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8-04 17:19:34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1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教育;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

1实验室安全内涵及安全教育的要素

安全从最开始的应对危险环境的经验之举到现在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安全科学创始人之一张潜提出安全的科学概念是: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安全人体、安全设备和安全社会构成了安全3因素,加上安全的整体性因素——安全系统,构成安全的4因素。虽然研究者不断对安全要素进行修正,但其构成基础都是基于人、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这几个基本要素[3]。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事故,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发生后的损失[4]。实验室安全也是一门科学,它重点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保障师生员工的实验安全技术,以及研究教学科研中实验风险所导致的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止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方法[5]。高校实验室药品种类多、设备复杂、参与人员范围广、层次不同且流动性大,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防护重视不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6-7]。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从事故的成因入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和物2方面原因引起的[8]。博德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9]。根据高校的特征,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教育对人产生直接影响,从最根本的人的要素出发,使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指导安全学习和安全行为。实验室安全教育要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并利用合适的教育方式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的传播[10]。安全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物,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试剂、仪器、设备、机电、环境等,也要着眼于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员的安全理念、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11]。通过将安全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师生员工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之树立牢固的安全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良好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行为方式。

2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比较

2.1国外实验室安全教育

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开展较早也相对成熟。现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制度和管理、师资力量、课程内容、教育形式、效果评价等方面,总结其安全教育特点。

2.1.1重视程度高,法律法规相对完善

欧美高校不仅在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与具体的要求,还建立许多规范的安全培训机构,对安全培训严格监管。20世纪5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家普遍在大学工科教育中开设安全类工程专业。1938年纽约大学成立了安全教育中心,率先创立了高等院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英国是推行国家职业安全健康考试制度较早并较为系统和先进的国家,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10]。

2.1.2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欧美高校中一般安排具有安全专业知识或者经验的人承担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教授直接负责本课题组实验室的安全,定期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并承担主要责任。

2.1.3安全教育培训课程种类多

欧美一流大学教育培训课程资源丰富。对每个师生员工进行实验室准入培训,并设计不同组别或者主题的培训内容,准入培训课程资源丰富、信息公开、自主选择性强。例如哈佛大学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激光安全、辐射安全、危险品运输、机器工具使用培训等。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发了74项安全培训课程,也分为化学、生物等不同的主题。

2.1.4教育形式多样

欧美一流大学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普遍建立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准入教育形式有网络培训、课堂培训和实验室现场培训,剑桥大学安全管理部门职业健康安全服务一年拟提供26次培训,包括2次网络自学,24次面授。

2.1.5安全教育管理比较严格

欧美高校不仅实行了严格的培训和准入制度,还非常重视在学生的培养环节加入实验室安全的教育,例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将安全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2],而在剑桥大学的学生手册中,有专门关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介绍。

2.2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

19世纪60年代,西安矿业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安全相关专业,但此后,安全专业的教育规模一直未能扩大,直到1983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仍只有4所[10]。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13]。

2.2.1教育和管理重视程度低

我国很少有高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并且大多数安全教育课程也仅仅是在院系层面较分散的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完善的体系。学校对安全教育缺少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教育缺乏全过程的跟进和管理[14-15]。

2.2.2师资和教材资源不足

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安全课程的主讲教师,而开设安全课的高校,师资队伍也多以兼职为主,学生对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师资的评价远低于其他课程[18]。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的内容覆盖面及深度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16]。

2.2.3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很少在人才培养的层面对安全教育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能力的阐述。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大都还停留在掌握消防知识等显而易见的安全知识上,没有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产生深刻的认识。

2.2.4课程内容不成体系

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不全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缺乏融合,课程结构不清晰[17]。同时,我国安全教育课程中工程技术方面课程较多,各行业通用知识较少,课程方案在不同院校间差异较大[18-19]。

2.2.5教学方式不灵活

绝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以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学习兴趣不足[20]。同时大多数安全教育以理念灌输为主,学生对未知危险和隐患缺乏实际体验。

2.2.6对教育效果评价不够

随着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安全管理和教育,实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但是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安全教育进行跟进和效果评价。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全程化的教育,需要长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

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通过国内外安全教育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基础薄弱,还不成体系,在众多方面都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对实验室安全教育水平进行整体提升,构建起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需要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原则,并从各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3.1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结合安全的本质和要素,以及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功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3.1.1人本理念

安全的主体是人,安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人的思想意识直接相关。因为界定安全与否的条件是人的身心状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因此安全教育需要从人的思想观念出发,使之有明确的安全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安全教育需要在课程目标中着重强调培养人的安全素养,以此为基础指导其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3.1.2学科交叉

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由于安全的研究对象是事故,事故的发生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事故的安全科学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属性[4]。安全教育涉及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因此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注意安全通用性知识的提取。

3.1.3信息量大

安全教育涉及到的理论繁多零散,信息量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安全知识有清晰的脉络,更好地理解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同时由于安全知识的属性不同,对于理论性的和实践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一定要采取差异化教学,利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1.4全程化

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安全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培训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跟进和教育,因为每一种设备或者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安全隐患,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过程的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搭建起安全教育的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价。

3.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安全教育体系是指将保障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相关要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1]。但是对于体系的组成要素,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并没有清晰的阐述。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包括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想、内容、保障、运作和评价5要素[22],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领导、制度、内容和环境4要素组成[23],也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教育目标、课程、管理、保障和评估5要素组成[21]。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看法,以目标、内容、方式、师资、评价与管理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6要素,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效果评价和组织管理这6个方面融合起来,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3.2.1教育目标立体化

造成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员安全意识和素养的缺乏。鉴于安全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安全教育不仅是传授基本的安全知识,更是培养和塑造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实验室安全怀有敬畏之心,有意识地提高安全素养。因此,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将安全知识、安全操作与防护技能、安全意识与价值观3方面进行立体化设计,培养出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安全技能、较高的安全素养于一体,具有完整安全人格的人。

3.2.2教学内容结构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交叉性强的特点,安全教育应该设计系统的课程结构,使其便于教学和管理。安全知识体系的构建既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计成通识类与专业类,还可以根据安全的要素对安全知识进行主题或者模块分类。无论哪种分类,都需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课程内容单元短小精悍,便于自由组合。同时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给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3.2.3教学手段信息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知识种类多、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方式应该保证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将MOOC等在线教育方式[24]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25],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设计成虚拟现实,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和探索,强化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的掌控能力。

3.2.4教学资源多元化

由于大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将校内具有安全经验的教师集合起来,开发适合本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资料,形成设计型资源。同时充分结合社会力量,聘请具有安全经验的专家,引入成熟的教学资源,比如中国大学MOOC网、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等MOOC网站,形成应用型资源,构成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集中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3.2.5教学效果可视化

因为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受教育者范围广且层次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开发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既可以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又可以直接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跟进与管理,将教学效果可视化,为教学评价改进提供依据。

3.2.6教育系统平台化

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构建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效果评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且通过建立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服务和管理,打造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将教育涉及的人、事、物都进行有机的管理,才能够实现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保证教育体系的有效性。

4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探究

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是教育的核心,没有课程就谈不上教育。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具体设计和推动,带动安全教育整体发展。

4.1课程内容设置

4.1.1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结合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理念,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设计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可以从安全要素中人的要素出发,设计不分专业、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可以从学校层面整体设计,包括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危险源识别、技术安防、安全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普遍性。同时从安全要素中物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过程接触的危险物质不同,因此安全教育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各个专业,形成专业类课程,比如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其次,安全课程又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课程又可以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知识类侧重理念的学习,技能类侧重实操教学,素养类侧重安全价值观的塑造。素养类课程可以有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安全产业与经济等。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可以按照这3个层次进行分类,这种课程结构的划分不仅有利于构建起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还能够判断每门课程的性质,方便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

