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生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09 04:11:41

摘要: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发展学生发展理论,除了提高学生服务水平外,高校还应该改进学生管理。在实践领域,学生管理中的很多项目、领域和政策都可以在学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学生管理模式要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弹性管理模式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 学生 管理

学生管理论文

学生管理论文:高校专业化学生管理论文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它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加以融合,具有综合性特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展,已从重单方面的强制性的说教、灌输模式逐渐向以人为本、服务化和制度化的方向转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涵盖范围广泛,以引导学生思想的正向发展、为学生生活需要服务、指导学生就业发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等等多方面的发展为工作内容。长期以来,国内的高校并没有将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机制使得工作在一线的学生管理从业人员仅仅作为管理工作的执行者,管理实权和自由决策力的缺乏,使其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管理。这一点,国内与西方高校学生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本质和境界上都存在较大的分歧。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走科学化的发展路线,既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完善的管理体系、正确的管理理念,还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发展与培训规划、方法,建立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化的高校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这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学生管理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行业,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培养专门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再到专业化的过程,每一种行业分工最终的发展趋势都是具体化、专业化。职业发展的专业化无论对于从业者本身的发展还是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管理的专业化是将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类别,同会计、法律、金融等专业一样,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从业人员也同其他从事专门性职业的群体一样,具有更专业的知识素养,为社会培养本行业的专门人才。现今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管理和被管理两方来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强调的是双方间的互动性。学生是服务的主体,占据着主动的地位。为了满足对新一代大学生的管理需要,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更加专业的知识和理论,采取更加专业的管理方法,以做好现代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传统的观念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需要像高校中的专业教师那样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储备,无论谁来干都可以胜任此项工作。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专业性更强,专业要求更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来讲,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仅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储备,还要具有能够亲力亲为的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学生的日常工作、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学习生涯的规划、各种专业特色研讨会的开展、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等实践性强和业务性强的职业素养。在国外学生管理工作从业人员都受过高校管理工作的专业教育,国家也会专门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在我国国内的学生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理论知识储备欠缺,专业化程度低,而且执行行政式指令的工作模式,工作缺乏针对性,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管理制度,人员流动性大,学生管理工作很不理想。因此学生管理只有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为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理念的建立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内部管理进行着根本上的更新和变革,学生管理工作已经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职业经过分化和发展,必然形成专业,从而形成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从职业分类的角度分析,专业是指群体经过专门的教育学习和训练,具有高深的、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职业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可以说现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符合职业专业化的标准。现在学校管理学知识体系日益完善,在国内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学院都有教授教育管理学的内容,在一些高校管理中已经有自己特定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形成。另外,在高校内部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已经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而且从社会角度来看,高校管理职业在社会中已经作为一个职业阶层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专业人员,获得系统而明确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维度。高校管理的教育性、综合性与复杂性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应具有符合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角色要求的知识结构。专业伦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它包括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态度和动机,而专业态度和动机又是专业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

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制度保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不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是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不但要加强硬件方面的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效果,在软件方面要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4.1以制度形式明确学生工作管理的地位

高校出台的一系列的制度、规则或者年度工作规划要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不仅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支撑,还要有一定额度的配套服务经费的划拨,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从制度和财力、物力等方面共同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的做以调整,以使其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在现今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的管理认可并服从,但是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受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加上经验的欠缺,对社会现象缺乏自我辨识的能力,导致缺乏主见,将在校期间学生管理给予的意见和指导忘记或者忽略。因此,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地位,遵循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宗旨,建立健全相关人员准入、考核、评比机制对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4.2以制度形式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职业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管理、心理健康的管理,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进行法律法规教育、进行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等等。这些工作细化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部门,对于部门岗位,应该建立明确的制度和规则,为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保障,确保岗位工作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岗位人员在选拔和聘用的过程中,除了理论基础知识以外,对于思想政治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本专业的知识素养,心理健康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心理辅导的经验,并通过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认证考试,在法律教育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岗位都需要有规范的制度提供保障。

4.3采用艺术性学生管理模式、制度激励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大学生,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典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工作,为他们提供服务,对各种事件处理的好坏直接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社会认知以及人际关系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因此,艺术化学生管理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接受学校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流于表面,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将教育管理深入打动到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社会交往的层面上得到正确的认知,这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所在。以制度化的形式采取适度的激励,使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优秀的工作表现和成果受到认可和鼓励,会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更有兴趣,勇于创新,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王楠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管理论文:学生发展理论下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一、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从全球范围看,学生发展理论在美国的研究最为完善和深入,研究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的思路和内容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美国学生事务是以“学生发展”理念为导向,以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为标志,快速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的。美国职业指导的不断发展,美国教育理事会对专业学会的建设、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以及各类专家对学生发展的研究,为学生发展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1972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CPA)推出的《明日高等教育工程》强调了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将“学生发展”定义为人的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它使每一个人能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发展任务,达到自我实现和自身独立。它探讨学生发展作为一个职业的哲学基础的可能性,提出学生事务工作人员要以学生发展为指导,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此后,米勒和皮恩斯将该理论应用于实践,强调了学生发展的工作目标,提出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目标的建议。之后,温斯顿等人又提出一系列评估学生发展成果以及学校环境对学生发展影响的方法,从此,“学生发展”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1994年学生发展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美国大学人事协会在《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含义》报告中提出了SLI理论,认为“学习”“全体职员的发展”“学生发展”是互相交织和密不可分的,学生事务应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与学术事务进行融合和合作。该理论已逐渐成为目前学生事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学生发展理论受到了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发展的深刻影响,其重点集中在如何理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上。学生发展理论确定了学生发展的各个侧面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主要回答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人际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学环境中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成长?学生将在大学获得哪些发展?美国学生发展理论可以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1.学生工作研究应该有深厚的理论支撑。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结合价值观、认知和人格等方面的内容,将学生作为统一整合的个体来研究非常必要,唯有如此,学生管理工作者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教育和管理者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政策和方案,优化学生发展路径。学生发展理论的支撑,使得研究更加科学化,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

2.学生工作应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

学生工作应该在充分理解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现状看,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求,把学生视为被管理者,这样的教育管理理念明显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工作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学生发展理念使学生工作中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功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对学生事务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学生事务工作者要学习学生事务相关理论,在实践中提高工作技能,使自身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学生发展理论的理论前提和主要构成

学生发展理论强调大学期间的学生发展具有以下规律:一是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的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二是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和不平衡性使不同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三是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发展存在着很多个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遗传、家庭环境和社会教育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正是认同发展的不平衡、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研究大学生发展性问题才成为可能。学生发展理论主要由两个理论群组成,即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和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1.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包括一般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强调,发展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年龄段发生的,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些被称作发展任务的特殊问题日益突显。马西亚、乔塞尔森、奇克林、锐瑟尔等人发展了埃里克森的理论,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发展。

(1)角色认同。

奇克林在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得出:角色认同的确立是大学阶段发展的中心环节。角色认同即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个人当时应扮演的角色相一致,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角色认同。对于大学生而言就面临这样的疑问:“大学生是什么?”“大学生身份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上大学?”“我的未来和前途在哪里?”这些都是角色认同需要讨论的内容。大学生如果角色认同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陷入内心与外界的不平衡和不稳定状况)、“消极同一性”(出现反社会的情况,拒绝对他的身份要求及所有象征)、“社会心理延期性”(个体不能把握自己,需要借助外界实现自我综合)等情况。角色认同的解决取决于个体,而每个学生解决角色认同的途径也不一样。角色认同情况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奇克林和锐瑟尔总结了七个对角色认同的形成具有贡献的向量,即“能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由独立到相互依赖”“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确定角色认同”“目的的发展”“完整性的发展”,这七个发展向量是相互影响的。它们都可以在高校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大学生完成,如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师生的合作程度、课程的设置、学生团体组织的发展、学生服务的情况都会对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产生影响。引导大学生完成角色认同,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2)职业发展。

