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金融决策

时间:2023-07-18 16:41:11

导语:在企业金融决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金融决策

第1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金融关联;现金持有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2-0029-07;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理论界,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企业现金持有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对现金持有决策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国外学者如Bates et al (2009)深入研究了美国公司现金持有量在1980年到2006年之间呈现增长趋势的现象[1]。与美国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增长趋势相比,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近十年的变化则以2006年为分水岭,先是现金持有量的平均水平由2001年的14.64%一路走低,到2006年平均值为11.85%;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水平为13.41%,自此一路走高,到2010年平均值达到15.05%。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决策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研究金融关联对企业现金持有决策的作用机制,同时将考虑货币政策这一宏观环境因素对二者作用机制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就金融关联对企业现金持有决策作用机制的研究而言,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展开了一些有益的探索。Diamond(1984)[2]、Fama(1985)[3]、Berlin & Loeys(1988)[4]认为银行在与企业的业务联系过程中,可以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密切的银企关系可以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将增强企业获取银行资金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由于拥有密切金融关联的企业具备更强的外部融资能力,其现金持有量会更低。与此类似的研究还有Cesare Fracassi(2008)以当前的工作关系(两个人在同一家公司的董事会或高管层任职)、过去的工作关系(两个人过去在同一家公司的董事会或高管层任职)、教育关系(两个人在同一年之内从同一所学校毕业或取得同一所学校的硕士、博士学位)、其他社会关系(两个人是同一个俱乐部、组织或协会的成员)为要素构建了一个社会资本指数,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具有负的影响,即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强大,其现金持有量越少[5]。国内学者也尝试了此方面的研究,但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杨兴全和孙杰(2007)[6] 、向凯(2009)[7]、聂丽洁和胡芙蓉(2011)[8]以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之和占总负债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银行性债务,研究结果显示其与企业现金持有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胡国柳等(2006)[9]、胡国柳和王化成(2007)[10]的实证检验却发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比较这些研究后,发现这种结论上的差异主要源于数据观察期的不同,胡国柳等(2006)、胡国柳和王化成(2007)的样本观测期是1998年到2002年,而另外三项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观测期是2002年至2009年。

就宏观环境对企业现金持有决策影响的研究而言,理论界也展开了一些探索。Heltor Almeida et al (2004)研究认为企业的现金持有政策应该随着商业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说,即存在融资约束的公司在遭遇不利宏观经济冲击时,需要持有更多的现金,而不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则不用[11]。Custodio et al (2005)发现,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融资约束大的公司会倾向于持有更多现金[12],这与Heltor Almeida et al (2004)的观点一致。祝继高和陆正飞(2009)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指数”,研究货币政策与企业现金持有的关系,发现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会随着货币政策紧缩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货币政策趋紧时,外部融资约束增强,企业会提高现金持有水平;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外部融资约束降低,企业会降低现金持有水平;在银根紧缩期间,为了缓解外部融资约束,满足未来投资需求,高成长企业会增加更多的现金[13]。顾乃康等(2010)以2000—2007年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总体经济环境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负相关,在宏观经济较好的时期,公司持有更少的现金;经济周期、信贷规模及股市表现与现金持有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信贷市场违约风险与现金持有水平显著正相关[14]。江龙和刘笑松(2011)以中国第十轮经济周期(2000—2009年)为研究样本,通过对1184家上市公司8718个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在经济衰退时期具有更高的现金持有水平,并且民营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在经济衰退时期,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现金积累倾向[15]。另外,倪慧萍和赵珊(2013)[16]、张国源(2013)[17]魏锋和孔煜(2013)[18]也做了相关研究,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可以说,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较低;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较高,学者们在这一点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金融关联与企业现金持有决策之间是否存在显著负相关,理论上虽然意见不统一,但相信这种差异更多的是源于观测期的不同。因此,本文将以2001—2010年为观测期,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内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时间跨度几乎包括了以前学者的观测期。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两点:首先,本文考虑差异化货币政策环境下,企业金融关联的紧密程度对现金持有量的不同影响。其次,虽然已经有少许文献研究了银行债务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但一方面这一研究目前尚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另一方面前人研究仅仅是将其作为影响企业现金持有量的一个因素,并未提高到金融关联的高度,这或可为本文的贡献之一。

三、理论分析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并用国泰安(CSMAR)数据库进行校验。选取A股上市公司自2001年至2010年十年的数据,剔除了金融行业的公司样本,剔除被ST、PT以及数据异常的公司样本,最后得到全部上市公司样本15074个,其中,房地产业公司样本1156个、制造业公司样本9448个。

(二)变量定义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用2001年至2005年的样本数据同样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没有发生变化。祝继高和陆正飞(2009)用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感受指数(选择货币政策“适度”的银行家占比)来衡量货币供给的宽松程度,本文在稳健性测试中采用了这一指数,与先前本文度量的货币供给宽松和紧缩时期基本一致,故研究结论也未发生变化。限于篇幅,稳健性测试的结论在此不一一报告。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货币供给宽松时期,房地产业公司的金融关联与现金持有量负相关;在货币供给紧缩时期,房地产公司的金融关联与现金持有量正相关。就制造业上市公司和全部上市公司样本组来说,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二者关系没有显著影响,企业的金融关联与现金持有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均在加强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措施对企业微观行为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是学术界最近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此外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更好认识和理解不同宏观环境下的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更好把握企业的财务行为。

参考文献:

[1]Bates, T., Kahle, K., Stulz, R.. Why do U.S. firms hold so much more cash than they used to?[J]. Journal of Finance, 2009(64):1985-2021.

[2]Diamond D. W..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4(51):393-414.

[3]Fama E.. What’s different about bank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5(15):29-39.

[4]Berlin M., Loeys J., Bond covenants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J]. Journal of Finance, 1988(43):397-412.

