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探究

时间:2022-04-30 08:36:56

摘要:在高校的教育系统中,体育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全民健身、增强体魄”也成为了一项基本国策,因此,不管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强身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高校体育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学环境方面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本文中,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探究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定位。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探究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教学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体育教学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体育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也关系着未来职业的发展。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发展的不足,就是阻碍体育教学顺利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正确地认识到这些不足,加强改革,推动体育教学向其应有的、良性的趋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性

1.1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若是能够充分地重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那么就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魄,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活跃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1.2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的体育精神

从本质上来说,体育精神是促进学生思想成长的内在动力。而在体育精神中,积极乐观的心态又是其中的精髓所在。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体育训练,便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树立积极乐观的体育精神,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地去看待问题。与此同时,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1.3能够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压力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往往会包含着有很多的体育训练项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便可以借助这些训练项目来帮助学生舒缓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等,从而让学生产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另外,在实际情况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教具来开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健身项目,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学练的积极性,吸引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忘掉平日里的烦恼,使得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地释放,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当中。总之,高校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主要动力。

2.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相关内容

2.1概述

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若是从广义上来说,大到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小到学生的家庭条件、社区环境等,都隶属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范畴。这些环境因素的好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从狭义上来说,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则主要指教学的场所、所使用到的各种教学设施、授课班级的规模、教学方法、校风班风等等。在本文中,就从狭义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

2.2体育教学环境现状

2.2.1关于教学场地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中,体育场地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硬件空间基础。若是体育教学场地条件存在限制,那么有很多学生喜欢的、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有良好效果的体育项目就无法开展,由此一来,就必然会造成某种体育项目的缺失。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如今社会上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设备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以便能够切实地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更好地为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服务,以此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另外,在某些高校中,体育教师还能够根据体育场地的限制来灵活地选择一些对于场地依赖不强的体育项目,来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因此,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体育项目对于场地的依赖性,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对体育器材和体育场所进行合理利用和改造,尽可能在最大的程度上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2.2.2关于教材的现状

当前不同的高校所使用到的体育教材也各有不同。比方说北体版的、军事体育,以及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等等,各大高校在选择体育教材的时候也会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当前,除了这些固定的教材之外,某些高校还有自编教材出现。这种现象说明,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之后,不管是高校本身所具有的职能,还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所具有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而且还已经初见成效。对于体育教材内容来说,其所具有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其顺序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编写的,但教学中只要不破坏教学内容的紧密性和连续性,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和顺序可以进行合理地调整。

2.2.3关于教学理念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来说,相对于其他理论性的课程而言,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将体育当做是一门理论性的知识,而是需要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促使他们热爱体育运动,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方法,从而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部分高校在教学理念方面还存在陈旧的现象,没有将体育教学定位在为学生的健康服务这方面。

3.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措施

3.1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完善体育教学场地

在当前社会中,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的现象,而这已经成为了困扰高校教学的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经费短缺的背景下,高校就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内部的实际环境条件来发挥出校园的独特优势,科学地设计、巧妙地去布置各种体育教学的器材设施,从而摆脱体育教学场地匮乏的困境。一般来说,不管高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其内部环境都有独特之处,具有着不同的地形、地物。在这个时候,高校就可以将校园内部的空地、树木长廊,或者是假山等来改造成理想的体育教学场地和设施。比方说,在水泥空地画上各种跑、跳等活动的图形等。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积极地吸引社会上各个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以此来完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等。

3.2重新定位体育教学目标

近几年来,国家也已经提出了有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理念,其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家需求的能力。而这,也是对教育的一种重新定位。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则也应该积极地契合国家的要求,重新调整、重新定位体育教学的目标,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只简单地停留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这一方面,而是应当建立起长远的眼光,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否则,仅仅只依靠一两节体育课根本就是徒劳的。在现实情况中,只有充分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才能够促进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终身发展,从而契合国家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在另外一方面,高校还需要以长远的目光来定位体育教学的目标,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完善体育教学计划。

3.3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其在教育领域方面也已经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体育教学来说,未来体育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要积极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有效地变革,借助先进的技术来进行教学,实现与时俱进。当前,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还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方面。而且,其还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实时互动和交流。在当前社会中,高校中的体育教学主要分为实践课程和文化课程。在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契合时代的要求。例如,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教材中的知识以技术的形式来进行展现。在高校所使用到的体育教材中,往往涉及到很多图画、形体动作,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将这些平面的、静态的图片和动作以动态的图片或者是视频来进行呈现,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直观性,还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这些体育动作技术。

3.4积极地更新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学来说,其在本质上就应该区别于小、初、高阶段的教学。而且,随着时代的更迭,体育教学的内容也需要改变,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进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由此一来,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就必须要符合大学生的发展要求,而且还需要根据当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新情况、所出现的新事物等进行整合,并将这些新因素恰当地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也不能够永远停留在原地。在现实情况中,高校体育教学需要采取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等措施,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改革体育教学计划,以此来丰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形式,促进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璐.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9):56-57.

[2]尹军.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方案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5):90-91.

[3]郑军.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分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6(04):118-121.

[4]刘志坚.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优化与发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2):118-119.

[5]阮长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研究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7,(08):43-44.

作者:姜淑艳 王桂华 单位:佳木斯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