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

时间:2022-05-28 02:58:1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真精神和创业务实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融入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新的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的素质为目标。

关键词: 创新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真精神和创业务实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融入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新的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的素质为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以落实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技术和技能课程为核心课程,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拥有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应用型一线专门人才。若仍按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已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改变此现状,必须改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有两种说法:一是教育理念说:《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与创业教育应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说认为人为地将创新与创业教育割裂开来不科学,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教育理念。[1]二是教育实践活动说:向晓书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包含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素质和思维的教育实践活动。[2]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真精神和创业务实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创新与创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创新是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属思想意识层面;创业是把创新思想付诸于创业行动,创造一种新的产品、职业或岗位的实践活动,属行为行动层面。同时,创新是核心、根本,创业是创新的最终目标;创新思维要通过创业实践来体现价值。这包含四个层面内涵:意识层面,即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知识层面,指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掌握知识和理论内容丰富,涉及学科众多,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技能层面,包括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实践教育层面,即创新创业教育应落实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在拓展训练室、创业孵化园等场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3]

2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体系构建

2.1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有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拓展训练课。公共基础共课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课程。此模块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饭店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通过这个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累法律、公关、礼仪、现代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业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工作适应和沟通等方面能力。职业技能课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宴会与会议业务统筹实务”“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此模块可以着重培养学生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等管理与基本服务操作能力。拓展训练课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酒店财务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等课程,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酒店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档酒店服务设计能力和酒店产品营销能力等。

2.2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实践

构建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要求融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这里的“融”字应该理解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4]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就是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实践教育的四个层面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到传统的课程体系四大模块当中。

2.2.1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层面融入公共基础课

传统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中除了体育和计算机基础课外,其余科目都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比例分别是80%、20%。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层面教育教育融入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60%、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占20%、实践占20%,培养目标也发生变化,除上述传统目标外,增加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培养目标。以我院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为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选取创业项目,共同进行社会调研、共同制定企业策划书,并在虚拟网商实验室进行可行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树立创业信心,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2.2.2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层面融入专业基础课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60%、40%。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40%、创新创业知识占20%、实践占40%。以我院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为例,授课教师设置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篇,在学期见习中带动学生有目标地去调研实习酒店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优点,分析存在问题,初步提出创新性建议,见习结束后,汇总学生建议,进行分析验证。

2.2.3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层面融入专业技能课

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40%、60%。融入创新创业技能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30%、创新创业技术培养占20%、实践占50%,培养目标为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教学中,授课教师不仅介绍现有酒店前厅设计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还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让学生设计前厅环境,教学生运用软件绘出图纸,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餐饮服务与管理”课中关于中餐摆台的教学内容,老师和同学共同设计主题,设计餐桌、桌布、餐巾餐花样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台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2.2.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层面融入拓展训练课

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拓展训练理论知识占20%比例、实践占80%比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课占10%、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占20%、实践占70%,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我院开设“会展服务与接待”课为例,我院教师组建礼仪接待队,利用课余或者假期进行训练,学院或淮北市召开大型会议,教师带领学生从会议接待、会场的布置到会议服务等全程参与;会议接待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接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大三学生主要安排顶岗实习、撰写论文。在学生去实习岗位前,系部会请校企合作的企业家和一线管理人员进校园,为学生做动员。指导教师召开学生会议明确实习目标,把主题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资料,分析实习酒店存在问题,发掘市场商机,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上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习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可把这些创新的思想、理念通过创新实践呈现出来。

3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处于摸索、试点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出政策和物质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学习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训练创新创业教育技能,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体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作者:靳慧 朱军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育现状,提出“面向行业、能力为先、课程分群、评价多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学业规划课程平台―专业能力课程平台―行业素质课程平台”课程体系和学业评价体系,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世界性潮流。我国在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4]。2008年,教育部确立了30个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2010年5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1-2]。近年来,创业计划竞赛催生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公司[6]。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体系还有待提升,如何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因此,无论从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还是从保证学生创业的存活率和信心上,都必须将创业课程体系和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融合建设提上日程。

1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

基于毕业生就业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行业应用型人才,即“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7]”。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实践课程教学的核心。而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中对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视不够。

2) 责任心和事业心培养有待加强。

3)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克服挫折与困难、承受压力的意志和团队合作能力还不系统。

4)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性。

2课程体系改革

2.1理论课程改革

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一条主线、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的课程框架设计。

2.1.1一条主线

以IT人才基本素质和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面向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化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设立了软件工程服务外包、嵌入式技术、网络工程与安全技术、数字动漫技术等专业方向。

2.1.2两个面向

人才培养定位在面向地方行业经济服务,面向IT专业领域,以满足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2.1.3三项原则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坚持“实效性、方向性、应用性”原则,努力体现应用性专业特色。

1) 实效性。采用合作性、探究式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增强学生自主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形成会学和乐学的氛围。

2) 方向性。专业教学基础课开始强化方向性,坚持以方向课程群组织专业教学,优化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另外,设置相当数量的专业拓展课和人文类、商贸类选修课,鼓励学生交叉选课,培养综合知识[5]。

3) 应用性。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贴近产业,将行业标准、企业用人规格的具体要求融入到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将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对于各方向的高端选修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校企联合开设实训课程,达到“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的统一[3]。

2.1.4四个突出

1) 突出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特色专业方向和优秀课程群。

2) 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2]。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

3) 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合作性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改革为指导,实践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全面的综合素质[4]。

4) 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合作性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为终身学习、不断发展奠定基础[7]。

2.2实践课程改革

2.2.1 “四年不断线,四个层次相呼应”实践训练流程

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设计为补充,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为重点,创业孵化项目为提升,形成“四年不断线,四个层次相呼应”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一至四年级学生,我们按照课程体系设置,从课程课程群综合来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实行分层、分类、分模块训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如图1所示。

图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层次化训练框架图

2.2.2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以综合素质提升为观察点,我们建立了多元化实验教学考核机制。注重评价的阶段性与发展性,评价对象的差异性,评价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客观地评价参与训练的学生、教师。图2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多向、多元的评价体系。

图2实践训练体系多元化评价机制

3改革实施内容

3.1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我们构建了以项目化为特征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层次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融合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思想的“一体化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按“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的探索D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的人才培养路径推进实践课程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2]。以职业生涯实践、专业实践培训、创业孵化等系列举措,循序渐进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各课程以基础训练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实施实验教学。

我们按照专业、模块、公共、综合来构造四大课程平台,以满足不同需要。图3是课程平台设计,图4是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群框架图,图5是以训练项目筛选项目分析学生组织项目研发作品验收总结与考核等为训练全过程的训练模式运行流程。

3.2制定和实施以“面向问题解决的信息计算和嵌入式应用”为特色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我们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面向问题解决的信息计算和嵌入式应用的工程开发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职业资质认证,通过“课程衔接、开放创新、学科竞赛”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直接了解IT产业的相关行业状况,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获得专业学位的同时,能够按照个人就业创业意愿选择实验课