4.1.2学习方案

将安全课程内容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针对每个学习者制订教学方案、计划学习内容和学时要求,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课程方案,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整体,每个学习者都学习一定的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同时鉴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复杂性,为了使学生的安全素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学时,明确必修的课程数量和类别。比如通识类的可以在知识类、技能类和素养类至少各选择1门,至少选够4个学时。专业类的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重点选择技能类的课程,也至少选够4个学时。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学生所做的科研实验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每个实验室也应该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设计4个学时。这样可以从学校、院系、实验室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而课程时长也保证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除此之外,在规定选课要求的时候,需要因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而有所差异。安全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以及工作人员。比如对教师来讲,不仅需要学习安全知识,还需要学习安全管理,对于在实验室进行较多操作的工程师来说,其实践性更强,需要学习更多的实践类课程。

4.2教学模式的设计

较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方式进行输出。在安全教育的每个过程环节都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平台与线下教育的优势,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分别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同时满足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学习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4.2.1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混合

可以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原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线上课堂传播。线上课堂可观看视频、PPT课件、论坛信息、线上测试、线上实时视频会议、线上提问、线上教师答疑等。线下课堂教师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传递安全的价值观,同时开展实操性强的培训课程。线上教育方便知识的学习,线下学习方便技能的训练和素养的培养。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又可以增进交流,从知识、技能和素养多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4.2.2虚拟现实与真实场景教学相混合

虚拟现实的课程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实验和操作环境,增加安全技能,增强安全素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可以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成虚拟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适用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课程可以有:危险源识别、安全事故的教学、危险设备操作、消防应急演练、急救与应急处理。但是也需要注意利用虚拟现实时,学习者在对同一方案进行操作时,每一次出现的现象都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定式思维,面对其他复杂环境判断力降低,因此需要将真实场景的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结合起来,对操作简单的实验可以采用真实场景的教学。

4.2.3网络平台管理与教师监管相混合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跟进的教育,需要对安全教育进行有效的效果评价。安全教育需要将教师传统的监督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在线学习的学习者,可以看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习的完成度、测试结果、对某门课程的重复学习率等,对在线学习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开发在线教育平台管理系统,可以集成安全教育学习资料、网络考试系统、学生的学习记录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模块,在安全教育的每个环节做好管理,为安全教育顺利贯彻做好保障。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23

前言:高校实验室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的产出地。所以各高校为了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对实验室投入非常大。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对科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学校对学生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必备场所。由于实验对于科技研究越来越重要,这必然引起实验设备、实验手段的不断改进和更新,也使得实验研究课题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深入和扩充。由于实验设备的增加、实验工作量的增大及参与实验的人员增多,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事故预防工作变得比从前更加重要。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验室中拥有学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最先进的研究设备。而实验室安全管理关系到学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国家财产能否免受损失,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对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2002年教育部12号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指出:"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2005年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2010年起施行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消防安全年度计划。"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在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而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普遍存在重视素质教育,轻视安全实验的观念,再加之多数高校客观存在的实验室用房紧张、设施陈旧、线路老化,使得高校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2. 高校实验室的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验能力相差很大,但各种实验仪器设备昂贵,不可能配备很多套,学生不得不都使用相同的实验设备,势必造成仪器的使用频率过高、损耗增大。尽管实验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人们对可能出现的事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由于参加实验的人数多、流动大、有些学生实验经验、安全意识比较欠缺,这样势必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隐患。②实验用房及实验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我国许多高校的实验室一些基础设施老化、实验设备超期服役,部分实验室仍设在20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的楼房内,楼道狭窄、通风状况欠佳、防火设计不合理;再加上实验仪器增多、用电功率增大,供电设施老化,致使多年前布置的线路难以负荷。实验大楼的灭火器材都应配备,但往往数量不足,防护能力低,还有一些高校因供水压力不足而造成一些处于高层的实验室处于消防盲区。③实验人员素质因素导致的安全隐患。实验室事故的存在是和实验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分不开的。④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安全隐患。在实验室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的形成。如果没有制度化,就没有规范化;没有规范化,就没有科学化管理。所以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对于实验窒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管理制度将各种工作的要求、流程、责任事先进行规定,对人员、设备、资金如何管理进行明确的说明,作为后续工作开展的依据。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落到实处,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①强化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高校要联合校内有关部门加强对教学安全的宣传。通过宣传要让广大师生了解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宣传时要格外强涮"安全事故无小事",要从根本上杜绝麻痹大意思想的滋生。②健全安全体制、落实安全职责。实验室安全不但是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是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来进行归口管理。③完善制度建设。高等学校实验室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到其他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去学习。④加大安全投入。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条件。安全工作不仅要按照国家和地方主管机构评价标准和要求,而且应安装必要的监测、监控设备,以尽早发现隐患,将事故苗头杜绝在萌芽之中。⑤制定安全应急预案。突发事件虽可预防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实验室一旦发生事故,如何正确处理,实现在事故发生时使师生能安全快捷的撤离,财产损失最小,是每个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府急预案的内容要包含火灾应急措施,化学品污染应急措施、爆炸物应急措施,设备被盗应急措施。

4.结语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高校实验室是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活动场所,实验室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和长效机制,是保障教学、研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结合实际情况增强全员安全观念,健全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加强安全检查,着力安全基础性工作,就能实现实验设备的安全和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为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作出贡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师生爱护国家财产和自我保护意识将逐步增强,对实验室的安全将会更加重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会更加严谨而细致,师生们会更加自觉而严格地按照规章操作,使安全事故的发生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3

