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

时间:2022-05-08 10:57:59

摘要:未来的企业管理中人才和科技要素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在效益模式上,将根据市场的变化,寻找新的突破口;在文化模式上,向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制度模式上,探索平等和效率高度结合的新的权力结构;在组织模式上,向更为灵活的、体现新价值观的组织形式过度。

关键词: 创新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外汇储备管理方式创新论文

截至2006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0663亿美元。如何有效管理外汇储备资产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不失为一条较优的途径,可以进行尝试。资产证券化ABS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证券,并据以融资的过程。将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运用到外汇储备的管理上,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这种金融工具的优势,还可以大大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

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的优势所在

一是从控制权上看,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原始权益人,即货币当局出售的只是资产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收入流,投资者只对SPV(特殊目的机构)的经营活动存在限制,因此不会改变外汇储备资产的所有权,对货币当局不构成投资关系,对外汇储备没有直接的约束权利。而且资产证券化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是一种不计入原始权益人资产负债表的表外融资方式。因此,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后,货币当局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善资产结构,利用结构融资技巧提高资产的质量,使外汇储备的效益得到提升。

二是从资金来源上看,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信托凭证或基金募集人民币资金,用以购买外汇储备。货币当局收到人民币后可以用以购买新增的外汇储备,这样可以不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也不增加央行短期票据的发行,因此不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三是从融资风险上看,SPV在接受基础资产(特定规模的外汇储备)后,与基础资产实行“风险隔离,即割断了货币当局自身的风险和项目资产未来现金收入的风险。资产支持证券的收益仅仅与项目未来现金收入有关,投资者的风险仅仅限于基础资产,而与货币当局整体风险无关,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四是从融资成本上看,实施资产证券化融资后,由于有资本担保公司的介入,通过商业化担保来确保资产的信用等级,SPV便可以适当降低资产支持证券的利息率,从而可以为货币当局降低融资成本。

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设计

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确定融资目标并组建基础资产池。货币当局根据自身需求确定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作为基础资产。该基础资产应当是保持必要流动性之外的外汇储备资产。

二是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SPV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关键性主体,其主要职能涵盖了整个运作流程,包括:从货币当局处购买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选择服务商、受托人、承销商等中介机构。SPV的设立可以是公司、信托和有限合伙等几种形式。选择信用良好的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作为SPV的发起人,在发起人中也可以引入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使其在未来的资产运作中发挥海外投资的优势。

三是将部分外汇储备单独分离出来,出售给SPV。这种出售必须是“真实出售”,即资产在出售以后,货币当局不能随意动用这块资产。这样才能实现基础资产与货币当局的“风险隔离”,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四是由SPV聘请信用评级并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进一步增加了证券包含的信息量,提高了证券的吸引力。这个工作完成之后,将由证券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发售证券。外汇储备资产支持证券可以以债券、信托凭证或基金的形式发行。可以根据不同的投资群体,不同的风险偏好,设计不同的投资品种,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五是由SPV向货币当局支付资产购买价格。SPV从证券承销商那里获得证券发行收入后,先向聘请的各专业机构支付相关费用,再按资产买卖合同规定的购买价格,用发行收入支付给货币当局。货币当局则获得相应数量的人民币,达到回笼人民币资金、减少流动性的目的。

六是由SPV选择服务商对基础资产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进行海外投资,包括收取、记录投资中产生的现金流,并把全部收入存入事先规定的受托银行,受托银行按约定建立专门账户,按时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此外,SPV还可以选择服务商以发行存托凭证(CDR)的方式投资海外股票市场。

七是还本付息。在规定的证券偿还日,SPV将委托受托银行按时足额地向投资者支付本息。资产支持证券被全部偿还完毕后,如果基础资产投资产生的收入还有剩余,则这部分剩余收入将被返还发起人。这部分剩余收入的分割可以在设计不同投资品种时予以不同的界定。

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确定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的规模时,首先应考虑到投资者的兴趣,适应于市场的需求。截至去年11月底,境内银行售出的QDII产品额仅为可投资额度的3%左右。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已抑制QDII产品投资者的回报,也抑制了投资者对QDII的投资热情。到目前为止,银行只能投资海外债券、货币市场产品等固定收益衍生品,基金管理公司可投资海外股市。因此SPV在选择服务商和设计外汇储备资产支持证券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二是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可以划分为功能性外汇储备和投资性外汇储备两类。功能性外汇储备用以保持汇率稳定及金融安全,而投资性外汇储备采用资产证券化方式比较适宜。同时,投资性外汇储备还应再按来源渠道不同细分,用以判断外汇储备资产可能由货币当局持有的时间,以便根据持有时间不同设计不同的投资品种。

三是发行证券筹集的人民币资金需要在证券到期时偿还投资者或需要应付投资者的赎回。而货币当局在获得人民币资金后将用以购汇。因此,在设计投资品种的期限时要充分考虑偿还与购汇的节奏,以及资金在两者之间的分配,以便形成有效的循环。

四是如果SPV选择以存托凭证(CDR)的形式投资海外股市,这种方式虽可以为国内投资者提供用人民币间接投资国外股市的平台,但是以中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说,国内国外的资本市场是隔开的,人民币在资本项下是管制的,无法实现国内国外股票的互通和流动。因此,SPV选择的服务商需以做市商的方式进行运作,即从海外股市买入股票,折算成人民币,在A股市场上挂牌。这种操作需要配合出台相关政策才能实施。

最后,也很重要的一点是,外汇储备资产是金融资产,不是实物资产,如高速公路,不能自动带来高的投资收益,而且还有较大的汇率风险,资产购买价格如何确定、投资渠道如何拓宽,比之通常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可能更困难、更复杂一些。

(作者单位:铁道部发展计划司)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方式创新浅析

摘要:在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的新形势下,对电力营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电力营销已成为供电 企业 的核心业务.营销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 发展 。本文针对目前供电企业普遍存在的营销管理问题,在营销管理创新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的新的电力营销理念,营销体制和营销策略,为一般供电企业制定自己的营销管理策略提供了基本思路。可供 参考 。

关键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策略;理念;体制:创新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供电企业的市场化步伐将会加快,每个供电企业都面临如何树立形象、开拓市场、创造效益的新课题,制定适应市场的营销管理策略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供电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市场需求,确立新的营销理念、实施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对供电企业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营销理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供电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但还没有真正实现由生产管理型企业向经营管理型企业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成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营销工作更多的是在进行用电管理.强调的是对客户用电的管理和控制。对服务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执行强制性制度和规定上.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优质服务仅限于上街宣传、发传单、微笑服务、营业场所更新等表面现象,在加快办电速度、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损失等深层次服务问题上缺乏有效措施。

(二)营销手段有限,开拓市场成效不大 由于供电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很小,因此造成了供电企业对市场开拓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对用电市场及客户消费需求、心理预期、用电潜力分析不够,对市场的感知度不够敏感,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不够敏捷,电力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市场开拓能力薄弱: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系统.统一、高效的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营销管理制度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建设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三)营销渠道不畅,配电 网络 存在供电瓶颈 主要表现在配网规划与主网规划衔接不紧密,配网建设落后于主网建设,配网结构比较薄弱,科技含量低.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较差,形成供电瓶颈,不能及时、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四)营销依赖性强,宏观经济发展制约电力销售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作为社会经济的睛雨表,电力供应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持作用。同时,电力的销售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力供需形势的变化,市场开拓压力进一步增大。国家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将减缓供电企业售电量增长。国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鼓励“可再生、热电联产、综合利用”等能源项目的发展,供电企业市场份额将被进一步挤压。

(五)营销管理体制不利于市场开拓近年来,供电企业相继对营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变原来的用电管理为营销管理。新的营销机构侧重于对电量、电价、电费回收、线损等指标的管理,但对市场开发重视不够,市场开发机制不健全。营销管理链条长,业务流程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对市场变化反映迟缓,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差。

总之,目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着企业大力开拓电力市场,增加售电收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因此,供电企业应该进行营销管理理念、营销管理体制和营销策略的创新,以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和售电市场的发展和变化。

三,营销理念的创新

供电 企业 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营销理念.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企业的核心业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跟踪重点项目、典型客户、自备电厂、自供营业区市场信息变化,关注高耗能行业动态及用电趋势,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整合营销资源,调整营销管理体制,实现营销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扁平化、信息化,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结合客户需求转变、时代进步和企业 发展 的需要,引进、吸收、创新服务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系。培养人本化的服务行为,从客户的心理和情感出发,切实满足客户不同层面的需要,包括业务办理本身的优质、方便、快捷.真诚的态度、热情的微笑,为客户省钱省力,为客户提供亲情的超值的服务等等。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多重满意,打造具有高度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电力服务社会公共品牌。

四、营销管理体制的创新

为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提高营销管理效率,供电企业应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再造,缩短管理链条,实施扁平化管理。要以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为依托.继续探讨和研究营销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营销组织结构调整,构建好售电市场品质分析平台.建立起流程规范化、业务集成化、数据集中化、分析 科学 化的“营销”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售电市场精益化管理水平。

五,营销策略的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能源和电力供应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条件下,供电企业可以把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以科学发展为引领.以加强环保和能源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开拓为重点,以增加售电收入,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实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具体营销策略如下:

(一)优质产品策略 电能质量是电力营销的基础保证。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能源客户的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同时,为了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可通过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为电力客户提供优质环保的电力产品。

(二)用电价格策略 由于电力销售价格由国家控制,供电企业没有电价制定权。因此,供电企业只有充分利用现行销售电价,一是确保各项电价政策执行到位,分类电价执行准确;二是在目标市场细分基础上,大力开拓一般工商业等优质目标市场,提高单位收益率:三是利用现有电价优惠政策对客户的用电进行指导,从而争取市场份额,达到电企“双赢”的目的。

(三)促销策略 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能源、价格、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电力消费,刺激需求增长;积极实施在边界市场与可替代能源的竞争,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支持新技术电器的开发.宣传推广新技术家用电器和使用电力能源的生产设备,积极推进电炊具、蓄热电锅炉、冰(水)蓄冷空调、地源热泵及其他有利于环保与节能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解决供电瓶颈,满足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

(四)优质服务策略 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营销中的重要部分.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从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和服务机制上进行创新,把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与客户建立和谐的供用电关系。不断创新和拓展为客户服务的功能,简化业务流程,对客户主动、超前服务,以“优质、规范、方便、真诚”的服务赢得市场。

(五)品牌宣传策略 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特别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社会越来越渴望清洁能源,供电企业要在电力营销中自觉树立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诚信服务的社会形象,及时推出一系列表现供电企业特征的视觉识别系统和企业经营理念,这对增加电力在人们心目中的感观印象,使供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与社会各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促进供电服务。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

