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17 10:32:42

摘要:会计学是一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应用性学科。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战型人才更受社会的欢迎。会计工作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企业管理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核算技术和实践技能。

关键词: 财会专业 财会 财会论文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地方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现阶段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对就业率评价指标体系、地方高校专业建设及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新颖视角,并基于对毕业生群体差异、主动失业和供求结构矛盾的调查结果,提出可以从完善社会保障、加强高校后期培训力度、改善政府引导等方面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 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夹心层

一、引言

2010年对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一方面是621万高校毕业生即将流向社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对我国出口业和制造业产生的巨大外部影响,并造成许多企业裁员或准备裁员,这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让他们就好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及焦点问题,课题组经过对某市地方高校财务与会计两个专业2008―2009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发现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一)对高校专业建设不足的分析

很多专家和学者在谈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办学,对于就业率很低的专业要少办甚至停办,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本科评估时也参考了就业率指标。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不能片面地依据就业率指标来指导专业建设。例如,十年前的亚洲经济危机使得制造业非常萧条,加上国内经济形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有企业的大面积改革,生产工人大量下岗,造成很多机械专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进而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就读机械类专业,许多学校的相关专业也不是很好办,造成2007年以来,机械类人才出现大量的短缺,深圳沿海许多生产性企业是出高薪也招不到会开数控机床的人才,这应该 是社会给高校教育的一个深刻教训。再如,对于学科建设要结合经济发展的趋势,现阶段由于经济危机,出口量比往年减少了许多,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是很理想,不能因此就对这些专业停办。从长远发展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避免的,对这类人才还是会有大量需求的,所以要做到长远规划,弹性调整。

(二)对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的分析

1.失业存在的必然性。失业在每个社会每个国家都会存在,而由于高校毕业生是受过高校教育的,因此他们也成为失业人群中特殊的一个群体――“知识失业”。让所有的高校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这是大学精英教育阶段的目标。现阶段大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更多人受到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不可能再做到百分之百就业。而一定程度的失业率也有其必然性,第一,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是肯定的,这是对人才自身的检验,高等教育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要淘汰不合格人才,公平就业就是要让优秀人才找到好工作而不合格的毕业生要接受再培养才能上岗。第二,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很多失业是人生成长成熟或经济波动发展所造成的必然现象,这并不恐怖,应该理性对待。

2.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夹心层”现象。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企业增加招聘人数的意愿减少,这对2009年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就业难并不是对所有的高校毕业生都一样,高校分为几类,部属211工程学校、省属高校、地方高校及职业院校,各类学校由于享受政府配套资金不等、师资力量不同、实验条件不同等原因培养的人才也各不相同,其就业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说就业最难的应该是地方高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就业中处于“夹心层”地位,有好的工作职位,他们竞争不过部属院校的高才生和研究生,强调应用技能的职位他们又比不过一些高职生,这样一来他们的总体就业机会少,就业面也窄了。所以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就要针对特殊矛盾出台帮扶政策。

3.高校毕业生的主动失业。伴随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在不断提高,其中对于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的期望与高校精英时代相比是翻了几倍。对某重点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55%的学生认为月薪低于2 500元的工作是不能接受的,58%的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一定要是世界500强企业,这有利于以后跳槽、换更好的工作,72%的学生认为企业的福利待遇及培训是他们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调查统计显示,在找工作过程中,有时并不是没有工作的机会,而是由于学生的期望太高,没有能让他们满意的工作岗位,他们宁可放弃工作继续等待也不愿降低要求。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造成部分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他们的要求提高了,并不是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三)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分析

对于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些学生不能顺利通过试用期,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存在脱节,不相适应。也就是说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不会实际操作不能帮企业解决现实问题,企业自然不雇用。以某地方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有许多学生学习很用功,经常获得学校的奖学金,甚至取得了相关会计证书,毕业时也能获得聘任,但工作不到两周就自己辞退了,因为最基本的会计书写、扎张等工作不会,对一些账户的相关性无法做到关联性审核,很难长期待在企业里。其实这也反映出许多高校教学方式和目标的缺陷,本科教育还是应该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虽然不能和职业院校一样全部教学是以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但还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四)社会扶持针对性不足

自2004年以来,各级市政府为了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门设立了创业基金,以武汉市为例每年有200万元的专项优惠贷款来帮助高校毕业生创业,但为了获得支柱基金,申请者必须符合许多条件,而很多毕业生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如愿以偿。2009年毕业生国琛恩想创办绿色垃圾回收企业,却因不是武汉市户口,申请贷款半年未获批准。普遍来看,全国各大城市都存在大学生创业难获贷款难的情况。从南京市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了解到,三年仅发放了两笔贷款。江西南昌2008年仅成功办理50多名大学生小额贷款。可以说政府在政策上是努力优化创业环境,而希望申请大学生小额贷款的大学生也是相当踊跃,但由于办理贷款的高门槛,造成了闲置的资源和踊跃的创业大学生的矛盾。

三、对策研究

(一)高校后期培训机构的建设

为了缩短毕业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后期培训机构。高校的后期培训机构就如同企业有售后服务部一样,其对象主要是已经毕业了的学生,针对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而开展的特色培训。就如企业卖出产品后还有售后服务一样,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不能说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就此结束了,如果学生在工作中由于能力不行而被解雇,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学校培养不合格,需要进行返修,要进行再培训。高校开展后期培训的好处在于,第一,学校对学生有本科四年的教育,相互之间是熟悉的,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及其知识结构有非常好的了解,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培训计划,学生也知道老师的研究专长,可以有目的性地请教,有利于他们顺利通过试用期,而且学校的资源相对于社会培训机构来说还是要丰富得多;第二,通过这种培训,也可以让学校和教师了解社会对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有助于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校培养高质量的社会需要人才,有利于“产―学―研”的统一。

(二)师资队伍的培养

经济的发展带动需求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日提高,这反映到学校就应该是教师知识结构和培养能力的提高。但在大学里有这样两种怪现象,一种是大学里的不少教授科研水平是非常高的,科研成果也很丰富,但不愿意从事本科教育,因为太基础了,出不了成果,体现不了自身价值。另一种是对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以会计教学为例,新会计准则在2006年就颁布了,而且是于2007年开始在所有的上市公司实施,但许多老师并没有主动深入地学习这套准则,造成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滞后于社会需求。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专业技能是最有效途径之一,学校有责任让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学到更先进的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参加各种会议交流,特别是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加强教师对社会需求的了解,让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三)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

统计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择业时由于过多地考虑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而产生很多主动失业,为了减少毕业生在择业时的不满意程度,可以从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入手。要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就要解决几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第一,区域因素,由于毕业生工作的流动性很大,经常会因为个人发展或其他因素而变换工作地点,因此合理的保障机制应该能够全国联网,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能促进和带动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二,企业属性因素,现阶段由于企业性质不同受保障程度不一样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比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主等他们受保障的程度不一样,要降低毕业生在就业时由于工作单位性质不同受保障程度不同而产生的不满意程度,就要建立公平的保障机制,要缩小事业单位和公司企业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

(四)政府对毕业生创业的有效引导

政府在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鼓励大学生创业,也相继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但从过去两三年的实际结果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是很高。为此建议政府调整做法,由过去的鼓励创业转为有效引导创业。例如政府每年出台大学生创业指导书,指导书应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知识群体及社会资源分配特点,结合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步伐指出适合创业的领域,引导大学生有目的地创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政府出台创业指导书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动向充分了解;第二,学生按创业指导书创办企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产销对路问题;第三,政府在对创业大学生进行资金支助时,可以避免盲目审批,提高审核效率。

(五)创业基金的多途径筹集

由于高校毕业生没有资本的积累,创业资本往往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政府为此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建立了相应的创业基金,但由于资金有限,很难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其实资金来源应摆脱过去单一依靠政府出资的思路,改由三部分构成,即省级政府、地方政府、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企业各出一部分,以低于市场贷款利率的形式借贷给毕业生用于创业,通过资金的循环积累基金,服务更多的创业计划。

总之,合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发展,要用战略眼光来看待发展的方向,有效地指导学生就好业。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做好财会专业毕业前综合模拟实验的思考

【摘要】当前财会专业毕业生实习难,而用人单位纷纷需要有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为此,各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在其毕业前安排了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本文对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的内容、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会计学是一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应用性学科。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战型人才更受社会的欢迎。会计工作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企业管理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核算技术和实践技能。因此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会计实务水平已刻不容缓,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必须重视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工作。

一、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

(一)手工操作

即学生手工完成从编写记账凭证到填制报表的实验过程。

(二)手工加电算化操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实验具有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表现为会计手工实验与电算实验结合。会计电算实验只是会计手工实验在核算手段上的进化,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职能和基本技能没有改变,因此,会计手工实验和电算实验可以同时分阶段结合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比实验更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千万不可重电算轻手工。

(三)手工+电算化+辅教片操作

在手工和电算化实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实务工作的认识,选择某单位的财会部门拍摄会计人员实际工作情况作为教学辅助片。主要内容包括(1)账簿、会计凭证;(2)会计核算:包括货币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销售收入、财务成果、税金的核算以及会计报表编制,实验人员以此为例向学生讲授会计实践流程。

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融合四年所学的会计知识

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验是在把握和分析会计实际工作,以及大二、大三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对那些在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进行综合复习、拾遗补缺。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验既是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节,又是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所不懂的问题、疑难问题、重点问题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力争讲清、讲透,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获益,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

(二)有利于体会手工实习与电算化实习的不同

现在很多大学的会计综合实习教学安排在大三上学期,笔者认为为时过早。虽然此时会计的主干课程都已学完,但有些学校此时会计电算化课程还未开设,在这个实验中无法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验及两者结果的验证,不能更好地体会两者的优劣。在毕业前安排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有利于体会手工实习与电算化实习的不同。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应聘工作的自信心

在毕业前夕安排综合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应对招聘主管对于业务的考核。

三、会计综合模拟实验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选好会计模拟资料

1.会计模拟资料必须是典型的经济业务

会计模拟资料是以被模拟主体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内容,因而,它来源于实践,必须具备真实性。但是由于当前实际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不规范性,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求其具有假设性。所以,一方面必须考虑模拟资料所包含的经济业务种类,业务种类要尽量齐全,因为模拟资料越丰富,模拟越生动;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各种具体模拟资料之间的关系,使整套资料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是决定资料质量的两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对会计主体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予以把握。