1.1安全管理体系不顺畅,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同时,由于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编制较少,许多涉及化学、环境、生物类院级单位尚无专职安全管理员,导致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工作。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学校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重视不够,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安全技术知识不够全面,未能发挥队伍应有的作用。1.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高校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涉及面、内容、数量和可操作性均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执行层面,许多制度未能落实,制度约束性明显不足。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卫生、农业、畜牧兽医、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先后了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标准,但针对高校实验室环境、卫生、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依然较少。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缺乏严格、明确、系统的法规和标准,不便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照执行。1.3校园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实验室安全文化缺乏。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校园内“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尚未形成,危险性实验和仪器设备缺少实验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师生还未养成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等习惯,均以“被动安全”为主,未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部分高校仅将消防讲座、消防演练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消防演练以观摩为主,师生参与度明显不足,未能发挥应急演练的积极作用。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层面的安全教育依然薄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不强。此外,很多高校未开设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以致于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素养不高。1.4安全检查推进不均衡,隐患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2015年以来,教育部依据《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进行了实验室安全大检查,起到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但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安全规范、检查成效不均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定期自行开展安全检查,但是检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未能严格按照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的“五查”要求开展工作,尚未形成安全检查的闭环管理。1.5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未能按照安全规范设计和建造,在通风系统、逃生通道、废气处置等方面均有不符合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安全设施难以有效保障。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未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通风系统、危险化学品存储、消防设施、紧急喷淋装置等实验室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大型仪器设备未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验,设备带病工作或超期服役等情况比较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1.6危险化学品管理不严,废弃物处置不及时。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危险化学品采购管理制度,对实验室采购量、供应商资质和配送安全未进行审核和控制。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未建设规范化的化学品库房或暂存库,大量化学试剂存放在实验室,存储不规范,化学品动态记录、使用台账记录不全,未形成闭环管理。此外,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液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因具有处理全部废液合格资质的环保公司较少,导致处置价格垄断、处理周期长和价格偏高。更为严重的是,含卤族元素、含重金属、含少量剧毒品以及不明成分的废旧试剂、锂电池、树脂凝胶废弃物、凝固态废油料等固体或混合废弃物长期被拒收,只能将这些特殊类型危险废弃物长期堆放在校园内,成为学校的危险源之一。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认真落实各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要求,规范实验室安全工作。同时,学校从制度设计、安全检查、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实验室的主体责任,逐步构建起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本文以我校环境与测绘学院的环境实验室为例,介绍环境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我校环境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目前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环境实验室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打造了安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验室,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环境,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1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链接”的“学院—实验室—导师”三级管理组织构架,并在管理的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人头,形成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新局面[3-5]。一是学院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政院长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二是特殊场所如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等配备了兼职安全员,每个实验室明确了安全责任人,确定了工作职责,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协议后,学院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院长与实验室主任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协议。2.2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6-7],涉及水电安全、火灾与消防、生物制毒物质处理、化学废液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置等。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先后出台了《环测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危化品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实施细则》《环测学院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环境实验室根据学校、学院有关要求,先后制定了《环境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2.3改进优化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近年来,环境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修购专项、校内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等,提升优化了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先后建设了实验室门禁与视频监控系统、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化学品采购与管理系统、实验室废弃物收集系统等,改造了实验室化学品仓库。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显著提升,更好地保障了师生的实验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药品库配备降温空调、通风设施、防盗设施、自动灭火设施、个人防护设施等,实现了药品分类存储和分类管理,实验室药品库更加规范,保障了药品库的存储安全;二是建设了规范的室外气瓶房和集中供气系统,将氢气、乙炔、氮气、氦气和氩气等实验气体分类存放,并通过输气管线集中输送至各用气实验室,实现了人瓶分离,降低了用气风险,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三是为相关实验室配备了通风橱、防爆排气扇或集气罩,对实验室废气进行净化排空,彻底改善了实验室的通风环境,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四是配备了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实验室废弃物暂存柜,对实验室的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全部进行分类收集和暂存,同时学校依托环境实验室建设了“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实训中心”,该中心解决了实验室废液无法处置的问题,同时也为环境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8-9]。2.4严格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安全教育过程难免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10]。为此,环境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安全准入体系,具体做法如下:(1)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组织实验室教师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入学教育。学生在进入专业实验室之前,实验室通过安全讲座、安全展板、安全视频等方式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实验室安全常识和专业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等。考试通过者(≥90分)可自行打印《实验室安全准入合格证》,具有准入证书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为获得准入证书的学生发放实验服,要求学生实验课前将手机、书包等相关物品存入学生寄包柜内,穿实验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2)上实验课前,实验课教师结合实验项目特点和使用的具有危险特性的仪器设备,如烘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等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将教育内容记录在《实验教学计划登记表》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报告中写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如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本科生,除上述措施外,学生还需填写《实验申请书》和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申请书中写明实验原理、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并根据实验原理产生的物质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阐述实验防护和应急措施,然后由指导教师签字上交实验室。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实验申请书内容,进行一对一考核,无问题后,方可授权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3)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2016年,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一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认可;2017年,环境实验室承办了学校一级、二级和三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演练工作,并录制成视频,在每年的安全教育中为学生播放,丰富了学生的应急知识。同时,该视频也得到了教育部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开放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定期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学院每年将行政运行经费的1%作为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2.5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查整改和查管理。在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认真落实安全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二级单位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强化各类责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的闭环管理。在安全检查工作中,环境实验室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实验课开课前,实验室全体教师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正常开课后,实行定期检查(1~2个星期)制度,并形成常态化。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值日和安全检查。在安全检查工作中,注重关键部位(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的安全防范、关键人员(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关键时间(节假日)的安全检查和关键环节(隐患整改)的安全监督。采用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对讲系统,随机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如学生不穿实验服)及时要求整改。2.6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实验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室安全活动,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完善可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自2016年以来,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讲座、网站与展板文化宣传、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安全实验室评比等主题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了师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达到了预期效果。2.7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实验室安全档案记载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11-12],在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工作评比、安全事故追责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工作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环境实验室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档案的归档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配备35种安全工作记录本,并按照责任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奖惩、队伍建设、安全培训、事故调查与处理、专业安全等设置了23个档案类别,每学期末集中归档,档案实行专人管理。

3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4

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是保证实验过程安全的关键环节。针对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受时间、空间限制较大和安全教育知识抵达学生端效能低的问题,分析了传统的安全教育教学手段的适用性,并提出一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手段。根据功能需求不同,该教学手段可设计为学习子系统和考试子系统两部分,分别利用公众平台订阅号图文消息和植入式考试系统实现。实践初步证明,该教学手段能提升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的效能,而且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小,使用起来便捷,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

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手段;微信公众平台

0引言

在国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设备质量、数量不断提升,实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实验参与者也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实验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安全事故比例是由人为主观因素引发,受伤害的人员往往也是缺乏安全知识的人员[1]。因此,开展实验安全教育是是防范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实验安全的关键。目前,随着实验课程学分比重的提高,实验室教学任务也随之增加,单位时间内实验教师需要面对更多的学生群体,这会导致安全教育知识的抵达率大幅下降[2-3]。与此同时,智能手机作为安全教育知识的潜在载体,已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得到了普及。因此,能否在智能手机硬件之上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现有实验安全教育的单位效能值得探讨。

1实验安全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适用性研究

实验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安全知识讲解、安全政策宣传、安全案例警示、安全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性[4-5]。

1.1教学方式适用性研究

实验安全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宣传活动、事故分析会、实验室现场培训、安全工作会议、自学知识竞赛、情景模拟活动等[5-8]。这些安全教育方式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被有机组织运行。如:清华大学建立了校、院(系)、实验室3级教育与安全管理体系;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进实验室前需要进行学院、专业、岗位3级安全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专门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武汉科技大学在学生做毕业论文进实验室前会做统一的安全教育等[4,9-11]。从实验安全教育体系级别来看,较高层级的安全教育覆盖面广、通用性强,导致其内容较为宽泛和宏观,即使以课程类型开设的安全教育多数也只能呈现共性的安全知识内容。从执行时间先后顺序来看,较高级别的安全教育过程与学生在实验室参加实验过程是相分离的,教育效果的长期效能有限。因此,提高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内容的具体性、针对性并发挥其时效优势是实现实验主、客体双方安全的关键。

1.2教学手段适用性研究

为支撑不同的实验安全教育方式,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常用的教学手段有:黑板报、宣传栏、展板、广播、电视、多媒体等。随着信息化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站为核心的实验安全教育手段得到了较多研究和应用,如:北京交通大学、扬州大学、四川大学、长治学院建立了以资料库与考试题库为中心的实验安全教育与考试网络系统,实验教师可向资料库上传多种学习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电脑端上网,进入网站试题库进行考试[12-14]。这类基于网站的实验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①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与考试,②可以使各级管理者掌握多种数据便于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对提升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安全教育通常包括学习、考试两个环节,而对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来说,其开展过程受时间(教学学时)、空间(实验室面积)的制约较大。进一步分析可知,以上这些教学手段均难以同时满足学生学习、考试两个环节的需求。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借鉴国外先进实验室管理经验基础上,部分高校探索建立了以安全教育考试为中心的实验室准入制度[1]。如果在实验室现场也尝试这一制度,那么所需要的时间资源会大大超支。因此,为了提升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效能,需要探索一种知识抵达率高、使用便捷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手段。

