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30 04:02:34

摘要:我们要随时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时刻重视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尽可能的让小朋友在小班里获得基本的安全教育意识,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且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发出适应的幼儿安全教育指导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论文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小班幼儿教育指导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业类型之一,但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深蒂固的观念中,知识教育往往是在各种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所以,由于传统观念的缘故,人民群众以及教育机构就会忽视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安全教育。而在各个年龄段的日常安全教育中,在小班幼儿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童在思想中就缺乏安全意识。所以,本文将着重探讨日常安全教育指导策略在小班幼儿的实施。

【关键词】日常安全教育;知道策略;小班幼儿;策略实施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思想的缘故,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国内的教育机构往往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状态等问题,转而就会忽视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而在所谓的小班幼儿教育中,小朋友往往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形成的习惯和性格都是互不相同的,在第一次上学,也就是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见到其他相同年龄的小朋友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所以,接下来,我们会对日常安全指导教育策略在小班幼儿中的实施进行详尽的介绍。

一、在小班幼儿日常安全教育指导策略的主要内容

1.培养小朋友的自制和自控能力。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那么我们不妨可以将“控制自己的脾气”理解为是人的资质和自控能力,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培养小朋友的自制、自控能力,就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日常安全教育。众所周知的是,在每一位小朋友离开家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的情绪其实都是不稳定的,以及因为年龄太小也导致思想不像成年人一样成熟,这几点原因就导致小朋友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特别爱做小动作,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这样的结果都不会是幼儿家长能够接受的。

2.对小朋友进行基本的安全教育。幼儿的思想往往很简单,任何的事物在他们的眼中都可能是新鲜又有趣的,这都是因为在幼儿教育之前,小朋友往往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所以小朋友们的思想非常简单,在新鲜的事物钱甚至分不清楚是安全还是危险,如果没有相应人员的保护,小朋友很有可能会遇到危险,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日常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正常的幼儿教育中,往往都是教师少而学生多,教师不可能会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势下,在小朋友身上发生意外的频率就会明显提高,所以,对小朋友进行防火、防电以及延伸到交通和饮食方面的安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代小朋友的安全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用电安全,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电器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幼儿知道不能用湿手去触碰正在使用中的电器,也不能用湿抹布去清洁电器,每当我们使用完电器要记得拔掉插头以防止隐患。其次就是小朋友的防火方面的安全,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小朋友往往不具有强烈的防火意识,我们也能发现因为这一点经常会出现火灾甚至危险性更大的灾害。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的给小朋友灌输防火意识,例如提醒小朋友不可以偷偷玩打火机,还可以运用实例告知小朋友们火灾的危害。此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教会小朋友们逃生的方式方法,紧急的情况应该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

二、小班幼儿教育中安全教育指导策略

1.日常安全知识教育指导。小班幼儿的教师在这个过程的责任就是不断的为小朋们灌输日常安全教育知识,并且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对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指导。例如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不准携带带有尖锐的玩具进入幼儿园,在课下活动中不准头朝下滑滑梯、并且在滑梯顶端不准拥挤,要进行有序的排队,不可随意离开集体单独外出活动,不可以随意翻动幼儿园内的各类电器,不将手、脑置于正在行进的车外。所以,幼儿园教师要对小朋友的日常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2.设置游戏进行趣味的安全意识指导。幼儿园的小朋友毕竟还是小孩子,心智不可能像我们成人一样发育完全,因此,如果一味的对他们进行书本上的安全教育,那对于小朋友一定是枯燥和无味的,并且由于现代社会的人性化要求,我们就可以进行趣味的幼儿安全教育。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小朋友们在做游戏时是最能够体现内心活动的,而如果要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就需要幼儿教师的指导,而且游戏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小朋友的人身安全。

3.集体教学的安全教育指导策略。幼儿园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幼儿教师合适的指导,以及幼儿园设置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将课程目标有效率的转化为小朋友们的自身安全意识。而且小朋友都是有大众性的,就是很少有小朋友能够脱离集体,几乎是集体中的大部分幼儿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利用集体效应达到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得到安全教育指导。这种策略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安全教育效率很高,集体教学的安全教育指导策略的适当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其中不乏一些特例,幼儿教师就要发挥个人特色使其回归到集体教育中。

结论

虽然我们已经开发了许多的幼儿安全教育策略,但如今的形势依旧告诉我们,小班幼儿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指导依旧很严峻,幼儿安全教育也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但即使是这种形势下,我们也要随时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时刻重视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尽可能的让小朋友在小班里获得基本的安全教育意识,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且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发出适应的幼儿安全教育指导策略。

作者:付静 单位:崇仁县幼儿园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浅析小班幼儿教育

幼儿3岁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此期间,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出现的某些障碍未能及时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儿会表现出一些品德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好哭、说谎、胆怯等。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小班幼儿争抢攻击行为对同伴和集体的学习、生活妨害最大,假如争抢行为不及时矫正或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这些孩子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笔者尝试运用正强化理论矫正小班幼儿的争抢行为作了一点探索和研究。

一、小班幼儿争抢行为成因

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的养成也是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小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开端,由于幼儿年龄小,爱模仿,可塑性大,易受暗示,好行为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形成。因此,老师在这一阶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方式和习惯,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尤为关键和重要。这一类幼儿不及时矫正或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将来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据统计,小班争抢行为的幼儿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老师们都觉得现在带班越来越“吃力”了。从社会适宜观点而言,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出现,皆可视为适应困难的征候,显示孩子遭遇困难,不仅无法以自己的智能、经验去克服,而且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的需求,唯有诉诸偏差行为以满足。从心理卫生的观点来看,孩子的不良行为显现,皆可视为求助呼声,需要老师来帮助,予以有效的矫正和辅导。幼儿期属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是初级阶段,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比较差,通过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或要求他们自我约束的办法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而斯金钠提出的强化控制论恰恰为我们塑造幼儿良好行为、矫正幼儿偏差行为提供心理学上的依据。

二、小班幼儿争抢行为的强化矫正策略

对于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交往沟通能力欠缺,特别是行为偏差的儿童,情绪上与老师对立,老师的说理、劝告根本无济于事,常会让老师感到无从下手,直接实施强化措施会有很大的障碍,有必要从心理上、思想上与幼儿进行沟通,营造和谐氛围,有助于激发和提高期望行为的发生率,保证强化策略顺利实施。

1.关注争抢行为的幼儿,搭建心理桥梁。争抢行为的幼儿常招老师批评、责骂。老师不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害怕和远离老师。因此,老师应更多的给予他们关爱和关注,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孩子,多用赞扬、肯定的方式与幼儿对话,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只有老师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才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喜欢上孩子,也只有让孩子喜欢上老师,他才会配合教育。

2.寻求家长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在园表现,家

长不能直观了解,他们不能客观的认识评价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最棒的,因此,老师更要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运用录像的方法记录孩子的不良表现,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育,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提高争抢行为幼儿的威信,协调同伴关系。争抢行为的孩子,由于扰乱集体秩序或伤害欺负同伴,因此会招同伴集体的敌视和冷落,再加上老师对他们批评和斥责,影响了他们在集体中的形象和威信,很多同伴不愿与他们交朋友,在这种敌视和孤立的环境中生活,会使孩子破罐子破摔,行为更加偏离。老师要树立争抢孩子在同伴中的威信,使同伴愿意和他们交往,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三、实施强化矫正的基本原则

1.恰当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发放要及时,一旦所期望的行为出现立即发放。强化物的使用量要尽可能地少,每次正确反应之后,只能给予少量的强化物如葡萄干、巧克力球等,每次只能以一粒或一颗为单位来强化某种正确反应。总之,正强化物的给予量要充分体现“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矫正初期,老师更多地使用食物、玩具等物品作为强化物,借以强化受训者出现的良好行为反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矫正过程之后,如果能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与关怀,加以运用适当的次级强化物或社会性强化物。

2.严格执行方案的程序,严密操作行为矫正策略。实施行为矫正方案必须严格执行既定的一切操作程序,正强化的操作步骤如“典型案例分析”中所示,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否则行为处理过程就会乱了套。严格执行程序和严密操作行为策略是前提,如果在行为处理实践中发现原来的程序或策略难以实现终点行为时,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调整。

3.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人类行为的矫正,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执行矫正方案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情况。老师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先易后难,选简单后复杂、每次只解决一个具体目标行为问题的进行矫正,在矫正过程尽量适合幼儿的具本特点与实际需要,以确保方案最终取得成功。幼儿期是人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现在的孩子适应能力越来越差,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幼儿教师要注重个别教育,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孩子发出的信息,深入调查研究,运用科学的教育原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对幼儿进行辅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小议小班幼儿的绘画教育

摘 要

前儿童美术是幼儿的一种生命活动。在幼儿园里,美术活动是很频繁的,它融入幼儿的基本活动之中,也是幼儿的一种体验方式。工具论的代表人物罗恩费尔德曾经在对盲童和正常儿童的美术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早期的美术依赖于幼儿体觉的发展。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这种心理现象与幼儿身体活动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认为幼儿是在寻求一种结构式的对应和阐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小班幼儿的身体与手的动作不如中大班幼儿那么灵活,特别在精细动作方面,他们的小肌肉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在绘画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幼儿的用笔,可以引导幼儿正确的使用画笔。在与小班幼儿互动时不难发现,他们爱模仿,常把假想当真实,具有“泛灵性”,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幼儿绘画时,还可以简单的运用一些语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引起幼儿的泛灵。

关键词

绘画 活动 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

学前儿童美术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导幼儿绘画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它在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幼儿的绘画教育实践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而了解这些概念是很必要的。