在职业教育中,真正关涉发展理念的是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舒伯的职业彩虹图描述了个体在其生命的全过程中可能承担的九种相互交叠的角色,包括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配偶、家长、父母以及退休人员。每一个角色都对个人的生命有影响,并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占有不同的比重。这个彩虹图表明了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会影响人们可能承担的角色以及他们的自我观念。舒伯还研究了通过生命线理论来认识过往的经历,探讨这些生命事件的重要意义。关于职业发展,舒伯把它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期(0-14岁)。第二阶段,探索期(14-24岁),个体对可能选择的职业进行调查,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了认识和了解,学习必要的技能以求得到一份职业。这一阶段也是高校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时期。第三阶段,建立期(25-44岁),慢慢熟悉工作和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第四阶段,维持期(45-65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以维持工作能力并为退休做打算。第五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衰退期(65岁以上),包括适应合适自己身体条件的工作和掌握独立生存的资源。大学生应积极利用这个探索期理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做好准备。当然对整个生命而言,职业只是生命中的一种角色,应该学会协调好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2.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包括一般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和道德发展。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学生获取信息、认知体验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进而了解学生发展的认知机理。

(1)意识层次。

凯根介绍了五个“意识层次”,用来描述精神的结构体系,它可以控制人们如何构建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如何思考、如何感知、如何将自我和他人联系起来。第一层次是儿童阶段,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比较冲动。第二层次是通向青春期的儿童晚期,个体开始区分自我与他人。第三层次是大学生所处的阶段,这一阶段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会考虑他人的需要和观点。第四层次则是可以客观地评估关系的质量,并用双赢的方式来逐步平衡。第五层次,个体可以接受矛盾是生命的一部分。随着意识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对他们之前的经验进行反馈以更好地了解自我内在和外在的意识及存在。

(2)认知过程。

不同个体的认知过程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在学生学习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徘瑞专门研究学生在构建知识过程中那些与年龄和教育相关的因素。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3)道德发展。

科尔伯格建立了一套道德观形成过程的六个阶段的模型。该模型以正义为中心,根据个人和社会规则的关系,提出了道德思考的前常规期、常规期和后常规期。学界在对科尔伯格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两种引导人们作出道德判断的思考方式,一种是基于正义与权利,另一种是基于关怀与责任。研究表明,大学生活,包括课程作业、组织活动及社交网络,对道德观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总之,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更关注学生在想什么,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关注个人的部分外,也关注环境的影响因素。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危机,以及由此会带来什么样的转变。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相互影响,因此需要教育者从整体的角度,从学生发展理论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和层次,开展多样性的服务和指导。

三、学生发展理论的运用及思考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上。学生发展理论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生所面临的成长问题,从而完善学生发展服务项目和优化管理模式。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深入开展我国大学生发展现状的调研。

目前高校有不少关于学生状况的调研,但是总体上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撑,学生发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生发展理论的基本目标就是解释大学生怎样发展成为具备复杂成熟的认识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个体的过程。所以,高校除了要重视学生的某类行动和思想动态,还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对学生的角色认同度、职业成熟度、意识层次、学习策略和道德发展等做深入的调研。

2.对大学生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高校不仅需要对大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还需要开展详尽分析,对大学生认知水平、职业发展、道德发展、情感处理、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大学生发展的性质、特点、规律以及环境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这些分析可以使学生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的变化和需求,从而适时调整教育活动和项目,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通过预测各种类型的学生在高校环境中可能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为高校调整和制定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这对专业性较强、特色突出的院校来说尤其重要。

3.对大学生发展问题形成初步的思考。

高校可以在学生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如何让学生成为同一性获得者?因为学生对某一角色的认同感越强,其参与行动的动机就越强。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个人素质,尝试扮演各种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探索外部世界,从而做好职业决策和职业准备。如何鼓励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只有提高了认知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更深入地理解他所处的环境。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只有调整认知的结构,才能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只有建立正义的道德理念,才能让学生更完善地理解人生。对这些学生发展问题的思考,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还有助于推进学生工作的专业化。

4.理解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不同地域、民族、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前的情况和基础多样,需求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会是多样化的。每个不同的个体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个体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的发展也不会整齐划一。高校可以利用学生发展理论,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优化服务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如不少高校试行根据新生兴趣来划分学生宿舍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5.不断推进学生工作专业化。

学生发展理论深化了学生工作的内涵,促进了学生工作理论的发展,从而构成学生工作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发展理论要求学生工作应更广泛地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开展工作。在就业指导、资助服务、职业教育、心理咨询、社团活动和学习辅导等学生工作的多个专业化方向上,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帮助学生丰富人生经验,适应多样的社会生活。

6.改进学生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发展学生发展理论,除了提高学生服务水平外,高校还应该改进学生管理。在实践领域,学生管理中的很多项目、领域和政策都可以在学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学生管理模式要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弹性管理模式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需求。比如,学生性格对学习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高校可以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课外指导等教学管理环节进行一定的调整,或者通过其他教学管理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赵睿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论文

一、“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模式上未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目前通过工学模式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自身的角色定位进行合理地转变。首先,院校管理学生的方式呆板,依旧沿用传统班级式专业管理,管理内容大多很多都是学生校内的学校活动,忽视了企业生产中班组、团队和生产的管理需求,这样管理方式下学生就不得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不断转换,极易导致学生出现反感的情绪,也就无法实现该管理模式的实际效果。其次,管理方法主要以命令式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严重的打击,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认识到工学模式的意义,自然也就对其没有兴趣,从而无法真正意义上投入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

(二)实习工作管理未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由于学生中学到大学长期生活在校园的环境中,已经习惯了校园,虽然大学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但实际上大学还是不能脱离“校园”这个标签。正是因为学生习惯了这种环境,加上学校也没有对学生有效地引导,进而使学生在工学结合模式环节中企业实践部分并没有正确的态度。有部分学生存在消极的情绪,面对一些较为简单、不断重复的生产工作时,容易出现厌烦的心理。甚至还可能因为这种情绪影响到工作,进而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现问题。这种意识明显就是还没有脱离学校而进入社会的思想,将工学结合下的企业实习当做“临时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较弱,具体表现就是不按照企业的安排来执行,甚至还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比如旷工、早退等情况。而这种情况除了学生的自身因素外,学校实习工作管理缺乏规范性也是重要的因素。

二、“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改进办法

(一)转变学生管理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工学教学模式培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学生的对这种模式的态度和认识就直接决定了培养的效果。就学生管理而言,主要是要转变管理的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体现,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有所提高,从而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行埋下重要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应更具人性化。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如果到了相关企业实习,那么其身份地位就属于从业者,学校作为学生的管理人,就需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将学生视为进入社会独立发展的人,不能还是按照命令式的管理办法,应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二)优化学生管理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突破了学校的限制,而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合作则是这种模式推行的基础。为此学校就需要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和优化学生管理模式。那么,高职院校就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内容,以促进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较为宽松的环境。同时,作为三方合作之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同样不能忽视企业的作用,应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将其拉入学生管理队伍中参与到管理中。这就需要企业应意识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并不是如正式员工一样,学生还是具有其特殊性,企业应在考虑这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着重突出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

(三)规范学生实习的管理

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已经算是社会中的一员,而不只是学生的身份,同时还充当着企业员工的角色。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并存,无疑使学生管理上的难度有所增加,为此,学校应培养专门的学生管理队伍,通过统一的队伍实现学生实习阶段管理的规范性。首先,在人员的选择上,学校应选择一些自律性较高、有威望的学生按照分组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就有效地弥补教师不能随时在学生身边进行管理的不足。其次,以学生队伍管理实习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交流和沟通也较为方便,实习生接受管理的较为容易。

三、结束语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企业和学生为基础,使学生能更快适应职业岗位。其中学校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的实际意义,学校应转变传统培养人才的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素养。同时,学校还应与进行积极合作,建立学生管理队伍,通过三方的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作者:孔焱 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我国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论文

1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1.1乐于自我表现,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但合作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乐于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表现积极,展现出自我个性,喜欢广泛的结交朋友,然而在沟通形式上却只注重表面,真诚和信任表现不足。究其原因,新社会的计划生育使得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在家庭教育中被关注、溺爱的弊端逐渐显露,因此难以很好的融入集体生活,自我意识比较强。相对在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方面比较缺乏。