程、获取相应认证资格。以此为指导,我们形成了以“网络化应用与嵌入式计算工程能力”为目标的计算机应用类工科实验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如图6所示。

网络化计算特色。依托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同时配合“合作型教学改革”和“项目化工程训练”,我们在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在毕业实习中与锐捷网络大学、SUN、微软、达内等公司开展合作。同时,我校还开展了多种素质拓展活动,引入网络工程师等相关认证,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图6 “网络化应用与嵌入式计算能力培养”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嵌入式应用特色。依托我院嵌入式技术实验室,我们以板级、系统级两个层面的嵌入式技术教学为主要建设目标,重点面向数字视频、信息服务、通信等消费类产品的设计开发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开发、嵌入式中间件平台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软件硬件协同设计。实验教学课程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在嵌入式系统产品的仿真、设计、开发、调试、产品化整个过程中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嵌入式软件应用开发、系统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成为嵌入式软件工程师人才。

合作型、复合型、职业化特色。依托我院开放创新实验室和跨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选修办法,我们将一些工具性明显、开发性高、平台性强的实验课程设置为任意选修课,鼓励学生在了解自身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就业取向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职业化资质认证,掌握复合型职业技能。

层次化专业核心实验、公共实验、专业方向实践课程体系。专业实验核心课程、公共实验任选模块、专业方向实践课程(软件工程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网络工程方向)。

系列化实验课程和项目设计。以课程群为单位的系列化实验课程、无方向与跨专业实验课程的整合、“N+1”实验项目设计。

实验项目目标化、案例化、工程化。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工程训练。

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企业运作模式创业孵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具有“产、学、研”特点的开放创新实验室建设。

实验考核多元化。我校建立了多元化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将实验技能操作考核、应知应会笔试考核、撰写技术报告考核、综合实验答辩考核和创新实验学术论文考核等多种考核模式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3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3.3.1专业导论课实践环节与创新创业意识的融合

针对大一新生,我们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将创新创业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3.3.2课程设计环节与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的融合

在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课程设计环节中,我们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实际项目的培训,并选派优秀学生参与企业的软硬件开发工作。通过组建小组,形成产品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机会识别、资源获取、创造力开发、IT新产品开发、创业融资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训练。

3.3.3毕业实习和设计与创新创业演练的融合

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和设计是创新创业的演练环节。对于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我们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和项目,用于毕业设计。通过演练,培养、挖掘学生在经营管理、应用开发、产品服务、工程项目组织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将创业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3.3.4素质拓展和学科竞赛与创业和实践的融合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我校设置了10个学分的素质拓展,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

目和产品开发,并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嵌入式电子设计大赛、风险投资大赛等学科竞赛。我校建立了各种创业孵化实验平台,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3.3.5加强行业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建设,拓展创新创业基地,建立虚拟创新创业学院

目前,我校已经在宁波华力公司、北京及上海起步软件公司、宁波嵌入式软件园、上海达内、中软国际、中软吉大等十余家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并与Chinese IT Academic Association of Canada(CITAAC,加拿大华人高级IT管理协会)开展远程教育训练事宜,计划引进海外远程职业培训,开展职业认证考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积极开展软件外包业务,建立虚拟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4实施成效

4.1形成IPR-CDIO理念指导下的各门课程教学方案[2]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各改革课程从课程关系、课程大纲、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修订、整合,每个课程都理出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例如,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的建设,无论从课程大纲和内容,到实施方案以及教学成果,都有鲜明的特色和示范性,《计算机图形学》等四门课程的教材已经成为宁波市特色建设教材。本系列教材都是以三级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三级课程体系编写而成,具体内容如图7~图10所示。

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各个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有不同的创新。如计算机导论采用讲座式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课程将课堂、课外与兴趣小组相结合,软件工程课程引入真实软件项目的运作等。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包括大作业、项目报告、一人一卷等,并与课程实施过程紧密结合,注重过程考核。

4.2专业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我校先后设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如与上海达内软件有限公司建立了浙江万里学院Java软件实训基地,基于该基地建设,我们合作实施了“专业课程设计”培训及项目化训练,最后结合课程学习及训练,以课程组为单位举行了“Java秀”作品比赛。

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环节,我们还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证书教育。例如,我们与加拿大华人高级IT管理协会签署了基于.NET的合作课程培训;还与宁波市政府(外经贸局)、软件外包企业签署了“宁波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协议,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模拟、仿真,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能的实操培训,使学生在具有软件外包环境氛围的实训中得到锻炼,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学生直接参加软件外包的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经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具备胜任软件外包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基地的建立推进了企业参与外包人才的培养过程,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的实质性工作。目前,30多家外包服务企业参与了基地建设。

4.3学生学科竞赛形成较多软件著作权

改革培养了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开发了30多款实用型软件产品。近两年,我校有20余个项目获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表1是我校近两年开发的部分实用型软件产品。

4.4学生的创业率极大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和能力。近两年,我院学生创业的公司有30多家,创业率达到4%。表2是我院近两年毕业生的创业情况。

4.5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近两年,我校研究获得多项教学研究奖项,其中部级2项、省级4项、市级1项、校级8项。近两年,我院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正式发表了部分教学研究论文,涉及合作性学习的课程教学、评价及实践等。另外,我们还出版了《数据结构》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图形学基础及应用教程》等合作性特色教材。

5结语

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对市场中专业人才的需求

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素质要求等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使毕业生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建构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对于高素质、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因此,为了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高校教育需要着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可将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有效地内化,同时也可扎实掌握专业技能。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商管理课程;课程构建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切实的实践类课程,导致实践教学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努力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新体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势在必行。根据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切实调整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共可分为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分别为理论学习、实训项目操作以及成果孵化,三者之间呈递进关系,需要课程教师依次逐一完成。

一、深化理论学习,鼓励应用创新

实训课程中的理论学习是前期理论学习的进一步加深,因此,实训课程较宜设置在本科学习的后期阶段,需要学生在对创新创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其实践操作方面的理论学习,旨在通过操作性较强的理论的学习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实训课程的理论学习可以包括例如《商业计划的撰写》、《知识产权和技术管理》、《新企业市场营销》、谈判技巧等操作性强的理论加以学习。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有效的教学成果有赖于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前期阶段是否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在本科学习的前期阶段,学生主要学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则是基于此两者之上。在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中,核心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呈相辅相成的关系,核心专业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而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设置则应紧紧跟随核心专业课程的步伐,以实践模拟为主,课程内容应包含核心专业课程所提及的理论知识,并辅以社会调查、情景模拟、自主学习等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行吸收内化,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课程中提升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如表1所示)。“嵌入”与“应用”、理论知识与情景认知相衔接的课程安排,为后期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教学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完善实训项目流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学生间的团队合作为佳,在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筹备前期,学生可自行组建团队或由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内部讨论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职责岗位可以划分为项目总负责、市场部经理、设计部经理、运营部经理等,并通过团队讨论设计出项目概念,概念形成后,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参与项目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方案修改和项目展示。项目概念的策划及团队分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人需求。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中实训项目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去运用课堂所学,而教师则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可以提供的资源并及时给学生提出建议想法,让学生尽可能去实现团队所制定出的实训方案。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学生间的团队合作为佳,在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筹备前期,学生可自行组建团队或由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内部讨论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职责岗位可以划分为项目总负责、市场部经理、设计部经理、运营部经理等,并通过团队讨论设计出项目概念,概念形成后,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参与项目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方案修改和项目展示。项目概念的策划及团队分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人需求。