2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功能适用性研究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专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的新一代社交软件,其基本功能与QQ社交软件类似。腾讯公司于2012年8月对微信功能进行升级,推出了公众平台模块。该平台目前有3种公众账号类型: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其功能定位、开发权限各不相同,其中订阅号可供个人申请。利用订阅号开发者可以对用户提交的关键字进行特定图文信息的回复,可以通过识别图文页内二维码实现链接跳转,还可以利用页面模板功能将一系列图文消息展示出来,实现类似静态网站的效果。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的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安全知识学习和安全教育考试。①将所需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放入微信图文中,并利用页面模板功能将这些图文链接起来供学生学习;②通过开发简单的考试系统并通过图文二维码链接跳转的方式植入微信公众平台中。因此,微信公众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可以满足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的需求。

3基于公众平台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设计

实验安全教育内容范围比较宽泛,常包括:安全思想教育、安全规章制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对策教育和安全管理教育等多个方面[5]。在此,将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教育等跟具体实验设备、操作相关的内容归为微观层面教育,而其他方面归为宏观层面教育。分析后认为,在室内实验室场合,宏观层面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意识、安全对策三部分内容和微观层面的安全知识可通过订微信图文来呈现,而其余内容通过教师在现场的语言、行为传授更为合适。实验安全教育考试系统内容主要为以数据库形式存储的试题及其相关数据,具体包括:实验项目信息库、学生信息库、安全知识题库、成绩库、评价信息库等。这些数据通过各自功能模块并借助不同形式的客户端口与使用者产生交互。根据功能需求不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系统可被设计为学习和考试两个子系统。

4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的系统功能实现

在系统整体设计基础上,实验教学组在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ID:oilworkman)中逐步实现这些功能。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将其放在订阅号中的“安全测控实验室”页面模板下(见图2)。安全教育的图文内容包括宏观和微观两大部分。微观部分以实验单项为单元进行组织,包括本实验室所能提供的所有实验单项:温度监测模块、压力监测模块、流量监测模块和液位监测模块等。学生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的方式进入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包括3个页面:试卷提取页面、试题页面和试卷成绩与系统评价页面,依次如图5~7所示。在试卷提取页面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本实验项目的名称,下面会列出所对应的实验项目信息,然后点击取卷按钮进入试题页面。在试题页面,输入学生学号后便可答题,试题类型、数量以及题序由教师在考试系统后台预先设定好。试卷答完后点击交卷按钮进入试卷成绩页面,学生需将该页面展示给教师查看,如果达到成绩要求即可开展相关实验,否则学生可返回重新答题。最后,学生可对整个系统的使用情况做出评价。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对安全教育所需的图文知识进行编辑,并添加到页面模板中,然后将其链接到订阅号的相应菜单上。考试系统后台管理系统页面,教师登录后可执行实验项目信息添加、试题添加、成绩查看、系统评价查看等操作。为方便实验室教师随时调整题目,本系统后台支持手机端登录。

5系统应用

该系统完成后应用在安全测控实验室的现场安全教育,实验室在一个月时间内共完成160余人次的教学任务,学生群体包括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期间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从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统计这些知识图文发现,每篇文章的人均浏览量在1.4次以上,且实验做完一段时间后还会有学生返回查看,这说明这种教学手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通过学生成绩提交记录却发现能一次考过的比例只有20%左右(共10分,及格线为8分),经一次“刷分”后,通过率就能提高到近90%。前后两次考试的通过比例差别大,说明学生首次使用这一教学手段时关注点停留在“好奇”上,需要一些适应时间来转移关注点;第二次考试的通过率高则说明借助微信图文这一载体,安全教育知识点能较好地抵达学生端。

6结语

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是保障实验过程安全的关键环节,针对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环节易受时间、空间限制和安全教育知识抵达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教学手段,设计了以安全知识学习、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系统。实践初步证明,该教学手段达到了服务实验教学过程安全的目的,安全教育知识点能较好地抵达学生端,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以上研究希望能为实验教师高效开展实验室现场安全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作者:王明达 石永军 孔得朋 韦永健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利刚.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38-240.

[2]罗一帆,汤又文,孙峰,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47-149.

[3]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5.

[4]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5]代显华,王月恒.试论实验教学安全管理教育方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168-172.

[6]张颖,赵二刚,张红宾.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模式探析[J].实验室科学,2015,18(3):185-188.

[7]段黎.高校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功能与价值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4):189-191.

[8]孙立权,范强锐,王征,等.对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44-146.

[9]孙立权,范强锐,陆捷.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科学仪器,2008(2):126-128.

[10]赵艳娥,贺锦,乐远.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6):290-293,300.

[11]王玉婷,靳力鼎.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1):30-31.

[12]谷长栋,房迪,王育萍,等.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78-180.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全过程安全控制;精益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大力投入,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高校化学实验室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相对于其他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具有许多特殊性[1].第一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化学药品集中使用地,不仅试剂种类繁多,而且常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的危险化学品;第二化学实验操作常涉及到一些危险性实验,如高温高压反应、易燃易爆气体气瓶使用(如氢气、乙炔等)、X射线衍射测试、正丁基锂使用等.近年来,火灾、气体泄漏、辐射、机电伤害等安全事故在高校实验室中时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三化学实验课是面向全校的基础实验课,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多.因此,科学地、规范地进行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是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挑战.近几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在“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卓越杯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重庆大学设备处安全管理与建设”等工作的推动下,开展了大量有关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部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目标系统化、明确化和规范化;“卓越杯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已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举行,该竞赛不仅促进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进步,而且促进了高校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建设的交流、重视与发展;在重庆大学设备处的带领与指导下,学院明确了化学实验室的管理目标、制定了各种规范安全文件制度、完善了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

1高校化学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高校化学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分析,目前部分高校化学实验室存在以下问题:(1)化学试剂管理不规范,常规和危险性的化学试剂管理制度不够明确,尚未健全化学试剂的使用、废弃化学品的管理与处理体系.(2)一些安全制度不系统、不全面,也不够明确,存在流程管理上的不完善.(3)安全文化意识不强,安全专业培训与演练较少,还没有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4)实验室安全监管有待加强,相关人员责任心不是很强.尽管各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系建设、制度流程、人员配置和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完善,都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安全事故在全国高校化学实验室中仍时有发生,其深层原因在于没有把实验室安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过程的安全控制管理.因此,将高校化学实验室进行全过程的安全控制管理是具有现实意义.

2全过程安全控制体系

高校化学实验室承担化学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在广义上及本质上可以看作一个类似的工业生产过程,这个过程即利用原材料(各种研究样品如各种化学药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常温、常压、高温、高压等环境)产生或获得某些物质(化学反应后的目的产物与伴随产物)的过程.全过程安全控制的管理理念[2]是以预防为主、注重源头、突出重点、过程跟踪、目标考核、持续改进.管理目标是对每一项实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使每项活动进入下一个环节时都处于安全状态,从而保证整个过程安全可靠.管理作用是针对指标安全性、操作规范性、工艺合理性、措施有效性等方面,对危险品、操作失误等风险进行全过程控制,保证实验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往惯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安全工作的事后总结和处理,注重的是安全结果的考核,是亡羊补牢式.而全过程管理模式,突出的是对化学实验室安全重点、重要因素的全程控制,形成贯穿源头、过程、目标、结果的全过程管理,强调的是从源头到结果的整个链条的全过程的安全控制,涉及到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作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3全过程安全体系内容

