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城镇城市设计探讨

时间:2022-08-06 03:54:54

摘要: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区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规划和建设,城市设计可以认为是较为先进的城市建设导控手段,穿插于各个规划层次中,并可以独立出来单独进行城市建设的控制,如中心区城市设计。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以研究空间形态和功能组合为主的城市设计逐步体现出自身的优势。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小城镇城市设计探讨

小城镇城市设计探讨:对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思考

摘要: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区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规划和建设,城市设计可以认为是较为先进的城市建设导控手段,穿插于各个规划层次中,并可以独立出来单独进行城市建设的控制,如中心区城市设计。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以研究空间形态和功能组合为主的城市设计逐步体现出自身的优势。

关键词:城市设计 中小城镇 城市中心区 功能配比 产业选择

现今,中小城镇多数进行了或正在进行总体规划,但中小城镇的规划主要停留在总体规划阶段和随后的各个小地块的详细规划,对于中小城镇中心区这一极其重要的发展核心考虑并不多,并未深入考虑如何体现中心区的特点和优势。如何能将城市设计的导控手段引入中小城镇中心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于指导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城镇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全面推动中小城镇的发展。本文将以《常平镇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对规划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定位、功能配比、产业选择等方面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内外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建设发展,指导本规划区的城市设计,从而对中小城镇中心区的城市设计进行思考。

一、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现状分析。

1、中小城镇中心区主要类型、特征和组成要素

(1)社会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

即行政中心小城镇中心区,其特征为一定区域内的整治、经济、文化中心,包括县政府所在地的县城镇中心区、镇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中心区和乡镇府所在地的集镇中心区。其公共建筑设施相对层次较高,中心区的城市设计尤其是公共建筑设施的城市设计可不同程度参考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2)经济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

作为经济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包括工业型、工矿型、农业型、渔业型、牧业型、林业型和旅游服务型。是分别以一、二、三产业为经济支柱小城镇的中心区,以中心区的公共建筑设施为例,带有一定产业性倾向。

(3)物流实体的小城镇中心区

包括交通型、流通型和口岸型小城镇中心区。这些类型的小城镇中心区成为一定区域内的客流、物流、商品流的中心,多以陆路或界河的水上交通为主,由于中心区的地理优势,常设置有贸易市场或专业市场等,这类小城镇中心区体现了以贸易为主导的特征,其城市设计也应主要围绕交通流线进行设计。

(4)综合型小城镇中心区

同时具备上述全部或几种职能。县城镇和中心镇一般多为综合型城镇,常常同时承担社会实体、经济实体、物质流通实体等功能,也是目前进行中小城镇中心城市设计的主体小城镇中心区类型。

2、中小城镇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分类

如果按构成小城镇中心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

(1)十字型

以河道或道路交叉口为中心区展开,前者多见于江南水乡的传统小城镇,后者则在现代许多沿路发展起来的新建小城镇中时有表现,其基本特征都为依附交通而出现并发展,由贸易而成为中心区。

(2)一字型

与十字型的产生及特征基本相同,当骨干道路交通量很少或无机动车辆时较为合适,同时要求规模较小,控制在一定的长度内。一字型还分为单侧和双侧两种,单侧发展受道路条件影响较小,而双侧则较大。

(3)枝状型

沿主干线由多枝分叉伸展,呈鱼骨状。空间丰富多层次,一般在较大规模的小城镇中心区才采用。

(4)核心型

围绕着一至数个公共空间或核心建筑而成片布置,形成街区。便于组织多样化的交通和空间结构,适合于各种规模的中心。核又有单、双、多核之分,中小城镇一般以少核为主。核心型是现代小城镇中心的常见形态。

3、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现状分析

(1)定位不准。

不顾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建设大马路、大广场,追求大气魄,倡导“做大做强”。空间尺度上与周围建筑物体量、尺度、比例不协调,使用率低,造成极大浪费。

(2)特色不突出。

没有以中心区自身特点为基础,抹杀城镇个性,导致整体空间失衡。

二、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特点

1、规模特点

中小城镇中心区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殊性,城市设计应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同时应注意规模效益与便利性相结合。尽可能的提