[5]Cesare Fracassi. Corporate finance policies and social networks[R]. SSRN working paper,2008.

[6]杨兴全,孙杰.企业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7(6):47-54.

[7]向凯.盈余质量与公司现金持有——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7):79-85.

[8]聂丽洁,胡芙蓉.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动态调整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56.

[9]胡国柳,刘宝劲,马庆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持有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42):39-44.

[10]胡国柳,王化成.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7-65.

[11]Heltor Almeida, Murillo Campello, Michael S.Weisbach. The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cash[J]. Journal of finance,2004(4):1777-1804.

[12]Custodio C., Ferreira M.A., Raposo C. Cash Holdings and Business Conditions[R]. SSRN Working Paper,2005.

[13]祝继高,陆正飞.货币政策、企业成长与现金持有水平变化[J].管理世界,2009(3):52-59.

[14]顾乃康,万小勇,陈辉.宏观经济条件、融资约束与现金持有水平[J].中大管理研究,2010(4):33-53.

[15]江龙,刘笑松.经济周期波动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研究[J].会计研究,2011(9):40-46.

[16]倪慧萍,赵珊. 控股股东增持、减持与资金占用——基于2009-201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3(4):62-68.

[17] 张国源. 会计稳健性、盈余管理和投资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3(6):44-49.

[18] 魏锋,孔煜.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扩散效应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3(10):19-23.

[19]Ferreira, M.A., Vilela, A.S.. Why do firms hold cash? Evidence from EMU coun-tries[J].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4,10 (2):295–319.

[20]Ozkan, A., Ozkan, N..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UK companie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4,28 (9): 2103–2134.

[21]Hardin, W.G., Highfield, M.J., Hill, M.D., Kelly, W.. The determinants of REIT cash holdings[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39 (1): 39–57.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并购投资决策 特征 体系构建

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来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是60年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缩小、国际收支能力下降和经济增长放缓。在这一形势下对企业的并购投资决策的特征和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企业投资并购决策概述

投资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资产或者生产活动投入到一项事业当中,以期在其中获得价值回报的经济活动。在市场化的经济发展中,投资活动是企业获得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并购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指一个公司吞并或者合并另一家公司成为一个新的公司,以扩大新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市场占有率。收购、并购和合并在实际操作中统一成为并购,是一项经济产权的交易活动。企业并购投资决策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市场调查、分析、确定投资或者并购对象,对一个投资或并购对象的可行性和未来的收益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查的过程。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选择目标、收集信息、制定技术、拟定方案和做出最终判断等。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变的更为复杂,投资并购的风险加大,产生了很多新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在投资并购决策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多,在当前形势下对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的特征和体系构建问题进行探究,是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并购投资的特征研究

复杂性。复杂性增大是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环境带来的首要影响,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的投资并购预测就较难,投资并购的条件不明确,对未来的收益情况也受到过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预测。这就导致企业在在进行投资并购难以进行决策,控制力下降。

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的敏感性。从宏观的经济发展来说,经济是呈周期性发展的。在宏观经济较为稳定的时期,企业大多会采取扩张的发展方式,投资并购决策活动增多;在宏观经济低迷时期,企业也会采取收缩的发展方式,对投资并购采取谨慎的态度。经济发展在大趋势中也会发生短时间的上升或者下降的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但也存在着逆势操作的现象,如在经济环境稳定时期,虽然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并购,但成本较高,如果在经济低迷时期进行投资并购,所需的成本则较低,待市场好转后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因此,过于波动的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的对投资并购的敏感性增强,对经济发展形势的研究是投资并购决策的关键。

投资并购决策的动态性。投资并购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需要在科学的决策机制指导下进行,包括有设计、收集信息、选择和审查四个步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这四个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返回前一阶段。投资并购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市场信息进行持续的吸收,甚至一段时间的观察,最终做出决策。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决策,需要在正确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对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动态观察,保证投资并购决策正确。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投资并购体系的构建

决策体系是指决策主体和决策规范等的综合,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推动者。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的投资决策系统构建包括有决策组织、决策目标、决策内容、决策信息、决策程序、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价。金融危机下,投资并购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对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决策组织。决策组织是企业投资决策的核心和基础,包括企业各个部门和阶层的代表,较为准确的反映出企业对投资并购的意志。不同的投资并购决策会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内部可以对投资并购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主题就是管理者和股东。企业的管理者在并购中追求公司管理水平提高的有利条件,而股东则追求公司价值的提高。投资决策组织是避免投资并购动机的有效措施,决策主体的增多,可以有效的避免决策过程的专制、主观性,平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和降低投资并购的风险。理想的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组织包括董事会决策组织、管理者组织和外部专家组织。外部专家组织对投资并购进行监督,并负责对金融危机形势进行客观独立的判断。

决策的目标、内容、执行和评价。决策的目标、内容、执行和评价是投资并购决策的主要部分。决策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决策活动的前提条件;决策内容包括目标选择、时间、资金问题等。这一阶段需要对投资项目和被收购企业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并购和投资新建进行比较。决策的执行是指对目标、时间、成本等进行执行。评价是指决策完成一段时间后所进行的评价,作为企业决策的经验参考。

决策制度和方法。决策的方法,当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统计和运筹学基础上建立的统计决策,适合用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投资并购决策,其特点是通过模型将实际的复杂问题进行简化,以简化后的问题进行最优答案的决策。另一个就是现代决策理论,是建立在组织理论、社会性和心理学的基础上的,以决策组织的行为机制为重点,追求决策的满意解答。并购投资决策,需要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的情况需要,结合使用统计决策和现代策略两个理论,设计出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决策方法。

