反法律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5.高效原则。办事效率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表现,是政企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政府办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仅是政府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6.经济原则。经济原则适用三种情况:

(1)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经济原则。一般来说,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行政机构过小和公务员太少是不够的,但机构庞大人员冗肿也是不行的,因为会导致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的问题,形成政府内部自我服务的恶性膨胀。因此,机构设置应考虑经费问题,尽可能的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或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应用于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上去,造福于民。

(2)政府制定或实行某项法规、条例时,应综合对比该项实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或经济效益以及带来的负效益,当社会效果大于负效应时才能实施,反之则不应该实施。

(3)行政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在具体实施行政权利过程中,也应坚持经济原则,不给公民、企业及其他组织增加额外负担。

符合以上原则的政企关系,是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应该追求的企业与政府关系。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才有机会重振雄风,非国有经济才能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三化管理与企业经营

对于每个企业来说,经营是龙头,经营决策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赫伯特·西蒙教授告诉我们:“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因此,搞好企业这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研究市场、改善经营抓起,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断开展经营创新,这是搞好企业管理的新课题。几年来,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矿从市场竞争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来开展全面的经营创新,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分阶段在全矿范围内推行了“一项制度”、“三化”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原煤产量逐年大幅递增,经济效益稳步攀升,全员效率提高到吨/工,矿井生产模式人员素质、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企业管理迈上健康高效、超常规的发展轨道。

1、矿井概况

**煤矿是古交矿区最后一座现代化特大型矿井,于1988年8月开工建设至1997年10月31日建成试生产,2002年1月正式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400万吨,井田面积71km2,储量10.48亿吨,可采储量6.4亿吨,共有可采煤层13层,主要可采煤层3层,即山西组2#煤层,太原群的8#、9#煤层,煤种以焦煤为主,肥煤次之,还有少量瘦煤、贫煤。地层整体呈北高南低的单斜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瓦斯涌出量大,全井田带压开采。矿井开拓方式为主斜、副立联合开拓,分为+750和+650两个水平,初期开采为+750水平,服务年限47.9年。

2、“一项制度”、“三化”管理的内涵及重点

2.1一项制度,即“现任法人”管理制度,就是以法人责任形式,确立矿所属各单位、各部门为责任主体,以行政一把手为责任法人代表,党委书记为责任保证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中的其他成员为其分管范围内的责任人。以落实责任为核心,层层建立以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于一体的责任目标体系,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考核的管理制度。

2.2三化管理,即内部市场化、工作标准化、考核制度化

1)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就是通过企业管理机制再造,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以各部门和单位工作为内部市场的经营主体,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各市场主体之间按市场的原则运行,依据统一的内部价格,进行经济往来。大市场之间的经济活动由矿市场化管理办公室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内部市场机制在全矿线与线之间、线与各基层单位之间、基层单位与各班组之间以及班组与班组之间,形成规范的有偿往来利益制约的关系,变过去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为行政隶属和经济关系的有机结合,做到以市场统一矿井管理的行为,以市场调控矿井管理的节奏,使矿井内部的管理活动与市场接轨。

2)工作标准化就是质量标准化和岗位作业标准化。这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我们在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中,始终把基础建设作为长线工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成立专门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根据新的质量标准化评分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检查验收办法,尤其是对于新标准中没有明确限量规定的内容做了明确规定;每年坚持开展各专业的质量标准化会战,每次会战都制定出具体的达标项目、重点工程,责任到人,严格奖罚,从而推动质量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在岗位标准化作业方面,本着“由理论向实践,由应知向应会转变”的原则,抓岗位培训、持证上岗,提高职工持作技能,规范操作行为。全矿上岗人员应知应会率达到95%,规范操作率达到85%以上。机关业务科室根据业务范围、工作内容对本系统内的每项工作、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标准进行准确描述,做到事事有规范,件件有标准。

3)考核制度化,就是从地面到井下,建立完善全方位的考核体系,逐级落实责任,使依法治矿和人性化管理在每个人、每个工种、每个岗位得到落实。每月由企管办牵头,对各单位的工作绩效进行检查、量化打分、奖罚兑现。全部可控的全部考核,部分可控的部分考核,不可控的不考核。

3、推行“一项制度”、“三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特别是煤炭行业出现的市场疲软、销售不畅、价格下滑、货款回收困难的不利局面,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矿这样一座年轻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也不例外,唯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构建科学的企业的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开展经营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才能适应市场,进而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近年来,我们也曾先后认真学习邯钢、海尔、海信、兖煤、新汶等先进企业经验,深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施“三条线”管理,这些学习和尝试,无疑为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积累了定贵的经验。但由于学习的往往是局部经验,企业之间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加之企业中还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落后管理方式,以及两个文明建设认识和发展上的不均衡,百倍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难以达到管理科学化的目的。实践证明,企业要改革,要实现管理科学化,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必须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尊重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尊重企业管理的整体性去探索和创新,“以创新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创新求突破,靠管理求发展”,才能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在如何实现管理创新上,我们认为,绝不能仅仅在形式上求改变,打破常规,而关键是在内容上要充实、要丰富、要切中要害,注重结合;在举措上要得力,力求具体、可行、有效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管理要创新就必须从企业整体的高度着眼与入手,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必须克服过去责任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确保政令畅通,水流到头。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企业管理“整体性”的正确认识,并抓住任何工作要在“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落实到位”这一指导思想,才确定了对矿井“两个文明建设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的“责任法人”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三化”管理工作思路。

3)内部管理主要沿用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模式,其弊端如下:一是不能使各经济主体之间直接发生横向经济往来。服务与被服务双方之间是行政指令的关系,不仅浪费人力,还往往发生不必要的错误指挥。更重要的是服务与被服务单位之间不能互相制约;二是“水平法”确定的承包基数不尽合理。各单位一旦最初的承包基数不合理,以后承包便都建立在不合理的基础之上,往往形成鞭打快牛,保护落后的情况,限制了各单位降本增效的积极性;三是行政管理的最大特点是领导“说了算”,容易导致管理中的随意性。同时,领导干部自己也陷于繁杂的事务圈子和各种矛盾的漩溜之中,终日忙得不可开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企业更重要的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四是容易造成制定计划目标与责、权、利脱节,有计划无责任,或者只有责任而无权无利;五是长期以来“人治大于法治”,加之各项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在企业管理中仍比较突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变好,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变坏;六是行政管理往往使内部考核检查形式化。这些弊端,通过推行“一项制度”、“三化”管理,可以得到有效克服。

综上所述,推行“责任法人”管理制度和内部市场化、工作标准化、考核制度化管理,是煤炭企业进入社会大市场以后,与市场接轨的必然选择。

4、“一项制度”、“三化”管理的形成过程

1997年10月31日**煤矿正式试生产后,正处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变时期,煤炭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极其复杂的困难。一方面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遇到极大冲击。另一方面国内经济遇到体制和结构两个比较大的调整,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同时,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党和国家推进国有企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战略决策,我矿直管单位西山矿务局于1998年1月依法改制成西山煤电集团公司,2001年10月山西省委、省政府抓住煤炭市场恢复性增长的历史契机,发展“大集团、大公司”的方针政策,积极打造集团煤“航母”,又由西山煤电集团、汾西矿业集团、霍洲煤电集团共同组建成立了山西焦煤集团公司。面对新发展机遇,**矿如何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抢抓企业改制带来的各个不同时的政策机遇,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竞争力,把分散的微弱优势凝聚成率先发展的优势,矿党政班队经过认真科学地分析了企业的内外环境后,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经营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个重要原因。搞好国有企业要改善宏观环境,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但这些都不能代替企业管理,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等各项工作都必须通过加强管理这一基础工作才能实现。因此,加强管理是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实现依法经营,堵塞漏洞,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只有加强管理,科学技术才能更快更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总之,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学管理,成为全矿上下的一致共识。为此,从1999年起推行“责任法人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又分阶段,有重点对责任目标体系、责任考核体系,内部管理制度等进行了改进,充实和完善,按照“分线管理,分线核算,一线一制”的总原则,推进下属单位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改革。尔后,又配套提出了内部市场化、工作标准化、考核制度化“三化”管理。可以说“三化”管理是“一项制度”的延伸和丰富拓展,是“一项制度”的具体保证措施,两者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5、“一项制度”、“三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

5.1责任法人制度的主要内容

责任法人制度实施方案是本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制订的。内容主要包括责任目标体系、责任考核奖罚体系和实施监督体系三个部分。在责任目标体系中,尽可能采用定量的指标,其中经济责任指标分为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在考核奖惩方面,坚持奖惩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责任目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责任目标,①经济责任目标,主要是与企业效益直接相关的产量、质量、安全、成本、效率、精减分流、销售收入、盈亏等指标,由矿根据市场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单位实际具体确定。②法律责任目标,即企业依法治企、依法经营的责任目标,包括对外交往中的经济担保、抵押、合同管理,以及党风廉政建设、普法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目标等方面任务指标,根据矿井依法治企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性目标分解落实。③社会责任目标,即当前企业所承担的全部社会责任,包括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环境保护、计划生育、信访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责任等,由矿按照当地政府相关规定的目标具体分解落实。④政治责任目标,即企业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责任目标。

责任考核奖惩体系责任指标的考核奖惩,主要与工资分配直接挂钩,与各种精神奖励相联系。经济责任指标的考核原则上奖罚对等,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的考核原则上只罚不奖。对各“责任法人”单位经济责任指标的考核,根据盈亏、安全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按月考核。根据超利(减亏)、减利(超亏)幅度大小,采取不同的奖扣档次,与工资奖金分配直接挂钩。另外,经济责任指标中将盈亏、安全等作为指令性指标,其它一些质量、工作指标作为指导性指标,执行不同的考核奖扣标准。法律责任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的考核,按相关规定分系统分别考核,汇总考核结果。对完不成指标任务的,经予经济处罚,还要按有关规定予以行政、法律处罚。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考核奖惩体系除对单位的考核规定外,还专门针对“责任法人”单位主要领导制订了考核管理措施,将责任目标、权力、考核奖励办法以签订《责任法人综合目标责任书》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对其党政正职,在盈亏、安全等主要指标上采取风险抵押形式,按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不同比例的奖罚。特别对完不成半年盈亏责任指标的单位,给党政一把手黄牌警告;对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经营性亏损、完不成全年盈亏(费用)指标的单位,党政一把手就地免职。通过落实责任,大家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调动了各方面工作积极性。