3.1建设规划过程控制,保证设施建设的安全性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整体搬迁到重庆大学虎溪新校区的理科楼新化学实验室.有关新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划包括以下3个步骤:(1)前期论证阶段.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走访国内外一流化学学科的高校,借鉴了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硬件设施设计、标准与规划.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及早介入,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因素,提出安全建议.(2)设计施工阶段.加强施工阶段的安全设计跟踪检查,及时出具安全评价报告.(3)项目验收阶段.组织验收时,审查“三同时”的执行情况,确保安全技术措施可靠.3.2制定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实施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2G3].近几年,我院参照教育部安全检查标准和学校设备处的安全条例,并结合我院化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保证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运转.这些制度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危险性实验安全操作制度、维护检修制度,以及环境污染和防范监管制度等[4].3.3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化学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素质是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1)增加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配置,提高实验队伍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实验教学队伍.近几年,我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了化学实验室实验队伍的建设.目前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占到82%,其士学位的占31%,从学历上提升了化学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素质.(2)通过化学专业培训、定点培养等方式来改善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业务能力,培养整体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定期选派实验室人员参加各种安全培训和安全会议“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研讨会”“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理念、安全模式和安全管理经验.(3)学校和学院都定期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检查,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纳入校、院和实验室管理员的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5].3.4宣贯落实实验室安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大力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工作,确保实验室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实验室安全教育落到实处.(1)全程化.安全教育贯穿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统一让入学新生学习“重庆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让进入化学实验室学生进行“全校性实验室安全教育选修课”学习,我院还特别为硕博研究生开设“化042实验技术与管理工安全与职业素养”课程,只有通过安全考试的学生,才能进入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2)多层次.安全教育应该覆盖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博士、硕士及本科生,还有各级人员,如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等.(3)多渠道.安全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应当多样性、多元化,有纸质安全教育材料、多媒体安全宣传材料、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等.3.5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展高校应将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作为常规的教学环节开展,在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开展中必须考虑并囊括安全教育内容.(1)验课程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实验过程中尽量采用能够预防或避免易发安全事故的操作.从实验内容、任务的设计上,既要保证完成必需的教学内容与训练,又要确保实验过程中即使出现误操作也不会带来严重后果[6],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2)实验课程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更新或完善实验内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实验课程设计的与时俱进.(3)实验课程中增加讲解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与实验操作的规范问题,实现实验室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7],将安全意识从学生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就扎根于脑海中与行为中.3.6化学危险物品全过程记录及控制化危品是引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危险源,因此我院不仅从源头上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严格执行购买、领用、备案等环节的审批管理[8G9],而且还建立台账对化危品的申购、领用、使用、回收、销毁全过程进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改善管理疏漏,减少化危品事故的发生.

4创建精益安全管理模式

精益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10G12],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精确、高效和持续运行.创建精益安全管理模式,以危险源管控为核心,以全员参与为方法,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1)引入精益思想、营造全院师生参与的安全管理氛围、消除各级人员思想上对安全问题的侥幸心理、努力培养广大师生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建立“安全压倒一切”的实验室安全理念.(2)推行精益方法、采用精益工具、导入PDCA循环,即安全精益管理制度:方法—落实、实施—检查、分析—纠正,以便对安全管理现状和改善情况及时实施精益评价.(3)建立精益组织,从学校层面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建立院级、系级、各化学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制,避免多头交叉管理,形成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联系紧密但又职责分明的化学实验室安全责任制.(4)形成精益流程,包括发现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持续改进安全问题的流程.对于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检查监督,应建立经常性、长效性,多部门、多类别协同管理、多管齐下的检查监督机制,同时必须抓好检查结果反馈、监督落实情况.

5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措施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更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服务窗口。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满足实验课程及实验人员的需求,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快速发展导致实验室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实验室安全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我们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室环境建设不足

近三年,我校为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但在实验室用房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导致实验空间过度紧张,仪器设备摆放密集,一些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达不到标准要求。培养箱、培养架、冰箱等部分仪器设备只能堆放在安全通道,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会出现拥堵,耽误宝贵的逃生时间。实验室供电系统老化,可承载电流小,而实验室通常需要多种仪器同时运行,用电负荷量大给实验室用电带来隐患。实验室内消防器材配备数量不足,并且没有紧急冲淋及洗眼器等设备,遇到危险时,实验人员无法有效保障自身安全和国家财产。

1.2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

高校实验室在危险化学药品购置、使用、储存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实验教学所用药品有专职实验人员管理,但是研究生所用药品试剂都是由导师负责的课题组自行购置,无购置计划、无使用情况登记、无固定储存地点等问题严重。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存在大型精密仪器使用前不预约、使用后不登记,小型常规仪器随意搬动或借用,不整理相关卫生等问题[2]。北方气候干燥、灰尘多,一些需要防尘的精密仪器没有配备专用防尘罩,灰尘黏附会影响仪器的散热,使仪器运转温度过高而造成短路发生危险。仪器相关的备件备品及技术资料因随意放置而丢失,延误仪器正常保养和维修。

1.3实验人员复杂,安全意识薄弱

目前,高校实验室内进行着各种教学实验、科研实验、创新实验,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实验人员来源复杂,研究方向不同,工作时间不固定,对实验室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并且实验时经常单独操作,缺少监护,增加了实验室管理难度[3,4]。教师在授课及指导研究生实验过程中,安全和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在实验室一边准备实验内容,一边吃零食,甚至有同学用实验电磁炉和微波炉加热食物,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4实验废弃物随意处理

在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中生物学和化学实验均有涉及,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种类气、液、固体废弃物。实验中产生有刺激性和有毒气体的试剂不按规定在通风橱内使用,威胁到实验室内所有人员的身体健康。目前,多数实验室没有废弃物回收桶或处理装置,高浓度的实验废液倒入下水道,不仅对排水管道造成腐蚀,甚至对地下饮用水造成了污染。对于已经收集存放的废液,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很可能发生不可知的化学反应,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实验“三废”若不能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倾倒排放,将对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及周边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2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我校近年来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投入较多资金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如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安全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化学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极大消除了安全隐患,为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转提供了可靠保障。现将重点工作总结如下,供高校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参考。

2.1建设标准化实验室

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从2015年开始筹备扩建,到2017年实验室全面投入使用,实验室面积从原有的150平米增加到450平米,实现了实验室功能分区并有效的缓解了实验室拥挤问题。扩建时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对水、电、通风等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实验室布局科学合理且方便学生实验,各种仪器设备在安全条件下运行。另外,加大了安全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实验室易发事故类型,配备警示、监控、防火、防毒、防盗、应急救援等设备设施。在实验室内配备洗眼器,楼道内安装紧急喷淋装置,以应对突发事件,减少对人员的伤害。为确保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逃生,实验室出入口、楼道内、紧急出口必须保持通畅[6]。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为每年4800人次的教学实验、40余名本科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教师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环境。

2.2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林学院在每年举行的新生开学典礼暨入学教育大会上,增加了包括实验安全、人身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对高年级学生,则根据其专业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我们在编写《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实习指导》过程中也增加了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讲解外,还聘请安全专家来院讲座,使师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救互救、应急处理的能力,将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来开展[7]。实验人员的安全素质是衡量实验室安全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应作为实验室人员和实验教师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通过培训与考试,使其熟练掌握自身所在实验室各类仪器、安全设施的使用,熟悉劳动保护、安全保护措施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流程,形成知安全、重安全、人人参与保安全的安全氛围,共同保障实验室安全[8]。

2.3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检查力度

根据实验室设置情况和存在的危险源类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更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基础。目前,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员安全培训准入制度、项目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危险和易制毒化学药品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事故报告制度等[9]。实验室使用申请人通过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与申请人指导教师(负责人)和实验室管理者三方签订“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使用”协议,再根据使用人员身份(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实验目的(教学、科研、创新实验、毕业论文等)的不同,来给予不同实验室使用权限。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实验人员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当实验内容结束时,实验室使用权限被收回[10]。学院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与管理责任书,切实将每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定期组织人员对实验室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学院无法解决的问题应立即报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将实验室安全检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做到预防为主,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11]。