1.2思维比较活跃,反应也很敏捷

当代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当碰到问题时善于寻找捷径。对多种电子产品都能熟练掌握,经常运用科技手段来解决在传统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1.3思想具有矛盾性

一方面很多学生在知道机遇难求的同时,却往往当机遇来临时不加理睬或根本不知道怎样去把握,另一方面,他们知道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工作压力很大,但在学习上却不积极认真,导致成绩不过关,在面对应聘官的问题时,不知所措。另外他们也知道当今社会是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各个行业都存在成功,却经常抱怨专业不好,学校不名。

1.4对效率和效益更加注重,很多时候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足

很多学生都会把回报、利益作为办事的出发点,对承担义务性的工作不愿意去干。

2当今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根据当前大学生的自身特色,大学期间如果不能正确有效的加以引导,以后很难成为社会建设中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中的主力军,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2.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对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以此解决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自身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对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进行解决。

2.2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提高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因此自身也应和大学生一起与时俱进,具有驾驭新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应不断加强协调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对工作和个人的认可,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的关系。

2.3正确认识、热爱工作

辅导员应对自身的工作有着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这项工作本身就任务繁重,内容复杂,辅导员自己要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发挥出最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争不断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好。

2.4要有奉献精神

辅导员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都有所涉及,比较繁琐,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平时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棘手问题,辅导员应保持不气馁的精神态度,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尽量想办法解决。总之,为了给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辅导员应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感受乐趣和成就。

3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近几年教育部颁发了很多的学生管理规定,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包含学生学习、生活、心理辅导和党团工作等几个方面。当代高校辅导员要对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管好学生管理工作。

3.1辅导员要以自身修养,良好的气质,优秀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辅导员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形成良好的班风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辅导员要想班级工作游刃有余,必须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良好形象气质,个人魅力优秀,才能为班级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言行举止和仪表是辅导员好气质和个人魅力的首要表现,一般情况下,一个辅导员要带几十甚至几百名学生,他们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工作中衣着服饰都应大方得体,行为举止要落落大方,语言谈吐要温文尔雅,把美好的形象留给学生,利用对自身人体美的塑造,表现出蕴含的力量、气质、风度。从而展现心灵的美好,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对大学生的审美观进行正确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对真善、美丑进行正确的辨别,从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这是对职业和学生尊重的体现,对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德品质也是辅导员个人魅力展现的所在,应以身作则,诚实守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基层管理者,应把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作为信念,还应具备关心学生,细致严谨,说到做到的工作品质。另外在意志品质上,要坚韧顽强,果断勇敢。在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中,常常会有突发事件,辅导员肩负维护学生安全的重任,所以必须勇敢果断,沉着冷静,能够把握大局,对事态进行控制,在性格上要平等民主,无私宽容的对待学生,关爱宽容学生,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多理解、接纳学生,对脾气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差异较大的学生都要如此。在情绪上,应感情丰富,睿智幽默。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艺术就是幽默。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应加强积累、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善于良好的运用幽默,这种方式带来的启示,更能够引人思考。把乐观、睿智、富有感染力作为自己成长的目标。在心理上,要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正确客观的面对挫折和自己的处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长短处也要正确认识,对自我认知进行不断的调整,做到难题或麻烦面前不愠不火,力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2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辅导员应对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对象正确看待,不仅仅是学生生活中的管理者,也是良师益友的身份,不仅是代表学校履行对学生的监督职责,更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高校辅导员应该牢记的,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实是始终坚持的原则,把大学生的价值和目标与教育管理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用爱心展开教育管理工作,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3.3敢于创新,注重实践落实

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使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也不断随之变化,所以辅导员要与之同步,对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要及时摒弃,勇于创新,不能得过且过,因循守旧。如果这样就会造成与学生脱节的现象,给管理工作造成障碍。

3.4重视同学生的交流沟通

连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就是辅导员,因此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对他们进行细致观察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抓住机会,深入学生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仔细分析,加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压力也很大,来自各个方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产生自闭症、抑郁症等等,因此,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这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方面。

3.5定时分析规划,总结经验

辅导员工作繁琐而艰巨的特点,就要求辅导员要善于把任务规划好,进行统筹安排,当遇到问题时,头脑应保持冷静、清醒,镇定的面对,并进行周到的分析,让繁琐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作者:佟昕阳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司法角度下学生管理论文

1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1学生管理纠纷的内涵

动态管理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涉及招生录取、学籍情况、纪律处分等事务管理;另一部分则是非重要的事务管理,这一部分主要涉及生活管理等。本文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管理纠纷进行论述,其学生管理纠纷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学校秩序、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引发的各种争议,通常情况下,这种争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纠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高校与学生之间特殊的法律关系所决定的,一方面与行政纠纷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与一般的民事纠纷有所不同。

1.2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根据案件涉及问题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典型案件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招生行为产生纠纷的案件,例如:何建宇在2001年填报志愿时,没有服从专业调剂,但是,在招生过程中,淮海工学院将其安排在所报志愿以外的专业。为此,何建宇状告淮海工学院非法录取。2004年,甘德怀在北京大学博士招生中,笔试第一但未被录取,指责北京大学招生程序不公正,因此与北京大学对簿公堂。第二,学历、学位证书引发纠纷的案件。第三,学校处分引发纠纷的案件。2002年,由于考试作弊,北京某大学经管学院会计系勒令98级女生严某退学。2004年7月,卢燕因考试作弊,被杭州师范学院勒令退学,由于失去学位,卢燕向法院提起诉讼。第四学校侵犯学生的民事权益引发纠纷的案件;2002年,因留宿异性,6名学生被湖南外贸外语学院开除,这6名学生认为学校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将湖南外贸外语学院告上法庭。

2司法介入的现状及困境

在处理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案件中,所谓司法介入,通常情况下是指,因管理问题,引发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争议,对于这种争议需要借助一定的司法审查程序进行裁决。实施司法介入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侵权行为进行制止或矫正,进一步确保社会的公正,同时从司法上补偿权益受到损害的人。从法律地位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管理纠纷双方主体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解决纠纷方式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在解决此类纠纷中,司法介入是一种最重要、最典型的途径。

2.1司法介入的现状

1998年田永案开启高校行政诉讼大门,对于法院的受理与审理,虽然理论界存在合法说与违法说等众多非议。对此,学者给予高度评价:“海淀区法院的受理与审理,一方面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另一方面体现了对立法精神的正确理解的最高水准,为走出机械法治主义的泥潭奠定了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整个司法制度的进步与发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不断增强。高校在行使管理权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认为高校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在校内申诉,无法得到相应的回应,或者希望通过法院弥补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出于无奈进而将母校告上法庭。对于学生起诉高校的行为,许多法院认为这些属于高校内部的管理行为,或者认为高校不适合被告等,进而驳回或不予受理学生的起诉等,进一步拒绝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例如,2002年,严某因考试作弊,被北京某大学经管学院勒令退学,对于学校做出勒令退学的处分决定严某不服,将北京大学告上法庭,对此,法院认为严某的诉讼请求不属于法院直接受理的行政范围,对诉讼不予受理。通过进行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判例制度在我国还未建立,司法介入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司法介入的难度。

2.2司法介入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建立了《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可以说基本法律框架已经建立,并且比较完备。但是,依然存在内容规定过于笼统,实际操作性差等诸多弊端。各地法院在受案范围方面,由于存在反复、随波逐流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法官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司法介入的艰难。在当前的法律法规中,如果能加以明确,那么将会进一步降低司法介入的难度。

3司法介入的必要性

高校频繁地出现在被告席上,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社会对于这些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随着法治观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

3.1司法介入“有法可依”

首先,通过司法介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必须保护基本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求立法机关设计基本权利的保护机制,进一步拓宽司法救济的渠道。其次,司法介入具有普通法的依据。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自身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犯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进一步寻求司法救济,通过法律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2司法介入的正当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增大了我国高校“自主办学”和自主管理权的权限,法治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司法审查在社会领域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对于高校来说,不能凭借自身地位的特殊性,进一步将自主管理凌驾于司法审查之上。在自主管理权与司法介入两方面,对于高校来说,并不存在矛盾,因为这两种权力的行使需要以法律为依据。在推行自主管理的过程中,高校所依据的规章和管理制度不能违背法律。