2.必须合理安排业务资料容量的大小

资料数量过多,影响会计模拟及时完成,造成重复劳动,影响整体模拟效果;数量太少,使模拟实验缺少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模拟的真正目的。笔者认为全部内容应控制在2000笔左右,并放置在六周内,最好是跨年度的本年12月和下年1月份,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实习到日常核算,也可以实习到年终决算和年终结转。学生实习时间,手工模拟掌握在四周,会计电算化实习掌握在两周。

3.内容应兼顾手工会计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两方面的需要

例如:原始凭证最好以手写体方式印刷,使凭证更加真实,并且能使学生了解规范的凭证填写方法;编写初始资料时要设计会计科目编码方案,增加会计电算化实验的有关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真切体会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会计电算化能及时和准确地处理会计信息、减少计算错误及烦琐的计算过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预测和分析判断功能;而手工做账的最大好处是明了会计线索的来龙去脉,更好的理解会计原理。

(二)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质量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不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而且应具有超强的业务能力。毕业综合实验指导不同于理论课教学。由于不同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实验的速度有快有慢,遇到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可以说有多少同学就有多少个问题,有时一个问题要回答多遍,一个老师指导一个班,一个上午下来感到口干舌燥。因此老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在实践教学领域需要一大批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甘愿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精通会计不精通计算机;二是擅长会计理论教学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因为大部分高校教师从本科到高校,从未从事过实际工作。针对这两个问题,一是制定制度化的教师定期培训计划,辅导教师轮番外出实习,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最新会计制度;二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增强会计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三是教师在辅导学生操作的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操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操作中少走弯路;四是提高会计兼职教师占会计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聘请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人员指导模拟实验,以增加模拟实验现场的真实感。

(三)加强对学生的会计素质教育

1. 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不同利益群体以及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关系的总和。它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会计工作中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它要求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熟悉法规、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地处理各种会计事务。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会计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这是因为会计人员是会计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会计的职业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无论是国内的银广厦,还是震惊全球的安然事件等会计丑闻,都说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首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2.会计业务素质教育

会计业务素质是指高等学校通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所传授的会计专业技术相关知识内化所形成的素质。它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业务问题,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做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准则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制度、准则及法规等,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及审计查账能力等。此外,置身于信息时代和会计改革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的颁布和修订频繁,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据专家预测,一个受过高等院校教育的人,通过学历教育所获取需用的知识只占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因此,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独立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不断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胜任会计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四)抓好实验的考核环节

实验考核要注重实验过程考核,注重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以技能考核为主。要将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结合,建立由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主体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即对学生完成的综合模拟实验进行评估、考核、打分,采用“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公开、公平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社会考证评价。应事先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考评内容、评价指标、权数、综合计算等方面加以规定,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对模拟实验的考核应当独立进行,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总评成绩,可从以下几方面考核:(1)实验过程(即操作方法、输入数据)和实验结果,占实验成绩的70%;(2)实验小组成员的工作态度和合作精神,占实验成绩的20%;该项以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相结合,从以下方面考核:态度、贡献、出勤情况、成员间合作、工作数量与质量、创造性、对目标的贯彻;(3)学生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10%。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培养路径探讨

【摘要】当前,财会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相当困难,针对此现状,笔者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就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路径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的财会人才尤其是低层次财会人才已经是“人满为患”。根据有关报道,在南京的求职者中,财会、出纳等职位的供求比例竟然达到了46:1;在成都人才市场的人才库中,会计专业是存量最大的一个专业,以至于每5名求职者中至少有一名是学会计的,并且大多数不是近几年毕业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会计人员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用人单位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财会人才,而会计行业中初级会计人员居多;二是各类院校盲目增设会计专业,造成供应过量,近十年来,从普通高校到中专、技校等很多综合类、理工类的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会计专业。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一个学校的会计专业要想在激烈的招生、就业之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途径是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使他们能顺利对口就业,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的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学校要紧紧抓住会计专业的特点,围绕综合素质教学中心,不断优化实施性教学计划,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构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就此问题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专业设置要规范,划分不必太细

以本科为例进行说明。除设置比较规范的会计学、理财学、审计学等三个专业外,部分高校还设置了一些很不规范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如国际会计、涉外会计、会计电算化、交通会计、金融会计等。过细的专业设置不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建议学生入学时可不分专业,到大三或大四后再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划分专业方向。

(二)结合实际设置课程

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应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知识及技能的相关课程,还应掌握与会计学科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经济学、统计学、法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等课程,以拓宽理论知识面。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零距离”上岗,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状况,知道企业真正需要哪些知识模块,直接建立与会计岗位对接的有效课程;并与企业的有关专家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研讨,而不应采用闭门造车的形式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生动形象

虽然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模拟试验、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作到互动教学,但目前高校学生增多,教师面对百十来个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难以开展。高校特有的学习环境,也使习惯于在压力下被动学习的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普遍存在考试前一周突击复习,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而考试结束以后,没过几天就忘了一大半。学生对这种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兴趣,更不善于去积极思考。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解题过程来应付考试,经常是学了后面忘前面,没有真正弄清知识点的含义,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全书内容的很少。目前,多数学校鼓励并推广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的现代化授课方式。但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局限在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上,有些只是把它当作教案和板书来使用,事实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如能制作教学光盘,把教学软件引入课堂,把经济活动用动画或情节展现出来,将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可理解性。例如,从交易的开始到结束、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填制到过账、结账一系列的过程通过影片演示出来,在教学软件中再加入有关审计的内容,介绍会计造假案件等内容,使会计教学具有立体感,将使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学目的。

(四)选用教材要新

学校应使用根据最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等编写的教材,而不应使用过时的教材,为学生掌握新的会计知识、考取会计证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可能多地取得证书

实践证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有着直接关系。会计专业的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珠算证书、普通话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以外,还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还应再拿到《助理会计师》证书;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再拿到《会计师》证书;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拿到《会计师》证书,甚至要拿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这给会计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增加了一块敲门砖,同时,也是财会专业毕业生高素质的体现。同学们如何取得这样的证书,报名就是一关,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公示,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但目前的报名条件还是有限制,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能参加会计师考试,希望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宽松处理,使这些学生实现他们的夙愿。

二、实践能力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实现其应用价值。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标准是,毕业即可上岗独立完成会计核算全过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狠抓实际操作,打造过硬的专业技能,从原始凭证的填制到编制会计报表,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计算机操作,学生都能系统地完成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目前,许多学校在模拟实训方面还有待加强。模拟实训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现代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作为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应全面掌握,这主要通过《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来掌握。但是,在我国高校的校内模拟实训中大多只进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即企业日常经济活动部分的实训,很少能涉及《高级财务会计》内容。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更是少得可怜,能进行日常经济业务模拟已是不错,有的只进行分项会计模拟实训,不进行综合的真账实训。实训内容的单一和过于强调基础,致使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先天不足。

为此,建议学校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建立高素质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实践指导教师是影响学生会计实践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应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笔者所说的“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双职称”、“双证书”或“会计师+讲师”的教师,而应是在此基础上既有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至少一年以上),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目前,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学校相当多取得“双证书”的教师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不足一年,更何况没有“双证书”的老师?为此,学校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首先,对那些学历较高,理论知识扎实,从学校到学校但缺乏实践经验或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的已取得“双证书”的教师、青年骨干教师鼓励他们走出校院,走出书斋,走进企业,使他们在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为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可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具备会计师及以上职称的中高级财会人才对学校教师有计划的进行实践培训,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距离。

(二)调整教学计划,加大会计实践课课时

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建立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主干课的实践教学为主线,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和税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为辅助协调进行的基本框架,制定检验实践效果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大会计实践经费投入

在校内,加强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仿真性强,能够全方位模拟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会计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在完成手工操作的基础上,还要把相应的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会计和计算机的结合,这就要求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会计教学紧跟经济形势和会计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校外,学校应积极寻求合作企业,本着“互惠互利、校企双赢”的原则,建立大批稳定可靠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有较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缩短了校内实习和正式上岗的差距,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良好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会计核算涉及到诸多关系人的利益,加上经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很大程度上要靠自身价值观来做出判断。但由于我国以前并未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看待,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会计诚信严重缺失,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都将会造成重大破坏,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相关教育的活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旨在使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其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法制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知法守法,培养他们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把遵纪守法纳入整个教学环节和工作过程之中,使之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从入学教育着手,始终围绕“不做假账”的原则,开设《思想品德》、《会计法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等科目,不断进行专业精神教育,使同学们明白,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灌输财会领域先进人物的事迹和闪光的思想,激励和启迪学生,让学生牢记“不做假账”的会计精神,具有“诚信意识”,真正理解“诚信”不仅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会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学校应把道德教育深入每一个将要从事会计工作的同学内心,使其能深刻体会到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增强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树立热爱会计、献身会计职业的理想。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性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告》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我国的会计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大量信息以及前人的经验,知道上岗后应该怎样做。这样的教育目标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新形势下会计的变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独挡一面,有所创新。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成为会计教学的基本手段,衍生的信息技术工具将丰富和完善会计教学方法。就教学手段来讲,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就教学方法来讲,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以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做到会计教师由教学中的说教者、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教学中的示范者、会计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航员,以启发学生积极、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一个财会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就应称其为高素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遭“寒冬”的现象在他们身上将不会出现。良好的就业事实为母校会计专业的招生作了最好的宣传,同时,也为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财会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

[摘 要]毕业论文是财会专业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接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本文针对现有本科毕业生或者走上工作岗位,或者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等不同的目的,分别浅谈了选题和指导方法。

[关键词]财会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影响着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创新性的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但随着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方式的逐渐改变,现有的毕业论文选题及其指导方法存在针对性不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从现有毕业生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有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和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当前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针对性不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本科生中继续读研的比例越来越高,原有的仅以流程训练为主的毕业论文选题,已经不能适应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一部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其后续的专业知识需求也与所学专业有较大出入。因此毕业论文选题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2.选题与实际问题结合不够紧密

虽然现在部分院系对毕业论文已经进行了分类,允许一些研究型的论文题目,但这些题目中不乏有些重复性、强理论性,以及虚拟性题目。从事这些题目的研究,对于学校来讲是一种资源浪费,对于本科生来讲也很难达到有效的训练效果。

3.教师指导不到位

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指导不到位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学校扩招和承担科研项目,使教师指导每个学生的有效时间降低,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下降。除此之外,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题目理论性太强等也会导致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4.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要求不严格