一、学前儿童美术

(一)从本质上讲,学前儿童美术是幼儿的一种生命活动

在幼儿园里,美术活动是很频繁的,它融入幼儿的基本活动之中,也是幼儿的一种体验方式。工具论的代表人物罗恩费尔德曾经在对盲童和正常儿童的美术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早期的美术依赖于幼儿体觉的发展。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这种心理现象与幼儿身体活动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认为幼儿是在寻求一种结构式的对应和阐述。

(二)从认知上讲,学前儿童美术是幼儿对语言的思考领悟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具备了良好的感觉,感觉便是对艺术领悟和认知的开始。通过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新的认知,理智感也会油然而生。当幼儿表达对形状、颜色、声音及气味的偏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选择,这恰好是学前儿童美术的范畴。幼儿在身心放松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此外,学前儿童美术也是幼儿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是幼儿个性表现的方式之一,也是对材料的一种操作游戏。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育称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通常分为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在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它大致包括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三个内容。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艺术美进行审美教育又被称为艺术教育,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

三、绘画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为三大部分,即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和美术欣赏,而学前儿童绘画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最主要活动形式。瑞吉欧有种观点认为:“儿童有一百种不同的语言”,绘画就是其中之一。幼儿时常用绘画来表达心中的情感,诉说他们眼中的世界,学习接受大自然的美,同时绘画又统合了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对幼儿的绘画教育中,幼儿通过初步学习用造型、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进行创造性表现,体验绘画的乐趣,并尝试不同绘画工具和材料的用法,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在指导幼儿绘画的同时,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共同绘画,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小班幼儿的身体与手的动作不如中大班幼儿那么灵活,特别在精细动作方面,他们的小肌肉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在绘画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幼儿的用笔,可以引导幼儿正确的使用画笔。在给小班幼儿互动时不难发现,他们爱模仿,常把假想当真实,具有“泛灵性”,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幼儿绘画时,还可以简单的运用一些语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引起幼儿的泛灵。比如给“小鸡”涂颜色,小鸡的鸡冠、鸡身、鸡翅的颜色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幼儿:“给小鸡戴上红色的帽子,穿上黄色的衣服,瞧,小鸡也和小朋友一样,高兴的笑了”。这样用语言生动的引导幼儿,不仅不会大小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可以很好的引起幼儿的情绪情感,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学中求进步”。

五、绘画教育与小班幼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小班只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能观察物体的大致轮廓和颜色,使其对物体有一个整体的基本印象,讲解要特别简短有趣味,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明确物体的主要外形特征。相对于大班,小班的教育目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这也是与小班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关。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4岁的幼儿虽然进入了心理发展的前运算阶段,但各图式和运算都相对比较低。例如,在进行绘画教育时,教师和家长只画图形的一半,可能小班幼儿就看不懂画的是什么事物,但中大班幼儿可以凭借已有的图式进行加工构造,猜出并确定所画的事物,这就说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不够完善和成熟的。因此,在绘画教育活动时,教师与家长可以多给幼儿点引导,尝试用表演和指认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同时要指导幼儿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六、操作案例

活动名称:水果―葡萄

活动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色彩区分葡萄结构,能掌握有关葡萄的绘画技巧。

2.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能积极投入绘画活动中。

活动准备:蜡笔,画纸(带有葡萄形状)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复习蜡笔的使用方法

师:夏天到了,小朋友不仅可以吃到甜甜的草莓,而且可以吃到葡萄。上一节课小朋友给草莓的叶子涂上鲜嫩的绿色,今天请小朋友用同样的方法来帮葡萄叶子涂色吧。

幼儿回忆蜡笔的使用方法,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指定的部分,按一个方向画圈涂色,并且要涂满些。涂完后,将蜡笔放在盒子里。

2.引导幼儿观察葡萄的基本形态。

出示葡萄,教师提问:“葡萄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出示范画讲解,幼儿绘画,教师总结。

3.以引导幼儿思考怎样用颜色去美化图片。

教师可以提示幼儿注意:颜色要图均匀,尽量不要涂到线外,不要在一个地方反复涂上多种颜色。

4.展示作品并欣赏。

教师请幼儿互相评价,说一说,比一比。

七、评价与反思

小班幼儿在绘画时,常常进行的方式是涂鸦式的。开始的绘画教育,重点不在于幼儿可以完成作品,而是很好的引导他们进行涂鸦的兴趣,满足幼儿在涂鸦时的一种游戏快感,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那种主动地“动”的节奏。小班幼儿更倾向于涂鸦运动而非涂鸦动作后作品的完整性与审美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小班幼儿绘画时,注意涂鸦中眼、手、脑的协调运动。

此外,社会上盛行儿童绘画考级,我认为,实质是将幼儿的绘画作品与某一个标准做比较而判断幼儿所达到的水平。因此,这一标准符合普通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这两个儿童美术教育所属范畴的基本观念。那么,这种考级或许是可以的。但是目前大多数都将美术的技能技巧作为评量标准,这就脱离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思路,因而用不适合他们的标准来衡量是不好的。“拔苗助长”势必会带来物极必反的效果,只有在适宜的儿童美术教育下,才会帮助幼儿健全、完善其人格。幼儿的绘画并不能用“像不像”这一标准来衡量。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游戏已经成为幼儿初步学习音乐知识的重要方法。音乐游戏是融合游戏与音乐的艺术教育,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对于培养幼儿的美感和乐感具有积极作用。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班幼儿音乐教育;应用

所谓音乐游戏是指在乐曲或歌曲伴奏的情形下开展游戏。幼儿音乐教育中开展的音乐游戏要求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遵循音乐的节拍、性质、曲式和内容。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互动合作意识,稳定幼儿情绪,结合幼儿爱游戏和爱模仿的特点,在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开展游戏化教学,可以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收获丰富的音乐知识。音乐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容易在教学中被幼儿接受,让幼儿在美妙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表现力、创造力和音乐感受力,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在塑造幼儿活泼健康个性的同时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音乐游戏要选择有利于记忆音乐旋律的音乐

由于小班幼儿各方面发展不足,理解能力较差,为了保证音乐游戏的完整性,要为游戏选择歌谣或者配有歌词的曲子,便于幼儿进行记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选择《点点虫》进行音乐手指游戏,幼儿可以根据其“虫虫飞,飞上屋……”的歌词自己做动作进行模仿,可以借助“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的清晰的指令性语言,使幼儿轻松掌握游戏动作的要领。如果选择没有歌词的音乐曲子开展游戏活动,幼儿往往需要在教师指点下完成游戏动作,而且游戏动作生硬,缺乏美感。比如选择《小小玩具兵》进行音乐游戏活动,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在音乐游戏教学中要选择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的音乐,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记的歌词,让幼儿在教师简单指导下便可以快乐地进行游戏,独立完成游戏动作。

二、对音乐游戏活动形式进行精心设计

为了顺利开展音乐教育,必须进行音乐活动设计,而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度与幼儿的学习动机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小班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小班幼儿教学目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设计与幼儿自身特点相符的游戏活动,让小班幼儿个体得到全面发展,使其在音乐游戏中收获成就感。另外,要从训练幼儿基本技能,培养幼儿表现力、创造力和音乐感受力的目标出发设计游戏活动形式,并充分利用各类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提升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开展《拉拉勾》音乐游戏活动时,可以设计对唱和情景模仿表演游戏活动形式,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演唱氛围,激发幼儿对演唱的兴趣和加强对《拉拉勾》歌曲内容的对比性理解,实现音乐教学活动效果的提高。

三、实现音乐游戏中音乐故事的情景化

让幼儿准确理解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和艺术性确实很难,为了在小班幼儿与音乐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笔者认为应该促进音乐故事的情景化,通过在音乐游戏中增添故事情节和角色,让音乐游戏充满趣味性,从而让幼儿带着轻松、自然和愉悦的心情进行表演,将内心的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借助《摇啊摇》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添加“妈妈”和“娃娃”角色,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景,在音乐带动下让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另外,在创设故事情景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幼儿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同时运用逼真的表演让幼儿置身于音乐情景中,让简单的音乐游戏呈现出丰富情感,使其耐人寻味。此外,在音乐游戏角色扮演中要丰富面部表情和优化肢体动作,让音乐游戏充满生命力。比如在《找小猫》游戏中做出猫妈妈瞪着眼睛找小猫的表情,在《袋鼠妈妈》游戏中做出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的动作,在《捕鱼歌》游戏中做出渔夫勤劳捕鱼的动作。

四、创设音乐区域,延伸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游戏,将动作、语言与音乐紧密结合,能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对音乐旋律和节奏进行了解和掌握,但是单纯依靠音乐游戏无法让小班幼儿完全掌握这种技能。为此,有必要将音乐节奏性在音乐区域中进行延伸,开展音乐感知教育,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借助游戏模仿、乐器打击和表演来巩固音乐节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创设音乐区域图谱。在音乐游戏中用特殊图案表现音乐,加强幼儿理解,比如在《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制作动物图谱让幼儿跟随音乐对动物叫声进行模仿。第二,音乐区域中充分运用音乐玩具。音乐玩具对于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具有积极作用,为此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区域中增设各种发声器材,让幼儿根据音乐的长短和高低进行音乐器材的选择,比如玻璃材质的酸奶瓶、铃铛、塑料瓶、碗、汤匙。另外,可以让幼儿从小鼓、小锣、沙锤、手铃等打击乐器中自主选择乐器,伴随音乐旋律有节奏地打击乐器,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节拍,达到最终的音乐教育目的。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如何进行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摘 要: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小班幼儿具有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好动等特点,如果没有良好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教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好习惯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养成,而坏习惯一旦养成,则矫正就十分困难。