3.3司法介入是最权威的权利救济渠道

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多种,如申诉、行政复议、司法裁决等,其中司法审查是最有效的一种解决手段。因为法院做出的裁决可以发挥充分的价值用来制止制止和矫正侵权行为,使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补救。此外,司法审查的程序比较完善,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保证纠纷的解决。

4结语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学生基本权利的,通常都可以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当高校与学生之间产生纠纷,同时寻求司法解决时,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纠纷所涉及法律关系实际情况,需要提起行政诉讼或者民事诉讼。

作者:魏旭 韩锋 魏鹏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职业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以人为本理念下学生管理论文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大学生变得更加自我,喜欢张扬个性,而且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太习惯集体生活,不喜欢被老师约束。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如果学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用各种规章制度来严厉打压学生,动辄就扣分、通报、处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当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主人翁的意识,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友爱互助,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建立新型的自我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的自我管理模式,完全可以让学生承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组织,讨论通过管理规程,学生之间以一种约定和协作的方式来遵守规定,互相监督和促进,这样既能减少抵制情绪,又能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注重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关心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前途,是我们肩负的重任。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大量涌现,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意识的冲击,造成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学生缺乏主体意识,缺乏集体感和秩序感,这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考验和挑战。然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却是高校教育必须要承担的责任。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差的现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切实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动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政教育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培养秩序感和集体归属感。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安排讲座,组织讨论、演讲和辩论等,传递积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传播正能量,让学生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心理抗压能力差是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比如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过高的期望以及学生之间的竞争和攀比,都会成为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来源。对于这样的问题,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进行全程关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排除不良情绪和心理因素,乐观、积极地完成学业,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帮助,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够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朝着更加人性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必然会导致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就成为了重要的议题。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不但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机会,锻炼实际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程的服务和指导,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找准角色定位,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五、结语

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核心理念和动力源泉。高校应该把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实践型、实用型的人才。

作者:张阳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多元智能角度下中职学生管理论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

1.智能是一种潜能,是解决问题和生产产品的能力。

解决问题包括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等。生产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解决不同的问题和生产不同的产品,对所需要的智能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望发展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换言之,就要选择对一个人适合的发展道路。

2.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提倡的教学目标:(1)教学的根本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2)为理解而教。在教学策略上,由于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它尤其倡导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其“智力强项”进行学习活动,并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途径与方法。

3.智能是分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智能是个体和他所处的社会有效结合的表现。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人类和社会活动的延伸。

二、问题的提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自己都拥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为一切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管理理念。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运用多元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对于提高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的多元技能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现在的中职生,他们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阶段中职卫校学生的特点,使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中职成为这个群体学生新的起点,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爱、细、严、实、勤”的具体措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提供参考。

三、中职学校生源特点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来说不如普高生源。来中职上学的学生成绩偏低,充满失败心理,问题较多,但也有一些普高生源所不能及的长处。具体分析,有以下特点:

1.学习成绩较低,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差。

目前的社会观念、家长心理普遍认为上普高是“正途”,有前途。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读中职学校。而个别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充足的生源,不惜降低门槛,要求分数较低,甚至不要求分数。这样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整体来说学习成绩较差。另外,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等。

2.学生思想变动大,具有失败心理,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很多中职学生是迫不得已才到中职上学的,他们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问题相对较多,主要有:(1)对教育的敏感度较低,学生情绪极其不稳定,心理产生极度自卑感。(2)个别学生曾有打架的历史,甚至喜欢挑畔打架,有的把在初中的一些“恶习”带到了中职学校,造成了不稳定因素。(3)个别学生与异性朋友交往过密或有“早恋”现象,这不仅影响其到中职学校以后的学习,而且还可能带来其他不安定因素,如出走、自杀、打架、过早性行为等。(4)个别学生迷恋网络,迷恋游戏。个别男生抽烟喝酒普遍,撒谎,甚或极个别女生也进行尝试。

3.承受挫折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心理调适能力较强。

中职生源中很多在初中经受过很多挫折,因此,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一些尖子生要强得多。但看着同学们纷纷走进了重点高中的大门,而自己却只能上大家不怎么看好的中职。失败情绪充斥了全身,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有啥办法,“混”吧。

4.对荣誉等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较高。

中职生源,在初中时比普高生源受到表扬奖励等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要少得多。因此,他们对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要高。这也正是中职教育易于突破的地方。多表扬、少批评一点点,就会起到很大的成效。

四、学生管理的“爱、细、严、实、勤”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为一切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管理理念。根据以上特点,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转变教师观念,运用多元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应深入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解释、安抚、温暖、亲近”,以得到学生的信任。执行起来,概括为五个字“爱、细、严、实、勤”。爱即“爱心”;细即“观察细、思考细、落实细”;严即“制度严、执行严”;实即“务实”;勤即“勤做事”。

1.对学生有“爱”心。

用爱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关爱家庭特困的学生。对于班级中纪律散漫、上课玩手机、无心向学、爱出风头、多动、经常借同学的钱不还等有各种恶习的学生,多了解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即“强项”),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利用他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前行,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挥。

2“.细”心做好每一件班级的事情的安排工作。

以学校组织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活动为契机,“细”心做好每一件班级的事情的安排,抓班集体凝聚力和正确舆论的形成。如果班级的学生的心有比较“散”的情况,以学校组织的各项运动会为契机,把“班荣我荣”的思想和理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把学生团结和凝聚起来,形成“团结、互助、向上”的班风。

3.班级管理要制度“严”,执行“严”。

从常规工作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尤其注重按照《班规》规范管理,关注细节,狠抓规范,使班级管理工作步入正常化。要求每个同学工作要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岗,树立主人翁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班级大家庭的一分子,人人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4.学习要务“实”。对学生的学习常抓不懈。

平时每天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要求。在思想上和同学们分析读书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很短暂和宝贵的,再分析现在的社会的就业形势,让同学们在思想上“主动去学习”。

5“.勤”做事“,持之以恒”抓常规管理。

对于班级的教室、清洁区、宿舍卫生、仪容仪表、学生出勤等方面常提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抓班干队伍的建设,培养好班级管理小助手;抓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五、多元智能指导下班级管理学生注意的问题

1.注重中职学生的智能优势,灵活处理。

当今的社会,人的发展意味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中职学生个性差异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尽量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实际情况做好安排,言语-语言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各种演讲朗诵比赛活动,人际交往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合担任班团干部,音乐-节奏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文艺活动,身体-运动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逻辑-数理智能和视觉-空间关系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上激励他们大胆去探究等等,不可一刀切或者把多元智能强牵附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2.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职业就业的衔接。

职业教育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如何使职校生走向社会适应将来的就业,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智力潜能优势,提高就业工作的适应性,解决的方法主要是职业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多元化的实训技能练习以及多元化的相关职业化的教育体系,力求在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应使职业人才多元化,使拥有不同天资和智能优势强项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莫小卫 单位:梧州市卫生学校教研室

学生管理论文: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论文

1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1思想进步,政治道德意识模糊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具有进步性的一面,同时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政治上要进步,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但还是有些学生缺失道德水准,会做出一些与社会道德要求不符的事情。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些问题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

1.2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

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自我约束力、控制力等方面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不能够基本了解。他们根本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延续,不断放松自我要求。甚至有些学生感情用事、义气用事,甚至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进一步威胁到校园安全。

1.3缺乏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学习效果较差

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敬佩学业优秀的同学,渴望获得优良成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不足。由于多年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缺乏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放松要求。对于这些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来说,如果不加大教育管理的力度,那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

1.4爱好广泛,社交能力强,特长优势明显,但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自主学习能力、刻苦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但是,在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他们却具有较强的优势,许多学生接受高职教育后,都能掌握一定的技能,在参与社会活动时,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在学习能力、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处理、思想情感、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很多学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进而导致其逐渐丧失信心。上述问题的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1.5自我意识和自尊意识强烈,渴望得到社会的平等对待