2.4加强化学品管理和实验废弃物处理

为进一步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的使用和管理,从2014年开始学院以年度为单位填报易制毒化学品申购单,由学校批量办理申购手续,购置后严格按照学院申报计划发放。对于易燃、易爆、剧毒的化学药品同样进行严格管理,实行统一采购、专人领用、专柜储存、专账登记,做到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12]。在日益严峻的安全环保形势下,为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保护实验室及校园环境,学校制定了“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规定”。要求:①实验过程中产生少量有害废气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产生大量有害、有毒气体的实验必须具备吸收或处理装置。②禁止随意倾倒和处置化学废液;禁止将不相容(相互反应)的废液装在同一容器内;化学废液的盛装容器必须完好无损(具有密封盖),容器的材质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容器的材质和衬里与废液不相互反应;盛装化学废液的容器上必须粘贴标签,标注内容为中文化学名称(混合物主要标注废物名称),废液情况,禁忌物;化学废液贮存场所必须设置警示标志,安装防盗门,双人双锁并要做到防雨、防渗、防风、防盗、有监控设施,配有应急工具及应急设施。③不能随意掩埋、丢弃有害、有毒废渣、废固,废渣、废固须放入专门的收集桶中;危险物品的空器皿、包装物等,必须完全消除危害后,才能改为他用或弃用.

3结语

作为一名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深刻体会到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细致、持久的工作,而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所以要克服轻视实验室安全的麻痹思想,不断学习安全知识,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新思路。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不断增强师生的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相信通过学生、教师和实验室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周建,朱育红,蓝闽波.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特点及发展趋势浅析[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5,34(7):281-284.

[2]娜赫娅,杨威,莎木嘎.对提高我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164-165.

[3]林丹枫,林凤屛,唐良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2):189-191.

[4]郭颖奇.强化实验室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6):231-234.

[5]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80-283.

[6]唐丽云,席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举措[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4):67-69.

[7]常生华,翁秀秀,侯扶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9-231.

[8]严新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4)286-288.

[9]王利娟,闫建国,崔红梅.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78):86-88.

[10]代金玲,张胜利.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开放的初步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6):226-228.

[11]杨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5-217.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7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 规范化管理 管理者 实验者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础环境,更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基地。做好高校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的基本保障,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化人才的战略需求,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1]。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高校实验室安全环保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警惕和高度重视。唯有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为实验室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实验室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实验者的整体素质共同决定了实验室管理的质量。由此需要两手抓、两者共同发展,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管理者好比舵手,科学的管理结构、正确的管理目标、多样化的管理手段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1.职责明确,建立科学的管理结构网。

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2]。明确任务规定了管理者的管理范围和管理目标,同时也对管理者提出了具体要求。“有的放矢”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责任到人才能避免“大家都管,结果都不管”的混乱局面。高校应以校长作为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实验室安全工作分解到各级部门,做到人人承担责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3]的“校、院、所、室”四级责任体系,形成组织保障。同时安排学校保卫科进行不定期抽查,这样对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各学院院长要根据本学院实验中心的特色,将工作部署给实验中心主任,实验中心主任根据管理队伍的师资力量,将负责人分解到各个开放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科研实验室。这些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卫生、水电、设备维护等常规工作,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实验中心主任,采取相应的对策。学校领导根据安检情况,对于管理不合格的部门,直接做出批评和整改指示,形成管理-监督-改善管理的良好运作模式,不断优化实验室管理工作。管理结构模式见下图。

图 管理结构图

2.加大投资,完善硬件设施,突出安全管理者的服务作用。

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不仅包括物的安全,还包括人的安全,且后者更为重要。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并且实验内容变化大,具有探索性,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些都增强了实验过程的危险性。安全管理应更多地体现服务,尽可能地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方便[5],保障实验者的安全。实验室内应设置与实验工作内容相适应的电器、通风、消防等基础设施,电闸、水闸等处应张贴标志。管理者要根据该专业实验室的性质和安全防护要求,为实验活动者配备如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毒面具、呼吸器等必要的个体防护装备,并在实验前提供安全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安全事件的处理方法。此外,实验室内应有急救箱、洗眼水龙头等救助设备,以便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作出及时处理,将事故伤害降到最低。

3.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实现对实验室整体安全的控制管理,从而可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强化实验室安全保障,把实验的风险降到最低[6]。例如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模拟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反复练习,熟知实验规程和操作方法,避免实际操作错误,以便在实践时将危险可能性降到最低。在实验室安置智能视频摄像系统,可以将实验室的影像直接送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判断,跟踪实验过程,对实验室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可疑的安全事件并报警。安置门禁系统,并与开放实验室的网上平台结合,实验人员可以查询、预约实验,使用专门的智能卡刷卡进入实验室[7]。实验管理者可以直接了解实验室的使用动态,控制实验者的进出权限。可以有效避免未经培训或不相关人员贸然进入实验室,为开放实验室的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这些科技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地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4.开设培训,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组建一支思想过硬、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安全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是为高校创造安全、安定环境的重要保证[8]。实验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安全专业培训,熟知各种安全防护知识及自救措施,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总结工作经验,相互交流心得,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组织参加各种调研活动,吸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5.多渠道采取环保措施,提高环保工作成效。

高校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且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项目的增加,废弃物的产生量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源。2005年,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教技〔2005〕3号),对“规范和加强高校实验室排污管理工作,防止实验室废物污染危害环境”提出了要求,管理者要绝对重视实验室的环保工作,认真履行环保职责。

做好环保工作,首先要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学校要积极倡导“绿色化学”理念,在学校实验教改基金和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立项过程中,从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流程优化、实验试剂种类和用量控制、实验产出物回收循环使用等多方面入手,鼓励和支持师生们开展“绿色化学”相关研究工作,以期从源头有效地控制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合理产出[9]。同时科学管理药品试剂库,认真做好试剂的申购计划,避免重复购买造成的试剂长期积压而变质,形成污染源。建立严格的试剂领用制度,通过填写跟踪卡等跟踪记录危险试剂的使用情况形成入库审批、领用、余量销毁或回库的闭环管理,杜绝危险品及空试剂瓶流出实验室造成隐患。

在有效控制污染源的同时,要积极开发废弃物回收信息管理系统。借助这种系统,可获取废弃物的分类、性状等信息,随时方便地报送废弃物回收明细清单;职能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全校废弃物的产出情况,适时安排组织回收工作。此外,根据系统记录的废弃物回收量,还可以评估判断实验试的用量是否合理等,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仅靠管理者的努力是不够的,作为实验活动参与者的被管理者,其整体素质决定了能否实现规范化管理。应采取规范操作培养、安全教育和提高环保意识等手段,全面培养实验者的安全环保理念,营造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实验氛围。

1.加强实验者实验操作规范化的培养,引起实验者的重视。

如果没有规范的实验行为,那么实验安全就是空谈,实验者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全也就无法得到保障[10]。如浙江工业大学实验室爆炸起火,原因为学生独自做实验,因将化学药品石油醚滴落到地上,引起自燃。由此可见,学校有必要将基础操作单独列为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操作的规范化训练并实行考核制度。实验指导教师也要强调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操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心里重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有效避免不规范行为引发的安全事故。