实施监督体系矿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成立了“责任法人”综合考核领导组,负责制订监督管理细则,组织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工作。矿长与下属单位科(队)长签订《责任法人综合目标责任书》。各“责任法人”单位对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每个区队、班组、岗位和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指标,在整个矿井范围内形成一个网络状“责任法人制”实施监督体系。由企管办组织对各责任法人单位进行季度检查、半年巡检、年终审计考核,法律和社会等责任指标由各专业系统进行考核,最后由“责任法人”综合考核办公室汇总、审查考核结果,提出综合考核奖罚意见,经矿批准后执行。年终总评时,兼顾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各类责任指标完成情况,克服以往轻重不一,工作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对一些指令性指标完成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另外对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的考核与各级领导干部的年度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结合起来,对责任落实不好、工作效果差的,实行末尾淘汰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还把各单位的综合考核结果与单位年度的评模、评先进结合起来,对综合考核结果差的单位,规定不得参加省、市和集团公司模范单位、先进集体的评比。这些措施和办法既激发了各单位完成各项责任目标的内在动力,又增强了各单位创优争先的工作积极性。

5.2推行“三化”管理的做法和步骤

a、确立分级市场,构建内部市场结算主体

根据现有的组织机构,全矿分为二级市场结算主体。一级市场结算主体为煤炭生产线的各队、供应公司、机电公司、及各科室;后勤服务线,多经三产线及其它直属单位。二级市场主体为煤炭生产线各队内部各班组,后勤服务线、多经三产线下属的各运行点或厂点。通过市场主体的细化和延伸,使全矿每个单位都成为内部市场竞争主体。

1)采、掘、开单位。矿井模拟以质论价收购制。以生产的原煤或进尺为商品,吨煤或延米成本为单价,当月产量或进尺与内部售价的乘积为总收入,原煤生产过程中自身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即:工资、材料、配件、电力、设备租金、供风以及辅助、服务单位所提供的维修、维护、运输费用为总支出。各单位作为供方与矿井结算。总收入减总支出为各单位结算内部利润。内部利润为正数时可按利润额的50%提奖,其中人均100元以内可全额发放,人均100—200元时征收50%的调节费,人均200元以上时征收100%的调节费。当内部利润率为负数时,100%用工资抵补。

2)辅助服务单位。对采掘单位提供的服务全部量化,按所定价实行有偿服务,按劳取酬,总收入为服务量×服务单价,由被服务单位支付。

3)机关各科室。按测定的费用,实行定额费用承包,动态管理和考核,节超按规定比例奖罚。

4)后勤公司:按所提供的各类服务数量、质量乘内部市场价格,计算出服务总额;向被服务单位进行结算,由接受服务的单位列支;凡是后勤公司单位之间的结算,直接由后勤公司考核办理结转手续;凡是需要向其他一级市场主体结算的,由后勤公司考核办负责向矿结算中心结转。

5)多经公司:实行“四自经营”,为矿提价产品、劳务、加工服务等,并按协议价格通过矿内进行结算。

一级市场主体负责各二级市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管理,对其下属单位进行收支核算。这样各市场主体为了提高效益增加工资收入,只有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主动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成本。形成了完不成各项经济指标受罚,完成好了增加收入的激励机制。

b、测算制定内部价格体系

价格是市场的基本要素,建立价格体系是内部市场规范动作的前提。为此,矿成立了9个价格测算业务组,测定核实对价格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价值量,包括工资单价、材料消耗定额及单价、机电设备维修配件加工单价、电力消耗定额及单价、各类设备、支护用品租赁单价及其他支出和各类工作量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价格进行汇总,按独立核算单位所构成的成本要素进行合成。

如2001年综采一队年产量100万t。主材0.2元/t、辅助材料0.53元/t、工资2.02元/t、电力0.66元/t、配件1.20元/t、租赁费12.05元/t其它支出(运输费用、办公费等)2.74元/t。汇总合成后综采一队综合单价为19.4元/t。

对于个别服务单位,如各排水点、变电所供电等不好计量,也不好考核,根据岗位人数、工资及材料消耗水平,只要完成任务,不致影响生产,每月确定一定的固定收入。

价格测算的主要依据是,当年利润指标、集团公司各类定额手册和计划价格、历史资料、实际水平,《**矿内部价格管理办法》。

通过各种因素汇总合成,全矿制定了包括工资单价、物资供应、物业管理、修理加工、煤炭生产、工程造价和其他支出等10大类计2580余个价格。生产经营、后勤服务、多经三产所有项目都有价可计,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价格体系。

内部市场价格在执行过程中,矿价格委员会要时刻掌握其运行情况,对价格进行调整和修订。把市场信息传递到矿井内部,同时也把市场压力变为各单位和广大职工适应市场的动力。

在工作标准化中,矿制定下发了各专业和各地面单位的工作标准,在落实各级责任的同时推行各工种岗位作业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矿对各科队、各专业进行目标考核;科队对个人和岗位进行岗位作业标准考核。逐步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考核一级,一级激励一级,一级追究一级,一级要求一级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日清日高的制度化管理。

在考核制度化中,结合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我们在现场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建设、理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共制订管理制度35项,经营管理制度15项,生产技术管理制度15项的管理体系,形成了适合新形势、新情况的制度体系。并严格按有关制度和标准进行考核,包括旬检月验和日常检查,考核打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补充制定预防措施,形成闭路循环考核机制。

c、制定结算办法

矿设立结算中心,模拟社会商业银行的结算、信贷、核算等职能,确定各类商品交换和有偿服务的结算凭证和依据,包括各类考核表、材料单据、发票、报销单、内部结算单据等。

一级市场主体分别地矿结算中心设立单独的帐户,相互之间及与矿之间的经济往来通过矿结算中心相互结转。二通讯市场主体分别在各自的经营办公室设立帐户,进行相互划转。

一级市场主体旨算方法有3种:一是考核结算表。主要是各一级市场主体各项指标完成结果;二是材料、配件单据(主要是从供应站领取的材料、配件单据)。三是外单位发票等。

产品、劳务、创造、单项工程及各在素费用的具体结算手续按矿《内部市场结算办法》执行。为加快结算进度,提高效率,全矿主要科室实行联网,加快了管理信息化进程,对生产、经营、服务单位推行“日清日结”,方便快捷地反映各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果,促使共抓好事前控制,强化事中管理,严格事后考核,使每个市场主体每一天都知道经营成果,随时询查自己的投入产出情况,增强职工当家理财意识。

d、监督调控

为了有效地解决在市场化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各市场主体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规定的责任,获得适当的利益,使各核算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内部间经济分配比例合理,进而保证全矿的总体利益的实现,矿采取四种手段进行调控:一是行政手段,以正式文件下发给各单位的各种管理办法、严格内部市场化的各项制度等。矿井先后下发了《内部市场化管理办法》、《内部市场化管理实施方案》、《内部市场价格管理办法》、《内部市场价格目录》、《内部市场化结算办法》、《**矿结算中心管理办法》、《**矿计量管理办法》、《**矿单项工程管理办法》和《**矿指标分解方案》等;二是价格手段,明确规定各类结算必须以既定价格为基础;三是分配手段,规定各单位月底结算工资时超过部分要交调节费,如前所述内部利润人均超过100元以上时要按比例交调节费。以确保各类市场主体经济分配合理,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四是仲裁手段。成立由矿长任组长,各分管矿领导为成员的仲裁委员会,各单位之间发生经济纠纷,协商解决不了时,由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

6、推行“一项制度”和“三化”管理的保证措施

推行“一项制度”和“三化”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还要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必须制定与之配套的保证措施;一是转变观念。要使内部市场化管理顺利实施,首先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否则,一切措施如同虚设,发挥不了效应;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体系。矿成立推行“一项制度”、“三化”管理领导组,矿长、书记任组长,各分管矿领导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领导组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总结安排“一项制度”、“三化”管理的有关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各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矛盾,及时协调不合理价格,同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平衡各单位的收入情况。市场化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严密的工作计划,加强领导,确保内部市场化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三是加强经营管理。首先要抓好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作业,完善计量考核手段,健全定额和台帐,加强班组建设和现场管理。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适应内部市场化要求的各项科学管理制度,加强专业管理;四是维护政策、制度的严肃性。从而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五是引入赛马机制,把市场经济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给了每个人以平等的竞争机会;在开展绩效考核时,把压力层层传递给每一名员工,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任由全员分担,使每一名员工都动起来,聚集出企业的整体活力。

几年来,**煤矿通过实施“一项制度”、“三化”管理,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使人人心中有压力,人人肩上有担子,“责任与失误共负,奖励与处罚同享”,各级干部按照责任要求,主动深入基层找问题、抓管理、送服务,与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打成一片,把管理职能和任务落到了实处。同时,克服了“两张皮”、“一手软、一手硬”、顾此失彼的老问题,保证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实践证明,各系统的工作不仅没有削弱、紊乱,反而得到加强、协调发展。正是通过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矿区稳定工作等,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经济指标的完成又保证了其它工作的正常开展。

——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改革管理措施,振奋了职工精神。新机制带来了观念上、工作上的改革创新,使职工看到了企业的希望和未来。职工在实践中感到,现在工作干好干坏不一样,关键看自己的工作实绩,自己的一言一行关系到企业发展,同时也体现着自身价值。过去煤矿是以生产为中心、以产量论英雄、以销量评功绩,不管市场是否接受、货款是否收回,职工只讲投入,不问产出。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以来,成本观念、效益意识深入人心,每个单位、每个岗位都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每个工作日下来,投入产出情况一目了然,职工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也不断强化。

——加强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各单位都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完善了工人岗位责任制、操作标准和干部岗位责任制,基本上达到了“全、细、严”的要求,对于克服职责不清和无人负责的现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所谓“全”,就是工人的标准有七项内容,即:产量、质量指标、技术操作标准、事故控制标准、设备使用维护标准、文明生产标准、限额耗材定额和劳动纪律规定。干部办事细则必须有四个方面,即:分管指标必须完成;分管的基础工作必须健全;专业分析必须及时、准确;业务工作必须取得成绩。所谓“细”,就是按工人岗位确定标准,每个岗位都要订出几条标准;每一个干部都要把所承担业务,一项一项地订出办事程序,协作关系,时限和完成程度。所谓“严”,就是制定岗位标准和办事细则,不能迁就现状,而且要按创水平的要求制订。不仅有“定向”要求,而且有明确的数量、质量、时间要求,能够据以考核。如综一队将安监处下发的岗位作业标准下发到职工手中,加强培训教育,不定时进行抽考,督促职工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熟练掌握岗位技能,让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综采三队每天由队长、书记主持班前会,总体把握当天值班情况及井下现场情况并安排生产任务。班长具体分工,各工种人员必须说出其岗位工作标准、注意事项、出现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等方可上岗。这样以来,班前会明显由过去传统的被动教育变成了主动学习,推动了全队的标准化工作。机电科修订了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供用电系统管理制度、机电事故管理制度、分配方案、考勤制度等,真正做到事事有规范,件件有标准。