一、企业政工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更多新的问题涌现出来需要企业的政工队伍直接面对。然而,由于企业政工管理中的诸多方面已经不再适应目前企业的发展,就需要企业对于相关问题有所充分地认识。

1.对于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没有正确的定位

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以使企业的发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关乎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还要关注全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企业不但要创造经济效益,还要实现社会效益。然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讲,对于政工管理的认识也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诉诸到行动,因此缺乏实践意义,更没有可塑性。企业要实现持续而稳定地发展,就要充分地调动员工的责任意识,让企业员工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些都离不开企业政工人员的努力。但是,随着企业结构的优化管理,政工人员往往是被精简的首选对象。对于政工管理工作没有准确的定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企业政工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政工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对于企业员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有一定的原则性和政治性,因此长期以来都采取严肃的教育方式。一些多年从事政工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基本的执行力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在思想观念上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导致问题的处理缺乏可行性。这种多年形成的政工管理模式由于缺乏创新意识,而无法使企业的政工管理在思维观念上有所提升。

二、企业政工管理的创新措施

1.企业政工队伍观念意识的创新

企业政工管理的创新,就首先要加强观念意识上的创新。打破传统的观念,就会在行动上实现突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完全摒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而是要保留传统经验中的精华部分,在其中注入创新元素,以适应新时期企业政工管理需求。创新政工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更快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那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与企业的发展在价值体系上相协调,通过对于企业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新企业员工的观念意识,从而将企业文化层面的员工思想观念体系建立起来。

2.企业政工队伍的创新

企业要发展,需要将企业员工强大的凝聚力建立起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即为促进这一力量形成的强大驱动力。在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时代进程中,将政工队伍建设成为学习型队伍,使每一位政工人员都成为企业知识型的员工,从而促进了企业在文化建设中逐渐地形成凝聚力,推动企业稳步发展。要将政工队伍塑造成为学习型队伍,就需要加强定期培训工作,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以促进政工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政工人员的知识层次。在促进政工人员提高思想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促进其专业技术的学习。

3.建立企业政工管理机制

要对于企业政工规范化管理,就需要将企业政工管理机制建立起来,以有利于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工作中,适当地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在提高了企业的文化氛围的同时,增强员工的工作效率。在对于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当中,除了要考核运功的工作业绩之外,还要将思想政治素质纳入到考核范畴,以此来作为领导选拔的参考项,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于政工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4.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市场经济中要利于不败之地,就要将企业的品牌战略建立起来。树立企业文化,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加强合作意识,提升了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依赖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于企业的责任意识和归属感。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就是要形成企业的思想政治导向,以利于企业的各项政策顺利而有效地推行下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正处于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经济环境中的企业来讲,创新企业的政工管理方式,是企业稳定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作者:李文 单位:秦皇岛首钢长白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职业院校图书馆的现状及特点

馆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和业务素质低下的制约。职业院校图书馆在院校各部门发展序列中位置偏后,院校领导在图书馆工作人员配置上很少从专业角度考虑安排,随意性较大,或是靠关系、后门进入,或是其他岗位退下的人员等。馆员数量偏少,年龄、专业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低、业务素质差是普遍现象,并且缺少对信息科学、英语、计算机等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造成了在管理与服务工作上的落后被动局面,更谈不上高层次的创新服务。

二、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机制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探索

1、加强具有专业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首先,要根据职业院校的学科特点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在比较系统完整地收藏本院校特有学科或所属专业纸质文献的基础上,加大数字资源建设的力度,根据年购书资金额度设置合理的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采购比例,使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力求达到“专、深、新、全”,逐步形成丰富、系统、完善并具有学科特色的藏书与数字信息资源体系。同时,加强区域内职业院校、高校图书馆的合作联系,创建区域内图书馆联盟,组建职业院校、高校图书馆联合协作网,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构建一个收藏丰富、完整的区域图书馆藏书和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打好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

2、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人才的缺乏是职业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瓶颈,培养、引进一批职业道德好、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硬、有合理知识结构和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是职业院校图书馆职能发挥和快速发展的基石。因此,在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首先,对馆员进行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制订具体详细的培训计划,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意识,利用自学、培训和专题辅导、进修、脱产等学习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以及熟练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服务技能和业务素质。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图书馆信息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图书馆作为院校的一个服务部门,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知识层次对职业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争取学校加大对现有人才资源的开发及管理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力引进具有图书馆高层次管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为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打下人才储备的基础。

3、探索开放式的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方式

(1)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创新业务管理和服务方式

职业院校图书馆传统的业务管理方式一般是以文献管理为核心,按所有文献的类别或用途来设置部门,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时间等,不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组织管理,也不能方便、快捷、高效地提供服务。因此,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创新业务管理和服务方式,以增强功能,提高效益。首先,将分类编目等基础性传统工作通过引入市场化方式运作,把采购、编目等数据录入整合为一体外包给书商。再者,购买使用图书馆集成管理软件,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平台整合原有文献、图书、期刊等所有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全方位地实施回溯建库,深度挖掘现有馆藏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整理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树立一切为读者的服务理念,从坐等读者上门到全方位的开展主动服务,图书馆馆员深入到老师和学生中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教学、科研、技术革新等方面所需的文献资料,以专题服务的方式及时为他们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在基于内容专业化垂直服务的基础上,以开放型和个性化服务为辅助,根据读者的兴趣和特点,推荐读者所需信息。随着网络阅读的兴盛,学校有责任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阅读。首先图书馆馆员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对学生的网络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辅导,指导在校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帮助选择、鉴别网络阅读物,利用网络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品质。其次,针对师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师生网络阅读能力。积极为学生推荐专业及热门网站,有针对性地提供积极、有益和健康的信息资源;同时,利用校园网开展“好书咨询”、“新书推荐”和“读书交流”等活动,组织班主任、校团委、学生会通过网络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和学习,使师生们在多彩的网络阅读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再次,结合在校师生的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针对不同人群做好书目推荐工作,全方位的为广大师生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

(2)加入区域图书馆联盟体,构建资源共享管理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及传播,封闭型的自给自足办馆模式已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职业院校图书馆必须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积极加入所在地图书馆联盟体,本着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参加区域图书馆协作网,为实现区域内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管和共享奠定物质基础。同时,积极参加高校图工委组织的“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协作网”,加强与所在地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实现校际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租用、交换和链接等业务,构建区域间校际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创新、改革管理和服务模式及信息资源共享是职业院校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只有全面实施管理创新措施,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

作者:冯磊 单位:宁夏艺术学校图书馆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摘要:

法治社会是我国最为理想的社会发展局面,也是始终在努力去建设的社会体系,因此各个领域企事业单位近年来也都在向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更是如此。由于行政管理工作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所以各类企事业单位还应当更加深入的思考行政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改革,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的权威性以及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确保自身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法治视野;行政管理;改革创新

随着法治社会发展思想的普及,各个领域的各项工作,包括行政管理工作,也都在想着规范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这为管理带来了便利,但也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所以国内企事业单位只有充分了解当前法治视野下自身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改进,这样才能保证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更加规范有序,促进企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

1当前国内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方式问题反思

1.1缺乏人权尊重

传统行政管理方式是一种压制性且具有人治化特点的管理模式,符合高层的利益要求,但并不尊重其他任何层面的基本人权。实质上当前多数企事业单位实行的都是体现行政主体单方需求的管理。这样一言堂的管理不经过多阶层的讨论,不具备公开性,没有上传下达的渠道,很难得到内部员工队伍的完全信服。没有一视同仁的法治化管控规章及思想作为基础,是无法建立起威信的。

1.2严重的阻碍了法律制度的创新

长期以来的人治化、强制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阶层能够有徇私舞弊的空间,而管理阶层掌控着单位的大权,加之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管理体系的法治化创新是面临着很大阻碍的。因为这样一来,管理层也会被纳入到法规约束的范围当中,在上层管理部门缺乏认同的情况下,法治化改革自然是很难落实的。

1.3缺乏三方机构的介入

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不只是与管理层相关的,从最高层到最基层,都应当涵盖在行政管理范围内,才是符合法治社会管理思想的管理方式。所以如果管理层一言代表的行为是不应存在的,但管理层掌控内部大权,为避免上传下达因权利而受阻,只有借助第三方机构,利用相关法规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管,这样才能体现出公正性,但许多企事业单位并未引入这样的机制,这是监管意识的缺失导致的[1]。

2法治化行政管理改革措施

2.1注重体现人权,避免独断专行

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每个员工,都有自身的权利,上层管理部门虽然有部分的决策与指挥权力,但并不能全权代表每一名员工,法治这一理念,也正是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才存在的,人治化的思想,不需要尊重每个阶层的意识与诉求,完全取决于管理层的决定,除此以外的阶层只能选择接受,这样的管理能给管理层一时带来许多方便与利益,但缺乏对每个阶层基本人权的尊重,久而久之必然会失去人心,导致发展走向衰败,受到社会的谴责。所以只有尊重各个阶层的基本权利,在针对任何行政管理内容进行分析时,都应当广泛召集各个阶层人员,融合更多意见,并根据部分阶层的统一法规最终进行决策,这样才能得到广泛认可,这是法治思想的基础。例如可以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让每个人都有针对管理工作发言的机会,并根据透明化的统一法规,最终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决策,确保在每个阶层都有实效,才能让更多人信服[2]。

2.2积极落实法治化创新,促进管理工作方向的明确

对于许多管理阶层的人员来说,法治化的管理,突破了长久以来的人治化管理思想,对于其利益也是一种挑战,所以这样的改革必然是会受到阻碍的,但这样的思想是必然会使企事业单位发展面临危机的,因为失去了人心,内部员工队伍流动性不断提升,内部员工队伍团结度越来越低,会对每一项工作都产生严重且无法挽回的影响。因此企事业单位只有认识到法治化管理的必要性,并以此为方向开展工作改革,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作为,企事业单位主体发展走向终结,管理层也自然不复存在。意识到公平公正的法治思想有着怎样的必要性,管理层自然应当以此为方向进行工作改革。薪资公开、政策公开、工作内容公开,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提升了管理的透明度,确保每个相关工作环节都在依照法规推进,才能打造出更加健康可信的工作氛围。

2.3积极寻求三方机构介入,确保行政管理工作在监督下运行

员工的工作由管理层监管,那么管理层的行政管理工作怎样去监管,则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员工与企业管理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只依靠基层实现对管理层的监督是无法达成法治化监管目标的,所以只有借助无利益关联的第三方监管机构介入,这样才能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确保工作的到更多支持。所以企事业单位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之前,应当首先与三方监管结构进行工作接洽,并任命三方机构进行公开透明的监管,员工队伍看到了管理层对于管理公开化、透明化的重视,自然会更加信任管理层的工作,并乐于配合管理层,提升工作效率,这样的工作氛围是最有利的[3]。