2.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提升自我防护水平。

实验者大多数是没有经验的学生,有些甚至是第一次实际接触实验,既没有基本的安全常识,又没有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有些学生上课不穿白大褂,女生披散长发,这些都有可能引发人身安全事故。所以必须将安全教育纳入学习计划,倡导和引导全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全过程化、立体化,坚持课堂教学与安全演习实践的有机结合[11]。全程化即从学生入校开始的综合性安全教育到实验前的有针对性安全培训,将安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体化即组织各种安全演习,让学生将理论安全知识上升到实践,有效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为进一步发挥安全教育的作用,学校应发放安全手册,实验者通过阅读和学习,对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防护方法和应急措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在遇到具体的安全问题时,可通过查阅手册,尽快找到解决方法。

此外,还应该积极研发“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学习和考核内容。系统可以采用视频课件模拟真实课堂,推行网络在线考试的考核方式,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考试时间,有效保证学习效率和效果,进一步落实实验者的安全教育。

3.大力宣传,拓展教育形式,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践证明,营造强大的环保文化氛围是强化全员环保意识和增强环保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环保教育讲座,开辟环保专栏,组织环保研究课题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实验者意识到实验室污染对环保的重大危害,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及自身的职责,激发他们对环保工作作贡献的动力。

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营造浓厚的实验室安全环保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实验者的整体素质,切实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促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跃,阮俊,张银珠等.关于做好高校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30):4-7.

[2]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3]阮俊,金海萍,李五一,等.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参与积极性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2-174.

[4]仇念文,安绪常,贾继文,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012,29(1):181-185.

[5]束羽,丁寅,徐铮.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5-223.

[6]李波.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66-167.

[7]于九红,施静蔚,何振华.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63-66.

[8]刘义全,鲍洪刚,宋世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1):173-175.

[9]乔薇,陈慧珍,叶艳媚,等.构建新校区绿色化学实验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87-189.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8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高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71-02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进行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1]。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国家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大量需求,高校实验室数量呈指数式增长,同时实验室也成为大量设备和人才的汇聚之地。为了确保教师、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实验室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2]。近些年来,虽然实验室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事故还是屡有发生,引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报道屡见报端。笔者从淮阴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电气工程学院)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积极的探讨。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

随着淮阴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实验室管理系统全面开放及运行模式的重大改革,实验室诸多问题逐渐显现,笔者仅就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展开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对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要做到“四有”,即“有措施、有投入、有落实、有检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麻痹和侥幸心理。

(一)高校实验室的特点

实验室是高校人、财、物集中的地方。实验室有实验台桌、家具、耗材、常用仪器设备及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此外还包括教师、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同时某些实验室还是危险品存放的地方,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3]。比如淮阴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实验室的高电压和高转速电器设备,如果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排除,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

实验室安全包括实验设备的安全和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实验设备是学院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物资,是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保障。近年来随着学院的发展,购买了越来越多的贵重精密仪器,保证设备运行安全也就越来越重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要保障实验教师和学生在操作电气设备时的人身安全,就要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一)安全隐患多,整改不及时

实验室安全隐患多,电气学院实验室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安全隐患[4]:(1)电气线路年久失修,电线老化严重,存在漏电现象;随着实验室扩张,设备台套数逐年增加,存在过载可能,可引起电气火灾或触电、灼伤等电力伤害。(2)仪器设备购置时间久、运行时间长,使用不当易引起设备故障,产生电弧或人员触电等事故。淮阴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电气控制实验室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实验台添置时间已在十年以上,电源是380V动力电,实验时部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一次电机测试实验中就产生了电火花,灼伤了一名学生。(3)实验室设备安全缺乏长效的监管,经常出现零件丢失、设备遭人为损坏的现象。以上的诸多安全问题都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观念不强

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观念不强,规章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实验室教师的随意串岗,学生可以任意搬动仪器设备等。通过观察发现许多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早晨、周末的实验前,部分学生在实验室一边准备实验内容,一边吃零食喝饮料;在强电实验室,实验中经常出现带电操作的情况,使得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增大;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也表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实验守则,甚至不清楚实验步骤,盲目进行实验,这不仅会损坏仪器设备,更为人身安全埋下定时炸弹。

(三)安全预警机制不健全,防范设施不配套

虽然每个实验室都有实验守则和管理办法,都张贴在实验室醒目的位置,但执行起来却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原因有三:(1)实验室使用频繁且大多数实验晚上或周末开设,设备损坏后很难及时发现,学生又缺乏责任心,这为设备损坏的赔偿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实验设备管理中的赔偿制度很难落实到实处。(2)实验室安全预警机制不健全,未制定科学、完善的紧急状况预案,包括组织机制、应急措施、处理方案等。(3)实验室防范设施不配套,目前实验室虽说配有灭火器等消防器材,但相关人员却缺乏培训,此外随着实验大楼层数增加,高层灭火器材欠缺。

三、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策略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上新台阶就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努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实验室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因此这一切都要以“学生满意”为宗旨,强调以学生为本,重在服务好学生。淮阴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提出了“以学生为本,有体系、有组织、有检查、有文化”的“四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针。

(一)以学生为本,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一个有效、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了实验室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这个体系必须明确领导权责、确保技术资金到位、有多套突发事件预案、有督查委员会等[5]。淮阴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实验室除了在学院层面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外,还落实了每一位实验教师的安全管理责任以及学生的遵行事项。对于电力工程、电机拖动、电气控制等实验室,除了有专职的实验员外,还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维护工作,给予这些涉及强电的实验室以技术保障。淮阴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督查委员会由高级职称教师组成,学院授予督查委员会监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重责,并与实验教师一起建立了多套用于处理突发事件的预案。其中有一套预案就是针对火灾突发事件:(1)实验室发生火灾时,实验教师应立即停止实验,关闭电源,疏散学生到安全地带;(2)现场教师第一时间向突发事件指挥小组组长报告,组长统一领导灾害应急工作,全面负责火灾处置(组长不在家,第一副组长负责);(3)指挥小组接到报告后,启动应急预案,向保卫处、分管校领导报告;(4)指挥小组第一时间紧急联系校医院、市医院,做好救治受伤师生工作;(5)指挥小组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协助公安机关进行破案,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二)以学生为本,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在加强安全教育时,对不同人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6]。对学生,强化宣传力度,以学生为本,组织新生参加实验室安全教育,灌输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思想;进入实验室前就要进行安全提示,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流程,掌握所接触的实验设备的性能。对教师,要求在编写实验教材时,加入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内容;要熟悉实验室的电、水、气、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了解哪些误操作可能带来安全问题;第一堂实验课要组织好实验设备安全操作的讲解和示范。对学院,要定期进行消防演习、演练,请专业人员讲解消防知识、灭火常识和各类灭火器的应用场合和使用方法;同时也要确保实验室安全监督工作的常态化,确保实验室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此外,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在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应用,像浙江大学就建立了网络安全考试题库和网上考试系统。淮阴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也投入人力物力,开发了开放实验系统,研制了基于“一卡通”的点名系统,同时也在积极探讨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拟建立指纹识别门禁系统。

(三)以学生为本,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必须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不能搞事前通知,应该搞常规检查配以突击检查的方式。安全检查主要包括安全隐患排查、安全责任人是否在岗、消防设施是否到位等工作。安全检查的目的要明确,是为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淮阴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每学期要组织5次实验室安全检查,分别是第1、5、10、15、20周,贯穿于学期初、中、末。此外,根据学校安排和重要的接待任务,还会有2―3次的突击检查。实验室楼层管理员每周都召开工作例会,通报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决不拖拉。

(四)以学生为本,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不仅能让教师接受安全教育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也能让学生在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中接受安全教育和熏陶,以提高自身素质。学院定期举行实验室用电等方面的影像放映、图片展览,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以在师生中建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自觉的安全行为为目的,让“事事求安全、人人要安全”的安全理念、“以学生为本、预防在先”的安全思想和“安全规程、必须遵守”的安全准则深入人心,成为教师、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营造校园安全文化从组织实施上要以突出全员安全教育为重点,上至书记校长,下至普通教师都应接受安全教育。要举行定期讲座,特别要加强对新教师、新学生的安全教育,新实验室投入运行前和新实验项目开设前的安全教育更是尤为重要。

总之,高校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并存有大批贵重仪器设备和大量高电压设备,不能掉以轻心。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常抓不懈,以保障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时,要将以学生为本思想贯穿于工作当中,要做到预防为主、依章整治,让师生养成安全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学校要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立君,顾凤岐.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2]刘浴辉,向东,陈少才.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1,(2).