三、孵化项目成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创新创业实训需要整合利用校内外各方资源,校内本科院系可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开展和协调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平台,促进产学研教育;充分挖掘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企业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从项目设立到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可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到项目评估环节中,多方位评估也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立体化教学。高校与企业间的积极互动不仅为学生实现优秀且可行性强的项目提供了实践平台,推进了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优秀项目的更进一步孵化成长,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实践性。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的建构提出旨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培养工商管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影响结果。因此,在创新业实训前期,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非常必要。通过自我认识、创业知识、创业生理、创业心理等理论教学内容的互动传授,培育学生的创业情感,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爱好。创业情感和创业动机的激发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内驱力。基于团队合作的项目设立及实践是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创造商机、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利用商机的创新能力,将创业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高效科学组织起来的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根据外部的创业环境和已掌握的创业机会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决策能力和协调多方面人际关系,使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统一行动的协调能力。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表面工程技术》课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目的,将《表面工程技术》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分别介绍了表面强化技术表面改性技术、表面改性技术、表面装饰技术、表面功能化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通过分析,《表面工程技术》课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开拓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创新创业;表面工程

一、引言

2011年,教育部批适凳“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三种类别――创业训练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及创业实践项目[1,2]。该项目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校学生为主体研究创造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将其成果推向创业活动中去[3]。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开拓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4,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工程美学的发展,表面工程在金属及非金属制品表面装饰作用也更引人注目和得到明显的发展。表面工程技术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现代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与基础工艺之一,同时又为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是利用表面工程技术,使材料表面获得它本身没有而又希望具有的特殊性能。该技术能加强材料表面防护,提高材料表面性能,控制或防止表面损失,可延长设备、工件的使用寿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结合表面技术的特点,发挥表面技术的社会价值,实现教育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二、表面强化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表面强化技术方面有宽广空间。表面强化可以提高金属材料抵御环境作用的能力,可以修复磨损或腐蚀损坏的零件,挽救加工超差的产品,实现再制造工程,这些方面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比较容易找到创新的切入点。

比如镀铬,铬是一种微带天蓝色的银白色金属,有强烈的钝化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其硬度很高,镀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常用于零件修复或易磨损件的电镀。硬铬镀层充分利用了铬层硬度大、耐磨性好、摩擦系数小的特征,在工业上应用相当广泛,尤其是重负荷、高摩擦的工况下。

表面强化技术中镀铬工艺简单,在校大学生容易掌握,容易寻找到创新点。镀铬电解液为络合物电解液,一般多采用甲酸盐(甲酸钾或甲酸铵)或草酸铵做络合剂。主盐采用氯化铬或硫酸铬,加入一定量的导电盐(氯化钾或硫酸钠),用硼酸做缓蚀剂,在加入少量润湿剂。三价铬电镀铬的阴极反应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铬的三价铬的络合离子得到一个电子称为二价铬络合离子,第二步是将二价铬络合离子还原成金属铬。

大学生在进行镀铬表面强化研究活动中,可以掌握材料与化工结合的知识,对其提高思考能力有显著帮助。

三、表面改性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表面改性技术也可以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该技术可以研究各类材料表面的失效机理与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理论问题,开发新的表面工程技术,还可以实现特定的表面加工来制造构件、零件和元器件等。

化学镀在表面改性技术有重要地位,方便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化学镀有以下优点:在复杂结构的镀件上可以形成较均匀的镀层,镀层的针孔一般比较小,可以直接在塑料等非导体上形成金属镀层;镀层具有特殊的化学、力学或磁性能,不需要电源。

在非金属表面镀覆一层金属可使其既具有非金属的特点也具有金属的特点。依照化学镀镍反应中的不同基体的表面情况,可分为5类:①本身对化学镀镍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如Fe、Co、Ni、Pd等;②不具有催化活性但能从镀液中置换出金属镍的金属,如Zn、Mg、Al等;③无活性也不能置换出金属镍的导体,如铜、黄铜、石墨等;④非导体,如塑料、橡胶、陶瓷等;⑤导体与非导体的复合体。对于非金属材料在化学镀之前的预处理主要有:除油、粗化、敏化及活化。这些材料能够提高零件表面的亲水性和形成适当的粗糙度,以保证镀层具有良好的附着力;使粗化后的零件表面吸附一层有还原性的二价锡离子,以便在随后的离子型活化处理时,将银离子或者钯离子还原成有催化作用的银或钯原子;使零件表面形成一层有催化作用的贵金属层,以使化学镀能够自发进行。

选用非金属表面化学改性技术应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拓展大学生对材料交叉领域的认识,增加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表面装饰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大学生对表面装饰技术有直观认识,能够轻松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表面装饰技术能够赋予金属或非金属制品表面光泽的色彩、图纹、优美外观。

比如将涂料进行涂装修饰材料表面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挖掘出创新创业项目。涂料指涂布于物体表面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形成一层致密、连续、均匀的薄膜而起保护、装饰或其他特殊功能(绝缘、防锈、防霉、耐热、阻燃、抗静电、耐磨等)的一类液体或固体材料。涂装是将涂料用一定的设备和方式涂布于物件的表面,经过自然或人工的方法干燥固化形成均匀的薄膜涂层的过程。涂料除保护、装饰等作用外,涂层还可赋予绝缘、防污、抗菌、防霉、阻尼、阻燃、示温、导电、导磁、防辐射、防静电、隐身等特殊功能,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五、表面功能化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表面功能化技术能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给以学生充分飞创新空间。表面功能化技术根据需要,可以赋予材料及其制品表面力学性能、物理功能和多种特殊功能、声光磁电转换及存储记忆的功能;制造特殊新型材料及复层金属板材。

合金电镀是有代表性的表面功能化技术,该技术是同时沉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镀层,与单金属镀层相比,合金镀层有如下主要特点:①能获得单一金属所没有的特殊物理性能,如导磁性、减磨性(自润滑性)、钎焊性;②合金镀层结晶更细致,镀层更平整,光亮;③可以获得非晶结构镀层;④合金镀层可具备比组成他们的单金属层更耐磨、耐蚀,更耐高温,并有更高硬度和强度,但延展性和韧性通常有所降低;⑤不能从水溶液中单独电镀的W、Mo、Ti、V等金倏捎胩族元素(Fe、Co、Ni)共沉积形成合金;⑥能获得单一金属得不到的外观。通过成分设计和工艺控制,可得到不同色调的合金镀层(如Ag合金,彩色镀Ni及仿金合金等)具有更好的装饰效果。