3结语

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取决于员工队伍的忠诚度与积极性,而各阶层员工队伍的忠诚度与积极性则取决于管理层的管理策略。公平公正公开,是每个员工都在追求的理想化管理境界,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是最为有利的。当前的社会追求合理合法,所以人治化思想早已不适用,管理层只有一句法治化的管理思想完善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得到员工的信服。

作者:周光旭 单位:白城市政府办公自动化管理中心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高职学生管理方式创新思考

摘要:

基于“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微平台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负面影响,因此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立足于“微时代”背景,对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进行思考,以此推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

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

一、引言

基于高职教育体系的转变以及“互联网+”战略的实施,高职教育迎来了“微时代”,以微信、微博、微电影为传播载体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管理创新提供了平台,与此同时也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增加新的难度。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微信应用人群突破8亿人次,其中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的人数已经达到97.3%,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微载体,实现学生管理创新是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二、“微时代”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微时代”主要是以微信、微博以及微电影等载体为代表的一种新型互联网技术。基于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随着微信等载体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所存在的缺陷:一是高职学生的文化底蕴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高职实践技能教育是特色,为此部分高职院校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意义教育,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二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通过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调查,86%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仍然局限在强制约束上,例如要求学生上自习等。另外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以课堂管理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之外时间的科学引导管理;三是学生管理强度辅导员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数量却没有增加,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与辅导员比例差距多大,容易造成辅导员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采取硬性学生管理的模式,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三、微平台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基于“微时代”所呈现的新常态特征,为更加清晰了解“微时代”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变化,本文以微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为例进行分析:1.微信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目前高职学生微信使用比例达到97%以上,微信成为当前大学生日常学习、社交的重要载体,因此将微信应用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以下积极的影响:首先为教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微信是当前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社交软件,根据调查不仅大学生广泛应用微信,而且教师也在应用微信。同时高职院校也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因此微信的应用对教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例如教师可以及时将相关信息通过微信平台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高职院校的最新信息动态,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其次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学生与教师可以利用微信进行沟通,这样避免了无法对学生课堂之外时间的控制,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例如教师通过微信可以将思想政治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构建了网络化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以往时间与地域限制而无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缺陷;最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微信开展学生管理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避免了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紧张感。2.微信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影响。微信属于一把“双刃剑”,其在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首先微时代环境比较复杂,容易误导学生。微信作为网络时代的交流工具,具有私密性,因此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不健康的信息,由于高职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因此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而做出尤为道德的行为。例如近些年部分高职学生利用微信等平台传播各种谣言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其次微信不利于学生的课堂管理。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完善,虽然高职院校通过微信实施管理工作,但是微信的过度应用也影响到课堂管理,例如当下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反而观看微信圈信息等,影响学习质量;最后微信影响学生的社交能力,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根据调查随着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的推广与应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丧失了实际社交的能力,例如部分大学生长期沉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导致语言沟通能力下降。

四、“微时代”下创新高职学生管理方式的思路策略

基于“微时代”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微信等载体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积极的策略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以此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在网络时代环境下,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基于传统硬性学生管理思维的影响,导致社会中出现教师与学生相“抗衡”现象,因此基于微信等载体的出现,高职学生管理者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由过去的强制管理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管理。例如高职教师依托微信平台,广泛开展调查,让学生就管理问题提出意见,然后组织学生对相关意见进行汇总,以此形成基于学生现状的管理体系;另外高职学生管理者也要积极利用微载体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根据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2.以微平台为载体,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生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工作属于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参与,而且还需要融入高校管理层、学生家长以及合作企业等多方面的参与,只有融合多方面主体因素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高效化,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以微载体为平台的学生管理体系:首先高职院校要站在全局角度加大对学生管理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例如构建学校微信公众号、构建学生、家长以及学校三方互动交流的微博等等;其次增强微信平台的时效性,加强沟通交流能力。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就学生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3.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心理健康辅导。高职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当代学生具有思想开放、敢于挑战、自我意识强的特点使得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不利于管理,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托微载体,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多渠道的学生管理模式,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微信等平台所存在的错误思想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4.丰富学生管理手段,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素质。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必须要改变以往的局限在课堂管理模式上,积极利用微载体丰富学生的管理手段,例如辅导员要积极利用微信等平台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微信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增加微载体的应用,增强学生与市场的联系性;另外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利用微平台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以此保证辅导员可以及时针对学生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当然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必须要依靠辅导员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微技术应用技能的提升。实践证明辅导员熟练的应用微平台,可以更好的将其应用到学生管理中,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总之,基于高职教育新常态发展以及“微时代”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创新,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完善的对策,以此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林土明 单位: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电子政务下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消费方面、娱乐方面、教学方面等都有计算机科学的影子。计算机科学带来的便利、高效率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这也是计算机科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运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使得全球很多的国家政府以及地区政府开始关注计算机科学,并希望将其运用到了相关的政府管理工作中,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电子政务系统,利用电子政务的方便、快捷、高效率来提高政府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本文通过对当前政府管理方式的研究,找出了政府管理方式所面临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意见。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已经在全球蔓延开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只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变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政府管理的相关工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是非常复杂的,很不利于政府相关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的提高,而运用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不但是顺应时展的要求,而且对政府管理的工作效率有非常大的提高。

(二)研究意义

在政府管理方式中运用电子政务的方式,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以及现代的通信技术等很多的高新技术来对相关的行政工作等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工作,大大提高政府的相关行政工作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让社会人群更好的了解政府的管理工作,使政府更透明,从而消除社会人群对政府工作的疑虑,加快推动政府工作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重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积极采取措施,对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加快我国的电子政务的相关建设工作。

二、政府管理方式的涵义

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内涵,很多专业人士都有其个人的见解,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涵义是,政府为达到完成其所需完成的政府职能,通过运用自己所行使的公共权力,采取的相应的方式方法的总称。政府管理方式,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凭借。也就是说,政府为实现其政府职能,所采取的相应的方式方法,便是人们常说的政府管理方式。可以看出,政府管理方式之于政府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管理方式的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政府的相关职能的实现,对政府的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政府管理方式引起足够重视,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方式的水平,使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我国政府管理方式的研究现状

建国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政治学、行政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学术界对政府管理方式的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对而言,我国相关学术界的很多学者更多的是在意政府应该做什么,好的政府需要做什么,也就是更重视政府职能,而对于如何实现政府职能,如何将政府如何做什么变成政府做成了什么,即对政府管理方式并没有过多的重视。

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对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对于提高政府管理方式的工作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政府的很多政策开始受到国际的相关规则的制约,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明显。WTO的很多相关的规则都要求政府的行政工作要尽可能的透明,这给我国对市场进行适当干预的行政行为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如果不及时对政府管理方式的相关工作进行调整,我国政府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对政府管理的相关工作非常的不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群体开始不再只是关心温饱问题,其社会参与意识有了很明显的提高,社会群体希望政府能够更加公开、更加透明,可以让其了解政府的相关行政工作,而不是一直靠猜测,面对社会中更透明的要求,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五、电子政务的涵义

很多国际组织以及企业对电子政务都有着自己的定义,不过这些定义都是大同小异的。电子政务指的是政府部门将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运用到政府的相关工作中,用来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并且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应用,给政府带来的不单单是信息更加公开、更加透明的改变,更是给政府带来了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改变。电子政务的使用,省去了传统政府管理方式的繁琐,降低了相关工作的工作成本,并且对政府管理的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对我国政府管理工作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六、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对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首先,要建立安全并且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为政府的相关政务应用系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所建立的政府网站,需要满足公民与政府沟通、交流的要求,因此,政府网站的建设要实时更新,对于政府相关信息的,其中包括对外宣传、政务信息以及公共信息,这些都要做到实时的更新。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中心,对政府网站的各类相关数据以及基础数据的完善是非常关键的。建立政府数据中心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第一点,要满足信息交换与共享的要求;第二点,要满足政府相关部门与其网络平台的数据交换与传输;第三点,要满足政府网络平台的各个应用系统之间,以及政府网络平台与其他外部数据之间的数据交换的要求。最后,政府要完善自己的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第一,完善政府的办公系统,对政府办公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的创新,可以使办公移到办公室以外,这样不受地理限制的办公,极大的满足了政府领导急需审批而又不在办公区域的需求,对政府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政府整体的工作效率都有很大的好处。第二,完善社会服务平台,本着更透明、更民主的原则,政府应该面对社会,建立一个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社区服务、个人服务以及远程医疗服务等良好的服务平台,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

七、结论

我国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重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研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我国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的相关建设工作。

作者:吴建勋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网络中心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一、前言

行政管理方式是指行政机关在实现行政职能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层面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成熟的,具有高度的灵活性。21世纪是今天,时代的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及民主化浪潮般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使得社会背景下的公共行政出现了深刻变化。时代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新要求使得行政权力及政府职能运作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二、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弊端

(一)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化

传统的行政管理在行为模式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单一性。受众群体在管理制度的强制下被动接受管理。行政管理过程中有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反馈不及时、有效,就不能及时改正行政管理模式上的不合理之处,使得管理缺乏实效。此外,行政管理模式往往会对行政管理主体产生束缚和制约作用,长期下去使得管理主体对管理模式产生依赖心理,便造成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热情的衰退,出现惯性管理、惰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生机,难以提升管理实效。这种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方式长期沿用下去,不仅不能有效管理受众群体,还使得政府的形象大打折扣,不利于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政府的管理理念难以得到落实。

(二)管理效率低、成本高

传统行政管理方式中的强制性、单向性特点使得民众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产生与政府分离、摆脱政府的错误意识,甚至对行政管理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支持或配合行政管理的具体实施。因此,行政管理主体必须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来有效控制和管理公众限制或拒绝行政管理执行的偏激行为。这不仅使得行政管理政务成本增加,还在一定很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造成政府与民众处于敌对的尴尬地位。

(三)抑制创新动机,阻滞行政法律制度创新

一般情况下,行政机关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时习惯在强制范围内进行具体行政方式的选择,受众群体被动接受行政主体的行政决定,难以获得提出建议及表达意见的机会,这就使得民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严重丧失。哈耶克曾说过,“强制不仅使得一个人的思考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培养,还使得一个人对社会的热情衰退,拒绝为这个强制性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传统行政管理对无论是对行政管理主体还是受众群众的创新精神都产生极大的抑制。此外,政府通过单一、简化的方式来对复杂多变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就使得管理方式的单一性及履行公务的复杂性形成紧张的矛盾关系。遇到一些紧急的问题,政府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确保事情能有效完成,长久下去,政府遇事习惯性依赖强制性管理手段,这就意味着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的动力与激情已经被磨灭。因此,行政管理方式的传统弊端对行政主体及相对人都是创新精神上的一种磨灭。

三、法治视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一)打破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单一化管理方式