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其人生观、价值观都比较积极,对未来的人生充满希望。但是,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对老师教育管理产生反感。甚至有些学生因高考失利,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歧视,进而使其产生了思想的阴影,以及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导致其行为方式与社会、学校的要求格格不入。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管理理念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当前,“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得到了宣扬,普遍推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措施。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校自身的利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管理者和学生的利益,并且普遍实施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在这种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出管理多,服务少的现象。

2.2落后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

在工作体系方面,当前高职院校面临庞杂的工作内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管理者陷于无法避免的事务堆,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培养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管理工作未能摆脱“消防”式工作局面。

2.3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和管理能力比较低

受自身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影响和制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在数量、素质等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进一步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3以人为本,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加强基础文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为重点,树立育人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及创新意识,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3.1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发展中都是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从学校的利益出发,不顾学生的发展需求,一刀切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2转变管理模式,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是组织开展学生工作的主体。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高校或高职院校习惯用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同时不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和消极行为。

3.3转变管理机制,强化“三大工程”建设

3.3.1队伍工程建设

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两级管理机制。一层是学校层,总责任人为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是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院长助理,具体责任部门是学生处,二层是各二级学院,总责任人是党总支书记,直接责任人是总辅导员,具体责任是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总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学生处严格实行总辅导员例会制度,各二学院总辅导员通过例会共同学习提高、共同成长,取长补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格局,学生管理呈现了蒸蒸日上的局面。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在总辅导员的指导下,以学风建设为导向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工作方面,做好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等工作,并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共同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3.3.2管理制度工程建设

建立两查制度(早查和晚查),一查早操早课情况,二查晚自习归宿舍情况。建立周末违纪培训班和纠风文明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制定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方案和宣传手册。加强班级日常管理。制作下发《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手册》,拟定班级目标管理制度和各系部学生管理工作量化目标管理。建立每天课前五分钟自我展示演讲制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严格禁酗酒令和禁止晚归令,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力度。

3.3.3环境工程建设

大力推行有校企融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校园大舞台”、“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培育积极进取、团结和谐、环境优美的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大力精推、选树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及学生干部,广泛宣传优秀事迹,建立荣誉榜,让先进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彰显扩大。统筹协调、科学安排校内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凝聚、培养的重要作用,有效发挥其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生活方式滴水穿石的力量。

作者:雷洪梅 单位: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一、物联网技术在高校的应用现状

高校是较早利用物联网技术的阵地之一。凭借在红外激光、无线通信、自动识别、传感射频、认证编址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尤其是RFID技术的广泛使用,如校园卡、门禁卡等,许多高校已经初步实现了物联网技术在校园内的大规模集成化应用,而且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等先进技术特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通讯部门与部分高校签署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协议为校园电子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技术保证。当前,学生可以通过射频卡(校园卡)或手机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进行快捷注册,在公寓门禁管理、图书借阅等方面进行自主识别,在就餐消费、电费、网费缴纳等领域实现便捷支付。在安全系统领域,如对学生进行识别、定位、查询、管理等方面,也开始有了初步探索。

二、高校学生管理应用物联网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逐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在校总人数达到2700余万人。高校的规模、结构、体制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大学新校区建设、后勤管理社会化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的逐渐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规范化、独立化,迫切需要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近年来,由于国内外政局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改革不断扩大与深化引发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矛盾频发,涉及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环境因素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日俱增。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互联网正全方位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已经被互联网传播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高校学生正遭受着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史无前例的猛烈冲击。尤其是进入“微”时代后,手机客户终端的无限延伸已经使得互联网发展成为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交织碰撞,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丧失、团结协作理念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校频发的自杀、校园暴力、偷盗、网络犯罪等恶性极端事件,对高校管理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参与者的辅导员,鉴于当下“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状态和“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的收入状况,无法调动自身积极向上的工作情绪。部分高校存在辅导员配备不足、工作繁杂、职责不明等问题,辅导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力不从心,效率不高。加之辅导员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几乎要面向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大量时间都要用在执行各部门布置的任务上,学生的全面细致管理受到极大影响。将物联网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接轨,把物联网与学生安全管理、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管理、贫困生资助管理、课外活动监控等结合起来,实现“感知管理”,从而把握主动权,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危机并改变工作滞后的局面。

三、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抓两头、略中间”的管理模式存在许多管理漏洞,问题频发。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多向性优势,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改变以往工作对象受限的现状,全面发现、掌握和解决更多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深层次问题,使更多学生同时接受全方位管理成为可能,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被动变为主动,从现实时空走向网络时空,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在工作形式与工作内容上的创新。学校将RFID识别标签嵌入校园卡、学生证、门禁卡或手机卡中,在校园全覆盖范围内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实时监控。网络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实时地对学生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通过这种工作模式,可以突破以往校园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层层传递烦琐和管理应急反应慢的局限,使学生的各类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达至校园网络系统,第一时间做出事态分类甄别。

1.实时考勤反馈促学风

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由于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受到目标缺失、生活散漫、社会工作与学习安排不当、网络成瘾、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每天睡到日三杆,上课时间不到班,上课懒把课本翻,整堂只把手机玩”的现状,学习风气令人担忧,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务部门可通过嵌在学生校园卡、手机卡中的电子标签发送信号,由各个教室设置电子监控感应器(摄像头、感应器等)进行接收,网络自动进行到课学生信息核对,统计缺勤学生信息并传递给辅导员或学生本人,督促学生出勤。为杜绝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电子感应设备感受到嵌在手机卡内的电子标签所发出的信号后,可以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判断、定位,提示上课教师及时制止,或者自行将手机锁屏,让学生在课堂内无法正常使用手机。

2.智能校园监控保安全

近年来,高校校园内火灾、偷盗、斗殴、死亡事件频发,让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猝不及防。高校管理人员对各类事件、隐患不能提前预判,应对起来相当被动。大多数高校为了扩招,校园面积增大,建筑增多,师生人数上升,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难以保证。物联网技术可以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管理进行智能化、实时化监控,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全时段、全方位智能监管。高校一般都能将分散在校园各处独立的监控录像进行联网,对校园安全情况进行录像、监管。但这种形式相对单一,人员缺岗时不能及时反馈,存在一定缺陷。为改善现有的监控设备监测单一的局面,高校可在校园的危险区域或监控盲区,如池塘、顶楼、施工场所、治安死角等场所设置RFID电子标签,当学生进入这些区域的识别范围时,由网络上传信息进行身份自动识别,并发出语音警示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或离开危险区域。同时,校方安保人员可在第一时间接到警报进行现场处理。为防止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行偷盗、聚集等行为,高校可在教学区、生活区等限制校外人员进出的区域安装监控摄像头和电子报警器,当发现可疑人员进入学生宿舍时,或者当公共场所发生斗殴或聚集事件时,监控录像会自动采集图像信息进行上传,进行甄别、预警,电子报警器则会通知安保人员及时到达现场进行事件处理;在学校门口、公寓楼门口安装电磁开关和读卡机等进出控制系统,对通行位置、通行人员身份、通行时间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如发生学生在非正常时间离校出走事件时,可立即显示、打印和报警,提示辅导员或保卫部门及时做出反应。

3.远程诊疗心理问题学生

高校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困难、过分依赖网络、角色转换与适应慢以及学习生活压力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目前,高校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的聚集地,心理不健康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部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出现自卑、抑郁、偏执、焦虑、强迫、精神分裂等症状。虽然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自助中心,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干预治疗,但部分学生不能主动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愿进行心理辅导。高校每学期进行心理测评,虽然可以有目的地关注部分问题学生,但“踏着铃声进课堂,宿舍内外无声响,互联网络诉衷肠”的生活模式,也让高校辅导员无法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甚至出现学生离校出走、自杀后不能及时得知信息的局面。因此,高校可以为学生配发简易的医疗传感设备,对在校学生的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学生的生理指标数据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送到心理自助中心,让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关注和心理辅导,及早介入,有效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校园文体活动自主选择