表面功能化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材料物理性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表面工程技术中的表面强化技术、表面改性技术、表面装饰技术及表面功能化技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开拓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学分制课程体系下医学类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摘 要: 医学类高职高专为推动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课程体系优化,增开了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近两年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但仍存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科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提出了构建医学类高职高专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高专 创新创业课程 构建策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根据《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的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即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1]。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进行学分规定。但是由于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与重构。

一、医学类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

(一)课程体系欠科学。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国家要求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体系欠完善,通常以选修课形式开设,部分学校规定了创新创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但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多数都是流于形式,为应付上级检查或考核而设。课程内容单一、质量不高,没有形成统一、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也没有真正纳入学分制管理。课程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欠佳。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重专业教育,轻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医学是典型专业教育,专业特色明显,应用性强,专业要求高,社会公众、高校和医学专业学生均将专业学习置于大学生涯最重要的位置。但医学类院校与职业教育学校的最大区别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兼具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人才,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课程的使命,也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三)课程内容与实践融合不够。医学类高职高专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理论多于实践,大多数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中缺乏实践环节,基本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还有的学校开设幕课、SPOC等,辅以SYB创业培训。教学模式较单一,局限于书本上现有的创业知识,欠缺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创业团队互动等实战环节。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实战经验,致使对学生创业团队的辅导力不从心。在实践活动方面,大多是参与或者组织一些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参观一些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场所等,这些实践活动形式太过于单一,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不能满足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3]。

(四)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强。创新创业课程对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实践经历及授课方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校内兼课教师,专任教师很少,名师更是匮乏。某些教师缺乏创业实践与经历,偏重理论教学,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创新与创业活动,课程地位较低,课程开出率及质量不高。加之学校对创新创业课程不重视,教师指导和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对于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来讲,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大多认为作为医学生,毕业时马上创业是不现实的。因为医学生毕业后的服务对象是人,是为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的,不能有失败。医学生在校实践经验不足,需要经过多年的磨炼才能有创业条件。因此,对医学生而言,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开设一两门选修课,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或者讲解几个创业案例,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学制短,课程任务重。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专业性强,课程门类繁多。学生课业负担繁重,除完成正常的课堂学习活动外,还有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医学专科教育三年的学制较短,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的课程学习外,没有更多的富余时间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即使迫于修业需要,选修一两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是走走过场,混个学分。

(三)就业形势良好,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在“健康中国”建设大背景下,医学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广,社会需求量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小。在就业形势较乐观的前提下,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创新创业课程开设量不足,质量不高,某些医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为选修课,将其设置为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课时量少。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兴趣和意识,更多的学生满足于毕业时及时找到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三、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识教育模块。此模块课程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向学生介绍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及医学生应具有的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机会、创新创业风险、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计划及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经济法》、《创业精神与实践》、《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通识性课程,学分设定一两学分,可以幕课、SPOC等在线课程的形式开展,主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知识并激发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双创”优惠政策,了解创新创业对国家、学校、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升其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担当力[4]。

(二)专业教育模块。医学类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专业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要紧密结合专业及社会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必修课程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开设《医疗企业创办基础知识》、《中医馆的开设》、《乡镇诊所之路》等,此类课程可邀请一些有实战经验的行业大师、技师等来主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二课堂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开展,如育婴师、中药调剂师、保健按摩师等,获取一个证书给予一定的修业学分。另外,如果学生课程任务重,就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

(三)实践教育模块。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可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比例或者提高实践活动所占学分,完善学分体系,结合课程体系丰富学分制度,将学分分为创新创业理论课学分和实践学分,并明确规定实践学分所占比例。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成果、各类技能竞赛获奖、开放实验成果、社团成果、创业成果等纳入学分管理。通过这种学分制度既能鼓励广大学生将更多的学习重心转向创新创业实践,又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广阔空间。学生在获取创新创业学分的过程中,自身的创造力得到激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5]。

(四)创业孵化模块。针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质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需要,允许他们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可以通过创业孵化课程的开设,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创办企业可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常见问题,如企业组织建设与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形象设计、法律风险防范等,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此模块的课程主要面向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大二或大三的W生,属于精英教育模块,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一定的创业积累[4]。

总之,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以专业教育为背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面向全体学生,服务个性发展,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指引下,如何做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研究热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结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反馈机制等方面,对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并提供有益的参照。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时代;课程体系;创新创业

引言

自2015年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培B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探索的研究热点。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指导意见与措施。[1]同年6月,教育部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会议,倡导推进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2]随后,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掀起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热潮,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所以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也有待检验,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及课程特点,对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供有效的可行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未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指引下,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该课程缺乏相关性与整体性,难以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同时,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创业知识为主,以工作坊、创业经验交流、临时性创新创业课程等形式开展,很少从课程体系的角度考虑设计构建包含通识、专业和实践三方面的创新创业课程。即使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涉及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及实践知识三方面,但通识课程通常为某些商业课程或者就业指导科目,专业课程则大多数为与信息产业相关的创业知识。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为主,这就难以保障开课的次数、质量和效果。

2.突出创业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二是传授学生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相较于创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与评价则更加困难,这使得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以传授创业基础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正因为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没有明确具体的且能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可采用,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对学生创业知识的普及,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课堂授课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容通常是对书本创业知识的简单复述,授课教师也大多缺乏实战经验;虽然创业竞赛、创客工作坊等活动对创业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益处,但这些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

4.忽视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现有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通常是借鉴其他已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的做法,但高职生毕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更喜欢接受技能型知识而不是理论型知识,而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恰恰是以理论型知识为主,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于没有根据高职生本身的特点来设计,而难以适应高职生的培养需求。

5.未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当今,互联网已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十分密切,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流无时无处不牵涉到互联网。可即便如此,对于如何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个领域,目前高职院校仍然没有相关研究,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面向全体”“普及”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该目标的内在要求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3,4]因此,笔者结合高职生实际情况,尝试设计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希望能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到适合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

1.依据原则

设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如下原则:①适合高职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特点;②考虑培养创新意识和普及创业基本知识;③采取灵活适合的教学模式;④考虑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

2.体系构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课程知识、教学模式、评价反馈三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其中课程知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教学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评价反馈则用于修正课程知识的不足,保持课程内容的有效性。

(1)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主要包含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业基本知识。专业知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基于专业知识培养如何在专业范围内寻找创新点。实践知识课程的主要目标则是帮助学生了解将创新点转化为具体的科技成果,实现从想法到产品的过程。

通识课程构建: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创新思维”作为通识知识纳入通识课程中,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其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企业管理”是创建或管理企业的基础课程,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职能,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初步知识,为其以后的创业做准备。“财务管理”课程针对企业中的资本融通、资产购置、现金流量、利润分配等进行全面讲授,能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市场分析、资源规划、战略布局、财务管理等,领悟全局意识,掌握财务规律和培养团队精神。“创新思维”课程主要用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能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与专业融合的中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创新创业大赛实践成果,提出在原有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基础上构建与专业融合的“专业综合课程+创新特色课程+创业启蒙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的运行取得良好效果,为我国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专业融合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职学校创新创业还在启蒙阶段,但是目前针对中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比赛层出不穷,例如,“挑战杯――彩虹人生”“机器人创新实践大赛”“互联网加时代创业计划项目大赛”等,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另一方面,随着各行各业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落后、陈旧,专业知识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专业教育的延伸,在原有的专业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发展专业。因此,在中职阶段构建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非常必要。