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的需要,行政管理必须摒弃传统的僵化、落后、不近人情的模式,真正实现面向群众的科学管理,注重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培养。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该持着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理念,通过服务过程接受民众作直接的反馈与体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行政管理模式及理念上的科学转变,推动行政管理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然而,要真正打破传统管理方式单一化弊端,必须在实践生活中不断进行工作反思、积极听取民众意见、了解民众的真正需求。此外,行政管理方式应该实现合理化、多样化,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让民众通过政府的管理模式真切体会到政府的关心,这样民众才会配合行政管理,乐于接受政府管理。使得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起和谐相处的关系。然而,行政管理方式要严格遵循规范有序、平等双向的原则,通过实践过程中民众的反馈不断进行管理模式改良,使得行政在法治的有序状态下管理实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的法制有序化

行政管理方式的有效创新需要在可控的状态下实现。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主席明确表明了法治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依法行政战略思想。这就使得行政管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指标,使得“依法行政”真正贯彻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只有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才能使得行政管理模式有效实现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行政管理工作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需要行政管理者学法、懂法、守法,让权力关到法治的视野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政府只有深化改革、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有效转变职能,并实现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才能在法治化的视域下有效提高政府管理实效,使得以人为本精神内核得以彰显,最终达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的伟大目标。

作者:黄涛 单位: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学院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中国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政府财政危机、政府管理危机和政府信用危机。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掀起了以企业管理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推动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其新公共管理基本主张有以下七点:(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3)政府应采用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4)建立合理的授权与分权机制。(5)视公众为“顾客”,公共服务坚持“顾客导向”。(6)政府部门的工作由注重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7)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电子化政府。

二、我国当前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政府管理模式是政府为管理而形成的与社会互动机制。2是由政府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构成的一个运作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结构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使政府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政府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变化,逐步暴露了种种制度上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能的发挥。

1、政府管理理念落后

政府管理理念,就是政府在从事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规范着政府的行为取向。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积极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职能边界得到了明显的界定,政府效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在传统行政模式下形成的“官本位”理念、“权力本位”理念、管制理念、数量理念和人治理念不同程度的在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身上存在。这些重权力轻责任、重管制轻服务、重数量轻质量的理念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行为的取向与政府效能的提升。

2、政府管理体制不合理

政府管理体制主要规定政府做什么。党的十七大以来,经过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政府管理体制,但在新形式下仍存在政府管理体制设置不合理、建设不到位的地方。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仍未完全到位,行政管理过程中仍存在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失位的现象。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低下,供给结构不平衡,呈现城乡不平衡与东西部地区不平衡的现象。政府机构设置及其权力、职责配置还不尽科学,职能交叉重叠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政府机构管理层级过大,政府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

3、政府管理方法陈旧

政府管理方法是指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的各种手段、技术、措施的总称。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管理方法超越了工具性的意义,对政府管理目标的达成、管理效能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公民意识的觉醒,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使得当前的政府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及其行政工作人员仍然习惯于刚性的强制模式,采用“行政命令”等主观性强、透明度低的管理方式开展工作。仍热衷于通过审批、取缔查封等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解决经济和社会事务。电子政务尚未得到有效的应用。这些管理方法的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管理目标的达成,制约了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创新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途径

西方国家应运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或者主张,在实践中已经相当程度地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为我们在新时期创新我国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一些主张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政府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政府的行为取向,影响着政府管理效能的发挥。转变新政府理念,就是要树立:

(1)树立服务理念

新公共管理主张把公众视为“顾客”,公共服务坚持“顾客导向”。政府管理要改变过去政府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官本位,权力本位的理念,就是要在新时期树立视公众为“顾客”,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力求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以公民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民为本,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建立相应的回应性机制,给予公民以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建立公民评价和监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顾客驱动”机制。同时,政府官员也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

(2)树立市场理念

树立市场理念,就是在政府管理中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当前的竞争已扩大到政府间的竞争,政府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与服务的能力的高低上。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政府应当树立市场理念,引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降低公共服务提供的成本,通过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和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通过引入市场化企业运作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

(3)树立质量理念

新公共管理倡导实施明确的目标控制和绩效评估,注重政府管理的结果和产出。树立质量理念,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改变以往在履行其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只注重过程、投入,轻结果、质量的理念。通过实施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来控制和衡量政府管理所产生的结果,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优的结果,而且最终的结果还要注重质量,结果与每一位参与此项管理的人员进行对接,进行绩效考评。

2、继续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

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主张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推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功能,减少政府在微观领域的干涉,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职能关系,具体的执行交给市场执行,以此矫正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确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下进行宏观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

(2)推进政府组织结构改革

改进组织结构体系,根据现实需要,运用新公共管理所推崇的现代组织理论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和进行流程再造,建立起适应现在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以此减少政府的管理层次,扩大政府管理宽度。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内部、政府与外界之间信息传递畅通,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与信息反馈的迟缓。同时,积极推进中央与地方之间权责关系划分,通过分权、授权建立起一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对稳定而有弹性的动态平衡关系模式。

(3)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我国公共服供给的垄断性导致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低下。而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通过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降低公共物品供给的成本,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的参与,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3、创新政府管理方法

(1)积极改进政府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新公共管理主张将企业的一些管理方法和技术引入政府部门。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管理方法完全适合于政府管理,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等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我们可以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运用比较成熟的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方法与技术引入政府部门。建立适应政府实际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如建立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机制、目标考核机制、行政成本控制机制等,有效的提升政府管理效率。

(2)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

新公共管理主张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电子化政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已成为改进政府管理方法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包括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沟通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更为便捷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渠道,为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实现政务处理电子化,增强政府公共的透明度,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总之:西方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提升了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效能,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为我们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在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做到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某些有价值的见解和做法的同时,注意结合当前我国政府存在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创新职院管理方式思考与实践

一、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学术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水平都不断提高。但是,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管理难度的增加,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的很多问题不断凸显出来。

1.过度行政化,行政权力凌驾学术权力之上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我国高校长期实行高度行政化的管理,这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所谓过度行政化,就是指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行政权力挤压甚至取代学术权力,主要由行政机构对高职院校内部的所有事务(学术事务和非学术事务)以行政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实际表现上,行政人员控制着学校的管理,教授(师)参与管理的权力薄弱,处于从属地位。高职院校的行政部门原本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我国高职院校的历史发展决定了我国高职院校与政府的关系是依附和服从,因而高职院校内部在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上出现了失衡的现象。我国高职院校的权力结构类型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行政部门承担职能更多的是管理,甚至是监督,服务职能在逐渐淡化,总体上来讲,高职院校内部的许多事务都由相关的行政职能部门来管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随着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过去由政府控制的部分权力正陆续回归到学校,内部学术权力有所增强,但整体来讲,行政权力仍然主导管理权力结构,导致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当然,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也能够进入行政系统从而参与学术管理,但当他们以行政人员的身份对学术事务进行管理时,其角色决定其管理方式与行政权力相适应,而非与学术权力相适应。行政权力的基础是上级对活动的控制与协调,学术权力的基础是自主性和个人知识,所以这两种权力在实施方式上存在着矛盾。这样,以行政方式对学术事务进行的管理越有效率就越有可能损害高职院校目标的实现。

2.行政官僚化,机构臃肿不堪缺乏服务意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构基本上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呈现以行政权力为主的权力高度集中的现象。学校的决策自上而下,逐级执行,长期沿用并依赖这种官僚化的机构管理,机构臃肿不堪并缺乏服务意识。

(1)机构臃肿。机构臃肿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断增加的部门、科室,要求下一级必须有对应的机构,不断增加和强化本部门的功能。这些行为看似加强了管理,实则导致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构众多,机构重复设置,工作人员增加。二是横向部门林立,各级组织或者大而全或者小而全,机构臃肿重叠。许多高职院校目前行政管理部门及附属机构林立,门类繁多,除了教务部门外,还有学工、人事、科研、发展规划、设备、后勤、基建、医院、子弟学校等部门,多的甚至有三四十个部门。这种机构设置导致了管理工作的“全盘抓”,管理人员整天忙于应付行政事务,很难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管理上。三是纵向层次较多,行政管理机构臃肿使得职权划分不清楚,不合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行政管理的“机关化”色彩过于浓厚。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臃肿使上下级信息传递迟缓,信息反馈困难,会议增多,这不仅增加了管理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导致管理效率的下降,同时对教学、科研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2)服务意识缺乏。一些行政单位或部门为了本单位或本部门的利益,人为地设置工作障碍和关卡,该公开的工作制度和流程不公开,人治大于法制,工作推诿、扯皮现象屡见不鲜。服务意识缺乏还表现在管理者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协调工作,工作不深入,对群众和基层反映的问题不解决、不汇报、不反馈,麻木不仁,束之高阁。

3.缺乏协调性,沟通不够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1)缺少合作意识。不仅是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合作意识,而且同一个部门的上下级之间或者平级之间合作意愿都比较少。由于长期以来存在根深蒂固的分权意识,使各部门领导之间争权、争实惠,当面对工作难题时,则退避三舍,在遇到工作失误时,又经常互相指责,在工作中全局观念不强,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待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

(2)缺少程序性。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中沟通与协调缺少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导致行政管理效能低下的原因之一。由于行政管理部门每天为师生群体、教学科研一线服务,工作量较大,内容复杂,在各部门或上下级乃至于外部的信息沟通中,容易出现沟通信息的不确定性,经常是今天决定了,明天又有调整了,没能抓住和处理好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使办公室的工作陷于繁杂的事务之中,顾此失彼。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根源前文所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多种问题,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制约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本文试从政府教育体制因素、高职院校内部制度因素、人的因素等三个视角进行分析。

1.政府教育体制因素

(1)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统包统管导致学术权力屈从于行政权力。我国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形成了政府对高职院校统包统管的管理体制,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种管理体制仍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这种体制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处于管理的主体地位。政府向高职院校提供一些资源,高职院校通过其行政系统争取这些资源,并拥有在内部分配这些资源的权力。另外,政府通过对高职院校制定一些标准、政策对高职院校实行管制,高职院校内由其行政部门对这些标准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应对政府的评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政府对高职院校统得过度的管理,实质上是通过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进行的。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失衡,表现出高度行政化的管理。

(2)政府过度行政管制的同时也把官僚化作风输入高职院校。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其内部组织方式参照政府机构的组织方式,政府作为一种政治团体,其机构的职责就在于以官僚制的组织方式进行行政管理,那么以其为参照物的高职院校复制这种管理方式的结果就是使行政管理过度扩张,从而忽视了高职院校组织与政治组织性质的不同要求它有不同于政治组织的任务和管理方式,因此导致了高职院校内部高度行政化的管理。