四、总结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企业在进行投资并购决策时需要对经济环境作出更多的观察,企业对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投资并购决策特征的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掌握其复杂性、动态性、敏感性等特征,完善决策体系,实现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增长。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银行;金融;信贷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其在经济的运行总发挥着促进产业资本合理配置、调剂企业资金余缺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商业银行出现信贷风险的问题,就会给我国的金融体制,甚至是经济体制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我国,信贷风险问题是商业银行体系的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形式商业银行较高的不良资产率,这种问题使我国金融体系十分的脆弱。为了更好的解决信贷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应该提高自身对金融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做到及时发现金融财务风险并据此调整自身的信贷决策。

一、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等信息进行综合的反应,其在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债务契约的监督和执行成本。根据会计信息,银行可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国内外很多的学者对会计信息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比如,Leftwich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会计信息可影响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和产权保护;饶艳超等人研究结果得出,银行对长短期借款、主营业务收入、资产负债率和流动率等财务信息高度重视,这有利于鉴别企业潜在风险的报表附注消息质量;廖秀梅、孙铮等人通研究结果提示,在银行信贷决策中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低于民营企业。

(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一项制度安排,其能够作保障公司各相关方利益。在企业价值和风险的评估当中,公司治理是一项重要的非财务指标。银行在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制定信贷决策的时候,会对公司治理这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三)制度环境

银行所处的制度环境会对其信贷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制度环境中,会对银行的信达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政府干预、法律保护、市场化进程。自从金融生态环境概念被周小川提出后,多数相关人员开始关注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影响。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情境,其内容有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等。在金融生态环境中,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与其生存环境、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二、金融财务风险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

(一)金融财务风险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

公司的财务风险对银行的现代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的时候应该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充分的考虑。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在制定信贷决策的时候往往对对公司不同性质的风险进行区别的对待。对于那些财务风险可以控制的公司,银行往往会通过支持公司发展的方式来降低信贷风险。这种方式的表现是,在公司财务风险增大的时候,银行会对公司发放更多的贷款。良好的金融环境不利于有效的改善银行对这类公司的信贷决策效率。对于财务风险不可以控制的公司,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信贷风险,往往会在公司财务风险增大的时候降低对这类公司的贷款。良好的金融环境能够帮助银行对这类公司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二)商业银行优化信贷决策的方式

经过长时间的市场化改革和发展,我国的银行也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高效的市场主体,在运营的过程中我国银行也能够有效的在事前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制定科学的信贷决策对自身的的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企业财务风险,制定信贷决策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商业银行在制定信贷决策的时候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考虑。企业的财务风险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公司的融资能力、长期借款是否逾期等方面。其中,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能够对能够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和长期偿还能力做出清晰的反应;流动比率能够对企业的短期偿还能力做出清晰的反应;总资产的周转率能够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做出清晰的反应;融资能力能够对企业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做出清晰的反应。在这些因素中,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能偶衡量企业的偿还能力,会对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总资产周转率和融资能力会对企业的偿还能力产生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到银行的信贷决策;长期借款存在预期现象则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有恶化的迹象,银行在向这类企业房贷的时候应该慎重考虑。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在制定信贷决策的时候要具有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能力,在制定信贷决策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的变化对信贷政策进行及时的调整。

作者:王丽丽 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鄂尔多斯市分行

参考文献:

[1]管考磊.金融生态环境、财务风险与银行信贷决策[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6):71-76

[2]冯先涛.银行信贷决策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D].上海交通大学,2009

第4篇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金融投资风险的简要概述

(一)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的企业金融投资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上,企业的一切有关金融买卖的投资行为。而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指的是,在开展具体投资活动的过程中,对投资活动的未来收益存在着不确定性的判断,投资可能会面临着损失,甚至是连本金都不能够收回,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就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金额投资的风险,贯穿于金融投资的全过程,在金融体制不够健全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或者是偶发因素的影响,阻碍着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为此,就需要重视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识别与风险防范的能力。

(二)金融投资风险的类型

从引发风险发生的环境上来说,可以将金融投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而外部风险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金融市场的波动风险、政策风险、资本市场结构的缺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内部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内部的各项客观因素引起的,有投资制度风险、金融投资操作的人员风险、风险的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金融投资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金融投资的决策机制风险很多

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决策的时候,常常会忽视对投资风险的详细分析,单方面地追求某些投资项目带来的高收益,没有意识到高收益背后存在的高风险,就盲目地进行投资。开展金融投资决策,是需要严格地按照有关的内部程序来进行,当企业在面临重大的金融投资决策的时候,就需要由专门机构或者是中介机构,来开展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并且还需要组织投资审议,在经过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后,才决定该项决策是否需要投资。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投资决策制度,在需要投资的时候,缺乏可行性分析,对投资的金融产品与项目没有深入的了解,盲目地购入与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不相匹配的金融投资产品,就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金融投资操作人员的风险

在企业开展金融投资活动的过程中,有专门的操作人员是专门负责企业的金融交易活动的,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金融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与其道德水平都显得极其重要,会直接与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相互联系在一起。一些企业在组织内部机构的时候,在金融投资操作人员岗位的调配上,常常忽视了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容易出现将财务人员调配到该岗位的情况,也缺少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锻炼,操作人员在负责投资决策项目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失误,就会降低企业的实际收益。与此同时,一些缺乏职业道德操守的操作人员,为了能够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可能会利用职务的便利,故意地泄露或者是故意操作失误,对企业的金融投资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决策的时候,风险投资机制不够完善是影响其收益的重要因素,风险贯穿于投资活动的全过程。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一旦出现风险,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是直接动摇企业的正常经营。在实际中,有很多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全面,没有严格地落实到日常的金融投资交易管理的各方面。很多企业缺乏对投资金融产品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对企业资产的管理。有关人员对金融投资风险的识别能力低,并没有对金融投资风险保持着的警惕性与敏感性,无法及时地识别有关的风险。再加上一些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全面与具体,无法真正地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发挥出风险控制机制的作用,风险控制机制流于形式,就会加大企业的投资风险。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对金融投资风险的措施