供城市设计的参与性,将调查分析、交流协调、修正评价等过程,广泛的进入城市设计过程,提高决策的客观性。

2、居民生活模式特点

中小城镇中心区居民生活在模式上存在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城市设计应抓住这一特色,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其他城市设计的做法,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3、经济差异的特点

中小城镇的财政与城市相比,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政府的调控在经济上较弱,更多依赖集体、私人和外来多渠道的投资。城市设计应注意到这种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城市设计导则,使实施管理在各种利益和原则之间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性。

三、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常平镇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

1、项目概况

规划区位于常平镇中南部,规划区西至规划道路常发路,东至规划道路常达路,南至环城路,北靠中央公园,总面积约177.44公顷。

2、项目背景

“六个东莞”政策的提出,对常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为常平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常平打造东莞东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亟需新城中心区的带动和支撑。

3、规划目的

此次规划我们面临以下核心问题:中心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打造中心区的区域定位与职能;中心区的活力营造;中心区的生态环境与整体形象。

通过结合中心区案例研究,确定合理的时间、资金、土地出让方式;增强并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具有区域价值的和广泛影响力的功能构成,促进东部地区的快速崛起;打造多样化的、充满活力的商业、商务街区;加强中心区整体开发强度的控制,创造疏密有致、生态优美的城市空间。

4、资源条件分析

(1)区位条件

常平镇位于珠三角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东莞东部的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中心。规划新城中心区位于常平镇中南部。南临环常南路,北至南城路,位于常平六个片区中的新城片区,与旧城区相距约3000m,周边有多条高速公路穿过,区位优越。

(2)交通资源

常平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规划区内有已建成的潮莞高速,通过潮莞高速便捷地与莞深、深汕、广深等高速公路连接。规划区的区间交通依靠周边的环城路。来往常平旧城中心主要依靠常黄路、常东路。规划区居民现状出行主要依靠新城大道及各条支路。通过新城大道可与现状东莞火车站及镇中心区。环城路、常黄路等城市主干道将本区域与镇区联系起来。

现状路网不成系统,断头路较多;现状出行强度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大;静态交通设施缺乏;公共交通系统缺失。

(3)景观资源

常平镇总共规划有7个公园,规划区与中央公园(社区级公园)相邻,区内现状生态景观环境条件良好,地势平坦,整体起伏不大,有大片农田、水塘和植被。其中在规划区东北部有一山体,在中部地区有一条东西向的泄洪沟,宽约15米。

规划区应将东西向的泄洪沟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并依托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中心区景观带。

(4)空间资源

现状规划区基本未进行开发建设。规划增量用地94.74公顷,存量用地46.31公顷。

5、发展定位与产业选择

(1)区域中心职能分析

常平由最初的农业小镇,发展成为工业重镇,再到现在的向地区性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城市职能也从传统单一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复合型的辐射周边地区的综合服务职能转变。常平要发展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要具有区域带动作用,而成为东部地区的龙头城市,则需要承担区域中心的核心职能,需大力发展现代商业服务业、金融贸易、现代信息服务业、中小企业总部等产业。

(2)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本次规划的发展目标是:依托存量土地集中开发,打造“三心一区”,即服务东莞东部的区域性商业文化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宜居、宜业、宜乐的低碳、生态、高品质活力新城区。

本次规划的功能定位是:“东莞东部中心”“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即构建以中小企业总部集聚的核心商务办公中心,着力打造以商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区,提升新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打造拥有带动区域发展、服务周边镇区的活力新区。

(3)产业选择

新城中心区的总体产业发展策略为:“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商业娱乐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以生产促生活,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强化商务办公的核心功能,以生产性服务业带动物流、金融等其它产业的发展。以现代商业服务业、文体娱乐业进行补充优化、完善配套产业,增加片区活力,提高生活质量。

6、中心区案例研究

(2)中心区的建设规模及强度

通过对国内外的cbd开发建设规模及强度的研究总结,可归纳出城市中心区的普遍的建设规模强度,可供本项目参考:用地规模多在200公顷以下;建筑总量在500万平方米以下;开发强度之容积率一般在2.5以上。