关键词: 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培养途径

对幼儿园班级来说,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常规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教学小班的体会。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教师的爱不止这些,还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上。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常规。如我班一位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不愿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说话,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在组织活动时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感到害怕,还把我当成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响应,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特点,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户外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他们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方面,对幼儿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早点时,桌上、地上全是馍馍渣,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东西时经常表扬那些吃得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小朋友吃东西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点馍馍渣也没有,他吃得多香啊”。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吃着,生怕馍馍渣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东西掉到桌上。”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幼儿的常规培养是建立在幼儿亲自体验基础上的,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即使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喝。要求幼儿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就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假如午睡室十分安静,则想讲话的幼儿会打消讲话念头。

六、培养幼儿要重视家园配合。

特别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在园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要家园一致,明确孩子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习惯。只要家园配合好,幼儿就能培养出良好、稳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与家长积极配合,达成培养共识,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礼仪教育中小班幼儿礼貌行为的培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因此家长把孩子看成是宝,真的是有点“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吓着”的感觉,家长在这种有形兼无形的“疼爱”中,很多孩子的言行都失去了基本的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而小班幼儿从一入园开始就跨入了一个陌生的集体,认识许多成人和同伴,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交往活动增加,一些从未碰到过的矛盾和困难由此产生。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及结合我园习惯养成的目标,我园从11月份开始就对全园幼儿尤其是对刚入园的幼儿不懂礼貌,不会使用礼貌用语,遇到熟人不愿主动打招呼的不良习惯,进行了礼貌行为的培养,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针对这一个月的实际工作并结合自身体验,我认为对小班幼儿进行礼貌行为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时时、处处、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3―4岁的孩子模仿力极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模仿当中,此时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教”,为此我们班的老师们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每天来园或离园时主动向同事、家长、小朋友问好、问早、说再见等,接待家长及来园客人做到热情礼貌 ,时时、处处、事事给幼儿做出好的示范,为幼儿做出行为学习的榜样。除此之外老师还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同伴行为的好坏,并且每天都要把新的发现告诉小朋友。如:今天起床后,老师发现刘璐瑶小朋友帮吴俊豪穿上了马夹,吴俊豪对刘璐瑶说:“谢谢你 ”,刘璐瑶对吴俊豪说“不客气”,小朋友你觉着他们是不是有礼貌的孩子?如果换了你,你会怎么来做?孩子们便会根据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积累了经验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

二、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鼓励表扬方法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孩子的经验来自与生活,又回归与生活,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多交流,让每个孩子都愿说、想说、喜欢说、主动说,同时教师在生活中要不断发现一些礼貌行为并且表扬和肯定讲礼貌的幼儿,如“刘钊睿真棒,每天都向老师问好”“逄淑涵变的有礼貌,老师听见她和逄丞小朋友打招呼了……”引导一些不主动或逃避向老师问好的幼儿。这样,幼儿不仅学会礼貌问候,更懂得如何礼貌的提醒别人。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共同努力下, 11月份,我们小班的孩子基本能做到见到幼儿园的老师要问“老师好”,见到自己班的老师问“X老师好”、见到小朋友要问好,离开幼儿园跟老师说再见等,知道了与人交往要使用礼貌用语,因此我们幼儿园里每天传播着礼仪的气息,洋溢着温馨,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初步形成了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渗透礼貌行为

幼儿良好的礼貌行为,是在各种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感受中形成的。各种活动是由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活动,注重综合各种有趣的游戏,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从而避免只是机械的模仿所造成的做与说的不一致,因此必须寓礼貌教育于游戏活动中。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当有些幼儿给娃娃穿不上衣服时,教师可以及时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思考“我该怎么办?”,一方面鼓励会的幼儿要乐于帮助别人,启发着说:“别着急,我来帮你的忙。”另一方面,鼓励暂不会的幼儿要有自信心,可以“让我再试一试”,实在不会可以有礼貌地请求帮助:“请你帮我给娃娃穿上衣服好吗?”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说“谢谢”等。每一次游戏,都要提出说话礼貌、行为文明方面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幼儿认知,巩固文明的言谈举止,最终形成内在的需要和自觉行为。

四、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

3岁以前儿童已出现模仿性活动,但能力有限,模仿活动还不多,3岁以后模仿性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外部活动或动作,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们的新鲜感,他们都想去尝试一下,因此不可低估孩子的模仿性,所以提供一些礼貌故事等,让幼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去学习榜样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在11月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小班社会活动《小熊请客》对礼貌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运用和巩固,让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知道了一些请客和做客的礼貌用语,同时幼儿感受到友爱同伴,礼貌待人的好处,事后我引导幼儿讨论:“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样来请客?如果你是客人,你会怎样到别人家做客?”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孩子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一方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巩固了礼貌用语的运用。

五、家园同步促进幼儿礼貌行为的形成

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作为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礼貌待人;别人有了困难热情地去帮助别人;适时地邀请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来家里做客并学会有礼貌的招待客人等;同时家长还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经常带孩子出门走动,让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学习父母的交际方式。

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形成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运用多种办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对幼儿进行礼貌的教育和行为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单位:农安县开安镇中心校幼儿园)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探讨小班幼儿的音乐教育方式

摘要:从现今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方式来论,本文尝试就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培养幼儿的音乐律动、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做一些探讨。理想中的小班音乐教育的方式中应突出小班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小班幼儿音乐教育形象化,小班幼儿音乐教育情趣化。

关键词:小班音乐 游戏化 生活化 表演化

幼儿期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在陶冶儿童情操,培养健康情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搞好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成长,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的功能从早先狭义的艺术美育发展到了今天广义的人格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游戏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

一、当今幼儿园小班幼儿音乐教育的方式

(一)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它能促进多方面的发展。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耳朵去听、去感知音乐的节奏,在日常生活中节奏无所不有,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各种走路不同的节奏,动物们不同的节奏的叫声。感知完节奏,我们让孩子用身体动作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除了用身体动作表现,接着我们可以结合乐器,可以通过弹奏不同的节拍,让孩子掌握节奏。渐渐的再结合些曲子,在认识二拍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识三拍子时放一些圆舞曲来表现;四拍子时,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小燕子》。如《大象与蚊子》能让幼儿按节奏快走和慢走,锻炼了幼儿的节奏感。当幼儿听到节奏快的音乐时就快走,当幼儿听到慢的因了时就慢走。教师还可以加入口令和衬词进行练习,激发幼儿走的兴趣。如:教师边敲鼓点边喊:“一,二,三。”幼儿:“嘿!嘿!嘿!”又如节奏游戏《郊游》X―X―铃鼓:XXXX响板:XXXXXXX串铃,让幼儿听了这些乐器敲出的声音以后就提出疑问:“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呢?你会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示一样的节奏吗?你们除了会用手来拍,还会用哪些呢?”(引导幼儿使用不一样的身势来表示节奏)然后可以让幼儿选择喜欢的乐器来敲出节奏。

(二)培养幼儿的音乐律动

小班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稳定性差、好动,无意注意占优势。我根据他们的特点,结合乐曲的内容,编排一些简单的律动。如让幼儿通过模仿小动物走、跑、跳、飞、叫以及生活常规的动作,感知、理解韵律动作所表现的内容,情感意义。使音乐与体态韵律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小班幼儿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反应能力和手脚协调能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小班音乐律动活动《小茶壶》,首先教师会让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并且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然后会初步创编茶杯和茶壶的动作。最后根据茶壶的外形创编动作重点放在创编壶嘴和壶把的动作,创编好以后幼儿就可以听着音乐做小茶壶的动作及茶杯的动作。

(三)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才入学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当孩子在哭闹时,有什么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呢。在活动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寻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水龙头没关紧,有“滴答滴答”水声;墙上的钟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音乐区的小铃,会发出“叮~叮~”的声音;刮风了,会发出“呼~呼~”的声音……这些奇妙的声音在幼儿的耳中都是那么美妙。通过寻找声音,幼儿对自然界的观察兴趣浓了,经常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了强烈的敏感。幼儿的欣赏活动不同于成人的欣赏,必须要从幼儿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环境出发以及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出发,才能激发其欣赏的欲望、探究的动力,促进其充分地根据音乐大胆想象、联想,以适合他们的方式深入的欣赏理解音乐。如:在小班音乐游戏《高人矮人》教师想让幼儿初步分析音的高低,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高人矮人的图片、CD和手鼓。当教师出视高人矮人图片时引起幼儿兴趣。“图片上是谁,有几个人,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还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一会儿老师就帮他们把礼物送给你们。”然后幼儿和老师共同来创编高人与矮人的动作,并让幼儿展示出自己想到的动作。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学高人矮人走路,并把手鼓作为礼物送给小朋友,全体小朋友起立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安顺时针方向,听音乐学高人矮人走路,边走边拍打手鼓。

二、我理想中的小班音乐教育的方式

(一)小班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愿进行的活动。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应该注意将歌、舞、乐三者相结合,集创及、表演、欣赏于一体,使幼儿产生持久投入音乐活动的热情。如《拔萝卜》《小手爬》等音乐游戏,幼儿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小班音乐活动《小手爬》教师提出问题:“小手除了可以爬到头顶上小脚上还能爬到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呀?”(鼓励幼儿积极的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手除了可以在我们身体上爬还能在哪些地方爬呀?”(让幼儿唱自己仿编的歌词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小手爬》教师带领幼儿边念歌词边做小手“爬”的动作。

(二)小班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客观的依据。教师要幼儿意识地引导幼儿乐于倾听、善于倾听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为音乐欣赏活动奠定生活的基础。还要注意收集听到的声音,如动物的叫声:鸟叽叽叫、小鸭嘎嘎叫、小猫喵喵叫、小狗汪汪叫、小羊咩咩叫;大自然的声音:暴风的呼啸、雨水的唰唰、掠过的飞机隆隆声、下雨的哗哗声、打雷的轰隆声;日常活动的声音:妈妈切菜的嚓嚓声、打字的嗒嗒声洗衣服刷刷声等等。如:《动物怎样叫》中请幼儿发挥想象,创编歌曲。

师:“我们生活中,除了刚才唱的小动物以外,还有什么小动物会叫呢?它是怎么叫的?”