(一)规范金融投资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

企业要提高金融投资风险规避的能力,就要以金融投资业务的需求为核心,健全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能够明确各个工作之间的内容与范围,确定相关机构与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坚持不相容职业相分离的原则,相互分离决策、执行、资金管理与财务部门等岗位,并且还需要加大制约与监督的力度,严格禁止同一个部门或者是个人来负责办理交易性金融投资业务的全过程,以及未经授权的人员参与到金融风险投资业务的过程中。此外,企业还需要健全金融投资人员队伍,加强对投资人员的业务培训,完善投资操作人员在金融、财务、投资、计算机以及法律等专业的知识结构,重视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进而减少内部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还可以借助于薪酬机制,加强绩效考评,将金融投资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投资利益整合在一起,来确保金融投资人员不会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二)健全规范的金融投资决策

提高金融投资风险的规避能力,就需要健全授权审批制度,也就是说,需要按照投资项目的重要性与投资金额的大小,由不同的机构来审批相关的项目。如果是重要的、投资金额大的项目,应当要召开董事会,来商讨有关的投资决策,并且还要争取到2/3以上的股东投票权,才能够进一步开展该项金融投资项目。另一方面,还需要健全投资追责制度,将企业的投资效益与有关的投资决策人员的利益相互结合起来,当该项金融投资决策发生亏损的时候,参与到其中的决策人员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来激发决策人员对项目的责任心。此外,企业的投资部门还需要定期向管理层与董事会提供金融投资工作的有关报告,详细地记录该段时间内金融投资的盈亏情况,进行投资结果分析,并且还需要提高风险辨别的能力,寻找潜在的风险,加以防范。

(三)构建金融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需要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健全科学的金融投资风险防范的应急机制。比如说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能够统一地管理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及时制定金融投资风险的预防措施。其次,还需要健全内部的经营管理体系,提高各项活动开展的规范性。并且,还需要提高对自身经营状况的认识,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考虑自身可以承担金融风险的大小,切记盲目地开展金融投资决策,而是应该在科学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各项的投资决策。最后,还需要健全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完善的风险应急预案,考虑风险的损失,开展严格、规范的管理。

第5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成了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本文通过对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及问题的分析,探究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新时期;投资管理;问题;策略

在新时期背景下,企业融资方式与投资管理方式都需要进行创新,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金融投资作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主要方式,如何强化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一、新时期加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优化企业的金融结构

所谓企业金融结构是指企业自有资本和债务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从市场价值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自有资本与企业成立之初各股东所投入的资金、盈余以及企业运行后的收益,这一部分资产是企业进行投资最基本的资源,而加强对企业金融投资的管理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行,还能帮助企业实现扩大生产;与此同时,企业利用完善的金融投资管理,可以提高其市场信誉,这不仅能够为企业的投资生产获得短期的借款,还可以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项目筹措资金,进而使企业的金融结构在投资与负债之间实现平衡。

2.有利于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

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内部在制度的规范下,可以实现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使企业在内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制定一个符合目前发展实际和长期发展的战略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管理层会将金融投资管理作为重点,并通过严格的核算、监督制定确定企业的金融资产,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管理的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在新时期,企业要想实现有效的金融投资管理,获得相应的投资项目,通常都会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投资管理素质,而这些人才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管理水平,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在金融投资中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企业为提高金融投资管理的水平,通常都会对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变革,如不断完善财会管理,落实企业内部监控机制,而这些管理措施同样可以在规范企业金融投资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缺乏整体性规划

金融投资管理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合理的投资决策也是企业收回投资成本,获取经济效益的保障,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盲目、随机等行为,例如由于地域发展限制,一些地区的政府会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企业为了适应金融投资环境,不断调整投资决策和管理措施,从而导致了其金融投资的临时性和随机性;还有一些企业片面追求高额利润,而缺少从整体上的风险评估,盲目地对一些前景不明朗的项目进行投资,而这些缺乏整体规划的投资管理行为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

在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的过程中,都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项目前期的风险评估和投资过程的运行上,从而忽视了对项目管理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审计是企业落实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系统依然薄弱,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存在审计部门,而这种监督上的空白不仅会使整个投资管理过程陷入无序,使管理责任无法得到落实,还会增加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甚至使投资项目陷入亏损的困境。

3.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决策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金融投资管理决策是企业众多管理决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不仅要求决策人具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还应该具有对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做出合理预测的能力。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结构来看,许多企业在管理中缺乏民主决策的习惯,使得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主导着投资决策,而这些决策非常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有些管理者依据之前的成功经验对不同情况下的投资项目做出同样的预测,从而导致了决策的失误,而将这种有着主观因素在内的投资决策应用于管理中,必然会导致管理的失效。

4.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在新时期,人才既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落实科学管理措施的关键环节。随着国内外金融投资市场的日益复杂,投资管理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过去企业看好的往往是人才的学历,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企业对于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的考核除了学历之外,还需要投资经验、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投资管理中缺乏专业的队伍,如一些投资人员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对金融市场的变化缺乏敏感度等,而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策略

1.制定完善的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企业有效运行的保障,企业在规范金融投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将企业的金融投资项目纳入到一定的管理制度内,并利用制度的约束来实现项目的运行;其次,完善金融投资管理计划,即企业应该在综合分析自身经济实力和金融市场投资环境的基础上,量力而行,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再次,根据制度规范严格控制项目运行中的问题,以保证投资计划落实到位;最后,建立效益评价机制,保证企业投资与收益的平衡。

2.注重对金融投资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应该从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来强化其金融投资管理的力度。要想实现金融投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优化企业内部人才结构,根据金融投资管理的需要,从企业内部选拔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员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以提高其金融投资的专业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定期开展金融投资项目培训活动,大力培养复合式人才,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综合素质;(3)运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行为给予奖励或惩罚,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3.重视企业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科学的预算是企业内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能够在项目运行之前,对企业管理的权力、责任、利益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内部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获其利,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预算要想在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首先要保证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对预算的权威性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并配合管理部门将预算贯穿在投资管理的始终;其次,在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的原则下,对预算进行科学编制,以保证预算能够反应投资管理的真实情况;最后,完善预算管理责任制,将预算的执行、监督落实到人,以充分体现预算的执行效力。