临近毕业,择业、补考以及其它事情使得学生从事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迟到、早退甚至不到场的现象屡见不鲜,个别学生甚至数周不与指导老师联系,以致部分学生不能按照论文进度要求完成论文任务,出现抄袭现象。这与指导教师的要求关系很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现有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和教师指导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出了一些建议供以讨论。

1.合理选择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毕业论文关键的第一步。选题必须兼顾毕业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计划,同时还需要结合一定的研究性题目,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选择还必须注重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特别是与科研项目的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解决实际问题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统一、科研与教学的统一,做到学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加强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是学生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最有利保障。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指导,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加强指导:

(1)强相关性论文题目。可以采用集体指导方法,制定详细、明确的授课内容进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有效提高指导效率。

(2)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通过多参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问题讨论和解决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对研究和进行创新的兴趣。

(3)加强时间管理。建立比较严格工作时间制度,让学生熟悉在日后工作岗位上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保障了进行毕业论文的时间。

3.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和监督

需要做到毕业论文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及监督,根据毕业论文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实施质量控制,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论文)考核办法是非常必要的。毕业论文过程需要落实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检查,主要是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

本文针对现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总之,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素质训练。

总之,毕业论文教学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之事,而应该是落实和贯彻在整个本科教育期间的全程性论文写作教学,要彻底改变毕业论文教学与平时的专业课教学脱节的局面。不能只将毕业论文写作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而要看作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毕业论文的价值,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素质训练。我们应抓住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通过转变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毕业论文教学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新形势下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建立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真正使财会专业的学生成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 人才评价体系关系到劳动者个人的职业规划、职业成长、薪资待遇、名誉地位等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选拔、定岗、调薪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文从以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作为人才评价对象,从人才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建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 人才评价体系 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 职业能力

一、引言

作为国务院简政放权,废除准入门槛,搞活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2014年第27号),取消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其中就包括财会人员比较熟悉的“注册税务师”,这预示着未来没有法律依据,只有政策依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将被逐步取消。

国务院27号文的第二天,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针对取消注册税务师资格许可事项发文强调注册税务师行业立法工作正在进行,将“注册税务师”从职业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以财会职业为例,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法律规定的从事财会职业的职业准入类资格证书,是合法从事财会职业的必要条件,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证则是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证书,是评价财会职业能力水平的依据之一。

上述两则新闻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于身在职场的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体系的关注。人才评价体系关系到劳动者个人的职业规划、职业成长、薪资待遇、名誉地位等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选拔、定岗、调薪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也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主题。

学者萧铭政(2009)认为,人才评价体系包括人才评价对象,人才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人才评价制度。笔者基本认同以这五方面作为构建人才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职财会教育的教师,着重从上述五方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尝试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二、严格限定的人才评价对象,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前提

“人才”概念涵盖的范围和维度很广,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级别、不同岗位所对应的人才评价标准、评价机构、评价方法等既有共性,也有较大的差异。同时,人才评价是长期动态化的过程,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应适用不同的评价要素内涵。本文将评价对象定位于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应届毕业生,评价的时间跨度为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入学至毕业阶段。

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应届毕业生群体有自身的特点。第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较明确,就是就业,专升本的比例不大;第二,财会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高,且普遍选择长期从事本专业范围或专业关联度较高范围内的工作;第三,中小型企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最主要的需求方;第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人才的需求方――用人单位长期从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同时也长期反映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普遍受到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困扰,只能通过试用期或者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考察,才能对毕业生们有较全面的认识,但也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和成本,如果毕业生不合适应聘的岗位,还需要进行调岗甚至辞退,前期付出的成本更是回报无期。因此,将人才评价对象限定于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应届毕业生,对提升所构建的人才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破解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困局都将起到积极的、现实的作用。

三、多元并行的人才评价机构,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

在现行应届毕业生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几乎是唯一的人才评价机构。高职院校任课教师通过课程考核,辅导员通过日常观察,最终形成的毕业成绩单和综合评价几乎构成了人才评价的全部内容。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评价机构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它们为了毕业生能有较好的求职砝码,在人才评价时有一定的正导向性,因此毕业成绩单和综合评价不一定能代表毕业生的真实水平。

随着高职院校双证制的推行,毕业生在毕业时除了要求拥有毕业证,还要求拥有至少一本职业资格证书,例如财会专业要求毕业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从而政府也被纳入到人才评价机构的行列。全国性标准化考试能一定程度上公开公正地评价毕业生的部分能力,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但是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和政府都不是人才的需求方,而人才的需求方――用人单位竟然在毕业生的评价机构中无一席之地。笔者认为人才评价机构所提供的评价结论应该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能在允许范围内供社会参考。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员工时通过笔试、面试、试用期考察等方法参与到毕业生的评价中来,但评价的结果仅供招聘单位内部使用,如果毕业生被录用,评价结果对用人单位未来规划和安排毕业生的工作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毕业生未被录用,评价结果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份应聘记录沉淀到招聘单位的历史文档中,对人才市场上其他单位以及毕业生无法产生任何作用,辛苦的评价换得接近于零的使用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应该在人才评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与潜在员工接触和了解的机会,评价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例如提供给学校,帮助学校了解和分析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学的改革;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和差距,促进学生的成长。更进一步的是,一部分优质的用人单位凭借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建立了社会公认的人才评价标准,无形中介入到人才评价市场,例如微软认证工程师、思科认证工程师;另一部分用人单位则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建立了受到政府和行业认可的人才评价标准,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颁发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

近年来,中立的社会人才评价机构也纷纷参与到人才测评中来。它们既面向普通求职者,包括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性格测评,也为用人单位、学校定制个性化的评价方案。中立的社会人才评价专业机构具备专业的人才评价团队、精心设计的人才评价模型、丰富的人才评价经验,可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双方的匹配度和满意度,也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国内知名的人才评价专业机构――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就为用人单位提供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基层员工校园招聘人才测评方案”,帮助用人单位快速、精准挑选优秀毕业生,节约了成本和时间,提升了面试准确率。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的财会教学软件供应商,凭借其多年来对财会教育的深入研究,也投身人才测评领域,研发出“财会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填补了国内岗位能力测评领域的空白。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行发展必将促进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全面,促进人才、用人单位和学校更高效地实现合作共赢。本文引言中提到的两则新闻也可看出,政府在人才评价领域的导向是将人才评价的主导权更多地交给行业、用人单位来行使。只有社会化的、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才符合国家人才整体开发的战略目标。

四、恰当明确的人才评价标准,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目标

人才评价标准不是千人一面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者周媛认为“人才,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那些具有良好素质,并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和某一岗位竭尽全力,为人类进步或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从中笔者归纳以下几点人才评价的标准。第一,“在一定条件下”说明了人才的时代、地点、行业、岗位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对人才的要求不一定相同,曾经,愚公移山的精神备受推崇,如今,创新精神价值凸显,但勤奋好学的品质则历久弥新。第二,“具备良好素质”是成为人才的核心评价标准。承接第一点的限定条件,不同行业、岗位的良好素质不同。本文是以高职毕业生作为评价对象进行探讨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有自身的特点。高职毕业生与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相比,更强调应用性。参照学者周宏等笔者提出的会计能力要素框架,笔者认为高职财会类毕业生的会计能力要素的应用性特点分别在知识、技能、价值观三方面体现,详见表1。

五、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路径

人才评价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需要寻找可执行的路径,也就是评价方法和程序,而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的实施现状尚不科学规范。

首先,人才评价方法存在重标准化评价和静态评价,轻非标准化评价和动态评价的问题。

学者严权认为教育评价方法分为诊断性的评价、形成性的评价和总结性的评价三种。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时点性评价,主要用于标准化职业能力的评价,例如前述能力要素中的知识方面,评价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证书考试,企业或中立的社会人才评价专业机构组织的毕业生职业能力综合测试。形成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非标准化职业能力的评价,例如前述能力要素中的技能和价值观方面,评价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技能和价值观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学校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实习单位指导教师通过观察、沟通、合作、面试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编写评价报告形成理性认识。

标准化评价方法是人才评价市场的主流方法,学生将时间精力都花在追逐具备标准化答案的考试分数和各类证书上,用人单位却经常评价毕业生高分低能。非标准化职业能力的过程性评价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方法。财会专业的应用性要求较高,要求毕业生的实操能力较强,现行的培养模式下形成的评价标准还是重定量的标准化评价,评价结果都是分数或等级,即使有部分定性的非标准化评价,评价结果也往往是学习勤奋刻苦、团结同学等较空泛的表述。

同时,当前的人才评价方法普遍采用静态评价的方法,评价结果只能代表学生过去一段时间学习实践的成果,而且可能具有偶然性。期末考试是最明显的例子,学生考试结束后一段时间就几乎忘记了考试前复习的内容。证书考试也只能证明过往一段时间学习的成果,不能代表日后职业能力是增长了还是减弱了。

其次,人才评价程序存在学校评价、政府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各行其道、相互脱节的问题,也存在重评价、轻反馈和持续跟踪的问题。

以财会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过程为例。学校评价是按照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也是较成体系的规范的评价程序。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是政府评价,考试内容分散于财会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不同课程中,课程分散于不同学期,课程教学大纲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为了迎考,经常需要参加额外的培训。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也都另起炉灶,执行各自的程序。评价内容有一定重复率,评价程序互相独立,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

现行的人才评价程序几乎都是一条有起点和终点的线段,评价结果就是终点,被评价人无从知晓形成评价结果的原因,有时甚至不知晓评价结果,之后的持续跟踪改进更无从谈起了。财会专业学生在校参加各门课程的考试,得到的评价结果就是成绩,至于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永远无法得知。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功能的学校尚且如此,政府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更无法保障反馈和持续跟踪等机制了。

因此笔者建议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从评价方法和程序上寻找突破口。

首先,人才评价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要求财会专业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开放式、偏重实务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训练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分析实务案例的能力,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建议性的评价,而非结论性的评价。财会专业也应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创造顶岗实习的机会,用人单位指导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件件具体工作、带领学生参与一个个真实项目,观察学生、及时指点学生,最后形成建议性和结论性相结合的评价报告,反馈给学校和学生。动态性评价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有效便捷地实现。例如,财会专业的实训软件是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线上实训考试一般都是基于一定的题库资源的,学生每次考试的内容都不会完全一样,同时是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次申请参加线上实训考试,既可以检验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成绩,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网中网公司开发的会计职业能力测试平台则更进一步,学生的职业能力越强,在测试系统中就能走得更远,能更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力,否则测试过程很快就结束。由于会计职业能力测试平台是供财会专业学生免费无限次使用,学生可以自行根据学习和实践的计划,经常性检验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成果。