一、构建与专业融合的中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在中职阶段,学生的学时和课时非常有限,创新创业课程往往“零散化”分布;有的学校为了参赛需要,只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脱离专业教育,游离于专业知识教育之外,与专业知识结合不紧密。因此,构建和开发与专业融合的中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成为中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打破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构建与专业融合的中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体系分为三个模块:专业综合模块、创新特色模块、创业启蒙实践模块,见表1。

1.专业综合模块

该模块教学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原有课程体系为基础,在专业课程中优化整合专业知识,剔除陈旧过时的信息,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地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内容包括将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活动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教会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对现实中成功和失败的创新创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发现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一般规律,激发对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

专业综合模块不是简单的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叠加,而是通过教学设计构建专业综合性知识结构,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综合性的专业基础。

2.创新特色模块

创新特色模块针对部分学生,在第二课堂或者社团实践活动中展开,教师开发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特色类项目,模块内容包括创新方法的种类、创新成果保护、创新成果转化等,让学生学会制订项目计划、分组调研讨论、撰写小报告和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结构性思维,提升创新和综合能力。

3.创业启蒙实践模块

创业启蒙实践模块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且完成专业综合模块和创新特色模块的学生。针对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通过参赛项目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创业资源整合能力和方案制定能力。

通过教学有组织地系统地进行计划、营销、财务管理等创新创业的实践训练,模块内容包括组建创业团队、创业环境和政策、创业机会的评估和创业资源管理、撰写创业计划书等,中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见表2。

二、与专业融合的中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学生在课程培养中提升了创新创业素质,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优化教学过程,近三年学生获得了五项全国大赛获奖项目。

1.专业综合课程,注重分层分类展开项目教学

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兴趣、特长和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项目。在课堂上通过问题性、开放性、实践性项目,让有兴趣的学生锻炼思维和能力。例如,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中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上海市特等奖的创新项目《环保型干粉保温砂浆》,其中创新的想法就起源于专业综合课。学生们分组调研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现状,有学生在调研上海电子交投有限公司的过程中,对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处置方式产生疑惑。学生们为了解决问题,收集、整合、分析文献资料,提出了固体废弃物的新处理方式。

2.创新特色课程, 创设专业指导和交流机会

创新特色课程针对一部分有想法的学生。在课程中创设了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邀请企业专家和创业导师通过现场讲座,专家点评、热点问题指导和解惑。教学互动不仅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知识的吸收和应用,有效避免创业道路上的常见错误和弯路。还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得到专业指导教师的精心培养,并对其他学生带来联动效应,营造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例如,在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上海一等奖的创业项目《海尔空气净化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学生在创新特色课程教学中磨合出一支独一无二的特色团队,材料专业的学生擅长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电子商务专业搞市场营销,金融专业做管理财务报表。不同专业学生间的合作沟通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跨专业学习,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

3.创业启蒙实践课程,保证实验条件,鼓励不同专业学生组队参与大赛

通过创业实践课程,支持和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参加中职院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课程为学生团队创造机会去高校、去企业接触创新型实验室,专业实验设备。开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例如,在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中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创效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的创业项目《上海固废宝保温砂浆有限公司》就得益于产品的原创性。材料专业的学生在高校特色实验室分析产品抗压耐折强度、重金属成分,测试产品各项参数达到国家标准。学生团队在新实验条件下,接触到更专业的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拓展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为参与大赛打好基础。

三、小结

之,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在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实效性、应用性,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对职业教育的补充和发展。通过与专业融合的中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人才。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金融与证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许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本文以科学性和前瞻性为指导原则,结合广州华夏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情况,分析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创新创业;金融与证券;课程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这体现了政府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培养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未来创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虽然发展速度快,但是是建立在耗费相关的资源在基础之上,经济发展模式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我国劳动力以及相关资源成本的提升,我国最近几年一直提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p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

二、我校金融与证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至今才8年时间。我校虽然已经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了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但是在创新创业课程和体系的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如下:

1.创新创业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

由于我校成立时间不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够;很多时候主要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而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金融与证券的专业课程结合不是很紧密。

2.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欠缺,教学方式单一

金融与证券专业的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很多是从大学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大部分人缺乏教学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教学方式单调,以理论为主,不会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来讲解,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水平跟实践水平更是匮乏。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在我校金融与证券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涉及创新创业的课程比较少,而且很多是由非专业老师授课,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此外,没有形成相关的课程体系,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方法比较死板,未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与兴趣。

4.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少

金融与证券专业每个学期都会举办创新创业实践大赛,但是基本上也就是在学校饭堂外提供摊位而已,可以为以后学生的创业提供经验,不过没有体现创新的思维和理念。除此之外,学生也没有其他创新创业的平台。

三、金融与证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善

1.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最好是通过召开动员大会来提升大家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我们学校是属于高职类院校,需要向企业提供一些实用型人才,而且现在社会就业岗位比较短缺,所以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未来的工作提供基础,也能为学生未来的创业提供经验。

2.加强对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

针对我们学校教师结构年轻化,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定期在学校范围内提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训;此外,还应该给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机会,这样才能够接触到实践的内容,才能把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完美的相结合,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3.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金融与证券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把创新创业的理念与相关课程融合进来,而不是把它单独分开;比如,证券投资基金这一课程,在讲完理论知识之后,还应该跟学生讲解证券投资基金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除了理论方面的创新创业课程之外,还应该设立实践方面的课程,比方与银行p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合作,让学生去到银行或者证券公司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帮助他们提高实践能力。

4.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除了学校校内提供的创新创业机会之外,还应该加强与校外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的大赛,或者是可以在学生寒暑假的时候为其提供短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是去到相关企业接受培训,而不是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培训。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校金融与证券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可以通过相关的方法来进行改善,比如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通过对于我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改善,未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得到比^大的改善。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不断发生改革,在高职院校教育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也呈现出新型的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的教育模式。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的新型课程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的新路径和新思路,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性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的专业相互烘托,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成为社会所需的建设性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导向;高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要求

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应呈现出多样化教学的特点,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重视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与时展相适应的需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校应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品质,发挥出高职院校的优势,使学生在掌握丰富技能知识和经验的条件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现状问题的浅析

(一)高职院校对于课程定位不准确,开展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较之一般的高校而言,不管是k学的硬件设施还是教学教育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从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看,高职院校还是照搬了落后的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创新创业课程的创新型,与原本的目的相违背,课程杂乱无章,没有目的性和高职的特色,导致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被排除在主流的教育体系之外,因此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激情减弱,开展得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校企合作,实践环节较少。高职院校之所以较之一般的高校有优势,就是因为它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性和专业性,高职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只是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高职院校基于创业导向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以往职业能力分析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创新创业的把握度还不够,学生由于没有具体操作的实践机会,学对于创新创业的学习也只是理论对着理论,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也随之减弱。