幼儿讨论后回答。

幼A:老虎它会叫的。啊呜啊呜

幼B:山羊会咩咩咩咩叫。

幼C:小牛会牟牟牟牟叫。

幼D:鸭子嘎嘎嘎嘎地叫.....

幼儿回答后,个别唱,集体答。

(三)小班幼儿音乐教育表演化

通过表演,幼儿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幼儿能作出较积极的外部反应,能从与他人合作的动作表演活动中获得交往合作的快乐。在音乐活动中,我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创造性表现,发挥幼儿创编的积极性,在开展音乐活动中尽量采纳幼儿的意见和建议,幼儿在创编表演中锻炼了自己,增强自信心,获得了成功感,这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如:音乐活动:《找朋友》首先帮助幼儿熟悉音乐旋律,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做相应动作.接着幼儿学习邀请舞《找朋友》最后是请幼儿与教师共同表演。提醒幼儿注意听前奏曲,并且创编两人一起的亲热动作。

从当今幼儿园小班幼儿音乐教育的方式中,尝试就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培养幼儿的音乐律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做一些探讨,为幼儿学习音乐做更多的探究。通过理想中的小班音乐教育的方式中应突出小班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小班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小班幼儿音乐教育表演化,点明了幼儿学习音乐应该结合游戏化,生活化,表演化,这样幼儿对音乐就有了更多的兴趣。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三步曲

好习惯决定好人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极大的影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发挥,而良好的行为习惯需从小抓起,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孩子们刚从家庭走向学校,开始跨入“小社会”,生活、卫生、学习、礼仪、运动、安全、品德等多方面的行为养成教育都需要从此时抓起。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和成人诱导的特点,在幼儿园中对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循序渐进,目标引导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示范、教育、引导、学习而活动,因此,在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心急,而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逐步进行。同时,小班幼儿在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遵循了由低到高、由简而难的规律,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对小班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按目标分层次进行引导,从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不断养成。

首先,一级目标要做到一步到位。所谓的一级目标即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中所必须做到的行为习惯,一级目标是对幼儿的最低要求,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基础,如幼儿在家里玩完玩具后没有收拾的习惯,而到了幼儿园中,教师就需引导幼儿学会收拾玩具。当然,在小班幼儿一级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鼓励幼儿,如比一比,发小红花等。

其次,二级目标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二级目标是相对于一级目标更困难一些的目标,如穿衣服、刷牙、学习过程中做到认真等。二级目标很多时候不能一步到位,而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时间的过渡,让幼儿从低要求逐步向高要求发展。以叠衣服为例,一开始幼儿不会,此时进行的是示范和教的过程,幼儿学会了如何叠衣服,但叠得不够好,不整齐等,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最后,在幼儿在学会叠衣服并能叠好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整理和分类。

最后,三级目标的实现要多管齐下。很多小班幼儿在幼儿园的习惯较好,而到了家中,习惯又会改变,这和家长的教育密切相关,同时,幼儿所要学习的习惯不仅仅是在幼儿园中完成,也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配合,多方面进行养成教育。如幼儿在幼儿园中学会了排队玩秋千,当家长带孩子到外面玩时,要注重引导幼儿在买东西时排队,在过马路时等绿灯等。

二、以人为本,引导示范

小班幼儿很多行为习惯都是从家长、教师和同伴中学来的。在社会生活中,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很容易带到幼儿园中,此时教师对幼儿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质上是要正确看待幼儿的发展规律,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来引导幼儿,从而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关注幼儿的第一次。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往往来源于家长、教师和同伴,甚至可以说,幼儿就像一张白纸,画什么就成什么,也正是因此,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第一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幼儿在第一次玩玩具、打开课本时,教师告诉他们玩具和课本也像小朋友一样会在受到伤害时生气和哭,孩子玩起来、用起来就显得格外仔细。

其次,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在班级中,幼儿不仅把教师当自己的老师看,还当作是自己的父母,甚至超过父母的信任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可或缺。同时,在引导幼儿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在语言、习惯上都要体现出对幼儿的关爱来,如在幼儿摔倒时,不仅要及时搀扶,还要进行检查,通过案例对其他幼儿进行教育。

最后,要抓典型,树榜样。幼儿习惯养成受同伴影响也较重。在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同伴的示范作用来实施引导,促进幼儿习惯的养成。如在学习简单的数字过程中,教师安排了幼儿进行练习,但一些小朋友没有记住教师的要求,忘记了,第二天在检查的时候,教师可给完成了的幼儿发小红花。

三、加强反馈,促进养成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小开始,呈现出渐进性,同时具有反复性和不稳定性,而这也就需要教师在幼儿教育中不断的进行加强、反馈,从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注重师生关系的调节。在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发现,一些幼儿在某几天内会出现“苦瓜脸”现象,甚至到校不和老师打招呼,在和同伴游戏和学习中极力期盼教师的关注而又要延伸。究其心理原因,当幼儿感觉到被教师忽视时,一方面想博得教师的关注,而另一方面又担心教师不关注自己,往往表现出反常行为,如大哭。因此,在幼儿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变化,及时进行鼓励、反馈,促进幼儿循序渐进的习惯养成。

其次,要注重以多种评价机制来引导幼儿习惯的养成。小班幼儿喜欢受到教师的表扬,尤其是正面评价,因此,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在鼓励方式上,除了语言鼓励,还要辅以动作、表情、礼物等。如幼儿在玩耍中帮助了同伴,不仅要进行语言鼓励,还可采用大拇指、加发展分(班级中可为每个幼儿建立发展评比栏)、发红花等。

好习惯决定好人生。在幼儿教育中,尊重幼儿发展规律,从幼儿实际出发引导幼儿,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不仅影响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发展,也将积极影响幼儿的终身发展,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还要多实践、多思考。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常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6岁儿童的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综合的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并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教养质量的关键。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解

那么班级常规的含义是什么?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指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更顺利地开展。

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虽然微小,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及方法

1、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洗手后不擦手也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正巧有一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给手洗洗澡。我说:“不擦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就:“不擦手,小手应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学遵守。

3、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午睡前要叠好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在床上叠,有的孩子在地上叠,很不卫生。抓住矛盾,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挂”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干脆叠起来……其中一名幼儿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靠背上,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看来,幼儿自己出得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4、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5、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小朋友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6、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7、在常规教育中,突显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

通过评价促进幼儿行为常规意识。培养良好的常规,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包括经常性的常规训练、专门的常规活动训练和个别常规训练。而在这其中,评价是使行为训练内化为幼儿的规则意识,获得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在增强幼儿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强化了幼儿对行为的意义的理解,多次的正向强化使行为成为了习惯,更使行为内化为意识,主体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注重纠正幼儿进餐的习惯,以表扬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净等的具体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进餐文明,良好的习惯也形成了。

常规训练中老师的榜样和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是幼儿的领导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领导者,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钻研各种课题,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常规环境,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当然,常规训练中所用的更好方法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所以我们每个幼儿园教师,都有义务根据幼儿本身的各种变化,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不断的进行探索,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让幼儿掌握有关良好生活常规的知识、规范行为,让他们愉快有序的生活,并在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小班语言教育设计策略

【摘 要】婴幼儿时期是人类语言活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小班的语言教育是幼儿自出生以来家庭教育之外的一个新的情境,也是幼儿各项行为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小班的语言教学活动,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在进行小班的幼儿语言教育时一定要有一定的思路,并制定相应的可行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制定语言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根据本时期幼儿的语言发展的特点,同时要对外部环境加以妥善利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育器材,进行幼儿小班教学,开发幼儿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创新;计划

1 小班语言教育活动的创新攻略

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幼儿的语言综合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进而使得幼儿的语言智慧得以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以集体的方式开展的。幼儿时期是孩子词汇量储存最迅速的时期,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快,语言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高速时期。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很强,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能够大胆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的语言环境,培养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1.1 提问创新

小班幼儿的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来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促使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就要设计一些有效的提问策略来进行教学提问,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和年龄特点,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要适时地进行提问来引导他们的表达能力,可以采取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的不同来进行选择,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式教学,希望小班幼儿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其语言能力。例如情境式提问方法,就是创设相应情境,教师适时进行提问,引导幼儿主动表现自己的想法,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思维活动能力,对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及时讨论,使幼儿体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的真谛所在。

1.2活动创新

孩子们都喜欢参加富有情境性和趣味性的集体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中的情景预设和生成一般都来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然后教师再加以加工、润色之后引入到日常的小班幼儿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集体活动趣味性较强,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更加增强了活动的参与性,也就能够印发孩子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开发孩子语言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活动方式无疑是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幼儿可以在活动中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根据幼儿不同的意愿进行选择,无论是独立完成,还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都不会对孩子造成压力,并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的表现与交往的机会。同时,幼儿还可以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完成自我的构建与完善,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1.2.1 区域的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

首先,区域教育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穿插教学,使得幼儿的学习方式更为丰富,也就使得幼儿的接受教育的能力大为提高;区域教育活动为幼儿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区域教育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幼儿的学习活动都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但这并不妨碍其个性的自我发展,幼儿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活动的进程是相辅相成的,既能保证培养孩子的集体性,又能够是孩子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进行自由表达、自主选择和自由交往;最后,区域教育活动能够使幼儿反思性学习,幼儿在学习过程和交往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能够寻找解题方法对其进行解决,这也就能够大大的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1.2.2 区域教育活动的设定要适应幼儿的不同需要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区域活动范围,尽一切努力来满足小班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动作行为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幼儿需要的不同,创设一定的活动区域,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和生活区等等。同时,教师在区域教育活动中要对身边的环境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对幼儿的语言表达加以积极引导,对其语言能力随时随地的进行培养。