其次,人才评价要形成“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反馈――持续跟踪――再评价”的良性循环。网中网公司开发的会计职业能力测试平台能为被评价人提供详尽的评价报告,学生可以根据报告规划学习方案,即使毕业后仍可以有目的地接受再教育,然后再参加测评,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也为下一阶段学习指明方向。学校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平台,更需要形成良性循环的评价程序。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课时安排紧凑,要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安排考试的反馈和跟踪,几乎无法实现,因而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例如财会专业筛选出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同一教学团队持续三年共同实施教学,评价、反馈、持续跟踪都在有计划、有书面轨迹的情况下开展,当然这需要资源配置的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现阶段,较可行的改革方案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在原有的财会实训软件和配套题库的基础上增加分析功能和自学导引,将自觉性测试和阶段性强制性测试相结合,将根据测评分析自主学习和基于学生总体测评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开展的针对性、分层次短期面授相结合,弥补师资、学生学习时间等资源不足的缺陷。

六、统筹兼顾的人才评价制度,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保障

人才评价的长期健康发展,要求建立具有开放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评价体系,需要有人才评价制度加以规范和保障。人才评价制度需要把前述的人才评价对象、人才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固化,并推动其有效执行。人才评价制度也要求政府、学校、用人单位都强制性地参与到毕业生的人才评价中来,中立的人才评价机构通过竞争也可以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制度的建立是系统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各个人才评价机构应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先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评价个体制度,才能期待未来形成贯穿全社会的人才评价总体制度。

绝大多数高职财会专业应届毕业生毕业时的目标就是就业,但他们同时却对自己是否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表现得较为迷茫,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评价体系,供用人单位精准选才、知人善任,供毕业生们较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寻找工作时扬长避短,也能成为自己后续能力提升的依据。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也需要全社会将人才评价作为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步骤地系统推进。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对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选题过大、抄袭严重、结构混乱和不按进度完成等质量问题,这是由于学生态度不端正、学校要求不严格、财会专业特殊性和指导老师不积极造成的,只有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才能提升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财会专业 毕业论文 末位淘汰制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太大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论文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抓住具体行业、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要求题目大小适中。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命制或者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选择了较大的论文题目,有的更大,完全超出了本科生研究的范畴。

2.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论文写作是可以适当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查阅、掌握资料以后进行写作,要对别人的成果进行吸收和运用。但我们大部分同学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下载一些论文,直接整段、整篇地复制粘贴,造成了大量的剽窃问题。

3.毕业论文结构混乱、逻辑较差

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缺乏逻辑,对问题的内涵、外延区分不清,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混乱。有的论文,指导老师给出了指导意见,学生没有修改或者不会修改,好像除了抄袭什么也做不了。

4.毕业论文没有按照进度撰写,最后集中提交

现在大部分学生选题后没有按照进度与指导老师沟通,等到距离答辩几天的时间才交上论文初稿,由于时间关系,指导老师给出修改意见也只能修改一次就参加答辩,论文不经过反复修改质量怎么能提高?

造成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

1.学生的态度不端正

我们学校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在外面兼职、打工,赚钱补贴生活,这就造成了这些学生在认识上,对每门课程都是完成基本任务,即所谓的六十分万岁。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大部分学生是在外面实习或者工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最后,大部分是复制粘贴,这种不积极、不端正的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导致他们没有花费多少精力、时间在毕业论文上,毕业论文的质量就不可能提高。

在财会专业学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大学生”,这说明学校在对待学生毕业的问题上是很“宽”的,也就是说大学四年的学习,不会因为毕业论文导致学生不能毕业,这种体制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虽然学校也三令五申地强调毕业论文严格要求,但只有不到1%的学生没有拿到学位证,这种空喊口号的做法助长了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不正确态度。

3.财会专业的特殊性

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是社会科学,我们学校的财会专业完全是文科性质,大部分学生对模型构建、数据分析掌握不够,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题目以简单论述为主,即使有部分学生的论文有一些案例、调研,也是非常简单的介绍,很少对论文有系统分析。大部分学生以会计问题、财务活动等为研究对象,又没有创新和发现,出现了抄袭教材、列举例题的现象。

4.指导老师任务重、报酬低、态度不积极

我们学校财会专业每位指导老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任务繁重,有时候不能及时地指导所有学生,加上有的学生也不积极,这就造成了论文修改次数少、质量低的情况。学校对指导论文只计工作量、不计报酬的做法也对指导老师的激励不足,导致指导老师态度也不积极。学生、老师、学校各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最后就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低下。

提高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末位淘汰制

1.末位淘汰制的实施过程

采用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要求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进度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对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严格控制。我们学院目前是这样操作的:在毕业论文定稿时,要求指导老师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他所指导的毕业论文,让这些学生失去第一次答辩的机会,继续修改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提交的毕业论文匿名交给其他老师进行评阅,评阅老师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他所评阅的毕业论文。经过两轮淘汰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委员会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该组最差的毕业论文。第一轮答辩完成,淘汰掉的毕业论文继续修改,二次答辩前再次匿名评审,淘汰20%,二次答辩淘汰20%,最后所有淘汰的论文参加第三次答辩,第三次答辩不通过,则不能顺利毕业。

2.末位淘汰制的作用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能够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没有人愿意自己的论文是被淘汰的20%,而且经过几轮淘汰,最终严格执行毕业论文影响学位的政策,这样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就会改变。态度决定一切,在几届毕业生答辩中实行末位淘汰制,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威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将慢慢提升。

3.末位淘汰制的实施保障

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的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学校对毕业论文的政策严格执行,在几届学生中形成惯例,必须对学生产生威慑。另外,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无疑会加大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学校应该给予适当补偿,提高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还应该购买毕业论文不端检查系统,对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不端检查,按照有关制度,重复率超过20%,直接淘汰没有学位证,这样也能减少或者杜绝剽窃现象。同时,学校要加大盲审力度,引入第三方评价,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管理学院 陕西榆林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要:培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财会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校企联合、面向企业需求的毕业设计模式则是应对这种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相关方面的摸索改革,基于校企联合、面向企业需求的毕业设计模式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关键词:企业;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向企业提供能够从事实际财务工作的合格毕业生。而毕业设计作为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培养学生适应企业财务岗位需求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对企业经营过程中遇见的投资方向、筹资问题、应收账款控制、利润分配、以及存货管理等相关财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是目前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主要方向。

1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概述

1.1基本性质

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我国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或实习期间获得的职业技能进行综合提升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文件和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都对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由于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目标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建构,所以毕业设计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就愈加突出。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毕业设计应有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没有得到凸显,毕业设计更多的走向普通高校的学术性论文写作的方向。具体来说目前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遵循的是“论文指导教师命题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教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书进行论文答辩”这一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将毕业设计以论文写作的形式完成,没有注重通过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初步职业能力,形式化倾向比较明显。

2面向企业视角下的高职财会专业职业能力和毕业设计分析

2.1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和非专业能力两个部分,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专业能力指的是在职业活动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专业能力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是“显性”职业能力。而非专业能力指的是能够普遍适应所有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之外的的职业能力,它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专业能力相比,非专业能力是一种“隐性”职业能力,强调的是潜在可能性和可持续性。从我国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来看,非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而从高职会计专业角度出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专业能力。即是学生要胜任会计工作岗位各项技术要求应该具备的侧重于实践的各种能力。其次,职业认知能力。即是对会计行业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以及其意义的理解、掌握和认知。最后,团队协作能力。这一能力指的是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正确处理工作与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能力。

2.2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原则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质上就是要求在毕业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职业环境或模拟职业环境,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在主要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按照职业要求进行内化,进而提高初步获得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设计模式应该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的模式来开展。因此,要实现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这一目标,应该按照如下原则构建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首先,目标具有针对性。以高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以真实的会计应用环境为根本开展毕业设计。其次,方案具有可行性。目前,许多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与毕业实习完全脱离的,二者似乎是两个毫无联系的过程。如果将毕业设计贯穿到实习过程中,让学生边实习边进行设计,以设计题目为中心目标开展实习,这样既能明确毕业实习目标,提高实习效率,同时也使得毕业设计与具体的职业环境紧密结合。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毕业设计方案在目前高职财会专业教学中还是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再次,过程具有可控性。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除了需要有有效的组织外,实施过程的可靠性也是保证预期效果和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如果失去对过程的有效控制,整个设计既有可能会流于形式而失去其原本的意义。由于财会工作具有财务处理相关性、业务内容相似性、规范要求一致性等特点,所以对高职财会毕业设计进行过程有效控制显得十分必要。最后,设计成果具有可评价性。通过“凭证———账簿———报表”与汇报答辩的形式,在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结果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穿插进行的过程进行评价考核。这种将结果和过程同时纳入考核评价的方法,能够实现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操作规范程度、工作熟练程度、以及灵活应变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的掌握等方面的的提升情况的把握。

3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具体实践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是一种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毕业设计模式,在该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企业参与到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即是说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实施深度的校企合作。具体来说,这一毕业设计模式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流程。明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各自职责。企业的指导人员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中期检查;在毕业答辩前两周学生返回学校整理毕业设计相关的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同时带回实习报告等相关实习资料。第二阶段,校企共同合作共同选取设计素材。素材选取一定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把关,使得设计素材能够充分结合专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素材内容能够反映财会专业的知识体系,并且含有丰富的任务量和相应的深度。第三阶段,学生选题。指导教师讲学生按照3—5人一组进行毕业设计小组分组,让每个小组从给定的素材中选取一部份,然后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对人物进行细分,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职业角色和责任。第四阶段,校企双方共同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任务书要明确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具体任务、要求以及人物完成时间。个人则根据任务分工或者是根据任务收集的各种凭证、报表、以及编制报表或分析报表,对单个岗位技能进行熟悉或掌握岗位群之间的联系。小组最后以:“凭证———账簿———报表”的形式和毕业答辩的形式最终完成毕业设计。第五阶段,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这一阶段是高职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的收官站。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期间岗位工作的规范程度、学生毕业设计中知识体系运用和把握的熟练程度进行考核,并共同举行毕业设计答辩和综合评价,进而评选出其中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和岗位实习能手,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4结语