2.院校内部制度因素

(1)管理权责不分,导致人浮于事内耗严重。从管理的实践来看,责权分明的管理体制可以带来高效率,进入良性循环;责权不明的管理组织往往人浮于事,内耗严重,会滑入恶性运转的泥塘。高等学校掌握了一些社会的稀有资源,例如招生就业、学术地位、技术专利、师资补员、职称评聘、科研经费陈少婴: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等,这是高等学校的权利,即社会赋予的和政府许可的高职院校所特有的自由和资格,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权力,即高职院校凭此可以与社会和政府进行其他资源的交换,它们是高等学校的社会生存基础。管理权责不分使得校内资源无法整合,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事项迟迟无法统一意见,延误决策,管理效率低下;考虑问题时私心太重,不能从大局出发,不能聚精会神搞发展;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待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会上讲一套,背后做的是另外一套;各行其是,该管的不管,甚至是相互掣肘。想做点有利于发展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时,阻力太大。

(2)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原来规模较小,甚至是由中专改制过来的,因此绩效考核机制也不完善。考核的过程以主观判断为主,考核也大多停留在走形式的层面上:内部的量化考核不到位,缺乏科学性;考核并没有从个人的德、勤、能、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只停留在鉴定、认可、分等级阶段,标准较低而且考核标准有弹性的空间,为拉关系,走后门打开方便之门;没有科学、客观、全面的考核激励机制,考评往往只是上级对下级的考评,使考评结果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把平时的好恶,关系的亲疏,都渗透到考评结果中,这种情况使被考评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带有抵抗、敷衍的情绪,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效率,不讲效能。

3.人员的因素

(1)长期受官本位意识影响,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不少行政管理人员仍然存在“官本位”观念,缺乏协调和服务意识。一些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把工作的目标定位于升官、晋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谋求升官、晋职的方法和手段中,不谋求工作的创新与改进,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工作中讲条件,没有实惠和利益不靠前,工作流于形式,不钻研业务,苛求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追求办公室的豪华、气派。这些官本位的观念和做法阻碍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

(2)行政管理人员结构不良,导致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不高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行政管理的工作量也逐年增加,管理工作繁杂琐碎,难以量化。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学历资历不同,导致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较低。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升级而来,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原来的素质水平既跟不上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导致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现有管理干部队伍中,有些人是通过引进教师时安排的配偶;有一些人是学校为平衡某种关系,不得不安排进来的人员;有些人是无法胜任教学、科研工作,被分配到行政部门工作。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非管理领域的业务骨干,被选拔上管理岗位,他们有的因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不容易接受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能力较差,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适应性差;有的有着高学历和高职称,但由于其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又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培训,跟不上行政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步伐,管理工作只能凭经验来应对。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三、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水平,必须立足于我国高职院校的现实状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构建适应时代进步和学校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教育体制,解决过度行政化问题

要完善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模式,解决好高职院校行政权力过于泛化的问题,必须改革教育体制,给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自主地位。

(1)转变政府统包统管的方式,实施院校自治。从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来看,政府对高职院校不是监督而是采取科层制管理的控制模式,控制模式的政府由于垄断了教育的政策制定、资金筹措、人事任免和教学评估,不仅使政府为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降低,而且这种控制还导致了一个灾难性后果———高职院校治理的泛行政化问题,使高职院校失去了灵魂和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到底应该如何办,这个问题牵涉到高职院校体制。高职院校行政化就是一种高职院校体制,与这种体制不同的是去行政化的高职院校自治。过去,高职院校自治的基本表现就是“教授治校”,蔡元培1917年执掌北大时推行的就是教授治校的办学体制。当然,简单地说“教授治校”并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其实在国外,教授治校也不是完全行得通的。但让教授们有较多的发言权,特别是在学校的根本大计上,在教育本身的各个环节上,能够张扬其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则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借鉴美国的董事会治校可能是更为适宜的选择。因为高职院校治理中涉及政府、学校、个人和社会等与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的利益相关者,绝非单方的个体行为和一厢情愿。

(2)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离,各司其职。高职院校内部行政人员的学术化和学术人员的行政化,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和科研学术活动的发展,而且还使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活动复杂化,最终造成学术资源和行政资源的双重浪费。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活动中,务必要严格界定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权限范围,二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在具体的高职院校管理活动中,对于学术事务,以高职院校教授为主导的学术团体参与度越高绩效越好,行政人员参与度越高绩效越差;而对于行政事务,以教授为主导的学术团体参与度则可相对低一些。虽然在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活动中完全实行西方式的教授治校、学术权力至上的模式还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应该逐渐地在主要学术事务方面让学术权力来主导,比如教学活动的主导权、科研项目的主导权、一定的教学资金和科研资金的支配权以及教学科研人员的配备方面等;而在后勤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资金的筹集等方面,让行政权力来主导,而且行政权力的权限范围应严格地限制在这些领域,杜绝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干预。

2.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1)倡导服务理念,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职院校管理长期沿用行政管理的集权模式,认为下级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上层领导的安排和命令,管理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控制。在现代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职责与角色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管理就是服务,一切管理活动应该围绕着如何充分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展开,这个观念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因此,我们应当更新观念,以服务理念治校,构建高职院校的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应处于服务地位,它服务于与知识有关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将此理念贯彻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就要求行政管理者要为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教师提供服务,也为到高职院校寻求知识的学生提供服务。服务主要在为高职院校的发展争取外部的资源,为学术活动的展开提供设施和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行政人员明确其工作的性质,树立服务的观念,但仅有观念的树立并不能保证实际的结果,必须要配以相应的制度设计,而在使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回归本来面目的努力上,关键的方法就是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升服务效能。要使服务型行政管理顺利运行,不折不扣、有效地促进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往的绩效考核通常是以上级领导为主的考察,主观性较强。目前企业界正逐渐推崇实行360°绩效考核,顾名思义,就是多角度或全角度。我们可以把它设想成一个圆圈,考评者分布在被考评者的四周。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绩效考核多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这种考核的弊端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现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考核也借鉴式地引入了360°绩效考核,这种考核体现了考核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包括同事之间、相关部门之间、教师、学生、领导、下属等,总之,考核的片面性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全方位的考核,这样就保证了考核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发挥人的作用,提高行政管理者工作成效

(1)抵制官本位思想,提高人员服务意识。“官本位”思想不但严重影响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导致因循守旧,视野狭窄,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必须消除行政管理人员的“官本位”思想,摒弃功利思想,倡导奉献精神,树立服务意识,做好“绿叶”,当好“服务员”。在具体工作中,首先,管理者应该尽自己努力帮助解决教师学生的各种困难,要为广大师生做好事、办实事,让他们在实现学校整体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并能尽快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其次,正确对待和处理好管理和教学、科研的关系,明确教学科研工作在学校的“一线”地位,不能给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施加太多的控制和管束。只有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再次,对于学生的管理,应该从高职院校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引导的方法,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宽松的环境;最后,行政管理人员要提倡淡泊名利的心态,服务就意味着奉献,为高职院校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好承上启下的管理工作。

(2)培养行政管理人言素质,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结构,提高懂经济、懂法、懂管理人员的比重。同时,改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次,要推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聘任制。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聘任制是今后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中的一种趋向,该制度一方面增加了在职人员的危机意识,打破铁饭碗,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机关编制臃肿、超员的压力。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对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进行改革,使其体现应有的地位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创新行政管理模式的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改革教育体制,解决过度行政化问题;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挥人的作用,提高行政管理者工作成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适应新世纪需求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银行经营管理方式创新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文章对十多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应遵循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规律,重塑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反思

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一方面,“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业务和分支机构在东南沿海迅速扩张,在一些地区甚至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从而促进了在全国范围内新的银行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本着作为银行改革“试点”的初衷,这些银行也不同程度地在建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历史地看,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商业银行对于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增加新的融资渠道,推动银行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促进金融创新和银行服务水准的提高;建立按市场机制调控金融的市场传导基础;形成有利于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确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也毋庸讳言,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可能脱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没有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成熟构建,就不可能有所谓“规范的”商业银行。因此,这些建立并发展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时期的强烈印记。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缺少明确、科学的战略规划

从10多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大都以短期内自我扩张迅速“做大做强”为主要经营指导思想,同时却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及长期战略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年来,仅仅通过自我扩张,即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前500家大银行的行列,规模扩张速度惊人,快的平均增长70%以上,最慢也近50%。与此同时,在经营方针、产业定位、业务定位、功能定位及与之相应的信贷政策;在收益与风险、近期与远期平衡机制的建设;在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管理架构的建设;在构建系统竞争力的整体营销机制的建设等长期战略规划的诸多方面,却十分粗疏甚至模糊不清,乃至于造成商业银行之间在市场、客户、业务功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同构化倾向严重,竞争异常残酷,风险隐患巨大且难以有效监管和调控。

2.缺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系统竞争力的能力大都十分薄弱,往往主要依赖于对业务的所谓目标考核机制,通过层层分解,对各项业务进行推动。结果催生了一种以客户资源“个人化”为特征,急功近利、单兵作战的营销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强调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现金管理、综合服务等有利于降低客户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争取客户,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能够为银行带来的“资源”来扩大业务;不是强调通过整个银行专业化的团队提供高效、高质的专业化组合服务来赢得市场,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复合型”的服务技能来争取客户。在这种营销模式下,银行经营上的竞争,逐步“简化”成了通过不断加大的所谓“激励”,对拥有“客户资源”的员工个人争夺的竞争,从而形成了一种系统竞争力不断“淡化”,银行员工个体“竞争力”不断“强化”的经营模式。

3.内控管理的方式过于陈旧

脱胎于传统银行管理模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仍主要是以比较粗疏的岗位分工为基础,通过制订制度颁布制度检查执行对违反制度行为处罚纠正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内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工作状态是:虽然有制度及违反制度的处罚规定,但大量是否执行制度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岗位员工手中;管理层和员工面对的管理或业务操作领域跨度过大,不仅专业能力受到限制,且管理和操作也过于粗疏;各岗位的员工需要面对的“内控”制度繁多且还在不断修订和增加之中,使之往往难以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经验的积累为此显得十分突出。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员工流动频繁,管理层不得不日益增加培训、检查的频度和强度,并对违规处罚不断加码。这样一种“内控”管理的工作状态,其所造成的结果是:普通员工和管理层虽不得不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疲于奔命,内部控制水平却难有根本性的提高,而工作的效率乃至整个银行运行的效率却不断下降,进而系统竞争力也不断受到削弱,整个银行最终不得不日益依赖于对员工不断加强的“道德教育”。

由于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上述问题,相当一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因发展过快且无序,案件频发、控制力与发展不相适应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为了解决这些不良资产,又不得不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稀释”这些不良资产,而“加快发展”又导致更大的风险这样一种怪异的发展轨迹,从而使得金融杠杆对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支撑经济高效运作的金融基础亦受到削弱。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产生的这些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本身体制问题、市场体系问题等等,限于篇幅,在此暂且不表,仅就下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略做剖析。