——降低了成本费用。各市场主体自觉地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变为自己的费用进行管理,在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费用相对不变,超了就要减少收入,材料费用支出减少,工资就会增加。有了这种制约机制,每个单位、每个职工自觉地节支降耗,努力减少费用支出,使生产成本逐年降低,去年全矿原煤单位成本比1999年降低%,后勤服务线实行物业管理后,各种漏洞大大减少,全矿每年可减少后勤支出元。

**煤矿在推行责任法人制度和“三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不足,如目前形成的煤炭生产、后勤服务、多经三产、内部资金和内部物资市场都还不够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科技市场等还不发育。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使内部市场更加科学、规范,才能使我矿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和顺县食用菌企业经营与质量管理调查分析

摘 要:调查了山西省和顺县食用菌生产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质量管理状况,分析了这些企业以及和顺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食用菌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解析,结合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对和顺县食用菌产业的未来以及对企业的生产效益与质量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和顺县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和顺县;食用菌生产;企业经营;质量管理

在2011年,双胞蘑菇经由山西大友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并推广之后,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就开始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到2014年,和顺县的食用菌总产量已达到7826t,销售收入约7043.4万元,农民获利有3000多万元。2015年,和顺县为了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和顺县将种植和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一条走廊、两大片区、五大基地的食用菌种植模式,形成了以双胞蘑菇为主要种类,平菇、香菇、木耳、虫草、猪苓和羊肚菌等全面发展的局面。现在,全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约为30.5万m2,其中双孢蘑菇为14.8万m2、香菇为10.8万m2、木耳为1.6万m2、猪苓为2.1万m2,其他种类为1.2万左右m2。目前有9个乡镇、57个行政村、千户农户参与,从业劳动力达到3000多个[1]。为了摸清和顺县食用菌的产业现状,明确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思路,推动全县食用菌产业步入持续良性的发展轨道,笔者对全县主要的食用菌种植户、生产企业和合作社进行了生产规模、技术服务、经营方式、质量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等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对和顺县食用菌产业的未来以及对企业的生产效益与质量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和顺县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调查方法 本调查是我们的研究项目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设施食用菌高效碳循环研究与示范之一“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研究(编号:FT2014-03-08)”的一部分,根据项目计划要求,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质量管理理念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调查方法。(1)访谈调查:课题组下乡,在指导企业、农户生产的同时,与一些实际生产的企业负责人、种植农户、技术人员、采收人员等会谈,交流,收集一些相关经营数据和技术数据。(2)问卷调查:以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回收问卷并统计相关数据。问卷调查形式有2种,网上问卷调查,纸质问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从一些网站和及电子邮件,纸质调查问卷主要是发放问卷。(3)市场调查:本课题组还进行了食用菌销售市场调查,在对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个体摊贩的一些负责人员及消费者进行调查的同时,也对和顺县生产的蘑菇进行了一些调查。(4)资料调查:查阅了有关和顺县的食用菌企业发展状况的报道资料,如有关和顺县食用菌的报纸报道以及网站等。

1.2 调查内容 主要是了解和顺县食用菌企业的生产现状,经营方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存在优劣势以及食用菌产品质量对经营效益的影响等等。同时也调查了一些关于食用菌发展中盲目跟风、资源浪费、布局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为今后更加合理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规模和种类积累了基础资料。

2 和顺县食用菌企业生产者的基本情况

横岭镇、义兴镇是和顺县的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其中许多企业是和顺县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如我们调查的企业,和顺金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顺县军绿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和顺县平松乡沙佛陀村的个体户,和顺县太行白双孢菇专业合作社、和顺县岭上人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晋中市消源食用菌种植加工合作社、晋中市碧海星园农业有限公司、山西大友农牧业有限公司、和顺县永健r业发展有限公司、顺宇蕻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青城镇双孢菇片区、横岭镇的双孢菇片区、东关村的平菇种植园区、华新村香菇种植园区仪村的双孢菇园区等等。这次主要是集中对这些企业进行调查和分析。

2.1 生产资金来源 和顺县的食用菌生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家筹款、银行贷款、自家筹款和银行贷款相结合,还有部分企业是自家现款与政府扶持资金相结合。投资金额在5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其中在30万元到50万元的居多,基本上占调查企业数的50%。企业雇佣的的从业人数也是不定的,依据生产季节或者是在不同的作业时间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忙时可能会多用几个人,在淡季可能就不会用到人手,但一般都需要的5人以上的劳动力。

2.2 食用菌产业的经营形式 目前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经营形式主要是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户经营占主导。还有一些农业企业,个体户等等。其中农业合作社大约占40%,家庭农场占30%左右,而企业型的农业公司只占不到10%。这几种模式有的是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打消农民销售食用菌的后顾之忧,又可调动农户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

2.3 食用菌企业生产食用菌的种类 近年来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双孢菇占主流地位。2012年时双孢菇总产量高达300多万kg,产值约2300万元,占全部食用菌产品总量的80%以上。201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约为30.5万m2,其中双孢蘑菇为14.8万m2、香菇为10.8万m2、木耳为1.6万m2、猪苓为2.1万m2,其他种类为1.2万左右m2,双孢菇占50%左右,香菇占30%左右,其他各食用菌种类只占20%弱。虽然近年来已经打破了这种双孢菇单独菌种发展的局面,一些企业开始因地制宜的种植其他菌类,例如以和顺金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猪苓,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引进了黑木耳栽培,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比例失调的现象。目前,在我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和顺县有很多农户和合作社,还有一些企业开始生产猪苓和黑木耳,未来有希望形成“白(白色双孢菇)+黑(黑木耳,猪苓)”种植模式[2-4]。

2.4 食用菌的销售方式 和县的食用菌生产者中,有40%左右的生产者是个人直接销售,30%的企业是个人直接销售和送超市销售相结合的,还有20%左右的企业送往农贸市场销售或批发给经济人销售。虽然有30%的生产者将自己生产的食用菌产品送往超市销售,但是送往超市的份额却很少。我们调查中的一家企业提到他们和山西省清徐县的某家美特好有合作,发现超市的负责人在对食用菌产品的品质以及产品分级,并不了解,不懂得什么样的蘑菇是好蘑菇,也分不清蘑菇的种类,而只是一般地认为大的、新鲜蘑菇是好蘑菇,而不知蘑菇开伞后,个头虽然很大,其营养成分和味感就降低了。还有20%左右的企业送往农贸市场销售或批发给经纪人销售,一般批发给经纪人销售的食用菌企业采取的是临时性批发,很少有签合同销售的企业,甚至有的经纪人即使是签了合同,也不是诚信地遵守。

2.5 食用菌生产数量与质量的季节变动 和顺县食用菌栽培的产菇时期和生产数量来看,每年主要是集中在2个时期,一是5月到6月,二是9月到10月或延长到11月上旬。7-8月份出菇量相对较少。不同月份出菇数不同,主要是由于夏季炎热,出菇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山西或者说和顺夏季比较凉爽,是作为全国双孢菇以及其他食用菌种类的生产淡季补充的重要基地,但高温影响出菇质量和数量,仍然是和顺县双孢菇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2.6 关于食用菌生产的经营效益 我们就和顺县的一些生产双孢菇的企业进行了调查,根据企业生产负责人介绍的资料,在2016年,大约750m2左右的双孢菇生产大棚,经济效益较好的,可以收入3万元到4万元人民币,如果经营不好的话,一般只能收入1万元到2万元人民币。2016年和顺县周围的产地的双孢菇价格基本上是,质量优良的,即不开伞的、没病菌、没有黑斑的产品,可以卖到6~9元/kg,这类质量好的优等产品如果能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如果是质量差的产品,一般就只能卖到1.6~3元/kg左右。上面所述的经济收入只是农民生产者所认为的收入,而与正规的经营核算是有所不同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在计算利润时往往只计算收到多少钱,而对于生产投入的计算,特别是正规的经营核算是不太了解的,甚至是完全的不懂。他们很多情况下不把自己的劳动计算到投资里面,很多自家的原材料,例如木屑,玉米芯、牛粪,也没有计算到投资里面,所以,我们认为农业经营以及经济核算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这些企业、合作社应该加强的重点,也是我们农业技术工作者应该加以认识的重要课题。

2.7 关于食用菌产品质量观念与质量管理

2.7.1 关于质量认证方面 关于农产品质量认证方面,被访问的企业和生产户都表示听说过这方面的事情,也有一定的信息了解,但是没有加入质量认证体系。他们表示没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件事,企业没有专人负责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只是在产品收货时检查产品的外观质量。也没有外部管理人员来向企业和农户宣传或是帮助管理这些业务。当问到这些企业和农户是否愿意加入质量认证体系时,他们表示愿意参加,因为这样不仅对消费者有了保障,加大了产品诚信度,而且还能扩大了产品销路,使销售得到保障,从而增加经营收入。

2.7.2 企业及生产者对质量管理与主动执行标准的认识 发挥食用菌产业从业者的主动性,调动所有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行政、商业、技术部门,甚至是消费者的互动整合积极性,形成一个主动型的质量安全管理执行效应,是解决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有力措施。对于我们提出的建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理论[5],即以食用菌产业链的实际从业者为主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使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消费、服务等全过程的从业者自愿参加,以自身诚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保证提供责任分明、安全卫生的优质产品,这些企业和生产者都是十分赞赏的,并表示愿意参加这样的自己为自己的产业创造的质量保证体系。

3 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

3.1 和顺县的地理气候优势 和顺县是山西省晋中市的下辖县。它位于山西省的东部,太行山脉的西边,其东边接壤着邢台市,西边直通省会太原,北边连接着太旧高速,南边与长治晋城等城市相接。和顺县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天干燥多风,夏天炎热暂短,秋天凉爽多雨,冬天寒冷漫长。全年的平均气温约6.3℃,全年的降水约593mm,霜冻期为9月15日至翌年的5月15日左右,无霜期约124d。这种气候很是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并且从全国食用菌产业布局来讲,是很好的盛夏生产淡季的补充基地。

3.2 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优势 和顺县的牧业、林业发达,资源丰富,放牧的场地广阔,水资源丰富,草地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27%,在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上,提供了廉价的牛粪和废木枝叶,特别适合于生产双孢菇。此外由于和顺县的林果业,种植业发展较好,也为食用菌种植提供了玉米芯、玉米秸秆、高粱秸秆作为原料。