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质上是高职办学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拓展,是高职办学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深入贯彻的具体表现。实施面向企业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受到规范化企业运作的教育,熟悉未来职场工作的性质和具体要求,有效整合和提升平时学习中获得的零碎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从事财会工作的职业能力。在现阶段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实践,这为财会专业面向企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将学生毕业时的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企业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中内化知识学习,将其转变为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的职业能力,并通过毕业设计将学习所得的初步职业能力进行综合提升,转化为毕业后适应新的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非专业职业技能。

作者:何俐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是财会专业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载体,这个载体能否起到很好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学生的互动情况,而这三种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本身,因为教师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者,同时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引导者。鉴于教师的特殊作用,教师如何主导财务会计专业课堂就成为研究热点。

关键词:财会专业;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一、财会专业学科特征

1.财会专业着重提供财务信息

财会专业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核算并进行信息披露而设置存在的。是通过科学的核算方法及系统的分析体系将数据进行整理,最终形成财务信息来为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服务。故财务信息的形成是财会专业的重要事项。

2.财务信息必须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财务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利益相关者对企事业单位的以后发展的定位。故财务信息的质量应受到严格的评审,一般说来,财务信息必须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即财务会计的数据处理过程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均要严格遵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来进行。

3.复式记账是财会专业的基础

复试记账,是将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科目的形式在账簿上表现出来,其要求是所有的经济业务均要做出双重记录,这样做弥补了单式记账法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缺点,从而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该项经济业务的全貌。

二、现行财会专业教学的陋习

1.教学理念死板

目前的教学,依旧是老师的主角戏。一般情况下,老师强行导入学习内容,完全可以不顾学生的情绪和感受,接着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节课的内容能否灌输完就成了他们的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若按这样教下去,许多学生真的变成课都懒得来听,更不要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如果这种教学理念不改,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注定要失败。

2.教学目标不清楚,重点不突出

在进行财会专业教学时,有的老师在授课时漫天讲解、旁征博引,学生听得晕晕乎乎、不知所云。这样下来,学生很迷茫,老师也累得不轻,但效果全无,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师教学目标不清楚、没有重点造成的。

3.课堂教学板块式

课堂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的老师将课堂教学板块下,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模式去讲解,完全没有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感受,往往会造成教学环节的脱节和师生互动的失败。

4.教学手段的单一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大数据、云计算正在异军突起,但目前的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有很多老师在授课时所列举的实例依旧是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老案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旧是粉笔加黑板,这种太传统的教学手段切实的使得财会专业的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三、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创新

1.善于组织教学

能否组织好教学,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堂课,就如同一场戏,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老师来指引学生、启发学生往教学目标去靠拢,同时也要创设丰富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来思考和练习。

2.精心设计每一节教案

教师在弄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后, 抓住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有效教学方法,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板书要设计的形式优美,布局合理,有概括性,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3.要因材施教,因利势导

在教学中,教无定法,因为教学章节的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使得每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一个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及心理的感受能力的变化,搜寻他们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财会专业的教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也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由于背景不同,他们对于财会专业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角度也不一定相同,我们要接受这些差异性,进而找到适合他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4.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化教学

当今时代,信息化教学慢慢地在往主流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可以让老师在纷杂的数据中扑捉到如何提高效率的教学信息。例如,在一次财会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这些数据信息,我们可以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查缺补漏、改错纠偏进而找到一条适合该专业教学的方法。

四、结语

财会专业的教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的出现为培养企事业单位所需财会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最为宽泛的平台,也为我国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财会专业的教学是一门艺术,但它也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们所追求的就是如何让这一门艺术更加完全,而完全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在情感方面有了什么样的改变。如果对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那么,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是永远没有句号的。

作者简介:徐红涛,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高校财会专业投资与理财教材思考

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力求使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及与其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论文据此提出在高职财会专业开设《投资与理财》课程,并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职财会专业开设《投资与理财》课程的意义

1.就业导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我们以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会计专业毕业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87%的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司财务工作,11%的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个人理财工作,1%的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投资与理财》课程正是为了使高职财会专业能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在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的需要而出现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设立有益于扩大学生就业面,学生毕业后既能到企业从事出纳、会计工作,也可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的理财部门等金融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工作。

2.完善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

财会学的本质是一门研究财富变化的实用性科学。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财富的不断增长,股票、债券、基金、外汇、黄金等理财产品和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工具等也是层出不穷,人们必须选择适合的投资理财工具,合理配置自己的财富,保证克服通胀影响,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些问题都是财会专业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成功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就必须接受投资理财教育,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能力。

二、高职财会专业《投资与理财》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1.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

《投资与理财》是以资本运营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投资和理财为研究对象。课程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和税务学等多个学科,所涉及的投资理财工具涵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黄金、外汇等十几种。作为知识结构的有益补充,《投资与理财》课程可以作为财会专业职业技能拓展课。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拓展学生知识范围,掌握一般性基础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投资理财问题的兴趣为目的,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投资理财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理财产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投资理财程序,提高其综合理财能力。

2.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都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开设《投资与理财》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投资与理财的知识及技巧,更要培养他们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该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是一种很好的探索。项目教学法是近几年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与“学”和谐互动的发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情感”全方位的培养。这种方法主要基于这样一种实施路径: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开展教学,使《投资与理财》这门理论课程转变为生动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实务教学,然后结合案例,按照实际工作项目来组织教学。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在实施中可以是大项目套小任务来层层推进,最终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让学生了解本次项目的内容和任务,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要求和项目完成的标准。比如在做“银行理财”这个子项目上,就先要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堂教学、上网查找资料等形式掌握银行理财相关专业知识,了解银行理财工具及其特点等。

其次,分组计划、决策。在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就让其自主地完成项目任务。一般情况下,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将本次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根据项目要求自行拟定项目实施的计划和方法。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提供咨询,引导学生解决在计划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最后,展示工作成果。小组在完成项目任务并形成可视化结果,如ppt或word形式的规划报告,要求在班上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形式可以是每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陈述,也可以是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一部分陈述等,充分尊重小组自己的意见。在陈述完毕后,别的小组成员要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必要的修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最后也应该进行必要的讲评与分析。

三、高职财会专业《投资与理财》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设计

《投资与理财》课程有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学科体系庞大且内容繁多,所涉及的投资理财工具种类繁多。但是作为一门职业技能拓展选修课,一般只是28—36学时,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挑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整个课程分成六个项目导向,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重新组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内容见下表。此外,在项目内容教学上,除传统的讲授法外,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新兴教学手段,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和视频等方式,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并具有表现力,增加学生的体验和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理财网站、书籍及期刊杂志等,让学生学会通过课外阅读、网上查询,扩大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学校财会专业品牌建设研究

1财会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

1.1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品牌是学校的标签与象征,一所学校的品牌打好,有助于学校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提升学校在整个社会的知名度。例如国内知名财经院校上海财经大学,注重于本校的财会专业品牌建设,尤其是对MPACC等专业进行特色化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每年吸引大量的高考报考人数与考研人数。

1.2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加强财会专业品牌建设,改善专业的师资的力量,引进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大专业硬件设备的投入,为培养学生的财会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例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会计系,注重本校的会计专业品牌建设,光华每年引进先进的师资力量,因此培养的财会人才受到了社会的欢迎。

2财会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注重形式忽视内涵

目前很多学校,为了提升自己学校的知名度,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想快速打造自己的财会专业品牌。在打造自身品牌的时候,认为依靠广告宣传即可,于是许多学校依靠媒体进行宣传。在对专业打造方面,仅仅重视一些表面形式的改变,例如将一些课室挂个“财会实训室”牌子,应付领导的检查。从未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这样的方式无法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也对品牌建设无济于事。

2.2实训基地较少

虽然很多学校都扬言要大力进行财会专业建设,但是从硬件设备上看,许多学校的财会实训基地还比较少。例如财会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计算机房以及会计案例室等,对于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更是没有。很多学校的会计教学,仍然仅仅依靠课室与简单的计算机房,缺乏充足的实训资源,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也不利于培养财会学生的综合素质。

2.3师资队伍薄弱

财会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为软件支撑。但是在品牌建设中,学校仅仅是对现有教师进行简单培训,例如鼓励一些教师参加学历培训、职称培训等,却忽视了对教师的思想的更新问题。很多学校的财会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理论知识缺乏更新,视野比较狭窄,思维不够广,这些都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3学校财会专业品牌建设途径

3.1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与企业需要的财会人才,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足的。这时候应该加强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到企业实践,例如学校可以与会计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在假期到事务所学习各种技能。同时,可以邀请会计事务所的管理者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另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行业的领袖者召开讲座,给学生传授现在会计现状与未来发展,讲授最前沿的会计专业知识,传递最新会计法的内容。

3.2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学校,首先要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合理的配置,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之余,能够参加进修,提升自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走出国门到外国高校进行交流学习,拓宽自己的思维与视野。另外,学校还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部分换血”,要加强对现有财会教师的考核,对于多次考核不及格的教师要给以相应的处罚,严重者要进行淘汰。同时,根据学校目前的情况,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青年教师,为打造财会专业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例如学校可以聘请在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过的青年担任财会教师,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用性知识。

3.3组织各种财会专业比赛

组织财会专业比赛,不仅是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例如,学校财经院系,可以组织“模拟做账大赛”“会计电算化技能大赛”“点钞比赛”“会计案例分析大赛”,甚至可以组织财会专业学生参国家型财会技能比赛,例如“全国会计案例分析大赛”“大学生创业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对财会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其的各项财会技能。通过这些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为将来成为优秀的财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姚玉芳 单位:河北地质职工大学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教学实践的考究

实践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要求学校培养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生产经营管理、会计、统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业财会人才。为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会计工作的适应性,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对实践教学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于教学注重的往往是课堂教学,关心的是专业课、基础课课程是否完成。由于开展实践教学要花费足够多的人力物力,难以在短期内出成果,实际过程中过份地依赖课本向学生灌输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忽视了实践性教学和模拟实训等教学环节。传统的中专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教学教育模式落后,学生实践环节断档

目前,以学科中心课程模式:文化课+公共课+专业课,没有突出教学实践的重要地位。学校2+1的办学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下企业顶岗实习,财会专业的实习课往往安排在第四学期。由于会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很大,会计实践往往在最后安排一学期的集中实习,学生还没有完成全部实习内容就已经离校,学生实践环节断档,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到企业顶岗实习的难度