从客观原因分析,这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时的产业基础有关。综观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跨国商业银行大都曾经历了从最初主要为区域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或“自偿性”融资服务,到逐步参与大型制造业及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再到工业资本逐步与银行资本紧密结合,形成以明确的产业支柱为基础的“全国性”乃至“跨国性”银行兼并和业务扩张的过程。虽然嗣后在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在一些国家又经历了一个适度分离的过程,但是商业银行大都仍继续维系着与业已形成的传统产业支柱的紧密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基于其产业支柱的特点,商业银行进而又出现一些功能性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分明确的战略管理模式。由此可知,商业银行对产业支柱的依托,对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财务基础、经营特征、专业水准、战略管理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实际上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决定性意义。有鉴于此,对照我国,近年来组建的商业银行,除招商银行外,从建立之初,即面临内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外有几大银行超大规模强势竞争,生存缺乏基本保证的恶劣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这些商业银行若要生存,除了单纯地以尽快“做大”为主要目标且主要通过对员工的强力激励来实现这一目标外,别无他途。因此,正是这种生存困境造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维持生存为基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有严重缺陷的经营模式。事实上,以全国性交通系统为强力产业支撑组建的招商银行,尽管始于南海边陲的蛇口,却以初具系统竞争力的经营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并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或可为此提供国内银行发展的历史佐证。反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往从建行初始就一直试图建立自身的产业支柱却始终无法如愿,恰恰就是因为这些银行未能从资本形态上获得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省略”了金融资本这个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的结果。

从主观原因分析,我们知道提高银行竞争力需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却不知道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来源于专业化的精细分工,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我们知道提高竞争力需要提高银行运行效率,却不知道提高效率必须以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结合对新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依托,反而在权限的“放”与“收”之间徘徊;我们知道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必须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却不知道现代内控是建立在更为精细的分工并将业务流程的内控要求计算机化的基础之上的,反而在不断增加制度和不断提高对员工道德素质要求之间苦苦挣扎,乃至于最终将全面控制员工八小时内外的言行并辅之以日益严厉的处罚,作为“内控”的主要诉求。由此,期望重点依靠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的良好初衷,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及基于此的管理构架的缺陷,最终却蜕变成了更多地依靠人的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在新一轮改革中重塑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

1.遵循银行发展的历史规律,考虑引进工业资本,以使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得产业支柱的强力支撑

由前述可知,引进工业资本,以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容营造一种良性的经营管理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条件看,如果说在以往转轨时期一些支柱性产业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框架之内,相关条件尚不够成熟的话,那么经过近十多年的改革,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石油产业,以宝钢、鞍钢为代表的钢铁产业,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代表的通讯产业,以联想、海尔、TCL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等等,企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且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已完全有条件成为商业银行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而要真正促成银行这种产业支柱的形成,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并形成所谓“金融资本”,将是一个无法跨越的历史阶段。

通过这种资本的融合,一方面,商业银行以资本为纽带,可以较为顺利地获得产业支撑,按资本构成形成不同的产业支柱,进而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银行有条件将重点和精力从确保生存,转到构建新的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上来,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借此解决目前存在的行业专才严重不足,对行业变化导致的风险缺乏掌控能力的困境,大大提高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资本融合,工业资本则不仅可能获得更有力的金融基础的支撑,而且也有可能大大改善金融服务的条件,提升资金的使用效能。总之,通过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优势互补,整个经济、金融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都有可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当然,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这种融合,也会产生一些可能的弊端,引起一些专业人士的忧虑。如:工业资本的介入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做出非专业化的决定;银行决策层无法得到丰富的银行专业经验的支撑;过于紧密的业务关系可能导致风险难以控制,等等。但笔者以为,任何有利的改革举措,都难以避免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由于这种资本融合在国际上曾有广泛经验,完全可为我借鉴,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界定和监管制约进行控制;其三,工业资本的进入并不会妨碍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要求聘用专业团队对商业银行进行专业经营。总之,权衡利弊,像目前这样跳过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的阶段,同时又希望以当前形势的要求来改造现有商业银行的做法,可能遇到的问题会更大。因此,以为商业银行建立产业支柱为目的引进工业资本,对于重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模式,应当是当前新一轮银行改革的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

2.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依托,以更为精细化的分工为基础,重塑商业银行的内控模式

认真观察一下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可以发现,即便是在一些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包括在中国的市场上,这些银行雇佣的也是当地雇员,且对员工也并无8小时之外的监管要求,其基层行却很少有案件或严重的违规发生。与我国的商业银行对照,为何同样的人进了外资银行就变得循规蹈矩?盖在于外资银行建立在精细化分工和全方位计算机管理及操作系统之上的管理模式,使基层的员工很难作案或有重大的违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代银行管理不仅要建立在不准员工违规的主观规定上,更要创造使员工无法违规的客观条件。

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上的运用,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从电子计算机的功能上看,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实现整个银行系统即时的信息共享;第二,有助于银行大大提高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第三,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地监督和控制操作及其他风险;第四,有助于银行为客户开展组合式服务或“一站式”服务,并为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从西方的情况看,伴随着现代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其内部根据风险控制和专业化经营的要求,业务分工日益精细化,成为电子计算机大规模引入的重要管理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西方商业银行设计了以中央会计系统为核心的综合业务操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反观我国的商业银行,电子计算机的引入,基本是在十分陈旧的业务操作框架中逐步推进的。从以计算机取代算盘,到计算机复制手工操作流程,到形成计算机单项业务的操作系统,到分行一级的综合业务系统,再到总行一级的综合系统,其间由于对计算机和通讯可靠性的疑虑问题、系统兼容性问题、功能不全问题、流程缺陷问题等等,走了许多弯路,且不断重复建设,耗费巨大。而在这一推进过程中,由于业务和技术专业人员互相之间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沟通困难,并未对业务操作和技术从前述四个方面的角度进行重新整合,而是仅局限于相互的迁就,进而使得整个经营管理框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由此可知,若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框架进行改造,使之能够将新技术的引进效能充分提升,首先需要立足于对整个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系统的整合,对所有业务的流程进行重新疏理,明确其中需要相互制约及专业分工的各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岗位设置。然后需要将所有各项相关的制度规定,分解成各个岗位的操作要求与岗位标准,由此形成基本的需求,结合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充分沟通,从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功能的角度出发编制相关程序,最终在全行形成一种通过技术达到相互制约和专业化管理目的的新的经营管理框架。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工程浩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综合性人才的统筹协调及高度敬业的专业人才的协同努力,决非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只要真正有清楚的思路,以一定的实力为支撑,有效组织,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现有的基础上是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也是必须作出努力的。因为无论如何引进战略投资者,企图以此轻易地依靠外资实现这种改造,由于这种系统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均关乎“核心商业机密”,因此是不可能的。超级秘书网

3.以新的经营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自上而下的专业化培训、技术评价和考核体系

系统的构造一方面是对流程和岗位设置的疏理和细化;另一方面也是对岗位操作标准的明确。在明确岗位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转移价格的理论,就有可能对所有或大部分岗位进行定量的考核。与此同时,由于岗位标准和职责更为明确,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也将更为清晰。通过建立系统的专业培训、评价和考核体系,也就有可能不断推进各个岗位的专业化水准的提升和深化。在此条件下,由于员工需要处理的业务领域大大缩减,通过计算机系统已设置好的提示,也无需在处理业务时过多地做出或然性的决定,员工的努力方向明确、单一,错误概率大大降低,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则可大大提高。这不仅能够使得整个银行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高,而且将由此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的客观基础。

概言之,当我们对商业银行的改造有一个新的、更为明确的认识并建立明确的产业支撑之后,我们就有可能在这一新的指导思想下,建立更为清晰的战略管理框架,同时通过重构银行各项业务的流程和岗位分工,并将经营管理的各项要求建立在大规模电子计算机系统之上,再造整个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届时,建立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也好,规范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也好,明确商业银行的市场、产业、客户和功能定位也好,都将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主观愿望,而是将真正获得了一种内部的客观基础。当然,从整个宏观金融系统的运行看,仅仅有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的合理构建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市场系统的建设,倾注更大的精力。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改革环境下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摘要:顺应时展,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满足社会发展与社会体系构建的需要。面对当下时展的众多需求,坚持在改革大环境中采取科学的行政管理方式,致力构建良好的政民关系,以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营造需求。

关键词:法治;视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在政务工作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优化行政管理工作方式,实现构建一个民主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从促进社会和谐需要的视角,进行当下行政管理工作的调控与约束,针对我国社会体系完善创造更加优越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切合实际的解决民众与政务工作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科学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审视

在社会和谐化要求发展中,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审视,能够发现传统工作理念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首先,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对于不同层面人群的主权认识缺失,导致实际的民众权益受到影响。也造成对很多民众意见的忽视情况,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执行存在强制的特征,影响了实际工作的民主性需求。其次,传统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式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存在制约性,会影响行政工作的创新需求,阻碍了社会体系进步发展的目标。强制的管理工作体系对于社会体系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科学性。再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的开展不断的增加成本支出,就造成了管理质量的缺失,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政民的关系呈现出发展不良的局面,单一的形式影响行政管理工作发展。

二、行政管理方式革新的重要性

(一)行政管理方式革新是顺应世界潮流需求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很多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实行行政改革运动,因此很多国家也开始适应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这就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借鉴私营企业中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例如:全面的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工作等等,这样的借鉴方式能够一改往日的行政管理工作,找到更加灵活和弹性的手段,有效的使管理工作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管理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尽管权力性管理或者是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的,但是其适用的范围却很大程度的被弱化。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还需要借鉴市场的手段,或者是非权力的手段,这样能够良好的减少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阻力,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提高行政管理的功能。

(二)行政管理方式革新

更好保证政府行使职能行政管理工作方式需要始终围绕政府职能产生促进作用,政府职能所需解决的是政府工作该如何进行,因此还需要恰当的对行政管理的方式向职能进行转化,这也是政府职能的催化剂。在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有些政府的职能是具有维护性和保证性的,并且在保证人权的同时还需要采取创新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实现职能和管理之间的对接,快速的进行职能的转变,保证政府职能的良好进行。

(三)行政管理方式革新是实现民主执政善治的条件

行政管理工作方式是政府实行职能的主要展现形式,不仅仅是政府作用和能力的良好展现,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一个良好的互动过程。因此在这其中通过相对比较积极的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能够保证把强制的命令变为沟通和协商的方式,把单向推动变成互动的合作,这样能够保证政府和公众之间良好的交互和合作,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也是促进行政民主工作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由传统的统治向现代治理良好转换的有效途径。

(四)行政管理方式革新是思想层面的进步和权益的保证

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依靠的就是自上而下的一种行政行使权力的目标,因此在形式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仅仅需要使用命令和强制的手段,不需要在其他方面履行政府职能,这也是一种最新的管理方式。因此还要求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的管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沟通,并且提供出相互尊重的优质服务,同时也要求行政主体和人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合作,保证其说服性日益增强。而在政府的工作中,非管制行政的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还需要强调对于主体的尊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调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希望能够在合作的双方工作中实现政府的职能,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监督和防止行政主体对其自身所造成的侵害。