3.3 信息和物流方面的优势 随着和顺县电信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顺县加强了无线移动通信,无线联通通信等基础通信设施;同时为了提高食用菌产业方面的信息交流,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例如:山西晋中碧海食用菌交易网等。物流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壮大,例如建立了一批商贸物流基地,各类信息通畅,为广大企业和生产者及时了解食用菌市场行情及行业走势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4 和顺县政府的政策、资金和物力的支持优势 和顺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十二五计划”,为增加经济收入和加快经济转型,加快了和顺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和顺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来发展,因此加大了对食用菌产业资金的扶持力度。例如,2014年和顺县在农业主导产业上,财政扶持资金约1800万元,其中设施蔬菜及食用菌产业发展达到了800万元。另外,和顺农委积极为食用菌企业提供了贷款贴息并在2014年和顺县列入了“晋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担保贷款项目”范围中。还有中国福利在该县投资了约4934万元的公益金发展双孢菇产业项目。2014年,全县有32个行政村开始了以双孢菇为主的生产大棚建设,投资达到2303万元左右。

3.5 先进科技的支持优势 和顺县与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中心签订了食用菌合作协议,结合和顺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在食用菌产业的相关项目上进行深入合作,高度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和顺县食用菌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我们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感到,整体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了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重收益,轻信誉;重投入,轻效益的倾向,导致了整体食用菌产业发展不扎实,经济效益不高,生产者收入不多,社会效益不明显,消费者缺乏安心感。

4.1 食用菌产业链的组织化程度不够 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大多是以生产环节为重点,生产模式是以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发展的,并没有组成以食用菌产业特征为核心的产业链体系,因此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甚至造成很多生产者开始产生了打退堂鼓,退出生产的念想。主要表现在销售渠道不畅通。因此经常发生企业及生产者间为抢市场而低价销售、不注重质量等无序竞争的情况。还有相关部门以及龙头企业无力引导生产者与产业链其他环节形成订单农业体系,致使生产者的产品不得不销售给零散的中介人,并受到中介人的销售限制,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4.2 菌种生产与管理环节短缺 菌种生产和管理是食用菌生产栽培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出菇的质量和产量。目前,和顺县内的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是可以自己制备菌种,或者购买菌种专业企业的原种,然后制备栽培种,而小型企业以及普通生产农户就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就食用菌菌种来说,其母种、原种的真伪,质量好坏,产能性状等,一般的企业和农户是无法用普通方法来识别的,特别是许多生产企业和农户根本就不问菌种的真伪与质量,而肉眼鉴别不了的菌种质量,却会给生产和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或者是毁灭性的打击。

4.3 食用菌产品的加工和保鲜技术不足 食用菌产品的新鲜度和口感质量是产品的根本,很多食用菌种类其产品的保质期只有1~2d功夫,特别是双孢菇产品,不能及时出售,就会变黑腐烂。和顺县目前缺乏食用菌深加工和保鲜方面的龙头企业,也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小的企业根本没有加工和保鲜的设备,大的企业即使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大量的、质量好的食用菌产品却不能及时地销售出去,而导致腐烂变质,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使得食用菌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5 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5.1 建立菌种审核推广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体制建设 要建立和顺县食用菌优良菌种推广制度,创新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体系,同时加强对食用菌菌种生产厂家资质审核、技术考核和生产监管,以便实现食用菌菌种的优质生产,从而确保广大菇农和食用菌企业的利益。

5.2 开发引进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 加强和顺县的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的开发,积极引进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和优秀人才,利用企业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引导下、资金帮助下,打造更多的和顺县食用菌加工的企业,创造提升食用菌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5.3 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建立产业链诚信体系 在产业全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以自身的诚信,生产高质量和安全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提供健康产品,同时增加食用菌产业从业者的经济收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食用菌产业全方位着眼,探讨与质量相关的节点问题,寻找质量管理关键因素,提出确立一个以实际从业者为主体、自身运营的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在实际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主动地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以诚信赢得社会效应,建设一个使从业者收入高,消费者放心的食用菌产业。

6 结语

发挥和顺县地域优势,建立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大构造,以食用菌产品质量诚信为根本,从生产环节开始,在产品流通,销售以及消费环节等各个领域,全力打造优质产品和绿色农业形象,大力推进像养牛―沼气―双孢菇―有机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的模式,继续构建和做扎实像“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等[5-6],根据本地的农业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使之真正和顺县的主力农业。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浅析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与综合计划管理

摘要:目前,对于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与综合计划管理的整体效益往往决定企业的发展成效。本文重点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与综合计划管理这两方面的具体发展内容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营活动分析 综合计划管理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环境也随之发生转变,企业管理逐步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企业的对外的经营管理以及内部的综合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面临着调整及完善。加强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以及综合计划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电力企业一直保持在良性的发展轨道上,以此来推动电力企业生产及经营效益的提升。

一、企业经营活动分析

(一)加强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内容及意义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经济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还能够对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包括电网发展指标、资产质量指标、供电服务指标、经营业绩指标等在内的涉及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来发现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对经营活动过程及内容的分析,来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及途径,以此来保障电力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此外,通过经营活动分析,也能够及时了解电力企业的市场发展动向以及对全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评估,并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二)加强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途径

加强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具体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特殊时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必须立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状况,并以企业最终的经济获得效益的提升为宗旨,在此基础上对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进行按阶段划分。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必须既把握整体,又注重细节,要对电力企业涉及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的每一项活动内容都进行点到点的全面而仔细的分析,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掌握。此外,对于企业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三是要加强对电力企业各个经营环节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尤其是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经营指标多且杂,要做好各个环节的资料收集管理,尤其是对于数据资料更好保证好资料内容的完整性和客观真实性。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行业发展信息内容的收集管理。

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

(一)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内容及工作原则

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综合计划管理是针对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备管理等内容的。所谓综合计划就是针对电力企业年度目标发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等内容来进行的具有全局性和覆盖性的企业投资、建设等的综合管理。具体来说,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对电力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内容进行全面而精准的覆盖,包括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经营规划及实施、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活动投资管理等等。通过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来全面地把控企业的整体经济运营状况,对于电力企业的长效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加强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必须以“十二五规划”关于电力行业发展的综合目标为战略指导,并结合市场的经营环境等内容,充分结合电力企业专业的经营生产指标内容来进行综合平衡化的计划管理。

(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措施

一是要加强对电力企业计划指标体系的建立。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必须具备非常高的严密性和计划性。对于涉及到电力企业经营发展的各项经营指标要必须完全地涵盖在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范围之内。积极加强电力企业包括的工程建设指标、资产质量指标、城乡供电服务指标以及财务指标、利润指标等经营业绩指标等经营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各项计划指标内容要以量化标准来进行明确。尤其是对电力企业各个具体的基础建设项目的发展,要严格把关各个节点指标内容。

二是要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的归口管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专业分工。通过严谨、专业的归口管理部门的建设,来对电力企业下属各个分支企业以及生产经营部门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所涉及的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内容的具体落实,应该根据各部门、各岗位所需的专业内容来进行更加科学、精准的专业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专业分工与具体到人的工作责任相挂钩。

总之,加强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就应该将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与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内容结合起来,以精准的市场分析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来对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进行实时的把控。还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且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式检查,以此来把握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议企业经营中物资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摘 要: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与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企业的综合效益与物资管理的水平也有重要影响,企业只有保证物资管理的质量才能保证物资供应的安全、及时、高效进行,企业要采取措施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本文以如何加强物资管理提供安全经济的物资保障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物资管理;安全经济;物资保障

引言

物资管理工作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质量,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笔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加强物资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够相关人员一定的借鉴。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控制物资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为了提高企业的物资管理质量,要建立健全与企业实际状况相互适应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中要实现规章制度的完整性,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自己企业的状况来不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对企业的物资工作进行规范。

物资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不同,它能够体现企业工作的流程,因此在规章制度中要附加相应的工作流程图,提高规章制度的可实现性,并且将每一个工作流程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让工作人员能够明白规章制度的每个流程,增加工作规章制度的可实现性。

通过对相关调查结果的分析,物资采购工作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采购人员很可能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吃回扣、受贿等多种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因此,需要在全面的业务管理制度的保证下,对监督检查环节、合同签订环节以及工作验收环节进行一定控制,用管理制度来规范从业人员的物资采购质量,保护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制定相关计划并坚持执行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计划,在计划中要体现物资的及时、有效供应,还要制定相关的物资储备防范,实现企业资金的快速周转,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综合投资,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实现企业的整合,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对物资的性质、功能、品牌进行整合,降低企业物资的个性化,促使市场议价能力的提高,实现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企业管理部门要提前制定科学的计划,并且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企业所需的物资进行市场调研,从而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的物资的价格、性能以及咨询等多种信息。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预算统计企业所需的物资,并制定相关的计划。企业管理人员加快管理系统的建立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对所需要的物资的品种、数量以及金额进行控制,防止发生反复采购、采购数量超标和库存积压的现象。

企业管理部门要对物资管理过程进行仔细审核,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执行指定的计划时,需要按时举行公司例会,不仅要严格审核各个单位的物资管理计划的实施程度,还需要对监督物资的购买、储藏问题,及时发现物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便于专业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发现的问题。

三、减少物资管理的成本

采购物资工作一直是企业进行物资管理的重点和基础,物资的质量和性能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企业的生产成本产生影响,还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企业的综合利益不受损失。

要做好物资采购阶段的管理工作就要从供应商的选择阶段做起,采购人员要根据自己的人脉关系建立自己的资源库,需要建立健全相依的物资购买机制,对供应商进行考察,寻找最适合自己企业的供应商,在选定供应商后还要定期举办会议对供应商的表现进行考核,实现供应商工作的最优化。

四、降低企业的成本

企业成本的降低应该以物资采购工作为核心,物资采购工作是企业进行物资管理的基础和重点,企业要对物资的采购阶段进行管理,保证所采办的物资质量能够满足相关工作的实际工作要求,此外,企业的物资管理人员要对索要采办的物资进行分类管理,管理时还要把重点物资进行重点管理,并制定合适的消耗定额,还要根据不同的单项工程来采办合适的物资,对于所采用的物资要落实考察机制,科学合理地对制定的物资消耗定额进行管理。

落实物资考核机制,通常情况下,企业所使用的物资都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消耗的,企业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投资成本,首先要做好物资管理工作。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物资管理单位,该单位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物资管理机制,并且将具体的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促进企业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的建立。