(3)中心区的开发周期

成熟的中心区的开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开发过程,并且需要合理适宜的开发策略。从国内外中心区的成功案例来看,开发周期一般要经历起步、快速发展、逐步发展成熟等几个阶段,开发成熟周期普遍在10年以上,甚至更长的周期。

(4)中心区的开发模式

中心区应分期有序地开发,遵循住宅—商务—商业的开发次序;采取复合开发模式,使其能适应不同的投资者;采取先小地块出让,聚集人气,再进行大地块、大型开发商的土地出让策略

7、总体城市设计

(1)功能布局

城市功能的确立应嵌入其所处的环境并能发挥其最大优势,建议新城中心区应发展以下功能: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对建设区周边缺失功能加以补充完善。强化现代商业服务业的功能,发展相关配套服务。

主要划分为北、中、南、东四个功能片区。北部片区毗邻旧城,规划为商业区;中部片区承担行政文化中心的职能,规划为行政办公区;南部片区规划为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东部片区规划为居住区。

(2)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一心多廊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一轴——新城大道功能复合轴;一心——区行政中心;多廊——规划范围内形成纵向活力商业廊道和活力商务廊道,环城路和南城路两条横向城市发展廊道以及十五号次干道生态景观廊道;多节点——商业广场、商务广场、市民休闲广场、企业文化广场、生态休闲广场。

(3)土地利用

本次规划的用地布局与土地价值相匹配,采用高强度开发,中心绿地周边采用低密度开发,核心区适宜居住区的开发;根据用地功能合理划分街坊尺度,控制单一地块的规模,以控制合理的开发门槛,并提供灵活的组合机会。街坊内再划分地块,最小地块不小于2000m2;用地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同时兼容商业、文化、公寓等功能。在用地开发方面,允许复合功能的用地布局,如商业和办公、文化的综合用地。

(4)城市设计目标与理念

本次规划的目标是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遵循节地高效的原则,塑造高度集聚的城市空间形态,打造区域和地区重要核心。充分结合开发时序与实施策略,采用渐进式的发展,逐步推进地块开发,引导城市空间发展。通过功能、空间、交通等多种复合,营造地区活力。  本次规划的理念是明确中心、功能复合、分区特色、强化门户、紧凑舒适。以行政中心为核心进行圈层式开发,以塑造高度集聚的城市空间形态,强调单位面积的高产出和立体开发,使得规划区成为城市的重要核心。根据片区和场地区位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功能单元,引导功能提升和建设。根据不同地块的场地特征,通过空间设计和功能组织,体现每个场地的特色和价值。重点强化新城大道两侧以及环城南路与新城大道的门户区域的设计,打造常平的门户形象。选择与新城中心区相匹配的公共空间尺度,采用灵活适中的街坊尺度。

(5)城市设计重点

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使用需求,重视人的步行体验,创造良好的步行空间,结合中心绿地与泄洪沟旁的绿带,设置生态的慢行系统,提供最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界面——沿新城大道东侧塑造裙房连续、塔楼韵律起伏的商务办公界面;商业区形成裙房连续、商业氛围浓厚的且能体现本地建筑特色的商业界面。

轴线、节点——规划范围内形成北、中、南三个城市广场作为三个功能片区的公共开放空间,南北向沿新城大道形成商务休闲轴、以行政办公为核心向南北形成中央景观轴。三个广场通过中央景观轴相连,中央景观轴与商务休闲轴并列,东西

向沿十五号次干道形成人文生态轴,与人文生态轴相衔接,形成本片区主要的公共空间构架。

标志——拟建标志物建筑于新城大道南北两端可作特色地块处理。

区域——采用密集宜人的小尺度街坊模式,打造中小企业商务区,提升该区的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具有活力的、高效的城市中心。

公共空间——设定服务半径良好的新城中心区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创建生态和谐的城市。将半公共绿地及半私密绿地空间通过人行步道与周边邻近公共绿地空间连接,将绿化带到每一个地块。

(6)道路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强调对外交通的快捷性和内部交通的可达性,建立与常平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相适应的高效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实现居民出行快速化便捷化的总体目标,同时通过调整交通组织方式降低开发强度对交通出行的影响,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构建分层服务的城市道路网络、公交优先、强调慢行、完善静态交通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体系、加强交通管理。