4.加强对金融投资行为的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规范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有力手段,只有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才能够保证企业金融投资项目的有效运行。企业在利用审计实现金融投资行为监督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审计的独立性和公平性,避免企业的管理层对审计活动的影响,以全面实现审计对投资行为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增强审计内容的针对性,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利润、现金流量等内容进行重点监督,以合理控制金融投资风险。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险越来越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而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应该在观念上注重强化金融管理项目,也应该在行为上做好降低金融风险的准备,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加强金融防范意识、确定科学有效的投资方向,进而推进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代生伟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中心

参考文献:

[1]朱莉.新时期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策略的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4:275.

第6篇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们发展迅速,吸纳就业多,市场拓展能力活,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化社会生产专业化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深入接轨,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与融资效率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应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认真考虑如何选择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利用时机、条件、成本和风险,确定合适的融资规模以及制定最佳融资期限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当的融资策略,以作出最优化的融资决策。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 融资决策 影响因素

一、企业融资决策概述

(一)企业融资决策概述

企业融资决策,是企业根据其价值创造目标需要,利用一定时机与渠道,采取经济有效的融资工具,为公司筹集所需资金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的融资方式则多种多样,常见的以下几种:

1、财政融资。财政融资方式从融出的角度来讲,可分为:预算内拨款、财政贷款、通过授权机构的国有资产投资、政策性银行贷款、预算外专项建设基金、财政补贴。

2、银行融资。从资金融出角度即银行的资金运用来说, 主要是各种代款,例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贴现贷款、融资租凭、证券投资。

3、商业融资。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商品交易过程中各企业间发生的赊购商品、预收货款等形式。

4、政券融资。该方式主要包括股标融资和债券融资两大类。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总思路

中小企业融资的总体思路应是:投资与融资相结合,以投资带动融资。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一部分,融资必须直接为投资服务,包括融资金额和融资时间上的匹配,通过投资决策这一环节通向财务管理目标。

更重要的,投资项目必须是经过多方面因素考虑的,不是盲目圈钱的幌子,否则容易出现投融资决策失效,导致投资失败、损害企业权益的问题。在监督职能缺乏的中小型企业中,进行程序化的项目可行性论证是必要的,但只是决策的一个部分,提供财务上的参考,不能对整个计划是否可行提供意见,更不能作为项目可行的决定性依据。战略和内部需要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是很重要的。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和了解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看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对中小企业虽然也有一些扶持政策,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当中也规定,“国家运用信贷手段,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这些规定很难落在实处。

(二)从我国的金融管制来看

企业之间不能相互借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依据我国现行法律,公民之间、企业与公民之间、企业或公民与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发生合法的借贷关系,然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却被视为非法借贷关系而为法律所不允许。这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等于少了一条融资的途径,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三)从中小企业自身的状况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往往比较低,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风险比较大。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信任度很低,所以也不会轻易地将资金借贷给中小企业。

(四)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来考虑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讲究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在实践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客户贷款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客户能够提供有效的担保,中小企业自身则因资力有限而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同时因为中小企业经营的风险性,第三人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为中小企业的债务提供担保。既然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不会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中小型企业合理融资的具体策略

对于在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不利的情况下而言,中小企业在制定具体的融资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数量上追求合理性

对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来讲,融资的目的在于实现最佳资本结构,即追求资金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而对中小企业来讲,融资的目的是直接确保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资金不足会影响生产发展,而资金过剩也会导致资金使用效果降低,形成浪费。由于中小企业融资不易,所以经营者在遇到比较宽松的筹资环境时,往往容易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错误。但如果筹来的资金用得不合理或者并非真正需要,那么好事就变成了坏事,企业反倒可能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影响融资能力和获利能力。因此,企业界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决策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下,量力而行,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二)资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

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方式上不像大企业那样存在较大的选择余地,但这并不是说中小企业只能“饥不择食”,相反,由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以及筹资困难,更应该对每笔资金善加权衡,综合考虑经营需要与资金成本、融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必须把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结合起来,分析资金成本率与投资收益串的关系,避免决策失误。

(三)资金结构上追求配比性

中小企业的资金运用决定资金筹集的类型和数量。我们知道,企业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又分为两种不同性态:一是其数量随生产经营的变动而波动的流动资产,即所谓的暂时性流动资产;二是类似于固定资产那样长期保持稳定水平的流动资产,即所谓的永久性流动资产。按结构上的配比原则,中小企业用于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以中长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由于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因素造成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所需的资金,则主要以短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强调融资和投资在资金结构上的配比关系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四)资金运作上,在追求增量筹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存量筹资

增量筹资指从数量上增加资金总占用量,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存量筹资是指在不增加资金总占用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资金占用结构、加速资金周转,尽量避免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果,以满足企业不断扩大的生产经营需要。增量筹资与存量筹资的紧密结合,也反映出中小企业的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因为存量筹资实际上就是一种资金运用,它属于投资活动的范畴。比如,企业若能将闲置没备适时采用出租、出售转让等形式进行“存量筹资”,则不但可以避免损失和资金的积压,而且有助于提高长期资金的流动性,减轻过于沉重的融资压力。

(五)筹资渠道上,追求以信誉取胜

主动与金融机构保持良好关系,使之了解企业,看到企业远大的前景,愿意支持企业的发展,这对每一个成功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来说都是必修的一课。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应选择对中小企业立业与成长前途感兴趣并愿意对其投资的金融机构;能给予企业经营指导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多、交易方便的金融机构;资金充足,而且资金费用低的金融机构;员工素质好、职业道德良好的金融机构等。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要主动向合作的金融机构沟通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计划、财务状况,说明遇到的困难,以实绩和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而不应以各种违法或不正当的手段套取资金。