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对物资的消耗过程进行跟踪,每一种生产物资都不能错过,物资管理人员要到生产线上进行管理,保证能够对工作进度和物资消耗水平进行动态监督,防止发生物资外流、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企业要建立合适的监督机制,对物资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督管理,还要对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最大程度地保证废旧物资能够物尽其用。

五、对库存结构进行调整

企业要有自己的物资储备定额,所谓的物资储备定额能够对企业物资库存产生大量变化,这也是对企业物资库变化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好企业物资储备定额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企业的综合效益,企业要做好物资采购环节的管理工作,做好企业的入库验收管理工作,物资入库工作时进行物资储备管理工作的基础,每种企业物资完成入库工作后,仓库管理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仔细的质量验收工作,管理员进行工作时要坚持“四不清不入库”的原则,该原则的具体内容如下:物资计划不完整不能入库;物资型号不对不能入库,物资数量不清不能入库,物资质量不合格不能入库,在保证物资质量的前提下,企业要尽量采取措施防止发生物资积压的现象。

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物资的管理工作,在管理物资时要采用专业措施来进行物资的保养,防止物资在储存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要采取措施来科学合理地使用储备物资,保证账目、资金和物资能够相互符合,要定期对储存物资的仓库进行清仓检查,保证所管理的物资的包装完整、标志清晰,质量合格。在储存过程中不能对物资的质量有任何影响,在清库检查时,一旦发现有质量下降迹象的物资要及时采用措施来进行物资的保养工作,防止进一步发生质量下降的现象,能够促进物资使用资源的延长使用和企业综合利润的提高。

在物资进行出库工作时,要严格按照企业有关规章制度来进行,做好物资的出库和发放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物资发放监督管理机制,将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并且监督工作人员落实物资发放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按照企业的物资发放流程来进行物资发放工作,物资发放人员要做好相关记录,保证发放的物资能够与账目完全符合,防止物资发放工作出现错发、落发的现象,实现物资的快速、准确、完整地发放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物资管理工作能够直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产生印象,并且通过一系列措施,企业能够通过物资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企业要在做好物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正确、安全、高效地进行物资供应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新形势下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探索

摘要: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渐深入,建筑行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在新形势下,建筑企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脱颖而出,若想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创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方式,创新管理理念,用创新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一、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特点及重要性

(一)特点

时效性和新颖性是当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两大特点。时效性指经营管理方式符合时代变化和时代要求,与时展方向同步;新颖性指经营管理方式不能照搬照抄、人云亦云,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应该具备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每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起点都会有所差别,各企业之间的职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也有所差别,他们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所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创新改革经营管理方式比照搬照抄他人经营管理方式更加实用。

(二)重要性

随着建筑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上,更是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建筑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升经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内容及措施

(一)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在承接到工程项目后,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要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企业的人、材、物和资金资源,选派适合的项目经理、管理团队及施工班组。为保证工程建造质量,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更新,创优质工程,打造企业良好形象。此外,在工程项目的准备、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应有计划的安排人员到工程实际中去锻炼、实践,以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精管理的企业储备人才。同时,要善于摸索和总结,以形成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方法,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水平。

(二)制定发展战略,创造品牌

建筑企业除了继承以往所积累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外,还要不断创新,在经营方式、目标和能力上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创造自己的独特品牌。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拓宽业务范围,以某一专项为主营方向,承接更多的有挑战性的工程项目,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准适合的目标,调整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改变观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时代的变化必然会促使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建筑企业若是固守传统,那只能被时代所淘汰。一个工程项目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构建和完成没有固定的模式,其构建和完成方式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传统的建筑企业管理形式已不适用于当前信息时代,建筑企业对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改革不是说说而已,相应的创新改革措施也在不断的被讨论和采用,在当前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建筑市场中,能够勇于创新改革的建筑企业必然能把握住发展机遇。创新改革后的经营管理方式必然更加适用于建筑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能够为建筑企业的业务能力提供保障。经营管理方式的高效和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该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高效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只一直当前建筑企业所追求的。

(四)建立现代企业创新管理制度

相较于其他企业,建筑企业的人员规模较大、企业管理涉及面较广、管理难度较大。若是建筑企业管理制度不适用,那极有可能导致建筑企业经营的失败。所以,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内部管理质量,保证企业各部门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度,保证各部门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积极性,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时建筑企业内部更加紧凑、更加团结,从而产生更强的工作和生产能力并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首先,要保证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要做好相应的信息调查和事前准备;其次,要根据企业需求和人员个人能力合理安排企业各个岗位和管理层职位,尤其是工程项目经理和管理员;其次,重视员工业绩考评制度的落实和企业工程成本管理的执行;其次,合理分配工程项目的各项职责,落实工程责任制,对相关违反规定的员工给予处罚;最后,要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来确定是否扩展企业规模,避免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五)做好技术创新

对任何企业而言,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强大的生产能力都是该企业谋求长久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筑企业作为涉及领域较广、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行业,若是想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更需要现代化的技术作为支撑。传统建筑行业的专业化技术含量较低,工作人员也大多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技术创新似乎与建筑行业根本不沾边。但是,随着工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新型建材、新兴技术的研发,建筑行业对技术含量的要求和对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好技术创新已成为当前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技术创新方面,建筑企业可以引用外国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技术或者机械设备,用以借鉴和二次开发,还可以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在选择研发项目和研发方向时,要保证该方向和项目的经济性和潜力值,避免研发结果无利可图的状况发生。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全,“缩减成本,降低售价,占据市场”的方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越来越小,而且这种方式也无法支撑企业的长久发展。只有真正掌握技术、拥有过人实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实现长久发展。因为,技术创新是当前建筑市场竞争的核心所在。

(六)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不仅仅是一个谋利的机器,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的建设和创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培训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责任意识和工作意识。不同的工作氛围和不同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员工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软性实力的重要性是当前建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忽视的。因此,要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工作氛围的创造,以企业文化来影响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他们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外国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的负面精神,若是不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那员工将不可避免的被这些社会负面精神所影响,甚至腐蚀。这也是建筑企业要重视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所在。最后,单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是不够的,企业也要重视员工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明确员工的利益,保障员工的利益,将员工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让他们明白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是紧紧关联的。

建筑企业自身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提高和创新的过程中,建筑企业要注重对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将管理制度落实于实践中,要注重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只有建筑企业认识到经营管理方式创新的意义并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那么建筑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实现。

(作者单位:浙江中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与分析

摘 要 本文重点概述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应用,再探讨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管理会计 企业经营 运用 分析

据数据分析显示,在1975年,83%的企业价值体现在资产方面,此后这一比例逐年降低。在1985年、1995年及2010年,这一比例分别只占到64%、62%及19%。真正构成企业价值的是客户关系、人力资本、知识产权、战略愿景、供应链管理、制度流程等无形资产,[1]并且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占企业信息总量的比重大致为2U8。可见,作为管理会计师,我们为企业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视角去审视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是何等重要。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应用

管理会计更多偏向于事前控制,而财务会计和审计分别偏向于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对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对企业的作用,我们可以用球赛作一个浅显的比喻:管理会计的责任在于帮助球队提高得分的能力,也就是提高球技;财务会计就好比是球赛的记分;审计人员则是对记分的结果进行复评,以确认是否正确。一个球队的成绩好坏,关键在于球技的高低而非记分和复核。

(一)事前预防作用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家喻户晓,该兄弟三人都精通医术,论高低,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扁鹊最差。因为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尽管扁鹊的名声最大,但他深知大哥事先铲除病因的重要性。倘若企业经营中也始终贯穿“事前预防”的理念,将管理会计视为企业战略规划、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那么企业经营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师帮助企业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结合内外环境变化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预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可采取的措施,把可能发生的不良影响扼杀在源头。尤其当企业面临着一个不确定的环境时,迫切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对风险点进行事先考虑,做到心中有数。

(二)分析分析再分析

管理会计是一个全面分析的过程,它在融资、成本、现金流量和报表上的作用尤其明显。管理会计对融资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资金运动贯穿于供产销各环节,管理好资金也就承担了一大部分经营活动。因此,要对处于各周转环节的流动资金进行经常性分析,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需求和流向,保证企业财务上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企业资金存量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多了浪费,不仅造成成本增加还可能危及企业的偿债能力,少了会对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除了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以外还要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或哪几种筹资方式,都需要坚持以下原则:注重资金收支平衡,维持良好的企业信誉;评估筹资风险,做好事前控制;树立现金流量概念,编制现金流量计划、长短期现金流量预测报告;培养货币时间价值观念,使资金运动和市场变化相适应,抓住机遇,减少风险和损失。简言之,管理会计就是通过对资金成本分析比较、筹资效益不确定性的分析和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分析,选择低风险、低成本的最优筹资方案、确定合理筹资的数量标准,保证企业最低必要资金的需求。管理会计对成本的分析是通过量本利的分析确定成本、业务量与利润的关系,找出成本最低、利润最高、销售量最佳的信息,同时还把机会成本运用到决策之中,使其更合理,更接近实际。因此,预测、决策表现了管理会计系统中侧重发挥预测经济前景和实施经营决策职能的最具能动作用性的一面,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可靠依据。管理会计对现金流量的分析是以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重心,兼顾收益,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而构筑的管理体系,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所做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评价。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瓶颈

当前实施管理会计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员配备问题。大多数科班出身的财务人员会计核算能力强但业务能力及综合能力较为薄弱,实践感悟能力弱成为管理会计无法发挥管理会计支持决策的作用的主要原因。反之,尽管参与一线业务活动的业务部门员工掌握着一手的业务资料,有着实践感悟经验,但他们中又有几人兼备财务知识的呢?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会计人才,除了基础能力(沟通能力、量化分析、人际交往、技术能力),会计能力(外部报表分析、规划、内部控制、职业道德)外,必须具备管理能力(领导力、过程管理、控制风险、合规及其他管理核心能力)。[2]因此,财会人员在立足本职专业的基础上反复实践“业财结合”,不断扩展管理和经济视野,才能掌握和运用管理会计,才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对企业内部管理了然于胸。迈出管理会计的第一步也就意味着会计从传统的核算中脱离出来,后续的会计职能也转化为监督、分析、预测及决策。

(二)信息支持不够

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实践的需要,而在实践需求背后是强大的信息支持,信息不仅仅停留在微观的财务层面,也包括宏观的企业经营策略。作为一名管理会计师,要获得全面的财务数据轻而易举,但涉及企业经营战略方面的信息却没那么容易,这涉及管理会计师的地位问题,也涉及管理会计师的信息搜索能力,更与管理会计师的思维眼光息息相关。如果管理会计师具有独到的眼光、极强的综合能力,并保持企业中的直接向董事会汇报的地位,得出全面而精确、富有预见性的信息也就不那么难了。