(7)绿地系统规划

依托现状景观格局,结合规划区定位及总体空间布局,动态构建“一主一副多廊一心多点”的绿地系统。通过加宽《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退线,形成个性化退线界面,从而预留出景观廊道。景观轴线、景观视廊和景观节点用地性质与地块用地性质相同,轴线、视廊和节点的形成是用控制图则的形式进行建筑退让管理,形成景观视廊和节点。

(8)城市风貌规划

本次规划分以下七个风貌分区:

新城大道景观廊道风貌区:新城中心区的核心风貌区,城市干道两边的形成开放、连续、通透的城市界面以及生态绿色廊道。

行政办公休闲风貌区:市属办公、非市属办公结合中心绿地,打造中心区的生态核心区,创造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

现代文化商业风貌区:结合城市综合体、综合商业、文化、娱乐等多重功能,是吸引人流、体现新区活力的重要区域。

企业总部风貌区:以企业总部和商务酒店为主,依托规划区完备的服务支撑体系,形成企业区域性的商贸办公区。

现代商贸办公风貌区:以高端商务以及中小企业总部为主,形成高质量的现代商贸办公空间。

城市生态居住风貌区: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建设吸引精英阶层的高品质生态居住区。

现代时尚居住风貌区:该区与邻近的工作区域紧密相连而又有适度分割,是周边工

作人士的理想居住空间。

8、实施策略

建议本项目开发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即根据本地具体的政策及市场的变化情况,选取灵活的开发策略。分期、分区开发,不同地块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使能适应政府、大型开发商、个性开发商、中小企业等不同的投资开发者,以全方位推动中心区开发建设。分期,有节奏地进行土地开发建设。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中小城镇中心区的现状和空间形态说起,此研究基础上,从上层次规划、相关案例研究、现状分析、经验数据的纳入等几方面指导本次城市设计。

我们认为,中小城镇的中心区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中小城镇居民提供理想的公共生活空间,突出小城市的独特个性,从而促进小城市经济和政治文化的良性发展。针对中小城镇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时,必须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深化目标和合理的设计与管理过程,通过改进中心的空间环境质量和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达到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的最终目标。中小城镇的中心区城市设计在设计方法和内容上虽然与大中城市的中心区城市设计有共性,但在一系列具体做法上仍有很大的个性,在特色研究、空间尺度控制、公众参与及管理上尤为明显。从中小城镇的个性入手,挖掘出其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城市设计的手法,这样的中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才具有生命力和积极的指导意义。

小城镇城市设计探讨:小城镇城市设计现况与策略

摘要: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出台与执行,我国已经进入全新的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小城镇城市最为城市与乡村重要的过渡区域其城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但在实际发展中,小城镇城市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小城镇的优化发展。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内涵出发,并在分析当今小城镇城市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提供了基于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小城镇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优化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小城镇;城市设计

1新型城市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城乡统筹”、“生态平衡”、“产业优化”、“节俭节约”为基本特征;以“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为核心思想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规划[1]。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是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2小城镇城市设计现状

2.1小城镇城市缺乏创新性

目前,我国小城镇城市设计普遍存在规划理念套用、盗用、以及、滥用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小城镇城镇规划的优化发展,导致小城镇建设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某小城镇在进行城镇设计时,并没有结合自身水文与地质情况就对“海绵城镇”设计理念进行生搬硬套,从而导致小城镇建设出现不合理性,并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2小城镇地域特性缺失严重

我国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与历史人文城镇地域特性,具有独具个性的空间与生活魅力。但是,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多数地区过于注重“现代化建设形态”的追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小城镇地域特性与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小城镇风情遭到破坏,小城镇城市设计取向同质化发展。

2.3缺乏完善的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小城镇城市设计在规划与建设中多借鉴与大城市的规划体系,尚未形成独立的小城镇规划体系,从而使小城镇在进行规划与设计时往往出现投资力度大、目标设计不合理、技术短缺等问题。因此,在新形势发展下,小城镇城市设计应建立自身完善的规划体系,用以有效引导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从而促进小城镇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4小城镇城市设计模仿现象严重