[3]关继祖,俞宗岱.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9,(10).

[4]朱金秀,朱昌平,范新南等.“以学生为本”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范文9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2009年1月撰文指出,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媒体格局正在发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这场变革的主旋律。[1]正值媒介融合时代,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普通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学逐步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第一阵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尤为重要。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趋于成熟的重点本科院校相比,普通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开办时间晚,实验室的建设均起步较晚,在建设资金与专业人才方面短缺。虽然,实践教学的模式已经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创新多样化的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跟上媒介融合时展的脚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同时有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1.实验室的现状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大部分开设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创建之初一般都将新闻专业下挂在中文系,通过不断发展,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培养队伍越来越壮大,培养方向从原来主要向报刊输送文字采编人员,课程设置则偏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强调新闻写作能力的课堂教学阶段到注重学生在作品进行创意、构思、搜集素材、形成稿本后,对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对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实验设备、技术的操控能力,独立完成电视新闻制作能力培养方向转变,这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近些年生源萎缩,但新闻传播专业部分方向学生的招生人数却突飞猛进。如笔者所在是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统的中文专业学生人数逐年下降,2000-2015年学生人数从100多人降至40人左右,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人数却有飞跃发展,由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播音主持方向的学生为艺术类学生,入学门槛低,尽管学费高于其他专业,但招生人数由原来的30人上升到120多人。招生人数的增多,建设时间不长的实验室场地不足、设备设施不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再加上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有限,难以抵挡学生人数猛增的形式,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而地方本科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实验室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如何办好新闻与传播专业,怎样搞好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就成为横在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问题。

2.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室使用安全问题

实验室是教学实践第一线,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与理科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相对比,对于文科的新闻与播音专业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用电安全、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实验人员人身安全和实验环境保护等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如果不当,将对人的健康和安全、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在实验室使用安全管理过程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师生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安全认识。有些老师和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认为文科类的实验室没有什么安全隐患,而对于新闻与播音专业的实验室来说,出现摄像机和三脚架等高频率使用设备的损坏、录音室和演播厅的线路损坏、非线性视频编辑室和电脑编辑排版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都是因为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安全认识造成的,为实验室安全维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第二,实验室的环境安全问题。比如广播录音室空间狭小,拥挤造成录音室的隔音板经常被撞坏;学生缺乏责任感,在实验室内或走道上过早、抽烟造成实验室室内或周围环境污染等。第三,师生缺乏安全教育。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和实践是最重要的事情,忽视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认为实验室使用的安全应该是实验室管理员的事情。而有些老师在实践课堂上反复强调安全问题和重要性,比如说设备的保护与赔偿、非线编和电脑编辑排版室的网络安全和实验室禁止抽烟等,但学生不认真听也不执行,造成问题之后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

2.2实验室建设问题

大多数院校地方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开办时间不长,实验室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第一,功能设计规划不合理。对于专业的开办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经验不足,大部分院校在最初缺乏整体性规划,没有从综合功能、后期维护与升级等系统性问题上作充分考虑,而只单纯的购入大量贵重仪器,保证有实验室用,有老师上课,有管理员看管就可以。第二,实验用房和设备紧张。基本上新闻与播音专业的实验室都是由教室改建而成,实验用房面积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实践人数的要求。如广播录音室,普遍情况是一间面积为15-20平方的录音室内一套设备,条件好的学校最多有2-3间,容量50人左右的班级开展实践教学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设备,并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有的老师基本上把实践课改成理论课,在普通教室中进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摄影、摄像器材及场地数量有限,在几个班同时进行实践课作业的时候,实验器材的数量显得捉襟见肘。第三,实验室及设备使用率不高。实验室建设资金紧缺而压低成本,有些实验室在建立之初并非按照标准建立,设施不健全,或使用淘汰设备,并且设备的维修与更新跟不上,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造成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干脆放弃使用。

2.3实验室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队伍中专业对口的人员较少,年龄和知识结构严重老化,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人数结构不合理使得实验室管理的整体力量偏弱,不能为当前实践教学顺利进行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而且对实验室建设与维护的长远发展不利。

2.4实验室开放程度有待提高

新闻与传播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由于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数量、场地和管理人员水平的局限性,仅仅只能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需求,实施开放程度较高的实验室管理难度很大。目前,基本上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及设备仅用于上课使用。

二、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定位

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一阵地

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突出。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那么,实验室必然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第一阵地,要加强实验室在这一方面的认识,加强实验室这一功能的体现。

2.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作为切入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学生可以组成协作团队,在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实验室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为这类教学改革提供了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3.学术交流,促进教师发展的新动力

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教师能力的发展也应该跟上时代需求。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的交流活动,逐渐建立起与外界合作的运营机制,教师们在各类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中,获得大量先进的科技前沿信息和学术思想。实验室在发展建设中引进更加先进的设备仪器,提供更加前沿的实验平台,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的发展必然得到促进和提高,实验室的学术领域也得到拓宽发展。

4.开放性服务,服务地方的基地

开放性是实验室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重要特征。实验室不仅仅是学校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场所,作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要提供开放性服务,突显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体现地方高校特色服务。媒介融合时代的实验室提供开放性的服务,才能得以实现。实验室服务地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还能赢得社会影响力,赢得地方支持,促进专业发展。

三、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优化的新思路

1.确立发展目标,完善制度建设

第一,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重视长期、合理的整体规划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在现有条件下,明确专业长远发展目标,进行资源整合与升级改造、调整实验用房的布局,整体性规划,分期分批、避免重复建设的情况下使其在功能上进一步完善,方便管理与维护。第二,完善实验室使用管理制度,改善实验设备管理及开放资源共享。这一方面可以借鉴高校文科重点实验室的成熟经验。第三,建立健全实验室使用安全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科学规范的安全制度是实验室安全、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根据每个实验室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细则。师生的安全教育应该同时进行,共同建立安全认识,并定期进行安全教育,营造实验室使用安全的氛围。

2.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根本。而媒介融合时代带来的最大的挑战却是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挑战。根据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考核机制,引进实验室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并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培训或专项技术进修,多联系兄弟院校中实验室建设的比较成功的高校,与他们交流经验、访问学习、共享资源。只有建设一只知识过硬、技术精干、业务素质好、热爱新闻传播事业和教学事业的队伍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

第一,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开设一些跨媒体学习的课程。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传统媒体、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的特性和技能要求。第二,开创基础实验课与创新实验课组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习新闻传播实践前沿的相关知识,适应时展需要。第三,打破实验室内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些实践平台。与突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和实验设备场地不足的局限性,先走出院系与校园媒体相结合,再走出校园与地方媒体结合,联合合作办学的重点高校实验室相结合,最后走向市场与地方传媒产业链相结合,通过不同结合的途径,创建开放的、广阔的教学实践平台,探索出一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