三、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的对策

随着企业信息的逐步公开化、透明化,管理会计师也要打开眼界,多阅读、多倾听,保持开放性思维,以未来的视角不断质疑现有业务模式。只有管理会计师提高了自身的执业水平,对企业经营预决策起谋略作用时,才能真正提高管理会计师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才能使自己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财务会计需要转型,由单一的会计核算工作转变成综合的管理工作。在美国,90%的财会人员从事的是管理会计工作,这个比例在我们看来是难以想象的。在此引用走在前列的海尔公司管理会计经验:海尔对成本理念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定义成本是全流程的端到端的成本,涵盖了从企业购进材料到将产品运送至客户面前的全过程,引入全员管理的思路,提倡把客户做大,把员工做大,把企业做小。[2]成立了组织无边界团队,成本目标由内部制定,通过成本管理把全员积极性调动起来,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海尔的经验只可借鉴不可复制,实际应用时还是要量体裁衣。

管理会计不单是财务人员的事,是业务人员的事,更是全体员工的事。财务人员需要加强业务知识,业务人员也需要补充财务知识。在丰田汽车,除了专业的财务部门,还有来自设计、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领域的团队来从事会计工作,这才是真正的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日本企业创造了大量管理会计的先进实践,关键是他们把任何一个管理会计专题(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化管理)视为一个综合性的项目,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于各个部门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集思广益,用智慧的火花碰撞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作者单位为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上海财务中心)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总结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医药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做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在此种形势下,医药高职院校的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也随之发生着变革。本文就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简单介绍,并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 课程改革 实施与总结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使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师在开展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越发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改变大大提升了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的创新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结合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措施展开总结探讨。

一 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医药生产、医药批发、医药商品零售等企业的人员管理,其教学目标便是向医药企业输送具有高水平应用能力的全方位管理人才。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学校已将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要点以及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设计成了相应的实训操作模块,与传统对医药企业管理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的教学模式不同,改革后的课程主要将实训模块作为教学中心,教师围绕实训内容展开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此外,学校还对医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及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等编写成讲义,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实际紧密相连。

二 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同时也是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重要培养阵地。为实现教学创新,教师就要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但需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还应对课堂的引导及讨论给予高度重视,进而对学生的不同理解与看法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让学生深入探究医药企业相关热点问题的实质,提升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参与度。第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布置案例分析及讨论等作业,并让其以书面形式完成。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做出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演示出来;此外,还可针对虚拟的医药企业,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撰写营销策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案例教学的目的便是对学生理解、应用课程理论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第三,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校实际资源以及课堂内容的设置,为学生创设模拟的实验课堂,学生可实地开展招商洽谈、谈判、物流配送、零售药店销售技巧等活动,进而在切身体会工作意境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开展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角色模拟法及小组学习法等对教学进行设计与组织。

三 加大教学手段的创新力度

先进教学手段的不断引进与运用,为学生的团队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及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众多院校加大了对药品经营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及多媒体设备等的投入力度,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与条件。而教师同样应加大多媒体教学的改革力度,在开发网络资源库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教学。

此外,医药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软件的引进与应用也促进了课程改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计算机模拟实验中成立一个模拟公司,并分别扮演药品采购员、验收员及销售员等角色。在模拟分析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对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从而为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努力。在这一模拟过程中,小组成员可清晰地看到自己决策产生的各种后果,进而培养其敢于承担风险、以正确心态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即为学校教学目标,这也决定了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为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协调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综合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基于此,学校为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就需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现实中,学校可采取以下方式对实践教学进行完善。

第一,建立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充分满足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需求,学校建立了商务谈判室、营销模拟实训室、药店零售模拟实训室等一系列实训室,并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实践技能为依据编写了相应的实训手册,以实训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形成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第二,与医药企业取得广泛关系,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在教学及课余期间,选派学生进入医药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通过校外资源来对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同时也弥补自身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问题。第三,学校定期邀请成功且有经验的营销管理人才来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营销策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五 结束语

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趣味性,在显著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得到了众多医药企业的肯定与好评。可见,开展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活动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培养医药企业所需的高质素应用型管理人才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分析、管理与控制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发展事业如火如荼,它不仅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经济,还带领着全国的经济走向了发展道路。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越来越深入化,众多的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他们不仅桎梏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还深深影响着城市的进步。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经营与财务风险产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与控制手段。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同时存在,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即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协同性。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含义与关系

1.经营风险的含义

企业经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的利润变动,特别是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的利润变动的风险。而所谓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指企业税前利润变动率和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值。经营风险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售价、成本、成本固定比重以及市场需求等。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或者难以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等,这些因素使企业在运营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3.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系统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债务集资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资本,不过债务资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存在着相关关系,二者这种关系直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产生影响,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有协同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的提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如果企业如果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和高风险并存时,可以适当地通过增加财务风险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产生影响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因素

1.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在企业经营中,导致企业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内部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制度、人员管理情况、销售政策等。制度是一个企业运作的根本,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企业内控制度有漏洞或者不妥之处,那么企业经营中肯定就不能避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可以说内控制度是企业产生风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员管理涉及了较为广泛的内容,其中人员流失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一些企业由于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人才都纷纷选择跳槽,这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如果较多产品生产加工工人同时离职,那么企业生产就会陷入瘫痪状态,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损失可是巨大的,因此人员管理不容忽视;销售政策也涉及了很多内容,销售政策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而且还会影响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好的销售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企业产品的销售额,相反不好的销售政策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库存量逐渐上升。

2.企业财务资金管理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继而引发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流动资金管理、回款管理和其它资金项目管理。而导致财务资金管理问题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流程、会计人员素质等。资金管理、回款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强化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经营风险的防控措施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较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企业自身发展和控制适合的管理体系构建,包括企业组织机构构建,部门和岗位的设立,工作流程的设置等方面,同时要涵盖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等多个分管理体系;其次,逐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大多数公司发展的失败主要源于战略方向管理和监督方面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企业发展中战略决策方式必须依靠董事会集体的民主决策;其次企业在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以便于企业可以这些信息及时了解高端人才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等,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措施。

2.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因为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所以要想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就需要尽可能完善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各个环节。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中,要注重每一个可能出现财务问题的环节,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有效地规划和科学地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将各种有效资源结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还要不断地优化各种业务,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第二,企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构建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可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财务管理业务变得更加轻松有效;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第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由于一些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导致和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等问题。所以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就要从提升企业领导的意识开始。

四、结语

总之,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而且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将这两个风险降到最低,企业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不断地完善企业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逐渐地消除导致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劳务派遣企业经营与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根据国家及各地政府的规定,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正日趋规范。但是还要依靠社会各部门的政策引导、严格监管等努力才能真正的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市场,切实保障用工单位和派遣工的合法权益,达到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劳务派遣企业;经营;管理

前言

随着《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实施,有关劳务派遣的法律法规愈加细致明确,依法派遣已成为派遣用工的主流。但是,目前劳务派遣企业在培训、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做好劳务派遣工作,增强劳务派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我国劳务派遣企业经营与管理问题分析

1.派遣滥用、缺乏保障

首先,有法不循致劳务派遣泛滥。劳务派遣,是指依法设立的劳务派遣企业和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依据其与用工单位之间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被派遣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在劳务派遣用工中,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过程由用工单位进行管理,而其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费用均由用工单位根据劳务派遣协议拨付给劳务派遣企业,再由劳务派遣企业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并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等。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实施后,对用工单位使用派遣工进行了“三性岗位”和“10%”的限制,但是,一些劳务派遣企业不思进取恶意竞争、继续违法派遣,部分用工单位唯利是图,继续非法使用,甚至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由明转暗、换汤不换药的逃避法规的限制,劳务派遣工权益受损的情况更为隐蔽。

“伪派遣”“假外包”侵害劳动者权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虽然出台了“200万注册资金”和“行政许可”的门槛,但仍有相当一些企业有意无意地利用这一形式,侵害派遣工的合法权益,逃避应有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劳务派遣之所以备受诟病,原因在于部分“劳务派遣”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务派遣,而是假借劳务派遣之名行劳务中介之实,以此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在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改后大幅压缩劳务派遣数量的大环境下,部分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企业以“外包”之名行“派遣”之实,改头换面以《外包合同》的名称代替《劳务派遣协议》的名称,其实质性内容不加改变,利用外包单位独立承担用工责任的特点,变相规避劳动者对用工单位的权利追索。

2.派遣用工、缺乏管理

派遣用工方式在被广泛使用的同时,派遣工也成为大多数用工单位“好用好管好退”的编外人员,用工单位对派遣工的管理出于降低成本的需求而被边缘弱化。部分用工单位对派遣企业的资质、经营范围、人才结构不审查,对派遣工的素质、技能等情况不把关,出了事故或纠纷互相推诿。部分劳务派遣企业对派遣用工的管理仅止于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保手续、离职处理,有些派遣企业将员工派遣到用工单位后,只管收取管理费,疏于对派遣工的管理与服务,导致派遣工没有归属感,工作不积极,思想易波动,流动性较大。部分劳务派遣企业管理混乱,专业化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对派遣工的管理比较松散,缺乏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管理团队,甚至有些派遣企业本身就是“皮包公司”。

3.派遣员工、缺乏培训

大部分派遣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为使派遣工成为合格的专业的员工,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比如电工、焊工等就需要持证上岗。但大部分劳务派遣企业为减少费用支出,不重视对派遣工的培训,使派遣工大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造成派遣企业竞争力不强,派遣工职业空间较小,对派遣企业和派遣工的发展十分不利。

4.派遣企业、缺乏战略

部分劳务派遣企业过于重视短期经济利益,忽略派遣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一些派遣企业基于派遣一个、盈利一个的思想,偏重于发展派遣工的数量和“人头费”,漠视派遣工的质量和管理服务的质量,不顾自身管理与服务的滞后,盲目发展规模。部分派遣企业与用工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后,用工单位不及时支付劳务工资,派遣企业就会拖欠派遣工的工资。这样在侵犯派遣工权益的同时,对派遣企业的信誉和长期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二、我国劳务派遣企业经营与管理对策探讨

1.规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营机制

目前,随着法律法规日趋完善,派遣企业、用工单位、劳动者三者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行为和责权利必然会越来越明晰,劳务派遣用工必将越来越规范。劳务派遣企业进行规范化发展,包括企业管理规范和服务规范,逐步将“人治”改变为“法治”的管理模式,依法依规的制定较为完善的适合派遣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派遣企业要发展,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规范各个工作环节,建立一套较完备的管理运营体系已经成为企业做稳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