小城镇自身的用地规模以及人口规模,因此在进行设计过程时,应对空间尺度以及产业结构建设进行合理把握。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许多小城镇并为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考虑,在建设构成中盲目的模仿大城市空间规划格局与产业发展结构,从而导致小城镇功能出现混乱[2]。

3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小城市设计策略

3.1促进“小而美、体而宜”设计理念的提升

在小城镇形成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小城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发展特色与发展规律,并以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加之,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计更侧重于人文理念、生态平衡理念的体现,对城镇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品质的重视得到了提升。因此,在组织开展小城镇城市设计时,应注重对小城镇发展特色、规律以及逻辑的全面分析与探寻,并在基于小城镇发展特色、规律与逻辑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小城镇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规划建设。

3.2注重“微、精、低”城镇地方特色的凸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人本化”、“安全化”、“节约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等规划设计,为小城镇城市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在此背景下,小城镇城市设计在革新传统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应注重小城镇“城镇特色的设计”。对此,小城镇在进行城镇设计时,应注重对城镇承载力的思考,用以保证城镇土地规模与城镇人口的有效匹配,从而保证城镇道路系统、基础建设设施以及景观系统建设符合小城镇“微化”特色。与此同时,由于小城镇建设资金有限,因此要想保证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合理性,迎合新型城镇化规划需求,小城镇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自身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合理利用建设工艺技术与建设材料,实现在有限的资源内,构建具有生态化、节约化、人文化的城镇特色,应以达到“精利用、低投入、精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强化“和谐、亲切、慢节奏”小镇生活特性

宜居性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进行小城镇城市设计过程中,应保证小镇居民生活的高品质与高舒适性。对此,可从小城镇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空间环境、公共安全以及生活便宜性等方面进行考虑,遵照因地制宜的建设理念,设计“慢行开敞空间”,从而为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旅游出行以及人际交流提供有利条件,保证小镇生活和谐、亲切、活泼及日常化的特性。

3.4增强“系统化、实用性”的小城镇建设

由新型城镇化规划内涵可知,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而言,其“新”与“型”主要在于城镇规划建设观念、技术、体制以及地域文化的“新变革”以及经济、交通、建设、生态等产业的“转型发展”。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在实现“新发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实现产业的转型发展。将传统“招商引资模式”向“招贤引智模式”进行有效转变,并在依据自身产业特色的基础上,对社区、产业等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与此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制定管理方案,用以保障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实施的规范性、系统性与优化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从而为小城镇城市设计体系的系统化发展奠定基础,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深化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乡规划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与此同时,在新型城镇化提出与全面推广的基础上,小城镇设计逐渐趋向高品质空间环境、高舒适性生活环境的目标发展。因此,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构建个性化、特色化、宜居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城镇空间与环境,已成为新时期小城镇设计与发展的主流趋势。

作者:张峰 单位:台州市规划局

小城镇城市设计探讨:城市设计手法在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空间的应用

城乡统筹政策的提出,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尤其是旅游型小城镇以自身独有的景观风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壮大。旅游型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缺乏城镇特色、城镇传统空间在不断消失等问题已然成为景观空间发展的阻碍,这是因为在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没有从整体形象进行思考设计造成的问题。本研究就对在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

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型小城镇在旅游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暴露出许多景观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旅游型小城镇要发展旅游的重要卖点,就是要在景观空间设计中将城镇文化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各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雷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地方特色逐渐消失,严重降低旅游品质。第一,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空间设计趋于表面化设计,人们无法感受到景观的独特之处,这是一种将景观空间设计趋于工具价值化的设计误区;第二,景观空间尺度设计不合理,很多城镇为了体现城镇的魅力,将道路和广场以宽广宏达的形式进行塑造,这也是空间景观设计中的误区;第三,城镇景观空间缺乏表现元素。很多城镇景观空间设计在服务对象设计方面较为模糊,人数多、重复性低,造成领域空间丧失;另外,在景观空间设计中没有与城镇生活形成相关联系,表现不出聚集性生活特征;同时,空间设计注重形式却忽视了功用价值,使得景观空间丧失吸引力。

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空间设计中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城镇景观宏观设计