(六)筹资方式上,选择适合企业本身规模、实力与所处阶段

在对融资收益与成本进行比较之后,认为确有必要融资时,就需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在选择融资方式时,通常要考虑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实力强弱以及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同时结合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例如,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其融资方式可以上选择股权融资,因为创业初期,风险很大,很少有金融机构等债权人来为你融资。而在股权融资中,企业主与其朋友和家庭成员的资金占了绝大多数。这部分融资是属于“内部人融资”或“内部融资”,也叫企业“自己投资”。到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规模以后,就可以选择债权融资。债权融资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等。属于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到创业板市场发行股票融资;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则可以考虑银行贷款融资等。

(七)融资方式上,选择最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融资通常会给企业带来以下直接影响:首先,通过融资,可以壮大中小企业资本实力,增强中小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发展后劲;其次,通过融资,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誉,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再次,通过融资,可以扩大中小企业规模,增强企业获利能力,从而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程度因企业融资方式、融资历收益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比如,股票融资,尤其是初次发行普通股并上市流通,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融通,还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商誉,使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提高。因此,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中小企业要先择最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融资方式。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中小企业的准入领域将会进一步拓展,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同时也给中小企业提出了挑战。而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作出的融资决策策,直接关系着中小企业的存亡,因以,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中应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考虑企业融资策略可行性的各个方面和可能会带来的各种问题,寻求企业整体收益的均衡。

参考文献:

[1]魏成龙.企业金融―证券市场下的企业投融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1.

[2]宋力刚.国际化企业投资与融资风险运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9.

[3]洪金镳.入世后中小企业融资实务.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8.

第7篇

关键词:企业 融资成本 优化 融资决策 方法

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必须进行资产运作,融资成本是企业在获得资金使用权过程中必须付出的开支。企业融资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企业融资能力强,其抗风险能力就强,在市场竞争中就占据有利地位。优化融资决策,降低融资成本,是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的必然选择。就我国企业融资成本而言,居高不下是其特点,我国企业融资成本高,资金周转能力就较弱,这就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降低我国企业的融资成本。

一、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决策

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必须付出的费用即企业融资成本,企业融资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行为,市场经济下,资金提供者不会让资金使用者无偿使用资金,资金使用者使用资金需要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企业为使用资金所支付的报酬是企业融资成本的主要内容。企业融资成本是一个复杂的构成,企业进行融资活动首先需要进行融资规划,成立内部融资机构,统筹管理融资活动,即组织管理成本。融资成功后,需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这又必然增加企业的开支。这些开支称为显性成本,如企业股票融资支付的股息,借款支付的利息。此外,企业融资成本中还包括隐性成本,所谓隐性成本是指游离于企业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必要开支,主要包括企业获得资金的维护成本、招待成本等,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向需要使用资金的企业提出特殊条件,企业只有在满足其特殊条件后,才能使用资金。如某些金融机构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购买本金融机构的相关金融产品等,这些都是企业融资成本的组成部分。总而言之,融资成本是企业融资过程中必须付出的费用,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是企业融资成本的两个主要部分。

融资决策是指企业筹集资金必须制定融资规划,决定最佳融资方案。其实质上是企业选择何种方式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经济活动。融资决策对企业融资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企业融资决策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企业的融资决策受方面因素影响,融资成本是企业融资决策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融通资金结构与企业资金结构是否匹配,如何把握最佳融资机会、选择何种融资方式等也是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企业融资决策应以自身生产经营状况与资金运用状况为根据,综合考虑企业长期发展的要求,选择合乎企业利益的融资方式。

二、国内企业融资现状

(一)外部融资渠道狭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就当前国内企业融资现状而言,外部融资渠道狭窄仍是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狭窄主要表现为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较为困难,这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如证券市场不完善,国内缺乏健全的投资体制,公司债券准入门槛较高等,直接向银行借贷成为国内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信贷支持不足

我国政府鼓励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向企业融资,并且出台许多政策,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切实支持企业融资,但是又规定了许多限制性条件,其中的某些条件又是硬性规定,如果企业达不到相关融资条件,就不会审批,这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就等于设置了一个无形的门槛,使企业难以直接申请到银行贷款。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本身而言,其经营的风险大,资信较低,抵押资产不足,国内风险规避机制又不健全,一旦企业破产,银行等机构的资金就难以回笼,形成恶性循环,使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企业融资难度增加,融资成本上升。

(三)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企业自身存在一定问题,也是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下,内部管理效率不高等原因,使中小企业的破产率较高,这就会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更加谨慎。财务制度不健全,增加了银行与投资方的投资风险。企业长期发展规划不足,加大了贷款的不确定性。决算、预算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能力弱,信用低下,这些因素导致中小企业不易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其融资成本自然较高。

三、优化企业融资决策,降低融资成本的具体建议

(一)选择科学的融资方式

企业选择何种融方式资应以自身特点与发展状况为根据,选择科学的融资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应对自身属性与发展阶段有清楚的认识。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国内融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如银行贷款、租赁融资、风险公司投资、天使投资等,这些融资方式各具特点,只有清楚的认识企业自身属性,才能选择出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租赁融资适合制造业的企业,风险公司投资、天使投资适合高科技型企业。企业的发展阶段也是企业选择融资方式的重要依据。企业成立初期,需要大量发展资金,但是抵押物品少,申请银行贷款就相对困难,这时可以选择租赁融资,解决资金困难。企业中期发展阶段,资金较为充实,抵押担保体系健全,信誉较好,此时可以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如:现代重工(中国)电气有限公司,为优化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在现代重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充分运用集团最高额授信担保,向农行江苏省扬中支行、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申请出口项下国际贸易商票融资,该项产品为海外销售提前收汇,外币融资利率2.5%,仅为人民币融资利率的1/2,此项缓解了公司流动资金压力,且大大降低了公司融资成本。公司企业成熟阶段,资金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兼并、强强联合等方式进行融资,不断增加自身综合实力。