除去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高校学生的自由时间比较多。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课余时间所参与的活动也不尽相同。将所有学生聚集到一起开展文体活动的传统方式既费时费力,又让学生感觉是被强迫参与。所以,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物联网的使用,学校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学生在入校之初填写的个人兴趣爱好,建立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汇总,每天可通过微信平台、QQ、电子邮件等形式将即将举办的各种活动信息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对应的学生,让学生可根据时间自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实时反馈参与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5.智能服务学生生活

物联网技术在服务学生生活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以购买火车票为例,传统的车站售票、代售点售票虽然是学生群体的惯性购票方式,但较浪费时间。网络时代,通过互联网电子支付平台预订车票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学校后勤部门可以利用物联网为学生购买往返车票提供便利。在开学或者放假前夕,物联网络可根据已统计汇总的各个学生的乘车区间信息,自动将票务信息推送至各手机终端或者个人认证平台上,并链接网络购票系统、个人银行卡、电子支付认证系统。学生只需用手机或者认证平台选择所乘车次,点击确认,无须其他操作则可由系统自动完成购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为许多学生解决“买票难”、“忘买票”等问题。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利用在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奖贷工作中。物联网可以将建立贫困档案学生的消费信息向财务系统进行实时反馈,实现资助资金的自主发放和使用管理。

四、结语

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和受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物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它将有助于增强高校管理工作者在校园安全管控、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涉及学生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力度。同时,有助于实现学生管理成本节约,管理效率提升,改变高校辅导员“低水平重复式”的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不久的将来,基于“感知管理”的数字化智能校园管理模式将成为现实。

作者:崔志锋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医学院校教学视角下学生管理论文

1医学院校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定位和价值体现

1.1他们是落实相关领导和委员会的决定,服务学生成长的执行力量

医学教育各项重大决策通常由各类专家委员会、国家和学校相关领导做出,决策做出后通常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多年的管理制度构成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这些制度和模式由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具体执行。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学生培养的主要方面,相应管理人员对于制度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对于制度以外管理内容发挥的程度,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

1.2在目前管理情况下,他们是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补充力量

虽然,理论上讲医学教育的重大决策都由专家委员会通过,但在中国目前的管理情况下,专家委员会每年开会的次数有限,且会议的议题通常由主管教学和学生的管理部门提出,由专家委员会委员(通常为专业教师)提出对于学生管理的议题较少。因此,教学和学生的管理人员对于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安排、学生管理、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专家作用,成为引导学生成功的重要补充力量。

1.3他们是帮助医学院校形成良好校园学风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个学校的校园学风通常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研究创新、考风考纪、课余生活和校园文化等方面,这些方面恰恰都是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范围。

1.4他们是医学生成长过程耳濡目染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科学由于其严肃性而要求医学教育以严谨为本,以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训练为主,却没有有效地给予文、理、艺等综合性知识的熏陶,导致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接触各学科教师外,接触最多的人员就是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由于医学院校各学科的教师队伍通常有轮换频繁、各自负责部分内容、上课来下课走的特点,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的时间反而受到很多限制。因此,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待人处事的方法等涉及人文情怀和熏陶的部分,可以从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那里得到一定的补充。

2高等院校医学教学及学生管理人员的现状分析

2.1部分教学及管理人员的职能定位不准确

由于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掌握着解释和运用管理制度的权力,同时,在现有制度之外还存在一些制度尚未覆盖的空间,部分人员对于自身的职能定位不够准确,以为管理人员对于学生行使的就是“管理”权力,忽视了对于学生成长的“服务”职责。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仅仅是执行现有制度和命令,至于执行效果的好坏与自己关系不大,忽视了自己也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忘记了自己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风建设等方面的职责。

2.2教学管理人员医学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除了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外,还需要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目前,高等院校医学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尤其是综合大学管理人员)很大部分是非医专业出身,这些非医学专业人员能为医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想法、好建议;然而,医学院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不但具有一般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琐碎、繁杂、程序性强,还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及专业性,这样的知识背景决定他们在开展工作时具有一定难度。一个非医学类专业的管理人员,不可能对上述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及认识,不可能透彻理解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的特点,因此,不可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医学教育。

2.3教学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于医学院校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学校和学生成长对于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其工作压力随之也日益增大。但是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仍然似乎显得单调、繁琐和枯燥;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给予其个人的发展空间较狭小;学校并未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因此,现行体制致使很多教学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对前途感到迷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3对于医学院校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合理配置的建议

3.1维持医学与非医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处于合适比例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医学院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岗位,学校应专门配备医学类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以便于开展工作。而现实情况中,很少能达到这种配置。所以,在教学和学生管理队伍的配置中,至少应保证医学专业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占有较高比例。

3.2加快医学院校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进程

目前,国内尚未有学校开设医学管理学学位,然而,随着医学院校对兼备医学与管理学知识人才需求的增加,加快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进程已成为一种趋势。首先,建立医学院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可以弥补非医专业管理人员的医学知识背景,同时可以提高医学专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培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讲座与自学、考察、研讨会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另外,可以从源头上着手培养这类人才,一方面大学可以增设医学院校管理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医学管理学学位的培养制度,这将从根源上解决医学院校综合性管理人才匮乏的现象。

3.3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医学院校不仅要关注医学生的培养,也要关注管理人员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只有将实现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目标和实现管理人员个人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学院校和管理人员的绩效,实现学生、学校和员工的共赢。为充分调动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培养医学生的作用,并解决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现象,学校应尽早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对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培训;建立形式多样,方便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将使教学管理人员科学合理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定位;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差异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管理人员看到成长的希望,以满足其对事业的不断追求,最终实现学校和员工双赢的策略。

作者:杨营营 姜威 颜世军 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010 级临床医学专业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

学生管理论文: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学生管理论文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为其成员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和一系列的心理互动,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障碍。团体心理咨询这种操作形式,突破了个体心理咨询的一些束缚,使它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2.特点

与个体辅导相比,团体辅导有如下优点:首先,团体辅导是一种多向性的交流,当事人看到其他人有着与自己类似的问题或痛苦,可以提高自我认识,安定情绪,进而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其次,团体辅导效率高,能够集中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再次,团体辅导对于帮助那些具有害羞、孤独的人际交往障碍者,有特殊的功效。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人际交往、入学适应、自信心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识等,都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来解决。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从而在放松、安全的环境氛围中面对自己的问题。鉴于是由一些具有相同问题的人群组成,经过辅导可以达到涉及范围广的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层面

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效率高、涉及范围广等优点,应用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缓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不足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如果仅仅依靠班主任(或辅导员)或者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室)来解决高校学生的共性问题,则对这些部门的工作者是非常有压力的。因此,从各个层面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1.宿舍层面

宿舍是大学生们生活的小社会,很多问题的出现与发现都是在宿舍。因此,如果能从宿舍抓起,一方面可以解决很多管理和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团体动力的影响,团体会逐渐具有预防的功能,能够及时发现隐藏于大学生内部的心理问题,可以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这就要求团体心理辅导能够走进宿舍,需要学校的心理咨询部门、公寓管理部门、朋辈互助团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维护宿舍健康的成长环境。

2.班级层面

目前,在部分院校团体心理辅导已经走进了班集体,但是,由于各种限制条件,还不能覆盖到所有的班集体。一个班集体往往会具有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如果能营造很好的团体氛围,则会具有很好的咨询效果。班集体可以利用团日活动时间、班会时间或者特定的心理辅导时间开展关于班级凝聚力、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技巧的团体辅导;也可以利用某一危机事件进行相关主题的辅导,如网络成瘾、拒绝、珍惜生命、借钱不还等心理辅导。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在团体中共同获得成长,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3.学校层面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室)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心理问题开展,根据针对性强、需求性迫切的相关主题的心理辅导。如在新生刚入学时可以开展新生适应心理辅导;在新生心理普查结束后,根据筛查结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毕业生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心理辅导等。学校也可以从培训方面开展团体辅导。培训的对象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以及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部(协会)成员等。通过对心理工作者的培训,使心理工作者们更具有专业精神与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整体心理工作者的素养,壮大心理工作者的队伍,充实心理工作的力量。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内容

把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具体化,我们会发现有以下一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管理时间;应对压力;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思维;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提高情绪控制的能力;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求职技巧……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可以借鉴团体辅导的诸多理念和做法。