三、行政管理方式革新的路径

(一)创新管理思维

革新行政管理工作的传统方式,需要进行创新路径的思考与设计,在实际的工作进行过程当中进行管理思维的再创造。以往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化对行政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落后的管理理念,必须做出适当的改变,削弱强制管理的手段,加强人文管理理念的提升。要求能够从传统行政制约的氛围中走出来,实现对民众服务的转型与变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体现以人民为主体的管理理念的有效创新。另外,还需要认识到传统单向管理的局限性,重视民众和政务工作部门的互动需求。积极的开展合作政务管理模式,抛弃强制约束理念。加强与民众之间的高效互动,拓宽管理形式的交流渠道,方便民众能够针对行政管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管理方式的有效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在行政管理工作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走向多元机制,重视开放政策是战略部署,实现打破封闭思维的目标。从而使行政管理在形式上呈现的更加灵活,方便根据行政活动的动态变化,对其进行灵活的调整,推动行政活动的执行进程,提升行政管理效果。

(二)革新管理方式

革新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重视对行政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执行中的空间控制需求,注重压缩的工作体制,以法治和科学的精神面貌面对政务工作实际的工作体系,以发展的观念进行相关工作的体系构建与优化。为了使政府的行政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使其与社会发展相符合,必须对管理范围进行明确,加大管理空间,从而使行政的管理效果得到有效的发挥。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时代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行政管理方式的工作空间也在不断的缩减,而法治正当意识在不断的深入与拓展。在空间理论不断升级的过程当中能够发现行政管理工作的体系运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重视对行政管理方式的革新,才能够保证行政管理的秩序和法治的监督与约束,与此同时还能够建立良好的政民关系。针对当今的社会形式,对行政的管理形式进行不断创新,打破原有强制性管理形式中存在的局限,从而使管理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有主于行政工作的高效展开。

(三)创造弹性柔和行政方法

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积极的进行自我转变与发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创新思维,为自身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路径。重要的变革路径包含对行政管理创新方式的应用,在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运用弹性和柔和的政策及方式方法,能够保证实际工作进行的科学性及完善性。基于此,行政管理工作的强制手段应该被弱化,增强人文主义色彩。对于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应当采取科学的分析,从而使民众对行政的管理工作认可度更高,方便管理理念的有效贯彻,对管理工作的切实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空间的范畴不断拓展,就影响了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进步意识的深入。弱化的政策和制度更加有利于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情感,也就促进了行政管理工作的进步,保证了实际工作开展的效率需求[5]。

(四)实施电子行政管理方式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社会体系的变革,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转变传统的思维,拓展良好的工作范畴,巩固民众与政务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是未来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保障行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实施电子行政的管理方式,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政务工作紧紧跟随时展脚步的重要表现,能够促进我国社会未来的经济、文化事业顺利前行。电子时代的到来,是保证我国政务工作在法治环境下稳定发展的前提。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对于政务工作质量的进步造成了影响,革新的电子行政管理方式更加优越,能够支持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6]。行政管理,可以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科学性,构建全面的管理平台,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呈现。同时,要针对理念管理数据进行信息录入,利用信息技术制成档案,方便今后管理工作的完善,为调整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结论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中,其主要工作实施方式代表着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所凸显出的行政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等都不尽相同,其服务效果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吻合程度。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够高度重视在信息化条件下最新行政管理方式的运用,同时也能够积极地采取行政的指导和行政的奖励,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权责的统一性。因此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只有做到工作的创新,才能够保证行政法治和行政善治之间的融合,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工作和业务水平的人性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者:童若思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对策措施分析

摘要: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的政工工作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有效保障企业队伍的纯洁性,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而言也是重要途径。文章从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企业政工工作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各个方面为企业政工的管理方式创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对策;企业管理;文化建设

所谓企业政工工作,指的是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上的管理工作,利用多种手段去引导职工树立正确三观,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进行工作。企业政工工作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之中的竞争力,提升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也能增强企业凝聚力,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当代社会正在飞速发展,那么企业政工管理的方式也必然存在着相对比较落后的体系,这对于企业的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所以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重视政工管理的工作,并且思考出创新方式。

1企业政工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企业政工的管理方式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阶段,那么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企业政工的管理其实就是针对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方面进行培训,从而使得员工更加了解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企业内部各个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的和谐发展、企业的优良风气都与企业政工工作息息相关,可以说,思想政治的观念是企业发展进步的精神推动力,其不仅能改善企业经营的理念,也能实现企业创新,提供一个新发展平台给企业。众所周知创新对发展的作用,企业的管理更是需要创新。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剔除糟粕并且进行创新,才能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政工管理方式,并跟上时展的步伐。

2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健全的制度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想在这种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要完善企业各个结构和体系,并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政工管理制度。但是,部分企业总想着用最少的付出去获取最大的收入,将经济利益看得过重,而忽视了政工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以至于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而建立的制度又无法真正落实,这就使得企业政工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也做不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终导致企业整体发展的落后。在这种领导者不重视,管理人员不落实的情况之下,企业政工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较低,不利于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2.2缺乏专业的人才

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人员是政工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而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更是政工管理工作的骨干和主力军。但是就目前来说,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却非常稀缺。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管理者没有给予政工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对政工管理人员的录用标准较为宽松,从而使得专业素质低下的人也能着手政工管理工作,使得企业还要花费大量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对他们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最终给企业政工管理的工作带来阻碍,也造成了企业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3思想环境的不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体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越来越深入,我国市场经济和文化体系由于受到西方思想认识与文化艺术各方面的影响,也同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为文化市场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根深蒂固,某些落后的封建思想不易消除,而且传来的西方文化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些腐朽、落后、低级的思想也对我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思想文化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对于企业政工的管理工作也是有着阻碍的。

3企业政工管理方式的创新

3.1建立健全企业政工管理的相关制度

企业政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与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完善的政工管理制度,其规范了企业的各项工作和政工管理的工作人员,也督促了政工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政工工作。国家政府应当重视起企业的政工工作,结合现实实际,针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问题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定,以此作为政工管理人员工作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企业也应当根据自身文化和社会实践,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政工管理制度并且奖罚分明。在政工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员工,除了有物质奖励,也要在精神方面进行激励,而表现较差的人员则要及时给予处分,严格的赏罚制度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由此可见,科学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机制能够有效保障政工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工作能够减少错误,有效推动企业政工工作顺利进行。

3.2针对企业政工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作为企业政工工作的保障,专业的政工工作人员能够使得工作事半功倍,同时促进企业发展,所以企业除了要定向招收专业人员之外,也要针对政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首先,要对政工工作人员进行道德、信念和服务方面的教育。引导政工人员从官商的意识向着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的方向转变。引导政工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坚定的信念,提升政工人员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其集体意识与团队观念;其次,就是要进行爱企业、爱岗和敬业的教育。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位员工的共同努力,而企业作为员工生存、发展的庇护所,又应当为员工提供应有的福利。企业与员工是互相促进和依存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引导政工人员爱岗敬业的意识,使其主动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此外,对于企业新进的政工人员也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既提升其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也要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保证其在工作中做到认真负责。

3.3对企业政工工作的内容进行更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而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企业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然要对原来的观念和内容进行转变与更新。企业必须要根据其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来进行政工工作,必须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政工工作过程中,切实考虑企业员工的利益,为员工做实事。同时企业领导要切实做到自我检讨、企业员工要做到自我约束,从而创造良好的工作文化环境,企业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必然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政工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企业政工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完善的制度、专业的人才稀缺、思想环境不利等都是阻碍政工工作顺利进行的因素。只有国家政府重视企业政工的管理工作,并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企业领导重视政工工作的作用,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企业根据实际更新自身文化环境才能促进政工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侯斌 单位: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化肥事业部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研究知识经济下的管理方式创新

1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内地的经济市场逐渐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在政府推动和企业自身努力下,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企业管理创新内容方面,由单一生产管理方面的创新向营销管理创新,并进一步向财务管理创新和资本经营创新的方向发展。在企业组织机构方面,以前的生产工厂,加工车间都是归属于政府所有的,而现在已经逐渐转化为股份制公司或者其他经济实体。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渐开放,企业的管理对象和范围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管理理念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同时更加注重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很大提高,许多企业开始注重学习管理新经验,新方法。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培育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塑造充满个性的企业形象,改变了以往万家企业一个面孔的现状。总体来说,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外大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没有找到正确的创新主体,造成创新动力不足;缺乏有目的和针对性强的合理设计;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配套措施不合理,政府干预过多等。因此在我国,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无论以智力、无形资产、软产品等资源为第一要素,还是对自然资源等经济要素通过科学、合理、优化和集约的配置,都是以实现知识价值为目的。所以,要遵循价值原则。理性原则对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创新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全球化、国际化、世界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管理在吸纳和改造资本、技术等方面时,只有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分析和接纳,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地区间的信息交流、商品交换以及各方面的联系都日益密切,生产技术发展迅速,社会需求一直在变,市场的发展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整个经济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因此管理创新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

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独特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在全球化中独树一帜。因此管理创新还要遵循发挥优势的原则。

3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

3.1创新管理观念

创新管理观念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主要是超越传统的经验性思维,开拓眼界,积极的寻找创新的思路。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加需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企业需要坚持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积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注重开饭员工的创新能力的开发,促使员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要把人看成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还要同时注重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局上做到真正的人本理念,才能更好地完善企业管理理念的不足,帮助企业实现从传统到先进的转变。总之,企业在管理观念上实现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能充分的发挥创新精神,实现了个人、组织和社会之间和谐共处。

3.2创新管理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适应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管理方式必然由传统管理转向整合管理。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就必须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创新发展机制,并把企业的经营目标定位在实现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上面,同时整合自身资源优势,优化互补,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协调发展,有机互动,相辅相成进而共同得益。这种管理方式强调管理目标实现的可延伸性。创新管理方式还包括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它是管理决策者智慧的结晶,在管理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制度创新,其他一切创新就难以实施,或者步履艰难。具体来说,制度创新包括: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内部的各类管理制度的创新。

3.3创新组织形式

管理组织的创新是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组织规模庞大,职权过于集中,组织效率低下,应变能力差,沟通不通畅,不利于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掘,已经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形势。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通信和信息革命,将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基本上都实现了信息化操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发展的今天,许多企业的组织成员已经不具备这种先进的知识和素质,进而也就需要企业在管理组织上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变革组织形式,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适应快速多变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变革的趋势及创新形式,应当是从过去刚性的组织状态转变为柔性的组织状态。企业的机构构成应该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发展变化,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要建立一个能够及时适应时展的机构组织,这样的组织应该懂得通过创新思维的思考和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实现自我进步,才能适应时代的迅速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4创新管理知识