2 提升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

2.1 养成幼儿倾听的习惯

语言发展的基础首先是要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例如,当幼儿情绪产生波动,注意力也开始分散时,就可以利用倾听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平定幼儿的情绪。教师选择方式有很多,比如说播放一些儿歌或故事,或者就让幼儿闭上眼睛聆听周围的声音,然后对其加以引导式提问,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及时纠正幼儿发音

首先要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能够正确发音的语言环境,活动区域是非常适合的。教师就要进行正确的示范发音,并且对其中一些词汇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可以采取的方式如讲故事、背儿歌等。对于一些性格开朗有积极表现力的幼儿来说,教师要为他们的言语表达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引导他们与周围的小朋友积极交往;而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来说,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利用榜样的作用,纠正孩子的发音并使其在表达过程中克服语言等方面的障碍,培养其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幼儿多使用普通话,学会使用短语和一些礼貌用语,对幼儿的表达欲望加以正确的引导。

2.3 教师要善于利用宽松的环境来刺激幼儿的语言表达

在区域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没有对错、好坏、纷争的宽松的教育环境。幼儿自此活动范围内可以自由的交往、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为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要鼓励孩子敢于开口,多开口,为孩子的表达提供机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游戏,引导幼儿进入到游戏情境中去,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2.4 充分利用环境开发幼儿的讲述能力

教师在活动区域要准备大量的图书和卡片以及声像资料,使幼儿能够在本区域感受到美丽生动的故事和图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从小养成孩子们的看书习惯。笔者发现,很多孩子们都是爱听故事,但不爱讲故事,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语言环境,引导孩子们多听、多讲,用语言同老师和小朋友之间多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还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可以在人前(如成人面前和同伴面前)讲故事,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而思维的基础是感觉与知觉。让孩子们多听、多看、多交流、多感受,才能对其感官进行刺激,刺激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想法,有了想法才能够产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孩子进行学习,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幼儿积极引导,培养其倾听、语言交流和创造性讲述方面的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养成幼儿良好的语言态度与习惯,同时还为幼儿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摘要】3岁以上的幼儿正处于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但爱问“为什么”,更想知道“这是怎么样的”“这是怎么来的” “这是怎么做的”。所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也是我国“科学兴国”的奠基工程。研究科学教育活动,不仅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还为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重视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及科学方法的习得等,意在实施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达到培养出“好奇、好问、好动”的、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质的21世纪的人才而服务。那如何开展小班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意识和兴趣呢?

【关键词】幼儿 科学教育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人们为了认识已知世界所需要掌握的科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同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未知世界变得越来越广阔、越来越深邃。3-6岁的幼儿正处于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但爱问“为什么”,更想知道“这是怎么样的”“这是怎么来的”“这是怎么做的。所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也是我国“科学兴国”的奠基工程。研究科学教育活动,不仅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

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还为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重视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及科学方法的习得等,意在实施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达到培养出“好奇、好问、好动”的、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质的21世纪的人才而服务。那如何开展小班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意识和兴趣呢?我作为教育实施者,通过实践活动的积累感觉到:要合理开展小班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源于生活,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3岁的幼儿对于周围世界中新奇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很自然而然的去感受和关注事物的联系、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科学活动的内容就要取材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内容上,这些内容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考虑到的是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筛选出合适的内容,再有目的地组织各类活动引导提炼,让幼儿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去大胆的求证事物的发生与后果。他们在观察感知、操作尝试中去了解,开阔了眼界,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创造等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小班正规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游羊村》一课它立足于《小司机》和《去春游》的两个活动的要素,从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标志出发,结合游公园时要了解的路线图,所建构的一个科学探索活动。活动中由教师带领幼儿去喜羊羊家游玩的情景作为主线,符合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路上设置了红绿灯、转弯、停车等几个常见的交通标志,马上就激发起幼儿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表现出来了,也为接下去的环节做好了铺垫。接着来到羊村门口,又设计了喜羊羊要考考大家才能进羊村的环节,让幼儿挑战认识更多的标志,增加了活动的游戏性。教师提供的标志就考虑好了难易程度,比如公共厕所、垃圾箱等都是孩子常见的,饭店标志是平时幼儿很少关注的,还有无障碍通道更是不了解的,认识标志顺序也是由幼儿来掌握的,教师要做好就是及时回应,逐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给了幼儿提升经验的机会。进入羊村后,教师将刚才所认识理解的标志融入到羊村地图中,用ppt做成生活中的场景,使幼儿对于刚刚所熟悉的标志又运用到了生活场景中,加以巩固提升。同时在活动中又将如何看懂羊村地图的活动构建,为以后的读地图活动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找一找喜羊羊送的礼物(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品)上面有没有标志,结果幼儿找到了商标、条形码、环保、QS等很多标志,知道以后买东西要看标志的道理,进一步的使教育活动内容回归到了幼儿日常生活中。

在以前的活动中我比较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现在知道了将来源于生活中幼儿所关注的内容进行归纳提升,再让幼儿带着这些经验回归到生活中、运用到生活中、指导幼儿的生活。所以我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针对小班幼儿关注的问题,将来源于生活中幼儿所关注的内容组织了很多科学教育活动,有《我爱吃水果》《吃鸡蛋》《用手和天平称一称》等。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了教育活动对于他们当前生活的意义,为幼儿从小培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及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也为幼儿今后的生活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2.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达到均衡

由于幼儿发现、想象、创造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所以现在幼儿教育更要趋向于人性化和人本化,教师要适应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尽量让幼儿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尽情的让其充分发挥。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如在小班正规性科学活动“圆圆的菜”中,让幼儿去摸一摸袋子里有什么,“我摸到的是苹果”“我摸到了皮球,它是大大圆圆的。”“我摸到小小的、圆圆的,大概是葡萄”,尽管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但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感知觉并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感受,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也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有趣的蛋》、《会变魔术的颜料》、《滚动的东西》等这些正规性科学活动使小班幼儿获得了符合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而且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喜悦。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区域活动是非正规性的科学教育活动,也是作为正规性教育活动的延续和补充。如正规性科学活动“圆圆的菜”结束后,我将这些圆圆的菜投入到了区域中,并且还投入了一些长长的菜:芹菜、长豇豆、胡萝卜、黄瓜、竹笋等等,让幼儿在区域的游戏中巩固对圆圆菜的认识,增加对于其他蔬菜的认识,并尝试比较、归类等,我在小篮筐上用图示表明了某一特征引导幼儿按蔬菜的归类,可以是外形、颜色、大小,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完成游戏,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但是每个幼儿个体有特殊性,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所以区域活动可以顺应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多次操作中反复感知,在思考基础上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教师也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材料和要求。因此区域活动对小班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即科学兴趣、科学潜能等的发展和科学经验的获得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区域活动作为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也对小班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作为我们教师认真细致地捕捉小班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开展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也是激发小班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丰富小班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高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技能的重要途径,使小班幼儿科学教育的更好地发挥较好的效果。

除了日常的科学教育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以外,依托于体现园本课程内涵的大活动还定期的开展,有亲子玩科学、讲科学家的小故事、科技节等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小班幼儿知道了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和家长一起玩科学, 知道了很多科学原理;还积极参加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袋的活动;与家长一同制作了节水标志、收集节水的方法;参与了谁飞的远―纸折飞机的比赛,在实践中知道了让飞机飞的远的要素等等。我们的宗旨:在创设良好的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扩展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视野,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及现代科技的认识,同时也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园本课程,参与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来,使科学教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达到均衡。

3.科学教育活动有别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活动

在《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停留在注重教师静态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科学教育活动不等同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更确切的说,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实现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因此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更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

如:《毛毛找朋友》这个活动就是让小班幼儿在找找、摸摸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有毛的物品,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并乐意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大家。小班年龄的幼儿对绒绒毛毛的物品特别喜爱,那些柔软的毛毛总是让他们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从这个点出发,引导幼儿运用触摸感知有毛的物品,可谓顺水推舟,必然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再者本次活动的材料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而来,接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但是生活中还有很多广义上有毛的物品,这样也符合了《课程指南》中指出的“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活动过程中,毛毛熊要找朋友的情景贯穿始终,活动过程以游戏形式开展,当活动中的关键性提问“和朋友说说你找到的是什么?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要找它来做毛毛的朋友呢?”“帮毛毛熊找到了什么朋友?怎么来告诉毛毛熊呢?”一个个问题抛向幼儿时,教师留给幼儿是足够的时间运用触摸觉来感受、思考、判断,有利于幼儿积极地感知。又如最后让孩子找一找身上有没有毛毛时,教师并不是迫切的追求预设中的答案,而是针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和需要,依据幼儿的发展规律、依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做出即时性的价值判断,使幼儿逐步寻找到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把控更灵活、更开放的回应,让幼儿的知识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宜性的发展。

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根据此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体验“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充分的运用了感官,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思考。因此科学教育活动让教师打破了原本的知识教育活动的框架和思路,减少口口相传的比率,注重幼儿在操作与探究过程中的获得和发展。

4.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科学教育活动中

新《纲要》中有一个十分鲜明的观点: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体。《纲要》体现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幼儿发展为本。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幼儿科学活动中,作为儿童发展的“支援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人”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与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在认识蚕豆的话动中,我在组织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为主,自己想方法拨开蚕豆,然后对蚕豆进行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我再进行小结和提升,整个活动从蚕豆的外部特征逐步观察到内部,这些操作都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所以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游戏者,同时接受幼儿抛过来的问题,答案也是在提示、引导等措施中帮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发现获得,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总之,小班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意识和兴趣,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吸取信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开展有关的科研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宜幼儿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以幼儿主体为先,以幼儿发展为重,还要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小班幼儿舞蹈教育指导