2.会计实践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缺乏实践经验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本身没有会计实操经验,对具体的业务环境未亲身经历,无法根据情况设计会计实验课程,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让学生模拟实务过程,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企业顶岗会计实习流于形式。

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财会实践教学、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

针对中专学校如何改善目前的实践教学现状,切实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设想:

1.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地位

中职财会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走出校门就上岗就业的劳动者。应该把实践性教学环节放到高于理论教学的位置,中职财会业的实践教学应当贯穿于中职财会专业的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淡化过于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务实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懂得做什么,怎么做

2.要建立一个适合于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多功能财会实验室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模拟公司”,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理论知识。财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注意实习环境模拟化和实习道具逼真化。按职能岗位划分布置实验室,包含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成本核算及主管六个岗位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实践时可轮流地模仿每个岗位角色,流程式的实习使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又能紧密联系,象征性地代表了企业一个财务科,产生一种身临实境的感觉,在实习中既提高业务水平,又培养了每个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和实践,使学生对基本业务的操作滚瓜烂熟,上岗能用。

3.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达到胜任会计工作的程度。学校要与企业单位,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合作和联系,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形式,对专职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鼓励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提高业务素质,培养一支“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应采取措施使会计教师有机会接触会计实践,提倡会计教学界人士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同时积极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参与到学校兼职,既可以弥补了学校实践课教师的不足,保证了教学上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能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更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要建立健全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激励机制。应真正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会计教师,建立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师评价体系,奖励从事课程设计、教案创作、进行教学试验、教学创新的教师,加强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允许教师在企业界兼职以加强其职业经验训练,实行“双技术职称”制度,即会计专业课教师,既要有教师系列的职称,又要有会计系列的技术职称。

总之,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要求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决定了会计教学质量的优劣,应逐渐完善会计实践教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质量。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理念的延伸,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满足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广泛需求的需要。应用型大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为社会生产一线提供现场工程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区别于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一类新型大学。然而,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保证。本文将从目前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着手,分析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

0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而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分析技能和反应求实的能力。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教学是财务与会计类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没有实践教学,财务与会计类专业教育的质量会值得怀疑。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与会计类专业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影响。从我国目前财务与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情况来看,虽然各学校普遍开设了实践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既不精心,也不得法。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就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会计学及相关理论知识,具有创新、会计、理财等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实效。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1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不够深刻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反映了人才结构的失衡,表现在企业认为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普遍是理论知识有余,而能力素质缺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特别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女生居多,学习成绩都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已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证等,他们的应考能力很强,但专业应用能力比较差,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

1.2 实践教学条件有待于改善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情况下,民办高校存在资金瓶颈,很多学校专业实验室缺乏,投资很少或几乎没有投资,学生没有条件进行实践教学,再加上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特殊规定,以及人均实验配套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教师的缺乏,很难使专业实验室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学校能增加实验室投资,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总面积再增加一些,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实物演示、实验、实训、实习等等,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训导有机结合,接受仿真或真实的实践训练。

1.3 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有些薄弱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学历可能较高,亦是从校门走进学校,没有在企业参与实际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经验,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财会专业也进行实践教学,但大多由于老师缺乏实战经验,实践教学一般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真正的和企业相结合的实战模拟缺乏。

1.4 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有待提高实习基地对提高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知识积累和储备起到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各专业都有实习基地,但民办高校受教学经费的影响,学生数量的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拓展跟不上。特别是财会专业,专业性很强,对口实习基地很难找到,即使有实习基地,也只能容纳少部分学生,并对实习学生不重视,不安排具体工作,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这样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1.5 实践系列课程设置不合理,还尚未形成完善的内容体系

实践课程应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全面设计,另外还要建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教育部有关文件特别强调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改进,会使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2.1 改进课程设置对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是财会专业的主要实验环节。只有以理论教学体系做保障,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理论教学体系则是由课程设置构成的。因此课程设置是不是正确、课程设置的重复交叉内容的规划、课程设置的衔接程度,都会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专业基础与方向选修课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每项内容的安排必须有充分的论证,合理的内容规划,使每个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即便为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在教学大纲中也一定要有硬性规定,什么内容须在哪门课程作为重点来讲解。这不仅保证了内容的完整,而且也使理论教学的效率得以提高,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有限的学时。同时,在理论课程的保证下,每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安排的针对性也会很强,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学校可以实行“双证制”,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大学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应积极引进、建设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

2.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通常院校校内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有两部分来源:理论教学的授课教师;实验室的教师。事实上,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均应有社会实践的经历,有了社会实践经历才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更好的指导,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出学生的不足,才能真正在学生实际工作中补充其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就当前情况看,多数指导教师社会实践经历都比较缺乏。因此学院应创造条件,准许专业教师在企业单位兼职、挂职,全程的了解及掌握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也可以让我们的老师到企业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或让我们的实践老师走出去,经过培训,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这样指导学生实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3 强化集中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 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特别是集中综合实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2.4 强化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注重人才培养,支持教育事业,既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的平台,企业则为学生提供信息、培养能力的桥梁,归根到底,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特别是财会专业,在很难找到对口实习单位时,更多的应该依赖于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2.5 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对老师的和对学生的。明确评价标准,对师生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都会有良好的帮助。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一种需要。而在财会专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要培养财会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创新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财会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考

摘要:会计专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非常强的协调处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这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要求。实训基地是财会专业的主要教育平台,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该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对此,本文详细分析创新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从而提升财会专业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综合实训基地 创新建设 财会专业建设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当前财会专业的从原本单一的设置发展成为当前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保险等多个专业,专业的建设也越发成熟。专业教育以培养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多样化发展,但是其始终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这体现了综合实训基地的教育重要性。

一、按照行业发展适当调整实训内容

伴随着财会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财会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职业学校的教育状况并不一致,这也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快速适应岗位,不具备岗位的能力需求,以至于学校与社会脱轨。

在建设综合实训基地时,学校应当将实训项目尽量安排得与社会行业发展同步。例如企业财务报表制作、账目比对等。此外,综合实训基地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能力培训为主导,强化学生的财会操作能力,所以应当在条件允许时在社会企业中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财会人员到实训基地中进行教学。例如,借助当地某企业中工作经验较多的会计作为培训导师,并给与学生培训会计软件的应用技巧、会计报表编制容易出错的地方、销售成本与利润的计算技巧等内容。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综合实训基地后,既了解培训内容中的技巧,还能够有效培养相关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学校办学要求。

二、在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设立多岗位轮流培训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在专业中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实训基地当中安排学生参与多个岗位的实训位置。学生在学校中的培养不应当是单方面的,学生在校期间某一方面即使是非常强,出校以后仍然不可能从事这一方面。对此,就需要学校在培养学生财会管理能力时从多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力求学生能够在该行业中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将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培训时间控制为6个月左右,并按照学生的实际适应现象,将学生安排在多个岗位中,对于适应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按照其每两个月换一个岗位,对于适应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安排每三个月换一次岗位,例如让学生分别在出纳、会计、会计主管、总会计师等。通过这样的轮岗培训模式,能够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为毕业即就业打下殷实基础。

三、分层次、分阶段实行生产性实训培训

为了更加充分的体现综合实训基地的作用,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级差异安排实训岗位。让低年级学生在高年级同学以及实践引导教师的帮助下,更加全面的参与综合实训基地的不同种类、不同岗位等级的生产服务岗位。对于财会管理专业中,新生可以自愿到综合实训基地参与培训,并由高年级学生带着新生进行实训培训,对于快要毕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校期间参与综合实训基地培训项目,并安排相应的管理岗位,提升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

除了在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能够给学生安排校内实训岗位以外,还可以在小学外部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社会企业岗位实训培训。让财会管理专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当中进行功能能力培养,学校财会管理专业的学生有许多在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定岗培训之后,就能够直接上升至管理层岗位,从而体现学校的办学意义。借助校内的综合实训基地以及校外的企业实训空间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从而不断的提升学校的实训培训质量,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提供更加优秀的培训空间。

四、不断完善创新实训基地的生产、科研、培训等多种作用

财会管理专业在学校内的综合实训基地中除了能够提供一定的会服务以外,还能够承担学生的培训、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教师的教育以及科研等多方面功能。对此,综合实训基地不仅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多社会可用性人才服务,还能够展现一定的创新的作用,在学校中,教师能够借助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申请上报一些厅级、省级科研项目的研发,并发表相应的论文,从而实现教育科研型目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训基地应当重视校企合作,开展校企、校际之间的合作办学、职业技能资格培训等。实训基地除了需要面向本院校学生以及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以外,还应当着眼于社会,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技能培训、鉴定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实训基地的社会功能,将综合实训基地社会化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指标之一。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中教育的普及,技工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厌学、中途弃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常常会有教师反映教学强度大,付出的多,但收效却甚少。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技校财会专业教学的教师,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技校财会专业教学现状

(一)生源素质低,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性差

技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绝大多数是考不上高中和学习中厌学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存在基础差的问题,甚至个别学生在品行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的学习成绩达不到升入高中的标准,又不到打工的年纪,所以只能选择前往技校学习。在这之中,许多学生还是在家长“逼迫”下才来学习的,这些学生起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技校中取得一纸文凭。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相对许多高校来说发展平台有限,致使其招生匕竞争力较弱。而且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技校的生源越来越不稳定。与普通高校相比,技校的教师编制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源不稳定、专业经常变动造成了许多老师的负担加重。由于师资不足,每学期老师的教学科目都存在变数,许多老师不得不分担其他专业的教学,这种现象在大部分技校都存在。如此的调整虽然让学生有课可上,但是这也导致老师在课程的研究上不够深入,备课也往往不够充分,从而导致课堂吸引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三)会计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

目前,大多技校都存在实训设备不足,缺少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教师的现象。学校在会计人员培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更多是以手工模拟为主的操作环境。即使部分学校有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也仅仅是初级阶段的练习,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需要自己重新学习,才能成为计算机时代的会计人员。

(四)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技工学校财会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灌输式教学和将问题简单化处理为主,这导致课堂吸引力不足。许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虽然跟进时代潮流,但更多的只是把陈旧的教学内容放到PPT上。单一的教学手段始终无法形成师生互动探讨的课堂氛围。