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知识资源及其使用环境进行有效利用和整合的过程。企业通过整合各渠道的信息资源、市场讯息、人才资源等,建立起文化氛围浓厚的企业内部环境,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它强调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经济领域中,文化知识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当今时代中,知识的来源渠道更加广泛,知识传播的速度更加快捷,知识创造的速度和更新的速度都是空前绝后的。因此,知识创新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知识要素与劳动力、资金、设备等要素相比仍然是核心要素。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它能帮助企业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占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市场领域。所以,企业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因素。

3.5创新管理目标

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该树立具有更高水平的目标。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在对企业目标进行定位时不仅要看重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看重社会效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忽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能为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把实现自身的经营经济效益与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相统一,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创新经营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要把发展的眼光放得更长远,懂的只有实现社会效益才能更好的保证实现经济效益。总之,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要注重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坚持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4结语

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时展的速度空前迅速。全球化的脚步逐渐迈进,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再加之市场变动更加难以预测,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只有加大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一个没有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企业,在如今的社会中已毫无竞争力可谈,这样的企业无法跟进时代的潮流,也就只能被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抛在身后。而借助于创新的企业能在市场的无限变化中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特色,只要在市场上出现,就能获得极大的经济利润,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进而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因此,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懂得创新,创新才是管理的灵魂。综上所述,未来的企业管理中人才和科技要素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在效益模式上,将根据市场的变化,寻找新的突破口;在文化模式上,向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制度模式上,探索平等和效率高度结合的新的权力结构;在组织模式上,向更为灵活的、体现新价值观的组织形式过度。

作者:夏新亮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方式与创新

文章摘要: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大数据营销可以以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为基础,为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但是,怎样在大数据环境下对营销工作进行管理是当前电力企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以国网公司管理理念为指导的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透视,进而提出具体的企业营销管理与创新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电力企业;营销管理

目前,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力营销管理面临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技术日渐发达的背景下,很多电力营销企业提高了对数据的重视,并试图通过互联网进行大量用户的收集,用于对市场需求的分析,进而加强营销管理,提高企业服务质量,以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的健康与长远发展。

1.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机遇

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面临着以下机遇:(1)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电力需求在不断增加;(2)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扩大了电能的应用范围;(3)国家电网对“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双一流的创建为营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2挑战

作为一把双刃剑,大数据在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同样对其提出了一系列挑战:(1)在经济转型期,国家对结构的优化调整及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能源的消费总量及大工业的用电比重,这对电能的市场占有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国家对低碳技术的开发与推行要求清洁能源进行新型供电模式的建立,但是,现有的供电模式需在法律、政策以及技术等多层面的支撑下实现这些应用;(3)国家电网推进的“三集五大”对电力系统提出转变营销发展模式的要求,电力企业需对其营销资源与管理层级进行整合,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智能化与集约化的服务手段。

2.国网公司管理理念指导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国网公司管理理念指导下,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企业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改进电力营销管理理念,在各种新能源不断出现的冲击下,电能进入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电力企业应改变其以业务导向为核心的营销设计,对市场的竞争状况与客户需求予以充分考虑,建立并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机制;(2)完善电力营销业务功能,对电力系统中进行技术研究、营销政策以及市场开拓等工作的机构予以健全,补充其缺失的各项功能;(3)提升电力营销运营效率,避免电能计量检定、人员与相关设备重复配置现象的出现,加强规划、生产等部门对电力营销管理的支持力度,协同故障抢修、业扩报装等各项服务流程。

3.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与创新

3.1建立电力大数据系统

融合管理多专业电力营销、资产寿命周期管理以及配电协调等多种数据,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营销管理系统。具体地,可借助于GIS技术建立城市配电网数据库,保证地理信息数据的完整与精确,同时数字化转换不同的地图数据,继而编辑、分析与处理矢量图形。通过数据库系统,对配网、接户线资产以及用户进行综合管理,提供面向用户服务的各项基础数据与电力营销的管理。此外,该系统与电力企业营业系统的对接还有利于电力企业实现以用户图形及台账信息等为依据的电力营业管理;与负荷管理系统对接,则有利于电力负荷实时管理的实现。对于电力大数据系统本身而言,其电网操作、电网运行管理、电网分析以及辅助决策等各项功能都能够为电力营销管理创造不少便利。

3.2加强电力抢修可视化管理

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可以帮助营销管理人员更新数据认识,在紧急情况发生之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更好地管理社会用电。此目标的实现以基于电力生产抢修平台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基础,向用户故障分析及抢修调度可视化管理提供便利。具体地,应连接可视化停电管理、电力客服以及保修等各个系统,通过用户故障管理、电网故障管理、抢修资源可视化管理以及抢修指挥管理等多个模块的增设进行电力指挥抢修平台的构建,并对电力抢修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汇总,通过闭环管理与统一调配电力抢修数据,变被动的抢修工作为主动,提升电力抢修的管理水平。

3.3进行线损精益化管理

电力企业应对电网进行分压、分区、分线以及分台等管理工作,以电网等级为依据,统计并分析线损率,对不同的行政区域的电网进行分区管理。针对性地,10kV公用线路还要实施分线管理,共用配变则需实施分台区管理。借助电力大数据系统创建线损模型,并根据已有与实时数据对模型进行更新。数据的分析与计算可以为各环节的电量计量管理提供依据,有利于线损闭环管理的实现。而电力营销信息与配电GIS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营销系统与配电系统的整合,进而以营销系统为依托对线损进行精益化管理。详细来说,便是通过营销系统从厂站进行电量收集与外售等的数据抽取与核查以及线路供电量收集等各项工作进行电力大数据统计调查,以对数据统计错漏现象予以避免。此外,借助于营销系统所提供的各项数据可以对电网线损进行统计,继而计算电量与电费,这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

3.4创新电力营销服务模式

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力营销服务模式有待创新,这是电力企业信誉提升与市场竞争力强化的要求。其一,电力企业应创新营销模式,通过电力网络营销的开展推进电力营销与用户需求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管理,该方式有利于电力企业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实施电力营销,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对电网运营及经济效益的兼顾。其二,电力企业应以电力大数据为依据设置以用户满意为基础的管理目标,落实收费、咨询与优质服务等工作,使用户更好地享受电力营销服务,实现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电力营销管理对电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电力企业转变原有的营销管理理念,创新营销管理方法,通过向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电力营销服务来保证企业自身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对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方式及创新进行探讨,能够为企业在开展相关工作之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作者:彭硕佳 单位: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电力企业政工管理方式的创新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蒸蒸日上,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管理方式也须紧跟时展的潮流,适应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以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本文就新形势下制约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管理方式创新发展的根源进行分析,探讨了电力企业如何实现政工工作的创新管理。

关键词:电力企业;政工管理;创新;措施

一、引言

电力企业的政工工作是指为了解决员工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与思想疑惑,电力企业安排专职人员通过宣传、沟通、引导、教育等方式帮助员工们解决思想矛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这些专职人员所做的工作叫做政工工作。新形势下,电力体制改革大幕已经开启,我国的电力企业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因此,这一阶段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不能放松。目前,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员工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复杂多变,出现的矛盾和疑惑也呈现千姿百态,因此,政工管理的工作方式必须紧跟新形势下的时展,在管理方式上不断谋求创新突破,以便在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制约电力企业政工管理创新发展的问题

1.对政工管理重视度不高,政工工作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在一些电力企业中,由于政工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政工工作的管理机制很不完善,与政工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无法落到实处,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电力企业致力于发展经济,认为员工的心理问题对工作不构成威胁,不应该浪费人力、物力在政工工作上,也看不到政工工作在企业内部发挥的巨大作用,认为政工工作人员只会夸夸其谈,其理论与思想教育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没有一点帮助,因而忽视政工工作。电力企业领导的不重视,使政工工作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电力企业的政工管理机制严重不足,对企业内部政工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2.政工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团队力量薄弱政工工作全靠说和写,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由于对政工管理工作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在招聘政工工作人员时不太严格,使政工管理部门缺少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也降低了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很多政工管理人员文字功底太差、知识水平有限,造成在文字宣传时无法提笔成文、出口成章,写不出专业性、能够引导人的宣传文章,不仅起不到宣传作用,而且使政工工作受到抵制。此外,与员工面对面沟通时,政工管理人员要能体现自己的专业素质,从心理学或社会科学的角度帮助员工解决思想问题,而目前来说,很多电力企业的政工管理人员无法达到这种专业水平。电力企业中很多人对政工工作认识不到位,甚至一些政工工作人员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也没有正确的认识,政工管理的团队力量比较薄弱,团队凝聚力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电力企业政工工作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团队力量,在电力企业发展中不能发挥作用。3.政工管理方式一成不变,开展形式较为落后目前来说,很多电力企业中的思想教育形式还一直沿用过去的老旧模式,管理方式一成不变,管理人员的思想不能随着当下新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认为政工工作只是发放时政类报刊杂志供大家阅读,或是写写文章、贴贴宣传标语之类,在要求与员工沟通交流时只是召集职工开报告会、一起观看爱国电影电视作品等,这样的工作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新形势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员工的心理问题或思想矛盾也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这些问题有时候很难被及时发现,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因此,政工管理方式必须破除陈旧思想,主动寻求创新管理。

三、促进电力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发展的有效措施

1.获得领导重视,完善政工管理机制政工管理方式要实现创新突破,领导的重视和认可十分重要。在新形势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电力企业领导也应当与时俱进,正确认识政工工作在企业中的价值,加强对政工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完善和创新政工管理机制。政工管理机制应从员工的工作、生活、思想等多方面入手,全面考虑员工的工作及生活需求,制定人性化且有效的管理机制,如优秀员工评选机制,定期评选思想端正、工作积极、表现突出、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员工,以激励员工学习榜样、认真工作。2.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政工团队建设电力企业政工管理方式的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政工工作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做到创新管理、高效管理,才能正确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政工管理发挥实际的作用。电力企业政工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人才的选拔工作做起,电力企业在招聘政工工作人员时应挑选一些与社会心理学、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相关的人才,确保其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其次,对招聘来的人员要进行专业培养,不仅要提高政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善于观察、深入员工生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员工解决各种问题。3.结合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日常生活政工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而是要将思想政治与员工的兴趣结合起来,增强政工工作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才能提高政工管理的质量。如果只是单纯地做宣传或教育的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使员工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进行政工工作时,应多关心员工的生活,结合日常的文体活动,如定期举办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以增强员工间的沟通交流,员工的日常生活得以丰富、精神得到满足,也就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要不断与时俱进,政工管理也要贴近员工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员工需求的前提下不断实现管理创新。只有这样,政工管理工作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才能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各种需求,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范吉中 单位:国网四川乐至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