【摘 要】幼儿舞蹈是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舞蹈的特点是边歌边舞,形象直观,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幼儿舞蹈对幼儿的身体素质、情感、审美、注意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显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小班幼儿舞蹈 教育指导

幼儿舞蹈是由幼儿表演或表现幼儿生活的舞蹈。幼儿舞蹈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培育孩子们良好的姿态以及高贵的气质,增强孩子身体的协调能力,培育身体对节奏的敏感性,给孩子美和艺术的熏陶,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幼儿舞蹈对幼儿的影响如此大,那么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和运用幼儿舞蹈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呢,下面结合教育实践就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帮助幼儿在生活中积累舞蹈创编的素材和经验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较易分散,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特别喜欢模仿。因此,在选择舞蹈教材时,教师自己要做个有心人,在与孩子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质朴的情感和兴趣所在,倾听幼儿的心声,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优美的身体语言表现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对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的感受。同时,采用具有童话、科学幻想和游戏特点的舞蹈形式,利用短小、形象、生动、鲜明的故事情节,引导孩子理解舞蹈的内容和体会舞蹈所表现的意境,学会比较、判断舞蹈的表现手法,积极感受舞蹈带来的美和快乐。如,在《洗手帕》的教学里,幼儿在娃娃家里已经积累了相关经验,而且这是他们玩得乐此不彼的角色游戏。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孩子先把自己对洗手帕的理解说一说,并模仿妈妈洗手帕的动作,再引导孩子想象洗手帕时的情景,把孩子完全带到其中的意境中去,激发幼儿用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表演,如:“你觉得怎样洗手帕的动作最美?”“小手帕要跟你们一起跳舞呢!”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孩子利用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积累相关的舞蹈素材。如孩子告诉我观察到蜗牛走路是很慢的,于是,我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观察,用自己最漂亮的动作模仿蜗牛走路的样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春天来了,我引导孩子观察柳树枝婀娜多姿地随风摇摆、观察小鸟快乐地在枝头歌唱…… 当孩子积累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后,我鼓励孩子用舞蹈的方式连贯地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创编的舞蹈配上音乐。在这种简单、随意的活动中,孩子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拓展,为学习舞蹈建立了浓厚的兴趣和自信。

二、以幼儿动作发展水平为依据,促进幼儿舞蹈动作发展

小班幼儿的身心发育处于一个不太完善的阶段,所以,舞蹈动作设计的要求必须是简单、统一、孩子容易记忆和理解的。而舞曲的歌词必须是内容丰富、节奏性强的。因为小班的孩子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通过熟悉歌词和舞曲的旋律能有利于孩子更直接地理解舞曲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我把选择舞曲的自由也交给孩子和家长,一方面,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以及把握住他们对舞蹈的能力差异。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学舞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材料时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孩子更好地去表现舞蹈,激发孩子表演的欲望与信心。

三、用生活化、趣味化的游戏贯穿于舞蹈教育活动中

小班的孩子在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时候,坚持的时间不长,且非常容易累,这主要跟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而在日常生活的当中,我又发现:孩子经常会无意地在一些游戏活动中,加上自己学过的一些舞蹈动作如在“跳圈圈”的游戏中,孩子喜欢在跳起来的时候绷紧脚尖跳过去,并美其名曰:袋鼠跳。我灵机一动,连忙引导孩子用各种小动物等名称代进游戏中,结果,孩子以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耐力,把我之前所教过的基本动作全部在游戏中体现了出来。自此以后,在进行舞蹈基训时,我先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基训的欲望,让他们消除基训是一件很累的事情的念头。如进行开胯练习的时候我会说:“今天我们要开船到小熊家做客!”孩子们一听开船就来精神了,连忙跟着我一起“开船”。当有的孩子坚持不了的时候,我会及时对他说:“哎呀,这艘船的油快用完啦!怎么办呢?”没等我说完,其他孩子就说:“我们给它加点油吧!”刚想放弃的孩子的情绪又被调动起来了……而在练习下蹲的动作时我是这样引导孩子的:“我们来变一张舒服的椅子,让妈妈下班回来可以休息一下!”在变椅子的过程中,我边渗透动作的要求,边鼓励孩子坚持,如果有的孩子坚持不了时我会说:“妈妈回来啦!看谁的椅子最舒服!”在这种生动有趣的生活游戏中,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心他人,团结同伴,通过这样“扮家家”的游戏方式,孩子的生活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能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同伴合作去解决一些小问题。生活化的游戏,让他们更接近舞蹈,更喜欢舞蹈了。

简单的说:舞蹈也是人们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引导孩子运用舞蹈的方式,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一日活动中小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研究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

[关键词]一日活动 中小班 幼儿教育 文明礼仪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礼貌教育是幼儿园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要把当前的幼儿培养成21世纪的主人,应当从小就教育他们讲文明、懂礼貌。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辈们不可避免地就会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娇惯与溺爱。有的家长过多地强调“利己”与“学习”,却忽略了“有才无德行不远”的道理,从而让大部分幼儿养成了霸道、自私的个性。小班的孩子正处在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毕竟孩子要独立,要步入社会,要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不能礼貌待人,与别人友好相处,就得不到一个和平友爱的生活环境。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个体的发展中,某些行为的习得都有一个关键期,那么,幼儿时期就是一个关键期。学前期的幼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亚里士多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文明礼貌教育渗透到小班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呢?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通过一段时间的礼仪教育,教师每天早晨首先会向入园的孩子和家长问好。刚开始,孩子们只说不做;慢慢地,他们学会了问好;再后来,家长也学会了。文明礼仪不仅让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拉近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

作为教师,要养成自己的文明礼仪习惯,除了早上入园时教师要向家长、幼儿问好,平时的举止要端庄,语言要文明,对待幼儿也要有礼貌。“请!”“谢谢!”“对不起!”更是要时刻挂在嘴上。教师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

如我们就在教室门口制作了“早上好”、“再见”字样的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家长带孩子入园后,看到这样的宣传牌,就自然而然地会教孩子学说这三个字。离园时候看着宣传牌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跟老师说“再见”。有时候对不能做到的幼儿,教师就应该主动热情问候说:“××小朋友,早上好!”做好幼儿的榜样。这样就提醒了忘记问好的幼儿,他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应该问“老师好”!还可以在班上选出“礼仪小天使”,让孩子们每天早上在班级大门口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来。一声声甜甜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小朋友们早上好”的问候,不但感染着家长也影响着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内向、不主动向老师问好的幼儿,使他们能主动地来使用礼貌用语。

2.习惯成自然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就可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在进行剪纸、粘贴时,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小朋友借东西用,比如说剪刀、胶棒等。教师要求他们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要对别人说“谢谢”,不小心碰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等,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但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有的幼儿因跑、跳的时候撞到别人了,就可以使用礼貌用语。在活动课中,通过故事、谈话、情景表演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礼仪课《如何擤鼻涕、咳嗽、打喷嚏》,通过故事中的内容,向幼儿讲解礼仪方面的知识,使幼儿知道在感冒的时候要用手绢擦鼻涕,打喷嚏要用手捂住自己的嘴。

如我带的小,1班中,以幼儿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把幼儿礼仪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在班级开展了“校园是我家,整洁靠大家“,“爱护公物保环境,团结友爱讲文明”等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幼儿文明的生活礼仪,从日常生活中各种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入手,引导幼儿从主动问候、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爱护公共财物等细小环节做起。

3.促进家园共育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孩子。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请家长利用各种手段为幼儿树立榜样,如陪着孩子观看《幼儿礼仪》光盘,一起看有关礼仪教育的动画片,给孩子讲有关礼仪教育的故事等,让孩子在讲讲、看看、玩玩等亲子活动中感受各种角色的形象、语言、行为,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样能使幼儿感到亲切,又愿意模仿,能充分调动幼儿模仿的积极性。

为了使礼仪教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要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练习使用礼貌用语,强化礼貌行为,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节约用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保持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等等,巩固其礼仪习惯。我们还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利用“校讯通”形式把礼仪教育活动内容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重视礼仪活动的开展,做到家园同步教育。通过老师、幼儿、家长、三条活动主线展开,我们学前班的幼儿、家长、老师个个树立“讲文明从我做起的思想”,已经形成了“人人有礼貌、个个懂礼节、处处讲礼仪”的和谐班级。

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运用多种办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相信孩子们的明天会更好。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幼儿小班阶段综合式美术教育实施策略

一、幼儿小班阶段发展目标

认知与再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通过看看、摸摸、听听、嗅嗅等手段感知周围事物,并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再现它们,激发幼儿参与并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审美与表现。在幼儿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点、线、面等造型手段进行联想造型表现出具有一定美感的美术形式,体验并初步了解美的形态和美的表现手法。

探索与创造。幼儿美术活动结合其他活动,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法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美术活动,综合发展幼儿的感知、表现和应用材料的能力。

二、幼儿小班阶段美术活动内容

认知与再现。认知具体的物体并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手段大胆、自由地表现他对周围事物的认知,鼓励并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兴趣。

①提供给幼儿不同的工具(水彩笔,毛笔,蜡笔等)和材料(素描纸,生宣纸,报纸,面团,橡皮泥等),完全由幼儿自由表现。观察记录和鼓励性评价是教师最好的教学方法。鼓励幼儿画它们知道的东西,使幼儿尽快由随意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渡,幼儿能够在大脑内建立“画”与“物”的联系。

②展示具体事物或仿真模型(恐龙、车船等)和玩具(芭比娃娃、天线宝宝、唐老鸭等)或摄影照片和艺术作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表现。在幼儿自我的认知和对其他人的感知,鼓励有幼儿尝试画画和做做等美术活动进行创造表现。