以城市设计手法对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空间进行设计,从宏观视角进行分析,需要以设计区域内空间层面以及非空间层面的资源为线索。其一,空间层面的资源分析中,对城镇场地自然要素和周边环境空间关系进行分析,是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关键。首先,设计师需要采用城市设计手法对城镇整体的自然构架进行掌控,比如大面积的树林、巨大的河流或者城镇中的山系等景观要素都会对城镇整体空间有所影响,而这些景观是关键分析对象。在进行更加详细的设计时,需要对溪径以及灌木林等小型线状要素进行分析;其二,非空间层面资源分析,设计师需要对城镇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地位等进行分析。因为宏观景观设计中,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地位等会对空间历史有所影响,历史文脉对城镇的策划与宣传有直接的影响。而当地生活方式的分析是从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小城镇规模以及周边环境特点来对分析的尺度范围进行确定,是搭建小城镇景观空间骨架的关键。

2.城镇景观要素配合设计

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城镇景观空间中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系统配合进行设计,需要考虑到三方面系统配合。其一,绿色系统设计。旅游型小城镇中的绿色系统其实也就是城市中的绿地系统,对绿色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与城镇景观格局之间形成体系延续,同时还要与其他系统相配合,共同打造城镇景观空间结构。首先,绿地系统需要满足空间主次脉络结构,结合当地空间现状,进行绿地结构层次感打造。其次,绿色系统结构要使空间形态呈现优美清晰的艺术美感,使城镇景观拥有易于辨认的特征;其二,蓝色系统设计。在旅游型小城镇中的蓝色系统主要是水系,这也是城市景观构建中的重要资源。水系统的设计需要与景观需求相结合,顺应城镇的天然水系,人工改造水系统主要是与整体景观空间相吻合的主次脉络,使景观空间呈现出标识性和层次性。水系统原型主要有河流、湖泊、溪径、池塘等,所以在设计中要对其原型进行充分考虑,通过形态之间的串联关系,打造不同亲水体验活动氛围,形成丰富的水系统;其三,灰色系统设计。灰色系统主要是城镇中的功能用地、道路以及广场等人工建造景观元素。在景观空间设计中需要通过用地功能区域与自然景观体系相配合,使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比如,通过自然景观与公共功能区块的聚合,形成节点凝聚的空间类型,将城镇中的重点公共区域进行表达,能呈现出凝聚规模效应。

在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设计中,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将各系统之间进行布局配合,需要满足景观空间建设的内容以及发展需求。设计师需要对景观空间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握,并建立景观空间结构的控制方法,打造出自然和人工相融合的景观空间。

作者:汪楠 熹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小城镇城市设计探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探析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的建设第一次被历史凸现出来。小城镇的建设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全国各地小城镇建设规模大、速度快也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随着小城镇的发展,我们也发现全国各地小城镇的面貌却越来越相象。各地小城镇的特色在逐渐消失,传统小城镇应有的“小桥、流水、人家”亲切空间也消失在对大、中城市刻意模仿中。造成小城镇这种状况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是从规划专业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小城镇规划的整个过程中,缺乏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

何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就是城市形体、环境的一种构思、方法、手段,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整体形象与环境景观,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它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编制阶段。要把城市建设好离不开好的城市设计,同样要把小城镇建设好也离不开好的城市设计。从目前小城镇现状来看,它们的城市设计具有一些不同于大、中城市的方面,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由于小城镇规模小,用地有限,规划程序较大、中城市简单,一般来说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就可直接指导城市建设,这也就要求在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就应建立相应深度城市设计的基本框架。这种基本框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其他内容一样,成为指导城镇建设的条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城镇整体特色的建设。然而,在小城镇规划中城市设计普遍地未被重视,从许多编制好的城镇总体规划来看,城市设计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只字未提。以上情况也与编制这些规划的设计部门有关。对于这些设计部门而言,编制小城镇规划通常采用以往的程序化就能很快完成。编制规划程序化和高速度就不可能使城市设计贯穿于城镇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这样就会造成在以后城镇建设中,在城市整体景观营造中无据可依,其结果就会使小城镇面貌单调,城镇特色消失。其次,目前一些地方小城镇领导和职能部门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做好几条沿街城市设计就可代表城市设计,代表城镇风貌,他们认为城镇整体美感就是好看,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片面地向大、中城市看齐,认为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就是现代化,对这些行为还美其名日“超前意识”,盲目求大,做大手笔。一些在大中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弊端又重复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孰不知这些不顾及城镇的城市设计的规划,不仅不能促进当地小城镇的建设,也破坏历史(有的城镇甚至上千年)遗留给城镇的风貌和特色,给后代留下隐患。针对这些现象,建设部部长俞正声近期指出:在城乡建设过程中,现在没有能力建设的,应该先规划好,留给后人建设。而不能搞破坏性建设,以致给后人遗留无穷祸患。