(二)选择最佳融资期限

企业的创立、生存与发展,实质上是不断融资、投资、再融资的过程,选择最佳融资期限是优化企业融资决策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途径,选择最佳融资期限对企业融资至关重要。一般而言,选择最佳融资期限需要从资金用途、期限划分、风险性偏好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资金用途是指企业进行融资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企业融资用于流动资产,则应考虑流动资产周转快、占用时间短等特点,宜选择商业短期信用贷款、金融机构短期贷款等短期融资方式。如企业融资的目的是扩大生产规模,由于其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数额大,则应选择租赁融资、发行股票等长期融资方式。期限划分是指在进行融资活动时应权衡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的利与弊,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风险性偏好是指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尽量减少融资成本,选择收益大、风险小的融资方式。

(三)谨慎利用债权融资

企业以借钱方式进行融资即债权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下,企业获得资金以支付资金使用利息为前提,并且资金使用时间是固定的,到期必须返还本金。债权融资下,企业得到的是资金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债权融资对企业融资而言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企业以借钱方式获得发展资金,必然会增加企业对外债务,给企业带来压力,这会促使企业管理者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缓解企业债务压力。但是如果企业债券融资后,经营状况不良,出现资不抵债或破产情况,可能带来债权人控制、干预企业的问题,因此应谨慎利用债权融资。

(四)优化企业融资外部环境

企业融资成本与金融市场紧密联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不仅需要企业优化融资决策,还应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不断健全金融市场,完善融资体系。发行债券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政府应加强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证券市场,为企业发行证券融资提供保障。其次,完善信贷体制。银行贷款是国内企业主要使用的直接融资方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体制存在许多问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必须重视发挥银行的职能。政府应不断改革金融体制,逐步建立金融资本与市场资本融合的市场化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市场,为企业融资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结束语

企业融资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融资成本又是其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问题。融资困难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从政策上进行强有力的支持,也需要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只有制定科学的融资规划,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树立良好的金融信誉,广泛拓展融资渠道,才能不断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勤.探讨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与优化融资决策的方法与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140+248

第8篇

【关键词】企业金融;投资管理;问题;强化策略

新形势下,为了确保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目标,不管是在投资管理方式上,还是在融资方式上,企业都应有所创新。由于企业主要是通过金融投资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因此,加强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可行性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经济利益的关键所在。

一、新时期加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

1、有益于改善企业的金融结构

企业自有资本同债务间的比例关系,即为企业金融结构,而就市场价值的视角而论,对于企业而言,自有资本、最初成立时所投入的资金、盈余、运营后产生的收益等资产,都是企业的基础投资资源,而强化金融投资管理,不但能为企业的照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并且有助于扩大生产。另外,企业可通过良好的金融投资管理,提升市场信誉,进而获取短期贷款以及筹措资金,分别用于企业的投资生产、战略性发展项目中,从而让企业的金融结构在投资以及负债间取得平衡。

2、有利于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的实现是以健全的管理体制为前提的,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企业的各大部门、系统间才能进行有效交流,进而在内部信息对等的基础上,确立一个与当前以及后期发展形势相符的战略目标,并为之奋斗。鉴于当前市场现状,企业在确立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会侧重于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并借助于严格的核算、对金融资产确定过程的监督,为企业确立合理的投资计划提供必备信息,从而为内部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供有力保障。

3、有利于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在新时期,为了将金融投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获得与之对应的投资项目,企业往往会对其内部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进而提升其投资管理素质,而此类人才不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投资管理能力,并且还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在金融投资中,为企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带来助推作用;不限于此,企业往往会革新内部管理制度,进而提升金融投资管理水准,助力企业获取更佳经济效益。

二、新形势下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不具备整体性规划

对于企业而言,金融投资管理是其实现长足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为此,良好的投资决策也能为后期资本的回收、经济利益的获取提供有力保障,但当前不少企业在金融投资期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譬如,因地域发展所限,不少地区的政府都会按照经济发展之需来确立与之对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为了与金融投资环境保持同步,企业就会不断变更投资决策以及管理方案,进而引发了临时盲目投资的问题;还有部分企业在缺乏宏观风险评估的前提下,一味追求高额利润,进行了盲目投资,而此类缺乏宏观规划的投资管理行为,势必会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阻碍作用。

2、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因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在金融投资期间,不少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更侧重于项目前期的风险判断以及投资期间的运行,进而对项目管理过程的监控有所疏忽。审计是企业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的一种核心方法,但不少企业依然不具备良好的内部审计系统,并且部分企业并不存在审计部门,而监督上的真空状态,不但会导致整体投资管理过程失控,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并且还会加大金融投资风险,更有甚者,导致投资项目出现亏损。

3、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决策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在企业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中,金融投资管理决策是其核心构成,它不但需要决策者具备优秀的管理才能,并且还需具备一定能力,合理评估项目风险以及收益。但就当前国内企业管理结构而论,在管理阶段,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民主决策习惯,导致个人以及经验主义之风盛行,而此类决策极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管理中,采用这一含有主观因素的投资决策,势必会降低管理效率。

4、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缺乏优质人才

在新时期,人才不但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也是企业将科学管理方案落实到位的有力保障。在全球金融投资市场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投资管理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譬如,过去企业通常会比较注重学历,但在新形势下,考核学历的同时,也会考核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投资经验等。在投资管理期间,不少企业都不具备专业化的团队,譬如在投资管理期间,部分投资人员并不具备专业化的金融知识,无法敏锐洞察市场变化情况等,而此类问题会给企业投资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带来直接影响。