审美与表现。在幼儿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情感力量进行造型游戏活动。

①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点”和“线”并体验用“点”(手指点、圆形物印、粘贴等手法)或“线”(线染色印、滚色球等)进行玩色游戏活动,体验美术活动中玩的乐趣。

②引导幼儿建立基本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小白兔与萝卜,鱼和水)并能合理地表现出来。

③通过讲故事,引导幼儿把故事中的事物尝试性地表现。

探索与创造。鼓励幼儿感知和体验纸和面团等材料的不同,以游戏方式进行再现、联想、创造活动。引导幼儿通过看看、画画、撕撕、粘粘、团团、玩玩等手段体验美术游戏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初步运用工具材料的能力。

幼儿小班阶段美术活动主题设计

案例一:苹果――认知与再现活动(3岁以上)

活动准备:

用“神奇的口袋”做道具,内装水果。(相同形状物的综合―“圆形”物如气球等;同类物的综合―各种水果或蔬菜),让每位幼儿用手摸、鼻子嗅等手段去猜口袋内的东西,锻炼幼儿的感知能力。

活动过程:

①幼儿阶段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而内心形象的产生有赖于外界的具体事物,因此,活动中以实物――“苹果”等开展活动。

②幼儿从随意涂鸦过渡到命名涂鸦,并且能够画出较为完整的圆形,通过展示各种不同的“圆”形物,促进幼儿对“圆”的感知,并以此促进对不同圆形物的联想。

③幼儿把感知的东西画在纸上。画完之后,教师展示并提问:苹果的形状,苹果的颜色,苹果的味道,以及苹果长在什么地方。

④进一步指导幼儿将画好的“苹果”撕下来:或者让幼儿尝试“做”一个苹果(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和技法的游戏活动。

活动评价:

①小班阶段幼儿的美术活动停留在“涂鸦”的阶段上,认知表现的过程中,关注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语言参与美术活动的情况,是否幼儿建立了“存在物”和“表现物”的联系。

②在发展幼儿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诱导幼儿从无意识涂鸦到命名涂鸦是认知表现的重要内容。

案例二:有趣的“点”和“线”――审美与表现

活动准备:

①以小米、大豆等实物,由“点”图案的布料,星空、豹照片等引导幼儿对“点”的认识。

②以毛线、斑马图片、树木的年轮、条形纹布料等引导幼儿认识“线”。

活动过程:

①指导幼儿用手指、面签等工具“点”画(表现手法的综合―撕、粘贴)树叶、星空、豹纹;用棉线“染线印”、玻璃求“滚色球”、水彩笔“绕线团”等游戏活动。

②体验不同“点”“线”样式特点和表现力。

活动评价:

工具和材料是开展活动的关键,活动过程应注重启发和诱导,激发幼儿探索其他的表现手段。

案例三:玩纸游戏――材料的感知和尝试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质地的纸,像普通白纸,报纸,宣纸,有色纸等;水彩笔、油画棒、水彩或水粉、墨汁等。

活动过程:

①启发和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让幼儿了解“纸”的功能,既可“涂”可“画”,又可“撕”可“折”等多种功用。

②观察和记录幼儿对纸进行的应用性尝试。

活动评价:

①强化幼儿对不同的纸所具有性能的感受。

②利用纸的不同特性进行不同的制作或表现。

③幼儿对纸的创造性应用。

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要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一种教育应尽可能地达到多种教育目标。综合性美术活动融合幼儿其他领域活动于一体,如社会领域活动,科学领域活动,数学领域活动,语言领域活动和音乐领域活动;综合性美术活动融多种绘画形式、多种工具和材料,多种造型技法为一体,它将有助于发展幼儿感知、思维、情感、想象、创造等综合能力。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爱的教育

9月,可爱的小班的宝宝们来到了校园,要帮助这群小宝贝们更快更好地适应我们的班集体,我们除了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更需要我们真心来关爱、呵护孩子们。我们用爱来灌溉着这群孩子们,让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成长,更要懂得感恩父母,关爱身边的人,让孩子们的心灵插上爱的翅膀引领孩子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高更远!

1 创造爱的氛围,让宝宝们“爱”上班级

1.1和孩子建立初步的情感基础

八月下旬,骄阳依旧是非常火辣辣的,我们开始了对班里36名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宝宝们进行上门家访活动。因为这群刚满三周岁的宝宝们不但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而且上幼儿园是孩子们踏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进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面对即将开始的幼儿园和班级环境是陌生的、对我们老师、保育员也是陌生的,对班里的同伴们还是陌生的。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熟悉、了解、亲近幼儿,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个性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即将和他们相处几位老师是和蔼可亲的、也能走近孩子,和孩子们成为朋友的。在家访过程中,我们尽可能走入宝宝们的家庭,与宝宝家长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尽量和宝宝们有肢体上的接触,因为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喜欢被拥抱、抚摸和亲吻等亲密的举动,所以假期通过和宝宝们第一面的接触,我们就已经开始和宝宝们建立起不同程度的“好感”来!

1.2给孩子一个温馨优美的“家”

在开学的前几天,为了让我们小4班的活动室变得更加温馨优美,我们也费了不少心血。首先,我们在班级进门的墙面上创设了一睹“温馨家园”的布置,然后通过新建立的家长QQ群,就请家长们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这个布置在以后宝贝们入园不适应的时候还产生了不小的作用呢!其次,我们把活动室的四个组贴上了可爱的卡通水果宝宝,并分别起上好听的名字。最后,为了避免活动室颜色过于丰富给人带来杂乱的感觉,我们以最自然清晰的――“绿色”为主色调,在窗口布置了绿色的叶片,以及对着大门的梁上挂了同样清晰淡雅的绿色树叶和勇敢可爱的“葫芦娃”来欢迎我们小4班的宝贝们。用“葫芦娃”的形象来暗示宝宝们要勇敢而独立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

2 开展爱的互动,让宝宝们“爱”上老师

2.1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九月一日,终于迎来宝贝们开学的第一天,虽然我们暑假有过家访,但是对于他们开学的几天哭闹情绪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的。

为了帮助宝宝们更好地适应新的集体生活,我每天都会和宝宝们都会有一次“亲密接触”,具体方法如下:早上在活动室门口,我都会蹲下身子张开双迎接来班里的宝宝们,宝宝们看到我的动作立刻会放开家长的手,开心的扑到我怀里进行亲密拥抱;在户外做操时,我会蹲下身体,带着不肯动起来的宝宝们,手拉手的和孩子们一起做运动;甚至是在大型玩具上,由于滑滑梯比较高,我常常会和宝宝们一起爬上高高的台阶,在需要帮忙的地方伸出关爱的手,帮助宝宝们顺利爬上滑滑梯的顶端从上滑下来,这时我还会蹲着身子和宝宝们贴贴小脸、握握手,告诉每个孩子老师是多么喜欢你们啊!在课堂上,我也常常会弯下身子,摸摸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或者对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的宝宝用抚摸小脸的方法来表扬他。

随着和孩子们一起蹲下来“交流”与“亲密接触”,孩子们现在已和我们老师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让我看到蹲下来的魅力!

2.2爱的付出收获爱的甜蜜

不要觉得宝宝们还很小,可能对爱还不太懂,其实孩子们的内心是敏感而丰富的。一天,午饭后我去接小范老师吃饭,刚到班里,可能那天我正好穿了一件红色的外套,不知那个宝宝说了一句:老师,你好漂亮啊!说完后,身边的浩浩、子恒、涵涵、轩轩等宝宝立刻从座位上围过来,再次紧紧地把我抱住,不是我积极疏导,估计全班的孩子们都会拥到我身边,不过虽然不能让每个宝宝都拥抱我,但是心里的甜蜜已经溢出来,流淌到我的全身!

孩子的心灵或许是最敏感的,因为喜欢,有生病的宝宝幼儿园后,宝宝的妈妈告诉我说宝宝在家说想老师了;因为喜欢,常常有班上宝贝和我电话;因为喜欢,长长的假期后,我期待和宝贝们见面;因为喜欢,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我们老师心中的宝贝!

3 尝试爱的教育,让宝宝们学会爱与感恩

3.1“母亲节”的感恩活动

岁月如歌,女人如花,母亲似水,滋润、爱抚着我们心田。在这个美丽的鲜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小四班宝宝们也迎来了母亲节。或许三四岁的孩子还不够理解“母亲”所代表的含义,但是只有你问宝宝们:你们喜欢妈妈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爱!!!

母亲节,虽然是西方的节日,但是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表达母爱、感恩母爱的好机会。自己作为妈妈的女儿,女儿的妈妈,对“母亲”的理解逐步加深的同时,我便想带了班里的宝宝们一起来感恩自己的妈妈。于是在母亲节即将来临的一个周五,我组织孩子们欣赏了《小乌鸦爱妈妈》《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等一系列歌曲,接着我给孩子们讲了有关兔妈妈和兔宝宝的故事,最后我们请宝宝分组在镜头前留下了稚嫩可爱的一句“妈妈,我爱你!”“妈妈节日快乐!”和一个个纯洁真挚的吻!

视频制作完成后,将它放到我们小四班家长群的共享中,让我们和妈妈们一起分享这美丽感人的一刻吧!

3.2《弟子规》让孩子们学会关爱家人

我们教孩子们《弟子规》有段时间了,孩子们也能断断续续背完《总序》和《入则孝》,先后布置了相关的作业,如:拥抱父母、每天出门前与家人道别、回家后向家人问好、为家长开门拿拖鞋、餐前参与准备工作、进餐时给大人夹菜、好东西要懂得和家人、朋友分享等等。这段时间来,家长也表示自己的宝宝们越来越懂事了。

班里彬彬是班里适应能力最差,上课时最为调皮捣蛋的孩子,也曾让我们老师深感头疼,但是通过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孩子现在不但能很好适应新的集体生活,而且上课时能安静学本领,最让我们感动欣慰的是,小家伙在家中也变得懂事体贴起来!