二、技校财会专业教W的对策

(一)加强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财会专业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果差。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并保持兴趣。笔者在用友T3会计软件教学中,假设了一个情境:学生是企业决策人,以企业接到的销售订单为主,探讨如何运用会计软件实现经济采购。零库存并决定生产加工和快速销售,从而使经营效率最大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了解购销存是一个独立于生产又与之紧密联系的业务流程。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进行专业的引导,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在一个成熟的企业经营流程中,购销存流程并不能直接产生价值,但由这三个步骤组成了企业产品生产的内部物流渠道,对这个流通过程的深入管理是促进产品增值的关键。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加活跃,从而在思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采用模块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许多教师教学中更多着重于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枯燥,而学生理解能力又相对有限,无法掌握知识点,随之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无法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当下技校财会学科教学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在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系统地培养中职会计师具有良好的作用。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可以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打破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将基础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合在一起。根据财务岗位的技能要求,基础会计学科可以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实训模块两大模块。在实训模块中将内容分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小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小模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员。

(三)根据水平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学生在学习相同的内容时存在理解能力的差异,因此在模块教学中,不能再以以往的教学标准进行教学。根据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学生的理解能力优秀,而且学习兴趣浓厚,成绩优异、态度端正;第二类学生虽然理解能力优秀,但对学习兴趣一般,态度消极,自我控制能力差;第三类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有所欠缺,对于新内容的接收停留在孤立学习、机械记忆的模式上。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因材施教,从而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

面对这三类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第一类学生要确定较高的目标,在掌握课内的各个知识点以外,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些相关证书考试,从而更好地让他们检测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类学生,需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对于第三类学生,则要灵活使用教材,降低学习难度,让他们能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目标。这样因材施教,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全程考核

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在考核中也应相应的细化。在以往的期中期末考核外,再加入平时表现考核。在整学期中全程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知道考核不单单只局限在期末考试而已,促使他们时刻注意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试卷考核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也应相应得进行调整。对于理解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考核应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对于理解能力优秀的学生,除了基础知识,还有一定的拓展性知识。这样的考核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知识服务技能,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技校财会专业教学中,实训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水平的重要方式。首先,我会根据课程标准,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在实训中先让学生掌握会计的书写技能,如金额大小写、日期、收付款人等等的填写,并教会他们填写相关的数据资料。在掌握会计的书写技能后,逐级加深,再让学生掌握审核和填写原始凭证的能力,能根据各项经济业务的明细账编制记账凭证,同时学会编制科目汇总表,进行试算平衡。再次,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并与有关明细账、日记账相核对。最后,还要让学生学会掌握编制会计报表,通过将有关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加封皮并装订成册并写实训报告。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能力都相应的改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解决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技校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动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财会专业类教学中,为了解决现今学生学习“疲软”的现象,教师更应在教学中摒弃以往教师为主体“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学有所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应用型建设条件下地方高校财会专业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探索

基金项目:嘉兴学院2015年重点教改课题“两个改革‘试点’背景下财会专业实施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

教育资源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在当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必须积极充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文章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个案,对如何通过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些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建设 财会专业 多层面综合性 社会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1999年以来“专升本”后新设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各地中小微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2015年10月2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而在此前的7月21日浙江省已出台政策文件,把嘉兴学院等41所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列入“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对财会专业而言,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务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人才。地方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变,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是最关键的一环。本文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为研究个案,对如何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些经验介绍和具体探索,为同类高校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参考。

一、嘉兴学院财会专业应用型建设的基本目标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财会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在总结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省校重点专业建设和十多年来“双导师制”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资能力结构,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建设为载体,努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务操作熟练、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

二、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具体做法

(一)深化“双导师制”改革。为学生配备校内校外两个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是我校财会专业建设的一个特色项目,至今已历十四届学生,《中国教育报》、浙江电视台等媒体都曾作过相关报道。目前正在重新厘定“双导师制”合作单位,作为下一步深化合作的单位,重新确定高素质的校外导师队伍,并与单位和导师重新签订合作协议,发放聘书,重构重要的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和导师队伍,并从中精心挑选和培育一部分规模较大、经营状况好、管理水平高、财会专业队伍强、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把它们努力建设成为:(1)重要的学生平时校外实习基地;(2)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3)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实践基地;(4)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5)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地;(6)培养方案的常备咨询单位;(7)专业教材建设、教学案例和模拟实习材料的主要收集地。

(二)动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塑造基础理论扎实、实务操作熟练、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浙江小微企业多、民营经济发达、转型升级迫切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十多年来“双导师制”等合作办学运行的基础优势,及时对接企事业单位对财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动态化人才培养方案,把校企合作办学、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改革创新的各项措施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将“双导师制”实施时间从原来的三年级末提前到二年级末。二是实施“3+1”模式:3学年基本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第4学年第1学期(两个月)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外,以校外合作单位为依托,完成企事业单位实战课程(主要由实务界教师主讲);第4学年第1学期下半段及第2学期到校外实务单位实习。三是规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必须结合“双导师制”单位的实际。四是加大“双导师制”实习的学分。

在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一批稳定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常备咨询单位,充实到专业建设委员会,动态跟踪了解本地主管部门、校外专家尤其是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

(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财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本专业学生各种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职称考试、理财规划师考试的内容,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际、实践和实务,完善课程建设规划,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载体,形成特色课程群,突出应用能力建构,继续坚持在所有专业模块课程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内容,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专业教学案例和模拟实习材料的主要收集地,与校外合作单位相关专家合作编写部分专业课程教材,尤其是实战课程、岗前培训教材。

(四)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构建支撑财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科技活动相结合的五模块递进和校内、校外互补型实践教学体系:校内――课程实训、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学年论文等;校外合作单位――岗前培训、“顶岗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等。校内部分实践性教学由校内教师与校外实操教师参与指导完成,校外实践主要在实务单位由校外导师(学校教师参与)指导完成。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充分利用学校部级经管示范训练中心相关实验室软硬件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外合作单位实操环境和实践师资,开展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鼓励校内外教师一起与学生搞科研,辅导学生,指导学生参与浙江省财会信息化案例大赛、挑战杯创业比赛、新苗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技活动及竞赛。最终形成校内外实践内容各自成片,校企之间实践内容连线成串。

(五)构建“双师型”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实务单位一线学习交流锻炼的制度和机制,分次安排青年教师和还未取得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赴合作单位进行实务操作锻炼,使大多数校内教师达到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二是完善校外导师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一支稳定的讲座专家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批企业家、实务单位的本行专家和专业骨干利用短学期或其他时间为学生举办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讲座或实战课程的授课、指导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通过现身说法,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增长知识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利用柔性引进机制,引进若干理论水平高、实务经验精的实务专家担任专业课程的专任教师。

(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大应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利用好这次嘉兴学院被列入由中国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主导、正保远程教育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的机会,配合专家委制定并推进适应“大智移云”的“互联网+”会计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将教学各环节(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辅助教学、考试、毕业设计等)的资源全面整合到一体化平台上,从而更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丰富提高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七)建立多层化、多样化考试考核机制。在传统知识点考试考核的基础上,结合校外合作单位的实践,在相关课程中建立学生多层化、多样化考试考核机制,以全面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1)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考核。定期进行校外实习成果总结汇报会,要求每人均要发言,并形成文字材料。(2)结合校外实习,在相关课程中以写小论文方式考核学生写作及搜集整理资料能力。(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结合校外合作单位实际,采用案例分析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尝试考虑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职称考试、理财规划师考试等替代部分专业课考试。(5)由校外导师主导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6)规定必须针对校外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7)安排部分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完成论文答辩与考核。

(八)形成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校外合作单位为依托,培育一批本地的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使之成为教师横向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地,同时为实务单位提供培训员工、管理咨询等服务。

(九)形成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通过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选派优良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在实务工作中锻炼这些单位所需要的特定能力,供其挑选,使这些单位成为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为学生就业建立稳定渠道,继而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单位,如目前已与嘉兴市温州商会建立了合作办学的温商学院。

通过以上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校外合作单位作用,体现校企合作育人优势,定将使财会专业建设水平上一台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技能素质都将得到提高,达到学生满意和社会满意的效果。

三、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建设社会教育资源基地的基础。2002年以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在学生“双导师制”实施、重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一些重要的“双导师制”单位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吸纳财会毕业生就业、与财会专业教师开展横向科技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也贡献不小,一些资深骨干专业人士成为学生的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开设一定课时、举办讲座、指导论文和参与论文答辩。下一步要与这些单位在“订单式合作”培养人才、青年教师实践、专业教材和教学案例及实训材料编写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层合作。

(二)财会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有广泛的校友资源。嘉兴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专业教育积淀丰厚,具有广泛的校友资源。他们乐意热心支持和反哺学校办学,为合作办学提供各种服务。

(三)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更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应用型建设条件下提升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2015年学校被浙江省列入“应用型建设”试点后同时启动全面改革,财会专业被列为学校“4+1”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单位,主攻教学改革,重点是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因此学校和学院十分重视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条件建设,为之提供全方位大力支持。

(四)参与实施的教职员工队伍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但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锻炼,参与实施本项目的财会专业教职员工已经具备了这方面较丰富的能力和经验。

以上这些条件,一般地方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具备了,所以,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建设,可以推广。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分析

摘要:文章在界定会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尝试性地构建了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权重。采用打分法与标准分比较的方法构建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模型,以部分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和某高校财管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实证检验该模型。结果显示,该高校财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未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水平。

关键词:财会专业 实践技能 市场需求匹配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于具有较高实践技能水平的财会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与之对应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有超过63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每年培养的财会类毕业生数以万计,是每年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几个专业之一。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各大高校财会专业偏向于理论教学,造成了学生实践技能不足的情况。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来分析财会专业人才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改进高校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实践技能,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学生就业。

一、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

(一)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到财会专业,如陈(1997)提出会计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教育对于实践能力较为看重,因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中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如徐爱萍(1994)认为中等专业学校财会专业应该运用实践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其后,逐步有学者探讨建立职业教育中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培养体系。而在普通教育中,学界和教育领域对于财会本科人才的实践技能并不太重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市场对于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财会专业管理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财会中的审计领域,以及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对于高素质的财会人才需求特别大。传统的职业教育并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财会人才,而普通教育中偏重于理论教学,虽然保证了毕业生的理论水平,但是实践技能缺乏、动手能力不强也使其饱受诟病。