1.自我认识,准确定位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大学生可以通过认识生理我、心理我以及社会我来完成自我认识,并进行准确定位。良好的自我认识可以形成良好的自我统一性,对于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比如,可以运用“小小动物园”、“化茧成蝶”、“优点轰炸”等小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善对自我的认识。

2.能力培养的技巧

概括来说,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是大学生们都需要具备与提高的,因此,应该有针对性、有主题、有目标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创设日常情景进行心理剧表演、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心理游戏等。通过团体这样一个轻松、无压力的社会小环境,参与者在不断地互动过程中掌握与别人相处的方式。通过团体这个微型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同时,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的功能。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教会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技巧的掌握与练习,达到学生能“自助”的目的。如,在我校的日常工作中已经开展了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团体辅导、情绪控制能力提高的团体辅导等。运用的心理小游戏包括“我说你做”、“解开千千结”、“情绪万花筒”等。

3.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讲授、专家讲座等。学生在听完授课及讲座后,只能被动地、从理性层面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很少能实际地、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创设的模拟情景中变被动为主动,从团体的每位成员身上借鉴不同的价值观与观点,从而对自己的各方面进行衡量,在真正意义上帮助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设计方案中可以舒伯(D.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人匹配理论、克朗伯兹生涯决定社会学习论及帕森斯和威廉姆逊的特质因素论为依据进行设计。运用“生涯十字路口”、“价值观大拍卖”、“条件大扫描”等心理游戏进行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分享、价值观表述等,让参与者进行深入思考。

4.其他

如进行关于自信心培养、压力管理、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人际关系技巧及恋爱技巧的团体心理辅导。

四、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团体辅导的困难

尽管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很多优点与重要的应用价值,既能迎合学校与学生的要求,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心理学这门学科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有限,团体辅导的应用程度与应用水平还是参差不齐。一方面,团体领导者受专业、系统的培训程度会影响活动的设计与效果,常会出现活动设计与团体目标无关或意义不大,活动衔接不当,启发不够导致讨论不够深入,热身过度导致场面难以控制,活动缺乏弹性与灵活性等问题;另一方面,学校课程安排、场地限制,活动时间受限、合格领导者人数等都会影响团体辅导的效果。

作者:刘艳 王书元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论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内涵与作用分析

通常情况下,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中的所有教职工员工与学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之中所逐步形成的一种大家都遵循的价值标准、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通常情况下所包含的内容有物质文化(例如校容与校貌、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与科研条件、师资水平)、制度文化(例如责任制度、工作制度以及学习制度等各种制度)、行为文化(例如社会实践、科技学术活动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等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了学校的目标、学校的精神、学校的道德标准以及校风、学风等等)。总的来讲,校园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激励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导向作用以及辐射作用。

(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内涵分析

学生管理就是对学生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其最后毕业之间在学校期间的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就是对高校中的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行为进行规范。其中所涵盖的内容相当的广泛,例如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惩、实习、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贫困生工作等等。

(三)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能够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主体地位,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收益客体,因此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够离开学生,否则就会失去意义。[1]在另外一个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对象与客体就是学生,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需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培养的目标。从这里能够看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在目的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两者的主要目标都是培养学生,不断的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够成长成才。

二、利用校园文化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

西部高校想要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要将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成才。

(一)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物质保障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以服务学生作为根本目的的,而为学生提供良好、有序的校园环境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物质文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如果物质文化不好,西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次仁德吉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那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会缺少相应的物质保证。[2]其次是知识学术环境,主要是指的学校在学术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学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与条件。这个环境能够对育人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最后则是人际关系环境,包括了校园中多方面的人际关系,一个良好的、融侨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让学生、教师都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学工作、管理工在开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形成良好精神文化氛围,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获得精神动力

首先需要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运用各种先进的思想来对学生的头脑进行武装。同时需要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进行弘扬,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要从高校自身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来引导学生合理的分配自己的闲暇时间。同时还需要将学生管理工作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实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锤炼。

(三)形成完善的制度文化,让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和谐有序作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得到科学的引导与规范,这就要求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良好的制度文化能够有助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有助于在校园内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这对于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有序开展相当重要。需要从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调动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促进校园生活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三、用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对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是主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者,并且是直接受益者。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仅需要明确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特性,还需要研究和学生相关的因素。学生管理工作与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紧密的关系,其中的每一项工作或者是规章制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文化娱乐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对学生具有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作用。所以,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学生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而这就要去对和学生存在紧密联系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起全面发展的思想

对于西部高校来讲,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将学生留在校园中,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是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必须要思考并进行解决的问题,而这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并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条件,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突出服务性,对服务与育人意识进行有效的强化,让校园文化更好的发挥出育人功能,让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能够进行有机的结合,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开展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必须要对校园文化在实现教育方面所具备的特殊功能进行充分的考虑。

(三)强化学生社团建设工作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阵地,可以有效的活跃校园文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创造力能过得到更好的发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3]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社团并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同时还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需要将学生管理与拓展学生教育以及文化活动空间进行结合,将学生管理与为学生服务进行结合。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不仅仅是需要对学生社团的申报进行规范,还需要对他们所开展的工作活动进行引导,将强加学生社团管理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共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紧密的联系,要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就需要明确两者的关系,并在开展这两项工作的过程中相互推动、和谐发展。特别是对于西部高校来讲,所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需要获得各种经济上的支持,还需要注重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这两项内在工作的开展。

作者:次仁德吉 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能力培养艺术类学生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活跃,但缺乏思考问题的基础。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思想跳跃性比较大,但同时也赋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

(二)情感丰富,好恶分明。

艺术类学生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极个别学生甚至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艺术类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他们个性自由、随意,衣着、发型总会与别人有所不同。

(三)自我意识突出。

强调个性化发展,社会化程度不高,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学生的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学生行为散漫,由此又加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文化基础较弱。

艺术类学生人学考试特殊,设置的是专业、文化课两条线。但是专业课程占的比例比较大,文化课程仅是作为辅助课程来开展的。因此相对而言,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面较窄,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不够,文化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吸收。

(五)融入社会的机会较多,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对他们来说专业课成绩至关重要,所以任务重、压力大。在上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时,教师感到难以适从,学生也感觉苦于应付。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学两难的境地。

二、新时期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这个定义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为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支撑的主要有: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景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刚进入学校的艺术类学生,因综合素质较低,自我约束能力差,以追求自由和张扬个性为理念,不愿意遵守大众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导致迟到、早退、旷课、打架、夜不归宿、顶撞老师、等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群体,需要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入手来渗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价值、人的潜力和个别差异,强调情感和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学习自主性等。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表达。

三、新时期艺术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过分强调统一严格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艺术类学生局部的特殊性;只是注重形式教育,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他们的教学内容很多程度上的一刀切,没有针对学生自己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根据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艺术类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一)、学校要为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环境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墨子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着变,其色亦变。”荀子主张“求贤师”、“择良友”。艺术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还是在学校,因此,校园氛围与环境对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很重要。加拿大著名学者、幽默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经指出:“对艺术类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的积极活动,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学到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感到被疏离,觉得无法融入学校的学习情境,或者学习风气也不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他就很容易受影响,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并发展有效的学习技巧的潜力很可能会减小。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多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国外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

(二)、强化自主学习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他们对自身能力自信,相信努力的重要意义,这可能使得他们能更有效地利用学习策略,例如:元认知策略、记忆复述策略、控制策略等等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则缺乏自信去应对困难,甚至放弃努力,这样也更容易使得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中遭受失败。因此,强化自主学习效能感,它不仅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还可以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源泉。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惬意,是如何需要。这些都可以说明人有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的心理特点,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例如,近几年流行的“愉快教学研究”、“素质教学探讨”,都是以人为本,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乐意学的好方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热爱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让他们明白自主学习的要性,不仅关系到大学期间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关系着未来的适应社会能力。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主要涉及到的是吹拉弹唱等技术活,要把这些专业性的技能与文化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文化课程中融入技术课程,培养他们将文化与艺术相互结合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有关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生掌握丰富系统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但是,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则会阻碍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l)指导学生善于组织学习活动。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的作用,帮助学生确定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还要指导学生对多种方法作出比较和评价,引导学生踏实地向既定目标前进。这是较高层次的带有策略性的学法指导。(2)指导学生掌握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听课、课后复习、运用知识和课外阅读等基本环节。(3)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可通过开设专题课程或讲座,专门讲授有关学习方法问题;可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各学科具体学习方法知识的传授;也可通过典型示范,由有独特学习方法的学生向本班乃至全校学生介绍经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