(三)课程体系改革落后,课程的知识面狭窄。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成果只有少部分人能享受到,并没有使大多数学生受益,因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还只是面向少部分人,并没有形成一个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环境。

(四)专业教学方法之后,创新文化氛围不足。高职院校作为专业型人才培养重要场所,始终围绕在传统教学内容中,教学方法陈旧、滞后,缺乏创新特点,很多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只是围绕着案例导入、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实训和作业几个阶段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激情,教学整体创新意识薄弱。

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一)学校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明确课程定位和加强课程延伸。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没有良好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不会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所有高职院校应该把创新创业的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提中,并依据学生自身的个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学校还应组办多样化的创新创业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交流的平台,让学校的教育体系和学生的课外发展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学校还应积极引进校外的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内容的延伸,使得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宽,也为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提供新的路径。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要想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够顺利就业或者对创新创业具有热情,就提供学生到企业实践的培训就必不可少。学校应积极主动同企业沟通,建立“学校D企业D学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实践教学的时间到企业中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熟悉自身专业在企业的工作流程,加深学生对于企业需求和自身专业的了解,为职业技能的掌握加码。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使自己未来的前景更具有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也能引进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在高职院校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上看,其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还是存在着不足,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定位不准确,开展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校企合作,提高给学生的实践环节较少,课程体系改革落后,课程的知识面狭窄,因此限制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所有通过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明确课程定位和加强课程延伸以及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来弥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益性,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建设从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到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再到企业拓展训练课程的“一站式”专门课程群的构想,以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所依托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专门课程群 建设

在全世界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同样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但国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全新的体系,特别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在原先的专业课程中以模块形式附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没有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最终培养的目标,即具有创新创业的个性、能力和品|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拟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问题。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

2015年11月,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同时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可见,如何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同时建立专门的课程群,这是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需要

在高职传统教育观念中,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汽车检测、维修等技术的企业一线员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时间,做到就业即上岗。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的关注度从商品本身慢慢转向了商品的服务,特别是售后服务,从而引发了汽车后市场(包括汽车维修、汽车产品批发和零售、二手车经营等)的蓬勃发展,这对高职传统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质疑。创新创业型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培养,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适应时展的高职教育新方向,即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后短期内能成为汽车维修行业的精英,3-5年能创立汽车快修店,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从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等几个关键点,将传统高职教育和创新创业高职教育进行比较可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其内含了重建课程教学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的要求(见表1)。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构想

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激发创业构想――完善创业构想――优化创业构想”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形成从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到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再到企业拓展训练课程的“一站式”专门课程群。

(一)创新创业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指为学生继续学习提供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而设计安排的一组系列课程或一个课程群。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作为后续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的基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也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基础知识、诱发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重要环节。

鉴于此,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应牢牢把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两个原则,在充分考虑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创业基础和大学生关键能力课程纳入其中。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课,采用任务导向的授课方式,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寻找创业机会,撰写创业计划书。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加快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供创新创业意识的温床。大学生关键能力课程所培养能力可归纳为驱动力、执行力、领导力、创新力四种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胜任企业管理和领导的重要因素。课程分别开设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学期,采用“阶梯式”培养方式将四种关键能力的习得贯穿于校内学习始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这四种能力,并将其与后期企业实践相联系,在亲身体验中得到锻炼和思考。

(二)创新创业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开设的一系列课程,是创业意识的孵化器,是创业萌芽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结合企业调研,按照人才的职业发展定位,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将相应岗位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在重组平台课程、加强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强化创新创业专门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核心职业能力的同时,具备掌握新技术、创办新企业、拓宽新市场的素质。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开设,以任务为驱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创新性应用,如对某一工具改进等设想的技术文件撰写和模拟实现。快修技能实训课程设计则通过邀请企业优秀技师进行讲解的方式来进行,企业优秀技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将学生操作规范化的同时将企业在用的先进技术融入课程讲授中,形成“企业”进课堂、课堂是“企业”的良好局面,做到课堂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汽车快修店的创办与管理课程为学生介绍快修店创建的流程,让学生习得店面管理的一些技巧,对于后期学生的自主创业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邀请历届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交流成功经验,指导学生完善创业构想。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在原先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创新创业思维的完善和优化,这也是此阶段的重要任务。

(三)企业拓展训练课程

企业拓展训练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观摩、体验、分享、提升的模式,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习得创办企业所需的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打造具有创造力、执行力、凝聚力的精锐团队。

这部分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行业、企业。第二部分是了解企业各部门,主要包括销售部知识学习与实训、售后部知识学习与实训、市场部知识学习与实训、客服部知识学习与实训、职能管理部知识学习与实训五个项目。第三部分是入职基础。企业拓展实训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可以切实了解和接触到企业的运行模式,甚至可以接触到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和运行机制,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优化学生的创业构想为出发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行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运营、企业的管理、企业各部门工作职责等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创业构想实现的真实条件。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感受到创业的真实性,创业构想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总之,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创新思维的运用、创业构想的实现,必将成为今后就业的一大趋势,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专门课程群的建设对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乃至人才培养的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完整课程体系,转变人才培养方向,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探究

【摘 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的情况和经验,提出通过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和研究体系、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专业化队伍、统筹资源建立有力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推进国内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

【关键词】创新创业 课程化 现状研究

国外创业教育历经半个多世纪之久,国内开展创业教育也有近30年,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外不少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总结出国内外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经验,用于指导国内尤其是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进行相对缓慢的高校。

一、国外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总体情况和经验

创业教育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为MBA学生开设的“新企业管理”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这个出现的标志往往被认为是创业教育的起点。自此,不少大学纷纷在校园里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的创业教育(包含创业实践活动)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层次、学术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纵深型教育和研究的模式。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活动已经相对成熟,不少国家的创业教育课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具体表现为:

(一)课程和研究体系完备。国外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都将创业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开展前瞻性的研究,依据所开展的创业领域的研究结果及实际,搭建了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研究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多注重涵盖较为系统化的丰富内容,主要是创业构思、融资、企业创办、创业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有些学校还细分到结合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管理教育,如初创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家族型企业创业管理等课程,课程门类齐全。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无论是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还是各个级别和类别的创业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之间的衔接,都相对顺畅且有不同的区分度,如对中小学和大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不仅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保证了创业教育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延续性,还能从学生成长身心规律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调整和补充,有利于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从认知到深度了解和实践的掌握过程。