2.专业化发展,培育市场竞争力

总所周知,劳务派遣已涵盖了相当多的行业,而一个劳务派遣企业很难在所有行业中承接派遣业务,因此派遣企业应在市场经济实践中找准定位,扬长避短,逐步确立自己的优势行业和目标行业。另外,劳务派遣企业应当尽快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运营服务管理团队和专业化的派遣工队伍。随着派遣用工市场的规范化,派遣企业也将面临重新洗牌,可以预见活着的必然是竞争力较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

3.品牌化发展,立足长远,诚信经营

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不能只关注目前的经济效益,还应当立足长远,诚信经营,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派遣企业的品牌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收益、产生增值的无形资产,是一种心理感受和个人体验的综合象征。人力资源、劳务派遣服务是一种无形的服务,派遣企业更应在品牌塑造和宣传上投入更多精力和经费,扩大知名度。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更是品牌化发展的基础。派遣企业不仅要对用工单位讲诚信,为用工单位提供派遣服务,更要对派遣工讲诚信,不做损害派遣工合法权益的事。同时,还要对政府和社会讲诚信,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的回报社会。

4.注重保障,加强管理,加大培训力度

首先要提高派遣工的法律维权意识,使派遣工知道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哪些,怎样才算是受损害,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派遣企业建立工会组织,把派遣工纳入工会,增强派遣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派遣企业加强管理首先从与用工单位签订的派遣协议开始,明确三方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派遣工的工资支付和工伤处理事项必须明确。其次加强派遣工的招聘、入职、培训、绩效、薪酬福利、社保关系、劳动争议等的基础管理、专项管理、突发事件管理等,提升派遣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另外,派遣企业还应加大派遣工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定期对派遣员工开展职业道德培训、社会公德培训、劳动保障法律知识等相关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遵纪守法的意识和维权意识。

另一方面,依托技工学校、培训中心,在派遣工中开办技术工人职业等级鉴定培训,建立详尽的技术工档案。通过不断更新派遣工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增强劳务派遣企业技术含量和技术工人的储备量,实现劳务派遣向技术型和智力性的转变。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劳务派遣用工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用工市场的规范,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劳务派遣企业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管理体制、培育核心竞争力、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等手段,完善劳务派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建立一批有实力的劳务派遣企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完善经营分析与班组核算体系,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摘要:随着物业管理的专业化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经营管理对推动物业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很多物业企业都在探索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物业管理一公司始终把经营活动分析和班组经济核算作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并实践于物业管理实务工作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经营分析;班组核算体系;经营管理

一、明确经营分析与班组核算的重要作用

实践中,公司深刻认识经营分析与班组核算的重要性,更加重视综合运用两项工作的整体作用,促进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经营活动分析是控制企业稳健发展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能够汇集信息,合理决策。物业管理服务活动涉及千家万户,内部经营也势必受各类因素影响,作为物业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各类经营环境和管理要素的增减变动,及时汇集可能影响经营的各类信息,对各专业、各部门乃至各岗位的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只有在掌握足够信息资源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通过分析能够发现隐患,及时纠偏。对于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隐患性问题,我们要提前发现,采取适当措施加以修正,促进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改进,确保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保持稳定发展;通过分析能够总结方法,扩大优势。再通过分析能够交流沟通,相互借鉴。

班组经济核算是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工具。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和经济核算单元,物业企业开展班组经济核算就是要以班组为单位,对物业活动中的消耗与成果、投入与产出、班组经济效益和个人劳动成果进行考核计算,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费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两项工作结合是促进企业精细管理的必要保证。班组经济核算是经营活动分析的基础,而开展经营活动分析是班组核算的后续工作。因此,全面及时的开展班组核算与经营分析是确保经营的两大关键环节,是企业强化经营管理的两项重点内容。

二、执行经营分析与班组核算流程

在执行过程中,公司首先解决经营分析究竟应该分析什么,如何分析,班组核算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两项工作流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明确班组核算的责任分工,各成本操作单元成立由班子成员、专业干事和班组长等组成的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管理范围、班组设置情况、承担任务的不同,选择核算单位和核算方法,形成内部班组核算实施方案,调动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使人人、事事、时时按照定额、标准、预算或成本目标实行有效控制。

二是完善核算内容,将涉及每名员工工作的主要要素纳入到班组核算和分析中来。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即工作量、成本、能耗、服务质量和安全,这五大指标都和岗位员工的工作密切相关,并加以量化考核。同时还将节能降耗的指标进行重点分解,将节约工作纳入到班组核算中来。

三是确定控制标准,也就是常说的各种定额。公司统一制定标准成本和服务成本定额,纳入工作量等新的核算内容,对不同岗位引入劳动定额及服务质量、安全等指标,让员工了解本职岗位上应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四是在实际工作中抓好指标控制。特别要强调成本控制应以相同服务数量与水平下成本最小化,或相同成本水平下服务数量和质量最大化为目标。避免成本控制就是少干活甚至不干活,杜绝这种消极的管理控制。加强成本控制并不是一味地要求节余绝对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虚高成本。

五是做好核算基础工作,也就是记好帐。各成本操作单元严格按照要求建立各项台帐、记录,在日常工作中收集管理各项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登记。一方面保证数据统计及时,统一统计口径、方法;另一方面保证数据真实准确,杜绝弄虚作假。

六是开展经营分析。各成本操作单元(管理处)在每一控制期末(月末)召开经营活动分析会,公司于季末分析,根据分析资料数据与上级下达计划指标、同类班组横向水平和上期经济核算情况相对比,找出管理控制中存在的正反两方面的变化,如果有积极变化,则总结方法,继续坚持;如有不利变化则深挖细查,找出问题所在,寻找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七是进行考核评比。经过核算和分析,各单元(管理处)在每个季度都对各班组指标控制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形成定量的考核评价办法,任务完成好的班组在奖金分配中适当倾斜。这种激励措施,更好地调动了员工加强指标控制的积极性,使核算和分析工作发挥作用。

三、提供长效机制做保障

为推动经营管理再上新水平,促进两项工作融会贯通地运用和执行下去,主要从五个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一是抓学习提高,承担各自责任,实现管理的上下结合。提高人员素质,使不同层级承担不同的任务,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做到有技能、重安全、有目标、会算账,使每个员工必须知道自己对那些指标负责,要会算账,会控制。

二是抓制度建设,建立特色体系,实现经营的管控结合。公司努力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上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符合工作要求的分析办法和核算体系。形成定期经营分析制度,完善班组经济核算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员参与核算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供制度保证。

三是抓工作重点,促进均衡发展,实现工作的点面结合。选准班组核算内容。企业财务部门确定班组核算的主要内容,根据年度指标重点及班组具体生产经营任务来选择核算重点,明确核算方法;突出经营分析应重点。突破单纯分析财务指标的局限性,采用多元化管理指标评价经营活动,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指标的完成情况,抓住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的主要矛盾,以重点分析为主,全面分析为辅,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分析,寻求解决途径,推动管理均衡发展。

四是抓工作质量,丰富专业方法,实现方法的新旧结合。在核算方法上,切实强化班组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成本核算方法。企业财务部门在加强横向借鉴的基础上,引入先进核算方法并加以改良,使之适合物业管理需要,同时,统一核算数据的统计口径,丰富数据搜集途径,进一步提高核算精度。

五是抓执行推进,发挥专业作用,实现措施的研用结合。开展经营分析和班组核算是为了持续改进后期管理。公司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各项措施,并将改进措施逐项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各项指标的控制中,保持较好的控制态势,对出现不良症兆的指标通过实施硬约束和软激励,达到最好的执行效果;对各单元落实经营活动分析会议情况加强督查督办,及时督促过问办理进度,并充分考虑各层面的职责权限,制定考核标准,使经营活动分析确定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推进。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企业在面的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为了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很多企业都纷纷开始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在这种开放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多。但是就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来看,在风险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能够增强企业经营的风险管理能力,笔者为提高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提出了几点个人意见,希望能为做好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措施;防范措施

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是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来抵御风险,将风险导致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限制之内。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企业经营的风险管理能力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由于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增强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是企业抵御风险的必要手段,对于企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不断提高风险判断力

企业经营之所以会面临各种风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经营者缺乏风险意识,无法对企业经营活动遇到的风险进行准确判断所导致。所以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企业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并提高他们的风险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经营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管管理和防范意识的树立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的方法来实现,首先培养经营者的风险意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员工开展风险意识教育,争取让企业所有的员工都理解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性。

除了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需要树立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之外,要想做好企业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还需要企业不断提升对风险的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根据风险的类型和影响范围来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通常来说,企业对经营活动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实现。第一,主动规避风险。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对各种可能导致经营风险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并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导致风险因素的出现,放弃可能导致风险的投资方案或者合作计划。第二,积极分散风险。这就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在进行投资和合作的过程中,将风险分散到不同性质和不同种类的业务之上。这些业务最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且和其他业务之间的联系较少。因为,在一些特定条件的影响下,企业中的某些业务活动和证券投资、期货即使受到风险影响,也只会单独使这一环节遭受影响,而不会影响其他环节的经济效益。这样在实行风险分散策略时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三,对风险进行转移。当企业既无法规避风险,又不能有效分散风险之时,还可以选择风险转移策略,将风险转移出去。但是,在制定风险转移策略时,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切记采用非法手段,确保风险转移建立在合法交易的基础之上。第四,制定风险控制策略。这一点要求企业经营者在决定承担风险的同时,就要密切关注各种导致风险产生因素的变化,一旦发现出现风险暴发的预兆时,就能够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风险进一步扩大,并尽量控制风险影响的范围,将企业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降到最低。