本文认为,研究普通教育中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有助于明确高等教育中培养高级财会人才实践技能方面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程度,进一步厘清财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提出改进方法,使得毕业生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财会毕业生就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高校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毕业生实践技能,也可以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界定。罗金明等(2008)认为本科院校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专业应培养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通晓国际会计惯例,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管理型财会人才。所谓的“管理型”财会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并且对于会计原理、具体的核算操作十分熟悉。通过走访企业,以及对高校财会专业教师进行访谈,本文确定了财会人才应当具备的实践技能清单,具体参见下页表1。

在明确了上述财会人才实践技能清单的前提下,笔者设计了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调查问卷,以部分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具备实践经历的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有大三和大四两个年级,因此包括企业部分在内,一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2份,其中有效问卷130份,回收率为94.7%,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7%。

针对问卷调研所得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构成因子。结果显示,该问卷的KMO值为0.764,大于0.5,说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方法。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将9种实践技能提取出3个主因子Fi(i∈[1,3]),即F1账务处理技能因子,包括:审核原始凭证能力、编制汇总记账凭证技能、登记账簿技能、编制会计报表技能,以及核查账目技能;F2事务处理技能因子,包括:纳税申报技能、软件应用技能、高强度工作技能;F3理论运用技能因子,由会计准则熟悉程度构成。这三个因子的贡献率达到了76.5%,其所代表的信息已经能够充分地解释并且提供原始数据所能传递的信息。利用这三个因子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贴近财会岗位实际,覆盖面广,通用性强,包涵了一个优秀的财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实践技能,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可以充分体现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于不同领域和行业的财会岗位,应该对该指标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更科学合理地评价财会人才的实践技能水平。

二、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模型

根据上文设计的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鉴曹晓丽等(2012)的研究成果,构建基于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对财会专业学生各项实践技能指标进行打分,将其与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财会人才需求方给出的标准分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如何提高财会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途径。通过参观、实地考察能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的兴趣和荣誉感。利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感性认识,让学生表演和操作,直接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关键词:激发兴趣感性认识直观体验提高技能

提高学生学习财会专业知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兴趣是学生的学习之本,特别是对于现代的中职学生,激发她们对自己所选专业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下列几种方法:

一、直观性教学法在财会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可以在学生正式学习财会专业知识之前,在课堂上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财会专业方面的基本情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到财会工作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地位和目前市场上财会专业的就业情况,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学习财会的准备。这些内容对同学有较好的效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带领学生到前几届中优秀毕业生的工作单位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切身体会财会人员的工作环境,听听这些优秀毕业生们在读书时的学习情况和现在在单位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会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让学生明白学习财会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能努力他们也是能学好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第二,让他们体会到财会人员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第三,通过和学姐师兄的交流,了解了学姐师兄的成功之道,让他们有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这对同学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使他们感到学习财会专业是自己明智的选择,对财会专业也就提起了兴趣。

3.请这个企业的老总介绍一下财会工作在企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企业都少不了财会人员,而且财会人员是一家企业的内当家,是领导的左膀右臂,而且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要不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个内容将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财会专业知识的兴趣,因为企业家、老板正是他们的人生理想,而财会专业知识是成为企业家、老板的必备知识。

经过这样的学习以后,让所有的同学都体会到选择了财会专业是他们的荣幸,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了学习财会专业将是大有所为的。在回到课堂后,让同学们对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进行讨论,并确定学习的目标,这样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为以后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二、利用直观性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

财会专业知识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没有生气,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在财会专业知识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通过实物直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实物直观就是通过观察实物、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生动、形象、逼真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精确理解。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第四章会计凭证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真实的发票、报销单、出库单、工资单和空白的记账凭证,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熟悉这些凭证上的各项内容,根据这些内容由学生亲自说说这些凭证的填法和用途,让学生感到这些凭证也并不是很难,这样既让学生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2.运用言语直观,帮助学生对专有名词的正确理解。财会教材中有许多的概念与定义,对于没有相应知识准备的初中学生来讲是难以理解的,如“借方”“贷方”“复式记账”“记账凭证”等等专有名词,运用言语直观(书面、口头、方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调节好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比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第三章会计科目的概念时,现金就是存放在出纳保险柜里的现钞;银行存款就是存放在银行里的钱;应收账款就是应该向别人收取的钱等等,会计科目就是这些内容的名字,就好比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还可以让学生用口头语来说说其他一些会计科目涵义,这将会让学生充分感到学习财会的乐趣,也有助于加深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表演体会,自然地加深对专业知识直观体验。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要求,扮演其中的角色,“假如我是……”,这样学生对教材要求必然产生亲切感,从而引起感官上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正面的强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第四章会计凭证的传递、装订和保管中,我分别让学生扮演企业中不同的角色,如采购员、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等角色,然后指导他们每个角色在整个经济业务的运行过程中的作用,然后再交换角色进行演练,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的重要职责。

利用直观性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特色,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财会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感到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不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没有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从而使理论同实践相分离。而要把财会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中间需要有一个质的飞跃。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把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技能恰当地结合起来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直观性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会到在企业中的实际操作过程。

如在教学《企业财务会计模拟实验》课之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企业中对经济业务实际要求把学生分成不同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如出纳、采购员、记账人员,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银行职工,对方企业代表人员等等,并为这些人员提供必要的实验资料,如现金日记账、总账以及各种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会计凭证。教师作为指导者,让学生根据经济的运行过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练习几笔经济业务后,让学生各自总结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再进行集体总结。在所有学生都了解每一个岗位职责任后,再进行角色轮换,以相同的经济业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操作,使她们熟练掌握不同岗位实践操作要求,为她们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能迅速进入各自的角色。

一切学习从兴趣开始,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印证了捷克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夸美纽斯的一句话:“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而直观性教学法在财会专业教学中的充分应用,也正符合了这一要求。⑤①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教育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其承载着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章从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价值出发,分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会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引言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实训基地能帮助学生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促进本专业教育改革的实施。近年来,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获得了显著成就,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稳定发展。

一、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专业教育目标实现的要求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财会专业拥有完整、复杂而系统化的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要将社会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更高的财会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财会专业老师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对高职院校教育而言,师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财会专业也不例外,只有实践与教学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双师型老师队伍建设目标,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有效解决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贯彻落实全面发展教育观,通过实训基地建设,财会专业老师更好的了解社会与专业发展需求,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与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财会专业教学水平与效率。

(三)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得以实现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同时满足社会与企业的不同会计服务需求。加强培训、鉴定及认证等会计服务训练,社会、企业及学校联系更加紧密,从根本上提高学校财会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实现教育效益目标,从而提升本校专业教学的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

(一)知识转换为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场所,学生能够从有所知转为有所为,这是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首要功能。结合专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要求,在理论知识学完后,学生要进行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模拟到真实的实操训练,学生动手及综合处理问题能力不断增强。

(二)信息反馈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建设并运行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能够掌握社会各界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问题,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以此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实力。另一方面,可了解各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经过比较发现模拟与真实工作环境间的不同,以此完善模拟环境,为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三)预就业

高职院校为财会专业学生建设实训基地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岗位技能与专业技术,正确认识会计工作流程,经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道德及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就业之前体验就业感觉,大大缩短了就业工作适应期。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没有正确认识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而且资金主要用于校内基础设施或工科等见效快的实训基地等建设中。很多领导认为建立工科专业实训基地,要求明确、清晰的流程,充分体现生产工艺过程,学生能够从感性方面认识生产设备与组织管理,学生的工程应用技能水平直接得到提高。而财会专业,其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界限不清晰,实践成果无法转换为实物化产品,以课题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机会比较少。因此,高职院校不重视建设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实训工作缺乏实质性意义,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从而不利于系统与完整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软硬件建设不足

相较之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实践条件比较好。据相关统计表明,高职教育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5倍多。但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此影响到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实训缺乏先进的手段,学生实操机会少。对于财会专业而言,实训基地建设要以软硬件为基础:场地与设备是必备硬件条件;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水平指导老师及科学的实训教材则是其必备软件。目前,财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岗位人员职责与分工也不够明确、奖惩考核机制不健全、师资配备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实训教材难以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等问题比较常见,使得实训基地建设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结构条理性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结构条理性不足,主要表现为:(1)实训基地运作比较落后。对于财会专业实训基地而言,典型操作软件与案例分析是主要实训手段,但由于缺乏同步性,无法体现行业岗位变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其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案例教学、模拟及仿真实训与实际岗位要求差异比较大,人才培养实训链相符合的体系建设y度大。(2)基地建设规划不科学。某些实验及实训室规模不合理,实训设备配置与工位设置不合理,造成浪费或不够用;专业内实训设备无法实现共享,重新购置,造成资金浪费;实训设备类型与配套设施不合理,先进性、真实性、实用性及经济性无法协调发展,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影响到实训基地自身功能的发挥。

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加强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策略

(一)仿真与生产性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将仿真与生产性融为一体,换言之某些实训基地实训室对真实工作环境与经济业务进行模仿以此进行实训锻炼;某些实训室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并运行,实训生产性场所,充分利用校内场所资源,吸引社会人才,比如记账公司等代办真实业务,学生能力锻炼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收入。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制度与科学化的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划中,必须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点,加强校企联合,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水平,确保职业技术水平获得提高。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专业与办学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相长,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职业培养计划,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企业也要增强合作意识,与学校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实习学生加强管理,帮助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并实施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促进校企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操能力意识。

(三)与行业机构合作扩大实训范围

在高职教育就业保障中,实习推动就业是非常重要的,独立的社会单位无法容纳大量学生进岗实习并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但会计行业与各行业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会计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同时行业协会能够敏锐察觉市场变化,为校企搭建沟通桥梁,提供合理化信息建议,确保双方在权益基础上实现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此外,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与相关会计企业,比如用友软件公司等,因业务会与各行业财务部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会计行业协会的作用。

(四)成立校办会计师事务所或代账公司

对于会计实训而言,无法接触真正的财务账目是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将从企业引进的优秀老师及自身水平较高的老师组合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或代账公司,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第二产业的开办创造机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提高财务专业老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当前,校内实训基地老师,尽管很多老师教学水平比较高,但其实践能力却不足,因此为了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老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其次,诚聘企业优秀会计师担任学校老师,这样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会计人才实际需求,加强校企合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有效提高专业实训质量、档次及塑造专业特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专业实训基地的作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咸宁 437100)(责编: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