三、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金融投资管理方案

1、确立健全的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制度完善的体制

能够为企业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在建立标准化的金融投资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企业应优先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将金融投资项目纳入管理体制范畴之内,并借助于制度的制约作用来运行项目;其次,应当在全面分析企业自身投资环境以及经济实力的前提条件下,改善金融投资管理计划,量力而为,依照企业发展目标,确立与之对应的投资计划;再次,依照制度规范,对项目运行中所面临的问题,严加控制,进而为投资计划的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最后,构建效益评价机制,为投资与收益的平衡提供有力保障。

2、重视对金融投资管理人才团队的建设工作

企业应立足于长足发展的视角,通过建设专业人才团队、科学管理人才的方式,来加强金融投资管理。为了构建专业化的金融投资人才团队,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改善人才结构,依照金融投资管理之需,着重培养具备一定发展资质的职员,以提升其金融投资的专业实力,加强核心竞争力;(2)为了提升企业职员的综合素质,应当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加大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3)利用科学的激励机制,对职员的行为进行奖惩,进而调动职员工作的能动性。

3、注重企业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合理的预算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构成,它能够在项目运行以前,明确区分企业管理的权责与利益,进而为内部所有部门的合理分工,尽职尽责,获取应有利益提供有力保障,并在全面沟通的基础上,共同促进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4、强化对金融投资行为的审计监督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是建立标准化的金融投资行为的有力措施。要想确保企业金融投资项目有效运行,就应改善内部审计体系。企业在通过审计来监督金融投资行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两大要点:其一,注重审计的公正性以及独立性,规避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审计活动的影响,进而全面监督投资行为;其二,加强审计内容的目的性,加大对企业现金流量、利润以及资产负债等内容的监督力度,进而将金融投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在管理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险会不断增多,并且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趋复杂,为了实现长足发展目标,企业分别应立足于思想观念、行为方法两大视角,强化金融管理项目,做好减小金融风险的预备工作。此外,还应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深化金融防范意识、明确投资方向,进而助力企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百研.新时期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策略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15)

[2]代生伟.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6(27)

第9篇

一、金融工具准则的特点

从银行的角度分析,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对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标准。相比旧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将资产和负债按其金融属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对金融资产按持有的意图和能力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大类;对金融负债也按持有的意图不同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大类。

2.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旧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过去的价值。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测试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方法,但需要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处理,即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的抵消结果记入当期损益。可以认为,套期会计也是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的。

3.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未来性质的特点,其初始投资为零或者很少,几乎无历史成本;又因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因此,按照传统会计所遵循的“历史性”原则,难以在表内确认。金融工具准则规定,商业银行应将金融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合同权利或合同义务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纳入表内核算。可以认为,企业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是金融工具准则的核心内容。

4.改变了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在银监会要求的信贷和非信贷五级分类拨备比率基础之上,部分考虑资产未来可收回金额(未贴现)作为计提资产减值的依据。金融工具准则规定,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他金融资产均应在期末采用个案基准和组合基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随意转回。

5.强调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旧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在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头寸,而且相关规定很少。金融工具准则规范的金融工具披露更加全面、详细。新准则规定的金融工具披露不仅是对表内列报的补充,而且还包括了一些具有独立价值的战略性和政策性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与银行业务息息相关的风险数据披露(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重要会计政策、套期关系和风险管理策略、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与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关的公允价值,不同类别金融资产重分类等信息。

二、银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能够期望达到的预期目的或境界。它是指导准则制定的基础,更是评价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

目前,理论界对银行会计目标主要持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应该为资源的所有者,甚至是为所有的委托人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会计目标在于认定和解除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委托责任。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要求客观性,在会计确认时只确认企业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实,从而在会计计量上采用历史成本,以反映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前,国家是唯一的所有者,银行的所有权结构长期保持稳定,银行的考核机制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这就决定了国有银行的会计目标是向国家报告银行管理者受托管理银行资产的责任。只要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有用,受托经管的责任也就被可靠地反映,银行会计的目标就得以实现。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了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的信息使用者(如监管者等)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决策。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的确立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然后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在会计确认方面不仅需要确认那些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事项,因此在会计计量上不仅采用历史成本,还要采用非历史成本(比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为数众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面对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必须更大程度地将会计目标定位在决策有用性上。

目前,我国银行已全面对外开放。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目标定位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银行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银行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在注重经济决策有用的同时兼顾反映受托经管责任。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出台反映了会计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金融工具准则如何体现商业银行会计目标

金融工具准则从以下方面体现了商业银行会计目标:

1.资产和负债分类方法的改变,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能力,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收益和权益变化状况,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风险管理作出有效判断。比如,银行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近期内出售,在保持流动性需求的前提下追逐更高的盈利性,而交易性金融负债是适应银行主动性负债管理的需要。二者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所引起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计入银行当期损益。又如,银行对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其持有意图是为了在到期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由于其存续期间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最终将在到期日实现,为避免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导致的存续期间收益或权益的非代表性波动,应对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按实际利率法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而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仍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但两次计量的差异计入银行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可以认为,在不改变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数量的前提下,仅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取不同的归类方式,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收益和权益变化的结果。同时,商业银行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使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

2.金融工具准则之所以在金融工具中能大胆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因为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业务大量出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些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由于公允价值是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所达成的共识,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在考虑了利率、风险因素后对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对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类的证券投资等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将银行潜在的损益予以显化,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其对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同时,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还有利于将金融衍生工具从表外移入表内核算,更客观地反映与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风险以及对银行损益的影响。

3.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即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是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差额。其中,可收回金额通过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原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贴现确定,并考虑了相关担保物的价值。相对于五级分类的比例法,这种科学、客观的减值测试方法,不仅可约束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非理性扩张,而且更能反映银行贷款等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利于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更准确地把握金融资产减值可能造成的损失,更好地揭示银行受托资源的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