二、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之下,企业要想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就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各种客观规律,例如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和公平竞争规律等,不断完善公司的内部结构,建立一个产权明确、权责分明的组织管理结构,对企业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实现政企分离,让企业获得最大的市场竞争优势。过去企业采用的是集体决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当出现经营风险时,没有明确地责任人,使得企业无法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彻底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能让企业自觉遵守市场竞争法则,抓住发展机遇。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之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企业也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因为国外企业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会将企业制度和法制建设的完善程度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完善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不仅是提高风险防范和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确实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利用内部控制手段来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这是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来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使企业的各个部门能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并建立一个专门进行风险管理的部门。这样,在内部控制手段的作用下,任何一个细微的风险征兆都能得到各个部门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处理,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产生真正的风险损失。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除了要保证信息畅通和权责明确之外,还需要企业会计和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能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但是,企业的经营者还应该意识到,利用企业的内部控制手段只能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却不能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所以,对于那些在经营活动中出现可能性较大的风险,并且企业的成本控制具有承担风险的能力,那么企业就需要通过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利用财务管理手段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反之,对于那些在经营活动中小概率的风险,或者是控制成本的风险,企业则应该通过提升管理能力,降低风险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四、提升企业的资金回收能力,做好应收账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造成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资金流行性较差。这是因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的经营者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大多都会采用赊账的方式来完成产品的销售,就使得企业应收账目的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在赊账销售的过程中,企业的没有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考察,使得无法对这些应收账目进行有效控制,很多的款项在短时间内无法收回,最终成为坏账和死账,导致企业的大量资金被占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的和安全性,除了要改变赊销的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的应收账目进行有效控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具体的操作方法为:第一,及时对债务人的原始信息进行登记。登记的主要内容为赊销双方的相关条件,产生应收账目款项的时间、偿还款项的时间、应收款项的具体数额等方面的信息。第二,考察客户的信用情况。通过客户原始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检查对方的信用额度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全面了解客户信用期限之外的债务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第三,在双方规定的期限之内,实现应收款项的足额回收。为了避免坏账和死账的发生,企业一定要事先对赊购方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进行跟踪分析,对客户的现金数量和资金的调控能力进行调查。

除了上述的四种措施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创新来增强经营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能力。如果企业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创新,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更不要说提高风险的抵御能力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风险的客观存在,所以企业才需要防范风险,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风险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管理并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只有企业的经营者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树立相关的风险意识,并将各项风险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对有可能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内外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摘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其成本的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成本的费用是用来反映企业的资源耗费情况,并且极其容易出现失控及违规的现象,而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与内部的控制,本文对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关键词】企业经营;成本管理;内部控制;探究

【前言】企业经营中,严格的控制成本费用与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是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因此,必须要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目标,才能够真正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内部控制,本文通过对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探究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 企业的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经营之中,其内部的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企业成本控制的制度相对落后,以及企业的成本和效益间的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为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成本资源的耗费,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第一是企业成本的信息核算错漏,因为企业的营销方式是比较多元化的,还有企业经济监督的不严格,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经济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吃回扣及使用假凭证来报账的现象,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还有成本的依据不足,而造成效益的损害,有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故意编造假的成本资料,以达到其个人目的,造成企业管理项目效能的大大降低;第二是企业成本的管理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一些企业中,由于对成本管理的意识淡薄,观念比较落后,以及管理的方法太过陈旧,所以导致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松弛,以致造成严重的损失,还有企业成本的控制较弱化,对成本的消耗不重视,以致造成了亏损,而有些企业并没有将成本资料事先的整理出来,以及没有将数据进行认真的核算,而是过后才进行,这就令企业成本控制失效,导致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减小;第三是企业成本的控制模式比较封闭,现在有些企业的内部成本管理只是局限于一味的降低成本,而不考虑通过提高企业成本的效率来收获效益,这样就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有效发展。

二、 企业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在企业经营中,想要真正的提高经济效益,那就要把降低产品成本放在首要位置上,而企业经营需要成本管理来促进和带动,企业管理就是用有效的科学方法来降低企业的成本,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发展及增加利润的重要因素,企业只有真正去重视成本管理及有效运用成本的管理,才能够增强成本管理的发展,并且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项耗费,这样才会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还要严格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以及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企业必须通过制度管理来协调各个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实施及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及彼此连接的控制方法,来实现企业成本管理及业务经营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内部控制原则是企业实施及建立的重要关键,其能够使企业更加从容去面对多变的外部环境,还能使企业不断的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及信息报告的质量,这就保证了企业的各项业务能够有利的进行,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有效的控制企业的成本消耗,从而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及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三、 企业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对策

1. 树立成本管理系统观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想要有效合理的解决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问题,应该首先要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制定成本管理的目标。应树立成本管理系统的观念,设置企业核算的机制,并且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令企业管理人员在自己的领域充分发挥其才能,同时,对企业成本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以及思维及知识的更新,有效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的经济责任制。还要调动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好效果,还有企业的领导者要注重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对企业员工的沟通,并且有效的宣传企业成本管理的观念,令企业员工对成本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及认识,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还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能够对各种企业项目进行准确可行的控制手段,还要充分的令企业员工树立成本管理的合理观念,以真正达到企业预期的发展目标。

2.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监督

对于企业成本信息错漏及成本管理的不严格,应该要有效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监督,因为有些企业在成本管理上的不严格,从而导致了成本管理的疏漏,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在核算成本数据信息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成本信息错漏的情况,这时应要及时调整及改正,并细心检查每个环节,然后反复对成本信息数据进行核对,还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出现吃回扣的现象,这时就要依照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惩处,并且加大惩罚的力度,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监督,这样才能够令企业成本管理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及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3. 增强企业经营的成本管理意识

对于企业经营的成本管理意识较薄弱的问题,应要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意识,而成本管理是控制及保持成本水平的重要关键,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去营造有利于提高成本管理意识的有效氛围,以及去积极推动成本意识的管理,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要对企业员工不断进行成本管理这方面的教育,然后通过培训及教育来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第二要在培训的计划中强调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控制成本管理的必要性;第三要建立对成本管理激励性的有效机制,合理有效的运用成本管理手段来控制成本,使企业人员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4. 打开企业成本内部控制的新模式

对于企业成本的内部控制模式较封闭的问题,应该要打开企业成本内部控制的新型模式,而内部控制模式又分为了以下几点:第一是预算的内部控制,预算控制是指通过预算的形式来将各项目标规则化,进而去调整及修正企业成本管理,在这类的企业内部控制模式中,其资源比较充足,而且容易获取利润,所以,需要进行的内部控制不多;第二是制度的控制,制度的控制其实是指通过企业条文及规章来规范企业各级的管理层,而这类的企业内部控制模式则不会造成企业内部的影响,又使企业外部的环境稳定化,只要完全按照制定制度来执行,就能够很好的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第三是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控制则是指企业组织通过评价方式来规范企业各级的管理者,以能够保证企业各项的资源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从而提高企业成本内部控制水平。

总结:

本文通过对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及研究后了解到,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对其成本需要合理有效的进行管理及内部的控制,还要寻找更新的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令企业的整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提高企业发展水平,使企业经营走向新的一步。

构建企业经营绩效管理体系的意义与思路

摘要: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目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应该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绩效管理,增强企业科学发展能力,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一环,本文在分析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论述了如何构建有效的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为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企业经营;绩效管理;完整体系

一、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1.绩效管理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绩效管理是通过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结合,提高员工绩效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载体。

2.绩效管理能够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持续沟通的过程,能够促使管理者对员工进行指导、培养和激励,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3.绩效管理能够充分发掘员工潜力。通过绩效管理,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扬长避短,提升员工工作能力,促使员工不断进步。

二、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完整的绩效管理思想。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没有理清绩效管理的流程,只抓住了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即绩效考核,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简化为对考核表格的设计、填报和认定工作,而进一步的绩效分析、绩效反馈与沟通、改进与提高等工作并没有展开。

2.绩效管理定位不准。绩效管理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绩效管理目的定位过于狭窄,往往把目的仅仅停留在给员工分级、发奖金、搞分配上,忽视了绩效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导致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从而大大降低了绩效管理的功能和作用。

3.员工主动参与度低。认为绩效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各级管理者和职工的参与度不够,成为绩效管理的被动接受者。人力资源部门在绩效管理中的任务是将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效地分解到部门和员工,组织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员工参与和支持的程度才是绩效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4.绩效指标设计不当。绩效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二者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承接。员工的绩效指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目标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实际的操作中大多采用一些无准确定义的指标来考核员工,导致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5.绩效考核标准不规范。考核标准模糊,没有做到对具体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定性化指标太多,难以准确量化,考核执行难。考核者在考核时往往以个人的主观感觉为主,通常根据自己对被考核者的主观印象来进行,以致考核不公正、考核结果指导性不强,影响了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三、构建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绩效管理必需走出传统人事管理方式和认识的误区,实现从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的提升,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建立起完整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推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加强宣传培训,确保绩效管理实施。企业绩效管理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各级人员的观念、技能跟不上。必须对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进行各有侧重的引导和培训,努力促成考核者、被考核者观念的转变、态度的端正、理解的正确和执行的有效。对企业管理者而言,需要更新绩效管理观念,提升绩效管理能力,充分理解绩效管理方案,组织员工实施绩效管理。对基层员工而言,通过绩效管理,要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让个人的能力随着绩效考核的推行而不断得到提高。

2.准确定位绩效管理,提升绩效管理水平。绩效管理的定位即绩效管理的目标与方向的问题。绩效管理以评价当前工作业绩为重点,兼顾未来绩效改进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持续改善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因此,企业要根据自己发展的阶段和业务的特点、企业文化等来组织实施绩效管理,努力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3.科学设计绩效指标,客观制定考核标准。绩效指标的制定必须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将企业的各项指标由企业到部门,由部门到个人,层层分解下去。首先要根据个人的年度工作目标,结合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初步确定该岗位绩效考核的各项要素。然后要综合考虑个人在工作流程中扮演的角色、责任以及同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来最终确定各个岗位的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

4.有效运行绩效循环,建立完整绩效体系。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应该是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与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四个步骤的循环。制定绩效计划时要结合部门工作重点和目标,设计考核体系,确定岗位绩效指标。实施绩效辅导阶段,要帮助员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技能,随时纠正员工行为与目标的偏离,并对目标进行跟踪与修改。绩效评价要客观公正,并及时反馈,使员工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明确下一步的奋斗目标。完成考核后,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薪酬、晋升、调配、辞退等各项具体的人力资源决策中,同时还要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建议等,形成有效的绩效激励体系。

5.建立“发挥潜能、共同发展”的职业规划制度。其实,目前我们的企业不太注重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沟通。很多员工在一个岗位甚至多个岗位工作、培训后,会发现其性格、能力甚至人际关系的优劣,如果此时企业能够通过专业的规划师对其未来工作生涯进行专业的引导,相信一定能更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表面看起来,是多余的人力成本投入,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回报的一项投资。目前在一些中小企业中,跳槽现象屡屡出现,除了薪酬原因外,不能给员工未来的蓝图规划,不能让他们看到未来,也是留不住员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企业如果能通过员工培训、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促进员工知识、技巧和其他方面素质提高等激励机制的充分运用,就能使其劳动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率,达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