(二)队伍建设专业化专家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收效。一是为创业教育配备雄厚的师资队伍,以美国的仁斯里尔理工大学为例,该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2名,开设了20门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名,开设了23门课程。二是积极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为提供和创造最为专业化的各级各类培训。如为教师提供各种教育研讨会、创业论坛、创业大赛观摩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三是鼓励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或体验活动。国外不少创业教师都有创业经历或到企业实习实践的经历,他们对创办企业及创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成长历程、市场应变等方面都有深入的观察和体验,这些经验的习得和积累,对于教师日后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很有帮助。四是聘请社会资深人士参与到教育教研活动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这类教师往往是具有资深创业经历和学术研究背景的人士,他们到大学里来传授创业知识或讲授创业经验,往往深受学生欢迎,他们的加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权威和广阔的知识面,也极大地带动了教师队伍间的资源整合和共同促进与提高,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西方国家在创业教育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相对成熟。目前西方国家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实施了专业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英国为例,英国在不少高校本科教育阶段开设了创业学专业或创业方向,这种模式有利于有志于在创业教育领域有所发展的学生能系统化地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挖掘创业潜质、提升创业素质。有的高校开设了创业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教育,这有利于有志于在创业教育和实践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和实践的学生能有深度学习的机会,是培养创业意识、能力较强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创业教育支持系统强大有力。在国外,创业教育支持系统相对完备且强大有力。首先是政府层面,对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经费、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资金帮扶方面,如美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用于支持和扶持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基金会,同时每年以各种创业或商业设计大赛奖金等方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帮扶资金,为高校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在舆论支持上,整社会舆论氛围都给予创业活动极大的正面宣传和支持,如《商业周刊》等权威性刊物将创业活动刊登在头版头条。在社会资源利用和整合方面,不少社会、企业界人士也主动关心并加入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如英国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为小企业服务,其成员由20多个具有经营中小企业实践经验的创业家或资深人士组成,他们参与大学创业推广活动,为有创业抱负的大学生提供建议和咨询、开展一对一指导举办创业促进活动等;同时,高校也主动与政府、社区、企业、校友会等建立起广泛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形成了高校与政府、企业、社区、校友会等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整合,满足了本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各种所需资源的需求。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从立法上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金融、税收法律法规。从高校层面来说,高校应理顺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支持创业的环境,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将国家的有关政策尽量落地,如弹性学制管理办法等,用于引导和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措施和做法,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政府的政策从出台到落地的衔接、社会舆论氛围的支持、高校的主动与社会资源对接等方面,目前都做得相对不够。

二、国内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总体情况

(一)创业教育起步晚,但目前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百花齐放的模式。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9所大学列入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单位,率先在全国高校尝试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自此,创业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得到扶持和发展,不少高校在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目前,走在相对前列的如清华大学,早早开设了“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课程,南开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教育”等16所院校的创业类课程被批准为部级精品课程。这些高校的创业教育以本校专业特色实际为出发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来设置课程,逐渐搭建起了多样式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有与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的“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模式,有面向所有在校生开设的“通用性+普及性创业教育”模式,有结合本校实际而开设的“特色化+创业教育”模式。以试点学校以外的华东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把“创业精神导论”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开放,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公开授课,重在对创业精神的诠释和培养。第二专业教育可以单独设置创业教育方向的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二)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和建设程度百花齐放,总体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尽管20多年来,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在各高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和起步时间不一,课程建设程度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侧重点不一致、考核评价方式不一致、师资队伍建设程度不一等方面。以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7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网络创业,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主要是从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谈创业教育。这些课程内容多不全面,建设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高校创业教育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大多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独立运行模式――创业学院模式,即高校独立设置创业学院,以相对专职和专业的人员来负责本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统筹开展;二是依托学院模式,即依托商学院或经管学院等有商科专业人才培养资质的学院,结合实际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来开展本校的创业教育教育工作;三是“行政部门+教学部门”联动式运行模式,即由学院领导牵头,负责就业创业的部门和负责教育教学的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组织实施本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等工作,学生工作、团委、各二级学院等部门共同协同开展工作。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但在这一过程中,这种联动式的模式容易受到部门之间分管领导及部门间工作职责的影响,顺畅的管理关系得不到真正疏通,会影响工作合力的形成。同时,因为整个社会经济和不同高校间不同的教育资源的调配和发展程度不一样,各地区和各高校之间的创业教育之间也没能形成资源共享的育人合力。基于此原因,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创业教育缺少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很多高校都依据资源配置情况,组建了一支校内外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校内专职教师方面,因受到学历和经历背景及学校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少老师没有在企业挂职或任职的经验,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时,因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科学设计和深入研究、缺乏对创业实践活动的了解和掌控,效果不好;在兼职教师队伍方面,因大多是聘请工商企业届人士,尤其是企业界人士,队伍流动性大,且目前国家对这类教师的聘请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标准,因此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准入标准、缺少认证体系和激励机制,导致这类教师队伍在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提升和后续发展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3.高校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尚未建成。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或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二是第二课堂的团学活动。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深究起来,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科体系有待完善。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领域,支撑它的不仅仅是“创业基础”或“创业实务”等这样单一的课程,也不仅仅是研究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本位或应用型院校的实践课程本位,而应该是包含金融、营销、法律等综合内容在内的系统和系列的课程,由这些课程构成完整的一个学科体系。二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目前有不少创业教育类课题研究,也有不少创业教育类新教材,但是在学术界方面,比起国外的理论研究现状,我国的理论研究深度和纵度还有较大差距,还有不少问题亟须研究和解决。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路径

(一)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和研究体系。依据国外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我国高校的实际,建议各高校搭建“学生专业+创业理念普及(必修)+创业实践(选修)”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内容涵盖创新创业思维教育和实践探索所需的金融知识、政策法规、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及实践能力,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使他们将来在岗位上创新创业;帮助大学生掌握创办企业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将来能创办企业或进行其他创新创业活动。

在开设系列完整课程的同时,各高校还应根据本校实际,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或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等职能部门或机构。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应牵头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是针对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也可以是纯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形式可以是文、著书或是其他软件等。科学研究的内容越丰富、领域越宽泛,越有助于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朝着纵向深度拓展,越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专业化队伍。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专家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因此各高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搭建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平台。目前大多数高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多是辅导员、团干,多是行政兼课,多数人没有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在这个教学领域参加深度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类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因此高校应针对这支校内行政兼课的教师队伍,给予更多这方面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到企业学习、挂职锻炼的机会。二是要组建一支经验丰富的、涉及经济领域广的校外师资团队。因创新创业活动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校内教师受到工作环境、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够多,因此需要引进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师资队伍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弥补不足。三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创业积累丰富实践经验。人社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创业教师离岗创新创业,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尽快将政策落地,鼓励任课教师创办创新企业或参加相应实践,这样有助于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有利于丰富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三)统筹资源建立有力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首先,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程,也出台不少相关文件来促进社会创新创业,教育部、团中央也专门下发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件,各高校应根据文件精神,将各项要求尽量落地,如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休学创业的便利、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可折算学分等,这些举措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权益。其次,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通过学校财政出资、社会融资、校友捐赠等方式,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如投资创办众创空间、设立小额创业扶持资金、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创新创业大赛奖金等,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最后,高校应营造全员育人、创新创业的氛围。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但不少院校正是由于这种“集体重视”导致每个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都在努力开展自己的创新创业工作,没能形成整体合力,没能将创新创业做强做大。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选定牵头部门统筹开展责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其他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在总规划下协调稳步推进,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总之,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课程设置及课程开设情况是其中重中之重,我高校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努力构建体系完善的、实践平台好的,以及具有多元主体通力合作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推动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为我国的“双创”教育添砖加瓦。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创新创业引领下工商管理课程和实践体系重构必要性研究