当我把家长们的记录在班里读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的脸色露出了严肃认真的表情,我想当孩子们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表扬和肯定时,他们会更加懂得爱的含义!虽然我们只是小班的孩子年龄尚小,可是我们小小人儿心灵同样是敏感的,只要在孩子心中播种爱的种子,总会得到爱的收获!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谈谈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假如把祖国比作花园的话,那么幼儿就是这个花园里的花朵,我们每位教师就是这个花园里的园丁。花朵的成长依赖于园丁的修剪手艺,花园的美丽依赖于花朵的点缀。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幼儿时期的心理状况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我们花园里这些稚嫩的小花,每位园丁要想方设法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的小花在花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让这些小花们把我们的花园装饰得更加美丽。为此,我尝试对小班幼儿采用拟人化教育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现论述如下。

一、采用拟人化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常常采用示范法、引导法和激励法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不太理想的。因此,我尝试寻找新的教育方式。

众所周知,小班的幼儿大多年纪小,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还不太成熟。此外,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眼中的事物在他们眼中都是生动的、活的,他们往往按照他们的生活感受和思维方式去感受这些事物,并且用自己的方式给予这些事物新的生命。所以,在他们看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五颜六色的,精彩绝伦的。

大多数幼儿从3岁始,就要进入幼儿园这个新世界中。当他们刚接触这个新世界时,会因为对这个环境不熟悉,而产生一些害怕、畏难、痛苦的情绪。这种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消极情绪。如果早期我们没有立刻对此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消除这些负面情绪,就很容易产生恶性循环,从而使得幼儿产生厌学情绪,害怕去幼儿园。因此,我们应当帮助幼儿消除消极情绪,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情绪,从而使幼儿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幼儿消除这些消极的情绪呢?经过不断的摸索,对幼儿实行拟人化教育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拟人化教育能够调动起积极的情绪,消除消极的情绪。但是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前,我们要为幼儿建立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环境,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开展活动。例如,开展了“我和幼儿一起做游戏”“我和幼儿一起睡觉”等等一系列活动,不仅调动起了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而且也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从而使他们的不安等消极情绪慢慢消失。

二、实行拟人化的教育,符合幼儿的特点

拟人化教育就是把我们平时说的抽象的道理和复杂的说教说得更生动形象些,使幼儿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吸收我们所讲的内涵和意义。而良好的外在示范能慢慢地转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这样也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行为习惯。

我们班里,孩子们都比较喜欢玩积木,可是每次一玩完,就会发现积木少了许多个,后来发现原来是许多小朋友因为喜欢,悄悄地将喜欢的积木拿回家去了。对此,我经常教育他们,告诉他们这样的做法是不好的,但是每次的教育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我采用了新的教育方式,采用拟人化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们。比如,在幼儿离开幼儿园之前,我们用很着急的语气对幼儿们说:“玩具区的积木妈妈这几天特别的着急,因为她发现她的宝宝们不见了,她想让小朋友们帮帮她,如果大家谁看见了她的小宝宝们,一定要告诉积木宝宝们,他们的妈妈正在很着急地找他们,所以请他们快点回家。”于是,孩子们纷纷将积木还了回来,并且跟我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让积木妈妈着急了,不再让积木宝宝和妈妈分开了,我也不再把他们带回家了。”这样将“死”的物体拟人化,不仅能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心,而且也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幼儿学会感同身受,将外物转化为自己的心理活动,换位思考,并随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

三、采用拟人化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拟人化教育方式能够为幼儿创设很好的教育环境,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如果长时间下去,这些注意力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激发幼儿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拟人化的教育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开展的活动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四、采用拟人化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拟人化教育能够丰富幼儿的语言,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调动起幼儿学习语言的主动性。

例如,幼儿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在吐字发音、组词成句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应将拟人化教育融入语言学习当中,利用生动的故事和儿歌,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拟人化的语言向他们生动地描述出来。幼儿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学会了用拟人化的语言表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音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幼儿实行拟人化教育,不仅激发了幼儿积极情绪的体验,而且也让幼儿在宽松、自由、安全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总之,对幼儿实行拟人化教育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借鉴。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直属机关蒙古族幼儿园)

小班幼儿教育论文:幼儿园小班生活常规教育的调查研究

摘要:生活常规是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基本能力,确保幼儿健康而制定的要求。小班是幼儿进入“小社会”的开始,从入园的第一天起就要有目的的培养生活常规。只有把生活常规教育不断地渗透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中,幼儿才会从各种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很多最基本的生活经验,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本文主要以新余市城北幼儿园为个案的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现状,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相关性的建议。

关键词:生活常规 小班幼儿 教育价值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要求的提出,充分显示了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重要性。新余市城北幼儿园是正科级建制的公办园,被评为江西省示范幼儿园。现开设18个班,小、中、大班各六个班。在本研究中,通过笔者在小班较长实习过程中,与幼儿近距离的接触观察,发现了幼儿在生活常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运用观察记录法,同时对在教学岗位上教龄较长的优秀教师和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家长进行访问,了解幼儿在生活常规教育方面的问题,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

一、入园环节

小班幼儿新生报道的第一天,从早上8点多钟起,就有家长陆陆续续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我和两位老师静静地站在教室的门口,迎接新进园的小朋友们。此时,有的孩子坐在教室门口发脾气,大哭大闹,嘴里还不断说着“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要回家”类似话语,不肯进活动室。有的孩子被家长强行的带进了活动室,家长就匆匆离开了,留下孩子趴在窗户的玻璃上,望着家长离去,泪眼婆娑。这些场景让人看了很心疼。两位老师拿出玩具放在孩子们的座位上,希望通过玩具吸引他们的兴趣,一些孩子一边摆弄着玩具,一边掉着眼泪,还有个别孩子情绪反应比较大,哭闹不止。我在一旁安抚几个情绪较大的幼儿,跟他们一起玩玩具,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少孩子的焦虑。为了不使稍微平复了一些的其它小朋友受到影响,老师选择把他们个别几个孩子带了出去,一只手上抱着一个,另一只手上牵着几个,带他们到园内散散步,参观幼儿园。

二、洗手环节

小班幼儿面对低矮的盥洗设施,充满好奇和兴趣。观察中发现他们总是喜欢打开水龙头,在盥洗池边玩水、游戏,表现得非常兴奋。在春、秋、冬季节,幼儿穿得较多,还会弄湿内外几层衣袖。洗完手后,地上常常留下一片水迹,很容易导致幼儿滑倒。幼儿也不太会控制水龙头,他们有时把水流开得过大,造成浪费;有时把水流开得过小,不能洗干净双手;有时忘记了关水龙头就去擦手;有时人已经离开了盥洗室,水龙头却还在淅淅沥沥地留着水。幼儿不能自如地控制好水龙头开关,主要是受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尚未充分发展的影响。再者,成人缺乏对幼儿开关水龙头的有效指导,幼儿不知道什么样的水流是最合适的,也没有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幼儿洗手往往洗得不干净、不彻底。有的幼儿经常忘记用肥皂,有的幼儿搓洗不仔细,还有的幼儿冲洗不干净。可以看出,小班幼儿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洗手流程和方法。

三、进餐环节

幼儿吃午饭时段,这是老师最忙碌的时间,老师们不仅要把餐点带到班上,还要帮小朋友一一盛好饭。“老师,喂喂我”有的幼儿坐着不动,等待教师来喂;有的不会拿小勺,舀饭时,一手握着勺子,舀不起饭菜而将饭菜撒到桌子上,或舀到一半,饭没到嘴里却撒到身上;有的只是单纯地吃饭或吃菜,不会把两个结合在一块儿吃;有的饭含在嘴里不会咀嚼,或咀嚼好了不会吞咽;吃鸡蛋、鹌鹑蛋、虾等带皮食物时,一句“老师,我不会”就等着教师剥。小班初入园的幼儿在进餐时常常哭闹不止,不吃饭,也拒绝老师喂饭,幼儿这些行为的出现,主要是环境陌生,幼儿与教师的依恋感、信任感尚未建立,缺乏安全感,心理焦虑而不愿吃饭的缘故;也是因为家长认为幼儿年龄小什么都不会,或家长自身工作忙,没有时间和耐心帮助幼儿学习进餐技能,进餐活动完全由成人包办,而造成幼儿强烈的依赖性和进餐技能的严重缺失。部分幼儿还会出现挑食、偏食的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与成人教育方式不当,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食物,家长的饮食习惯也直接影响到幼儿的饮食。

四、离园环节

离园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在园一天生活的结束。每次当家长快来接幼儿的时候,幼儿就开始有些混乱了。当家长站在班级门口时,被接送的幼儿会急急忙忙跑去见家长,会忘记把小椅子归位。其他没有来接的幼儿,有的会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活动,场面有时候很换乱。教师与家长的交谈声,幼儿吵杂的声音,家长与幼儿交谈的声音。由于幼儿在园已经待近一整天的时间,马上要见到家长时,心情尤为急切,加上家长来接幼儿时,会与教师进行交谈,教师无暇过多顾及幼儿,平时也没有多加强调离园时的一些规则要求。导致了离园环节的混乱,无秩序。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某一行为习惯的持续性维持很短,如果不加强练习和巩固,良好的常规习惯是无法形成的。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培养,教师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要付出爱心,付出耐心,才会有丰厚的收获。教师在小班幼儿的生活照顾方面,既要满足幼儿的生理需求,促进其体格和身体机能的发育,又要让幼儿感受到规律、稳定、安全和被接纳的心理氛围;既照顾、关心和帮助幼儿,又要切实维护幼儿的尊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满足幼儿探索和自我服务的需要。同时做到真正的家园合作,让生活常规教育发挥到最大价值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