在此,本人根据多年实践经验,认为小城镇城市设计应当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研究。

一、小城镇的空间形态结构研究

小城镇总体规划往往对城镇的形态和城镇主要空间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影响。从目前的小城镇规划过程来看,城镇的空间形态结构主要取决于城镇用地合理的布局。这种“合理布局”主要是规划设计人员依据技术规范,结合城镇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布局特征人为决定的,而缺乏居民对城镇空间形态感知的考虑。这样的布局合理不一定合情,居民对他所在城镇产生空间与形态感知的基础是由当地的地域条件、历史因素、传统因素、宗教因素、民族因素等组成的。这种对空间形态的感知会使居民对所在城镇产生依恋的感情。城镇的特色也体现于此。城镇空间形态感知包括中心、标志物、边界、建筑物特征等几个方面。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中.可深入对城镇空间形态可感知性研究,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设计好城镇的中心、标志物、边界及主要场所的整体布局。

二、小城镇的景观设计

小城镇不是一张纸,也不象大、中城市那样占据大地。小城镇的主要优势是它地处农村的自然山水之中,城镇与环境高度融合,密不可分,这是它优于城市的重要之处。也为城镇的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城镇规划布局中用地布局对景观构成产生更大影响,因而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就应考虑城镇景观设计,这也是城镇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利用环境,通过对比,协调等手法,或采用显山露水,在制高点设标志物,甚至可直接将城镇布置在区域大环境中等手段,构成一个生动、富有层次的城镇景观,从而丰富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内容。

三、建筑和建筑群的设计

建筑物是城镇的细胞,他给城镇的特色定下了基调,城镇的建筑物要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要对各功能用地每块的建筑进行分类,区别主次关系.并建立联系,使地块内的建筑体系形成和谐,富有特色的群体形象,另外对一些重点、标志性和象征性的建筑给予其特殊形体色彩,以突出其特殊性,避免单调。

以上这些内容就可在城镇总体规划阶段,结合规划实际作为规划文本的一项内容,重点表述,这也是城市设计为以后具体的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四、小城镇景观的挖掘、分析与深化

城镇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等,这些资料应作为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加以收集的一部分工作,在对这些景观资料记录,分析的基础上,规划设计者可以充分认识城镇的表象和城市设计的素材。在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中设计人员要提出这些景观资料,通过分析,深入强化这些景观特色。正是由于这些景观在城镇总体布局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就会使之在以后建设落到实处,增加城镇的特色。

五、小城镇的尺度问题

在建筑单体设计中经常运用尺度这一名词,而在小城镇也存在尺度问题。城镇尺度就是建立以人为中心,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的和谐关系。其主要依据是步行尺度,我国传统的有特色的小城镇都较好地解决小城镇尺度问题,但是目前由于小城镇的发展,城镇规模的扩大,机动车辆不断增大,一些小城镇拓宽了马路,有的马路拓宽甚至四、五十米,而道路两侧仅有二,三层高的建筑,人们行走在上边,会感到空旷与不适。

城镇总体规划对城镇尺度建立起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建立城镇合适的尺度,而又不影响城镇交通顺畅,县城镇的城市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回题,这也是规划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要编制好一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必须贯穿于整个过程,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与分析是本人根据近年来城镇规划实践中以及其他一些小城镇现状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如果在以后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结合规划实际,从总体规划阶段就重视城市设计问题,解决好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必将有助于小城镇城市设计的深入,有助于小城镇特色的形成,使城市设计在小城镇规划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