摘 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在高校中并未得到发展完善,基于这一点,该文研究了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关键词:工商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 重构

1 创新创业教育的产生

从20世纪初期,美国青年商业社便开始商业实践教育,针对高中生进行早期的创新创业教育。而在20世纪中期,美国在哈佛大学开办了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而20世纪中叶后期,创业热潮便开始在美国流行开来,美国的创业教育也受到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的推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创业教育开始走入美国的教育体系。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对美国创业状况的调查统计中显示,自1990年开始,麻省理工师生进行创业所创办的公司数量平均每年可以达到150家,而在1994年,这些创业者为社会提供了共计110万个就业岗位,且创造了2320亿元的销售额。而在硅谷,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企业就达到了60%~70%。在英国、法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创业教育已经走入初中教育体系中,成为了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全世界范围开始掀起创业教育热潮,直至20世纪末,全世界开办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的大学从初始的16所增长到1050所。时至今日,开办创新创业专业的学校已经有1600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已经达到了2200门。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提出未来人应获得三本教育护照:首先是学术护照,其次是职业护照,最后则是个人事业心以及创新技能的证明。对于具有事业心以及创新思想、能力的人,柯林・博尔等人是这样评价的,“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这样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组织和规划。他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见而不是总依赖着他人”。

2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创业教育”,这种理念要求在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还需要将事业心教育与开拓技能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本质在于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能力、热爱岗位的工作者,而并非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求职者。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个性化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就相关问题提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创业是一种新型的素质化教育,是适合时展的教育。其以创造和个性为前提,实现知识向产品的转化,可以说是具有社会性的综合活动。通过在高校中开办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教授学生如何克服创业、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风险,令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竞争环境,在社会竞争浪潮中成为发展的强者,在毕业后能够不畏社会压力,大胆地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

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中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形成自我就业意识,并在毕业时具有发展的眼光、创业的胆识、开放的观念、较强的组织与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刘动菊,2007)。而这些的实现就需要大学对学生以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在观念和能力上予以培养,同时还需要营造具有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将创新创业教育从精神上以及理论上提升到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层面,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树立创业成功典范和榜样。

3 创新创业教育推广阻碍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了四方面的推广阻碍:首先,教育观念落后,很多学校只是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课外的技能培养,只通过活动和讲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兴趣,但并没有真正纳入课程体系中。其次,师资队伍不完善,很多学校创业教育授课教师学术能力优越,但缺乏实践和经验。再者,没有完善的体系教材。虽然很多大学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设立了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教材体系不完善,并没有成熟的教学评估标准和教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受限较大。最后,创新创业活动只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4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及实践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作为高校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批专业人才,因此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的体系重构具有适合性。在创业创新培养方面,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先天优势。该专业的学生在系统化教育过程中就掌握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市场竞争的基础知识。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则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对市场的了解,这种教育体系重构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创业,提高学生的开拓能力。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紧迫性。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本身掌握了经济基础理论之上,具备了多方面、多元化的管理经验,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但是就目前的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状态分析,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法只能造就普通的管理人才,已经无法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教育实践体系重构需求十分紧迫。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性。目前社会竞争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多方平台和优越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本身就可以意识到这种形式,并渴望可以接受更多的创业培养,掌握创业技能,尽早地在创业中将自己所学的工商管理知识应用其中。

5 结语

通^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对工商管理原有课程进行细化和优化,对人才差异性培养进行研究,将特色培养作为新时期工商管理教学体系目标。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养课程安排,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从知识和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和创业热情。除此之外在就业观念上引导学生,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现代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培养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课程论文: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育体系探究

摘 要:近年来,创新创业指导在高校日益得到重视,创新创业指导的实质是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国内及区内许多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改进。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形式上,针对该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局限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该文对当代社会背景下高职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着力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构建高职院校“全程三个环节相衔接”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指导 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指导是高职院校的一门新课程,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指导是面向全体师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从人才培养本身入手,将创新创业的先进理念深植在学生和教师心中。创新创业教育光靠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而是要聚集各部门、各行业直至全社会的合力,发挥协同育人作用。要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施活动,完善教学管理;提升教师能力,加强指导服务,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实施、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注重对创新创业指导体制的创新。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目前,我区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单一,教材和大纲缺乏统一的标准。而笔者所在院校创新创业指导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尚没有进行系统教育的先例。基于此,该文试图尝试建立一个适合笔者所在院校高职学生特点的“全程三个环节相衔接”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育体系。

“全程”指的是在高职教育学制三年中,面向全体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并始终贯穿于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三个环节”指的是创新创业指导课按照学年有计划、有步骤、递进式地对学生分三个环节进行新创业指导,每个环节都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学内容。在全程创新创业指导过程中,强化三个环节: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评价环节。

(一)大一年级(环节一)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对新入校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启蒙课程,以开创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结合其专业以及专业行业、行业企业的实况进行指导,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推动形成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一层次的指导,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热情,改变高职生传统的就业理念。

(二)大二年级(环节二)为创业创新指导知识课程。培养富有深厚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后备人才(部分学生)。开展高职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把创业培训项目与企业家互动结合起来,形成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三)大三年级(环节三)为创业实训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提升创业品质、拓展创业能力、完善创业知识,以未来企业家(少数学生)培养为目标。通过专业教学元素与创新创业指导元素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和提升,形成具有整体性、全程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创业实践积累经验,提升创业信心。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层次与体系:大三年级为实践课程。提升创业品质拓展创业能力完善创业知识企业家(少数学生);大二年级:知识课程。培养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建构创业知识经营管理人才(部分学生);大一年级:启蒙课程。开创性人才培养是为目标(全体学生)。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在“全程三个层次相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体系基础上,可充分利用该院就业信息网、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微博、微信平台、OO群等宣传媒介进行创新创业宣传,依托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活跃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努力开展高职生创新创业指导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定期地邀请社会上自主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及时向学生国家及各级政府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教育。鼓励学生申报自治区级创业计划项目对其进行专门指导,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根据该院办学定位和自身特色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改变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健全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制度。第一个关键是以优化调整该院学科专业结构为契机,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有机融合,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变革,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形式。第二个关键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第三个关键是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更新创新创业教学运行机制,改变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

综上所述,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要结合该院高职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的实际,编写适合该院高职生实际的创新创业指导教材,突出案例教学,优先选择该院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课程的学习涵括创业概述、成功创业和创业实务三个部分,课程从创业的产生与发展入手,对创业、创业者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创业环境分析和创业机遇的把握,确立创业对象,通过制定完备的创业规划及推进创业实施,实现成功创业。课程还将结合大量案例,针对创业中的成功训练和管理实践、法律应用等进行全方位指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高职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具备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使高职生创业者少走弯路,尽可能快地走向成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在科学的指导下,依靠科技的力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才会变得更加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