学生管理论文:传媒系实践性学生管理论文

一、国学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专长

传媒系学生绘画、表演方面有专长,那么,如何把国学教育融入到她(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特长展示当中,让学生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融进国学元素,既促进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由此,在传媒系教师的专业指导下,一幅幅学生的传统国学Photoshop作品,标志着校园文明、进步的摄影作品随之诞生。学生在其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收获了教育的意义。

二、日常管理中出现频繁的不良现象,通过学生自己创作作品开展自我教育

传媒系开展“国学处处在”主题绘画、摄影作品展。其中,以学生宿舍“违规电器”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作品,比如血淋淋的电热棒等,深深震撼了在场观众。同时,学生从中接受了最生动的“禁止使用违规电器”的教育。避免了有些顽皮、不听话学生不顾劝阻、我行我素的行为。

三、强化网络教育手段的运用

当今信息大爆炸,大学生几乎每人一部手机,有电脑的也很普遍。上网非常便捷,因而传媒系鼓励辅导员通过QQ群、日志、微博、博客和学生网络交流,掌握学生思想状态。一方面将学院通知、就业信息及时通过日志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每一个班级都至少建立一个班级群,包括学工办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加入在内,有事情,辅导员和学工办及时提醒,达到了很好的工作和交流效果。传媒系更加注重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通过网络使得敏感话题、学生质疑的问题及时能够解决,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例如辅导员教师的“青春向上”、“你辅导员是谁”的日志,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也拉近了师生的关系。我发表了腾讯日志“想我闺女了!”写出后,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老师作为一位母亲,像他们母亲曾在他们小的时候,在对待自己孩子和工作两者之间尽量平衡与无私付出。后来,我又发现在有些学生中间错误流传着赶在12月21日世界末日之前,要抓紧时间谈场恋爱的说法,世界末日的谣言不攻自破,但快速恋爱的风悄然刮起,时间又接近了期末,召开辩论会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呢?最后,我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上网搜索关于爱情的名人警句。最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仔细挑选和运用,我写了篇“写给想爱的孩子们”的日志。随即,就有大一的男学生和女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开始谨慎地思考自己萌发的感情是否正确,经得起考验。后来,通过群里学生的聊天,就发现学生,特别是女生,充分注意了自己这方面的想法。

四、让工作在细微中折射出力量,在学生内心产生持久教育意义

学生管理中,有大量要成文的任务要完成。如果只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我想,从表面上看,工作做得一定是不错的。但是,学生是否已经形成了大学生活中乃至一生都受用的自觉的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是否从内心接受了学院领导和教师在管理上的良苦用心,是否真正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升。这些,都是需要管理人员花大量的、细致的、表现在文件工作以外的功夫才能实现的。例如,如果学工办递交了一位学生的经济困难生申报,那么,从对该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到和他具体的谈话、到同学们对他的评判,最终,辅导员要做出一个全面、综合而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科学而真实的评定工作。我们不能让一位困难生因得不到帮助而影响学业,但也不能让学生为此做出欺骗的事情。可以说,为学生提供帮助的过程是一个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过程,毫厘之间,谬以千里。那么,一位贫困女大学生如果在校内得到了适当的帮助,她就适当减少了在不太成熟的年龄,过早地在社会上为了经济而打各种零工,从而过早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又由于不知如何应对而陷进泥沼当中去。有的女孩子穿戴得不错,却往往是自己拼命去打工挣钱,不惜耽误学业,甚至不惜交结一些闲杂社会人员。所以说,经济困难生的评定工作在一个方面是为了营造安定、良好的校园环境在做贡献。另外,经济困难生的评定只是这项工作中的一个阶段,接下来,对她们正确认识和接受自身条件,从而以健康、良好的心态面对他人,面对生活,取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这是更长期的工作。因为,经济困难生成功榜样的树立对其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又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说,图省事、图清闲、图快捷,片面追求表面速度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不能称其为优秀管理工作者。经统计,半年的时间,学工办做的有据可查的行文工作共有近五十项,就按每项工作平均需要两到三天能够完成,我们就需要150天完成。即五个月的时间。那么,如果没有高度负责的精神,管理者就没有了和学生谈话、关心她们、为她们提供个性帮助与更深层次教育的时间了。

五、结语

所以说,传媒系和学工办教师要做工作,就要落到实处;要出成绩,就要学生出成绩;要负责任,就要顶着压力,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做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工作辛苦,却无怨无悔,因为,每位学生走出校园,都代表整个学院;每位学生来到学院,身上都系着学院的兴衰使命。我们虽然系别不同,但系系平安,学院才平安。

作者:陈悦香 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论文

一、民办高校学生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由于考入民办高校学生的分数较低,所以民办高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于公办高校比较薄弱。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一些学生表现出了缺乏自信心,并且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厌学甚至逃课现象的发生。而且学生对所学专业、对学习缺乏兴趣也会导致不能积极有效地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进而导致学生找不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资料,不能准确的评价自身的学习情况。因此就会出现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

(二)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在经历了忙碌而紧张的高中生活,步入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离开父母的身边,没有父母的悉心照料、管教和约束,于是一些学生开始一味地自我放纵、逃课、沉溺于上网玩游戏。虽然大学生希望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并且这种愿望与日俱增,但是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愿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不相符的,自制力比较差,自我管理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

(三)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感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因此,学生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落差感,部分同学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孤僻、自我封闭现象时有发生。

2、焦虑感

随着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加大,因为一些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有偏见而导致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使得大部分学生严重缺乏信心。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承受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而部分学生又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非常在意老师和其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往往用与其实际不符的外表展现于人前,结果给人适得其反的感觉。

(四)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助沟通。

一些学生在对待人际关系上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冷漠心态,对社会、对他人存在明显的疏离感,在对待荣誉上,由于缺乏一个正确、坚定的利益观,于是经常出现争抢的现象。因此一些学生在和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

二、如何做好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

(一)正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掌握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理论,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

(二)辅导员对学生要进行积极引导

当代的大学生几乎都为“90”后,他们显著的特点有:第一,普遍自我意识与个性较强;第二,成长于时代巨大变革之际,思想自由开放,受传统思想教育比较少。因此,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更加特例独行,排斥外来约束和干涉,这也是造成宿舍矛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女生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形之下,辅导员应该扮演陪伴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生活的参与者。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积极的思想辅导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关心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专业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是良好的思想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自身的素养和行动感召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保证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下,快乐学习,健康生活。

2、健康心理指导

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因此,辅导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及时有效的地对学生进行谈心,耐心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使他们摆脱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同学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四)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问题是民办高校学生及家长普遍担心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民办学校的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就越来越大。辅导员应该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信息,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像对广大的高校新生,由于刚入校,对就业的关注度都很低,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低,对此,辅导员可以在新生入学后,间或地为学生提供目前的我国的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就业形势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入学初对未来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个充分的认识,并帮助他们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目前的学习计划,避免,学生在毕业时面对过多就业压力而产生的不良心理。

(五)加强班级人性化管理

1、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民办高校学生素质层次不一,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中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工作中或工作外,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做学生的朋友,解决他们学习中、生活中的困惑。辅导员工作较琐碎,事无巨细,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真心与学生交往,才能与学生逐渐成为好朋友。

2、加强师德建设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起着榜样的作用,无形中教会学生做事、做人。

3、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学生干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掌握班级各项工作。充分调动每个班委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根据班级的特点,制定班级管理细则,让大家形成共同的行为约束。学习之余,通过学生干部适时地组织班级活动,为满足个体这方面的需求提供很好的基础和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不但体验快乐、塑造人格,提升学生参与能力,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作者:何磊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